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經卷上[1](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問事品第一
[4]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羅漢,獨阿難未。
爾時,有菩薩名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前,以頭面著佛足,却坐一面。并與五百沙門俱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時佛放威神,諸比丘所在遠方無不來者。即時十萬比丘俱相隨來會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復[A1]放威神,摩訶波和提比丘尼與三萬比丘尼俱相隨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復放威神,[1]羅憐那竭菩薩從[2]舍衛墮梨大國出、[3]橋曰兜菩薩從占波大國出、那羅達菩薩從[4]彼羅斯大國出、須深菩薩從[5]加羅衛大國出、摩訶須薩和菩薩與阿難邠坻迦羅越俱從舍衛大國出、因坻達菩薩從鳩睒彌大國出、[6]和輪調菩薩從沙祇大國出,一一菩薩各與二萬八千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
羅閱祇王阿闍世與十萬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四天王、釋提桓因、[7]梵三鉢摩夷亘天、阿迦[8]膩吒天,各各與若干億億百千天子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難頭和難龍王、[9]沙竭龍王、摩難斯龍王、阿耨達龍王,各各與若干龍王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四面阿須倫王各與若干[10]阿羞倫民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時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諸龍、諸阿羞倫民、諸閱叉鬼神、諸[11]迦樓羅鬼神、諸[12]甄多羅鬼神、諸摩睺勒[13]鬼神、諸人非人無央數都不可計。
[14]颰陀和菩薩從坐起,[15]正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既問者[A2]為有所因故。天中天!聽我言者,今當問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所[16]因故者便問,佛當為[17]若說之。」
颰陀和菩薩問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18]聞者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19]致成佛終不[20]還、終不生愚癡之處。豫知去來之事,未曾離佛時,若於夢中亦不離佛。[21]端政姝好,於眾中顏色無比。少小常在尊貴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敬愛者。高才廣博,所議作者與眾絕異,自守節度,常內慚色終不自大,常有慈哀。智[22]慮通達於智中明,無有與等者。威神無比,精進難及,入諸經中,多入諸經中,諸經中無不[23]解。安樂,入禪、入定,入空、[24]無想、無所著,於是三事中不恐,多為人說經,便隨護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無異。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處。其筋力強,無不[25]欲愛力、無不有根力,明於所向力、明於所念力、明於所視力、明於所信力、明於所願力。在所問如大海,無有減盡時,如月盛滿時悉遍照,無有不[26]感明者,如日初出時、如炬火在所照,無所罣礙。不著心如虛空無所止、如金剛鑽無所不入、安如須彌山不可動、如門閫正住堅。心軟如鵠毛,無有麁[27]爽;身無[28]所慕樂,於山川如野[29]獸。
「常自守,不與人從事。若沙門道人多所教授皆護視,若有輕嬈[30]者終[31]無瞋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32]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33]軟,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34]至、所信常[35]政,無有能亂者;所行常淨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淨於智,[36]慧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37]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
「莊嚴[38]諸國土,於戒中清淨阿羅漢、辟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當所作者度無有極,一切餘道無有能及者。未[39]嘗離佛、不見佛,常念諸佛如父母[40]無異。稍稍得諸佛威神,悉得諸經。明眼所視無[41]所罣礙,諸佛悉在前立。
