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經卷[2]第一
[5]持世經初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僧俱。爾時,世尊與若干百千萬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持世,為諸菩薩摩訶薩無量功德莊嚴發心,欲善知一切[6]法彼岸,欲善知發無量願具足無量莊嚴,欲通達無量諸法決定相,欲發無量莊嚴願深心所行清淨,欲善知清淨具足布施,欲善知畢定清淨持戒,欲善知具足忍辱柔軟之心,欲善知清淨精進,欲善知清淨禪定,欲善知通達般若波羅蜜彼岸;以如是等無量功德故,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7]佛言:「世尊!我欲問佛,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及諸菩薩摩訶薩不斷佛種者,具足威儀行處不著持戒,具足清淨戒受行大法,善知持無量行處道法。為是諸菩薩故,我今問佛、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8]一切法章句?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得念力,亦轉身成就不斷[9]之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持世菩薩言:「善哉!善哉!持世!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故問如來是事,當知汝則多所安隱眾生憐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世人,亦為今世後世諸菩薩等作大光明,汝之功德不可限量。能問如來如是之事,汝必欲斷一切眾生之疑,愛護一切眾生,為作光明,欲示眾生義利,欲令眾生得度[10]嶮道,欲為眾生作歸作舍作洲作救,欲拔三惡道眾生,欲置眾生於無上道,欲脫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欲與眾生無上涅槃之樂,汝欲於後世守護正法,於後恐怖惡世欲度眾生。持世!汝今[11]善聽諦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此事。」
「唯然,世尊!」
佛告持世:「諸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12]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得具足念、當得不斷念、當以安慧而自增長、念常在心。持世!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見[13]此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善知決定諸法義、當善知諸法義、當善知諸法種種因緣、當[14]善入諸法如實門,是為四。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善知無量法相、當修習善知決定無量法、當行無量功德而自增長、當知見諸法生滅相,是為四。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疾具足助菩提法、當不隨他語善知諸法方便故、當善知一切智慧。持世!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有[15]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16]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為利益眾生故心無慳垢、常行清淨戒安住毘梨耶波羅蜜故、發行精進不休不息、正思惟故善行般若波羅蜜,是為四。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成就具足深心[17]清淨之願、具足成就清淨所行功德、安住柔和忍辱功德、得分別諸法實相光明,是為四。
「持世![18]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以大欲求一切[19]智、善知分別禪定解脫諸三昧而生大欲、[20]欲得大慈悲喜捨心故方便行清淨行[21]處、善修習決定義,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具足慧行、亦求清淨智行處、樂無礙智、亦常不離一切智慧之願。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
「持世!菩薩摩訶薩見四利[22]故能求念力。何等四?當修[23]集具足念根、當行安慧、當具足不斷念、[24]當修集具足四念處,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能求念力。何等四?具足諸助菩提法故念常在心、以利念根[25]善修集宿命、具足清淨智慧故當疾得不斷念、當種一切智慧因緣,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能求念力。何等四?當修集具足思惟方便、當修習如實智慧、當發勤精進得諸佛法故、當不忘憶念得不斷念力故。
「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能求念力。
「持世!菩薩摩訶薩有四法[1]能得念力。何等四?念安慧故常勤精進不休不息、常一其心得諸法實相故、常不放逸正憶念諸法故、常護諸根正思惟故,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得念力。何等四?安住清淨持戒、成就清淨威儀行處、除去心中五[2]蓋、不為世法所染離業障煩惱障,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得念力。何等四?以不散心求善法、勤修習一心相、善知正入諸法門、不樂憒閙遠離在家,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名[3]能得念力。何等四?親近善知識、常修習深法、常樂至諸佛菩薩所、常樂請問修習智慧。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四法,名得念力。
「持世!菩薩摩訶薩見四利,能修習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當善知一切諸法實相、當分別一切法所因、當知諸法決定[4]之義、當善知一切法[5]言語章句,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6]見四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當善知諸法隨宜次第、當善知一切法因緣方便、當具足修集一切法方便、當分別知了義未了義經,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當善學是道是非道慧、當得一切法義說力、當疾得清淨智慧行處、當具足修智波羅蜜。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見四[7]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修集諸法集相、善知諸法因[8]滅相、善知諸法緣相、能入因緣方便,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諸法[9]苦、善知諸法集、善知諸法滅、善知諸法滅道,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諸法合散方便、得先因力、善知諸法所宜、善知分別文字章句,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不了義經、於了義經中不隨他語、善知一切法相印、亦善安住一切法無相智中。持世!是為菩薩[10]摩訶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
