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三寶紀卷第四([3]譯經後漢)
後漢錄者。光武皇帝第四子莊繼立。[4]諡為孝明帝。至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奉對云。臣聞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詔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適天竺。於月支國遇[5]攝摩騰。寫得佛經四十二章并獲畫像。載以白馬還達雒陽。因起伽藍名白馬寺。諸州競立報白馬恩。長安舊城青門道左二百餘步中興寺右。即是白馬寺之遺基。於即翻譯四十二章經。緘置蘭臺石室閣內。自爾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孝桓帝世[6]又以金銀作佛形像。至孝靈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於[A1]雒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燃燈。光和七年。張角等謀誅其逆黨內外姻屬。諸事老子妖巫醫卜並皆廢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自秦世沙門釋利防。及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已來。至此始有定錄。經則四十二章為首。人則迦葉摩騰最初。迄於獻帝建安末齡。其間一百五十二年。歷十一主。華[7]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舊遺更補先闕。並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8]五十[9]九部。四百[10]二十七卷。為後漢錄運乎斯軸。庶有披覽鑒[11]瞻古今。時代散聚經典離合。明揚盛化法寶備焉。
- (後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 沙門竺法蘭 五部十三卷經
- 沙門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 沙門支婁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 優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經
- 沙門竺佛朔 二部三卷經
- 沙門支[12]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 清信士嚴佛調 七部十卷經
-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卷經
-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 沙門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 諸失譯經 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經呪
後漢四十二章經一卷
右一經[13]一卷。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迦葉摩騰譯。或云竺攝摩騰。或直云攝摩騰。群錄互存未詳孰是。既未審知定何是姓何者是名。先來弗譯所以備彰。騰[14]幼而敏悟兼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律。思力精拔。探索幽深。敷文析理每有新義。當時學徒未之附也。法師遊乎天竺。西北有一小國。其國宗奉焉。俄而隣國興師。兵戈不戢。迄將踐境輒有事礙。於是疑有異術。密遣覘觀。使人還云。彼國君臣講習大乘金光明等經。經言。說此法地神[15]王護之。緣是隣國請和求法弘通大乘。自爾南渡漸於此矣。永平年隨逐蔡愔至自洛邑。於白馬寺翻出此經。依錄而編。即是漢地經之祖也。舊錄云。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16]一十八章。道安錄無出。舊錄及朱士行漢錄僧祐出三藏集記。又載但大法初傳人未歸信致使摩騰蘊其深解不復多翻。後卒[A2]雒陽。載其委曲備朱士行漢錄及高僧[1]名僧等傳諸雜[2]記[3]錄。寶唱又云。是竺法蘭譯。此或據其[4]與攝摩騰同[5]時來耳。
佛本行經五卷
十地斷結經四卷(或八卷見朱士行漢錄)
[6]法海藏經[7]三卷(一本無藏字)
[11]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右五部合一十[12]六卷。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13]少而機悟淹雅博愛多通。禪思毘尼莫不究竟。誦經百餘萬言。學徒千餘人。居不求安常懷弘利。戒軌嚴峻眾莫能闚。聞漢使愔來訊訪漢地佛法。遂有心輕舉。國王不聽。[14]密與騰同來。[15]間行後至。明帝世翻初共騰出四十二章。騰卒。蘭自譯。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底得[16]灰墨。問東方朔。朔云。可問西域梵人。法蘭既至。時以追問。蘭曰。此是劫燒之灰。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樣來至[A3]雒陽。帝即勅令圖寫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
修行道地經七卷(或六卷。初出漢永康元年譯支敏度制序。見寶唱錄及別錄。或云順道行經)
法句經四卷
大僧威儀經四卷(右二經。並見別錄。新附別有異出。[17]本小不同。祐失譯分為兩[18]部二卷。[19]即此別錄合者是)
五十校計經二卷(或云明度校[20]計元嘉元年出。見朱士行漢錄。[21]僧祐錄同)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未知何經。道安云。出增一阿含。[22]祐錄載)
七處[23]三觀經二卷(元嘉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錄。道安云。出雜阿含。[24]見祐錄同)
十報經二卷(舊錄[25]載云出長阿含。見祐錄[26]亦名多增道章經)
大道地經二卷(初出。道安注解云。是修行經抄。元外國略。本或無大字。出長阿含。見祐錄)
道意發行經二卷([27]或一卷。[28]出長阿含。見道安及僧祐錄)
禪經二卷(初出。見別錄)
安般守意經二卷(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見朱士行漢錄。[29]及僧祐[30]李廓錄同)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見別錄。[31]元魏世沙門曇鸞論[32]偈注解)
