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經卷第三
[1]現前地第六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能具足五地行、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於六地。何等為十?一、以無[3]性故,一切法平等;二、以無想故,一切法平等;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四、以無滅故,一切法平等;五、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六、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七、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八、以離故,一切法平等;九、以幻夢影響、水中月、鏡像焰化故,一切法平等;十、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五地行,以是十平等法能入第六地。
「諸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4]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明利,成就順忍。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具足,更以勝觀[5]觀世間生滅相。故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諸凡夫人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常樂求有,恒隨邪念行邪妄道,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熱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6]牙;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生;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有四取;四取因緣故,起業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衰變名為老、衰變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散者,自然而散。因緣合則有,因緣散則無。』
「菩薩摩訶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又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有無明覆心;無明業果是名諸行,依諸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諸根行塵故有識,從是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有受;貪樂於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有漏業;有業、有果報五陰名為生;五陰熟名為老[7]熟;五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悲、發聲啼哭。五識名為苦、意識名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樹、大苦聚。如是,十二因緣苦聚,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
「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
「如來說所有十二因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貪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以入生貪心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渴愛;渴愛不捨名為取;是和合故,名為有;此有更有有相續,名為生;生變熟,名為老;老壞,名[1]為死。
「此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生諸行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所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2]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是中,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3]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生不斷相[4]續助成故。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亦如是。是中無明若無,諸行亦無,因滅[5]則果滅,餘分亦如是。
「是中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諸行及有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如二竹相對而住,不堅似堅。
「無明因緣諸行者,即是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世事,於是有三[6]世出。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相續說。
「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7]生、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8]死,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因無明,諸行生;餘亦如是。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體性空故;餘亦如是。
「無明因緣諸行,以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無明因緣諸行,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
「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身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故、三苦差別故、從因緣起、生滅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爾時,菩薩隨十二因緣[9]觀無我、無眾生、無壽命者,無人性空、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無所有。
「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名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生,[10]唯除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重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增,離散則滅;眾緣具故增,不具故滅。我今知有為法多過故,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
