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勝鬘經疏義私鈔

勝鬘經疏義私鈔卷之二

【疏】就第三有一受名攝善法戒亦分為二第一直明不忘攝受正法

[科02]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疏】攝受正法終不忘失者既云攝受正法是八地以上行故云他分行今勝鬘迹在七地而言不忘者但願得八地以上故攝受正法之心暫不敢忘非言自得而不忘也

第二釋不忘

[科03]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疏】就第二釋中凡有三行三欲三行是八地以上行三欲謂七地以還故

【鈔】三欲判在七地[A1]已還者瓔珞云十信菩薩今復修行無量功德所謂十波羅蜜乃至集一切善法八萬四千波羅蜜一切諸法門攝我心中念念不去心此是今經三欲意彼經文中[A2]已有二欲大乘欲可知

【疏】三行者一攝受正法行二大乘行三波羅蜜行七地以還非不大乘[A3]但大義未顯何者七地以還斷結與二乘齊同出三界

【鈔】七地以還斷結與二乘齊等者瓔珞釋七地菩薩心所觀法中謂盡果報無障無礙智所謂以三空智觀三界習色心果報滅無餘一切功德功用造作[A4]已竟

【疏】而未及八地以上冥合眾流更無異趣故大義不明

【鈔】冥合眾流者彼經釋八地中不思議無功用觀所謂無相大慧方便大用無有色習無明亦盡百萬劫事無量佛土事以一念心一時得現如佛形示一切眾生形以一念心中一時行以無功用故華嚴三十八云菩薩住第八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又云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A5]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此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亦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至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等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疏】波羅蜜者名到彼岸七地以還亦是無相彼岸但未能並照故波羅蜜義亦未彰七地以還亦修萬行但一念之中不能齊故亦不得攝受之名

【鈔】並照者十波羅蜜一念心中一時行照之以無相七地[A6]已還次第行萬行故云不齊

【疏】所以攝受大乘波羅蜜皆名八地以上為明三欲即是願得此三行之心故七地以還許其有也而此三行皆是八地以上一心上用但隨義立別名耳故云若忘失法即三行都忘三行既忘即三行之欲亦皆忘也應有波[1]羅欲略無也列行則以攝受為先列欲則以大乘為初是葢逐便無大意也

【鈔】逐便等者逐三行中第三波羅蜜行便列波羅蜜欲故也經既失三行忘三欲

【疏】從隨所樂入以下明失行即起惡也

【鈔】隨所樂入法門不得入又不能超過凡夫地豈非大過哉此一段文總取七地[A7]已還三欲以為攝善法戒故疏云許其有也

【疏】第三結不忘

[科01]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疏】從我見如是以下第三結不忘言忘則致禍不忘得福故受不忘

【鈔】無名疏統收今後兩章亦不出七地[A8]已還行與今意同彼云報勝則道高行精則果能在[A9]己進德曰行及物勝曰願故十受以守戒不犯為先三願以安慰眾生為首也十受中五明止惡五說修善而修善以攝受正法為原止惡以戒慎為本故建此兩端以統萬行修善進德以慈悲為首故前兩行以明慈後二行以明悲將明得失之深大故階節以言欲者向道之初門波羅蜜者大乘之妙行大乘者理極之都稱攝正法者人法之合名也夫遺終則忘始數之然矣開此章義彰于下

【疏】從法主世尊以下章中第三立誓斷疑就中亦有四第一佛前立誓

[科02]法主世尊現為我證雖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眾生善根微薄戒起疑網以十大受極難度故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為安彼故今於佛前說誠實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於大眾中當雨天華出天妙音

【鈔】第三立誓斷疑中引佛為證者無名云證者證其受必能行信薄則生疑疑生則入網既入生死之密網焉得涅槃之安樂哉

【疏】第二從說是語時以下明雨華出聲為證

[科03]說是語時於虗空中雨眾天華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

【疏】言有聲必有言故以聲證言非虗有華必有實故以華證行必果

第三從彼見妙華以下明眾疑得斷仍發願

[科04]彼見妙華及聞音聲一切眾會疑惑悉除喜踊無量而發願言恒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

