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輔妙樂記)
[1]釋隨喜功德品
雙消二意者雙消本迹二意也。
今昔二門者昔是本門今是迹門也。
及隨喜後位者如前[A1]已對滅後五品與現在四信位齊應云及隨喜等位今云後者指餘四品也。
答後未說故者迹門但單流通權實未云久遠者以本門未說故爾。
了此權實者今了[A2]己權實全是佛權實佛權實全是[A3]己權實故云無二也。
疏云慶人有慈悲者只是有慈悲故故能慶人也。
具於悲智者悲只是前權實耳。
理有事者謂實中有權由自解理故能慶人達事即理故能自慶也。
又不二而二者[A4]己他為二也。
行願俱時者行只是智願謂慈悲也。
疏深遠深遠者實證尚過塵點故云深遠深遠又深者指迹門實理也遠者本成時遠也。
於理聞久者謂信於開權顯實理聞說久遠之本故無疑也。
化久等者既事理並具本迹故以久本為竪中間節節廣遍為迹為橫又亦可以事為迹以理為本本迹中三世相望名竪當世廣被為橫故下文云即廣事等。
通約本迹者釋二也。
別對多境者釋別也謂本多境迹中多境不同境謂十界恒沙之法及以四門四悉等。
皆以三千者本迹標二三千標別若二若別雙遮二邊無非實相故名收入而復雙照宛然故名妙事也。
非至今經不會方便者迹門意也。
無以顯本者述本門也。
唯佛知者佛種智知也。
唯佛見者佛眼見也。
通歎橫竪者別論無崖曰廣無底曰深謂法界之量深廣無崖底也。
好堅迦陵者大論云譬如有樹名為好堅在於地中時經百歲枝葉具足出生一日便高百丈佛亦如是無量阿僧祇劫在菩薩地一日菩提樹下實知諸法而成佛道今譬圓人初品之初也。
疏頻伽在㲉者大論又云此鳥㲉中未出之時其聲[A5]已勝諸鳥菩薩摩訶薩亦爾未出無明㲉法音超二乘論文乃通今則別如疏。
疏輕疑者輕謂輕弱之想疑謂不了之心此二減遣故云釋然。
未即觀故者別人初心雖知中修行之時先用折體及以無量至迴向後心方始造境修中行次第故偏不即故拙故非所歎也。
不共不別者意云彼不共般若與今圓不別也。
承機扣佛者機如搥佛如鼓由機扣故佛出妙聲。
經得幾所福者但一念隨喜未有修行觀慧故屬福也。
經及餘智者者從於方便教中來名為餘智人也。
疏格後況初者明今師不同古人判五十人者但取第五十人聞法最薄以況於初不須云展轉劣乎勝也又今復約前三教判五十人者為圓人所教令得展轉開顯也。
一七而止者只是大七即當七七四十九人也。
如前破古師中者今意亦與古師展轉劣同。
經濕生化生者以飛鵝等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諸天子等諸根頓具無而歘有是名化生。
經無形者圓鏡解云欲界具有色心婬食色界除二但有色心無色界中唯一心又欲界色劣欲勝故名欲色界色勝欲劣故名色無色界中色欲俱劣心是無形故云無色界又無形者鬼神也。
經有想無想者圓鏡云有想謂有心而麤無想謂無心而寂非有想悲無想謂雖有心非麤非寂非麤故異有想非寂故異無想十地論云六趣者苦樂差別四生依止為別謂依業故有形無形者色無色差別有想無想者麤細差別有足無足者形想差別也。
望上屬福者上謂證中未證中俱名為福也。
疏云非實者約法非圓但成三教也。
經云何況一心聽等者聽字指上往詣僧坊聽受之人說字指上初隨喜品人彼品多人皆能展轉為他說故讀誦指第二品而於大眾為人分別指第三品如說修行指後二品人其能兼行正行六度故云如說修行也。
疏前是相似位等者指前四品也今則指今隨喜品也。
釋法師功德品
亦以五種為法師者謂受持等五是法師所行之法故指前法師品釋也。
是隨喜果者應云隨喜等五品俱是此品因功德今但云隨喜者且一往舉初耳。
法師唯二三者五種法師各對五品弟子位只有讀說二師名通當今第二三品故也。
義亦兼後二者傍行正行二品也。
縱以五品在六根外者即依今經文也。
前云以五品入六根者即依普賢觀經判位也。
一向未入凡位者以未修觀行且判在五品初未入五品位故。
五師五品真似者此作相生以釋五師成五品五品成六根六根成分真故成世界義。
以隨喜始者應云顯六根終言顯妙覺終大深懸解下釋第一義相也。
疏三品分之者光宅意云一人皆作三品分之則成三四一十二所以一師皆得一千二百是則五師成六千矣。
是散善耳者如何聞法華經但生十善夫十善者皆屬散心所指故不可用也。
二二分對者既云下品八百等則成分於六根二為下品二為中品二為上品故有八百一千千二不同也。
經八百眼功德者注云眼為形面之標處眾根之上故先敘其眼也夫眼者通光照色在守形器文字而[A6]已故其功八百耳者通神納聲善惡眾聲呼一聽於宣受功博其報亦優故千二百鼻者知香身止覺觸於助道義輕故報同於眼舌則宣暢萬教意則研了眾法於通化用深故功齊於耳次辨根者眼根重果如丸而住體清徹故知如頗胝迦不相鄣礙耳根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居鼻頞內背上而下如雙爪甲舌根極微布有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分如身形量意無質礙不可辨形量又引薩婆多俱舍明六根離合三根離中知謂眼耳意三根合中知故論頌云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謂鼻舌身三與眼等相違至境方知故。
對三千塵者如經見於三千大千世界等故一一根皆悉對三千大千世界以明其塵也。
色二十者俱舍頌云色有二種一顯二形或開二十顯色十二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雲烟塵霧形色八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釋云日𦦨名光月星火藥諸𦦨名明餘色可見名影翻此為闇形平等曰正不平等為不正。
聲八者俱舍云一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即眾生善言名句可詮表故二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即眾生惡言詮表惡故聲有三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即彈指等無名句詮表也四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即指平等聲不能詮表故五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即化人善語雖無執受名句詮表故六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即化人惡言亦有詮表故七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即山林河等善聲無詮表故八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即風林河等所發惡聲亦無詮表有情身中所發音聲名有執受語業能詮表故風林河等所發音聲名無執受無執受中有情名者謂化人語聲此化人身雖無執受能詮表故稱有情也。
疏以是功德至同者既云莊嚴則何優劣故與正經各一千同問此中三業即是六根者應云既將三業以對六根何以不對六根但云三業耶故不下即是答出不更對六根所以也。
疏即成六千者室亦具自行化他二千也衣坐亦爾故成六千故言一一善皆具十如以十善不出因界十如亦爾所以一一善皆具十如也。
瓔珞經中具列六輪者十住為銅輪王十行為銀輪十向為金輪十地琉璃輪等妙為摩尼輪十信為鐵輪俱舍所列即云金銀銅鐵輪是也。
唯瓔珞始終者是兩卷菩薩瓔珞經也。
但斷不斷異者若圓住不斷即別地方斷矣。
信通進別者信通餘九進局第二今釋六根故寄精進菩薩以明其相也菩薩戒疏列常精進在第二。
又五與十者應云今品一根具五根相為華嚴一根共九種用但是離此為彼十千。
不以鼻舌為通者但取天眼天耳身如意三為通。
於意離三者漏盡他心宿命三世也。
只是傍小者謂大乘附傍小乘立六通名而復以大六通斥小六通如淨名阿那律天眼即其相也。
至邊乃為風輪所隔者明梵王若在三千大千界邊但見三千大千界內一半而[A7]已大千界外為風輪所隔故不見他界也。
疏云支佛見百佛世界者縱見百佛世界亦未信有佛教化以小乘不信有他佛故。
經彌樓山者此云梵山亦云殊特言內外者此山有五一大四小大者在中小者在邊四面而住在閻浮提西隅大海在目真隣陀山南。
經云命命鳥者亦名共命之鳥命共形殊以命從形故云命命。
經云須曼那者此云妙意闍提此云生華亦云寶華亦云金錢末利此云奇妙瞻蔔此云黃樹華婆羅羅此云重華平華多伽羅是草香無名可飜沉水香者華嚴云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沉水香名蓮華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燒香氣普薰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淨也塗香者華嚴云海中有香名無勝若以塗鼓及諸螺貝其聲發勝時一切敵輩皆自退散也。
經在勝殿上者正法念云善見城中有十千大殿毗琉璃寶或閻浮檀金或白銀因陀喜寶及餘七寶間錯莊嚴又婆沙云善見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諸天宮故號殊勝面各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
疏有八觸者謂從未到定漸覺身心虗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或經一日乃至月歲定心不壞於此定中即覺身心微微然運運而動或發痒輕重冷煖澁滑謂動輕是風大痒煖是火大冷滑是水大重澁是地大體用相添則有八觸也。
經大小轉輪王者樓炭經云轉輪聖王城東西長四百八十里南北廣二百八十里諸天為王化作宮殿城壁七重七重欄楯七重交露七重行樹及金殿銀門銀壁金門王有四德一大富二端正三無病疾四長壽也。
疏云皆於身中現者謂諸佛示為肉身於[A8]己身中現故。
疏四月者以西方但立三時無秋時故云一歲即十二月也。
釋不輕品
可以證因者明不輕品中雙證因果也。
四明眾生唯一乘者彼云欲說眾生悉有佛性成一乘義故說此品一切眾生唯有佛性無餘性故雖有一乘無有餘乘也。
上明勸福者他云上來一品廣明持經之福勸物修行今欲廣敘謗法毀人之罪為誡未來勿作斯業故說此品也。
七者引事者他云近從法師品來上雖言持經之人得六根清淨未有其事今引釋迦本生親自驗證佛滅後持經人得六根淨勸未來眾生令持經也。
隨喜容下者且約展轉至第五十人第五十人在五品初且屬下耳。
弘宣一句者皆當作佛一句也。
以生後見者意云今通述彼令修行者於今經文而生正見矣。
上全弘經文者五種法師受持讀誦等以為流通也今略弘經意者但宣汝等皆當作佛即是經意也。
未為二因者自法華前小典但趣於真未趣於中以未開故緣了不成也。
逆化通理者明今品非但弘於一乘之教正令眾生當得至於實故也。
迹尚不周者未開權故有兼帶故。
末代弘者迷津者此斥弘唯識人談一切眾生全無佛性也若唯識是則不輕非若不輕是則唯識非此縱橫破也。
各得教旨者唯識只可申於方等則不違彼經之大旨故法華論自申今經則得今經二門大旨也。
以解貫四者即內懷不輕之解由有解故則能外敬不輕之境等。
而不先責不輕者意云不輕既謬授記佛何以不先責不輕失。
疏通亘本當者無始本有究竟至於無上菩提無有改易。
疏云種子本有者此不同法相宗中立種子義以業惑為緣了種子故。
疏云將解以歷人者將法華之解以歷他人。
以對新熏者謂外言教及以善知識助於修行即名修得也。
初二世界者謂內懷外敬故屬世界身立不輕行正當生善宣教屬對治人作不輕目當第一義故云汝等皆當作佛此亦不全同序文所對彼以理一屬第一義故。
疏於其則非聖者必見諸佛即是眾生故云於其則非聖如大經中六師之徒謂佛年少學業夫淺等是。
