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六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此彌勒因聞持壽量功德。業[A2]已如佛。殊勝極矣。但不知偶爾暫時隨喜功德。當何如耶。故此請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至)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此約轉教之最後。將以較法會之初聞者功德之勝也。四眾人等。無論長幼。皆法會之親聞者。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等。言不擇其處。猶街談里說。不為法會也。父母宗親不拘其人。皆非法會之聽眾也。是皆率略非嚴整之儀也。隨力演說。則未必盡達全經之旨也。是諸人等聞說。但隨順歡喜而[A3]已。非精持也。復行轉教至第五十人。則與法會漸疎且遠矣。今將顯最初法會聽聞之功德。姑以第五十人之。功德較之。則可知[A4]已。此以疎較親極顯初聽之勝益也。華嚴五十聖位。重初發心功德無比。此第五十人。乃聞名字而初發心者耶。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至)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此以廣大財施。較隨喜之福也。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則世界之廣大且多矣。六趣四生以及十類眾生。則盡眾生之數不可量矣。盡眾生之所求。隨所欲之樂具。一一與之。則心無遮限矣。與滿閻浮提之金銀七寶乃至樓閣等。則財施之廣大無邊矣。此極言財施之大也。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此以法施較隨喜之功德也。然以廣大財施滿八十秊。則將盡形壽時之久也。又愍眾生衰老。思以法度之。乃為說法。令廣多之眾生皆證四果。得出生死之苦。超深禪定之樂。此則法施無窮也。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此世尊徵明財法二施之功德。將較隨喜之功德也。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財法二施較第五十人之功德也。外財有漏。小果權乘。故難比佛性種子。故隨喜一偈之功。超勝廣大二施之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此以疎較親。故不可比。葢後聞者如初發心。初聞法者如地上菩薩之象。以親從法會聽聞妙法。直入佛慧。所以功德不可思議比量耳。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及乘天宮。
此明隨喜生報之勝也。前聞壽量。則報與佛無異。故經行坐臥即是佛受用。今隨喜之益轉身生報。得好象馬車乘及天宮殿。以所隨喜者。是一乘妙法。故感報如之。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此言分座令聽之報也。以聞此經。法空為座。今暫分座。故感報天帝輪王之座。以一念讓心與法空等故。
阿逸多若復有人(至)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此言勸聽之報也。所勸之人。即須㬰聞。而勸者感報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以此妙法一心。為法界總相大法門體。故勸人蹔聞。則心同法界。故得總持之菩薩共生也。
利根智慧百千萬世(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此言勸者六根之報也。利根智慧。意根也。不瘖瘂等。舌根也。有音無字曰瘖。音字俱無曰瘂。差。不齊也。曲。歪齒也。褰縮。短唇也。胗。唇瘡也。咼斜。歪口也。上皆舌報。鼻不下。鼻根也。匾㔸。平鼻也。曲戾。歪鼻也。面色下。身根也。窊曲。陷而曲也。所生見佛。眼根也。聞法信受。耳根也。此言勸人聽法感報。六根端正具足之如此。意將顯持經六根清淨之報也。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此以劣顯勝也。且勸一人聽法。感報之如此。況一心聽說精持者乎。此所以六根清淨之報有在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至)其福不可限。
若人於法會四句。頌最初一人親聞隨喜。如是展轉下四句。頌轉教至第五十。約最後人。較其功德。如有大施主下四句。頌財施。見彼衰老相下十六句。頌法施。真實法。謂小乘涅槃。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謂無常之法。最後下四句。頌較最後之福。如是下四句。頌以後較初之福。若有勸一人下二十句。頌轉教之報。若故詣僧坊下八句。頌專聞報。若於講法下四句。頌分座報。何況一心下四句。頌以劣較勝。此較隨喜蹔聞之功德。業[A5]已超勝無比。將顯精持之人。必得六根清淨之前象也。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此品來意。由前廣讚持經之大益。今顯持經之法師即得六根清淨者。以顯法華三昧之勝益。現前即登不退地。以發二乘精進不退之心。故此品來也。前法師品。但以法師為助發之緣因。今此品乃正顯持經之功德。名同義別。以佛性種子。要藉緣熏。使慧命不斷故。法師功德最勝。故以功德簡之。
爾時佛告常精進(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此言法師功德。而告常精進者。謂持經之人。必精心純一。永離懈怠。有進無退。方稱法師。前言六種法師。謂讀誦。受持。解說。書寫。供養。今不言供養。意在持經。不言受持。以讀誦解說書寫四種。皆受持之行。故不舉也。言六根功德。有八百千二百之不等者。楞嚴定六根優劣文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流變三疊。六根功德。各各圓成有千二百。以力用不齊。故眼唯八百。以後方全暗。鼻闕中交。身合中知。以三分言功。一分缺德。故眼鼻身三各具八百。以彼義選圓根。故約六根各具力用之不等。今經正顯父母所生常身。以顯持經即得六根清淨之報。故只就現在肉身六根而言清淨。不在優劣也。彼言功德。乃指六根之力用。今言功德。即持經不出六根。故一一功德莊嚴六根皆得清淨。意在持經之功德也。言即得清淨者。然清淨乃遮空之辭也。以肉質六根。皆隔礙而不通。奔染六塵。原非清淨。今言清淨。乃顯持經功德所致故也。故曰皆得清淨。問曰。經言六根清淨。皆云父母所生現前肉身。即能徹見徹聞三千大千世界者。