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經卷第二
持世經五陰品第二之二「[27]持世!何謂[28]菩薩摩訶薩正觀[29]察選擇識陰?菩薩摩訶薩觀非陰是識陰,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何以故?持世!是識陰從顛倒起,虛妄緣所繫,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屬眾因緣,虛妄無所有,憶想分別起,從識而生,有所識故名之為識。從憶想分別覺觀生,假借而有,有所識故數名為識。以識諸物故,以起心業故,以思惟故,眾緣生相故,起種種思惟故,數名識陰。從有所識,有識像出,示心業故,攝思惟故,數名識陰。或名為心,或名為意,或名為識,皆是意業分別故,識陰所攝,識相識行識性示故,數名識陰。如是非陰是識陰,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顛倒相應緣虛妄[30]識故,數名識陰。何以故?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是識[31]緣不生陰相。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決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決定相不可得故,根本無所有故,自相無故,[32]牢堅不可得故,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凡夫於非識陰生識陰[33]相,以覺觀分別憶想顛倒相應虛妄[34]所縛,強名為識陰,貪著是識陰,依止所識,依止識種[1]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是人種種分別,貪著內識,貪著外識,貪著內外識,貪著遠識,貪著近識,以識相故分別起識陰。是人以憶想分別若心若意若識,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如是知種種心相生。是凡夫貪著識陰,為識陰所縛,心意識合故,起種種識陰。分別虛妄事故,以一相故,以決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識,能得分別愛著。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亦得過去識陰貪著念有,亦得未來識陰貪著念有,亦得現在識陰貪著念有。
「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2]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是諸菩薩如實觀時,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知非陰是識陰,像陰是識陰,幻陰是識陰。譬如幻所化人,識不在內亦不在外,[3]亦不在中間,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從憶想分別起,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識亦如是,從顛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如是觀時,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知識相如幻,觀識性如幻。
「菩薩爾時作是念:『世間甚為狂癡,所謂從憶想分別識起於世間,與心意識合,三界[4]但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於識陰中貪著若我若我所,是人貪著識陰在內,貪著識陰在外,貪著識陰在內外,貪著識陰在彼我,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受識陰味,說識陰相,所謂若心若意若識,隨味行故貪受識陰,是人為識所縛,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5]牽。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隨心意識力故生,依止諸入,貪著識陰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於此中如實正觀[6]選擇識陰,如實[7]正觀識陰無常相故,過去識陰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現在識陰亦不依止。如實知識陰無常相,如實知識陰生滅相。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是名正觀入識陰道。所謂如實知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能壞識陰,能斷一[8]切相,知識陰集滅相,亦通達識陰集滅相。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亦不滅識陰,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如是觀時不分別識滅相,通達識陰無生相。何以故?持世!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是識陰生性虛妄故,入在無生相中。持世!識陰終不有[9]生成相,是識陰相從眾因緣生。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因緣法,非陰是識陰,觀察選擇信解證知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菩薩知識[10]陰實故,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識陰,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11]所受者,但以眾緣生,眾緣合故有,緣見聞覺識法故繫有,從本已來常畢竟空。如是觀識陰時,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不[12]貴不著。