「持世!菩薩摩訶薩[11]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明了善不善法、成就第一念安慧、能離五蓋心、終不忘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心,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善修集四念處、善修集學分別慧、於諸禪定智慧為首、於決定智慧[13]中得通達,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得諸陀羅尼門、亦修集無生智、入於盡智、亦觀於滅智,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14]提。何等四?斷於愛恚、不貪著一切[15]有為法、心通達無為智慧、至如來所行處。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持世!菩薩摩訶薩有五淨智力,[16]能具[17]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深心淨智力、願淨智力、善根淨智力、迴向淨智力、障業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18]皆具足能得如上功德。何等五?威儀行處淨智力、念具足淨智力、方便淨智力、緣眾生淨智力、緣相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捨心淨智力、利益眾生淨智力、生大慈淨智力、生大悲淨智力、生大喜大捨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持戒淨智力、不著持戒淨智力、忍辱淨智力、不著忍辱淨智力、多聞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深精進淨智力、受精進淨智力、禪定淨智力、禪定方便淨智力、止觀方便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慧淨智力、多聞決定方便淨智力、世間出世間淨智力、慧方便淨智力、有為無為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觀方便淨智力、明解脫淨智力、無生相淨智力、一相無相淨智力、第一義世諦義淨智力。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是五淨智力,疾得具足如是一切功德。持世!以是利故,菩薩摩訶薩於是淨智力中應勤修集。
「持世!菩薩摩訶薩成就三法,於是淨智力中能勤修集。何等三?一者欲、二者精進、三者不放逸,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三法,能於是具足一切功德淨智力中能勤修集。何以故?持世!欲、精進、不放逸,皆是一切法根本。菩薩摩訶薩得是淨智力,能疾得一切智,亦[1]名精進不退者,亦名不退法者,亦以此功德疾得增長,亦於一切法中疾得淨智力。
「持世!若有人如是一切法中得[2]淨智力者,是為世間福田,是人次我能消供養,是人能至如來行處,是人能觀如來法,是人不久能證如來智慧。
「持世!我本無量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時,然燈佛與我[3]受記:『汝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即時[4]遍知如是淨智力。
「持世!若有人於一切法中能成就如是淨智力者,是[5]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今得;是人亦轉法輪,如我今轉;是人亦師子吼,如我今師子吼;是人[6]亦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如我今也。持世!汝等於此淨智力中當勤精進,不久自然具足一切智慧。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智高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持世!是智高王如來,有無量聲聞僧,亦有無量諸菩薩僧,是佛本願因緣所致。是智高王佛土無三惡道,其諸眾生不覺有苦,畢竟具足安隱快樂,離欲[7]多者能障五蓋。是諸眾生成就如是清淨快樂,如人入第四禪樂。是智高王佛壽六百萬億那由他劫。
「持世!是時國土[8]唯佛為王,更無有王,國土眾生皆號佛為法王。是智高王佛多為諸菩薩,說是斷一切眾生疑喜一切眾生心菩薩藏經。爾時有五百菩薩,聞是諸菩薩淨智力,發如是精進力,盡形不生坐心,盡形不生衣服想,盡形不生我想眾生想人想男女想,盡形終不多食,但修集如是淨智力,勤行精進。五百菩薩以是善根因緣,命終皆生過東方十萬億國土,既生不久,修集是法故,得識宿命成就利根。其國土佛號無量花積王,現在說法,其諸菩薩始年十六,於無量花積王佛所出家,六十億歲行童子梵行,亦修行如是精進。
「持世!是五百菩薩得值如是等二十億佛,於諸佛所勤行精進,成就第一念安慧,末後值無量力高王佛與其[9]授記,過萬劫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五百人於萬劫中,得值[10]二萬億佛具足佛道,於一劫中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當知菩薩摩訶薩[11]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是淨智力中,應生欲精進不放逸。何以故?持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以[12]欲、精進、不放逸為根本,[A1]及餘助道法,能具足佛法者。
「持世!我以如是精進得值二十億佛,於諸法中世世成就念力,世世得識宿命,修集是法不休不息,我終不失是欲、精進、不放逸,我[13]當成就欲、精進、不放逸。」
爾時,世尊以大慈悲心顧視四方,現神通力,使三千大千世界諸閻浮提皆有化佛,為諸眾生說是斷一切眾生疑喜一切眾生心菩薩藏經。復以神力,令竹園中在會大眾皆見諸佛,遍閻浮提各各說法。大眾咸悅,從坐而起,皆[14]共禮佛,作是言:「希有世尊!諸佛如來神力不可思議,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法。」
爾時,佛告大眾:「諸善男子!如來是事未足為難。所以者何?如來善能通達法性故。若一毛孔出神通力,光明普照十方恒河沙世界,演[15]說法音,於一毛孔百千萬億分未盡其一,如來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
「諸善男子!如來深觀眾生心而為說法。諸善男子!今世眾生少有於是法中能行[16]欲樂。諸善男子!今世眾生少有於是法中能行精進。諸善男子!今世眾生少有於是法中能行不放逸。何以故?如來今出五濁惡世,所謂眾生濁、見濁、命濁、煩惱濁、劫濁。諸善男子!若有乃至一人能信受如是甚深清淨法、能至佛慧,是為希有!何況能信解如來所行?