是事難信。請決所疑。答曰。理固如是。無足怪也。請試言之。然眾生知見本是一真法界圓明心體。無邊剎境。十世古今靡不洞照。纖毫不遺。與十方佛同體無二者也。但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障弊妙明。故感結水火風土四大壅令留礙。故隔越不通。以致見不超色。聞不出聲。此固眾生之知見也。今持經之人。一念頓悟本圓真心。故曰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消殞。何況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是則塵消覺淨。故十方世界圓明洞照。而言三千。猶約量而言之耳。言清淨者。謂六根銷復。乃空之異名。以就現前肉身。故遮之也。且觀音耳根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能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豈直六根清淨而[A6]已乎。首楞嚴云。阿那律陀無目而見。䟦難陀龍無耳而聽。乃至迦葉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是皆父母所生肉身也。又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消。云何覺明不成圓妙。此六根清淨之象也。是則眼見三千世界等。無足怪也。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至)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眼根清淨功德也。言肉眼清淨。則色塵空而不隔。妙體現前。徹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心念頭數皆現心中。三際了然。故果報生處悉知悉見。楞嚴所云。行陰若盡。則眾生生死業流灣環無不畢見。況圓明洞照乎。頌言無所畏心。則直心正念真如法也。以是持經。故功德自具。其實圓照法界。今言八百。但就肉身言之耳。彌樓。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
此耳根清淨功德也。普賢心聞洞十方。今以持經既悟妙心。則十方洞聞了無壅塞也。有理之言為法聲。無理之言為非法聲。頌云撰集解其義。然撰集解義。是未有聲也。而能聞之者。葢彼以思而知。故我以不思而聞。所以為心聞也。頌言悉能分別知。則不獨徒聞其聲而[A8]已。此乃耳根清淨之妙也。
復次常精進(至)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至)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此鼻根清淨功德也。須曼那。此云善攝意。瞻蔔。此云黃華。小而香。波羅羅。此云薰華。多摩羅䟦。此云賢。無垢香。多伽羅。此云木香。眾生之香。葢眾生身分皆各有氣分熏人。約義為香耳。波利質多羅。乃帝釋員生樹。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不壞不錯。言無壞無雜也。言聲聞及佛四聖之香。所謂戒香定香智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此皆非有形色之香。豈鼻根可能聞哉。鼻根清淨故乃可聞。所謂心空聞性香也。頌言地中寶藏。懷妊男女。聞香而能辯。初懷妊時。即知其成就不成就。又男女所念染欲癡恚之心。及地中伏藏。金銀珍寶銅器所盛。又珍寶貴賤。聞香知貴賤出處。凡此等事。豈鼻根所能哉。華嚴所言。菩薩有十種甚微細智。非洞明法界。無以辯博如此。而言鼻根清淨。是所謂寄根而言耳。乃至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此非平等法性。無以洞達如此。肉身之鼻。天然實相。不侍無漏法生矣。
復次常精進(至)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至)或時為現身。
此舌根清淨功德也。舌約嘗味。則好醜美惡苦澀諸物。一入舌根。皆變上味。純成甘露法味。此乃離味之知也。約說法。在眾生中。則諸天八部五眾之人俱來聽法。盡形供養。在四聖。則聲聞辟支菩薩諸佛。常樂見之。且又感諸佛皆向說法。悉能受持。是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此所以又能出於深妙法音也。頌言諸佛常念守護現身。謂妙契法身故也。
復次常精進(至)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至)一切於中現。
此身根清淨功德也。以身清淨如淨琉[A9]璃。故眾生喜見。眾生生死善惡報處。及三界形色四聖體用。一一皆在身中顯現。如鏡現像。寂音引晉佛圖澄者本天竺人。以永嘉四秊至洛陽。自言百餘歲。腹旁有孔以絮塞之。夜讀則拔絮出光照室。又常將齋。臨水從孔中引腸胃洗濯。還納腹中。以油塗掌中。使童子即而窺之。童子驚走曰。是中有軍馬。葢照見石氏擒劉曜。計其處千餘里。此亦父母所生之常體也。頌言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此正楞嚴所謂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消殞。空中國土悉皆振裂。此葢發真者見。餘人所不見也。
復次常精進(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持法華經故。
此意根清淨功德也。以意根清淨。離諸思量分別。故於一偈一句達無量義。以深達實相。故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如古德機緣。廬陵米價。麻三斤。乾[1]矢橛。庭前栢樹子。洗鉢盂去等。一一如此。皆意根清淨。故拈起便示向上第一義也。六道眾生心所動作皆悉知之。以心徧十方同一體故。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得諸佛智慧故。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總言六根清淨如此。為希有地也。
