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唐內典錄

No. 2149

[1]大唐內典錄序

原夫正法稱寶誠有其由良是出俗之津途入真之軌轍所以歷劫英聖仰之如父母遂古沿今隆之如日月豈不以喪我倒之[5]筌窮無生之寶位者也自仙苑告成金河靜濟敷字群品汲引塵蒙隨機候而設謀猷逐性欲而陳聲教網羅一化統括大千受其道者難訾傳其宗者易曉故尊者迦葉集四篋於崛山大智文殊結八藏於圍表遂能流被來際終七萬之脩齡餘波東漸距六百之嘉運詳夫爰始梵文負之億計香象今譯從於方言大約五千餘卷遷貿更襲澆薄互陳卷部單重疑偽凡聖致使集錄奔競三十餘家舉統各有憲章徵覈不無繁雜今總會群作以類區分合成一部開為十[6][7]條顯列無相奪倫文雖重張義絕煩亂若夫大聖彝訓其流曰經述經敘聖其流曰論莫非徙滯之方略會正之格言珍重則超生可期疑謗則効尤斯及故試銓廣餘隨更陳序之云爾

  •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謂代別出經及人述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故隨經出)
  • 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謂前後異出人代不同又遭離亂道俗波迸今總計會故有重單緣敘莫知致傳失譯)
  • 歷代眾經總撮入藏錄第三(謂經部繁多綱要備列從帙入藏以類相從故分大小二乘顯單重兩譯)
  • 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第四(謂轉讀尋翫務在要博繁文重義非曰被時故隨部撮舉簡取通道自餘重本存而未暇)
  • 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第五(謂統撿群錄挍本則無隨方別出未能通遍故別顯目訪之)
  •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謂注述聖言用通未悟前已[8]雖顯未足申明今別題錄使尋覽易曉)
  • 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第七(謂別生諸經曲順時俗未通廣本但接初心一四句頌不可輕削故也)
  • 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第八(謂正法深遠凡愚未達隨俗下化有[9]勃真宗若不標顯玉石斯濫)
  • 歷代眾經錄目終始序第九(謂經錄代出須識其源)
  • 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第十(謂經翻東夏應感徵祥而有蒙祐增信故使傳持遠惟)

大唐內典[10]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11]

[12]教流東夏代涉帝朝必假時君弘傳聲略然後玄素依繕方開基[13]明后重其義方情存[14]監護闇君順其倫軌相從而已故始自後漢爰洎[15]巨唐世變澆淳宗猷莫二皆欽承至訓為滅結之元標體解玄圖鏡死生之本據故能傳度梵網代代滋彰斯即法施奔流時時不絕然則西蕃五竺祖尚天言東夏九州聿遵鳥迹故天書天語海縣之所絕思八體六文大夏由來罕覿致令昔聞重譯方見於斯然夫國史之與禮經質文互舉佛言之與俗典詞理天分何以知耶故佛之布教說導為先開蒙解樸決疑去滯不在文華無存卷軸意在啟情理之昏明達神思之機敏斯其致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斯聖言也善哉善哉願樂欲聞唯願世尊分別解說斯受法也言重意得不慮煩拏但論正悟莫敘文對斯本經也譯從方俗隨俗所傳多陷浮訛所失多矣所以道安著論五失易從[16]綜屬詞八例難及斯誠證也諸餘俗習不足涉言今錄彼帝世翻譯賢明并顯時君信毀偏競以為初錄且夫漢晉隋唐之運天下大同正朔所臨法門一統魏宋齊梁等朝地分[A1]圮裂華夷參政翻傳並出至於廣部傳俗絕後超前即見敷揚聯[17]耀惟遠今則隨其時代即而編之仍述道俗所撰附之於後庶將來同覩其若面焉都合一十八代所出眾經總有二千二百三十二部(七千二百卷失譯經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

  • 後漢朝傳譯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18]經傳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譯[19]經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 前秦符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20]三十[21]九卷)
  •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十四部(二十一卷并失譯經八部[22]一十一卷)
  •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八人所出經傳[1]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并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 前齊朝傳譯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經傳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論傳錄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 後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論七部(五十三卷)
  •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2]三十部(一百四卷)
  •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等九十餘部(五百一十餘卷)
  • [3]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經論等二百餘部(一千五百餘卷)

自教被神州時移九代朝分真偽[4]土雜華夷所以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之居[5]偏隘晉宋之據江陰經部翻傳隨方而出[6]止列兼正之國取其傳譯所由自餘不言以無通法故也庶後之覽者知其致焉

