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內典錄卷第二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二
前魏 南吳 西晉
前魏朝曹氏傳譯佛經錄第二
序曰。自漢已來天下一統。建安之始鼎峙而分。袁曹競逐於中原。劉孫分[9]䮽於江峽。五岳塵擁九牧雲屯。或二祀而啟於帝圖。或三分而陳於霸業。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侯。劉宗憑劍閣而規雍輦。孫氏英略高枕長江。橫武爪牙臥龍威力。別據一域。吞噬為心。各跨疆場互嚴關塞。廣延俊[A1]乂以佐股肱。厚禮賢能賓為國寶。良匠妙法復此徂來。僧會適吳。舍利[10]曜靈於江左。迦羅遊魏。禁律創啟於洛都。歸戒自此大行。圖塔由斯特立。譯人隨俗仍彼方言。出經逐時便題名目。致有吳品蜀普曜焉。重疊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譯良在於茲。既三國峙居。而西蜀一都獨無代錄者。豈非佛日麗天而無緣者弗覩。法雷震地而比屋者[11]不聞哉。且舊錄雖注蜀普曜首楞嚴等經。而復闕於經本譯人年代。設欲紀述罔測所依。推入失翻故亡別錄。今敘曹魏中原所傳。文帝諱丕字子桓。沛郡譙人。[12]丞相王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有青雲大如車蓋。當於其上竟日翠然。望氣者為至貴之證。非人臣象。八歲善屬文。初嗣相位為魏王。受後漢禪改稱為魏。初居相在洛。魏公都鄴。王基在譙。又許受禪於繁昌。後都洛邑。自文帝黃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其中五主四十五年。僧有六人。所出經律羯磨一十三部。合二十五卷。以為魏朝一代經錄。其[13]有失譯諸經。總結吳錄之末備之于彼。
- 魏朝沙門曇柯迦羅(一部一卷戒本)
- 沙門康僧鎧(二部四卷經)
- 沙門曇諦(一部一卷羯磨)
- 沙門白延(六部八卷經)
- 沙門支彊梁[14]接(一部六卷[15]經)
- 沙門安法賢(二部五卷經)
- 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見竺道祖魏世錄)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國沙門曇柯迦羅魏[16]云法時。幼而才聰質像璝偉。讀書一覽文義悉通。善四圍陀。風雲星月圖讖運變靡所不該。自謂世間畢己心目。年二十五入一僧坊。遇見法勝阿毘曇心。聊取觀之。茫然不解。慇懃重省更增惛漠乃嘆曰。佛法鉤深備論三世。乃棄俗出家。誦大小乘經及諸律藏。遊化至洛。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止以剪落為殊俗耳。設復齋懺事同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諸僧請出毘尼。迦羅以律藏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以嘉平年於白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備朝夕。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 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第二譯一名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見[17]竺道祖魏錄)
- 無量壽經二卷([18]第二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寶唱錄與世高出者小異)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國沙門康僧鎧。[19]齊王世嘉平年。於洛陽白馬寺譯。高僧傳載。直云郁伽長者等四經。撿道祖魏晉錄及僧祐出三藏記并寶唱梁代錄等。所列如前。自外二部並不顯名。[1]挍閱群錄未見。
- 曇無德羯磨一卷(初出見竺道祖魏錄)
右一卷。曇無德者。魏云法藏。藏師地梨[2]荼由。是阿[3]踰闍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後。即四分律主也。自斯異部興焉。此當佛[4]滅後二百年中。後安息國沙門曇諦。以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屆于洛[5]汭。妙善律學。於白馬寺眾請譯出。
- 首楞嚴經二卷(第二出[6]與漢世支讖所出本同文少異見[7]竺道祖晉[8]世雜錄及三藏記)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第三出與世高[9]康僧鎧[10]等所出無量壽經本同文[11]名少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12]叉須賴經[13]一卷(一本無叉字見竺道祖及僧祐[14]等錄)
- 除災患經一卷(見三[15]藏記)
- 平等覺經一卷(見竺道祖魏吳錄)
-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一名長者修行經見始興及寶唱等[16]二錄)
- 法華三昧經六卷(一本[19]有正字)
右一部六卷。高貴鄉公世。甘露元年七月。外國沙門支彊梁接。魏云正無畏。於交州譯。沙門道馨筆受。祐云失譯。房撿及見竺道祖魏世錄及始興錄。若依交州及始興地。應入吳錄。今[20]據及魏[21]錄。
- 羅摩伽經三卷(見竺道祖寶唱法上[22]靈裕等四錄)
- 大般涅槃經二卷([23]略大本前數品為此二[24]卷見竺道祖[25]錄初出)
右二部合五卷。外國沙門安法賢譯。群錄並云。魏世不辯何帝年。今依編于魏錄之末。又別錄亦載。故不敢削之。
南吳孫氏傳譯佛經錄第三
序曰。自漢永平已來。至吳赤烏之歲。將二百載。教流中原不達江表。及僧會初適設像置齋。時為矯異。以問尚書令闞澤曰。佛之化被乃在漢明。流漸既久。如何始至江東。澤曰。自摩騰入[26]雒之初。五岳十八山館道士與騰抗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自感而死。弟子[27]舉尸歸葬南岳。無人流布。今方至此。餘如後列。吳大皇帝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世仕於吳。其家東塚上數有神光雲氣。又權父堅初在孕。其母夢腸引出繞吳昌門。眾咸稱為孫氏興矣。及權生眼有異光方頤大口。其父奇之。應覇王也。跨躡閩越都邑[28]斗牛。封授諸侯建立年號。朝宗海岳南面君臨。稱大吳也。初都鄂武昌。次遷秣陵。又遷建[29]業。魏承漢後二年。權立稱元。黃武四主五十九年。晧立二年。晉受魏禪。經一十五年平吳。若以年分則晧一十四年。應入晉代。今別結取集為吳錄。道俗四人所譯諸經。一百四十八部。一百九十卷。并魏吳兩代諸失譯經。都合以為吳錄云。
- [34]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吳別二錄初出)
- 法句經二卷(初出吳錄云五卷見三藏記)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門維祇難。吳言障礙。學通三藏妙善四含。歷國遊方以行化為業。發趾西域同伴竺律炎[35]自到江左。黃武三年於武昌郡譯。為吳文。而維祇難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句朴質。如文可知。
- 三摩竭經一卷(見始興錄與分惒檀王經大同小異)
- 梵志經一卷(見始興錄與五百梵志經同本異出)
- 佛醫經一卷(共支越出非全[36]異從大經略見[37]寶唱錄或云佛醫王經)
右三經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門竺律炎維祇難卒。後為孫權於[38]楊都譯。群錄不同。或云將炎。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詳孰是。故備舉之。
- [39]大明度經四卷([40]亦云大明度無極經或六卷見竺道祖魏吳等[41]二錄)
- [42]禪祕要經四卷(亦云禪祕要見吳別二錄)
- 撰集百緣經十卷(見唐錄)
-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吳錄第二出與前維祇[43]難所譯本文小異)
- 菩薩本緣[44]集經四卷(傳云天竺沙門僧伽斯那[45]撰)
- 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三卷(一云[46]佛法普入道門經或二卷[47]第二出與後漢[48]嚴佛調譯者少異見竺道祖魏吳錄[49]及三[50]藏記)
- 修行方便經二卷(或有禪字見吳錄)
- 大般泥洹經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51]為二卷後[52]三紙少異[53]耳見[54]竺道祖吳錄道安云出長[1]阿含[2]僧祐云[3]今長阿含[4]與此異第二[5]出)
- 瑞應本起經二卷(黃武[6]年第二出[7]一云太子本起瑞應與康孟詳出者小異陳郡謝鏘吳郡張詵等筆受魏東阿王植詳定見始興錄及三藏記)
- 法鏡經二卷(道安錄無僧祐云見別錄僧會注并製序)
- 小阿差末經二卷(見別錄及三藏記)
- 阿彌陀經二卷(第四出與漢世高魏僧鎧[8]譯者小異內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9]亦云無量壽經見竺[10]道祖吳錄)
- 義足經二卷(見竺道祖吳錄及寶唱錄)
- 方等首楞嚴經二卷(黃武年第二出與後漢支讖出[11]者小異見竺道祖吳錄安錄無祐云見別錄)
- 法句經二卷([12]見別錄及祐錄第二出)
- 慧印經二卷(一云慧印三昧經一云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一云寶田慧印三昧經與如來智印經同本[13]異出見竺道祖吳錄及三藏記)
- 本業經一卷(一[14]云菩薩本業經見祐錄)
- 須賴經一卷(第二出與白延出者同本別出一云須賴菩[15]薩見竺道祖吳錄及三藏記)
- 梵摩[16]渝經一卷(見竺道[17]祖錄及三藏記)
- 私阿末經(一云私阿昧道安云即[18]是菩薩道樹經同本異出見道安及支敏度三藏記[19]等)
- 微密持經(一云無量門微密持經見僧叡二秦錄及三藏記)
- [20]月明童子經([21]或云月明童男經或云月明菩薩三昧經[22]出三藏記)
- [23]阿難四事經(見三藏記及別錄)
- 差摩竭經(一云菩薩生地經見竺道祖吳錄)
- 優多羅母經(一[24]云無母字[25]上四經並一卷)
- 七女經一卷(安云出阿毘曇一云七女本經初出)
- 郁伽長者經(第二出見竺道祖吳錄或二卷)
- 八師經(見竺道祖吳錄)
- 釋摩男本經(出中阿含見竺道祖吳錄)
- 孛抄經一卷(初出即孛經見三藏記及別錄)
- 老女人經(出阿毘曇吳錄直云老女經或[26]云老母經見三藏記)
- 齋經一卷(初出一云持[27]齋經見別錄)
- 悔過法經[28](一云序[29]十方禮拜悔過文或無經字)
- 賢者德經一卷
- 佛從上所行三[30]十偈經(或無經字)
- 了本生死經(安云出生經祐云今五卷生經無[31]此名一名稻竿同本異出謙自注并製序)
- [32]惟明二十偈經一卷(或無經字)
- 龍施女經一卷(安錄無祐云見別錄)
- 鹿子經一卷(安錄無祐云見別錄及竺道祖吳錄)
- 十二門大方等經(安錄無祐云見別錄)
- 賴吒和羅經(第二出與支曜出者小異或云[33]羅漢[34]賴吒和羅經安錄無祐云見別錄凡三十經四十八卷除郁伽長者經並見祐錄)
- 四十二章經(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義允正[35]辭句可觀見別錄)
- 難龍王經一卷(一本無王字)
- 不自守意經(或云自守或云不自守)
- 五陰事[36]經一卷
- 七知經一卷([37]一作[38]智)
- 人民求願經一卷
- 佛開解阿拔梵志經(一[39]云梵志阿颰經[40]出長阿含)
- 寶海梵志成就大悲經一卷
- 梵志子死稻[41]敗經一卷
- 梵志問佛師經一卷
- 降千梵志[42]經一卷
- 梵志經一卷(第二出)
- 度梵志經一卷
- 外道仙尼說度經一卷
- 梵志結淨經一卷
- 梵志問佛世間增減經一卷
- 佛為外道須深說離欲經一卷
-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見別錄[43]僧祐云法護出)
- 阿質國王經一卷
- 桀貪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 國王成就五法久存於世經一卷
- 惟婁[44]王師子潼譬喻經一卷(一本無譬喻字)
- 諸法本經一卷
- [45]五母子經一卷
- 戒消伏災經一卷(見舊錄)
- [46]枯樹經一卷(見道安錄一本上有大字)
- 是我所[47]經一卷
- 甘露道經一卷(出出曜經)
- 不淨觀經一卷(出長阿含)
- 水上泡經一卷
- 恒水戒經一卷(出舊錄或無戒字)
- 色無常經一卷(出阿含)
- 護口意經一卷
- 壽命促經一卷(出雜阿含)
- 法施勝經一卷
- 諸漏盡經一卷(出雜阿[48]含)
- 修行慈經一卷
- [1]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 摩調王經一卷(初出一本無王字)
- [2]四願經一卷(見竺道祖吳錄及三藏記)
- 淨行品經一卷(出華嚴一云菩薩本業經)
- 金剛清淨經一卷(一云金剛[3]三昧本性清淨[4]不滅不壞經)
- 惟越雜難經一卷
- 佛為訶利曠野鬼說法經一卷
-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初出)
- 勸進學道經一卷(一本無勸字)
-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二出)
- 堅意經一卷(或作心字)
