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卷之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來解曰。此雖如是布施。只是有礙之寶。不是無為清淨功德。是故如來不說多也。若有菩薩。以盧舍那身中七寶菩提。持齋禮讚。從其心燈。化生功德。不生不滅。堅如金剛。乘香華雲。入無邊界。起光明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此是無為功德。見性之施。化為菩薩。頌曰。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田多。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娑婆。
疏鈔云。若據捨大千珍寶布施。其福極多。若執著希望福德。有餘則有盡。故云若福德執實有。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此是反釋之義。言以福德無者。無希望心也。既無希望。即為無住相施。是名無為福。若依無住無為而施者。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僧若訥曰。福有者。取相也。福無者。離相也。離相故稱性。性如虗空。其福無量。
顏丙曰。假使盡世界七寶布施。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終不免輪迴。畢竟有墮落。不足為多。以福德無故。此其所以為多也。所謂無之一字。趙州教人見性看話頭。自云狗子還有佛性無。應云無。只將這無字。貼向鼻頭上。崖來崖去。久久自然有箇入頭處。是則是。切不得作無字會。
僧微師曰。世尊召云。須菩提。若能施之人。以妄識為本。脩布施行。即取著能所者。以為實有此福。即成顛倒。如來不說此福德多。以福德無故者。若能施之人。以佛智為本。脩布施行。悉皆離相。不見福為實有。即非顛倒。如來說此人福德甚多。
李文會曰。凡夫住相。布施七寶。希求福利。此是妄心。所得福德。不足為多。不如淨妙無住之福無得之德。同於虗空。無有邊際。
智者禪師頌曰。三千大世界。七寶滿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風。猶勝慳貪者。未得達真宗。終須四句偈。知覺證全空。
川禪師曰。猶勝別勞心。頌曰。羅漢應供薄。象身七寶珍。雖然多濁富。爭似少清貧。罔象只因無意得。離婁失在有心親。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相緣妄生。離妄即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陳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無一而虧欠也。備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見法身如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足矣。豈應見於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陳雄曰。壇經云。皮肉是色身。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觀此則知肉身無如來。殊不知有生如來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華嚴經又云。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曰妙色身。則現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來。即非具足色身可知。以非具足色身。而名為具足色身者。蓋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陳雄曰。楞伽經云。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此言諸相者。種種變現神通之相也。又不止於三十二相而[A1]已。如來離色離相。以淨行則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則具足八萬四千。具足三明。六神通。八解脫。(法華經三卷云。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皆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此之具足。即非諸相之所謂具足也。然此之具足。乃其實也。而諸相具足特其華耳。充其實則其華必副之。是以有諸相具足之名。
顏丙曰。佛。覺也。覺性如虗空。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唯見性人。方知即非色身。如夫子毋我。顏子坐忘是也。自性如來。不應[A2]以具足諸相見。性尚不可得。又何有諸相。故以即非之說為掃除之。
王日休曰。此分與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同。於此再言者。為續來聽者說也。
李文會曰。心既空寂。湛然清淨。豈有色身諸相可得。凡夫既不著有。即著於空。有此斷常二見。謂觀空莫非見色。觀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諸相。非具足也。空色一如。有無不異。方可能觀。無身而見一切身。無相而見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諸相具足也。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麼。州云。狗子無佛性。僧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為什麼狗子無佛性。州云。為他有業識在。夫有業識之人。種種著於有。起諸妄想者。此名顛倒知見。種種落於空。都無所悟者。此名斷滅知見。宿有善根之人。無此顛倒斷滅二病。而能洞曉空趣。此名真正知見。若悟此理。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四祖謂牛頭融禪師曰。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空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業障煩惱。本來空寂。一切果報。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無欠無餘。與佛無殊。更無別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懷妄想。亦莫權忻。莫起貪嗔。莫生憂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
祖印明禪師頌曰。養就家欄水牯牛。自歸自去有來由。如今穩坐深雲裏。秦不管兮漢不收。
傅大士頌曰。八十隨形好。相分三十二。(般若經第十卷言八十種好。文繁不錄)應物萬般形。理中非一異。人法兩俱遣。色心齊一棄。所以證菩提。實由諸相離。
川禪師曰。官不容針。私通車馬。頌曰。請君仰面看虗空。廓落無邊不見踪。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解脫非千舌。能言不在聲。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李文會曰。心既清淨。語默皆如。遇緣即施。緣散即寂。
張無盡曰。非法無以談空。非人無以說法。此謂不同生滅之心有法可說也。若有生滅心在而說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見自性。謂之謗佛。但無生滅心。方可說法。
川禪師曰。是即是。大藏小藏從甚處得來。頌曰。有說皆為謗。無言亦不容。與君通一線。日出嶺頭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者。謂佛本不說法。以真性無法可說。若以為佛本說法。即為志在於法耳。佛豈志在於法哉。此所以為謗佛。所以為不能解佛所說之故也。佛又呼須菩提而言。說法者。實無有法。謂本來無法。特為眾生去除外妄而說耳。此法豈真實哉。眾生既悟。則不用此法矣。故但虗名為說法而[A3]已。此分與第七分言無有少法如來所得之意大略同。亦與十三分所謂無有少法如來所說之意同。然此再舉者。復詳言之。亦為續來聽者說也。
顏丙曰。終日喫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莖絲。所以我佛橫說直說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來有所說。即為謗佛。不能解會我所說。直饒說得天華亂墜。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是名真說法也。所以道。墻壁瓦礫說禪浩浩。前輩頌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謝靈運曰。教傳者。說法之意也。向言無說。非杜默而不語。但無存而說。則說滿天下。無乖法理之過。無存。謂不著諸相。心無所住也。
傅大士頌曰。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來終莫見。語默永無妨。智入圓成理。身同法性常。證真還了俗。不廢是津梁。
川禪師曰。兔角杖。龜毛拂。頌曰。多年石馬放毫光。鐵牛哮吼入汪洋。虗空一喝無蹤跡。不覺潛身北斗藏。且道是說法。不是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
疏鈔云。爾時。當起問之時也。言慧命者。善現達佛智海。入深法門。悟慧無生。覺本源之命。非去非來。故曰慧命須菩提。