「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作諸法,不[42]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43]遍見,所念悉得如[44]嚮,亦不來、亦不去。生、[45]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46]悉知。心不可計,一切諸[47]剎心不著,無所適念;[48]出於諸佛剎,無所復罣礙。悉入諸[49]陀憐尼門,於諸經中[50]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
「侍諸佛悉得諸[51]佛力、悉[52]得佛威神,勇猛無所難,行步如猛師子無所畏。於諸國土無不用言者,所聞者未曾有忘時,一切諸佛之議等無有異。悉了知本,無經不恐,欲得諸經便自知說,如諸佛終無厭。為世間人之師,無不依附者,其行方[1]幅無有諂偽;諸剎照明[2]朗,不著於三處,所行無所罣礙。於眾輩中無所適、於本際法中無所慕,[3]持薩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無有畏懼時。悉曉知佛諸經所有卷,所在眾會中無不蒙福者。見佛極大慈歡喜,所學諸佛經通利,於大眾中無所畏、於大眾中無有能過者,名聲極遠。破壞諸疑難[4]無不解,於經中極尊、於師子座上坐自在,如諸佛法教,悉曉知佛萬種語、悉入萬億音。愛重諸佛經,常念在左右[5]側,未曾離於諸佛慈。於佛經中樂行、常隨佛出入、常在善知識邊,無有厭極時。
「於十方諸佛剎無所適止,悉逮得願行;度脫十方萬民,智慧珍寶悉逮得經藏。
「身如虛空無有想,教人求菩薩道,使佛種不斷。行菩薩道未曾離摩訶衍,逮得摩訶僧那僧涅極[6]曠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諸佛皆稱譽,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計悉了知、世間之變悉曉知,成敗之事、生者、滅者悉曉知。入經海寶開第一之藏悉布施、悉於諸剎行願亦不在中止,極大變化如佛所樂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復願、適無所生處;十方不可計佛剎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爾乃見,便於是間坐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譬如我今於佛前面見佛菩薩,如是未曾離佛、未曾不聞經。」
佛告颰陀和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7]多所度脫、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8]乃前世過去佛時所聞[9]地行作功德所致,供[10]養若干佛[11]以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12]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13]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14]昧,若所問者悉可得。」
颰陀和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佛告颰陀和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15]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16]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17]行品第二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18]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
「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捨精進。與善知識共行空——除睡[19]眠不聚會——避惡知識,近善知識,不亂精進。飯知足、不貪衣、不惜壽命,[20]子身避親屬、離鄉里,習等意、得悲[21]意,心護行,棄蓋習禪。不隨色、不受陰、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貪性,解不淨。不捨十方[22]人、活[23]十方人,十方人計為[24]是我所、十方人計為非我所。一[25]切欲受,不貿[26]戒,習[27]空行,欲諷經。不中犯戒、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諍佛、不却法、不亂比丘僧。離妄語,助道德家,避癡人世間語,不喜不欲。
「聞道語,具欲聞亦喜。從因緣畜生[28]生,不欲聞[29]六味。習為五習,為離十惡;為習十善,為曉九惱;行八精進、捨八懈怠,為習八[30]便;為習九思,八[31]道家念。[32]又不著禪聞,不貢高、棄自大,聽說法、欲聞經、欲行法,不隨歲計、不受身[33]想。離十方人,不欲受、不貪壽,為了陰不隨[34]惑,為不[35]隨所有求無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計陰如賊、計四大如蛇,十二衰計空。久在三界不安隱,莫忘[36]得無為。不欲貪欲,[37]願棄生死;不隨人諍,不欲[38]墮生死。
「[39]常立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不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
