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三

[1]現前地第六

諸菩薩聞說  上地之行相
在於虛空中  雨眾妙珍寶
放清淨光明  供養於世尊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時有無量億  諸天皆歡喜
於上虛空中  雨眾寶末香
光明相綺錯  微妙甚可樂
眾香華瓔珞  幡蓋雨佛上
他化自在王  與諸眷屬等
雨眾妙寶物  雰雰如[2]雲下
歌頌供養佛  稱歎金剛藏
咸讚言「善哉  善哉快說此
千萬億天女  於上虛空中
作眾天音樂  歌歎佛功德
咸作如是言  「如來之所說
微妙無有量  能滅諸煩惱
諸法本性空  無有毫末相
空無有分別  同若如虛空
無有去住相  亦無有戲論
本來常清淨  如如無分別
若人能通達  一切諸法性
於有於無中  其心不動搖
但以大悲心  為度諸眾生
是名諸佛子  從佛口法生
常行於布施  利益諸眾生
本來雖善淨  持戒而堅心
雖知法無傷  而行於忍辱
雖知法性離  而行於精進
雖先滅煩惱  而入於諸禪
雖先解法空  而選擇諸法
寂滅智雖多  而求利世間
能滅諸惡者  名之為大人
如是諸天女  百千種妙音
稱讚歌頌已  皆默然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當以何相貌  得成第六地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能具足五地行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於六地何等為十以無[3]性故一切法平等以無想故一切法平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以無滅故一切法平等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以離故一切法平等以幻夢影響水中月鏡像焰化故一切法平等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五地行以是十平等法能入第六地

「諸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4]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明利成就順忍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具足更以勝觀[5]觀世間生滅相故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諸凡夫人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常樂求有恒隨邪念行邪妄道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熱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6]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生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有四取四取因緣故起業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衰變名為老衰變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散者自然而散因緣合則有因緣散則無

「菩薩摩訶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又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有無明覆心無明業果是名諸行依諸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諸根行塵故有識從是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有受貪樂於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有漏業有業有果報五陰名為生五陰熟名為老[7]五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悲發聲啼哭五識名為苦意識名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樹大苦聚如是十二因緣苦聚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

「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

「如來說所有十二因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貪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以入生貪心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渴愛渴愛不捨名為取是和合故名為有此有更有有相續名為生生變熟名為老老壞[1]為死

「此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生諸行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所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2]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是中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3]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苦惱生不斷相[4]續助成故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老苦惱亦如是是中無明若無諸行亦無因滅[5]則果滅餘分亦如是

「是中無明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諸行及有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如二竹相對而住不堅似堅

「無明因緣諸行者即是過去世事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死是未來世事於是有三[6]世出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相續說

「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7]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8]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因無明諸行生餘亦如是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體性空故餘亦如是

「無明因緣諸行以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無明因緣諸行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

「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身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故三苦差別故從因緣起生滅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爾時菩薩隨十二因緣[9]觀無我無眾生無壽命者無人性空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無所有

「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名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生[10]唯除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重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增離散則滅眾緣具故增不具故滅我今知有為法多過故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

「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即時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得如是智慧具足修集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故菩薩住現前地中[11]快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攝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

「是菩薩住現前地中志心決定心妙心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故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外道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制安住菩薩智慧明中善修應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慧方便行助菩提法

「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中得轉勝行得第三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故菩薩住是現前地中得見數百數千佛乃至數百千萬億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法聽法已如實隨智慧光明故如所說行令諸佛歡喜是人轉勝知諸佛法藏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諸善根轉妙明淨

「諸佛子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此現前地以慧方便故善根轉勝明淨寂滅餘地所不及諸佛子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得清[12]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摩訶薩住是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無量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

「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現前地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善化自在天王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發願言『我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1]若欲勤[2]行精進於須臾間得十萬億三昧乃至能示十萬億菩薩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不可稱計若干百千萬億劫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令此義明了故而說偈言