陳雄曰。慧命須菩提。見於法華經信解品。慧以德言。命以壽言。即長老之異名也。
顏丙曰。慧命者。具智慧性也。故曰天命之謂性。
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疏鈔云。佛言彼非眾生者。皆具真一之性。與佛同源。故曰非眾生。言非不眾生者。背真逐妄。自喪[A4]己靈。故曰非不是眾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云。命者壽之意。壽者老之意。其言慧命者。以須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須菩提於此問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者。恐聽法者誤認眾生以為實有。故曰彼非眾生。謂自業緣中現業。盡則滅。豈有真實眾生也。然亦有眾生之身現在。此又不可謂之非眾生。故曰非不眾生。但非真實而為虗幻耳。佛又自問云。何以故者。謂何故非不眾生。乃呼須菩提而自答云。眾生眾生者。謂凡為眾生者。則所謂一切眾生也。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者。謂一切眾生。佛皆以為非真實眾生但虗名為眾生而[A5]已。此佛自言也。而又言如來說者。豈非諸佛亦如是說乎。
顏丙曰。須菩提問佛。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答曰。彼非眾生。非不眾生者。蓋眾生屬有。不眾生屬無。彼眾生性本同太虗。不落有無二見。如來說非眾生。但假名眾生。故佛嘗曰。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我佛未嘗輕眾生也如此。
智者禪師頌曰。不言有所說。所說妙難窮。有說皆為謗。至道處其中。多言無所解。默耳得三空。(三空解見第一分。又疏鈔云。有無中道。亦曰三輪體空)智覺剎那頃。無生無始終。(俱舍等論。謂時之最少。名一剎那[1]〔二〕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名一羅婆。三十羅婆。名一牟呼栗多。亦云須臾。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川禪師曰。火熱。風動。水溼。地堅。頌曰。指鹿豈能成駿馬。言鳥誰謂是翔鸞。雖然不許纖毫異。馬字驢名幾百般。靈幽法師。加此慧命須菩提六十二字。是唐長慶二年。今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李文會曰。此則魏譯偈也。長慶中僧靈幽入冥所。指魏譯則存。[2]泰譯則無也。謂言若敬信佛法即著聖見。非眾生也。若不信佛法。即著凡夫見。非不眾生。若起此二見者。是不了中道也。須是令教凡聖皆盡。不住兩頭。方是真正見解。故云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悟性空故。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與第七分大槩同。於此再言者。為續來聽者說也。佛言如是如是者。蓋深許其言之當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者。謂性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所得。則蕩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說求也。但說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而[A6]已。
陳雄曰。壇經云。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既無一法可得。寧復有菩提可證耶。我佛無得無證無名可名。是以強名曰阿耨菩提。
顏丙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縛。無法可得。方名解脫。須菩提以無所得之辭而告世尊。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證據之。佛又云。我於無上正等正覺。乃至無少法可得。虗名而[A7]已。
智者禪師頌曰。諸佛智明覺。覺性本無涯。佛因有何得。所得為無耶。妙性難量比。得理即無差。執迷不悟者。路錯幾河沙。
李文會曰。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誌公禪師云。但有纖毫即是塵。舉意便遭魔所擾。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學道之人。但於一切諸法。無取無捨。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如木石。刮削併當。令內外清淨。方是逍遙自在底人。法句經云。雖終日見。猶為無見。雖終日聞。猶為無聞。草堂清和尚云。擊石乃出火。火光終不然。碧潭深萬丈。直下見青天。逍遙翁云。內覺身心空。外覺萬事空。破諸相訖。自然無可執。無可爭。此謂禪悅。所謂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許障礙。微塵許染著。堅久不渝。便是無上士。不動尊也。
琪禪師曰。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分別現文殊之心。運用動普賢之行。門門而皆出甘露。味味而盡是醍醐。不出栴檀之林。長處華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雖應用千差。且湛然清淨。
川禪師曰。求人不如求[A8]己。頌曰。滴水生氷信有之。綠楊芳草色依依。春華秋月無窮事。不妨閒聽鷓鴣啼。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所謂法者。乃真性也。真性豈可謂之法哉。強名曰法耳。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無有高下。謂色身則有高下。真性則無高下也。
謝靈運曰。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肇法師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減下。在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無上菩提。
真武說報父母恩重經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動。則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權衡之公。則可以等物。平則無高無下。等則無重無輕。
李文會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謂佛是高。眾生是下。菩薩了悟人法二空。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無所分別。故一切法皆平等。豈有高下也。
黃蘗禪師曰。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恒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徧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光明徧照也。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疎。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王日休曰。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者。以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此四者乃妄緣中現。而真性則平等。豈有四者之異哉。故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眾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此真性我本有之。豈可謂之得哉。蓋凡言得者。皆謂自外而得。此則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謂之得。然此則言得者。蓋不得[A9]已而強名曰得耳。
李文會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離諸相而修善法。終不能得解脫。但離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搖。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於一切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為修善法也。
川禪師曰。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頌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則笑兮悲則哭。若能於此善參詳。六六從來三十六。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佛又呼須菩提。而謂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謂本來無此善法。乃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故但虗名為善法而[A10]已。