「諸善男子!我常長夜莊嚴如是願,如是精進忍辱行,為苦惱眾生無救護者、無依止者、多墮惡道者,我於爾時當成佛道,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諸善男子!當知如來恩力本清淨,願精進故,能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信解受持如是深法。
「諸善男子!我於先世教化眾生,是諸眾生能解我法。諸善男子!今佛以十力、四無所畏,少能令眾生信解如是甚深之法。若有眾生住是法中者,皆是如來恩力方便故。我長夜不離如是深法,我亦長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攝取眾生。少有如來出五濁世利益眾生。何以故?諸善男子!我於先世,以大精進力大方便力教化眾生,[17]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善男子!我念過世,一日之中捨千身布施利益眾生。諸善男子!我於若干千萬世,見飢餓眾生故,自割身肉煮以與之,我於爾時心無憂悔,但於眾生普行大悲。諸善男子!當知我如是[1]以大精進大方便力教化眾生,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善男子!應發如是欲、精進、不放逸,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行菩薩道時,汝等亦當如我利益教化眾生。
「諸善男子!是賢劫中諸佛出世,無不讚我,作如是言:『釋迦牟尼佛深行精進如是,釋迦牟尼佛具足精進如是,釋迦牟尼佛具足精進波羅蜜如是。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教化眾生[2]如是,出於五濁,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諸善男子!如是行道故,應勤生欲、精進、不放逸。
「諸善男子!我今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精進猶不休息,至涅槃時猶發精進,碎身骨如芥子解散支節。何以故?憐愍未來世眾生故。我先世行菩薩道時,所化眾生或[3]行錯謬墮諸難處,欲[4]勉濟之起大悲心,分布舍利乃至如芥子皆[5]與神力。我滅度後,若有眾生應以舍利度者心得清淨,[6]得清[7]淨已,處處地中隨願成就。
「諸善男子!我先世行道時,於眾生中成就如是悲心,碎身舍利普使分布,是我本願。我以如是無量福德因緣大悲心故,於後惡世普覆眾生。
「諸善男子!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生欲、精進、不放逸,必發是願,於後末世受持讀誦為人廣說如是等經,我當以神力令諸菩薩受持讀誦為人廣說,我亦以如[8]是經囑累是諸菩薩,以其能受持讀誦為人廣說故。所以者何?諸善男子!隨是經所住,當知其土有佛不滅,是故如來以[9]此經囑累諸菩薩。
「諸善男子!當知我宿世以如是因緣攝取眾生,今世亦復攝取眾生,後世亦復攝取眾生,所謂護念如是經法,於後五百歲普流布故。
「諸善男子!若於今世若我滅後,[10]若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如是等經,[11]若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當知此中則為有佛。何以故?[12]我說諸佛即是法身,以見法故則為見佛,佛不應以色身見。若人信法聽法,是人則為信佛亦聽佛語。若人於此法中,能如[13]說修行,是人則為見佛,是人名為實語者、法語者、隨法行者。
「諸善男子!我身非法非非法,是名隨法行,是名第一法施,所謂[14]不著法不著非法。何以故?[15]若著法者,不名見佛。
「諸善男子!不[16]著一切法名為見佛。若於一切法中無所見者,是名見佛。何以故?如來不可以法說,不可以非法說,亦不可以法見。所以者何?諸善男子!如經中說:『汝等比丘!若知我法如[17]栰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能捨法非法,是名見佛。何以故?如來名為捨一切法者,不貪不受諸法名字,不墮名字法中。何況墮非法名字中?
「諸善男子!捨離一切法名字,名為如來,能如是見者,名為見如來。何以故?捨離見一切法故,名為見如來,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如實知見一切法故,名為見如來。
「諸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得,捨離一切法,是中即無戲論,[18]無是法非法名字,無行無[19]示,是名見如來。若人能如是見法者,是名見如來。若能如是見如來者,是名正見。若異見者名為邪見,若邪見者則為妄見,是人不名為真見。
「諸善男子!真見者斷一切語言道,非真非妄非有非無,離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如是見者,名為見如來。何以故?諸善男子!如來不以法性見,見一切法性離者,名為[20]如來。若能如是見者,名為正見。
