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之一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隨者聞深奧法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者慶[A1]己慶人理者現前一念心之本性即是法界實相之體非本非迹名為理本非實非權名為實理事者如來久遠證此妙理故名為本從本徧垂三世十方種種應化故名為迹本是自行契理之修德迹是果後利他之妙用本迹二事同依一理故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直詮如此圓妙事理名之為實種種方便引導眾生名之為權非實則權無所依非權則實無由顯呼此實理實事為理呼彼權理權事為事事理雖殊心外無法亦是不思議一今順理者聞佛本地久遠久遠證于妙理信順不逆無一毫疑滯順事者聞佛三世益物橫豎該亘徧一切處亦無一毫疑滯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不二而二故言事理不別而別故言本迹(本迹皆約事說)雖二雖別無二無別(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同居一念故雖二無二本時事理迹中事理不思議一故雖別無別)如此信解名之為隨如來證此現前一念之實相故本迹權實不可思議我及眾生同此心性佛既若此我及眾生亦當得之故慶[A2]己慶人名之為喜又本迹權實雖復性具如來出世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七方便人不聞誠諦慶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來見如此知見究竟法界深廣無涯底無等無等等故名隨喜以順理故有實功德以順事故有權功德以慶[A3]己故有智慧自行功德以慶人故有慈悲化他功德權實自他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此世界意也(事理本迹自他今昔相望故為世界)第五十人是初品之初初但有一念妙解但有一念慶[A4]己慶他未有圓行恩未及人所獲功德不可得比況復最初於會聞者況復讀誦講說兼行正行況復十信十住十行乃至等妙誰聞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來說此令物尚之故言隨喜功德品此為人意也上來稱美持經功德時眾咸謂入真因位乃致斯德於彼初心之初起輕弱想忽聞好堅處地芽[A5]已百圍頻伽在㲉聲勝眾鳥希有奇特輕想釋然故名隨喜功德品此對治意也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能伏見愛不及煖法人二乘無學子果俱脫猶被涅槃縛不知其因果俱權通教人修因雖巧發心不識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通惑別人雖勝二乘修因則偏其門又拙非佛所讚皆不及初隨喜人佛今舉觀行初心以況極果都勝諸教故言隨喜功德品此即約教以顯第一義也。
△二廣格量初品功德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餘智者謂未受四眾戒律不得名為比丘優婆塞等而宿有大乘智種聞能信解便可隨力演說不論年長年幼也)聞是經隨喜[A7]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文義不謬)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A8]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A9]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展轉至第五十意顯後後漸劣于前前也何者四依弘法必具辯才聞而隨喜法味必厚逮彼聞者從法會出隨力演說雖云如其所聞理決不謬而辯說莊嚴未必遂能與法師同況能過之如是展轉第二第三或十二十[A10]已漸不如況至第五十人豈不更劣又前之四十九人皆有轉教功德今第五十但論一念隨喜不論更復轉教當知正是初品之初初今約此初初一念隨喜而明功德則後後不言可知言展轉至五十者但欲顯於法味漸薄功德漸劣不必約表法釋。
△二格量本。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A11]已而作是念我[A12]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A13]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也受生之法不出四種在㲉曰卵處腹曰胎煖氣曰濕變易曰化天但化生人具四生而多胎生修羅四生地獄化生鬼畜具四有形謂欲色二界無形謂無色界有想謂空處識處無想謂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即非想非非想處也。
△三問。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四答。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五正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夫受施之人滿四百萬億阿僧祇界不為不多矣先與世樂滿八十年後與法樂證四聖果不為不大矣而不及初初一念圓隨喜者充此一念必當盡虗空界盡未來時普度一切皆令成佛最後功德不離最初一念故也又約大論較量之意以釋此旨滿閻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滿西洲人福不如東弗婆提一人福滿三洲人福不及北鬱單越一人福滿四洲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釋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福又初禪不及二禪二禪不及三禪三禪不及四禪乃至無所有處不及非非想處非非想處三界極尊不及須陀洹福須陀洹不及二果二果不及三果三果不及四果四果不及辟支藏教二乘不及通教體法二乘體法二乘不及出假菩薩通教菩薩不及別教初心以聞中故別教十回向後心不及圓教隨喜初心以圓聞故故知華嚴較量發心功德猶未為奇此經較量隨喜功德最為難信然一念隨喜便具十乘若解十乘則功德有據請略明之隨者順事順理事理即不思議境也喜者慶[A14]己慶人即菩提心也一念隨喜不散即止不昏即觀是善巧安心也順理圓伏無明見思順事圓伏塵沙無知是破法徧也了達權實不二是識通塞也秖于一念心中信解不可思議佛法即圓念處法爾具足七科道品是調適也既隨喜[A15]已憫[A16]己傷他必修五悔是助開也既能信順事理本迹決不以凡妄擬上聖是知次位他順事順理強軟諸魔所不能動是能安忍也實心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是離法愛也如此功德豈世間財施小果法施所能及哉如此圓觀豈次第修中者所能及哉初答內心隨喜人功德竟。
△二直明外聽法人功德四初自往二分座三勸他四具聽修行。
今初。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二分座。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三勸他。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一)利根(二)智慧(三)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四)口氣不臭(五)舌常無病(六)口亦無病(七)齒不垢黑(八九)不黃(十)不疎(十一)亦不缺落(十二)不差(十三)不曲(十四)唇不下垂(十五)亦不褰縮(十六)不粗澁(十七)不瘡胗(十八胗口瘡也)亦不缺壞(十九二十)亦不咼斜(二十一二十二)不厚(二十三)不大(二十四)亦不黧黑(二十五)無諸可惡(二十六)鼻不匾𠥶(二十七)亦不曲戾(二十八)面色不黑(二十九)亦不陿長(三十三十一)亦不窳曲(三十二)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三十四)唇舌牙齒悉皆嚴好(三十五六七八)鼻脩高直(三十九四十四十一)面貌圓滿(四十二)眉高而長(四十三四)額廣平正(四十五六七)人相具足(四十八)世世所生見佛(四十九)聞法信受教誨(五十)。