彼則化佛至空身者此從未說[1]遂於語便且云化佛此即報身故上經云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等即表法身故云虗空身也。
此乃虗空身者經云於虗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等即以虗空表法身也。
詮於化事者只聞說法華經即是化儀之事也。
彼則列勝行法者只四安樂行是。
經究竟佛慧者准序中究竟佛慧在於開顯也。
不過實相者實對不虗也常住故對不改也又對無常住對流通動也。
或雜助門者且如藏須以事六度助通須藏助別於住中須用折體二門為助圓用前三以為扶助即其相也。
或抑者以大教抑小。
或覆者謂覆菩薩實用權掩於實隨機設教故云文寬漸頓化儀或兼或帶故云事廣。
但宣二十四字者經從我深敬汝等至輕慢九字標也所以者何下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一十五字釋也。
具述因果者汝等皆行菩薩道述因也當得作佛述果也。
四一一一只是三故者人一必具三因故教一必詮三性故行一行三因行故理一本理具故又為前三所依故。
俱獲大功者現得六根清淨以為大功也。
令合此文者文旨唯一大涅槃耳。
不獨五種法師者或法師行等。
或冥者謂毀者但得冥益耳。
或顯者信者現得六根清淨報故。
或廣者具足受持故。
或略者但聞作佛一句故。
不專對專者既是不專讀誦只道專行禮拜又圓鏡中問云不輕于時何故但行敬歎二事弘一乘耶答不輕弘經凡有二種但行敬歎即是密說得六根清淨具足神通即是頓說所以前密後頓者末世之時增上慢人惡強善弱不可頓說故須漸也如此釋者與今文殊經旨安顯。
廣略准知者廣為他說或但說一句一偈而[A9]已。
大經中禮知法者者圓鏡引大經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皆應恭敬。
[A10]已獲重恩者彼經那律章中淨名為二比丘懺罪滅[A11]已得無生證故云重恩也。
忘犯設敬者經云時二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等。
不為宣通大小非教者意云若為宣通法華禮俗乃可違於律文及以梵網所制若不爾者必不可違故小乘中上座不禮下座況於俗人今不輕為弘法華故禮非為弘宣不聽禮俗之經。
今禮四眾等者斥古人也他云菩薩要須禮俗今問要須一切菩薩悉皆禮俗而復濟眾何罪耶。
禮尚不受者更反斥他也今不輕禮四眾尚被四眾打擲不受他既不受濟義不成。
初正約三四者謂依三而行四行也。
疏云不受理一者不輕以一理而毒之無智不受故無理一也。
疏云比丘即不受人一者不受彼比丘即無人一也行一者一等可知。
疏本[A12]已有善者本有大善也疏從比丘臨欲下第三雙明信毀果報又二先明信者果報次明毀者果報初信者又二如疏。
經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者如上法師功德品說也。
廣對一切者應對十種三法如玄文得大勢於意下第二結會又二初結會若我於宿下舉[A13]己昔信佛得益以勸今持也。
尚猶墮苦者謂即雖隨從以信薄故寧免墮苦也。
擊信毀之二鼓者信即天鼓以生善故毀即毒皷作遠因故。
為生後之兩因者毀為生因故墮地獄信為後報之因故畢是罪[A14]已復遇常不輕等此是二因之相也。
經䟦陀婆羅等者圓鏡云䟦陀婆羅是菩薩名師子月比丘名尼思佛是優婆塞名舉菩薩則攝聲聞舉僧則兼尼舉近事男則兼女也千佛因緣經云思佛等千優婆塞得無生忍鬱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心得解脫彼經既無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具秀公以讀。
疏舉逆以顯順者此重舉前逆順文意成今勸持上是總說今文大意耳謂舉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等以嗔恚意之逆也畢是罪[A15]已至得三菩提等為順應知此一段文唯有勸持遮毀之相耳。
次其罪下十行明信毀果報者初三行頌現報次不輕命下半行頌生報三說是下一行頌後報從我於前世下二行追頌舉信勸順意。
疏如牛皮等者大論云龍鬢縛身入水漸急牛皮繫體向日彌堅初損戒皮次損定肉後損慧骨戒定慧如身如體有相心修如縛如繫受人天果如入水向日今由四執失於正法亦復如是。
釋神力品
此品初應具四悉內外力用異即世界都此力用善生惑滅入中四悉義足也。
神在於內即體宗者神是能取之智智即因果體是所趣之境體是宗家之體宗是體家之宗方有勝用從始至終宗體具足。
今復身輪現此勝用者唯獨今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諸經所無故云勝也。
疏體深等者[1]堅窮故體深橫廣故力大也。
疏分身等國者等取橫遍十方菩薩國土也。
應非四眾八部者謂舊住菩薩即是本時所化應非迹中經文所列四眾八部也。
疏出過凡聖者福人凡也三藏佛等聖也且以梵淨而為所表故云極淨也。
經出廣長舌者注家云言滿三界無以過故舌至梵世行滿十方無怨惡故光遍此界身分亦爾者明五陰雖分一極莫二故神力所顯常為影響也今謂十種所表過諸教上但云言行滿故使爾者佛何常不言行滿耶。
疏三藏佛舌至髮際者時有婆羅門偈呵佛曰。
佛即出舌覆面至髮際曰汝見經中有此舌人作妄語不(云云)。
疏智境罄者罄猶竭也謂智窮境過橫竪周照故云也疏今明復動下表流通未來一切令淨六根也。
疏云而今而後者而今表現而後表流通也。
宗雖近遠同名因果者本門之宗名遠因果中間因果今日因果名近因果俱今經宗也。
疏餘悉如文者生處通三得道之場既是法身生處轉法輪即般若生處入涅槃即解脫生處。
而總於三者以名下具體宗用故。
滿理釋權疑者迹門入實三德究竟無復權執迹力用也地涌品初唱云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因即地烈本屬涌現由茲問答方袪近疑本力用也。
釋囑累品
安國者涉法師。
不越先規者秀公不違於什師也彼先立問云依於梵本及法華論並正法華並諸經皆安囑累品在末何故此經安囑累品在神力後耶答生法師云前說因之時亦並[A16]已付屬義既未周則不別立品今明因果俱竟理說都畢斯則如來大慧於茲顯然今持此經摩頂付囑理深事大必須慇懃為是義故別立品也又引藏法師云羅什法師善解秦言妙得經旨安囑累品在神力後者必有深致若在經末猶是淨土妙音來時何事被誡於此國土勿生下劣想等難詞甚廣(云云)。
今攢舊聞者即記主思述也昔自左溪尊宿云此八相違七並據現文是則易破唯有多寶還本未見有現文稍為難破後因撿藏見南山內典錄云崛多檀移囑累見此文[A17]已破為不難故今攢舊聞及後見他章疏所立義旨也。
總別救者護持人意而不云破耳救即破也。
無出塔處者從法座起即出塔時處也。
師弟參雜者意云良由如來付囑[A18]已竟諸菩薩發誓弘經若移在後則成弟子有擅弘之失及以師弟雜亂不別。
正本既其居先者謂正經在添品前譯也。
梵音錯者者謂須憑梵本以正之。
秦言謬者者以字義正之也。
即而書之者只是不可飜者依梵音耳例囑累亦爾彼本在此故不可移也。
此亦是一見者今家亦未依此以判何者但依什帥二十八品次第大理略足不須云經度未盡以論及正經並隨喜譯者所見不可依也。
二事乖角者正云唱散是一去住相違故云也。
安可議耶者便破意云冥加[A19]已逐者受持讀誦皆有應驗只可仰信安可商議在前後耶。
一乘四德為小義者他解此一乘四德之文乃云料申小義如此說者則成形今圓經同於小典故云形斯為小也。
表現表當者謂分為二分施二佛者只是表正說及流通二意耳又施釋迦表現以正說故施多寶表當以發誓處處聽經便當當不絕故。
更加寶印首者只是離於寶掌菩薩出於寶印首菩薩耳。
以大梵冠首者如云大梵自在天子也。
大梵字不盡者以譯大梵字不盡也。
縱是什公所移者且順自古相傳之什公移囑累品在神力品後深為得旨理契真源詞含玉調光前絕後千古共現尚欲垢之強增瑕礫哉如前引藏法師文是。
連及也者是佛弟子繼嗣傳燈何辭連及也。
疏三千三百者如上寶塔品中三變淨土八方各變四百萬億那由他土且如一變八方各更四百萬億那由他皆令清淨即是四八三十二並本淨娑婆一千則成三千三百也此亦且語其一變耳。
有人引大經等者圓鏡引也。
疏云若根深智利者至法華中根深智利若法華前須以餘深助耳。
經云為令其人者良以專弘佛慧故能令他得佛慧益也。
受大施主者若非無緣大慈悲安得稱大施主也有人云設殊不體文只於結文亦具衣等三法故今領上義意周遍也。
釋藥王品
而成四悉者從此文下是生善從輕生重法是對治治其不輕之惡從命殞道存即第一義寶雲經說菩薩有名大藥樹譬如藥樹名曰善見眾生有得根者有得莖枝葉華果見色聞香得味得觸等而皆治病菩薩亦爾眾生有種種病有依施治者依戒依精進定智見色聞聲依利行同事得治事具此十事名菩薩為大藥樹准此一切菩薩皆是藥王今別舉喜見以標品目圓鏡行云觀經云日光。
疏云聞說佛慧者佛慧是同故得引用也。
疏云號曰藥王者以因世藥成出世心故號藥王也疏所以竭其神力者經云以神通願力而燃身也。
盡其形命者經云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A20]已後其身乃盡也。
疏我傳爾明者謂藥王傳明與於弟子弟子又傳明與他故云也。
疏勗者勉也又勗者誡勗也即勸勉誡勗也。
疏他方大士者只是西方東方二菩薩等。
疏云形無定准者意云位取法正何擇其形焉。
真如實相是所乘體者如來所說妙法為體也。
是乘乘之緣者只為機緣不等且令能乘乘不同矣。
以依一實立因果者明藥王等自入住[A23]已方乃隨緣立行[1]遂物所宜故云也。
疏於化他流通者文略應云化他自行以普賢屬自行流通也。
經及此聲聞眾者仍本為名非謂今經有新得小者。
意在苦行者明藥王雖有百千萬億難行之行今經弘法最逗物所宜專在苦行也。
經彼國無有女人者女人則開四惡趣門既無女人則無四趣也。
經一箭道者百二十步也。
疏若行又二者上分文云二修供養者只以苦行供養故不相違也。
經不如以身供養者此菩薩入初住[A24]已故能捨父母生身長時供養也。
既即實相者實相之體具法空也。
所以投巖等者總舉勝熱及善財事以顯邪正良由勝熱投巖有於正法所以不為華嚴中眾說為外道之行不為佛法內眾所譏。
故勝熱至疑者善財南行有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羅門名勝熱修於苦行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火中善財見之云我[A25]已先發菩提心婆羅門言汝若能爾諸菩薩行悉皆清淨善財言人身難得乃至受如法教難得正命此非魔耶諸梵空中散華供養告善財言勿疑聖者今此聖者得金剛炎三昧光明法門廣度眾生善財聞[A26]已於婆羅門起真實想投身未至得善住三昧觸火得寂靜三昧婆羅門言以解脫火燒諸眾生見惑無餘必不退轉獲益歡喜何況息疑疑由解生可引用也。
尼乾者為王廣說名國法及呵斥於生身有過悉讚歎如來觸無其過因生正信並內解力。
智邪事邪者智即心也事即行也必以正智而導於行故云智不可亡。
豈獨令俗等者此斥圓鏡也他答云此或可是在家之人不在犯戒之例故今非之先小後大下簡小大憂次謂須開小憂以成大憂是故在小則依小次在大則依大次大在於小須依小次而坐故也先大後小下簡受大後受小但為增其小乘身口律儀及入小乘坐次故受不可令其戒體更發先小後大下簡開遮若後受大[A27]已小遮須開不可遮依小制不得燒身等先大後小下簡小不能遮通大須依大制不同依小一界之內下簡二眾同住通局進否若大乘布薩須簡小乘若小乘布薩大人須集一身之中下簡二戒體應知先小後大則一切但開咸成大乘無作若先大後小則小無作不復更發但增身口律儀同[A28]己大乘於小下簡大人為他受小須依小教以立心境不得為說大三聚淨戒立於心境而相混濫小誦於大下簡得誦不得誦應知未受大戒不得誦大乘戒本。
並出開制之方者此明制之方但為地前菩薩須依開制地住[A29]已上菩薩並出開制之外故云出也。
經命終之後等者明憙見此國沒生此國王家沒生王家故云也。