「常念諸佛功德,自歸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隨佛身相法。一切一計不與天下諍,所作不諍,從因緣生受了。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不滅。自證無為,黠眼以淨,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一切佛為一念入,無有[40]疑黠、無有能呵。自得曉覺意故,佛黠不從他人待。得善知識計如佛,無有異意。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1]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淨菩薩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颰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颰陀和:「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2]輩。其覺已為人說之,[3]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4]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5]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6]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7]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8]蔽礙故不見。
「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
「時諸佛[9]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10]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11]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
「譬[12]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婬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婬女人阿凡和[13]梨,若復有人聞優[14]陂洹作婬女人。是時[15]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婬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佛告颰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16]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17]得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颰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18]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19]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20]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21]定。」
佛告颰陀和:「乃往[22]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23]飲食,飢渴而臥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24]耶?』」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颰陀和!菩薩其所向方聞現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亦無我所立。如想空當念佛立,如以珍寶[25]倚[26]琉璃上,菩薩如是見十方無央數佛清淨。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屬、財產。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於夢中見以,覺為知識說之:『我歸到故鄉里,見我家室親屬。』」
佛言:「菩薩如是其所向方聞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見佛,菩薩一切見佛,如持珍寶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有觀青時、有觀白時、有觀赤時、有觀黑時。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無所從來,是意所作想有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27]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如是?颰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譬若,颰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28]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