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是六根皆利智慧是意功德不瘖瘂是舌功德脩高直是鼻功德見佛是眼功德聞法是耳功德餘是身功德後明六根清淨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然此五十功德或具足或不具足或隨得一二隨其功力不可一等也又隨喜是觀行位今明自往分座勸他三種未談理觀是名字位名字功德尚[A17]已如此況觀行耶況相似分證及究竟耶。
△四具聽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內心隨喜功德二頌外聽法人功德。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𦦨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二頌外聽法人功德四初超頌勸他二頌自往三頌分座四頌具聽修行。
今初。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世世無口患齒不疎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舌不乾黑短鼻高脩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鉢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二頌自往。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三頌分座。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四頌具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初明初因功德以勸流通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一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釋隨喜功德品竟次釋法師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者受持讀誦等五種法師如上法師品廣釋此五種行始從名字通於分證皆得為之隨一種行皆由五品而淨六根但五品約觀五種約事是故此中讀誦非必即指第二品人此中解說非必即指第三品人前隨喜品[A18]已明初品初心功德今則泛約於五事中隨行一事皆得淨於六根既云當得即是舉果以勸乃五種法師所獲之功德也然欲淨六根須修十乘觀法或以讀而修十觀或以誦而修十觀或以解說而修十觀或以書寫而修十觀上根觀境便淨六根中根從二至六得淨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乃淨六根而階分證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又從地獄乃至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現名內莊嚴以普現色身三昧現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莊嚴身根既爾餘五根亦然受持既爾餘四事亦然隨喜品既爾餘四品倍然相似既爾分真倍然故言法師功德品此世界意也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進倍增故言法師功德品此為人意也聞此說[A19]已深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疑網故言法師功德品此對治意也以似解之初初過二乘之極極百千萬倍指始顯終懸解第一義諦不可思議故言法師功德品此入理意也。
△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二初總列數二別解釋。
今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五品觀行豎約一人五種法師橫約五人然隨一一觀亦能圓淨六根則豎而非豎隨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則橫而非橫今借非橫之橫以對非豎之豎信納名受任荷名持受即是隨持即是喜故以受持擬隨喜品讀之與誦還用擬第二品解說擬第三品書寫供養堪擬第四第五兩品由其一一品中必與十乘觀法相應是故當得六根清淨之果報也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頂經釋相則性德修得二義俱成良由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徧由豎窮故幻現三世由橫徧故幻現四方約世則世世有方三四亦是十二約方則方方有世四三亦是十二故云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也隨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隨一一界必有十如便是一千二百故云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也(本唯一心一變而為三四四三之十二二疊而為十界之百二十三疊而為十如之千二百也)約十方三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數足以盡之約一一眾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數無餘無欠約一眾生既全具此千二百數約一一根亦全具此千二百數此是不可思議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六根而不多在一根而不少故名為性德也眾生迷此性德而為逆修致使六根之用有多有少眼則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故唯八百耳則周聽十方故千二百鼻則出息取氣入息知香兩交之際無勝力用故唯八百舌則宣揚無盡故千二百身則合知違順離時不知故唯八百意則默容世出世法盡其涯際故千二百此偏約迷情言也圓人依此性德而起順修則六根互用無復勝劣一根徧照一切境一境徧對一切根根根塵塵圓顯法界此偏約開悟言也今上順開悟故云功德莊嚴清淨下順迷情故仍八百千二不同文云雖未得天眼即是下順迷情又云肉眼力如是即是上順開悟一根既爾餘悉可知。
△二別解釋即為六初眼根(至)六意根。
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并餘諸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夫次第五眼則肉眼見顯對色天眼見障外色慧眼觀空法眼觀俗佛眼觀中就天眼中上能見下下不見上梵王報得天眼徧見自所統界而不能傍見他界二乘天眼能見大千而作意則見不作意則不見又目犍連以八千三昧能見八千世界舍利弗以一萬三昧能見一萬世界等並由入定方見出定則不見今明父母所生肉眼見於大千內外上下並非他教所詮當知即是圓融肉眼一眼一切眼秖于肉眼而具五眼之用見大千即天眼用見業因緣果報即法眼用清淨故無見思惑即慧眼用清淨故伏無明惑即佛眼用大經云雖是肉眼名為佛眼即佛眼故名為清淨具五眼故名為莊嚴即是相似佛眼亦是相似佛五眼也猶是分段之身故名父母所生肉眼故順迷情而言八百[A20]已證相似之解故似如來稱性五眼故順開悟而言功德又準下文亦應具見佛及菩薩聲聞眾等亦應具見聲香味觸及與法等既得相似圓融五眼必得相似六根互用但是文略也偈中初三句具顯三軌若於大眾中是如來室以無所畏心是如來衣說是法華經是如來座三軌弘經十乘具足故得六根清淨豈徒然哉彌樓此云光即七金山之一也。
△二耳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平)常(肉)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聲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山川險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地獄眾苦痛種種楚毒聲餓鬼饑渴逼求索飲食聲諸阿修羅等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於大音聲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其諸梵天上光音及徧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A21]已如是。