【疏】第四明佛為賜記可見

[科01]世尊悉記一切大眾如其所願

【疏】從爾時勝鬘復於佛前以下自分行中第三三大願章歸依受戒既殊於昔故願亦更發勝願遠期常住法身異於昔日願身滅智亡就中開為三第一明為願作願第二從以此善根以下正發三願第三從爾時世尊以下明佛述成

[科02]爾時勝鬘復於佛前發三大願而作是言以此實願安慰無量無邊眾生

【疏】以此實願者通言以我今將願三大願也明大士立懷非但自為必先為物故云安慰眾生一云實願者必行其行

【鈔】第三三大願章為願作願者為三大願對佛發願願行此三願也願必行其行願不虗故云實願也

【疏】就第二正發三願中自有三願第一願願得正法智

[科03]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

【疏】正法智者謂常住之智

【鈔】以此善根者指前歸依常住戒行之善根

正法智者歸依三德常住正法依此起解故云常住智自行若成必化他也化他之功必嚴自行

【疏】第二願願為眾生說

[科04]我得正法智[A10]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是名第二大願

【疏】第三願願護法

[科05]我於攝受正法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

【疏】第一第三二願要就自行兼明化他中間一願因明化他并顯自行即與上十大受同

【疏】第三如來述成可見

[科06]爾時世尊即記勝鬘三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皆悉入此三大願中此三願者真實廣大

【疏】而此三願並是住前之願而言攝受諸願者此但取住前諸願非兼八地以上願也

【鈔】疏取住前諸願者瓔珞上卷釋十住前十信心信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得入習種姓中廣行一切願經文廣十信心者信進念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習種姓謂十信是一賢位

經恒沙諸願皆悉入此三大願中者瓔珞云我因果願悉[A11]已具足一切願行攝在其中今於諸佛前受大願願今[A12]已滿修進餘行一切菩薩若入是願無不得入薩婆若海彼在住上義通住前[A13]已上三章自分行訖

【疏】從爾時勝鬘白佛言以下明乘體中第二舉二章明他分行二章即自為二第一攝受正法章明萬善出生義言八地以上一念心中能生五乘諸善第二入一乘章收入一義言總取能生八地之行所生五乘諸善皆入一乘

【鈔】第四攝受正法章

言萬善出生義等者此乃辨兩章之同異攝受章八地[A14]已上一念心中攝諸願行以得名此心能出生五乘因果故名為能生也一乘章總収能所皆入一乘也

【疏】一往釋攝受正法能攝萬行之心為攝受所修之善當理非邪故言正為物軌則故言法而釋此攝受正法種種不同

【鈔】一往釋攝受正法下釋名體寬狹先釋名從一往至為攝受釋攝受二字所修之善釋法字當理非邪故釋正字

【疏】或云夫善皆能攝生眾生諸行故自凡至聖皆取以為攝受正法

【鈔】從攝生眾生[A15]已下釋體寬狹攝生眾生諸行故等言攝受正法能攝諸行故從初信乃至妙覺之善皆取

【疏】或云外凡之善皆以相心而作故不得為攝受正法但內凡以上可取

【鈔】或云下除十信外凡從十住內凡[A16]已上皆取

【疏】或云內凡猶未得真解故亦未足取但初地以上正是真觀故從此可取而今所須者八地以上一念之中備修萬行之心為攝受所修之行當理非邪故言正為物軌則故言法初地以上七地以還之行實是真無漏故亦應言正為物軌則故亦可稱法然但一念之中不能備修萬行亦未並觀故猶不得攝受之名且臨文自證若盡并取七地以下以為攝受正法者那得言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所言自分他分以此為辨也就中初開為二第一從初訖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明願攝第二從勝鬘白佛言我當承佛神力竟章明行攝受

【鈔】或內凡[A17]已下從初地[A18]已上皆取如上三師自是一途今家自取八地[A19]已上願攝受者華嚴云八地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

