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阿毘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觀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是相今當說

謂智賢聖品已略說有無有境界[A1]今當說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於中法智名謂境界於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故曰法智從法智根現見已非根現亦見未知智未知智名謂境界色無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後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謂有漏智是多取等諦[6]智男女長短為首

苦習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與四智  解脫師所說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於諦如是相似名所說苦諦境界說苦智習諦境界說習智滅諦境界說滅智道諦境界說道智解脫師所[7]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他心智謂有漏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色界道是未知智盡無生智二者無學二智盡智無生智於中所作已竟受無學智是盡智不復更作受無學智是無生智是亦法智未知智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境界在四門此二智四諦境界已說十智行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說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行四行受苦四行習四行滅四行道未知智色無色界亦爾如是行或非是說為等智者[8]第一法中攝等智行無漏行二諦所攝十六行第一法攝四行聞思及餘思惟等智十六行離此餘等智非十六行謂施慈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正觀他心智  此或是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四行如上說道智亦如是正觀他心智此或是或非者無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勝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1]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所以者何彼行等諦我已作不復更作無我者不以此行受相為最勝者非一切無漏智在十六行十六行者是總行更有無漏智受十六相如身意止是自相智不在十六行前受十六行此自相行於諸無漏智前受故勝已說十六行如此智所得今當說

第一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增益一

第一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第一無漏心苦法忍相應未離欲成就一等智已離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心苦法智相應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已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增益一者於上四[2]時增說一四時得苦未知智得未知智習法智得習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忍中不得智此智何地所攝

九智聖所說  依倚於上地
禪中有十智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依倚於[3]上地者未來禪中間禪無他心智根本禪攝故禪中有十智者根本四禪中有十智無色地中八者[4]色中有八智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境界於欲界不以無色境界於欲界他心智行乘色無色中無色已說地修今當說修有二種得修行修得修者謂功德未曾得而得得已諸餘功德彼所倚亦得得已後時不求而生行修者謂曾得功德今現在前行此諸智云何修

[5]以得為修  智者諸聖見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已得為修智者諸聖見彼即當來修者見諦道中謂智現在前修即彼當來修法智乃至道智諸忍亦如是者忍亦如是苦法忍現在前修即苦法忍當來修非智非餘忍如是一切

是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或修七或六  最後心所說

是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即見諦道中三心[6]須當來修等智苦未知智習未知智滅未知智行此三諦時得修等智所以者何此三諦[7]習已觀非道諦謂地見道即彼地等智及欲界或修七或六最後心所說者道未知智離欲修七智謂阿那含果所攝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門果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無漏心  於上思惟道
當知修於七  六修增益根

十七無漏心於上思惟道當知修於七者須陀洹果上思惟道十七心須修七智此道未來禪所攝是以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無[8]以故無餘七智必修所以者何彼意此功德常不空若不修者曾得已捨復未更得於其中間應空而不空是以必修[9]種增益根者增益根名謂信解脫增益諸根逮得見到彼有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是一切無礙道一切解脫道修六智此說未離欲是以無他心智爾時學道不學斷煩惱彼未曾得修功德非已曾得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還果時  遠離於七地
思學諸通道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不還果修八智彼中要得根本禪是以修他心智餘智如[10]遠離於七地者四禪三無色離欲時一切九解脫道修八智於中一切修下地禪思學諸通道解脫修習八者三通如意足天眼天耳一切九解脫道修[11]八智所以者何攝根本禪故

此無礙道中  及滅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說者修習七

七地離欲時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所以者何此無礙道修滅結[12]他心智非滅結以故不修非想非非想處第一有彼離欲時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等智所以者何等智於非想非非想處轉還以非[13]離故

離於第一有  六修無礙道
乘上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離於第一有六修無礙道者第一離欲時九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乘上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此修一切地當知修自地諸智及下地所攝謂依初禪離欲彼修二地功德自地所攝及未來禪如是至無所有處