徧聞大千內外十法界聲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即慧耳聞菩薩即法耳聞佛即佛耳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聞內外即天耳聽之而不著即慧耳悉能分別知即法耳一時互聞不可思議即佛耳也。
△三鼻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羅䟦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旃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須曼那闍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及諸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羣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瓔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諸山深險處旃檀樹華敷眾生在中者聞香悉能知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鬬諍遊戲時聞香皆能知曠野險隘處師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若有懷姙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姙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種種諸瓔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華莊嚴聞香悉能知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臥聞香悉能知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遊戲時聞香悉能知如是展轉上乃至於梵世入禪出禪者聞香悉能知光音徧淨天乃至于有頂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父母所生即肉鼻大千內外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別不謬即法鼻一時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最為顯著委悉知好惡別貴賤辨天宮莊嚴等即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知即鼻有耳用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即鼻有舌用入禪出禪禪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塵即鼻有身用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即鼻有意用夫約迷情執見則惟鼻用最劣故小乘六通但約眼耳身意不明鼻舌二通然舌能說法猶為稍勝鼻惟通息更無他能今偏于此章廣明勝用者正顯圓通妙性實無優劣姑順迷情且云八百相似佛鼻千二宛然。
△四舌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澁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义夜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羣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徧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剎毗舍闍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父母所生即肉舌能作十法界語即五舌義明矣又能作十界語即天舌不壞即慧舌不謬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也問若澁惡味至舌皆變成上味眾色到眼何不變成妙色舊答不例味有損益損者變不損者不變諸色不壞眼故不例今解不爾一切色同佛色一切聲同佛聲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淨例亦何妨徧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無亂無謬分別亦何妨雖無著而能分別豈同二乘之觀空雖分別而不壞諸根豈同凡夫之滯有自在之根那作頑礙之解。
△五身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瑠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瑠璃眾生皆喜見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訶彌樓山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平)常(父母所生之)體一切於中現。
世間所有皆於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於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於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於身中現法身用也佛於身中現佛身用也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佛身)一時無謬(法身)一時無著(慧身)。
△六意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A22]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世間資生產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天心所行天所動作悉知即天意淨四月表四諦一歲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淨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一時圓明一時圓互一時無染一時無謬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竟。
△釋法師功德品竟次釋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世界)身立不輕之行(為人)口宣不輕之教(對治)人作不輕之目(第一義)不輕之解者法華論云此菩薩知眾生有佛性不敢輕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通于迷悟因果)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成修得故)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當得之決不虗也(了因至果轉名菩提緣因至果轉名涅槃又性三因至果之時了名三種菩提緣名三種涅槃)是名不輕之解將解以歷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敬此境故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昔毀者以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此因緣釋也約教者藏通二教不詮中道佛性別入通通含別明二種人有佛性三種人無佛性別教但有正因佛性不說有緣了性況有果性果果性耶今云汝等皆當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開顯圓也故見實三昧經云佛為父王說一切皆是佛王問一切眾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實見眾生於其即是佛今類此語若不如實見佛於其即非聖譬如初學射的多乖少中以地為的無往不著若分別賢聖孰是孰非如實觀之即是佛也本迹者本[A23]已成佛久遠久遠中間垂迹復于威音王世為常不輕流通本迹四一化度眾生今又垂迹示成正覺番番無盡威猛大勢之力也觀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業即緣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緣因即果果佛性又三因至果即轉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為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縱橫不一異一切眾生無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輕也。
