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內典錄卷第[4]三
- 東晉
- 前秦
- 後秦
- 西秦
- 北涼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三
東晉朝傳譯佛經錄第五
序曰。經云。三界無常有為非久。晉氏之基。魏室遠係。高標。誅曹爽而絕其宗。設帝策而陳其績。及金承土運曆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吳。[5]升平而曰寬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于時道俗崩離朝不謀夕。寄政江表法隨政興沙門信士於是攸集。故就錄之。
東晉錄者。宣帝曾孫瑯瑘武王後恭[1]王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內有神光一室盡明。白毛生於日角之左。眼有精曜睇眄煒如也。累官使持節安東將軍都督[2]楊州諸軍事左[3]丞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為曜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忽見五日。群下勸睿宜稱晉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愍帝崩後遂即居尊號建武年。因都建業。避愍帝諱改為建康。先太康二年。吳舊將管恭作亂。于時建業。[4]伍振[5]筮曰。恭已滅矣。然更三十八年。[6]揚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氣者云。吳金陵山。五百年後當出天子。始皇忌焉。發兵因鑿金陵山斷改稱秣陵。冀絕其王。[7]自正[8]于睿五百二十六年。[9]廼有晉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於斯。時又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喪亂天下淪覆。唯瑯瑘西陽汝南南頓彭城等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為元帝矣。將知受命上感天靈。欲跨輿圖下資地勢。地負其勢。始皇鑿之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而莫盡。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創都。至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禪宋。其間一百四載華[10]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集為東晉一十二[11]主建康錄云。
- 東晉帛尸利蜜多羅(三部[12]十一卷經呪)
- 沙門支道根([13]二部七卷經)
- 沙門康法邃(一部十卷經)
- 沙門竺曇無蘭(一百一十部一百[14]九十二卷經呪戒)
- 沙門支道林(七部七卷論指歸)
- 沙門竺僧度(一部一卷指歸)
- 沙門康道和(一部三卷經)
- 沙門加留陀伽([15]一部一卷經)
- 沙門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經論)
- 沙門卑摩羅叉([16]二部五卷律雜事)
- 沙門曇摩(一部二卷律要)
- 沙門佛馱跋陀羅(一十五部一百[17]一十五卷經戒論)
- 沙門釋法顯(六部二十四卷經戒論傳)
- 沙門祇多蜜(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經)
- 外國居士竺難提(三部三卷經)
- 沙門釋法力(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嵩公(三部三卷經)
- 沙門釋退公(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法勇(一部一卷經)
- 沙門釋慧遠(一十四部三十五卷論讚)
- 沙門釋僧敷(一部一卷論)
- 沙門釋曇詵(二部六卷法論)
- 沙門釋道祖(四部四卷目錄)
- 沙門支敏度(一部一卷都錄)
- 沙門康法暢(一部一卷論)
- 沙門竺法濟(一部一卷傳)
- 沙門釋曇微([18]二部二卷論指歸)
- 諸失譯經(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經呪)
- [19]灌頂經九卷(見雜錄)
- 大孔雀王神呪經一卷(見道祖及三藏記)
- 孔雀王雜神呪經([20]本見道祖及三藏記[21]然俱譯未盡)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門帛尸梨蜜多羅。晉言吉友。國王之子。當承世位。以國讓弟。暗軌太伯。悟心內啟。遂為沙門。天姿高朗風神俊邁。直爾對之。便已卓然出於物表。況其聰辯言晤者乎。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顯名。導嘗謂蜜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曰。若使貧道如檀越為今日。豈得歷遊至此。時人以為佳對。善持呪術。所向皆驗。盛行建康。時人呼為高座法師。又授弟子[22]歷覓高聲梵唄傳響迄今。
- 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
- 阿閦佛剎諸菩薩學[23]戒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
右二部。合七卷。成帝世。沙門支道根出。並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譬喻經十卷(舊錄云出譬喻經)
右一部。合十卷。成帝世。沙門康法邃。類集眾經撰出。此部事甚要好。
- 即色遊玄論
- 辯三乘論
- 釋[24]曚論
- 聖不辯知論
- 本業經序
- 本起四[25]論序
- 道行指歸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門支遁撰。遁字道林。幼而才拔善談名理。謝安王洽劉恢殷浩許詢[1]郄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每以山居為得性之所。頻被勅召。後出帝京。郄超與親友書云。道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者一人而已。餘如傳述。有集十卷。盛行於世。
- 毘曇指歸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門竺僧度撰。餘如高僧傳。
- 義足經二卷(見吳錄亦云異出)
-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於謝鎮西寺合僧譯重挍見舊唱二錄)
- 三十七品經一卷(太[2]元年譯道安云出律經後例一卷)
- 賢劫千佛名經(上二經見祐錄)
- 八師經
- 玉耶經(或云玉耶女經)
- 荷鵰阿那含經(舊錄[3]阿鵰或作[4]苛字)
- 戒德經(或[5]云戒德香經)
- 七夢經(舊錄阿難七夢經)
- 水沫所漂經
- 比丘聽經
- 治禪法經
- 蛇行法經(出阿含)
- 暴象經
- 群羊千頭經
- 拘薩國[6]烏王經(或有羅字出生經)
- 夫婦經(出生經)
- 犢牛經(或作[7]字)
- 野雞經(出生經)
- 驢駝經
- 蠱狐鳥經(或作[8]鳥出生經)
- 孔雀經(出生經)
- 五苦經(或淨除罪蓋娛樂佛經或五道章句經或五苦章句經凡四名)
- 十善十惡經(第二譯吳錄云異出)
- 自愛經(或自愛不自愛經見舊錄)
- 阿難念彌經(或作離字)
- 國王不[9]黎先尼十夢經
- 摩天國王經(出六度集)
- 彌蓮經(見舊錄或彌蘭或彌[10]連出六度集)
-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 寂志果經
- 羅婆鳥為鷹所捉經([11]晉言[12]半雉)
- 大魚事經
- 見水世界經(出大集)
- 新歲經
- 佛見梵天頂經
- 鼈獼猴經(出生經)
- 赤𭉨烏喻經
- 無吾我經
- 戒相應經
- 阿耨風經(晉言依次)
- 阿難多洹羅云母經
- 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
- 採蓮花[13]違王經(或採蓮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 四天王案行世間經
- 帝釋慈心戰勝經
- 三十三天園觀經(出增一阿含)
- 比丘問佛釋提桓[14]因緣經(出雜[15]阿含)
- 天於修羅欲鬪戰經
- 天帝受戒經
- 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
- 梵天策數經(舊錄云諸天事經)
- 諸天地經(異本出)
-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經
- 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出[16]義足經)
- [17]罪業報應經
- 救護身命經
- 集修士行經
- 勸行有果經(出雜阿含)
- 禪思滿足經(出阿含第二譯)
- 忠心正行經(出六度集或忠心經舊錄大忠心經小忠心經)
- 見正經
- 四大泥[18]梨經(別錄載三藏記云失譯無大字)
- 佛為比丘說大熱地獄經
- 地獄眾生相害經
- 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
- 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經(出雜阿含)
- 見一眾生舉體糞穢塗身經(出雜阿含)
- 鐵城泥犁經
- 泥犁經(或中阿含泥犁經)
- 目連見大身眾生然鐵纏身經(出雜阿含)
-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出阿含)
- 學人意亂經
- 洴沙王五願經
- 般泥洹時大迦葉赴佛經(或云摩訶迦葉)
- 五眼文經
- 弟子命過經
- 孔雀王[1]呪經(異前吉友出者)
- 龍王結願五龍神呪經
- 摩尼羅亶神呪經
- 龍王呪水浴經