經八百千萬億等者藏法師云此文有二數一者八百千萬億蓋是此土之數次從那由他[A30]已下是外國數按新華嚴六十五云一百落叉為一俱低俱胝俱低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乃至僧祗僧祗為一趣一趣一趣為一至一至一至為一阿僧祗阿僧祗阿僧祗為一阿僧祗轉阿僧祗轉阿僧祗轉為無量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為不可說轉總有一百二十倍此則文類相似故知是外國數名也。
他人疑云者圓鏡引大論云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入涅槃諸得三道優婆塞舉五百床四天王舉佛乳母佛自在前擎香爐燒香供養佛語比丘汝等助我供養乳母諸阿羅漢比丘各以神足到摩梨山取牛頭栴檀香作[1]藉而焚燒之愛道是生身乳母佛尚焚之況佛是法身之父而喜見不爾也。
經高三世界者只是高出欲色無色三界外耳。
此中須在極果者此是究竟極位勝應八相也。
此即始終者位位並具能所生即世界長養生善即為人惑盡果圓為對治應依於理即第一義即始終之相也。
疏無量義云四水者彼經云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悉皆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有人云四水者誤今疏引彼四對今經四非誤也。
十寶山名出華嚴者謂雪山集一切藥二香山集一切香三軻梨羅山集一切華四仙聖山集於五通五由乾陀羅山集於夜叉六馬耳山集於妙果七尼民陀羅山集於一切龍八斫迦羅山(此云輪圍)集諸大力九宿慧山(十地論云眾相山)集諸脩羅十須彌山集諸天子。
蘇迷盧四寶者東金西銀南琉璃北頗梨彼經以十山次第配十地也俱舍云前七金所成頌云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羅(此云持雙山頂有二持雙跡)伊沙䭾羅山(此云持軸山峯上如車軸)竭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此云善見)頞濕縛羯拏(此云馬耳)毗那坦迦山(此云象鼻)尼民達羅山(此是烏也)又俱舍云海有八別在九山間妙高為初鐵輪圍為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第八名外前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燸四輕五清淨六不臰七飲時不損喉亦云飲時調適八飲[A31]已不壞腹如是八海初廣八萬餘七半半陿。
疏十地等者十地約通教乾慧地屬外凡性地屬內凡別三十心屬賢十地屬聖若純約別教釋者或凡謂十信外凡或賢謂三十心屬內凡或聖即十地也以對所依次第三諦最順。
疏或俗真等者次第三諦也。
疏云虧盈者盈實虧權也相指者只是即權而實即實而權耳。
不及此經說施權意者謂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是說意何者昔所不說今方說之為破權疑說於施意意在實故。
疏餘經說三諦等者此即別教次第三諦三昧也。
疏實相入真等者入只是開也。
應具簡車體者謂真詮實理為車體故云其車高廣道品為白牛即能契之智也幰盖等並莊嚴具四十二位無功用道任運趣極如順流揚帆故云其疾如風。
經此經能大饒益至其願者此句為總餘句是別以總冠別故也。
安樂行是同居至分者以四行是淨土之行故。
[1]釋妙音品
音樂世界者樂是世間之法令人生於樂欲心故。
自隨為人者自生[A32]己善復生他善故。
奉鉢對治者奉鉢治於不施之惱故屬對治也器表中道即第一義。
此從自行者為對普門且云自行從名而說名為妙音宜從自立名為普門可從化他宜從他立故爾。
又如常不輕者引同也明不輕品是從名而釋故云即名以顯本事如經云有比丘名常不輕意合應知諸品人法俱等自行化他咸同雖乃從名偏立人法必無二矣。
普門居中者從藥王下五品則普門居中以普門中人法俱普故得俱通餘品也。
單消其名者什意云此五品經文其名雖異而體必同不出人法俱普故云義亦無[夕*牙]也。
疏但甘其味者但取其法耳。
不思議相海者以小乘中但有相好之名無有相海之稱故偏小相好皆從一圓相好流出也。
順於師長者謂白毫從敬順師長而得名從小教而立且寄於小用表大教。
因果相召者明佛由順師長之因感得白毫之果以白毫之果光召於妙音之因人妙音若來如佛昔順師長之因而感白毫之果。
實因所感者緣中道實相以之為因光為能表法為所表改云令弘此法也。
以撮初依相海者此問意者初既云大人相者大相海也則是三十二相無非相海何故復約事校量云展轉有優劣耶。
任運接照者任運攝得照於中間令修行成就耳。
疏淨名云日月等者彼經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經得妙幢相三昧者謂竪極實相之頂名為妙勝出諸偏三昧之上喻之如幢。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故名法華。
淨德三昧者謂三障即三德故云淨德也。
宿王戲三昧者宿即是主主即王也得此三昧遍遊法界故云戲。
無緣三昧者謂法界為所緣三昧為能緣緣所相稱無思無念而常遍攝故云無緣也。
智印三昧者智與境合故名智印此從照而常寂得名也。
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者中道三昧諸法具足殊方異類無不解了皆歸實也。
集一切功德三昧者三德秘藏恒河沙萬德悉集其中矣。
清淨三昧者三德畢竟無染故云清淨也。
神通遊戲三昧者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也。
慧炬三昧者三智朗三惑此從即寂而照得名。
莊嚴王三昧者不思議慧即照而寂莊嚴法身。
淨光明三昧者實相之光無二邊染故。
淨藏三昧者[1]調達三道即三德故云淨藏也。
不共三昧者楞嚴三昧不與三教共也。
日旋三昧者如普賢三陀羅尼即其相也。
豈同世有者謂不同世間之福也。
規謂規模者以妙音所將有未斷惑之眾故誡妙音為未達者之模諧也。
而耐其拙者用權為拙耳。
以中空等者中空釋座慈悲釋室莊嚴釋衣。
疏雖同一位至終者仁王經歎菩薩三十生功德一地有三生謂入分為初生住分為中生滿分為終生故今推彼而論高下耳。
經甄叔迦寶者注家云此寶似鸚鵡𭉨邊赤或云色緣。
經云如那羅延者天帝第二大臣名其身堅剛[2]研刺不入菩薩以色身現世故以世中極堅牢身而況類之。
經世事可忍不者問意云內四大既其調和外諸違情境復可忍不故云世事也。
經無不孝父母等者此下總有五句皆以無字著句頭不字著句末如云無不孝父母不無不敬沙門不無有邪見不無不善心不無不攝五情不經中存略說者應知。
疏云種何善根者屬智以神力屬福也。
疏體一而用異者同以不二實相為體也。
故得互用者三昧從定陀羅尼從慧以名異體一名為互耳。
疏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者取其音聲之用便故。
釋普門品
將釋此文大分為四先明得名之由次釋題目三十雙者下廣釋經題四依經解釋。
初文者是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寶藏佛所稟觀音之目[A33]已成種覺號正法明次當補處稱為普光功德其本迹若此寧可測知方便隨緣趣舉一名耳。
次略題者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那波婁吉低輸此言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音者是所觀之境也萬像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標經者由聖人心口故文理表發織成行者心故稱曰經普門者普是遍義門曰能通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品者類也義類相從故名為品。
三廣釋初不云因緣者文雖不顯其義[A34]已彰人法異即世界聞能生善即為人聞能滅惡即對治聞即見理第一義也。
疏人有多種等者人即假名所成之人法即五陰能成之法此之人法通於九聖若色受想行識是凡鄙法攬此法能成生死之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法成出世聖人上中下惡即成三途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人法故六道階差及四教人法不等故云多種廣如彼玄文釋。
疏二慈悲者悲名愍傷慈名愛念愍故拔苦念故與樂菩薩若但起慈悲心不窂固故須發弘誓加持使期心有尅也謂四教菩薩皆發此心也。
三福慧者亦名定慧定名靜愛慧名觀䇿大論云定愛慧䇿寂照之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福德禪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亦稱為目足備故入清涼池池即涅槃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也亦有四教不同也。
福能轉壽者轉分段短壽成常住慧命四真應者真名不偽不動應名稱適根緣集藏名身若契實相不偽不動之理即能稱機而應始從外道終至圓極比決不同唯有別圓任運能現(云云)。
五藥珠二身者藥王療治苦患出奈女經珠是如意之寶如華嚴云有一上藥樹其根深入枝葉四布根莖枝葉皆能愈病聞香觸身無不得益菩薩亦如是大悲薰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七寶琳瑯降雨攘攘隨意而雨不窮不盡菩薩大慈薰身與眾生樂名如意珠王身此亦約六即判位就前問答遍救幽厄苦難得藥王身若從後問答稱適所求雨實相雨得涅槃樂得如意珠王身名。
六冥顯兩益者冥是冥密顯是彰露大聖恒以二利益安一切眾生及以下地日用不知譬如日月照世盲雖不見實荷深恩此亦約六即判位就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從後問答親覩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法利顯然(云云)。
七權實者權是蹔用實非暫用一自行論權實自觀中道為實二觀為權二化他論權實他則根性不同或說權為實說實為權不可定判但約他意以明權實三自行化他合明若自觀三諦有權有實皆名為實化他隨緣亦有權有實皆名為權用此三義歷四教今就自行權實明六即判位依前問答從自行化他實智益物依後問答從自行化他之權智以益物(云云)。
八本迹者本名實得迹名應現始坐道場及初住所得法身即是其本迹為上地佛及作上地菩薩悉名為迹就前問答不可說示但冥祐前人從本地得名依後問答[1]珠形異狀應現度脫從迹得名六即(云云)。
九緣了者了是顯發緣是資助於了顯發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觀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莊嚴緣者即是解脫之行行助道福德莊嚴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種喻於緣耘喻於了通論教教皆具緣了義今明圓教二種莊嚴之因佛具二嚴之果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得緣了也即是性得為修得種子也(云云)。
