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經卷[2]第四
妙善地第九
[9]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10]智善觀佛道,欲更求轉勝深寂滅解脫、欲轉勝思惟如來智慧、欲入如來深密法中、欲選擇取不可思議大智慧、欲選擇諸陀羅尼三昧重令清淨、欲令諸神通廣大、欲隨順世間差別行,[11]欲修諸力、無畏、佛不共法無能壞者,欲順行諸佛轉法輪力、欲不捨所受大悲大願,得入第九地。
「諸菩薩住此地中,如實知起善、不善、無記法行,知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可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12]聞、辟支佛法行,菩薩道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13]法、無為法[14]行。
「隨順如是智慧,如實知菩提心所行難、知諸煩惱難、業難、諸根難、[15]願樂難、性難、志心難、深心難、生難、殘氣難、三聚差別難。知眾生諸心差別相、心雜相、心輕轉相、心壞不壞相、心無形相、心無邊遍自在相、心清淨差別相、心垢相、心無垢相、心縛相、心解相、心諂曲相、心質直相、心隨道相,皆如實知。
「是菩薩知煩惱深相、知淺相,知煩惱心伴相、不離相,知使纏差別相,知是心相應、不相應相,[16]知是生時得果報相、知是三界中差別相、知愛癡見深入如箭相、知憍慢癡重罪相、知是三業因緣不斷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入八萬四千煩惱行差別相。
「是菩薩知諸業善不善無記相、分別未分別相、心伴相、不離相、自然盡相、行道盡相、種相、集相、不失果報相、次第相、有報相、無報相、黑黑報相、白白報相、黑白黑白報相、非黑非白能盡業相、知業起處相、受業法別異相、知無量因緣起業相、知世間業出世間業差別相、現報相、生報相、後報相、隨諸[17]業定相、不定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業差別相。
「是菩薩知諸根軟中利差別相、知先際後際別異[1]相、不別異相、知上中下相、知煩惱伴相、不相離相、隨諸乘定相、不定相、淳熟相、未淳熟相、隨心行相、易壞相、深取相、增上相、不可壞相、轉相、不轉相、三世差別相、深隱共生差別相,略說[2]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根差別相。
「是菩薩知眾生諸欲樂軟中利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欲樂差別相。
「是菩薩知諸性軟中利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性差別相。
「是菩薩知深心軟中利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深心差別相。
「是菩薩分別知諸結使,有伴共心生、不共心生,心相應、心不相應深[3]入相,無始來隨惱眾生相與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相違,堅繫縛,三界繫無量心而不現前,開諸業門而無所知可[4]對治相、無所有相、無定事相、不異聖道相、滅動相。
「是菩薩如實知[5]諸生差別相,所謂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差別,色界、無色界差別,有想、無想差別。業是田、愛是水、無明是黑闇、覆識是種子、後身是生[6]牙、名色共生而不相離,有癡愛相、續相,欲生、欲作、欲[7]愛,不離樂眾生相、分別三界差別相、三有相續相,皆如實知。
「是菩薩如實知諸習氣,若有餘、若無餘,隨所生處有習氣、隨共眾生住有習氣、隨業煩惱有習氣、[8]善不善無記有習氣、離欲有習氣、隨後身有習氣、次第隨逐有習氣。深入道斷相、持煩惱相,離則無法,皆如實知。
「是菩薩如實知眾生定不定相、正定相、邪定相、不定相、邪見中邪定相、正見中正定相,離此[9]二無定相。一一五逆是邪定相、五根是正定相,邪位是[10]邪定、正[11]位是[12]正定,更不作故,離此二位是不定相。深入邪聚有難[13]得轉相、令修無上道因緣相、不定聚、邪定聚、眾生守護相,皆如實知。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隨如是智,名為安住妙善地。
「菩薩住是[14]地,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
「是菩薩知化眾生法、知度眾生法,如實知而為說法;聲聞乘相、辟支佛乘相、菩薩乘相、如來地相如實知,隨眾生因緣而為說法。隨心、隨根、隨欲樂差別而為說法;又隨行處、隨智慧處而為說法;知一切行處,隨而說法;隨眾生性,深入難處而為說法;隨道、隨生、隨煩惱、隨習氣轉故說法;隨[15]乘令解脫故說法。
「是菩薩住此地中為大法師,守護諸佛法藏,墮在大法師深妙義中,用無量慧方便、四無礙智起菩薩言辭說法。
「是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而不分別。何等為四?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
「是菩薩用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以義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知無分別說諸法,以樂說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體性,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相,以辭無礙智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說,以樂說無礙智隨假名不壞無邊說。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諸法差別相,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諸法差別相,以辭無礙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以無分別說,以樂說無礙[16]智於一一世得無邊法[17]相故說。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義差別,以辭無礙智隨諸言音而為說法,以樂說無礙智隨所樂解而為說法。