- 大神將軍呪經
- 伊洹法願神呪經
- 大龍[2]大神呪經
- 摩尼羅亶神呪案摩經
- 藥呪經
- 大神母結誓呪經
- 呪毒[3]經
- 持句神呪經
- 麻油術呪經
- 檀[4]特羅麻油術神呪經
-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經
- 解日厄神呪經
- 呪水經
- 嚫水經
- 請雨呪經
- 止雨呪經
- 幻師跋陀羅神呪經(亦云波陀)
- 陀隣鉢呪經
- 呪時氣病經
- 呪小兒經
- 呪齒經
- 呪眼痛經
- 呪牙痛經
- 六神名神呪經
- 幻師阿鄒夷神呪經
- 醫王惟婁延神呪經(或加阿難所問餘如上列)
- 十誦比丘戒本(太元六年合僧純曇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為此一卷見寶唱錄)
- 離欲優婆塞優婆夷戒文(亦云具行[5]二十二戒文)
右一百[6]九部。合一[7]百十二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晉言法正。於揚都謝鎮西寺簡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經。是僧祐錄載。自餘[8]雜見別錄。雖並有正本。既復別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據。
- 益意經三卷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門康道和。太元末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朱士行漢錄云二卷。不顯譯人。
- 十二遊經(第二出與畺良譯者小異)
- 中阿含經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於東亭寺出至二年六月訖道祖筆受第二譯與曇摩難提出不同見祖錄)
- 增一阿[11]含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譯與難提本小異道祖筆受卷或[12]四十二三十[13]三無定見道祖寶唱錄)
- 阿毘曇[14]心四卷(太元十六年在廬[15]山出道慈筆受[16]見僧祐錄)
- 三法度論二卷(太元六年於廬山出別錄云一卷與秦曇摩難提出者小異或云三法度無論字或注經者)
- 教授比丘尼法(見別錄亦云在廬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賓國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晉言眾天。後秦姚世度江。先是廬山釋慧遠翹心妙典。聞提婆至止即請入廬岳出之。去華存實。今見所傳。蓋其文也。隆安末年春遊建康。晉朝王公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為衛軍將軍東亭侯王珣重出中增阿含等。集京都名德釋慧持等四[17]十沙門。詳共翻譯。來夏方訖。其在江洛。前後所出經論百餘萬言。皆妙得深旨。
- 毘尼誦三卷(是十誦後善誦)
- 雜問律事二卷(眾律要用並見二秦錄)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賓國三藏律師卑摩羅叉。晉言無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長安。羅什去世。乃適壽春止石㵎寺。律徒雲聚盛闡毘尼。先弗若多羅共羅什所譯十誦有五十八卷。羅叉後開為六十一卷。改善誦為毘尼誦。故今有兩名。後之江陵出律雜事道場慧觀筆受。盛行於世。相傳迄今。
- 雜問律事兩卷(人處不同文亦不異見別錄)
右一部。合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門釋僧遵等二十餘德。於楊州尚書令王法度精舍。請三藏律師曇摩。晉言法[18]澤出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齊差殊甚。要須善防護。
- 華嚴經五十卷(義熙十四年於道場寺出至宋[19]永初二年方訖或六十卷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觀佛三昧經八卷(一加海字見道祖晉世錄或云宋世出)
- 過去因果經四卷(見別錄)
- 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道場寺出見唱錄)
- 達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不淨觀經[1]一名修行道地經)
- 大方等如來藏經(元熙二年於道場寺出是第二譯見道祖晉錄與法立出者小異)
-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元熙二年於[2]鬪場寺出出經後記其歲庚申或無偈字見唱錄)
-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名成道隆魔得一切智經於廬山譯見竺道祖錄)
- 本業經
- 新微密持經(隆安二年第二出與支謙出小異見祖錄)
- 淨六波羅蜜經
- 菩薩十住經(第三出)
- 僧祇律四十卷(義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顯譯見道祖及別錄或三十卷)
- 僧祇大比丘戒本(於道場寺譯第二出[3]見唱錄)
- 方便心[4]經(共法業出見高僧傳)
右一十五部。合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國三藏禪師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於揚都及廬山二處譯。沙門法業慧義慧嚴等詳共筆受。高僧傳云。賢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寶唱錄。足無量壽及戒本。部數雖滿尚少兩卷。未詳何經。來哲博尋。或希續繼。冀補遺漏。庶滿法流焉(余撿別錄云方等泥洹經二卷與顯公共譯疑入顯傳是)。
- 大般泥洹經六卷(義熈六年於謝司空謝石道場寺出舊錄云覺賢出寶雲筆受是大本前分十卷大眾問品見祖錄或十卷)
- [5]方等泥洹經二卷(見竺道祖錄)
- [6]雜藏經(與鬼問目連餓鬼報應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等四本同體異名別譯見寶唱錄)
- 僧祇尼戒本(共覺賢譯第二出與魏[7]柯迦羅出小異)
- 雜阿毘曇[8]心十三卷(共覺賢譯第二出與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 歷遊天竺記傳
右六部。二十四卷。平陽沙門釋法顯。以安帝隆安三年。發趾長安遊歷天竺。遠尋靈跡求晉所無眾經律論。經涉諸國學梵書語。自手抄寫前件梵本。從北之南次師子國中有佛齒。每年三月。彼之國王預前十日莊嚴白象。遣一貴重辯說智臣。著王衣裳象上擊鼓。大聲唱言。如來在世四十[9]五年。說法度人無量億數。眾生緣盡乃般泥洹。自爾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載。世間長昏眾生可愍。却後十日佛齒當出。無畏精舍可辦香花各來供養。時正當晉義熙元年。顯還汎海達到楊都。於道場寺譯經戒論。別傳備委所履歷云。計從義熙元年太歲乙巳。至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載矣。
- 瓔珞經十二卷(或十四卷)
- 維摩詰經四卷(第三出)
- 禪經四卷
- 大智度經四卷(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見南來新錄)
-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與漢支[10]謙出般若三昧二卷小異見道祖晉錄)
- 阿術達經一卷(已下[11]列單卷)
- 無所[12]悕望經
- 普賢觀經(或觀普賢菩薩見道慧錄)
- 無極寶三昧經(第二出)
- 五蓋疑結失行經(第二出)
- 所欲致患經(第二出)
- 如來[13]獨自誓三昧經(第二出)
- 法沒盡經(第二出)
- 菩薩[14]齊經(第二出)
- 照明三昧經(第二出)
- 分衛經
-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作威華字)
- 菩薩十住經(第二出)
- 摩調王經
- 指[15]鬘經(或作指髻[16]字)
- 浮光經(或乳光經)
- 彌勒所問本願經
- 十地經
- 寶女施經
- 普門品經(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大同見道祖及三藏記)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門祇多蜜。晉言訶[17]友。譯諸錄盡言。祇多蜜晉世出譯。名多同計不應虛名。若非涇洛應是江南。未詳何帝。一部見僧祐出三歲記。已外並彰雜別諸錄所載。
- 大乘方便經二卷(元熙二年譯是第[18]二出與法護僧伽陀譯小異與慧上菩薩所問經同本別譯見始興錄)
- 諸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第二出見法上錄)
- 威[19]華長者六向拜經(晉宋間廣州譯第三出與法護多蜜六向拜同見始興錄及寶唱錄)
右三部。合四卷。外國居士竺難提。晉言喜法。上錄云晉世譯。未詳何帝[20]年代。唐錄云宋時。
-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名[21]佛土樂經一名極[22]樂土經)
右一經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國沙門竺法力譯。是第六出與支謙康僧鎧白延竺法護鳩摩羅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異。見釋正度錄。
- 迦葉結集戒經
- [1]萍沙王五願經(一名弗沙王經)
- 日難經(即是越難經後說事小異)
右三部三卷。群錄並云。晉末。不知何帝年。沙門釋嵩公出。或云高公。見趙錄及始興錄載。
- 迦葉禁戒經(一名摩訶比丘經一名真偽沙門經)
右一經一卷。晉末。[2]末詳何帝。云沙門釋退公出。見始興錄。
- 佛開解梵志颰經
右一經一卷。晉末。未詳何帝。云沙門釋法勇出。見趙錄。