【疏】私釋少異此章正以出生義為宗但物聞上三願便謂願極於此故一往從初訖有大利益先明七地以下恒沙諸願皆入八地以上一念願中若論其至極正在於此第二從勝鬘白佛我當承佛以下正明出生義第一明願攝中亦有二第一正明願攝第二明如來讚成就第一正明願攝中即有三第一明勝鬘受命

【鈔】私釋[A20]已上疏主義判非即用此為正科文言出生為宗者此一意明攝受正法菩薩能出生五乘義此為章中之宗要也

[科01]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當復承佛威神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

【疏】承佛威神者外形端肅曰威內心難測曰神而今承者直是如來許[A21]已有說恣其所辨非謂異術相加木石使能言之前三章不求承威但從此章乃請承威則所謂自分他分亦可證調伏大願者心恒附理為調伏無德不期為大願真實無異者言與佛昔願無異也又云如佛所說無異

【鈔】如來許[A22]已有說者金剛論云於菩薩身佛與功德智慧之力故名加也

言自分他分亦可證者七地[A23]已還是自分行不假承威八地他分非自能述必假威神葢從迹以判也大願者八地[A24]已上願必順理故云心恒附理三德四義及恒沙萬德為無德不期廣則恒沙萬德略則三德四義攝一功德盡也

【疏】第二明佛許說

[科02]佛告勝鬘恣聽汝說

【疏】許聽可見

【鈔】許聽者聽(地丁反)提也(亦他定反)

【疏】第三從勝鬘白佛以下正明願攝

[科03]勝鬘白佛言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真為大願

【疏】第三正明願攝恒沙諸願皆入一大願中者一願謂八地以上一念心中願言七地以下恒沙諸願皆入八地以上一念願中故云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者出一願體與萬行正法即是八地以上一念上用故云攝受正法真為大願也

【鈔】八地[A25]已上一念上用者自行化他之用悉有一念如引華嚴經經文云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隨力隨分

【疏】從佛讚勝鬘以下明願攝中第二如來讚成就中亦有五第一讚其現德

[科04]佛讚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

【鈔】疏讚其現德者無名云智以照空權以入有能體空說有者可曰甚深微妙也

【疏】第二從汝[A26]已長夜以下歎其往因

[科05][A27]已長夜植諸善本來世眾生久種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

【鈔】長夜等者於無明夜種諸善本智慧為諸善之本也故經云大智本行也

【疏】第三從汝之所說以下歎其所說與諸佛同

[科06]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A28]已說今說當說

【鈔】三歎同諸佛者無名云三世諸佛雖殊而其道不二不二之道汝能一之得一者豈遠乎哉道無二宗其能得異乎自以為證

【疏】第四從我今得無上菩提以下嘆說與釋迦同

[科07]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

【疏】然釋迦即入諸佛但是一化之主故更別舉

第五從如是我說以下歎攝受正法所有功德

[科08]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疏】不得邊際者只是攝受正法理深幽遠說不可盡故云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者釋疑若攝受功德不得邊際者亦應無能解此理者誰以此理為說眾生耶故釋曰佛智從無邊理而生故佛智亦無邊際今以無邊際之智還照無邊際之理為佛何難所以稱為一切種智從何以故以下仍釋佛智無邊際標疑云何以如來慧智亦無邊際耶釋曰此攝受正法之理有大功德利益故所生佛智亦無邊際也亦釋何以攝受所有功德無邊際者此攝受正法上能感種智下能化眾生如是功德利益說不可盡故不得邊際也

【鈔】智慧辯才等者辯有四種一義無礙辯二法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無礙辯此四通名無礙辯者如來於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達無滯故通名無礙智也一義無礙智者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故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故二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為知義故悉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於所說語言中無有滯礙也三辭無礙智者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言語隨其所應能令解了所謂一切眾生殊方異語若一語若二語略男女等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此等語言能令各各得解辯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也四樂說無礙智者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說一切語一法中說一切法於是所說法皆是真實皆隨可度者有所利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眾生根性樂聞善赴機緣言方無滯聞者無厭乃至無量劫說為佛何難者用智照理得成為佛雖無邊際說何難無差機之過[A29]已上並是經論誠文