顏丙曰。兩頭話。有三十六對。善與惡對。有與無對。生與死對。去與來對。動與靜對。語與默對。勝與負對。高與下對。不作兩頭見。是為平等法。亦名無上正等正覺。以無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即非善法者。蓋凡夫執惡。聲聞著善。若不離善法。又落兩頭機。豈為平等。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子榮曰。水陸同真際者。總標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云飛行體一如。今據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此頌亦總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產。陸之所生。水陸雖不同。而一性之真際。則未甞不同也。有翼者能飛。有足者能行。飛行雖不一。而一性之本體。則未當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疎。(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闕。性中所具之理。豈有親疎之殊)自他分別遣。(自者。[A11]己也。他者人也。自[A12]己他人妄生分別者。皆當遣去。圓覺經曰。自他身心。註云。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他憎愛故。注云。於自則愛。於他則憎)高下執情除。(妄分高下而生執著之情。亦當除之)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經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則咸共入於無餘涅槃矣。寒山詩曰。佛性元平等。總有真如性。但自審思量。不用閒爭競)。
李文會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無漏福故。是名善法。法華經云。初善中善後善者。初謂發善心時。須是念念精進。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謂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諸法相也。後謂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惡凡聖。無取捨憎愛之心。平常無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飢來喫飯困來眠。又云。常平等心。如此廣大。妙觀察智。如日光明體用及此。是佛境界。
川禪師曰。面上夾竹桃華。肚裏侵天荊棘。頌曰。是惡非惡。從善非善。將逐符行。兵隨印轉。有時獨上妙高峰。却來端坐閻王殿。見盡人間秪點頭。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等虗空。無物可比喻。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鈔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崑崙際。若有將七寶如須彌山高。持用布施。獲福不可知數。問還有過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師曰。佛召云。須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則有一須彌山。若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億須彌山。是眾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疏鈔云。若於無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書寫誦念。為他人演說。如是等人所得功德。不可稱計。何以故。悟性圓融。不斷有為而證無為。不除妄想而趨真常。達第一義於一念之間。得無為福。無為福德。量等虗空。不可思議。故經云於前捨須彌山珍寶布施福德。若比無為福。百千萬億倍。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此言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布施。而不可以比受持演說之功者。以彼則世間福。終有時而受盡。此則為出世間福。愈增長而終無窮故也。
陳雄曰。佛以性上福德為最上。以身中七寶為希有。儻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等須彌山之高大。有能持以布施。則其福德。想不下於須彌山。今有人焉持誦真經。并四句偈。說與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寶。回視多施七寶之福。萬萬不侔。五祖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二佛之言。皆為世人不修身修性。徒施珍寶以為求福之道。
顏丙曰。此一分。專較量福德輕重。若有人將七寶比於須彌山王布施。所得福德。比之持經之人。百分不及一分。況持經之人。又能悟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不特自利。又且利他。如此福德無量。有百千萬億分。乃至不可算數譬喻。正如寒山云。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李文會曰。聚七寶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須彌山王。所得無量無邊功德。此為住相布施。終無解脫之期。不如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勝前功德。百千萬倍。
傅大士頌曰。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嗔。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
川禪師曰。千錐劄地。不如鈍鍬一捺。頌曰。麒麟鸞鳳不成羣。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風之馬不竝馳。倚天長劒人難比。乾坤不覆載。劫火不能壞。凜凜威光混太虗。天上人間總不如。噫。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眾生性本空。化亦無所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僧若訥曰。如來雖設法施。廣度眾生。而不作是念。故誡云。汝等勿謂也。莫作是念者。重誡也。度無度相。能所一如。故論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李文會曰。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不見有眾生可度。又云。謂諸眾生。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分別之心。迷情蓋覆菩提之性。佛出於世。教令覺悟。降六賊。斷三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更不停留纖毫滯礙。即是見性實無眾生可化度也。石霜禪師云。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念去。如大死人去。若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王日休曰。佛謂須菩提云。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又呼須菩提而再言曰。莫作是念。何以故者。以實無眾生如來所度。謂一切眾生。皆是妄緣中現。其實無有。若言有眾生如來所度。即是執著於有我人眾生壽者也。
僧若訥曰。若見有可度者。即同凡夫有我執也。
李文會曰。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四相。佛之不度眾生者。以人人具足。箇箇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
圜悟禪師曰。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若也恁麼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內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行喝也驚他不得。直得淨躶躶。赤洒洒。是箇無生法忍。不退轉輪。截斷兩頭。歸家穩坐。正當恁麼時不須他處覔。秪此是西方。
傅大士頌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眾生但為業障深重。與佛有殊。若能迴光返照。一刀兩段。即便見自性也。若不因佛經教。一切眾生無因自悟。憑何修行。得至佛地。此是如來無所得心。故云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即有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川禪師曰。春蘭秋菊。各自馨香。頌曰。生下東西七步行。人人鼻直兩眉橫。哆啝悲喜皆相似。那時誰更問尊堂。還記得在麼。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僧若訥曰。如來既無我人等相。云何有時稱我。須知假名稱我。對所度眾生。隨時說我。
