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一
妙音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四
放光相召從東現來而品稱本事者因華德菩薩之問具明往昔伎樂寶鉢供佛因緣果報又明現一切色身三昧之用故云本事品也又藥王品但明本行不明遊化普門品但明遊化不明本行今品則具明之又藥王普門兩品由問故說今由光召故說彼此互彰並顯圓行非謂有優劣也。
△品文分六初放光東召二奉命西來三十方弘經四二土得益五還歸本國六聞品進道。
初放光東召。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徧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A1]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徧照其國。
佛是究竟人故名大人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是法界故名為大人相肉髻白毫即大人相之二種肉髻表圓極妙果白毫表中道妙因意顯妙音菩薩果後行因與文殊不輕藥王觀音普賢等無不同也問如地涌及藥王等足可流通妙法何必遠召妙音答妙音亦與此土有緣此土眾生宜從妙音而得四益是故召之問十方菩薩能令此土眾生得四益者理必甚多何故此但東召妙音西說觀音不及餘八方耶答此有二意一者徧召徧說于事無妨印土法華積至八里安知無此文也二者召東說西於理亦足東表於始西表於終始表發心終表畢竟發心畢竟二不別何所不該聖不煩文舉一例諸耳。
△二奉命西來二初發來之緣二正明發來初中五初經家敘德二被照辭佛三彼佛寄誡四菩薩受旨五先現來相。
今初。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A2]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德者福慧二種莊嚴也供養諸佛敘其福慧之由甚深智慧敘其即福之慧諸大三昧敘其即慧之福略列一十六名並是圓道妙定也實相妙體高顯無上無相而無所不相名妙幢相三昧因果不二權實不二本迹不二名法華三昧離三惑垢證本淨性名淨德三昧權智照機盈虧巧現名宿王戲三昧(月名宿王)平等大慈不緣假名不緣實法名無緣三昧一心三智印一切法名智印三昧十界語言並是因緣生法解其一一即空假中一切語言即一語言一語言即一切語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名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住一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名集一切功德三昧六根清淨互用自在名清淨三昧自在化物遊諸世間幻事傀儡普攝一切名神通遊戲三昧平等大慧普照昏衢名慧炬三昧性具萬德緣了融通隨舉一法統一切法名莊嚴王三昧三智圓淨照法無遺名淨光明三昧一念淨心含攝萬德名淨藏三昧七方便人所不能入名不共三昧實智照理而無所住名日旋三昧。
△二被照辭佛。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三彼佛寄誡。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本迹燎然何煩佛誡所將眷屬或有未達故寄上以規下耳佛證平等法性為眾生故脫珍御弊示卑小身及穢惡土只此卑小穢惡身土體即法界何大何小何淨何穢當知非小現小非穢現穢忍辱衣也小原非小穢原非穢法空座也以小以穢曲順眾生慈悲室也佛既如此菩薩亦然故應了達三軌勿存勝劣情見問此土人八尺時佛身丈六不過高一倍耳彼土佛菩薩身相去一百五十餘倍何耶答淨土勝應之相事非一概不可例同問既是勝妙眷屬何得有未達者答濁輕福勝故土淨位權智淺故須規。
△四菩薩受旨。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彼佛既以三法寄規妙音亦以三法受旨皆是如來之力者總推功於佛力不敢輕也神通遊戲者脫珍御弊長者之身不改忍辱衣也功德莊嚴者大慈悲室也智慧莊嚴者諸法空座也仗此如來三力方能往詣娑婆然妙音自有分證三力今顯皆仗如來究竟三力令彼眷屬不起輕心。
△五先現來相又六初遣蓮華二文殊問三釋迦答四文殊請見五釋迦推功多寶六多寶命來。
今初。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二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相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問若文殊位下則妙音辭彼佛時不應云及見文殊若文殊位高則此相來何得不識答縱使位高未階妙覺此相不識亦無所妨縱使位下別有他長遠來求見亦復何失況雖同一位有始中終雖始中終亦同而所得三昧境界亦容有互未達者彼此互資互相得益若同是古佛則無復高下妙音為眾生得利益故辭云求見文殊為大會無敢問故發起令知也。
△三釋迦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婆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四文殊請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五釋迦推功多寶。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文殊雖問功德三昧而意在請見故推功多寶以召其來下文因華德重問乃答功德及三昧也推功多寶者應是多寶如來昔日弟子。
△六多寶命來。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初發來之緣竟。
△二正明發來七初與眷屬經歷二敘相登臺三問訊傳旨四請見多寶五釋迦為通六塔中稱善七問答往因。
今初。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昔奉寶鉢今得菩薩法器相隨昔奉音樂今得天樂相隨也。
△二敘相登臺。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虗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三問訊傳旨。
到[A3]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妬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A4]已上俱傳淨華宿王佛旨)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五釋迦為通。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六塔中稱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即是淨德夫人後身華德即是妙莊嚴王後身本是宿世大善知識故今為眾請問顯其功德也。
△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A6]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二奉命西來竟。
△三十方弘經二初正明現身說法二問答所住三昧。
今初。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現三十四凡身四聖人身結成六道十法界耳此明菩薩以難思力隨類通經物覩其迹不測其本但甘其味勿擇其形也。
△二問答所住三昧又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深種善根領前寶鉢伎樂供佛之事住何三昧正問現十界身弘法之由也。
△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三十方弘經竟。
△四二土得益。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三昧及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羅尼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辨說名陀羅尼秖是圓定圓慧耳既能現身必能說法謂無次第亦可據藥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總持謂有深淺亦可今約二土言之俱來菩薩是淨土人福勝于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薩是穢土人忍智力強故兼得總持。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A7]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得無生忍開佛知見也得法華三昧增道損生也華德正是當機故得益倍深天子先[A8]已根淨今悟圓因故知正說流通節節皆有種熟脫益功用不殊也釋妙音品竟。
△次釋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智也世音者所觀之境即十法界機也境智雙舉感應合標故名為觀世音菩薩義如前釋普者徧也門者能通義也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閡故稱普門釋此為二初通次別通釋又四初列名二次第三解釋四料簡初列名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九緣了十智斷也二次第者又有兩意一約觀明次第二約教明次第約觀者欲明觀行必有其人人必秉法故最居初次慈悲者良由觀音之人觀於實相普門之法達於非人非法實相之理了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故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理圓足無有缺減云何眾生理具情迷顛倒苦惱既觀是[A9]已即起慈悲誓願拔苦與樂也次福慧者初人法相成此據其信次慈悲與拔此明其願欲滿此願必須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資導以行順願事理圓足則能與拔也次真應者福慧具足契於法性法性即實相名為法身法身既顯從真起應也次藥珠者證得真應俱能益物破三惑病如藥樹王雨三諦寶如如意珠王也次冥顯者眾生機感二身應之或冥或顯得益不同也次權實者得益不同皆由二智之力不失其宜也次本迹者雖巧用二智利益一切而優降不同良由本迹或本迹俱高或本高迹下則二智必優若本下迹高或本迹俱下則二智必降也次緣了者上明行人發心修行從因尅果化他利物深淺不同從人法至真應是自行次第從藥珠至本迹是化他次第皆是順論未是却討根本今原其性德種子若是觀智之人悲心誓願智慧莊嚴顯出真身皆是了因為種子若是普門之法慈心誓願福德莊嚴顯出應身皆是緣因為種子也次智斷者既却討其根源乃順論其究竟始則起自了因終則菩提大智始則起自緣因終則涅槃斷德也二約教明次第者又有通別通者五時四教各可論十隨法義立不可深窮且如三藏十雙攬五陰名為人諦緣度名為法聲聞法緣菩薩生緣名為慈悲聲聞三學菩薩六度名為福慧五分法身為真作意神通為應治四住病為藥雨三乘寶為珠見聞獲益為顯不見不聞為冥稱真為實隨情為權自證為本示現為迹一句一偈為了三業微善為緣盡無生智為智有餘無餘為斷聲聞漸證菩薩頓成三藏尚備通別可知不暇廣述也別者歷五味以明多少不同如乳味頓教教名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是法佛即是人此人秉法必具慈悲因華即是福慧二嚴嚴于果德即是真應既能利物必辨藥珠物得其益必有冥顯而權實本迹緣了智斷通論則有別論則無何以故佛一期化物明于頓漸今華嚴頓說漸教未彰故不明四意也小隔于大如聾如瘂覆于此權未顯其實故無權實未發王宮生身之迹未發寂場法身之迹未顯久遠久遠久成之本故無本迹不言小乘本有性德緣了之因當尅智斷本具之果故無後二意也次酪味三藏教但明人法慈悲福慧三義無真應等七義何以故灰身滅智那得從真起應既無真應將何益物又縱約真諦通論有十而菩薩三祇伏惑亦不得論真應等也次生酥方等教對小明大得有中道大乘人法乃至冥顯兩益然猶帶方便調熟眾生故不得說權實等四意也次熟酥般若教雖[A10]已會小乘之法皆摩訶衍猶未會小乘之人亦帶方便故亦止有六義未明權實等四意也今醍醐法華教則會小乘之人汝實我子我實汝父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開權顯實開迹顯本了義決定不相疑難得明中道人法乃至本迹八意三世諸佛調熟眾生大事因緣究竟圓滿備在此經故二萬燈明但說法華即便息化迦葉如來亦復如是若涅槃教則為鈍根弟子于法華經未能悟入所以却討源由廣說緣了明三佛性性德了因種子修得即成三般若智德菩提性德緣因種子修得即成三解脫斷德涅槃性德非緣非了