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能如是方便正[13]觀五陰,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皆能斷諸陰相,真知五陰方便。以是方便故,於[14]五受陰中,不貪不著不縛不繫,如實知[15]色無常相,是菩薩若於色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則能除斷。菩薩於五受陰中除斷欲染故,隨順通達決定五陰方便,如是觀時,能知五受陰[16]細微生滅相。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生滅[17]相?菩薩摩訶薩觀眾生初入胎歌羅[18]羅時,先五陰滅即更有五陰生。從是已來觀五陰生滅相,雖先識滅亦知五陰非斷滅相識,雖依止歌羅羅,亦知五陰不至不常。如是觀初入胎一念五受陰生滅相,從歌羅羅乃至出生,及後增長乃至死時,觀此五受陰念念生滅[19]相,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微細生滅相。
「持世!是五受陰微細生滅相[20]者,所謂先五受陰滅,次第無物[21]有至胎,識初合時五陰即有生滅,因歌羅羅五受陰假名為人。所以者何?持世!識無所依則不能住,識所依者五受陰是。持世!又無色界[1]中諸天,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亦應如是知。
「持世!如是細微五受陰生滅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況聲聞智慧?惟諸佛如來善知五受陰,從初入胎細微生滅相,及無色天諸陰念念生滅,所謂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間智慧。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雖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相,從初入胎乃至無色天,亦不能究盡如諸佛所知。
「持世!諸佛如來無有隨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智慧無所不達,諸佛無礙智慧於一切法中得決定慧,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何以故?於無量[2]無數千萬億阿僧祇劫行於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觀五受陰,何況觀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何以故?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3]陰如實,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陰。
「持世!何謂為取?取名我取、眾生取、見取、戒取、五陰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緣取,是名為取。乃至所有法,若內若外,所謂欲取,有取,見聞覺識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於此虛妄取不知不見,顛倒因緣而取諸法,是人為取所繫,無明因緣取諸行,諸行因緣取識,識因緣取名色,名色麁相眾生染著歸趣。所謂色取色合色縛,及取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分別為名。
「持世!若無諸佛,眾生則無所知無所見,不能正觀五受陰。諸佛出於世間,壞眾生依止色,壞依止受想行識,壞和合一相故。諸佛如來作如是分別[4]說:『汝等所依所歸,是名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識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說五受陰;汝等眾生莫貪歸此不[5]牢堅五受陰。』
「持世!如來何故說五受陰?持世!是凡夫人從顛倒生入無明網,馳走往來何所歸趣?貪受五受陰相,作是念:『我依止此當以得樂。』是人以是樂[6]想貪歸五陰,以苦想以不苦不樂[7]想貪歸五陰。凡夫人所歸所依止處,是名五陰。
「持世!諸凡夫人從生[8]以來,盲不知五陰為是何等,不知五陰從何所來,不知五陰如實故,貪受五陰,是故說名受陰。於此中誰有[9]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顛倒貪著分別虛妄自縛無明癡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10]彼,是故說受陰是五陰,無有取者亦無決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陰是五受陰,顛倒陰是五受陰,無明陰是五受陰,凡夫於此為所繫縛,貪歸五取陰。以貪歸故不知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陰?但為貪著所歸五陰,往來生死,貪著是五陰故馳走諸趣。
「貪歸何等?貪歸見、貪歸聞、貪歸覺、貪歸識、貪歸愛、貪歸無明。是諸凡夫為愛縛所縛,貪愛五受陰,為諸蓋所覆入無明闇冥,不知不覺我等今為貪歸何處?繫縛何處?以不知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縛,貪歸生死不放不捨,不斷五陰亦不能知五陰如實相。不如實知故,為種種苦惱所害,墮虛空獄不知出處。是人不見出道故,於無始生死道中受諸生死,是故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不得度無量生死險道,亦不得脫諸大苦聚,還復歸趣於苦,貪著於苦,為苦所使。何等為苦?五受陰是,生時但苦生,滅時但苦滅。
「持世!我以是因緣故,為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正觀色陰,亦當如實知色無常相。汝等!若於色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汝等當正觀受想行識,亦當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除斷欲染故心得正解脫。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說法義如是,能如說修行,當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人不能如說修行,為色縛所縛,為愛繫所繫,入無明闇冥貪取五陰,是人貪取五陰故,不能得脫生死險道。