李文會曰。有我者。即是凡夫。非我者。隨處作主。應用無方。故云。凡是佛因。佛是凡果。境界經云。三世諸佛。皆無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二乘之人執有我相。欲離生死而求涅槃。欲捨煩惱而求滅度。是捨一邊。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佛又呼須菩提而言。凡夫者。謂非有真實凡夫。但虗名為凡夫而[A13]已。此所謂隨舉隨掃也。上言凡夫。是之謂舉。下必言無真實凡夫。是之謂掃。與其掃之。曷若不舉。蓋不舉則無以明其理。譬如過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掃則恐人泥其說。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於筏上者也。此所以必舉之。而又必掃之。
僧若訥曰。因上如來說我。釋非凡夫。却見佛與凡夫有隔。於是亡泯。則聖凡平等。故云即非凡夫。
顏丙曰。當人自性自度。迷來悟度。邪來正度。從上諸佛言句。但為指出路頭。須是自行自履。豈由他人。所以道。實無眾生如來度者。若有可度。是如來有四相。如來。乃見性人也。所以無我。凡夫。未見性人也。所以我相未忘。佛又恐人落分別界。故曰即非凡夫。所以見如來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分別。
李文會曰。即非凡夫者。一念清淨。非凡非佛。故云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執。但無執著。即一切清淨耳。
智者禪師頌曰。眾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圓。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牽。恰似捕魚者。得魚忘却筌。若道如來度。從來度幾船。(經上文曰。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生可度)。
川禪師曰。前念眾生後念佛。佛與眾生是何物。頌曰。不見三頭六臂。却能拈匙放筯。有時醉酒罵人。忽爾燒香作禮。手把破砂盆。身披羅錦綺。做模打樣百千般。驀鼻牽來秪是你。嗄。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清淨法身。非屬相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王日休曰。如來。謂真佛也。第五分[A14]已言此意矣。於此再言者。為續來聽者說。故兼及轉輪聖王之說也。
李文會曰。空生疑謂眾生是有。可化成聖。法身不無。可以妙相而見之也。
川禪師曰。錯。頌曰。泥塑木雕縑彩畫。堆青抹綠更粧金。若言此是如來相。笑殺南無觀世音。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有如是如是之答。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來為說。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豈得同於如來。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徹。須菩提被諭。迷心頓釋。故云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是大阿羅漢。所悟甚深。得方便門。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細惑令後世眾生所見不謬也。
王日休曰。佛又呼須菩提而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且轉輪聖王是為四天王。乃管四天下。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鬱單越。四八十二月。照東弗婆提。常如輪之轉。以照四天下。察人間善惡。故名轉輪聖王。以其福業之多。故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一如佛。佛故謂若以三十二相為佛。則轉輪聖王亦當為佛。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見佛。故繼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
李文會曰。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者佛以近事質之。令其自解。又云。未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是心有生滅。生滅即是轉輪義。王者心也。雖修三十二淨行。生滅之心轉展愈多。終不復契本來清淨真如之理。故云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
川禪師曰。錯。頌曰。有相身中無相身。金香爐下鐵崑崙。頭頭盡是吾家物。何必靈山問世尊。如王秉劒。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劉虯曰。音聲色相。本自心生。分別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見無所見。聞無所聞。知無所知。證無所證。體茲妙理。方見如來。虗皇天尊經章。四十四妙行曰。妄為妙相七十二。頂負九色光。諸大仙人。以是覩天尊也。天尊曰。我以非色。汝妄為色。我以非相。汝妄為相。若以九色七十二相觀我。即是離無著有。不可與聞無上之義。
疏鈔云。佛言善現。汝不可以眼見我之法身。何故法身無色相。云何見得。眾生妙性。亦復如是。不可以見之。又言以音聲求我者。佛之法身還可耳音而聞。若以耳聞者。亦非法身。如眾生自性還可以耳聞。若以耳聞者。即非佛性。所以佛言。若以見聞我法身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法身者。非色非聲。無形無狀。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識識。在凡不少。至聖不增。看時不見。悟則全彰。
王日休曰。我謂真我。乃性佛也。此如來亦謂真性之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者。謂真性佛。無形無相。故不可以形色見。亦不可以音聲求。若以形色見以音聲求。是人所行者。乃邪道也。真性乃正。故非邪也。形色音聲。則為邪耳。故以形色音聲求佛。則是所行者邪道。豈可以見正覺常住之真性佛哉。故曰不能見如來。如來。即所謂真我。即所謂性佛也。
僧若訥曰。言我者。此是法身真常淨我。隨流布而說。若以色見聲求。心遊理外。皆名邪見。不能見法身。肇法師所謂諸相。煥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法體清淨。猶若虗空。無有染礙。不落一切塵境。
陳雄曰。我者。我之性也。法身如來即我性是。視之不見。以色相取不可也。聽之不聞。以音聲求不可也。華嚴經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惟內觀返照。即性而修。則如來得之於方寸之間矣。
顏丙曰。轉輪聖王外貌端嚴。具足三十二相。然不明佛性。但享頑福。有時而盡。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後聞佛語。方始稱如我解佛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所以世尊為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我者有我相也。不得大自在。欲以形色言音而求見我相者。是人乃行邪道。即非正見。不能見如來者。不能得見此如如之性也。
傅大士頌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楞嚴四卷。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註云。非所證法。涅槃四德是也。涅槃是總。四德是別)齊名八自在。獨我最靈長。(懺法云。身常覺諸佛涅槃。八自在觸)非色非聲相。心識豈能量。看時不可見。悟理即形彰。
川禪師曰。直饒不作聲求色見。亦未見如來在。且道如何得見。不審不審。頌曰。見色聞聲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見黃頭老。(黃頭老乃釋迦佛也)走入摩耶腹內藏。(摩耶夫人。乃釋迦佛母)噫。此語三十年後。擲地金聲在。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依空又落空。無生斷滅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第一章)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第二章)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此第三章)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此第四章)。
陳雄曰。此一分經。總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則反其辭而語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次則正其辭而謂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則反其辭而語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次則正其辭而謂之曰。莫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世本第一章。多誤作如來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註本。南浦陳氏施本。第一章竝無不字。於理為當。王虗中註本。武夷張公綽施本。竝作如來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壽州石本。皆有不字。經義尤明。
