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至)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身子自敘今得之欣懷。悔昔不知之過咎也。踊躍下。慶今之得。所以下。傷昔之失。我常下。悔怨佛之過也。身子雖小乘。葢蒙佛恩。受佛教。非一日矣。尚不知佛心。將以為偏黨。況其他乎。是知師資水乳。從昔所難也。若我等下。敘知佛心不偏。乃貪小自誤之過。我從下。慶今之得。前云若我弟子不信此法。非真羅漢。故身子自信以真子自許也。真子乃因聞佛說真實之法而出。故云從佛口生。化我一向執着鄙吝之心。故云從法化生。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故云得佛法分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教化諸菩薩。
此頌身子領悟。自敘昔失之疑。展轉再三而申其情。以慶今得而大喜也。我聞下十句。敘今[A1]已得。知昔不失以除憂。我處下二十四句。敘悔責昔失之過咎。我常下八句。敘尋常懷疑而不決。今聞下二十句。敘今聞法知非。悔責昔日著邪之自誤。佛於下四句。敘慶今得[A2]已除疑。結頌長行。初聞佛所說下三十六句。重陳疑狀。以釋不疑之所以。甚矣人心之難悟也。佛明教猶疑而不信。將以醍醐為毒藥耳。初身子請說。世尊止之曰。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天人皆當驚疑。始而將謂無可驚疑者。今身子自陳其情曰。初聞佛說則心大驚疑。甚至以佛為魔者。是則幾乎永絕其分矣。則驚疑之狀可知。若非佛以種種因緣而調伏之。則此疑不能釋。其心終不能安也。以引三世諸佛之儀式。始信佛心。乃知波旬無此事。以我墮疑網。故以佛為魔耳。柔軟微妙者。感佛法說種種因緣以顯實。且佛囑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故我心歡喜自知定當作佛也。如來出世為此二乘。無論往昔因緣。即今[A3]已費四十年之苦心。今日剛得一人信受而不疑。是知師資雅合。利生之事。豈易易哉。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敘身子久蒙佛化之因緣。顯今緣熟而得記也。法界以緣起為宗。故佛性有正因緣因。所謂佛種從緣起。故眾生雖具正因佛性。若不遇諸佛菩薩善友出世教化為緣。則終難顯了。所謂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此經重在緣因。今身子雖信自當作佛。而追敘其昔日之疑。將謂[A4]已失成佛之利。故佛說昔化之本因。[A5]已教成佛之緣種。但忘之耳。非失之也。故今雖說聲聞成佛。但令知其本有自信而[A6]已。非別有所增益也。此法華經。乃成佛之因緣。一向不說。故云護念。今[A7]已說之。以見緣熟。所謂付囑。故為授記。下諸弟子授記皆此意也。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此說授記之事也。記。亦云記莂。莂者草菜之種子。意顯因果不爽也。身子自知作佛。而授記猶過多劫。事多佛。具菩薩道而後成者。以聲聞一向安住小乘。[A8]已絕成佛之分。非佛教化之本懷。故於四十年來種種因緣。發起捨小樂大之心。而竟不得。以其不信自心是佛故也。以不信是佛。故一切菩薩道法利生事業。皆非[A9]己分。所以歷劫無明全然未破。是為焦芽敗種耳。世尊多方調伏。直至今日。方肯自信。然所信者。乃不生滅心。此心是為成佛之真因。故從此可以進修成佛之行矣。然菩薩所修成佛之行。以四弘誓願為本。度無邊之眾生。斷無盡之煩惱。學無量之法門。成無上之佛道。以二乘向有佛道長遠之怖。安肯發此大心哉。以今既信自心。正可教以大行。所謂教菩薩法也。供多佛修福。具諸行修慧也。福慧兩足。四弘誓願[A10]已滿。所以為成佛之因。故歷多劫而後得果。名實並充。依正俱妙宜矣。身子成佛號華光者。此隨因獨得之名也。華為因。光為智。以身子夙因智慧。故果亦如之十號諸解甚詳。此佛之通號也。國名離垢。則不比娑婆。亦說三乘。乃隨其本願。劫名大寶。則時非五濁。菩薩無數。則純一上根。壽十二小劫。則非滅劫。將滅轉授堅滿之記。則使妙法傳續無窮。正法像法住世三十二小劫者。以時非五濁。人無三惡。故法住之久宜矣。此所謂未來之佛也。然諸弟子授記成佛。依報莊嚴。眷屬殊勝。法住久遠。一一皆超過於釋迦者何也。以華藏世界二十重佛剎。殊勝微妙者多。獨娑婆一土。穢惡不堪。乃同一類惡業眾生。所感同業煩惱之報土。乃應身佛調伏眾生之地。非實報微妙之境也。今諸聲聞成佛。乃直指其實報莊嚴。以佛佛斷盡煩惱。純一淨因。故所感酬因之報。亦清淨無比。此雖殊勝。特華藏中一塵毛耳。豈能盡法界之量哉。惟我毗盧遮那。證窮法界。故通一華藏而為化境。此其佛智甚深不可思議。難信難解者此也。後言長者其家大富。其子即克紹家業。所須不過盡一[A11]己之量而[A12]已。豈能盡長者之所有哉。以此觀之。則可以窺此經之歸趣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至)宜應自欣慶。
此重頌授記之事也。頌言華光亦為王子而出家者。本之燈明智勝。即我釋尊。皆從王子而出家。是知無有一佛不是轉識成智而證三身者。故云棄國捨榮。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不修而成者耶。
