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七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此顯持經妙行因圓將躋果覺。故光召妙音以示因果冥會之相也。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肉髻頂相為第一。是為無見頂相。從此放光。示無上果法所流智光也。眉間白毫相光。示中道妙智所流之光。以此妙智為本因心。今二光齊放。表真因契果始覺合本之象也。經初將說妙法。先放眉光。以示實相真境。意欲行人了此光體。以為發覺初心。以造實相。入佛知見。今二執既破。妙行[A2]已圓。故二光齊放以顯因果一如。初則但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以表就眾生迷妄動亂根塵識界以悟實相。今則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世界。然曰遍照。乃略舉一隅。以示圓照法界也。以無邊法界。不離眾生動亂根塵。以擴而充之。則遍融無礙。故先照東方。
過是數[A3]已有世界(至)白毫光明徧照其國。
此言光照佛國。以示始覺有功。本覺乃顯之象也。世界名淨光莊嚴。乃常寂光土。為法身所居之土也。佛號淨華宿王智者。淨華。表妙行為因。宿王智。乃果覺也。意顯以彼果覺為我因心。故號淨華宿王智佛。乃寂光果佛一向未顯。今因釋迦白毫光明徧照其國者。以白毫光表因心之智。今照其佛國。正示始本契會之相也。故二光但言白毫。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至)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此言始覺菩薩得諸三昧。以顯入佛知見之象也。淨光國中有妙音菩薩者。以九地菩薩出真如三昧。如從淨光國來。居法師位。應機說法。無思而說如天鼓音。故名妙音。此由深證實相真如。起大智用。乃九地以至等覺之象也。此地菩薩。從登地來。歷事多佛。故云久植德本。親近無量諸佛。[A4]已證平等真如。深入法界。故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等者。大經云。九地菩薩。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入受職位。即得百萬阿僧祇三昧。今言妙幢相等十六種三昧。皆從真如三昧所出。約用乃有差別之名。故因成就甚深智慧而得。以此菩薩善能說法。折伏異道。摧邪顯正。故云妙幢相三昧。以由持經深證實相。故云法華三昧。以佛知見淨治微細無明。故云淨德三昧。以顯本覺永離諸縛得大自在。故云宿王戲三昧。以無緣慈普應群機。故云無緣三昧。其所說法以實相印印定諸法。故云智印三昧。以一切語言皆順正法。故云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以真如為萬行之本。故云集一切功德三昧。以法身顯現。故云清淨三昧。以得大智用。離諸縛著。故云神通遊戲三昧。以智慧明破諸癡暗。故云慧炬三昧。稱真妙用。嚴飾法身。故云莊嚴王三昧。永離垢障。智光常照。故云淨光明三昧。識藏即如來藏。故云淨藏三昧。非三乘所有。故云不共三昧。以智慧曰念念中道。故云日旋三昧。此略舉三昧之總名。其實得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也。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至)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此正始覺有功。本覺乃顯之象也。起信論云。始覺義者。依本覺故。故妙音白宿王智。以始覺合乎本覺。從體起用。故願往娑婆見釋迦佛。向以大智為本因心故。及見文殊。將會眾行以入妙圓果海。故見藥王勇施宿王上行莊嚴藥上等諸菩薩也。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至)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此因妙音請詣娑婆往見釋尊。乃示以平等妙行也。莫輕彼國生下劣想者。意顯菩薩妙行。必以染淨。忘能所。滅影像。方入平等法界也。佛菩薩身皆卑小者。欲其即應化以見法身。意在本不小也。汝身四萬二千由旬。乃因四無量心。以應根塵大願所成也。六百八十萬由旬。乃六根八識。轉成妙淨法身也。皆是如來之力等者。菩薩作用。皆依佛智無作無為。而應變無方也。故云神通遊戲功德智慧等。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至)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此妙音將至娑婆。先現華瑞為前象也。以無作妙力。故不起於座。以三昧力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者。以示無作妙用也。然以三昧力而現蓮華者。大經云。九地菩薩得百萬阿僧祇三昧。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等。問曰。妙音來見釋迦。本非受職。而以此釋之。特非過歟。答曰。取象言之也。以菩薩深證實相。入佛知見。因窮行滿。當因果交會之際。故自然而有不思議力。現大作力。以約理既齊。故取象亦等。以大經正說十地滿心。此約入佛知見。妙行[A5]已圓。義當冥會。以此經妙行無住。不言漸次。但就顯理。固當如是。夫復何疑。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此文殊見華致問。將顯妙音來意也。故佛答之。華嚴以智立體。入法界品。善財初見文殊。指參知識。末後文殊遙申右手以摩其頂。表智滿不異於初心也。此經亦以智立體。故初放一光。示實相境。因文殊以發起。故今入佛知見。妙音來證。又因文殊以發揮。二經旨趣既同。故取象亦等。
文殊師利白佛言(至)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此文殊為機發問。如文可知。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此多寶召妙音也。妙音本為親近釋迦。并見文殊。聽法華經。而又假多寶召見者。正顯等覺入妙。必仗法身來接。而非應化門頭之事也。多寶召妙音後。尚住空中。自此終會不言者。以持經行人既[A6]已妙契法身。泯同果海。了無二相。以離業識。法身無有彼此。迭相見故。故示悟時乃見。入則不見也。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至)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此妙音來儀也。與八萬四千菩薩俱來者。意顯向以持經妙行入佛知見。會八萬四千煩惱。而成神通妙用也。妙行所歷。頓破無明。故所經諸國六種震動。凡有所作。皆是真因。故遍雨蓮華。自然法音。故天樂自鳴。此皆依行顯德。故瑞以應之也。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至)頭面禮足奉上瓔珞。
此妙音[A7]已至之儀也。目如廣大青蓮華等。敘妙音之身相。明四萬二千由旬之身分相好也。入七寶臺。乃華中之臺也。上升虗空表升法性空也。以瓔珞奉釋迦者。表以妙行莊嚴法身也。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此妙音敬為本師。致訊釋迦之辭也。所問訊之事皆娑婆堪忍之難事。釋尊現身。與民同患。故此問之。問訊多寶。亦以少惱為辭。足見娑婆非易入之地也。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至)故來至此。