後漢傳譯佛經錄第一

序曰教流源起寔本姬周[7]正殄之遺蹤間出劉向挍書天閣往往見有佛經依此據量不止漢明之世餘如別顯[8]今敘其[9]光俗中興之始故肇列之言經出起於後漢孝明帝者帝諱莊廟號顯宗光武皇帝之第四子也神用沖簡雅為聖則於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10]奏對曰臣聞昔西方有神其名為佛陛下所[11]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詔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適天竺於月[12]支國遇沙門[13]迦葉摩[14]滕竺法蘭寫得經像載以白馬還達雒陽依漢法本內傳云于時五岳十八山館諸道士上表不許帝乃設行殿於京西任其[15]角力道士等設壇列奠以道經諸子置於壇上以火燒經不灰為驗及陳祝訖經從火化南岳道士褚善信費叔才自感而死諸餘道士六百餘人並歸佛法求從出家帝許之由是廣度僧尼初立十寺即於茲地立白馬寺諸州競立報白馬恩長安舊城青門道左二百餘步中興寺右即是白馬寺之餘[16]竺法蘭於即便譯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自爾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孝桓帝時以金銀作佛形像孝靈帝時光和三年遣中大夫於雒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17]縣繒燒香散花然燈至光和七年因張角等謀誅其逆黨內外姻屬諸事老子妖巫醫卜並皆廢之其有奉佛五戒者勿坐以斯事證佛教正真涅而不淄磨而不磷妖詐塵染於我浮雲誠可重[18]自秦世沙門釋利防前漢劉子政已來雖聞佛經莫知其目至於後漢方有定[19]則四十二章為首僧則迦葉摩滕最初迄於獻帝建安末齡則經一百五十二年歷一十一主[20]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舊遺更補先闕并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為後漢經錄運乎斯軸庶通鑒者識古今經典散聚待期明揚盛化法寶之光被矣

  • 後漢沙門迦葉摩滕(一部一卷經)
  • 沙門竺法蘭(五部一十三卷經)
  • 沙門安清字世高(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
  • 沙門支婁迦讖(二十一部六十三卷[21]經)
  • 優婆塞都尉安玄(二部三卷經)
  • 沙門竺佛朔(二部三卷經)
  • 沙門支曜(十一部十二卷經)
  • 沙門康巨(一部一卷經)
  • 清信士嚴佛調(七部九卷經)
  • 沙門康孟詳(六部九卷經)
  • 沙門釋曇果(一部[22]二卷經)
  • 沙門竺大力(一部二卷經)
  • 諸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雜於經呪
  • 四十二章經一卷

    右一經後漢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迦葉摩滕所譯或云竺攝摩滕群錄互存未詳孰是[23]先來不譯故備敘之以永平十年隨漢使蔡愔東返至雒邑於白馬寺翻出此經依錄而編即是漢地之經祖也舊錄云其經本是天竺經抄元出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經十八章也道安錄[1]出在舊錄及士行漢錄僧祐出三藏集記又載但大法初傳人少歸信使摩滕蘊其深解不復多翻後卒雒陽載其委[2]由備朱士行錄及高僧傳諸雜錄等寶唱錄云竺法蘭所出者此或據其同來時耳

  • 佛本行經五卷
  • 十地斷結經四卷(或八卷見朱士行錄)
  • 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 法海藏經一卷(一本無藏字)
  • 佛本生經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三卷是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與迦葉摩滕同來[3]間行後至在明帝世翻之初共滕出四十二章滕卒蘭自譯訖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值[4]墨灰以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5]胡人法蘭既至追以問之蘭云此乃劫燒之遺灰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像樣來至雒陽帝勅圖之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供養自爾丹素流演于今又以佛法初至異道乖競遂敘時事著漢法本內傳五卷未詳作者今見存焉