爾時四部眾比丘(至)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至)盡迴向佛道。
此敘在會四眾八部。因見身子受記。各各皆生歡喜也。以如來住世。為四眾八部之依皈。一向隨佛聞法。未知究竟。如諸將從漢。人人思得尺寸之封也。始見如來放光現瑞。皆[A13]已騰疑。不知所為何事。且因文殊。[A14]已知將說法華經矣。及出定說經。但歎二智甚深。謂一切天人三乘所不能知。此則更生疑悶也。然身子為佛之長子。乃四眾天人之所敬仰者。始且驚疑。終竟領悟。而得授記成佛。故如長者得子。而委付家業。則眷屬親族皆有所依歸。故四眾歡喜而身解脫。所以脫衣供佛。從此人人自知必當作佛。故盡發迴向之心也。此法王御世。與諸魔共戰。今賞一功。而法界之家國定矣。豈小緣哉。世尊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即今[A15]已遂本懷。尚有未信之徒。自可一一次第而舉。故向下之談。如建瓴之勢。聞者望風而靡。不勞餘力矣。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至)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此身子自慶領悟得記。復為未悟。請佛決疑。所以發起喻說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正聞喻說也。謂先前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皆為顯發一乘無上菩提。教菩薩法。明言我法無有二乘。則人人皆當知有成佛之分矣。又何疑耶。然既於因緣不悟。則更當譬喻以發明之。前說一大事因緣所以難明者。以方便品末。直說舍那現應化身。將一乘法。分別說三。是則明言有法報身佛在焉。而二乘一向。但認釋迦應身之佛。熟遊三界穢濁之境。執著[A16]已證二乘之果。不復知有向上事。雖前明告現身三界。三七思惟之事。而聲聞劣解。猶有所未解。故當更以譬喻總明。現身三界之因緣耳。故後喻說甚明。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正陳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為喻說也。言娑婆世界。居華藏世界海中。但一塵毛。若國邑中之一聚落村舍耳。長者。則指從報垂化之主佛也。年邁。喻法報冥一。自受法樂之地。如長者年邁。安恬寂靜之時也。以修進位中比壯志功勳。若忘功罷業。比年老心閒而無事也。財富等。喻實智。僮僕。喻權智以供任使。宗門所謂奴兒婢子邊事也。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喻一乘佛知見。所謂十方諸如來。一道出生死也。三界具有五道眾生。故云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喻三界眾生。依正二報。無常敗壞之相也。眾生清涼心中。無故而起五欲之火。故曰欻然。長者諸子。喻三善道。言五道眾生堪受化者。什一而[A17]已。長者見是大火下。喻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故不覺不知。以苦捨苦。故無求出意。佛見眾生之苦如此。所以興起大悲濟度之心也。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A18]已。
此下喻三七思惟。依實施權之意也。身手有力。喻佛具有神力智慧力也。衣裓几案。衣裓。若此方之衣襟。可以提取。几案。如此方之椅轎。可以提挈。喻攝受也。一門。喻一乘法。被機不廣。故云狹小。所謂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一乘法。信之者希。則得度者寡。意要施權。令眾生自信自肎。則受化者眾矣。此喻始坐道場初七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故。二七思惟。依實施權。故云一門狹小。意要別設方便也。佛以神力。攝授提挈眾生而不得。必欲自信自肎者。正謂把手他人行不得。為人自肎乃方親耳。若人不信不肎。則諸佛所不化矣。諸子幼稚下。喻眾生無知難化。將設方便。先陳其害。使知怖畏。乃肎自出。此三轉之初。先示三界之苦狀也。父雖下。喻眾生迷。惑不受教。不求大勢佛。及以斷苦法。故如視父而[A19]已。了無親信之心也。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此言長者救焚。喻佛三七思惟。現身三界。初說三乘也。然佛[A20]已出三界。而言同及諸子必為所焚者。喻佛性之在眾生五欲煩惱之中。若不以方便開顯。必當斷滅佛種。故如同焚也。先心所好者。喻眾生以著諸欲。而墮生死。今亦以種種所欲之物。而引導之。故說三乘種種方便。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慧也。互相推排爭出火宅者。喻佛居鹿苑。諸外道等。如舍利弗各領徒眾。而爭歸於佛也。推排。喻諸弟子初心捨邪從正之狀。