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卷第二

○二正解經文(三) 初重釋題二標譯人三解經義

○初重釋題

此經題名梵網上卷文言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不相障閡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諸佛教門亦復如是莊嚴梵身無所障閡從譬立名總喻一部所[1]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品名菩薩心地者亦是譬名品內所明大士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總萬事能生勝果為大士所依義言如地也

發隱重釋者何前中大部別本之意居多梵網心地之意未悉故重釋也梵網者以喻得名因陀羅者此云天帝又云天赤珠今兼用之言大梵天王赤珠羅網紅光互射寶色交輝文彩千重不相障閡也引此以明十方世界安立無量亦復如是十方諸佛教門施設無量亦復如是十方諸菩薩依教修證參差無量亦復如是莊嚴梵身者諸佛本源清淨心體名曰梵身列之為無量世界開之為無量教門化導之為無量修證所以莊嚴此身猶梵王之以珠網為華飾也心地者亦喻言人身百骸並集必有主宰之心菩薩眾德交修必有要妙之用要用者即本源心體戒也萬事因之統總猶地之承載一切也勝果因之發生猶地之長養一切也經名梵網品名心地者以此

○二標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發隱姚秦與陳隋異上姓下國別符秦也

○三解經義(二) 初一經首序二三分列科

發隱自爾時盧舍那佛至本源自性清淨此長行一段經文原本無科一本有科以經後載澤山咸法師數語人遂疑咸師所科今就其科稍為更定所以然者諸經入文即屬序正流通此經疏主判偈文方為序分則首列長行無可安頓或疏本原無或傳寫脫失未可知也而詳上下文義似長行是序偈乃重宣耳茲不改天台舊文[A2]但并以長行作序兩無妨礙理或通焉至於疏之或缺或略者仍為補釋補釋經文則發經之未疏補釋疏文則發疏之未鈔故名發隱隱者含而未露特為發揮而[A3]非敢曰有所加也

○初一經首序(二) 初總陳廣略二別明真化

○初總陳廣略(二) 初正明二顯證

○初正明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手頭許

盧舍那者寶梁經翻為淨滿以諸患都盡故稱為淨眾德悉圓名為滿也

發隱諸患盡則無妄不消止惡果也眾德圓則無美不集行善果也此大眾者指千華上佛也恒沙無盡毛頭至微於無窮盡之法門開一絲毫之心地廣中舉略似拈撮土於泰山用一滴於滄海以少況多極言法門之廣大也

○二顯證

是過去一切佛[A4]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A5]已學當學今學

發隱承上今所說法雖云少分實三世如來所同說三世菩薩所同學也萬聖傳無異辭千賢受無二法可勿遵歟

○二別明真化(二) 初明真佛垂勅二明化佛傳通

○初明真佛垂勅(二) 初舉自修證二令轉誨人

○初舉自修證

[A6]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

發隱先表此心地法門乃自[A7]己已試之成法明可信也

○二令轉誨人(二) 初略標二廣述

○初略標

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發隱轉者傳佛語而及眾生上承而下布之謂也開心地道者本來心地平直虗通無始妄情壅塞滯礙制之以戒則壅去礙除蕩然平直而廓爾虗通矣植立眾德荷負眾生皆繇是起喻如地也此一經之要旨也攝心為戒云何名開小乘之戒僅收攝而自守大乘之戒兼開通而利生故攝之義狹開之義廣也

○二廣述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釋迦牟尼者瑞應經譯為能儒亦云能仁又能忍亦直林牟尼者身口意或云度沃焦此是異說華嚴名號品或名盧舍或名釋迦今明不一不異機緣宜[1]開耳

發隱蓮華臺藏者華藏世界也光告者華嚴雲臺等皆說法也千百億者西域億有四種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今千百億謂千華上百億取千萬為億稱大千之數也轉為連下句言兼為諸佛眾生也儒者和柔仁者慈慧忍者容耐直林者住直樹林以林為姓又林者生長也皆釋迦義身口意者三業寂靜也是牟尼義度沃焦者焦石乾眾水而不溢喻凡夫渴五欲而無厭今能度之兼釋迦牟尼義也約華嚴則舍那即是釋迦分勝劣故非一融本迹故非異今乃逐機隨緣在化度門理應開耳

○二明化佛傳通(二) 初總舉諸界多佛二別顯此界一佛

○初總舉諸界多佛(二) 初惟明一界二辨說餘類

○初惟明一界(三) 初受法將辭二旋皈本界三遵勅利生

○初受法將辭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亦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發隱千佛化為千百億千百億復化無量表心地戒法出生無窮盡也身放光光化佛者表法身具無量智慧所化之佛皆佛慧也以無量妙華供佛者表無量妙法從舍那心地中出今還以妙華供本佛表還以妙法嚴本性也

○二旋歸本界

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A8]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發隱體性三昧者體性繇來本空華光任運自現如太虗遼闊雲霰日月走飛草木萬類紛紜起滅隱顯並行不悖故佛於此定或入或出隨心自在也