-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云釋論要鈔)
-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合(三卷并羅什[3]合)
- 阿毘曇心序
- 妙法蓮華經序
- 修行方便禪經序 三法度序
- 法性論 明報應論
- 釋三報論 辯心識論
- 不敬王者論 沙門袒服論
- 大智論序(秦主姚興遙請述)
- 佛影讚
右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廬山沙門釋慧遠述[4]制。遠鴈門人。姓賈氐。年二十一。遇釋道安。以為真吾師也。聽安講波若經。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使投簪落䰂即以綱維大法[5]持為己任。聞羅什入關。便致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去歲得姚左軍書。具承德問。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頃承懷寶來遊。則一日九馳。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增其勞佇。夫栴檀移植則異物同薰。摩尼吐曜則眾珍自積。且滿願不專美於絕[6]世。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7]景衣裁。願登高座為著之。什答曰。鳩摩羅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詞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A1]圮絕。傳譯來說粗述風德。比[8]如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夫[9]才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譯傳心。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雙口澡[10]灌。可以備法物數也。并遺偈一章曰。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重答以報偈一章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想更相乘。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餘為什欽重。姚主致書桓玄。雅歡靈運崇服。文多如傳。遠有詩書等集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
- 神無形論
右論一卷。元帝世。揚都瓦官寺沙門竺僧敷撰。于時異學之徒。咸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物耳。隨其能言更相摧壓。邪正莫辯取捨靡從。僧敷緣茲故著斯論。其論略云。有形便有數。有數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無形。時伏辯之徒。見理愜服。
- 維摩詰子注經五卷
- 窮通[11]論
右二部六卷。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詵即慧遠弟子。甚有才學。
- 魏世錄目
- 吳世錄目
- 晉世[12]雜錄
- 河西[13]錄目
右四錄經目。合四卷。廬山東林寺遠公弟子釋道流創撰。未就而卒。同學竺道祖成之行世。
- 經論都錄
右錄一卷。成帝世。豫章山沙門支敏度。總挍群經合古今目撰此都錄。
- 人物始義論
右論。成帝世。沙門康法[14]暢常執麈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餘如傳。
- 高逸沙門傳
右傳。孝武帝世。剡東仰山沙門竺法濟撰。
- 立本論九篇
- 六識指歸(十二首)
右二卷。孝武帝世。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徽作。[15]徽本安公弟子。圖形禮拜講利為業。故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薩云。
- 遺教三昧經二卷(或遺教三昧法律經)
-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或未曾有經)
- 阿那含經[1]二卷
- 那先經二卷(或三卷)
- 觀無量壽佛經
- 三世三千佛名經(餘例一卷)
- 千佛因緣經
- 五十三佛名經
- 八部佛名經
- 十方佛名經
- 賢劫千佛名經(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或直云百七十佛名)
- 南方佛名經
- 滅罪得福佛名經
- 比丘諸禁律經(或無經字)
-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或云僧祇部隨用要集法)
- 優波離問佛經
- 沙彌威儀一卷
- 比丘尼十戒經
- 受十善戒法
- 沙彌尼戒經
- 賢者五福經
- 賢者五戒經(或云賢者威儀經)
- 優婆塞五戒經
- 優婆塞威儀經
- 波若得經
- 觀世樓炭經
- 本行六波羅蜜經
- 定意三昧經
-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
- 庾伽三磨斯經(隋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2]羅法一名[3]摩多羅菩薩撰禪法要集)
-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
- 禪要呵欲經
- 七萬三千神王護比丘呪經
- 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呪經
- 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
- 百結神王護身呪經
- 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呪經
- 塚墓因緣四方神呪經
- 伏魔封印大神呪經
- 摩尼羅亶大神呪經
-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呪經(自七萬三千神王已下至此並有灌頂字今總為大灌頂經)
- 梵天神策經
- 普廣經[4](右二卷并藥師合成一部合前為灌頂經凡十二卷)
- 七佛所結麻油[5]術呪([6]異本出)
- 七佛神呪(有結縷法異出本)
- 陀羅尼章句經
- 摩尼羅亶神王呪按摩經(或無王字)
- 五龍呪毒經
- 齲齒呪經(或云呪[7]齲齒或云呪[8]齒)
- 七佛安宅神呪經
- 安宅[9]經
- 三歸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法護經目有神呪三卷此神王名既入中即非失譯)
右五十三經。合五十七卷。並是僧祐三藏集記新錄失譯見有經本者。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諸代世錄。所餘附此為晉下失源。[10]
[11]前後二秦傳譯佛經錄第六
自晉氏失御天下分崩。匈奴焚雒伊瀍[12]涇渭。非曰常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在斯乎。然則天無二日。有道則可君。[13]人十六國中二秦為覇得矣。符氏富有八州。意在兼并區宇。姚主情存三寶。志在弘護法城。故使萬里追風異人間出。翻傳大部盛集于今。是則棟幹由茲增隆。匡救不爽。高稱言前。秦符氏錄者。其先[14]蒱[15]健氐武都人也。因二趙亂據有關西。子孫乘機繼立稱帝。號秦都長安。至第三主諱堅字永固。生有神光從天屬地。銘見其背曰草付臣。遂改蒱為苻氏。堅立後十有六年。時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輔中國。得之者王。堅乃使將呂光求龜茲國鳩摩羅什。又使將苻丕攻取襄陽彌天釋道安并習鑿齒等。堅既獲之。欣然謂僕射權翼曰。朕不以珠玉為珍。但用賢哲為寶。今以十萬之師攻襄陽獲一人有半。翼曰誰。堅曰。安公一人。鑿齒半也。每與安同輦。言及東征。安極諫曰。東南土卑氣厲。非曰中華。且[16]虞舜遊而不返。秦皇適而不歸。今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土。未敢聞也。餘云云不載。自爾詢安政術兼敷釋典。征西得什。而堅已沒。六主四十四年。依甲子推苻健皇始元年當晉穆帝永和六年庚戌之歲。至堅建元二十一年。當晉孝武太元十年乙酉之歲。華[17]夷道[18]侶凡八人。所出[19]經戒論集志解傳。四十部。合二百三十九卷。結為前秦之錄。
- 苻秦沙門曇摩特(二部二卷戒本壇文)
- 沙門釋慧常(一部一卷戒本)
- 沙門曇摩蜱(一部五卷經)
- 沙門鳩摩羅[1]拂提(一部[2]二卷經)
- 沙門曇摩難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集論)
- 沙門僧伽跋澄(三部二十七卷經)
- 沙門僧伽提婆(三部六十卷阿毘曇)
- 沙門釋道安(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錄)
- 十誦比丘戒本
- 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僧純於龜茲國得來佛念執文譯語慧詳筆受見寶唱錄)
右二部。合二卷。晉簡文世。西域三藏律師曇摩特。秦言法慧。共竺佛念等於長安譯。慧詳筆受。
- 比丘尼大戒本
右一卷。晉簡文帝世。律師釋慧常共曇摩特竺佛念等於長安譯。錄乃不載所出部名。計應多是十誦戒本。
- 摩[3]訶鉢羅般若波羅蜜經(建元十八年[4]譯或七卷見僧叡三秦錄)
右一經五卷。晉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門曇摩蜱。秦言法愛。執大品梵本竺佛念譯為秦文。亦云長安品從所出處為名是。外國經[5]抄。
- 四阿含暮[6]抄經(建元十四年出之)
右一經二卷。晉孝武世。西域三藏沙門鳩摩羅佛提。秦言童覺。於鄴寺譯。佛提執梵本。竺佛念佛護等譯為秦文。沙門僧導曇究僧叡等筆受。
