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唐內典錄

大唐內典錄卷第[1]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五

後周 陳朝 隋朝 [2]皇朝

後周宇文氏傳譯佛經錄第十五

世襲亂離魏晉更各陳正朔互指偽朝仁義可[3]日銷罄德行是稱凋殞仍自諸代國史昌言我是彼非斯則一是一非一政一虐都難愜當誰敢籌之故北魏以江表為島夷南晉以河內為獯鬻周承魏運魏接晉基餘則偏王無所依據而宋齊梁陳之日自有司存國亡帝落遂即從諸筆削可不然乎周之先祖宇文覺者即西魏大丞相黑泰之世子也泰舉高陽王為魏帝西遷長安改衣幡為皂色號大統元年一十八載改年廢帝立魏齊王四年而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毓為帝四年而崩立弟邕為帝太祖第三子也開闊大度統御群小立十二年殺叔大[4]塚宰晉國公護父子十人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至三年內納道士張賓妖[5]倿云佛法於國不祥遂滅除之至建德六年東平齊國又殄前代數百年來公私寺塔掃地除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佛寺出四十千盡賜王公三方釋之減三百萬還歸編戶帝以為大周一統天下無事也志高慮遠改元宣政五月而崩太子贇立殺齊王父子八人改元大成二月立子衍為太子禪位與之改元大象自號天元皇帝立四皇后威儀服飾倍多於古大象二年五月天元崩子衍立正月一日改元大定二月禪位於隋周凡五帝二十五年治於長安傳譯沙門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要等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卷[6]為後周經錄云

  • 沙門釋曇顯(一部二十卷經典)
  • 沙門攘那跋陀(一部一卷[7]論)
  • 沙門[8]達摩留支(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 沙門[9]闥那耶舍(六部一十七卷經)
  • 沙門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經)
  • 沙門闍那崛多(四部五卷經)
  • 沙門釋僧勔(二部二卷傳)
  • 沙門釋慧善(一部八卷論)
  • 沙門釋亡名([10]十一部十一卷論銘傳)
  • 沙門釋靜藹(一部一十[11]一卷三寶集)
  • 沙門釋道安(一部一卷三教論)
  • 周眾經要二十二卷
  • 一百二十法[12]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興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恒闡三寶第內每常供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遂命沙門釋曇顯等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一百二十法門始從佛性終至融門而開講時即恒宣述永為常則以代先舊五時教迹迄今流行山東江南雖稱學海軌儀[13]揩則更莫是過乃至香火梵音禮拜嘆佛悉是其內每事徵覈領綱有據

  • 五明論(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呪術論五符印論周二年出)

    右明帝世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闍那耶舍於長安舊城婆伽寺譯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傳譯沙門智[14]𬿑筆受

  • 婆羅門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武帝世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希為大塚宰晉蕩公宇文護譯

  •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 [15]寶積經三卷(天和六年譯沙門道[(工*凡)/言]筆受)
  • [16]如來智不思議經三[17]
  • [18]大乘同性經四卷(一名佛十地經一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經天和五年譯上儀同城陽公[19]簫吉筆受)
  • 佛頂呪經并功能(保定四年譯學士鮑永筆受)
  • 大雲輪經請雨品第一百(天和五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初出)

    右六部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舍周言藏稱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為大塚宰晉蕩公宇文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柱國平陽公侯伏壽為總監撿挍

  • 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五卷(第二出於歸聖寺譯智僊筆受)
  • 須跋陀羅因緣論二卷(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明筆受)
  • 十一面觀世音呪并功能經(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

    右三部八卷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耶舍崛多周言稱藏共小同學闍那崛多為大塚宰宇文護譯

  • 金色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四天王寺譯簫吉筆受)
  • 妙法蓮[1]華普門重誦偈
  • 種種雜呪經
  • 佛語經(上三經並在益州龍淵寺譯)

    右四部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周言志德於益州為總管上柱國譙王宇文儉譯沙門圓明筆受

  • 釋老子化胡傳
  • 十八條難道章

    右二卷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勔撰勔以像代邪正相參季俗澆情易為趨競[2]辯真偽更遞譽毀今以十八條雖撿三科遣釋則聖賢皎然凡俗見矣其序略云勔以老子與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為說經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稱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3]晧注未善尋者莫不信從以為口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罔況貶大聖乎今誠尋此說非直人世差錯假託名字亦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意者[4]聖人君子不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誇競佛法託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異論用迷凡俗傳而不習夫子不許妄作者凶老君所誡此之巨患增長三[5]宜應[6]純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內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迷本迹今考挍年月究尋人世依內經外典採摭群達誠言區別真假使一覽便見也

  • 散花論八卷

    [7]楊州栖玄寺沙門釋慧善撰善工毘曇學以智度論每引小乘以證成義善故依文次第散釋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眾花繽紛而散故名散花論也序略云著述之體貴言約而理豐余頗悉諸今覼縷者正由斯[8]𨅊罕人諳練是以觸義慇懃逢文指掌詳覽君子想鑒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聖[9]末入關在長安舊城崇華寺柱國塚宰別供養敷演法勝[10]于壽終六十餘矣

    • 至道論
    • 淳德論
    • 遣執論
    • 不殺論
    • 去是非論
    • 修空論
    • 影喻論
    • 法界寶人銘(并序)
  • 厭食[11]相文 僧崖菩薩傳([12]保定二年於成都燒身當焚身[13]日數百里內人悉集看肉骨俱盡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傳載長房親見)
  • 韶法師傳([14]并讚)
  • 驗善知識傳(擬陸果觀音應驗記)

    [15]十二卷武帝世沙門釋亡名著[16]名俗姓[17]諱闕殆南陽人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敗出家改名[18]止蜀齊王入京請將謁帝以元非沙門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19]以別書勸喻報書云六不可其後略云沙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蒼天厭之靈神殛之死則鐵鉗拔之融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況乃明世且鄉[20]邑殄喪宗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迹山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稱力行道隨緣化物此次願也如其不爾[21]獨處丘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語恒勸善存質去華見重於世

  • 三寶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武帝世沙門釋[22]靖藹依諸經論撰出[23]贊大乘光揚像代錄佛法僧事故云三寶集藹後厭身遂自捐命其捨壽日遺偈略云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佛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諸趣中隨有利益處護法救眾生又復業應盡有為法皆然三界皆無常時來不自在他殺及自死終歸如是處智者所不樂應當如是思眾緣既運湊業盡於今日凡三十餘偈山壁樹葉血遍書已然後捨命

  • [24]二教論

    右一論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齊三教時俗紛然異端競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於大殿上帝昇御筵身自論[25]欲齊三教至二十日復集論議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議到二十五日司隷大夫甄鸞上笑道論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評笑道論以為不可即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門釋道安慨時俗之昏蒙遂纂斯二教論以光至理有一十二篇以內外二教為本道無別教攝入儒流易之謙謙斯其徒也故外論之本古昔先王為教主也仁義五常為教體也孔丘述之亦非主也是以外教之宗治身治國盡於身代餘不有言內教之本以佛為教主除惑入正為教所歸諸餘道俗贊述而已是以內教之宗不以身為累本意存心惑是稱內也道教云天下大患莫若有身斯言同儒故入外攝故內外二教文理卓明初帝重道而輕佛欲除佛而存道及覽安論無以抗之遂二教俱除別立通道觀簡二教諸人達解三教者置員立學著衣冠而登其門焉餘如續高僧[1]

陳朝傳譯佛[2]經錄第十六

有梁祚微禍難自作魏末大臣侯景統御河南因隙奔梁帝獨建議納之封為河南王乘寵亂階遂陷梁室經於兩載乃稱尊號梁湘東王先在荊[3]使大將王僧辯陳先等往平金陵曾未旋踵湘東為西魏所滅僧辯為先所殺擁兵稱王都於金陵以姓為國其先吳興長城人代為甲族形器異倫長九尺二寸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放眾所推重及臨大寶復故梁基舊建業都七百餘寺侯景焚爇餘者無幾陳祖興祚皆備修補翻譯新經講通舊論不謝前軌自創國太平元年至降主叔寶禎明三年合五帝三十三年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其九年與隋同政所降之年即隋開皇九年也傳釋道俗三人所出經傳論疏等[4]五十部總二百[5]四十七卷為陳朝經錄云