「諸菩薩已得  具足行五地
知諸法無[3]  無相無生滅
本來常清淨  無有諸戲論
[4]集如是智  得入第六地
諸法常離相  不取亦不捨
性空猶如幻  離二無分別
若能順如是  微妙之理趣
心無有違逆  得入第六地
住於利順忍  智慧得力故
觀察於一切  世間生滅相
悉知諸世間  皆從癡闇出
癡闇若滅者  則無諸世間
觀擇因緣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緣報  所作及假名
如實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如是觀有為  如雲無實事
不知真諦義  名之為無明
從是則生思  身口行得報
從行故有識  即生於名色
如是生世間  至生苦聚
了知於三界  但從心而有
知十二因緣  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  但從心而出
心若得滅者  生死則亦滅
無明二種作  作癡作於業
乃至於老  破散壞五陰
從於此事邊  具出於苦惱
是事若盡者  苦惱則亦盡
無明若具足  相續則不斷
因緣若不具  則斷於相續
無明及愛  即是煩惱道
有是業道  餘則是苦道
癡至於六入  是名為行苦
觸受是苦苦  餘分是壞苦
滅三苦相續  則更無有我
無明及諸行  則是過去世
[5]與及於受  是則為現在
從愛而生苦  則是未來世
無明若滅者  是則無有苦
癡從眾緣生  則生於諸縛
眾緣若滅者  則滅於諸縛
從因而生果  因滅則果滅
如是觀諸法  自性則皆空
隨順於無明  則有世間出
若逆於無明  是則斷於有
從是則有是  是無則無是
如是十種觀  甚深因緣法
觀因緣相續  去來及現在
不離一心中  分別有三道
從三種苦觀  及以生滅法
無所有而盡  能行逆順觀
菩薩如是入  十二因緣法
知空猶如幻  如夢亦如影
如焰亦如化  虛誑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但誑於愚人
如是觀因緣  智者所修空
無緣則無相  知此二虛假
其諸一切有  於中無所願
但以大悲心  愍度眾生故
如是諸大士  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  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  皆從和合有
即得萬空定  無相願亦爾
智慧轉增進  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  無為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  轉勝明淨利
供養無量佛  諸佛所稱讚
常於諸佛所  出家學佛道
到諸佛法藏  善根轉增長
[6]以琉璃寶  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  其喻亦如是
如於虛空中  滿月光清淨
四種風所吹  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  滅諸煩惱熱
四魔不能制  其喻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1]善業  皆隨順智慧
聲聞諸問難  不能得窮盡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進
能得於百千  億數諸三昧
得見於百千  億數十方佛
如春清了時  日光明[2]則淨
如是第六地  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  大士略說竟[3]

[4]遠行地第七

爾時諸天眾  在於虛空中
雨香花珍寶  如雲散佛上
踊躍發妙音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知第一義
無量功德聚  人中之蓮花
說此上妙行  利益諸世間
他化自在王  雨光明華香
雰雰而供養  除憂煩惱者
諸天及天王  發妙音聲言
「若聞此地義  則為得大利
時作百千種  上妙諸伎樂
諸天女[5]善歌  承佛神力故
「佛是最寂滅  能令惡為善
一切諸世間  皆所共恭敬
雖出過世間  [6]而示世間法
知身同實相  而示種種身
雖以諸言音  演說寂滅法
而知於語言  無有音聲相
能過百千土  上妙供諸佛
知身佛國土  捨相智自在
雖教化眾生  而無彼我想
廣集大功德  不於中起著
以見取相故  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  慈悲起精進
諸天及天女  歡喜設供養
如是讚歎已  默然而觀佛
爾時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
「大眾皆清淨  願說七地相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行若欲入第七菩薩地者從方便慧起十妙行何等為十是菩薩善修空無相無願而以慈悲心處在眾生隨諸佛平等法而不捨供養諸佛常樂思惟空智門而廣修集福德資糧遠離三界而能莊嚴三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眾生起滅貪癡煩惱焰法隨順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化如水中月鏡中像——不二相而起分別種種煩惱及不失業果報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諸國土皆是離相而起淨佛國土行知一切佛法身無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知諸佛音聲不可說相信解如來音聲本來寂滅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莊嚴音聲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眾生心信解故作如是說諸佛子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菩薩摩訶薩具足六地行已[7]此妙行得[8][9]七地

「諸佛子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

「是菩薩住七地中入無量眾生性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法入無量世間性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10]法差[11]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諸劫算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入無量眾生信樂差別入無量諸佛色身別異入無量諸佛眾生志行[12]根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諸佛無量眾生心心所行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眾生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13]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眾生得入