此言悟佛知見。葢以四安樂行為妙悟之始。壽量為妙悟之極。故較量分持全經之功德。以至六根清淨。乃為妙悟之實效。然就父母所生肉身六根而言者。楞嚴云。識陰盡者。如淨琉[A10]璃中含寶月。故六根融通圓照法界。是皆未盡果縛。即肉身而言妙悟開發之如此。是知持經妙悟。端在識心盡破。分別情亡。故一一圓明。清淨實相。此法爾如然。稟明於心不假外也。故從上諸祖妙悟自心。皆能如此。但不欲顯露惑世耳。觀其各有臨終付囑密記之事。靡不歷然。此其驗也。故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現存。豈非眼根清淨之驗歟。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此品來意。由前言持經功德之勝。今正示以堅持之行。故如來自敘往昔為菩薩時名為不輕。持此妙法。唯以平等佛慧教化眾生。乃至多遭毀辱。絕無一念疲厭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經之驗也。以此勸進二乘。當遵此範。末世持經可無厭患。自無退墮之心也。以此妙法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且於惡世弘持此經。更難之難。故世尊憂懸之意也深。而叮嚀告誡之心也切。所以歷說持經之行。自提婆達多以來。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如來行。然後乃為精持。以得六根清淨乃見其人。故此品來也。前後諸品。文雖不一。義實一貫。參會經文。自得其旨。具見如來說法之意也。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此將顯精持之利。先牒指持毀以警之也。毀謗之罪。如前喻品末。與法師品說。聞持之福。如向法師功德品說。將顯精持而先牒明損益者。意謂不善持者令彼毀謗而獲罪。法師雖能善持得六根清淨。不能化彼強暴。但能自利而不能利他。今常不輕。以佛性徧記四眾。今增上慢。皆轉邪心而生正信。而自亦得六根清淨。所謂自利利他二行具足。故將說精持。而先牒罪福。意顯持經必若常不輕者。乃盡精持之妙也。告大勢者。以忍有大力故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此將舉精持之人。先舉所師之佛也。佛號威音王者。可畏曰威。聞聲而伏謂之威音。不必作意而人自畏之。故曰威音王。菩薩住寂滅忍。以平等大悲普施眾生。眾生聞聲而自畏伏。故所師之佛為威音王。而人稱[A11]己曰常不輕。是以尊行加人故也。以安忍寂滅。物我兩忘。永離憂惱。故劫名離衰。唯以忍行故無損有益。故國名大成。此乃空劫初成之佛。[A12]已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今說精持而先指毀謗之罪者。意謂不能持經故損他無益。即前四安樂行。雖能守[A13]己以免毀謗之來不致損他。而猶不能轉彼不信以入信根。故持經法師。雖能自得六根清淨。而不能令他同入。是但自利不能利他。故非精持。今不輕菩薩。以平等大悲佛性種子。徧記四眾。不但安忍謗辱。而能化彼增慢。轉罪為福。方是真精進行。有大勢力。乃盡持經之妙也。故佛將顯此行。先舉損益有深意也。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徵不輕得名之因緣也。因以佛性徧觀四眾。故禮拜讚歎。皆稱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是以平等大悲普視眾生。不輕於人也。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言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者。以經乃詮顯如來法身佛性種子之具也。今觀佛性普觀四眾。則法身徧在大眾身中。斯則真經在人。而不在紙墨文字。即此便為真持經矣。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至)號之為常不輕。
此言因是而得不輕之名也。罵詈不瞋。打擲不怨。而猶常自高聲授記願人作佛者。此正安心寂滅。物我兩忘。無我之至也。以是之故久而不退。即彼闡提四眾皆起信根。非此不足以化強暴。故皆號之為常不輕。大哉佛意甚深微妙之如此也。始也二乘不聞此經。絕無成佛之分。是法身慧命備載此經。故曰此中[A14]已有如來全身。故二乘既聞此經。皆得授記作佛。以法由人弘。若無人弘則慧命斷絕。故所重者又在持經之人也。且惡世難持。不善持者。令人不信生謗。則無益而有損。是則持經又最難得其人也。故說四安樂行。教以持經之方。不致彼謗。及得其人有能持者。當供如佛。是則佛性慧命又在能持之人。而不在經矣。所謂人存政舉也。故能持之人。即得六根清淨之益。此雖自利而不能利他。是但能持而不能弘也。今常不輕者。不專誦經。但行禮拜。而以佛性種子。徧記四眾。是則佛性普在諸人。而不獨在持經者也。故能轉彼邪心。化彼兇暴而生正信。皆植成佛之因。如此方盡如來涉世利生之本懷也。觀其義深遠其語巧[1]如。不但四十秊前之方便。即法華一會。特為此事。猶且方便。微密漸導。至此而顯發其極致。此豈常情所窺測哉。觀者不見佛心。而以文字智辯為多者。有負如來深慈矣。可不敬哉。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此言不輕聞經得自利之益也。臨終者。顯向未聞經未得慧命也。空中聞威音王佛先說此經者。意顯此經乃真空法界所流也。二十千萬億偈者。凡有對則為二。以此經乃心境雙忘離相寂滅之法。眾生心境種種無量。一聞此經則一切心境化為寂滅之法矣。故經有二十千萬億偈未足多也。即得六根清淨者。顯持經之益也。更增壽命。以臨終聞經。以能受持續佛慧命。以稱法界寂滅之性。故得二百萬億那由他歲。以稱性而演。故盡命說經。
於時增上慢四眾(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因聞法持經轉邪利他之益也。彼增上慢四眾人等。乃昔輕賤不輕者。向[A15]已稱美名。則[A16]已不毀知所重矣。今見不輕得大神通。謂六根清淨。樂說辯力。謂廣說此經。大善寂力。謂住寂滅忍。故皆信伏隨從。是則不但不毀。抑又歸化。此由不輕忍力所致也。故復化千萬億眾令住菩提。此利他之行。見持經之益也。然世尊將說妙法。而五千上慢禮佛而退。是知此輩乃諸佛所不化者。今見不輕而感化如此。所謂觀德人之容使人之意也。消是貴身體力行之益。有勝於言說分別也。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言不輕持經值佛之益也。命終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者。謂住寂滅法。佛性種子慧光常明。如日月燈。故云於其法中說法華經也。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王者。謂妙法如雲。普被群生。慧光破暗。得大自在也。以得六根清淨。絕諸對待。故說法無畏也。供養既多善根[A17]已深。故說此經久而不倦。當得作佛也。
得大勢於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乃釋尊前身也。以持經之久。故成佛之速。意在勵其精持也。