「諸善男子!汝等應如是見如來。汝等且觀,如我所說觀於如來。如是觀者,當知一切法皆是如來,當得一切法如,當得一切法實相,當得一切法非虛妄相,當知一切法是如來法,當知一切法是如來[21]行處,當知一切法是不可思議行處。
「諸善男子!是故我說一切法是如來行處,如來行處是無行處。何以故?一切法行處,是中無法可行,是故說無行處是如來行處。一切法行處即是無行處,無行處即是如來行處。何以故?一切法行處無所有故,無行處是如來行處。一切行處入如來行處,則非行處。如來通達證是法故,是名無行處是如來行處。
「諸善男子!能知一切法無行處,是人能入如來行處,是人能觀如來行處,是人能求如來行處,是人亦不著如來行處。何以故?是人知無行處是如來行處,離行處是如來行處。所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分別、不可貪故,是名非行處是如來行處,是名入智行處,不入一切法故。何以故?一切法無門故,以是門入。
「諸善男子!一切法無入無出,[22]一切法無形。所以者何?如來於法無所得。何法若出若入、若見若說?諸善男子!是名入一切法門,以不入相故,一切法無合無散無縛無解,是一切法門以無門故,說是門名為不可出門不可入門,不可歸門不可說門,畢竟無生門,以是法門,於法無所知無所見。以是法門,於法無證無所入。[1]何以故?諸善男子!一切法無門,門不可得故。虛空是一切法門,從本已來性清淨故。無斷是一切法門,斷無所有故。無邊是一切法門,邊不可得故。無量是一切法門,量不可得故。無際是一切法門,諸際無所有故。
「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入是法門者,則入一切法門,則知一切法門,則說一切法門。」
爾時,佛告持世菩薩:「持世!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法實相,[4]若欲善分別[5]一切法章句,若欲得念力,若[6]欲轉身具足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疾入如是法門,於是法門得智慧光明。何以故?於是法中疾得具足故。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勤修集如是法門,入是法方便門[7]者,則能得分別陰方便,界方便,入方便,因緣生法方便,四念處方便,五根方便,八聖道分方便,世間出世間法方便,分別有為無為法方便。
「持世!何謂菩薩分別五陰方便?菩薩摩訶薩正觀五取陰,所謂無明陰是五取陰,苦陰是五取陰,癡陰是五取陰,病陰癰陰,如箭入身陰是五取陰。菩薩分別觀[8]察選擇色取陰。云何為分別觀察選擇色取陰?是色取陰從四大生,假名為色取陰,是色陰無有自性,但以四大和合,假名為色陰。色陰無有作者,無使作者,無作無起無出,名為色陰。但以先業因緣四大所攝,數名色陰,非陰是色陰,譬如虛空,陰實無生相。若說虛空陰,是中無有法生,但有名字,故名為虛空陰。凡夫於此無陰陰[9]相,[10]以顛倒心故,無實實相貪著我五陰我所五陰,我色陰我所色陰,如是貪著。是諸凡夫貪著色已,於色中依止我我所,有色受色取色著色依色,受行種種惡不善業。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勤修集助菩提法,今應正觀色陰。
「菩薩正觀色陰時,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無聚是水沫聚?但從眾緣生,不可執捉無有堅牢,水沫聚中無有聚相,無聚是水沫聚;色陰亦如是,色陰中無有陰相。
「菩薩如是觀時,作是念:『凡夫不能正觀虛妄色,不能如實知色無常,不能如實知色相。我等入正道,不應貪著虛妄,不應貪著色。何以故?色是不可貪著相,色但有名字無決定相,當觀是色無決定相,離名字故名之為色。又說色名惱壞相,智者通達知是無相,我等應當善知修集色無相方便,不貪著色相。若人貪著色相,即貪著色,我等應善知入色相。』
「菩薩如是正觀時,如實觀察選擇色,是色陰皆從凡夫憶想分別起。若法從憶想分別起,即是不生,一切憶想分別皆非真實。凡夫依止顛倒所起色,為色所縛為色所害,往來苦惱,無明癡闇故貪色不捨,見色有常[11]牢固,是凡夫人為色縛。[12]色所縛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天人,深貪色味,不觀色中有諸過惡。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應當觀察選擇分別修習色方便。
「分別觀察選擇色時,見色性如夢,譬如夢中色,皆從憶想分別覺觀起,曾所見聞覺知因緣起,是夢中亦知彼我,亦見地水火風,亦見山河叢林。夢中色相無有決定,但以憶想故有。色陰相亦如是,從先世業因緣出,無有決定性。菩薩如是思惟不取色。若我若我所,但正觀色如實無常相虛妄顛倒,眾生顛倒貪著取色,若我色若我所色,若彼色若彼所色。如是正觀察選擇色時,不得色,不見色性,亦不貪著色無常。