十智斷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智德既滿湛然常照隨機即應一時解脫斷德既滿處處調伏皆令得度前問答從智德分滿受名故云如十四夜月光後問答從斷德分滿受名故云如二十九夜月邪輝將盡。
疏別釋五隻者觀世音普門五字也還將此別一一冠前五隻。
疏今簡三觀者且約相待而云簡耳疏云音者機也者謂觀其音知機差別不同也。
疏一切法邪等者心邪則法邪心正則法正也。
疏慈悲普者由慈悲具方能起四弘誓四弘誓有悲故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諦境煩惱無邊誓願斷此依集諦境此二俱名下化也有慈故法門無盡誓願學此依道諦境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諦境此二即上求也。
疏云未值定光佛等者瑞應經云至于昔者定光佛時我為菩薩名曰儒童買華奉佛散華供養華住空中佛知其志而讚歎言汝無數劫所學清淨自是[A35]已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獲記之時得無生忍方與理合也。
疏理智歷法者謂智與境[2]令遍歷一切無非實相依此修行方名行普。
疏斷惑普者釋論云無礙道中行名菩薩解脫道中行名佛此究竟為悟佛證三菩提名解脫道也然修行是方便道斷惑是無礙道入法門是解脫道此約自行次第也。
疏道前名修方便道者此則住前及初住俱為道前初住[A36]已上為道後從此[A37]已去任運分普今不論道中妙覺證後為道後也。
疏相似神通如上說者如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也。
疏況真神通者若欲化他他示三密神通是示色身方便是示意同情說法是示口隨其類音此即化他。
疏二種道前方便者進行方便是道前方便即以空假二觀也地前所用為入住方便名修行中攝。
疏如入法門中說者入初住證一分實法為體即是入法門如前入法門普中云道後所入名法門是也。
疏化用如今說者今觀音正是真道方便化用也。
如釋籤者伯益造井貨狄造舟容成造曆岐伯造醫蒙恬造筆荼倫造紙等。
疏農甞者只是甞五糓而[A38]已。
疏空通而假壅者謂偏行偏用不能一時雙照何者初但住空不能用假故云假壅。
假通而空壅者出假之時偏用於假而息於空故云而空壅也第二明體者以靈智合法身為體也第二明宗以感應為宗十界之機感於寂照之智致有前後感應之益不取因果為宗(云云)第四慈悲利物為用第五教相即開權顯實之教令冥顯兩益被於將來以十法界身圓應一切使得解脫圓人秉於圓法流通此圓教五味之中即流通醍醐味也。
疏次說西方菩薩時者此釋品初爾時相對以為四悉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A39]已訖次說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故云爾時下三悉一一皆結云爾時也。
二處皆有初聞名時者前品初聞名云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等是此品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至聞是觀音菩薩一心稱名是。
皆有隨應為說者即是各有現身說法是。
皆有問答得三昧由者初品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乃至行何三昧次華德菩薩問種何善根修何功德乃至住何三昧等是此品皆是無盡意菩薩問佛答斷疑。
疏大品明空則無盡者經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也。
大集明八十無盡門者彼經云身子問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答云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提心[A40]已不可盡譬如虗空不可窮盡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可盡眾生性無盡教化眾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盡菩薩發心無盡又檀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九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也。
皆無自性者以境不自境賴智故智不自智賴境故如此云者則成他性等今文正在和合能所皆空方無自性等過。
經云即從座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菩薩於佛備其二儀故言起觀解者菩薩常遠離行故言起亦是契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無所染著故言起又菩薩安於空理理本無起愍眾生故承機利益故言起又中道本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亦起眾生實相故言起此約三觀釋起也。
偏袒右肩者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肩者示執奉為便表弟子事師充伇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此方以袒為慢然古有須賈先生肉袒謝於張儀露兩[1]脾也觀解者覆露表空假二諦又表權實實不可說如覆左表有冥益權於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
合掌者此方以捧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專至一心一心相當以表敬也觀解者權實不合而今得合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界也。
經云善男子者圓鏡云子有紹繼之能男有剛幹之用行有自利利他府理清昇感樂之義稱之為善也。
況二菩薩乃至俱從慧立者佛從覺菩薩從觀故俱屬慧也。
經云以何因緣者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名觀世音也。
經云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者聞是聞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思慧一心稱名即修慧也一心稱名者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名事一心又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心念或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意名事一心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假慧相應中慧相應即理一心也。
亦不須足者何以知之上既云聞是觀世音又云一心稱名口稱名意足安下明其應相也。
由過現緣差者只是緣不等耳。
亦有人云三灾等者圓鏡云無情有三火水風有情亦三身命財無情三次第有二一從急至縱二從小至大三災小大也有情難次第亦二一從重至輕故前命次身後財二從難至易以命難難勉乃至財難易脫也(云云)。
自身出火者如大論云[1]醫師兒愛公主於天祠中欲火從口出燒於天祠也。
木火自出者雖云久旱亦由樹枝相磨而出也。
釋水則無七相者圓鏡云復次水有內外外可知內復二種一成身水以濕濁為性和接為業眾生身由此和接故二違身水與身為病故但有二相而[A41]已。
疏火難為四者一持名是善為機二遭苦即是惡為機三應四結如文釋諸難例為三意一帖文二引事證三觀行解釋帖文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以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難設脫有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惡稱之為設經云若有設有復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次引證者晉世謝敷作觀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其傳云竺長舒晉元康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勉理一心稱名風迴火轉除舍而滅鄉里淺見謂為自爾因風𤍜日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即叩頭懺謝法力於魯郡起精舍上谷乞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法力小臥比覺火勢[A42]已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云云)三觀行者果報火難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禪皆有火難如何鼻隔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夾炎餓鬼支節烟起舉體燋熱畜生燠煑湯炭脩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若至劫盡須彌洞燋諸天宮殿廓都皆[2]都盡初禪[A43]已下無勉火灾凡十五有眾生百千萬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者火不能燒次惡業火者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無過嗔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燃請觀音經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令得清淨由斯菩薩威神力也三明煩惱火若聲聞人厭患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烟炎俱起輪迴墮落為火所燒生死蔓莚晝夜不息懃求方便競共推排諍出火宅稱觀世音機成感應乘於羊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菩薩次通教別教圓教及變易土鈍根人變易土利根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並為五住煩惱惑火所燒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難恒逼稱觀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脫(云云)。