王日休曰。諸法斷滅者。謂一切法皆斷之滅之而不用也。相謂凡法之相也。佛經所謂相者。凡有者皆謂之相。故晝明則謂之明相。夜暗則謂之暗相。經所說之法則謂之法相。非佛經所說之法則謂之非法相。所以於此言不用法而斷滅之者。則謂之斷滅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豈可以斷滅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後固不須舟楫。未渡之前。豈可無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後。不須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無佛法。所以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真性之心者。必須依佛法脩行。不可遂斷滅佛法。而謂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真性心者。說諸法斷滅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發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脩行。故於法不可斷滅也。
顏丙曰。此一卷經。雖然只說無之一字。佛又恐人執著此無。一向沉空滯寂。棄有著無。反成斷滅相。何異證道歌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專戒人不可斷滅。今人或[A15]已悟。或未悟。便以無為極則。悞人不淺。昔張拙秀才參西堂藏禪師問。山河大地。三世諸佛。是有是無。藏答云。有。拙云。錯。藏云。先輩曾參見什麼人來。拙云。曾見徑山來。某甲問徑山。皆言無。藏云。待先輩得似徑山時。一切皆無即得。大凡未見性人。如何便說一切皆無。所以佛告須菩提。汝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發心。即是說諸法斷滅相。何故。凡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可說斷滅相。
李文會曰。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須菩提落斷滅見。是故令離兩邊。然性含萬法。本自具足。應用徧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無所罣礙。此法上至諸佛。下至含識。本無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者。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斷不滅。若作念云無相而有道心者。是斷一切行。滅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觀。即是一邊見。若作無相觀。亦是一邊見。若不作有無觀。即是斷滅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無。湛然不動。觀與不觀。皆是生滅。故云莫作是念也。於法不說斷滅相者。見性之人。自當窮究此理。若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智者禪師頌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無憑。法法生妙法。空空體不同。斷滅不斷滅。知覺悟深宗。若無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晁太傳曰。諸佛說空法。為滯於有故。若復著於空。捨鷹還逐兔。故云。大士體空而進德。凡夫說空而退善。當知有為是無為之體。無為是有為之用也。
川禪師曰。翦不齊兮理還亂。拽起頭來割不斷。頌曰。不知誰解巧安排。揑聚依前又放開。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不受者。一塵不染。縱有向甚處著。不貪者。心等虗空。欲愛從何處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六祖曰。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此人所得福德。勝前七寶之福。
李文會曰。知一切法無我者。一切萬法本來不生。本來無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寶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於忍者。既知人法無我。則二執不生。成無生忍。此乃勝前七寶布施菩薩。夫萬法本來無性。皆因自[A16]己之所顯發。且如眼對色謂之見。耳對聲謂之聞。見聞是根。色聲是塵。色聲未對之時。我性常見常聞。未曾暫滅。色聲相對之時。我性未曾暫生。此是菩薩了悟真性。活潑潑地。洞然同於太虗。所以不曾生滅。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隨六塵轉。即有生滅。故塵起即心起。塵滅即心滅。不知所起滅心皆是妄念也。若見六塵起滅不生。即是菩提。
川禪師曰。耳聽如聾。口說如啞。頌曰。馬下人因馬上君。有高有下有疎親。一朝馬死人歸去。親者如同陌路人。只是舊時人。改却舊時行履處。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王日休曰。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者。謂菩薩濟度眾生。無非得福。然菩薩不享世間富貴。但積福於虗空而[A17]已。故曰不受福德。積於虗空愈久而不[A18]已。直至於成佛。故成佛之福德。如天地廣大。所以佛稱兩足尊者。謂福與慧。兩者皆足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王日休曰。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者。謂菩薩本不為作福德而度眾生。其福德自然隨之。如人行日中。本不為日影。而日影自然隨之。若為作福德而度眾生。則是貪著其福德而欲享受也。為其非貪著而享受。是故說不受福德。其言是故者。蓋為不貪之故。所以言不受也。
李文會曰。不貪世間福德果報。謂之不受。又云。菩薩所作福德不為自[A19]己。止欲利益一切眾生。此是無所住心。即無貪著。故云不受福德。
智者禪師頌曰。布施有為相。三生却被吞。(證道歌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註云。古德云。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娛樂。臨命終時。福盡業在。反墮惡道。受種種苦。故云招得來生不如意也。此頌言布施有為相。三生却被吞者。其說亦同。三生者。今生。後生。再後生是也)七寶多行慧。那知捨六根。但離諸有欲。旋棄愛情恩。(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但能離諸有欲。旋即棄捨愛恩之情)若得無貪相。應到法王門。
川禪師曰。裙無腰。袴無口。頌曰。似水如雲一夢身。不知此外更何親。箇中不許容他物。分付黃梅路上人(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弘忍大師。傳法與六祖慧能。故曰分付黃梅路上人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四威儀中。性靜無染。雲菴曰。威儀者。行住坐臥也。寂靜者。去來不動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疏鈔云。佛言。若有人言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臥。即不解佛意也。何故。只如眾生妙性。還有來去坐臥否。眾生亦如是。如來亦如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住寂滅。若有動者。即云不解所說義也。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疏鈔云。如來者。來而無來。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動非靜。上合諸佛。下等羣生。一性平等。故號如來王日休曰。此分三言如來。皆謂真性佛也。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真佛無相。故不可以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形容之。若可以形容者。則是有相。故此人不曉解我所說義也。何以故者佛又自問何故不解我所說義乎。乃自答云。我所謂如來者。謂真佛也。真佛既無形相。又徧虗空世界。豈有去來哉。故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言故名如來者。謂真性自如。而無所不可。凡其所現。乃隨眾生業緣而來現。其實則徧虗空世界而未嘗有去來。此所以名之曰如來而[A20]已。而其言如來者。亦強為之名耳。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詳見第二分與此後分。