- 三品弟子經一卷
- 摩訶精進經一卷(亦云大精進經)
- 菩薩修行[5]經一卷
- 普廣菩薩經一卷(見別錄)
- 陀羅尼句呪經一卷(亦云持句呪經)
- 華積陀羅尼呪經一卷(見寶唱錄)
- 八吉祥經一卷(見古錄亦有呪字初出)
- 摩訶般若波羅蜜呪經一卷(見寶唱錄或[6]直云般若波羅蜜呪經)
- 七佛神呪[7]經一卷
- 大慈無減經一卷
- 寶女明三十二相經(一云問慧經一云三十二事經一云寶女問[8]經)
- [9]三魚失水經一卷
- 演道俗業經一卷([10]或無業字)
- 不莊挍女經一卷(見寶唱錄)
- 申日經一卷(道安云出中阿含)
- 孫多耶致經一卷(或[11]云梵志[12]孫那致經道安云出中阿含)
- 長者音悅經一卷(一云長者音悅不[13]蘭迦葉經一[14]直云音悅經)
- 黑氏梵志經一卷(見別錄)
- 法律經一卷(亦云法律三昧經)
- 出家功德經一卷(見吳錄)
-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見舊錄出阿毘曇)
- 七漏經一卷(見別錄)
- 藍達王經一卷(一云目連因緣功德經或云目連功德經見吳錄)
- 魔女聞佛說法得男身經一卷([15]見別錄出大集)
- 魔化作比丘經一卷
- 佛以三車喚[16]經一卷
- 未生怨經一卷
- 弗加沙王經一卷(一[17]云萍沙王五願經道安云出中阿含)
- 須摩提女經一卷
- 百喻經一卷
- 雪山獼猴經一卷
- 度脫狗子經一卷
- 猘狗經一卷
- 三種良馬經一卷
- 鵄鳥事經一卷
- 河中草龜經一卷
- 瞎[18]龜經一卷[19](出增一阿含)
- 四種良馬經一卷
- 鷹鷂獵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 [20]無母子經一卷
- [21]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經或云空寂菩薩所問經)
右[22]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帝世。月支國優婆塞支謙所[23]譯。謙字恭明一名越。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明。受業於支讖。讖[24]已見漢錄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該覽經籍莫不精究。世間[25]技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26]精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漢末分亂避地歸吳。孫權聞其才慧召[27]見悅之。即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弼。甚有裨益。但謙生自西域。故吳[28]志不載。任其力而不錄其功。此史家過。豈帝者之心。夫為天下之君感得天下之才士堪世務。則爵之於朝垂名竹帛。何華戎之限隔而為代典不述乎。且葉公子高。性愛於龍。天龍遂為之降。既不禮待。戎夷之民而望其君。附化難矣。然市死馬之骨以要駿驥。置九九之術用俟賢才。斯蓋上帝括囊包羅吞納刊之自古。今獨削哉。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語未盡翻譯之美。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廣收眾經舊本。譯為吳言。從黃武首歲迄建興末年。其間首尾三十餘載。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經等。僧祐三藏集記唯有三十六部。慧皎高僧傳止云四十九經余廣撿括眾家雜錄。自四十二章已下並是別記所顯雜經。以附今[29]錄量前傳錄三十六部或四十九經似謙自譯在後所獲。或正前翻多梵語者然。紀述聞見意體少同。錄目廣狹出沒多異。各存一家致[30]惑取捨。兼法海淵曠事方聚[1]渧既博搜[2]覽故備列之。而謙譯經[3]曲得聖義。[4]辭旨文雅甚有碩才。又依無量壽經及中本起製菩薩連句梵唄三契七聲于今江淮間尚行。兼注了本生死等經。并序餘諸行狀。並附高僧傳及三寶紀見焉。
- 六度集經九卷(一云六度無極經一云度無極經一云雜無極經見竺道祖錄及三藏記)
- 吳品經五卷(即[5]是小品般若見三藏集記)
- 菩薩淨行經二卷(赤烏年譯出大集寶髻品或直云淨律經見竺道祖吳錄)
- 舊雜譬喻集經二卷(或無集字見[6]祐錄)
- 阿難念彌經二卷(亦云法阿難念經見祐錄)
- 鏡面王經一卷(見三藏記)
- 察微王經一卷(見[7]僧祐錄)
- 梵皇王經一卷(見祐錄及高僧傳)
- 權方便經一卷(見吳錄及別[8]錄)
- 坐禪經一卷(見吳[9]錄及別錄)
- 菩薩二百五十法經一卷([10]以此代大僧二百五十戒[11]示晧者是)
- 法鏡經解子注二卷(并製序)
- 道樹經注解一卷(并製序)
- 安般經注解一卷(并製序)
[12]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魏齊王世。正始年中。天竺沙門康僧會。學通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13]辯於樞機善屬文翰。于時孫權跨有江表。威[14]侮所被爰備三吳。先有清信士支謙宣譯經典。既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淮興立圖寺[15]乃杖錫東遊。以吳赤烏年達于建業。即搆茅茨設像行道。時未有僧。疑其矯異。有司奏權。召而詰問。佛何靈驗爾獨改形。會曰。如來遷迹已越千年。遺骨世間名為舍利。在所應現神[16]耀無方。昔阿育王統閻浮提。乃起八萬四千寶塔。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夸誕。乃曰。若能得舍利[17]者當為造塔。會乃以瓶盛水燒香禮請。三七日暮猶無所覩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18]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炎照曜瓶[19]上。權自執瓶寫銅[20]盤上。舍利所衝盤即破碎。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瑞也。會進[21]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此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迹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22]砧上。使有力者用搥擊之。[23]砧搥俱陷。舍利無損。權大嗟服。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會之力也。至孫[24]晧時制令苛虐廢棄淫祀。及佛伽藍並欲毀壞。諸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靈[25]大皇創寺。今若輕毀恐貽後殃。晧意未然。乃遣張昱詣寺詰會。自旦之夕昱不能摧。乃請退還。會送門外。于時寺側有[26]婬祀者。昱又折云。玄化既孚。此輩何緣近而不革。會曰。雷霆震擊聾者不聞。豈聲之微。貴在理會。理而有會萬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27]還歎會才明非臣所測伏願。天鑒親撿察之。晧大集朝賢以車馬迎會。會既坐。晧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老[28]人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嘉[29]苗生。善既有徵惡亦可驗。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戮之。詩詠求福不回。易稱積善餘慶。雖儒典之格訓。即佛教之明謨也。晧曰。若然則周孔已行。何用佛教。會曰。周孔所說略示世間。釋教幽微廣明因果。故行惡則有永劫地獄苦酸。修善則有長受天宮安樂。舉茲以明勸勵。不亦大哉。晧不能折。諮問罪福之理。會為敷析。辭甚精要晧[30]本才學欣然大悅。求看僧戒。會以戒祕不可輕宣。乃取菩薩本業百[31]三十五願。分為二百五十事。持擬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呈晧。晧覩諸佛行住坐臥皆願眾生令得安樂。倍加歡喜。即請會受五戒。乃於會寺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信奉。會在吳朝。亟說[32]正法為眾祈請。於建初寺譯出眾[33]經。多[34]失其本。如別所顯。又注述諸經并為序製。並妙得正體文義允洽。其所注經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備見於錄又傳梵唄。聲甚清靡哀亮囀韻。于今則之。吳天紀四年四月。晧降于晉。九月會終。見諸傳錄費長房三寶紀。
- 雜譬喻經八十卷
- 雜數經二十卷
-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35]並見舊錄)
- 摩訶乘經十四卷
- 蜀普曜經八卷
- 摩訶衍優波提舍經五卷
- 三昧王經五卷
- 梵王請問經五卷
- 不退轉輪經四卷
-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出王宗錄)
- 四天王經四卷(疑一部四本)
- 魔王請問經四卷
- 那先譬喻經四卷(見舊錄)
- 度無極譬經四[1]卷
-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 [2]濡首菩薩經二卷(疑即是濡首菩薩分衛經)
-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 小本起經二卷(見舊錄)
- 不思議功德經二卷(或[3]云功德經)
- 蜀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錄似蜀土所出)
- 後出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錄云有[4]十偈)
- 梵天王請佛千首經[5]一卷(又大梵天王經[6]二卷似此)
- 深斷連經二卷
- 甘露味阿毘[7]曇二卷(或云甘露味[8]經二卷)
-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舊錄云七佛姓字經)
-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舊錄[9]云阿惟越致戒經)
- 菩薩常行經[10]一卷
- 摩訶目[11]犍連與佛角能經一卷
- 阿難得道經一卷
-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 沙門分衛見怪異經一卷
- 人詐名為道經一卷
- 大戒經一卷
- 衣服制經一卷
- 沙彌離威儀經一卷
- 弟子本行經一卷
- 道本五戒經一卷
- 威儀經[12]一卷([13]右並見舊錄)
- 為壽盡天子說法經一卷(舊錄云命盡天子經)
- 魔試佛經一卷(見舊錄)
- 阿須倫問佛八事經(舊錄云阿須倫所問八事經)
- 摩竭王經一卷(舊錄云摩竭國王經)
- 薩波達王[14]經一卷
- 尸呵遍王經一卷([15]云尼呵遍王經)
- 年少王經一卷
- 太子法慧經一卷(云太子法經)
- 是光太子經一卷
- 長者難提經一卷
- 長者子誓經一卷
-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一卷
- 女利行經一卷([16]並見舊錄)
- 貧女聽經蛇齧命終經一卷([17]祐錄加生天二字)
- 國王癡夫人經一卷
- 四婦因緣經一卷
- 婬人曳踵行經一卷
- 須多羅[18]經一卷
- [19]惰迦經一卷(晉言堅強)
- 槃達龍王經一卷
- 牛[20]米自供養[21]經一卷
- 行牧食牛王經一卷
-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
- 法嚴經一卷(疑即是等入法嚴經)
- [22]壁四經一卷
- 賣智慧經一卷
- 初受道經一卷
- 學經福經一卷
- 止寺中經一卷
- 無端底持經一卷([23]云無端底總持經)
- 安般行道經一卷
- 解慧微妙經一卷
- 失道得道經一卷
- 心情心識經一卷(云有注) [24]
- 道德果證經一卷
- 父子因緣經一卷
- [25]撿意向正經一卷(並見舊錄)
- [26]雜阿含經一卷
- [27]螢火六度經一卷(舊錄云有明度經一卷云一名螢火明度經)
- 小觀世樓炭經一卷
- 內禪波羅蜜經一卷(並見舊錄)
- 四輩經一卷(舊錄云四輩弟子經或云四輩學經)
- 大四諦經一卷
- 五方便經一卷
- 五惟越羅名解脫經
- 五陰經一卷
- 中五濁世經一卷
- 六波羅蜜經一卷
- 大七車經一卷
- 八正邪經一卷
- 八總持經一卷
- 八輩經一卷
- 八部僧行名經一卷
- 大十二因緣經一卷
- 十八難經一卷(並見舊錄)
- 五十二章經一卷(見舊錄別有孝明四十二章經)
- 百八愛經一卷(見舊錄[1]似抄五葢疑結經)
- 逮慧三昧經一卷(見舊錄一名文殊師利問菩薩十事行經)
- 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見舊錄)
- 禪行斂意經一卷([2]見舊錄)
- 禪數經一卷(見舊錄)
- 化譬經一卷(見舊錄亦云化喻經)
- 群生[3]緣偈一卷(見舊錄)
- 大總持神呪經一卷(見舊錄亦云[4]總持呪經)
- 薩和菩薩經一卷(見舊錄亦云國王薩惒菩薩)
-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見舊錄亦云慧定普遍國土神通菩薩經)
- 貧女人經一卷(見舊錄亦云貧女難陀經)