颰陀和言:「不[29]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颰陀和!如是,颰陀和!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30]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31]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颰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1]曰: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2]事法疾逮[3]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4]四?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妬,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5]常護佛法;是為四。」
[6]時佛說偈而歎曰:「[7a]常當樂信於佛法,誦經念空莫中止,精進除睡臥,三月莫得懈。
[7b]「坐說經時安諦受學極當廣遠,若有供養、饋遺者莫得喜,無所貪慕得經疾。佛者,色如金光,身有三十二相,一相有百福功德,端政如天金成作。過去佛、當來佛悉豫自歸、今現在佛皆於人中最尊,常念供養。當供養於佛,花香、擣香、飯食具足;當持善意,用是故三昧離不遠;持常鼓樂、倡伎樂於佛心,常當娛樂。
「為求是三昧者當作佛像,種種具足、種種姝好,面目如金光。求是三昧者,所施常當自樂與,持戒當清潔高行,棄捐懈怠,疾得是三昧不久。瞋恚不生,常行於慈心、常行悲哀、等心無所憎惡,今得是三昧不久。極慈於善師,視當如佛,瞋、恚、嫉、貪不得有,於經中施不得貪。如是教當堅持,諸經法悉當隨是入,是為諸佛之道徑。如是行者,今得三昧不久。」
佛告颰陀和:「如是[8]等菩薩當慈心[9]常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欲書是三昧經時、若欲學時,菩薩敬師如是。颰陀和!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譬如,颰陀和![10]菩薩明眼人夜半視星宿,見[11]星其眾多。如是,颰陀和!菩薩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東向視[12]見若干[13]百佛、若干[14]千佛、若干[15]萬佛、若干億佛;如是十方等悉見諸佛。」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如佛眼悉[16]知悉見。如是,颰陀和!是菩薩欲[17]得今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當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度脫智慧,身悉具足。」
[18]時佛歎曰:「[19]如淨眼人夜半上向視星宿不可計,晝日思念悉見。菩薩如是逮得三昧者,見不可復計百千佛,從三昧中覺以悉念見,自恣為諸弟子說。」
佛言:「如我眼清淨,常見於世間,菩薩如是得三昧,以見不可復計佛,見佛不視身相,但視十種力。不如世間人有貪,消滅諸毒以,清淨不復想,菩薩逮功德如是。聞是經,遵是經如泥洹;聞是法空空,無有恐怖。我當作是說經,用眾人民故皆令得佛道。」
佛言:「如我比丘阿難黠慧,聞經即受持,菩薩如是逮得是三昧以,聞不可計經卷悉受持。」
佛言:「如阿彌陀佛剎諸菩薩,常見不可計佛。如是,菩薩得三昧以,常見不可計佛,所信常有哀心,譬如渴者欲得飲。常有極大慈、棄捐世俗事、常樂持經施,用是故清淨,得三昧不久。」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薩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進行者,譬如,颰陀和!有人載滿[1]舡珍寶欲持度大海,未至舡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2]悲念:『亡我爾所珍寶。』如是,颰陀和!是菩薩聞是三昧已,不書、不學、不誦、不持如中法,一切諸天人民皆為大悲憂,言:『乃亡我爾所經寶。』用失是深三昧故。」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譽。聞是深三昧經者,不書、不學、不誦、不守、不持如法[3]者,反復愚[4]癡。自用以為高[5]耶?不受是經,意欲高才反不肯學是三昧。譬如,颰陀和!愚癡之子,有人[6]與滿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謂與之不淨栴檀香。[7]其貨主語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謂不淨乎。且取嗅之知香不?試視之知淨不?』癡人閉目不視、不肯嗅。」
佛言:「[8]其聞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棄捨去,是為不持戒人;反捨是珍寶經,是為愚癡無智。自用得禪具足為度,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9]乎?是何從所得是語乎?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其人問賈客:『[10]評此幾錢?』賈客[11]答言:『夜半時於冥處持[12]是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滿其中寶。』」