陰持入經一卷(別錄云陰持入道安注解。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錄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經。見僧祐錄)
大十二門經一卷(別錄云。二卷。出長阿含。道安注解見寶唱及[33]祐錄)
小十二門經一卷(出長阿含。見寶唱及僧祐錄)
人本欲生經一卷([34]元嘉二年譯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道安注解)
阿毘曇五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五法行經。出長阿含。見祐錄)
七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七法行經。出長阿含。[35]或云七法行見祐錄)
普法義經一卷(元嘉二年譯出。亦名具法行經。出長阿含見朱士行[36]漢錄及祐錄)
漏分布經一卷(道安云。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37]亦出中阿含)
四諦經一卷(道安云。出長阿含。[38]或云出中阿含初出見祐[39]錄)
九橫經一卷(出雜阿含)
八正道[A4]經一卷([40]右二經并出雜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41]三藏記)
大安般經一卷(或二卷。道安注解。見祐錄。[42]或云大安般集經)
思惟要略經一卷(或直云思惟經。見祐錄)
十二因緣經一卷(亦[43]云聞城十二因緣經。初出見祐錄)
五陰喻經一卷(舊錄云。五陰譬喻經。見朱士行漢錄及[44]僧祐錄。出雜阿[45]含)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經。見釋道安及僧祐錄出雜阿含)
流攝經一卷(舊錄云。一切流攝。亦云一切流攝守。吳錄云流攝守因。亦云受[46]因。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出中阿含)
是法非法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47]錄出中阿含)
法受塵經一卷(見僧祐錄)
十四意經一卷(舊錄云。菩薩十四意經。見僧祐錄)
本相[48]猗致經一卷(出中阿含。吳錄云。大相猗致與緣本致經同。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49]及三藏集記)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見僧祐錄)
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見寶唱錄[52]或無禪行字。及僧祐[53]錄)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見僧祐錄)
獨富長者經一卷(亦云獨富長者財物無付經。亦云無子付[54]囑。出雜阿含四十六卷)
長者[55]懊惱三處經一卷(亦云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亦直云三處惱經)
[56]申起長者悔過經一卷(亦云申越長者悔過供佛經。申越申起。未知何定)
佛為那拘說根熟經一卷(亦云為那拘羅長者說根熟經)
長者兄弟詣佛經一卷(亦云長者梨師達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經。出中阿含)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一卷
阿那邠[57]祁化七子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亦直云十支經)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一卷)
受呪願經一卷(亦云最勝長者受咒願經)
長者子制經一卷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悟經一卷(亦云修伽陀居士佛為說法得[1]惶悟經。出雜阿含)
得非常觀經一卷(亦云長者夜輸得非常觀經)
舍頭諫經一卷(初出。見舊錄亦云舍頭諫太子明二十八宿經。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亦云虎耳經)
出家因緣經一卷(亦云佛說出家[2]因緣經)
佛度旃陀羅兒出家經一卷
純陀沙彌經一卷(或作沙門字。或作淳字。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外道出家經一卷
精[3]進四念處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九卷)
父母恩[4]勤報經一卷(一云難報出中阿含)
禪思滿足經一卷(出[5]雜阿含)
數息事經一卷 禪法經一卷
世間言美色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一切行不恒安住經一卷(出雜阿含三十四卷)
人受身入陰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第一卷)
多倒見眾生經一卷(或無多字。出[9]出曜經第十六卷)
人身四百四病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第一卷)
人病醫不能治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斫毒樹復生經一卷(出出曜經)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卷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阿練若習禪法經一卷([10]出菩薩禪法第一卷)
四百三昧名經一卷
自誓三昧經一卷(內題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護[11]出大同小異)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初出)
迦葉[14]結經一卷 罵意經一卷
處處經一卷
佛為頻頭婆羅門說像類經一卷(出雜阿含[15]第十一卷)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一卷
佛為調馬聚落主說法經一卷(出雜阿含三十[16]二卷)
婆羅門行經一卷(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豆遮婆羅門論[17]議出家經一卷(出雜阿含四十二卷)
佛為事火婆羅門說法悟道經一卷(出雜阿含)
婆羅門虛偽經一卷(出雜阿含三十卷)
佛化大興婆羅門出家經一卷(出雜阿含。或作大與[18]字)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一卷[19](出增一阿含)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四吒婆羅門出家得道經一卷(出雜阿含四十四卷)
佛為憍慢婆羅門說偈經一卷[20](出雜阿含)