「復次,以法無礙智以法智知諸法差別,以方便知諸法無差別;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以世智說諸法差別;以樂說無礙[18]智知善說第一義。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以義無礙智善入陰入界諦因緣法;以辭無礙智,一切世間之所歸趣,以微妙音故;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轉勝,能令眾生得無邊法明。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有分別,攝在一乘;以義無礙智入分別諸法差別門;以辭無礙智能說諸乘無分別義;以樂說無礙智以一法門說無邊法明。
「復次,以法無礙智能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隨智行;以義無礙智能分別說十地義差別;以辭無礙智不分別說隨順諸地道;以樂說無礙智[19]說一切行無邊相。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於一念中得菩提,以義無礙智知種種時處差別,以辭無礙智隨諸佛得道事差別說,以樂說無礙智於一句法無邊[20]劫說而不窮盡。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21]說、一切佛力、無所畏、不共法、大慈大悲、無礙智轉法輪等,隨順一切智;以義無礙智隨如來音聲出八萬四千,隨眾生心、隨根、隨欲樂差別;以辭無礙智以如來音聲不分[22]別說一切諸行;以樂說無礙智以諸佛智慧力隨眾生所樂音聲說。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無礙智、安住第九地,名為得諸佛法藏,能為大法師,得眾義陀羅尼、眾法陀羅尼、起智陀羅尼、眾明陀羅尼、善意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名聞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陀羅尼、無邊旋陀羅尼、雜義藏陀羅尼,得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隨應方便說如是無量樂說差別門演法。
「是菩薩得如是無量陀羅尼門,能於無量諸佛所聽法,聞已不忘,如所聞法能以無量差別門為人演說。
「是菩薩於一佛所以百萬阿僧祇陀羅尼聽受法,如從一佛聽法,餘無量無邊諸佛亦如是。
「是菩薩於禮敬佛時所聞法明門,非多學聲聞得陀羅尼力於十萬劫所能受持。
「是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力、諸無礙智、樂說力,以說法故,在於法座,遍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隨意說法。
「是菩薩在法座上——[1]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於一切中最為殊勝,心中得無量法明。是菩薩處於法座,或以一音令一切大眾悉得解了、即得解了;或以種種音聲令一切大眾各得開解、即得開解;或以默然、但放光明,令一切大眾各得解法、即得解法;[2]或一切毛孔皆出法音、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色、無色物皆出法音、或以一音周滿[3]世性,悉令得解。
「是菩薩,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時問難,[4]一眾生以無量無邊音聲差別問難,如一人所問、餘者異問,是菩薩於一念中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皆令開解。如是,二三千大千世界、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三千大千世界、若萬、十萬、百萬、若億三千大千世界、若十億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廣為說法時,承佛神力,能為眾生廣作佛事,倍復精勤,攝取如是智明。
「若於一毫末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大會,佛在此中而為說法,佛隨若干眾生心說法,令一一眾生心中得若干無量諸法;如一佛,一切佛在大會中說法皆亦如是。如一毛頭,一切十方世界皆亦如是,於是中應生大憶念力,於一念中從一切佛所受一切法明而不失一句。
「如上大會滿中眾生聽法,[5]或於是中以決定清淨法明演說令得開解,於一念中令爾所眾生皆得歡喜,何況若[6]干世界中眾生?
「是菩薩住是地中,善根轉勝,晝夜更無餘念,深入諸佛行處,常與一切佛會,深入菩薩解脫。菩薩隨順如是智,常見諸佛,而於一一劫中無量無邊百千萬億[7]以[8]妙供具供養諸佛,於諸佛所種種問難,通達諸陀羅尼,是菩薩善根轉勝明淨。
「如是,佛子!如成鍊金具足莊嚴轉輪聖王寶冠,若在瓔珞,一切小王、四天下人無能奪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此妙善地中,諸善根轉勝明淨,無能壞者——聲聞、辟支佛及諸地菩薩所不能壞。