○三遵勅利生(二) 初出三昧二說法門

○初出三昧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

發隱承上入今言出也

○二說法門

[A9]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𦦨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釋迦在第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此心地品尋文始末有千釋迦與千百億釋迦各接有緣皆至舍那所受菩薩戒藏然後各坐道場示成正覺覆述說法凡有十處一在妙光堂說十世界海二在帝釋宮說十住三在夜摩宮說十行四在兜率陀天說十迴向五在化樂天說十禪定六在他化天說十地七在初禪說十金剛八在二禪說十忍九在三禪說十願十在四禪說心地品[1]十會總更說前三十心十地皆約無相義為解

發隱此明釋迦千百億身皆先於舍那前受戒乃於十處說法而此心地法門在最後說者表萬法至心而極也皆約無相者上來歷陳名相恐人執相昧心故明相本自空因緣故有即相無相也

○二辨說餘類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發隱一百億世界佛如是覆述說法推而例之千百億皆然也賢劫品見大本後倣此

○二別顯此界一佛(四) 初天上降魔二人間利物三普勸受持四重說標結

○初天上降魔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A10]

發隱前所說法徧指諸世界之一佛今所說法專指此世界之一佛故語似重復而實不濫東方者言此界當華藏中東也魔受化經與梵網同在天宮說何一傳一泯魔是一期嬈亂受化即休戒乃千佛流通傳應無盡一傳一泯無足異也

○二人間利物(三) 初下生成道二傳法利生三生所獲益

○初下生成道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發隱此敘釋迦下生之世界國邑父母姓氏出家修道成佛度生之大略也下生者佛本行集經云護明菩薩住兜率天滿四千歲為彼諸天顯示法相又以天眼觀察下界見其造業受苦逼惱為欲拔濟安樂教化眾生下生人間出家成道故下生也閻浮提此云勝金河出金沙樹流金汁南天下也四天下中惟此有三事勝故佛出南洲也迦夷羅此云黃髮昔有黃色仙人於此修道大千世界此為最中故佛於南洲生迦夷也摩耶此云大幻以大幻術母諸佛也白淨梵語閱頭檀也悉達此云頓吉亦云一切義成生而吉祥萬善畢具也七歲三十義極難辨夫十九離宮六年苦行娶妃在室生子羅云今古共傳經律具載茲曰七歲出家則童幻未應納配三十成道則苦行過歷多年按普集經亦說三十成道或謂苦行之後尚有五年遊歷正合三十而因果經稱牧女獻糜莊嚴經載諸天奉浴皆即在六年之後未見有遊歷之文且本行云八歲而學書論普曜云長大而觀耕犁則知七歲出家尤為不順也又未曾有因緣經云佛遣目連度羅睺羅耶輸答曰如來為太子時取我為妻未滿九年逃入山澤六年成佛今復來求我子出家抑何酷也則十九出家亦復不合不止是耳只如生時亦復多說有云夏桀時者有云商末時者有云周昭王穆王平王桓王惠王等者即如宣律師之問天人終亦遷就不定劉德威之咨琳老止得誕滅二時夫以大藏經譜文各稍殊而疏主於斯又無明釋或謂大聖示現何有常規現相差殊無足疑者不知既[A11]已現同凡身烏容變幻不一大千界內同日出家百億國中一時成佛曾少異耶當知此文或傳寫之訛耳若云訛者則昔賢何以因仍天台曾不改定古人慎重闕疑不敢輕舉使人人恣意筆削不出百年古聖經律全脫舊模矣五十學易不敢更文而微意陳諸解註八十雜華不敢增數而普賢號曰別行者此也然則竟誰從乎約事則十九六年於事為近吾從眾約見則機不一見佛出家成道亦不一吾從機

○二傳法利生(二) 初應機垂化二大願重來

○初應機垂化(二) 初橫指處會二豎明往復

○初橫指處會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釋迦從初蓮華藏世界入天宮下閻浮提成道號釋迦始於道場說法乃至十處

發隱此明次第周徧說法教化一佛與前多佛同也十住非十住法乃所住十處也觀諸梵網者正經所繇名觀梵網萬目重重各異無量因知佛世界亦如是各異無量也因知佛教化亦如是各異無量也千百億國有千百億釋迦宣揚佛化故名梵網也

○二豎明往復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發隱金剛座者三世諸佛坐斯成道無少變壞即實相心地也為此者乃為此界眾生坐道場成正覺弘法化也此是總說一代時教摩醯宮中為是中大眾則正說此心地戒也嗟惟世尊之為眾生也悲願弘深度化無盡追思返此歷數八千且人臣覲君咫尺尚有常期明主巡狩國中猶稽年載今乃經世界之無量勞往返於萬迴不為自求憫我等故云何我等覩此大恩恬不知報良可嗟夫