-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7]一年出是第一譯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為秦武威[8]守趙業出第一譯慧嵩佛念筆受見僧叡二秦錄祐唱[9]錄並載)
- 阿育[10]王太子[11]壞目因緣經(亦云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建初二年六月八日於安定城為尚書令姚旻出見二秦錄一本無經字此應入[12]後從多附此)
- 僧伽羅剎集二卷([13]佛後七百年僧伽羅[14]剎造見唱錄)
- 三法度二卷(與晉世僧伽提婆出者小異)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晉孝武帝世。兜佉勒國三藏法師曇摩難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長安。誦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寫為梵文。到二十年為苻主譯。作五十九卷。時屬慕容冲。及姚萇反亂關中危阻。未過委悉。難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艱。遇緣也勤就。可重可悲。
- 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
- 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一卷)
- 僧伽羅剎集經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晉孝武帝。世罽賓三藏法師僧伽跋澄。秦言眾現。舊誦婆羅門梵本甚熟利。難提先錄為梵文。佛圖羅剎傳譯。沙門慧嵩智敏祕書郎趙文業等[15]筆受為秦文。
- 阿毘曇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毘曇[16]佛念傳沙門慧力僧茂等筆受佛滅後三百餘年迦[17]旃延阿羅[18]漢或二十卷)
- 阿毘曇心一十六卷(建元末於洛陽出見僧叡二秦錄)
- 毘婆[19]沙毘曇一十四卷(亦云廣說同洛陽出見二秦錄)
右三部六十卷。罽賓三藏法師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蓋梵之楚夏耳。秦言眾天。晉簡文帝世苻氏建元年中。入乎長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譯。中增二舍及三法度等。時屬戎難。譯未詳悉。道安去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帖。提婆乃與道安同學釋法和俱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久。[20]博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難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譯前經。如是少時。後姚興法事甚盛。法和西歸。提婆南度。故前後本文有小不同。
- 般若[21]析疑略二卷
- 大十二門注解二卷
- 陰持入注解二卷
- 答法汰難二卷
- 光贊[22]折中解
- 光讚抄解
- 般若析疑准起盡解
- 道行集異注
- 小十二門注解
- 了本生死注解
- 密迹持心二經甄解
- 賢劫諸度無極解
- 人本欲生注撮解
- 安般守意解
- 大道地注解
- 眾經十法連雜解
- 義指注解
- 九十八結連幻通解
- 三十[23]二相解
- 三界混然諸雜偽錄
- 答法將難
- 西域志
- 綜理眾經目錄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晉孝武帝太元中。前秦沙門釋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衛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隣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執勞作役曾無怨色。篤性精進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暮還以經歸師。更求餘者。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耶。安答。已誦訖。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萬言。齎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而大異之。後為受具戒恣其遊學。晉懷愍世。避難西東。初遇佛圖澄。澄見嗟嘆。與語終日。眾方敬伏。後至襄陽大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而未通。安每至講說[1]唯敘大意轉讀而已。安乃窮覽經典鉤深致遠。注述前件二十餘部。敘致淵富妙盡奧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抑習郁以彌天分梨盡眾答郄超之遺米有待為繁。又以漢魏至晉經來稍多。其傳述經人名字弗說。後生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目名表其時[2]代詮品新舊。撰為經[3]錄。眾經有據。實由有功苻主遠承故命苻丕將十萬眾攻取襄陽獲安。既返長安住五重寺。僧眾數千大弘法化。苻主[4]常出命安升輦同載。有譏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輦輿之榮。豈稱其德。安諫不聽南征。帝不從。果敗之。安每稱。譯[5]胡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詞。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一百。今並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詞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6]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7]裁。彼阿羅漢乃競競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正當以不[8]關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於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經。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繼者也。[9]羅叉支越斵鑿之巧者也。夫聖賢導達正可勗勵龜鏡以書諸紳永為鑒誡。但稱梵為胡。言小傷本據。竊所未承耳。依撿安公出家之始。西晉愍帝建興之末年。德王道振。乃居東晉孝武太元之晚紀。今取注述之時。故在斯列。
後秦傳譯佛經錄第七
覇主承統。隨方利見各有司存。正朔接運知之久矣。故因時而王事通夷夏。[10]眄望前古繼踵相從。後秦姚萇西戎羗也。因苻堅征齓即而締[11]搆。仍都雍關。改長安為常安。登位八年。苻堅領鬼兵白日入宮刺其陰。出血一石。計論怨結難可淪亡。可不鏡[12]諸。既崩。其子興立。弘始三年春。有樹連理生於廟庭。逍遙一園葱變為[13]薤。咸稱嘉祥。應有智人來入國瑞。冬什到。雍興加禮。遇待以國師。崇敬甚隆。大闡經論。震旦宣譯盛在此朝。四方沙門雲奔湊集。先是長安自前漢廢到苻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曠絕朝市民俗荒蕪。雖數伽藍歸信尠寡。三千德僧同止一處。共受姚秦天王供養。世稱大寺非是本名。中構一堂權以草[14]苫。即於其內及逍遙園二處翻譯。法寶遠被瑞驗若茲。因立僧官俸侍中祑。置兩都錄緝五部僧。昭玄之興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術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草堂本名即為一寺。草堂東常住寺。常住南京兆王寺。京兆後改安定國寺。安定國西為大乘寺。邊安定左天街東畔八隅大井。[15]即舊大寺之東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孫三主三十二年。為晉所滅。始於姚萇。初元元年歲在丙戌。即晉太元之十一年。終於姚泓。永和二年太歲丙辰。即晉安義熙之十二年也。身死建康。國入元魏。沙門譯傳凡有八人。所出經律戒論。一百二十四部。合[16]六百六十五卷。為後秦姚氏錄云。
- 沙門竺佛念(十三部八十六卷經論)
- 沙門曇摩耶舍(二部二十一卷阿毘曇)
- 沙門弗若多羅(一部五十八卷律)
- 沙門鳩摩羅什(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經論傳)
- 沙門佛馱耶舍(四部六十九卷經律戒)沙門釋僧肇(四部四卷論)
- 沙門釋僧叡(一部一卷錄目)
- 沙門釋道恒(一部一卷論)
- 出曜經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寶唱錄或云論)
- 菩薩瓔珞經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或十[1]二卷)
- 十住斷結經一十二卷(第二出與漢法蘭出八卷小異見二秦錄高僧傳或十卷)
- 鼻柰耶律一十卷(或云戒因緣經沙門曇景筆受見釋道安經序)
- 十地斷結經一十卷(第二出)
- 菩薩處胎經五卷(亦直云胎經見秦錄高僧傳)
-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或四卷[2]亦大雲經)
- 持人菩薩經三卷
- 菩薩普[3]處經三卷
- 瓔珞本業經二卷
- 中陰經二卷(見二秦錄高僧傳)