「持世!以是義故,[11]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何等為世間?所謂貪著五受陰者,為世間所攝,是人貪歸五陰,為五陰所縛。不知五陰性,不知五陰空相,而與我諍。是人違逆佛語,與佛共諍,故墮大衰惱。若有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後,能如是觀虛妄五受陰空無所有,從顛倒無明闇冥起,虛誑妄想但誑凡夫,非五陰[12]似五陰,如是之人不與佛諍,不逆佛語故,得脫地獄、畜生、餓鬼、苦惱。
「持世!諸佛不與人諍,斷一切諍訟名之為佛,但為眾生演說實法,作是言:『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顛倒,一切眾生顛倒力故,貪歸五陰往來世間。』是人貪歸五陰已,[13]起種種邪見,貪歸種種名字,貪歸種種憂悲苦惱,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14]唯佛能救。凡夫小心[15]小智慧故貪嗜五欲,依止多過五陰,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諍訟。
「持世!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1]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2]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隨我出家,不隨我行,不歸依我,是人入於邪道,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顛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隨宜說五陰,不知佛第一義,是人不受佛教,不應受供養而受。是人我尚不聽出家,何況當得受人供養?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所謂生五陰相者,貪著歸趣五陰者。
「持世!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於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深[3]著五陰入虛妄邪道,於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繞[4]咽,常樂往來白衣居家,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亦以我法多為[5]眾人恭敬供養。
「持世!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6]者,貪著五陰者,不聽受人一[7]㮎之水。所以者何?是人於我法中,乃至無有柔順法忍,是人違逆我法,背捨[8]聖行。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應如是發大誓願,於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亦斷眾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著陰相。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起於諍訟不生實相。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應發大誓願:『我等於後惡世貪著五陰邪見眾生,作大利益,所謂度脫貪著見五陰眾生,隨宜方便以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薩摩訶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9]諸法章句,欲得念[10]力,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常觀是[11]五陰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虛妄[12]相、不堅牢相、畢竟空相、從本已來不生相。常正觀時,五受陰中所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13]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14]謂菩薩摩訶薩[15]眾四十億那由他。[16]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爾時有王名為[17]德益,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具足豐樂人民充滿。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四寶合成有七重塹,皆有欄楯七重行樹,諸寶羅網遍覆其上。城塹諸樹及上羅網,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萬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無量意、二名無量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見大歡喜,覺已各說偈曰,其一人言:
「第二人言:
「持世!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詣父母所具說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於夢中見佛,惟願父母,當聽我等[19]俱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20]逸不能覺知,沒五欲泥,為色縛所縛,為受想行識縛所縛。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見佛。』