  • 修行道地經六卷(出支敏度錄製序及寶唱錄別錄一云順道行經)
  • 大僧威儀經四卷(見別錄新附異出不同[6]祐錄失譯分兩[7]部二卷此別錄合者是)
  • 法句經四卷(與威儀同見別錄分二部)
  • 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見寶唱錄)
  • 十報法經二卷(祐錄云一名多增道章經舊錄云出長阿含)
  • 陰持入經二卷(別錄云道安注解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
  •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道安云小安般見[8]土行僧祐李廓錄)
  • 大安般經一卷(道安注見僧祐錄)
  •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未知何經道安[9]云增一祐錄備載)
  • 大道地經[10]三卷(初出道安注是修行經抄元中國略本或無大字出長阿含見祐錄)
  • 道意發行經二卷(出長阿含或一卷見道安及祐錄)
  • 禪經二卷(初出見別錄)
  •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見別錄沙門曇鸞著論注解)
  •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錄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經見祐錄)
  • 大十二門經一卷(別錄云二卷出長[11]含道安注見唱祐二錄)
  • 小十二門經一卷(出[12]長含見唱祐二錄)
  • 七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七法行經出長[13]阿含或直云七法行見祐錄)
  • 十四意經一卷(舊錄云菩薩十四意經見祐錄)
  •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見祐錄)
  •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見祐錄)
  • 獨富長者經一卷(一云獨富長者財物無付經一云無子付物經出雜阿含四十六卷)
  • 長者夭惱二處經(一云長者懊惱二處經一云二處惱經[14]以下並單卷)
  • 由起長者悔過經(一云申[15]起長者悔過供佛經由起申起未詳何者)
  • 佛為那拘說根熟經(一云為那拘羅長者說根熟經)
  • 長者兄弟詣佛經(一云長者利師達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經出中阿含)
  •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
  • 阿那邠祁化七子經(出增一阿含)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出中阿含第六[16]十)
  •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出[17]雜含二十一卷)
  • 受呪願經(一云最勝長者受呪願經)
  • 長者子制經(一名制經)
  •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悟經(一云修伽陀居士佛為說法得醒悟經[18]出雜阿含)
  • 得非常觀經(一[19]云加長者夜輸[20]子)
  • 舍頭諫經(初出見舊[21]錄云舍頭諫太子明二十八宿經一云[22]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一云虎耳經)
  • 出家因緣經(一[23]加佛說字但云出[24]家經)
  • 佛度旃陀羅兒出家經
  • 純陀沙彌經(或作沙門字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 外道出家經
  • 精勤四念處經(出雜阿含[25]第二十九卷)
  • 父母恩難報經(一云難報經出中阿含)
  • 禪思滿足經(出阿含)
  • 數息事[26]
  • 禪祕要經(出禪要祕治病經或無祕字)
  • 世間言美色經(出雜含二十四卷)
  • [27]一切行不恒安住經(出雜含三十四卷)
  • 人受身入陰經(出修行道[28]地初卷)
  • 多倒見眾生經(一無多字出出曜經第十六卷)
  • 人身四百四病經(出修行道地經初卷)
  • 人病醫不能治經(出修行道地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斫毒樹復生經(出出曜經)
  •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
  • 阿練若習禪法經(出菩薩禪法第一)
  • 四百三昧名經
  • 自誓三昧經(內題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護師出者小異)
  • 流離王經(初出[1]出增[2]一)
  • 罵意經
  • 佛為頻頭婆羅門說像類經(出雜阿含十一卷)
  •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
  • 佛為調馬聚落主說法經(出雜阿含三十二卷)
  • 婆羅門行經(出中阿[3]含三十九[4]卷)
  • 豆遮婆羅門論義出家經(出雜阿含四十二卷)
  • 佛為事火婆羅門說法悟道經(出雜阿含)
  • 婆羅門虛偽經(出雜阿含三[5]十卷)
  • 佛化大興婆羅門出家經(出雜阿含一作火字)