「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即時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得如是智慧具足修集,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故。菩薩住現前地中,得[11]快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攝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
「是菩薩住現前地中,志心、決定心、妙心、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故,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外道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制。安住菩薩智慧明中,善修應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慧方便行助菩提法。
「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中得轉勝行、得第三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故,菩薩住是現前地中得見數百、數千佛、乃至數百千萬億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法;聽法已,如實隨智慧光明故如所說行,令諸佛歡喜。是人轉勝知諸佛法藏,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諸善根轉妙明淨。
「諸佛子!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此現前地,以慧方便故,善根轉勝,明淨寂滅,餘地所不及。諸佛子!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得清[12]淨,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摩訶薩住是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無量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
「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現前地。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善化自在天王,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發願言:『我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1]若欲勤[2]行精進,於須臾間得十萬億三昧,乃至能示十萬億菩薩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不可稱計若干百千萬億劫。」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令此義明了故,而說偈言:
[4]遠行地第七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行、若欲入第七菩薩地者,從方便慧起十妙行。何等為十?是菩薩善修空、無相、無願,而以慈悲心處在眾生;隨諸佛平等法,而不捨供養諸佛;常樂思惟空智門,而廣修集福德資糧;遠離三界,而能莊嚴三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眾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隨順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化、如水中月、鏡中像——不二相,而起分別種種煩惱及不失業果報;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諸國土皆是離相,而起淨佛國土行;知一切佛法身無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知諸佛音聲不可說相、信解如來音聲本來寂滅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莊嚴音聲;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眾生心信解故,作如是說。諸佛子!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菩薩摩訶薩具足六地行已,修[7]此妙行得[8]入[9]七地。
「諸佛子!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
「是菩薩住七地中,入無量眾生性、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法、入無量世間性、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10]法差[11]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諸劫算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入無量眾生信樂差別、入無量諸佛色身別異、入無量諸佛眾生志行[12]根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諸佛無量眾生心心所行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眾生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13]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眾生得入。
「諸菩薩作是念:『如是諸佛世尊有無量無邊大勢力,不可以若干百千萬億劫算數所知。如是諸佛勢力我皆應集,不以強分別此彼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此菩薩如是智慧善思惟,常修習大方便慧,令其安[14]住佛道智中,以不動法故。若欲常起種種度眾生道,無有障礙,來時亦起、去時亦起,坐、臥、[15]住、立皆能起道,度脫眾生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離如是想念。
「是菩薩於念念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及菩薩十地。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以大悲心為首修習一切佛法,皆迴向如來智慧故。十波羅蜜者:以菩薩求佛道所修善根與一切眾生故,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於一切眾生中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求轉勝善根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修道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忍諸法先來不生門,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期轉勝智慧,是願波羅蜜;一切外道諸魔不能沮壞,是力波羅蜜;於一切法相如實成故,是智波羅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念念中亦具足四攝法、三十七[1]菩提分法、三解脫門。舉要言之,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念念中皆悉具足。」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但於七地中具足助菩提法?一切諸地中亦具足?」