得大勢彼[1]其四眾(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不輕復化之益也。彼四眾瞋恚不輕而不信者。故感千劫地獄之苦。罪畢還遇不輕教化成佛。所謂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也。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至)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言今日在會大眾即昔日謗法之人也。以初謗者乃法華經也。故今還因聞此經而得開悟。以四眾現存。豈非大益。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結顯勝益所以勸持也。前言謗經之罪。但言地獄三途之苦。報盡為人。終無獲益。意顯不善持者令人終於不信。是謂慧命斷絕也。今言謗者即感地獄。苦畢復蒙教化。此其慧命不絕者。乃善持經之益。佛意持經必[2]苦不輕然後為精持。故勸受持。引[A18]已往事以誡將來。佛慈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頌述不輕遠因也。從過去有佛下。至疾成佛道四十句。通頌不輕持經之事。連言命終聞經。先言增壽。後言值無數佛。是知慧命相續永永無窮也。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此言今緣以證昔因也。彼時不輕下十四句。言不輕即我。彼謗毀者。即現前四眾也。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品來意。由前世尊廣說持經之功。復示自持之行。是則當機圓悟[A21]已極。[A22]已遂如來出世本懷。且得地涌持經之眾。故如來歡喜。乃極盡神力而印證之。且示當機平等法界。直令覩佛境於目前。見淨土於當下。以顯法利[A23]已圓將付法王家業也。然後地涌之眾以發啟者。正顯自心性德滿足。方為法華全體也。如來即現神力。徧身毛孔皆放光明。舌至梵天地皆震動者。所謂通身吐露徹底掀翻也。諸佛同放光明。以顯佛佛道同也。十方諸佛同坐光中。空中出聲。遙讚釋迦說法華經者。以顯十方諸佛心心相印也。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乃昭廓法身真境。以消二乘限量之心也。如來至此。極盡神力。發揚此經功德不盡者。以如來所有一切之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密秘之藏。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故久默斯要今乃說之。以其難信難解。今[A24]已深信深解。所謂悟佛知見也。而奉持之功德亦非思議可及。故開示至此。顯理[A25]已極。妙悟[A26]已圓。乃盡佛神力以印證之。故判此品[A27]已前為信解之真因。因心既真。可克妙果。故次囑累。先此品來意。顯地涌之眾皆克家之子也。舊判此品。連後七品俱屬流通。此品為發起。義有未盡。故愚判藥王連後五品為入佛知見。由行以證果。方盡如來說法儀式故也。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此地涌之眾請持妙法也。然地涌之眾。皆克家之子。特為持經而出。何以一向默住。直待至此方請者。以此大眾。向住下方空中。行頭陀事。志樂靜處。似未達涉俗利生之事。故待世尊分別持經功德以堅願樂之心。及說不輕以示二利之行。故至此方於佛前願於滅後。凡分身所在滅度之處。皆願廣說此經。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所以請也。新記之眾。願於他方弘經。而不敢在娑婆。藥王願在娑婆。而不敢往十方。唯地涌之眾。願往分身所在之處廣說此經。則願大而心廣。與佛心等。故特付囑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至)地皆六種震動。
此如來印許持經故現大神力。以示得遂本懷。踊躍歡喜之意也。舊住娑婆。言文殊等在會。與地涌之眾。揀非他方雲集者。以將囑累先現神力警之也。神力乃法界無作妙力也。華嚴為之神變相。廣長舌者。如來三十二相有覆面舌。今言出廣長舌。乃神力所現也。舌雖大而不出口。今言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且梵世乃色究竟處也。而云至者。正顯有色相處。凡一切音聲形色。皆說法音聲也。毛孔甚微細。世界甚廣大。而云一切毛孔放無量無數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者。意顯正報毛孔。依報微塵。一一其中智光充滿。皆說法之地也。此釋迦一佛所現神力之廣大如此。眾寶樹下諸佛。乃分身雲集之佛。一一舌相光明皆與釋迦等無有異者。顯佛佛道同也。現神力滿百千歲者。放光之頃。即經如許長時。顯三際平等也。至梵世。則竪窮。遍十方。則橫該。百千歲。則三世。意顯此舌根竪窮橫遍十方三世。神力充滿。法音彌布。意將以此神力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也。謦欬彈指最小音聲。而能徧至十方地皆震動者。意顯法音稱真法界。故聲所及處。眾生聞者無明頓破之象也。將顯讚經功德。故先現此神力也。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言眾生八部。各因神力攝受。開佛知見也。其中眾生八部。皆住十方界光中之所攝受者。且此皆肉眼不能遠見。今因佛光所攝。皆遙見娑婆世界空中雲集十方分身諸佛。及見釋迦多寶并無邊法會圍繞釋迦者。是所謂開佛知見。頓見靈山一會儼然現在。故皆歡喜得未曾有。此因神力所攝也。
爾時諸天於虗空中(至)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言空中諸天。因光所照。見靈山一會說法華經。轉教眾生隨喜者。意顯能入法性真空。方能悟此妙法。據此乃可轉教眾生隨喜。正謂坐如來座。方能弘持此經也。彼諸眾生聞此聲[A28]已。皆向釋迦三稱者。此因轉教。故諸聞者。各各開佛知見也。以種種瓔珞。妙物遙散娑婆者。以諸妙行一一迴向佛道也。所散之物變成寶帳者以理融事。通歸法界也。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者。開佛知見。則一切根塵識界廓然無礙。此皆神力所致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至)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此結顯經德。[A29]已上種種神力說不能盡也。且以至梵天之舌相。照十方之毛光。合十方雲集分身諸佛之神力。滿百千歲之長時。是則竪窮三際。橫徧十方。震動大千。通諸佛土。