  • 佛為[6]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出增一阿含)
  • 四吒婆羅門出家得道經(出雜阿含四十四卷)
  • 佛為憍慢婆羅門說偈經(出雜阿含)
  • 婆羅門服白經(出雜阿含二十八卷)
  • 婆羅門問佛將來有幾佛經(出雜阿含)
  • 婆羅門避死經(出增一)
  • 佛為婆羅門說耕田經(出雜含一無田字)
  • 七老婆羅門請為弟子經
  • 婆羅門通達經論經(出雜阿含二十五卷)
  • 佛覆裸形子經(出生經一名審裸形子經)
  • 婆羅門解知眾術經(出雜阿含)
  • 佛為婆羅門說四法經(出雜阿含第二卷)
  •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善不善經
  • 如幻三昧經(或二卷)
  • 安般經
  • 內藏經(元嘉二年十月第二譯一名內[7]藏百品一名百寶見朱士行漢錄)
  • 五門禪要用法經(初出)
  • 水喻經(出增一阿含)
  • 浮木譬喻經
  • 鼈喻經(出六度集)
  • 提婆達生身入地獄經(出出曜經)
  • 摩那祇女人誹謗佛生身入地獄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名大六向拜經與法護出[8]小異)
  • 人本欲生經(出長阿含道安注見祐錄)
  • 鬼問目連經
  • 地獄罪人眾苦經
  • 目連見眾生身毛如箭經(出雜含十九卷)
  • 摩訶衍精進度中罪報品經
  • 尊者薄拘羅經(出中阿含第八卷)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云阿難問事經一云事佛吉凶經)
  • 迦旃延無常經(出生經第二卷)
  • 當來變滅經
  • 堅心正意經(一名[9]堅經一名堅意經)
  • 分明罪福經
  • 多增道章經(舊錄無道字出長阿含一[10]云異出十報法)
  • 金色女經
  • 前世爭女經(出生經)
  • 承事勝已經
  • 悔過法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太子夢經
  • 小般泥洹經(見別錄)
  • 慈仁不殺經
  • 阿難同學經(出增一[11]四十八卷)
  • 商人脫賊難經
  • 過去彈琴人經(出雜阿含四十八卷)
  • 世間強盜布施經(出增[12]一阿含)
  • 商人子作佛事經(出長[13]阿含)
  • 呪賊經
  • 卒逢賊結衣帶呪經
  • 梵天詣婆羅門講堂經(出增一)
  • 五陰成敗經(出修行道地經)
  • 八光經
  • 五戰鬪人經(出增一)
  • 五法經(見僧祐錄)
  • 五行經
  • 三毒經
  • 良時難遇經
  • 求離牢獄經
  • 蓮華女經
  • 孤母喪一子經
  • 昔有二人相愛敬經(出出曜經)
  • 住陰持入經(或二卷)
  • 鏡面王經(出六度集)
  • 子命過經(出生經)
  • 歎寶女經(一[14]云舍利弗歎寶女說不思議經)
  • 大迦葉遇尼揵子經(出長阿含)
  • [15]齊經
  •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力經
  • 舍利弗問寶女經
  • 月燈三昧經(出大月燈三昧經)
  • 阿難惑經(出人本欲生經)
  • 佛印三昧經
  • 迦葉詰阿難經(一云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初出)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舊錄云空淨三昧經)
  • 情離有罪經(世注為疑)
  •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
  • 義決律一卷(一云義決律法行或云經者道安云出阿含見祐錄)
  • 四諦經(與孟詳出小異道安云出長阿含經已前見祐錄三十四部四十卷餘雜出附見)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名遺[1]日三昧寶積經)
  • 法受塵經(見祐錄)
  • 禪行法想經(見唱祐二錄)
  • 阿含正行經(一名佛說正意經)
  • 犍陀國王經(或無國字)
  • 佛說處處經
  • 十八泥犁經(一名十八地獄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一名地獄報應經)
  •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名犯罪經)
  • 聞成十二因緣經(一名十二因緣經見祐錄)
  • 本相倚致經(出中阿含吳錄云大相倚[2]致見祐錄與緣本致經同見士行漢錄)
  • 普法義經(一名具法[3]行出長阿含見士行及祐錄)
  • 摩鄧女經(一名摩登女經一名阿難為蠱道女[4]說經)
  • 漏分布經(道安云出長阿含見士行祐二錄)
  • 是法非法經(出中阿含見士行祐二錄)
  • 一切流攝守因緣經(舊錄流攝經一云一切流攝守經吳錄無一切又云受因出中[5]阿含見行[6]祐錄)
  • 七處三觀經(道安云出雜阿含祐錄同出[7]朱行錄)
  • 九橫經(出雜阿含)
  • 八正道經(出雜阿含見行祐二錄)
  • 五陰譬喻經(一名水沫所漂經出雜阿[8]含見行祐二錄)
  • 轉法輪經(一名法輪經出雜阿含見安祐二錄)
  • 思惟要略經(一名思惟經)
  • 請賓頭[9]盧法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一云斷十二因緣[10]經一云阿含口解[11]經一云安侯口解經或云安玄譯據題不爾)
  • 阿毘曇五法行經(或云阿毘曇五法經出長阿含)