漏無漏一切  諸地修功德
初無學心中  此未知智意

漏無漏一切諸地修功德初無學心中者得無著果時九地及自地亦一切諸地於中修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地煩惱相違一切地有煩惱意不明淨無煩惱意明淨是以離彼修一切此無學初心何智相應此未知智意是初無學心未知智相應彼作是念我生已[1]是非想非非想處生緣所以者何最後盡故是以苦未知智相應又世尊言見此三為一種為種種此是慧之差別慧性所有但以事故世尊或說見或說智此義云何

謂決定能知  諸忍非智性
盡智則非見  無生智亦然

謂決定能知諸忍非智性者修行八忍能求故見能視故慧但非智不決定故所以者何用始緣故盡智則非見無生智亦然者盡智無生智視故慧決定故智但非見不求故無所為故餘無漏慧種三性所有智及慧

善俗有漏智  在意及諸見
當知此則見  說一切是慧

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諸見當知此則見者意識地中善有漏慧三性智及慧五見煩惱性此見所有觀察故亦不離智及慧餘有漏慧種非見性所有所以者何無記意識相應慧種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穢污慧種亦非見性所有煩惱所壞故五識相應慧種亦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亦不離智性說一切是慧者謂前所說離如忍中離智盡智無生智離見除善意識地及五見已餘有漏慧離見慧不如是所以者何一切智種一切見種即是慧種故一一智幾智緣

法智未知智  曉了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是二智境界

法智未知智曉了於九智者法智觀九智緣九智除未知智所以者何未知智者非欲界果非欲界因非欲界滅非欲界道未知智亦如是九智緣除法智因智及果智是二智境界者習智是因智彼有漏他心智及等智緣同習故餘非緣無漏故苦智亦如是此即果智

道智是九智  解脫智無緣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是九智者道智境界九智不緣等智有漏故餘盡緣同道諦故解脫智無緣者解脫智是滅智非緣智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有四智緣一切十智等智緣十智境界一切法故他心智亦緣十智具他心境界故盡智無生智亦緣十智一切有為境界故又世尊言未知智如離非想非非想處得無著果未知智是彼道非以此可知未知智是彼道非餘耶亦有法智是色無色界道何者

若息止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滅於三界  非欲未知智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滅於三界者謂滅法智及道法智在思惟道是滅於三界結或有法智離色無色界欲謂此重見惡是於欲界思惟滅及道離色無色界欲非苦智非習智所以者何不同苦習同於滅道故頗有未知智滅欲界不非欲未知智無有未知智能滅於欲界所以者何無彼重見惡而[2]非此神通智性所有彼亦應當說一一幾智

如意足等智  天眼耳亦然
六於宿命中  五說他心智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如意足說等智天眼天耳亦如是無漏智不以此行六於宿命中者宿命通有六智法智憶法智分未知智憶未知智分等智憶俗苦智憶過去苦習智憶過去習道智憶過去道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有五智法智知他心中法智及彼相應心心數法未知智亦如是等智知他俗心心數法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數法他心智五

九智漏盡通  聖人之所說
八境界於身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聖人之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一切漏相違故又世尊言身身觀意止觀者是慧此意止何[3]智所有八境界於身八智觀身色假名為身是八智所知除他心智及滅智若智緣色者是身意止此二智不緣色法十者法意止有十智離色餘法謂法是境界有十智自[4]相界及一切總[5]如是法意止九智二者痛及心九智除滅智謂智緣痛是痛意止謂智緣心是心意止諸如來有智力云何如來力施設智及如來四無所畏智性所有如所說我等正覺此諸法未等正覺不見此相如是一切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性所有

是處非處力  及無畏第一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無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佛有十智是處非處力是處智名受諸法真實相真實行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謂是處智非處智名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則知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處智是佛十智初無畏亦十智等正受故餘此中差別者是處非處力差別有十力初無畏差別有四無所畏處非處智是境界差別故十種分別初無畏亦境界差別故四種分別四辯亦智性所有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