「菩薩爾時若於色中,愛念貪著皆悉除斷,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善知色滅相,善知色滅道相,善知色陰無所從來[13]亦無所去,作是念:『是身色陰,皆從業果報覺觀起,四大所攝。是身色陰,非我非彼無有所屬,無所從起。』觀色陰如是,內色不貪不受,外色不貪不受,過去色不貪不受,未來色不貪不受,現在色不貪不受,即知一切色陰是無生相。是菩薩爾時不滅色亦不求滅色法。持世!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色取陰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受取陰?菩薩作是思惟:『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從因緣生,屬諸因緣入受相中。此中無有受者,但以貪著故,貪著[14]者即是不真虛妄,從憶想分別起。』是菩薩如是思惟時,作是念:『是凡夫為虛妄受所縛,為三受所害,所謂苦樂不苦不樂受。是凡夫若受樂,為愛結所使,以愛結所使故,能起惡業。若受苦,為恚結所使,以恚結所使故,起諸惡業。若受不苦不樂受,為無明結所使,是人因無明結所使故,不脫憂悲苦惱。我等今不應隨凡夫學,應正觀諸法,我等應如實觀諸受。』
「菩薩如實觀受陰,作是念:『非陰是受陰,從憶想分別起,顛倒相應無有受者,但從先世業因[1]起,今世緣故;[2]諸受自性空,受中無有受相。』
「菩薩觀達受陰,[3]譬如雨[4]渧水泡,有生有滅無有決定。受陰亦如是,次第因緣起,屬諸因緣無有住時,虛妄不實,從憶想顛倒相應起。菩薩爾時作是念:『凡夫可愍,為諸受所制,以不正觀受陰故,[5]故得樂受生著,得苦受亦生著,得不苦不樂受亦生著,為諸受所縛馳走往來,從身至身受結所縛,輪轉五道無有休息。是凡夫著於諸受,為受所制為受所繫,不脫受陰,於受陰所不見出處,不知正觀受陰故。不知如實觀受陰無常,於受陰中為欲染所縛,不知受陰如實相。我等今不應隨凡夫學,應如實觀察選擇受陰。』即時如實觀受陰,無陰是受陰,不真陰是受陰,顛倒陰是受陰,不住陰是受陰。是時見受陰如實相,無有作[6]者,無有使作者,於受陰中不見受陰相。如是觀受陰,不見受陰在內不見受陰在外,不著受我不著受彼,知受陰無所從來無有所屬。無法能生受者,但從顛倒相應先世業果報數名受陰,見受陰虛妄因緣相續行。爾時過去受陰不受不貪不著,未來受陰亦不受不貪不著,現在受陰亦不受不貪不著。是人於樂受中除却愛結,[7]於苦受中除却恚結,不苦不樂受中知見無明結故,勤行精進。菩薩爾時,[8]若受樂受心不生愛,[9]若受苦受心不生恚,[10]若受不苦不樂受心不生癡。
「持世!凡夫多於樂受生愛,苦受生恚,不苦不樂受生癡。是諸凡夫以愛恚癡故深入闇冥,不能如實知受陰,亦不知愛恚癡相,深貪著愛恚癡,所謂是我我所,是此彼等。
「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正觀受陰者,不為愛恚癡所牽。若生愛恚癡,即能除斷行於正道,於樂受中斷愛結使故勤精進,於苦受中斷恚結使故勤精進,於不苦不樂受中斷癡結使故勤精進。如實知三受相,爾時有所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皆離不著。離愛結使,離恚結使,離癡結使,諸受起時皆能知見,[11]知受陰如實無常。若能如是知已,於受陰中欲染悉斷,入斷受陰欲染道中,不為諸受所污。是菩薩若如是正觀受陰,如實知受陰,知受陰集受陰滅受陰滅道,然後如實知受陰是無生相,以無生相,通達受陰無相。持世!菩薩摩訶薩[12]如是觀察選擇受[13]陰。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想陰?菩薩摩訶薩正觀想陰時,見想陰皆從顛倒起,虛妄不堅[14]固不[15]真實,從本已來不生相,以因緣和合[16]從先[17]世業力起。作是念:『非陰是想陰,虛妄陰是想陰,顛倒陰是想陰,想陰中無想陰[18]想。譬如春後[19]月焰,以名字故說名為焰,[20]陰想陰亦如是,以識相故說名想陰。凡夫於此為虛妄想所繫,或識樂或識苦,或識不苦不樂,或識寒熱,或識男女,或識五道生死,或識合或識散,或識過去或識未來或識現在,或識好或識醜,或識有或識無。[21]是凡夫想,皆為顛倒虛妄,屬諸因緣,[22]但假名為想陰。此中若內若外,無有想者,凡夫人虛妄想所繫故。或識貪欲,或識瞋恚,或識愚癡,或識妻子,凡夫依止是想陰貪著虛妄,以是想陰馳走往來,不能如實觀想陰是虛妄。凡夫[23]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繫於想陰不能得脫,貪著想陰,我是想陰,我所是想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
「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想陰,想陰中[24]想陰[25]想不可得,如焰陰中焰,陰相不可得。菩薩見想陰如焰性,過去想陰不貪不受不著,未來想陰亦不貪不受不著,[26]現在想陰不住,不分別若我若彼,即[27]彼滅想受陰道,通達想陰是無生。不見想陰若來處若去處,但以顛倒相應先世業因所起,現在緣所繫,無陰是想陰,觀察選擇想陰,無所從來[28]亦無所[29]去,即通達想陰無生,亦不分別想陰滅,但為滅一切想受[30]陰故,亦住如實知見故。
「菩薩如實觀想陰時,遠離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但住知見想陰,[31]亦如實想陰,不貪著想陰,如實觀[32]察一切想陰,如實知想陰集滅盡。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33]察選擇想陰,則離想陰欲染,亦能行斷想陰欲染道。[34]