陳雄曰。如來現千百億化身。演真空無相法。如鏡中像。無生滅義。故人不知其何所從來。亦不知其何所從去。華嚴經云。上覺無來處。去亦無所從。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三昧經云。亦無來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議。六祖云。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無住云。身心寂滅。是如來臥處。然則來去坐臥。又孰得而輕議哉。今有人焉。輙言如來具四威儀。所見謬甚。夫何了得如來所說真空義趣。圓覺經著真空之說曰。雲駛(音史疾也)月運。舟行岸移。蓋謂月未嘗運。岸未嘗移。真如體性。未嘗作止生滅。皆人謬見耳。
顏丙曰。行住坐臥。謂之四威儀。見性能行持人。所謂行住坐臥。常若虗空。若人言。如來尚屬來去坐臥。是人不解會所說義理。何故。如來者。如如本性也。本無動靜。所以無去無來。故假名如來。昔肅宗皇帝。詔國一禪師。入內道場。師見帝起身。帝曰。禪師何必見寡人起身。曰。檀越何得以四威儀中見貧道。如此步步行持。謂之寂靜。
李文會曰。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來去皆如。其誰來去。又云。無所從來者不生。亦無所去者不滅。不生者。謂煩惱不生。不滅者。謂覺悟不滅也。又云。知色聲起時。即知從何而來。知色聲滅時。即知從何而去。故色聲香味觸法自有起滅。我心湛然。豈有來去生滅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不清淨也。
智者禪師頌曰。如來非動靜。言說未形容。斷除人我見。方得達真宗。見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來無所著。去住盡皆通。
川禪師曰。山門頭合掌。佛殿裏燒香。頌曰。衲捲秋雲去復來。幾迴南嶽與天台。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箇什麼。笑道同行步不擡。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真性遍虗空。強名為一合。凡夫執成相。菩薩契妙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塵眾。蓋謂微塵如此之多也。須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白世尊而自問云。何以故者。謂彼微塵眾。何故甚多乎。又自答云。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蓋謂真性為實有。則不可說。而此微塵眾非實有。故佛說之。是其可說。皆為虗妄。唯真性為真實。故不可說。所以佛嘗言不可說不可取者蓋謂此也。所以者何。乃須菩提自問云。所以微塵眾。若為實有。佛即不說是微塵眾。何也。又自答云。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者。謂佛所說為微塵眾。即非有真實微塵眾。乃虗名為微塵眾而[A21]已。須菩提又白世尊而言。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謂世界亦非為真實。但虗名為世界而[A22]已。詳見十三分解。以佛嘗言之。故此稱如來說也。
李文會曰。微塵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別名也。微塵是因。世界是果。微塵世界者。謂因果也。然自[A23]己真性。非因非果。能與六道眾生為因果也。謂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知微塵起於世界。[1]論迴由於一念。雖見小善。不可執著。雖逢小惡必須除去。且眾生於妄念中起貪瞋癡業。妄受三界夢幻之果。如彼微塵積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來。即無微塵。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塵熾然。若欲除滅世界。覺悟人法俱空。了無一法可得。湛然清淨。不被諸境所轉。皆由於自[A24]己也。
僧了性曰。此分佛恐末劫人。重重執著因果。不相離捨。故重囑須菩提。人人身中。有微細善惡雜念。猶如大千世界微塵之多。此念無非影響虗妄建立。故云非微塵眾。亦因轉却無明煩惱之心。變作慈悲無礙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樂。是名微塵眾。
傅大士頌曰。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
川禪師曰。若不入水。爭見長人。頌曰。一塵纔起翳摩空。碎抹三千數莫窮。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隨雨又隨風。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須菩提自問。何故世界非真實乎。乃自答云。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謂真性也。真性遍虗空世界。又無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為離。非有相也。強名曰相耳。若以世界為實有。則是真性耳。蓋真性方為實有。何則自無始以來。常存而無變壞。自然而非假合。一切虗幻者。皆非真性之本。豈非實有乎。而世界烏可以比之哉。以世界亦是假合。劫數盡時。亦有變壞。此所以為虗幻而不可以為實有。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會曰。微塵謂因。世界謂果。若執因果為實有者。即被相之所縛。故云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來曰。世界者。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樹。號蓮華藏世界。不說窒礙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眾生身中佛性。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頌曰。如來自說蓮華藏。負荷三千擐(胡貫切穿也)大千。菩薩了空歸一合。凡夫貪著被魔纏。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如來說一合相者。須菩提謂佛嘗說真性為一合相也。即非一合相者。謂真性如虗空。然非實有物。如一之而不可二。合之而不可離者也。是名一合相者。謂但強名為一合相而[A25]已。凡言即非。皆謂實無也。凡言是名。皆謂虗名也。
李文會曰。但莫執為實有。亦莫執為實無。於相離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王日休曰。佛唯曾說真性為一合相。故須菩提於此以為實有。佛乃又呼須菩提而言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以真性不可言說。但強名為一合相耳。
李文會曰。即是不可說者。須是學人自省自悟。於理事上各無罣礙。今凡夫一向貪著事相。不達於理。所以說因果。著因果。說世界。著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王日休曰。佛謂凡夫之人。不知明悟真性。乃貪著真性中所現之事耳。謂色身六根也。凡夫者。泥此色身與六根為我。故沉淪六道。無由脫離。此所以為凡夫也。華嚴經云。離諸和合性。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為佛。
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見色愛色。即與色合。耳聞聲愛聲。即與聲合。至於六塵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於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薩於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繫縛起生滅。散即解脫亦不生。亦不滅。若有繫縛生滅者。即是凡夫。所以經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顏丙曰。微塵雖多。未足為多。世界幻成。終無實義。若說實有微塵。實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兩相相合。謂一合相。所謂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未悟。妄生貪著。
圜悟禪師曰。你但上不見有諸佛。下不見有眾生。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見聞覺知。好惡長短。打成一片。一拈出。更無異見。
逍遙翁曰。學道之人。但只了悟靈明之心。是謂本源所□。念念妄想。皆為塵垢。勿令染著。久當證知清淨法身也。
傅大士頌曰。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誰後復誰先。事中通一合。理則兩俱捐。欲達無生路。應當識本源。
川禪師曰。揑聚放開。兵隨印轉。頌曰。囫圇成兩片。擘破却團圓。細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直下打成一片。知見自然不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通王如來解曰。佛言此四句等之相。只見其性不見其相。疊前三遍再說者。是佛分別棄身見性之義也。頌曰。佛說我見。眾生見為觀其性不觀身。破相取空歸寂滅。脫除枷鎻出迷津。