- 阿秋那經一卷(見舊錄亦云阿秋那三昧經)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5]一卷。並是古舊[6]二錄失譯諸經。今結附此以彰遠年之所依。據其名附本。並入見科。有錄闕文訪得後附。
[7]西晉朝傳譯佛經錄第四
教流東漸。漢魏雖聞。至於弘義。方開於晉。且晉雖不文。文才實盛。故使翻傳終由人顯。所以禮樂衣冠晉朝始備。信源智海從茲遂興。可不然歟。西晉錄者。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人。魏大將軍侍中錄尚書相國。晉王昭之太子也。昭薨炎嗣為王。元帝知歷數有歸。使太保鄭冲奉璽致位。炎垂拱受禪。是為武帝。稱晉。都洛及長安。舊東西京也。晉武在馭十有五年。到咸寧中。命司馬伷。平吳得晧。封歸命侯。自後漢永安二十四年。至晉泰康。肇元庚子歲首。於是九州還一統矣。又吳黃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至是果如績言。蜀平吳滅。將六十年。二十載後。至于惠帝永寧之初。政道虧頹。群雄岳峙。趙王創基搆逆篡立於朝。張軌繼迹弗臣擅牧涼土。內外糜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咸谷。愍帝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板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拪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彊梁婁至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辛。闡法為務。護於晉世出經最多。弘護法網由其而起。其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法蘭等相繼度述。所以五十年間華戒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為西晉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錄云爾。
- 沙門竺法護(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 沙門彊梁婁至(一部一卷經)
-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二卷經)
- 沙門無羅叉(一部二十卷經)
- 清信士聶承遠(三部四卷經)
- 沙門竺叔蘭(二部五卷經)
- 清信士聶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經目錄)
- 沙門白法祖(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 沙門釋法立(四部一十三卷經)
- 優婆塞衛士度(一部二卷經)
- 沙門支敏度(二部一十三卷經)
- 沙門釋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卷經)
- 諸失譯經 八部 一十五卷經
- 雜譬喻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見別錄)
- 光讚般若經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十七品或十五卷見道安錄)
- 新道行經十卷(太始年第二出與漢世竺佛調譯舊道行全異亦名小品出光讚般若)
- 漸備一切智德經十卷(元康)
- 閑居經十卷
- 正法華經十卷(太康七年出清信士張士明張仲正及法獻等筆受或七卷見聶道真錄曇邃誦之日一遍遂感神請九十日畢施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九十疋)
- 普曜經八卷(永嘉二年於天水寺出是第三譯沙門康殊白法臣等筆受與蜀普曜及智猛寶雲所出六卷者小異見聶道真及古錄)
- 颰陀劫三昧經七卷
- 修行經七卷(大康五年出是第二譯與漢世安世高出六卷者少異亦云道地經見寶唱錄)
- 大哀經七卷(元康元年出或八卷或六卷是大集一品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賢劫經七卷(元康元年出趙文龍筆受或十卷十三卷舊錄云永康年出見聶道真錄)
- 小品經七卷(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是第二出或八卷見聶道真錄與舊道行經大同小異)
- 薩芸分陀利經六卷(太始元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持心經六卷(太康七年出凡十七品一名等御諸法經一名持心梵天所問經一名莊嚴佛法經亦云持心梵天經見舊錄聶道真錄)
- 度世品經六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華嚴經世間品見聶道真錄)
- 密迹金剛力士經五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或八卷四卷見支敏度及竺道祖晉世雜錄)
- 樓炭經五卷(或六卷八卷是長阿含世記句文小異見聶道真錄道安云出方等部)
- 生經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譯或四卷見聶道真錄)
- 如來興顯經五卷(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花嚴經如來性品亦云興顯如幻經見聶道真錄)
- 阿差末經四卷(永嘉元年十二月一日譯是第二出或五卷七卷出大集或云阿差末菩薩經見聶道真錄及別錄)
- 無盡意經四卷(太始年第二出與差末同本別譯出大集見聶道真錄或五卷)
- 寶女經四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或三卷亦云寶女三昧經或云寶女問慧經出大集見聶道真錄)
- 普超經四卷(太康七年出第二譯與漢世支讖阿闍世王經本同別譯亦云普超三昧亦云文殊普超三昧經見竺道祖雜錄)
- 海龍王經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三卷見聶道真錄)
- 阿惟越致經四卷(或云阿惟越致遮經或云不退轉法輪經四卷或云廣傳嚴淨經六卷四經同本別譯見聶道真錄)
-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或卷經同本別譯)
-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或二卷見聶道真錄)
- 超日明三昧經三卷(太始七年正月譯初出或兩卷或直云超日明經見聶道真錄)
- 菩薩藏經三卷
- 諸神呪經三卷
-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泰凞元年七月十四日出大集一名菩薩淨行經舊錄云寶結經)
- 須真天子經二卷(太始二年於長安青門白馬寺出安文惠白元信傳語聶承遠張玄伯孫休達筆受亦云問四事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泰凞年出或云嚴淨佛土或云佛土嚴淨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弘道廣顯三昧經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一云阿耨達一云阿耨達請佛一云金剛定意或無三昧字凡四名凡十品一本但有七品少中三品一本正有前五品見聶道真錄)
- 大般泥洹經二卷(太始五年七月三日出亦云方等泥洹經見聶道真錄)
- 無量壽經二卷(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譯是第四出與吳世支謙魏世康僧鎧白延等出本同文異亦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首楞嚴經二卷(別有異出首楞嚴云阿難言)
- 寶藏經二卷(太始六年出)
- 要集經二卷(亦云諸佛要集經)
- 般舟三昧經二卷(道安云出般舟三昧經)
- 大善權經二卷(太康六年六月譯初出亦云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或云慧上菩薩經或善權方便或方便所度無極凡五名見聶道真錄)
- 順權方便經二卷(亦云轉女身菩薩經亦云順權方便經舊錄云順權女經見聶真錄)
- 隨權女經二卷(見別錄安錄無)
-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
- 等目菩薩經二卷(或三卷)
- 勇伏定經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是第四譯與支讖支謙白延等所出首楞嚴經本同異出見聶道真錄)
- 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第二出)
- 賈客經二卷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亦云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太始年出亦云佛昇忉利天品經見聶道真錄)
-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晉世雜錄已後單經)
- 普門品經一卷(太康八年正月出見聶道真錄)
- 月光童子經一卷(亦云月明童子經與申日申日兜失利越等三經同本異譯)
- 金剛藏菩薩行經一卷(元嘉七年於長安市西寺譯出花嚴第二十二卷)
- 大淨法門經一卷(建興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見道真錄)
- 離垢施女經一卷(太康十年二月二日出見聶道真錄)
-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亦云須摩提經亦云須摩經見聶道真及竺道祖等錄)
- 龍施女經一卷(舊錄云龍施本經第二出)
-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初出亦云頂王經亦云維摩詰子問經亦云善思童子經見支敏度錄)
- 無所悕望經一卷(亦云象步經亦云象腋經見聶道真錄)
- 魔逆經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見聶道真錄)
-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學字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一卷(亦云五十緣身行經亦云菩薩緣身五十事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大安二年五月十七日譯一名彌勒本願經一名彌勒難經見聶道真錄及竺道祖錄)
-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護於洛陽白馬寺遇西域沙門寂志誦出經後尚有數品悉忘但宣憶者聶道真筆受見竺道祖錄一云淨律經)
- 無思議孩童菩薩經一卷(一云不思議光所問經亦云不思議光經)
- 彌勒成佛經一卷(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見聶道真錄)
-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或云舍利弗摩訶目犍連遊諸四衢經)
- 琉璃王經一卷
- 寶施女經一卷(一名須摩提法律三昧經見聶道真錄)
- 佛為菩薩五夢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夢一名太子五夢一名仙人五夢見舊錄及聶道真錄)
- 摩目犍連本經一卷(一本無揵字)
- 太子墓魄經一卷(第二出)
- 四不可得經一卷(見聶道真及正度錄)
- 菩薩悔過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下注云出龍樹十住論)
- 乳光經一卷(與犢子經本同譯別)
-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一卷(亦直云心明經)
- 大六向拜經一卷(太安元年譯或云尺迦羅越六向拜經或直云六向拜經見支敏度及寶唱錄)
- 鴦掘魔經一卷(一名指鬘經或鴦掘魔羅經見道真錄)
- 菩薩十住經一卷(與菩薩十地經大同小異)
- 摩調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吳世支謙譯者大同小異出六度集)
- 照明三昧經一卷
- 所欲致患經一卷(太安三年正月譯見聶道真及王宗錄)
- 法沒盡經一卷(或作滅字一云空寂菩薩所問經第二譯與吳世支謙出者同)
- 菩薩齋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一名正齋一名持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一名如來自誓三昧經)
-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或云過世見舊錄)
-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永寧二年四月十二日出見聶道真錄)
- 總持經一卷(出生經或云佛心總持經)
- 五福施經一卷(一云清淨毘尼方廣經見唐錄)
- 無憂施經一卷(阿闍世王女名)
-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永嘉元年三月三日譯見聶道真錄及別錄)
- 寶網童子經一卷(亦云寶網經見聶道真錄)
-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初出亦云文殊師利五體悔過經)