第二水難者亦為三意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帖文為三一遭水是有苦二稱名是善三得淺處是應二引證傳云海鹽有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稱觀世音偶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有船人送達岸不復見人船此人為沙門大精進(云云)三觀解者果報水至二禪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如地獄鑊湯沸尿屎醎海灰河流漂沒溺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沒衡沒波致患脩羅亦有水難人中可知水灾及二禪沉瀁無崖是時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況永勉次惡業水者波浪愛欲因緣之所毀壞澍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捨浮囊見思羅剎退善入惡即是水漂何必洪濤巨浪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三煩惱水者經云煩惱大河能[A44]漂香象緣覺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老水波蕩惱亂我心暴風巨浪有河浀復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二乘人修三十七品運手動足截流而去三果名淺處無學為彼岸支佛通別各有淺處及彼岸圓人得六根淨為淺處入初住為彼岸變易中分分是淺處無明究竟盡方彼岸(云云)。
第三羅剎難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帖文又二一明難二結名難中為五一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五明應初人數者舉百千總數不定判多小以入海求珍結伴無定數雖不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官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次遭風是難由樓炭云巨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黑風者請觀音云黑風洄波仁王般若云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受陰身經明五風阿含亦云有黑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是食人鬼人屍若臰能咒養之令鮮復有噉精氣鬼又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一人稱名餘者悉得脫者同舟憂[1]感[2]体否是共散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是均二引證者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汎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便欲盡食一船眾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勉脫三觀釋者華嚴云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墮落惡道失人道善寶及無漏聖財從地獄上至三禪皆有果報風難若風灾起時諸山擊搏上至三禪宮殿碎為微小土當知此時誰能救濟唯一心稱觀世音菩薩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及無量方便令得解脫次明若修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墮三塗鬼國及愛見[3]境中次明二乘人採聖財寶為煩惱風吹慧行船行行舫墮見愛[*]境為見愛羅剎所害若能稱觀世音得脫見愛二輪永勉二十五有黑業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別圓變易等入煩惱海採一切智寶八倒暴風所吹飄諸行船墮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諸法不生不滅入實際中即得解脫(云云)。
第四明刀杖難亦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帖文為三一遭難是苦二稱名是善三應也今言刀杖段段壞者由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力大二引證者傳云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4]狂為賊本供養觀音金像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折三斫頭終無異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晉太元高[A45]簡滎陽京人犯法臨刑一心歸命鉺鏁不復見處下刀刀折絞之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在京縣(云云)三明觀釋者非但世間殺具名刀杖惡業亦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三毒等皆名刀箭地獄即有刀山挂骨釰樹傷身鋸解屠鱠等餓鬼更相斬㓨互相殘害畜生則魚鱗相順強者伏弱牙角相觸脩羅晝夜征戰人中前履白刃衝刀東市等地天共脩羅鬪時五情失守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稱觀世音若應刑所尋斷斷壞次明修諸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墮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若能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昇受樂次聲聞人厭患生死觀三界見思劇於刀箭(云云)次支佛六度行通別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若能稱名即蒙聖應(云云)。
第五鬼難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帖文為四一標處所二遭難是苦三稱名是善四應三千大千滿中者假設辭也若言滿中復更從何處來今言欲來者知是假設也鬼所以畏者觀音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於惡眼豈容興害心害心惡眼二俱歇也次引證無文三觀解者果報鬼難者地獄道有蔽惡大力鬼惱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惱小鬼畜生道鬼亦噉畜生人中可知如阿含中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釋床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釋還發慈心鬼光滅即去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云云)次修因者如阿含中云婬欲破梵行嗔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酒鬼惱不飲酒戒乃至十善諸禪亦如是為業惡鬼毀損人天動不動業若能稱名即不加害次明煩惱鬼者見心為男鬼愛心為女鬼歷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遍滿惱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別圓等行人若稱名誦念觀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隨意所轉不能為害(云云)。
第六枷鏁難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帖文為四一標有罪無罪二遭難三稱名四應帖文者上臨當被害此定入死自此明有罪無罪或是推撿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撿節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其罪有無也在手名扭在脚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鏁繫名繫礙撿是封撿繫未必撿撿必被繫繫而具撿憂怖亦深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次引證者傳云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心無間息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鏁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方息(云云)三觀解釋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龍檻繫閇等脩羅亦被五縛無勉幽厄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次明修因者故經云妻子以為鏁械錢財以為窂獄王法以為狼𤢎遮礙行人不得修道望現在是果報縛望過去是業若聲聞人者凡夫乃三果是有罪羅漢是無罪雖有罪無罪同在三界獄中五陰繩所縛三相無常撿覆權實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𢬿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鏁如是等束縛行人不能得脫稱名繫念必蒙靈應若發定慧及發權實法身顯現無明永破即是杻械枷鏁斷入無餘涅槃也支佛六度行通別圓起無緣慈悲薰諸眾生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也。
