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使品第四
已說諸業,諸煩惱今當說。
譬怨不識則害成,若識則得離。諸煩惱亦然,當知如怨家。問:云何知?答:
若有使者,盡見斷及思惟斷。謂從見道是見斷,從思惟道是思惟斷。於中:
是謂九十八使已說,種界今當說。
在欲界當知四是思惟斷者,此三十六使是欲界繫。謂餘在二界是亦當分別者,餘六十二使,於中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已說界,諸使今當說。
從因相續不識諸法性,於中或有[10]常[11]相、或有斷相。斷常是二邊,世尊之所說。於中若見受邊,是謂受邊見。誹謗真實義,此見是邪見。若有情識類愚於中,計我是謂身見。有漏法受第一,此見是見盜。非因見因,此見是戒盜。此五煩惱是[12]慧性,故說見。
欲猶豫瞋恚慢癡說非見者,欲名[13]受念想思,於諸行中樂著。猶豫名如前所見,於中或思惟。瞋恚名所作相違忿怒。慢名自[14]舉。癡名所有不識。此五煩惱說非見,是謂一切諸煩惱。是界差別故轉行種種名者,是十煩惱,或從苦行、或從習、或從滅、或從道。於中若從苦行者,是見苦斷,如是至道。餘思惟斷。
下苦於一切者,下苦是欲界苦,於中行一切十煩惱。凡愚於欲界苦不了因,見斷;不了果,見常;謗果謗苦,邪見;苦受第一,見盜;謂法於法非因計因,戒盜。自見欲、他見恚,從見中或[1]從自見舉慢,不了無明。離三見行二者,習及滅各七行。身見行於現五陰,習者細微不現,是故於中不行。滅亦如是。受邊見者亦行於現,戒盜行於[2]界,彼亦非習滅。道除於二見者,身見邊見不行於道,有漏境界故。戒盜者行於道,似道故,終竟不解至不見正道。上界不行恚者,如欲界分別,色無色界亦爾,除其恚,彼中無恚,意止柔[A1]濡故。諸見及疑非思惟所斷,餘欲界四思惟所斷,色界三、無色界二。問:云何彼緣境界?答:
見苦斷種及見習斷。疑見及無明,此煩惱是普遍,一切五種行於自地。所以者何?一切有漏法是苦習性。問:何故行於自地,非他地?答:非境界故,不行於上;離欲故,不行於下。是謂欲界十一一切遍煩惱。色、無色界亦爾。餘不一切遍,自種境界故。
欲界見苦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見盜,受第一戒盜,受解脫方便疑[5]惑,無明不了。見習斷邪見,謗色無色界因見盜,於因受第一,疑[6]惑無明不了。如是色無色界一切地,乃至無所有處。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是緣滅故無漏緣。如是疑惑於滅,及彼相應無明無漏緣。如是見滅斷不共無明,謂不欲於涅槃,彼亦無漏緣。見道斷亦復如是。是十八使無漏緣。問:云何有漏種諸使所縛?答:
諸一切遍使,是於自地中緣使一切種。
其餘諸結使當知自種緣所使於自界者,一切不遍使自於種中,緣諸法即彼所使。及是相應品者,一切遍及不一切遍,是一切自品中相應所使。
若無漏所行及他地緣惱是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上地緣,是自品相應所使,非緣使。所以者何?境界解脫故。此使不[8]緣於境界,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脫下地煩惱。問:此使當言不善、為無記?答:
己身見邊見此相應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所以者何?己身見數數行。若當不善者,欲界眾生應無有樂,多作不善故。復次若不善者,相違於福,此中計我人行福令我得樂。不善者相違於善,是以身見非不善。斷見是無常見,厭於生死是亦非不善,是故非不善。有常見亦不違[9]善,如身見,是故非不善。餘欲界煩惱,一[10]向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諸使盡無記。所以者何?正受所壞故。不善者受苦痛[11]報,彼中無苦痛。問:一切諸煩惱,盡縛自所有境界為不?答:
貪欲瞋恚慢知或過去縛者,謂過去愛恚慢,是不必於前一切自境界起愛者,不能於前一切法中起,非以不見生故。未來受一切者,謂未來愛恚慢,縛一切有漏法。所以者何?緣一切有漏故。餘二世盡受者,見疑及無明,總緣一切法,是故縛過去未來諸有漏法。現在使不定,故不說。若有者受自相,彼應說如過去。已說諸使境界,次第今當說。
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污心命終,此中一向穢污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有愛、慢、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瞋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說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1]何以等故?答:
繫一切眾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盡護根相應者,一切九十八使盡護根相應,諸煩惱後時依於無求而止。隨地諸根使相應於色有者,梵天及光曜有喜根,彼地諸使喜根相應及護根。遍淨有樂根,彼地諸使樂根相應及護根。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無明樂根相應及苦,邪見者作惡業為喜、淨業為憂。彼相應,無明亦爾。瞋恚、疑唯苦者,疑,憂慼為本,不決定故。不喜瞋恚亦爾。謂餘一向樂者,欲界餘使一向樂相應非苦,彼歡喜為本。
二勳堅著,名諸煩惱思惟斷,彼身痛相應[5]心痛。於中身痛者,樂根及苦根。心痛者,喜根及憂根俱有。護根,一切身痛思惟斷意俱有。見斷唯應意者,見諦斷結唯意相應。欲界諸煩惱此根是相應者,是謂欲界諸煩惱。已分別相應根,上煩惱今當說。
此八事說上煩惱,諸使是煩惱。於中此上、從中起此,是使垢、依於使。問:何者使垢?答:
一切煩惱俱說睡及與[7]掉者,掉名於心不止息,是一切煩惱相應。煩惱是不止息。[8]眠雖名沈意,彼亦一切煩惱相應,以沈心[9]使生煩惱。無慚不善俱無愧亦復然者,無慚名行惡時不慚他。無愧名自惡不厭不[10]著。此二上煩惱,一向不善相應,非無記。
謂苦在於意悔思惟所斷者,悔名作善作惡事不成而悔,不可說是喜故,一向苦相應。是意憂根相應,從惡行生故。說思惟斷,苦相應故,當知是欲界。眠唯在欲意者,眠意閉故眠,是一向欲界在意地,彼於欲界一切煩惱相應,一切諸煩惱行於眠時。餘各自建立者,謂餘二上煩惱:嫉及慳。嫉名見他樂生熱。慳名守護惜著。彼俱自建立,非餘煩惱相應。問:諸煩惱幾識相應?答:
欲瞋恚無明當知依六識謂欲思惟斷者,欲界思惟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色中隨所得者,愛無明色界隨所可得。梵天上四識,彼中此二煩惱四識相應,餘煩惱在意識中。已說諸煩惱,如所斷今當說。
一時斷煩惱而於中解脫者,此煩惱無礙道一時斷,非已斷復斷。無量時所得正智之所說者,此得盡數數,如欲界見斷。五時得盡證自分及四沙門果,如是一切如賢聖品說。
永盡無餘謂之斷智,於中若欲界見苦習所斷、若盡得無餘解脫是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思惟斷四。色無色界見[11]苦習斷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界思惟斷四;無色界思惟斷五。問:以何等故於斷[12]分斷智?答:智果故,說斷智。如瞿曇[13]性中,生亦名瞿曇,此亦復爾。問:此諸使,為心相應、為不相應?答:相應。所以者何?
心為使煩惱者,若使心不相應,不以煩心。若煩心者,是故相應。障礙[1]名若使心不相應,不障礙諸善法。若障礙者,善法不生。不障礙[2]使生,是故相應淨相違。諸妙善可得者,若使不相應,不與善相違。若不與善相違者,善心亦應生。若不相[3]應,是煩惱性亦不應作患。若相違常相隨不生善,不相隨則生善。因此事故,是相應使。
賢聖品第五
已說使品,賢聖品今當說。
不[4]亭心者,無能起正見。是以
此身不淨相、無常相、苦相、無我相,是相定真實。彼自身一處繫心離心亂,始真實觀身相,次觀痛、後觀心,彼伴彼依及彼相應餘心數法。觀亦諸心不相應行。如其性、如其相,所有如是,彼身、痛、心、法意[5]正次第生。
入法中總觀同觀諸法相者,入法意止中,彼聖總觀諸行相。觀諸行相已,增長養[6]止,生無垢智眼,一切身、痛、心、法總觀。問:云何?答:
此身、痛、心、法,展轉相生故無常,不自在故空,非主故無我,惡災患故苦。
從是名[9]煖法即是意中生者,彼如是觀生善煖,於中當生無漏智火,能燒一切行薪。問:彼何行何境界?答:行是十六行正觀四真諦,彼行是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四行觀苦諦,此苦性劣,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力所壞故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四行觀習,此習成相似果故因,行相[10]續習,一切生死無窮可得故有,不相似事相續故緣。四行觀滅,此滅覆一切患盡故滅,除一切煩惱火故止,勝一切法故妙,捨生死故離。四行觀道,此道至非品故道,非顛倒故如,一切聖所履故迹,生死患轉出故乘。是謂彼行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善根謂之煖法。
彼起已成立生頂及于忍者,若已成煖法,於中復於欲界生善根如頂,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勝煖法故說頂。已增上頂生,善根名為忍,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堪任故說忍。若忍已成立,得世第一法依倚於一相,一切世俗功德中最勝生善根,名世間第一法。開涅槃門故、於凡夫意中最勝故,說第一法。問:以何等故說依倚於一相?答:於凡夫意中,更無有比二功德。若有者,彼亦應開涅槃門而不開,是故說依倚於一相。[11]問:彼幾行、何緣、何地所攝?答:
彼行苦者,彼即緣苦諦,非餘。四行者,謂行苦諦境界,無常為首。所以者何?如初無漏心,緣彼亦復爾。說攝依六地者,彼法攝於六地: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非欲界,不定界故;非無色界,無見道故。問:餘善根何地所攝?答:
忍亦攝六地者,諦順忍六地所攝,如世間第一法。餘則依於七者,煖及頂七地所攝,此六及欲界未除欲、欲界已除欲、色界。
世第一法次必興起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忍,名苦法忍。彼未曾觀,今觀時堪任,故曰忍,是謂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彼次第生苦法智,同境界受真實性解脫道。問:彼忍及智何緣?答:俱觀於下苦。下苦者,欲界苦,彼同緣。
上苦亦如是者,上苦是色無色界苦,彼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苦未知忍及苦未知智。因者是習諦,彼亦如是生四道如苦,習法忍、習法智、習未知忍、習未知智。滅者,滅亦如是生四道:滅法忍、滅法智、滅未知忍、滅未知智。道亦然者,道亦如是生四道:道法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道未知智。是正觀諸法說十六淨心者,是見法。見法者,謂之正觀,是見異名。
從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彼十五心[1]頂,若利根是說從法行。從信行當知鈍見亦在中者,即彼十五心頂,若鈍根是說從信行。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始果者,彼從信行及從法行趣沙門果時,若未離欲,俱趣須陀洹果。捨六趣至二者,欲界煩惱九種,微微、微中、微上,[2]上中、微中、中中,上上微、上中、上上。彼若凡夫時已離六種,彼於後若趣證,是俱趣第二果。三向九無漏者,若已離九種,是俱趣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十六心名道未知智心相應,彼生已說住於果。未曾離欲界,欲俱須陀洹;已曾離六品,俱斯陀含;盡離九品,俱阿那含。信解脫濡見見到說利見者,若彼趣時,從信行鈍根是信解脫,若彼從法行利根是見到。
未盡思惟斷極生生死七者,彼信解脫及見到,未離欲界思惟所斷煩惱,是生生死七。彼有天上七生及人中,故說極生生死七。家家有三盡者,若三種盡,上微、上中、上上,是說家家。彼天上及人中,或生二家或生三家,後般涅槃,故說家家。俱在道迹果者,極七有及家家,當言俱住須陀洹。
六盡一往來者,若有六種盡,上三、中三,是斯陀含。彼餘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一往來已般涅槃,故說斯陀含。離八謂一種者,若八品盡是一種,彼餘唯一生,無餘故說一種。九滅盡不還者,若一切九品盡,是阿那含。彼不復來欲界故,說阿那含。所以者何?已出欲污泥。
如是九煩惱若在上八地者,如欲界九種煩惱,[4]濡濡至上上;上界亦如是,八地中梵世、光曜、遍淨、果實、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雙道所滅世尊之所說者,此一切煩惱欲界,及色無色界雙道所滅,以無礙道滅、解脫道得證。問:此道為世俗、為無漏?答:
欲界地一、色界地四、無色界地三,亦世俗道滅亦無漏。凡夫從世俗道尚得遠離,況復[5]聖住中說身證。謂獲滅盡定者,住於八地無欲中,謂學得滅盡定是身證。所以者何?法似涅槃,身所觸故說身證。
金剛喻定次必逮得盡智者,金剛喻定名非想非非想處,離欲時第九無礙道最後學心,於中一切諸煩惱永盡無餘,一切聖行畢竟故,說金剛喻三摩提,此次第生盡智最初無學智。生意我生盡離於一切漏者,彼生定意我一切生盡,彼於爾時無著,解脫於一切漏。問:無著[6]幾種?答:
無著有六種者,世尊說六無著:退法、念法、護法、等住、必昇進、不動法。於中若濡智及濡進,是得退具便退,故說退法。濡智及濡進數數惡身,惡身已念壞,故說念法。濡智而廣進,進力常自護心,故說護法。中智及等進,是不[7]增不損等,住於中道,故說等住。少利而廣進,彼必得不動,故說必昇進。利智及廣進,是始得不動,故說不動。是從信生五逮得於二智者,於中五曾從信行,彼有二智:盡智及無學等見。當知時解脫者,彼當知時解脫是求時,不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脫者,謂一向利根是不動法,彼不時解脫,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不求時。獲得於三智者,彼有三智: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成就等解脫者,謂此五無著時解脫是成就等意解脫,謂不動法是成就不動解脫。
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成就滅盡定,是說慧解脫,是慧力解脫非定力。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得滅盡定,是說俱解脫,彼俱力:解脫慧力及定力。已說賢聖人,法今當說。