此妙音見二世尊。正始覺契會本覺之象也。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乃入佛知見。二智冥合之象也。多寶法身。釋迦報化之身也。今皆見之。意謂既顯本覺。則三身一體。是無二無分矣。
爾時華德菩薩(至)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問妙音本因也。以華德而問者。華表妙行之本。意顯妙音如是三昧神通之力。皆依妙行所成。故假以請問也。
佛告華德菩薩(至)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此答敘妙音本因也。本所師佛名雲雷音者。以密雲將雨。潤澤羣蒙。必雷音先警。應機自在。故名雲雷音王。乃從法垂應之號也。妙音師之。蓋有自矣。以一切世界不離法界真際。故國名現一切世間。是則所依真土也。以眾生有求。隨感而現。故名喜見。乃適化應機之時也。萬二千。根塵相對之象也。十萬。乃百千大數也。伎樂。表微妙悅可之行也。八萬四千。乃塵勞法門相待之數。鉢名應量器。表應機應量之法也。以此菩薩。昔於根塵門頭。以百千微細妙行廣化眾生。能轉塵勞而為法門。能為眾生知根普應隨時教化。以昔具如此妙行之因。故今感果得名妙音。而有如是三昧神通之事。此蓋自入佛知見而證得也。故曰有是神力。
華德於汝意云何(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至)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將言妙音應化之事。以見廣大神力也。其身在此。而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者。以妙音因從妙法入佛知見。由破二執。得淨二障。[A10]已證平等真如。今從真如三昧起。進入九地以至等覺。居法師位。而以三昧力。現十界身。將說現身。故先標總相也。
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至)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此言現十界身隨應說法。先舉梵天。以至三途之相也。六趣在善道者可以聞法。故曰而說是經。至於三途。不能聞法。但救濟其苦而[A11]已。
華德是妙音菩薩(至)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
此牒上神力廣顯妙用也。言能六趣現身。如此種種神通變化。而於智慧無減者。如以一燈分百千燈。本燈如故。所為既[A12]已為人。[A13]己愈有。既[A14]已與人。[A15]己愈多也。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者。謂以入佛智慧種種三昧。能入一切眾生心想。故云各得所知也。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者。言不獨娑婆。而能分身無量世界。此起下亦現四聖之身也。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現四聖身而說法也。以如是現身隨類說法。雖是三昧神通之力。其實因入佛智慧之力而然也。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至)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此問妙音住何三昧而能妙應如此。佛答名現一切色身三昧。此正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楞伽經云。云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釋曰。謂八地菩薩證一心真如。進至九地。發真如用。得如幻三昧。於一心轉變能現無量自在神通。一時俱發。如華開敷。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故云迅疾如意。進至十地。隨所憶念。化諸眾生。故云隨入一切佛剎大眾。蓋菩薩修行。彼約得自覺聖智。此以入佛知見斷惑證真。至此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覿體相當。非以地位局之也。苟不約以行成德。但云流通。則妙音觀音豈徒然哉。而入佛知見亦無益矣。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此言乘法妙利。故聞者斷證皆同也。
爾時妙音菩薩(至)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言妙音還國覆命本師云。攝用歸體。故歸本國。以未入妙覺。猶在因位。出入三昧。故有往來之相。往來皆憑無作妙力。盡成妙行。故雨寶蓮華作種種技樂。以同行同證。故令伴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四萬二千天子。因聞法而得無生法忍。華德發問。故得法華三昧。亦以實行而證入故。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此品來意。謂以法華三昧入佛知見。始覺因圓。妙入果海。逆流而出。現十界身無思而應。所謂聖種類身一時俱現。乃得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之象。以顯妙法三昧之極致。故此品來也。以滅根本生相無明。大圓鏡智平等顯現。故假觀音普門示現以發明之。由觀音大士。初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力。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即得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故能以一身普應一切。無不感應。此妙行圓滿法華三昧之成功。妙極於此。故從藥王[A16]已來至此三品。約三種意生身。以證行成德也。若則流通。則前經但有信解。而無行證。則解為空解。而新記菩薩。將來歷事多佛。又何以臻佛果乎。聖旨昭然。深觀可見。意謂妙行雖圓。誠恐行人餘習緣影難盡。故復說三種加持乃可克成妙果。故次三品以終焉。
爾時無盡意菩薩(至)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此顯法華三昧入佛知見妙證極果。故以觀音普門示現發明也。因無盡意而請問者。蓋如來藏迷為阿賴耶識。其用在五意。故有不思議業力。今轉識成智。而五意識俱成不思議之神力妙用。觀音普門。依此而現。故因無盡意發起也。但問觀音之名者。欲因名以質實也。故世尊答以實事。