婆羅門服白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八卷)
婆羅門問世尊將來世有幾佛經一卷(出雜阿含)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佛為婆羅門說耕田經一卷(出雜阿含或無田字)
七老婆羅門請為弟子經一卷
婆羅門通達經論經一卷(出雜阿含[21]第二十五卷)
佛覆裸形子經一卷(出生經。一云審裸形子經。[22]審與覆此字誤未知何)
婆羅門解知眾術經一卷(出雜阿含)
佛為婆羅門說四法經一卷(出雜阿含第二卷)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知善不善經一卷
如幻三昧經一卷(或二卷) 安般經一卷
內藏經一卷(元嘉二年十月[23]出是第一譯。一名內藏百品。或百寶。見朱士行漢錄)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初出)
水喻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浮木譬喻經一卷
鼈喻經一卷(出六度集)
提婆達生身入地獄經一卷(出出曜經)
摩那祇女人誹佛生身入地獄經一卷
鬼問目連經一卷
十八地獄經一卷(或云十八泥犁)
地獄罪人眾苦經一卷
地獄報應經一卷(或云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目連見眾生身毛如箭經一卷(出雜阿含[24]第十九卷)
摩訶衍精進度中罪報品經一卷
尊者薄拘羅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八卷)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亦云阿難問事[25]佛經。亦云[26]事佛吉凶經)
迦旃延無常經一卷(出生經第[27]二卷)
當來變滅經一卷 太子[28]墓魄經一卷
四不可得經一卷(或無可字)
分明罪福經一卷
多增道章經一卷(舊錄無道字。亦云異出十報法[2]出長阿含)
㮈女祇域經一卷 金色女經一卷
摩鄧女經一卷(或云摩鄒[3]女)
前世爭女經一卷(出生經)
承事勝己經一卷 悔過法經一卷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太子夢經一卷
小般泥洹經一卷(見別錄)
慈仁不殺經一卷
商人脫賊難經一卷
過去彈琴人經一卷(出雜阿含[A5]第四十八卷)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初出[6]出長阿含)
世間強盜布施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商人子作佛事經一卷(出長阿含)
呪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衣帶呪經一卷
梵天詣婆羅門講堂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五陰成敗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
八光經一卷 五戰鬪人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五法經一卷(見僧祐錄)
[7]五行經一卷 三毒經一卷
阿含正行經一卷 良時難遇經一卷
求離牢獄經一卷 蓮華女經一卷
孤母喪一子經一卷
昔有二人相愛敬經一卷(出出曜經)
鏡面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子命過經一卷(出生經)
健陀國王經一卷(或無國字)
歎寶女經一卷(亦云舍利弗歎寶女說不思議經)
大迦葉遇尼乾子經一卷(出長阿含)
正齋經一卷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力經一卷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9]問法身經一卷(亦云遺日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
舍利弗問寶女經一卷
月燈三昧經一卷(出大月燈三昧經)
阿難[10]惑經一卷(出人本欲生經)
佛印三昧經一卷
迦葉[11]詰阿難經一卷(亦云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初出)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一卷(舊錄云。空淨三昧經)
情離有罪經一卷(世注為疑)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一卷
義決律一卷(亦云[12]藏決律法行道安云。出長阿含。或有經字者見僧祐錄。凡三十四部。合[13]四十卷。自餘雜出附)
右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安息國王太子名清字世高。次當嗣王[14]位讓位與叔。既而捨國剃落出家。懷道遊方弘化為務。孝桓帝世建和二年。振錫來儀至乎[15]洛邑。少時習語大通華言。慨法化微廣事宣譯。到靈帝世二十餘年。其釋道安錄僧祐出三藏[16]集記慧皎高僧傳等。止云世高翻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亹然而不[17]倦焉。房廣詢求究檢眾錄紀述。世高互有出沒。將知權迹隱顯多途。或由傳者頗致乖舛。量傳所載三十九部。或但[18]路出自燉煌來屆止京邑。靈帝之末關中擾攘。便渡江南。達人見機在所便譯。得知他處闕而未傳。又其傳末果云。而古舊錄所載之者。此竝世高刪正前譯不必全翻。今總群篇。備搜雜記。有題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隨逐因緣從大部出。錄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見故[19]存此寧不纘。敢依[20]集編緝而[21]維之。冀廣法流知本源注。欲識其迹具諸傳詳。
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見李廓錄)
般若道行品經十卷(初出。亦[22]云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八卷。光和二年十[23]月八日[24]出見[25]支[26]敏度[27]錄及[28]僧祐錄)
首楞嚴經二卷(中平三年二月八日[29]出是初譯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30]錄三藏記吳錄又云三卷)
伅真陀羅尼經二卷(初出。[31]安錄元舊錄云伅真陀羅尼王經。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32]錄)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長阿含。見僧祐[33]錄)