【疏】從我當承佛神力以下第二明攝行私云正明出生義又開為二第一正明行攝第二從爾時世尊於勝鬘所說以下竟章亦明如來讚成就第一正明行攝又分為三第一先出行攝之體亦可能生之體第二從譬如劫初成時以下正明出生義第三從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以下明相即以釋物疑第一中亦有三第一受命

[科01]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疏】第二許聽

[科02]佛言便說

【疏】第三從白佛以下正出行體皆可見

[科03]勝鬘白佛言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疏】廣大義者謂行體也一云牒前句從則是無量以下皆釋廣大八萬四千法門餘疏有記而今不記

【鈔】八萬四千法門者結八地三行之體不出八萬四千法門大小乘經論所出不同今存一釋賢劫經云佛初發心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門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對四分合八千四百一變為十合八萬四千彼經文相稍隱古來皆用以為准的然諸經所出雖多不出四諦八萬四千法藏即苦諦塵勞門即集諦對治門三三昧門諸陀羅尼門此三合為道諦諸波羅蜜門即滅諦大論問三昧與陀羅尼何別答陀羅尼慧性三昧定性故將此二合為道諦但是對治之義

【疏】就第二明其出生義凡有四譬分為二第一初二譬明法能出生第二後二譬明人能出生所以知者前二譬直言攝受正法而不見善男女後二譬即合中皆言善男女就第一明法能出生中二譬自分為二第一雲興譬

[科04]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眾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

【疏】明其蔭覆之義言八地以上攝受正法能蔭覆眾生貧人亦第二有大水譬明其洗蕩之用言八地以上攝受正法亦能洗蕩眾生垢累就第一雲譬即開合為二譬中即有四句初句譬如劫初成時譬八地以上真身初建第二句普興大雲譬應身說法此二句皆為能生攝受作譬第三句雨眾色雨譬能生五乘因第四句及種種寶亦譬能生五乘果此二句皆為所生五乘作譬第二合譬有三句初句如是攝受正法併合上能生中劫成雲興二譬言八地以上真身初建垂應化物則義同劫成雲興第二句雨無量福報退合上所生中及種種寶言八地以上攝受能生五乘果即義同雨種種寶第三句及無量善根之雨超合上所生中雨眾色雨言能生五乘因即義同雨眾色雨

【鈔】蔭覆眾生貧人等者眾生乏五乘之法財蘊五住之惑垢也

真身初建應身說法者瓔珞云從初地至佛地有二種法身一極果法身二應化法身於第一義諦法流水中從實性生智故實智為法身法名自體集義為身一切眾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所謂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國土亦然應身說法相具如釋迦一化所演半滿之教無異也

【疏】就第二大水譬開為三第一開比

[科01]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

【疏】比中亦有四句初句又如劫成時亦比八地以上真身初建第二句有大水聚亦比應身說法此二句亦皆為能生攝受作比第三句出生三千大千界藏者比能生菩薩大乘第四句及四百億種種類州比能生四乘

第二合比

[科02]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穩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

【疏】第二合比即有五句初句如是攝受正法亦併合上能生中劫成大水二比言八地真身初建垂應說法即義同劫成有大水聚也第二句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者合上所生中出生三千大千界藏第三句一切世間安穩快樂舉人乘合上四百中一百州第四句一切世間如意自在舉天乘合上四百中二百州第五句及出世間安樂舉二乘共合上四百中三四百州明二乘同出三界故共合也

第三雙結開合

[科03]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

【疏】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者第三雙結開合劫成取開比之初天人本所未得取合比之末出世間安樂是天人本所未得比取其初合取其末中間為略故云乃至皆於中出者雙結大千界藏及四百億類州皆從劫中而出亦天人本所未得皆從攝受而生也此二比有三可辨一為本作比即二比皆云劫初成時故文意皆同二為迹作比前比普興大雲後比有大水聚故意一文異三為所生作比前比合人而辨因果後比辨人而合因果故文意皆異然亦無大意但聖人說法互舉而明也