法辯辭辯一  應義辯俱十
願智是七智  智最勝所說

法辯辭辯一者法辯名覺諸法名是等智非以無漏智受名世俗中名是假號無漏智不以此行辭辯名覺正說此亦等[A2]是俗中假號應義辯俱十者應辯名觀及現無所罣礙方便智是十智義辯名覺諸法真實彼亦十智受真實相故([1]其人云辭應二[2]辯應一等智法義[A3]辯十智[3]也)願智有幾智願智是七智智最勝所說願智有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願智者利捷疾境界於三世受一切諸法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一等智)

定品第七

如是知諸智此智當云何

智依於諸定  行無罣礙行
是以思惟定  欲求其真實

智依於諸定行無罣礙行者如燈依油離風處光焰甚明如是智依於定意離諸亂智光甚明必定無疑行於緣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實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此中一一說  雜味淨無漏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有八定四禪及四無色定此中一一說雜味淨無漏者初禪有三種味相應無漏如是一切諸定[4]云何味[5]相應云何淨云何無漏

善有漏是淨  無熱謂無漏
氣味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善有漏是淨者謂善是淨故說淨無熱謂無漏者煩惱假名熱謂定無煩惱是無漏氣味愛相應者謂禪無色定愛相應[6]是具足共相應共行是說味相應最上無無漏者最上非想非非想處彼中無無漏[7]揵疾行故是有[8]三種餘各三種禪何性所有

[9]枝有覺觀  亦復有三痛
[10]干種四心  謂之是初禪

五枝者謂五枝攝受初禪令堅固亦從此得名一心覺名當入定時[11]生善功德始麁心思惟觀名令心細相續相連喜名於定中悅樂名已悅於身心中安隱快樂[12]一心名於緣中心專不散此種住定時是枝[13]入時捨時是故五枝初禪有覺觀者有覺有觀即是初禪以受五[14]今覺觀何用枝者謂善是於五枝中說穢污及無記亦有覺有觀而不是善亦復有三痛者初禪有三痛樂根喜根護根於痛中樂根是身痛喜根是意地護根在四識若干種者梵世中若干種有上有下是說具足生處四心者初禪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謂之是初禪者此一切諸法謂是初禪已說初禪[15]二今當說

二痛若干種  二禪有四枝
五枝是第[16]  此禪說二痛

二痛者第二禪有二痛喜根及護根若干種者於中身有若干種已離覺觀有若干心或時入喜根或時入護根但喜是根本邊有護根二禪有四枝者第二禪有四枝內淨一心內淨名是信於離中生信已得初禪離便作是念一切可離餘枝如前說此種於第二禪是枝五枝是第三者第三禪有五枝一心樂者意識地中樂根護者已樂於樂不求餘(其人云[17]雖有義不應[18]云枝[19]也)念者是護方便不捨智者不令樂一心者此種於第三禪中是枝此禪說二痛者第三禪有[20]二痛樂根及護根樂根是根本護根是邊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此枝謂說善  亦復分別種

離息入息出者息入者來息出者去是第[21]四禪中無所以者何彼由定力故身諸毛孔合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淨念一心[22]求離苦樂不苦不樂餘如前說何禪是枝[23]相應此枝謂說善善禪枝相應枝非穢污亦非無記亦復分別種者謂種隨處已說當知是餘處不應有如初禪有覺有觀四心說此種餘一切地無第四禪離息入息出是三中無不應說已說四禪四無色定謂餘今當說如世尊言有根本依若未離欲未有根本依而有無漏功德是無漏功德何地所攝未來禪所攝又世尊所說有三定有覺有觀無覺少觀無覺無觀於中初禪是有覺有觀第二禪是無覺無觀謂無覺少觀定是何地所攝是中間禪所攝是未來禪中間禪相今當說

相應有覺觀  俱在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相應有覺觀俱在未來禪者未來禪中有覺有觀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禪少有觀而無覺彼漸漸心息止