- 普法義經一卷(亦云普義經第二譯與漢世世高出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真錄)
- 滅十方冥經一卷(光凞元年八月十四日出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真錄)
- 菩薩十地經一卷(亦云十地經亦云大方廣經出花嚴十地品)
-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一名溫室經見聶道真錄)
- 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一卷(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一名光德太子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當來變經一卷(見聶道真錄)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舊錄云五百弟子說本末經見聶道真錄)
- 師子月佛生經一卷(太安年譯見聶道真錄)
- 迦葉結集傳經一卷(或云結集戒經見聶道真錄)
- 柰女耆域經一卷(太安年出一名奈女經見聶道真錄)
- 胞胎經一卷(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或云胞胎受身經見聶道真錄)
- 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三出與漢世嚴佛調吳世支謙出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真錄)
-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者經即大郁伽經或二卷是第三出與魏世康僧鎧吳世支謙譯本同廣略文異見道安及支敏度錄)
- 幻士仁賢經一卷(見聶道真錄)
- 決總持經一卷(一云決定總持經)
- 首意女經一卷(一云梵女首意經)
- 舍頭諫經一卷(亦云太子二十八宿經亦云虎耳意經與摩登伽經同本異出第二譯與漢世安世高所出者小異見釋道安錄)
-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三出與漢世安世高出一云具多樹下思惟十二緣經見唐錄)
- 六十二見經一卷(亦云梵網六十二見經見竺道祖錄)
- 四自侵經一卷
- 無言童子經一卷(或二卷亦云無言菩薩經出大集見聶道真錄)
- 聖法印經一卷(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於酒泉郡出竺法首筆受亦直云聖印經亦云慧印經道安云出雜阿含見聶道真及寶唱錄)
- 移山經一卷(舊錄云力士移山經)
- 嚴淨定經一卷(一名序世經)
- 慧明經一卷
- 大迦葉本經一卷
-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元康年出亦直云觀世音授記經見聶真錄)
- 諸方佛名功德經一卷
-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卷(一本無天字出佛本行集經)
- 普首童真經一卷(見聶道真錄)
- 十方佛名經一卷
- 三品修行經一卷(亦云三品悔過經道安云近代人所集合大修行經)
-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
- 眾祐經一卷
-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
- 小法沒盡經一卷
- 四婦喻經一卷
- 廬夷亘經一卷
- 廅羅王經一卷
- 檀若經一卷
- 龍施經一卷
- 馬王經一卷
- 鹿母經
-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與離垢施女經同見唐錄)
- 給孤獨明德經一卷(亦云結孤獨氏經)
- 龍王兄弟陀達試王經一卷
- 勸化王經一卷
- 百佛名經一卷(初出)
- 殖眾德本經一卷
- 沙門果證經一卷
- 身觀經一卷
- 醫王經一卷
- 法觀經一卷
- 意經一卷
- 降龍經一卷
- 應法經一卷
- 邪見經一卷
- 受歲經一卷
- 貧窮經一卷
- 灌臈經一卷(或云般泥洹後四輩灌臈經)
- 蜜具經一卷(出生經)
- 悔過經一卷(亦云舍利弗悔過經)
- 犯罪經一卷
- 法社經一卷(世注為疑)
- 雜讚經一卷
- 盂蘭經一卷
- 分別經一卷
- 腹使經一卷(出生經)
- 苦應經一卷
- 閑居經一卷(出生經)
- 四種人經一卷
- 七寶經一卷
- 四未曾有經一卷(亦云四未有經)
- 八陽經一卷
- 三十二相因經一卷(或云菩薩三十二相經見道安錄)
- 四自在神通經一卷
- 佛悔過經一卷
- 三轉月明經一卷
- 解無常經一卷
- 胎藏經一卷
- 離垢蓋經一卷
- 小郁伽經一卷(與郁伽長者經不同)
- 阿闍貰王女經一卷(建武元年出第二譯與吳世支謙譯者小異亦名阿述達經亦名阿闍世王女經亦名阿述達菩薩經見聶道真及支敏度錄)
- 人所從來經一卷
- 誡羅云經一卷
- 鴈王經一卷
- 十等藏經一卷
- 鴈王五百鴈俱經一卷
- 誡具經一卷
- 決道俗經一卷
- 猛施經一卷(亦云猛施道地經見舊錄)
- 城喻經一卷
- 誡王經一卷
- 菩薩齋經一卷(或云賢首菩薩齋經已上一百六十一部三百三十五卷並見舊錄及三藏記)
- 多聞經一卷(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是見吳錄別錄及晉世雜錄)
- 彌勒菩薩為女身經一卷(一本無菩薩字)
- 離睡經一卷
- 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
- 寤意經一卷
- 寶月明菩薩經一卷(亦云寶日光菩薩問蓮華國相貌經)
- 樂想經一卷
- 尊上經一卷
-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或直云八十種好經見道安錄)
- 夫那羅經一卷
- 惰藍本經一卷(見別錄云是異出維藍)
- 貧女為國王夫人經一卷
- 寶女問慧經一卷(第二譯與吳世支謙出者同出四卷寶女經)
- 七女本經一卷(第二譯與吳世支謙出者同)
- 女人慾熾荒迷經一卷(出出曜)
- 悉鞞梨天子詣佛說偈經一卷(出雜阿含)
- 梵王變身經一卷
- 觀世音經一卷(出正法華經)
- 惟明二十偈一卷(第二出與吳世支謙譯者同)
- 三品悔過經一卷
- 耆闍崛山解經一卷(見祐錄)
- 比丘尼戒一卷(十誦本或有經字與曇摩持所出小異)
- 眾經目錄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察。晉言法護。本姓支。歷遊西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本婆羅門經。來達玉門。因居燉煌。遂稱竺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大始元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緣便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高僧傳唯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三藏集記。止錄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其中釋道安錄。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值亂世錄目星散。更相錯涉。信有是焉。所以雜錄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真。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佰虎虞世等。前後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廓錄及雜別錄。並云。支菩薩譯經六部一十六卷。僧祐錄云。天竺菩薩譯經數同群錄。唯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譯。撿上翻名。曇無羅察。晉言即是法護。然支菩薩六部經目。並入法護錄中。支竺姓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撿群錄。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記。便成二舉小非詳審。
- 十二遊經一卷
右一經一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晉言真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寶唱錄。
- 大阿育王經五卷(光熈年出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四卷即是竺法護所出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同本別名文小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亦云示現寶藏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阿闍貰王經二卷(太康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阿難目佉經一卷(與微密持經本同名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安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道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
右一部二十卷。此經元是頴川沙門朱士行。覩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覺文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每嗟嘆曰。此經實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捐身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雍州。遂遊西域。於于殿國得前梵本九十章。減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晉云法饒。從于殿送還歸洛陽。未發之頃。于殿諸僧小乘學眾。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書惑亂正典。王為地主。若不禁之。將斷正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出境。士行懊惱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經為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誠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燃。如其不護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即為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眾駭服咸稱神感。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殿僧無羅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竺道祖僧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錄述著眾經。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元尋之人。推功歸之耳。房云。余審詳挍勘。支敏度錄及高僧傳。出經後記諸雜別目等。乃是無羅叉竺法叔等三人詳譯。朱士行身留停於于殿。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齎經來到于晉地。斯豈得稱士行出也。
- 超日明三昧經[1]三卷(第二譯或[2]直云超日明經與竺法護前出三卷[3]者大同小異)
-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第二[4]譯與漢[5]世嚴佛調出者小異見始興[6]及寶唱錄)
- 越難經一卷(第二出)
右三[7]經合四卷。惠帝世。清信優婆塞聶承遠。以此經等雖並先出文義隱質理句未圓。[8]遠後遂更重整文偈刪改勝前。見今所行於世者[9]是。
- 異毘摩羅詰經三卷(元康元年第五出與漢佛調吳支謙及竺法護羅什等出大同小異或二卷見道祖錄)
- 首楞嚴經二卷(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譯與二支一白一竺出文是本同見道真錄)
右二經。合五卷。惠帝世。西域沙門竺叔蘭。並於洛陽出之。
- 十住經十二卷
- 諸佛要集經二卷
- 觀世音授記經一卷(第二出)
- 寂音菩薩願經一卷
-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願經一卷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 師子步雷菩薩問發心經一卷(或[10]云問文殊師利成佛發心經)
- 大雲密藏問大海三昧經一卷
- 溥首童真經一卷
- 寂音菩薩問五濁經一卷
- 無言菩薩流通法經一卷(出大集)
- 菩薩戒要義經一卷(出菩薩戒經)
- 菩薩呵睡眠經一卷
- 菩薩呵家過經一卷
- 菩薩如意神通經一卷