-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第二出與曇摩難提譯者小異或云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僧純於拘夷國得本佛念譯[4]文後竺法汰刪改正見唱錄)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晉孝武帝世。涼州沙門竺佛念。識朗通敏少好遊方。家世西河洞華[5]戎語。前秦苻氏建元年初。來入長安。時祕書郎趙正。請僧伽跋澄及曇摩難提等出眾經論。當世名僧莫能傳譯。眾咸推念。二含文顯念之譯功。自漢末來。安高支謙之後。莫踰於念。故苻姚二代為譯人之宗。關內名僧咸共嘉尚。其後[6]目出所件如前。高僧傳中唯載五[7]件。其外八部彰別雜錄。故備列之。
- 舍利弗阿毘曇三十卷(或二十卷祐云毘婆沙出長[8]房撿傳乃是耶舍故改正之見寶唱錄)
- 差摩經一卷(晉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為清信女張普明出此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法師曇摩耶舍。秦言法稱。耶舍是名稱。而高僧傳乃云法明。從聲為字。於理小僻。義熙中入長安共天竺沙門曇摩掘多。秦言法藏。以弘始九年初為姚興書出梵文。至十六年秋譯訖。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釋道標制序。
- 十誦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9]十七日於中寺出見二秦錄)
右晉安帝世。罽賓三藏律師弗若多羅。秦言功德華。以戒節見稱。歷遊行化。羅既至止。姚興即召常安名德六百餘僧。延請多羅憩於中寺。誦出十誦[10]律梵本。羅什度為秦文。三分獲二。未竟而多羅卒。眾咸痛惜。什後又共曇摩流支。秦言法希。續譯都訖。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或[11]三十卷舊二十七卷僧叡二秦錄云姚執舊本什執梵又念傳叡肇筆并制序故知先譯今第二出)
-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第二出與支讖出二十七卷小異見李[12]廓今別錄及二秦錄並題新字如舊明矣今六十卷)
- 放光般若波羅蜜[13]經二十卷(第二出見別錄)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叡筆見二秦錄與七卷菩提經同[14]本名異出叡制序)
- 華首經一十卷(一名攝善根經弘始八年出見二秦錄)
- 撿諸罪福經一十卷(見別錄)
- 妙法蓮華經七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叡筆制序第二出與護正法華同本相去垂百年見二秦錄)
- 賢劫經[15]五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護譯小異曇恭筆見二秦錄一名賢劫三昧經一名賢劫定意[16]經)
- 十住經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譯或四卷見二秦錄)
- 思益經四卷(一[17]名思益梵天所問經弘始四年十月一日逍遙園出第二譯與護出勝思惟經本同異出見二秦錄叡制序)
- 大樹緊那羅經四卷(第[18]二出與支讖[19]屯真陀羅同本文[20]有廣略)
- 持世經四卷(第二出[21]與護持人菩薩所問經同本[22]小廣見二秦錄)
- 維摩[A2]詰經三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第四譯與佛調支謙法護出小異生筆什注叡序見二秦錄)
- 佛藏經三卷(亦名選擇諸法經或四卷見二秦錄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
- 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經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一名集華經)
- 禪經三卷(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見二秦及唱錄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同)
- 禪祕要經三卷(見別錄或無經字)
- 禪法要三卷
- 阿闍世經二卷(見別錄)
-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見別錄或無經字與坐禪三昧經[23]同本異譯)
- 禪要經二卷(一名禪法要解見別錄)
- 發菩提心經二卷(見李廓錄)
- 自在王經二卷(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第出叡筆制序與大集自在品不同長五[24]紙文句出沒互多[25]少見二秦錄)
- [26]善信摩訶神呪經二卷(見李廓錄)
- 首楞嚴經二卷(第七出與讖謙白延法護蘭公及勇伏定二經等本同別譯又蜀及後出二本合九譯文各異)
- 梵[27]網經二卷(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三百人一時受菩薩十戒見經前敘肇筆受)
- 大善權經二卷(見李廓錄)
-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見二秦錄)
- 無量壽經一卷(一名阿彌[1]陀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第五譯與支謙僧鎧白延法護出兩卷小異見二秦錄)
- 彌勒下生經(亦云彌勒受決經見二秦錄)
- 彌勒成佛經([2]弘始四年出第二譯與法護出者大同小異見二秦錄)
- 金剛般若經(佛在舍衛國者[3]見二秦錄)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見別錄第二出與晉法護出者文[4]少異)
- 菩提經(一名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頂經一名菩提無行經)
- 遺教經(一名佛垂般涅槃略[5]說誡經)
- 十二因緣觀經
- 菩薩訶色欲經
- 雜譬喻經(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 須摩提菩薩經
- 文殊悔過經
- 比丘應法行經(長阿含中祐注入疑錄)
-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6]亦云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大方等頂王經(第二出與法護譯[7]大王經同文少異)
- 大金色孔雀王經(在逍遙園并結界場法悉備具)
- 莊嚴菩提心經(第二出與護譯菩[8]薩十地同本異出)
- 佛弟子化魔子偈頌經(出大集)
- 太白魔王堅信經(出大集)
- 開化魔經
- 魔業經
- 過魔法界經(出大集)
- 佛問阿須輪大海有減經(出長阿含)
- 魔王變身經
- [9]東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動經
- [10]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
- 佛跡見千輻輪相經
- 佛[11]齊[12]化菩薩經
- 往古生[13]和佛國願行法典經
- 佛謦咳徹十方經(出大集)
-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經
- 佛變時會身經
- 無量樂佛土經
- 王后為蜣蜋經
- 佛心總持經(與生經所出心總持少異)
- 獼猴與婢共戲致變經
- 水牛王經(出生經)
- 雀王[14]經
- 兔王經(出生經)
- 菩薩身為鴿王經(出六度[15]經)
- 佛昔為鹿王經
- 牧牛經
- 虛空藏菩薩問持[16]經功德經
- 觀世音經(出新妙法蓮[17]華經)
-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已上[18]四十二經並見別錄云什重譯)
- 燈指因緣經
- 觀普賢菩薩經
- 睒本起[19]經
- 觀佛三昧經
- 寶網經
- 樂瓔珞莊嚴經
- 請觀世音經(已上七經見李廓錄云什譯)
- 思惟要略法經(或無經字)
- 持地經
- 菩薩戒本
- 十誦比丘戒本(第二出與曇摩持出者小異)
-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造弘始六年五月逍遙園出叡筆制序見二秦錄什云具翻千卷秦人識弱略之十[20]分一)
- 般若經論集二十卷(見吳錄)
- 十住毘婆沙一十二卷(龍樹菩薩造)
- 成實論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曇略筆見二秦錄佛滅後八百餘年訶梨跋摩造叡[21]講序)
- 大莊嚴論一十卷(馬鳴菩薩造)
- 十住論一十卷(龍樹造弘始年譯未訖卷末似六度集經見二秦錄)
- 中論八卷(或四卷龍樹造弘始年出見二秦[22]錄叡序)
-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弘始六年出見二秦錄)
- 十二門論(龍樹造見寶唱錄[23]序叡公)
- 馬鳴菩薩傳
- 龍樹菩薩傳
- 提婆菩薩傳
- 實相論(什自著)
右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晉安帝世。天竺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婆。秦言童壽。弘始三年冬到常安。秦主姚興厚加禮遇。乃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勅令僧䂮集諸沙門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持梵本。興自執舊經以相讐挍。新文異舊義悉圓通。眾心愜伏。故二秦錄稱什所定者為新大品。即知有舊明矣。諸此例有二十餘部。並摽新部字在於題首。後人年遠多省新字。今並悉無。然後秦之世大盛宣譯。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興既虛襟崇仰佛法。恒於大寺草堂之中供三千僧。與什參定新舊諸經。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時有僧叡法師。甚為興知。什所譯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至。言曰。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應聲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故相開發。皆此類也。什又為著實相論及注維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嘗嘆曰。吾操筆著摩訶衍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1]此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嘗聽秦僧道融講新法華。乃嘆曰。佛法之[2]興其人也。俄伏師子國婆羅門。事在別傳云。