「[35]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行陰?持世!菩薩摩訶薩觀行陰從顛倒起,虛妄憶想分別假借[36]而有。菩薩爾時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觀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如是觀時,作是念:『非[37]陰是行陰,苦陰是行陰,[38]因緣生陰是行陰,像陰是行陰,諸行陰無增無減無集。[39]若身行口行意行無有作者,智者不貪受是行陰。[1]何以故?是諸身行,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口行意行[2]亦如是,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在中間。行陰中無行陰相。何以故?是行陰從眾因緣顛倒[3]起,虛妄不真,先業果報所攝,亦[4]令因緣所繫,能有所行。[5]諸[6]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7]是無所有行,是虛妄行,是顛倒行,是故說非陰是行陰。何以故?智者不決定得行陰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處彼處若內若外。又身口意行,尚無決定行相可得可說,何況行陰可得可說?是故說無陰是行陰。凡夫起顛倒想,貪著身口意行,憶念分別是行陰,為行陰所縛馳走往來。是凡夫[8]人以顛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貪著歸趣,無法生法想,無陰生陰想。[9]貪著顛倒行故,為行陰所繫往來五道,常隨身口意行,不能如實觀身口意行,不能如實觀行陰故,以身口[10]意而起諸行。是諸凡夫著顛倒故,著不真法故,著虛妄故,數名行陰。』
「持世!菩薩於此中如是正觀諸行無有根本,羸劣無力以眾緣和合,可說行陰。是中無有真實行陰,無陰是行陰,從本已來不生是行陰,無性是行陰。諸行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無有住時,諸行念念生滅。
「持世!菩薩如是正觀行陰空不可得,不堅牢相,乃至毫釐亦不可得,作是念:『是諸凡夫為不堅牢法所繫,行陰所繫,貪著所縛,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業為行陰所縛,不知行陰性入無明癡冥,於諸行中生真實想,以顛倒故貪著受取[11]行陰。是人貪著受取行陰故,或起樂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樂行。是人起樂行已得樂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樂行已得不苦不樂身。是人得樂身已生愛,得苦身已生[12]瞋,得不苦不樂身已生[13]愚癡。是人以愛瞋癡故,不見諸行過惡,不能清淨身口意行。是人身口意行不清淨故,墮不清淨道[14]中,所謂地獄、畜生、餓鬼;或時[15]暫生天人中,貪著身口意行,深著行陰。』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正觀,今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清淨身口意行,不應貪著行陰,應觀行陰過惡,應求出行陰道。如是觀者名為如實正觀行陰,亦名正觀行陰無常。即時如實觀諸行,諸行集諸行滅諸行滅道,不受不貪不著諸行,亦不貪[16]不著行陰。如是觀時遠離[17]行相,亦行無行陰道,即觀諸行空。於一切[18]諸行中,驚怖生厭離心,但起清淨身口意行,壞行相故,離行陰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淨。何以故?是人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是人遠離行[19]陰相,壞諸法及根本相。如是正觀時,見行陰無所從來[20]亦無所去,不得諸行決定生相,亦不得決定滅相,即觀諸行無生滅相,一切諸行亦無生滅。
「是人觀一切諸行無生滅相,生厭離心,正通達諸行集滅相。[21]雖證諸行無生相,而善通達諸行相。何以故?持世!是行陰無決定相。譬如芭蕉堅牢相不可得,無堅牢相亦不可得,行陰亦如是,堅牢相不可得,無堅牢相亦不可得。持世!菩薩摩訶薩[22]如是觀察選擇思惟入[23]於行[24]陰。」[25]
[26]持世經卷第一
校注