是足以見三乘之權有力也。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至)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喻廢三顯一之意也。長者見諸子得出。其心歡喜等者。喻諸小乘。因聞佛教。而出三界。證四諦果。無復生死煩惱之障礙。故如露地而坐。如諸子心安。而父亦踴躍歡喜。正如子病而父亦病。子安而父亦安。佛以同體大悲攝化眾生。意見於此矣。時諸子等就父索車。喻聲聞執權果以為實也。長者各賜一大車等者。喻今說法華。各授成佛之記。名為等賜。以顯平等佛性也。其車高廣。喻一乘之廣大也。眾寶莊校等者。顯長者之財富無量。喻一乘二智之甚深。所謂方便知見波羅蜜皆[A21]已具足。莊校華纓。所以飾外。喻方便權智。婉筵丹枕。所以飾內。喻實智法樂。駕以白牛。喻大法。唯大根眾生堪荷負也。膚色等。喻大根之純淨。大力。喻堪荷負。行步平正。喻正行。其疾如風。喻根利。多僕從。喻多方便自慰也。所以者何下。自釋等賜大車之意。謂長者財富無量。不應自厚而薄於子。正喻佛自住大乘。若以小乘化。則為墮慳貪也。今此下。結。一視諸子。喻佛觀三界眾生。如一子地。故愛無偏黨也。所以者何下。喻佛無盡藏。既[A22]已與人[A23]己愈有。故云猶尚不匱。諸子各乘大車等。喻今二乘成佛。實出望外也。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至)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此佛審身子。長者許三而賜一。為虗妄不者。以三車本無。喻三乘假設。唯有一乘是實也。身子所言不虗者。意謂身命可寶。尤責於物也。全軀保命。[A24]已得弘多。況免火宅之難乎。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以長者本意。假設為誘引故。況今等賜一大寶車。[A25]已出望外。豈虗妄耶。是則身子[A26]已信三乘為假。一乘是實。則諸大弟子。可因譬喻而悟矣。故佛讚言善哉善哉。善其契會佛心也。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以法合喻也。如來以一子地視眾生。故為世間父。故喻長者宅主。而生三界下。此合其家廣大。以成就無量知見等。正如長者大富也。本有救焚之心。故生三界。與民同患。教化眾生。令至安隱之地。故欲令得菩提也。見諸眾生下。合宅舍四面火起。諸子躭湎嬉戲不以為患也。舍利弗下。合長者救焚無䇿。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思設濟度之方也。若我但以神力等。以至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正合一門狹小之義也。所以者何下。合諸子癡迷思設方便權宜也。如彼長者下。合假設三車。誘引諸子。本心在後等賜一大車也。而作是言下。合善言誘喻諸子也。汝速出三界下。合長者許門外三車。可以遊戲快樂也。若有眾生下。合諸子出宅。就父索車也。喻中許三原無三。法中許三各取證。意使三乘之人。知昔果是權。文雖法喻不齊。而意在開權顯實也。此一段。通明三乘之權。合諸子聞許三車。而爭出火宅也。如彼長者下。將顯今實合長者等賜一大白牛車。重牒其喻以法合也。如來亦復如是。正顯今實。諸三乘人一一授記成佛也。故云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下。合等賜諸子一大寶車。寶物莊校。無物不備。正喻法界莊嚴萬德具足也。淨妙第一之樂。正合婉筵丹枕。所謂實智自受法樂也。如彼長者下。重顯初許三車不妄。正合今[1]座權立實。諦信今實不虗也。如來亦復如是下。總結喻說。以明開權顯實之意。諸佛所證法藏甚深。靡不竭施眾生。但法大機小。不能盡受。所以將一乘法分別說三者。此也。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至)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頌喻佛為三界依歸。故如宅主。其宅久故下十二句。三界。喻眾生同業所感之依報。堂舍。通喻眾生別業所感之正報。高危等。喻無常敗壞之狀。久故。謂從來如此。非特今也。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則五道眾生。皆不免無常生老病死之苦也。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至)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此詳喻三界眾生。惡業因果。一一備陳其情狀也。上言是朽宅中有五百人。而言子者。一十二十乃至三十。蓋言五趣眾生。堪受化者。不過什一。特指人天善類而言。其不受化造惡者眾矣。今總言惡業眾生。肆貪嗔癡。諸煩惱濁。種種顛倒習氣之不一。故感三途苦果之不同。甚可畏也。喻文一百三十二句。總顯三途之因果。皆由人中惡習情想所召之不同。葢舉果以驗因。言雖稱喻。其實是法。如楞嚴習因交報。可徵矣。前譬如長者下十六句。總喻三界眾生。鴟梟鵰鷲下二十四句。別言畜生之因果也。畜有飛走蠢輭諸蟲。受形巨細之不同。或婬習以恣貪。