- 菩薩苦行經一卷
- 菩薩宿命經一卷
- 菩薩受齋經一卷
- 菩薩導示行經一卷
- 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
- 菩薩奉施詣塔作[11]願經一卷
- 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
- 菩薩求五眼法經一卷
- 菩薩出要行無礙法門經一卷
- 菩薩初發心時經一卷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大同小異)
- 菩薩戒身自在[12]經一卷
- 菩薩三法經一卷
- 無言菩薩經一卷(第二出)
- 菩薩道行六法經一卷
-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1]經一卷
- 無垢施菩薩分別報應經一卷[2](即是異出離垢施經亦云應辯經)
- 菩薩初地經一卷
- 儒童菩薩經一卷(出六度集)
-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
- 光[3]味菩薩造七寶梯經一卷(出大集)
- 菩薩緣身五十事經一卷(與五十[4]緣經大同小異)
- 菩薩戒自在經一卷
- 菩薩十法住經一卷
- 波斯匿王欲伐鴦掘魔羅經一卷
-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經一卷
- 轉輪聖王發心求淨土經一卷
- 文殊師利與離意女論[5]義極似維摩經一卷
-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6]小異)
- 初發意菩薩行易行[7]經一卷(出十住論)
- 菩薩布施懺悔法一卷(出決定毘尼)
- 菩薩戒獨受壇文一卷
- 菩薩懺悔法一卷([8]異本)
- 菩薩雜行法一卷
- 菩薩所行四法一卷
- 菩薩五法行經一卷
- 菩薩六法行經一卷
-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9](或無起字)
- 眾經目錄一卷
右五十四部。合六十六卷聶承遠子道真。惠帝之世。始太康年[10]迄永嘉末。其間詢稟諮承。法護筆受之外。及護公歿後。真遂自譯前件雜經。誠師護公真當其稱。頗善文句[11]辭義分炳。此並見在別錄所載。
- 嚴淨佛土經二卷(亦云淨土經)
- 泥洹經二卷
- 善權經一[12]卷
- 持心梵志經一卷
- 檀[13]特陀羅尼經一卷
-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 如來興顯經一卷
- 海龍王經一卷
- 長者修行經一卷([14]亦云長者威施所問[15]菩薩修行亦云菩薩修行經)
- 五百童子經一卷(亦云幼童經出生經)
- 佛問四童子經一卷[16](出大集經)
- 調伏王子[17]道心經一卷(出大集[18]經)
- 誓童子經一卷(或作[19]逝與菩薩逝經[20]大同小異第二出)
- 五百王子作淨土願經一卷
- 三幼童經一卷
- 二童子見佛說偈供養經一卷
- 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
- 等集三昧經一卷
- 首達經一卷[21](舊錄)
- 無量破魔陀羅尼經一卷
- 賢者五福經一卷
-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一卷
- 惟逮菩薩經一卷(見高僧傳及三藏記)
右二十三部。合二十五卷。惠帝世。河內沙門白法祖出。高僧傳。止云。祖出一經。然其所出諸經遭世擾攘。名錄罕存莫紀其實。[22]房廣搜撿諸雜記錄。見此二十二經。並注祖出。今依所覩備而載之。
- 樓炭經六卷(第二出見別錄與法護出五卷者小異出長阿含安錄無)
- [23]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24]舊錄云佛藏方等經[25]見三藏記)
- [26]法句本末經五卷(第二出亦云法句譬[27]喻亦云法[28]譬或[29]四或六)
- 諸德福田經一卷(亦直云福田經)
右四部。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釋法立共法炬等於洛陽出之。
-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二卷(第二出[30]亦直云道行經與[31]竺佛朔[32]譯者文質[33]為異見[34]竺道祖晉世[35]雜錄)
右一經二卷。惠帝世。優婆塞衛士度略出從舊道行中刪改。亦是小品及放光等要別名耳。未詳士度是何許人。傳錄弗載緣起莫尋。
- 合首楞嚴經五本八卷(第六出合兩支兩竺一[36]百五本為一部見支敏度錄)
- 合維摩詰[37]經三本五卷(第四出合一支兩竺三本為一經見支敏度錄)
右[38]二經。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支敏度撰集眾譯共合為部。
- 樓炭經八卷(第三出[39]是長阿含世記一分[40]與法護法立[41]所出五卷[42]六卷者大同略廣異先共法立出以意未悉故廣之見敏度[43]及寶唱錄)
- 法[44]句喻集四卷(一[45]名句本末或五卷見唐錄)
- 遺教法律經三卷(一云遺教法律三昧經一云遺教三昧經見始興錄)
- 諸經菩薩名經二卷
- 佛為比丘說燒頭喻經一卷(出雜[1]阿含經)
- 波斯匿王祖母命[2]終[3]經一卷
- 魔女聞佛說法得男身經一卷(第二[4]出與先[5]譯弊魔試目連經本同名異見始興及[6]僧祐錄)
- [7]衰利經一卷
- [8]無懼經一卷
- 普施經一卷(出阿含)
- 無常經一卷
- 慢法經一卷
- 數經一卷(出雜阿含)
- 名稱經一卷
- 受持經一卷
- 忍辱經一卷
- [9]時經一卷([10]一云非時經)
- 灌經一卷([11]亦云四月八日灌經)
- 福田經一卷(一名諸德福田[12]經第二出與法立[13]譯者小異[14]出竺道祖晉[15]世雜錄)
- 福行經一卷(出阿含)
- 柔軟經一卷
- 正意經一卷(第[16]二出)
- 伏婬經一卷
- 危脆經一卷
- 息恚經一卷[17](出中阿含)
- 要意經一卷(出阿含或云惡意)
- 求欲經一卷(出阿含)
- 舉鉢經一卷
- [18]要道經一卷(出阿含)
- [19]法海經一卷
- 曉食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
- 放逸經一卷
- 灰[20]河經一卷
- 群牛譬經一卷(出阿含)
- 鑄金喻經一卷
- 毒草喻經一卷(出生經)
- 恒河喻經一卷
- 須[21]河喻經一卷
- 木杵喻經一卷(出阿含)
- 調達喻經一卷
- 嬰兒喻經一卷
- 大蛇譬喻經一卷(亦云大蛇經見舊錄)
- 爪甲擎土譬喻經一卷(亦云爪甲取土經見舊錄)
- [22]灰河譬喻經一卷(與灰河經小異)
- 毒喻經一卷(與毒草喻小異出生經)
- 飛鳥喻經一卷(出阿含)
- 譬喻六人經一卷(出罵意經)
- 群羊喻經一卷[23](出阿含)
- 田夫喻經一卷(出阿含)
- 馬喻經一卷
-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一卷
- 頂生王故事經一卷
- 波斯匿王詣佛有五威儀經一卷(出阿含)
-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 淨飯王般泥洹經一卷
-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
- 轉輪聖王七寶現世間經一卷
- 頻[24]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
- [25]琉璃王攻釋子經一卷
-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
- 優填王經一卷
- 阿闍世王問瞋恨從何生經一卷
- 波斯匿王女命過詣佛經一卷(出阿含)
- 羅漢遇[26]瓶沙王經一卷(出阿含)
- 明帝釋施經一卷
- 和難經一卷(出生經)
- 鴦掘魔婦死經一卷(或云婦化經)
- 阿梵和利比丘無常經一卷
- 波利比丘謗梵行經一卷
- 摩訶比丘經一卷
- 拘提比丘經一卷
- 調達教人為惡經一卷(出六度集)
- 調達問佛顏色經一卷
- 尊者瞿低迦獨一思惟經一卷(出阿含)
- 差摩比丘喻重病經一卷(出雜阿含)
- 瞻波比丘經一卷
- 鴦掘髻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指髻經大同小異)
- 比丘分衛經一卷(出生經)
- 佛看病比丘不受長者請經一卷(出出曜[27]經)
- 佛為諸比丘說莫思惟世間[28]思惟[29]經一卷
- 比丘求證人經一卷
- 比丘問佛多優婆塞命終經一卷(出中阿[30]含)
- 佛為比丘說大力經一卷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卷
- 聰明比丘經一卷
- 大悲比丘本願經一卷
-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
- 和難釋經一卷(出生經與和難經小異)
- 羅[1]旬喻經一卷
- 佛降鴦掘魔人民歡喜經一卷
- 優陀夷坐樹下寂靜調伏經一卷(出阿[2]含)
- 金師精舍尊者病經一卷
- 難提釋經一卷
- 浮彌經一卷(出增一阿[3]含)
- 比丘各言志經一卷(出生經)
- 比丘疾病經一卷[4](出生經)
- 比丘於色厭離經一卷(出阿含)
- 佛為比丘說三法經一卷
- 坐禪比丘命過生天經一卷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卷
- 比丘問佛何故捨世學道經一卷(出出曜經)
- 佛為比丘說極深嶮難處經一卷
- 沙曷比丘功德[5]經一卷
- 深淺學比丘經一卷
- 相應相可經一卷
- 比方世利經一卷
- 前世三轉經一卷
- 少多制戒經一卷
- [6]求欲說法經一卷
- 眾生身穢經一卷
- 信能渡河經一卷
- 苦陰因事經一卷(出中阿含)
- 葉喻多少經一卷
- 異信異欲經一卷
- 向邪違法經一卷
- 說法難值經一卷
- 增一阿含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 積木燒燃經一卷([7]與樹經大同小異)
- 恒水流澍經一卷
- 邪業自活法經一卷(出生經)
- 栴檀塗塔經一卷
- 眼色相繫經一卷
- 處中行道經一卷(出雜阿含)
- 無始本際經一卷
- 往古造行經一卷
- 捨諸世務經一卷
- 眾生未然三界經一卷
- 有眾生三世作惡經一卷
- 人民疾疫受三歸經一卷(出阿含)
- 信人者生五種過患經一卷
- 四大色身生厭離經一卷
- 以金貢太山贖罪經一卷(世注入疑[8]錄)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沙門釋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9]死後。炬又自出。多出大部。與立所出每相參合。廣略異耳。僧祐錄全不載。既見舊別諸錄。依[10]取繼之。庶知有據以考正偽焉。
- 文殊師利[11]現寶藏經二卷(第二出與安法欽[12]所譯三卷者大同小異見竺道祖[13]雜錄)
- 十善十惡經一卷(見竺道祖晉[14]世雜錄)
- 逝童子經一卷(第[15]三出[16]亦名長者制經[17]亦直云制經[18]亦云菩薩逝經[19]亦直云逝經五本[20]文同別[21]譯為異名)
- 善生子經一卷(第三出與竺[22]法護竺難提尸迦羅[23]越六向拜[24]經大同小異見[25]敏度及竺[26]道祖錄)
右四[27]經合五卷惠帝永寧年中沙門支法度出總見寶唱錄。
- 度世品經六卷
- 如來祕密藏經二卷(一名[28]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29]亦直云如來性起經)
-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
- 方等陀羅尼經一卷
- 寶嚴經一卷
- 五福德經一卷(亦直云五福經)
- 明相續解脫地波羅蜜經一卷
- 弟子學有三輩經一卷(或云三品弟子經)
右八經。合一十五卷。吳別二錄。並直單注元康年中出。不顯譯人。詳覽群錄未見指的。所以別件猶殊失譯。
大唐內典錄卷第二
[30]西晉朝傳譯佛經錄第四
教流漸漬漢魏雖聞至於弘義方開於晉。且晉雖不文文才實盛。故使翻傳終由人顯。所以禮樂衣冠晉朝始備。信源智海相從遂興。可不然歟。西晉錄者。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人。魏大將軍侍中錄尚書相國晉王昭之太子也。昭薨。炎嗣為王。元帝知曆數有歸。使太保鄭沖奉璽致位。炎垂拱[31]愛禪。是為武帝。稱晉都洛及長安舊東西京也。晉武在馭十有五年。到咸寧中。命司馬伷平吳得皓封歸命侯。自後漢永安二十四年。至晉泰康肇元庚子歲首。於是九州還一統矣。又吳黃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至是果如績言。蜀平吳滅。將六十年。二十載後。至乎惠帝永寧之初。正道虧頹群雄岳峙。趙王創基構逆篡立於朝張軌繼迹弗臣擅牧涼土。內外縻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函谷。愍帝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栖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畺梁婁至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辛闡法為務。護於晉世出經最多。弘護法綱由其而起。其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1]叔蘭等。相繼度述。所以五十年間華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為西晉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錄云爾。