佛言:「其人殊不曉其價,反形是摩尼珠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想是不復過,[13]此與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颰陀和!其人聞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經如是。」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14]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布語人展轉相傳,[15]當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16]今我具語汝,如是,颰陀和!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17]時佛歎曰:「[8a]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於佛,持用求佛。復有異人——持是三昧者——是佛所稱譽,聞信者其福倍多。」
[8b]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A3]是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
佛言:「有信是三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常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
佛告跋陀和:「我所說無有異爾,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者,其人却後世時,聞是三昧終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惡師邊。正使在善師邊,其功德薄少,如是輩人復轉與惡師從事,是輩人者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學,所更佛少所信,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颰陀和:「其有菩薩聞是三昧,不形笑、不誹謗者,歡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樂書、樂學、樂誦、樂持。」
佛言:「我悉[19]豫知豫見已,其人不獨於一佛所作功德,不於二、若三、若十,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20]其福不可計,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21]譬如,颰陀和!有人取一佛剎[22]悉破碎如塵,其人取此一塵悉復破[23]盡如一佛剎塵,都盧悉取一一塵皆復塵[24]碎盡如一佛剎塵。云何,颰陀和!是塵其數寧多不?」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颰陀和:「我為[1]汝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薩盡取[2]是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3]所佛剎滿其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不如聞是三昧。若[4]復有一菩薩[5]聞是三昧已,書、學、誦持、為他人[6]說須臾間,是菩薩功德不可復計。」
佛言:「持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為他人說,其福乃爾,何況守是三昧悉具足者?」
佛爾時頌偈[7]曰:
[21]般舟三昧經卷上
校注
[0902001] 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大】,〔-〕【知】,亦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明】 [0902002] 後漢…譯【大】*,〔-〕【知】* [0902003] 氏【大】*,支【宋】*【元】*【明】* [0902004] (佛在…未)二十七字【大】,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迦鄰竹園中。與大比丘眾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塵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脫照明於慧。譬如大龍聖智通達。所作已辦眾行具足。棄捐重擔所欲自從。已捨諸有其行平等。得制其心度於彼岸。唯除一人賢者阿難【宋】【元】【明】【知】 [0903001] 羅憐那竭【大】下同,羅鄰那竭【宋】【元】【明】【知】下同 [0903002] 舍衛墮梨【大】,墮舍利【宋】【元】【明】,隨舍利【知】 [0903003] 橋曰【CB】,橋日【大】,憍目【宋】【元】,憍日【明】,憍日【知】 [0903004] 彼【大】,波【宋】【元】【明】【知】 [0903005] 加【大】,迦【宋】【元】【明】 [0903006] 和輪調【大】下同,和倫調【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和論調【知】 [0903007] 梵【大】,梵摩【宋】【元】【明】【知】 [0903008] 膩【CB】【知】,貳【大】,尼【宋】【元】【明】 [0903009] 沙【大】,娑【宋】,婆【元】【明】 [0903010] 阿羞倫【大】下同,阿須倫【宋】【元】【明】【知】下同 [0903011] 迦樓羅【大】,迦留羅【宋】【元】【明】【知】 [0903012] 甄多羅【大】,真陀羅【宋】【元】【明】【知】 [0903013] 鬼【大】,諸鬼【知】 [0903014] 