  • 沙門俱那羅陀([6]四十八部二百四十二卷經論疏傳[7]語)
  •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經)
  • [8]沙門須菩提(一部八卷經)
  • 佛阿毘曇經九卷
  • 無上依經二卷(永定二年南康郡淨土寺出)
  • 解節經(此本有十八品今止第四一品一卷真諦略出以證義耳)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三出與什菩提流支出本同廣略異)
  • 廣義法門經
  • 僧澁多律(陳言總攝)
  • 修禪定[9]
  • 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 俱舍論本一十六卷
  • 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 立世阿毘曇一十卷(永定二年出)
  • [10]佛性論四卷
  • [11]四諦論四卷
  • 僧佉論三卷
  • 攝大乘論本三卷(第二譯與元魏佛陀扇多出[12]小異)
  • [13]大空論三卷(豫章栖隱寺出)
  • 中邊分別論三卷(於臨川郡出并疏三卷)
  • 金七十論[14]三卷
  • 俱舍論偈
  • 金剛般若論
  • 律二十二明了論(亦云明了論并疏五卷)
  • 大般涅槃經論
  • 遺教論
  • 三無性論
  • 反質論
  • 墮負論
  • 求那摩底隨相論
  • 寶行王正論
  • 成就三乘論
  • 正說道理論
  • 意業論
  • 執異部論
  • 佛阿毘[15]
  • 起信論
  • 解捲論
  • 思塵論
  • 唯識論文義合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出異在臨川郡出)
  • 正論釋義五卷(於晉安佛力寺出)
  • 佛性義三卷
  • 禪定義
  • 俱舍論疏六十卷
  • 金剛般若疏合一十一卷
  • 十八部論疏一十卷
  • 解節經疏四卷
  • 無上依經疏四卷
  • 如實論疏三卷
  • 四諦論疏三卷
  • 破我論疏
  • 隨相論中十六諦疏(始興郡出)
  • 婆藪盤豆傳一卷
  • 眾經通序二卷
  •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雜事一名俱舍論因緣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言親依又別云真諦起陳氏永定元年丙子[16]大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懷道遊方隨所在便譯並見曹毘三藏曆傳云[17]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年七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智休領受三藏寺沙門法海[1]來集闍梨文本已成部軸云闍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應得二萬餘卷今之所譯止是數縛多羅葉書已得六百餘卷通及梁代減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議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制旨王園二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庶令法燈傳照不隱輝於海隅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右周武世月婆首那者生知俊朗自魏達齊之梁逮陳世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那先在鄴齊受魏禪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請還鄉路經江左因爾遂被梁武帝留勅總監知外國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闐婆羅門僧求那跋陀陳言德賢有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請乞願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2]壑然授與那得保持以為希遇屬侯景亂未暇及翻携負西東諷持供養到陳天嘉乙酉之歲始於江州興業伽藍方果譯出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儀同黃法𣰠為檀越僧正沙門釋慧恭三學德僧監掌始末具經後序不廣煩述那雖一身而備經涉歷魏齊梁陳相繼宣譯

  • 大乘寶雲經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同本異[3]出)

    右周武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於揚都城內至敬寺為陳主譯見一乘寺藏

  • [4]經目錄

隋朝傳譯佛經錄第十七

天命有隋膺斯五運帝圖榮祐宅此九州所以誕育之初神光洞發君臨已後靈瑞競臻故使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瞽視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紀之瑞是知昔聞七寶匪局金輪今則神異四時[5]偏和玉燭往以赤若之歲黃屋馭宸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運啟嘉號於開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年黃龍降於舊地卿雲見於城上二月十三日周以帝祚歸禪在隋景命既臨服黃替皂廢周六官依漢五省佛日還曜法水潛通其冬有前周沙門齎西域梵文二百餘部膺期而至下勅所司訪人令譯開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翻傳季夏詔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凶之土制短長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可[6]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7]三寶慈化自此而興萬國仁風緣斯遠大伽藍欝峙法宇交臨開士肩聯真心接踵及仁壽啟號寶塔是興百有餘州皆陳靈應于斯時也四海靜浪九服無塵大度僧尼將三十萬崇緝寺宇向有五千翻譯道俗[8]十有九人所出經部垂五百卷煬帝嗣錄卜宅東都仍於洛濱上林園置翻經館四事供養無乏歲時翻度新經備如別錄[9]今總一朝兩代三十七年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傳法等[10]九十部[11]五百一十五卷結為前隋傳錄如左

  • 京師洋川郡守曇法智(一部一卷經)
  • 沙門毘尼多流支(二部二卷經)
  • 沙門那連提耶舍(八部二十八卷經)
  • 沙門釋僧就(一部六十卷經)
  • 沙門闍那崛多(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12]卷)
  • 沙門釋法上(三部四十三卷數[13]經)
  • [14]沙門釋靈裕(八部三十卷論記)
  • 沙門釋信行(二部四十卷三階集)
  • 沙門釋法經(一部七卷經目)
  • 沙門釋寶貴(部八卷經)
  • 沙門釋僧粲(部一卷論)
  • 沙門釋僧琨(一部[15]五十一卷數論)
  • [16]沙門釋道正(六部五十餘卷)
  • 沙門釋彥琮([17]七部[18]十卷論傳錄)
  • 沙門釋慧影(四部三十七卷解論)
  • 廣州司馬郭誼(一部二卷)
  • 儒林郎侯君素(一部二十卷傳)
  • 晉府祭酒徐同卿(一部二卷論)
  • 翻經學士劉憑(一部一卷內數術)
  • [19]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一部十五卷錄)
  • [20]勅有司撰眾經法式(一部十卷)
  • 東都沙門達[21]摩笈多(七部三十[22][23]卷)
  • 沙門釋明則(一部一十三卷)
  • 沙門釋行矩(二部二卷)
  • 大隋業報差別經(開皇二年三月譯第二出與罪業報應同小異)

    右一部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佛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任俗官[1]再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禪梵牒即來勅召智還使掌參譯於大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無勞傳語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智鉉筆受文詞銓序義理日嚴寺沙門趙郡釋彥琮[2]制序

  • 象頭精舍經(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與伽耶山頂經本同)
  • 大乘方廣總持經(開皇二年七月譯)

    右二部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毘尼多流支隋言滅喜既不遠五百由旬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語大興[3]善沙門釋法纂筆受為隋言并整文義沙門彥琮並製序

  •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開皇四年五月起出五年二月訖沙門智鉉道邃慧獻奉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開皇五年十月出費長房筆[4]受)
  •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開皇三年正月出智鉉筆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光明[5]德女經大淨法門經本同[6]出異)
  • 德護長者經二卷(三年六月出僧琨筆受一[7]尸掘多長[8]者與申日兜本及日光童子經同)
  • 蓮華面經二卷(四年三月出)
  •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五年正月出是大雲經第一百品)
  • 牢固女經(二年十二月出)
  • 百佛名經(二年[9]十月出上四經慧獻[10]筆)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舍隋言尊稱譯舍少出家五天遊四大小諸國經六十餘但是釋迦勝迹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11]反北天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鄴都正值文宣時始四十舍之骨梗頗異等倫緣是文宣偏所待遇[12]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亦出經論備齊世錄齊被周滅仍憩漳濱開皇元年新經至止[13]使追召二年七月傳送到京見勞慇懃即勅安處大興善寺給以上供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于翻譯沙門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曇皮等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德昭玄統沙門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靈藏等二十餘德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挍訖了舍九十餘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所譯之經並沙門彥琮[14]製序