王日休曰。我見者。謂其見識以為實有我也。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者。謂其見識以為實有人有眾生有壽者也。此言無此四者之見識。謂真性中皆無此也。以此四見。非為真實。故云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但為虗名而[A26]已。故云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謂此見非真性中所有。亦為虗妄故也。
李文會曰。佛說般若金剛之法。始即令諸學人先除麤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說也。次即令見自性之後復除微細四相。如究竟無我分中說也。此二分中。即皆顯出理中清淨四相。若於自心無求無得。湛然常住。是清淨我見。
黃蘗禪師曰。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無事亦無。又云。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若見自性本自具足。是清淨人見。於自心中本無煩惱可斷。是清淨眾生見。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是清淨壽者見。故云即非我人眾生壽者見。是名我人眾生壽者見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顏丙曰。如是二字。可謂親切。若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於一切法。應當如此知。如此見。如此信解。不必外求法相。然初入道時不假法相。故無入頭處。既見性了。亦當遠離。不必執著。所謂得魚忘却筌。到岸不須船之說。所以末後為汝剗却云。即非法相。假名法相。
李文會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眾生。無漏智慧本自具足。應信一切眾生。靈源真性。無生無滅。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知解相。口說無相法。心悟無相理。常行無相行。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
智者禪師頌曰。非到真如理。棄我入無為。眾生及壽者。悟見總皆非。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離。法相與非相。了應如是知。
川禪師曰。飯來開口。睡來合眼。頌曰。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纔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應現設化。亦非真實。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法常滿如來解曰。緣此經根本。以破相為宗。了空為義。迷性布施。皆不證真。能識四句涅槃之門。演說法身如如不動。觀有為法。同於夢幻。若作此見。教化眾生。勝彼所用七寶布施之福也。頌曰。此經破相依空寂。勸持四句最為尊。佛斷有為六種錯。齊心歸信涅槃門。
王日休曰。無量。在西土亦為數名。梵語阿僧祗。此云無央數。亦為數名。此二者之為數。但積數至多。然後至此。此言無量無央數者。謂無量之無央數。蓋自一無央數至十無央數。以至百千萬億無央數。然後積而至於無量無央數也。由是言之。則所謂無量阿僧祗世界者。不止如恒河沙數世界而[A27]已。發菩提心者。謂發廣大濟度眾生之心也。是以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此則言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是尚以彼為少。而此則極言其多者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說此經得福為多者。以彼則世間福。終有時而盡。況因受福而又作惡乎。此則出世間之福。故其福則無時而盡。第有增長。終無受福作惡之理。此所以勝於彼無量無數也。
李文會曰。發菩提心者。謂大乘[1]景上乘種性人也。老子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此小乘之力。若見可欲而心亦不亂。此大乘之力也。疎山如禪師云。一波纔動萬波隨。汩沒塵寰幾箇知。突兀須彌橫宇宙。縱橫妙用更由誰。持於此經四句偈等受持讀誦者。七寶有竭。四句無窮。悟達本心。了無所得。持於此經。其福勝前七寶布施之功德也。
云何。為人演說。
李文會曰。云何為人演說者。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是你面前孤明歷歷。通徹十方底。解說解聽。莫要記他語言。縱饒說得天華亂墜。其心不曾增。便總不說。其心不曾減。求著轉遠。學著轉疎。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
川禪師曰。要說有甚難。只今便請。諦聽諦聽。頌曰。行住坐臥。是非人我。忽喜忽瞋。不離這箇。只這箇。劈面唾。平生肝膽一時傾。四句妙門都說破。說時縱有萬千言。悟來一似閒雲過。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王日休曰。如何為人演說。乃自答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耳。如如不動者。如者自如之謂。如如則自如之甚也。真性中。欲現而為天人。則為天人。欲現而為異類。則為異類。譬如鏡中現影。無所不可。是自如之甚也。而徧虗空世界。常住而未甞動。故曰不動。佛鑑和尚示眾。舉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法眼云。日出東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風偃嶽。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元自不流。如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徧。金烏飛。玉兔走。纔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遂高聲云。諸禪德。還見如如不動麼。
李文會曰。此謂悟達無心無相可取之人。若是有心不取於相。却是取相。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
真淨文禪師曰。但無一切心。自然合[2]天道。應用在臨時。莫言妙不妙。如如不動者。學人若謂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似此見解。皆是有動心。即是有生滅。若無此心。即一切法。皆攝不動。不動即內外皆如。故云如如不動也。
川禪師曰。末後一句。始到牢關。直得三世諸佛兩目相觀。六代祖師。退身有分。可謂是江河徹凍。水泄不通。極自荊榛。難為措足。到這裏添一絲毫。如眼中著刺。減一絲毫。似肉上剜瘡。非為坐斷要津。蓋為識法者恐。雖然恁麼。佛法只如此。便見陸地平沈。豈有燈燈續焰。川上座今日不免向猛虎口中奪食。獰龍頷下爭珠。豁開先聖妙門。後學進身有路。放開一線。又且何妨。語則全彰法體。默則獨露真常。動則隻鶴片雲。靜則安山列嶽。舉一步如象王迴顧。退一步若獅子嚬呻。法王法令當行。便能於法自在。秪如末後一句。又作麼生道。還委悉麼。雲在嶺頭閒不徹。水流㵎下太忙生。頌曰。得優游處且優游。雲自高飛水自流。秖見黑風翻大浪。未聞沉却釣魚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佛自問何故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佛乃自答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者。謂有為法。則有相而動。故如此六者。真性則無相而不動。故異於六者也。所謂法者。謂凡有所為者皆是也。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為。皆有為法也。然此稱六如以設教化。則止謂人事耳。佛以無形相。而無所為者為真性。故以有形相而一切有為者為偽妄。其言如夢者。謂當時認以為有。覺則悟其為無也如幻者。謂有為法非真實。如幻人以草木化作車馬倉庫之類也。如泡者。謂外像雖有。其中實無。如影者。謂光射則有。光滅則無也。如露者。謂不牢也。如電者。謂不久也。此有為法。應如是以觀看。則悟其為空。乃知真性。方為真實。不可以不明悟也。經多言四句偈者。以前四句則言真佛之無形相。此則言有為法之不為真實。此不問其是偈非偈。若於二者之中。一有所悟。則非淺淺矣。佛所以言四句偈等者。謂不必專於偈。凡可以演說者皆是。況此為言之要者乎。
僧若訥曰。言一切有為法者。謂眾生界內。遷流造作。皆是虗妄。終有敗壞。如夢幻等畢竟不實。當作如是觀。豈為生死流動耶。
陳雄曰。佛所謂一切法者。真空無相法也。故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曰有為法則夢幻泡影露電之如。不其妄乎。惟了真空無相者。能作是觀以悟六如之妄。則必離六如。以證如如不動之理。優波離尊者語阿難曰。諸有為法。竝是無常。想夫觀六如而得是句。
顏丙曰。四句偈者。乃此經之眼目。雖經八百手註解。未聞有指示下落處。人多不悟自[A28]己分上四句。却區區向紙上尋覓。縱饒尋得。亦只是死句。非活句也。活句者。直下便是。然雖如此。也須親見始得。佛眼云。千說萬說不如親見一面。縱不說亦自分明。要須返[A29]己自參。切不可騎牛覓牛也。若人將七寶無量布施。不如發菩提心。受持自[A30]己四句。為人開演解說。使一切眾生皆得見性成佛。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著於相。如如不動。湛若太虗何以故。蓋世間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寐之非真。如燈幻之眩惑。如水泡之暫時。如人影之易滅。如朝露之易消。如閃電之倐忽。應作如是觀者。應立如此見性之法。