即是正因修得成就則是不縱不橫三點法身故知涅槃所明却說八法之始終成智斷十義具足既歷五味以論十法次第約四教則可解也又華嚴六意於利人成醍醐於鈍人成乳三藏三意於利人密去亦成醍醐於鈍人成酪方等六意於利人成醍醐於鈍人成生酥般若六意於利人成醍醐於鈍人成熟酥若法華八意於鈍人亦成醍醐也二次第竟三解釋者初釋人法人即假名眾生法即五陰實法法是能成人是所成此之人法通于凡聖若色受想行識是世間法攬此成生死凡人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成出世聖人故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然雖通凡聖不無差別上中下惡即成三塗之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之人法故有六趣階差若更細論百千萬品出世人法亦復不同若三藏有門觀眾生我人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但有五陰之法乃是人空法不空諦觀此法無常生滅能伏見愛發生煖頂等位善有漏五陰即攬此方便之法成似道賢人若發真無漏戒定慧等即攬此無漏之法成四果聖人若不聞法華實教任運餘依滅[A11]已灰身泯智自謂入于無餘涅槃人法都寂其實生在界外方便有餘土中攬彼法性色受想行識之法成彼土假名之人空門觀五陰和合假名為人三假浮虗會入空平發生煖頂等例如前說餘二門亦如是若摩訶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不言攬實法體成假人用但觀陰界入法及假名人性本自空非滅故空故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從初心終于後心常觀人法俱空此復為三一者但觀二空發生似解即攬如幻善有漏法成性地如幻之人次發真解斷見思惑即攬如幻無漏戒等成見地等如幻之人而根鈍故但見於空不見不空還與三藏同其灰斷不覺生在方便有餘土中攬彼土法成彼土人若根利者既發真[A12]已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了知人法二性不可斷滅則接入別圓也二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名為二邊而實相法性非人非法非世出世其體常住為欲證此實相體故先觀生死人法本空斷見思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住假名之人次觀出世人法本空不住出世無漏道中斷塵沙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行假名之人次觀二邊人法皆空不住二邊伏無明惑即攬方便五陰成十迴向假名之人次發中道真明破無明惑即攬實報土常住五陰之法成十地菩薩常住假名之人也三者了知生死人法出世人法一一無非真如實相故大論云菩薩常觀涅槃行道以觀人空即是了因種子故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佛者即覺覺是智慧既覺人空亦覺法空故知觀人空是了因種也以觀法空即是緣因種子故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是以生死陰斷涅槃陰興如水成冰冰還成水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大品云菩薩行般若時得無等等色得無等等受想行識當知涅槃是無上法攬此法成無上眾生號之為佛故知觀法空是緣因種也以觀人法空即識三種佛性故大經云眾生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不即者明正因佛性非陰非我非陰故非法非我故非人非人故非了非法故非緣故言不即六法也不離六法者不離眾生空而有了因不離五陰空而有緣因故言不離六法也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歷六即位成六即人法今觀世音普門未是究竟之人法即是分證之人法前一番問答是分釋無上之人稱觀世音後一番問答是分釋攬無上之法故稱普門當知人法因緣故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二釋慈悲悲名愍傷慈名愛念愍故拔苦念故與樂然但起慈悲心不牢固須發弘誓加持使堅譬如工匠造物節廨雖復相應若無膠漆則有零落誓願如膠要心不退悲心愍傷拔於世間苦果集因興兩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慈心愛念欲與出世道因滅果之樂興兩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前明人法凡聖不同今辨慈悲大小亦異若三藏事六度行人觀分段生死八苦誓度無邊眾生觀見思顛倒結業誓斷無盡煩惱觀此因果無常生滅念念流動而修對治誓學無量法門觀于真諦無為之理誓成無上佛道如此慈悲即緣有作四諦所起也若通教行人觀生死八苦如幻如化眾生顛倒謂為真實即起誓願度如幻眾貪恚癡等如幻如化眾生顛倒為之受惱即起誓願斷如幻惑觀即色是空以如幻故乃至即識是空即貪瞋癡等是空以如幻故非滅故空性本自空空亦不可得而眾生不能了知即空即起誓願學如幻法門又觀涅槃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而眾生謂有佛道可求計著佛想即起誓願成如幻覺覺如幻眾如此慈悲是緣無生四諦所起也若別教行人觀于因緣生法假名無量十界森羅應須分別導利眾生那得沉空取證觀此苦果非止一種分段變易皆名為苦即起誓願度九界生無量之苦由無量集所謂二惑五住浩若塵沙即起誓願度九界集集既無量治亦無量所謂三止三觀法門即起誓願徧學徧行治既無量滅亦無量所謂四種涅槃六種無為即起誓願令他同證如此慈悲是緣無量四諦所起也若圓教行人觀一切法實相真如圓融法界非違非順非明非闇而無明闇故則違違之則有苦集因果智慧明故則順順之則有道滅因果緣此違順因果而起弘誓譬如磁石不作心想任運吸鐵慈悲亦爾不作眾生及以法想任運拔苦與樂故名無緣大慈大悲菩薩從初發心修此無緣慈悲歷六即位隣于究竟今前一番問答明大悲拔苦一心稱名即得解脫後一番問答明大慈與樂現身說法皆令得度當知以大慈大悲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三釋福慧亦名定慧寂照妙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福德禪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亦稱目足目足兩備入清涼池池即涅槃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釋此定慧亦有多種三藏以無常觀理為慧以觀練熏修種種事禪為福以定資慧發真無漏所證天然真理名為法身通教但以體法異于析法餘悉同于三藏別教則以緣修智慧與諸禪定助開中道法身圓教則以實相觀智為慧實相寂定為福共顯非定非慧之理名為實相法身菩薩從初發心修此不二定慧歷六即位鄰于究竟今前問答智光照闇應機拔苦是從慧莊嚴以得名後問答首楞嚴定普現色身是從福莊嚴以得名當知以福慧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四釋真應真名不偽不動應名稱適根緣若契實相不偽不動之理即能稱機適緣而應譬如攬鏡形對影呈此之真應不得相離若外道修有漏通雖能變化譬如瓦石光影不現不可名應未破四住未顯偏真那有中道圓真若二乘作意神通亦不名應譬如圖畵作意乃成了不相似但證偏真出于三界不達中道不動之理故非圓真從何起應大乘不爾得實相真譬得明鏡不須作意法界色像隨對隨應如鏡寫像與真不殊爾乃名為真寂身應菩薩從初發心歷六即位隣于究竟今前問答明真寂不動法界獲益是從真身得名後問答明隨機廣利出沒多端是從應身得名當知以真應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五釋藥珠藥樹王療治苦患出柰女經如意珠王能雨眾寶廣出諸經三藏通別亦各得明治病雨寶而所治不徧所雨不普今約圓教明之如華嚴云有上藥樹其根深入枝葉四布根莖枝葉皆能愈病見聞嗅觸無不得益菩薩亦爾大悲熏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又如如意珠王能雨大千珍寶隨意無盡菩薩亦爾大慈熏身與眾生樂名如意珠王身此亦約六即判位今前問答徧救種種幽厄苦難從藥王身得名後問答稱適所求雨大法雨皆令得度從如意珠王身得名當知以二身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六釋冥顯兩益冥是冥密顯是顯露大聖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眾生及與下地日用不知譬如日月照世盲雖不見實荷深恩乃至同是一位而下品不知上品神力所作以不知故名為冥益又聖人之益雖不可知若聖欲使知雖蜫蟲等亦能知之以使知故名為顯益此亦約六即判位今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即是冥益後問答覩所現身聞所說法即是顯益當知以冥顯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七釋權實權是暫用實非暫用略言權實共有三種一自行權實中觀為實二觀為權二化他權實他人根性不同或說權為實或說實為權不可定判但約他意以明權實耳三自行化他合明權實自行有權有實皆束為實化他亦有權有實總束為權用此三意廣歷四教復就自行權實以判六即如玄義及方便品所明可以意得今前問答從自他合明之實智益物後問答從自他合明之權智益物當知以權實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八釋本迹本名實得迹名應現自有本高迹下本下迹高等四句事非一概亦約六即判位今前問答不可見聞但獲冥祐是從本地得名後問答應現殊形說法度脫是從迹地得名當知以本迹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九釋緣了了是顯發緣是資助資助于了顯發法身了者即是般若亦名慧行亦名正道亦名智慧莊嚴緣者即是解脫亦名行行亦名助道亦名福德莊嚴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種譬緣因耘譬了因通論四教皆具緣了二義今正明圓教二種莊嚴之因佛具二種莊嚴之果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緣了此之性德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大經云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亦由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此即了因種子本自有之又云一切眾生皆有初地味禪思益云一切眾生即滅盡定此即緣因種子本自有之依此法爾本有緣了種子方便修習漸漸增長從於毫末得成合抱大樹所謂摩訶般若首楞嚴定此一科不論六即但論根本性德今前問答從了種受名後問答從緣種受名當知以了因緣因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十釋智斷通途為語則智即有為功德滿亦名菩提斷即無為功德滿亦名涅槃言有為功德者即是因時智慧有照用修成之義故稱有為因雖無常而果是常將因名果故言有為功德滿也言無為功德者若小乘但取煩惱滅無以為斷德則是但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乃無體之斷德也大乘是有體之斷不取滅無以為斷德但取隨所調伏眾生之處惡不能染縱任自在無有累縛名為斷德指此名無為功德故淨名云不斷癡愛起諸明脫又云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愛見為侍者亦名如來種乃至五無間皆生解脫相無所染礙名為一切解脫即是斷德無為也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滅智既無其身將何入生死而論調伏無礙無染既無其智何所照寂大乘智斷圓極故法身顯著即是三種佛性義圓也法身滿足即是非因非果正因滿足故曰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雖非是因而名為正因雖非是果而名為法身大經云非因非果名為佛性即是此正因佛性也又云是因非果名為佛性此據性德緣了皆名為因也又云是果非因名為佛性此據修得緣了皆滿了滿轉名般若亦名大菩提果緣滿轉名解脫亦名大涅槃果果皆稱為果也佛性通于因果不縱不橫性德時三因不縱不橫果滿時名三德亦不縱不橫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智德既滿湛然常照隨機即應一時解脫斷德既滿處處調伏現形說法皆令得度今前問答從智德分滿受名後問答從斷德分滿受名當知以智斷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三解釋竟四料簡者一料簡人法問若人對觀音法對普門