△三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二初長文二偈頌長文為三初雙指前品所說罪福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三勸持。
今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法師品)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師功德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初明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以為不輕事之本也又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萬億佛初中六初時節(至)六正像。
今初。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雖云無量無邊若望壽量品中所謂塵劫則不啻近故知此是果後復示行因之相也問前既開迹顯本今胡復舉迹中因行答正由既顯本[A24]已時會了知所說然燈時事日月燈明時事大通智勝時事威音王佛時事並屬中間化他方便並是自在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也問果後權現不輕之行故止流通作佛一句便得淨于六根若實初心恐未必爾答凡云權者皆為引實倘實行不爾則權行徒施況不輕之解正是一念隨喜初心初心功德[A25]已自不可思議依解立行必淨六根何須致疑但不輕之行非專禮拜具如下文所明耳。
△二名號。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後究竟佛慧是顯一悉與今佛同也。
△五佛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A26]已然後滅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二明次第二萬億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正像滅盡後佛方出眾生種熟脫之機緣法應如是故也初明事本竟。
△二明本事者別約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是我世尊垂迹重復示現本行菩薩道之事也文為三初就本時雙標兩人名二雙明信毀之相三雙明信毀果報。
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A27]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本時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毀者本時名增上慢信者本時名常不輕夫增上慢者由秉權教修權行微有所得不知次位深淺悞認煖法四禪以為四果妄自生滿足想此等即是無聞比丘之流縱無不輕強毒以大亦必墮落均是墮落宜為下圓頓種故以禮拜授記作得度因緣也。
△二雙明信毀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毀者之失。
今初。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名常不輕即人一凡有所見即理一皆悉禮拜即行一而作是言即教一此自行四一也汝等即人一皆行菩薩道即行一當得作佛即證理一詮此三一即是教一此以四一化他也良由彼時四眾既多起增上慢執方便之方便著小之小(藏教[A28]已為方便煖法又是藏教方便四果[A29]已小四禪又是小中之小也)故以大乘實義而開曉之不敢輕慢對治增上慢失也言汝等皆行菩薩道者四念處是摩訶衍煖法四禪並資實相若知所行是菩薩道則始終理等而次位歷然終不起增上慢也不專讀誦但行禮拜者迹示初隨喜品之相隨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隨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讀誦威音王權乘遺法即了因性煖法四禪皆菩薩道即緣因性故不敢輕慢而深敬之敬人敬法不起諍競即隨喜意也乃至遠見四眾等者表示本四一也遠見四眾表本人一故往禮拜表本行一而作是言表本教一皆當作佛表本理一以此本迹四一強毒增上慢人令成圓頓妙種可謂得正說之宏宗也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忍於打罵是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是誓願安樂行可謂得流通之妙益也問大小二律俱制比丘不禮俗人不輕胡得通禮四眾答為度增上慢人令得遠近二益(四眾之中有受不受受得近益不愛得遠益也)大權方便知機不妨破格初心四安樂行須依律文問大經禮知法者淨名比丘禮俗同異如何答不同大經顯敬法之志從彼請益故忘情禮下淨名獲法忍之恩不存恒則故忘犯設敬若大乘正儀出俗恒則並無以道禮俗之科今不輕立行既非請益獲恩又非大小律制直是果後行因格外化他方便不可以為典要故與四安樂行對辨理雖不殊事儀七別一者彼則安處法座隨問為說此乃遠見四眾故往禮拜二者彼則有所難問方乃為答此乃瓦石打擲猶強宣之三者彼則常好坐禪在空閑處此乃不專讀誦入眾申通四者彼則深愛法者不為多說此乃被虗妄謗仍強稱揚五者彼則初修理觀觀十八空此乃但宣一句作佛之解六者彼則以順化故護持律儀此乃以逆化故亡於恒則七者彼則初心行成夢承佛記此乃果後示現廣授記人又以此品望法師功德品則彼是全弘經文此是略弘經意全略雖殊獲果不二又以此意望餘經教凡有四別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經或毀還成妙種二者諸經但明順化弘教此品禮俗逆化通經三者餘經所表權實尚隔此品表開莫非四一四者諸經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也。
△二明毀者之失。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虗妄授記。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毀罵也不用如是虗妄授記即不信教一以授記為虗妄則不知自[A30]己所行是菩薩道即不信行一不知我等當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被罵不瞋常作是言結深信不退之相也杖等打擲結不受開權顯實之四一也避走遠住猶高聲唱以訾毀故號為不輕結不受開近顯遠之四一也問釋迦四十餘年不務速說不輕凡有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本[A31]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二雙明信毀之相竟。
△三雙明信毀果報二初明信者果報二明毀者果報初中二初明果報二結會古今。