○二大願重來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復從天宮下至菩提樹下為此眾生說盧舍那初發心所誦戒即是十重四十八輕華嚴所說文來未盡止有七處八會多道不起本座不道在化樂天說法而此經多道座起復至餘處在化樂天說十禪定又諸地多不相應前後席或復同異良繇聖迹難思隨機異說耳於三教中即是頓教明佛性常住一乘妙旨所被之人惟為大士不為二乘華嚴云二乘在座不知不覺以大士階位非二乘所行制戒輕重非小乘所學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薩一時頓制五十八事聲聞待犯隨犯隨結理論關機宜事論凡有三義一大士深信頓聞不逆聲聞淺信頓聞則不受二者大士不恒侍左右無有隨事隨白故一時頓制聲聞恒得隨侍可有小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者梵網所制起盧舍那為妙海王子受菩薩戒爾時諸大士法須說此五十八種故一時頓制也

發隱初發心者三世諸佛皆先受菩薩戒為初因也一戒猶言此戒又此戒是最上第一戒也故疏云即是十重等光明金剛寶戒者讚此一戒破黑暗如光明碎煩惱如金剛具足法財功德如寶也如來果海此戒為本源也菩薩因地亦此戒為本源也佛性種子者言此戒是佛性德戒而佛性乃眾生悉具則此戒不獨如來菩薩本源亦一切眾生從菩薩因至如來果之木源也意識色心而等之以一切蓋言不論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正明眾生皆有佛性也佛性云戒者此戒為佛性種子故也華嚴不動而徧周此經起座而次歷地不相應者如化樂不證前後異席者如定地參差莫因小殊輙生疑議當知圓融行布妙用隨宜時實時權神機罔測信受而[A12]三教中頓者此戒惟明佛性專顯一乘依此戒修超越小果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故名頓也言三教者光統三教曰漸頓圓南中三教曰漸頓不定然天台自有化儀四教今言三者名同南中而義異也理論事論者據理本無分別自關本人具大機宜耳據事則多種差別故有三義也一信有深淺故二隨有久暫故三受法本然故小欲白佛者小事欲白佛即得以常隨故也起盧舍那者此戒起舍那授妙海而菩薩戒法五十八篇一時頓說古制應爾不可變也座起不起雖殊皆明釋迦應身說法但華嚴言釋迦以境本定身現起舍那此經言舍那說釋迦受則先有舍那後授釋迦舍那又非釋迦現起者矣二說差異云何會通釋迦證清淨法身及報應身而法身無形報身有象故現起舍那說此戒法復以應身流布無盡是知據迹則華嚴乃釋迦現起舍那梵網又舍那授法釋迦原本則釋迦舍那雖交相現授而法身則本自常定未嘗動也要之佛證三身非三非一常一常三可後可先誰先誰後不可思議者也何言其異

○三生所獲益

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

發隱承上佛為眾生說此戒法當有何益當常有因當常住法身也蓋此戒既佛性種子故受之者當永為成佛正因不墮邪因也當永住於清淨法身不為色身諸欲所染也重言當者決當獲如是大益也

○三普勸受持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

發隱專言十重舉重以攝輕也出於世界者世所難值而今出焉宜生慶幸母空過也法戒者此戒既佛性種子是乃眾生法則之戒故當頂戴受持頂戴尊之至也受持執之固也

○四重說標結

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梵網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惟第十菩薩心地品什師誦出上下兩卷上序菩薩階位下明菩薩戒法從大本出序及流通皆缺即別部外稱菩薩戒經

發隱重說者戒為道本不厭頻宣故諸佛半月自誦宣公十遍為期今之重說未為多也無盡藏者此戒含攝無盡廣之則無量戒法皆具足也一切眾生戒者此戒上傳千佛下被羣生僧俗同歸鬼畜得與非如聲聞戒之局也本源自性者此戒是佛菩薩之本源本源者即一切眾生同然之自性也性本清淨無有汙染此戒乃復其本淨之體非有加於自性之外也疏舉大本者以經說無盡戒品因明此戒是梵網經多品中之一品又一品中之下卷例法華普門華嚴行願之類是也既從大本單出另行則序正流通自備大本今亦科三分者細析之亦自成首尾故也

○二三分列科(二) 初約義分科二隨科釋義

○初約義分科

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也就序中初偈明舍那發起長行明釋迦勸發偈中大意四戒三勸四戒者一舍那戒二釋迦戒三菩薩戒四眾生戒舍那為本傳授釋迦為迹釋迦得此戒復授諸菩薩諸菩薩得此戒復傳授凡夫眾生也三勸者一勸受二勸持三勸誦此四品戒得之有繇根本冥傳自下授作佛記所以勸凡夫受既受須持既持須誦欲使相傳不斷[1]一言三序是三佛各說二言初序是舍那自說餘二是此土釋迦說今言三序悉是此土釋迦說雜有經家之辭

發隱此總明大科後乃細列舍那本釋迦迹展轉相傳則本迹遞互無盡也勸凡夫者此戒根本則上傳千聖授記則下及凡夫故也夫既受須持既持須誦而半月誦戒千載不行我何人斯毅然舉復於久湮之後譬諸蜻蛉捧柱而欲救殿閣之將頹蟭螟引繩而欲活艨艟之在涸所賴有力大人共為維持云爾三序者偈中三科初明舍那授釋迦二明釋迦授諸菩薩諸菩薩授眾生三明勸信受持是也三佛者舍那千華百億也今從第三說者以釋迦即舍那也中間敘事是經家之辭耳

