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4]第四

契經品第八

已說定品契經品今當說

一切智所說  契經微妙義
此吾今當說  宜應善心聽

雖有一切阿毘曇契經義然諸契經應具分別今當說世尊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云何

欲界十居止  色界說十七
無色中有四  三有亦復然

欲界十居止者此欲界十居止地獄畜生餓鬼六欲天[6]四王天三十三天[7][8]師哆[9]他化自[10]是眾生起欲想此處所中若可得物盡[11]望婬欲所有是以說[12]欲界色界云何色界說十七色界說十七者[13]居梵身梵富樓[14]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無罣礙受福果實無想眾生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處所不起欲想但成極妙色非男非女形[15]故色界無色中有四者無色界四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處所無色彼離色欲是以說無色界世尊說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云何三有亦復然謂前三界分別即是三有如世尊所說七識住是云何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三地
無色亦如是  慧知諸識住

此欲界中若趣善數如人及六欲天色界前三地無色前三地初禪地上二禪地三[16]二禪地上三禪地三三禪地上四禪地九於中前三地及無色前三地是說七識住何以故不壞識故惡趣中苦痛壞故不得立識住第四禪無想定壞故亦不得立識住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壞故不得立識住是故不說

第一有無想  眾生居說九
諸有漏四陰  是說四識住

第一有無想眾生居說九者此七識住及無想眾生非想非非想處是說九眾生居於中眾生居止是故說眾生居諸有漏四陰[17]是說四識住者有漏色若識相續有此伴是故說識住世尊說十二[18]枝緣起此亦應當說相

諸煩惱及業  有體漸漸生
是名說有枝  眾生一切生

於中煩惱是無明[19]名說業者行及有名說體者餘枝是一切眾生漸漸生依體立煩惱煩惱所作業業所作體是故十二種分別此枝為一時行為漸漸非一時十二[20]苦陰說十二枝無明為首

彼是次第立  受於生死中
[1]去及未來  處中說於八

彼有枝次第立於中前生時一切煩惱共有及伴說無明由此故造業業造果是行彼生[2]種心是識彼共生四陰相續是名色於中所依眼為首諸根是六入根境界心和合是更樂更樂所生受是痛痛所著是愛痛具所煩勞是受彼所勞造業是有於中更受果是生彼生中無量起災[3]患是老死如是此有枝一切生中二攝過去世二未來八現在生中攝世尊說六界此云何

諸大謂有四  及與有漏識
亦色中間知  是界說生本

諸大謂有四及與有漏識亦色中間知者四大有漏識及色中間可知謂眼所受此六法說界以何等故於眾多法中說六界是界說生本是六法生死之本此中有士夫想於中身地所生水所潤火成熟除爛腐臭風所起空中間飲食由風行出入識所立此中起士夫想是生死性故說界世尊說四聖諦此相云何

諸行若有果  有漏是說苦
若有因是習  苦盡謂之滅

諸行若有果有漏是說苦者一切有漏[4]從行因中生亦作一切苦患是故一切行說苦諦若有因是習者一切有漏行[5]他因是以一切行說習諦如一女亦說母亦說女前後故如是有漏行亦說苦諦亦說習諦已生當生故苦盡謂之滅者一切有漏行滅休息謂之滅諦

若有無漏行  是說為道諦
彼為二事故  見著則知微

若有無漏行是說為道諦者一切無漏行說道諦何以故休息苦時盡是[6]具故何以故說諦彼為二事故二事說諦自相真實非顛倒及見彼得非顛倒意如前因後果以何等故世尊前說果後說因見著則知微聖諦雖有前習後苦先修道後得滅但應前見苦諦後見習諦如是應先見滅諦後見道諦何以故苦麁習細滅麁道細是故世尊先說苦諦後說習諦先說滅諦後說道諦世尊說四聖沙門果此幾種

聖果有六種  最勝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俱依未來

聖果有六種者六種四沙門果無漏五陰及數緣滅四沙門果何地所攝最勝在九地最勝是無著果是九地所攝根本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第三在六地者不還果六地所攝具足四禪未來及[7]非無色以無法智故二俱依未來者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未來禪所攝以未離欲故世尊說四道苦非速[8]苦速通樂不速通樂速通此何相