「諸菩薩作是念『如是諸佛世尊有無量無邊大勢力不可以若干百千萬億劫算數所知如是諸佛勢力我皆應集不以強分別此彼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此菩薩如是智慧善思惟常修習大方便慧令其安[14]住佛道智中以不動法故若欲常起種種度眾生道無有障礙來時亦起去時亦起[15]立皆能起道度脫眾生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離如是想念

「是菩薩於念念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及菩薩十地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以大悲心為首修習一切佛法皆迴向如來智慧故十波羅蜜者以菩薩求佛道所修善根與一切眾生故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於一切眾生中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求轉勝善根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修道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忍諸法先來不生門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期轉勝智慧是願波羅蜜一切外道諸魔不能沮壞是力波羅蜜於一切法相如實成故是智波羅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念念中亦具足四攝法三十七[1]菩提分法三解脫門舉要言之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念念中皆悉具足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但於七地中具足助菩提法一切諸地中亦具足

[2]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3]於十地中悉具足助菩提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功[4]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故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發願緣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二地中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三地中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四地中得入道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五地中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六地中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法此第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何以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地中得諸智慧所[5]得道以是力故第八地自然得成

「佛子譬如二三千大千世界一定清淨一定垢穢是二中間難可得過但以大精進力大神通力大願力故[6]乃能[7]諸佛子諸菩薩如是行於雜道難可得過但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乃可得過

解脫月菩薩言「第七菩薩地為是淨行為是垢行

金剛藏菩薩言「從初歡喜地來菩薩所行皆離煩惱罪業何以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大寶象遊四天下知有貧窮苦惱者而過不在王然王未免人身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住梵天宮遊行[8]千世界示梵王威力爾時[9]乃離人身諸佛子菩薩亦如是從初地來在諸波羅蜜乘知一切眾生心所行事及煩惱垢而不為煩惱垢之所污以乘善道故而不名為過若菩薩[10]捨一切所修功行道[11]從七地[12]入八地爾時名為乘菩薩清淨乘悉知一切世間諸煩惱垢而不為諸煩惱所污亦名為過

「諸佛子菩薩住是七地多過貪欲等諸煩惱[13]在此七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發起故不名有煩惱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願故不名無煩惱者

「菩薩住是七地成就深淨身業[14]深淨口業深淨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道[15]諸佛所呵隨煩惱垢者如是諸業悉已得過所有善業道諸佛所讚是則常行世間經書伎藝如五地中說自然而得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最為希有得為大師唯除如來入八地菩薩無有眾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是菩薩所有禪定神通解脫三昧雖未得果報[16]生而隨意自在

「菩薩住是遠行地於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慧力及一切助菩提法轉勝具足住是遠行地中能入善擇菩薩三昧善思[17]義三昧益意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擇法三昧堅根安住三昧[18]知神通門三昧[19]性三昧如來利三昧種種義藏三昧不向生死涅槃三昧如是具足百萬菩薩三昧能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淨故深得大悲力故名為過聲聞辟支佛地趣佛智地是菩薩住[20]是地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業無相行無量意業無相行是菩薩清淨行故顯照無生法忍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21]若菩薩住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業無量意業已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

金剛藏菩薩言「緣大法故能過非是實行力此第七地自實行力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生在王家即勝一切群臣百官何以故豪尊力故身既長大智慧成立真實得勝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發大願深心清淨故今住此地自以智力故勝諸佛子菩薩住在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是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菩薩摩訶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名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佛子譬如有人乘船入於大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患所害如是菩薩摩訶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得智慧力故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雖深愛涅槃而現身生死雖眷屬圍繞而心常遠離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法所污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還熾然[22]然不燒隨行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得至諸佛法藏而現於魔界雖過四魔道而現行魔行雖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捨佛法雖現身一切世間而心常在出世間法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1]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而不捨樂法愛法

「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是遠行地中值百千[2]億萬那由他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諸佛已護持諸佛法諸聲聞辟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是菩薩憐愍眾生故法忍轉得清淨是菩薩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清淨