者則方等有普門法王子標於人名此義云何答此有二義一者人非法法非人二者人即法法即人若約華嚴自有二意一者不次第意人即實相實相即人人法不二也二者次第意地前生死行人未是實相之法此法亦非彼人也若約三藏有門明無假人但有實法此法非人空門明攬實法以成假人亦人法兩異縱令不離人論法不離法論人俗有真無亦界內二諦意耳非中道之人法也若約方等對小明大論人法者小同三藏大同華嚴般若涅槃亦爾今方等中明普門法王子即大乘意與此經同此經普門是法何得有法無人方等普門是人何得有人無法但人法互舉耳二料簡慈悲問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樂若大慈與樂樂至即是拔苦何意兩分答通論如此別則不然譬如拔罪于獄未施五塵身雖免痛根情未娛不名與樂又如施五塵于獄中五情雖悅不名拔苦為從別義各顯一邊故別說之復次外道修四無量自證禪定作想虗運彼無實益不能令他拔苦得樂雖自獲定虗妄世法報盡還墮不免于苦自他俱無利益二乘修四無量但自拔分段苦未免變易非究竟樂亦不益他菩薩不爾非凡夫行非賢聖行非凡夫者不同自受禪樂非賢聖者不同自拔于苦不同自受樂故即與他樂不同自拔苦故即拔他苦亦是即拔苦即與樂即與樂即拔苦但分別說之前明拔苦後明與樂耳又但論慈悲不論喜捨者四無量心名雖有四義但有三大經云憂畢叉憂畢叉名捨即是兩捨非慈非悲不二之意不二而二即是慈悲喜者從樂生喜初願與樂眾生苦重不能得樂則無可喜既拔苦竟即能得樂遂其初願是故喜也三料簡福慧問何故觀音對慧稱之而拔苦普門對福見之而得樂答慧是光明正治闇惑惑是生死苦惱欲治闇惑之苦豈不用智慧之光故稱智慧人名即拔苦也法是法門門名能通通至涅槃安樂之處初習此法是得樂因後證此法是得樂果故對普門法而明與樂也然自有智慧是福德福德是智慧自有智慧非福德福德非智慧大小乘皆備四句小乘四句者如六度菩薩修般若分閻浮提為七分此是世智不能斷惑猶屬福德所攝是第一句即名此福是智以息諍故是第二句如餓阿羅漢以能斷惑名為智慧而非福德即第三句如白象王有大受用名為福德非出世智亦非世智不名智慧即第四句也大乘四句者別教地前三十心行行名福德慧行名智慧此慧不能破無明還屬福德所攝即第一句此福亦能治取相惑亦可名為智慧即第二句若地上皆名智慧不名福德即第三句若地前皆名福德不名智慧即第四句也今圓教所明福即是慧慧即是福福慧不二故大論云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此慧那得無定又云健相三昧能破強敵此定那得無慧不二而二故分別說之耳四料簡真應亦有四句非真非應應而非真真而非應亦真亦應一非真非應就理可解又凡夫不見理故非真無用故非應二應而非真者外道修得五通同他施化亦得名應而不見諦不得名真三真而非應者二乘斷結見諦亦得名真灰身滅智不能起應四亦真亦應者此則別顯中道為真即真論用為應真應不二不二而二故依文互舉一往言之前番問答明真身恒益後番問答明應身間益然恒間亦不相離如二鳥雙遊故盡理而言則真身亦恒亦不恒應身亦間亦不間也五料簡藥珠藥有差病拔苦之功亦有全身增命致寶之用如意珠王非但雨寶亦能除病大施太子入海得珠還治父母之眼大品云若人眼痛珠著身上病即除愈故知通具二義今亦別據一邊說耳六料簡冥顯兩益共有三十六句如玄義七料簡權實亦具四句或因實智解脫于權七難銷除二求願滿是也或因實智解脫于實三毒皆離是也或因權智得度于實三十三身得度是也或因權智得度于權怖畏急難之中能得無畏是也或二俱度脫或二俱不度不脫今依文互出一邊前文脫權後文度實耳八料簡本迹通論本迹俱能與拔故壽量品云聞佛壽無量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即是從本得樂請觀音經云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即是從迹拔苦但眾生不達本源所以流轉苦惱若識本理即于苦得解脫不見迹化不能三業種福若遇形聲即為致樂之因故亦一往說之然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則是二而不二問本迹與真應何異答真應就一世橫辨本迹就三世豎論也九料簡緣了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毀亦復不可斷壞譬如魔雖燒經何能令善法門斷盡假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斷盡如秦焚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耶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既不斷性惡亦還令修惡起耶答闡提既不達性善由不達故還為善所染所以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以達惡故于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永無修惡復能自在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設使闡提能達此善惡者則不復名一闡提也十料簡智斷此是一法異名不得相離如人被縛運力得脫運力名智釋然繫外名斷運力屬心故名智慧莊嚴釋然繫外屬身故名福德莊嚴今經言說不得一時故互舉智斷若深得此十義意者解一千從廣釋觀世音普門義則不可盡也初通釋竟次別釋為二先釋觀世音次釋普門先釋觀世音者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通釋如前別則以境智因緣故名觀世音也境智有二一思議境智二不思議境智一思議境智又二一約理外二約理內理外境智共有四句一天然境智二相待境智三因緣境智四絕待境智天然境智者境自是境其性常爾智自是智性亦常爾非佛天人所作故名天然即諸法自生句也相待境智者境不自境待智故境智不自智待境故智故名相待即諸法他生句也因緣境智者非但由境故境亦非但由智故境以境因智緣故而有其境非但由智故智亦非但由境故智以智因境緣故而有其智故名因緣即諸法共生句也絕待境智者非由境故境非由智故境非由境智因緣和合故境名絕待境非由智故智非由境故智非由智境因緣和合故智名絕待智即諸法無因生句也今當次第破之若境自是境者不應為智所照若智自是智者不應得照于境今既境為智照則境不自境智能照境則智不自智云何妄計為天然耶若待智故境者境從智生境應名智何得名境如人秖應生人不應生木石等又若境從智生則無智時亦應無境又若境從智生則智復從何生待境故智亦如是破云何妄計為相待耶若境因智緣故境者為境中有境故藉智緣為境中無境而藉智緣為智中有境而藉境因為智中無境而藉境因若境中有境則不須藉智方有若智中有境則不須藉境方有又設各有而仍相藉則一時應有二境若境中無境則雖藉智亦不應有若智中無境則雖藉境亦不應有譬如一沙無油雖合多沙亦不出油一盲不見雖合多盲亦不能見也智因境緣故智亦如是破云何妄計為因緣耶若非由境故境等者從因緣尚不可得況無因緣而可名境智亦如是一往謂絕理而窮之不成絕待以其謂有無因緣之境故以其謂有無因緣之智故云何妄計為絕待耶此等並是心行理外妄想推計戲論分別終無實義故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那得如前四種計執隨執一種自謂是實謂餘是妄見愛生著迷于四諦八十八使浩然無涯方招苦果流轉不息雖傍經論引證文言如蟲蝕木偶爾成字實不能解是字非字以不解故從于境智而起見執如服甘露傷命早夭故名理外境智為龍樹之所破今不取此為境智以釋觀世音也理內思議境智者亦復作上四門然名字雖同而觀智淳熟不生執見畢故不造新成方便道發生煖頂乃至一十六心眼智明覺豁然得悟破諸見惑與理相應譬如盲人金錍抉膜灼然不謬此之真觀名之為智所照之理名之為境以發無漏故稱理內境智雖見此理終是作意入真故名思議境智今明觀世音亦不從此境智因緣得名也二不思議境智者境智雖非自他共無因等而以四悉檀赴緣假名字說或說境自是境智自是智令他歡喜生善滅惡入理或說由智故境由境故智或說因緣境智或說絕待境智令得四益亦復如是若無四悉檀益諸佛如來不空說法雖作四說無四性執無執故無見愛眾生聞者如良馬見鞭影即能破惑入道故名為智此智所照名之為境若以智照境入空取證成真諦理內思議境智如前所說若不以空為證知此境智但有名字名為境智是字不在內外中間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故雖作四句明境智實不分別四句境智雖作四句聞境智實不得四句境智雖體達四句境智實不作四句思量境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四句思惟圖度故名不思議境智金光明云不思議智照不思議境此如玄義境妙智妙中廣說今言觀者即是不思議智言世音者即是不思議境若從文便宜先釋智次釋境若從義便須先明世音境次論觀智世者有三一五陰世間二眾生世間三國土世間既有實法即有假人假實正成即有依報故名三種世間也世是隔別之義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十種假名十種依報隔別不同故名為世間是間差之義三十種世差別不相謬亂故名為間言十法界者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為法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為界今就一法界復有十法所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即有千法如是千法皆是因緣生法六道是惑因緣法四聖是解因緣法故大經云無漏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三菩提燈是諸因緣生法當體即是三諦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故明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是所觀境也此境復為二所謂自他他者謂眾生及佛自者即心而具如華嚴云心如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諸世間莫不由心造又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故隨舉一念心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隨舉一佛法亦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隨舉一眾生法亦即具三十世間三千性相當知若自若他一一無非三諦不思議妙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界既不同音亦有異發音成聲即備三業以此三業而為機感也結此世音之境即應為六一結十法界是因緣境二結為四諦境三結為三諦境四結為二諦境五結為一實諦境六結為無諦境具如玄義廣明次明觀智者傍境明智則有五番論觀若就因緣論四種觀若就四諦亦四種觀若就三諦有二種觀若就二諦有七種觀若就一實諦唯一種觀若無諦則無觀此亦具如玄義廣明今且約十界以明二種三諦一通二別通論者十界皆是因緣生法一一無不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真諦假是俗諦中是中道第一義諦別論者六凡界是因緣生法二乘界是空菩薩界是假佛界是中境諦既有通別二意對境明觀亦為二意一次第三觀二一心三觀次第者如瓔珞云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觀此之三觀即大品所明三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三一切種智通論則觀智但是一法異名別論則因時名觀果時名智也大經明十二因緣有四種觀謂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析空為下即藏教體空為中即通教從空入假為上即別教中道正觀為上上即圓教當知析體二觀皆是一切智攝若以三智四觀對五眼者肉眼天眼照粗細事皆是世智悉為諸觀境本慧眼對空觀一切智法眼對假觀道種智佛眼對中觀一切種智也中論偈因緣所生法句為觀智之本後三句如次對三智若對四教則初一句即對藏教後三句如次對通別圓所以對四教者若無教即無觀稟教修觀得成于智所以須明教也教必有主主即是佛或可一佛說四教或可示四相明四佛既四教有四佛即應有四補處菩薩輔佛弘此四教若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則生生尚不可說何況生不生等若言有因緣故亦可得說非但生生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可得說以佛教門出生死苦不得一向執無說也三藏教補處者百劫種相好因伏惑未斷僅可對聲聞忍位但以六度行成誓願將滿慈悲熏于眾生亦能拔苦與樂即是約因緣生法世智觀于六道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通教補處者觀真斷結不住于空從空出假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即是用體空一切智觀于六道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