從信行諸法  無煩惱遲想
從法行諸法  無煩惱速想

從信行諸法無煩惱遲想者從信行無漏法是非速鈍根輩所攝是遲若受此當知信解脫時解脫亦受同鈍根故從法行諸法無煩惱速想者從法行無漏法利根輩所攝是速若受此當知見到不時解脫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禪地中  知假名樂想
小及難得故  餘皆是苦想

根本禪地中知假名樂想者根本四禪中利根及鈍根法說樂道何以故止觀[9]導等故及樂行故小及難得故餘皆是苦想者餘地攝無漏是苦想所以者何以小故未來禪中間禪止道小無色中觀小是故極苦一向難得及小故說苦世尊說四不壞淨於佛不壞淨於法僧聖戒不壞淨此云何

自覺聲聞法  解脫亦餘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及決定

自覺聲聞法解脫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自覺是佛彼佛無著果所攝無學功德是佛法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說於佛不壞淨已取正證聲聞彼學無學功德是說聲聞法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說於僧不壞淨涅槃中無漏信及餘有為法如苦諦習諦信菩薩無漏功德信學無學辟支佛法信是說於法不壞淨聖戒者無漏戒是說於戒不壞淨以何等故不壞淨一向無漏非有漏及決定此是決定從正見中生故無漏信無漏戒定無漏有漏信者為不信所壞有漏戒者為非戒所壞是以不決定無漏不壞至後生是以決定故不壞淨一向無漏世尊說修定有四有修定於現法中得樂居有修定得知見有修定分別慧有修定得漏盡此何相

初禪若有善  說現法是樂
若知於生死  是說名知見

初禪若有善說現法是樂者淨及無漏初禪能得現法樂居若知於生死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說修定知見共依五陰

慧分別當知  求得諸功德
金剛喻四禪  是名為漏盡

慧分別當知求得諸功德者方便生功德名欲界戒聞思修功德一切色無色界善法一切無漏有為法是一切修定分別慧金剛喻四禪是名為漏盡者金剛喻名最後學心共相應共有第四禪所攝是說修定漏盡何義此如來自已說世尊說四如意足四正斷四意止彼亦應當說相

善有為諸法  求方便等起
佛說如意足  亦現正意斷

善有為諸法求方便等起佛說如意足者求方便等起如前修定分別慧說是一切如意足如意乘器故亦現正意斷者即此一切功德說正斷

彼亦是意止  四聖種亦然
謂有恩力生  彼聖之所說

彼亦是意止者即此法亦說意止世尊說四聖種此云何四聖種亦然即此法亦說四聖種何以故此一切功德說意止正斷如意足聖種謂有[1]恩力生彼聖之所說此諸法謂定恩力生由定[2]是故說如意足精進恩力生故說正斷念恩力生故說意止少欲知足恩力生故說聖種已共分別道品自相今當說

淨信精進念  喜慧及[3]倚覺
護思惟戒定  是法謂道品

此十法說道品非餘於中信是信根信力精進是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4]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覺枝正念喜是喜覺枝慧是四意止慧根慧力擇法覺枝正見倚是倚覺枝護是護覺枝思惟是正志戒是正語正業正命定是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何以此法如是多種分別

處方便一意  [5]濡鈍及利根
見道思惟道  佛說三十七

處者正念立緣中故說意止方便者正方便故說正斷一意者立一意故說如意[6]濡鈍意得故說根利根者利根意得故說力見道者見道得故說道[7]思惟道者思惟道得故說覺支是謂分別事故佛說三十七此十法事故佛說三十七此道品何地所攝

禪第二未來  是說三十六
三四三十五  中間禪亦然

禪第二未來是說三十六者第二禪無正志未來禪無喜覺枝餘有三四三十五中間禪亦然者第三第四禪中間禪無喜覺枝無正志餘有

第一說一切  三空三十一
最上二十一  欲界二十二

第一說一切者初禪具有三十七三空三十一者三空中有三十一正志正語正業正命身意止彼中無餘有最上二十一者非想非非想處無七覺八道及身意止欲界二十二者除覺枝道枝餘有世尊說四食揣食更樂食意思食識食是何[8]