「是菩薩善根轉明,能照眾生煩惱難處,照已還攝。佛子!譬如大梵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難處皆悉能照;菩薩亦如是。住是菩薩妙善地中,善根明淨,照眾生煩惱難處,照已還攝。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菩薩妙善地,若廣說則無量無邊劫不可得盡。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王,典領三千大千世界,無有能勝。如實解義者,於自在中而得自在,善能宣說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眾生問難無能窮盡。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何時於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一念中得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能示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復過是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稱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無量智慧、善修行佛道乃至九地,善集諸白法、集無量助道法,大功德智慧所護,廣行大悲,深知分別世間性差別、深入眾生難處、至諸如來行處,念隨順如來寂滅行處,趣向諸佛力、無所畏、不共法等,堅持不捨,得至一切智慧位。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隨行如是智近佛位地,則得菩薩離垢三昧而現在前。又,入法性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雨一切世間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廣三昧、觀擇一切法性三昧、隨一切眾生心行三昧、如實擇一切法三昧、得如來智信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是菩薩悉入此三昧,善知其中功用差別。最後三昧名益一切智位,是三昧現在前時,大寶蓮花王出,周圓如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寶間錯莊嚴,過一切世間所有,出世間善根所生,行諸法如幻,性空慧所成,光明能照一切世界。大寶琉璃為莖,勝一切諸天所有,不可[3]量;栴檀王為臺、大馬瑙寶為鬚、閻浮檀金光為[4]葉;中有無量光明,一切妙寶皆在其內;寶網覆上,滿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花為眷屬。爾時,菩薩其身[A2]姝妙,稱可華座。是菩薩得益一切智位三昧力故,身現在大蓮華座上。即時諸眷屬蓮華上皆有菩薩圍遶之,一一菩薩坐蓮華上即得百萬三昧,皆一心恭敬瞻仰大菩薩。
「是菩薩昇蓮華座時,十方現在一切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惡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一切世界皆悉嚴淨、皆得見聞一切諸佛大會。何以故?是菩薩坐大蓮華座上,即時足下出百萬阿僧祇光明,[5]照[6]十方阿鼻地獄等,[7]滅眾生[8]苦惱;兩膝上放若干光明,[9]悉照十方一切畜生,滅除苦惱;臍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餓鬼,滅除苦惱;左右脇放若干光明照十方[10]人身,安隱快樂;兩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諸天、阿修羅宮殿;兩[11]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聲聞人;項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世界諸菩薩身乃至住九地者;白毫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薩身,一切魔宮隱蔽不現;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照十方諸佛大會,圍遶世界十匝,住於虛空成光明網,高大明淨,供養諸佛。如是供養,從初發心乃至九地菩薩所作供養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是大光明網勝十方世界所有華香、末香、燒香、塗香、衣服、幡蓋、眾寶、瓔珞、摩尼寶珠、供養之具,以從出世善根生故。一一佛大會上皆雨眾寶,狀如大雲。若有眾生覺知如是供養者,當知皆是必定無上大道。如是諸光雨大供養已,還繞諸佛大會十匝入諸佛足下。爾時,諸佛及大菩薩知[1]某世界中某甲菩薩摩訶薩行如是道,成就受職。
「諸佛子!即時十方無邊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皆來圍遶,設大供養,一心恭敬瞻[2]禮,各得萬三昧。諸得職菩薩摩訶薩於金剛莊嚴胸出一大光,名破魔賊,有無量百千萬光以為眷屬,照十方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胸。此光明滅已,是菩薩即時得大勢力,神通智慧百千萬倍。
「諸佛子!爾時諸佛出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3]位,有無量無邊光明眷屬,照一切十方世界無有遺餘,十匝圍遶一切世界,示於諸佛大神通力,勸進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一切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滅除一切惡道苦惱,一切魔宮皆蔽不現;示一切諸佛得道之處;示一切諸佛大會莊嚴事,廣大如[4]法性,究竟如虛空。
「照明一切世界已,集在虛空,右遶,示大神通莊嚴之事,入是菩薩頂上;其諸眷屬光明入諸眷屬蓮華菩薩頂上,即時諸菩薩各得先所未得十千三昧。是光明入此菩薩頂,如一佛光;一切佛光皆亦如是。一切十方佛光明入是菩薩頂時,名為得職、名為入諸佛[5]境界,為具佛十力、當墮在佛數。
「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長子,[6]大夫人所生,成就轉輪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上取四大海水,上張羅[7]幔,種種莊嚴幢幡、伎樂,執金鍾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得名轉輪聖王。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大智慧[8]職。以是職故,諸菩薩摩訶薩受無量百千億萬苦行難事。是菩薩得是職已,住菩薩法雲地,無量功德、智慧轉增。