  •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右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年[15]新合長房錄云就少出家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大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出可三百卷見今譯經崛多三藏口每說云[16][17]填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即遣不留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18]普懸諸[19]雜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彼土又稱此國東南二十餘里有山甚險其內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迦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花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兼云有三滅定羅漢在彼山窟寂禪冥衛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為羅漢淨髮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鬚髮剃還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獲此寶任持所冀今來明王叡主種賢紹聖弘法化君寫以宣流所統之內聞善尚傳故因敘載然去聖將遠凡識漸昏不能總持隨分撮寫致來梵本部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廣譯緣是前哲支曇所翻及羅什[20]所出或二十七或復三十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既宣揚每恒嗟嘆及覩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開皇復屬耶舍譯日藏經一十[21]五卷既並大集本舊品內誠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就雖附入未善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淵明奉為皇后撿挍抄寫眾經兩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題甚為整[22]又今見翻其[23]聞尚有是大集分[24]最都訖應滿百卷於本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為細塵無自持之力及其結為[25]坤阜有生載之功況條離株希盛榮流捨源求廣潤而可得乎我隋皇帝之挺生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離隔出三百年十萬偈分將[26]踰千祀散經還聚聚光大集之文別壞遂通通顯大興之國非夫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開疆闡法其孰並斯焉

  •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七年七月起十一年二月訖僧曇學士長房劉憑等筆彥琮序)
  •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十二年四月起十四年六月訖道邃等筆受)
  •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十五年七月起十六年十二月訖僧琨等筆受)
  • 諸佛護念經十卷(十四年十月起至十二月訖僧曇[1]等筆受)
  •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十三年八月起十四年九月訖僧曇等筆受)
  • 大集賢護菩薩經六卷(十四年十二月起十五年二月訖明芬等筆受)
  • 聖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十五年四月出道邃等筆受)
  •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月二十五日訖長房等筆受)
  • 四童子經三卷(十三年五月出七月訖僧琨筆受)
  • 諸法本無經三卷(開皇[2]十五年六月起七月訖劉憑等筆受)
  •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七年正月起三月訖僧曇筆受彥琮序)
  • 大方等大雲請雨[3](見唐錄)
  • 月上女經二卷(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劉憑筆受[4]琮序)
  • 善思童子經二卷(十一年七月起九月訖長房筆受琮序)
  •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見唐錄)
  • 移識經二卷(十一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訖長房筆受)
  • 譬喻王經二卷(十五年五月出六月訖道密等筆受)
  • 護國菩薩經二卷(見唐[5]錄)
  • 發覺淨心經二卷(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訖僧琨筆受)
  • 一向出生菩薩經(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訖僧曇等筆受琮序)
  • 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見唐錄)
  • 大威燈仙[6]人問疑經(六年正月出二月訖道邃筆受琮序)
  • 文殊尸利行經(六年三月出四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見唐錄)
  • 八佛名號經(六年五月出六月訖道邃筆受琮序)
  • 希有挍量功德經(六年六月出其月訖僧曇筆受彥琮序)
  • 善恭敬師經(六年七月出八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七年正月出二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呪經(七年四月出五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十二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7]七年五月出訖僧琨筆受琮序)
  • 金剛場陀羅尼經(七年六月出八月訖僧琨筆受琮序)
  • 諸法最上王經(十五年出七月訖明芬筆受)
  • 入法界經(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訖道密等筆受)
  • 商主天子問經(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8]等筆受)
  • 出生菩提經(十五年十月翻訖學士劉憑筆受)
  •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涼世曇無讖出四卷梁世真諦出六卷周世崛多出五卷並[9]無兩品今有故復出之)
  • 大乘三聚懺悔經(見唐錄)

    右三十七部合一百七十六卷北天竺犍達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隋言至德又云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舍崛多隨本師[10]至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舍齎經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餘年崛多最善周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皆宣譯新經或接先闕文義咸允時遭魔難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毀二教夏之七眾俱俗一衣崛多師徒亦被誘逼既元結契捐命遊方弗憚苦辛弘化為業值法陵滅遂爽本心[11]既是梵人不從華服秉古志節乞求返邦國家依聽以禮放遣我脂那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為諸遐裔殊服異形咸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致斯慕化而來來者容納思鄉欲去去者不違還向北天路經突厥遇值中面他鉢可汗慇重請留因往復[12]周有成壞勞師去還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爾併停十有餘載師及同學悉彼先[13]唯多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寶僧曇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齊武平六年相結西遊往還七載凡得梵經二百六十部迴到突厥聞周滅齊併毀佛法進無所歸退則不可遷延彼[14]國遂逢志德如渴值飲若暗遇明仍共尋閱所得新經請翻名題勘舊錄目頻覺巧便有殊前人律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虛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禪佛法即興周等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勅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處處興善將事弘宣五年勅旨即令崛多共婆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羅毘舍達等道俗六人令於內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于時廣濟寺唯獨耶舍一人[15]舍譯經至七年別勅崛多便兼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了合得二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已終亡仍勅崛多專主翻譯仍移法席就大興善更召婆羅門沙門達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增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始末銓定指歸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並是餘處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彥琮[1]製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等八十九卷十二年來在大興善寺禪堂內出沙門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彥琮重對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餘部見在續翻訖隨附錄仰惟如來金口所唱異類各蒙悟解譬如日月[2]耀天迦葉阿難親承梵音結集布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漢迄[3]今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狀如螢燈照室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液法流露潤含識庶無斷絕若論真偽本末可得同年而比校哉

  •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
  • 護國菩薩經二卷
  • 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 大雲請雨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大乘三聚懺悔經

    [4]六經十一卷亦是崛多笈多二師於興善續出長房錄闕名今搜現入藏經有之故附此第

  • 增一數四十卷(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至百乃至[5]千萬有似數林)
  • 佛性論二卷
  • 眾經錄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釋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軌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世歷為統都所部僧尼減三百萬而上綱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景行既彰逸響遐被致高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6]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自西徂東年世帝代故從彼國件錄事條遣僧義淵乘帆向鄴啟發未聞事條略云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經歷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齊陳國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歷幾年帝請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著論緣起靈瑞所由有傳紀不謹錄諮審垂為釋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吳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菩薩受得其本晉安帝隆安年曇無讖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龍樹菩薩造晉隆安年鳩摩什婆至長安為姚興譯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弟婆藪槃豆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訂由緣甚廣今略舉要以示異同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鉢三衣外更無聚積諸受請供感世利財起一山寺名為合水山之極頂造彌勒堂常願往生覲覩彌勒四事供養百五十僧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俗習業如常[7]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慈氏如來業行既專精誠感[8]心如注石遂屬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力疾服袈裟弟子扛輿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勒世尊右繞三周訖還山下奄然而卒九十餘矣

  • 安民論十二卷
  • 陶神論十卷
  • 因果論二卷
  • 聖迹記二卷
  • 塔寺記
  • 經法東流記
  • [9]法記
  • 僧尼制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律儀慧解鉤深見聞[10]泓博兼內外學為道俗歸性愛傳燈情存著述可謂篤識高行沙門也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存宣通無上法寶開皇十年追入見訖辭帝東返十一年春厚禮放之[11]

  • 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 [12]三階位別錄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行魏人少而落䰂博綜群經蘊獨見之明顯高蹈之迹與先舊德解行弗同不全聲聞兼菩薩行捨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淨[1]投陀乞食日止一[2]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華常不輕行此亦萬衢之一術也但人愛同惡異[3]之時復致譏此錄誠並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無定准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榜於事少微來哲儻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勅斷不聽行[4]相同箴勗然其屬流廣海陸高之

  • 眾經錄目七卷

    右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勅撰揚化寺沙門明穆區域條分指蹤紘絡日嚴寺沙門彥琮[5]覶縷緝維考挍同異故表略云總計眾經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為七軸但法經等既未盡三國經本挍驗同異今唯且據十餘家錄[6]聊簡可否總標綱紀位為九錄區分品類有四十二分[7]九初六錄四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顯譯傳是非真偽之別後之三錄集傳記注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賢聖所撰以非三藏正經故為別錄後之三分並是此方名德所修雖不類西域所製莫非毘贊正經發明宗教光輝開進後學故兼載焉