    右並後漢桓帝元嘉元年有安息國[12]大子名清字世高次當嗣王讓位與叔既而捨國出家懷道遊方弘化為務以桓帝建和二年振錫來儀屆于雒邑少時習語[13]便大通華言慨法化猶微廣事宣譯至靈帝世二十餘年凡譯一百七十餘部合一百九十餘卷其釋道安錄僧祐錄三藏記慧皎高僧傳等[14]只云高出經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斖斖然而不倦焉余廣詢求究撿群錄紀述世高互有出沒將知權迹隱顯多在見機隨便開譯致有他所闕而未傳者又其傳錄之[15]末果云古舊二錄所載之者此並[16]世高刪正前譯不必全翻然世高從西至於中原巡歷江南嶺表東越方始現隱周行顯迹是聖不凡今總群篇備搜雜紀有題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隨逐因緣從大部出錄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見故[17]此寧不纘敢依諸集緝而編之散在諸分[18]詳覈可委冀廣法流知本源注欲識其迹具諸僧傳[19]其鏡也

  • 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見李廓錄)
  •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初出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八卷一名波若道行品經出支敏度及祐錄)
  • 首楞嚴經二卷(後漢中平三年二月[20]八日初出見士行祐二錄吳錄云三卷)
  • 無量清淨經二卷(見吳錄與帛延出者異本一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閦佛國經二卷(一云阿閦佛剎菩薩學成經一名阿閦佛經一卷見士行祐錄)
  • 孛本經二卷(初出見僧祐錄)
  • [21]伅真陀羅所問經二卷(初出舊錄云伅真陀羅尼王經見士行[22]錄及祐錄)
  •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道安云[23]出長[24]阿含[25]見僧祐集記)
  •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出方等部一名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寶積經古品云遺日般若經見祐錄)
  • 大寶積經(余尋此經與前略同以光和二年初出道安云摩尼寶經或二卷見舊錄及士行漢錄僧祐錄)
  • 文殊師利問署經(一名問署經道安云出方等部見吳錄及祐錄)
  • 內藏百寶經(一名內藏百品經第二出與世高譯少異道安云[26]出方等部遍挍群錄並云百寶故知即此經也)
  • 胡般泥洹經(初出或二卷見朱士行漢錄及三藏記)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云阿[27]闍世王經)
  • 大方便報恩經(見吳錄)
  • 光明三昧經(安錄無見吳錄及三藏記)
  • 禪經(見別錄)
  • 雜譬喻經(凡十事祐云失譯今撿見別錄故載之)
  •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此佛滅後一百三十年育王方出故非佛說一本無經字祐錄明之)
  • 兜沙經([1]見別錄及三藏記)

    右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是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以漢桓帝世建和歲至中平年於雒陽譯河南清信士孟福張[2]運等筆受撿僧祐錄有二十四部今案經目止獲如前其中有胡般泥洹等經者未詳胡字之本也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且東夏九州名西域為天竺者是總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稱此方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承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兩代一號已後禪讓魏晉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改正之又胡之雜戎乃是西方邊俗類[3]氐羌蠻夷之屬何得經書乃云胡語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者總稱為梵梵者清淨也承胤光[4]音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下劫初來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為人仍其本名故稱為梵語言及書既象於天是以彼云梵書梵語如舊[5]曰僧悉稱俗姓云釋迦者起自秦世有沙門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紹繼釋迦子而異父豈曰承襲今者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服(四姓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高行人三名毘舍如此[6]土民四名首陀最為卑下如此皂隷)而安正當晉秦之世刊定錄目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揩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此亦崑山之一礫未盡美焉但上來有胡言處並以梵字替之庶後哲善談得其正真者也

  •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康僧會注見僧祐錄)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7]名斷十二因緣經一名安侯口解經)

    右二部三卷是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玄於後漢靈帝光和四年遊賈雒陽因遇經至又逢佛調即共翻譯佛調筆受亦世號為安侯騎都尉云

  • 般舟三昧經二卷(舊錄云大般舟[8]三昧經一卷第二出見高[9]僧傳)
  • 道行經(嘉平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錄及三藏記道安云是般[10]舟抄外國高明者所撰安為之注并製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門竺佛朔以靈帝之世齎道行經來適雒陽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其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光和中更譯般舟讖為傳語孟福張運筆受文少勝前事在讖傳

  • 小本起經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近來加小字見舊錄及高僧傳)
  •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云成具光明經[11]一成具光明三昧經見朱士行支敏度僧祐慧皎等四錄)
  • 馬有八態譬人經(一馬有八弊經一八態經一名馬有惡態經)
  • 賴吒和羅經(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或無佛字)
  • 聞成十二因緣經(第二出與世高[12]譯十二因[13]緣少異)
  • 墮落優婆塞經
  • 小道地經
  • 阿那律八念經(或直云八念經見舊錄)
  • 大摩耶經(或無大字)
  • 馬有三相經

    右一十一部西域沙門支曜以靈帝世於雒陽譯

  • 問地獄事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錄)

    右一經一卷中國沙門康巨以靈帝中平四年於雒陽譯並言直理詣不加潤飾

  • 古維摩[14]詰經二卷(初出見古錄及朱士行漢錄)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
  • 思意經(亦名益意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或無菩薩字亦二卷者)
  • 內六波羅蜜經(亦云內外者安云出方等經)
  • 十慧經(佛調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彌十慧見僧祐寶唱及高[15]僧等三錄)
  • 迦葉詰阿難經(第二出見[16]峯號及寶唱二錄與世高出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大同小異)