第七怨賊難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帖文為四一標難處二標遭難人三明有機四明應難處即是大千國土次明難即滿中怨賊滿者假設也國曠賊多聖力能救顯功之至也怨者此難重也賊本求財怨本奪命今怨為賊必財命兩圖若過去流血名為怨現在奪財名賊如此怨賊遍滿大千尚能攘之輕者豈不能救也二遭難人即商主也又為四一明主二有徒三壞寶四涉嶮商者訓量此人精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商主即有將領諸商人既涉遠所賷者必是難得之貨故言重寶也嶮路或可曠絕幽隘名嶮或值怨賊衝出處名嶮路也三有機者亦四先明一人安慰二勸稱名三歎德四眾人俱稱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所以勸稱名者設其上䇿也所以歎德者奘令定瞻也若不安慰則怖遽障惶雖安慰止怖若不設計唐慰何益故勸稱名雖勸稱名若不歎德設計則心不定瞻亦不勇所以歎德故知此菩薩決定能施無畏決果依憑三義既足俱時稱唱機成獲應即得解脫也南無云歸命亦稱為救我次結口機也顯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廣豈止七難而[A46]已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明觀音力出分段外竪應二土故言重明再沐神應故言高累以是義故故言巍巍二引證者傳云慧達以晉隆安二年北隴上堀甘草于時羗餓捕人食之達為羗所得閇在柵中擇肥者先食達急一心稱名誦經食餘人盡唯達並一少兒次擬明日達竟夜誦猶冀一感向曉羗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1]透出咆吼諸羗散走虎因喫柵作一穿而去達將小兒走叛得勉道明住俓過賊難等三觀釋者若果報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鬪諍如阿含云忉利戰不如脩羅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會稱名得解脫次修善時惡色是怨猶如水灰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闇滅明生次明煩惱怨賊者一切煩惱是出世法怨商主是三師羯磨受戒人是商人無作戒是重寶五塵是怨賊或法是商主商人是徒眾理教是重寶兩遇魔事是怨賊或心王是商主心數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寶覺觀為怨賊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稱名即解脫也(云云)。
第二明意機為二初帖文二觀解帖文為二初明意機次結意機意機約三毒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嘿念此兩明機三明離是應也通稱毒者侵害行人喻之如毒又久滯為婬悕為欲嗔恚多者今世後世人不憙見遺教云劫功德賊無過嗔恚華嚴云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門又嗔則在聲恚則居心愚癡者邪起諸見撥[2]撫因果謗毀大乘又愚謂迷境癡謂障智二觀解者大經云一切善法欲為其本二乘欲樂涅槃名貪厭生死名嗔不達此理名癡開三毒即有八萬四千具足又未斷別惑菩薩貪求佛法於恒沙劫未曾蹔捨即是貪相惡賊二乘不憙聞其名如大樹折枝之喻豈非嗔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佛性理未了未了者是癡相欲除此三煩惱故常念觀音隨機應赴即得永離(云云)。
第三明身業為機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解帖文為二一二求願滿二結歎求又二一求男二求女文云女人求男若是無子則絕嗣有子則父母俱欣云何獨標女人求男耶解云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之所棄並婦所輕傍人所㗛又婦有七失六猶可忍無子最劇容惡性妬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無子既苦故標女人求男也德業者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財貧觸途[1]墂坎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故云便生等也求女業者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2]卑孤少寡相貌不佳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相則招於福敬故云眾人愛敬(云云)次引證者傳有人姓鬲四月八日生月氏國癡人三觀解者果報求男女者如阿含中地獄[A47]已上乃至欲天皆有無子之苦禮拜求願亦能滿心次明修因者先辨法門次明與願法門者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男六塵女識為媒嫁生出無量煩惱之子孫此男女不勞願求任運成眷屬也又善權方便父智度菩薩母一切諸導師無不由是生又慈悲為女善心為男等(云云)次應機願滿者若就修五戒而論不殺是仁不盜是廉屬女表定法不妄語是質直不婬是貞良不飲酒是離邪昏此屬男表慧法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則失人天道孤獨墮在三途歸命求救五戒完全即男女願滿十善例然修禪時方便修慧精進等三方便為男念一心為女覺觀喜為男樂一心為女(云云)次聲聞五停心觀治嗔用慈治散用息此二為女治貪用不淨治癡用因緣治障道用念佛此三屬男(云云)次支佛者緣方便道起慈悲觀名女慧觀名男若發真緣里名男出觀緣慈名女(云云)六度菩薩有慈悲不斷惑在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為男(云云)次通教菩薩既斷煩惱則有智斷緣諦理之慧為男慈悲扶餘習入三界名女(云云)次別教十信菩薩修五波羅蜜福德莊嚴為女智波羅蜜為男三十心名男女詫聖胎初地中道正智開發名男生無緣慈悲心發名女生(云云)次圓教以無緣慈悲種三十二相業名女此女端正有相以中道智慧為男六根清淨名處胎初住慈智男女雙生(云云)。
第三勸受持者分文如疏疏上述勝名美德等者此述從品初來但歎持觀音名及感威神之力故云美德未辯其現身說法故今勸持名二格量為四一格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格量本者六十二億舉福田多盡形壽舉時節多四事具足舉種子多今持名號多凡舉四多為格量本也次問答如文四正格量者還舉四少(云云)格四多功德正等持名少田少時少種子少問何意以少歒多答佛眼稱量不增不減四多重倍功德正齊(云云)三結成一時稱名福不可盡大品云一華散空乃至畢[3]告其福不盡如文。
有人云佛法二門者圓鏡云一平等門者如妙音得普現色身三昧八萬四千菩薩共得此定也二不等門者六十二億實與觀音等欲令人尊重觀音故於等作不等說例如稱揚諸佛經說禮寶明佛正滅十二劫生死罪禮拘留孫佛滅無量劫罪也。
亦未申難者今文正明六十二億菩薩不及觀音應先明數量如何俱云等不等耶。
兩俱句邊者今經即是心境俱妙六十二億即是心境俱麤。
若二交互句者若境妙心麤則境隨心轉若境麤心妙則境隨心妙也。
有云論悞者他意云論與經不同故云論悞耳。
但念果德者他人但云唯念觀音果德之身今破意者若唯念果德則不識法身之理應先念應身則於應身即見法報之身則見三身一體於與諸佛等也。
若以念法身者意云若念觀音即應報之法身故與十方佛等又今文中從論云受持觀音下乃至功德無差具足無引論一段文卷。
疏第二番問者前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此義[A48]已竟今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生冥機(云云)。
疏此聖人三密等者亦名三不護三不護者明觀音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不次第經營方施此應即無分別亦無前後任運成就譬如明鏡隨對即現一時等應故言三業不護亦名三無失眾生根機不同深淺有異觀音雖不作念逗機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故言不失三輪不思議化若示為佛心佛口乃至示執金剛神身亦示金剛心口雖普現色身屈曲利物於法身智慧無所損減淨名云若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動而動此乃不思議化也問意業云何示答聖意無能測者若欲示之乃至昆虫亦能得知也。
疏應以者答方便力者何以故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隨而化之故知應以是答意也現身是答身業說法是答口業故知具答三問也。
疏凡有三十三身等者束為十法界身文闕二界者指上品云菩薩身或言翻者脫落或依古本正法華文或言觀音即是菩薩身何須更現今依古本為明菩薩義故本體菩薩一界或權或實種種應化義不可闕又無地獄界身今明別判雖無總答中有文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何得言無釋論云菩薩化地獄多作佛身獄卒見不故遮以此而推應有地獄界身說法也今通約十身四句料簡自有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十界身度一界也若妙覺法身應實報土為舍那佛受化之人純諸菩薩皆求佛道更無異身此一界度一界也若方便土五人同生皆求大乘上文云而於彼土求佛智慧亦是一界度一界也(云云)若寂滅道場稟教之徒諸界不同或人或天龍神鬼等又根性圓別兩異雖諸界不同同見一佛身而為說法者即是一界度多界也若有一界之身但見一界身現不得度則示種種身眷屬圍遶供逗一緣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若佛身菩薩身遍作十法界身遍入諸道各令得見同其形像而為說法此是多界度多界也用此四句歷五味時現身皆如此約說法多少者如善財從百一十知識聞諸法門則多人多法為一人說也如淨名云為聲聞說四諦為緣覺說十二因緣乃至為梵王說勝慧為帝釋說無常此一人用一法為一人說若如通教說般若三乘人同稟此則一法為多人說若是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開佛知見此則多法為多人說(云云)今明三十三身又為八番一聖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眾身五婦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身八金剛身一明聖人先明佛身為是應佛為是化佛但聖人逗物具有二義若一時歘有名為化應同始終名為應若尋此文明於應義今文不明真佛妙覺法身究竟極地毗盧遮那乃名真佛真佛淵遠不可說示云何能解(云云)次明應以菩薩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別圓等輔佛不同若佛於實報作佛觀音即為實報菩薩形或作方便土菩薩形或作同居土菩薩形赴利鈍兩緣赴利緣者如華嚴中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赴鈍緣者如彌勒等若佛轉五味法門法門興廢輔佛菩薩亦節節興廢若權若實廣利眾生(云云)次明應以支佛者如文殊二萬億劫作支佛化眾生現身說法次明應以聲聞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聲聞或作隨五味轉聲聞內秘外現莊嚴四枯四榮導利眾生二明梵身者梵即色天主此名尸棄亦云頂髻瓔珞明四禪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禪頂猶有覺觀語法得為大千界主也觀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捨不取故不隨