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答觀音得名之由也。於音言觀者。楞嚴經云。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此由耳根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以觀照力。獲耳根圓通。言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謂返觀聞性。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故聲塵既滅。聞性圓通。蓋從音聲而入。故得觀音之名也。彼經言由耳根觀照得名。今言無量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者。是約機以得名也。以菩薩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是從觀自性圓通。則與一切眾生性皆平等。是則眾生乃菩薩心中之眾生也。故眾生之苦即菩薩之苦。若眾生之苦惱音聲以感激之。則菩薩觀聲寂滅。頓入法性。神力加之。則眾生之苦。不期脫而自脫矣。此自他兼明智悲之力也。此總舉名以彰德用。下別釋之。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至)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別顯觀音德用。即十四無畏也。楞嚴具明。經云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以知見屬火。聞聽屬水。以菩薩見聞俱泯。根塵俱消。故加被眾生。水火不害也。以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以觀照力。加被其人。故鬼不能為害也。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至)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此由菩薩消形同聲。無塵可對。則了無可觸。故令刀杖不能加害。
若三千大千國土(至)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此脫羅剎鬼難。羅剎以幽暗為性。以聞熏精明。慧性發光。則諸暗相。永不能昬。故羅剎不敢惡眼視之。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至)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由音性圓消。觀聽返入。離諸塵累。故能枷鎻皆悉斷壞也。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由滅音圓聞。徧生慈力。故能令眾生離諸怨賊。以劫奪生於敵對。今音滅聞圓。塵境頓空。無復對待。故賊不能劫也。[A17]已上脫外難。下淨內業。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至)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由熏聞離塵。色所不劫。故能今離慾。貪欲以緣塵愛取。今離塵不取。故欲亦遠離。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此由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諸違逆。故能離瞋。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由消塵旋明。朗照無礙之力加之。故離諸癡暗。然愚癡性障。出於昬暗。今既照明。故離癡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此由融形涉世。徧事諸佛。涉法王子。以此加之。故即生男。以男子有幹事之能。為法王子幹事之德也。以能領受十方諸佛法門。有女子承順翕受之德。故即得生女。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至)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第十四無畏功德也。以娑婆世界有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方便利生。若持觀音一名。則與彼六十二億平等。以觀音圓證平等法界。故一名等眾多名也。此十四無畏皆是實事。若約理解。則不顯大士拔苦之神力也。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至)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頌結受持得十四無畏之德也。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問。將顯三十二應之德也。經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始自佛身。終至人非人等。為三十二。此正明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
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此現四聖之身也。此不言菩薩身。以[A18]已現故。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至)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此現六凡身。先舉天道之總主也。梵天為初禪天主。帝釋為忉利天主。自在大自在天。居欲界頂。天大將軍統領鬼神。四天王統領世界。毗沙門居北方為尊。梵釋乃常隨佛眾。餘則舉其總領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至)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此現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妙音先舉輪王。然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所領四三二一天下如次其所統者。名粟散王。今言小王。乃粟散也。不言輪王。略之也。或該之耳。小王治邦國。長者推族姓。居士清節自守。宰官判斷邦邑。婆羅門術數攝衛。其實百工四民皆能現之。但舉其大者耳。
應以比丘比丘尼(至)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此現四種身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至)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此現婦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之婦女也。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至)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現八部身也。執金剛神乃執金剛杵以護法者。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至)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此結三十二應誡當供養也。六趣但言三善道。不說三途者。以苦趣非說法處。然非不救。如現焦面大士。是亦現身。但不分類耳。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至)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此無盡致供。聞法增進之象也。瓔珞。乃菩薩嚴飾。頸。乃受繫之所。今解以供觀音。因聞隨感普應。悟妙行隨緣。頓捨法愛。故解此致供。名為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至)一分奉多寶佛塔。