諸食中揣食  是欲界三種
識思及更樂  是食謂有漏

諸食中揣食是欲界三種者欲界揣食三種細滑除飢渴故說食識思及更樂是食謂有漏者有漏識有漏思有漏更樂是說食有何義後生相續不斷故說食世尊說三三摩提無願無相此三摩提云何行幾行

無願有十行  [9]二行是空定
聖行中四行  說是無[10]想定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三摩提行十行無常行苦行習諦四行道諦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三摩提二行空及無我行聖行中四行說是無想定者無想三摩提滅諦四行世尊說四顛倒於無常有常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不淨有淨想非我有我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此何見斷為何性

曉了見苦斷  四種是顛倒
三見性所有  捨見正見說

曉了見苦斷四種是顛倒者一切四顛倒見苦斷以行苦處故三見性所有捨見正見說者顛倒是見性三見中最上即是說顛倒身見是說我見我是我見故邊見見有常及斷見盜不淨見淨彼一切行苦處及見性所有心想見作亂故說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但非性顛倒世尊說多見六十二[1]首是何見所攝[2]一切見是五見所攝身見為首云何知

誹謗於真實  此說為邪見
非實而見實  是二見及智

誹謗於真實此說為邪見者謂見誹謗真實法無此如說無施無[3]齊無說如是一切說邪見非實而見實是二見及智者五陰中不真實我見我觀有[4]是實見說身見非真實樂淨觀有樂淨是見見盜及餘邪智思惟所斷如夜有見謂是賊如竪木人像

淨見謂戒盜  是非因見因
受邊說此見  依斷滅有常

淨見謂戒盜是非因見因者謂法於法非因見是因此見是戒盜如苦行至解脫受邊說此見依斷滅有常者謂見無常事見常是謂有常見謂因緣相續不識已見斷是謂斷見謂之受邊見

建立諸誹謗  因依於二邊
若有事轉行  是正見應斷

建立諸誹謗者說邪見彼若誹謗苦是見苦斷若誹謗習是見習斷若誹謗滅是見滅斷若誹謗道是見道斷身見建立於苦我是我是見苦斷見盜建立苦為樂是見苦斷[5]若習是見習斷若滅是見滅斷不受正法是故見滅斷道亦復然戒盜若行有漏處是見苦斷若行無漏處是見道[6]見斷滅計常是亦見苦斷現五陰受斷滅計常非不現此中分別一切諸見世尊說二十二根此云何

諸界在於內  身三及命根
是根生死依  聖人之所說

諸界在於內者身三者身根三種身根男根女根及命根者命根第九是根生死依聖人之所說者此九根生死依故說根眾生是生死想

從痛諸煩惱  信首依清淨
九根謂無漏  是三依於道

從痛諸煩惱者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是諸痛從此諸煩惱故說根信首依清淨者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依此解脫故說根九根謂無漏是三依於道者信首五根三痛及意根是若無漏依道故說根謂從信行法行道所攝是未知根謂思惟道所攝是已知根謂無學道所攝是無知根此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

欲界四善八  色種性有七
諸心數者十  一心慧所說

欲界四者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是一向欲界繫餘如界品說善八者信首五根及三無漏色種性有七者色根有七五色根男根女根餘者非色幾性心幾性心數幾非性心非性心數諸心數者十信首五根及五痛一心慧所說者意根是餘根非性心非性心數幾有報幾無報

一及十有報  是慧之所說
十三中是報  見實者分別

一者憂根一定有報一向善不善故現在方便起是不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是以非無記故一向有報及十有報是慧之所說者信首五根謂有漏是有報謂無漏是無報意根及三痛謂無記及無漏是無報餘善不善是有報苦根謂無記是無報餘有報幾是報幾非是報十三中是報見實者分別十三根中或性是報或非色根七命根意根及四痛無記法者善不善中生故報生時幾根最[7]初得報