○二隨科釋義(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明舍那發起二明釋迦勸發

○初舍那發起(三) 初舍那始授二釋迦轉授三勸信受持

○初舍那始授(二) 初明本迹二明人法

○初明本迹(三) 初舍那本身二釋迦迹佛三總結本迹

○初舍那本身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上句明舍那本身下句明舍那本土此即依正兩報佛身四種一謂法身二謂真應三謂法報應毗盧徧耀正法為身舍那行滿報果為身釋迦應迹赴感為身也舍光攝論名法應化若更四身者應身受純陀供化身受大眾供我今者八自在我也舍那者無明塵垢永盡智慧功德圓備如淨滿月以名表德也方坐蓮華下句明依報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坐也何故坐蓮華臺世界形相似蓮華故云連華藏華嚴云華在下擎蓮華二義處穢不汙譬舍那居穢不染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悉在中也臺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臺也又以本佛坐於華臺又表戒是眾德之[1]

發隱舍光攝論攝論多本言舍光以別也佛有四身舉一曰法舉二曰真曰應舉三曰法曰報曰應而今云四身者以應化分二身故地持云佛有二色身實色修感化色現形即應化二身也故云現同始終曰應無而倐有曰化既以現身受純陀最後之供又有身別受大眾之供則一應一化也八自在我者涅槃云第一能示一身多身乃至第八身如虗空存沒隨宜如是之我非情見我相之我也如淨滿月者塵垢永盡如無雲之淨月功德周圓如既望之滿月也蓮華二義者一處濁義二不汙義譬舍那不居淨土居穢土又居穢土而不染也藏者華含法界表戒含萬法也臺者臺以中位為因而成華表戒以中道為體而成聖也本佛者舍那坐於華臺而為諸佛之主表戒法原於心地而為眾德之本也

○二釋迦迹佛(三) 初明迹中之本二明迹中之迹三明本迹俱成

○初明迹中之本

周帀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2]周帀千釋迦望百億國釋迦千為本百億為迹故兩重本迹千華者人中華有十餘葉天華百葉佛菩薩華千葉一葉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淨土表十地十波羅蜜圓因起應果之本地[3]觀千釋迦一葉一淨土即是一佛世界起圓應身又一世界中一佛國土此猶略說華嚴微塵世界也十方方各一百也

發隱兩重本迹者舍那為本千釋迦為迹千釋迦為本百億為迹也喻如國王為本百官為迹百官為本萬民又為迹也葉者華瓣十百千葉據功德小大而成今從千佛且說千葉細推則自萬而億亦應無量也十地者言淨土表十地十地諸度以圓因而起圓應之果則度復含度度度不窮即淨土一佛以圓心而起圓應之身亦身復分身身身不盡也言略說者華嚴重重無盡世界如微塵然乃名廣說今猶略耳十方方各一百者十百為千證千釋迦也

○二明迹中之迹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一葉一世界有百億國土娑婆百億國是一葉之上耳

發隱一華即一葉非全華也上明一葉上一釋迦今明一葉之上復有百億國則有百億釋迦前迹為本復生後迹故云迹中迹猶賓中賓也

○三明本迹俱成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發隱本佛迹佛不分前後一時成佛表體用無二道也

○三總結本迹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初句結迹身下句結本身明千百億皆以舍那為本

發隱雖名本迹勿生二想千百億身即舍那一身耳千江散影長空止見孤輪萬口傳聲空谷曾無二響應化無窮法身不動亦猶是也

○二明人法(二) 初明人二明法

○初明人(三) 初明能接二明所接三結能所接

○初明能接

千百億釋迦

能接之人是千百億釋迦也

發隱自覺[A13]已圓力能覺他名能接人千百億釋迦是也

○二明所接

各接微塵眾

接者取有緣之義也微塵者聽眾多也

發隱各接者千百億佛接千百億塵眾也接取有緣揀無緣不接也接靳無緣何名普度青帝慈仁無以芽焦核越人神聖不能生死人無緣可以盡度今日當無眾生矣故曰取有緣也

○三結能所接

俱來至我所

俱至舍那所聽戒也

發隱我者舍那自我能所俱至表體用歸一心也

○二明法(二) 初說戒二欺戒

○初說戒

聽我誦佛戒

誡菩薩聽也誦佛戒者何故誦不道說耶此是三世十方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祗得稱誦不得道說

發隱說者創陳[A14]己見誦者讀習前言猶述而不作意也三界大師躬親誦戒況其餘乎

○二歎戒

甘露門即開

甘露門者譬服甘露令人長壽不死要因此戒得至涅槃常樂我淨教能通理譬之如門又戒能濟拔免離生死譬如甘露服得命長大經云有山從四方來惟當持戒布施也

發隱服持聖戒而安住涅槃喻如飲甘露者輕身不死也依繇聖戒而進趣佛境喻如得其門者身入樓閣也戒能濟拔下文似濫前然前云長壽自永處涅槃之極位言也如平時服之得仙道故後云濟拔自暫離生死之苦果言也如病患服之得痊可故故不相濫