  • 新合金光明經八卷

    右一部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開皇十七年合貴即周世道安神足翫閱群典見昔晉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白五家首楞嚴五本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兩竺三家維摩三本為一部作五卷今沙門僧就又合二讖羅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為一部作六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哲遺蹤貴遂依承以為規矩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曇無讖譯四卷其次崛多譯為五卷又真諦譯復為七卷其序果云曇無讖法師稱金光明經篇品闕漏每尋文揣義謂此說有徵而讐挍無指永懷[8]寐寤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輪迴悼四生之漂沒汎寶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勅遣直後張汜等送扶南獻使反國仍請名僧及大乘諸論雜華經等彼國乃屈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法師遊歷諸國故在扶南風神爽悟悠然自遠群藏淵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見殿內[9]帝躬申頂禮於寶雲殿供養欲翻經論寇羯憑陵大法斯舛國難夷謐沙門僧隱始得諮稟法師譯經經目果闕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全別成為七卷今新來經二百六十部內其間復有銀主陀羅尼品及囑累品更請崛多三藏出沙門彥琮重覆挍勘故貴今合分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號經王義稱深妙願言幽顯頂戴護持

  • 十種大乘論

    右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10]俗姓孫氏陳留人少出家尚遊學江河南北靡所不經關隴西東觸處皆履涉歷三國備齊陳周諸有法筵無不必踐工難問善博尋今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故著斯論光贊大乘十種者一無障礙二者平等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引經論成文證據甚有軌轍亦初學者巧方便門也

  • 論場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琨即周世釋亡名之弟子俗緣鄭氏性沈審善音聲今為二十五眾教讀經法主搜括群經卷部連比[11]惟諸雜論篇軸參差引經說云欲知智者意廣讀諸異論緣是[12]採摭先聖後賢所撰諸論集為一部稱曰論場譬世園場則五果百穀戲場則歌舞音聲戰場則牟甲兵仗道場則幡花寶蓋種種莊嚴今此論場譬同於彼無事不有披帙一閱俱覽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者也

  • 凡聖六行法

    (二十卷 十卷 七卷 五卷 三卷 一卷)

    右六部[13]四十餘卷滄州逸沙門釋道正所撰正頭陀為業不隷名貫悼時俗聲說故撰茲行門廣採群典布列名目開皇中入京僕射高頴重之為建法筵談述行體名德患其[14]切教不許流布正遂逃越人世埋名塵俗不測其終後收其遺文恨相知之遠矣

  • 達摩笈多傳四卷
  • 通極論
  • 辯教論
  • 辯正論
  • 通學論
  •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
  • 新譯經序[1]

    右六部合十卷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琮俗緣李氏趙郡柏仁人世號衣冠門稱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內融識洞幽微情同水鏡過物便曉事罕再詳其論傳辭並皆精洽通極者破世諸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迹好生異端此論所宗佛理為極辯教者明釋教宣真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俗儒靈寶等經則非儒攝通學者勸誘世人遍師孔釋令知外內備識俗真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登聖越凡不因知識無由達到此勸於人廣結知友若善財焉

  •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製序)
  • 存廢論
  • 傷學論
  • 厭修論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影俗緣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論師釋道安義解之神趾傳燈注水繼踵法輪述而不作弘摩訶衍亦為二十五眾主潛形寺宇汎志慧流迹罕人間情多物外文鋒出口理窟入神觀夫論興厥意可覩傷學論者為除謗法之愆存廢為防姦求之意壓修令人改過服道者也

  • 占察經二卷

    右一部撿錄無目經首題云菩提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今諸藏內並寫流傳而廣州有一僧行塔懺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好得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雜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三年有人告廣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問其人引證云塔懺法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2]如太山崩廣州司馬郭誼來向岐州具狀聞奏有勅不信占察經道理令內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昌寺問諸大德沙門法經等報云占察經目錄無名及譯處塔懺法與眾經復異不可依行下勅云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 旌異傳二十卷

    右一部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隋文勅撰素名白神思卓詭博綜玄儒常居宰伯之右以問幽極之略故著茲傳用悟士俗

  • 通命論兩卷

    右一部晉王府祭酒徐同卿以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義但以文言隱密理致幽微先賢由來未所辯立卿今備引經史正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欲發顯儒教旨宗助佛宣揚導達群品咸奔一趣斯蓋博識能洞此玄云

  • 外內傍通比挍數法

    右一部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憑內外學數術偏工每以前代翻經算數比挍術法頗有不同故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藝有淺有深人之稟學有疎有密故尋算之用也則兼該大衍其不思也則致惑三隅然華夏數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陳何無異端之例然先譯經並以大千稱為百億言一由旬為四十里依諸算計悉不相合竊疑翻傳之日彼此異音指麾之際於斯取失故錄眾經算數之法與華夏相參十十變之傍通對衍庶擬翻譯之次執而辯惑既參經語故附此[3]

  • 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

    右一部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所撰房本出家周廢僧侶及隋興復仍習白衣時預參傳筆受詞義以歷代群錄多唯編經至於佛僧紀述蓋寡乃撰三寶履歷帝年始自周莊魯莊至於開皇末歲首列甲子傍列[4]眾經翻譯時代附見綸綜今所集錄據而本之至於入藏瓦玉相謬得在繁富失在覈通非無憑准未可偏削

  • 眾經法式十卷

    右一部開皇十五年文帝勅令有司撰初即依位辯而出之奏聞在內隋祖敬重教法無時可忘所以自始登極終及大行每日臨朝於御床前置列高座二所一置經師令轉大乘二置大德三人通三藏者帝目覽萬機耳聆聲教纔有喜怒經師潛默帝曰師何默耶僧曰見陛下責人不敢轉讀帝曰但讀此臨御億兆喜怒尋常不足致怪乃是俗事何關佛法[5]樂聞佛言不敢違背意願常聞耳於經有疑隨藏問決致有約文法式統明三學條列有序聞于時俗

  • 東都起世經十卷
  • 緣生經二卷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攝大乘論[1]釋十卷
  • 菩提資糧論六卷
  • 金剛般若論二卷
  • 緣生論
  •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

    右前經論[2]四十六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達摩崛多隋言法藏[3]達鄉國來儀帝京開皇仁壽並參傳譯于時崛多控權令望居最傳度梵隋時惟稱美至於深義莫不反啟斯人而容範滔然無涉世路所以傳譯聲望抑己揚人仁壽之末崛多以緣他事流擯東越笈多乘機專掌傳譯大業三年東都伊始煬帝於洛水南汭天津橋[4]左置上林園立翻經館遂移京師舊侶於新邑翻經笈多相從羈縻而已余以大業十年躬至其館時琮師已往則上猶[5]落漠風猷綴旒誰賞尋爾離亂宗師[6]殄絕悲哉

  • 福田論
  • 僧官論
  • 西[7]域志十卷

    右諸論並沙門釋彥琮所撰[8]琮名顯兩代參譯二朝東都立館掌錄經典煬帝著令僧拜俗官琮不忍此著論陳列前引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後解維摩法華權宜非是化體廣陳出處之迹嚴陵周黨之徒高竪三寶之儀崇尚歸敬之本文極該贍衢路顯然近者龍朔之元下詔令尋此議京官太半互有異同余以論示毀謗攸息錄狀聞奏下勅罷[9]