二或六七八  謂初時可得
欲中有報[8]  亦六及上一

二或六七八謂初時可得者謂漸漸成根如卵生濕生胎生是最初時二根生身根及命根化生無形得六根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欲中有報想者此說是一向欲界眾生亦六及上一者色界最初得六根無色一根彼爾時一向穢污心是以一向穢污得心心數法非報命終時幾根最後捨

四捨八與九  或復捨於十
死時漸漸滅  善捨各增五

四捨八與九或復捨於十死時漸漸滅者無記心漸命終時最後捨四根護根無形一時無記心命終捨八根一形九二形十善捨各增五者即彼善心加增信首五根如是色無色界隨根可得亦如是幾見斷幾思惟斷幾無斷

二斷無斷四  二種根有六
三微妙不斷  謂餘思惟斷

二斷無斷四者四根見斷思惟斷無斷意根及三痛二種根有六者信首五根及憂根三微妙不斷者三無漏是不斷謂餘思惟斷者九根思惟斷命根八及苦根已說諸經[1]門今當說世尊說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識識何法

若取諸根義  是五種心界
受一切諸法  是謂意識界

若取諸根義是五種心界者義名五種色是五識識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細滑受一切諸法是謂意識界者意識識一切諸法此境界一切諸法有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色界相應不相應無色界相應不相應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二種善及無記此中應分別智一一智境界幾法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未知智為七  他心境界三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五法法智境界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未知智為七者未知智境界七法無色界及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他心境界三者他心智境界三法色及無漏相應

有漏智有十  因果境界六
解脫智一法  道二謂餘九

有漏智有十者有漏智是等智彼一切十法境界一切法境界故因果境界六者苦智及習智是境界六法[2]三界相應不相應解脫智一法者滅智境界一法[3]唯無為善道二者道智境界二法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謂餘九者餘盡智無生智是境界九法除其無為無記是謂智解

自地煩惱定  所使於自地
一切遍是種  隨在於彼類

自地煩惱定所使於自地者欲界諸煩惱所使於欲界梵世諸煩惱所使於梵世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盡當知一切遍是種隨在於彼類者通一切遍不通一切遍諸煩惱所使隨種通一切遍亦他種如身見見苦斷此中苦諦所斷一切使所使及見習斷通一[4]如是至命根思惟斷此思惟所斷[5]切所使及通一切

三界煩惱定  定在於三界
二界應當知  一界亦復然

三界煩惱定定在於三界者謂法三界所攝是定在於三界此中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意根定在三界此中一切使所使二界應當知者謂法二界所攝是定於二界此中二界一切使所使隨界可得如覺觀定在欲色界此中欲色界一切使所使一界亦復然者謂法定在一界此中一界一切使所使如憂根定在欲[6]界一切使所使

此佛說契經  顯示於諸法
識智及諸[7]使  分別此三門

此佛契經中若說諸法是三門應分別識門智門使門如欲有中五根義是六識識色界四識除鼻識舌識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五種故欲色界使所使

雜品第九

已說契經品雜品今當說

已說隨相應  一一分別法
於上眾雜義  今略說善聽
有緣亦相應  有行或與依
心及心數法  是同一義說

心及心數法此名差別一切行一緣是故說有緣更互相應故說相應境界行故說行由依生故說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及有為
說處有道路  有果應當知

有為法中此名差別由依緣故說緣生他故說因由依因故說有因由依造有故說有為多方便善顯現故說處依過去未來現在道路故說道路有轉成果故說有果

有惡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及習  亦復名修學

有惡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不善及隱沒無記法此名差別不可說輩中立故說有惡煩惱所覆故說隱沒煩惱垢污故說穢污凡鄙故說下賤無智闇亂故說黑善有為及習者善有為法此名差別慧中生故說善行時能得功德及可行故說習及修已說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今當說

無思想二定  亦眾生種類
句身味名身  命根與法得
凡夫性所有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無思想者生無想天心心數法不起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於生死解脫想由第四禪心相續一時斷滅盡定名厭於勞務息止想由非想非非想心相續一時斷亦眾生種類者生處已生於此處眾生依及心相似句者名會所說如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味者句會事廣說如偈及契經名者字會說義如說常命根者根及大等相續不斷得者成就諸法不捨凡夫性者未取正證離聖法是凡夫性所有四相者無常非色者此一切諸法如上所說非色非色所攝不相應者無緣故說是有為行者有為造故說有為行此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善二三種五  七應是無記
二在色當知  一在無色地