「持世!是二[21]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懸繒幡蓋寶華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供養已畢,於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22]腹食亦不傾臥,若坐若經行。又於四萬歲中不念餘事,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知是五[23]受陰從顛倒起,通達是五[24]受陰相畢,其年壽常修梵行,命終即生兜率天上。於佛滅後,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25]說五陰十八性菩薩[26]從方便經。聞是法已,即覺[27]驚怖,復於佛法滿萬歲中常修梵行;亦復方便深觀[28]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命終生於忉利天上。畢天之壽,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緣故復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入法,如實通了,於其世中教化二萬人[29]及二十億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二菩薩從是已後,世世同心,共值[30]十億那由他佛,然後乃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復值一億那由他佛,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人[31]共劫次第作佛:一名無量音、二名無量光。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於是清淨無染法中,勤行[1]修集此陰入性,及餘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
持世經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謂[2]菩薩摩訶薩善知十八性?[3]菩薩摩訶薩方便正觀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無我無我所,無常無[4]堅自性空故,眼性中眼[5]性不可得故,眼性虛妄無所有,從憶想分別起,眼性無有決定相,虛空性是眼性。譬如虛空無決定相,無根本故,眼性亦如是,無決定相亦無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實事不可得故。眼性無處無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眼性無決定相,以無事故。眼性事不可得,眾因緣生故。眼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6]但以先業果[7]報,屬現在緣故數名眼性。眼性者即是無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識行處故數名眼性。
「『若眼根清淨,色在可見處,意根相應,以三事因緣[8]合,說名為眼性;眼性中無決定眼性相,智者通達無眼性是眼性[9]性。』
「持世![10]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選擇眼性,即通達無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無決定相故說名色性。色無根本、無分別,何況色性?色性則是[11]亦無根本,色性不在色內、不在色外、不在中間,但以憶想分別。色在可見處,眼根清淨,以意識相應,見現在色故數名色性。譬如鏡中面像,若鏡明淨則生色相,鏡中色無決定相。鏡中無人而見色像,但以外有鏡,內起色相,如是眼性清淨所緣[12]之色在可見處。如鏡中像數名色性,色無性相無形性,無決定性是名色性,諸色相無我故數名色性,隨眾生所知故,說名色性。
「若[13]菩薩知是色性,即知無性是色性,無生性是色性,無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14]示無所有性,示虛妄性,[15]示假名性,名為色性。如是觀察選擇色性,是菩薩正觀察選擇眼識性。
「所謂眼識中無眼識,無眼識性無有常性,眼識性無有根本、無決定法,眼識性無所示。是眼識性非合非散無有根本,但以先業因緣起,屬現在緣,繫色緣故數名眼識性,隨凡夫顛倒心故數名眼識性,賢聖通達眼識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識性無決定故,從眾[16]因緣生,屬諸因緣故數名眼識性。識所行處是眼識性,是識無決定故。說無決定相,無生故,示虛妄故,能分別色相故,能示緣故。
「說是眼識性,隨眾生所知,如來方便分別,破壞和合一相故。說[17]是十八性示識無決定相,但眼清淨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說眼識性,示眼識實相故說眼識性。眼識性者示眼所行處,能識色是眼識,性即是說無性。何以故?智者眼識性中,求眼識性相不可得,眼識性中,亦不得眼識性根本。所以者何?無決定性是眼識性,眼識性者以假名說,所說性者即是說不取義,能有所見處是眼識,意業起是眼識相,故名為眼[18]識。