阿閦佛國經二卷(建[34]和元年[35]譯是第一出。見朱士行漢錄。亦云阿[36]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亦云[37]阿閦佛經或一卷。祐錄亦載)
無量清淨經二卷(亦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見[38]吳錄)
孛本經二卷(初出見僧祐錄)
般舟三昧經二卷(光和二年[39]十月八日譯[40]初出。見聶道[41]錄吳錄及三藏記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
古品[1]遺日說般若經一卷(出方等部。一名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名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寶積經。見[2]僧祐錄)
寶積經一卷(光和二年[3]譯第一出道安云摩尼寶經。或二卷。見舊錄[4]及士行[5]錄三藏集記等)
問署經一卷(亦云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道安云出方等部見吳錄及祐[6]三藏記)
梵般泥洹經一卷([7]舊錄云胡般今改為梵初出。或二卷見朱士[8]行錄及三藏[9]集記)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10]亦直云阿闍世王經)
兜沙經一卷(見吳錄及三[11]藏記)
內藏百品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者小異。舊錄云。內藏百寶經。道安云。出方等部遍校群[12]錄並云百寶無百品。故知即[13]是此[14]經)
大方便報恩經一卷(見吳錄)
禪經一卷(見別錄)
雜譬喻經一卷(凡十一事。祐[17]錄云失譯。今檢見別錄故載之)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此[18]王是佛滅[19]後百三十年[20]六月王方出。故非佛說。一本無經字祐錄有。[21]四十四部)
右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桓靈帝世建和歲至中平年。於洛陽譯。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筆受。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未詳胡字。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22]胡乃西國邊俗。漢是東方。一號且九州地喚[23]於西方總言天[24]竺[25]故漢書言身毒國也身毒即天竺。有中天竺。即佛生處天竺地也。有東[26]有西有南有北。故云五天。而彼五天目此[27]東國總言[28]脂那。或云真丹[29]或作震旦。此蓋[30]取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31]前漢後漢兩代一號。後[32]漢禪魏。[33]魏弱三分[A7]致有吳蜀。魏雖吞蜀還復禪晉。自晉統馭十割九州地各有主。譯經依處人處既異翻則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依正之。又胡[34]既是西[35]域邊俗。類此氐羌蠻夷[36]㺐獠。何有經書。乃云胡語。[37]創標胡[A8]語模楷世間誰之過歟。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是總稱為梵。梵者清淨承胤光音。其光音天梵[38]之最下。劫初[39]成就水竭地乾下[40]食地肥。[41]身體麁重不能飛去。因即[42]生人。[43]緣本祖宗故稱為[44]梵。是以[45]應作梵語梵書。漢語譯經人未剃落。魏朱士行創首出家服法為僧猶稱俗姓。吳晉相踵弗革其風。逮自符秦有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46]道俗欽仰眾若稻麻。云既剃[47]除紹繼釋[48]種子而異父豈曰[49]相承。今[50]者出家宜悉稱釋。及[51]後經至翻四[52]阿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伏(四姓者。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53]高行人。三毘舍。如此[54]土士民。[55]四首[56]陀。為卑下。如此皂隸)[57]然安正當晉秦之世。刊定錄目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楷模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有五失[58]本三不易。此亦崑山一[59]礫未盡美焉。但上代來有胡言處。今錄並以梵字[60]代之。庶後哲善[61]言得其[62]真正者也。
法鏡經兩卷(或一卷。嚴佛調筆受。康僧會注。見僧祐錄)
斷十二因緣經一卷(亦云阿含口解十二因緣[63]經。亦直云阿含口解經。亦云安侯口解經祐。云。世高[64]譯今檢群錄。乃是安玄。[65]譯)
右二部合三卷。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玄。靈帝末世遊賈雒陽。因遇佛調即共翻譯。世亦號為安侯騎都尉。[66]云祐稱世高。此是姓同相濫[67]涉耳。高乃國王之[68]太子[69]也應嗣。故讓玄職號為侯。直據經題。居然可驗。[70]以不細尋致合論耳。
般舟三昧經二卷(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或一卷。第二出。見高僧傳)
道行經一卷(嘉平元[71]年譯。見朱士行漢錄及三藏記。道安云是般若抄。外國高明者所撰。安為之注并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72]門佛朔。靈帝之世齎道行經來適洛陽。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其[73]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後光和中更譯般舟。讖為傳語。孟福張蓮等筆受。文少勝前。
小本起經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74]宿行。近來加小字耳。見舊錄及高僧傳)
成具光明經[75]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或云成具光明定意。見朱士行支敏度僧[76]祐慧皎等四錄)
賴吒和羅經一卷(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馬有八態經一卷(一名馬有八態譬人[1]經。一名馬有八[2]弊惡態[3]經。出雜阿含三十四卷)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一卷(或無佛字)
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十二因緣經小異)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 小道地經一卷