或嗔習以肆毒。其惡均也。三毒肆發而無忌。故云交橫馳走。男女身形。種種不淨。屎尿流溢。猶然貪愛執著而不捨。誠若蜣蜋之集糞壤。狐狼之囓死屍。貪得不[A27]已。若群狗慞惶而求食。爭競不休。摣掣而發嘷吠之惡聲。此畜類之因果。皆三毒之顯現。故云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槩言畜生之情狀也。處處下。別顯鬼趣之因果也。言處處皆有者。無一眾生不以魑魅魍魎之心而為鬼趣之因也。夜叉。云苦活鬼。言食人肉者。由昔人中惡業深重。損法身。傷慧命。斷絕善根。故墮鬼中。以苦自活。而以人肉為食者。此由人而入鬼趣者也。三毒相滋。故云產生。執悋不捨。故云藏護。此由畜生復入鬼趣之苦果。故夜叉爭取而食之。此由畜而入鬼趣者也。以畜類既多。而鬼趣亦盛。故食飽而惡心轉熾。宿習現行。兩相交攻。故鬬諍之聲甚可怖畏也。鳩槃茶。云可畏鬼。無常殺鬼也。或時離地等者。或一念之善而感人天。尋即墮落。故云往返遊行。言嬉戲者。所謂在餘惡道如遊園觀也。鬼取其畜。畜畏死而鬼快意。故云怖狗自樂。畜多種。而獨指狗者。以狗習近於人。貪嗔盛故。復有諸鬼下。單言餓鬼之狀也。身大裸形。言其貌惡。常住其中。言其時長。一墮此中。經五百劫。不聞漿水之名。故云呌喚求食。鼓腹針咽首如牛頭。言其形惡。食人噉狗。言從人及畜皆墮此類也。頭髮髼亂。言狀惡。殘害兇險。言性惡。皆宿習然也。呌喚馳走。則苦逼所致。夜叉下。通結鬼畜。皆有求出之心。而無門可出。故但闚看牕牖。而結云如是諸難恐畏無量。皆三毒之實報。是皆舉果以明因。重在因也。以二類皆有互相造業之狀。故下言地獄。則通重其果。是朽故宅下。通顯地獄之因果也。以地獄苦逼。二類但受。而不能造。故將明地獄。而重舉宅主者。意喻三界朽宅唯佛能化。故云屬於一人。三界眾生。由三毒猛熾。故云忽然火起。無常敗壞一至。則無論鬼畜。皆歸地獄。故宅被火焚。而諸鬼大呌。諸蟲慞惶不能自出。所謂生不修福。死歸苦處也。惡獸毒蟲。始則交橫肆毒。今則悶絕無知。故云藏竄孔穴。地獄苦極之狀也。毗舍闍。云惱害鬼。言煩惱至此亦無所施。故云亦住其中。是皆生無福德。故為火逼。入於地獄。冤對相尋。故云共相殘害也。野干之屬。始則恣貪嗔。以囓他人之死屍。今則自死。其屍又為諸大惡獸之所食也。地獄盡皆業火燒然。故臭煙充塞。昏無所見也。蜈蚣毒蛇。始則逞毒以傷人。今被燒而爭出。又為惡鬼所取食。此則從地獄出。復墮畜生之中矣。餓鬼。本因婬習所招。以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故頭上火然。無飲無食。故饑渴悶走。而不能出此三毒惡業所歸之極處也。故總結云。其舍如是。甚可怖畏。眾難非一也。甚矣眾生癡迷。三毒熾然。故感三途之劇報。皆迷一心所致。故知三途惡事皆唯心變現之境也。佛始以火宅喻三界。舉其大者而言之。其宅中諸惡禽獸及諸惡鬼。皆三惡道中之實事。如楞嚴所謂內分之因果也。言雖為喻。其實即果以明因。非別取分外之物為喻也。然眾生三毒。而為三途之因。形雖未化。而心與之俱往矣。古釋配合於法雖詳。不若尅就因果之實事為切。故不暇一一。今但略通大義。若欲具明。請觀別解。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至)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此頌長者救焚也。宅主在門外立。譬佛獨出三界也。聞有人言。譬三七思惟。諸天梵王請轉法輪也。先因遊戲者。謂三界眾生。始因無明縱浪煩惱。而墮三界。初非有心要墮。故云嬉戲。長者聞[A28]已下四句。喻佛現身三界。與民同患也。告諭諸子十六句。喻將說三乘。先示生死苦患之相也。諸子下四句。頌諸子了無出心。喻眾生雖聞佛教而不信也。是時長者下二十四句。喻佛初說三乘假名引導也。諸子聞說下六句。諸子聞說三車而爭出宅。喻眾生依佛教法而出三界也。長者見子下二十句。喻眾生離苦而慈父樂也。生育甚難。言人身不易得也。爾時諸子下十二句。喻三乘執權當實也。長者大富下三十句。喻今獨說一乘妙法也。寶物莊嚴。喻一乘果法。萬德皆備也。諸子是時下六句。喻今聞法歡喜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此頌。以法合喻也。合上十節一一可知。總之皆為捨權就實也。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至)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此頌廣讚一乘之德也。佛所悅可。言一乘乃佛所樂說。若三乘則原非本心。日夜劫數者。謂一入妙法。則久近情忘。以法自娛。無論大小。直至成佛而不退也。故結[1]之以是因緣。更無餘乘。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至)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此頌重明佛為救眾生出世。應機說法。頌我為一切世間之父等意也。皆是吾子。言三界眾生為佛一子地。未有父不憐子者。因見眾生長劫燒然。故興悲出世拔濟也。以眾生根小。故先設權乘。雖出生死。其實非真滅度也。今說佛慧。唯是實法。若昔所化。有眾生聞而生信者。則皆是菩薩。俱有成佛之分矣。若人小智下。明昔權所以。言苦集滅道四諦之法所以為權者。