「眼性、色性、眼識性,[19]以是性門,說三事和合,以知諸緣相故,即是離諸性義。所謂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識性,有如是數,得令眾生入於實道。此中實無眼性、色性、眼識性,諸如來說是知見諸性相,方便分別說是諸性。若人通達是諸性方便者,則知三性無性。何以故?諸性中無性相故,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聲性、耳識性,鼻性、香性、鼻識性,舌性、味性、舌識性,身性、觸性、身識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性?菩薩作是念:『意性無決定,根本無所有故,意性中無意性,無決定性是意性。』譬如諸種子種於大地,因於水潤,得日得風,漸漸芽出。芽不從種子出,種子亦不與芽和合,芽生則種子壞,種子不離芽,芽不離種子,芽中無種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業故,示意識故,如種示芽,得名意性。離意性則無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說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20]在中間,但以先業因緣故起,識是意業故,知所緣故,諸性名字合故,現在緣起故,數名意性,即是不決定意業相,即是眾緣和合相。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隨眾生所知,於第一義中無有意性。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無生是意性,生無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語,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決定事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虛妄結縛,有所知故,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21]故說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1]眾緣生法即無自性,諸因緣中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2]顛倒故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是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說畢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破法相故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但屬眾緣與緣合故,數名法性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別相,眾因緣[3]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4]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5]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識性?菩薩摩訶薩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識性,不決定性是意識性,意識性無根本,無有定法,以意識性示無[6]性相。何以故?意識性中,意識性不可得,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以意為首,識諸法故名為意識,隨凡夫所行故,說意識性。』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但示因緣法故,以意為首故,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隨眾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從眾因緣生,憶想分別起,無有性相,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世俗法中為引導眾生故,說是意識性,欲令眾生知無性是意識性,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說[7]是意識性。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內,不在意識性外,不在中間,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8]識,意識[9]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識,但眾因緣生,從顛倒起,以意為首,知[10]於諸緣二事和合故,著虛妄故,從覺觀起示眾生識相故,說名意識性。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是意識無所從來[11]亦無所去無有住處,從本已來不生相。意識中無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12]性,是意識性,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不與法若合若散。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達意識性,是不作是意識性,作者不可得故,無生是意識性,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意識性。諸菩薩作是觀時,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云何為觀?所謂欲界中無欲界,色界中無色界,無色界中無無色界。以界示無界法,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為取無色界相者示是無色界。以界寄說無界,如智者所知,無所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界皆無根本無有定法,從眾[13]緣起,是故智者知見無界是三界。此中無有界相,是三界皆虛妄合顛倒行。何以故?智者不[14]得三界,不[15]說三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賢聖通達是三界虛妄無所有,無自性離諸法,但[16]是顛倒起,為斷眾生顛倒故,知見三界故,如來分別說三界相,欲令眾生知無界義故,說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見三界相是無界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觀眾生性、我性即是虛空性、無所有性、無生性。