[2]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3]於十地中悉具足助菩提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功[4]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故。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發願,緣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二地中,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三地中,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四地中,得入道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五地中,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六地中,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法;此第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何以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地中得諸智慧所[5]得道,以是力故,第八地自然得成。
「佛子!譬如二三千大千世界,一定清淨、一定垢穢,是二中間難可得過;但以大精進力、大神通力、大願力故,[6]乃能[7]過。諸佛子!諸菩薩如是行於雜道,難可得過;但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乃可得過。」
解脫月菩薩言:「第七菩薩地為是淨行?為是垢行?」
金剛藏菩薩言:「從初歡喜地來,菩薩所行皆離煩惱罪業。何以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大寶象遊四天下,知有貧窮苦惱者,而過不在王,然王未免人身;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住梵天宮、遊行[8]千世界示梵王威力,爾時[9]乃離人身。諸佛子!菩薩亦如是,從初地來,在諸波羅蜜乘,知一切眾生心所行事及煩惱垢,而不為煩惱垢之所污,以乘善道故而不名為過;若菩薩[10]捨一切所修功行道,[11]從七地[12]入八地,爾時名為乘菩薩清淨乘,悉知一切世間諸煩惱垢而不為諸煩惱所污,亦名為過。
「諸佛子!菩薩住是七地,多過貪欲等諸煩惱[13]眾。在此七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發起故,不名有煩惱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願故,不名無煩惱者。
「菩薩住是七地,成就深淨身業、[14]深淨口業、深淨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道,[15]諸佛所呵,隨煩惱垢者,如是諸業悉已得過;所有善業道,諸佛所讚,是則常行。又,世間經書、伎藝,如五地中說,自然而得,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最為希有、得為大師,唯除如來、入八地菩薩,無有眾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是菩薩所有禪定、神通、解脫三昧雖未得果報,所[16]生而隨意自在。
「菩薩住是遠行地,於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慧力及一切助菩提法轉勝具足。住是遠行地中,能入善擇菩薩三昧、善思[17]義三昧、益意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擇法三昧、堅根安住三昧、[18]知神通門三昧、法[19]性三昧、如來利三昧、種種義藏三昧、不向生死涅槃三昧。如是具足百萬菩薩三昧,能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淨故、深得大悲力故,名為過聲聞辟支佛地趣佛智地。是菩薩住[20]是地,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業無相行、無量意業無相行,是菩薩清淨行故,顯照無生法忍。」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21]若菩薩住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業、無量意業,已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
金剛藏菩薩言:「緣大法故,能過,非是實行力;此第七地,自實行力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生在王家,即勝一切群臣百官。何以故?豪尊力故。身既長大、智慧成立,真實得勝。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發大願、深心清淨故;今住此地自以智力故勝。諸佛子!菩薩住在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是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菩薩摩訶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名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佛子!譬如有人乘船入於大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患所害。如是,菩薩摩訶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得智慧力故、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雖深愛涅槃而現身生死、雖眷屬圍繞而心常遠離、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法所污。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還熾然,雖[22]然不燒。隨行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得至諸佛法藏而現於魔界;雖過四魔道而現行魔行;雖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捨佛法;雖現身一切世間而心常在出世間法;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1]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而不捨樂法、愛法。
「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是遠行地中,值百千[2]億萬那由他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諸佛已,護持諸佛法,諸聲聞、辟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是菩薩憐愍眾生故,法忍轉得清淨;是菩薩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清淨。