無依而二種  除其味相應
中禪有三種  俱為說一痛

無依而二種除其味相應者未來禪一向善有漏及無漏有漏者淨無漏即無漏中禪有三種者中間禪有三種無漏生死居故俱為說一痛者未來禪及中間禪俱有一痛護根非根本地故已說諸定餘功德於中攝今當說

三摩提有通  無量修一切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無願無相無漏心繫縛故有通者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智他心通智憶宿命智生死智漏盡通智無量者四無量無量眾生境界故曰無量修一切者十一切入地一切入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無量空處一切入無量識處一切[1]盡具解故一切入除入者八除入內未除色想不淨觀少境界一無量境界二除色[2]相少境界三無量境界四復除色想青黃赤白觀除入除淨境界故故曰除入及諸智者諸智有十如前說解脫者八解脫未除色想不淨思惟一除色想不淨思惟二淨思惟三四無色及滅盡定境界背不向故說解脫於中起者此諸功德九地中可得及於中起(其人云應十地)已說諸功德隨地可得今當說

一慧悲及護  慈亦有五通
說遍四禪中  六中有現智

一慧悲及護慈亦有五通說遍四禪中者一慧謂他心智三無量及五通是一切功德根本四禪中非餘六中有現智者現智是法智六地中有根本四禪未來禪中間禪

除入中說四  於中亦有喜
初解脫及二  功德初二禪

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脫此功德初第二禪中非餘

除入謂有餘  及與解脫一
亦八一切入  佛說最上禪

後四除入淨解脫前八一切入是功德第四禪中非餘

餘脫即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九謂無漏

餘脫即名說二一切亦然者餘四解脫自名所說及二一切入亦如是無量空處解脫無量空處一切入於無量空處中所攝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定非想非非想處所攝所以者何謂未離彼欲亦入餘九謂無漏者謂餘無漏法九地所攝如三三摩提七智漏盡通是九地所攝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等智是十地所攝此亦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以定數故此功德幾有漏幾無漏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已分別  謂餘盡有漏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解脫是有漏無漏定智[3]無分別者如契經品說無漏智及諸通如智品說謂餘盡有漏者餘一切功德一向有漏如三通威儀法故色聲受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入意解希望故三解脫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非揵疾行故想智滅離覺觀故除入亦意解希望故已說諸功德相成就今當說

未能度於欲  成就味相應
度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未能度於欲成就味相應者謂地若未離欲於彼地成就味相應度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者謂離欲界欲若未生梵世上地彼成就淨初禪及初禪地有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

住上應當知  無漏成就禪
求得諸功德  知非無欲中

住上應當知無漏成就禪者謂離下地欲彼住上地亦成就下地無漏如見諦離欲住梵世上地成就無漏初禪及初禪地定等諸無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世俗功德繫在隨生處無漏在斷中是以離生處捨有漏功德不捨無漏求得諸功德知非無欲中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上功德當知非一切功德離欲時得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無記[1]所有[2]欲及滅盡定[3]此求得非離下地欲時得已說成就因緣今當說定種有二十三八味[4]相應八淨七無漏此一一種幾種因

妙無漏無染  七種謂之因
淨味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

妙無漏無染七種謂之因者一一無漏七種自然因自地相應因共因淨味相應禪當知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禪於味相應初禪因非[5]非善因不相似故非餘地穢污因行相違故淨初禪於淨初禪因非穢污因不相似故非無漏因亦不相似故非餘地淨因自地果報故及自地繫縛故如是一切盡當知已說因緣次第緣今當說一一次第生幾種

無漏禪次第  興起六種禪
七八九有十  起禪亦空定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第二第三禪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無漏第[6]三禪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量識處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餘無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淨六有七八  [7]九十生十一
味相應諸禪  興二乃[8]已十