「諸佛子!菩薩住是法雲地,如實知集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如實知集世間性、集眾生性、集識性、集有為性、集無為性、集虛空性、集法性、集涅槃性、集邪見諸煩惱性,如實知諸世間行法、還法,[9]如實知集聲聞道、集辟支佛道、集菩薩道,集諸佛力、無畏、不共法,集色身、法身、集一切智慧。如是,集得佛道、集轉法輪、集示滅度。舉要言之,如實知示集一切法差別。
「是菩薩以[10]如是智慧隨順菩提行,[11]如實轉深入,知眾生化、業化、煩惱化、[12]諸見化、世性化、法性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化、[13]分別無分別化,皆如實入。是菩薩爾時如實知[14]佛力所持、如實知法處持、如實知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先世持、行持、[15]劫[16]壽持、智持。
「是菩薩住十地中,諸佛所有微細行智,所謂細微生死智、細微世智、細微出家智、細微得道智、細微神力自在智、細微轉法輪智、細微持壽命智、細微示涅槃智、細微法久住智,如是等細微智皆如實知。
「又,諸佛密處,所謂身密、口密、意密、[17]籌量時非時密、與[18]菩薩[19]受記密、攝伏眾生[20]密、諸乘差別密、八萬四千諸根差別密、業如實所作密、行密、得菩提密,如是等密皆如實知。
「是菩薩,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攝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攝一劫、有數攝無數、無數攝有數、一念攝無量世、無量世攝一念、劫攝非劫、非劫攝劫、有佛劫攝無佛劫、無佛劫攝有佛劫、過去未來劫攝現在劫、現在劫攝過去未來劫、未來過去劫攝現在劫、現在劫攝未來過去劫、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諸劫攝[21]想皆如實知。
「是菩薩,諸佛所入毛道智、若入微塵智、若國土智、身[22]心智、得道智、若眾生身心得道智、若眾生行智、得道智、遍行佛道智、順行示智、逆行示智、不可思議智,世間能知、聲聞能知、辟支佛能知、菩薩能知、有不能知但如來能知,皆如實入。
「諸佛子!諸佛智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住是地則能得入如是智慧。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隨是地行,得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得菩薩無礙解脫、淨行解脫、普門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無礙論解脫、入三世解脫、法性藏解脫、解脫明解脫、離差別解脫。諸佛子!是菩薩,十解脫為首,如是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解脫皆於此地得;[23]得百千萬無量阿僧祇三昧、百千萬無量阿僧祇陀羅尼、百千萬無量阿僧祇神通,亦復如是。
「是菩薩成就如是[24]智慧,隨順於菩提,成就無量念力,能於一念頃至十方無量佛所受無量法明、無量法雨,皆能受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25]澍大雨,唯除大海,餘地不能堪受。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大法雨故,能入如來密處。是大法雨,一切眾生、聲聞、辟支佛皆不能受,從初地乃至九地菩薩亦不能受持,唯此菩薩摩訶薩住法雲地悉能受持。
「諸佛子!譬如大海,一龍王起大雲雨皆能堪受,若二龍王、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龍王、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1]若千萬億那由他龍王,乃至無量無邊大龍王起雲所雨,一時澍下皆能受持。所以者何?大海是無量器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法雲地,於一佛所能受大法明雨,二佛、[2]三、[3]四、五、十、百、千、萬、億,乃至無量無邊、不可稱不可說、無有限、過諸算數,於一念中皆能堪受如是諸佛大法雲雨。是故,此地名法雲地。」
問言:「佛子!是菩薩於一念中為能堪受幾所佛法明大雨?」
答言:「不可以算數所知,但以譬喻可說。諸佛子!譬如十方所有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中微塵,爾所微塵世界中眾生假使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為大聲聞,多聞第一,譬如金剛蓮花上佛有大擇比丘多聞第一。其一眾生成就如是多聞之力,餘若干眾生皆亦如是。其一人所受法,第二人不重受,如是一切各各不同。諸佛子!於意云何?是一切眾生受持多聞力為多不?」
答言:「無[4]量。」
「諸佛子!我今當為汝說,是菩薩住此法雲地,於一念一時、於一[5]佛所,能堪受三世法性藏,名曰大法明雨——上一切眾生多聞之力,比此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一佛所聞,十方若干世界所有微塵諸佛皆能堪受大法明雨,復能過此無量無邊,於一念一時悉能堪受大法明雨,是故名為法雲地。[6]
「[7]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大法雲地,自從願力,生大慈悲放大法雷音、諸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發大智慧以為疾風、大福德善根以為密雲、現種種身色為雜色雲、說法降魔以為雷音,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無有遺餘,復過此數。以雨善法、甘露法雨故,滅眾生隨心所樂、無明所起煩惱塵焰,是故名為法雲地。
「復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法雲地,於一世界中從兜率天上來下乃至示大涅槃、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皆現神力;若二三千世界,乃至如上微塵數世界,又復過是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從兜率來下乃至示[8]大涅槃、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皆現神力。