僧微師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令行人了萬法。如夜夢睡時似有。覺了全無。萬法迷時似有。悟得全無。故觀如夢。淨名云。是身如夢。為虗妄見。幻者。幻術也。剪紙作為給草成馬。本無實體。萬法緣生妄有。本無自體。故如幻。淨名云。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泡者。風擊水成泡。豈能久住。觀萬物似浮漚不實。淨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影者。水中月影。光射物影。全體虗假亦然。故如影。淨名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現。露者。晨朝溼露也。暫有即無。觀萬法亦然。電者。閃電也。忽有忽無。念念無常。觀萬法亦如電光。剎那生滅故如電。淨名云。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維摩詰經註云。維摩詰。秦言淨名)。
李文會曰。一切有為法者。生老病死。貧富貴賤。士農工商。赤白青黃。馨香臭穢。有無虗實。深淺高低。皆是妄心起滅有為之法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者。一切有為之法。即是世間萬事皆如夢幻泡影。不得久長。夢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如水上之泡。易生易滅也。影者。如身之影。無所捉撮也。露者。霧露之露。不得久停也。電者。雷電之電。頃刻之光也。六如之義盡於此。
傅大士頌曰。如星翳燈幻。皆為喻無常。(王曰。如星者。謂暗時則現。明時則無。喻眾生愚暗。故有此有為法。若明悟則無也。如翳者。謂眾生自有光。明於內。乃為有為法所蔽。如眵翳障目之光明也。如燈者。謂暗時則用。明時則不用。喻眾生愚暗。故用有為法。明悟則不用也。幻註在前)漏識修因果。誰言得久常。危脆同泡露。如雲影電光。(王曰。如雲影者。謂聚散不常也。電註在前)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楞嚴經云。有十種仙。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學者觀此十仙之始末。則傳頌所謂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者。亦可嘿喻矣)應作如是觀者。有為無為。皆由自[A31]己。心常空寂。湛然清淨。無纖毫停留罣礙。自然無心。如如不動。應作如是觀也。僧問雲門大師云。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太平古禪師為作頌曰。我佛如來乾屎橛。隨機平等徧塵寰。迷頭認影區區者。目對慈顏似等閒。蟾首座問洞山云。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是應底道理。洞云。如驢覷井。蟾云。恁麼則正是迷頭認影。洞云。首座又作麼生蟾云。何不道如井覷驢也。還會麼。若教有意千般境。纔覺無心萬事休。
川禪師曰。行船盡在把稍人。頌曰。水中捉月。鏡裏尋頭。刻舟求劒。騎牛覓牛。空華陽𦦨。夢幻浮漚。一筆勾斷。要休便休。巴歌社酒村田樂。不風流處也風流。
佛說是經[A32]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邱。比邱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顏丙曰。僧謂之比邱。師姑謂之比邱尼。居士謂之優婆塞。道姑謂之優婆夷。一切世間之人。及天上之人。阿脩羅神。乃六道中之三道也。聞佛所說此經。皆生大歡喜心。信而承受。尊奉行持佛教。
李文會曰。夫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謂都寂默也。但不著言說。不著知解。即是無言無相。金剛經之旨趣。本謂此也。是以旋立旋破。止要諸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不被一切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謂之清淨心。亦謂之本來心。亦謂之到彼岸。亦謂之涅槃。亦謂之解脫。其實一也。四祖問三祖云。如何是諸佛心。祖云。汝今是什麼心。四祖云。我今無心。三祖云。汝既無心。諸佛豈有耶。即於言下省悟。此是學人標致。法華經云。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張無盡曰。傅大士龐居士。豈無妻子哉。若也身處塵勞。心常清淨。便能轉識為智。猶如握土成金。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為在家菩薩。了事凡夫。豈不韙歟。上根之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又何假如許開示耶。
逍遙翁曰。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脩道為急。若欲快樂人天而不植福。出離生死而不明道。是猶鳥無翼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奚可得哉。又云。夫英雄之士。圖王不成。猶得為霸。馳騁之人。逐鹿不成。尚能得兔。學大乘者。設使未成。猶勝人天之福。
古德頌曰。歷劫相隨心作身。幾迴出沒幾因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幸冀勉旃。莫教當面蹉過。
川禪師曰。三十年後。莫教忘却老僧。不知誰是知恩者。呵呵。將謂無大。頌曰。飢得食。渴得漿。病得差。熱得涼。貧人遇寶。嬰子見娘。飄舟到岸。孤客還鄉。旱逢甘澤。國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來降。頭頭總是。物物全彰。古今凡聖。地獄天堂。東西南北。不用思量。剎塵沙界諸羣品。盡入金剛大道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註解卷之四(終)
金剛經道場後儀
般若無盡藏真言
納謨(同南無)薄伽(音茄)伐帝(一)鉢唎若(二)波羅蜜多曳(音裔)(三)怛(當伐切)姪他(四)唵(五)紇(痕入聲)唎地唎室唎(六)戍嚕知(七)三密栗知(八)佛社曳(九)莎訶(十)
金剛心真言
唵(一)烏倫尼(二)娑婆訶(三)
補闕真言
南謨喝囉(音倈)怛那(音儺)哆囉夜耶(一)佉(恰平聲)囉佉囉(二)俱住俱住(三)摩囉摩囉(四)虎囉吽(呼烘)(五)賀賀(六)蘇怛挐(女加切)吽(七)潑抹(音末)挐(八)娑婆訶(九)
普迴向真言
唵(一)娑摩囉(二)娑摩囉(三)彌摩曩(四)薩哈(呼馬切)囉(五)摩訶咱(爻上聲)哈囉吽(六)
收經偈
誦經讚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歎無窮
普禮
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金剛經道場後儀終
No. 468-D 金剛經會解䟦
大藏諸經。凡佛口所宣。無不甚深微妙。獨金剛一卷指明虗妄。推極根源。為眾生解粘釋縛之捷徑。故受持者眾。而其靈感亦最著。然世所流通。但多本文。諸家之註。未能全備。茲編所輯特為精要。三十年前。鐫於東城。顧氏澤菴印布。旋復滯閣。今幸版仍完好。歸於進思汪君。君發心印施。兼冀同志協贊流傳。使讀誦者一啟卷。而逮其玄津。悟其微旨。即六度而該萬行。空四相而證菩提。本性中一段靈光。積劫不壞。堅利如金。庶無負我佛捄世慈悲。而印施者之功德行願。亦與俱無窮矣。適胤文戴居士以一帙示我。為欣喜讚歎。合十頂禮。而敬識之。
康熈癸丑夏六月朔 念齋繆彤
No. 468-E 重刻金剛經䟦
般若經六百卷。金剛經特其中之一卷耳。而性宗密諦包括無餘。大要以無住生心為歸著。葢無住則空。諸所有生心則不落頑空。何以入門。因六如以無四相。得成於忍如如不動。[A33]已登彼岸矣。二分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發處即是降處。亦即是住處。所謂當下便是。轉念即乖是也。注者不下六七百家。求其曉暢精核。迄無善本。吾友黃君妙嚴。酷躭竺典。究心淨土。宦遊南越。垂十餘年。所歷多惠。政公餘猶訪緇素。參研所得。今年秋余浪遊庾嶺。寓妙嚴署齋。談次示余一編。得之淮陰程君秋泉。乃前明永樂朝命諸臣彚考輯訂。較諸本最精。敷坐莊誦。歎為觀止。妙嚴慮舊板漫漶無以廣其傳也。即付之剞劂。匝月工竣。經云修淨土人。能讀大乘經者。定應上品上生。吾知般若種子。此於身中妙嚴之超詣深矣。
乾隆四十一年歲次丙申九月既望之七日杭人陶學椿拜書
十七家解註金剛經姓號目錄
- 五十三如來
- 晉康樂侯謝靈運
- 後秦解空僧肇
- 武當山居士劉[A34]虯
- 一註本不顯名
- 梁朝傅大士頌
- 智者頌
- 李唐六祖慧能
- 李唐疏鈔僧宗密作序
- 皇宋富沙僧子榮
- 龍舒居士王日休
- 冶父僧道川頌
- 上竺僧若訥
- 致政陳雄
- 如如居士顏丙
- 雲庵僧了性
- 茨庵僧微師
男承議郎知廣州淳安縣事楊宗元校正
蠡峯逸民潘舜龍同編
中大夫浦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致仕楊圭編
校注
[0806001] 二字疑剩 [0806002] 泰疑秦 [0813001] 論疑輸 [0816001] 景疑最 [0816002] 天疑大【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4 冊 No. 468 金剛經註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佛身充法界。通達化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