颰陀和【大】下同,䟦陀惒【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䟦陀和【知】下同 [0903015] 正【大】,整【宋】【元】【明】 [0903016] 因【大】,用【宋】【元】【明】 [0903017] 若【大】,汝【知】 [0903018] 聞【大】,問【宋】【元】【明】【知】 [0903019] 致【大】,到【知】 [0903020] 還【大】,疑【宋】【元】【明】,退【知】 [0903021] 端政姝好【大】,端正殊好【宋】【元】【明】,端正姝好【知】 [0903022] 慮【大】,慧【知】 [0903023] 解【大】,解者【宋】【元】【明】【知】 [0903024] 無想【大】,無所想【宋】【元】【明】【知】 [0903025] 欲愛【大】,愛欲【知】 [0903026] 感【大】,減【宋】【元】【明】,咸【知】 [0903027] 爽【大】,棄【宋】【元】【明】【知】 [0903028] 所【大】,所貪【宋】【元】【明】【知】 [0903029] 獸【大】,鹿【元】【明】 [0903030] 者【大】,之者【知】 [0903031] 無【大】,不【知】 [0903032] 威力【大】,盛力【知】 [0903033] 軟【大】,弱【宋】【元】【明】 [0903034] 至【大】,至誠【宋】【元】【明】【知】 [0903035] 政【大】,正【宋】【元】【明】【知】 [0903036] 慧【大】,〔-〕【宋】【元】【明】【知】 [0903037] 行【大】,得【知】 [0903038] 諸【大】,諸佛【知】 [0903039] 嘗【大】,常【知】 [0903040] 無【大】,無有【宋】【元】【明】【知】 [0903041] 所【大】,〔-〕【知】 [0903042] 豫【大】,預【知】 [0903043] 遍見【大】,現【宋】【元】【明】【知】 [0903044] 嚮【大】,響【宋】【元】【明】【知】 [0903045] 死【大】,死亦【宋】【元】【明】【知】 [0903046] 悉【大】,悉逮【宋】【元】【明】,悉遠【知】 [0903047] 剎【大】,利【元】 [0903048] 出【大】,止【宋】【元】【明】【知】 [0903049] 陀憐尼【大】,陀羅尼【宋】【元】【明】【知】 [0903050] 聞【大】,問【知】 [0903051] 佛【大】,〔-〕【宋】【元】【明】【知】 [0903052] 得【大】,得諸【宋】【元】【明】【知】 [0904001] 幅【大】,福【知】 [0904002] 朗【大】,眼【宋】【元】【明】 [0904003] 持【大】,於【元】【明】 [0904004] 無不解【大】,無不解者【宋】【元】【明】,無有不解者【知】 [0904005] 側【大】,則【宋】【元】【明】 [0904006] 曠大【大】,廣大【宋】【元】【明】【知】 [0904007] 多所度脫【大】,〔-〕【元】【明】【宮】 [0904008] 乃【大】,能【宋】【元】【明】【知】 [0904009] 地【大】,施【知】 [0904010] 養【大】,〔-〕【知】 [0904011] 以【大】*,已【宋】【元】【明】【知】* [0904012] 極【大】,〔-〕【宋】【元】【明】【知】 [0904013] 悉【大】,〔-〕【宋】【元】【明】【知】 [0904014] 昧【大】,昧者【宋】【元】【明】【知】 [0904015] 最【大】,最尊【宋】【元】【明】【知】 [0904016] 是三昧名【大】,是三昧名為【宋】【元】【明】,是為三昧名【知】 [0904017] 〔-〕【大】*,般舟三昧經【宋】【元】* [0904018] 向【大】,意向【知】 [0904019] 眠【大】,臥【宋】【元】【明】【知】 [0904020] 子【大】,孑【宋】【元】【明】 [0904021] 意【大】,喜【宋】【元】【明】【知】 [0904022] 人【大】,〔-〕【宋】 [0904023] 十方人十方人【大】,〔-〕【宋】 [0904024] 是【大】,〔-〕【元】【明】 [0904025] 切【大】,切不【宋】【元】【明】【知】 [0904026] 戒【大】,誡【宋】【元】【明】 [0904027] 空【大】,定【宋】【元】【明】 [0904028] 生【大】,〔-〕【宋】【元】【明】【知】 [0904029] 六味【大】,六昧【知】 [0904030] 便【大】,使【宋】【元】【明】 [0904031] 道家【大】,大人【宋】【元】【明】【知】 [0904032] 又不著禪【大】,文不若禪【知】 [0904033] 想【大】,相【宋】【元】【明】 [0904034] 惑【大】,或【宋】【元】【明】【知】 [0904035] 隨【大】,墮【知】 [0904036] 得【大】,〔-〕【知】 [0904037] 願【大】,願欲【宋】【元】【明】 [0904038] 墮【大】,隨【知】 [0904039] 常【大】,尚【知】 [0904040] 疑【大】,癡【宋】【元】【明】【知】 [0905001] 晝【大】,畫【知】 [0905002] 輩【大】,背【宋】【元】【明】 [0905003] 後【大】,復【明】 [0905004] 當【大】,常【宋】【元】【明】 [0905005] 一【大】,一日【宋】【元】【明】【知】 [0905006] 人【大】,〔-〕【宋】【元】【明】【知】 [0905007] 內【大】,內亦【宋】【元】【明】 [0905008] 蔽【CB】*【知】*,弊【大】* [0905009] 國【大】,國境【宋】【元】【明】【知】 [0905010] 闢【大】,避【知】 [0905011] 乃【大】,爾乃【知】 [0905012] 若【大】*,如【宋】【元】【明】【知】* [0905013] 梨【大】,利【宋】【元】【明】【知】 [0905014] 陂【大】,婆【宋】【元】【明】【知】 [0905015] 各各思念之【大】,三人皆在羅閱念【宋】【元】【明】,各各思念【知】 [0905016] 人【大】,〔-〕【宋】【元】【明】【知】 [0905017] 得【大】,〔-〕【宋】【元】【明】【知】 [0905018] 當【大】,〔-〕【宋】【元】【明】【知】 [0905019] 痒【大】,癢【宋】【元】【明】 [0905020] 證【大】,證得【宋】【元】【明】【知】 [0905021] 定【大】,空【知】 [0905022] 去【大】,過去【宋】【元】【明】 [0905023] 飲食【大】,飯食【宋】【元】【明】【知】 [0905024] 耶【大】,邪【知】 [0905025] 倚【大】,致【宋】,琦【明】 [0905026] 琉璃【大】,瑠璃【宋】【元】【明】【知】,下同 [0905027] 於【大】,〔-〕【知】 [0905028] 已如【大】,以【宋】【元】【明】 [0905029] 也【大】,〔-〕【宋】【元】【明】【知】 [0905030] 聞【大】,問【知】 [0905031] 我為【大】,去【宋】【元】【明】【知】 [0906001] 曰【大】,言【宋】【元】【明】 [0906002] 事【大】,〔-〕【元】【明】【知】 [0906003] 得【大】,得是【宋】【元】【明】【知】 [0906004] 四【大】,四事【知】 [0906005] 常【大】,當【宋】【元】【明】 [0906006] 時佛說偈而歎曰【大】,佛爾時頌偈曰【宋】【元】【明】【知】 [0906007] (常當…不久)二百七十五字=常信樂於佛法受誦是道德化精進行解深(深=身【知】)法立具足等慈哀當普說佛經理(理=卷【元】【明】)廣分布道法教慎無得貪供養無所著得是法在不正瞋恚興意善解便離欲常樂定三昧禪謹慎行得是法當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諸種好有威德現譬如像(像=象【知】)金山悉見知諸世間過去佛及當來并現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說是當供養斯善救上好華眾擣香欣(欣=歡【知】)踊心奉飯食得是法終不久鼓琴瑟諸伎樂簫成供佛形像欣然意悅無量尊道法得不難當造起佛形像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疾逮得是道尊堅固教(教=敬【元】【明】)常以前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無恚害向他人當行哀得慈法普救護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常恭敬於法師當奉事如世尊無得惜是經法得三昧疾不久慎無得疑斯經佛讚是正道化一切佛所哥歎得三昧疾不久【三】【知】 [0906007a] (常當…莫得懈)二十四字【大】,常信樂於佛法受誦是道德化精進行解深法立具足等慈哀【宋】【元】【明】,常信樂於佛法受誦是道德化精進行解身法立具足等慈哀【知】 [0906007b] (坐說…不久)二百五十一字【大】,當普說佛經理廣分布道法教慎無得貪供養無所著得是法在不正瞋恚興意善解便離欲常樂定三昧禪謹慎行得是法當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諸種好有威德現譬如像金山悉見知諸世間過去佛及當來并現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說是當供養斯善救上好華眾擣香欣踊心奉飯食得是法終不久鼓琴瑟諸伎樂簫成供佛形像欣然意悅無量尊道法得不難當造起佛形像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疾逮得是道尊堅固教常以前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無恚害向他人當行哀得慈法普救護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常恭敬於法師當奉事如世尊無得惜是經法得三昧疾不久慎無得疑斯經佛讚是正道化一切佛所哥歎得三昧疾不久【宋】,當普說佛經卷廣分布道法教慎無得貪供養無所著得是法在不正瞋恚興意善解便離欲常樂定三昧禪謹慎行得是法當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諸種好有威德現譬如像金山悉見知諸世間過去佛及當來并現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說是當供養斯善救上好華眾擣香欣踊心奉飯食得是法終不久鼓琴瑟諸伎樂簫成供佛形像欣然意悅無量尊道法得不難當造起佛形像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疾逮得是道尊堅固敬常以前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無恚害向他人當行哀得慈法普救護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常恭敬於法師當奉事如世尊無得惜是經法得三昧疾不久慎無得疑斯經佛讚是正道化一切佛所哥歎得三昧疾不久【元】【明】,當普說佛經理廣分布道法教慎無得貪供養無所著得是法在不正瞋恚興意善解便離欲常樂定三昧禪謹慎行得是法當念佛本功德天金色百福相諸種好有威德現譬如象金山悉見知諸世間過去佛及當來并現在人中尊天中天皆說是當供養斯善救上好華眾擣香歡踊心奉飯食得是法終不久鼓琴瑟諸伎樂簫成供佛形像欣然意悅無量尊道法得不難當造起佛形像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疾逮得是道尊堅固教常以前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得三昧疾不久無恚害向他人當行哀得慈法普救護功德地得三昧疾不久常恭敬於法師當奉事如世尊無得惜是經法得三昧疾不久慎無得疑斯經佛讚是正道化一切佛所哥歎得三昧疾不久【知】 [0906008] 等【大】,〔-〕【宋】【元】【明】【知】 [0906009] 