-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佛念筆見二秦錄)
- 虛空藏經(後反罽賓得此經寄與涼部諸僧見道慧宋齊錄)
- 曇無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四分律主今六十卷)
- 曇無德戒本(上二律戒見晉世雜錄)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法師佛馱耶舍。秦言覺明。家世外道不信奉佛。沙門從乞父怒打之。父因遂攣。問巫。坐[3]犯乃請所打沙門竭誠懺悔。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剃落為其弟子。至年十五。日誦經得二三萬言。有羅漢乞食供之。年十九諷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頗以簡傲。年及進戒莫為臨壇。[4]及從舅學五明世術。至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讀誦披尋為務。昏曉勤劬手不釋卷。每思惟義尚不覺虛過良時。其精專例此。後與羅什於沙勒國相見。什待以師禮。什[5]後前至常安。耶舍後來姑臧。什令興請別立新省逍遙園四事供養。並[6]不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舍為人赤髭。善毘婆沙。人因號之。既奉什師為大毘婆沙四事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造寺[7]舍。先[8]甞誦四分律。疑其遺謬乃試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二日覆之。不誤一字。眾咸揖服。弘始十二年譯四分等。十五年解座。興施耶舍萬匹。悉不受。沙門道[9]含竺佛念二人筆受。各施千匹。已外名德五百沙門。皆重䞋施。後還西域不知所終。
- 般若無知論
- 不真空論
- 物不遷論
- 涅槃無名論
右四部四卷。晉安帝世。京兆沙門釋僧肇作。其行狀精理具如本傳。
- [10]二秦眾經[11]錄
右沙門釋僧叡撰。叡魏郡人。少出家。年二十二博通經論。聽僧朗法師講放光。屢有譏難。朗謂其師僧賢曰。叡比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後與羅什相遇。參預翻譯。又為姚嵩所重。興又賞嘆。什後出成實。命叡講之。文迂義伏者皆釋滯懸會。什歎曰。吾傳譯值[12]子真無恨矣。後常以西方為任。臨終合掌瑞光出云。
- 釋駮論
右沙門道恒撰。恒京兆人。年九歲為隱士張忠嗟曰。此小兒有出人之相。俗有輔政之功。道有光顯佛法。恒少事後母以孝[13]聞。手自[14]書繢供奉。二十遊刃佛理學該內外。遇羅什譯經。並助詳定。有同學道標。雅有才力。姚興以恒標二人有經國之量。下書逼令罷道云云。恒標答詔云云。興又致書於什䂮。什䂮又答之云云。興後頻復下書。闔境救免。乃嘆曰。古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遂緬迹人外故著論及百行箴云。
西秦乞伏氏傳譯佛經錄第八
若夫乘時拯俗。開[15]道化生。有國之歸宗。華夷所同志。有乞伏國仁者。隴右鮮[16]卑也。代居苑川。為南單于前秦敗後接統創業。都於子城。號為西秦。尊事沙門。時聖堅大德行化達彼國。仁崇敬恩遇其禮彌隆。[17]既播釋風因事陳譯。相承五主四十四年。為夏赫連所滅。夏又為魏所吞。一云仁弟。乞伏乾歸稱王。建號南涼。太初元年當晉孝武太元十三年戊子之歲。至太初十二年降於李[18]曇。經於九年。乾歸[19]子立稱元。更始至暮未。立二年當宋元嘉七年。為夏勃所擒。其實合三十七年矣。今總會之。所出經及失譯等。如別所顯。不繁標列。
- 方等主虛空藏經八卷([20]一云虛空藏所問經或五卷第二出與法賢譯羅摩伽同本見晉雜錄出大集)
- 演道俗業經(第二出與支謙出小異後例一卷)
- 孛經(第二出與吳支謙異譯)
- 太子須大拏經(於江[21]陵寺出庾爽筆見始興寶唱錄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 睒子經(一孝睒經一菩薩睒經一佛說睒經一睒本經一孝子隱經凡六名第[22]二出與羅什譯者小異見始興錄)
-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名無際經見始興錄一[23]名金光首女所問經)
- 除恐災患經(第二出與魏世白延出小異見始興寶唱二錄)
- 婦人遇辜經(見始興錄)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名阿難分別經一分別經與弟子[1]慢多耆域述經同本見始興錄上九[2]經法上錄云出別錄)
- 菩薩所生地經(一摩竭所問經見趙錄未知前後趙逐人附西秦見始興錄)
- 賢首經(一名賢首夫人經見始興錄)
- [3]僮迦葉解難經(第二出與什譯迦葉經同庾爽筆見始興王宗寶唱支敏度四錄同載)
- 灌佛經(與別譯摩訶剎頭經大同小異見始興錄)
- 七女本經(第二出與支謙出[4]太同小異亦名女本心明經)
- 羅伽摩經三卷(入法界品見唐錄)
右一十五經。合二十[5]二卷。晉孝武世。沙門聖堅於河南國。為乞伏乾歸譯。或云堅公。或云法堅。未詳孰是。故備列之。依撿群錄。一經江陵出。一經見趙錄。[6]十經見始興錄。始興見南錄。或竺道祖。晉世雜錄。或支敏度都錄。或王宗。或寶唱。勘諸錄。名人似遊涉諸處。隨處出經。既適無停所。弗知附見何代世錄為正。今依上總注入乞伏西秦世錄云。
- 胡本經四卷(似是長安中出)
- 薩惒薩王經
- 阿多三昧經(或作阿陀)
- 陀賢王經
- 颰陀悔過經
- 沙彌羅經
- 方等決經
- 比丘二事經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並是沙門僧祐出三藏集錄。釋道安所記。關中異經。今還附入三秦之錄。總為失譯時代處云。
北涼沮渠氏傳譯佛經錄第九
序曰。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也。代為北匈奴左大。沮渠即官為氏。因藉前涼改業所基。至晉安帝隆安五年歲在辛丑。自號北涼。改元承乾。至十二年。從於姑臧改元玄始。遇曇無[7]懺法師。翻譯大部弘扇佛教。即宋武之初運也。初遜奉懺欽重難倫。元魏聞懺道術將延東謁。遜懼懺為魏設計。或反西圖。執固不許。懺知遜情便辭西出求經。又知業期將及。詐為行調累以終事。既爾果行。遜忿之令刺客於路害懺。古人諺曰。知識相逢不吉則凶。斯言可錄。於後遜行虐己心愧其事。白日見鬼以劍刺之遂崩。二主四十[8]三年。為魏所滅。凡譯經道俗九人。所出[9]三十[10]二部。二百六十[11]六卷。并失譯經。為北涼之錄。
-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二部一十二卷[12]經)
- 沙門釋法眾(一部四卷經)
- 沙門僧伽陀(一部二卷經)
- 沙門曇無讖(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經[13]戒壇文)
- 安陽侯沮渠京聲(一部二卷禪法)
- 沙門佛陀跋陀(一部六十卷[14]論)
- 沙門釋智猛(一部二十卷經)
- 沙門釋曇覺(一部一十五卷經)
- 沙門釋道泰(一部二卷[15]經)
- 諸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經佛名)
- 悲華經十卷(見古錄似是先譯龔更刪改)
- 寶梁經二卷(見竺道祖河西錄)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晉安帝世。沙門釋道龔。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出。
- 大方等檀特陀羅尼經四卷(亦云方等陀羅尼經)
右晉安帝世。高昌郡沙門釋法眾。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善權方便經同見始興錄一名大善權經一名大乘方便經一名慧上菩薩經凡五名本並同)
右晉安帝世。西域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出。見法上錄。
-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玄始三年於姑臧出至十年訖此經凡三萬五千偈於涼減百萬言今[16]止萬餘偈三分始一見道祖涼錄)
-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一卷(第[17]二出與[18]漢出二十七卷什出三十卷廣略小殊或二十九或三十二由初未勘定即抄寫致本不同今翻驗矣見道祖錄)
- 悲華經十卷(第二出見道祖河西錄又古錄載此道龔已出雖[19]歲不同等是涼世出疑前譯未善故有兩分異似再翻實)
-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稱論亦八卷見道祖河西錄)
- 優婆塞戒經十卷([20]永玄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涼城內出道俗五百[21]餘同聽沙門道泰筆或六卷大小不定)
- 菩薩戒經八卷
- 方等大雲經六卷(一方等大雲無想一大雲無想一大雲密藏於涼內苑寺出見叡二秦錄及李廓錄吳錄又載)
- 虛空藏菩薩經五卷(第二出與西秦聖堅譯方等王虛空藏經同出大集)
- 佛本行經五卷(第二出)
- 金光明經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見道祖河西錄)