禪生不捨故應為梵王說出欲論四句現身以權引實應以帝釋身者此地居天主也具云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言能提桓只是提婆提婆即是天因陀羅名主能作天主菩薩修難伏三昧不取不捨說種種勝論四句現身以權引實自在天是欲界頂具云婆舍䟦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A49]己樂即是魔王也淨名云多是不思議解脫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捨應為魔王令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現身以權引實大自在即色界頂魔醯首羅也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云云)天大將軍者如金光明即以散脂為大將大經云八建提是天中力士(云云)小王身者或云天王為大人王為小人王中四種轉輪王自有大小非四種輪王者名粟散王自有大小中國名大附庸名小傳傳相望今言小尚為王何況其大(云云)長者者有長人之德內合法門十德如譬喻釋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宰官者宰主義官是工能義謂三台以工能輔政於主故云宰官郡縣亦稱為宰宰政民下也婆羅門者稱為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人以稱之次列四眾釋如前次婦女者不明小王婦女者王家禁固不得遊散化物為難故不作若如妙音即云於王後宮變為女像也童男女者取妙莊嚴二子釋之華嚴童子挊砂嬉戲七明八部者上列大威德天今更舉二十八天等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象之耳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夜叉此云捷疾此有三處海嶋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得食人乾闥婆此云香陰帝釋樂神在須彌南金剛窟住天欲作樂其心動什師云在寶山中住身有異相即上天奏樂阿脩羅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此云無酒持一不飲酒戒男醜女端在眾相山中住或言居海底掌搏須彌須彌為之岥峨入海齊腰(云云)迦樓羅者此云金翅翅頭金色因以名之此鳥與龍約汝遶須彌令斷我搏海見泥我不如輸子為汝給使汝不如輸子與我噉天力持須彌不斷故龍輸子卵鳥食卵龍不能食三濕生食二胎生食三化生食四云緊那羅者天帝系竹樂神小不如乾闥婆形似人而頭有角亦呼為疑神亦為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此乃是結八部數耳摩睺羅者什師云是地龍肇師云是大蟒腹行也八部皆能變本形在座聽法也金剛非八部數手執此寶護持佛法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諸天即大權神也。
經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者諸名不一橫則遍周十方竪則冠通三土隨機二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任化逐緣豈局在娑婆世界以種種形總明示現身廣遊諸國土者總明所化處廣度脫眾生總明得益功廣言雖略上義極廣前故稱總答。
疏三勸供養者佛答前問先總後別未勸受持佛答後問前別後總未勸供養眾生既荷顯益見色聞聲故勸供養而總別前後者互舉耳。
疏初勸者又二先稱美功德如文二從是故下出供養意正由能施眾生無畏從德受名眾生於畏得脫為作此名德既無量名亦應多不可說不可說也。
疏奉命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若依瓔珞經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兩金答此略言百民萬姓耳實不啻堪此也觀解者以事表理頸者表中道一實之理以眾多無著法門莊嚴[1]寶相如瓔珞在頸解者表菩薩為常捨行故一切願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無依無猗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瓔珞莊嚴法身也百千是十萬此表一地有萬功德即十萬也法施者舊云如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學法施皆名法施無盡意重法故施也今明如法施也正以財通於法名財即是法財即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一心一切具足於法平等於財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不肯受者事解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遜讓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重曰愍我等者或可請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齊故相愍或可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佛勸愍者即是愍一切眾生及四眾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將二因趣二果也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二佛表二果也。
經觀音偈者圓鏡云羅什本經元無此偈以囑累品後亦無偈故梵本之中具有此偈按續高僧傳云隋時闍那堀多於益州龍泉寺為譙王宇文德譯諸德製疏並不釋偈今因講次但加文句矣文二先問具足下答答文三先誡聽二答問三舉二菩薩德齊假使下二正答問有三一先明冥益次從具足下明顯益三從諍訟下重明冥益又就第二顯益文又三先明化他次真觀下二歎自德無垢下三重明化他也妙音下第三舉二菩薩德齊文又三先舉勝人是故須常下二勸念觀世音淨聖下三勸禮勸禮又三先以無救具一切下二明能度是故須頂禮下三結。
經慈音妙大雲者字誤也梵云梅怛利末那三藏翻為慈意妙大雲秀親問今時解梵語僧云慈意妙大雲此翻最勝當用之今師於偈頌大分為五初一行頌上無盡意問次三行頌上佛答三十三行頌上七難四三行頌上結別開總等文五七行頌上持名勸供養結名等文依今分文甚與上長行文合矣。
經還著於本人者問何故呪咀毒藥還著本人答凡呪殺人皆屬鬼神部若殺人不得必却殺呪師如譬喻經中田家本持五戒有渴梵志詣於田家乞飲田家緣事不暇與飲梵志置恨使鬼勅之彼人辱我往彼殺之有羅漢聞之往語田家今夜明燈勤三自歸誦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之偈慈念眾生必得安樂田家如教鬼不得便却擬害彼其法爾故以羅漢力蔽梵志身令鬼不見於是田家悟道梵志得活即是其事。
經真觀者空觀也清淨觀者入假無染即假觀也廣大智慧即中觀也謂中體無邊故云廣大也。
經海潮音者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不過限也。
經勝彼世間音者如上釋名中云勝有為世間無為二邊生死世間方稱觀音之德。
疏聞品功德者文云聞是觀世音者是聞上冥益一段問答也普門品者是聞顯益一段問答也自在業者若是凡夫之業為愛所潤有漏因緣不得自在觀音為調伏十法界示此三業慈悲力潤隨感受生不為煩惱所累故言自在業為中道第一義諦所攝於二諦中得自在。
經云皆發無等等至心者然發心有三一名字發即五品弟子二相似發是六根清淨三真發心即初住[A50]已上此發心是真發心也故大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今發初心等於後心初心難發心故言無等等於後心名無等等。
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者一者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二者如地為眾生依止所欲稱意菩薩亦爾三者如地無好無惡不忻不恨菩薩亦爾四者如地受大雨菩薩亦爾而受諸佛法雨五者生草木為眾生所依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皆悉依之六者一切種子依之而生菩薩亦爾生一切法七者能生眾寶菩薩亦爾能生眾德八者出生眾藥菩薩亦爾能出法藥九者大風不動眾生莫虧菩薩亦爾諸緣不能動十者師子等吼而不能驚菩薩亦爾諸外道等而不能驚非不一途而闕約教。
須辨其旨者教雖不傳聞法不無秘密得益若方等下出其旨相也。
或品似大者此約共部說如方等般若中即色是空空即是色似相融相入不可思議而猶有得小益者文云似也。
或品似小者指方等中多有此相也或兼大小等者此約共教說也。
以向來三義者從以部共故下文是謂皆具顯密及不定意也。
以成大車者空為高爾白牛假為廣智具度高廣不二即是中道以為車體也。
次約初心緣畢竟理者初心淺而理深故云竪也。
釋陀羅尼品
疏此飜總持者應用總持二字通冠四悉無非總持又初世界文總持二字總持遮惡總持眾善故屬世界也。
生云近識者生云其因緣歷數符若影響吉凶禍福豈可避哉但云言理說妙絕群庶致令近識受持心薄故寄之呪術以敦時情也注云幽顯等者注云夫憑理虗心則三界非染虎經通化則百神可彰既幽顯恊讚故曰陀羅尼品幽謂鬼神等顯謂藥王等。
本不合翻者意云呪但須念持亦不為專緣文義念若有功則有感驗所以不翻。
若全不可翻者許與復斥翻既無益何故飜之今家不翻良由此也。
疏眾經開遮下亦具四悉隨相配之以釋前四言開遮者用不等耳。
疏那達居士下未見所出方等陀羅尼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去世後若比丘比丘尼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毀犯諸戒云何當滅如是等過佛言善哉當為汝說四番陀羅尼一一悉明滅罪法度(云云)請觀音經云毗舍離國一切人民遇大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化為麤澁爾時世尊令月葢長者等請彌陀佛觀音勢至於是彼佛及二菩薩受其請故到毗舍離住立門閫放大光明觀世音菩薩為說救護眾生陀羅尼毗舍離人平復如本於時世尊又謂說消伏毒害陀羅尼觀音受請說[A51]已作如是言一切毒害一切惡鬼及虎狼等聞此呪時不能為害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聞此呪時不能為害還得清淨爾時世尊為擁護受持此經及觀世音菩薩名者故自說灌頂[1]言祥陀羅尼。
疏大明等者大品既云般若是大明等即是別歎三智一切智知空空體明淨法界遍朗故曰大明道種智知假遍知法界世出世法恒沙種類不差不滿了了別知無能逾勝故曰無上一切種智知中中理無等種智與之相應故曰無等等也又此三呪名三般若實相般若與諸佛同體名一切種智觀照般若與諸佛同意名一切智文字般若與諸佛同事名道種智此既歎說三智三般若不同上來別有所主故云非治病等呪者屬對也以秘妙之言相屬成文故也。
總用總持等者將此總用等四次第以對四悉釋大明呪等。
別對三教者以般若部通三教故大明屬通無上屬別無等等屬圓亦是三觀般若則通三今唯開顯一實故也。