從信行法、從法行法,是說[1]見道。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於見道法中謂根根數如心及痛信[2]首五根是未知根。謂餘有學法佛說已知根者,離見道學法,諸餘學法中即彼根說已知根。
當知無知根在於無學中者,無學法中即彼根說無知根。已得果便捨前道應當說者,此無漏法昇進得果時,捨無礙道所攝及解脫道。
已盡為解脫得攝於一果者,無礙道至解脫道,於其中間得煩惱盡。但得果時,一切煩惱盡,得一解脫果。不穢污第九滅盡應當說者,說諸煩惱九種道所滅,但不穢污第九無礙道一時斷,不漸漸。
若有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謂無著不能一切得不動,[3]性必昇進,得彼是相似名。無著及信脫彼同性增道者,謂信解脫一向性必昇進,是增益諸根逮得見到,非餘。問:云何知漸漸見諦?答:
非以見功德時見惡,亦不以見惡時見功德,亦非初總觀彼惡,亦非一時一切厭,亦非總功德,諸功德亦非一時合,是以建立功德[4]惡次第見真諦。問:云何知有為無為果?答: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無礙道力得有為果及無為果,是故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校注
[0815006] 當說【大】,說當【宋】【元】【明】【宮】 [0815007] 使【大】,結【宋】【元】【明】【宮】 [0815008] 四是思【大】,是思四【宮】 [0815009] 五【大】,吾【宋】【元】【明】【宮】 [0815010] 常【大】,當【宮】 [0815011] 相【大】*,想【宋】【元】【明】【宮】* [0815012] 慧【大】*,惠【宋】【元】【宮】* [0815013] 受【大】,愛【宋】【元】【明】【宮】 [0815014] 舉【大】,與【元】【明】 [0816001] 從【大】,疑【宋】【元】【明】【宮】 [0816002] 界【大】,果【明】【宮】 [0816003] 苦【大】*,若【明】* [0816004] 地【大】,切【明】 [0816005] 惑【大】*,或【宮】* [0816006] 惑【大】,或【宋】【元】【明】【宮】 [0816007] 己【大】,色【宋】【元】【明】 [0816008] 緣【大】,縛【宋】【元】【明】【宮】 [0816009] 善【大】,於善【宋】【元】【明】【宮】 [0816010] 向【大】,無【宋】【元】 [0816011] 報【大】,想【宋】【元】 [0817001] 何以【大】,以何【宋】【元】【明】【宮】 [0817002] 身【大】,有【宋】【元】【明】【宮】 [0817003] 唯【大】*,惟【宋】【元】【明】【宮】* [0817004] 勳【大】*,熏【宋】【元】【明】【宮】* [0817005] 心【大】,及心【宋】【元】【明】【宮】 [0817006] 設【大】,說【宋】【元】【明】【宮】 [0817007] 掉【大】*,調【宮】* [0817008] 眠【大】,睡【宋】【元】【明】【宮】 [0817009] 使【大】,便【宋】【元】【明】【宮】 [0817010] 著【大】,羞【宋】【元】【明】【宮】 [0817011] 苦【大】,若【宋】【元】 [0817012] 分【大】,名【宋】【元】【明】【宮】 [0817013] 性【大】,姓【宋】【元】【明】【宮】 [0817014] 清淨【大】,淨相【宋】【元】【明】【宮】 [0818001] 名【大】,者【明】 [0818002] 使【大】,便【明】 [0818003] 應【大】,違非【宋】【元】【明】【宮】 [0818004] 亭【大】,停【宋】【元】【明】【宮】 [0818005] 正【大】,止【宋】【元】【明】【宮】 [0818006] 止【大】,心【宋】【元】【明】【宮】 [0818007] 煖【大】,暖【宮】 [0818008] 是【大】,時【宮】 [0818009] 煖【大】*,暖【宋】【元】【明】【宮】* [0818010] 續【大】,續故【宋】【元】【明】【宮】 [0818011] 問【大】,門【宋】 [0819001] 頂【大】*,頃【宋】【元】【明】【宮】* [0819002] 上【大】,〔-〕【宋】【元】【明】【宮】 [0819003] 濡【大】*,軟【宋】【元】【明】【宮】* [0819004] 濡【CB】【麗-CB】,煖【大】*,軟【磧-CB】【宋】【元】【明】【宮】* [0819005] 聖【大】,賢聖【宋】【元】【明】【宮】 [0819006] 幾【大】,有幾【宋】【元】【明】【宮】 [0819007] 增【大】,壞【宋】【元】【明】【宮】 [0820001] 見【大】,先【宮】 [0820002] 首【大】,等【宋】【元】【明】【宮】 [0820003] 性【大】,惟【宋】【元】【明】【宮】 [0820004] 惡【大】,非【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8 冊 No. 1550 阿毘曇心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