【鈔】有三可辨者雲興大水二比之中皆有劫成並喻八地[A30]已上真身之本此即文同其意亦同二比之中皆有垂應之迹此即文異而意同文異者即普興大雲有大水聚也二比之中前比但言雨眾色雨是因及種種寶是果而不明人人合在因果之中後比但言菩薩神通及安隱等而不明因果因果合在人中故文意皆異互舉而明者言初本中一切菩薩真身之本皆同故文意皆同以顯之一切菩薩從本垂迹雖同而化迹各異故意同文異以第三所生中前比但出法後比但出人者互舉而明也何者八地真身初建垂應說法不出五乘因果或舉法以顯人故如前比或舉人顯法即如後比一代教門此即極多溢敷經論表之所化五乘或開因果而顯人不同或開於人而顯因果有異故云互舉而明也然亦不出從真起應說五乘法化五乘人說因說果或離或合即収一化人之興法能化所化聲無不盡即是菩薩一念無功用行中攝受一切諸行等法故云行攝也

【疏】從又如大地以下明出生中第二明人能出成就中亦有二比自為二第一名重擔比明八地以上大士荷負眾生之義第二名寶藏比明八地以上大士為眾生蘊藏之義就第一重擔比即開合為二就開比即有二第一初二句為八地以上能負人作比

【鈔】荷負眾生之義者菩薩垂形九道同事而攝故經云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蘊藏之義者一念含藏五乘之法故經云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科01]又如大地持四重擔

【疏】第二從何等為四以下為所負法作比

[科02]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

【疏】有四句一大海比菩薩言廣抱眾生即如大海抱納無窮故以為比二諸山比緣覺乘言真高出亦如眾山之高故以為喻三草木比聲聞乘言其頭數繁多如草木故以為比四眾生共比人天乘人天乘但在生死中如眾生處處受生故以為況

【鈔】緣覺出聲聞之上故喻之以山菩薩可不高耶菩薩垂形六道和光同塵利物故喻之以海廣抱

【疏】第二合比分為三第一正合第二結合第三讚歎能負人就第一正合中亦有二第一合能負人比

[科03]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踰彼大地

【疏】踰彼大地者地唯負形不如大士兼負形神教令改惡修善故云踰彼大地

【鈔】經建立大地者真應二身之地以能生五乘故踰者(羊朱反)越也度也

【疏】第二合所負法比

[科04]何等為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疏】第二合所負法唯倒合先合眾生比可見從聲聞以下合上草木比從緣覺以下合上諸山比從大乘以下合上大海比言八地以上大士能負五乘眾生則義同大地負此四種也

第二結合可見

[科05]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

【疏】從世尊以下合中第三讚歎能負人亦可見

[科06]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疏】友是相救為義然請而後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請之友菩薩化物知慈母就嬰兒故云為世法母

【鈔】不請友者世以同志為友菩薩四攝有同事攝善巧同根緣修五乘善令得無漏果故經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淨名云眾人不請友而安者未安道諦即令安道諦即與今經大悲安慰全同無名云大悲內興救不待請哀愍安慰猶如慈母舉此結終以明地德之厚戴也

【疏】從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以下第二寶藏比明八地為眾生蘊藏之義即開合為二開比中亦有二第一正比

[科07]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

【疏】正比中亦有二第一初二句為能蘊藏作比可見第二為所蘊藏法作比有四句無價比菩薩乘上價比緣覺乘中價比聲聞乘下價比人天乘

第二結比

[科08]是名大地四種寶藏

【疏】是名有四種寶藏者第二結

就第二合比亦有三第一正合第二讚歎第三明即正合中亦有二第一合能蘊藏比

[科09]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眾生四種最上大寶

【疏】得眾生四種最大寶者解有四種第一解言五乘之善義屬眾生八地大士備之在心故言得眾生寶第二云八地以上大士得教化四種眾生之寶故云得眾生寶第三云攝受正法由教化四種眾生而得故言得眾生寶第四解四種眾生善根並由八地菩薩為得故云得眾生寶而第一第二解但言本末有異大意似同