  • 翻經法式論(一部十卷)
  • 諸寺碎銘三卷

    右件論文翻經沙門釋明則所撰則本冀人生知挺秀文彩之盛聞于鄉曲[10]未之齒也及製覺觀寺碑楚公[11]揚素見而重之追入京室預參傳譯述作銘頌論序等備于別集

  • [12]序內法一卷
  • 內訓一卷

    右翻經沙門行[13]矩所撰矩即彥琮之猶子也[14]以家風梵學故之此任後召翻經不久終世不成其器云

皇朝傳譯佛經錄第十八

聖人利見應[15]籙在期隋煬末齡天地同閉鵄張鵲起蟻結蛇盤人不聊生物無寧止皇唐勃舉義動天心四海廓清三寶雲搆爰初武德之祀迄今龍朔之元天下大同四十餘載高祖創基定業太宗廓靜方維今上垂拱巖廊方享無窮之祚度僧立寺廣事弘持翻譯新經備諸史錄總撮略此隨緣廣之將用[16]傳布未聞龜鏡今古然則皇運之始天步猶[17]薩舉直指於豳岐王充擁甲於河洛東西引寇各擅威雄自餘偏裨蜂飛蝟峙國家守本銳意誅除至於佛理彌隆顧及故高祖一代仍舊[18]尊崇至於翻譯未遑銓品貞觀之始兵荐猶[19]玁狁飲馬於渭涇關輔寄食於樊汴螟螣布野穀洛侵宮文帝解網思政日旰忘食瞻言寺塔務事經營所以四方壁壘咸置伽藍立碑表德以光帝業(如破薛舉立昭仁寺破王充立昭覺寺破武周立弘濟寺[20]宋剛立慈雲寺破隺老生立普濟寺破建德立等慈寺破劉闥立昭福寺並官給供度佛事弘[A1]立碑頌德為萬代之大歸焉)及天下清平思弘仁教乃捨舊宅為興聖寺為先妣立弘福寺為東宮立慈恩寺於昭陵立瑤臺寺躬幸弘福手製疏文垂泣對於僧徒優言陳於肅敬每下明勅監造有司經像締搆畢存精妙至於老宗鮮聞褒顯時有波頗梵僧帝所尊重[21]迎入內殿優問頻仍翻度新文天府供給今上之嗣位也信重逾隆先皇別宮咸捨為寺傳度法本更甚由來有沙門玄奘觀方遊國還返帝京二帝欽承徵入宮闕為製教序布所譯經官供豐華于今不絕故爰初貞觀迄於龍朔之年三十餘祀傳經道俗沙門唐梵略有一十餘人綴文筆受備如下列所出經論記傳行法等[22]合一百餘部一千五百餘卷結為皇朝內典經錄流之遠代永作揩摸同軌光揚長存不朽冀將來明哲乘此續修述三寶之神功遍忍土而施化弘千佛之成教歷賢劫而無窮焉

  • 沙門波羅頗蜜多(三部三十八卷經)
  • 沙門釋玄琬([23]十部一十[24]二卷論)
  • 沙門釋法琳(二部一十卷論)
  • 沙門釋慧淨(四部一十[25]三卷內論詩英華)
  • 典儀李師政(一部一卷論)
  • 沙門釋法雲(二部一十三卷論)
  • 沙門釋道宣(一十八部一百[1]十卷集論錄[2]記序儀)
  • 沙門釋玄奘(六十[3]餘部一千三百[4]四十四卷經論傳記)
  • 沙門釋彥[5](二部十六卷寺錄不拜俗集)
  • 沙門釋玄應(一部二十五卷經音)
  • 沙門釋玄惲([6]七部一百三十[7]一卷雜[8]傳要錄)
  • 沙門釋玄範(二部注經及序)
  • [9]大集寶星經(一部十卷)
  • 般若燈論(一部一十三卷)
  • 大乘莊嚴論(一部十[10]五卷)

    右三部三十[11]八卷西天竺國沙門波羅頗蜜多唐言[12]先智以貞觀初年齎梵葉本至止京輦奏聞乃勅左僕射房玄齡太府卿蕭璟給事杜正倫監護翻譯又撰京邑大德沙門玄摸度語沙門慧賾慧淨法琳綴文沙門慧乘慧朗智首曇藏僧珍靈佳慧明法常僧辯等證義于斯時也大集梵文將事廣傳陶津後代而恨語由唐化弘匠不行致使梵寶無由分布故十載之譯三部獻功可悲深矣

  • 三德論一卷
  • 入道方便門二卷
  • 鏡喻論
  • [13]擬緣起一卷
  • 十種讀經儀
  • 無盡藏儀
  • 發戒緣起二卷
  • 法界[14][15]并十不論
  • [16]禮佛儀式二卷

    [17]十部一十[18]二卷延興寺沙門釋玄琬所撰琬道行純[19]深慧學該洽道俗[20]所依像末域壍以德聲高被徵為皇太子戒師晚以年尊脚疾乘輿而入內禁太宗隆重文德深敬說法誘導上帝稱善王臣百辟莫不奉其戒誥然其弘護居心誘進成務所以著論多門意存開化為本又以法流東漸三被誅殘雖後鳩拾不無紕紊琬欲[21]澄一文義該貫後賢乃集達解名德三十餘人親面綜括披尋詞理經延歲序方乃究竟即寫淨本以為法寶正則故方隅道俗欲寫藏經皆就傳本以為揩准斯亦後代之僧[22]故能振此遺基

  • 破邪論(一部二卷)
  • 辯正論(一部八卷)

    右二部一十卷終南山龍田寺沙門釋法琳所造琳本[23]住荊楚少參名匠宗猷教義[24]達解玄儒遊不擇方護法為任往以武德之始法門[25]否塞飾詐之儔過聞天聽太史令傅奕乘便舉隙奏上誹毀事一十餘條意存逐僧貶佛道士李少卿又上十異九迷論道土劉進喜又上顯正論皆塵黷佛法無取於時京邑諸僧亦有[26]抗論者皆無可尚於是釋教蒙塵道俗同恥琳不[27]忍其誣[28]惘乃著論以禦之廣引孔老敬[29]佛之文[30]多陳王臣重法之事作論既成[31]俗競寫有道士秦英扇動宮儲以琳著論[32]訕毀祖禰文帝大怒追琳辯對前後重沓愜附聖心末後對云所著破邪辯正皆與文籍扶同一字有虧任從斧鉞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尸之痛云云帝不罪放于益部為僧在道終歿諸有別集三十餘卷秦英竟以虛詐伏誅劉李傅氏相從化往故其遺文往行可為萬代宗轄云

  • 釋疑論(一部一卷)
  • 內典詩英華(一部十卷)
  • 注金剛般若經
  • 諸經講序

    右四部一十餘卷京師紀國寺沙門釋慧淨所撰淨本趙人俗緣房氏即隋國子博士徽遠之猶子也神慧摽舉有聲京國談述餘論凌轢後賢每以士俗諸儒沈迷[33]執業輕侮僧儔以文自擁淨乃著釋疑論以曉業緣集詩英華以知僧中不可輕罔爾後文府雄伯皆造法筵重其機鑒朗拔欣其慧悟清峻左僕射[34]房玄齡引為家僧春宮[35]以下資其理義多遊內禁對論李宗列辟解頤皇儲欽敬下令徵延為普光寺主仍知紀國[36]寺上座淨當斯榮幸兩以居之所著諸經莊嚴雜心俱舍等論疏百有餘卷故不備載

  • 內德論(一部一卷)

    右件論貞觀初年門下典儀李師政之所作也政家上黨學識攸歸少翫大方長遂通洽每與諸朝士共談玄奧多陷名相以佛宗為虛誕同迷緣業以聖理為捫虛政乃著論三篇初明顯正喻[1]傅氏之讒誹中明運業曉今古之迷濫後述因果辯[2]成報之非謬文極該要統史籍之前言[3]寔明冠拔沈冥之滯結

  • 辯量三教論(一部三[4]卷)
  • 十王正業論(一部十卷)

    右二論一十三卷京師西明寺沙門釋法雲所造雲本絳人少遊玄肆又居定室亟動神機雖不廣閱經書歷眼玄知旨趣每見俗流[5]邪論均三教於一宗商略皇王混政道於時俗遂搜採名理討覈玄儒著茲二論開道悟俗

  • 注戒本(一部二卷并疏記四卷)
  • 注羯磨(一部二卷疏記四卷)
  • [6]行事刪補律儀(一部[7]三卷或六卷)
  • [8]釋門正行懺悔儀(一部[9]三卷)
  • 釋門亡物輕重儀
  • 釋門章服儀
  • 釋門歸敬儀
  • 釋門護法儀
  • 釋氏譜略
  • 聖迹見在圖贊
  • 佛化東漸圖贊(一部二卷)
  • 釋迦方志(一部二卷)
  • 古今佛道論衡(一部三卷)
  • 大唐內典錄(一部十卷)
  • 續高僧傳(一部三十卷)
  • 後集續高僧傳(一部十卷)
  • 廣弘明集(一部三十卷)
  • 東夏三寶感通記(一部三卷)