觀音不受。以表法界性中本無受捨也。佛勸受之。表不捨一法也。轉奉二尊。表迴向三處。以泯同果海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游於娑婆世界。
此正結答問意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此無盡意重以偈問。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至)能滅諸有苦。
此世尊總述觀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願。度苦眾生。由滅苦得名也。諸有乃二十五有。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至)波浪不能沒。
此下別頌救難。乃十四無畏。但傍舉諸難。故文不次。此八句。首舉三災之難也。
或在須彌峯為人所推墮(至)不能損一毛。
此傍舉險難也。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頌怨賊難也。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此頌刑戮難也。
或囚禁枷鎻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此頌囚繫難也。
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此頌呪毒難也。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此頌羅剎鬼難也。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至)尋聲自迴去。
此頌毒蟲難也。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此頌災變難也。[A19]已上皆救外難。下救內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此總頌婬怒癡。皆眾生內分業苦也。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至)以漸悉令滅。
此總頌現身說法也。長行無惡道。頌中出之。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結顯觀智也。顯菩薩應物觀照有五。真觀者。謂觀眾生。本是一真法界。了無異相。故云真觀。眾生心性。本來清淨。無諸雜染。故云清淨觀。以大智慧。照破癡暗。故云智慧觀。無苦不拔。故云悲觀。無樂不與。故云慈觀。菩薩以此五觀。常照眾生。故隨感而應。是故眾生常願瞻仰也。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此言觀智之用也。無垢清淨光。言法身三德。無垢。解脫德也。清淨。法身德也。光。般若德也。以此三德菩薩[A20]已證。以是德用普照世間。故如慧日能破諸暗也。三災。乃迷性德所變。今三德圓滿。故能伏三災遠離諸難也。以此觀智普明。常照世間。是知菩薩未甞一念捨眾生也。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𦦨。
此頌應機說法之象也。[A21]已證法身。三德具足。然法身寂滅。而能應現說法利生者。以無緣慈悲之力也。然法身無體。以悲為體。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將說法。先以雷震驚動群機。以慈意而興廣大法雲。然後乃澍甘露法雨。以此滅除眾生煩惱。是故經云。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慈悲。則佛亦不出世。亦無法可說也。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此頌由滅煩惱。故能散眾怨。觀照之力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至)念念勿生疑。
此頌依德立名。勸持獲益也。無心而說。故曰妙音。不慮而知。故曰觀音。清淨無著。故云梵音。應不失時。故云海潮音。皆非世間之音也。故須常念諦信而勿疑也。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至)是故應頂禮。
此讚德勸皈。以顯利益也。[A22]已證法身。故云淨聖。普被眾生。故與苦惱生死作依怙也。以具一切功德。故能十四無畏。以慈眼視眾生。故能三十二應為眾生福聚如海無量。故應頂禮也。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至)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結讚聞品之功德也。因持地結德者。以觀音證極法身。盡一真地。而能以大地心任持眾生。出生功德。故以持地結讚也。觀音以無作妙用。應諸眾生。故云自在之業。無處不現。故云普門示現。無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此觀音[A23]已證妙覺。雖居果位。不捨因行。乃[A24]已成佛。示法界身雲。故言普門。若前妙音。乃等覺[A25]已前之行。故憑三昧力。猶有往來之相。佛意說此三品。意在入佛知見。必破二執。淨二障。盡真如際。現大神用。而入妙覺。因果一如。方為究竟。故予約楞伽三種意生身釋之。以明證入之次第。此經既不說地位漸次。故特約此以彰實行。將示新記菩薩。為未來入佛知見之證驗也。如來說法深意。豈可以淺識漫視哉。
佛說是普門品時(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結聞品成行也。佛果菩提名無等等。謂無物與等。而能等一切。以觀音證此。故聞者皆發此心。以成妙行也。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來意。由前妙行[A26]已圓。當克妙果。若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在中下之輩。第藏識由深歷劫餘習潛伏其中。雖有止觀之功。而智有所因。神有所不及者。非假加持之力不易斷也。至此故說後三品。以顯三種加持之象。故此品來也。三種加持。謂神力。法力。現身面言說。楞伽唯二。今多法力。此品乃神力加持也。呪乃諸佛秘密心印。如天子之秘符。大將執之摧堅破銳。無敵不克。藏識為生死窟穴。最極幽深。故云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其習氣潛伏。止觀之力所不及者。須仗如來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楞嚴云。若修行人習氣未除。應當一心誦我神呪。謂是故也。楞伽云。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希望。故七地[A27]已前不加。則墮外道。八地不加。則墮二乘。九地至等覺不加。不得入妙。以七地以前藏識未破。等覺以前異熟未空。故須加也。然三意生身。乃騐其[A28]已。至三種加持乃警其未至。蓋如來說法通途之大義如此。非謂意生身後方有加持也。萬無以先後視之。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至)即說呪曰。