【鈔】但言本末有異者初備在心即自行成以為本將此法化眾生以為末合此二文總成今家出生義

【疏】第三第四解但其處得上下各異故語意皆不同

【鈔】但其處得等者第三得之於下第四得之於上

【疏】且第四解於文即便但此未合所蘊藏

【鈔】且第四解於文即便者文云如是得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女得此奇特希有功德此乃讚歎能蘊藏人不合所蘊藏

【疏】然以後結文為推亦所是也

【鈔】然以結文為推者即此章末結勸文云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眾生教化眾生建立眾生也此文與初二師解同是故今用並是能蘊藏

【疏】第三解好即好矣但其取之甚遠也

【鈔】取之甚遠者由教化四種眾生方成攝受正法者其義太遠矣

【疏】第一第二隨念為用而四種寶中唯無價最上那得皆是最上者以勝兼劣故通稱最上又云餘三始終會成上價故通稱最上

【鈔】餘三始終會成上價者會始歸終同成一乘故云通稱最上

【疏】第二合所蘊藏比

[科01]何等為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疏】從何等為四以下第二合所蘊藏法從無聞以下合上下價從聲聞以下合上中價從緣覺以下合上上價從大乘以下合上無價

從如是以下合中第二歎

[科02]如是得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

【疏】從世尊以下合中第三明即

[科03]世尊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

【疏】而前重擔譬但結而不明即今此寶藏譬即而不結者前重擔譬即言以身為負於事可難而負非他身故即義可信所以結而不明即也寶藏譬況言有寶故即義難明而非以身負故於事可易所以即以不結且前重擔譬既言踰彼大地今此寶藏譬直言得眾生寶此亦同此意也

【鈔】第三相即者世尊大寶藏等者即喻八地[A31]已上攝受正法也

而前重擔譬[A32]已下明二比中即結互有出沒何者前比立譬自即於義易信更不用別出即文言將身為負於事實難故結出也後比立譬不即於義難明所以別出即文言不以身為負於事實易故不用結也雖有結即不同而二譬俱勝理無優劣故云此亦意同也

【疏】從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以下正明行攝中第三明相即以釋物疑上正明出成中前二比明法能出成後二比明人能出成物謂人非法法非人二體各異故今致比亦不同又因此廣生諸疑諸萬行正法異於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異於波羅蜜故舉此相即為釋也就中開為二第一從初訖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先明法法相即第二從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說大義以下明人法相即然疑本但在人法此情即一往難遣所以先明法法相即因令稍解後明人法相即以遣之也就第一法法相即中分為二第一萬行正法即攝受之心

[科04]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受正法

【鈔】雙明無異中皆取上句來無異下句何者且如初釋無異正法一句者即取上雙牒中下句來故云能攝之心無異所攝萬行正法也次釋無異攝受正法一句者即取上無異正法句來故云所攝萬行正法無異能攝之心也此勢下文屢有此中故委明之

【疏】正法即是攝受正法者明萬行正法即是攝受之心次應言攝受正法即是正法經文闕也言八地以上既是法身故以萬行正法為心以心為萬行正法心法一體更無二相故云萬行正法即是心心即萬行正法也七地以下非未法身且不能一念備修故不得然

【鈔】言七地以下非未法身者瓔珞云佛子初地一念無相法身智成就百萬阿僧祇功德雙照二諦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識思量二種之法身何況二地乃至妙覺地

【疏】第二明波羅蜜即萬行法分為三第一正明相即

[科01]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疏】第二從無異波羅蜜以下明波羅蜜即萬行正法無異波羅蜜者謂攝受正法無異於波羅蜜也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者明即文不足亦闕也