以小智眾生深著愛欲。故為先說苦諦以警之。使知苦而生厭。諦者。真實而無異也。眾生知苦。而不知苦本。故為說貪欲為苦本。使知斷集而滅苦也。若滅貪欲則苦無所依。使知修道而證滅也。以離苦。名為解脫耳。是人於何下十二句。言滅非真滅。所言解脫者。但離虗妄分段生死。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有變易生死尚在。故說此人未實滅度。以未得無上大涅槃故。所以為權。佛之本意。只要眾生成佛。豈以是為足哉。但大小三乘。皆應機之法也。然小法非真。而如來亦說者。以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隨我所說。無非秪為安隱眾生。故現於世耳。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此頌申明今說大法。深誡身子擇機宣傳也。誡其勿妄者。以我今日所說。名為法印。佛所說法。以實相印。印定諸法。故使魔外不得混易。此法專為利益世間故說。但須擇機。苟非其人。則甚勿妄傳也。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至)隨順此經非[A29]己智分。
此頌正明擇機也。若有聞而隨喜頂受者。是人則為不退大菩薩矣。即無大機。但有聞而能信者。此亦難得。亦可為說。若有信受下十二句。言信機也。以能信此法者。則[A30]已曾供佛聞法。福慧深厚。若能信汝。即為見我及比丘菩薩。如在今日靈山一會。此堪能荷負。故可為說耳。斯法下八句。言此大法為深智說。非淺識所及也。汝舍下八句。言不及所以。且汝智慧第一。尚以信得入。況餘聲聞信語。而不信心者乎。所以非[A31]己智分也。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此頌誡非機勿傳也。此法甚深。難信難解。即佛住世親為眾說。猶且待機四十年。未敢速說。及說尚有增上慢人。況佛滅後。身子小乘。縱善說。誰能信之乎。其在同儕多有憍慢自高及懈怠寡聞者。亦有我見自是者。此三等人皆不可說。說亦不信。返生誹謗。不若不說為得耳。其在凡夫無智。況深著五欲。即聞亦不解。說之何益。故誡勿妄宣傳也。非機不信。不唯無益。而返害之。以此經乃人人佛性種子也。凡不信者。定生誹謗。若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矣。縱不誹謗。或顰蹙而厭聽。懷疑而不決。皆不信之儔也。言有害者。以取三途之罪報也。汝今復聽。吾今為汝一一說之。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至)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此頌歷言謗經之罪。以警不信之儔也。其有謗經之罪。必先墮地獄。一入地獄。而時長難出者。以佛性種子。名常住真心。既背此心。而永劫沉淪。常在地獄。固其所也。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此頌明畜生之報也。畜有多種。隨業受形。狗性苟且。以失正信。故墮狗。以多疑故。墮野干。以損法身。故形瘦而黮癩。以不敬三寶。故人惡賤。以不䬸[A32]采法味。故困饑渴。肉枯竭。以永殞善根。故生受楚毒。死被瓦石。皆斷佛種性之罪報也。上乃畜之眇小者。若作駝驢。皆力大而能負重者。以煩惱癡重。故常負重而更受杖捶。以性執愚。故但念水草餘無所知。皆謗此經所感之報也。或因邪見而作野干。又無一目。以生不知所敬。故被童子打擲而至死也。捨此而更受蟒身長大而無足。蓋嗔癡之劇報也。受小蟲𠯗食之苦者。以多口誹謗。故受苦不休。是皆謗此經之罪報也。
若得為人諸根暗鈍(至)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此頌。言人中之報也。若得為人者。言從地獄畜生幸出而為人也。生無智慧。故諸根暗鈍。不敬三尊。故矬陋𤼣躄。為人短小。輕蔑人故。以生無聞見。故感盲聾。以我慢自高。故感背傴。以謗法故。人說不信。口出惡言。故口氣常臭。邪想固蔽。故鬼魅所著。以生無法則。故貧窮下賤為人所使。以不餐[A33]采法藥。故多病痟瘦。以遠離慈父。故無所依怙。雖親人。人不在意也。以無正念。故所得易忘。以性習顛倒。故修醫順方而更增他疾。自病遇藥而返增劇。以非理加謗。故他逆而橫罹其殃。上皆人中之報也。以永殞善根。故永不見佛聞法。長劫聾啞。諸根不具。纔由三途而出為人。人中業感。旋即復入三途。故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在餘惡道如[A34]己舍宅。駝驢猪狗是其行處。皆謗經之業招感也。若得為人下十六句。言先從三途出而為人。由人而復入三途。今則又從三途出而為人。所謂如遊園觀也。既得為人。猶然夙業難消。仍復盲聾等為莊嚴。水腫等惡病為衣服。言苦不離身也。身臭不淨之如此矣。日又我見而不悛。嗔恚而不息。婬熾而不擇。如此安能脫苦趣。何以停𮄊劇報之迅輪乎。是皆謗經之罪報也。告舍利下。總結非機。有此多損。說不能盡。以是因緣。故誡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也。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此頌正言上根可說之人也。