此言持經之福。將顯入佛知見之大利也。因藥王發起者。向以藥王為止觀之象。且為苦行持經之首。入佛知見之先覺。故此請問。以示新記菩薩。始以止觀調心。終以密呪消磨習氣也。以佛說修行有顯密二行。故止觀為顯行。呪為密行。楞嚴 云。若修行人習氣未除。應當一心誦我神呪。是故修行之士。將躋覺位。而間被魔力所壞者。習氣使然也。故末世持經。必須神呪加持。可保無虞。楞伽經七地[A29]已前不加。則墮眾魔希望。謂是故也。此品判為神力加持。而首問持經之福者。向言持經之益。多約利他在機。今言其福。專明自利在[A30]己。以此經大益。非厚福者不能荷擔。如聞般若。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謂非福不能載慧也。言讀誦。云通利。是在入佛知見。故云如說修行。以持經大慧之福。非神力不能保全。故須加持。故前屢較功德。但言七寶。今特約供佛功德。是在即慧之福也。故佛印之曰。如說修行其福甚多。
安爾(一)曼爾(二)(至)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此秘密神呪。乃諸佛心印。從來不翻。譯梵成華。有五不翻。一秘密不翻。即神呪。二含多義不翻。如婆伽婆。三此方無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不翻。如阿耨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此呪乃五不翻之一也。如軍中之密號。但取辦事。不許人知。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至)則為侵毀是諸佛[A31]已。
凡呪皆稱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心印之義稱也。此呪乃六十二億諸佛所說。則諸佛之心印。繫於持經之法師。故須此呪以護持也。藥王先說者。以為顯密二行之首故。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至)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此釋尊印讚也。
此勇施說呪護持者。頓斷習氣。非勇不能。以此助成妙行。故次藥王說呪也。夜叉等。皆惱害鬼。持經法師。末世多害。非假呪力。不能免害成行。故須加持也。
毗沙門。北方之天王也。四王護世。統領鬼神。為生死界主。北方先說呪者。北方之卦為坎。坎者陷也。以一陰陷二陰之中。以示生死險難之象行人於生死險難之中。而欲頓證菩提。非神力加持。又何以濟險難出生死乎。毗沙門為險難之主。故先說也。
持國東方天王也。東方之卦為震。震者動也。東為群動之首。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也。論曰。動必有苦。是則行人於生死動亂之中。而作至靜之行。苟非神力加持。又何以臻寂滅之境哉。至若南方之卦為離。離者麗也。虗明之象。西方之卦為兌。兌者說也。若無虗明悅豫之境。則無庸加持。故彼二天王不須說耳。
爾時有羅剎女等(至)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㝹醯(十九)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至)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至)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A34]已(至)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此羅剎女。乃毗沙門所統。故亦說呪擁護持經法師也。羅剎女。乃幽昧之鬼。與鬼子母。皆飛行而食人肉者。女則陰邪之至。此示無明羅剎業習戕害法身。今以止觀研窮。化無明而作妙明心光。故羅剎女。亦以自身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頓令無明三毒淨盡無餘。所謂令得消眾毒藥也。若夜叉等。皆所部之惡鬼。此皆莫惱。則無可惱者矣。佛讚印許。但護持經名之福[A35]已不可量。何況具足受持供養。其福更不可思議矣。供佛必以香燈者。表妙契法身。潛通法界。故香供為尊。一切煩惱。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故種種諸燈供養。而為第一。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此聞品成行也。以顯密雙修。即得六根清淨。八識圓明。故六萬八千人。皆得無生法忍。此神力加持之益也。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來意。以明轉識成智之象。以顯法力加持也。妙莊嚴王。乃如來藏。在纏而為八識心王之象。今顯發本真。故云本事。淨藏淨眼二子乃六七二識。轉染令淨之象。夫人柔順內助。為止觀內熏之象。治淨無明。故云淨德。以六七因中轉。故二子先請出家。二子轉父邪心。一同出家。正顯本覺出纏之象。此止觀之力。乃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以法力自然修行。真如熏習。滅無明故。所謂法力加持。故此品來也。意謂由神力加持。外魔既消。法力內熏。淨除二障。證二轉依。故說妙莊嚴王之本事也。前神力加持。乃七地[A36]已前之象。法力加持。乃出八地真如三昧。進九地以至等覺之象。
爾時佛告諸大眾(至)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此將顯妙嚴之本事。先敘女師之佛也。佛號雲雷音宿王華者。密雲將雨。雷以先之。故云雲雷音。宿為果覺。華為因行是以果覺智為因地心。進至九地。諸佛法雲法雨悉能領受。故所師之佛號雲雷音宿王華智也。常寂光土。以光為嚴。故名光明莊嚴。淨土為眾聖所歸。故云喜見。此舉彼時之佛也。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至)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王名妙莊嚴者。謂如來藏元是妙嚴果體。今迷之而為阿賴耶識。名為八識心王。因之而有六七轉識。造種種業。受種種苦。若轉七識而為平等性智。則藏識無染污可受。故云淨藏。若轉六識而為妙觀察智。則分別之見即消。見分亦泯。即得法眼淨。故云淨眼。此轉染令淨之象。
是二子有大神力(至)皆悉明了通達。
此其二子有大神力。以顯二智。有廣大力用也。以菩薩六度萬行。佛[1]□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仗二智之力用。故云皆悉明了通達。三十七品。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成[2]□之行。槩不出此。以四心為體。六度為用。道品為助。皆六七二識轉智所修之行故。