別教補處者十住斷見思惑成一切智十行四教四門觀假斷塵沙惑成道種智十迴向習中觀伏無明初地斷一分無明分成一切種智十地後心無明將盡灌頂受職大慈大悲普熏法界隨有機感皆能與拔即是用次第三智觀于十法界世間之音名觀世音也圓教補處者從初發心正觀中道了知十界眾生三千性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不在內不在外不可謂有不可謂無畢竟非實而三諦之理宛然具足無前無後在一心中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觀智既爾諦理亦然一諦即三諦三諦即一諦即于初心具觀三諦一切佛法無緣慈悲於一心中具修萬行諸波羅蜜入十信位[A13]已能長別三界苦輪四住先落六根清淨名為似解進入十住初心即破無明開發實相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湛然應一切圓具三智從勝受名但名一切種智圓具五眼從勝受名但名佛眼故云開佛知見初住功德[A14]已不可盡況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況等覺耶若能如是解者名為圓教人法約無作四諦起無緣慈悲修不二定慧成真應二身真徧法界藥珠普應一切橫豎逗機冥顯兩益以無缺寶藏金剛般若拔二種生死微細諸苦以首楞嚴法界健相與三點涅槃大自在樂是名不思議一心三智觀于不思議十法界一境三諦之音名為觀世音也問既觀眾生非有非無云何行于慈悲答若不明中道則不識非權非實若不識非權非實則亦無權無實若無權實則無四番因果若明中道則權實雙照若雙照權實則有三種權四諦世出世因果亦有一實無作四諦世出世因果宛然具足在于一念心中所以者何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即是法寶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事和即有前三教賢聖僧理和即有圓教四十二賢聖僧故大經以月光增減喻智斷二德前十五日喻智光漸增即是智德後十五日喻邪光漸減即是斷德月體本無偏圓光相不無盈昃體無偏圓以喻實相光有盈昃以喻智斷智光增者即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斷光減者即諸法不滅而煩惱滅如是增減日日有之如是智斷地地皆具若十五日體圓光足則月不更圓光不更盛此喻中道理極菩提智滿故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若三十日體盡光滅究竟無餘此喻無明[A15]已遣邪倒永除無惑可斷故云不滅不滅名大涅槃如此明僧寶智斷皆約中道一實相法一切因果無所破失也若不明中道非空非假但計斷常等即破生滅四諦世出世因果破三藏教三寶若但說無常生滅即破無生四諦通教三寶若但說體法不生不滅真諦即破無量四諦別教三寶若但說次第顯于非空非有亦破圓教無作四諦一體三寶傳傳相望前所破失者多後所破失者少若得今圓教意即一切無所破失也問若圓修實相則一法三諦一心三觀具足諸法亦應一教四詮但明圓教即足何用四教如前分別耶答若一教圓詮一切諸法赴利根人若四教差別逗鈍根人苟不假漸次分別則圓頓何由可解用別顯圓所以先明四教例如欲顯一心三觀先明次第三觀也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餘法即前三教既入佛慧方便自息故云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知但一圓頓之教一切種智中道正觀唯此為實觀世音餘皆方便說也本迹者千手眼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於過去無量劫前[A16]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現作菩薩又觀音三昧經云先[A17]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悲華經云過去寶藏佛時轉輪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塗等一切苦惱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寶藏佛言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大佛頂首楞嚴經云我念往昔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得成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觀世音得大勢二菩薩受記經云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如此本迹難可測知也觀心釋者觀心因緣所生是三藏觀世音觀心即空是通教觀世音觀心即假是別教觀世音觀心即中是圓教觀世音又秖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縱令昬迷倒惑而能緣之見分當體無非一心三觀所緣之相分當體無非一境三諦雖復當體全是妙智妙境境智不二而眾生日用不知枉受輪迴雖復輪迴性德無減是理即圓觀世音若聞而能解不于心外別問佛法及眾生法是名字即觀世音若如所解而修止觀圓伏五住是觀行即觀世音若止觀力強粗垢先落淨于六根是相似即觀世音若發中道真無漏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分證即觀世音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三千實相究盡明了是究竟即觀世音也次釋普門者復有二一通途明門二約十義解釋一通途中復有四意一略列門名二示門相三明權實四明普不普一列門名者如世間門通至貴賤居室之處凡鄙以十惡五逆為門通至三塗清昇以五戒十善四禪四定為門通至人天外道以斷常為門通至惑苦愛以四倒為門見以四句為門善惡雖殊束而為言俱是有漏世間之門通至生死也若就佛法輪門亦復眾多三藏四門通有餘無餘涅槃通教四門近通化城遠通常住別教四門漸通常住圓教四門頓通常住此則四四十六教門又有十六觀門合有三十二門皆是能通之義具如玄義所明二示門相者三藏四門謂阿毗曇是有門成實論是空門昆勒是亦有亦空門車匿是非空非有門一一廣明行法判賢聖位由門通理也通教四門謂如幻之有如幻之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亦一一作行相判賢聖位由門通理也別教四門謂觀佛性如闇室瓶盆即是有門觀佛性如空迦毗羅城空即是無門觀佛性如石中金福人得寶罪人見石是亦有亦無門觀佛性離二邊即中道非有非無門一一作行相判位由門通理也圓教四門名不異別但一門即三門三門即一門不一不四無歷別之殊圓融不四之四一一判不思議行位之相亦由門通理也三明權實者藏通二教若教若觀共十六門能通所通並皆是權別教教觀八門能通是權所通是實圓教教觀八門能通所通皆實也四明普不普者凡夫外道見愛等門尚不能通出三界何況普耶藏通二教但通化城亦復非普別教漸通亦非普義唯圓教教觀實相法門能徧十法界千性相三諦一時圓通圓通中道雙照二諦故稱為普門也一通途明門竟二約十義解釋者至理非數赴緣利物或作一二之名或至無量廣略宜然今且處中略明十義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上通塗普門[A18]已約法竟此十普門皆約修行福德莊嚴前五是自行次三是化他後二是結前兩意自行中前四是修因第五是明果修因又二初二是願三四是行總生起者菩薩見一切苦惱眾生起大慈悲此心雖不即是菩提心能發生菩提心譬如地水雖非種子能令芽生今因大悲起菩提心亦復如是次誓願者若但慈悲每多退墮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以不定故須起誓願要期制持此心令菩提堅固次修行者若但發願於他未益如無財力權謀不能拔難菩薩亦爾須福德財神通力智慧謀乃可化導故須修行以填願即方便道也次斷惑者無礙道也次入法門者解脫道也此自行次第也次神通等者若欲化他須示三輪神通是身輪方便是意輪說法是口輪先以定動後以慧拔此化他次第也次供養諸佛是結自行隨順修行是名真法供養諸供養中為最故大經云汝隨我語即供養佛稟教而行是結自行也成就眾生是結化他菩薩入諸法門淨佛國土皆為饒益一切眾生故也解釋者始從人天乃至上地皆有慈悲此語乃通不出眾生緣法緣無緣若約次第三慈則緣眾生時眾生差別假名不同因果苦樂有異尚不得入法緣慈何得稱普若法緣慈則無人無我無眾生從假以入空尚不得諸假名何況是普若無緣慈者不緣二十五有假名不緣二乘涅槃之法雖無所緣而能雙照空假約此起慈名無緣慈心通三諦稱之為普也若約一心圓妙三慈則不然且如眾生緣慈悲若觀一法界眾生假名可不名普今觀十法界眾生假名一一法界各有十法界相性本末究竟等十法界交互即有百界千如宛然具足在一念心譬如人面備休否相庸人不知相師善識眾生一心具足百界千如性相亦復如是凡夫顛倒理具情迷聖人覺識如彼相師知此千種性相皆是因緣生法若惡因緣生法即是苦相性乃至苦本末既未解脫故觀此苦而起大悲若善因緣生法即有樂相性乃至樂本末既未證得故觀此而起大慈具如玄義廣釋一界相性等也菩薩深觀十法界眾生千種性相具在一心遠討根源照其性德之惡性德之善尚自泠然何況不照修得善惡耶如見雪山亦有藥王亦有毒草以觀性德惡毒惻愴憐憫起大悲心欲拔其苦以觀性德善樂愛念歡喜起大慈心欲與其樂此十法界收一切眾生罄無不盡緣此眾生假名而修慈悲豈非眾生緣慈悲普耶問地獄界重苦未拔云何與樂答眾生入地獄時多起三念菩薩乘機即與樂因故言與樂也又菩薩能大悲代受苦令其休息餘九苦輕與樂義可解次明法緣慈悲普者觀十法界性相一切善惡悉皆虗空十法界假名假名皆空十法界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皆空十法界處所處所皆空無我無我所皆不可得如幻如化無有真實常寂滅相終歸於空眾生云何強計為實不覺不知為苦為惱不得無為寂滅之樂今欲拔此苦而起大悲欲與此樂而起大慈故淨名云能為眾生說如此法即真實慈也若緣一法界法起慈悲者可不名普今緣十法界法豈非普耶三無緣慈悲普者若緣十法界性相等差別假名此假則非假十法界如幻如化空則非空非假故不緣十法界相性非空故不緣十法界之真既遮此二邊無住無著名為中道亦無中可緣畢竟清淨如是觀時雖不緣於空假任運雙照二邊起無緣慈悲拔二死苦與中道樂如礠石吸鐵無有教者自然相應無緣慈悲吸三諦機更無差忒不須作念也行者始於凡地修此慈悲即得入五品觀行無緣慈悲進入十信相似無緣慈悲次入十住方是分證無緣慈悲乃至等覺鄰極慈悲普熏眾生不動而應如明鏡現像如礠石吸鐵三諦具足故名為普通至中道故稱為門也弘誓者弘名為廣誓名為制願名要求制御其心廣求勝法故名四弘誓願弘誓本成慈悲慈悲既緣苦樂弘誓亦約四諦若見苦諦逼迫楚毒酸辛緣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若見集諦顛倒迷惑繫縛緣此起誓故言未解令解行清淨道能出生死至安樂地眾生不識欲示眾生立於此道故言未安令安煩惱滅處子果縛斷名為涅槃眾生未證緣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生死因難識苦果易知故先果後因涅槃理妙須方便善故先因後果如此四諦不出一心迷心起業業即感果欲識果源果但由集制心息業則生死輪壞煩惱調伏名之為道修行不懈則苦忍明發子果俱斷名之為滅雖有四別終是一念更非異法四諦既爾弘誓亦然但凡夫厭下攀上約此立誓未達四諦是不名普藏通二教惟見分段四諦亦不名普別教先約分段次約變易此亦非普圓教菩薩於一心中徧知一切苦集滅道徧知集者凡夫見愛即有作之集二乘著空即無作之集故淨名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是名染法非求法也又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即是變易之惑全未除也大經云汝諸比丘於此大乘未為正法除諸結使即無作集也乃至順道法愛生亦是無作集也徧知苦者以有集故即能招苦有作集招分段苦無作集招變易苦故界內道諦即是界外集諦界內滅諦即是界外苦諦也徧知對治苦集之道滅者人天五戒十善四禪四定不動不出藏通四諦十二因緣通至有餘無餘二種涅槃別教歷別通至常住不能于一道有無量道不名普道圓教中道即是實相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修如此道名為圓因故稱普道所得涅槃即是究竟常住一切煩惱永無遺餘譬如劫火無有遺燼普賢觀云大乘果者諸法實相證如此滅名為圓果故稱普滅所觀四諦既周緣諦起誓何得不徧故云弘誓普也修行者次第五行非普一心五行乃名為普具如玄義行妙中說斷惑者若從假入空止斷四住華猶著身未為正法除諸結使但離虗妄未得一切解脫故不名普若從空入假止除塵沙不依根本而斷亦不名普若空假不二正觀中道根本既傾枝條自去如覆大地草木悉碎故名斷惑普也入法門者若二乘入一法門不能入二何況眾多若修歷別之行階差淺深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譬如王來必有營從營從復有營從王三昧亦如是一諦三昧即三諦三昧三諦三昧復各有無量法門而為眷屬亦皆悉入王三昧中故名入法門普也神通者羅漢見大千初地見百界二地見千界等皆是限量之通故不名普何以故緣境既狹發通亦小今圓教菩薩徧緣十法界境發通徧見十法界而