如上所說。一一有人如此。真法器也。乃可為說。否則失其人矣。安可使慧命不續乎。求佛舍利。則精誠之至也。昔康僧會。西域望見震旦。有五色光燭天。知為佛舍利。尋光而來。至江東佛陀里。結茅設像行道。或奏吳主孫權以為異。主詔問言。為佛弟子。問。佛何在。云。佛[A35]已滅。有舍利可驗。問。可得見乎。云。精誠求之。乃可得也。因命立壇求之。不應以死。始期七日不應。改期七日又不應。再期終不應。會乃禱曰。余死不惜。則此土眾生終絕佛法之緣也。於是精誠益篤。中夜極力大呼佛號三聲。徧身血汗迸流。於是忽聞瓶中鏗然有聲。光燭天地。進之吳主大喜。建塔奉之此長干塔。為江南佛寺之始。有人求經如此。豈忍不為一說乎。告舍利下。總結正機。前非機之罪。窮劫說之不能盡。今正機之益。亦窮劫說之不盡也。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此述中根領悟。因喻說而生信解也。此品來意。四大弟子。因聞世尊譬喻之說。又見身子領悟得記。乃今的信昔果是權。解今一乘是實。因悔恨癡迷。故說窮子喻以敘本懷。曲盡父慈子頑之狀。以譬怖大之心。既聞開發。今始自信。乃解昔非。故此品來也。信解始此。其意直至[A36]囑累品。方盡信解之義。以諸子由信解。而堪囑累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此敘四大弟子。聞說譬喻。乃生信解。故歡喜踊躍。將敘昔懷也。前法說。則身子智慧上首。獨一人領悟。此喻說。亦所難信。以從前種種因緣譬喻。談之熟矣。今非昔比。要且非智莫解。故須菩提。稱曰慧命。居上首也。以小乘空法。空生等上首一捨。則眾皆能捨矣。以聞未曾有法。發希有心。所以歡喜踊躍也。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此敘得失之情也。居僧之首下。先敘昔之所以執信小果為實者。以年朽邁幸得涅槃之安。自謂不堪大事。無復進求無上菩提之心。以此自足。故世尊一向說法。我等疲懈。絕無精進。但念自證空法為足。了無度生之心。是故於菩薩大法。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之事。心不喜樂。所以不喜者。以世尊始令我等出於三界。我等[A37]已出[A38]已證涅槃之果矣。況今年邁。但以無事為安。是故於菩薩利生成佛之事。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且每聞佛呵。自謂絕無成佛之分矣。豈知昔果是權設哉。我等今於下。敘今信解之情。因聞佛授聲聞成佛之記。所以心大歡喜者。以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法王大寶。不求而一旦自得。豈不深自慶幸哉。慶幸之心。無以自見。當說譬喻以述領悟之意。
譬若有人秊既幼稚(至)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此喻信解之情。先敘昔日不信之狀也。良以眾生無明。暗蔽真性。如幼稚無知。背覺合塵。久淪生死。如捨父逃逝。久住他國。備沉五道。生死長遠。故如五十。其年長大。以無善根。困歷四生。以苦自活。如求衣食。以有正因熏習故。漸到本國。以本覺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如垢衣所纏。故云其父先來。以背覺合塵。故云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譬舍那如來。居華藏界。現威特身。稱法界之莊嚴。故云大富。珍寶無量等。喻佛實智。佛有無量知見波羅蜜。皆[A39]已具足。故云悉皆盈溢。僮僕等。喻佛方便權智利生之事業。臣民可以任使令。象馬等可以供運載。皆權智也。化功歸[A40]己。故云出入息利。應身無量。徧十方界。故云徧他國多商賈也。商賈以主人之本而取利。喻佛之應身也。久淪生死。徧歷諸趣。故喻經歷國邑。今幸值佛出世。故如漸到父城也。父每念子者。經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而不證得。所謂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心知眾生具有佛性。而尚未設化。故云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下。喻三七思惟度生之方法。心懷悔恨者。悔昔既有一乘之緣種。不應放捨。恨易失而難遇也。老朽。喻佛因窮果滿。若生緣之殆盡也。多有財物。喻二智甚深。無有子息。喻無上根以續慧命。佛法無傳。如家業之散失。欲有所付。是以初七思惟。以興無緣之大悲也。思法有所付。故如來以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但以護念付囑為懷。若長者思得其子。以付家業。始得無憂也。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至)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此喻二乘華嚴會上怖大之事也。說華嚴時。二乘亦預。但未入法界之門。故喻窮子遇到父舍而住立門側也。遙見其父踞師子床等。喻說華嚴。