又得菩薩淨三昧(至)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此言二子之三昧也。以二智觀照。念念淨治無明。故云淨三昧。日為本智。星宿乃微細觀察。故云日星宿三昧。照明三體。故云淨光三昧。了達根塵。故云淨色三昧。身心世界內外洞觀。故云淨照明三昧。念念莊嚴法身。故云長莊嚴三昧。能破煩惱諸魔障礙。故云大威德藏三昧。是皆二智止觀之象。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至)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此敘二子化父之因緣也。非一乘妙法佛知見地。不能轉彼業識。故云欲引導妙莊嚴王故說法華經。非二識智用止觀之力。不能開佛知見。故二子白母願母見佛聽經。止觀之功。專為轉邪之用。故令往白父共去。二識本是妙明佛智。今為識用。故云生邪見家。以止觀熏變無明。方得轉染令淨。故母令二子為[3]視神變。父若見者心必清淨。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此二子現神變。以警發父心也。謂以無作智淨自心體。故涌在虗空。地水火風。皆八識之相分。向執取為我我所。今一一變化消融無礙。方離執取之心。故令父見神變心淨信解也。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至)可共俱往。
此父見神力心大歡喜發心見佛者。以藏識受六七智用所熏。即有轉變之機也。故問其所師欲共往見。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見沙門(至)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二子見父[A37]已信。仍白其母求聽出家者。以六七因中轉。故先請出家。然非止觀內熏之力不能親證佛慧。故母聽二子出家。以顯佛難值遇。意欲深心信解。乃可入佛知見也。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此二子白請父母同往見佛者。意顯始因止觀熏變。必心境一如。乃能入佛知見。故願俱往見佛。言佛甚難值時亦難遇者。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也。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至)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此敘合宮皆有可化之機也。意顯藏識含藏種子習氣煩惱。蒙止觀熏變之力。皆轉染令淨。故王後宮八萬四千眷屬。皆堪任持妙法華經也。然如來藏所以不由生死苦趣者。以六識所造業力牽纏故也。今七識不執。則六識亦轉。則八識生死之因絕。本來無染。即入佛知見。故淨眼菩薩得法華三昧。淨藏菩薩通達離諸惡趣三昧也。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其王與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也。以六七二識既轉。則五八一時俱轉。則四大根塵一切煩惱無不轉者。故王及群臣并四萬二千人。一時俱詣佛所也。到此則一切法無非佛法。故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法。
此妙嚴供佛之益也。由轉染令淨。解脫纏縛。故解頸真珠瓔珞以散佛上也。以妙契法身常樂我淨涅槃妙德。故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也。蓋虗空恒一。真常德也。天衣適體。真樂德也。有佛趺坐。真我德也。放大光明。真淨德也。以藏識既空法身乃現。故念佛身希有微妙之色。此妙契法身之象也。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此佛與妙嚴授記者。以悟藏性本空。開佛知見。乃是成佛真因。故為授記也。普陰群生。故佛號婆羅王。以永破無明癡暗。故國名大光。頓超諸有。故劫名大高王。皆八識出纏之象也。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至)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此言妙嚴出家之益也。以藏識轉智。泯同法身。以權智應緣。故云以國付弟。言與夫人等者。意顯止觀功圓。同時出纏。則一切智用根塵諸法。一時俱為妙用矣。故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精勤修道。則轉一切煩惱皆為佛知見矣。故於八萬三千歲。精勤修習妙法華經也。至此則一切行皆為淨妙功德。而為法身莊嚴矣。故云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也。證無住身。入法性空。故云上昇虗空。本覺既顯。方見始覺之功。故王見佛。以感二子為善知識也。此蓋借法力熏習真如為緣因佛性修而得者。故云二子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來生我家。此其善知識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此皆顯示資借緣因熏習之力也。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彼佛印證妙嚴。正顯緣因佛性。故歸重善知識也。意謂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為宿世善根。要借善知識緣因助發。止觀熏修乃顯。所謂佛種從緣起。故此歸重善知識是大因緣。故此經歷敘大通智勝之本因。以下一乘之緣種。故今乃得從此妙法悟入。故持經之法師。皆是末世眾生佛性之因緣。故不敢侵毀者。正以善知識所持佛性種子為重故也。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至)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此出二子之本因也。[A38]已曾供養六十五百等者。謂六識發起觀智。就五根門頭。一一洞明。不為根塵所惑。凡有所作。皆為妙行。故云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是知持經法師。專以觀照熏習為本也。而熏習之功。久經多劫。又非一時之故也。
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下(至)說是語[A39]已禮佛而出。
此妙嚴讚佛。以顯妙契法身之象也。故先讚報身相好。復讚法身功德。以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皆法身之功德也。圓覺經云。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故妙嚴云。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也。此妙嚴徹見自心。直到不疑之地。是皆妙法之功。所謂法力加持之益也。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至)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此示淨藏淨眼二子今緣也。意顯能轉妙嚴邪心。及化夫人眷屬。俱入佛法中者。皆仗二子止觀調治熏變之功。今藥王藥上之宿因也。以一切菩薩修行。未有不依止觀而修。一切如來成等正覺。未有不因止觀而得。此是藥王藥上二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A40]已於無量佛所植眾德本。故能成就不思議力也。意在結歸觀心。以盡持經妙行。以顯法力加持之功也。