「佛子!譬如成鍊真金,以諸好寶莊[3]飾間錯,轉勝明好,餘寶不及。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菩薩遠行地中,諸善根從方便智慧生,轉勝明淨,無能壞者。佛子!譬如日光,一切星宿、月光所不能及,閻浮提內所有泥水悉能乾竭。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善根轉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又能乾竭眾生煩惱污泥。諸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諸根猛利,能發眾生悟道[4]善緣。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菩薩摩訶薩伴,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何時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5]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能示現百[6]千億那由他菩薩眷屬——[7]菩薩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8]劫不可計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4]不動地第八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故,心住不滅。諸佛神力所護,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樂心、深心,善淨成就福德智力。大慈悲心故,不捨一切眾生,修行無量智道,能入諸法。本來無生、無滅,無相、不出,不失、不去,不還、無所有性;初中後平等,不異如來無分別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即時得是第八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無能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想、[8]一切貪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
「諸佛子!譬如比丘得於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心所行事皆悉盡滅。菩薩亦如是,住是遠行地,即時一切怱務都滅,得無身、口、意務,住大遠離。
「諸佛子!如人夢中欲渡深水,是人爾時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欲渡此水;未渡之間,[9]廓然便覺所渡方便[10]乃怱遽事,即皆放捨。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行道至不動地,一切遽事[1]皆悉放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如是,諸佛子!菩薩住是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世間心?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
「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如來智[2]慧為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諸佛法。善男子!我有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當為得是諸功德故,加勤精進,亦莫捨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凡夫眾生不善、非寂滅、常發種種煩惱、為種種覺觀所害,汝當愍此眾生。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大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若有佛、若無佛,常住不異。諸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能得此寂滅無分別法。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清淨國土,起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圓光、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有分別無生法明。我等所得,無量無邊,若干億劫算數所不能知。汝為得此故,應起此法。[3]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諸法差別,汝應如實通達是事、隨順如是智。』
「是菩薩,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因緣門;以此無量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智、差別業,皆悉成就。
「諸佛子!我今為汝說,若諸佛不令此菩薩住如是智慧門者,是菩薩爾時畢竟則取涅槃,捨利益一切眾生;以諸佛與此菩薩如是無量無邊起智慧因緣故,於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行道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無量身修菩薩道,以無量音聲,以無量智慧、無量生處、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教化眾生,供養給侍無量諸佛故、隨順無量佛法故、無量神通力故、無量大會差別故、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所行道,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得大海,多用功力、或以手力;若至大海,不復用力,但以風力而去。若本功力,於大海中一日之行,於百千歲不能得及。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多集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於須臾間,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諸佛智慧,本所施功若一劫、若百千萬劫不能得及。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第八地,從[4]本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所謂: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壞、世界成,知以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
「是菩薩知地性小相、知地性大相、知地性無量相、知地性差別相;知水、火、風性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知微塵細相、知微塵差別相,於一世界中所有微塵差別皆悉能知,此一世界所有地若干微塵皆悉能知;若[5]干水、[6]火、風微塵皆悉能知。
「[7]知若干寶物斤兩微塵、若干眾生身微塵、世界中萬物微塵差別,分別眾生麁身、細身,從若干微塵生地獄身、從若干微塵生畜生身、以若干微塵生餓鬼身、以若干微塵生阿修羅身、以若干微塵生天身、以若干微塵生人身,皆悉了知。