如是神力於無量劫說此經之功德。猶不能盡者。極顯此經乃法界之全體。然諸佛神力雖廣大無比。猶是分顯。未能盡舉法界之量。如所謂未徧普賢一毛孔故也。以法界全體。諸佛眾生正報之毛孔。依報世界之微塵。一一徧含十方剎土。大經云。普賢一一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佛。諸剎不能遍毛孔。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皆然。如一微塵。一切微塵塵塵亦爾。以此經雖未明言事事無礙。而一真法界乃四法界之本故也。以此經所詮實相寂滅真心。是一真法界之實相。故諸佛所現神力而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也。華嚴云。假使有人。以虗空為紙。大海為墨。須彌為筆。書寫此經一字功德不盡。正此意也。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此言神力不能盡說之所以也。一切所有。盡法界之所有也。一切自在神力。盡法界無作之大用也。一切秘藏。盡法界之秘密也。一切甚深之事。徹法界之源底也。是皆法身全體殊不可以見聞之跡求之。今此經分明顯說。如上神力。雖廣大無邊。猶屬可見可聞。所以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耳。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至)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此囑地涌之眾傳持此經。以結前云。此中以有如來全身。皆應起塔等義也。所以者何下。釋所以也以一切諸佛成道度生轉法輪入涅槃。皆從此經出。故應起塔供養。故當弘持。使慧命不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至)決定無有疑。
諸佛救世者下十二句。頌神通之事。以佛滅度下十二句。頌神力不能盡說持經之功德。能持是經下六句。頌持經即見釋迦多寶分身諸佛并我今日教菩薩事以一切諸佛法身應現之事。皆在此經。故能見之。能持是經下八句。頌能持是經。由見諸佛。故諸佛歡喜。諸佛坐道場。下十句。頌由持此經即得諸佛秘要之法。故得四無礙辯也。諸法。法無礙也。之義。義無礙也。名字言詞。詞無礙也。樂說無窮。樂說無礙也。故結云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下十句。頌由得四無礙辯故能說法。教無量菩薩皆住一乘之大益也。是故有智者下六句。結頌勸持也。將欲囑累。先現神力。以顯不能盡說此經之功德者。意顯此經乃如來道場所得之法。功德廣大。以發持經菩薩堅固願力也。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此品來意。以從前開示顯理[A30]已圓。當機悟心[A31]已徹信解[A32]已真。是成佛之真因[A33]已具。則如來出世本懷[A34]已滿。正若長者父子情忘。即當委付家業。故說囑累為信解之終。故此品來。非斷為流通也。齊此[A35]已上十一品經。為悟佛知見。合前二十一品。通為信解。總屬顯理為因。下六品顯行。以明證入為果。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將欲付囑。先摩頂安慰而告諭者。示其慈憐。令不驚疑而必信也。三摩其頂。再三諄切之至也。無上菩提。最為難得之法。佛於歷劫勤苦。乃至三千世界無芥子許。不是菩薩為求菩提捨身命處。以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所謂難得阿耨菩提也。今將付囑。再三言其難得者。正如長者大富之家。要子知其創業之艱難也。今以此法付囑菩薩。非特欲其持守而[A36]已。且欲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以所託者重。故告諭之心也切。是謂一大事因緣非細故也。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至)則為[A37]已報諸佛之恩。
此釋令其廣宣之意也。十方如來。但以眾生為心。凡[A38]己所有皆與眾生。以有大慈悲。無所恡惜。亦不畏眾生之多。凡有求者皆能與之。此諸佛之本心也。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然云佛之智慧而有三種者何耶。言佛之智慧。乃眾生所迷。今與開示令其悟入者是也。如來智慧。乃眾生與佛平等共有。因修而後證得者也。自然智慧。則天然妙性。本無迷悟。不屬修證者也。智慧本一。但由開示而後悟入。由悟入而後修。因修而證本有天然之自性。故說有三種也。今佛既與開示。必使悟修而證本有。方為究竟。盡皆與之無悋。故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此如來之心以眾生為心也。故教諸菩薩亦應隨學如來之法。一切與之勿生慳悋也。故於未來世。凡有信佛智慧者。即當為說此經使得佛慧。上言三種智慧。今教菩薩。但言如來智慧者。以先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使自悟入修習證得。故以開示為急務。所以特言之也。儻若眾生有不信如來智慧者。當於深妙法中示教利喜。謂於三乘權教秘密法中。漸漸誘引。使令信受。此正付囑之意也。故曰。汝等若能如是。則為[A39]已報諸佛之恩矣。前方便品末。身子等感悟佛恩。乃至頂戴塵劫。身為床座。徧於三千世界。畢竟不能報佛之恩。故此結勸但能弘宣此經。則為[A40]已報諸佛之恩矣。所謂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弘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