- 海龍王經四卷(玄始七年出第二譯與法護出同本見道祖河西錄)
- 楞伽經四卷
- 信善經二卷(或云[1]善女經祐云疑)
- 無為道經二卷(世注為疑)
- 勝鬘經([2]一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
- 羅摩伽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安法賢出者三卷廣略異)
- 須真天子經(見吳錄又云什[3]公再[4]譯)
- 居士請僧福田經(見別錄祐云疑)
- 文陀竭王經
- 功德寶一光菩薩經
- 腹中女聽經(一名不莊挍女)
- 決定罪福[5]經
- 菩薩戒本(第二出)
- 菩薩戒壇文(一優婆塞壇文見唱錄)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晉安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曇摩讖。或云無懺。涼言法豐。齎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等。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𣏞之而寢。夜有人牽讖墮地。驚覺謂盜。如此三夕。乃聞空中聲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為𣏞之。讖乃[6]慚悟別安高處。果有盜者。夜數舉竟不能勝。明[7]旦讖持不以為重。盜謂聖人悉來拜謝。沮渠蒙遜[A3]僭據涼土稱河西王。聞讖德名呼與相見。一面交言禮遇甚厚。仍請宣譯。涼土英俊沙門慧嵩親承筆受。西州道俗將數百人。欣覩明能縱橫問難。讖釋疑滯清辯若流。仍出寶坊諸經等。六十餘萬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歷八年。凡經三度譯。乃周訖。雖四十卷。所闕尚多。冀弘法王咸令滿足。一覩圓教再隆化哉(涼譯經竟宋武永初二年)。
- 禪法要解二卷
右晉安帝世。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為人博識涉獵書史。因讖弘經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守攝六情。[8]請讖譯經即能諷誦。西至[9]千闐。從天竺三藏禪師佛馱斯那。涼言佛將。諮問道義。斯那天才聰明誦半億偈經。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學禪要諸術。口誦梵本。歸涼翻譯傳示流行。[10]後南度江。事在別傳。
- 阿毘曇毘婆沙六十卷
右佛滅度後六百餘年。迦旃延羅漢弟子五百人造。見寶唱錄。宋文帝世。西域沙門浮陀跋摩。或云佛陀。涼言覺鎧。於涼[11]城內閑豫宮寺。[12]承和五年為遜子虔譯。沙門道泰筆受。慧嵩道朗與名德僧三百餘人。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軸。沙門道挺製序屬魏滅涼。經法被焚失[13]三十卷。至今應有六十卷是。而王宗錄云。一百。此據本耳。今日見行有一百九卷。當是近代後人分之。
- 般泥洹經二十卷
右宋[14]文帝世。雍州沙門釋智猛。遊歷西域尋訪異經。從天竺國齎梵本來。道經[15]玉門於涼州譯。元嘉十四年流至楊都。與法顯同見宋齊錄。
- 賢愚經十五卷
右宋文帝世。涼州沙門釋曇覺。一云慧覺。與僧威德於于闐得此經梵本來。當元嘉二十二年。於高昌國天安寺譯。見宋齊錄。
- 大忍辱經十卷
- 不退轉經四卷(一名不退轉法輪)
- 金剛三昧經
- 金輪王經
- 賢劫五百佛名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入涼世目錄為失譯源。庶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少多出之處所。
- 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撰)
右一部。北涼世釋道泰譯。見唐舊錄。
大唐內典錄卷第[16]三
校注
[0243004] 三【大】,三上【宋】【元】【明】 [0243005] 升【大】,昇【宋】【元】【明】 [0244001] 王【大】,王謹【宋】【元】【明】 [0244002] 楊【大】*,揚【明】* [0244003] 丞【CB】【宋】【元】【明】,承【大】 [0244004] 伍【大】,五【明】 [0244005] 筮【大】,噬【宋】 [0244006] 揚【大】*,楊【宋】【元】* [0244007] 自【大】,自于【宋】,自了【元】【明】 [0244008] 于【大】,至【宋】【元】【明】 [0244009] 廼【大】,〔-〕【宋】【元】【明】 [0244010] 戎【大】,梵【元】【明】 [0244011] 主【大】,王【元】【明】 [0244012] 十【大】,一十【宋】【元】【明】 [0244013] 二【大】,三【宋】【元】【明】 [0244014] 九【大】,一【宋】【元】【明】 [0244015] 一【大】,〔-〕【明】 [0244016] 二【大】,一【宋】【元】【明】 [0244017] 一【大】,〔-〕【宋】【元】【明】 [0244018] 二【大】*,一【明】* [0244019] 灌【大】,東晉灌【宋】【元】【明】 [0244020] 本【大】,一卷【宋】【元】【明】 [0244021] 然【大】,〔-〕【宋】【元】【明】 [0244022] 歷覓【大】,覓歷【宋】【元】【明】 [0244023] 戒【大】,成【宋】【元】【明】 [0244024] 曚【大】,朦【宋】【元】【明】 [0244025] 論【大】,諦【宋】【元】【明】 [0245001] 郄【大】*,郗【宋】*【元】*【明】* [0245002] 元【大】,元二十【宋】【元】【明】 [0245003] 阿【大】,何【宋】【元】【明】 [0245004] 苛【大】,呵【宋】【元】【明】 [0245005] 云【大】,〔-〕【宋】【元】 [0245006] 烏【大】,鳥【宋】【元】【明】 [0245007] 字【大】,子【宋】【元】【明】 [0245008] 鳥【大】,烏【明】 [0245009] 黎【大】,犁【宋】【元】【明】 [0245010] 連【大】,蓮【宋】【元】【明】 [0245011] 晉【大】*,此【明】* [0245012] 半【大】,牛【宋】【元】【明】 [0245013] 違【大】*,〔-〕【宋】*【元】*【明】* [0245014] 因【大】,因因【宋】【元】【明】 [0245015] 阿【大】*,〔-〕【宋】【元】* [0245016] 義足【大】,大集【宋】【元】【明】 [0245017] 罪業報應經前行宋元明三本俱有天神禁寶經一卷及細註出義足經十一字 [0245018] 梨【大】,犁【宋】【元】【明】 [0246001] 呪【大】*,祝【宋】【元】* [0246002] 大【大】,王【宋】【元】【明】 [0246003] 經【大】,〔-〕【元】 [0246004] 特【大】*,持【宋】*【元】*【明】* [0246005] 二【大】,〔-〕【明】 [0246006] 九【大】,一十【宋】【元】【明】 [0246007] 百【大】,百一【宋】【元】【明】 [0246008] 雜【大】,雜經並【宋】【元】【明】 [0246009] 伽【大】,〔-〕【宋】【元】【明】 [0246010] 等【大】,〔-〕【宋】【元】【明】 [0246011] 含【大】,含經【明】 [0246012] 四【大】,三【元】【明】 [0246013] 三【大】,二【宋】 [0246014] 心【大】,心論【明】 [0246015] 山【大】,山為慧遠【宋】【元】【明】 [0246016] 見僧祐錄【大】,〔-〕【宋】【元】【明】 [0246017] 十字宋本白缺 [0246018] 澤【大】,譯【元】【明】 [0246019] 永【大】,〔-〕【宋】【元】【明】 [0247001] 一【大】,〔-〕【元】【明】 [0247002] 鬪【大】,道【明】 [0247003] 見【大】,見寶【宋】【元】【明】 [0247004] 經【大】,論【宋】【元】【明】 [0247005] (方等…錄)十二字【大】∞(雜藏…大同)七十九字【宋】【元】【明】 [0247006] (雜藏…大同)七十九字【大】∞(方等…錄)十二字【宋】【元】【明】 [0247007] 柯【大】,曇柯【宋】【元】【明】 [0247008] 心【大】,心論【明】 [0247009] 五【大】,九【明】 [0247010] 謙【大】,讖【宋】【元】【明】 [0247011] 列【大】,例【宋】【元】【明】 [0247012] 悕【大】,希【宋】【元】【明】 [0247013] 獨【大】,獨證【宋】【元】【明】 [0247014] 齊【大】,齋【宋】【元】【明】 [0247015] 鬘【大】,鬚【宋】,𩬞【元】【明】 [0247016] 字【大】,〔-〕【明】 [0247017] 友【大】,支【宋】 [0247018] 二【大】,三【宋】【元】【明】 [0247019] 華【大】,革【宋】【元】【明】 [0247020] 年【大】,〔-〕【宋】【元】【明】 [0247021] 佛【大】,樂佛【宋】【元】【明】 [0247022] 樂【大】,樂佛【宋】【元】【明】 [0248001] 萍【大】,泙【明】 [0248002] 末【大】,未【宋】【元】【明】 [0248003] 合【大】,答【宋】【元】【明】 [0248004] 制【大】,製【宋】【元】【明】 [0248005] 持【大】,特【宋】【元】【明】 [0248006] 世【大】,代【宋】【元】【明】 [0248007] 景【大】*,量【元】【明】* [0248008] 如【大】,如何【宋】【元】【明】 [0248009] 才【大】,財【宋】【元】【明】 [0248010] 灌【大】,罐【宋】【元】【明】 [0248011] 論【大】,論一卷【宋】【元】【明】 [0248012] 雜錄【大】,錄目【明】 [0248013] 錄目【大】,〔-〕【元】 [0248014] 暢【大】,暢作暢【宋】【元】【明】 [0248015] 徽【大】,〔-〕【宋】【元】【明】 [0249001] 二【大】,一【明】 [0249002] 羅【大】,羅禪【宋】【元】【明】 [0249003] 摩【大】,磨【宋】【元】【明】 [0249004] (右二…二卷)二十字【大】,〔-〕【宋】【元】【明】 [0249005] 