馬有三相經一卷(出雜阿含)
阿那律八念經一卷(或直云八念經。見舊錄)
右一十一部合一十二卷。西域沙門支[6]曜。靈帝世中平年。於雒陽譯其七部。是吳錄所載。
問地獄事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錄)
右一經一卷。外國沙門康巨。靈帝中平四年。於洛陽譯。並言直理詣不加潤飾。
古維摩詰經二卷(初出。見古錄及朱士行漢錄)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7]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或[8]一卷)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無菩薩字[9]亦一卷)
思意經一卷(亦云益意經)
內六波羅蜜經一卷(亦云內外者道安云出方等部)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第二出。見岑號及寶唱[10]二錄。與世高出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大同小異)
十慧[11]經一卷(佛調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彌十[12]慧。見僧祐寶唱及高僧傳等三錄)
右七部合一十卷臨淮。清信士嚴佛調當靈。帝世在雒陽出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焉。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初出。亦云瑞應本起經。亦云中本起經。見三藏記[13]及祐錄)
梵網經二卷([16]初出見吳錄)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一卷(見別錄)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17]經見吳錄)
[18]四諦經一卷(興平元年[19]譯第二出。與世高[20]所翻小異。見竺道祖漢錄)
右六部合九卷。外國沙門康孟詳。當獻帝世於[21]雒陽[22]譯。
中本起經二卷([23]亦云太子中本起經。見始興錄)
右一經二卷。釋道安云。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此梵本來至雒陽。建安十二年翻。康孟詳度語。
修行本起經二卷
右一經二卷。亦是曇果與康孟詳。於迦維羅衛國齎梵本來。沙門竺大力。以建安二年三月。於雒陽譯。孟詳度為漢文。釋道安云。孟詳所翻弈弈流便足騰玄趣矣。見始興錄。
大方便報恩經[24]七卷
分別功德經五卷(迦葉阿難撰)
梵本經四卷([25]舊[26]作[A9]胡[27]字[28]似長安中[29]出)
泥洹後千歲中變記經四卷(一名千歲變經)
合道神足經四卷(一名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如來性起經二卷(一名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
諸經佛名二卷 舊譬喻經二卷
雜譬喻經二卷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龍種尊國變化經一卷
過去香蓮華佛世界[30]經一卷
作佛形像經一卷(一名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一名作像因緣經)
三千佛名經一卷 千佛因緣經一卷
五十三佛名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經。千佛[34]名異)
南方佛名經一卷(一名治城寺經)
滅罪得福佛名經一卷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一卷[37](是呪經)
彌勒為女身經一卷
寂調意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38]圓像經一卷
菩薩生地經一卷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
菩薩受戒法經一卷(異出本)
受菩薩戒次第十[39]法一卷
菩薩懺悔法一卷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五事經一卷
六菩薩名經一卷
迦葉赴佛泥洹經一卷(一名佛般泥洹時迦葉赴佛經)
善唄比丘經一卷 僧名數事行經一卷
比丘諸禁律一卷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一名摩訶僧祇部比丘隨用[40]要集法)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 沙彌威儀一卷
沙彌十戒經一卷(舊[41]錄直云沙彌戒)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沙彌尼戒[42]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四天王經一卷(後有呪似後人所附出雜阿含)
魔嬈亂經一卷(與魔[1]正試目連經大同小異)
頂生王因緣經一卷(舊錄[2]云頂生王經)
功德莊嚴王八萬四千歲請佛經一卷
摩調王經一卷(異出) 誨子經一卷
教子經一卷(一名須達教子經舊錄云。須達訓子經)
福子經一卷 小兒聞法即解經一卷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或[5]直云長者修行經)
長者賢首經一卷
長者命終無子付囑經一卷
質多長者請比丘經一卷
善德婆羅門求舍利經一卷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一卷
無害梵志執志經一卷 梵志避死經一卷
梵志喪女經一卷
梵志觀無常得解脫經一卷
貧子得財發狂經一卷
𤢴狗齧王經一卷(舊錄云𤢴狗經)
居士物故為婦鼻蟲經一卷
鐵城泥犁經一卷
泥[6]犁經一卷(一名中阿含泥犁經)
勤苦泥犁經一卷 地獄經一卷
鹽王五使者經一卷(一名[7]五天使經) 積骨經一卷
苦陰經一卷 持齋經一卷
海八德經一卷
寂志果經一卷(出長阿含[8]與前出者名同語異)
人弘法經一卷 未曾有經一卷(異出本)
華嚴瓔珞經一卷
觀世樓炭經一卷(有三品[9]出大樓炭經)
波若得經一卷[10](一作般若德)
惟日雜難經一卷 內身觀章經一卷
摩訶剎頭經一卷(與灌頂經同。後事少異)
清淨法行經一卷
金剛清淨經一卷(或云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11]滅經)
淨除業障經一卷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十住毘婆沙經一卷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轉女身菩薩經一卷(一名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名樂瓔珞莊嚴女經)