今初。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虗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A32]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辨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問不輕既是釋迦垂迹但應以菩薩比丘身得度者即現菩薩比丘身而為說法及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固無疑矣至若臨終具聞威音所說法華乃得六根清淨豈以果佛現身猶待聞于他佛根尚未淨由聞持而始淨耶答既屬果後示現何所不可前此六根未淨是圓病行臨終聞經受持是圓嬰兒行也大神通力即如來室樂說辨力即如來座大善寂力即如來衣以此三法莊嚴六根能令四眾轉毀為信又問本[A33]已成佛何得又云種諸善根乃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答譬如陶朱公善得致富奇術住于一處貨殖萬億捨之而去不𢹂一文復于他處赤手成家貨殖萬億又捨而去又于他處貨殖萬億佛亦如是本地功德並置不用復示行因復示得果徧於十方亘於三世番番不息不可思議故云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既成佛時不用菩薩所成壽命則垂迹時亦不用本地所有功德也又梵網經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既於娑婆示現成佛[A34]已八千返他方分身所徧之處亦可例知此中共論信者三報六根清淨更增壽命是現報命終值佛是生報復值諸佛乃至當得作佛是後報也。
△二結會古今。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正結會次若我於宿世下是舉信者而勸順也如陶朱公赤手復到餘處若不用致富奇術不能疾致貨殖萬億當知法華是疾致成佛之奇術也初明信者果報竟。
△二明毀者果報二初明果報二結會古今。
今初。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A35]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謗故墮苦由聞作佛之記結圓頓緣復是不輕菩薩弘誓願力所攝受故復得相遇而受教化也問彼時四眾既皆信伏隨從何故猶久墮苦答此有二意一者身打口罵[A36]已成重業理須受報明此一意用警行人不可輙爾生瞋起過也二者經時既久四眾之中有存有亡存者信伏亡者未悔又就信伏隨從之中悔有淺深行有勤怠事非一等者悔深行勤容可不墮雖墮易出若悔淺行怠自然先墮後方得益若未悔者墮苦則久但由菩薩慈悲攝受終蒙度脫也問若因謗墮苦菩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彼既懷增上慢縱令不謗亦必墮苦今因謗墮得作遠因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於邪墮問何不以神通力令其即皆信伏隨從答諸佛菩薩非不欲之但為眾生機宜各別自有不到地獄決不肯發心者譬如良醫為治惡疾不得不用鍼灸及苦藥也。
△二結會古今。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䟦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竟。
△三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承上所明不惟信者疾得成佛亦使毀者終得不退故當勤習五種之行所謂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信毀果報二頌勸持略不頌雙指也初中二初頌事本二頌本事。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二頌本事三初頌雙標兩名二頌雙明信毀三頌雙明果報。
今初。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有一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計著於法即頌增上慢也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定謂是有即是著法定謂是無亦是著法定謂亦有亦無亦是著法定謂非有非無亦是著法定謂離四句故不可得說亦是著法故佛藏經云刀輪害閻浮人其罪猶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大論云執有與無諍乃至執非有非無與有無諍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中論云諸佛說空法本為化於有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論當知若得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能無著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以著法故有所得心于劣小證而生矜傲名增上慢也。
△二頌雙明信毀。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A37]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三頌雙明果報二初頌信者果報二頌毀者果報。
今初。
其罪畢[A38]已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神通力故增益壽命復為諸人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輕命終值無數佛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時不輕則我身是。
其罪畢[A39]已者既垂迹為六根未淨之人必埀示同病行之罪由此罪故多招打罵由能忍故罪畢根淨也。
△二頌毀者果報。
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此會菩薩五百之眾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初頌信毀果報竟。
△二頌勸持。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是法華經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應當一心廣說此經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問長文既明此經有大饒益乃至毀者亦終得益何故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乃時說是經耶答有四悉益則可得說無四悉益諸佛終不妄說法也是故欲弘大法先須明了四悉因緣二別說迹本兩門竟。
△三流通迹本兩門共八品經分為三意初神力囑累兩品明付囑流通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三普賢勸發品約自行勸流通初中二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囑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囑。
△釋常不輕菩薩品竟次釋如來神力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上[A40]已釋竟神名不測力名幹用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此中為付囑深法現十種大力故名神力品(神在於內即是體宗力名幹用即顯經用佛說本迹口輪力用[A41]已竟於前今復身輪現此勝用令眾流通本迹之教故云體深力大)。
△初明菩薩受命弘經二初長文二偈頌初中三初菩薩受命二佛現神力三結要勸持。
今初。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發誓弘經為三一明時節是佛滅後二明處所是分身國土三明利益非但益他亦自欲得真淨大法自他兼濟也實體名真權用名淨權實不二名大又非權非實名真能權能實名淨遮照不二名大。
△二佛現神力二初約所對總標二約所表正現。
今初。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
文殊等迹化眾也舊住者下方本化眾也及諸比丘等一切眾者從他方來及從分身佛來者也。
△二約所表正現十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三謦咳四彈指五地動六普見大會七空中唱聲八遙歸命九遙供養十十方通達如一佛土。
