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6]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7]眾生病[8]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9]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1]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2]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3]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4]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5]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6]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7]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8]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3]求床座耶?」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4]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5]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6]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7]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8]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9]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10]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11]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1]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2]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3]車磲[4]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5]故[6]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7]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8]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9]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烟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捨?」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10]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11]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1]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2]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3]辯乃如是!」
[4]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5]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6]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7]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8]已曾供養九十二億[9]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1]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2]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3]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4]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5]妾[6]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A1]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7]於我[8]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9]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10]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5]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6]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7]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1]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2]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3]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4]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5]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A2]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6]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7]品時,於此眾中五[8]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9]
校注
[0544004] 所說【大】,〔-〕【聖】 [0544005] 卷中【大】,卷中不可思議解脫【宋】,卷中不可思議解說【元】,〔-〕【聖】 [0544006] 等【大】,〔-〕【宋】【元】【明】 [0544007] 眾生【大】,眾生得不【宋】【元】【明】 [0544008] 滅【大】,者【明】 [0544009] 病【大】,疾【宋】【元】【明】 [0545001] 是即【大】,即是【元】【明】 [0545002] 謂【CB】【麗-CB】【聖】,為【大】 [0545003] 離【大】,〔-〕【宋】 [0545004] 植【大】下同,殖【宋】【元】【明】【聖】下同 [0545005] 降【大】,降伏【宋】【元】【明】 [0545006] 而不【大】,不畢竟【元】【明】,而不畢竟【聖】 [0545007] 捨【大】,捨離【聖】 [0545008] 聖【大】,正【元】【明】 [0546001] (維摩…經)六字【大】*,〔-〕【明】* [0546002] 所說【大】*,〔-〕【宋】【聖】* [0546003] 求【大】,為【明】 [0546004] 仁【大】,古仁【元】 [0546005] 座【大】,之座【元】【明】 [0546006] 住不【大】,不可【宋】【元】【明】 [0546007] 本相【大】,本性【元】【明】 [0546008] 河【大】,〔-〕【宋】【元】【明】 [0546009] 延【大】,演【宋】【元】【明】 [0546010] 一【大】,一切【元】【明】 [0546011] 王【大】,聖王【宋】【元】【明】 [0547001] 是【大】,此【宋】【元】【明】 [0547002] 力【大】,力故【元】【明】 [0547003] 車【大】,硨【宋】【元】【明】【聖】 [0547004] 馬【大】,碼【宋】【元】【明】【聖】 [0547005] 故【大】,〔-〕【宋】 [0547006] 現【大】,〔-〕【元】【明】【聖】 [0547007] 響【大】*,嚮【聖】* [0547008] 牙【大】,芽【宋】【元】【明】 [0547009] 起【大】,〔-〕【宋】【元】【明】 [0547010] 大【大】,天【明】 [0547011] 女【大】,〔-〕【宋】【元】【明】 [0548001] 所【大】,〔-〕【聖】 [0548002] 已【大】,以【宋】【聖】 [0548003] 辯【大】*,辨【聖】* [0548004] 天【大】,答【聖】 [0548005] 即【大】,則【宋】【元】【明】 [0548006] 賙【大】,周【宋】【元】【明】【聖】 [0548007] 誰【大】,唯【元】【明】 [0548008] 已曾【大】,曾已【聖】 [0548009] 佛【大】,諸佛【宋】【元】【明】 [0549001] 閡【大】,礙【宋】【元】【明】【聖】 [0549002] 梁【大】,樑【宋】【元】 [0549003] 刑【大】,形【宋】【元】【明】 [0549004] 姓【大】,性【宋】【元】【明】 [0549005] 妾【大】,妄【元】 [0549006] 采【大】,婇【宋】【元】【明】,綵【聖】 [0549007] 於【大】,〔-〕【聖】 [0549008] 見【大】,見心【聖】 [0549009] 疇【大】,儔【明】 [0549010] 今【大】,令【明】 [0550001] 慈心【大】,慈悲【宋】【元】【明】 [0550002] 道【大】,智【宋】【元】【明】【聖】 [0550003] 居【大】,於【聖】 [0550004] 量【大】,數【宋】【元】【明】 [0550005] 會【大】,舍【宋】 [0550006] 則【大】,即【元】【明】 [0550007] 師子【大】,師子吼【聖】 [0551001] 中【大】,中間【聖】 [0551002] 意【大】,慧【宋】 [0551003] 生【大】,燃【宋】,然【明】【聖】 [0551004] 空種【大】,虛空【聖】 [0551005] 諸【大】,諸法【聖】 [0551006] 住【大】,位【明】【聖】 [0551007] 品【大】,〔-〕【宋】【聖】 [0551008] 千【大】,十【元】 [0551009] 光明皇后願文【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475 維摩詰所說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4-2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魏世杰大德輸入,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張革豐大德提供新式標點重校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