何以故?眾生性、我性、虛空性無別無異,如是諸性[17]皆虛空出,但從眾緣生故名之為性,此中決定無性相。何以故?虛空中無一定性[18]相,是諸性相皆入虛空,是無所有義。譬如虛空無性,是法畢竟離相無所有相,一切[19]諸性亦如是離性相,諸性中無性相,性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性中無有性,性中不攝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無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於[20]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滅性,不得住性,一切諸性,不生不起不住,從本已來不可得。智者不貪不著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達知見一切諸性皆是無生相。若是無生相即無有滅,第一義中一切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別說諸性,第一義中不說諸性,智者知見通達一切諸性如第一義。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通達十八性,及三界眾生性、我性、虛空性。諸菩薩如是觀擇通達時,不得性不見性,亦通達一切諸性假名字,亦信解[1]諸入[2]一切性是無性,亦知分別諸性。以世俗[3]故分別說諸性,令一切諸性入第一義中,亦善通達無性方便,亦為眾生分別說諸性,亦令眾生善住諸[4]性。以世俗語言為眾生說無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諸性,雖知一切諸性無二,亦以方便說諸性從因緣起。雖以世俗言說引導眾生,而示眾生第一義,雖善知分別諸性,而信解通達一切諸性無所有。何以故?持世!如來以第一義故,於性無所得,亦不得諸性相。
「持世!我於[5]諸性無所斷無所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諸性,一切[6]諸性無所有無決定,一切性同虛空,一切性入虛空,一切性無生相,如來通達一切性如是。
「持世!如來不說諸性相,亦不說諸法力勢。何以故?若法無所有,不應更說無所有性相。持世!如來亦說無所有性相,此中實無所說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別諸性。菩薩摩訶薩得是善分別,能知一切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義相,能知諸性決定,能知世諦,能分別諸相,能知隨宜,能知諸相合,能知諸相旨趣,能知諸相所入,能分別諸相,能知諸相無性,能令一切諸性同虛空性,亦於諸性不作差別。於諸性中不得差別不說差別,亦為眾生善說破壞諸性。
「持世!譬如[7]工幻師能示眾生種種幻事,令知種種幻相。若有知識親友,語言是幻,說幻實事,是幻虛妄,示顛倒眾生,若有智者則知是幻。
「持世!世間性如幻,諸菩薩摩訶薩入此幻法中,知世間是幻性,世間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眾生世間如幻。若有知此世間如實相,為說世間虛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8]不開示之自能得知,[9]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誑凡夫,一切法皆繫虛妄緣中。
「持世!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入如是諸性方便,於如是等深經無染無得,說一切諸性知見相,說一切諸性無文字無和合,亦說諸性方便智慧,亦說因緣所作旨趣,亦說一切諸法如實相。所謂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繫不繫,善知方便旨趣,說第一義世俗義,了義經未了義經,種種因緣解說,於是甚深經中,應勤精進。」
持世經卷第二
校注
[0648027] 不分卷【宋】【元】【明】【宮】 [0648028] 菩薩【大】*,諸菩薩【宋】【元】【明】【宮】* [0648029] 察選【大】下同,〔-〕【宋】【元】【明】【宮】下同 [0648030] 識【大】,知【宋】【元】【明】【宮】 [0648031] 緣【大】,終【宋】【元】【明】【宮】 [0648032] 牢堅【大】,堅牢【宋】【元】【明】【宮】 [0648033] 相【大】*,想【宋】【元】【明】【宮】* [0648034] 所縛【大】,所縛故【宋】【元】【明】【宮】 [0649001] 種【大】,〔-〕【宋】【元】【明】【宮】 [0649002] 人【大】,今【宋】【元】【明】【宮】 [0649003] 亦【大】,〔-〕【宋】【元】【明】【宮】 [0649004] 但【大】,惟【宋】【元】【明】【宮】 [0649005] 牽【大】,制【宮】 [0649006] 選擇【大】,〔-〕【宋】【元】【明】【宮】 [0649007] 正【大】,〔-〕【宋】【元】【明】【宮】 [0649008] 切【大】,〔-〕【宮】 [0649009] 生成【大】,生滅【宋】【元】【明】【宮】 [0649010] 陰實故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大】,實故皆破一切所緣所知【宋】【元】【明】【宮】 [0649011] 所受【大】,使受【宋】【元】【明】【宮】 [0649012] 貴【大】,貪【元】【明】 [0649013] 觀【大】,觀擇【宋】【宮】 [0649014] 五受陰【大】下同,五取陰【宋】【元】【明】【宮】下同 [0649015] 色【大】,色如實知色【宋】【元】【明】【宮】 [0649016] 細微【大】,微細【宋】【元】【明】【宮】 [0649017] 相【大】,相者【宋】【元】【明】【宮】 [0649018] 羅【大】*,邏【宮】* [0649019] 相【大】,相是五取陰念念生滅【宋】【元】【明】【宮】 [0649020] 者【大】,〔-〕【宮】 [0649021] 有【大】,〔-〕【宋】【元】【明】【宮】 [0650001] 中【大】,〔-〕【宋】【元】【明】【宮】 [0650002] 