善二者無想定滅盡定三種五者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七應是無記者七無記無想天眾生種類凡夫性所有此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二在色當知一在無色地二在色當知者無想定及無想天是色界一在無色地者滅盡定在無色界

二界說於三  謂餘在三界
有漏無漏五  其餘定有漏

二界說於三者名亦在欲界亦在色界非無色界離言語故謂餘在三界者眾生種類凡夫性所有及四相通在三界此中幾有漏幾無漏答曰有漏無漏五其餘定有漏五者無常在有漏中有漏在無漏中無漏其餘定有漏者謂餘一切定有漏此離聖法假名凡夫三界中無記此云何捨云何斷

初無漏心中  聖不成就捨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初無漏心中聖不成就捨者第一無漏心中得聖法時得不成就捨凡夫流諸界者流諸界時謂處所命終此處所捨謂處所生彼處所得無記故離欲時滅盡者謂地凡夫所有若此地離欲爾時得滅凡夫性已說心不相應行無為今當說三無為法數緣滅非數緣及虛空於中數緣滅者解脫諸煩惱依於數緣滅有漏法離煩惱解脫數緣力智力計挍事有而無是名數緣滅無罣礙之相是名曰虛空謂不障礙色是虛空

諸法眾緣起  亦從依與緣
不具以不生  此滅非是明

一切有為法從眾緣而生無緣則不生如眼識[A1]依色依空依明依地依寂然若此一切共和者便得生若餘不具便不得生如眼時眠一切時生爾時是餘事不具眼識不得生若彼眼識應當生而不生眼生已終不復更生離此緣故是有未來不復當生彼起具差違不和是非數緣滅如是一切行盡當知已說無為因今當說有為法說是因此中云何因為誰[1]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前因相似增者前生法後生相似因轉增如濡善於自地濡善因及中因上因中於中因及上因上唯上因行法時有住有增終不減以是故非為濡因或俱依倚生者或因俱生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自然因已生當言因非不生前者後因未生者無前後若為有者應隨時生不從因但不爾是故不有一切遍因亦如是及次第緣謂此報者為是眾生數為非眾生數報是眾生數報者眾生數法中說非不眾生數所以者何眾生數者不共有非眾生數共有是故非報是果法云何有為解脫果一切有為法性果所有由因緣故無為解脫亦應說道果有緣法云何行緣有緣者共俱有緣法是相應是共俱一緣中行不別何處行行於他境界他境界中行非自性離自行及緣差別故心心數法為有處所為無處所無處所所以者何普因故普因生心心數法因二眼生一識若有住處者應住一眼中一識故若爾者第二眼不應見色而見是故非一眼中住如是一切盡知若如是者以是故無住處世尊說心解脫云何心解脫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生時而解脫道生時解脫所以者何道生時諸煩惱滅是故生時解脫道生時斷煩惱為不

道滅時滅結  明慧之所說

道滅時斷諸煩惱非生時所以者何道生時是未來未來道者不能行事以是故無礙道滅時斷煩惱解脫道生時解脫世尊說有愛無有愛有愛幾種[2]有幾種

有愛有五種  無有獨一相

有愛有五種有愛名於生不生物若愛是名有愛此五種[3]有苦斷[4]習滅道斷及思惟斷無有獨一相者無有愛名已見斷樂於斷是名無有愛此一向思惟斷所以者何從見愛思惟斷此是不轉行相續中愛非愛見是故思惟斷世尊說三界斷界無欲界滅界此何相

愛處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愛斷是無欲界處斷是滅界餘煩惱斷是斷界十心欲界善穢污無記色界善穢污無記無色界善穢污無記及無漏此心幾穢污心中可得幾善心中可得幾無記心中

穢污心得十  正覺之所說
善心中得六  無記即無記

穢污心得十正覺之所說者穢污心中得一切十心界及地來還時三界善穢污及無記此心一切得退時得無漏善心中得六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善求學得及身口行亦變化心無記色界善變化心無記無色界善心及無漏無記即無記者無記心唯[1]無記以劣故前已說道品十法此中幾根性所有幾非根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為根