    右七部一十卷臨淮清信士嚴佛調當靈帝世於雒陽譯並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焉

  • 梵網經二卷(初出見吳錄)
  •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經見吳錄)
  • 中本起經二卷(初出一名瑞應本起一名太子本起見三藏記)
  • 興起行經二卷(一名十緣見吳錄)
  • 四諦經(與世高譯小異見竺道祖漢錄)

    右六部九卷中天竺國沙門康孟詳[17]帝時於雒陽譯

  • 修行本起經二卷

    右一經二卷建安二年二月沙門釋曇果與竺大力康孟詳於迦維羅衛國齎梵本來於雒陽譯孟詳度為漢文釋道安云孟詳所翻奕奕流便足騰玄趣矣又釋道安錄云中本起經二卷一云[18]太子中本[19]亦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此梵本於雒陽以建安十二年翻孟詳度語見始興錄及長房錄余以詳公所譯與前無異故兩別來由耳

  • [1]胡本經四卷(似長安中出今應言梵本)
  • 泥洹後千歲中變記經(四卷一名千歲[2]變)
  • 合道神足經(一名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諸經佛名二卷
  • 舊譬喻經二卷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已後並單卷)
  • 龍種尊國變化經
  • 過去香蓮華佛世界經
  • 佛見牧牛者示[3]道經
  • 三千佛名經
  • 五十三佛名[4]
  • 十方佛名經
  • 賢劫千佛名經(一[5]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亦直名百七十佛名)
  • 南方佛名經一名治城寺經
  • 滅罪得福佛名經
  •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是呪經)
  • 彌勒為女身經
  • 寂調意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前經所出異)
  •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圖像經
  • 菩薩生地經
  • 菩薩所生地經
  • 菩薩受戒法經(異出本)
  • 受菩薩戒次第十法
  • 菩薩懺悔法
  •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五事
  • 六菩薩名
  • 善唄比丘經
  • 僧名數事行
  • 比丘諸禁律
  •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名摩訶僧祇部比丘隨用要集法)
  • 比丘尼十戒經
  • 受十善戒經
  • 四天王經(後有呪似後人所附出雜阿含)
  • 行檀波羅蜜經(或云一切施[6]主行檀波羅蜜經)
  • 功德莊嚴王八萬四千歲請佛經
  • 摩調王經(異出[7]本)
  • 誨子經
  • 教子經(一名須達教子經舊錄云須達訓子經)
  • 福子經
  • 小兒聞法即解經
  • 菩薩修行經(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8]修行經或云長者修行經)
  • 長者賢首經
  • 長者命終無子付屬經
  • 質多長者請比丘經
  • 善德婆羅門求舍利經
  •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
  • 無害梵志執念經
  • 梵志避死經
  • 梵志喪女經
  • 梵志觀無常得解脫經
  • 貧子得財發狂經
  • 𤢴狗齧王經(舊錄云𤢴狗經)
  • 居士[9]身故為婦鼻[10]虫經
  • 鐵城泥犁經
  • 勤苦泥犁經
  • 地獄經
  • 積骨經
  • 苦陰經
  • 持齋經
  • 人弘法經
  • 華嚴瓔珞[11]經一卷
  • 觀世樓炭經
  • 波若得經
  • 惟日雜難經
  • 內身觀章經
  • 摩訶剎頭經(與舊灌頂經同小異)
  • 清淨法行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十住毘婆沙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轉女身菩薩經(一名樂[12]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名樂瓔珞莊嚴女經同本別出)
  • 受持佛名不墮惡經
  • 七寶經
  • 十二因緣章經(舊錄云十[13]二因緣經)
  • 沙門為十二頭陀經
  • 三十二相因緣經(與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異)
  • 三十七品經(異出本)
  • 般舟三昧念佛童經
  • 庾伽三摩斯經(譯云修行略一名達摩多羅禪法一云達摩多羅菩薩撰禪要集)
  • 禪要呵欲經
  • 恒河譬經(異本)
  • 法句譬喻經
  • 譬喻經
  • 胡音偈本(今應云梵音)
  • 阿彌陀佛偈
  • [1]讚七佛偈
  • [2]恒怒尼百句
  • 五言詠頌本起(一百四十首)
  • 道行品諸經梵音解(舊云胡音)
  • 般若波羅蜜神呪(異本)
  •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
  • 幻師陂陀神呪
  • 五龍呪毒經
  • 取血氣神呪(舊云血呪)
  • 呪齲齒呪(一[3]名齒一名呪齒)
  • 呪牙痛呪(異本)
  • 呪眼痛呪(異本)
  • 呪賊呪法(異本)
  • 七佛安宅神呪(又安宅呪[4]法別[5]行)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錄及道安失源并新舊所得失譯諸經卷部甚廣讎挍群目蕪穢者眾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覩經卷空閱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6]遠年故附此末冀後博識脫覿本流希還正收以為有據瀅澄法海使靜濤波焉余又勘入藏見錄[7]止得二十五卷如別[8]敘之餘闕本未獲