    右諸注解儀[10]贊傳記一十八部一百一十餘卷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所撰宣少尋教相長慕尋師關之東西河之南北追訪賢友無憚苦辛貞觀末年方事[11]修緝所列如右遺失不無意存毘贊故也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部六百卷顯慶四年在[12]王華宮寺譯)
  • 大菩薩藏經(一部二十卷貞觀十九年在弘福寺譯)
  • 大方等十輪經(一部十卷)
  • 無垢稱經(一部六卷)
  • 解深密經(一部五卷)
  • 分別緣起經(一部兩卷)
  • 能斷金剛般若經
  • 佛地經
  • [13]如來教勝王經
  • [14]藥師本願功德經
  • 稱讚淨土經
  • 最無比[15]
  • 甚希有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顯無邊佛土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諸佛心陀羅尼經
  • 拔苦難陀羅尼經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稱讚七佛名號功德經
  • 般若多心經
  • 千囀陀羅尼經
  • 菩薩戒本
  • 天請問經
  • 菩薩羯磨
  • 持世陀羅尼經(已上二十八部大乘經)
  • 瑜伽師地論(一部一百卷大慈恩寺譯)
  • 顯揚聖教論(一部二十卷弘福寺譯)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一部十六卷弘福寺譯)
  • [16]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一部七卷)
  • 攝大乘本論(一部三卷)
  • 攝大乘論世親釋(一部十卷)
  • [17]攝大乘論無性[18](一部十卷)
  • [19]廣百論(一部十卷)
  • 成唯識論(一部十卷)
  • 佛地經論(一部七卷)
  • 辯中邊論(一部三卷)
  • 掌珍論(一部兩卷)
  • 成業論(一部一卷已下單卷)
  • 因明正理門論
  • 因明入正理門論
  • 大乘百法明門論略錄
  • 大乘五蘊論
  • 廣百論頌
  • 顯揚聖教論頌
  • 王法正理論
  • 觀所緣緣論
  • 唯識三十論
  • 記法住傳
  • 辯中邊論頌(已上二十四部大乘論)
  • 本事經(一部七卷)
  • 緣起聖道經(一部一卷已上二經小乘)
  • 大毘婆沙論(一部二百卷)
  • 順正理論(一部八十卷)
  • 顯宗論(一部四十卷)
  • 俱舍論(一部[1]三十卷)
  • 集異門論(一部二十卷)
  • 發智論(一部二十卷)
  • 品類足論(一部一十八卷)
  • 識身足論(一部一十六卷)
  • 法蘊足論(一部一十二卷)
  • 入阿毘達磨論(一部[2]兩卷)
  • 俱舍論頌(一部一卷已上一十一部小乘論)
  • 大唐西域傳(一[3]部十二卷)

    右大小乘經論六十[4]七部一千三百[5]四十四卷京師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奉詔譯奘本頴川俗緣陳氏小年出家師無遠近以貞觀三年出觀釋化五竺八河備經歷覽名德勝地訪無不逮大獲梵本[6]旋途帝城以貞觀十九年躬謁文帝異倫禮接仍勅名德沙門二十[7]餘人助緝文句初在弘福翻經公給資什沙門靈閏等證義沙門行友等綴文沙門辯機等執筆及慈恩創置又移於彼參譯紛綸未遑條列帝乃延內禁并幸南北山宮面敘玄理極展誠敬天命有終日月奄曜奘還京寺如常傳譯後以緣故[8]徒住玉華宮供給仍不爽前及故始自弘福今迄北宮一十八載傳度法本雖非超挺然不墜譯功庶後之明識因斯重復塵黃也

  • 大唐京寺錄傳(一部十卷龍朔元年修[9]緝)
  • 沙門不敬俗錄六卷

    右二部京師弘福寺沙門釋彥[10]以宇內塔寺靈相極多足感人心開洽誠信江表梁室著記十卷東都後魏亦流五軸[11]渭陰帝里名寺勝塔獨亡述紀琮憤斯事創就纂結文寔鋪發事亦典據有宗轄焉

  • 大唐眾經音義[12]一部十五卷

    右一部京師大慈恩寺沙門釋玄應所造應博學字書統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釋昔高齊沙門釋道慧為一切經音不顯名目但明字類及至臨機搜訪多惑應憤斯事遂作此音徵覈本據務存實錄即萬代之師宗亦當朝之難[13]隅也恨敘綴纔了未及覆疎遂從物故惜哉

  • 敬福論十卷
  • 略敬福論二卷
  • 大小乘觀門十卷
  •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 [14]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
  • 金剛般若經集注三卷
  • 百願文一[15]

    右七部[16]百三十一卷京師西明寺沙門釋玄惲所撰惲本名[17]世道律學[18]高與慕[19]重前良綴緝為務兼有鈔疏注解眾經人代即目略敘如右

  • 注金剛般若經
  • 注二帝三藏聖教序

    右二部普光寺僧釋玄範所撰範少染大方資學名匠立履清曠不群庸小專門強學出自天心弘贊正理開明道俗有別集二十卷序其神用

大唐內典錄卷第[20]

  • [21]四十二字門(兩卷)
  • 無諍門(兩卷)
  • 隨自意三昧
  • 次第禪要
  • 釋論玄門
  • 三智觀門
  • 安樂行法
  • 弘誓願文

    右八部十卷南岳沙門釋慧思撰思本武津人定慧凝遠性戒自然威德尊嚴道風遐扇幼感梵僧勸令出俗長蒙遍吉現形摩頂諷誦法華智通宿命翹勤方等靈相欝蒸九旬策修一時圓證法華三昧大乘門於一念中朗然開發自是之後寂照幽深辯才無滯於是內求之侶重繭雲集以所證法傳授學人並託靜山林宴居巖藪練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學義門自思南度定慧雙舉乃著茲觀法以通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潤色而理玄旨奧蓋千載之徽猷焉

[1]隋朝傳譯佛經錄第十七之餘

  • 圓頓止觀(十卷於荊州玉泉寺說沙門灌頂筆記)
  • 禪波羅蜜門(十卷於金陵瓦官寺說沙門法[2]慎記)
  • 維摩經疏(三十卷隋帝請出并前玄十卷後玄六卷)
  • 法華玄(十卷沙門灌頂筆記)
  • 法華疏(十卷沙門灌頂筆記)
  • 小止觀(二卷)
  • 六妙門
  • 覺意三昧
  • 法華三昧
  • 觀心論
  • 三觀義
  • 四教義
  • 四悉檀義
  • 如來壽量義
  • 法界次第章(三卷)
  • 大方等行法
  • 般舟證相行法
  • 請觀音行法
  • 南嶽思禪師傳

    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門釋智顗撰顗俗緣陳氏荊南人幼冥禎感夙稟玄風蘊道天台尋師衡嶺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受四教於神僧傳三觀於上德入法華三昧證陀羅尼門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說摩訶衍似長風之遊大虛假令文字之師千群萬數尋彼妙辯無能窮也自發軫南嶽弘道金陵託業玉泉遁跡台嶺三十餘載盛弘一乘止觀禪門利益惟遠義同指月不滯筌蹄或於一法中演無量義攝無量義還入一心實觀玄微清辯無盡由是四方法侶請益如林若定若慧傳燈逾廣為大機感著述茲文並理會無生宗歸一極者也禪門止觀及法華玄但約觀心為眾敷演灌頂法慎隨聽筆記顗自印可天下盛傳可謂行人之心鏡巨夜之明燈自古觀門未之加矣陳隋兩帝師為國寶尊人重法委託舟航捨寶捨身詳諸別錄

  • [3]四念處觀(四卷)
  • 天台山國清寺百錄(五卷)
  • 金光明行法
  • 修禪證相口訣
  • 天台智者師別傳
  • 杭州真觀法師別傳

    右十三卷天台山國清寺沙門釋灌頂撰頂即智者之猶子也景行氷霜俊神清朗聞持教義類若瀉瓶深明止觀雙修定慧敷揚妙法池開靈瑞之蓮學侶雲臻泉涌輕甘之水天台智者樂說無窮止觀禪門約心開演頂皆總持一聞靡失以定慧之餘出四念處觀及諸傳錄述陳隋二帝崇信三尊尊師重法歸敬之相又撰法華涅槃淨名金光明請觀音等經疏各有部帙今不備載