受持佛名不墮[12]惡經一卷
七寶經一卷
十[13]一因緣章經一卷(舊錄云十一因緣經)
沙門為十二頭陀經一卷
三十二相因緣經一卷(與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異)
三十七品[14]經一卷(異出本)
瑜伽三磨斯經一卷(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或云達[17]磨多羅菩薩[18]撰。禪法要集)
法句譬喻經一卷 譬喻經一卷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讚七佛偈一卷 怛惒尼百句一卷
五言詠頌本起一卷(一百四十二[26]首)
般若波羅蜜神呪經一卷[29](或無經字)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一卷
幻師陂陀神呪一卷 五龍呪毒經一卷
取血氣神[30]呪一卷(舊錄云血呪)
呪齲齒呪一卷(一名呪蟲齒。一名呪齒)
呪牙痛呪一卷(異本) 呪眼痛呪一卷(異本)
呪賊呪法一卷(異本) 七佛安宅神呪一卷
安宅呪法一卷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錄。及道安失源并新集所得失譯。諸經[31]部卷甚廣。讎校群目蕪穢者眾。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覩經卷空閱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32]年遠故附此末。冀後博識脫覿本流希。還[33]收正以為有據瀅。澄法海使靜濤波焉。
歷代三寶紀卷第四(譯經後漢)
校注
[0049003] 譯經後漢【大】,後漢譯經【明】 [0049004] 諡【大】,是【宋】【元】【明】【宮】 [0049005] 攝【大】,迦葉【宋】【元】【明】 [0049006] 又【大】,人【宮】 [0049007] 戎【大】,梵【明】 [0049008] 五十九【大】,三十四【宮】 [0049009] 九【大】,八【宋】【元】【明】 [0049010] 二十七【大】,六十四【宋】【元】【明】,一十六【宮】 [0049011] 瞻【大】,矚【宋】【元】【明】【宮】 [0049012] 曜【大】,耀【宮】 [0049013] 一卷【大】,〔-〕【宋】【元】【明】【宮】 [0049014] (幼而…矣)百三十二字【大】,〔-〕【宮】 [0049015] 王【大】,〔-〕【宋】【元】【明】 [0049016] 一【大】,〔-〕【宋】【元】【明】【宮】 [0050001] 名僧等【大】,〔-〕【宮】 [0050002] 記【大】,〔-〕【宮】 [0050003] 錄【大】,錄等【宋】【元】【明】【宮】 [0050004] 與攝摩騰【大】,〔-〕【宋】【元】【明】【宮】 [0050005] 時來【大】,來時【宋】【元】【明】【宮】 [0050006] 法海藏經三卷一本無藏字佛本生經二卷見名僧傳【大】∞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宋】【元】【明】【宮】 [0050007] 三【大】,一【宋】【元】【明】【宮】 [0050008] 二【大】,一【宋】【元】【明】【宮】 [0050009] 見名僧傳【大】,〔-〕【宮】 [0050010] 名【大】,〔-〕【宋】【元】【明】 [0050011] 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大】∞法海藏經三卷一本無藏字佛本生經二卷見名僧傳【宋】【元】【明】【宮】 [0050012] 六【大】,三【宋】【元】【明】【宮】 [0050013] (少而…密)六十六字【大】,〔-〕【宮】 [0050014] 密【大】,蜜【宋】 [0050015] 間【大】,蘭【宋】【元】【明】 [0050016] 灰【大】*,炭【宋】【元】【明】【宮】* [0050017] 本【大】,大【宋】【元】【明】 [0050018] 部【大】,部部【宋】 [0050019] 即【大】,〔-〕【宋】【元】【明】【宮】 [0050020] 計【大】,計經【宋】【元】【明】【宮】 [0050021] 僧祐錄【大】,〔-〕【宮】 [0050022] 祐【大】下同,僧祐【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0050023] 三【大】,二【明】 [0050024] 見【大】*,〔-〕【宋】【元】【明】【宮】* [0050025] 載【大】,〔-〕【宋】【元】【明】【宮】 [0050026] 亦【大】,載亦【宋】【元】【明】【宮】 [0050027] 或一卷【大】∞出長阿含【宋】【元】【明】【宮】 [0050028] 出長阿含【大】∞或一卷【宋】【元】【明】【宮】 [0050029] 及【大】,〔-〕【宋】【元】【明】【宮】 [0050030] 李【大】,季【宋】 [0050031] 元魏世【大】,〔-〕【宋】【元】【明】【宮】 [0050032] 偈【大】,〔-〕【宮】 [0050033] 祐【大】,僧祐【宮】 [0050034] 元嘉【大】,氷壽【宋】【元】【明】【宮】 [0050035] 或【大】,或直【宋】【元】【明】【宮】 [0050036] 漢【大】,藏【宋】【元】【明】 [0050037] 亦出中阿含【大】,〔-〕【宮】 [0050038] 或云出中阿含【大】,〔-〕【宋】【元】【明】【宮】 [0050039] 錄【大】,錄亦出中阿含【宋】【元】【明】【宮】 [0050040] 右二經并【大】,〔-〕【宋】【元】【明】【宮】 [0050041] 三藏記【大】,〔-〕【宮】 [0050042] (或云…經)七字【大】,〔-〕【宮】 [0050043] 云【大】*,名【宋】【元】【明】【宮】* [0050044] 僧【大】,〔-〕【宋】【元】【明】【宮】 [0050045] 含【大】下同,含經【宋】【元】【明】【宮】下同 [0050046] 因【大】,困【明】 [0050047] 錄【大】,記【宮】 [0050048] 猗【大】*,倚【元】【明】* [0050049] 及三藏集【大】,〔-〕【宋】【元】【明】【宮】 [0050050] 錄【大】,〔-〕【宮】 [0050051] 三藏記【大】,〔-〕【宋】【元】【明】【宮】 [0050052] 或無禪行字及僧祐錄【大】,〔-〕【宮】,及僧祐錄【宋】【元】【明】 [0050053] 錄【大】,錄或無禪行字【宋】【元】【明】 [0050054] 囑【大】,〔-〕【宮】 [0050055] 懊【大】*,懊夭【宋】*【元】*【明】*,㤇【宮】 [0050056] 申【大】*,由【宋】【元】【明】【宮】* [0050057] 祁【大】,邸【元】【明】 [0051001] 惶【大】,性【宋】【元】【明】【宮】 [0051002] 因【大】,〔-〕【宋】【元】【明】【宮】 [0051003] 進【大】,勤【宋】【元】【明】【宮】 [0051004] 勤【大】,難【明】 [0051005] 雜【大】,〔-〕【宋】【元】【明】【宮】 [0051006] 或無祕字【大】,〔-〕【宋】【元】【明】【宮】 [0051007] 要祕【大】,祕要【宮】 [0051008] 