故識是二菩薩名字皆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至)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此結聞品成行也。意顯止觀功成。則一切塵勞應念清淨。故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此品來意。由前信解。以資妙行。行成得果。茲當證入乃現身面言說加持也。經云。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六牙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其讀誦。又云。若有受時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此正現身面言說加持也。以等覺菩薩若不加持不得入妙。以有法身來接。故須加持乃得證入。故此品來也。此經以智立體。故文殊啟發以資信解。以行成德。故普賢成終以明證入。故為入佛知見也。普賢有二。一道前屬因。二道後屬果。謂行彌法界曰普。隣極亞聖曰賢。此在等覺屬因。稱真法界曰普。彌綸萬化曰賢。此在妙覺屬果。以此普賢乃法界之全體。為毗盧十身之願身。故菩薩依此發心信解修行還證此體。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然菩薩因圓至等覺[A41]已。必假果覺來接乃得入妙。故此品為證入之終。而普賢以願力守護必得是經也。以因普賢乃得證入。故曰勸發。
爾時普賢菩薩(至)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
此言普賢來儀也。以法華初會。普賢向不在座。今從東方來者。然東為群動之地。以法華妙行稱真法界。普遍一切眾生妄想亂動心中。今入佛知見。而法界性體方得現前。故此終會。普賢乃從東方來。始而光照東方。終則普賢從東方來。正示智行冥一之象也。以此法性。普入一切眾生身中。不為煩惱之所留礙。故云自在神通力。以法身真際乃離心意處。故曰威德。無一不具。故曰名聞。此為萬行之本。故與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大菩薩俱。
所經諸國普皆震動(至)百千億種種技樂。
此言普賢凡所舉動。必破無明而成妙行。以滋法喜。故云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種種技樂。
又與無數諸天龍(至)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帀。
此言隨從普賢八部神眾。皆資妙行以為護法。故云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右繞七帀。見佛慇勤之儀也。
白佛言世尊(至)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普賢問法。以見來意也。以普賢妙行。為法身全體。有大威力。故曰寶威德上王佛國。心聞洞達。故曰遙聞。既曰遙聞。特請惟願說之。世尊未答一辭者。正顯離言之道不容聲矣。世尊說般若。須菩提巖中晏坐。帝釋散華歎曰。尊者善聽般若。須菩提言未之聞也。帝曰。世尊以不說說。尊者以不聞聞。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今普賢特請願說。世尊不答。普賢即問云何能得是經。意顯妙法乃絕言之道。無說無示。離言默證。乃可悟入。故云能得是經。
佛告普賢菩薩(至)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此佛正示普賢妙行。以資證入也。由普賢特為聽經而來。故請惟願說之。世尊未答一辭。意示離言寂滅之道蓋不容言。故隨問云何能得是經。故佛說成就四法當得是經。一為諸佛護念。二植眾德本。三入正定聚。四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者。起信論云。信成就。發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云諸佛護念。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故云植眾德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故云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又云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故云入正定聚。然此品顯證而言信成就者。謂初以文殊大智發信。依信生解。依解發行。行起解絕。故為證入。是乃信之成就也。所謂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然信必借行乃得成就。故文殊大智定須普賢勸發。故終以四法必得是經也。論依最初發心說。此約成就說。足見智行相依始終無二也。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至)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此正顯加持之力也。以有加持守護之力。故使諸魔惡鬼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此雖絕外患。實淨內障。以普賢妙行能使一切煩惱諸魔不得現行。不致戕害法身以損慧命。令其安隱證入也。
是人若行若立(至)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此正現身面言說加持也。言是人若行若立若坐思惟此經。是則四威儀中。念念深入法華三昧。不忘不愚。若有忘失一句一偈。則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必使證入而後[A42]已。是為身面言說加持也。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至)得如是等陀羅尼。
此言由加持力以見身面。即得三昧及陀羅尼也。陀羅尼。此云總持。一心真如之異稱。三種陀羅尼止觀之義。旋。即楞嚴旋。倒聞機之旋。如急流之水有漩澓也。謂一切法。總歸一心。故名真如。湛然常寂。為旋陀羅尼。是名為止。一心真如。有大智用。不離一心。為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是名為觀。體用不二。但是一心。止觀雙運。名為中道。遮照同時。存泯無礙。為法音方便陀羅尼。是名等持。因見普賢入法界性。一念頓得。故云以見我故即得三昧等。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至)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此普賢說呪擁護。以盡加持之力也。後五百歲。乃鬪諍堅固難持之時。非假加持之力。無以克成勝果。故須加也。前云行立坐等四威儀中念念思惟。今云修習是經應一心精進。是則非徒讀誦而可冀其感應也。滿三七日則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是由觀照增明。如水清月現。行人心與法界冥一。故菩薩現身。此感應道交自然之理也。欲為行人淨治無明習氣。故說加持呪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十九)
此呪力加持。令其功速成就也。以呪能破障。凡修習止觀之力有所不及者。故須神呪加持。功易克成耳。