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
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
出廣長舌表誠實語也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髮際今至梵天出過凡聖之外相既殊常說彌可信當知開三顯一開近顯遠皆實不虗也毛孔放光徧照表二門理一也序中白毫東照表七方便初見一理今本門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究竟佛慧智境斯罄也分身諸佛化道是同故亦復如是滿百千歲意表橫該百界千如豎極古今十世于八年中而復滿百千歲[A42]已如上文五十小劫中釋今此大會並破無明故不須以神力令其謂如半日也。
△三謦咳四彈指。
一時謦咳俱共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
謦咳者通暢之相又是將語之狀四十餘年未得說實今獲伸舒無有遺滯大事通暢是故謦咳欲以此法付囑菩薩令於後世導利眾生將語斯事是故謦咳即表教一彈指者隨喜也隨喜七方便同入圓道隨喜圓位增道損生隨喜諸菩薩持真淨大法隨喜後世獲無上寶即表人一故此彈指及與謦咳豎徹三世橫徧十方。
△五地動六普見大會。
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A43]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十方世界地皆六種震動者表動一切眾生六根令得清淨亦表圓道始終六番破于無明表行一也普見此間大會者表諸佛道同而今而後亦復如是也上來五千起去三變被移乃至本住十方人非人等機未熟者既不能雲集來此法會今以神力皆令遙見結歡喜緣即是未來得度之總瑞也。
△七空中唱聲。
即時諸天於虗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A44]牟尼佛。
雖以佛力令其遙見大會而猶未知佛名何等何事集會今虗空諸天唱使聞知令其隨喜妙法供養世尊即表未來有教一也。
△八遙歸命。
彼諸眾生聞虗空中聲[A45]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
合掌南無為佛弟子此表未來有人一也。
△九遙供養。
以種種華香瓔珞旛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徧覆此間諸佛之上。
所散諸物變成寶帳覆諸佛上表萬善同歸皆含佛果即是未來有行一也。
△十十方通達如一佛土。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所有之法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此結一切皆妙名也自在神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結妙用也秘要之藏者徧一切處皆是實相結妙體也甚深之事者一切因果唯一大事結妙宗也皆於此經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而[A47]已撮其樞柄而授與之。
△三勸獎付囑。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四釋付囑。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此釋何故經卷所在皆應起塔以是處即是道場故也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皆名道場道場是總即釋一切皆妙名也得菩提者證于秘要之藏釋妙體也轉法輪者說示自行本迹因果甚深之事釋妙宗也般涅槃者非滅唱滅神力自在釋妙用也得菩提是法身轉法輪是般[A48]若入涅槃是解脫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道場即是塔義故應起塔以表彰之初長文竟。
△二偈頌二初頌神力二頌結要勸持。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為悅眾生故現無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無數光為求佛道者現此希有事諸佛謦咳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十種神力但頌前五後五皆由二聲震動故現是故略之又前五後五表義不殊但有現在未來之異舉現例未是故略之。
△二頌結要勸持三初頌稱歎二頌結要即兼得釋付囑意三頌勸獎。
今初。
囑累是經故讚美受持者於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虗空不可得邊際。
長文云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今頌云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法妙故人妙人妙故法妙互相顯也。
△二頌結要兼釋四初頌一切法二頌自在神力三頌秘要之藏四頌甚深之事。
今初。
能持是經者則為[A49]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
所有之法不出能化能證及所化也無二乘故不兼帶故其法純妙亦即道場以總冠三。
△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十方現在佛并過去未來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
歡喜即是神力用暢亦即涅槃最安隱故。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同于諸佛得三菩提證秘密藏之妙體也。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如風於空中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因緣及次第隨義如實說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斯人行世間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
以一乘因果之宗教化菩薩即是轉法輪也二頌結要兼釋竟。
△三頌勸獎。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
略不頌起塔供養但云於佛道無疑蓋深信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菩提轉法輪入涅槃也初明菩薩受命弘經竟。
△釋如來神力品竟次釋囑累品。
囑累品第二十二
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如來聖旨得名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是故如來躬從座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眾曲躬合掌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囑累品也。
△二明如來摩頂付囑二初付囑二歡喜初中三初如來付囑二菩薩領受三事畢唱散初又三初正付二釋付三誡付。
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寶塔中)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如來以一權智善巧之手一時徧摩無量菩薩實智之頂故名現大神力如來授道化他故以右手表權菩薩自行受道故以頂表實也申手摩頂即身付囑權智臨實智即意付囑而作是言即口付囑三摩三囑慇懃不輕普令自行化他俾四悉檀永永無盡。
△二釋付。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悋。
有大慈悲者究竟室也無諸慳悋者究竟衣也亦無所畏者究竟座也佛之智慧者覺法實性一切智也如來智慧者從性起修從因至果道種智也自然智慧者其體天然雙照不二一切種智也衣座室三各具三智三一相即三一互融以此化他名大施主室無衣座則弘誓不普衣無室座則法身不滿座無衣室則惑破不周勿生慳悋是勸分證施主應學究竟大施主也若有慳悋即非慈悲亦即有畏故舉一語即是勸令三軌弘經。