○二釋迦轉授(三) 初序釋迦傳授緣繇二明釋迦授諸菩薩三勸菩薩授諸眾生

○初序釋迦傳授緣繇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三句明千百億佛各還本處然法身無在今初明迹傳本戒則本為迹師以迹誦本故也

發隱本道場表本心菩提樹表覺體言以本心覺體持本戒也法身無在言法身雖無在以迹誦本亦有在也

○二明釋迦授諸菩薩(三) 初戒體二戒用三勸持

○初戒體

十重四十八

發隱此一句攝全部戒法奉持之要良在於斯故云體也

○二戒用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持此戒能除罪霧譬之於日使得清涼喻之若月富有善法如瓔珞珠又日能長萬物戒亦如是能生長萬善又如瓔珞能差貧窮戒亦如是能差眾生貧長善法財又如日月麗天無不瞻仰持戒在體無不歸崇瓔珞在身莊嚴第一持戒離醜如端正也

發隱開罪障霧滅煩惱火止惡益也富有萬法生長萬善行善益也差貧離醜乃至歸崇亦止行意離醜有二一者以身心言繇此戒故內無邪念離心醜也外無過動離身醜也二者以因果言今生持戒來生當得相好端嚴離報醜也

○三勸持(二) 初能授人二所受人

○初能授人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如人渡海必假舟航若渡生死要因[1]於戒大經云如憑船筏又喻浮囊

發隱微塵菩薩者言無量賢聖繇受此戒成佛況凡夫乎故云勸持持必繇授能授者何舍那自誦我亦隨誦況諸菩薩乎舟筏浮囊濟川之具喻持戒得超生死海至涅槃岸也浮囊或革或脬或木中空外浮駕之而涉江湖則不沈溺故有羅剎乞浮囊之喻也

○二所受人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發隱始聞戒者皆名新學上言微塵菩薩繇茲成佛則新學可知舍那釋迦佛佛自誦則餘人可知

○三勸菩薩授諸眾生

受持是戒[A15]已  轉授諸眾生

三十心菩薩轉授外凡發大乘心也

發隱三十心者據別教住行向為內凡十信為外凡則此眾生指信位也推而極之先聞戒者轉授未聞則次第無盡也

○三勸信受持(二) 初出所誦法二勸人信受

○初出所誦法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此戒簡異外道雞狗等戒淨戒為因木叉為果

發隱簡異者簡別佛法中戒異於外道中戒也波羅提木叉者此云保解脫保衛三業得解脫也亦云別解脫持一事得一解脫別別不同故也因果者依戒法因至解脫果故也

○二勸人信受(三) 初勸信二勸受三結勸

○初勸信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A16]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A17]已具足

所以爾者信是入道初門大論云信為能入我持此戒得成正覺汝亦應爾

發隱諸佛[A18]已成眾生當成則生佛畢竟非殊持戒定可作佛當諦信如是事勿懷疑也[A19]已具足者一念信心萬惑俱遣防非止惡盡在於斯何待遮難重詢羯磨三舉然後為戒乎佛唱善來即成沙門正此意也是知放下屠刀千佛一數為有信故毀訾不輕千劫墮落為無信故信為入道之門豈虗言哉

○二勸受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A20]已  真是諸佛子

凡有心者皆得受菩薩大乘常樂[2]明眾生有心所有佛性要當作佛須受三戒

發隱有心者言惟除木石無心則[A21]六道含靈皆應受戒攝者納義外聞內納永持而勿失也佛位至遠云何受戒即入蓋此戒是千佛相傳心地佛佛繇此成佛受佛戒者豈不即入佛位耶大乘常樂等者明佛戒是大乘常樂我淨之大戒也三戒者三聚大戒也有佛性者皆當作佛此三聚戒成佛正因安得不受是故惡無不除善無不備生無不度者佛也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者受戒所以入佛位也位既同佛何不名佛而纔名佛子答位雖同佛功德未圓如儲君決當正位今在東宮則灌頂王子也名之王子必紹王位名之佛子必紹佛位豈細故哉

○三結勸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上句結下句誡聽總明諸佛傳授戒法發起序竟

發隱佛自重戒故勅大眾至心今誦戒於千載之下可不如對佛面如聞佛語乎恭者外肅敬者內虔內外精誠是名至心心地戒品若非至心何繇得入

○二釋迦勸發(二) 初經家敘辭二釋迦自說

○初經家敘辭(三) 初佛欲結戒二放光表瑞三大眾願聞

○初佛欲結戒(四) 初標化主二指處所三明得道四出戒法

○初標化主

爾時釋迦牟尼佛

化主大聖釋尊也

發隱化主者先標人大聖釋尊者次表德也居聖位之極果故云大聖為釋子之共宗故云釋尊化導之主非此其誰能之

○二指處所

初坐菩提樹下

樹下得道因名道樹亦曰思惟梵音貝多也

發隱今初字聯後文初字為意初成道果即最初結戒急先務也菩提此云道道即思惟思惟者梵語貝多也道即思惟者禪思不亂乃道體也

○三明得道

成無上正覺[A22]