世尊若有菩薩(至)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此顯呪乃法界全體。故云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念普賢威神。則法界大用現前。故心與咒冥。則菩薩感應如響。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至)為諸如來[1]所摩其頭。
此言持經要行以正念為主也。前一往但云受持而[A43]已。至此普賢特言思惟修習正憶念。是知持經以觀照為要行。非徒循行數墨而[A44]已。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又云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此中正憶念。即無念也。思惟修習。必觀無念乃與真如法界相應。故感普賢現身加持。如來手摩其頭。故下歷言正憶念解其義趣。是知入佛知見。必以正念為要行也。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至)解其義趣如說修行。
此較勝行之益也。若但書寫全不解義。則感生忉利天報。何況正念解義修行。而不感如來加持乎。
若有人受持讀誦(至)正憶念如說修行。
此顯解義之勝益以勸修持也。上但書寫。則感生忉利天上矣。今解義之福利。臨終必感千佛授手。接引上生兜率天宮。與彌勒補處菩薩共生一處。是為當來龍華三會。又為一乘妙法之緣種矣。是故智者應當一心正憶念如說修行。為妙行也。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此普賢結願流布此經。誓使佛種不斷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至)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此如來讚歎普賢護助持經之德。如來亦以神力守護受持普賢名者。以此經乃如來護念之法。普賢護持經人。則經在普賢。故如來亦護持普賢名者。則經亦在持名之人也。以凡所舉念皆法界性現前昭著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至)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言正憶念修習。入佛知見之妙證也。此經[A45]已有如來全身。故則見釋迦妙契法身故。如從佛口親聞。念念入佛知見。故印供佛。佛所讚善。以是成佛真種。必見授記。故佛手摩頭。則一切行皆是佛行。故為衣之所覆。是皆正憶念修習之妙證也。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至)能修普賢之行。
此言持經妙證之成功也。前安樂行品。戒持經者。不親近外道經書及不近諸惡律儀女人等。不起三毒等煩惱。一一切戒者。恐引習氣。有妨正憶念。故遠之不使為害也。今[A46]已入佛知見。一切惡習淨盡。自然不貪不喜。不為所惱。凡所修為。皆是普賢妙行也。若知見未開。則動成擾亂。今既證入。則無法不妙。故不待遠離。而心自遠矣。
普賢若如來滅後(至)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此言入佛知見。即得菩提。故見持經者。應作成佛之念也。證果有期。故云不久當詣道場等。破諸魔下。皆成佛之事。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至)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此言持經所感現前之福也。以法味資神。故不貪著世間樂具。以即慧之福。故所願不虗。三障日消。故其福益厚。現報如此。則未來生天殊勝可知。先後分別持經之益不同。以正憶念如說修行。故不久成佛。以但受持讀誦書寫。故感天福報。
若有人輕毀之言(至)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此通言讚毀業報昭然如影響也。毀持經者為狂人。則失正知見。故感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其人。則獲現果報。若出其人之過惡無論虗實即得白癩病者。以傷毀法身。故感此報。若輕笑之者則感世世牙齒疎缺諸惡等報者。以從口業傷妙法全體。故感通身諸惡重病也。前方便品末歷言毀經之報者。以戒說者不擇其機令無智人輕毀譏謗。是單約謗經者說也。及持品以後歷言毀謗持經法師。是單約謗人而言。恐人聞謗不信法師。佛種自此斷絕矣。今言持經者。意在正憶念如說修行之人。業[A47]已入佛知見妙證法身。毀之則傷法身全體矣。是知先後佛說毀謗之報各有所主。非謂此節結前文也。然佛以大圓鏡智平等說法。圓照法界。始終一貫。稱性所演。以備殫群情。本無思量分別。若以文章起伏照應求之。似涉有心思量。攻為文字。則落世諦常情之語。非大智無思稱性所說也。故云學者當善於義莫著言說。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此結敬事持經之人。通結重法之義也。前文歷言敬持經者當敬如佛。以如說修行入佛知見。不久即得菩提。妙行[A48]已圓故。當敬事如佛正謂此也。是故者。承上結文之辭也。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至)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此結聞品成行也。以入佛知見。則一切諸法通歸法界。故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則一一行稱真法界。故云得普賢道。以聞此普法。故成此大益。妙法大利。歸極於此。楞嚴妙行。歸無所得。華嚴善財童子參遍知識。入法界後。但見普賢。以法界性中本無證得。故唯有普賢方稱法界之量。故二經旨趣。相須一貫。以見如來說法之致也。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至)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為末後流通分也。此經以文殊發啟。而結會不說其名者。以泯同果海故。如華嚴會緣入實。則無文殊但歸普賢。其義等也。此經專為引攝二乘。故聲聞信受奉行。
迴向偈
南嶽門人方玉校對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七(終)
校注
[0598001] 隨經作那 [0599001] □疑果 [0599002] □疑佛 [0599003] 視疑現 [0602001] 所經作手【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11 法華經通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此品來意以顯法華三昧實登八地。證平等真如[A1]已。從八地起。進九地位。發真如用。色心自在。得如幻三昧。居法師位。以至覺等分身說法。無思而應。特以妙音名。故此品來也。妙音隨類現身說法者。此正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前藥王乃三昧樂意生身。以入定則有。出定則無。此意生身。以出入三昧隨類示現。乃異熟所變。故有往來之象。若觀音則法界緣起普門示現。觀者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