地上菩薩。主伴圍繞。諸天神王。如吏民僮僕等。正喻怖大。以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華藏法。故如威德特尊。即懷恐怖。而竊以為王。非[A41]己可並也。以二乘之見狹劣。故念非傭力得物之處。以華嚴廣大自在稱性法門。非二乘所堪。貧里。喻人天小乘。易修易得。故如肆力有地衣食易得也。或見逼迫。喻無心希求。強以大乘見化。恐失[A42]己利。故疾走而去。見子便識。喻普見眾生皆有佛性也。凡有心者。定當作佛。故喻思有所付。思念此子。無由見之。喻佛正觀眾生。無眾生相。以眾生任運自然。現於平等大悲心中。故如而忽自來。甚適所願也。年朽貪惜。喻法報功德佛所護念。即遣旁人。喻華嚴頓教。乃佛加被菩薩所說十信法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謂急追將還也。凡非[A43]己所為。而加之曰怨。今作佛。本非二乘所求。故喻不相犯而見捉。華嚴四十二位。一一皆說菩薩求佛果海利生之事。故喻執之逾急強牽將還。菩薩往來三界利生。遊戲神通之事。二乘觀三界如牢獄。厭四生如桎梏。故喻窮子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悶絕躃地。正喻有眼不見。有耳不聞之狀也。二乘去果海甚遠。故喻父遙見。然一乘頓法。被機不廣。思欲開權。故縱之勿強。誡莫與語也。所以者何下。釋縱放所以。將申設權之意也。佛自知一乘頓法非劣根所堪。故喻如長者自知豪貴為子所難。言審知等者。喻若眾生全無佛性則[A44]已。苟有佛性。不愁不受其化也。因此故須方便以度之。正喻將欲施權也。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喻待其時聽自信也。放之者。任之而[A45]已。喻不強化。往至貧里。喻樂為鄙事。既知是子而縱之者。意在必須方便。此二乘之權。特為不信劣根眾生所設。明矣。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此喻施權也。將欲等。將者。且然未必之辭。喻佛未現應身。先遣菩薩。內秘外現。以同事攝。誘引二乘為先導也。除糞。喻斷煩惱。以華嚴說無明十二因緣即普光明智。此豈二乘所堪。故說小乘斷見思。速取小果。易見効也。故云先取其價。慕果修因。故喻尋與除糞。見子愍怪。喻興慈悲也。窓牖遙見等。喻佛未現身前。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因此三七思惟。以方便度脫也。即脫瓔珞等。喻佛隱千丈尊特之身。現丈六老比丘相。右手執除糞器等。喻隨順劣根。三十四心斷結成佛之事。因此得與二乘周旋。故喻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也。咄男子等。斥使安意無復他慕。喻諸小乘初從外道。親近於佛。恐有退墮之意。故斥使安之也。當加汝價等。小乘始學七方便。得證初果。如一日之價。由是而進二三四果。漸入大乘。故喻加價也。諸有所須等者。喻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老弊使人。喻小乘神通。皆佛所棄。故如老弊。我如汝父者。喻釋迦示三藏果頭佛。以非真佛。故云如父。所以者何下。喻上如父而漸親之意。嗔恨諸惡。喻外道謗佛。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喻二乘與諸菩薩同入法性。皆當稱子。但幼小無力。故名為兒。爾時窮子下。喻歷阿含方等。斷見思煩惱。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A46]已後下。喻歷方等而入般若彈呵淘汰之功。二乘之人。於此漸向大乘。故云心相體信。般若會上。佛命須菩提轉教菩薩人。雖小乘能說大法。故云出入無難。未捨小果。故云所止猶在本處。長者有疾等。喻憂慧命未續。涅槃將至也。以般若未盡法界之。量。故云多少取與。令二乘轉教。故云汝悉知之。將定父子之分。故先囑云當體此意。般若乃平等佛慧。故喻父子不異。將有付囑。故云宜加用心無令漏失。上皆喻佛命二乘轉教之辭也。即受教勅下。喻奉命轉教故。般若萬行。三乘悉知。故喻領知眾物。但以非[A47]己智分。故喻無希取一餐之意。以二乘未肯即捨小果。故喻窮子下劣之心亦未能捨也。[A48]已上通喻昔失。蓋約四十秊前之事。下喻今得。正顯此會。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此喻今得也。復經少時等。喻說般若後。二乘[A49]已有樂大之心也。臨欲終時等。喻涅槃時至即說此經。授記二乘作佛也。將欲付囑。乃因多寶集十方分身諸佛。證明此法。故云并會親族等。宣言等。喻此經中說往昔教化因緣之事。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喻今授記依正劫國莊嚴等事也。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正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至)所應得者皆[A50]已得之。