經【大】,經或無祕字【宋】【元】【明】【宮】 [0051009] 出【大】,〔-〕【宮】 [0051010] 出【大】,出者【宋】【元】【明】【宮】 [0051011] 出【大】,出者【宮】 [0051012] 出【大】,初出出【宋】【宮】,初出【明】 [0051013] 初出與護出小異【大】,〔-〕【宮】,與護出小異【宋】【元】【明】 [0051014] 結【大】,〔-〕【宮】 [0051015] 第【大】,一【宋】【元】【明】【宮】 [0051016] 二【大】,三【明】 [0051017] 議【大】,義【宋】【元】【明】【宮】 [0051018] 字【大】,字不定【宋】【元】【明】【宮】 [0051019] 出增一阿含【大】,〔-〕【宋】【元】【明】【宮】 [0051020] 出雜阿含【大】,〔-〕【宮】 [0051021] 第【大】,〔-〕【宋】【元】【明】【宮】 [0051022] (審與…何)九字【大】,〔-〕【宋】【元】【明】【宮】 [0051023] 出是【大】,〔-〕【宋】【元】【明】【宮】 [0051024] 第【大】,〔-〕【宋】【元】【明】【宮】 [0051025] 佛【大】,〔-〕【宋】【元】【明】【宮】 [0051026] 事【大】,〔-〕【宮】 [0051027] 二【大】,一【明】 [0051028] 墓【大】,慕【元】【明】 [0052001] 亦=或【三】*,〔亦云…經〕十字-【宮】 [0052001a] 亦云堅心經亦云堅意經【大】,〔-〕【宮】 [0052001b] 亦【大】*,或【宋】*【元】*【明】* [0052002] 出【大】,〔-〕【宋】【元】【明】【宮】 [0052003] 女【大】,女經【宋】【元】【明】【宮】 [0052004] 出增一【大】,〔-〕【宮】 [0052005] 一【大】,一阿含【宋】【元】【明】【宮】 [0052006] 出【大】,〔-〕【宋】【元】【明】【宮】 [0052007] 五【大】,立【宮】 [0052008] 除【大】,陰【宋】【元】【明】【宮】 [0052009] 問【大】,問佛【宋】【元】【明】 [0052010] 惑【大】,或【宮】 [0052011] 詰【大】,誰【宮】 [0052012] 藏【大】,義【宋】【元】【明】【宮】 [0052013] 四【大】,三【宮】 [0052014] 位【大】,〔-〕【宋】【元】【明】【宮】 [0052015] 洛【大】,落【宋】【宮】 [0052016] 集記【大】,業【宮】 [0052017] 倦【大】,勌【宋】【元】【明】【宮】 [0052018] 路【大】,洛【宋】【元】【明】,露【宮】 [0052019] 存【大】,在【宮】 [0052020] 集編【大】,諸集【宋】【元】【明】 [0052021] 維【大】,編【宋】【元】【明】 [0052022] 云【大】,〔-〕【宮】 [0052023] 月【大】,月十【宋】【元】【明】 [0052024] 出【大】,〔-〕【宋】【元】【明】【宮】 [0052025] 支【大】,支錄【宮】 [0052026] 敏度【大】,般達【宮】 [0052027] 錄【大】,〔-〕【宋】【元】【明】【宮】 [0052028] 僧【大】,〔-〕【宋】【元】【明】【宮】 [0052029] 出是初譯【大】,初出【宋】【元】【明】【宮】 [0052030] 錄三藏【大】,〔-〕【宋】【元】【明】【宮】 [0052031] 安【大】,〔-〕【宮】 [0052032] 錄【大】,記【宋】【元】【明】【宮】 [0052033] 錄【大】,集記【宋】【元】【明】【宮】 [0052034] 和【大】,建安【宋】【元】【明】,安【宮】 [0052035] 譯是第一【大】,初【宋】【元】【明】【宮】 [0052036] 閦【大】,闍【明】 [0052037] 阿【CB】【麗-CB】【宮】,可【大】 [0052038] 吳【大】,吳祐【宋】【元】【明】【宮】 [0052039] 十月八日譯【大】,〔-〕【宋】【元】【明】【宮】 [0052040] 初【大】,載【宮】 [0052041] 錄吳錄及三藏記【大】,真及吳祐等三錄【宋】【元】【明】【宮】 [0053001] 遺【大】,日遺【宮】 [0053002] 僧【大】,〔-〕【宋】【元】【明】【宮】 [0053003] 譯第一【大】,初【宋】【元】【明】【宮】 [0053004] 及【大】,及朱【宋】【元】【明】【宮】 [0053005] 錄三藏集記等【大】,僧祐等三錄【宋】【元】【明】【宮】 [0053006] 三藏【大】,〔-〕【宋】【元】【明】【宮】 [0053007] (舊錄…梵)九字【大】,〔-〕【宋】【元】【明】【宮】 [0053008] 行【大】,行漢【宋】【元】【明】【宮】 [0053009] 集【大】,〔-〕【宋】【元】【明】【宮】 [0053010] 亦直【大】,初【宋】【元】【明】【宮】 [0053011] 藏【大】,寶【宋】【元】【明】 [0053012] 錄【大】,錄而【宋】【元】【明】 [0053013] 是【大】,〔-〕【宋】【元】【明】【宮】 [0053014] 經【大】,〔-〕【宮】 [0053015] 卷【大】,經【明】 [0053016] 無【大】,元【宋】【元】【明】【宮】 [0053017] 錄【大】,〔-〕【宋】【元】【明】【宮】 [0053018] 王【大】,〔-〕【宋】【元】【明】【宮】 [0053019] 後【大】,後一【宋】【元】【明】【宮】 [0053020] 六月【大】,育【宋】【元】【明】【宮】 [0053021] 四【大】,三【宋】【元】【明】【宮】 [0053022] (胡乃…號)十二字【大】,〔-〕【宮】 [0053023] 於西方總言【大】,西域【宋】【元】【明】【宮】 [0053024] 竺【大】,竺者是總名【宋】【元】【明】【宮】 [0053025] (故漢…言)四十七字【大】,或為身毒如梵稱此方為【宮】 [0053026] 有西有南有【大】,西南【宋】【元】【明】 [0053027] 東國【大】,方【宋】【元】【明】 [0053028] 脂【大】,支【宋】【元】【明】 [0053029] 或作【大】,〔-〕【宋】【元】【明】 [0053030] 取【大】,承【宋】【元】【明】【宮】 [0053031] 前漢後漢【大】,〔-〕【宋】【元】【明】【宮】 [0053032] 漢禪【大】,禪讓【宋】【元】【明】【宮】 [0053033] (魏弱…翻則)三十八字【大】,晉【宮】 [0053034] 既【大】,乃【宋】【元】【明】【宮】 [0053035] 域【大】,方【宋】【元】【明】【宮】 [0053036] 㺐【大】,獽【宋】【元】【明】【宮】 [0053037] (創標…歟)十二字【大】,〔-〕【宋】【元】【明】【宮】 [0053038] 之【大】,世【宋】【元】【明】【宮】 [0053039] 成就水竭地乾【大】,〔-〕【宋】【元】【明】【宮】 [0053040] 食【大】,來食【宋】【元】【明】【宮】 [0053041] 身體麁重不能飛【大】,者身重不【宋】【元】【明】【宮】 [0053042] 生【大】,為【宋】【元】【明】【宮】 [0053043] 緣本祖宗【大】,仍其本名【宋】【元】【明】【宮】 [0053044] 梵【大】,梵語言及書既象於天【宋】【元】【明】【宮】 [0053045] (應作…秦有)四十三字【大】,彼云梵書梵語如舊日僧悉稱俗姓起自秦世有沙門【宋】【元】【明】【宮】 [0053046] (道俗…麻)八字【大】,〔-〕【宋】【元】【明】【宮】 [0053047] 除【大】,落【宋】【元】【明】【宮】 [0053048] 種【大】,迦【宋】【元】【明】【宮】 [0053049] 相承【大】,承襲【宋】【元】【明】【宮】 [0053050] 者【大】,云【宋】【元】【明】【宮】 [0053051] 後經至【大】,〔-〕【宋】【元】【明】【宮】 [0053052] 阿【大】,〔-〕【宋】【元】【明】【宮】 [0053053] 高【大】,為【宋】【元】【明】【宮】 [0053054] 土【大】,〔-〕【宋】【元】【明】【宮】 [0053055] 四【大】,四者【宋】【元】【明】【宮】 [0053056] 陀【大】,陀最【宋】【元】【明】【宮】 [0053057] 然【大】,而【宋】【元】【明】【宮】 [0053058] 本【大】,〔-〕【宋】【元】【明】【宮】 [0053059] 礫【大】,樂【宋】 [0053060] 代【大】,易【宋】【元】【明】【宮】 [0053061] 言【大】,談【宋】【元】【明】【宮】 [0053062] 真正【大】,正真【宋】【元】【明】【宮】 [0053063] 經亦直【大】,亦【宋】【元】【明】【宮】 [0053064] 譯今【大】,出【宋】【元】【明】【宮】 [0053065] 譯【大】,〔-〕【宋】【元】【明】【宮】 [0053066] 云【大】,〔-〕【宋】【元】【明】【宮】 [0053067] 涉【大】,〔-〕【宋】【元】【明】【宮】 [0053068] 太【大】,〔-〕【宋】【元】【明】 [0053069] 也【大】,〔-〕【宋】【元】【明】【宮】 [0053070] (以不…耳)八字【大】,〔-〕【宮】 [0053071] 年【大】,二年【宮】 [0053072] 門【大】,門竺【宋】【元】【明】【宮】 [0053073] 音【大】,旨【宋】【元】【明】【宮】 [0053074] 宿【大】,修【宋】【元】【明】【宮】 [0053075] 一【大】,二【宋】【元】【明】【宮】 [0053076] 祐【大】,徵【宮】 [0054001] 經【大】,姓【宮】 [0054002] 弊【大】,態【宮】 [0054003] 經【大】,〔-〕【宋】【元】【明】【宮】 [0054004] 摩訶【大】,大【宮】 [0054005] 直云摩耶經【大】,無大字【宮】,無摩訶字經【宋】【元】【明】 [0054006] 曜【大】,耀【宋】【元】【明】【宮】 [0054007] 二【大】,一【宋】【元】【明】【宮】 [0054008] 一【大】,二【宮】 [0054009] 亦【大】,或【宋】【元】【明】【宮】 [0054010] 二【大】,三【宮】 [0054011] 經【大】,〔-〕【宋】【元】【明】【宮】 [0054012] 慧【大】,惠【宋】 [0054013] 及祐錄【大】,〔-〕【宋】【元】【明】【宮】 [0054014] 亦名十緣經【大】,〔-〕【宋】【元】【明】【宮】 [0054015] 錄【大】,錄一名十緣【宋】【元】【明】【宮】 [0054016] 初出見吳錄【大】,見吳錄初出【宋】【元】【明】【宮】 [0054017] 經【大】,〔-〕【宋】【元】【明】【宮】 [0054018] 四諦【大】,報論【宮】 [0054019] 譯【大】,〔-〕【宋】【元】【明】【宮】 [0054020] 所翻【大】,翻者【宋】【元】【明】【宮】 [0054021] 雒【大】下同,洛【宋】【元】【明】【宮】下同 [0054022] 〔-〕【CB】【麗-CB】【宮】,陽【大】 [0054023] 亦【大】,或【宋】【元】【明】【宮】 [0054024] 七【大】,一【宮】 [0054025] 舊作云胡字【大】,〔-〕【宮】 [0054026] 作【大】,〔-〕【宋】【元】【明】 [0054027] 字【大】,本【宋】【元】【明】 [0054028] 似【大】,以【宮】 [0054029] 出【大】,出今應云梵本【宋】【元】【明】【宮】 [0054030] 經【大】,〔-〕【宮】 [0054031] 見【大】,佛見【宋】【元】【明】【宮】 [0054032] 或上有佛字【大】,〔-〕【宮】 [0054033] 上有【大】,無【宋】【元】【明】 [0054034] 名【大】,名小【宋】【元】【明】 [0054035] 百【大】,〔-〕【宋】【元】【明】【宮】 [0054036] 經【大】,〔-〕【宋】【元】【明】【宮】 [0054037] 是呪經【大】,〔-〕【宮】 [0054038] 圓【大】,圖【宋】【元】【明】【宮】 [0054039] 法【大】,法經【宋】【元】【明】【宮】 [0054040] 要【大】,安【宮】 [0054041] 錄直【大】,〔-〕【宋】【元】【明】【宮】 [0054042] 經【大】,〔-〕【宋】【元】【明】【宮】 [0055001] 正【大】,王【宮】 [0055002] 云【CB】【麗-CB】【宋】【元】【明】【宮】,曇【大】 [0055003] 云【大】,名【宋】【元】【明】【宮】 [0055004] 主【大】,王【宋】【元】【明】【宮】 [0055005] 直【大】,〔-〕【宋】【元】【明】【宮】 [0055006] 犁【大】,黎【宋】【元】【宮】 [0055007] 五【大】,王【明】 [0055008] (與前…異)八字【大】,〔-〕【宮】 [0055009] 出大樓炭經【大】,〔-〕【宮】 [0055010] 一作般若德【大】,或作德字【宋】【元】【明】,〔-〕【宮】 [0055011] 滅【大】,威【明】 [0055012] 惡【大】,惡道【宋】【元】【明】【宮】 [0055013] 一【大】,二【宋】【元】【明】【宮】 [0055014] 經【大】,〔-〕【宋】【元】【明】【宮】 [0055015] 章【大】,童【宮】 [0055016] 此章舊作童字【大】,〔-〕【宮】,章字或作童字【宋】【元】【明】 [0055017] 磨【大】,摩【宋】【元】【明】【宮】 [0055018] 撰禪法【大】,禪經【宋】【元】【明】【宮】 [0055019] 欲【大】,慾【宋】【元】【明】【宮】 [0055020] 須【大】,恒【宋】【元】【明】【宮】 [0055021] 經【大】下同,〔-〕【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宮】 [0055022] 舊作胡【大】,舊云胡音【宋】,〔-〕【元】【明】,今應云梵【宮】 [0055023] 作【大】*,云【宋】* [0055024] 或無經字【大】,〔-〕【宮】 [0055025] 無【大】*,有【宋】*【元】*【明】* [0055026] 首【CB】【麗-CB】【宋】【元】【明】【宮】,道【大】 [0055027] 音【大】,普【宮】 [0055028] 作【大】,音【宮】 [0055029] 或無經字【大】,異本【宮】,異本或無經字【宋】【元】【明】 [0055030] 呪【大】,呪經【宋】【元】【明】【宮】 [0055031] 部卷【大】,卷部【宋】【元】【明】【宮】 [0055032] 年遠【大】,遠年【宋】【元】【明】【宮】 [0055033] 收正【大】,正收【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9 冊 No. 2034 歷代三寶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