無數【大】,無邊【宋】【元】【明】【宮】 [0650003] 陰【大】,陰不能知五取陰【宋】【元】【明】【宮】 [0650004] 說【大】,〔-〕【宋】【宮】 [0650005] 牢堅【大】,堅牢【宮】 [0650006] 想【大】*,相【宋】【元】【明】【宮】* [0650007] 想【大】,相【宮】 [0650008] 以來盲不【大】,而盲不【宋】【元】【宮】,不不【明】 [0650009] 受【大】*,取【宮】* [0650010] 彼【大】,取彼【宋】【元】【明】【宮】 [0650011] 我【大】,〔-〕【宋】【元】【明】【宮】 [0650012] 似【大】,以【宮】 [0650013] 起【大】,貪起【宋】【元】【明】【宮】 [0650014] 唯【大】,惟【宋】【元】【明】【宮】 [0650015] 小【大】,少【宋】【元】【明】【宮】 [0651001] 陰【大】,五陰【宋】【元】【明】【宮】 [0651002] 是人亦【大】,如是之人【宋】【元】【明】【宮】 [0651003] 著【大】,貪著【宋】【元】【明】【宮】 [0651004] 咽【大】,胭【宋】【元】【明】【宮】 [0651005] 眾人【大】,人眾【宮】 [0651006] 者【大】,相【宮】 [0651007] 㮎【大】,杯【宋】【元】【明】【宮】 [0651008] 聖行【大】,聖法【宋】【宮】 [0651009] 諸法章句【大】,諸法之相【宋】【元】【明】【宮】 [0651010] 力【大】,力欲分別一切法章句慧【宋】【元】【明】【宮】 [0651011] 五陰【大】,五取陰【宋】【元】【明】【宮】 [0651012] 相【大】,〔-〕【宋】【元】【明】【宮】 [0651013] 供【大】,〔-〕【宋】【元】【明】【宮】 [0651014] 謂【大】,諸【宋】【元】【明】【宮】 [0651015] 眾【大】,〔-〕【宋】【元】【明】【宮】 [0651016] 是【大】,其【宋】【元】【明】【宮】 [0651017] 德益【大】*,得益【宋】【元】【明】【宮】* [0651018] 姝【大】,殊【宋】【元】【明】【宮】 [0651019] 俱詣【大】,便詣【宋】【宮】 [0651020] 逸【大】,逸故【宋】【元】【明】【宮】 [0651021] 王【大】,〔-〕【宋】【元】【明】【宮】 [0651022] 腹【大】,〔-〕【宋】【元】【明】【宮】 [0651023] 受【大】,〔-〕【宋】【元】【明】【宮】 [0651024] 受【大】,〔-〕【宋】【元】【明】,取【宮】 [0651025] 說【大】,說是【宋】【元】【明】【宮】 [0651026] 從【大】,〔-〕【宋】【元】【明】【宮】 [0651027] 驚怖【大】,驚懼【宋】【元】【明】【宮】 [0651028] 五【大】,是五【宋】【元】【明】【宮】 [0651029] 及【大】,〔-〕【宋】【元】【明】【宮】 [0651030] 十【大】,千【宮】 [0651031] 共【大】,同【宋】【元】【明】【宮】 [0652001] 修集【大】,修習【宋】【元】【明】【宮】 [0652002] 菩【大】,諸菩【宋】【元】【明】 [0652003] 菩【大】,諸菩【宮】 [0652004] 堅【大】,堅牢【宋】【元】【明】【宮】 [0652005] 性【大】,性相【宋】【元】【明】【宮】 [0652006] 但【大】,不【宋】 [0652007] 報【大】,報故【宋】【元】【明】【宮】 [0652008] 合【大】,合故【宋】【元】【明】【宮】 [0652009] 性【大】,〔-〕【宋】【元】【明】【宮】 [0652010] 菩【大】*,諸菩【宋】*【元】*【明】* [0652011] 亦【大】,示【宋】【元】【明】【宮】 [0652012] 之色【大】,色性【宋】【元】【明】【宮】 [0652013] 菩薩【大】,人【宋】【宮】 [0652014] 示【大】*,亦【元】【明】* [0652015] 示【大】*,亦【宮】* [0652016] 因【大】*,〔-〕【宋】【元】【明】【宮】* [0652017] 是【大】,〔-〕【宋】【元】【明】【宮】 [0652018] 識【大】,識以【宋】【元】【明】【宮】 [0652019] 以是性門【大】,〔-〕【宋】【元】【明】【宮】 [0652020] 在【大】*,在兩【宋】【元】【明】【宮】* [0652021] 故【大】,〔-〕【宋】【元】【明】【宮】 [0653001] 眾【大】,從眾【宋】【元】【明】【宮】 [0653002] 顛倒【大】,〔-〕【宋】【元】【明】【宮】 [0653003] 和合【大】,合【宋】【元】【明】【宮】 [0653004] 性【大】,性分別諸法【宋】【元】【明】【宮】 [0653005] 法性【大】,法相【宋】【元】【明】【宮】 [0653006] 性相【大】,法相【宋】【宮】 [0653007] 是【大】*,〔-〕【宋】【元】【明】【宮】* [0653008] 識【大】*,識性【宋】【元】【明】【宮】* [0653009] 不【大】*,不能【宋】【元】【明】【宮】* [0653010] 於【大】,〔-〕【宮】 [0653011] 亦無所去【大】,去無所至【宋】【元】【明】【宮】 [0653012] 性【大】,性如是【宋】【元】【明】【宮】 [0653013] 緣【大】,因緣【宋】【元】【明】【宮】 [0653014] 得【大】,得是【宋】【元】【明】【宮】 [0653015] 說【大】*,說是【宋】【元】【明】【宮】* [0653016] 是【大】,從【宋】【元】【明】【宮】 [0653017] 皆【大】,皆從【宋】【元】【明】【宮】 [0653018] 相【大】,〔-〕【宋】【元】【明】【宮】 [0653019] 諸性【大】,諸法【宋】【元】【明】【宮】 [0653020] 諸性【大】*,諸法性【宋】【元】【明】【宮】* [0654001] 諸【大】,〔-〕【宋】【元】【明】【宮】 [0654002] 一切性【大】,一切諸性【宋】【元】【明】【宮】 [0654003] 故【大】,〔-〕【宋】【元】【明】【宮】 [0654004] 性【大】,性方便【宋】【元】【明】【宮】 [0654005] 諸性【大】,諸法【宋】【元】【明】【宮】 [0654006] 諸性【大】,法性【宋】【元】【明】,相性【宮】 [0654007] 工【大】,巧【宮】 [0654008] 不【大】,而【元】【明】 [0654009] 知【大】,如【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482 持世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