「是菩薩住在此地,於智慧中得上自在力、善擇大智慧,或以狹國為廣、廣國為狹、或以垢國為[9]淨。如是,一切世間性皆有神力。
「是菩薩或於一微塵中有一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川而不迫隘,或二、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若千、萬、億、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莊嚴事皆示入一微塵。若以一世界莊嚴事示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以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置一世界中亦不迫隘、或以一世界眾生置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示著一毛頭而不惱眾生、或於一毛中示一切佛神通力莊嚴之事。或以十方所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於一念中現如是等身;於一身中示若干無量手,以此手勤心供養十方諸佛;以一一手捉恒河沙等蓮華聚以散諸佛,塗香、雜香、末香、衣服、幡蓋、寶物亦復如是,一切莊嚴之具皆以手執供養諸佛;於一一身皆亦如是。又,一一身化有爾所塵數頭,於一一頭有爾所塵數舌,以是神力讚歎諸佛。如是等事於念念中遍滿十方,於念念中以神通力[10]於無量世界示得佛道、轉於法輪,乃至大般涅槃。
「於三世中以神通力示現無量身、於自身中現[11]佛無量無邊佛土莊嚴事、於自身中示一切世界成壞事、或令一切諸風皆於一毛孔出而不惱眾生。或欲以無量無邊世界為一海水,此海水中作大蓮華,形色光明遍[12]照無量無邊世界,於中示得菩提莊嚴妙事乃至示得一切種智。自身中所有一[13]方光明摩尼寶珠、電光、日、月、星宿諸光明,乃至十方世界所有光明諸物,皆於身中現。以口噓氣能令一切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震動,而不令眾生有驚畏想。示十方世界水劫盡,[14]風[15]劫、[16]火劫盡,而眾生身隨意莊嚴。或欲於自身示作如來身、如來身作自身、如來身作己佛國、己佛國作如來身。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在此菩薩法雲地神變如是。又,餘無量神力自在奇異[17]示現。」
爾時,會中有諸菩薩、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自在天子、淨居天等,各作是念:「若菩薩神通[18]力、智慧力如是無量無邊,佛復云何?」
爾時,解脫月菩薩摩訶薩知大眾心所念,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諸大眾皆有所疑,聞是菩薩大神通智慧力,墮在疑網。汝今當斷一切疑惑,示菩薩神通莊嚴妙事。」
即時金剛藏菩薩入一切佛國體性三昧。時諸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提桓因、梵天王、護世天王、自在天子、淨居天等大眾,皆自見知入金剛藏菩薩身中,於其身內見有三千大千世界莊嚴眾事,若滿一劫說不可盡。於中見佛道場樹,其莖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覆蔭三千億三千大千世界。稱樹高廣,有師子座,其座上有佛號一切智王如來。一切大眾咸皆見佛坐在座上,其中所有莊嚴上妙供養之具,滿一劫說亦不可盡。
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大眾各在本處。爾時,一切眾會生希有想,默然一心觀金剛藏菩薩。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甚為希有,是三昧有大勢力。是三昧者名為何等?」
答言:「是三昧者,名為一切佛國體[1]性。」
問言:「是三昧所有勢力為齊幾所?」
答言:「佛子!若菩薩摩訶薩善修成是三昧力者,能以如是無量恒河沙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身中現,復過是數。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此法雲地,得如是諸菩薩三昧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以是故,此菩薩住是地中,身身業難可測知、口口業難可測知、意意業難可測知、神力自在難可測知、觀三世法難可測知、諸三昧行入難可測知、智力難可測知、遊[2]戲諸解脫難可測知、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勢力所作難可測知,略說乃至舉足下足,乃至小王子、菩薩住妙善地者不能測知。
「諸佛子!菩薩法雲地如是無量,今已略說。若廣說者,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能得盡。」
問言:「佛子!若菩薩行處力神通力如是者,佛行處力神通力復云何?」
答言:「佛子!譬如有人取四天下中二、三塊土,作是言:『無邊世界地性為多此耶?』汝所問者,我謂如是。如來無量智慧云何以菩薩智慧而欲測量?諸佛子!如人取四天下中少地性,餘在極多。諸菩薩法雲地於無量劫但可說[3]耳,何況如來地?
「諸佛子!我今[4]唱說,令汝知之,佛現在為證。如一一方無量無邊世界微塵等諸佛世界,十地菩薩皆滿其中——譬如稻、麻、叢林——是諸菩薩有無量無邊業,修習菩薩功德、智慧、禪定,於如來功德智慧力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諸佛子!是菩薩隨如是智慧順如來身、口、意,亦不捨諸菩薩三昧,而勤心供養諸佛,於一一劫[5]以一切[6]麁現[7](丹本微妙)供養具供養無量無邊諸佛,而能具受諸佛神力,轉復明勝。是菩薩於法性問難無能勝者,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子!譬如[8]大金[9]師善治此金為莊嚴物,以無上摩尼寶珠間錯其中,安置自在天王頸上,其餘諸天無能奪者。又,諸天人莊嚴之具無能及者。諸佛子!菩薩住十地中,智慧、功德、善根,從初地至九地諸菩薩摩訶薩所不能及。