術【大】,述【宋】【元】【明】 [0249006] 異本出【大】,出異本【宋】【元】【明】 [0249007] 齲【大】,蟲【宋】【元】【明】 [0249008] 齒【大】,齒經【宋】【元】【明】 [0249009] 經【大】,呪【宋】【元】【明】 [0249010] 卷第三上終【明】 [0249011] 卷第三下首【明】 [0249012] 涇【大】,經【宋】【元】 [0249013] 人【大】,又【宋】【元】【明】 [0249014] 蒱【大】*,蒲【宋】*【元】*【明】* [0249015] 健【大】,健本【宋】【元】【明】 [0249016] 虞舜【大】,舜禹【宋】【元】【明】 [0249017] 夷【大】,梵【元】【明】 [0249018] 侶【大】,俗【宋】【元】【明】 [0249019] 經【大】,〔-〕【宋】【元】【明】 [0250001] 拂【大】,弗【宋】【元】【明】 [0250002] 二【大】,一【明】 [0250003] 訶【大】,阿【元】【明】 [0250004] 譯【大】,釋【明】 [0250005] 抄【大】,鈔【宋】【元】【明】 [0250006] 抄【大】,鈔【明】 [0250007] 一【大】,〔-〕【宋】【元】【明】 [0250008] 守【大】,太守【宋】【元】【明】 [0250009] 錄【大】,錄錄【宋】【元】【明】 [0250010] 王【大】,〔-〕【宋】【元】【明】 [0250011] 壞【大】,懷【明】 [0250012] 後【大】,後秦【宋】【元】【明】 [0250013] 佛【大】,佛滅【宋】【元】【明】 [0250014] 剎【大】,察【宋】【元】【明】 [0250015] 筆【大】,〔-〕【宋】【元】【明】 [0250016] 佛【大】,竺佛【宋】【元】【明】 [0250017] 旃【大】,斿【明】 [0250018] 漢【大】,漢造【宋】【元】【明】 [0250019] 沙【大】,沙阿【宋】【元】【明】 [0250020] 博【大】,轉【宋】【元】【明】 [0250021] 析【大】*,折【宋】* [0250022] 折【大】,析【元】【明】 [0250023] 二【大】,三【宋】【元】【明】 [0251001] 唯【大】,惟【宋】【元】【明】 [0251002] 代【大】,世【宋】【元】【明】 [0251003] 錄【大】,目【宋】【元】【明】 [0251004] 常【大】,嘗【宋】【元】【明】 [0251005] 胡【大】*,梵【元】【明】* [0251006] 令【大】,今【明】 [0251007] 裁【大】,載【宋】,截【元】【明】 [0251008] 關【大】,闕【明】 [0251009] 羅叉【大】,叉羅【宋】【元】【明】 [0251010] 眄【大】,盻【明】 [0251011] 搆【大】,構【宋】【元】【明】 [0251012] 諸【大】,緒【宋】【元】 [0251013] 薤【大】,茝【宋】【元】【明】 [0251014] 苫【大】,苦【明】 [0251015] 即【大】,〔-〕【宋】【元】【明】 [0251016] 六【大】,五【宋】【元】【明】 [0252001] 二【大】,三【宋】 [0252002] 亦【大】,亦云【元】【明】 [0252003] 處【大】,敬【元】【明】 [0252004] 文【大】,文煩【宋】【元】【明】 [0252005] 戎【大】,梵【元】【明】 [0252006] 目【大】,自【宋】【元】【明】 [0252007] 件【大】,部【宋】【元】【明】 [0252008] 房【大】,房錄【宋】【元】【明】 [0252009] 十【大】,〔-〕【明】 [0252010] 律【大】,〔-〕【宋】【元】【明】 [0252011] 三【大】,四【宋】【元】【明】 [0252012] 廓【大】,廓錄【宋】【元】【明】 [0252013] 經【大】,〔-〕【宋】【元】 [0252014] 本【大】,本別【宋】【元】【明】 [0252015] 五【大】,七【宋】,十【元】【明】 [0252016] 經【大】,經三名【宋】【元】【明】 [0252017] 名【大】,云【宋】【元】【明】 [0252018] 二【大】,一【宋】 [0252019] 屯【大】,伅【宋】【元】【明】 [0252020] 有【大】,又【宋】【元】【明】 [0252021] 與【大】,與法【宋】【元】【明】 [0252022] 小【大】,小異【宋】【元】【明】 [0252023] 同本異譯【大】,本同異【宋】【元】【明】 [0252024] 紙【大】,澄【宋】【元】【明】 [0252025] 少【大】,〔-〕【宋】【元】【明】 [0252026] 善【大】,大樹緊那羅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讖屯真陀羅同本文又廣略善【宋】 [0252027] 網【大】,綱【明】 [0253001] 陀【大】,陀經【宋】【元】【明】 [0253002] (弘始…錄)二十一字【大】,亦云彌勒受決經見二秦錄【宋】【元】【明】 [0253003] 見【大】,〔-〕【宋】【元】【明】 [0253004] 少【大】,小【明】 [0253005] 說【大】,說教【宋】【元】【明】 [0253006] 亦【大】,一【宋】【元】【明】 [0253007] 大【大】,大頂【宋】【元】【明】 [0253008] 薩【大】,提【宋】【元】【明】 [0253009] 東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動經【大】∞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明】 [0253010]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大】∞東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動經【明】 [0253011] 齊【大】,臍【宋】【元】,齋【明】 [0253012] 化【大】,化出【宋】【元】【明】 [0253013] 和【大】,弘【宋】【元】【明】 [0253014] 經【大】,經(出六度集)【宋】【元】【明】 [0253015] 經【大】,集【宋】【元】【明】 [0253016] 經【大】,經得幾【宋】【元】【明】 [0253017] 華【大】,〔-〕【宋】【元】【明】 [0253018] 四【大】,三【宋】【元】【明】 [0253019] 經【大】,經六直云睒經【宋】【元】,經亦直云睒經【明】 [0253020] 分【大】,分存【宋】【元】【明】 [0253021] 講【大】,製【宋】【元】【明】 [0253022] 錄叡序【大】,叡序錄【宋】【元】【明】 [0253023] 序叡公【大】,叡公序【宋】【元】【明】 [0254001] 此【大】,以【宋】【元】【明】 [0254002] 興【大】,興融【宋】【元】【明】 [0254003] 犯【大】,犯賢聖【宋】【元】【明】 [0254004] 及【大】,乃【宋】【元】【明】 [0254005] 後【大】,便【宋】【元】【明】 [0254006] 不【大】,無所【宋】【元】【明】 [0254007] 舍【大】,〔-〕【宋】【元】【明】 [0254008] 甞【大】,當【宋】,常【元】【明】 [0254009] 含【大】,合【明】 [0254010] 二【大】,一【明】 [0254011] 錄【大】,目【宋】【元】【明】 [0254012] 子【大】,了【明】 [0254013] 聞【大】,聞家貧無蓄【宋】【元】【明】 [0254014] 書【大】,畫【宋】【元】【明】 [0254015] 道化【大】,化利【宋】【元】【明】 [0254016] 卑【大】,卑人【宋】【元】【明】 [0254017] 既【大】,即【宋】【元】【明】 [0254018] 曇【大】,暠【元】【明】 [0254019] 子【大】,又【宋】【元】【明】 [0254020] 一【大】,又【明】 [0254021] 陵【大】,陵新【宋】,陵辛【元】【明】 [0254022] 二【大】,一【明】 [0254023] 名【大】,上【宋】【元】【明】 [0255001] 慢【大】,優【宋】【元】【明】 [0255002] 經【大】,錄【宋】【元】【明】 [0255003] 僮【大】,童【宋】【元】【明】 [0255004] 太【大】,大【宋】【元】【明】 [0255005] 二【大】,四【宋】【元】【明】 [0255006] 十【大】,一【明】 [0255007] 懺【大】*,讖【宋】*【元】*【明】* [0255008] 三【大】,二【宋】【元】【明】 [0255009] 三【大】,一【明】 [0255010] 二【大】,三【宋】【元】【明】 [0255011] 六【大】,八【宋】【元】【明】 [0255012] 經【大】*,〔-〕【宋】*【元】*【明】* [0255013] 戒壇【大】,或檀【宋】【元】【明】 [0255014] 論【大】,經【宋】 [0255015] 經【大】,論【宋】【元】【明】 [0255016] 止【大】,尚【宋】【元】【明】 [0255017] 二【大】*,三【宋】*【元】*【明】* [0255018] 漢【大】,漢讖【宋】【元】【明】 [0255019] 歲【大】,歲年【宋】【元】【明】 [0255020] 永【大】,承【宋】【元】【明】 [0255021] 餘【大】,餘人【元】【明】 [0256001] 善【大】,善信【宋】【元】【明】 [0256002] 一【大】,一云【明】 [0256003] 公【大】,出似【宋】【元】【明】 [0256004] 譯【大】,錄【元】【明】 [0256005] 經【大】,經(世注為疑)【宋】【元】【明】 [0256006] 慚【大】,漸【宋】【元】【明】 [0256007] 旦【大】,日【宋】【元】【明】 [0256008] 請【大】,讀【宋】【元】【明】 [0256009] 千【大】,于【宋】【元】【明】 [0256010] 後【大】,復【宋】【元】【明】 [0256011] 城【大】,域【宋】【元】【明】 [0256012] 承【大】,永【宋】【元】【明】 [0256013] 三【大】,四【宋】【元】【明】 [0256014] 文【大】,〔-〕【宋】【元】【明】 [0256015] 玉【大】,王【宋】【元】【明】 [0256016] 三【大】,三下【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5 冊 No. 2149 大唐內典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