即正徧知號

發隱法無有差曰正智無不周曰徧破生死夢曰覺合之則所覺者既正且徧也今曰正覺正中自具正徧二義無上者此覺雖眾生同具未至於佛猶為有上成妙覺佛智盡獨尊曰無上也

○四出戒法(四) 初標所結名二能成勝因三能得勝果四正結名字

○初標所結名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發隱標菩薩者簡非聲聞是大乘菩薩波羅提木叉也初竟見上

○二能成勝因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寶藏經云孝事父母天主帝釋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盡孝釋迦文佛在汝家中睒魔菩薩親[1]服患愈慈心童子火輪速滅即其靈應爾雅云善事父母為孝孝即順也太史叔明用順釋孝孝經鉤命訣云孝字訓究竟是了悉始終色養也亦可訓度度是儀法溫清合宜也

發隱承上初結菩薩戒法而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言帝釋等者天心佛心皆欲人孝順而[A23]善事父母謂奉養無方服勤有道孝之始也帝釋臨焉又能行者凡是孝道無不舉行孝之中也梵王臨焉又能盡者現生父母前生父母歷生父母無不酬報孝之終也釋迦臨焉天能聽卑佛徧一切簡在冥加理有之也故睒魔割目救父而沈疴愈於一朝慈心發願代苦而火輪消於頃刻至行動天真誠感佛正猶是耳恐世不信謂云何天佛得在爾家故引二事以證之也爾雅叔明訓孝以順鉤命訓孝目有五義摘其二者曰究曰度然彼書以究屬士度屬諸候今取其文不用其意略為三義一曰順者承顏養志無所違忤如曾參閔損之類是也二曰究竟者了悉始終一心無間現柔和色務悅其親如大舜萊子之類是也三曰度者昏定晨省夏凊冬溫儀度周備如文王薛包之類是也師僧者[A24]己和尚非泛僧也例寶藏義亦可分三事者奉養師身也行者遵循師調也盡者傳揚師道普利眾生也三寶亦然事者供養三寶未必能行行者依從三寶未必能盡盡者紹隆三寶上承下化功德周隆也經舉三種孝因疏惟釋一者父母於人最為切近舉一以例餘也又師僧三寶亦名父母法身繇和尚教誨之力而生即法身父母也慧命繇三寶薰修之力而得即慧命父母也

○三能得勝果

孝順至道之法

發隱戒之為義固在孝順而此孝順人將謂是庸行之常不知孝順之法乃至道之法也至道者至極之道即無上正覺是也此道清淨廣大猶如虗空體絕過非用無違礙順之至也孝順之心正合此道故云至道又父母者本覺義師僧者先覺義佛者滿覺義法者顯覺義僧者合覺義於此隨順不背不逆豈非如來所證無上覺正之妙道耶道而曰至揀非徧淺故云勝果蘭盆疏云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勝因勝果此之謂也仲尼贊孝曰至德要道又謂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而程子亦以性命孝悌為一事孝曰至道其誠然乎一說例上三種以成四境言當孝順此至道之法則是因非果故今不用

○四正結名字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是制戒也

發隱承上因勝果勝此結而斷之直以孝名戒也法苑云戒即是孝謂眾生皆吾父母不殺不盜是即為孝意正同此然是戒名為孝未是孝名為戒今明孝順自具戒義如孝順父母則下氣怡聲言無獷逆是名口戒定省周旋事無拂逆是名身戒深愛終慕心無乖逆是名意戒順止惡義恐辱其親名律儀戒順行善義思顯其親名善法戒順兼濟義拾椹回兇捨肉悟主鍚類不匱名攝生戒師僧三寶亦復如是以要言之但能孝順自然梵行具足戒之得名良以此耳舍孝之外寧有戒乎優婆塞戒經云受持戒[A25]不能供養父母師長者得罪正言孝是戒也亦名制止者言制止亦以孝名也制為戒法以止其惡謂之制止今惟孝順自不造惡豈非制止孝經云孝親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亦止惡意也上戒字泛指戒體下制止則指所列戒品如十重四十八輕是也只一孝字可槩戒義故下制戒中十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至第九第十皆曰孝順心輕垢第一即曰孝順心而十三十七二十九三十五四十八亦皆曰孝順心至於餘戒多舉父母為言則是貫徹乎十重之始終聯絡乎四十八輕之首尾一孝立而諸戒盡矣復次孝順非特名戒名制止亦名三藏諸教一切法門攝無不盡法門無量未易悉數只如淨土往生一法門耳此經之中言所不及云何孝順貫一切法答十六觀經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乃至三者發菩提心等夫養父母事師長受三歸非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乎曰不殺曰十善曰眾戒曰威儀而戒無弗備矣是知戒不離孝諸經互出以孝為因乃得往生則此經實該淨土法門但人自不察耳是故念佛修淨土者不順父母不名念佛父母生育等佛恩故不順師長不名念佛師長教誨同佛化故不順三不名念佛所寶雖三統一佛故盡理而言順淨覺心而不逆以濁染是孝名念佛順慈惠心而不逆以慳貪是孝名布施順和柔心而不逆以瞋恚是孝名忍辱順堅剛心而不逆以懈怠是孝名精進順寂靜心而不逆以散亂是孝名禪定順靈知心而不逆以愚癡是孝名智慧類而推之一切不逆則萬法俱成矣大哉孝也豈獨名戒而[A26]已哉