淨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淨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六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無漏無所有處無量識處非味相應離欲故如是一切盡當知一切自地味相應味相應諸禪興二乃以十者味相應禪次第生二自地味相應及淨不生餘各各相違故如是一切自地二下地一淨(其人云不應有下地一淨)一切味相應死時生已說次第[9]緣緣今當說一一幾種緣

淨以無漏禪  必緣一切地
穢污相應禪  獨緣於己地

淨以無漏禪必緣一切地者淨及無漏[10]一切地緣一切種穢污相應禪獨緣於己地者味相應禪緣於自地味相應禪及淨非無漏愛無無漏緣亦不樂於他地

無色無有力  緣下有漏地
善有根本地  穢污如味禪

無色無有力緣下有漏地者無色定不能緣下地有漏法極寂靜故何謂無色不能緣下地有漏法善有根本地淨及無漏根本無色是自地緣及上地非下地緣穢污如味禪者如味相[11]應說無色亦然

謂餘於色界  無量等功德
是必欲界緣  世尊之所說

謂色界餘功德如無量等一切入除入及解脫[12]唯緣欲界緣無量苦眾生青等諸色此則欲界所以者何神通二界緣故世尊所說[13]勳禪是云何勳一切四禪無漏者勳有漏是無漏力故受淨居果報若一切四禪勳者以何等故下三禪中無淨居果

若能勳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果實中

若得第四禪是能勳禪第四禪者先勳餘者後謂得第四禪離三禪欲以是故下地無有淨居果實中有問世尊言有願智是云何[14]

無著性不動  是得一切定
彼由定力故  能起頂四禪

於中若彼意生功德願智不[A4]諍辯首諸功德願智者如所願入定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有為或無為是一切盡知不諍者欲令他意不起諍便不起辯者諸法義及味決定無疑不罣礙無所畏是願智不諍及辯何地[15]

三地有願智  無諍依五地
法辭辯依二  二辯依於九

三地有願智者願智三地所攝第四禪初禪及欲界入第四禪知初禪及欲界說無諍依五地者無諍五地可得根本四禪四及欲界欲令一切不諍法辭辯依二者法辯名緣味是欲界及梵天世非上地離覺觀故辭辯名是味撰智彼亦二地中可得欲界及梵天世二辯依於九者義辯及應辯九地中可得四禪四無色及欲界已說初禪當知已說未來及中間此是初禪眷屬故云何得此定

斷欲亦復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污退及生  無漏唯斷欲

斷欲亦復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離欲時及上地沒生梵天世如是一切盡當知穢污退及生者穢污味相應是退時得若欲界及梵天世纏退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生時得者若上地命終生欲界及梵天世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無漏唯斷欲者無漏唯斷欲時得謂聖得離欲於爾時得無漏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此功德誰能[1]除煩惱

無漏除煩惱  亦復定中間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護根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初禪八地除煩惱如是一切盡當知亦復定中間者定中間名謂下地除欲以方便道故終不得根本[2]未得離欲餘不能除一切定中間相應於護根者一切定中間護根相應終不得喜至不得義變化心有幾謂有如意足能變化四禪果欲界四禪果初禪地彼誰成就

下地變化意  成就彼種果
若合三種心  上地應當說

下地變化意成就彼種果者謂若成就禪是成就彼果下地變化心如說初禪有四心住於上地欲聞欲見彼云何見聞

梵世地識現在前彼幾時成就若合三種心上地應當說若時彼識現在前若眼識[3]若鼻識若耳識若身識爾時成就彼識若不現在前即滅爾時不成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校注