復名為通者亦是通三教耳。
增益等者誦增益[2]差根增益壽命等。
攝召者攝召鬼神也。
疏勿乖於教者意今是治病者須依治病等今經專為護法也。
疏如王索先陀婆者一名四實行時索給馬食時索給鹽飲時索給水洗時索奉器譬呪智臣譬諸菩薩無識譬凡夫。
疏下例有三如文者勇施沙門持國三無佛印可雖無佛彰言印定應是嘿印矣藍婆(云結縛)毗藍婆(云離結)曲齒(云施積)華齒(云施華)黑齒(云施黑)多髮(云被髮)無厭足(云無普)持瓔珞(云持華)臯諦(云何所)又曲齒等亦是從相及所執為名。
疏震銘其背者此土人被霹靂死背上云市中用小斗五字皆不著中央直書此土無人識者西國婆羅門來見即識著中央一直書則成五字矣。
釋嚴王品
疏云出佗經者謂藥藏菩薩經彼經飜譯甚質今疏取意調彼經文以出求法之相非全錄彼經文。
疏甘露未沾者未得法華教下諦理之旨沾心也。
疏云晷刻者日影也刻者周禮有挈壺氏掌漏刻懸一壺而成水下安示水器壺有小孔漏滴其水於下器中器內有竪木刻為百刻水浮竪木其刻漸出竟一日夜百刻方盡仍於木上為二獸形以正十二時也今國家用之。
疏云一飡喀喀者列子曰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飡以鋪之三鋪而後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爰旌目嘻汝非盜耶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嘔之不出喀喀而死亦云出十六國春秋云爰旌目長路而行質粮乏絕困餓委地遇胡盜文與之食良久精目方能視人乃見盜父問曰君是何人答云故丘之盜也精目遂手據地吐其食曰吾終不食不義食也。
疏十旬九飰者魯有子思孔仲尼之孫也博學精敏英明美才高蹈全德安食不仕乃十旬唯九飯事現史記其樂於道安於貧不以軒冕為心則雲霄之志屈矣(里[A52]巷之門)。
疏慍(於問反怒也惠也怨也)。
疏無忘者不遺也。
疏苟者且也意云我等非其求法人乎。
地非其處乎者古人修道皆擇地而居則使安神進行矣愀(子小反隘)。
疏其誠者誠約信也亦立也謂得其道立也。
疏功由此王者此從後說故云此王若從初說應云功由此人也。
疏云而復邪見者應是推理之邪若是鈍使邪見未必易悟。
疏紫臺者前品經云入七寶臺七寶之中金居其首即紫磨真金也。
得聖前却者三人前得一人後得耳。
又利物多端下約本迹釋。
邪正異轍者二子及母以正化嚴化也。
今從示迹者若從示迹本是大權若從得道[A53]已說則成兩量重得四聖名也。
王及能化者三人為能化王為所化王於宮人王為能化也。
有稱歸心者是何𡡤國王也勝鬘夫人是末利夫人女嫁有稱王其母送書與女具說佛相好等女得書讀竟即說偈云如來妙色身等說[A54]已佛即於空中現等夫人教國中女人七歲[A55]已上發菩提心王教國中男子七歲[A56]已上皆發菩提心等(云云)。
疏六度四弘者文誤應云四等經云慈悲喜捨是也餘經指此為十波羅蜜未如未曾有因緣經中先說六度次說四無量心次第說竟又總釋云眾生無量故慈悲喜捨皆悉無量遠前六度名十波羅蜜總稱一切菩薩行願也。
餘三合在七度內者智在般若力願合在禪度內也。
疏今經指十度為正者經云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等。
疏常宣正法者說前四味於王緣弱為正法也。
疏論議者謂共母論量商度此事也。
疏子白母時至者說法華經是五時畢故云時至也磓砧者二子如磓母如砧父王如器皿又二如磓王如砧宮中八萬等如器皿也。
經我等是法王子者[A57]已得無生忍竟故云也。
經或聽者言或者亦且進退恐化不得故云或也。
疏狹而且陋者不具十八名狹但是邪變名陋十八變闕二應云在地而滅及忽然在空。
經我等為父[A58]已作佛事者父心[A59]已轉菩提心[A60]已發信受妙法華經故云佛事。
疏歸一實相如前者如三周開顯是。
疏即秘密藏者三德秘藏三世諸佛皆集其中也。
經云四柱寶臺者表王等當證開示悟入常樂我淨之果也床是所依表畢竟空理以為所依所依即座也天衣表寂忍稱理柔和忍辱衣其上有佛表大慈悲之室良由境智相稱故能應現無窮。
經放大光明者復表一實智光照破諸愚闇也。
經成就第一微妙之色者以供養是色故表以色微妙。
經云精勤修習助佛道法者上二子既修正道[A61]已次方云乃至三十七品等今父王為偏著依正而復邪見是故先修無作道品以為助行何但修於無作道品亦兼修餘三教以為助治所以三十七品之初念處之觀先破四倒破邪見等並亡助治力大疾得菩提所以先修方修於法華三昧及十度等正行(云云)。
疏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疏實際者大品云法性實際是善知識。
疏若貞良妻者謂內肅禮儀外無譽毀營估家事以給所須即外護也。
疏如宗親財者親能成我財能資我常相隨逐即同行義。
疏如商主導者主達通塞寶所可期即教授義。
疏如子臥父懷者約理也境發於智即如子智還契境如臥父懷此則借小名而成開顯之義。
經云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者妙音品初云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等是則指釋迦名今佛也此品望上上名為前莊嚴相者上云是菩薩目如廣大乃至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即其相也是故疏云婦者妙音是也。
經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者令一切天人禮拜識二菩薩名字人也。
經云得法眼淨者准度無極集經云有求聲聞乘心開意解有志求大乘得法眼淨又大莊嚴論云見道所斷煩惱菩薩爾時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今聞開顯分麤惑先除例同彼論釋。
釋普賢品
疏遍吉者遍故名普吉故名賢也。
問華嚴至如如若彼經云普賢身相猶如虗空依於如如不依佛土大論亦云是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出諸佛土及菩薩遍滿十方以化眾生無的處所矣。
疏纔僅也。
疏幾(巨衣反近也)亦有機音亦有紀音。
疏自在理一者約所證邊屬理一也。
疏神通者行一者修行以神通為本又神通動作皆修行之相。
疏威德者我也者以得理故威德則盛也。
疏名聞者淨者以行淨故名聞遍於法界。
疏言說如此者意云說時如上次第對於四德應知即一具四故云自在等。
隨去者皆云隨者圓四德力不謀而運故謂之隨。
疏流起者任運水流雲起也。
此是心力者謂龍心力也。
法力者法爾力也。
眾生力者謂眾生機感力耳。
不思議力者得一實不思議理故有難思之用也普賢亦爾具四德力故來勸發也。
疏光光無極者謂明明無極也。
疏佛護念者昔護今開也。
疏殖眾德本至入正定者眾善得理而能生成無德不備故云德本亦是正定聚者即照而寂安王三昧稱為正定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謂之為聚即雙照意也。
疏不亂不味者約於定智用論於雙非不亂不味二是定用不取不捨二是智用論解脫力也。
疏又佛護念是開佛知見者中道初開為佛所護示本了因故般若對示真道迴向極果必能廣利群生故大慈名悟佛之知見即正定聚況一俱云入名義最便。
疏入正定聚至如來衣者寂滅忍衣方名正定體遍法界為佛所護念即從所覆為衣也。
疏殖眾德本是坐如來座者畢竟空知是眾德本若非久殖德無由生。
疏發救眾生是誓願安樂行者上文云其人雖不問不信是經我得阿耨菩提時隨在何地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云云)。
疏入正定聚是意安樂者上文云嫉恚違慈悲之心非化他之法諂狂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乖心成心成惱心安空理破偏執諍故意安也。
疏殖眾德本是口安樂行者文云觀諸法空是眾德本所取著心苟執不逆人意不違法相則不說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也。
疏護念是身安樂者上文云蒙佛護念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故能進行又上文云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恬怕未曾有散亂等(云云)。
則以空座為般若者此取能空為般若也廣如法師品末云修如來室是大慈悲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眾生即是解脫能令眾生會於體即是般若修如來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寂滅忍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脫也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即解脫也。
體宗用者衣體座宗室用也。
經云即得三昧者按普賢觀經所謂諸佛現前三昧得是三昧見十方佛及妙國土了了分別(云云)。
疏旋假入空等者專約體法相似入於圓妙之空入假准此言。
疏二為方便等者明法音方便陀羅尼在於似位雙用空假為入中道法音之方便也而云得入中道者顯此方便是中道因非謂[A62]已入故玄文云經明三陀羅尼但名似道未是真道(云云)又復應知衣座室三以為能弘之方法開示悟入以為所依之法也。
疏常手得是經者他意云能行四法則經卷常在心手也。
開示等四句而為四釋者述於方便品中開示悟入而為四釋謂約位乃至觀心也。
有人至此等者圓鏡引云依普賢觀經行法有五列五法竟結云此由罪有輕重根有利鈍故今言三七謂上根人後加四例通於中下由此得知普賢觀經同於勸發品也。
經正憶念如說修行者如上五種法師及三七日等是修行之相也。
疏述成意足者若將此文述前第三覆以神力其文則足看其文勢只似先敘示身教法意耳又與上文不多相稱則成欠其一文左溪文句亦云今不述覆以神通力也。
非玄文等者玄談教旨無非妙心即導義也止觀乃依經修觀軌則行人分到寶所故名達也此疏即分節文句軌範弘讚觀誦合理方得名持雖三不同意存修入故云非一家無以進也。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終)
校注
[0794001] 經卷第六 [0798001] 遂疑逐 [0799001] 堅疑竪 [0800001] 遂疑逐 [0801001] 藉疑𧂐 [0802001] 經卷第七 [0803001] 調疑謂 [0803002] 研疑斫 [0804001] 珠疑殊 [0804002] 令疑合 [0805001] 脾疑膊 [0806001] 醫疑漁 [0806002] 都疑蕩 [0807001] 感疑*感(感ハ惑ナランカ。[○@編]) [0807002] 体疑休 [0807003] 境應作坑次同 [0807004] 狂疑抂 [0808001] 透疑逃 [0808002] 撫疑無 [0809001] 墂疑壈 [0809002] 卑疑早 [0809003] 告疑苦 [0811001] 寶疑實 [0813001] 言疑吉 [0813002] 差疑善【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8 冊 No. 593 法華經文句輔正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0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