常【大】,當【宋】【元】【明】【知】 [0906010] 菩薩【大】,〔-〕【宋】【元】【明】【知】 [0906011] 星其【大】,星宿甚【宋】【元】【明】【知】 [0906012] 見【大】,〔-〕【宋】【元】【明】【知】 [0906013] 百【大】,百千【宋】【元】【明】 [0906014] 千【大】,百萬【宋】【元】【明】 [0906015] 萬佛若干億佛【大】,百億佛【宋】【元】【明】 [0906016] 知悉【大】,如【宋】,知【元】【明】【知】 [0906017] 得【大】,得見【宋】【元】【明】 [0906018] 時佛歎曰【大】,佛爾時頒偈曰【宋】【元】【明】【知】 [0906019] (如淨…不久)三百五十一字【大】,譬如有人眼清淨於夜中半而起觀仰見星宿無數千晝日思念皆識知菩薩如是得三昧見無央數百千佛皆識念知於諸佛則為眾會說世雄譬如今我覺眼明清淨無垢見世間佛子菩薩眼若此三昧普達見世尊終不復起吾我想見十方佛人中尊除毒清淨無想念觀此菩薩奇特行逮聞尊法寂然義速疾得解空定行今我亦訓於是法以(以=已【知】)成佛道多所安如阿彌陀國菩薩見無央數百千佛得是三昧菩薩然常見無數百千佛比丘阿難如勇猛從我聞法皆受持逮得三昧亦如是聞無數法悉奉持當信三昧疾持(持=得【知】)行悉棄世間諸所有常樂斯經行法施疾得清淨寂定地【宋】【元】【明】【知】 [0907001] 舡【大】*,船【宋】【元】【明】【知】* [0907002] 悲【大】,愁【宋】【元】【明】【知】 [0907003] 者【大】,者無【宋】【元】【明】【知】 [0907004] 癡【大】,癡人【宋】【元】【明】【知】 [0907005] 耶【大】,〔-〕【宋】【元】【明】【知】 [0907006] 與【大】,人與【知】 [0907007] 其【大】,〔-〕【宋】【元】【明】【知】 [0907008] 其【大】,其人【宋】【元】【明】【知】 [0907009] 乎【大】*,〔-〕【宋】【元】【明】【知】* [0907010] 評【大】,平【宋】【元】【明】【知】 [0907011] 答【大】,報【宋】【元】【明】【知】 [0907012] 是【大】,〔-〕【宋】【元】【明】【知】 [0907013] 此【大】,〔-〕【宋】【元】【明】【知】 [0907014] 人【大】,入【知】 [0907015] 當【大】,〔-〕【宋】【元】【明】【知】 [0907016] 今我【大】,我今【宋】【元】【明】 [0907017] 時佛歎曰【大】,佛爾時頌偈言【知】 [0907018] (是三千…說耳)百九十字=假使三千界滿中珍寶施供養佛世尊以用求佛道設復有比丘聞是佛三昧信樂而不疑其福過彼上諛(諛=諭【知】)諂懷自大無信在凶害與惡師相隨不信是法教犯戒近惡友堅住自貢高各各共議(議=義【知】)言是經非佛語佛不說是議為自共合造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竟無有是語此為誹謗佛有樂道法者我故為說耳有聞是經者仁賢而喜悅其心常不疑不言(言=信【知】)非佛說奉禁戒清淨受法諷誦利執經普講說則具足道義【三】 [0907018a] (是三千…倍多)三十八字【大】,假使三千界滿中珍寶施供養佛世尊以用求佛道設復有比丘聞是佛三昧信樂而不疑其福過彼上【宋】【元】【明】【知】 [0907018b] (佛言…說耳)百五十二字【大】,諛諂懷自大無信在凶害與惡師相隨不信是法教犯戒近惡友堅住自貢高各各共議言是經非佛語佛不說是議為自共合造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竟無有是語此為誹謗佛有樂道法者我故為說耳有聞是經者仁賢而喜悅其心常不疑不言非佛說奉禁戒清淨受法諷誦利執經普講說則具足道義【宋】【元】【明】,諭諂懷自大無信在凶害與惡師相隨不信是法教犯戒近惡友堅住自貢高各各共義言是經非佛語佛不說是議為自共合造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竟無有是語此為誹謗佛有樂道法者我故為說耳有聞是經者仁賢而喜悅其心常不疑不信非佛說奉禁戒清淨受法諷誦利執經普講說則具足道義【知】 [0907019] 豫【大】*,預【知】* [0907020] 其【大】,〔-〕【宋】【元】【明】 [0907021] 譬如【大】,如是【宋】【元】【明】【知】 [0907022] 悉【大】,〔-〕【宋】【元】【明】 [0907023] 盡【大】,碎【宋】【元】【明】【知】 [0907024] 碎【大】,破【宋】【元】【明】 [0908001] 汝【大】,若【宋】【元】【明】【知】 [0908002] 是【大】,此塵【宋】【元】【明】 [0908003] 所【大】,數【宋】【元】【明】【知】 [0908004] 復有【大】,〔-〕【宋】【元】【明】【知】 [0908005] 聞【大】,學【明】 [0908006] 說【大】,說守【宋】【元】【明】【知】 [0908007] 曰【大】,言【宋】【元】【明】 [0908008] 像經【大】,經藏【宋】【元】【明】 [0908009] 悉【大】,信【宋】【元】【明】 [0908010] 有量【大】,齊限【知】 [0908011] 四句【大】,四旬【知】 [0908012] 其【大】,之【知】 [0908013] 趨【大】,趣【宋】【元】【明】【知】 [0908014] 德【大】,得【宋】【元】【明】【知】 [0908015] 屬【大】,囑【宋】【元】【明】【知】 [0908016] 勸【大】,勤【宋】【元】【明】 [0908017] 勖【大】,劬【知】 [0908018] 反【大】,久【宋】【元】【明】【知】 [0908019] 姓【大】,性【宋】【元】【明】【知】 [0908020] 說【大】,歎【宋】【元】【明】【知】 [0908021] 般【大】,佛說般【宋】【元】【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3 冊 No. 418 般舟三昧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