此中六法根性所有信首五根及喜餘者非根所有諸法為自性相應為他性

相應於諸法  是說謂為他

諸法他性相應不自性非為自性於自性伴若此解脫當云何

緣中解於縛  大仙人所說

諸煩惱於緣中愚即彼不起愚緣中縛即於中解不可以相應解相應所以者何以空故若斷即是解脫[2]如是若解脫者即是斷頗斷非解脫不或斷已故縛見道及思惟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見苦所斷煩惱斷而見習所斷煩惱縛如是思惟所斷一切種更互相緣故見四真諦云何得不壞淨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興起清淨信  修習於二世

二解於三諦者觀苦習滅得於法不壞淨苦智習滅相應信是名不壞淨得是及聖戒四由見正道興起清淨信者見道時具得四幾世修修習於二世諸法修於二世現在[3]修行未來者得修心共行法云何

一切心數法  說是心共行
此相及餘法  作亦應當知

一切心數法說是心共行者一切心數法說心共行心近故此相者此心有四相無常亦心近故及餘法者餘心數法相亦心共行作亦應當知者無教戒如前說斷法云何斷諸有漏法一切有漏法斷雜惡故知法云何知及諸無垢有漏及無漏是一切知法一切智境界故遠法云何過去未來是說遠不辦事故近法云何餘說近現在近[4]辦事故無為近速得故定法云何

無間無救業  及諸無漏行
慧者說是定

五無間業是定必至地獄故無漏行亦是定必至解脫果故餘不定見處云何見處必有漏一切有漏法見處五見處所故若成就根是成就幾根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少成就極八  曉了根所說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十九根成就極多如二形及具根者未離欲見諦少成就極八曉了根所說者成就八根如不具身根斷善根及生無色中凡夫幾種更樂五種

增有對無明  處中明更樂
聖道俱有二  能興起成果

意識相應更樂是說增更樂五識相應更樂[5]謂有對更樂穢污更樂是說無明更樂無漏更樂是說明更樂有漏非穢污更樂是說非明非無明更樂何等道[6]德果為無礙道為解脫道聖道俱有二能興起成果二道共得果一者解縛二者得解脫此二道成果無著住何心般涅槃[7]著心中得無為涅槃無著一切事無所作[8]無為無所求住從報心中便般涅槃幾有

生有及死有  根本亦復中

生有者始生時陰是謂生有死有者死時陰是謂死有根本有者除生有及死有於其中間陰是謂根本有中有者有所至陰是謂中有說有厭有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

諸智在苦因  此忍修於厭
滅欲得無欲  說普在四中

諸智在苦因此忍修於厭者若智及忍緣苦習是說厭行厭處故滅欲得無欲說普在四中者四諦中智及忍說離欲能斷欲故

論品第十

威儀不威儀  若離復獲得
不由此致勝  能決定者答

從無色生色

頗得聖果時  一切離諸惡
有為淨善法  得已而不修

退時得過去

道者興起時  未遠離諸惡
解脫時離惡  願答已必定

謂當來[1]

頗光曜煩惱  興起於定時
清淨初禪中  獲得墮衰退

無著果修及[2]勳修

頗見諦道中  逮得諸善法
是法亦有緣  聖者不見緣

欲界中修行等智

頗慧有漏果  遠離淨功德
不離從於意  此亦是彼果

欲界變化心

頗住無礙道  成就於諸滅
諸煩惱從彼  非如無漏見

修學諸[3]道時

頗結不解脫  無垢者獲得
而不斷煩惱  謂此無垢盡

從光曜中生梵天時

頗無漏淨地  未曾得已得
不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離色欲取證時得無漏無色思惟道

頗未得諸法  而逮得此法
不捨彼不得  若能知者答

有餘初無漏心品得餘無漏功德捨凡夫事餘者一切不得

阿毘曇心論卷第[4]