校注

[0271001] 五【大】五上【明】 [0271002] 皇【大】唐【明】 [0271003] 日【大】曰【宋】【元】【明】 [0271004] 塚【大】*冡【明】* [0271005] 倿【大】【宋】【元】【明】 [0271006] 為【大】焉【明】 [0271007] 論【大】經【宋】【元】【明】 [0271008] 達【大】建【明】 [0271009] 闥【大】闍【宋】【元】【明】 [0271010] 十【大】〔-〕【宋】【元】【明】 [0271011] 一【大】〔-〕【宋】【元】【明】 [0271012] 門【大】門(一卷)【明】 [0271013] 揩【大】楷【明】 [0271014] 𬿑【大】仙【宋】【元】【明】 [0271015] (寶積三卷)二十五字【大】∞(大乘筆受)四十二字【宋】【元】【明】 [0271016] 如【大】入如【宋】【元】【明】 [0271017] 卷【大】卷天和三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宋】【元】【明】 [0271018] (大乘筆受)四十二字【大】∞(寶積三卷)二十五字【宋】【元】【明】 [0271019] 簫【大】*蕭【宋】*【元】*【明】* [0272001] 華【大】華經【明】 [0272002] 辯【大】辨【宋】【元】 [0272003] 晧【大】皓【宋】【元】【明】 [0272004] 聖【大】勝【宋】【元】【明】 [0272005] 塗【大】途【宋】【元】【明】 [0272006] 純【大】糺【宋】【元】【明】 [0272007] 楊【大】揚【明】 [0272008] 𨅊【大】轍【宋】【元】【明】 [0272009] 末【大】未【宋】【元】 [0272010] 于【大】乎【宋】【元】【明】 [0272011] 相【大】想【宋】【元】【明】 [0272012] 保【大】寶【宋】 [0272013] 日【大】曰【明】 [0272014] 并【大】并序【宋】【元】【明】 [0272015] 十二【大】一十【宋】【元】【明】 [0272016] 名【大】〔-〕【宋】【元】【明】 [0272017] 宗【大】宋【宋】【元】【明】 [0272018] 止【大】上【宋】【元】【明】 [0272019] 以【大】公【宋】【元】【明】 [0272020] 邑【大】國【宋】【元】【明】 [0272021] 獨【大】觸【宋】【元】【明】 [0272022] 靖【大】𩇕【宋】【元】靜【明】 [0272023] 贊【大】*讚【宋】*【元】*【明】* [0272024] 二【大】一【元】三【明】 [0272025] 義【大】議【宋】【元】【明】 [0273001] 傳【大】傳(二十四)【元】【明】 [0273002] 經【大】緣【明】 [0273003] 峽【大】陝【宋】【元】【明】 [0273004] 五十【大】四十八【宋】【元】【明】 [0273005] 四【大】五【宋】【元】【明】 [0273006] 四【大】*三【宋】*【元】*【明】* [0273007] 語【大】論【宋】【元】【明】 [0273008] 沙門須菩提次行宋元明三本俱有沙門釋慧思五字及夾註八部十卷大乘觀門八字 [0273009] 經【大】法【宋】【元】【明】 [0273010] 佛性論【大】∞四諦論【明】 [0273011] 四諦論【大】∞佛性論【明】 [0273012] 小【大】少【宋】【元】【明】 [0273013] 大【大】十八【宋】【元】【明】 [0273014] 三【大】二【宋】【元】【明】 [0273015] 曇【大】曇論【明】 [0273016] 大【大】太【宋】【元】【明】 [0273017] 梨【大】*黎【明】* [0274001] 來【大】末【宋】【元】【明】 [0274002] 壑【大】豁【宋】【元】【明】 [0274003] 出【大】譯【明】 [0274004] 眾經目錄下三本俱有自四十二字門至猷焉之文卷末出之 cf. P. 283c [21] [0274005] 偏【大】徧【宋】【元】【明】 [0274006] 城【大】域【宋】【元】【明】 [0274007] 善【大】善寺【宋】【元】【明】 [0274008] 十有九【大】二十四【宋】【元】【明】 [0274009] 今【大】令【宋】【元】【明】 [0274010] 九十【大】一百一十一【宋】【元】【明】 [0274011] 五百一十五【大】六百六【宋】【元】【明】 [0274012] 卷【大】卷經【宋】【元】【明】 [0274013] 經【大】錄【宋】【元】【明】 [0274014] 沙門釋靈裕乃至論記下宋元明本三俱有沙門釋智五字及夾註十九部八十七卷大乘觀門疏論傳十四字 [0274015] 五【大】三【宋】【元】【明】 [0274016] (沙門餘卷)十一字【大】〔-〕【宋】【元】【明】 [0274017] 七【大】六【宋】【元】【明】 [0274018] 十【大】九【宋】【元】【明】 [0274019] (翻經卷錄)十五字【大】〔-〕【宋】【元】【明】 [0274020] 勅有司撰眾經法式一部十卷下宋元明三本俱有沙門釋灌頂五字及夾註五部一十三卷觀門錄傳記十一字 [0274021] 摩【大】磨【宋】【元】【明】 [0274022] 二【大】三【宋】【元】【明】 [0274023] 卷【大】卷經論【宋】【元】【明】 [0275001] 再【大】冊【宋】【元】【明】 [0275002] 制【大】製【元】【明】 [0275003] 善【大】善寺【明】 [0275004] 受【大】*〔-〕【宋】【元】* [0275005] 德【大】〔-〕【宋】【元】【明】 [0275006] 出【大】小【宋】【元】【明】 [0275007] 尸【大】名【宋】【元】【明】 [0275008] 者【大】者經【宋】【元】【明】 [0275009] 十【大】十二【宋】【元】【明】 [0275010] 筆【大】筆受【元】【明】 [0275011] 反【大】返【宋】【元】【明】 [0275012] 籍【大】藉【宋】【元】【明】 [0275013] 使【大】便【宋】【元】【明】 [0275014] 製【大】制【宋】 [0275015] 新【大】所【明】 [0275016] 于【大】乎【明】 [0275017] 填【大】闐【宋】【元】【明】 [0275018] 普懸【大】並縣【宋】【元】【明】 [0275019] 雜【大】雜華【宋】【元】【明】 [0275020] 所【大】〔-〕【宋】【元】【明】 [0275021] 五【大】〔-〕【宋】【元】【明】 [0275022] 頓【大】類【宋】【元】【明】 [0275023] 聞【大】間【宋】【元】【明】 [0275024] 最【大】撮【宋】【元】【明】 [0275025] 坤【大】推【宋】【元】【明】 [0275026] 踰【大】喻【宋】【元】【明】 [0276001] 等【大】〔-〕【明】 [0276002] 十【大】〔-〕【元】【明】 [0276003] 經【大】經二卷【宋】【元】【明】 [0276004] 琮【大】*彥琮【宋】*【元】*【明】* [0276005] 錄【大】〔-〕【明】 [0276006] 人【大】〔-〕【宋】【元】【明】 [0276007] 七【大】十【宋】【元】【明】 [0276008] 等【大】〔-〕【宋】【元】【明】 [0276009] 無【大】無此【宋】【元】【明】 [0276010] 至【大】主【宋】【元】【明】 [0276011] 既【大】既辭【宋】【元】【明】 [0276012] 日【大】曰【宋】【元】【明】 [0276013] 殂【大】徂【宋】【元】【明】 [0276014] 國【大】間【宋】【元】【明】 [0276015] 舍【大】〔-〕【宋】【元】【明】 [0277001] 製【大】制【宋】【元】【明】 [0277002] 耀【大】輝【宋】【元】【明】 [0277003] 今【大】金【宋】【元】【明】 [0277004] 六【大】六部【宋】【元】【明】 [0277005] 千【大】干【明】 [0277006] 曲【大】典【宋】【元】【明】 [0277007] 常【大】當【宋】【元】【明】 [0277008] 徹【大】澈【宋】【元】激【明】 [0277009] 法【大】德【宋】【元】【明】 [0277010] 泓【大】弘【明】 [0277011] 