大唐內典錄卷第一


校注

[0219001] 【原】麗本 [0219002] (麟德歲)七字【大】〔-〕【明】 [0219003] 京師西明寺【大】*唐沙門【明】* [0219004] 氏【大】*道宣【宋】*【元】*【明】* [0219005] 蹄筌窮【大】筌蹄證【宋】【元】【明】 [0219006] 例【大】卷【宋】【元】【明】 [0219007] 條顯列【大】例條顯【宋】【元】【明】 [0219008] 雖【大】雜【宋】【元】【明】 [0219009] 勃【大】悖【明】 [0219010] 錄【大】錄第一【宋】【元】錄卷第一唐沙門釋道宣撰【明】 [0219011] 初【大】記【宋】 [0219012] 教【大】法【明】 [0219013] 搆【大】構【宋】【元】【明】 [0219014] 監【大】鑒【宋】【元】【明】 [0219015] 巨【大】維【宋】【元】【明】 [0219016] 綜【大】琮【宋】【元】【明】 [0219017] 耀【大】輝【宋】【元】【明】 [0219018] 經【大】經律【宋】【元】【明】 [0219019] 經【大】〔-〕【宋】【元】【明】 [0219020] 三【大】四【宋】 [0219021] 九【大】八【宋】【元】【明】 [0219022] 一【大】〔-〕【宋】【元】【明】 [0220001] 三【大】四【宋】【元】【明】 [0220002] 三十【大】三十二【元】二十二【明】 [0220003] 皇【大】宋【明】 [0220004] 土【大】士【元】【明】 [0220005] 偏【大】褊【宋】【元】【明】 [0220006] 止【大】上【宋】【元】【明】 [0220007] 正【大】政【明】 [0220008] 今【大】令【明】 [0220009] 光【大】先【元】【明】 [0220010] 奏【大】奉【宋】【元】 [0220011] 見【大】夢【宋】【元】【明】 [0220012] 支【大】氏【宋】【元】【明】 [0220013] 迦葉【大】攝【宋】【元】【明】 [0220014] 滕【大】*騰【宋】*【元】*【明】* [0220015] 角【大】捔【宋】【元】【明】 [0220016] 基【大】基也【宋】【元】【明】 [0220017] 縣【大】懸【宋】【元】 [0220018] 也【大】哉【宋】【元】【明】 [0220019] 錄【大】錄經【宋】【元】【明】 [0220020] 戎【大】梵【元】【明】 [0220021] 經【大】〔-〕【元】【明】 [0220022] 二【大】三【元】【明】 [0220023] 先【大】元【明】 [0221001] 元【大】無【宋】【元】【明】 [0221002] 由【大】曲【宋】【元】【明】 [0221003] 間【大】蘭【宋】【元】【明】 [0221004] 墨【大】黑【宋】【元】【明】 [0221005] 胡【大】梵【元】【明】 [0221006] 祐【大】初【宋】 [0221007] 部【大】部部【宋】【元】【明】 [0221008] 土【大】士【宋】【元】【明】 [0221009] 云【大】〔-〕【宋】【元】【明】 [0221010] 三【大】二【宋】【元】【明】 [0221011] 含【大】阿含【宋】【元】【明】 [0221012] 長【大】長阿【明】 [0221013] 阿【大】*〔-〕【宋】【元】* [0221014] 以【大】已【宋】【元】【明】 [0221015] 起【大】*越【宋】*【元】*【明】* [0221016] 十【大】十卷【宋】【元】【明】 [0221017] 雜【大】*雜阿【宋】*【元】*【明】* [0221018] 出【大】世【元】 [0221019] 云加【大】伽【宋】【元】【明】 [0221020] 子【大】字【宋】【元】【明】 [0221021] 錄【大】錄一【宋】【元】【明】 [0221022] 太【大】大【明】 [0221023] 加【大】名【宋】【元】【明】 [0221024] 家【大】家緣【宋】【元】【明】 [0221025] 第【大】〔-〕【宋】【元】【明】 [0221026] 此次行宋元二本俱有禪法經三字 [0221027] 一切前行明本有禪法經三字 [0221028] 地【大】地經【宋】【元】【明】 [0222001] 出【大】〔-〕【宋】【元】【明】 [0222002] 一【大】*一阿含【宋】*【元】*【明】* [0222003] 含【大】含含【元】 [0222004] 卷【大】卷卷【元】 [0222005] 十【大】十二【宋】【元】【明】 [0222006] 