校注

[0826004] 第【大】〔-〕【明】 [0826005] 惠【大】慧【宋】【元】【明】【宮】 [0826006] 四【大】四天【宋】【元】【明】【宮】 [0826007] 摩【大】摩天【宋】【元】【明】【宮】 [0826008] 師哆【大】率陀天【宋】【元】【明】【宮】 [0826009] 樂【大】樂天【宋】【元】【明】【宮】 [0826010] 在【大】在天【宋】【元】【明】【宮】 [0826011] 望【大】〔-〕【宋】【元】【明】【宮】 [0826012] 欲【大】故【明】 [0826013] 居【大】*居止【宋】【元】【明】【宮】* [0826014] 光【大】〔-〕【宋】【元】【明】【宮】 [0826015] 故【大】故說【宋】【元】【明】【宮】 [0826016] 二【大】三【宮】 [0826017] 是【大】故【宋】【元】【明】 [0826018] 枝【大】*支【宋】【元】【明】【宮】* [0826019] 受【大】取【宋】【元】【明】【宮】 [0826020] 苦【大】若【明】 [0827001] 去【大】二【宮】 [0827002] 種【大】種子【宋】【元】【明】【宮】 [0827003] 患【大】害【宋】【元】【明】【宮】 [0827004] 從行【大】行從【宋】【元】【明】【宮】 [0827005] 他【大】說【明】 [0827006] 具【大】道【明】 [0827007] 中【大】中間【宋】【元】【明】【宮】 [0827008] 通【大】*道【明】* [0827009] 導等【大】等道【宋】【元】【明】【宮】 [0828001] 恩【大】*思【宮】* [0828002] 住【大】生【明】 [0828003] 倚【大】*猗【宋】【元】【明】【宮】* [0828004] 枝【大】*支【明】* [0828005] 濡【大】*軟【宋】【元】【明】【宮】* [0828006] 足【大】足軟鈍者【宋】【元】【明】 [0828007] 支【大】*枝【宋】【元】【宮】* [0828008] 相【CB】想【大】〔-〕【宋】【元】【明】【宮】 [0828009] 二【大】一【宮】 [0828010] 想【大】*相【宋】【元】【明】【宮】* [0829001] 首【大】為首【宋】【元】【明】【宮】 [0829002] 答【大】答曰【宋】【元】【明】【宮】 [0829003] 齊【大】齋【宋】【元】【明】【宮】 [0829004] 是實【大】實是【宋】【元】【明】【宮】 [0829005] 若【大】若見【宮】 [0829006] 斷【大】斷滅【宋】【元】【明】【宮】 [0829007] 初【大】初初【宋】【元】【明】【宮】 [0829008] 相【大】想【宋】【元】【明】【宮】 [0830001] 門【大】問【宋】【元】【明】 [0830002] 三界【大】二界【宋】【元】 [0830003] 唯【大】*惟【宋】【元】【明】【宮】* [0830004] 切【大】切遍【宋】【元】【明】【宮】 [0830005] 切【大】切使【宋】【元】【明】【宮】 [0830006] 界【大】界此中欲界【宋】【元】【明】【宮】 [0830007] 使【大】便【宮】 [0831001] 因【大】不因【宋】【元】【明】【宮】 [0831002] 有【大】有愛【宋】【元】【明】【宮】 [0831003] 有【大】見【宋】【元】【明】【宮】 [0831004] 習【大】集【明】 [0832001] 無【大】得無【宋】【元】【明】【宮】 [0832002] 異【大】異不【宋】【元】【明】【宮】 [0832003] 修行【大】行修【宋】【元】【明】【宮】 [0832004] 辦【大】辨【宮】 [0832005] 謂【大】說【宋】【元】【明】【宮】 [0832006] 德【大】得【宋】【元】【明】【宮】 [0832007] 著【大】著報【宋】【元】【明】【宮】 [0832008] 無【大】無所【宋】【元】【明】【宮】 [0833001] 願【大】修【宋】【元】【明】【宮】 [0833002] 勳【大】熏【宋】【元】【明】【宮】 [0833003] 道【大】通【宋】【元】【明】【宮】 [0833004] 四【大】四勝【宋】【元】
[A1] 眼【大】【磧-CB】根【麗-CB】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