時諸菩薩摩訶薩(至)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此諸菩薩因佛付囑而受命也。因佛摩頂三囑。故此三反受命。安慰世尊。願不有慮。此正克家之子。足以慰父之心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此付囑事畢。故令分身諸佛各還本土也。前窮子喻。長者思念此子。意欲委付家業。及窮子歸來。始而驚怖。既而疑。久而信。益久而親。父子情忘。故長者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委付家業。今多寶出現。分身齊集。正會國王大臣之意。故今付囑[A41]已畢。遂令分身諸佛各還本土也。尚留多寶還可如故者。以前雖悟法身。但只親近隨順而[A42]已。後顯證入。正欲妙契法身。方為深入實證。故留多寶。言還閉塔如故。正顯證入法身秘密藏耳。故留證也。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來意。由前顯理[A47]已圓。今當顯行。以明入佛知見也。前乃教菩薩法。後乃依教修行以取實證。以藥王明行者。意謂二乘雖悟圓理。尚有微細無明習氣未淨。難於涉俗利生。猶要歷事多佛廣修眾行。必資止觀之藥。調治之方。淨治微細無明。破俱生我法二執。以為妙行。乃可證入。故首問藥王云何遊於娑婆世界。而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者。正示二乘初涉生死險道。全仗止觀之力。故以藥王昔因聞法華經。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以破俱生我法二執。乃能以神力供佛得受付囑也。然身供佛。約破俱生我執之象。然臂供養。約破俱生法執之象。二執既空。皆因法華三昧之力。以顯持經之功。乃見妙法最勝。故廣讚經功。凡有修者無不獲益。故此品來也。二執有分別俱生二種。初由開示悟佛知見。頓斷一分無明。[A48]已破分別二執。即登初地。俱生二執。由二地至七地。斷俱生我執。從八地至佛地。斷俱生法執。今云破二執。乃二地至七地行相。至此乃顯。故云分別二障極喜無。二執俱生地地除。故判為入佛知見明矣。楞伽明菩薩以止觀力進破二障。實證真理。從二地起至七地頓捨藏識。乃入八地。自此以後。即得三種意生身。一者謂三昧樂意生身。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三者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此當八地。得現一切色身三昧。乃三昧樂意生身也。妙音觀音二品。如次配二種身。以得此身。乃實證之驗也。以此意生身。入定則有。出定則無。故云三昧樂正當七地。
爾時宿王華菩薩(至)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此徵明藥王苦行以宿王華發起者。意顯宿修稱真之行。以為成佛真因也。藥王前願於娑婆世界廣說此經。故今明行。但以涉俗利生弘經為妙行。故問藥王云何遊於娑婆世界有百千萬億難行苦行也。願少解說令眾歡喜者。意顯止觀為涉俗之要。欲令新記菩薩得此調心。不畏娑婆弊惡也。前四安樂行。但遠謗辱譏嫌。此止觀妙行。乃證入之妙行。意將歷境調心。以治微細無明惑障也。故願說之令此聲聞眾喜也。非此止觀妙行。則終不敢入娑婆矣。所以請也。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至)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此將明藥王之苦行。故先述其本因也。所師之佛號日月淨明德者。謂以正智觀照。破無明暗。淨治染垢之象也。其佛法眷有八十億菩薩七十二恒沙聲聞者。意破七識染污無知習氣。將顯八識圓明之體。以契本覺真心之象也。以本覺妙體。不離四大根塵。故佛壽四萬二千歲。淨智妙圓。絕諸染污。故國無女人及四惡道也。七識本是平等性智。故地平如掌。八識本是如來藏體。大圓鏡智。故琉璃所成。具有恒沙性德。故寶樹莊嚴等。菩薩聲聞。皆坐寶臺者。言三乘皆依七八二識。修行以成。自然得果。故令諸天作樂供佛。喜見為藥王前身。因聞說法華經。則實相妙行。有所授受而來也。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一切眾生喜見者。以離染清淨。故眾所喜見。此藥王之前身也。聞法華經。苦行資始。有本之行也。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藥王前身。因聞經資行得益也。喜見精進經行一心求佛者。因聞妙法。以止觀調心。即楞伽云無間行。起信云一行三昧。故曰一心。以觀實相。於一切法。了無異相。故觀真如名無間行。又名一行也。滿萬二千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楞伽大慧問無間行。佛說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得離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然意生身有三種。經云。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四五地。三昧樂正受。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理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釋曰。謂初登地。證平等真如。直至七地盡真如際。[A49]已捨藏識。故云自心種種寂靜。七識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A50]已斷俱生我執。我執既斷。則境界無依。故云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身。故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七地證此。而云三四五地。舉中以該初後也。今云一心求佛。正安住真如一心也。以七識既破。則根塵自泯。故云滿萬二千歲。住三昧中。真如圓明。普照一切。了無障礙。一切異類種種形色皆現三昧心中。如摩尼珠。隨緣顯現。故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所謂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葢言三昧中現也。前法師功德品。持此經者得六根清淨而[A51]已。未能現一切色身也。今喜見持經。以依所悟實相修行。入真如三昧。乃依行所成。故云一心求佛乃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故判此品[A52]已後為入佛知見。謂依解起行。行起解絕。乃得證入。故楞伽說三種意生身。正顯無間行實證之相。以此釋之。方見此經入佛知見之實證。而後六品非流通也。智者請深觀之。
得此三昧[A53]已心大歡喜(至)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此言喜見因得法利。以三昧力。研窮習氣之象也。謂聞實相妙法。故得三昧。今欲隨順真如實相。將為成佛真因。故空中雨華作供。即以真如三昧。熏變習氣。故雨香作供養也。以三昧乃真如氣分。故香價直娑婆。