「菩薩住是地中得大智照明故,能隨順一切智慧,其餘智慧之明所不能壞。[10]譬如,佛子!大自在天王光明一切生處,眾生光明所不能及,能令眾生身心涼冷。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是法雲地中,智慧、光明,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從初地乃至九地菩薩摩訶薩亦不能及。是菩薩住是地中,能令無量眾生住一切智道。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諸十方佛為說智慧令通達三世,正知法性相,以智普覆一切世[11]間,照一切世間性,[12]大悲大慈普覆一切眾生,正遍見知一切諸法。舉要言之,具足為說至一切智道。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菩薩法雲地。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智慧明達,善說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於法性中有問難者無能令盡。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菩薩伴、念菩薩行、念諸波羅蜜、念諸地行,不離念十力、念無所畏、念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作是念:『我當何時於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中為依止者?』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一念中得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三昧,乃至[13]示爾所微塵數菩薩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復過是數——所謂諸行上妙供具,信解起業,若身、若口、若光明、若諸根、若如意、若音聲、若行處,乃至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稱數。
「諸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地次第順[14]行趣向一切種智。
「佛子!譬如從阿耨達池四河流出,滿足四天下,轉增無有窮盡乃入大海。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從菩薩出於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滿足眾生而不窮盡,轉更增長乃至一切種智。
「諸佛子!是諸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譬如因大地故,有十大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軻梨羅山王、仙聖山王、由乾陀羅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迦婆羅山王、眾相山王、須彌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集在其中,取不可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在菩薩歡喜地,一切世間經書、伎藝、文頌、呪術集在其中,無有窮盡。
「諸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聚在其中而不可盡;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菩薩離垢地中,持戒頭陀、威儀、助法集在其中,無有窮盡。
「[1]諸佛子!如軻梨羅[2]伽山王但以寶成,集諸妙華,取不可盡。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於明地,集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3]門不可盡。
「諸佛子!如仙聖山王但以寶成,多有五神通聖人,不可窮盡。[4]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菩薩[5]焰地中,集令眾生入道因緣,種種問難不可窮盡。
「諸佛子!如由乾陀羅山王但以寶成,集夜叉大神、夜叉羅剎[6]眾,不可窮盡。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菩薩難勝地中,集一切自在、如意神通,說不可盡。
「諸佛子!如馬耳山王但以寶成,集眾妙果,取不可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現前地中,集深因緣法說聲聞果,不可窮盡。
「諸佛子!如尼民陀羅山王但以寶成,集諸一切大力龍神不可窮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菩薩遠行地中,集種種方便智慧說辟支佛道,不可窮盡。
「諸佛子!如斫迦婆羅山王但以寶成,集心自在者不可窮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無動地,集一切菩薩自在道說世間性,不可窮盡。
「諸佛子!如眾相山王但以寶成,集大神力、諸阿修羅無有窮盡。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菩薩妙善地中,集轉眾生行智說世間相,不可窮盡。
「諸佛子!如須彌山王但以寶成,集諸天神無有窮盡。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法雲地中,集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說諸佛法,不可窮盡。
「諸佛子!是十寶山同在大海,因大海水有差別相;諸菩薩摩訶薩十地亦如是,同在佛智,因一切智故,有差別相。