○二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瑞者信也欲說大事前須放光故稱為瑞光是色像之勝放勝光明召有緣眾同來聽戒戒是諸善最勝能滅惡生善口放者表釋尊今日宣說大乘菩薩戒法

發隱前須放光者良繇勝事欲興休徵先現況此心地戒道傳千佛化被羣生事莫大於此者安得前無瑞應耶色像之勝者小則甘露醴泉大則雨花動地乃至放光皆色像所攝有形之瑞也而惟放光獨勝者以其有揚輝破闇之功具滅惡生善之義見之者發菩提心觸之者離生死苦諸瑞之中此為最勝喻戒為諸善最勝也口放者二義一者表此戒法金口敷宣二者表此戒法菩薩聽受而成勝果從佛口生也

○三大眾願聞(三) 初總敘大眾二別敘四眾三時眾樂聞

○初總敘大眾

是時百萬億大眾

發隱人天共會凡聖交羅故云大眾

○二別敘四眾

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

一菩薩二十八梵三六欲天四十六國王十六國者名出長阿含一史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薩羅五䟦祗六末羅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十四乾陀羅十五劒浮沙十六阿槃提西土諸國甚多略舉此耳機應聞聲自然雲[1]

發隱前敘大眾今舉勝也菩薩對聲聞為勝梵天對欲天為勝欲天對人間為勝國王對臣民為勝彰此戒法為凡聖人天殊勝之高會也

○三時眾樂聞

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發隱合掌身業淨也至心意業淨也耳聽則心專而言自寂口業淨也聽法者當如是矣

○二釋迦自說(三) 初舉我自誦二放光因緣三勸物習學

○初舉我自誦(二) 初序自誦二勸人誦

○初序自誦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

發隱此萬世誦戒立法之始也半月半月者望日晦日也月勤二誦恐遺忘也又白月黑月喻善業惡業應自考也

○二勸人誦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凡舉五位人一發心謂共地菩薩二十發趣謂初十心依梵網列名一捨二戒三忍四進五定六慧七願八護九喜十頂心三十長養謂中十心一慈二悲三喜四捨五施六好說七益八同九定十慧四十金剛後十心一信二念三迴向四達五圓六不退七大乘八無相九慧十不壞心五十地謂登地以上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方便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炎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發隱共地菩薩者十信發心與佛共地一云即三乘共十地也發趣長養金剛分初中後名三十心初十心即住位一捨心內外法一切捨也二戒心一道清淨也二忍心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也四進心以無生入世諦無二相也五定心念念寂滅三界一切性皆因定滅而生也六慧心修不可說觀入中道一諦也七願心初發心求中間修道行願滿故一切行之本源也八護心護三寶一切功德空無相無作也九喜心見他得樂常生喜悅不入有為緣一切法也十頂心一道最勝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種也中十心即行位一慈心於無我智中樂相應觀使一切眾生得慈樂果也二悲心於空見一切法如實相怨三品中與上樂也三喜心悅喜無生使眾生入正信捨邪見背六道苦故喜也四捨心自他體性不可得也五施心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皆如如相受者施者無合無散也六好說心以聖法語教諸眾生也七益心現行六道無量苦事不以為患惟益人為利也八同心入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無生同無我等也九定心見一切我人內外眾生種子皆無合散集成起作也十慧心觀諸邪見結患等無決定體性也後十心即向位一信心空一切法心心空故信信寂滅名無相信也二念心六念常覺常施第一義空無著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不去來也三迴向心入法界常寂滅也四達心忍順一切實性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三世因果眾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也五圓心直照入無生智教化十方眾生皆入薩婆若也六不退心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諸見不起集因也七大乘心解一空故任一切眾生度三界河趣入佛海也八無相心一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而行於無生一切佛我師一切賢聖我侶皆同無生也九慧心一切法魔說佛說皆分別入二諦處非一非二非有陰界入也十不壞心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修正門明菩提心八魔不動眾聖摩頂諸佛勸發得金剛三昧入一切行門也十地平等地至入佛界地即歡喜至法雲十地是也一平等地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從一劫入無量劫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也二善方便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慈悲喜捨等法也三光明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諸佛法門現六道身一音中說無量法品也四爾炎地不斷不常即生即住即滅修行無量功德行行皆光明教化一切眾生使見佛性也五慧照地以十力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眾生因果以淨國土為惡國土以惡國土為淨國土也六華光地十神通明智示一切眾生種種變化也七滿足地欲足進心足念心足智慧足解脫足六通足於一切佛國示現作佛也八佛吼地入法王地三昧其智如佛以法藥施一切眾生為大法師為大導師百千陀羅尼門三昧門金剛門神通門解脫門如是百千虗空門平等門中而大自在劫說非劫非劫說劫等無不如意也九華嚴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出入無時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現無量身口意說無量法門而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一念心中現無邊神用也十佛界地空空復空如虗空性平等智十功德品具足有不可說奇妙法門品奇妙三明三昧門陀羅尼門非下地所知惟佛佛無量身口心可盡其源也地地經中皆言無量功德今姑舉少分如毫毛許耳此三十心十地與華嚴諸經名小不同其實則一亦誦者舉況之辭菩薩尚誦何況凡小問此言共地與善戒中分十二住為七地六菩薩地一菩薩如來共地同異何如彼要其終以果言也謂菩薩修行至此同如來故此原其始以因言也謂初發心即同如來故又此經以心地為宗此三十心正心地種種法門十重四十八輕皆三十心中戒心中出如制戒中所明問十地何不言心答三十心是十地之因至十地則所發心成就圓滿上荷佛法下載眾生有地之象故易心言地實心外無地也