此以法合喻也。佛視眾生如一子。而二乘人心以菩薩為真子。自視為似子而[A51]已。佛因眾生苦故。特說出苦小乘之法。諸聲聞人。以為諸苦熱惱迷惑求脫心切。故樂著小法。此樂小之情也。三苦者。謂苦苦。壞苦。行苦也。今日世尊下。合滯權之情也。世尊以方便力等。敘佛令二乘說般若轉教菩薩之事。以得小果為足。故於大乘般若無有志求。我等又因下。敘世尊知我樂小。故不即為授記。故我等不知真是佛子。總上通合昔失也。今我等下。合今知不失也。以今日觀佛慈悲。方知昔日元無秘悋。而我等亦未嘗失。但不樂大耳。於此經中下。敘悟佛心。觀今為說一乘。則知昔彈呵之時。早欲以大乘教化矣。此謂是我等咎也。是故下。正合今得。今見世尊說此大法。特為身子授記。且云千二百人皆當作佛。此實法王大寶不求自至。所以為大慶幸也。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頌通敘信解之情也。譬如下。頌喻昔失也。初八句。頌子逃父求也。求之下三十四句。頌喻菩提場思化有緣之眾也。死時將至。喻不化眾生慧命將絕也。爾時窮子下十二句。喻迷淪之事也。求索衣食。喻在迷中有出苦之心也。有得無得。喻從小乘外道修習也。饑餓等。喻未得正修。返傷法體也。遂至父舍。喻到覺場未敢入也。爾時長者下十句。喻說華嚴時也。窮子見父下十四句。喻乍見法界之事也。長者是時下十二句。頌喻說華嚴大法也。但普觀眾生具有佛性。未即開說。故云默識。驚愕等。正喻聞說頓法怖大之事也。長者知子下十二句。頌喻開權也。遣人。即內秘外現。以示同事攝也。窮子下四句。喻樂小。長者於牖下十句。喻隱勝現劣也。既益汝價下八句。喻說小果修進之法也。若。汝也。如我子。似子而[A52]已。非真子也。長者有智下十二句。頌喻般若時也。入出二十年。正喻轉教般若之事。以非[A53]己智分。故云我無此物。而不希取也。[A54]已上通頌喻昔失。父知下二十一句。頌說法華因緣之事也。今於下六句。頌喻今得。上頌喻說。下法合也。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至)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佛亦如是下八句。頌合樂小。故為說小法也。佛勅我等下三十二句。通合滯權也。佛勅下至說無上道。合說般若教菩薩事也。諸佛子下至當得作佛。合聞般若菩薩各得授記成佛也。一切下至說斯真要。合自滯權小。疑佛不為說大也。如彼下。重喻滯權。故云自無志願。非佛悋而不教也。我等內滅下二十一句。重明初心樂小。所以貪著小乘得少為足。故不生喜樂。因此故於般若佛慧無復志願。以自所得法將為究竟耳。我等下十六句。重敘樂小之心。即以所得小果。謂[A55]已報佛恩矣。所以自足而不進也。我等雖為下二十二句。重明滯權。佛即縱捨以待時也。以待調伏其心。然後乃教大智。佛恩難報。正在於此。我等今日下二十八句。正敘今得。言得道得果。正明今悟一乘實智也。以久持淨戒修梵行。而今乃得無上大果。是知今實亦由昔權而至也。前云若不信此法非阿羅漢。今日乃知是真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也。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此明深知大恩。念不能報也。世尊下二十六句。申明恩大難酬。謂佛以希有事。方便憐愍。教化利益我等。脫億劫難拔之苦。證無上菩提之果。何恩大於此哉。所以無量億劫無能報者也。手足下。言難報之事。以恩量如空。安可以有相身心身外長物而可以報哉。所以於恒沙劫亦不能報也。諸佛希有下十句。重申難報之所以也。以佛自證無量不可思議廣大神通。而能為我等下劣眾生忍於斯事。且又為我等取相凡夫曲施方便。隨宜而說。此世尊慈悲大恩。無可為喻。豈能報耶。諸佛於法下十六句。述明隨宜而說。以感方便大恩也。所以能隨宜而說者。以佛得最自在之法。所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故能知眾生種種樂欲隨力所堪。故以無量譬喻言詞而為說法。隨根授法。種種籌量。分別知[A56]已。故於一乘法隨宜說三。此領三七思惟之事。感此曲垂方便之恩。至難酬報者此也。既不能報。惟心感而[A57]已。從上佛祖知恩者希。果能知恩則為的骨子矣。窮子一喻。描寫窮子始終之情狀。吐露當機之本心。未有如此之詳且盡者。苟不知恩。何能有此。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二
校注
[0539001] 座疑廢 [0540001] 之疑云【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11 法華經通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品名譬喻者。比事類情。故曰譬喻。此品來意。由佛法說盡廢昔權。以顯今實。二乘一向自絕成佛之望。身子上根。既聞佛慧。心大歡喜。自信作佛。故述領悟之懷。世尊特為授記。第中下根人。向執權乘未肯頓捨。故佛說火宅喻。許賜諸子三車一車之權實。中根之人始得領悟。故此品來也。共下九喻各有所主。以前說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今以長者驚入火宅救濟諸子。又為一大事之譬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