無限極三乘尚不知其名何況見其境界眼見既爾餘例可知方便者有進行方便是道前自行方便有起用方便是道後化他方便今正明道後方便也若二乘及權位菩薩自行方便止能入一法門故起用化他但能齊其所得道前道後俱非是普今圓教菩薩以二諦為方便收得一切方便入中道[A19]已雙照二諦二諦神變徧十法界而於中道無所損減道前道後皆名為普也說法者二乘及權位菩薩不能一時徧答眾聲又殊方異俗不能令其俱解今圓教人一時演法隨類得解以一妙音徧滿十方如修羅琴隨人意出聲故名說法普也供養諸佛者有二一事二理事供養者如華嚴云不為但供養一佛故乃至不為但供養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故為欲徧供養盡法界虗空界一切諸佛故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安禪合掌讚諸法王以身命財一切供具周至十方如普賢願王所說也理供養者圓智正觀之心名之為覺覺即是佛萬行功德熏修此智即供養佛也故云供養諸佛普也成就眾生者譬如螢火燈燭星月為益蓋微若日光照世則一切卉木叢林徧令生長華果成就外道如螢二乘如燈燭小菩薩如星別教如月今圓教菩薩猶如日輪又如大雲一時等澍四方俱下三草二木各得生長故云成就眾生普也普門之義何可窮盡略舉十義以示其端耳但觀現前一念心性法爾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正是無作四諦妙境緣此妙境而起慈悲慈悲則普立弘誓願弘誓則普依此修行一行一切行故修行普依此斷惑一斷一切斷故斷惑普依此入法門一法門一切法門故入法門普依此而起神通即是無記化化故神通普依此而起方便徧逗十界權實頓漸種種機緣故方便普依此說法一音徧報眾聲故說法普依此供養諸佛三世諸佛悉受其供故供養普依此成就眾生法界群機皆得四益故成就普一切眾生心性無減是理即普門聞而生解是名字即普門圓伏五住是觀行即普門清淨六根是相似即普門開示悟入是分證即普門法界洞徹窮源盡性是究竟即普門也釋品名竟此品因曇摩羅讖法師教河西王沮渠蒙遜誦之除病所以流通別行良由觀音大士與此方尤有緣故智者大師亦別說玄義及義疏各有二卷玄義亦作五重謂人法等為名[A20]已如前說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一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
△普門品入文為二初問答二聞品功德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長文有兩番問答初番為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者說東方菩薩竟次應說西方菩薩時也(世界)說東方生善竟次應說西方生善時(為人)說東方斷疑竟次應說西方斷疑時(對治)說東方得道竟次應說西方得道時(第一義)無盡者境也大品明空則無盡(真)大集明八十無盡門華嚴明十種不可盡(俗)淨名云夫無盡者非盡非無盡故名無盡(中)意者智也即一心三智也智契於境境隨智空名無盡意(空)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智隨于境境多智多名無盡意(假)又意即法界一切皆是法界故言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中)而作是言者具二莊嚴故能問也以何因緣者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菩薩則以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也。
△二答三初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名答即大佛頂經所明十四無畏也。
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標十法界種種機也受諸苦惱明別業所感果報各不同也自有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今顯人多苦多並為菩薩與拔之境也遭苦由于二世之惡聞名即是二世之善一心稱名有事有理如此善惡合為機感也即時觀其音聲者應之速也皆得解脫者應之普也聞有四義謂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隨達一種即是四教聞慧一心稱名即四教思修二慧事一心者謂念念相續不起雜想理一心者謂了知此心非自他共亦非無因能稱所稱體是法界也事一心解脫事難理一心解脫理難隨感必應如啐啄同時若夫稱唱累年不蒙寸效者秖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來得度因緣故雖散心一稱名號功無虗棄但效有遲速耳。
△二別答三初約口業機明應二約意業機明應三約身業機明應初中二初明七難二結歎初又七初火難(至)七怨賊難。
今初。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持名是善入火是惡善惡合為機感威神力故火不能燒即是應也果報火下從地獄上至初禪皆論機應惡業火下從地獄上至非想皆論機應煩惱火下從地獄上至等覺皆論機應也。
△二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水漂是惡稱名是善以此為機得淺是應也果報水下從地獄上至二禪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九界並論機感。
△三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羅剎難亦是風難果報羅剎在欲界惡業羅剎徧三界煩惱羅剎通九界又果報風至三禪惡業風徧三界煩惱風通九界各論機應並可例解。
△四刀杖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果報刀杖局在地居惡業刀杖遍三界煩惱刀杖通九界也。
△五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鬼難例前羅剎可解言大千滿中者假使之辭意顯煩惱惡鬼彌滿唯稱名能降伏之。
△六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是現世惡無罪是過去惡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頭曰枷連身曰鎖封名為檢縛名為繫果報枷鎖在欲界惡業枷鎖遍三界煩惱枷鎖通九界也。
△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大千滿中亦假設之辭奪命名冤劫財名賊果報冤賊在欲界惡業冤賊遍三界煩惱冤賊通九界觀心釋者大千滿中冤賊無始煩惱種子集在第八藏識中也有一商主第六識也諸商人徧行別境及諸善心所也重寶出世三乘法也經過險路諸對治法與諸煩惱相遇也其中一人或是勝解或是善慧或是信也一心稱名四教聞思修慧也俱發聲者心王與諸善心所決相應也即得解脫者證于四教所詮理也又此七難即表眾生身有六大火即火大水即水大風即風大刀杖枷鎖皆即地大三千大千以表空大羅剎冤賊以表識大觀音菩薩觀此六大皆如來藏一一即空假中自既解脫故能令他解脫眾生迷此六大之性枉受果報惡業煩惱諸難然正迷時性德無改原與菩薩體同故聞名稱念隨其解有偏圓行有淺深所得四教四益亦有差別究竟終得一切種智則無別也初明七難竟。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者高顯也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故顯初約口業機明應竟。
△二約意業機明應二初明三毒二結歎。
今初。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多欲恚癡是惡常念恭敬是善此二為機得離即是應也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癡即通三界理三毒者二乘以耽真為欲畏俗為瞋不了生死涅槃如幻為癡出假菩薩以遊戲神通為欲訶厭二乘為瞋不達中道為癡地前菩薩以中道似愛為欲雙捨二邊為瞋無明未破為癡乃至等覺後心猶有微細無明未破即有微細欲恚未除今由大悲菩薩從初發心觀此貪瞋癡等煩惱皆是因緣生法一一即空假中即空故離凡夫三毒即假故離二乘三毒即中故離菩薩三毒成就不可思議三種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議大貪大瞋大癡法門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隨解偏圓隨行淺深得離亦有種種差別究竟歸于無差別也。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二約意業機明應竟。
△三約身業機明應二初明二求二結歎。
今初。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求男求女獨標女人者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主所棄並婦所輕旁人所笑故也禮拜供養是機感便生男女是普應也法門解者四教未證實理皆名女人四教各論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證權實男女故能為增上緣令諸行人各得成就諸定慧也又欲界有慧無定是狂男無色有定無慧是癡女四禪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然男無破惑之功女無出生無漏之力此亦無用男女藏通兩教二乘慧能斷見思惑是幹事之男定能發生無漏是育嗣之女然慧不能破無明見佛性則男而不男定不能懷中道子則女猶石女故大經云二乘定多慧少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亦不見佛性也唯別教初地真明慧發無緣慈成乃名真正男女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女相滿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唐捐謂虗棄此句兼釋疑也亦有禮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機淺故所求未遂而禮拜之福終必不失也二別答竟。
△三勸持名答三初勸持二格量三結歎。
今初。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辨形質但是述名論德若欲歸崇宜受持名號故結勸持名也良由萬德洪名稱實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爾具足三千性相三諦妙理法爾圓收頓漸偏圓權實妙智法爾理智本自不二不二而二理智宛然舉一假名則一切假名一切實法一切國土無不歸趣此假名中是故聞名功德[A21]已自不可思議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議也持名既爾想彼正報依報亦復如是故知阿彌陀經觀無量經與此妙經同一圓頓甚深希有法門無有優劣。
△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也格量本中共舉四多六十二億恒沙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盡形是時節多飲食等四事供養是種子多以此四多為格量本也問答可知正格量中還舉四少以格四多但一觀世音則福田少持名亦少乃至一時則時少禮拜供養不言四事則種子少而功德正等無異良由真如實際一多無性本自平等故也觀音證此實際故一則非一與多正等六十二億證此實際故多則非多與一正等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解一故說觀世音耳占察經云能聞我名者即為聞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初番問答明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竟。
△次番亦二初問二答。
今初。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問有三意一云何遊是問身業二云何說是問口業三方便云何是問意業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亦名三不護三無失也不思議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執金剛神亦即化作金剛心口雖屈曲利物而于法身智慧無所損減故淨名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動而動名不思議化也問意業云何可化答聖意無能測者若欲示之乃至昆蟲亦令得知故唯識云無上覺者神力難思化無量類皆令有心也不護者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次第經營譬如明鏡隨對即現無有分別亦無前後也無失者眾生根機不同淺深有異觀音雖不作念逗機而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也。