○二放光因緣(二) 初直說緣二列因緣

○初直說緣

是故戒光從口出

發隱口能出光名緣必有繇致名因今言光自口出直說緣未說因也

○二列因緣(二) 初表得果二表行因

○初表得果

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

得果有三一非青黃色心二非有無三非因果法

發隱意謂有緣必有因故光光是所得之果必有因以致之也非青黃色心不墮妄境妄情凡小之果也非有無不墮執斷執常偏見之果也非因果不墮有修有證權乘之果也此心地戒本自超情境離斷常絕修證故其得果如是既曰有因曰得果又曰非因果法何也有此二義一者非世間之因果二者非因非果乃所以為正因正果也

○二表行因

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行因三者一諸佛本源二菩薩根本三大眾根本或言表真俗兩諦

發隱諸佛正徧知海汪洋無盡此心地戒為之本源也菩薩萬行開敷成就妙果此心地戒為之根本也一切眾生生生不窮乃至後當作佛者亦此心地戒為之根本也徹聖通凡咸因此戒戒因清淨淨極光通有自來矣或言真俗二諦者佛是出世間法真諦也眾生是世間法俗諦也菩薩上趣聖果下順凡情真俗雙顯也

○三勸物習學(二) 初標四勸二釋四勸

○初標四勸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一勸受二勸持三勸讀誦四勸學

發隱受者領納不拒持者操執不忘讀誦者口演其文善學者力行其事聞而不受則聽不關心受而不持[A27]已領還失持而不誦則守愚不諳其詳誦而不學則空言終何所益功貴兼全故曰四勸也然總標云四戒三勸止是受持讀誦而[A28]不說善學舊本善學上無應字連下文佛子為句似為穩當何者以十重結文中有善學諸仁者句與此正合今標四勸或恐後人之訛未必出疏主意覽者詳之

○二釋四勸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A29]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但釋勸受一事餘皆略也

發隱黃門者內宦之通稱也金剛神者有大威力能捍外魔護佛法喻如金剛也變化人如非來所作化人應是天龍鬼畜變化而成者也以要言之王類臣類僧類尼類天類人類鬼類神類畜類化類乃至一切種類皆可作戒器[A30]但欲其能解法師語耳云解則揀不解者但解語者便得受戒[A31]但受戒者便得清淨蓋未受戒前容有淨染既受戒後俱成淨器如百川入海同一鹹味也此文與第四十輕中大同但彼不列畜生此不列無根二根蓋彼文一切中攝畜生此文黃門中攝無根二根也[A32]但釋勸受者繇受乃有持誦故釋勸受以兼其餘也聲聞戒重難輕遮稽防特甚菩薩戒婬賤鬼畜容納無遺豈小果乃皆良器大士反雜非人也耶聲聞稟佛剃染若不揀擇恐損正法故菩薩專主利生若不兼容化度有限故但普度中亦自有別後四十八輕垢中詳辨茲不煩說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卷第二


校注

[0154001] 證咸本作詮 [0155001] 開咸本作聞 [0156001] 十雲棲本作七今從咸本 [0158001] 也下咸本有十一半偈分為三段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說戒傳授釋迦二從是時千百德下三行三句明釋迦迹佛傳授諸菩薩諸菩薩傳授眾生三從諦聽我正誦下盡偈明勸信受持六十七字 [0159001] 本下咸本有也字 [0159002] 周帀至本迹二十三字咸本無 [0159003] 觀咸本作現 [0161001] 於咸本作持 [0161002] 等下咸本有戒字 [0162001] 服咸本作眼 [0164001] 集下咸本作也字
[A1] 袾【CB】祩【卍續】
[A2] 但【CB】伹【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己已【CB】巳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己【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但【CB】伹【卍續】
[A30] 但【CB】伹【卍續】
[A31] 但【CB】伹【卍續】
[A32] 但【CB】伹【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