△三誡付。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A50]已報諸佛之恩。
除佛慧外皆名為餘為實施權權含于實故皆名深故知但讚佛乘不能徧通前三教法未為傳法報佛恩也初如來付囑竟。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A51]已皆大歡喜徧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歡喜恭敬意領受也曲躬低頭身領受也俱發聲言口領受也如世尊敕領正付也當具奉行具行三法領釋付也願不有慮領誡付也如來三付菩薩三受殷勤鄭重一代所無。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分身為開塔故集開塔事了故令各隨所安而還本土寶塔為證經故來今本迹二門[A52]已訖故敬令還閉如故也塔不重開故分身去而不現塔猶聽法故下文閉而尚在問塔若聽法亦應不閉答證正[A53]已故閉聽流通故在初付囑竟。
△二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諸佛為化他事遂故喜菩薩為自行得法故喜又說人清淨故喜佛是也聞清淨法故喜妙經是也獲證清淨故喜現在未來得益者是也初明付囑流通竟。
△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又分為四初藥王品勗弘法之師宜如藥王竭其神力盡其形命惟願大法弘通眾生獲益庶令弟子有所宗法也二妙音觀音二品勗受法弟子於弘法人勿生輕想何以故他方大士奉命弘經普現色身形無定準不可以牛羊眼視不可以凡庸識度也三陀羅尼品是明呪護四妙莊嚴品是明人獲又藥王以苦行乘此一乘妙音觀音以三昧乘此一乘陀羅尼以總持乘此一乘妙莊嚴以誓願乘此一乘普賢以神通乘此一乘真如實相是所乘之體佛界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緣隨物機宜故使弘者示緣不同而所乘體皆是妙法所有因果並依一實以此利物故曰乘乘。
△釋囑累品竟次釋藥王菩薩本事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云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眾僧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號曰藥王大佛頂經云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甞娑婆世界所有藥味承事如來分別味因從是開悟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此文明一切眾生喜見菩薩頓捨一身復燒兩臂輕生重法命殞道存舉昔顯今故言本事品也說此諸品並令眾生得四悉益不必拘拘分配。
△初勗弘法之師文為四初問二答三利益四多寶稱善。
今初。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初世尊下通問遊化二世尊下別問苦行三善哉下請答也遊化是利他苦行是自利遊化亦苦行苦行亦利他[A54]已下妙音等文總不出自他二利自行總不出智斷福慧利他總不出三昧神通通問遊者遊必具足十法界身並如妙音觀音但別舉苦行以逗所宜故請答之言意在苦行。
△二答二初但答苦行遊化則指普現色身三昧或指下二品也二歎經初中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今初。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瑠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埀寶華幡寶瓶香爐周徧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技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二明本事三初佛說法二修供養三結會古今。
今初。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亦猶今佛之告舍利弗日月燈明佛之因妙光也。
△二修供養二初現生供養二次生供養初中二初修行得法二作念報恩。
今初。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A55]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二作念報恩又二初三昧力供養二燒身供養。
今初。
得此三昧[A56]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虗空中如雲而下及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普現三昧理無出入表用三昧之力故云入耳。
△二燒身供養又三初燒身二佛讚三時節。
今初。
作是供養[A57]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A58]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願者明其不用世火還依所得三昧起利他願以觀智火焚難思境故使光明徧照多國。
△二佛讚。
其(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A59]已而各默然。
真法供養者當是內運觀智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然誰供誰受故名真法也作是觀時苦為法界見聞獲益故曰乘乘若不爾者便成無益苦行。
△三時節。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A60]已後其身乃盡。
前服香油先滿千二百歲表用方便道先淨界內十二因緣諸苦集也今火然身亦滿千二百歲表用實智火永盡界外十二因緣諸苦集也初現生苦行供養竟。
△二次生供養五初生王家二說本事三往佛所四如來付囑五奉命任持。
今初。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A61]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
△二說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說是偈[A62]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A63]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燒身供養佛[A64]已得陀羅尼聞法華偈即是得法性身常不離佛故也若約事迹則是于中陰身得聞妙法如佛尚自入中陰國教化況菩薩而無中陰身耶。
△三往佛所。
△四如來付囑。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牀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A67]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佛法通指一代所說阿耨菩提法別指法華經也。
△五奉命任持又四初起塔二燒臂三利益四現報。
今初。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悔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旃檀為𧂐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A68]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幡蓋懸眾寶鈴。
△二燒臂。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A69]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問燒身但經千二百歲燒臂何故時長答前為自行身盡入滅今為弘法令物會三故云令無數等既言無數聲聞發菩提心故知喜見於佛滅後不令此等住於小果此土亦然。
△三利益。