阿【大】呵【宋】【元】【明】 [0222007] 藏【大】〔-〕【明】 [0222008] 小【大】少【宋】【元】【明】 [0222009] 堅【大】堅心【宋】【元】【明】 [0222010] 云【大】名【宋】【元】【明】 [0222011] 四【大】三【宋】一【元】【明】 [0222012] 一【大】〔-〕【宋】【元】【明】 [0222013] 阿【大】*〔-〕【宋】*【元】*【明】* [0222014] 云【大】名【明】 [0222015] 齊【大】齋【宋】【元】【明】 [0223001] 日【大】日王【宋】【元】【明】 [0223002] 致【大】致經【宋】【元】【明】 [0223003] 行【大】行經【宋】【元】【明】 [0223004] 說【大】惑【宋】【元】【明】 [0223005] 阿【大】*〔-〕【宋】【元】* [0223006] 祐【大】祐二【宋】【元】【明】 [0223007] 朱【大】朱士【宋】【元】【明】 [0223008] 含【大】含雜阿含【明】 [0223009] 盧【大】〔-〕【明】 [0223010] 經【大】〔-〕【宋】【元】【明】 [0223011] 經【大】經者【宋】【元】【明】 [0223012] 大【大】太【宋】【元】【明】 [0223013] 便【大】〔-〕【宋】【元】【明】 [0223014] 只【大】止【宋】【元】【明】 [0223015] 末【大】未【明】 [0223016] 世【大】出【明】 [0223017] 在【大】存【宋】【元】【明】 [0223018] 詳【大】群【明】 [0223019] 其【大】具【宋】【元】【明】 [0223020] 八日初【大】八初【元】初八【明】 [0223021] 伅【大】*屯【宋】*【元】*【明】* [0223022] 錄【大】〔-〕【宋】【元】【明】 [0223023] 出【大】〔-〕【宋】【元】【明】 [0223024] 阿【大】〔-〕【宋】【元】【明】 [0223025] 見【大】具【明】 [0223026] 出【大】〔-〕【宋】 [0223027] 闍【大】著【元】【明】 [0224001] 見【大】一云見【宋】【元】【明】 [0224002] 運【大】*蓮【元】【明】* [0224003] 氐【大】並【宋】並氐【元】【明】 [0224004] 音【大】音色【宋】【元】【明】 [0224005] 曰【大】日【宋】【元】【明】 [0224006] 土【大】士【宋】【元】【明】 [0224007] 名【大】*云【宋】*【元】*【明】* [0224008] 三【大】二【明】 [0224009] 僧【大】憎【明】 [0224010] 舟【大】若【宋】【元】【明】 [0224011] 一【大】一云【宋】【元】【明】 [0224012] 譯【大】〔-〕【宋】【元】【明】 [0224013] 緣【大】緣經【宋】【元】【明】 [0224014] 詰【大】結【宋】鞊【元】 [0224015] 僧【大】僧傳【宋】【元】【明】 [0224016] 峯【大】岑【宋】【元】【明】 [0224017] 帝【大】帝帝【宋】【元】 [0224018] 太【大】大【元】 [0224019] 起【大】起經【宋】【元】【明】 [0225001] 胡【大】梵【元】【明】 [0225002] 變【大】變經【宋】【元】【明】 [0225003] 道【大】導【宋】 [0225004] 經【大】〔-〕【明】 [0225005] 唯【大】惟【宋】【元】【明】 [0225006] 主【大】王【宋】【元】 [0225007] 本【大】〔-〕【宋】【元】【明】 [0225008] 修【大】〔-〕【宋】【元】【明】 [0225009] 身【大】物【宋】【元】【明】 [0225010] 虫【大】蟲【明】 [0225011] 經【大】〔-〕【宋】【元】 [0225012] 瓔珞【大】*纓絡【宋】【元】* [0225013] 二【大】一【宋】【元】 [0226001] 讚七佛偈【大】∞恒怒尼百句【宋】【元】【明】 [0226002] 恒怒尼百句【大】∞讚七佛偈【宋】【元】【明】 [0226003] 名【大】名虫【宋】【元】名蟲【明】 [0226004] 法【大】諸【宋】【元】【明】 [0226005] 此次行宋元二本俱有安宅呪法四字 [0226006] 遠【大】達【宋】 [0226007] 止【大】丘【元】 [0226008] 敘【大】舒【宋】【元】【明】
[A1] 圮【CB】𡉏【大】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