[0820005] 惠【大】慧【宋】【明】 [0820006] 智【大】知【宋】【元】【明】【宮】 [0820007] 說【大】說也【宋】【元】【明】【宮】 [0820008] 煗【大】暖【宋】【元】【明】【宮】 [0821001] 說【大】者【元】 [0821002] 時【大】時中【宋】【元】【明】【宮】 [0821003] 上【大】二【宮】 [0821004] 色【大】*色地【宋】【元】【明】【宮】* [0821005] 以【大】已【宋】【元】【明】【宮】 [0821006] 須【大】*頃【宋】【元】【明】【宮】* [0821007] 習【大】曾【宮】 [0821008] 學【大】學智【明】 [0821009] 種【大】修【宋】【元】【明】【宮】 [0821010] 前【大】前說【宋】【元】【明】【宮】 [0821011] 八【大】入【宮】 [0821012] 智【大】習【宋】【元】【明】【宮】 [0821013] 離【大】敵【宋】【元】【明】【宮】 [0822001] 滅【大】盡【宋】【元】【明】【宮】 [0822002] 非【CB】【宋】【元】【明】【宮】悲【大】 [0822003] 智【大】智性【宋】【元】【明】【宮】 [0822004] 相【大】相境【宋】【元】【明】 [0822005] 如【大】智【宋】【元】【明】知【宮】 [0823001] 其人【大】經師【明】 [0823002] 辯【CB】【麗-CB】【磧-CB】【宋】【元】【明】【宮】辭【大】 [0823003] 也【大】〔-〕【宋】【元】【明】【宮】 [0823004] 門【大】問【宋】【元】【明】【宮】 [0823005] 相【大】〔-〕【宮】 [0823006] 是【大】是以【宋】【元】【明】【宮】 [0823007] 揵【大】*捷【宋】【元】【明】【宮】* [0823008] 三【大】二【宋】【元】【明】【宮】 [0823009] 枝【大】*支【宋】【元】【明】【宮】* [0823010] 干【大】千【元】 [0823011] 生【大】初生【宋】【元】【明】【宮】 [0823012] 一【大】〔-〕【宮】 [0823013] 入【大】受【明】 [0823014] 枝【大】下同支【明】下同 [0823015] 二【大】二禪【宋】【元】【明】 [0823016] 三【大】四【明】 [0823017] 雖【大】離【宮】 [0823018] 云【大】立【宋】【元】【明】【宮】 [0823019] 也【大】〔-〕【宮】 [0823020] 二【大】三【明】 [0823021] 四【大】三【明】 [0823022] 求【大】永【宋】【元】【明】【宮】 [0823023] 相【大】根【宋】【元】【宮】 [0824001] 入【大】令【宋】【元】【明】【宮】 [0824002] 相【大】想【宋】【元】【明】【宮】 [0824003] 無【大】已【明】【宮】 [0825001] 性【大】餘【宋】 [0825002] 欲【大】故【宋】【元】【明】【宮】 [0825003] 此【大】此功德【宋】【元】【明】【宮】 [0825004] 相【大】無相【宋】【元】【明】【宮】 [0825005] 餘【大】因【元】【明】 [0825006] 三【大】二【宮】 [0825007] 九【大】*無【宋】【元】【宮】* [0825008] 已【大】以【宋】【元】【明】【宮】 [0825009] 緣【大】緣緣【宋】【元】【明】【宮】 [0825010] 禪【大】初禪【宮】 [0825011] 應【大】應禪【宋】【元】【明】【宮】 [0825012] 唯【大】*惟【宋】【元】【明】【宮】* [0825013] 勳【大】*熏【宋】【元】【明】【宮】* [0825014] 謂【大】〔-〕【宋】【元】【明】【宮】 [0825015] 攝【大】所攝【宋】【元】【明】【宮】 [0826001] 除【大】斷【宋】【元】【明】【宮】 [0826002] 生【大】至【宋】【元】【宮】地至【明】 [0826003] 若鼻識【大】〔-〕【宋】【元】【明】【宮】
[A1] 今【大】【磧-CB】令【麗-CB】
[A2] 智是俗中假【CB】【麗-CB】是俗中假智【大】(cf. K28n0963_p0375b21)
[A3] 辯【大】【磧-CB】辝【麗-CB】
[A4] 諍【大】【磧-CB】淨【麗-CB】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