- 西晉沙門竺法護(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 沙門畺良婁至(一部一卷經)
-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二卷經)
- 沙門無羅叉(一部二十卷)
- 清信士聶承遠(三部四卷經)
- 沙門竺叔蘭(二部五卷經)
- 清信士聶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經錄目)
- 沙門白法祖(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 沙門釋法立(四部[2]二十二卷經)
- 優婆塞衛士度(一部二卷經)
- 沙門支敏度(二部十三卷經)
- 沙門釋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卷經)
- 諸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經
- 西晉雜譬喻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見別錄)
- 光讚般若經(十卷見道安錄)
- 新道行經(十卷一名小品出光讚般若)
- 漸備一切智德經(十卷見道安錄或云聶道真錄)
- 閑居經(十卷)
- 正法華經(十卷見道真錄)
- 普曜經(八卷見道真及古錄)
- 颰陀劫三昧經(七卷)
- 修行經(七卷見寶唱錄太康五年出第二譯與世高者少異亦云道地經)
- 大哀經(七卷見道祖晉世雜錄)
- 賢劫經(七卷見道真錄或十三卷)
- 小品經(七卷第二出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見舊真二錄或八卷與舊道行經本同文少異)
- 薩云分陀利經(六卷見道祖晉世雜錄太始元年譯)
- 持心經(六卷見舊錄及道真錄有四名)
- 度世品經(六卷見真錄)
- 樓炭經(五卷或云八卷是長[3]阿含世說分文少異見道真錄安云出方等部)
- 密迹金剛力士經(五卷太康元年出見支敏度竺道祖晉世雜錄)
- 生經(五卷見真錄)
- 如來興顯經(四卷見真錄)
- 阿差末經(四卷見真別二錄或七卷見唐錄)
- 無盡意經(四卷見真錄)
- 寶女經(四卷或三卷亦云寶女三昧經亦云寶女問慧經出大集見聶道真錄)
- 普超經(四卷見道祖雜錄一加三昧字)
- 海龍王經(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三卷見真錄)
- 阿惟越致經(四卷見真錄或三卷)
-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或四卷與持世經同本別譯)
-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一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或二卷見道真錄)
- 超日明三昧經(三卷見道真錄)
- 菩薩藏經(三卷)
- 諸神呪經(三卷)
-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見舊真二錄一名淨行經)
-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見唐錄)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見道祖晉錄)
- 須真天子經(二卷見道祖晉錄或四卷)
- 弘道廣顯三昧經(二卷見真錄)
- 大般泥洹經(二卷見真錄一云佛般泥洹經)
- 無量壽經(二卷見道祖雜錄)
- 首楞嚴經(二卷別有異出首楞嚴云阿難言)
- 寶藏經(二卷太始六年出)
- 要集經(二卷一名諸佛要集)
- 般舟三昧經(二卷道安云出般舟三昧經)
- 大善權經(二卷凡五名見道真錄一加惠上菩薩字)
- 順權方便經(二卷舊錄云順權[4]安經見道真錄)
- 隨權女經(二卷見別錄安錄無)
-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
- 等目菩薩經(二卷或三卷或加等目所問經)
- 勇伏定經(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第四譯與支讖支謙白延等出首楞嚴同本小異見道真錄)
- 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第二出)
- 賈客經(二卷)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一云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太始年出一云佛昇忉利天品經見聶道真錄)
- 仁王般若經(一卷見晉世雜錄已後單經)
- 普門品經(太康七年正月出見聶道真錄)
- 月光童子經(與申日三經同本小異)
- 金剛藏菩薩行經(元康七年於長安市西寺譯出華嚴第二十二卷)
- 大淨法門經(建興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見真錄)
- 離垢施女經(太康十年二月二日出見道真錄)
- 須摩提菩薩經(一云須摩經見道真錄道祖等錄)
- 龍施女經(舊錄云龍施本經第二出)
- 大方等頂王經(初出一云頂王經一云維摩詰子問經一云善思童子經四名見支敏度錄)
- 無所希望經(一云象步一云象腋見真錄)
- 魔逆經(太康十年十二月一日出見道真錄)
- 濟諸方等學經(或無學字見竺道祖錄)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凡二名見竺道祖錄)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太康二年五月十七日譯凡[1]三名見道真祖錄)
- 文殊師利淨律經(太康十年出見道真道祖錄)
- 無極寶三昧經(永嘉元年三月三日出見道真錄及別錄)
- 寶網童子經(一云寶網經見道真錄)
- 文殊師利悔過經(初出[2]三云文殊五體悔過經)
- 普法義經(一云普義經第二譯與漢世高出者小異見道真錄)
- 滅十方冥經(光熈元年八月十四日出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真錄)
- 菩薩十地經(一云十地經一云大方廣經出華嚴十地品)
- 溫室洗浴眾僧經(見聶道真錄)
- 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見竺道祖錄)
- 當來變經(見道真錄)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太安二年五月譯見舊真二錄)
- 師子月佛生經(太安年譯見道真錄)
- 迦葉結集傳經(或云結集戒經見道真錄)
- 柰女耆域經(太安年出一名奈女經見道真錄)
- 胞胎經(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一云胞胎受身經見道真錄)
- 維摩詰所說法門經(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三譯與漢佛調吳支謙出者大同小別見真錄)
-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或云郁伽長者經即大[3]郁伽經或二卷第二出與僧鎧支謙出小異見道安及支敏度錄)
- 幻士仁賢經(見道真錄)
- 決總持經(一云決定總持經)
- 首意女經(一云梵女首意經)
- 舍頭諫經(一云太子二十八宿經一云虎耳意經與摩登伽經同第二譯與世高出者少異見道安錄)
- 十二因緣經(第三出與世高出少異一云貝多樹下思惟十二緣經見唐錄)
- 六十二見經(一加梵網字見道祖錄)
- 四自侵經
- 無言童子經(或二卷一云無言菩薩經出大集見道真錄)
- 聖法印經(元康四年十一月五日出於酒泉郡譯竺法首筆受一云聖印經一云慧印經道安云出雜阿含見真唱等錄)
- 移山經(舊錄云力士移山經)
- 無思議孩童菩薩經(一云不思議光所問經一云不思議光經)
- 彌勒成佛經(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見道真錄)
-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云舍利弗摩訶目犍連遊四衢經)
- 流離王經
- 寶施女經(一云須摩提法律三昧經見道真錄)
- 佛為菩薩五夢經(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夢一名太子五夢一名仙人五夢見舊錄及道真錄)
- 摩訶目犍連本經(一本無犍字)
- 太子墓魄經(第一出)
- 四不可得經(見道真及正度等錄)
- 菩薩悔過法經(或無經字下注云龍樹十住論)
- 乳光經(與犢子經同本別譯)
-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一云心明經)
- 大六向拜經(太安元年譯或云尸迦六向拜或云六向拜經見支敏度及寶唱錄)
- 鴦掘魔經(一名指鬘經或央掘摩羅經見道真錄)
- 菩薩十住經(與菩薩十地經大同小異)
- 摩調王經(第二出與支謙出者小異出六度集)
- 照明三昧經
- 所欲致患經(太安三年正月譯見道真及王宗錄)
- 法沒盡經(或作滅字或云空寂菩薩所問經第二譯與支謙出者同)
- 菩薩齋法經(或無經字一名正齋一名持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4]經)
-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名如來自誓三昧經)
- 過去佛分衛經(或云過世見舊錄)
- 五蓋疑結失行經(永寧二年四月十二日出見道真錄)
- 總持經(出生經或云佛心總持經)
- 無憂施經(阿闍世王女名)
- 五福施經(一云清淨毘尼方等經見唐錄)
- 嚴淨定經
- 慧明經
- 大迦葉本經
-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元康年出或觀音受記經見真錄)
- 諸方佛名功德經
-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本無天字出佛本行集)
- 普首童真經(見道真錄)
- 十方佛名經
- 三品修行經(或三品悔過經道安云近代人所集合大修行經)
- 金益長者子經
- 眾祐經
- 觀行不移四事經
- 小法沒盡經
- 四婦喻經
- 盧夷亘經
- 廅羅王經
- 檀若經
- 龍施經
- 馬王經
- 鹿母經
-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與離垢施女經同見唐錄)
- 給孤獨明德經(或給孤獨氏經)
- 龍王兄弟陀達誡王經
- 勸化王經
- 百佛名經(初出)
- 殖眾德本經
- 沙門果證經
- 佛悔過經
- 三轉月明經
- 解無常經
- 胎藏經
- 離垢蓋經
- 小郁伽經(與郁伽長者經不同)
- 阿闍[1]世王女經(建武元年第二譯與支謙譯小異或云阿述達或云阿闍世王女或云阿述達菩薩經見真度等錄)
- 人所從來經(亦云所從來)
- 戒羅云經
- 鴈王經
- 十等藏經
- 鴈王五百鴈俱經
- 誡具經
- 決道俗經
- 猛施經(或云猛施道地經見舊錄)
- 城喻經
- 戒王經
- 菩薩齋經(或賢首菩薩齋經已上一百六十一部三百四十五卷並見舊錄及三藏記)
- 多聞經(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見吳錄別錄及晉世雜錄)
- 彌勒菩薩為女身經([2]一本無菩薩字)
- 離睡眠經
- 文殊師利菩薩經
- 寤意經
- 寶月光明菩薩經(或寶月光明菩薩問蓮華國相貌經)
- 樂想經
- 尊上經
- 身觀經
- 醫王經
- 法觀經
- 意經
- 降龍經
- 應法經
- 邪法經
- 何苦經
- 受歲經
- 貧窮經
- 灌臘經(或般涅槃後四輩灌臘經)
- 蜜具經(出生經)
- 悔過經(或舍利弗悔過經)
- 犯罪經
- 法社經(世注為疑)
- 雜讚經
- 盂蘭經
- 分別經
- 腹使經(出生經)
- 苦應經
- 閑居經(出生經)
- 四種人經
- 七寶經
- 四未曾有經(或四未有經)
- 八陽經
- [3]四自在神通經
- [4]三十二相因緣經(或菩薩三十二相經見道安錄)
-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或八十種好經見道安錄)
- 夫那羅經
- 隨藍本經(見別錄云是異出維藍經)
- 貧女為國王夫人經
- 寶女[1]問慧經(第二譯與支謙出者同出四卷寶女經)
- 七女本經(第二譯與吳支謙譯同)
- 女人欲熾荒迷經(出出曜)
- 悉鞞梨天子詣佛說偈經(出雜阿含)
- 梵王變身經
- 光世音經(出正法華)
- 惟明二十偈(第二出與支謙譯者同)
- 三品悔過經
- 耆闍崛山解經(見祐錄)
- 比丘尼戒(十誦本或有經字與曇摩持所出少異)
- 眾經目錄(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察。晉言法護。本姓支。歷遊西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本婆羅門經來。達王門。因居燉煌。遂稱竺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緣便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高僧傳惟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三藏集記。止錄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其中釋道安錄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值亂世錄目星散更相錯涉。信有是焉。所以雜錄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真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等。前後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廓及雜別眾錄。悉云。支菩薩譯經六部一十六卷。僧祐錄云。天竺菩薩譯經數同群錄。惟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譯。檢上翻名曇無羅察。晉言即是法護。然支菩薩六部經目。並入法護錄中。支竺姓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檢群錄。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記便成二舉小非審譯。