「諸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相故,數名大海,無有能壞。何等為十?一、漸次深,二、不共死屍宿,三、餘水失本名,四、一味,五、多寶聚,六、極深難入,七、廣大無量,八、多有大身眾生依住,九、不過常限,十、能受一切大雨無有盈溢。
「諸佛子!諸菩薩行亦如是,以十因緣故,得名無有能壞。何等為十?歡喜地中,漸次生堅固願;離垢地中,不與破戒者共宿;明地中,捨諸世間假名;焰地中,於佛所得一心不壞信淨;難勝地中,生世間無量方便神通起世間事;現前地中,觀甚深因緣法;遠行地中,以[7]廣大心善擇諸法;無動地中,能起大莊嚴事示現;妙善地中,能得深解脫,通達世間行,如實不過;法雲地中,能受一切諸佛大法明雨。
「諸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有十事能與眾生一切寶物。何等為十?一、出大海,二、巧匠加治,三、轉精細,四、除其垢穢,五、以火鍊治,六、眾寶莊嚴,七、貫以寶縷,八、置在琉璃高柱,九、光明四照,十、隨王意雨眾寶物。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寶亦有十事。何等為十?一、初發心布施離慳,二、修持戒頭陀苦行,三、以諸禪定解脫三昧令轉精妙,四、以道行清淨,五、練以方便神通,六、以深因緣法莊嚴,七、以種種深方便智慧貫穿,八、置以神通自在[A3]幢上,九、觀眾生行放多聞智慧光明,十、諸佛授智職,爾時於一切眾生能為佛事,墮在薩婆若數。
「諸佛子!是諸菩薩所行集一切智慧功德法門品,若不深種善根者不能得聞。」
問言:「若得聞者,是人為得幾許福?」
答言:「隨諸佛所有智慧[8]慧力,如是發薩婆若心所緣攝福德,是人得聞此法門所得福德亦復如是。何以故?若無菩薩心,聞是法門不能信解、受持,何況以身修習、能成是事?諸佛子!以是故當知,是人隨順一切種智,得聞、信解、受持、修行。」
說是經時,以佛神力,十方世界、十億佛國、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又,法應震動。諸天雨華,如雲而下,雨諸香、瓔珞、天寶衣、天幡蓋、天寶物、天莊嚴身具,雨天伎樂歌頌而下。更有大音讚歎十地殊勝之事,此他化自在天王宮四天下中,如是,十方一切世界周[9]遍皆說十地經。
以佛神力故,十方過十億佛國微塵數世界有十億佛國微塵數諸菩薩來,遍滿十方虛空,皆作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佛子善說諸菩薩摩訶薩住諸地相。佛子!我等皆亦名金剛藏,從金剛德世界金剛[A4]幢佛所來,所經歷處皆說是經,眾會亦如是、言辭亦如是、義趣亦如是,不增不減。佛子!我等以佛力故,到此大眾來證是事。諸佛子!如我等來至此眾,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一世間種性、四天下上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殿,皆有十億佛國微塵數菩薩[1]往為作證。」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觀一切大眾、觀深法性,讚歎助發薩婆若心,示眾生菩薩大力。欲淨諸菩薩行、攝一切眾生、隨順薩婆若、除一切世間之垢、與諸眾生一切種智因緣,示不可思議智慧莊嚴妙事,說一切菩薩功德差別相。欲令此義轉勝明、顯示眾生故,承佛神力而說偈言:
說是十住經時,自在天王及諸天眾,解脫月菩薩及諸菩薩,一切世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十住經卷[1]第四
校注
[0524002] 第四【大】,第五【宋】【元】【明】 [0524003] 後【大】,姚【宋】【元】【明】【宮】 [0524004] 藏【大】,藏法師【宋】【元】【明】【宮】 [0524005] 什【大】,什共佛陀耶舍【宋】【元】【明】【宮】 [0524006] 歌【大】,讚【宋】 [0524007] 法【大】,道【宋】【元】【明】【宮】 [0524008] 視【大】,觀【宋】【元】【明】 [0524009] 金【大】,爾時金【宋】【元】【明】 [0524010] 智【大】,智慧【元】【明】 [0524011] 欲【大】*,〔-〕【宋】【元】【明】【宮】* [0524012] 聞【大】,聞法行【宋】【元】【明】【宮】 [0524013] 法【大】,〔-〕【宋】【元】【明】【宮】 [0524014] 行【大】,〔-〕【宮】 [0524015] 願【大】,欲【宋】【元】【明】 [0524016] 知【大】,隨【宋】【宮】 [0524017] 業【大】,乘【宋】【元】【明】【宮】 [0525001] 相【大】,〔-〕【宋】【元】【明】【宮】 [0525002] 乃至【大】,〔-〕【宮】 [0525003] 入【大】,心【宋】【元】【明】【宮】 [0525004] 對【大】,〔-〕【宋】【元】【明】【宮】 [0525005] 諸【大】,諸眾【宋】【元】【明】 [0525006] 牙【大】*,芽【宋】【元】【明】【宮】* [0525007] 愛【大】,受【宋】【元】【明】【宮】 [0525008] 善【大】,隨善【宋】【元】【明】 [0525009] 二【大】,二是【宋】【元】【明】 [0525010] 邪【大】,不【宮】 [0525011] 位【大】,住【宮】 [0525012] 正【大】,〔-〕【宮】 [0525013] 得【大】,〔-〕【宋】【元】【明】【宮】 [0525014] 地【大】,地已【宋】【元】【明】 [0525015] 乘【大】,樂【宋】【元】【明】【宮】 [0525016] 智【大】*,智知【宋】*【元】*【明】* [0525017] 相【大】,明【宋】【元】【明】 [0525018] 智【大】,智以如實智【宋】【元】【明】 [0525019] 說【大】,能說【宋】【元】【明】 [0525020] 劫【大】,劫中【宋】【元】【明】 [0525021] 說【大】,語【宋】【元】【明】【宮】 [0525022] 別【大】,〔-〕【宋】【宮】 [0526001] 唯【大】,惟【宋】【宮】 [0526002] 或【大】,或以【宋】【元】【明】 [0526003] 世【大】,世界【宋】【元】【明】【宮】 [0526004] 一【大】,一十【宋】【元】【明】 [0526005] 或【大】,我【宋】【元】【明】【宮】 [0526006] 干【大】,千【明】 [0526007] 以【大】,以上【宋】【元】【明】 [0526008] 妙【大】,麁現【宮】 [0526009] 則【大】,即【宋】【元】【明】【宮】 [0526010] 