△二答三初別答二總答三勸供養。
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應以之言答意業方便能知機宜現身答身業說法答口業三業本不相離也此中別明三十三身若并人及非人則是三十五身大佛頂經明三十二應開出獨覺別為一合四婦女但為一略不言迦樓羅文有開合義無增減總而言之止是十法界身耳不言菩薩身者正就菩薩法界廣明現餘九法界像以顯十界互具重重無盡之意也不言地獄界者攝在非人中也若有國土眾生者實報方便同居三種國土十法界機也實報土中純以菩薩而為眾生唯有一佛界機方便土中有九種眾生謂藏教二乘無學通教三乘斷通惑人別三十心圓教十信也有二種機一是佛界機二是菩薩界機也同居土中具足九界眾生及十界機對機設應具須十界佛身又有四教相別辟支又有緣獨不同聲聞又有析法體法四向四果及示隨五味展轉調伏不同既現梵王理應亦現光音徧淨二王既現帝釋理應亦現夜摩兜率化樂三王自在即欲界主大自在即四禪主既云毗沙門亦必現餘三天故佛頂直云四天王也既云小王亦必應現四種輪王既云人非人等言人則老少貴賤何所不收言非人則地獄鬼畜何所不收故下文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但可意知豈可言盡為說法者隨其所堪或權或實或頓或漸或顯或密令得權實四益究竟終歸一實益耳。
△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前別答三十五身文廣而意狹此總答如是功德文狹而義廣以種種形則不止三十五身遊諸國土則不局娑婆世界明矣。
△三勸供養二初勸二受旨。
今初。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眾寶珠瓔珞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無盡意位高瓔珞何止直百千兩如云百姓萬民不止一百一萬也又頸表中道一實之理以眾多無盡法門莊嚴實相如瓔珞在頸解者表菩薩為常捨行故一切願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無依無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瓔珞莊嚴法身百千是十萬表十地各有萬德也法施者財即是法財是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一心一切具足於法平等於財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約事則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故不肯受禮應遜讓也約表法則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
△三重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或請上愍下或地位相齊亦可相愍或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而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也。
△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正以菩薩為物故施亦應為物故受也。
△五受[A23]已轉奉。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秖一法施瓔珞分作二分表一實相舉體作事理二因也奉二佛者表以二因趣二果也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還以二佛表二果也。
△六歎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初長文竟。
△二偈頌什公不譯故舊本皆無文句義疏亦皆不釋續高僧傳云偈是闍那掘多所譯今流通本既並增入故科註中依慈雲師所分之科而消釋之大科為三初雙頌兩問二雙頌兩答三雙頌兩勸。
今初。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初句歎佛德次句雙含二問後二句別頌初問也。
△二雙頌兩答二初加頌總歎行願二別頌兩答。
今初。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初二句經家敘辭次六句佛正答也汝聽者誡令生三慧也觀音行者一心三智觀十界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A24]已成利他行也善應諸方所者不動真心垂形三土三十二應處處現往即普門神通力也此二句總歎所尅真應二身也弘誓深如海者明其初發心時緣於無作四諦故橫該十界豎徹三諦廣且深也歷劫等者明其中間以行填願所經時久所侍佛多所發願大故得成今真應二身譬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也。
△二別頌兩答二初頌前答二頌後答初中二初頌總答二頌別答。
今初。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略說者舉要而言也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二十五有也。
△二頌別答二初頌七難二頌三毒二求初中十二初頌第一火難(至)十二加頌雷雨難。
今初。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念彼觀音者若就佛說觀音為彼即約師弟假分彼此若就眾生念彼觀音即約感應暫分彼此師弟感應無非法界能所宛然能所斯絕眾生念自心中之彼觀音觀音應自心中之彼眾生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二頌第二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三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虗空住。
約事即是假設之辭設使從須彌墮尚不損傷況餘山耶約觀解者本在中道實相性德須彌山王無明惡人推墮二死海中念彼觀音三智三德便同諸佛住無所住。
△四加頌墮金剛山難例須彌難可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五超頌第七冤賊難。
或值冤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追頌第四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七追頌第六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八加頌呪咀毒藥難。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呪使鬼神往殺前人若前人有種種福德所護不可殺者法須還著本人密部明之甚詳須知還著本人亦復具有四悉檀益蘇軾改云兩家俱沒事者見識單淺未知折攝之妙也。
△九追頌第五鬼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十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十一加頌蛇蠍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十二加頌雷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正頌七難加頌有五共為十二皆須具約果報惡業煩惱六道四教一一釋之若約所表不出六大須彌金剛亦是地大雷電火大雹雨水大獸蛇呪詛皆表識大菩薩因中觀此六大即空假中今住六種如實之際故徧法界救諸苦惱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觀音妙色妙心一切眾生于聖色心而自為難如闇中觸寶自傷其身三業求救亦即觀音是故機成即時而應當以此義念念觀之何患不同觀音利物初頌七難竟。
△二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界內界外皆有三毒之苦皆有無男無女之苦故無量也初頌前答竟。
△二頌後答二初正頌示現二加頌顯機顯應初正頌示現長文有別有總別明三十二應總明身多境多今不分總別但通明三輪不思議化即分為三初明身業普應二明意業普觀三明口業普說。
今初。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具足神通力者百界千如全體之妙用也廣修智方便者權實二智照性以發通也上文但以非人二字含三惡趣今具出之故知具十法界身也分段變易各有四相之苦以漸悉令滅歸于常寂光或權或實循循善誘合宜而用藥不執方明矣。
△二明意業普觀。
直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初一偈明所證體次一偈明所起用也真觀者證不思議空也清淨觀者證不思議假也廣大智慧觀者證不思議中也悲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也慈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也同慈力故云常願同悲仰故常瞻仰由深證此一心三觀故發無垢清淨光明名為慧日能破十界三惑闇之集諦能伏十界二死災風火之苦諦能與十界道滅而普明照世間也。
△三明口業普說。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𦦨。
欲說大法必依身意以為授法之本為度眾生現身說法故所現身名為大慈悲體與下慈意互舉一字相影略耳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戒雷震也拔苦與樂名為大慈悲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譬如大雲故云慈意妙大雲也諸天甘露服之不死所澍法雨亦復如是聞者悟道證常住命三惑煩惱苦𦦨滅除與拔同時十界皆得度也初正頌示現竟。
△二加頌顯機顯應。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冤悉退散。
長文三十二應應雖屬顯機則或冥或顯不可定判今頌既云念彼觀音則灼然是顯機也諍訟怖畏亦須果報惡業煩惱三釋或此亦是加頌七難偶錯簡耳但云眾冤退散或仍是冥應也二雙頌兩答竟。
△三雙頌兩勸二初頌前番勸持名二頌後番勸供養初中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今初。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此明菩薩有種種德具種種名一一名字並詮法界圓融不思議德故須念也即權而實名為妙音即實而權名觀世音契本淨性名為梵音契十界機名海潮音權實不二自他不二故勝彼十法界世間音也權即實故他即自故勝于別教所詮九界迷理起惑實即權故自即他故勝于別教所詮佛界緣理斷九也所以觀音一名即與六十二億名號功德正等。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疑去則念成念成則二死可脫故勸勿疑初頌前番勸持名竟。
△二頌後番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頂禮即是三業供養也初問答竟。
△二聞品功德二初持地歎證二經家述益。
今初。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業謂于七難三毒二求皆得大自在也普門示現謂現十法界身方便說法也聞者功德[A25]已自不少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者乎然非通別釋題安令聞者獲大功德故須持地菩薩而歎證之大佛頂經云毗舍浮佛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悟無生忍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蓋既悟地大本如來藏即悟七大皆如來藏既悟七大皆如來藏即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既悟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即悟七難三毒乃至十法界身皆如來藏故能證此聞品功德也。