[0642002] 第一【大】,第一(一名佛說法印品經)【元】【明】 [0642003] 龜茲【大】*,〔-〕【宋】【元】【明】【宮】* [0642004] 三藏【大】*,三藏法師【宋】【元】【明】【宮】* [0642005] 持世經初品第一【大】,四利品第一【宋】【元】【明】【宮】 [0642006] 法【大】,法決定【宋】【元】【明】【宮】 [0642007] 佛【大】,〔-〕【宋】【元】【明】【宮】 [0642008] (一切…念力)十六字【大】,諸法之相亦能得念力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慧【宋】【元】【明】【宮】 [0642009] 之【大】,〔-〕【宋】【元】【明】【宮】 [0642010] 嶮【大】,險【宋】【元】【明】【宮】 [0642011] 善聽諦【大】,諦聽善【宋】【元】【明】【宮】 [0642012] 一切法章句【大】*,諸法之相【宋】【元】【明】【宮】* [0642013] 此【大】,〔-〕【宋】【元】【明】【宮】 [0642014] 善【大】,〔-〕【宮】 [0642015] 四【大】,四利【宋】【元】【明】【宮】 [0642016] 〔-〕【CB】【麗-CB】【宋】【元】【明】【宮】,善【大】 [0642017] 清淨之願具足成就【大】,淨願成就具足【宋】【元】【明】【宮】 [0642018] 菩薩【大】下同,諸菩薩【宋】【元】【明】【宮】下同 [0642019] 智【大】,智慧【宋】【元】【明】【宮】 [0642020] 欲【大】,〔-〕【宋】【元】【明】【宮】 [0642021] 處【大】,〔-〕【宋】 [0642022] 故【大】,〔-〕【宋】【元】【明】【宮】 [0642023] 集【大】下同,習【宋】【元】【明】【宮】下同 [0642024] 當【大】,〔-〕【宮】 [0642025] 善【大】,善知【宋】【元】【明】【宮】 [0643001] 能【大】*,名【宋】【元】【明】【宮】* [0643002] 蓋【大】,蓋心【宋】【元】【明】【宮】 [0643003] 能【大】,〔-〕【宋】【元】【明】【宮】 [0643004] 之【大】,〔-〕【宋】【元】【明】【宮】 [0643005] 言語【大】,語言【宋】【元】【明】【宮】 [0643006] 見四法【大】,復見四【宋】【元】【明】【宮】 [0643007] 法【大】,〔-〕【宋】【宮】 [0643008] 滅【大】,〔-〕【宋】【元】【明】【宮】 [0643009] 苦【大】,〔-〕【宮】 [0643010] 摩訶薩【大】,〔-〕【宋】【元】【明】【宮】 [0643011] 有【大】,復有【宋】【元】【明】【宮】 [0643012] 心【大】,〔-〕【宋】【宮】 [0643013] 中【大】,印【宋】【元】【明】【宮】 [0643014] 提【大】,提心【宋】【元】【明】【宮】 [0643015] 有為【大】,有為無為【宋】【元】【明】【宮】 [0643016] 能【大】*,皆【宋】*【元】*【明】*,皆能【宮】* [0643017] 足【大】,足能【宋】【元】 [0643018] 皆具足能【大】,降能具足【宋】【元】【明】【宮】 [0644001] 名【大】,名為【宋】【元】【明】【宮】 [0644002] 淨【大】,清淨【宋】【元】【明】【宮】 [0644003] 受【大】,授【明】 [0644004] 遍【CB】【麗-CB】【宮】,邊【大】 [0644005] 人【大】,人亦【宋】【元】【明】【宮】 [0644006] 亦【大】,亦如是自然【宋】【元】【明】【宮】 [0644007] 多者【大】,者多【宋】【元】【明】【宮】 [0644008] 唯【大】,惟【宋】【元】【明】【宮】 [0644009] 授【大】,受【宋】【元】 [0644010] 二【大】,三【宮】 [0644011] 欲疾【大】,疾欲【宋】【元】【明】【宮】 [0644012] 欲【大】,〔-〕【宮】 [0644013] 當【大】,常【宋】【元】【明】【宮】 [0644014] 共【大】,俱【宋】【元】【明】【宮】 [0644015] 說【大】,出【宋】【元】【明】【宮】 [0644016] 欲樂【大】,樂【宋】【元】【明】,欲【宮】 [0644017] 集【大】,習【元】【明】 [0645001] 以【大】,〔-〕【宋】【元】【明】【宮】 [0645002] 如是【大】,如來【宋】 [0645003] 行【大】,行有【宋】【元】【明】【宮】 [0645004] 勉【大】,免【宋】【元】【明】【宮】 [0645005] 與【大】,興【宮】 [0645006] 得【大】,心得【宮】 [0645007] 淨【大】,淨心【宋】【元】【明】 [0645008] 是【大】,是等【宋】【元】【明】【宮】 [0645009] 此【大】,是【宮】 [0645010] 若【大】,〔-〕【宋】【元】【明】【宮】 [0645011] 若【大】,有【宋】【元】【明】【宮】 [0645012] 我【大】,以是因緣我【宋】【元】【明】【宮】 [0645013] 說【大】,是【明】 [0645014] 不【大】*,不貪【宋】【元】【明】【宮】* [0645015] 若【大】,若貪【宋】【元】【明】【宮】 [0645016] 著【大】,貪【宋】【元】【明】【宮】 [0645017] 栰【大】,筏【宮】 [0645018] 無是法【大】,是法是【宋】【元】【明】【宮】 [0645019] 示【大】,來【宋】 [0645020] 如【大】,見如【宮】 [0645021] 行【大】,所行【宋】【元】【明】【宮】 [0645022] 一切法【大】,〔-〕【宋】【元】【明】【宮】 [0646001] 何【大】,可【宮】 [0646002] 持世經【大】*,〔-〕【明】* [0646003] 之一【大】,〔-〕【宋】【元】【宮】 [0646004] 若欲【大】,亦【宋】【元】【明】【宮】 [0646005] 一切法章句【大】,說法之相【宋】【元】【明】【宮】 [0646006] 欲【大】,欲得一切法分別慧若欲【宋】【元】【明】【宮】 [0646007] 者則【大】,〔-〕【宋】【元】【明】【宮】 [0646008] 察選【大】*,〔-〕【宋】【元】【明】【宮】* [0646009] 相【大】*,想【宋】【元】【明】【宮】* [0646010] 以【大】,〔-〕【宮】 [0646011] 牢【大】,堅【宋】【元】【明】【宮】 [0646012] 色【大】,〔-〕【宮】 [0646013] 亦無所去【大】*,去無所至【宋】【元】【明】【宮】* [0646014] 者【大】,〔-〕【宮】 [0647001] 起【大】,〔-〕【宋】【元】【明】【宮】 [0647002] 諸【大】,受諸【宋】【元】【明】【宮】 [0647003] 譬【大】,如水泡譬【宮】 [0647004] 渧【大】,滴【宋】【元】【明】【宮】 [0647005] 故【大】,〔-〕【宋】【元】【明】【宮】 [0647006] 者【大】,〔-〕【宮】 [0647007] 於【大】,〔-〕【宋】【元】【明】【宮】 [0647008] 若【大】,苦【宋】 [0647009] 若【大】,〔-〕【宮】 [0647010] 若【大】,〔-〕【宮】 [0647011] 知【大】,受陰如實知【宋】【元】【明】【宮】 [0647012] 如是【大】,〔-〕【宋】【元】【明】【宮】 [0647013] 陰【大】,陰如是【宋】【元】【明】【宮】 [0647014] 固【大】,〔-〕【宋】【元】【明】【宮】 [0647015] 真【大】,〔-〕【宋】【元】【明】【宮】 [0647016] 從【大】,〔-〕【宮】 [0647017] 世【大】,〔-〕【宮】 [0647018] 想【大】*,相【宋】【元】【明】【宮】* [0647019] 月【大】,日【宋】【元】【明】【宮】 [0647020] 陰【大】,隨【宋】【元】【明】【宮】 [0647021] 是【大】,是識【宋】【元】【明】【宮】 [0647022] 但【大】,但有【宋】【元】【明】【宮】 [0647023] 人【大】,〔-〕【宋】【元】【明】【宮】 [0647024] 想【大】,相【宋】【元】【明】 [0647025] 想【大】,相【宋】【元】【明】【宮】 [0647026] 現【大】,見現【宋】【元】【明】【宮】 [0647027] 彼【大】,行【宋】【元】【明】【宮】 [0647028] 亦【大】,去【宋】【元】【明】【宮】 [0647029] 去【大】,至【宋】【元】【明】【宮】 [0647030] 陰【大】,〔-〕【宮】 [0647031] 亦如【大】,故隨【宋】【元】【明】【宮】 [0647032] 察【大】,擇【宋】【元】【明】【宮】 [0647033] 察選【大】*,〔-〕【宮】* [0647034] 卷第一終【宋】【元】【明】【宮】 [0647035] 卷第二首。(五陰品之餘)品名+持世【宋】【元】【宮】,(五陰品第二之二)品名+持世【明】 [0647036] 而【大】,若【宋】【元】【明】,〔-〕【宮】 [0647037] 陰【大】,意【宋】【宮】 [0647038] 因緣【大】,眾因緣【宋】【元】【明】【宮】 [0647039] 若【大】,〔-〕【宋】【元】【明】【宮】 [0648001] 何以故【大】,所以者何【宋】【元】【明】【宮】 [0648002] 亦【大】,亦復【宋】【元】【明】【宮】 [0648003] 起【大】,是【宋】 [0648004] 令【大】,今【明】【宮】 [0648005] 諸所有行【大】,〔-〕【宮】 [0648006] 所有【大】,有所【宋】【元】【明】【宮】 [0648007] 是【大】*,〔-〕【宋】【元】【明】【宮】* [0648008] 人【大】,〔-〕【宋】【元】【明】【宮】 [0648009] 貪【大】,〔-〕【宋】【宮】 [0648010] 意【大】,意業【宋】【元】【明】【宮】 [0648011] 行陰【大】,〔-〕【宮】 [0648012] 瞋【大】*,恚【宋】【元】【明】【宮】* [0648013] 愚癡【大】,癡【宋】【元】【明】【宮】 [0648014] 中【大】,〔-〕【宋】【元】【明】【宮】 [0648015] 暫【大】,暫得【宋】【元】【明】【宮】 [0648016] 不【大】,〔-〕【宋】【元】【明】【宮】 [0648017] 行【大】,行陰【宋】【元】【明】【宮】 [0648018] 諸【大】,〔-〕【宋】【宮】 [0648019] 陰【大】,陰遠離行陰【宋】【元】【明】【宮】 [0648020] 亦無所去【大】,去無所至【宋】【元】【明】【宮】 [0648021] 雖證【大】,亦不生離【元】【明】 [0648022] 如是【大】,〔-〕【宋】【元】【明】【宮】 [0648023] 於【大】,〔-〕【宋】【元】【明】【宮】 [0648024] 陰【大】,陰如是【宋】【元】【明】【宮】 [0648025] 不分卷【宋】【元】【明】【宮】 [0648026] 〔持世…之二〕卷末題,卷首題,譯號,品名-【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482 持世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