第二舉六度釋正法即波羅蜜

[科02]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就者以施成就乃至捨身支節將護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應以戒成就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正法是名尸羅波羅蜜應以忍成就者若彼眾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羅蜜應以精進成就者於彼眾生不起懈心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苦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棃耶波羅蜜應以禪成就者於彼眾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禪波羅蜜應以智慧成就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

【疏】第二從何以故以下舉六度法釋正法即波羅蜜義標疑云何以正法即是波羅蜜耶正釋曰八地大士欲以隨機度物故一念之中修此六度而此六度行當理非邪故即是正法為物軌則故即是法無相修行故即是波羅蜜故云即正法也此中六度皆以此意為釋也彼者謂彼八地以上

【鈔】八地大士欲以隨機度物等者華嚴釋八地中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信解種種差別於彼佛國會眾會之中而現其身所謂於沙門中示沙門形波羅門剎利毗舍首陀居士四天王三十三天乃至阿迦尼吒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皆示其形一切國土亦復如是放大智光普滅眾生煩惱黑闇能善開闡智慧門故

【疏】第三從是故世尊以下結即義

[科03]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疏】從世尊我今以下明相即中第二明人法相即又分為三第一正明人法相即

[科04]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說大義佛言便說勝鬘白佛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攝受正法

【疏】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亦牒上句牒法下句牒人無異攝受正法者謂人無異於法無異攝受正法者謂法無異於人此二句雙明無異次應明即文不足亦闕也所以知此明人法相即者此則言攝受正法善男女故也第二從何以故以下亦釋相即義

[科05]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為攝受正法捨三種分

【疏】第二釋相即義標疑云何以人即法耶釋曰八地以上人為攝受正法捨三種分此捨之心即是攝受正法之心即以此心既成此行人然即此攝受正法之心安得異於捨此三種分人

【鈔】二釋相即義中即以此心既成此行人者言以此攝受正法之心能成此捨三分人故知正法之心即是捨三分人無名云能捨之主目人所捨之理曰法故人即法也為攝受正法而捨三分可名人也第二願開其端此章成其義

【疏】第三從何等為三以下出捨三分義第三出捨三分義因上焰明之也

【鈔】因上焰明之者因前將捨三分人未釋相即義故今仍明三分義也

【疏】又分為四第一正明三分義第二從世尊如是以下讚嘆捨三分人第三從世尊又善男子以下明捨三分時節第四從世尊我見攝受正法以下引佛為證就第一正明捨三分中即有二第一直總舉三分何等為三謂身命財是

[科01]何等為三謂身命財

【疏】第二從捨身者以下別出三分體

[科02]善男子善女人捨身者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功德如來法身捨命者生死後際等畢竟離老病死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功德通達一切甚深佛法捨財者生死後際等得不共一切眾生無盡無減畢竟常住不可思議具足功德得一切眾生殊勝供養

【疏】從捨身以下別明捨身從捨命以下明捨命從捨財以下明捨財舊釋捨身謂自放為奴捨命為人取死今云捨命捨身皆是死也但建意異耳若如投身餓虎本在捨身若義士見色授命意在捨命捨財謂身外之物後際等者謂未來未來則無際謂常捨明矣又云金剛心為後際離老病死者謂分段生死無有變易者謂變易生死也此言得者謂令得眾生也功德法財非如世財五家共有得一切眾生殊勝供養者語少倒應言得供養殊勝一切眾生或順文直釋得人天殊勝供養

【鈔】若如投身餓虎等者即是金光明第四薩埵王子捨身緣彼捨身品中因菩提樹神問如來昔日苦行之事如來神力大地震動有七寶塔從地踊出佛禮塔訖令阿難取舍利示此大眾佛言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乃至無量波羅蜜之所薰修爾時世尊斷眾疑故說舍利往昔因緣過去世有王名摩訶羅陀而有三子一名摩訶波那羅次名摩訶提婆小名摩訶薩埵於是三子因遊園林見有一虎新產七子身體羸損命將欲絕其薩埵王子自觀[A33]己身不淨深生厭離誓求無上涅槃故於高山王上投身虎前其虎食噉唯留餘骨等佛告樹神爾時薩埵今我身是第一王子彌勒是第二王子調達是虎者瞿夷是七子者今五比丘舍利弗及目連是光明施頭者大方便佛報恩經第四云昔波羅柰國王名大光明心惠一切不違人意小國嫉之雇婆羅門從其乞頭王自思惟從無始來未曾為法空度生死勞我精神今此身欲求菩提王言大善即者不與違我本心何當得成無上菩提王言大善即自以𩒐髮繫後園樹上令婆羅門斷頭將去光明王者即釋迦是