此言喜見然身。正示破俱生我執之象也。上以神力運供。乃三昧無作妙力。此言然身。乃真如三昧。進破俱生我執之象。故言從三昧起也。以三昧熏變習氣。淨治根塵。故云服諸香滿千二百歲。熏變根身。故云香油塗身。[A56]已捨藏識垢染。故云天寶衣而自纏身。以全體真如。故灌諸香油。我執頓破。故云而自然身。藏識[A57]已捨。則八識圓明。恒沙無明皆成妙覺。故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歎也。是由精進一心。我執既破。妙契法身。故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也。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華香諸物及國城等供。皆所不及也。真如實證。妙絕忘言。故諸如來而各默然。以根塵既消。我執亦泯。故火然千二百歲其身乃盡。
此言喜見然身得化生之益也。以染污既除我執[A59]已破。則證清淨真如。名白淨識。故轉生淨德王家。以由八地出真如三昧。所謂意生身也。故云結跏趺坐忽然化生。為父說偈。以敘前緣。乃具足六通宿命現前也。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者。謂佛見未忘。法執尚存也。以證實相真如。則一切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故云因供佛故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陀羅尼云總持。真如之異稱也。以從八地出。當法師位。善能說法。故復聞法華經八百千萬億等偈。此正法執未忘也。將破此執。故云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此敘喜見再覲本師之儀也。以我執既破。入法性空。故云上昇虗空。以將躋等覺。故云往到佛所。以本覺分顯。故云我曾供養今復親覲。而言世尊猶故在世。此正佛見未泯。雲門云。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不忘。[A61]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誘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檢默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此宗門法身二種病。前則教義所收。次為透法身句。則教所不攝也。今云破法執。正雲門第一種病。所謂微細法執。今云世尊猶故現在。正宗門法身見也。須破此執乃可入妙。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至)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此言喜見持經法利。妙契法身。堪續慧命。故日月淨明德佛。臨入涅槃。付囑大事也。言當入涅槃。以佛法囑累。而云及菩薩弟子并菩提法。及三千大千七寶世界給侍諸天等。并滅後舍利。一切齊付者。以所證菩提及眷屬莊嚴。正報依報及法身舍利等。皆因修妙法所成。一真實相。故齊付之。所謂全付家業也。言佛法。乃所說應機之法也。菩提法。乃道場所得法也。囑令起塔。意顯法身依持寂滅。真境。故使慧命不斷也。既付囑[A62]已即入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埀諸幡葢懸諸寶鈴。
此言喜見受囑起塔。續佛慧命也。栴檀能清涼熱惱。以此為𧂐供佛而然之。所謂入法身寂滅清涼之境也。收取舍利八萬四千起如許塔者。一入法身寂滅。則八萬四千煩惱。一一皆化入寂滅真際矣。表剎莊嚴等。謂法身本具性德莊嚴也。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至)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言喜見然臂。乃示破俱生法執之象也。言作是供養心猶未足者。謂所證未至極則。不以得少為足也。菩薩大弟子及天龍等。乃日月淨明德佛之所付囑者。以先然身未足為供。故今然臂。方為盡心。意顯俱生二執盡破。方為實證也。二就既破。則八萬四千煩惱。都歸寂滅之地。則向之七識執持根境諸法者亦俱歸寂滅矣。故云然臂供八萬四千舍利塔。七萬二千歲也。二執既破。則捐捨小乘頓入無上正覺。故無數求聲聞人。皆發菩提心。亦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也。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至)一切天人得未曾有。
此言諸菩薩天人八部等見其無臂而憂惱者。以其法愛難捨也。圓覺經云。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喜見誓言兩臂如故者。所謂但破其執。不破其法也。至若得佛。則無不具足。故如故也。以希有之事。故瑞以應之。此上敘藥王之往因也。
佛告宿王華菩薩(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此結昔證今也。故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是。其藥王捨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者。謂種種我法二執也。始而法師品。歷言此經難持。繼而安樂行品。教以持經之方。然彼四行。但能遠彼強暴而不能化。繼而說常不輕。雖能化彼上慢。而未能忘佛見法見。於佛知見。難於證入。是皆俱生我法二執未能淨盡。難以妙契法身。故說藥王然身而得付囑。然臂而續慧命。意在進破二執。方盡持經之妙行。乃可入佛知見也。
宿王華若有發心(至)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此言欲得菩提。能然手足一指供養舍利。勝以國城妻子三千國土諸珍寶物而供養者。意顯能破少分微細法執。則能妙契法身。超勝有為功德也。是故持經妙行。重在自破煩惱所知二障也。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至)其福最多。