- 十二遊經(一卷)
右上一經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晉言真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寶唱錄。
- 大阿育王經(五卷光熙年出見道祖錄)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即法護出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同本別譯文小不同見竺祖錄)
-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一云示現寶藏經見道祖錄)
- 阿闍世王經(二卷太康年譯見道祖錄)
- 阿難目佉經(一卷與微密持經本同譯見道祖錄有本作目法字)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安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道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耳)
右一部二十卷。此經元是頴川朱士行覩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覺文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每嗟嘆曰。此經實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捐身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雍州遂遊西域。於于闐國得前梵本。九十章減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晉言法饒。從于闐送還洛陽。未發之頃。于[2]闐諸小乘學眾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書惑亂正典。王為地主。若不禁之。城斷正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出境。士行懊惱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經為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誠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如其不[3]獲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即為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眾駭服咸稱神異。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闐僧無羅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竺道祖僧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錄。述著眾經。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元尋之人推功歸之耳。長房云。余審詳校勘支敏度錄及高僧傳出經後記諸雜別目等。乃是無羅叉竺叔蘭等三人。詳譯。朱士行身留停於于闐。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齎經來到于晉地。斯豈得稱士行出耶。
校注
[0226009] 䮽【大】,鑣【宋】【元】【明】 [0226010] 曜【大】,耀【宋】【元】【明】 [0226011] 不【大】,弗【宋】【元】【明】 [0226012] 丞【大】,漢承【宋】【元】,漢丞【明】 [0226013] 有失【大】,戶【宋】 [0226014] 接【大】*,樓【元】【明】* [0226015] 經【大】,〔-〕【宋】【元】【明】 [0226016] 云【大】*,言【宋】*【元】*【明】* [0226017] 竺【大】,笑【宋】 [0226018] (第二…異)二十二字【大】,第二譯與世高出者小異見竺道祖及寶唱等錄【宋】【元】【明】 [0226019] 齊【大】,齋【宋】 [0227001] 挍【大】,披【宋】【元】【明】 [0227002] 荼由【大】,茶猶【宋】【元】【明】 [0227003] 踰【大】,瑜【宋】【元】【明】 [0227004] 滅【大】,〔-〕【宋】【元】【明】 [0227005] 汭【大】,陽【宋】【元】【明】 [0227006] 與漢世【大】,漢【宋】【元】【明】 [0227007] 竺【大】*,〔-〕【宋】*【元】*【明】* [0227008] 世雜【大】,〔-〕【宋】【元】【明】 [0227009] 康【大】,〔-〕【宋】【元】【明】 [0227010] 等所【大】,〔-〕【宋】【元】【明】 [0227011] 名【大】,〔-〕【宋】【元】【明】 [0227012] 叉【大】*,又【宋】*【元】*【明】* [0227013] 一卷【大】*,〔-〕【宋】*【元】*【明】* [0227014] 等【大】*,〔-〕【宋】*【元】*【明】* [0227015] 藏【大】,藏集【宋】【元】【明】 [0227016] 二【大】,〔-〕【宋】【元】【明】 [0227017] 白【大】,帛【宋】【元】【明】 [0227018] 洛【大】,雒【宋】【元】 [0227019] 有【大】,有加【宋】【元】【明】 [0227020] 據【大】,據年【宋】【元】【明】 [0227021] 錄【大】,錄收附於此【宋】【元】【明】 [0227022] 靈裕【大】,僧祐【宋】【元】【明】 [0227023] 略【大】,〔-〕【宋】【元】【明】 [0227024] 卷【大】,卷初出【宋】【元】【明】 [0227025] 錄初出【大】,魏錄【宋】【元】【明】 [0227026] 雒【大】,洛【宋】【元】【明】 [0227027] 舉【大】,轝【宋】,舁【元】【明】 [0227028] 斗牛【大】,昇平【宋】【元】【明】 [0227029] 業【大】,鄴【宋】【元】【明】 [0227030] 經【大】*,〔-〕【宋】*【元】*【明】* [0227031] 一【大】,〔-〕【宋】【元】【明】 [0227032] 十【大】,十二【宋】 [0227033] 二【大】,〔-〕【宋】【元】【明】 [0227034] 阿【大】,吳阿【宋】【元】 [0227035] 自到【大】,到自【宋】【元】【明】 [0227036] 異【大】,典【宋】【元】【明】 [0227037] 寶【大】,實【宋】【元】 [0227038] 楊【大】,揚【明】 [0227039] 大【大】,〔-〕【宋】【元】【明】 [0227040] 亦【大】*,一【宋】*【元】*【明】* [0227041] 二【大】,三【宋】【元】【明】 [0227042] (禪祕…錄)十六字【大】,〔-〕【宋】【元】【明】 [0227043] 難所譯【大】,所出【宋】【元】【明】 [0227044] 集【大】,〔-〕【宋】【元】【明】 [0227045] 撰【大】,撰或三卷【宋】【元】【明】 [0227046] 佛法【大】,〔-〕【宋】【元】【明】 [0227047] 第二出【大】,〔-〕【宋】【元】【明】 [0227048] 嚴【大】,〔-〕【宋】【元】【明】 [0227049] 及【大】,及出【宋】【元】【明】 [0227050] 藏【大】,藏集【宋】【元】【明】 [0227051] 為二卷【大】,〔-〕【宋】【元】【明】 [0227052] 三【大】,之一【宋】【元】【明】 [0227053] 耳【大】,〔-〕【宋】【元】【明】 [0227054] 竺道祖吳【大】,吳祖【宋】【元】【明】 [0228001] 阿【大】*,〔-〕【宋】【元】* [0228002] 僧【大】,〔-〕【宋】【元】【明】 [0228003] 今【大】,與【宋】【元】【明】 [0228004] 與此【大】,〔-〕【宋】【元】【明】 [0228005] 出【大】*,譯【宋】*【元】*【明】* [0228006] 年【大】*,年譯【宋】*【元】*【明】* [0228007] 一【大】*,亦【宋】*【元】*【明】* [0228008] 譯【大】,出【宋】【元】【明】 [0228009] 亦云【大】,一名【宋】【元】【明】 [0228010] 道【大】*,〔-〕【宋】*【元】*【明】* [0228011] 者小【大】,少【宋】【元】【明】 [0228012] (見別…出)九字【大】,第二出見別錄及三藏記【宋】【元】【明】 [0228013] 異出【大】*,〔-〕【宋】*【元】*【明】* [0228014] 云【大】*,名【宋】*【元】*【明】* [0228015] 薩【大】,薩經【宋】【元】【明】 [0228016] 渝【大】,喻【宋】【元】【明】 [0228017] 祖【大】,祖吳【宋】【元】【明】 [0228018] 是【大】,〔-〕【宋】【元】【明】 [0228019] 等【大】,等三錄【宋】【元】【明】 [0228020] (月明…記)二十五字【大】∞(阿難…錄)十二字【宋】【元】【明】 [0228021] 或【大】,一【宋】【元】【明】 [0228022] 出【大】*,見【宋】*【元】*【明】* [0228023] (阿難…錄)十二字【大】∞(月明…記)二十五字【宋】【元】【明】 [0228024] 云【大】,本【宋】【元】【明】 [0228025] 上四經並一卷【大】,〔-〕【宋】【元】【明】 [0228026] 云【大】,〔-〕【宋】【元】【明】 [0228027] 齋【大】,持齋【宋】【元】【明】 [0228028] (一云…字)十四字【大】,〔-〕【宋】 [0228029] 十方【大】,禮十方佛【元】【明】 [0228030] 十【大】,十三【宋】【元】【明】 [0228031] 此【大】,〔-〕【宋】【元】【明】 [0228032] 惟【大】,唯【宋】【元】【明】 [0228033] 羅【大】,加羅【宋】【元】【明】 [0228034] 賴吒和羅經【大】,字【宋】【元】【明】 [0228035] 辭【大】,詞【宋】【元】【明】 [0228036] 經【大】,經(已前四十四經)【宋】【元】【明】 [0228037] 一【大】,一本【宋】【元】【明】 [0228038] 智【大】,智出中含第十【宋】【元】,智出中阿含第十【明】 [0228039] 云【大】,〔-〕【宋】【元】【明】 [0228040] 出長阿含【大】,長含出【宋】【元】,長阿含出【明】 [0228041] 敗【大】,販【宋】【元】【明】 [0228042] 經【大】,經(出阿含)【宋】【元】【明】 [0228043] 僧祐云法護出【大】,初出【宋】【元】【明】 [0228044] 王【大】,五【元】【明】 [0228045] (五母…錄)十六字【大】∞(枯樹…字)十五字【宋】【元】【明】 [0228046] (枯樹…字)十五字【大】∞(五母…錄)十六字【宋】【元】【明】 [0228047] 經【大】,經(出生經)【宋】【元】【明】 [0228048] 含【大】,含或云諸結盡【宋】【元】【明】 [0229001] (須摩…字)二十一字【大】∞(四願…記)十五字【宋】【元】【明】 [0229002] (四願…記)十五字【大】∞(須摩…字)二十一字【宋】【元】【明】 [0229003] 三昧【大】,清淨【宋】【元】【明】 [0229004] 不滅不壞【大】,不壞不滅【宋】【元】【明】 [0229005] 經【大】,經(見寶唱錄)【宋】【元】【明】 [0229006] (直云…經)九字【大】,無摩訶字【宋】【元】【明】 [0229007] 經【大】,經(一本無經字)【宋】【元】【明】 [0229008] 經【大】,經凡四名【宋】【元】【明】 [0229009] 自三魚失水經至長者音悅經六經配列順序三本如次,長者音悅經,三魚失水經,孫多耶致經,演道俗業經,不莊校女經,申日經 [0229010] 或【大】,見舊錄或【宋】【元】【明】 [0229011] 云【大】,云加【宋】【元】【明】 [0229012] 孫那致經【大】,字【宋】【元】【明】 [0229013] 蘭【大】,蘭事【明】 [0229014] 直【大】,〔-〕【宋】【元】【明】 [0229015] 見別錄出大集【大】,出大集見別錄【宋】【元】【明】 [0229016] 經【大】,經(出法華)【宋】【元】【明】 [0229017] 云萍【大】,名洴【宋】【元】【明】 [0229018] 龜【大】,鼈【宋】【元】【明】 [0229019] 出增一阿含【大】,〔-〕【宋】【元】【明】 [0229020] 無母子經一卷【大】∞(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經或云空寂菩薩所問經))二十三字【宋】【元】【明】 [0229021] (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經或云空寂菩薩所問經))二十三字【大】∞無母子經一卷【宋】【元】【明】 [0229022] (一百…卷)十三字【大】,〔-〕【宋】【元】【明】 [0229023] 