△二經家述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釋普門品竟次釋陀羅尼品。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此翻總持持惡不起持善不失(世界)又翻遮持能持善(為人)能遮惡(對治)遮邊惡持中善(第一義)眾經用法不同或專治病如療痔等或專護法如此文或專滅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等或大神呪大明呪無上呪無等等呪則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又密部共有三種一佛部自分五部即五佛所說也二菩薩部三鬼神部一一部中各論上中下三法成就增益名上法禳災攝召名中法降伏名下法于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儀各有觀法各有嚴禁而通以無上菩提心為主若無師傳則名盜法若違行儀則招惡報若犯嚴禁輙以功效向他人說則招奇禍並是如來不可思議四悉益物切須依經幸勿乖教舊名為呪新譯名為真言亦名為明或是鬼神王名故能降伏鬼神(世界)或如軍中密號唱使相應(為人)或如密默治惡(對治)或是如來密語如王索先陀婆群下不曉唯有智臣乃能知之洗時奉水飲時奉器食時奉鹽遊時奉馬陀羅尼亦爾秪是一法徧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第一義)故存本音不翻譯也。
△三呪護者惡世弘經每多惱難故以真言護之使道流通也文為四初問持經功德二答甚多三請以呪護四聞品得益。
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二答甚多。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三請以呪護五初藥王二勇施三毗沙門四持國五羅剎女初中四初請二說三歎四印。
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呪以守護之。
呪是華言謂禁呪呪祝呪願也秘密不翻乃以此名目之今華梵雙舉故云陀羅尼呪。
△二說。
即說呪曰。
安爾(一)曼爾(二)摩禰(三)摩摩禰(四)旨隷(五)遮梨第(六)賖咩(莫者切七)賖履多瑋(八)羶帝(九)目帝(十)目多履(十一)娑履(十二)阿瑋娑履(十三)桑履(十四)娑履(十五)叉裔(十六)阿叉裔(十七)阿耆膩(十八)羶帝(十九)賖履(二十)陀羅尼(二十一)阿盧伽婆娑(蘇奈切)簸蔗毗叉膩(二十二)禰毗剃(二十三)阿便哆邏禰履剃(二十四)阿亶(多罕切)哆波隷輸地(二十五)歐究隷(二十六)牟究𨽻(二十七)阿羅隸(二十八)波羅隷(二十九)首迦差(初凡切)(三十)阿三磨三履(三十一)佛陀毗吉利袠(音姪)帝(三十二)達磨波利差(猜離切)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禰(三十四)婆舍婆舍輸地(三十五)曼哆邏(三十六)曼哆羅邏叉夜多(三十七)郵樓哆(三十八)郵樓哆憍舍略(來加切)(三十九)惡叉邏(四十)惡叉冶多冶(四十一)阿婆盧(四十二)阿摩若(荏𧀹切)那多夜(四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27]已。
△四印。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二勇施三初請二說三歎。
今初。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富單那熱病鬼也吉蔗起尸鬼也。
△二說。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痤(誓螺切)隷(一)摩訶痤隷(二)郁枳(音紙)(三)目枳(四)阿隷(五)阿羅婆第(六)涅隷第(七)涅隷多婆第(八)伊緻(者利切)柅(女紙切)(九)韋緻柅(十)旨緻柅(十一)涅隷墀柅(十二)涅梨墀婆底(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28]已。
△三毗沙門三初請二說三歎。
今初。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
△二說。
即說呪曰。
阿梨(一)那梨(二)㝹那梨(三)阿那盧(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歎。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四持國三初請二說三歎。
今初。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呪擁護持法華經者。
△二說。
即說呪曰。
阿伽禰(一)伽禰(二)瞿利(三)乾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音鄧)耆(六)常求利(七)浮樓莎柅(八)頞底(九)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29]已。
△五羅剎女五初列名同請二說三歎四誓五印。
今初。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臯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二說。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履(十)樓醯(十一)樓醯(十二)樓醯(十三)樓醯(十四)多醯(十五)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㝹醯(十九)
△三歎。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䭾若烏摩勒伽若阿䟦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毗陀羅赤色鬼犍陀黃色鬼烏摩勒伽烏色鬼阿䟦摩羅青色鬼阿梨樹枝墮地法爾破為七片殺父殺母破僧是五逆之三壓油殃者西國壓油擣麻使生蟲然後壓之汁多而肥此殺業之尤斗秤欺誑人者出用輕小入用重大此盜業之尤故有震銘其背者罪惡亦不輕也。
△四誓。
諸羅剎女說此偈[A30]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五印。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酥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皐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三請以呪護竟。
△四聞品得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釋陀羅品呪護竟次釋玅莊嚴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緣出他經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華經極生殷重始則研求未悟結契入山既又助道艱難不能專志其一人云吾等四窮尚不存身法將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慮朝中我當捨此身力誓給所須於是三人得展其誠功超累劫而此一人數涉人間道力未固偶逢王駕羨彼光榮福力所資隨念受報人中天上常得為王享受既久漸起過患三人以道眼見之議共濟度知其著欲兼復邪見若非愛鉤無由可拔故一為其婦二為其子具如今經所明婦即妙音菩薩王即華德菩薩二子即是藥王藥上妙音處處弘經藥王說呪護法流通妙典四聖功深說彼前緣故名妙莊嚴本事品也(世界)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德莊嚴六根也此王往日與妙法有緣道熏時熟諸根應淨生雖未獲其理必臻故靈瑞感通嘉名早立例如善吉雖未無諍[A31]已號空生下文云八萬四千歲精進修行妙法華經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以是義故名為妙莊嚴也(嘉名早立是為人精進修行是對治得三昧是第一義)本迹者迹則當時一凡三聖本則四皆是大菩薩為欲引導彼時眷屬及諸眾生故也觀心者于諸見不動而通達正見統御無外名為妙莊嚴王。
△約化他勸流通中四明人護六初明事本二雙標所化能化三明能化方便四明所化得益五結會古今六聞品悟道。
今初。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二雙標所化能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王是所化夫人二子是能化也別顯二子功德大神力是如來衣大福德是如來室大智慧是如來座六度加方便為七或于權慧開出方願力智則為十度今但云方便即攝餘三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三十七品有經名為正道以其是慧行故此中指為助道以七科豎入故意指十度以為正道然圓教十度四等三十七品並是稱性無作妙道非正非助一往隨義名正助耳禪中具有三昧道品中亦節節有三昧今更標七三昧名皆是隨用立名其理不異也圓離三垢名淨三昧實智如日權智如星權實不二名日星宿三昧性淨發光名淨光三昧普現色身名淨色三昧性淨光明照了諸法名淨照明三昧示現莊嚴長時不滅名長莊嚴三昧十力威德含攝諸法名大威德藏三昧。
△三明能化方便三初時至二論議三現化。
今初。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觀于王及眾生機熟時至乃說是法說是法華即王得度時至故也。
△二論議。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到佛所。
子白母時至母讓令化父子怨生邪見家母責令憂念父此約化儀機緣既熟應須發起故也若據其本則子母元知若附世情則母慈先白若約利他則慈復居先。
△三現化。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虗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虗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虗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三明能化方便竟。
△四明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二白母求出家三重催見佛四敘歎功德五俱詣佛所六佛授王記七出家修行八稱歎二子九佛述行高十讚佛自誓。
今初。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王昔信受外道所覩邪變不過或一或二狹而且陋故今見子所作信伏其師而求見也。
△二白母求出家。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A32]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A33]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如優曇鉢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父王[A34]已信宮中八萬四千又熟故白母稱慶願求出家而母亦聽之也。
△三重催見佛。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一眼龜者約事秖是譬難值耳若約表法凡龜魚之眼兩向看之既云一眼則所見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見何能值于佛法浮木實諦之孔。
△四敘歎功德。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A35]已通達淨藏菩薩[A36]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如前說離諸惡趣三昧者九界三惑以為能趣二種生死以為所趣圓道正定乃能離之即二十五王三昧圓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處也。
△五俱詣佛所聞法供養見瑞歡喜。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A37]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A38]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帀却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牀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猶龍女所讚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也[A39]已悟色之實相故佛旋與授記。