五家共有者一水二火三怨家四責主五王難

【疏】從世尊以下第二嘆捨三分人可見也

[科03]世尊如是捨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常為一切諸佛所記一切眾生之所瞻仰

【疏】從世尊又善男子以下第三明捨三分時節言夫護法之功在法將滅滅而更興護功乃顯也就中有二第一正明捨三分時節

[科04]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者法欲滅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朋黨諍訟破壞離散以不謟曲不欺誑不幻偽愛樂正法攝受正法入法朋中

【疏】明要在法欲將滅時必以正道心乃可為也

【鈔】必以正道心者經文從以不謟曲[A34]已下並是

【疏】第二從入法朋者以下明佛賜記得時捨三分人皆可見也

[科05]入法朋者必為諸佛之所授記

【疏】從世尊我見以下出三分義中第四引佛為證證言行虗也

[科06]世尊我見攝受正法如是大力佛為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亦悉知見

【鈔】引佛為證者無名云實眼則見實智則知為法根本則照其始為通達法則鑒其終為正法依人所敬信佛既知見願垂顯證

勝鬘經疏義私鈔卷之二


校注

[0936k02] 三攝善法戒三初直明不忘 [0936k03] 二釋不忘 [0937001] 羅下恐脫蜜字 [0937k01] 三結不忘 [0937k02] 三立誓斷疑四初立誓 [0937k03] 二為證 [0937k04] 三發願 [0938k01] 四賜記 [0938k02] 三三大願章三一明為願作願 [0938k03] 二正發三願三初願正法智 [0938k04] 二願為眾生說 [0938k05] 三願護持法 [0938k06] 三佛述成 [0939k01] 二明他分行二初攝受正法章二初明願攝二初正明願攝三初明勝鬘受命 [0939k02] 二明佛許說 [0939k03] 三正明願攝 [0939k04] 二如來讚成五初讚現德 [0939k05] 二歎往因 [0939k06] 三歎諸佛同 [0939k07] 四歎釋迦同 [0939k08] 五歎法功德 [0940k01] 二明攝行二初正明行攝三初先明行攝之體三初受命 [0940k02] 二許聽 [0940k03] 三出行體 [0940k04] 二明出生義二初二譬明法能出生二初雲興譬 [0941k01] 二大水譬三初開比 [0941k02] 二合比 [0941k03] 三雙結開合 [0942k01] 二後二譬明人能出生二一重擔比二初開比二初能負人 [0942k02] 二所負法 [0942k03] 二合比三初正合二初合能負人比 [0942k04] 二合所負法比 [0942k05] 二結合 [0942k06] 三讚能負人 [0942k07] 二寶藏比二初開比二初正比 [0942k08] 二結比 [0942k09] 二合比三初正合二初合能蘊藏比 [0943k01] 二合所蘊藏比 [0943k02] 二讚歎 [0943k03] 三明即 [0943k04] 三明相即釋疑二初明法法相即二初明萬行正法即攝受心 [0944k01] 二明波羅蜜多即萬行法三初正明相即 [0944k02] 二舉六度 [0944k03] 三結即義 [0944k04] 二明人法相即三初正明人法相即 [0944k05] 二釋相即義 [0945k01] 三出捨三分義四初正明三分義二初直總舉三分 [0945k02] 二別出三分體 [0945k03] 二嘆捨三分人 [0945k04] 三明捨三分時節二初正明捨三分時節 [0945k05] 二明記捨三分人 [0945k06] 四引佛為證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但【CB】伹【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己【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