「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中,知欲界壞、知欲界成,知色界壞、知色界成,知無色界壞、知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壞。知欲界小相、知欲界大相、知欲界無量相、知欲界差別相;知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薩教化眾生助智明分。善知分別眾生身、善觀所應生處,隨眾生生處、隨眾生身而為受身。是菩薩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各各差別,如日於一切水皆現其像,若二三千大千世界、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若萬、若百萬、若千萬、若億、若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身遍其中;乃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身遍滿其中,隨眾生身差別而為受身。
「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於一世界身不動搖,乃至不可說諸佛世界隨眾生身、隨所信樂,於諸佛大會而現身像。若於沙門會中示沙門形色、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色、剎利眾中示剎利形色、居士眾中示居士形色、四天王眾中、帝釋眾中、魔眾中、梵天眾中示梵天形色、乃至阿迦[A1]膩吒天眾中示阿迦[A2]膩[1]吒形色;以聲聞乘度者,示聲聞形色;以辟支佛乘度者,示辟支佛形色;以菩薩乘度者,示菩薩形色;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
「諸佛子!所有不可說諸佛[2]國中,隨眾生身信樂差別現為受身,而實遠離身相差別,常住諸身平等。
「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
「[3]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所樂,若於眾生身作己身,若於眾生身作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若於國土身作己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業報身作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己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是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諸佛國土小相、大相、垢相、淨相、無量相、廣相、倒相、平相、曲相、方相、方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聲聞身假名差別、辟支佛身假名差別、菩薩身假名差別、如來身差別。菩提身、願身、化身、受神力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善分別,如實[4]說諸身相。知諸法身平等不壞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
「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心自在、財物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即時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
「菩薩隨如是智慧畢竟常淨,起無罪身業、口業、意業,身業隨智行、口業隨智行、意業隨智行,般若波羅蜜為增上,大悲為首,善修方便、善起諸願、善為諸佛神通所護,常不捨行利益眾生智,悉知無邊世界中差別事。諸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無動地,身、口、意業所作皆能集一切佛法。
「是菩薩到此地中,離一切煩惱故,善住淨心力中;心常不離道故,善住深心力中;不捨眾生故,善住大悲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善住大慈力中;不忘所聞法故,善住陀羅尼力中;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善住一切樂說力中;行無邊差別世界故,善住神通力中;不捨一切菩薩所行故,善住願力中;修集一切佛法故,安住波羅蜜力中;善起一切種智故,安住如來力中。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無有過咎。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此地不可壞故,名為不動地;智慧不轉故,名為不轉地;一切世間難測知故,名威德地;無家過故,名王子地;隨意自在故,名菩薩生地;更不作故,名為成地;善擇[5]知故,名為究竟地;善發大願故,名為變化地;不[6]懷諸法故,名為勝處地;善修起先道故,名為無功力地。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境界、名為佛功德所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趣向佛法,常為諸佛神力善護、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所奉迎、常為密迹金剛神之所侍衛。善能生諸[7]深禪定,常能作無量諸身差別,於諸身中皆有勢力,得大果報、神通力,於無邊三昧中得自在,能受無量記,隨眾生成就處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入如是大智慧,善通達諸法,常放大慧光明,度無障礙法性道,善知世間[8]法道差別,能示一切諸功德,隨意自在,善解先際、後際。能入迴轉魔道智中、入如來所行境界中,能於無邊世界行菩薩道,以不轉相故。是故,此地名為不動。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在不動地,善生禪定力故,常不離[9]見無邊諸佛,而不捨麁[10]供養供給諸佛。是菩薩於一一[11]劫、一[12]切世界中,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阿僧祇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具一切供養事而用供養,親近諸佛,從諸佛受世間別異等諸法明。是人轉深入如來法藏,問世間性差別事中無能盡者,乃至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又,諸善根轉勝明淨。
「譬如成鍊真金,巧匠雜寶作瓔珞已,繫四天下主[13]頸,閻浮提人無能奪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是無動地,諸善根轉勝明淨,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住是地,以善分別智門故,智慧光明滅眾生惱熱。
「[14]譬如,佛子!若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於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無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世界眾生,次能滅諸惱熱令得清涼。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不動地,若廣說者,無量劫數所不能盡。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諸根猛利。與諸眾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道因緣,無有窮盡;說世間性差別中,無能壞者。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何時於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1]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三昧,乃至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稱計。」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十住經卷第[1]三