不【大】,非【宋】【元】【明】【宮】 [0527001] 眾【大】,諸【宮】 [0527002] 心【大】,法【宮】 [0527003] 法【大】,十住經法【宋】【宮】 [0527004] 十【大】,十上【元】【明】 [0527005] 大【大】,人【宋】【元】【明】【宮】 [0528001] 俱【大】,皆【森】 [0528002] 作【大】,得【森】 [0528003] 量【大】,稱量【森】 [0528004] 葉【大】,莖【宮】 [0528005] 照【大】,悉照【森】 [0528006] 十方【大】,十方一切【森】 [0528007] 滅【大】,〔-〕【森】 [0528008] 苦惱【大】,滅除苦惱【森】 [0528009] 悉【大】,〔-〕【森】 [0528010] 人身【大】,一切人身【森】 [0528011] 肩【大】,臂【宮】 [0529001] 某【大】,其【森】 [0529002] 禮【大】,視【宋】【元】【明】【宮】【森】 [0529003] 位【大】,〔-〕【宋】【元】【明】【宮】 [0529004] 法【大】,世【森】 [0529005] 境【大】,〔-〕【宋】【元】【明】【宮】 [0529006] 大【大】,〔-〕【森】 [0529007] 幔【大】,網【森】 [0529008] 職【大】,職地【宋】【元】【明】【宮】 [0529009] 如實【大】,〔-〕【宋】【元】【明】【宮】 [0529010] 如【大】,知【森】 [0529011] 如【大】,如是【森】 [0529012] (諸見化…辟支佛化)十六字【大】,〔-〕【森】 [0529013] 分別【大】,分別化【宮】 [0529014] 佛【大】,佛十【宋】【元】【明】【宮】 [0529015] 劫【大】,知劫【森】 [0529016] 壽【大】,辨【明】 [0529017] 籌量【大】,籌量密【森】 [0529018] 菩薩【大】,諸菩薩【森】 [0529019] 受【大】,授【宋】【元】【明】【宮】 [0529020] 密【大】,〔-〕【森】 [0529021] 想【大】,相【宋】【元】【明】【宮】【森】 [0529022] 心【大】,〔-〕【宮】【森】 [0529023] 得【大】,〔-〕【宋】【元】【明】【森】 [0529024] 智慧【大】,知智慧【森】 [0529025] 澍【大】*,注【森】* [0530001] 若千萬億【大】,若千億若千萬億【森】 [0530002] 三【大】,三佛【森】 [0530003] 四【大】,四佛【森】 [0530004] 量【大】,量問言【宋】【元】【明】【森】 [0530005] 佛【大】,佛前【森】 [0530006] 卷第五終【宋】【元】【明】 [0530007] 卷第六首【宋】【元】【明】,法雲地第十下【元】【明】,宋本缺品題 [0530008] 大【大】,入【森】 [0530009] 淨【大】,淨淨國為垢【宋】【元】【明】【宮】 [0530010] 於【大】,〔-〕【宋】【元】【明】【宮】 [0530011] 佛【大】,有【宋】【元】【明】【宮】 [0530012] 照【大】,〔-〕【宋】【元】【明】【宮】 [0530013] 方【大】,切【宋】【元】【明】【宮】 [0530014] 風劫火劫盡【大】,〔-〕【森】 [0530015] 劫【大】,劫盡【宋】【元】【明】 [0530016] 火【大】,大【宮】 [0530017] 示現【大】,示現無量【森】 [0530018] 力【大】,〔-〕【宋】【元】【明】【宮】 [0531001] 性【大】,性三昧【宋】【元】【明】【宮】 [0531002] 戲【大】,〔-〕【森】 [0531003] 耳【大】,聞【宋】【元】【明】【宮】,〔-〕【森】 [0531004] 唱【大】,略【宋】【元】【明】【宮】 [0531005] 以【大】,〔-〕【森】 [0531006] 麁現【大】,微妙【森】 [0531007] 丹本微妙【大】,〔-〕【宋】【元】【明】【宮】 [0531008] 大【大】,天【森】 [0531009] 師【大】,工師【森】 [0531010] 譬如佛子【大】,佛子譬如【宋】【元】【明】【宮】 [0531011] 間【大】,間性【宋】【元】【明】【宮】【森】 [0531012] 大悲大慈【大】,大慈大悲【森】 [0531013] 示【大】,亦【宋】【元】【明】【宮】 [0531014] 行【大】,〔-〕【森】 [0532001] 諸佛子【大】,〔-〕【宋】【元】【明】【宮】 [0532002] 伽【大】,〔-〕【森】 [0532003] 門【大】,問【宋】【元】【明】【宮】 [0532004] 諸佛子【大】,〔-〕【宋】【元】【明】【宮】 [0532005] 焰【大】*,焰慧【宋】*【元】*【明】* [0532006] 眾【大】,眾生【宋】【元】【明】【宮】 [0532007] 廣大【大】,大廣【宋】【元】【明】【宮】 [0532008] 慧【大】,勢【宋】【元】【明】【宮】 [0532009] 遍【大】,匝【森】 [0533001] 往【大】,住【宮】 [0533002] 精勤【大】,精進【宋】【元】【明】【宮】 [0533003] 諸【大】,念【宋】【元】【明】【宮】 [0533004] 寂【大】,空【森】 [0533005] 行【大】,足【森】 [0533006] 諸智【大】,智慧【森】 [0533007] 慧【大】,德【宋】【元】【明】【宮】 [0533008] 諸佛大會眾【大】,諸佛及大會【森】 [0533009] 會眾【大】,眾會【宋】【元】【明】【宮】 [0533010] 其【大】,某【宋】【元】【明】【宮】 [0534001] 授【大】,受【宮】 [0534002] 入【大】,又【宋】【元】【明】【宮】【森】 [0534003] 生【大】,先【宋】【元】【明】【宮】【森】 [0534004] 眾【大】,諸【森】 [0534005] 皆【大】,亦【宋】【元】【明】【宮】 [0534006] 移動【大】,動移【宋】【元】【明】【宮】【森】 [0534007] 伎【大】,技【宮】 [0534008] 王【大】*,中【森】* [0534009] 聚【大】,集【明】【宮】【森】 [0534010] 山【大】,中【宋】【元】【明】【宮】 [0535001] 第四【大】,第六【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0 冊 No. 286 十住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CBETA 自行掃瞄辨識,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