譯【大】,譯合有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竝如位別所列【宋】【元】【明】 [0229024] 已【大】,〔-〕【宋】【元】【明】 [0229025] 技【大】,伎【宋】 [0229026] 精【大】,晴【宋】【元】,睛【明】 [0229027] 見【大】,與相見意甚【宋】【元】【明】 [0229028] 志【大】,誌【宋】【元】【明】 [0229029] 錄【大】,錄如後所述【宋】【元】【明】 [0229030] 惑【大】,或【宋】【元】【明】 [0230001] 渧【大】,滴【宋】【元】【明】 [0230002] 覽【大】,見【宋】【元】【明】 [0230003] 曲【大】,典【宋】【元】【明】 [0230004] 辭【大】*,詞【宋】*【元】*【明】* [0230005] 是【大】,〔-〕【宋】【元】【明】 [0230006] 祐【大】,祐集【宋】【元】【明】 [0230007] 僧【大】,〔-〕【宋】【元】【明】 [0230008] 錄【大】,記【宋】【元】【明】 [0230009] 錄及別錄【大】,別二錄【宋】【元】,別一錄【明】 [0230010] 以【大】,或二卷以【宋】【元】【明】 [0230011] 示晧【大】,呈皓【宋】【元】【明】 [0230012] 右【大】,右經【宋】【元】【明】 [0230013] 辯【大】,辨【宋】【元】【明】 [0230014] 侮【大】,武【宋】【元】【明】 [0230015] 乃【大】,及【宋】【元】【明】 [0230016] 耀【大】,曜【宋】【元】【明】 [0230017] 者【大】,〔-〕【宋】【元】【明】 [0230018] 鎗【大】,錚【宋】,鏘【元】【明】 [0230019] 上【大】,中【宋】【元】【明】 [0230020] 盤【大】*,槃【宋】*【元】*【明】* [0230021] 言【大】,〔-〕【宋】【元】【明】 [0230022] 砧【大】,砧之【宋】【元】【明】 [0230023] 砧搥【大】,槌砧【宋】【元】【明】 [0230024] 晧【大】*,皓【宋】*【元】*【明】* [0230025] 大【大】,太【宋】【元】【明】 [0230026] 婬【大】,淫【宋】【元】【明】 [0230027] 還【大】,還謂皓【宋】【元】【明】 [0230028] 人【大】,人星【宋】【元】【明】 [0230029] 苗【大】,苗出【宋】【元】【明】 [0230030] 本才學【大】,不覺【宋】【元】【明】 [0230031] 三【大】,二【宋】【元】【明】 [0230032] 正【大】,王【元】【明】 [0230033] 經【大】,經眾經【宋】【元】【明】 [0230034] 失其【大】,有失【宋】【元】【明】 [0230035] 並【大】,上三經並【宋】【元】【明】 [0231001] 卷【大】,卷或三卷【宋】【元】【明】 [0231002] 濡【大】,輭【宋】【元】【明】 [0231003] 云【大】,作【宋】【元】【明】 [0231004] 十【大】,千【宋】【元】【明】 [0231005] 一【大】,二【宋】【元】【明】 [0231006] 二卷【大】,〔-〕【宋】【元】【明】 [0231007] 曇【大】,曇經【宋】【元】【明】 [0231008] 經二卷【大】,〔-〕【宋】【元】【明】 [0231009] 云阿惟越致戒經【大】,無菩薩字【宋】【元】【明】 [0231010] 一卷【大】*,見舊錄【宋】*【元】*【明】* [0231011] 犍【大】,〔-〕【宋】【元】【明】 [0231012] 一卷【大】*,〔-〕【宋】*【元】*【明】* [0231013] 右並【大】,〔-〕【宋】【元】【明】 [0231014] 經【大】*,經(見舊錄)【宋】*【元】*【明】* [0231015] 云【大】*,舊錄云【宋】*【元】*【明】* [0231016] 並【大】*,〔-〕【宋】*【元】*【明】* [0231017] 祐【大】,古【宋】【元】【明】 [0231018] 經【大】,經舊錄云須多羅入胎經【宋】【元】【明】 [0231019] 惰【大】,墮【宋】【元】【明】 [0231020] 米【大】,來【宋】【元】【明】 [0231021] 經【大】,經舊錄無養字【宋】【元】【明】 [0231022] 壁【大】,璧【宋】【元】【明】 [0231023] 云【大】,舊錄【宋】【元】【明】 [0231024] 道德果證經一卷父子因緣經一卷【大】∞(撿意向正經一卷(並見舊錄))十一字【宋】【元】【明】 [0231025] (撿意向正經一卷(並見舊錄))十一字【大】∞道德果證經一卷父子因緣經一卷【宋】【元】【明】 [0231026] (雜阿…卷)六字【大】∞(螢火…卷)三十二字【宋】【元】【明】 [0231027] (螢火…卷)三十二字【大】∞(雜阿…卷)六字【宋】【元】【明】 [0232001] 似【大】,以【宋】【元】【明】 [0232002] 見舊錄【大】,舊錄云禪行檢音經【宋】【元】【明】 [0232003] 緣偈【大】,偈經【宋】【元】【明】 [0232004] 總持呪經【大】,無大字【宋】【元】【明】 [0232005] 一【大】,二【宋】【元】【明】 [0232006] 二【大】,兩【宋】【元】【明】 [0232007] 校者曰西晉朝傳譯佛經錄第四乃至士行出也 (P. 236b) 宋元明三本大異故別載卷末,cf. P. 239c [30] [0236001] 三【大】,二【宋】【元】【明】 [0236002] 直云【大】,〔-〕【宋】【元】【明】 [0236003] 者【大】*,〔-〕【宋】*【元】*【明】* [0236004] 譯【大】,出【宋】【元】【明】 [0236005] 世嚴【大】,〔-〕【宋】【元】【明】 [0236006] 及【大】,〔-〕【宋】【元】【明】 [0236007] 經【大】*,部【宋】*【元】*【明】* [0236008] 遠後【大】,〔-〕【宋】【元】【明】 [0236009] 是【大】,是也【宋】【元】【明】 [0236010] 云【大】,〔-〕【宋】【元】【明】 [0236011] 願【大】,願念【宋】【元】【明】 [0236012] 經【大】,經(或自在王菩薩問如來警戒經)【宋】【元】【明】 [0237001] 經【大】,經(即異出離垢施經亦云應辯經)【宋】【元】,經(即異出離垢施經亦云應辭經)【明】 [0237002] (即是…經)十三字【大】,〔-〕【宋】【元】【明】 [0237003] 味【大】,昧【宋】【元】【明】 [0237004] 緣【大】,緣行【宋】【元】【明】 [0237005] 義【大】,議【宋】【元】【明】 [0237006] 小【大】*,少【宋】*【元】*【明】* [0237007] 經【大】,法【宋】【元】【明】 [0237008] 異【大】,異出【宋】【元】【明】 [0237009] 或無起字【大】,〔-〕【明】 [0237010] 迄【大】,迄於【宋】【元】【明】 [0237011] 辭【大】,詞【宋】【元】【明】 [0237012] 卷【大】,卷(後例一卷)【宋】【元】【明】 [0237013] 特【大】,持【宋】【元】【明】 [0237014] 亦云【大】*,或【宋】*【元】*【明】* [0237015] 菩薩修行【大】,修行經【宋】【元】【明】 [0237016] 出大集經【大】,〔-〕【宋】【元】【明】 [0237017] 道【大】,導【宋】【元】【明】 [0237018] 經【大】,〔-〕【宋】【元】【明】 [0237019] 逝【大】,遊【宋】【元】【明】 [0237020] 大同【大】*,〔-〕【宋】*【元】*【明】* [0237021] 舊錄【大】,〔-〕【宋】【元】【明】 [0237022] 房【大】,費長房【宋】【元】【明】 [0237023] (大方…記)二十一字【大】∞(法句…六)二十四字【宋】【元】【明】 [0237024] 舊錄云佛藏方等經【大】∞見三藏記【宋】【元】【明】 [0237025] 見三藏記【大】∞舊錄云佛藏方等經【宋】【元】【明】 [0237026] (大方…記)二十一字【大】∞(法句…六)二十四字【宋】【元】【明】 [0237027] 喻亦【大】,喻經或【宋】【元】【明】 [0237028] 譬【大】,喻經【宋】【元】【明】 [0237029] 四或六【大】,四卷六卷【宋】【元】【明】 [0237030] 亦直【大】,或【宋】【元】【明】 [0237031] 竺【大】,漢【宋】【元】【明】 [0237032] 譯【大】,所譯出【宋】【元】【明】 [0237033] 為異【大】,耳【宋】【元】【明】 [0237034] 竺【大】,〔-〕【宋】【元】【明】 [0237035] 雜【大】,新【元】【明】 [0237036] 百【大】,白合【宋】【元】【明】 [0237037] 經【大】,錄【宋】 [0237038] 二【大】,兩【宋】【元】【明】 [0237039] 是【大】,〔-〕【宋】【元】【明】 [0237040] 與字明本白缺 [0237041] 所【大】,〔-〕【宋】【元】【明】 [0237042] 六卷者【大】,〔-〕【宋】【元】【明】 [0237043] 及寶唱【大】,唱等二【宋】【元】【明】 [0237044] 句【大】,白【宋】【元】【明】 [0237045] 名【大】,名法【宋】【元】【明】 [0238001] 阿含經【大】,錄【宋】【元】【明】 [0238002] 終【大】,歿【宋】【元】【明】 [0238003] 經【大】,經(後例一卷)【宋】【元】【明】 [0238004] 出【大】,譯【宋】【元】【明】 [0238005] 譯【大】,出【宋】【元】【明】 [0238006] 僧祐錄【大】,三藏記【宋】【元】【明】 [0238007] 衰利經一卷【大】∞無懼經一卷【宋】【元】【明】 [0238008] 無懼經一卷【大】∞衰利經一卷【宋】【元】【明】 [0238009] 時【大】,時非時【宋】【元】【明】 [0238010] 一云非【大】,或直云【宋】【元】【明】 [0238011] 亦【大】*,一【宋】*【元】*【明】* [0238012] 經【大】,〔-〕【宋】【元】【明】 [0238013] 譯者【大】,出【宋】【元】【明】 [0238014] 出竺【大】,見【宋】【元】【明】 [0238015] 世雜【大】,〔-〕【宋】【元】【明】 [0238016] 二【大】,一【宋】【元】【明】 [0238017] 出中阿含【大】,〔-〕【宋】【元】【明】 [0238018] 要【大】,惡【宋】【元】【明】 [0238019] 法海【大】,海法【宋】【元】【明】 [0238020] 河【大】,何【明】 [0238021] 河【大】,阿【宋】【元】【明】 [0238022] 灰【大】,塵灰【宋】【元】【明】 [0238023] 出阿含【大】*,〔-〕【宋】*【元】*【明】* [0238024] 毘【大】,婆【宋】【元】【明】 [0238025] 琉璃【大】,流離【宋】【元】【明】 [0238026] 瓶【大】,洴【宋】【元】【明】 [0238027] 經【大】*,〔-〕【宋】【元】* [0238028] 思惟【大】,〔-〕【宋】【元】【明】 [0238029] 經【大】,經(或莫思惟世間思惟經)【宋】【元】【明】 [0238030] 含【大】,含經【元】【明】 [0239001] 旬【大】,句【宋】【元】【明】 [0239002] 含【大】,含經【元】 [0239003] 含【大】*,含經【元】【明】* [0239004] 出生經【大】,〔-〕【宋】【元】【明】 [0239005] 經【大】,經(見舊錄)【宋】【元】【明】 [0239006] 求欲【大】,欲求【宋】【元】【明】 [0239007] 與【大】,與枯【宋】【元】【明】 [0239008] 錄【大】,經【宋】【元】【明】 [0239009] 死【大】,歿【宋】【元】【明】 [0239010] 取繼【大】,聚結【宋】【元】【明】 [0239011] 現【大】,〔-〕【宋】【元】【明】 [0239012] 所譯【大】,出【宋】【元】【明】 [0239013] 雜【大】,〔-〕【宋】【元】【明】 [0239014] 世雜【大】,〔-〕【宋】【元】【明】 [0239015] 三【大】,二【宋】【元】【明】 [0239016] 亦名【大】,一【宋】【元】【明】 [0239017] 亦直【大】,二【宋】【元】【明】 [0239018] 亦云【大】,三名【宋】【元】【明】 [0239019] 亦直云【大】,四【宋】【元】【明】 [0239020] 文【大】,大【宋】【元】【明】 [0239021] 譯為異名【大】,出名殊【宋】【元】【明】 [0239022] 法【大】,〔-〕【宋】【元】【明】 [0239023] 越【大】,〔-〕【宋】【元】【明】 [0239024] 經【大】,〔-〕【宋】【元】【明】 [0239025] 敏【大】,支【宋】【元】【明】 [0239026] 道【大】,〔-〕【宋】【元】【明】 [0239027] 經【大】*,部【宋】*【元】*【明】* [0239028] 大【大】,〔-〕【宋】【元】【明】 [0239029] 亦【大】,一【宋】【元】【明】 [0239030] 依明本載之以宋元二本對校,cf. P. 232a [07] [0239031] 愛【大】,受【宋】【元】 [0240001] 叔【大】,法【宋】【元】 [0240002] 二【大】,一【宋】【元】 [0240003] 阿【大】*,〔-〕【宋】【元】* [0240004] 安【大】,女【宋】 [0241001] 三【大】,二【元】 [0241002] 三【大】,一【宋】【元】 [0241003] 郁【大】,即【宋】 [0241004] 經【大】,〔-〕【宋】 [0242001] 世【大】*,貰【宋】【元】* [0242002] 一字元本白缺 [0242003] 四自在神通經【大】∞(三十二相因緣經(或菩薩三十二相經見道安錄))十九字【宋】 [0242004] (三十二相因緣經(或菩薩三十二相經見道安錄))十九字【大】∞四自在神通經【宋】 [0243001] 問【大】,阿【宋】 [0243002] 闐【大】,殿【宋】 [0243003] 獲【大】,護【宋】【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5 冊 No. 2149 大唐內典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