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現報。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虗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A70]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金色之身指妙覺極果究竟常色也二修供養竟。
△三結會古今又二初結會二勸修。
今初。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二勸修。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手指謂一節兩節足一指謂滿足然一手指令盡眾生身見最難拔除故然指功德遠勝外施妻子是外身國城等是外財也問毗尼中制燒身燒指此勸然指其事如何答大小制別教意不同小制結罪大制令燒故梵網云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大佛頂經云能於如來像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無始宿債一時酬畢夫順小行易不燒何難從大誠難燒乃不易世以不持為大則大小俱傾當知此土機緣咸迷大小不知先小後大依何夏次(應開小夏以成大夏)先大後小何心而受(為知比丘戒法是大乘所應學耶為慕比丘位高而徒掛虗名耶為退大求小而反學小法耶)先小後大開小乘遮不先大後小遮菩薩開不(開遮之法具在菩薩戒本先大後小仍名菩薩比丘)一界之內兩眾如何(在大依大戒次在小依小戒次)一身之中二體同異(大乘無作戒體極至佛身比丘無作律儀但盡形壽)大秉於小取益從何(以住持僧寶為人天榜樣比丘軌則一不可虧)小誦於大招損誰測(未受大戒不宜盜聽何況自誦)勤勤甄別用為來種所乘之乘皆妙法故以依一實立因果故乘其所乘以利物故但自揣[A71]己德歷境觀心與心相應當順何制初答苦行竟。
△二歎經三初歎能持人二歎所持法三明持經福深。
今初。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寶奉四聖不如持一偈法是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莫過於法也。
△二歎所持法又二初歎法體二歎法用(體非宗體之體乃通指一部為體用非宗用之用乃指部內體宗用三共有如是𢪛與等用也)。
今初。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川流江河譬乳酪二酥四味教也海譬法華醍醐說窮本地為最深徧開一切為最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十寶山名出華嚴經須彌亦其一也土黑鐵圍故非是寶餘九雖寶或一或二神龍雜居惟此須彌四寶所成純天所住譬餘教所詮能依之四十心十地或凡或賢或聖所依之理或俗或真或中是為卑下此經所詮能依是開示悟入之天所依是常樂我淨之寶是故第一最上。
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星月俱於夜現可譬權智星多而小又無盈虧譬諸經所詮隨情方便各逗一機不得自在月獨而大又能盈虧譬此經所詮隨智方便即實而權照一切法最為明了。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出名晝可譬實智諸經不開權顯惟一實故不能除執三之闇又不能除執近之闇此經尚破等覺位闇況復餘闇而不破耶。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
三藏教如粟散王三乘各別通教如鐵輪王三乘同位別教如銅輪王次第詮於真中二理諸經隔偏之圓如銀輪王頓詮三諦而不收彼定性二乘此經開顯之圓如金輪王北洲冰執無我所者亦歸統御。
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三十二天四方各八可譬四教各有四門自行化他此經統而御之故如帝釋為忉利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劫欲盡時一切世間眾生法爾皆得二禪上生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總名光天也)劫火方起壞[A72]已乃空空[A73]已復成世界成[A74]已光天眾生有命盡者以福德力化生初禪即大梵天王也初唯一人乃作是念云何此間無有伴侶此後光天復有諸命盡者亦來化生初禪即是梵輔及梵眾等故大梵王自謂我是一切眾生之父眾生亦謂梵王是我等父斯乃妄計非是實義今順眾生情謂借此比況而[A75]已此經正詮實相妙理實相徧能出生一切諸法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四教菩薩心者並依實相而得成就故為其父也。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辟支出無佛世不藉聞法獨自超悟故其福田能勝四果餘經所說並涉方便如四果人因聞思修方乃得悟此經所詮純明無作一實之理但悟實相任運契入如辟支佛不藉外緣也。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三乘皆屬因位唯菩薩為第一餘經明七方便因譬猶二乘此經明圓因無上譬猶菩薩即是因第一也。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諸經明佛寂場近成此經明佛久久遠成故此妙經統攝一代所說即是果第一也大海須彌山月日轉輪王帝釋大梵王辟支菩薩佛十喻顯尊妙初歎法體竟。
△二歎法用。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總標與拔)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別明拔苦)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別明與樂)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躶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以十二譬譬圓與拔)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總結與拔)。
二歎所持法竟。
△三明持經福深又二初明持全經福二明持此品福。
今初。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二明持此品福二初格量二囑累。
今初。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A76]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A77]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受持此品不受女身者女人身見尤重今苦行捨身功德能拔之也如說修行即能往生安樂世界者便以此經為淨土因與十六觀經大小彌陀經等無二無別也如此經說修行三軌四安樂行若伏五住即生同居淨土若淨六根即生方便淨土若破無明即生實報淨土亦復分證寂光也問淨土甚多何心安樂答由如來願攝生故物機宿緣厚故標心一方令專注故一即一切不思議故所以諸經多讚說之文中身口出香即是現報餘是生報後報。
△二囑累。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茶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A78]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不老是樂不死是常聞經得常樂解坦然無畏三惑病消滅也品中初問二答竟。
△三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四多寶稱善。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初藥王品勗弘法之師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六之二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2 冊 No. 616 法華經會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釋分別功德品竟次釋隨喜功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