校注
[0514001] 前頁[09]不分卷【宋】【元】【明】 [0514002] 雲【大】,雪【宋】【元】【明】【宮】 [0514003] 性【大】,相【宋】【元】【明】【宮】 [0514004] 第【大】,入【明】【宮】 [0514005] 觀【大】,〔-〕【宋】【元】【明】【宮】 [0514006] 牙【大】,芽【宋】【元】【明】 [0514007] 熟【大】,〔-〕【宋】【元】【明】 [0515001] 為【大】,〔-〕【宋】【元】【明】【宮】 [0515002] 知【大】,智【宋】【元】【明】【宮】 [0515003] 者【大】,〔-〕【宋】【元】【明】【宮】 [0515004] 續【大】,續以【宋】【元】【明】【宮】 [0515005] 則果滅【大】,〔-〕【宋】【元】【明】【宮】 [0515006] 世【大】,世名【宋】【元】【明】【宮】 [0515007] 生【大】,生老【宋】【元】【明】【宮】 [0515008] 死【大】,死滅【宋】【元】【明】【宮】 [0515009] 觀【大】*,〔-〕【宋】【元】【明】【宮】* [0515010] 唯【大】,惟【宋】【元】【明】【宮】 [0515011] 快【大】,決定【宋】【元】【明】【宮】 [0515012] 淨【大】,涼【宋】【元】【明】【宮】 [0516001] 若欲【大】,〔-〕【宋】【元】【明】【宮】 [0516002] 行【大】,〔-〕【宋】【元】【明】【宮】 [0516003] 相【大】,性【宋】【元】【明】【宮】 [0516004] 集【大】*,習【宋】【元】【明】【宮】* [0516005] 與及於受【大】,乃至於愛【宋】【元】【明】,乃至於受【宮】 [0516006] 以【大】,如【宋】【元】【明】【宮】 [0517001] 善【大】,上【明】 [0517002] 則淨【大】,淨好【宋】【元】【明】【宮】 [0517003] 卷第三終【宋】【元】【明】 [0517004] 遠【大】,十住經遠【宋】【宮】,卷第四首【宋】【元】【明】 [0517005] 善【大】,喜【宋】【元】【明】【宮】 [0517006] 而示【大】,知是【宋】【元】【明】【宮】 [0517007] 此【大】,此十【宋】【元】【明】 [0517008] 入【大】,入第【宋】【元】【明】 [0517009] 七【大】,八【宋】 [0517010] 法【大】,佛【宋】【元】【明】【宮】 [0517011] 別【大】,別法【宋】【元】【明】 [0517012] 根【大】,諸根【宋】【元】【明】 [0517013] 諸【大】,無【宋】 [0517014] 住【大】,住入【宋】【元】【明】 [0517015] 住【大】,位【宮】 [0518001] 菩【大】,助菩【宋】【元】【明】【宮】 [0518002] 金剛藏菩薩言【大】,〔-〕【宮】 [0518003] 於【大】,但於【宋】【元】【明】 [0518004] 行【大】,德【宋】【元】【明】【宮】 [0518005] 得【大】,行【宋】【元】【明】【宮】 [0518006] 乃【大】,〔-〕【宮】 [0518007] 過【大】,過耳【宋】【元】【明】 [0518008] 千【大】,大千【宋】【元】【明】 [0518009] 乃【大】,乃至【宋】【元】【明】【宮】 [0518010] 捨【大】,捨於【宋】【元】【明】 [0518011] 從【大】,從第【宋】【元】【明】 [0518012] 入【大】,入於【宋】【元】【明】 [0518013] 眾【大】,眾生【宋】【元】【明】【宮】 [0518014] 深【大】,清【明】 [0518015] 諸佛【大】,場佛【明】 [0518016] 生【大】,生處【宋】【元】【明】【宮】 [0518017] 義【大】,議【宋】【元】【明】 [0518018] 知【大】*,智【宋】【元】【明】【宮】* [0518019] 性【大】,性本【宋】【元】【明】【宮】 [0518020] 是【大】,是七【宋】【元】【明】 [0518021] 若菩薩【大】,菩薩若【宋】【元】【明】【宮】 [0518022] 然【大】,熾【元】【明】 [0519001] 人【大】,人等【宋】【元】【明】 [0519002] 億萬【大】,萬億【宋】【元】【明】【宮】 [0519003] 飾【大】,嚴【宋】【元】【明】【宮】 [0519004] 善【大】,因【宋】【元】【明】【宮】 [0519005] 生【大】,生中【宋】【元】【明】 [0519006] 千【大】,千萬【宋】【元】【明】 [0519007] 菩薩若【大】,若菩薩【宋】【元】【明】【宮】 [0519008] 劫【大】,劫數【宋】【元】【明】 [0519009] 佛【大】,法【宋】【元】【明】【宮】 [0519010] 數【大】,處【宋】【元】【明】【宮】 [0519011] 惡垢【大】,垢惡【宋】【元】【明】【宮】 [0519012] 能【大】,行【宋】【元】【明】【宮】 [0520001] 性【大】,姓【宋】【元】【明】【宮】 [0520002] 德【大】,行【宋】【元】【明】【宮】 [0520003] 七【大】,十【宋】【元】【明】【宮】 [0520004] 不動【大】,十住經不動【宋】【宮】 [0520005] 佛【大】,弟【宋】【元】【明】【宮】 [0520006] 具【大】,見【宋】【元】【明】【宮】 [0520007] 想【大】,相【宋】【元】【明】【宮】 [0520008] 一【大】,離一【宋】【元】【明】 [0520009] 廓然【大】,〔-〕【宮】 [0520010] 乃怱【大】,〔-〕【宮】 [0521001] 皆悉【大】,悉皆【宋】【元】【明】【宮】 [0521002] 慧【大】,慧力【宋】【元】【明】 [0521003] 善【大】,又善【宋】【元】【明】 [0521004] 本【大】,大【宋】【元】【明】【宮】 [0521005] 干【CB】【麗-CB】【磧-CB】,于【大】,于大【宋】【元】【明】【宮】 [0521006] 火【大】,〔-〕【宮】 [0521007] 知【大】,〔-〕【宋】【元】【明】 [0522001] 吒【大】,吒天【宋】【元】【明】 [0522002] 國中【大】,國土中【宋】【元】【明】,國土【宮】 [0522003] 菩【大】,是菩【宋】【元】【明】【宮】 [0522004] 說【大】,成【宋】【元】【明】【宮】 [0522005] 知【大】,智【宋】【元】【明】 [0522006] 懷【大】,壞【宋】【元】【明】【宮】 [0522007] 深【大】,甚深【宋】【元】【明】【宮】 [0522008] 法【大】,性【宋】【元】【明】【宮】 [0522009] 見【大】,見無量【宋】【元】【明】 [0522010] 供養【大】,現供具【宋】【元】【明】【宮】 [0522011] 劫【大】,劫中【宋】【元】【明】 [0522012] 切【大】,一【宋】【元】【明】【宮】 [0522013] 頸【大】,頸所佩【宋】【元】【明】 [0522014] 譬如佛子若【大】,佛子譬如若【宋】【元】【宮】,佛子譬如【明】 [0523001] 生【大】,生中【宋】【元】【明】 [0523002] 得【大】,淨【宋】【元】【明】【宮】 [0523003] 德【大】,慧【宋】【元】【明】【宮】 [0523004] 遽【大】,懅【宋】【宮】 [0523005] 心【大】,意【宋】【元】【明】【宮】 [0523006] 王【大】,天【宋】【元】【明】【宮】 [0523007] 今【大】,念【宮】 [0523008] 礙【大】,障【明】【宮】 [0524001] 三【大】,四【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0 冊 No. 286 十住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CBETA 自行掃瞄辨識,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