此較持經一四句偈。其福超越七寶滿三千界供佛之功德者。以彼有相福田。難比法身無為功德也。以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能超之。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至)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此廣顯妙法具有十種第一殊勝之德。所以超越三乘。乃以十種譬喻明之也。一深廣如海。諸水所不能及。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最高最上如須彌山。諸山所不能及。三照明長夜如月。眾星所不能及。四破暗如日。生盲亦蒙其益。五最尊上如轉輪王。六統攝一切。如帝釋天為三十三天中王。此經統諸佛之法義。七為三乘之依怙。如梵天王為眾生父。八為三乘之第一。如二乘於凡夫中為第一。九為諸經中為第一。如三乘中菩薩為第一。十為諸法中王。如佛為法王。以此十喻。通喻此經。於一大時教中為最上一乘之妙法。最為殊勝故也。上顯法勝。下顯功勝。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此言妙法之勝能也。能救一切者。能拔眾生生死之苦也。能離苦惱。煩惱苦因。苦苦果也。饒益眾生。即充滿其願也。此三乃標其勝能。如清涼池下十二喻。別顯勝能也。此法華經下。法合上喻。總而言之。能令眾生離一切苦惱病痛。解一切生死之縛也。眾生苦痛縛著皆由無明感結。今佛知見一開智光現前。能破無明。則諸苦自滅。所謂如暗得燈也。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至)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此言得聞妙法。由有勝能。故書寫者功德無邊。供養功德無量也。
宿王華若有人聞(至)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此言若聞藥王一品亦得無量功德也。易卦乾伸。以乾為陽。坤為陰。故乾為男。坤為女。以乾剛坤柔也。此法華經。言佛性金剛種子堅固不壞。故女人持經入佛知見。亦永為般若真因。佛性種子歷劫不磨。所以不復更受女身也。
若如來滅後(至)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
此言女人能如法修行。所得利益。以較男之更勝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此佛說能念佛者即得往生。今惡世女人。能於此經所說修行。即得往生者。以入佛知見。頓破無明。頓斷煩惱。以心清淨故佛土清淨。是為淨土之因也。然貪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妬。乃女人之所最重者。今依經修行。一旦頓斷。不為所惱。故身得清淨。往生淨土[1]冥矣。言後五百歲。佛滅度後。初五百秊解脫堅固。二五百秊禪定堅固。三五百秊多聞堅固。四五百歲福德堅固。五五百秊鬪諍堅固。今云後五百秊。即鬬諍堅固之時。女人於此難持之時持之。所以得益最勝。女人如此。其男可知。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至)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此猶約女人持經生淨土者。而言功德也。無生法忍登地乃得。[A63]已證平等真如。[A64]已破妄見。故眼根清淨。[A65]已轉七識根塵。故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以諸佛法身應念現前。故遙見共讚。汝能於下至無有與汝等者。皆諸佛讚辭也。以非有為功德。故不能焚漂。以稱法界性。故說不能盡也。言破諸魔等者。諸魔。即五陰魔。生死軍。即死魔。餘怨敵。即煩惱魔。言能破悉摧。所謂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出三界。破魔網。故云能破能摧也。以得諸佛之慧命。故諸佛共護。以超越世間。故天人不如。以得一乘佛慧。故三乘之禪定不能與等。以三乘未得佛慧故也。故結之曰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此借女人以讚。故廣結其大益也。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上言能依全經修行。此言但能隨喜藥王一品之利益也。能隨喜讚善。則舌根清淨。故口出青蓮華香。[A66]已悟色身即法身。故毛孔中出栴檀之香。而功德說不能盡也。羅什滅後。塔前湧青蓮華一枝。啟塔視之。華從舌根出。是譯妙法華經之驗也。
是故宿王華(至)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此以一品囑累宿王。意在持經以苦行為本也。後五百歲。閻浮提中魔強法弱之時。非苦行不能廣宣此經。非護持不能無障。故囑宿王無令諸魔得其便也。特囑宿王當以神力守護者。以此經是閻浮提人病之良藥。如天甘露。故云病即消滅。不老不死。以正經佛付囑地涌之眾。意在十方世界往返弘宣。而且以藥王專在娑婆尚不愜心。今以此品單付宿王。囑在南閻浮提廣宣流布者。況閻浮乃四洲之一耳。其境甚狹。其人甚惡。佛何獨重於此耶。然十方雖廣。實佛本心。以佛化娑婆。彼三洲不生。唯現閻浮。乃身教之地。人多㢡惡。故獨囑之。意顯閻浮提人。與此經有緣。故為良藥。非此經不能攝化。非苦行不能弘宣。故獨以此品歸重也。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至)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此囑宿王敬奉持經之人也。青蓮華。喻妙淨明心。粖香。喻微妙神通。言持經者[A67]已具此經。故以此散之。以見其人不久坐道場。破魔軍。說法度人。出生死海。固當恭敬如佛想也。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至)語言陀羅尼。
此言聞品得益也。以入佛知見深證實相。故達一切眾生語言。皆入法性。故得陀羅尼總持法門也。言藥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則一切色皆是佛身。今云語言陀羅尼。則一切言音皆是法音。以八地菩薩出真如定。進至九地。當法師位。現身說法。此在七地。[A68]已具體而微。故為後位勝進相也。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至)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卷第六
校注
[0583001] 矢應作𡱁 [0584001] 如疑妙 [0585001] 其或作時 [0585002] 苦疑若 [0589001] 經無供等十字 [0591001] 冥疑宜【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11 法華經通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此品來意。由前分別持經功德。但聞壽量一品。[A1]已為殊勝。然猶未盡隨喜全經之益。今以一念隨喜之功。較之超過八千秊中廣以七寶次生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者。以極顯此法殊勝之益。以堅二乘願樂之心。故此品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