△六佛授王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七出家修行。
△八稱歎二子。
即升虗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A42]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A43]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善知識有三一外護二同行三教授也又有三一諸佛菩薩二道品六度三實際實相六種知識皆能作于佛事教授及佛菩薩二種則能示教利喜教授同行及諸菩薩三種則能化導令得見佛實相實際則能令入菩提此六並有全力並不可缺故云是大因緣。
△十讚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A44]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A45]已禮佛而出。
深達實相故外欽佛德內革[A46]己心如悟冰水同一濕性以湯消冰永不凝結也四明所化得益竟。
△五結會古今。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時放)光照(于東方所召之)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光明莊嚴國土)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A47]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六聞品悟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即徧照三千相性假實諸法通達無滯無染著也或是分證或是相似後心二約化他勸流通竟。
△三約自行勸流通。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梵音邲輸颰陀大論觀經皆譯徧吉此經譯為普賢普即徧義賢即吉義等覺居眾伏之頂伏道周徧故名為普斷道將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如十四夜月鄰似十五夜月也大佛頂經云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今言勸發者戀法之辭遙在彼國具聞此經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無[A48]已故自東而來更請正說勸發自行更請流通勸發化他復以誓願而總勸發文具四悉檀意我為供養法華經故自現其身若見我身甚大歡喜世界悉也以見我故轉復精進即得三昧及陀羅尼為人悉也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復不為女人惑亂對治悉也剎塵菩薩具普賢道第一義悉也以此四悉檀因緣故來勸發上判流通文為三神力囑累二品正明付囑流通藥王下五品舉菩薩化道力大以勸流通今此一品舉普賢誓願力大以勸流通也文分為四初發來二勸發三述發四發益。
△初發來三初上供二下化三修敬。
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自在是理一神通是行一威德是人一名聞是教一又自在是常精通是樂威德是我名聞是淨言說如此即一而四德無不備也威德故震動名聞故雨華神通故作樂自在故隨動隨雨隨作譬如大龍飛行雲雨流起此是心力法力眾生力應化力不思議力所致以此四德妙力遠來勸發四一所經歷處自行上供其事如此問華嚴明普賢菩薩依真而住非國土今何故云從東方來答彼經顯示所證自體此經且據應迹所從夫真如法性初住[A49]已能分證何況普賢應迹所從多寶亦云東方又何況普賢若知真性之外無國土則知國土之外亦非別有真可住矣。
△二下化。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隨他所宜現八部像主伴並具四德舉二攝二故云各現威德神通之力當知所隨皆法身也又與大菩薩是示現實功德與諸八部是示現權功德權實並具四德並有上供下化二意。
△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遶七帀。
初發來竟。
△二勸發二初請問勸發二誓願勸發初中二初問二答。
今初。
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當為說之更請正說流通之要旨也云何能得是經謂得正說流通之妙解也請正說是勸發自行請流通是勸發化他欲令妙法光流無極乃戀法無[A50]已之極思也。
△二答。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普賢菩薩既雙請正說流通今佛亦以四法而雙答之先答正說者開權顯實也佛于眾生雖復大慈平等普度而諸眾生迷背法性如覆盆之下自隔日光若能遠惡(世界)從善(為人)返迷(對治)歸悟(第一義)開眾生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可聖心是為諸佛護念(法身)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是為植眾德本亦即不亂不味不取不捨是為入正定聚(般若)亦即上合慈力下同悲仰是為發救眾生之心(解脫)當知四法秖是開權顯實證圓三德也又諸佛護念是開佛知見植眾德本是示佛知見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見發救生心是悟佛知見迹門之要此四收矣又迹則有本從本三德故有迹中三德從本開示悟入故有迹中開示悟入今開迹即顯本本迹無二無別故以四法答其請正說也次答流通者流通之要唯三唯四今諸佛護念入正定聚即著如來衣植眾德本即坐如來座發救生心即入如來室又諸佛護念即身安樂行植眾德本即口安樂行入正定聚即意安樂行發救生心即誓願安樂行故以四法答其請流通也一答酬其兩請舉四冠罩一經遠來勸發其義如此能行四法必解經體故云必得是經此結成正說之請也能運此解傳與他人他人得此信解成初依人若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結成流通之請也初請問勸發竟。
△二誓願勸發二初誓願護人二誓願護法初中六初攘其外難二教以內法三覆以神力四示近因五示近果六總結勸。
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韋陀羅主厭禱鬼也此翻善妙。
△二教以內法又三初行立讀誦二若坐思惟三三七精進。
今初。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旋者旋假入空也百千萬億者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者二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也。
△三三七精進。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A51]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呪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舍隷(四)檀陀修陀隷(五)修陀隷(六)修陀羅婆底(七)佛陀波羶禰(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婆伽地(十五)帝隷阿隋僧伽兜略(盧遮切)阿羅帝波羅帝(十六)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駄憍舍略阿㝹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二教以內法竟。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四示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行普賢行同未來佛得脫也深種善根於過去佛得種也手摩其頭為現在佛所熟也。
△五示近果。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A52]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書寫近生忉利具五法師能生兜率得為補處眷屬也問何不生安樂土耶答若發淨願則隨其觀行淺深生四種安樂土不發淨願則隨其五品功成生兜率也。
△六總結勸。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初發願護人竟。
△二誓願護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二勸發竟。
△三述發二初先述護法二述護人。
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A53]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聞法華經受持法華皆是普賢神力聞普賢名受持普賢名字皆是如來神力即兼述護人中第三覆以神力也。
△二述護人五初述第二教以內法二述第四示勝因三述第五示近果四述第一攘外難五述總結勸。
今初。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見釋迦佛不但見六牙白象普賢身也從佛口聞不但普賢共讀誦也佛讚善哉手摩衣覆不但普賢呪護也讚善是空座行成手摩是慈室行成衣覆是忍衣行成。
△二述第四示勝因。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猪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三述第五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虗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當詣道場必成遠果何止忉利兜率之近果耶雖不貪著四事亦於現世得其福報何止命終方生天耶。
△四述第一攘外難。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疎缺醜脣平鼻手脚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佛廣示毀者之罪令知過必改不相惱亂非但持經者難滅亦乃欲毀者福生無毀無難彼此安樂曠濟無偏慈之至也。
△五述總結勸。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三述發竟。
△四發益二初聞品益二聞經益。
今初。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秖是法界差別智耳具普賢道是滿足十地鄰極至聖也。
△二聞經益。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三事歡喜如前說此中云何猶稱聲聞乃經家存其本位耳又經家稱其為大乘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七之二(終)
No. 616-A 䟦語
嗚呼圓頓妙法曠劫難逢繄我愚蒙何緣幸遘每一披閱恍若夙聞豈非普賢威神之力釋迦守護之功耶智者大師不可復作後賢堅執鬪諍滋生圓融絕待法門幾成彼此是非情見弘之者城壍益高益深望之者疑畏日新日盛耳聞目擊扼腕痛心不揣疎庸聊為介紹舉筆于[A54]己丑之十一月初五日甫成一序病臥半月至十九日方得勉強從事旦夕孳孳手不停書目不停閱臘月二十六日僅完三卷經文計得會義八卷歇節三日庚寅元旦隨即試筆又歷一月方得告成共計會義一十六卷足運心力六十八日嗟嗟曾聞古人一炷香中即能朗誦華嚴一部而旭也根鈍矻矻乃爾亦可嗤矣然以此誘接初學令得漸悟法華實相不終按劍亦不望洋則釋迦普賢及與智者皆必鑒旭苦心也夫。
庚寅仲春朔日巳刻閣筆故䟦
妙法蓮華經懸譚(一卷)
(卍云𠬧于閱經十二種第六故省于此)
校注
[0215001] 談疑該【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2 冊 No. 616 法華經會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約化他勸流通中二勗受法弟子有兩品經一妙音品二普門品。
今先釋妙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