卷第五上終【明】此下宋元明三本俱有自隋朝至別錄之文卷末出之 cf. P. 284a [01] [0277012] 三【大】二【宋】 [0278001] 投【大】頭【宋】【元】【明】 [0278002] 飡【大】餐【宋】【元】【明】 [0278003] 之【大】是【宋】【元】【明】 [0278004] 相【大】想【宋】【元】【明】 [0278005] 覶【大】覼【宋】【元】【明】 [0278006] 聊【大】刪【宋】【元】【明】 [0278007] 九【大】凡【元】【明】 [0278008] 寐寤【大】𭔏寤【宋】【元】寤寐【明】 [0278009] 帝【大】皇【宋】【元】【明】 [0278010] 俗【大】粲俗【宋】【元】【明】 [0278011] 惟【大】*唯【宋】*【元】*【明】* [0278012] 採【大】*采【宋】*【元】*【明】* [0278013] 四【大】五【宋】【元】【明】 [0278014] 切【大】功【宋】【元】【明】 [0279001] 合【大】〔-〕【元】【明】 [0279002] 如【大】知【明】 [0279003] 錄【大】錄云【宋】【元】【明】 [0279004] 眾【大】諸【宋】【元】【明】 [0279005] 樂聞【大】聞樂【宋】【元】【明】 [0280001] 釋【大】〔-〕【宋】【元】【明】 [0280002] 四十六【大】三十三【宋】【元】【明】 [0280003] 達【大】遠【宋】【元】【明】 [0280004] 左【大】右【宋】【元】【明】 [0280005] 存落【大】在洛【宋】【元】【明】 [0280006] 殄【大】珍【元】 [0280007] 域【大】域玄【宋】【元】【明】 [0280008] 琮【大】〔-〕【宋】【元】【明】 [0280009] 之下宋元明三本俱有四念處乃至今不備載之文卷末附之cf. P. 284b [03] [0280010] 未【大】末【宋】 [0280011] 揚【大】楊【元】【明】 [0280012] 序【大】別【宋】【元】【明】 [0280013] 矩【大】*炬【宋】*【元】*【明】* [0280014] 以【大】〔-〕【宋】【元】【明】 [0280015] 籙【大】錄【宋】【元】【明】 [0280016] 傳布【大】顧【宋】【元】【明】 [0280017] 難薩【大】艱薜【宋】【元】【明】 [0280018] 尊【大】遵【宋】【元】【明】 [0280019] 存【大】在【宋】【元】【明】 [0280020] 宋【大】宋金【宋】【元】【明】 [0280021] 迎【大】延【宋】【元】【明】 [0280022] 合【大】合有【宋】【元】【明】 [0280023] 十【大】七【宋】【元】【明】 [0280024] 二【大】三【宋】【元】【明】 [0280025] 三【大】五【宋】【元】【明】 [0281001] 十【大】餘【宋】【元】【明】 [0281002] 記序【大】序記【宋】【元】【明】 [0281003] 餘【大】五【宋】【元】【明】 [0281004] 四十四【大】八【宋】【元】【明】 [0281005] 琮【大】悰【宋】【元】【明】 [0281006] 七【大】八【宋】【元】【明】 [0281007] 一【大】〔-〕【宋】【元】【明】 [0281008] 傳要錄【大】記傳【宋】【元】【明】 [0281009] 大集【大】〔-〕【宋】【元】【明】 [0281010] 五【大】〔-〕【宋】【元】【明】 [0281011] 八【大】五【元】【明】 [0281012] 先【大】光【元】【明】 [0281013] 擬【大】礙【宋】【元】【明】 [0281014] 圖【大】圖一卷【宋】【元】【明】 [0281015] 并十不論【大】〔-〕【元】【明】 [0281016] 禮佛儀式【大】懺悔罪法【元】【明】 [0281017] 十【大】九【元】【明】 [0281018] 二【大】三【宋】 [0281019] 深【大】備【宋】【元】【明】 [0281020] 所【大】歸【宋】【元】【明】 [0281021] 澄【大】證【宋】【元】【明】 [0281022] 傑【大】傑也【宋】【元】【明】 [0281023] 住【大】生【明】 [0281024] 達解【大】〔-〕【明】 [0281025] 否【大】充【元】【明】 [0281026] 抗【大】折【明】 [0281027] 忍【大】惡【明】 [0281028] 惘【大】獨【明】 [0281029] 佛【大】〔-〕【明】 [0281030] 多陳【大】〔-〕【明】 [0281031] 俗競寫【大】〔-〕【明】 [0281032] 訕毀【大】〔-〕【明】 [0281033] 執【大】報【宋】【元】【明】 [0281034] 房【大】〔-〕【宋】【元】【明】 [0281035] 以【大】已【宋】【元】【明】 [0281036] 寺【大】〔-〕【宋】【元】【明】 [0282001] 傅【大】傳【宋】【元】 [0282002] 成【大】感【宋】【元】【明】 [0282003] 寔【大】*實【明】* [0282004] 卷【大】〔-〕【明】 [0282005] 邪【大】雅【宋】【元】【明】 [0282006] (行事刪補律儀(一部三卷或六卷))十三字【大】∞(釋門正行懺悔儀(一部三卷))十一字【明】 [0282007] 三【大】五【明】 [0282008] (釋門正行懺悔儀(一部三卷))十一字【大】∞(行事刪補律儀(一部三卷或六卷))十三字【明】 [0282009] 三【大】二【宋】【元】【明】 [0282010] 贊【大】讚【宋】【元】 [0282011] 修【大】條【宋】 [0282012] 王【大】玉【宋】【元】【明】 [0282013] 如來教勝王經【大】∞藥師本願功德經【宋】【元】【明】 [0282014] 藥師本願功德經【大】∞如來教勝王經【宋】【元】【明】 [0282015] 經【大】經寂照神變三摩地經【宋】【元】【明】 [0282016] (大乘卷)十二字【大】〔-〕【宋】【元】【明】 [0282017] 攝【大】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一部七卷攝【宋】【元】 [0282018] 論【大】釋【宋】【元】【明】 [0282019] 廣【大】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一部七卷廣【明】 [0283001] 三【大】四【宋】【元】【明】 [0283002] 兩【大】二【宋】【元】【明】 [0283003] 部【大】部一【宋】【元】【明】 [0283004] 七【大】五【宋】【元】【明】 [0283005] 四十四【大】八【宋】【元】【明】 [0283006] 旋【大】遊【宋】【元】【明】 [0283007] 餘【大】〔-〕【宋】【元】【明】 [0283008] 徒【大】徙【宋】【元】【明】 [0283009] 緝【大】葺【明】 [0283010] 琮【大】悰【宋】【元】【明】 [0283011] 渭【大】謂【宋】 [0283012] 一【大】二【宋】【元】【明】 [0283013] 隅【大】偶【宋】【元】【明】 [0283014] (四分卷)十字【大】〔-〕【宋】【元】【明】 [0283015] 卷【大】卷釋門靈感五十卷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宋】【元】【明】 [0283016] 百【大】一百【宋】【元】【明】 [0283017] 世道【大】道世【宋】【元】【明】 [0283018] 高與【大】有聲【宋】【元】【明】 [0283019] 重前【大】〔-〕【宋】【元】重賢【明】 [0283020] 五【大】五(下)【明】 [0283021] 此經明本與宋本元本對校 cf. P. 274a [04] [0284001] (隋朝餘)十二字【大】〔-〕【宋】【元】此經明本與宋本元本對校 cf. P. 277c [11]卷第五下首【明】 [0284002] 慎【大】*順【宋】* [0284003] 此經明本與宋本元本對校 cf. P. 280b [09]
[A1] 敞【CB】敝【大】(cf. X76n1516_p0078c23)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