「佛子譬如成鍊真金以諸好寶莊[3]飾間錯轉勝明好餘寶不及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菩薩遠行地中諸善根從方便智慧生轉勝明淨無能壞者佛子譬如日光一切星宿月光所不能及閻浮提內所有泥水悉能乾竭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善根轉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又能乾竭眾生煩惱污泥諸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諸根猛利能發眾生悟道[4]善緣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菩薩摩訶薩伴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何時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5]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能示現百[6]千億那由他菩薩眷屬——[7]菩薩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8]劫不可計知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深智慧定心  具行六地已
一時生方便  智慧入七地
行空無相願  而修慈悲心
順佛平等法  而供養諸佛
雖以智觀空  而修福無厭
然後能得入  第七遠行地
雖能嚴三界  而心樂遠離
雖心常寂滅  而滅煩惱者
行空不二法  如幻如夢等
而行慈悲心  得入第七地
雖觀一切土  空若如虛空
而能善莊嚴  清淨諸佛土
雖知諸佛身  同法相無相
而種三十二  八十諸相好
雖知於諸[9]  不可言說相
而嚴佛音聲  令世歡喜故
雖知於諸佛  一念中成道
而示時劫[10]  引導諸眾生
如是知於法  則得法照明
菩薩如是者  即入第七地
住是地能觀  無量眾生行
亦知於諸佛  勢力亦無量
世間及劫數  法性皆無量
又知諸眾生  所欲之所樂
知說三乘法  皆悉是無量
『我當應教化  成就是眾生
以如是思惟  方便慧和合
於四威儀中  常行如是道
於一一念中  能具助菩提
所謂是十種  波羅蜜等法
如是諸菩薩  所修之福德
皆與諸眾生  名檀波羅蜜
滅除心惡垢  名尸波羅蜜
不為六塵傷  羼提波羅蜜
能起轉勝法  精進波羅蜜
於是道不動  名禪波羅蜜
無生忍是名  般若波羅蜜
迴向佛道名  方便波羅蜜
求於轉勝法  名願波羅蜜
無有能壞者  名力波羅蜜
能解如實說  名智波羅蜜
是助菩提法  念念皆能攝
發於廣大願  緣於大事故
初地中功德  名之為具足
第二地名為  除諸心[11]惡垢
第三願增明  第四地住道
第五隨世行  第六入深法
得無生相分  漸漸而增長
第七集一切  具菩提分法
能起諸功德  及以一切願
如是諸功德  令後八地中
一切諸所行  自然得清淨
遠行地難過  大智力所[12]
如二國中間  難可得過度
在於七地中  不污如聖王
住於此道中  不名一切過
若到於第八  菩薩智慧地
爾時過意界  住於智業中
如梵王觀世  不得名為人
菩薩罪不污  如蓮花在水
菩薩住是地  過種種煩惱
不名有煩惱  不名盡煩惱
入是正道中  無有諸煩惱
願求佛道故  不名盡煩惱
於諸世間中  經書伎藝事
文頌呪術等  自然能了知
修習諸禪定  及諸神通等
無量心利世  是事皆能起
爾時此菩薩  過於二乘行
安住第七地  菩薩諸行中
以初發心時  大願力故勝
今於此地中  智慧力故勝
猶如國王子  小時豪[1]性勝
後以功[2]德成  於諸人中勝
住此得深智  轉發勝精進
念念入寂滅  而亦不取證
猶如人乘船  入於大海中
雖行深水難  不為水所害
菩薩行轉勝  方便智慧故
功德悉備足  諸世所難知
供養無量佛  其心清淨故
如真金雜寶  間錯而莊嚴
得佛智慧光  乾諸愛水潤
猶如日光明  消涸於泥潦
菩薩住是地  他化自在王
諸根悉猛利  通達諸道果
若欲勤精進  見十萬千億
那由他諸佛  願力過是數
[3]七地智慧淨  一切世二乘
皆所共難知  今已略說竟

[4]不動地第八

他化自在王  諸天及菩薩
聞說此上行  心皆大歡喜
供養佛[5]佛子  雨上妙華香
瓔珞眾幡蓋  末香諸寶衣
真妙摩尼珠  莊嚴身諸物
如雲空中下  散佛及大眾
天女於空中  作種種伎樂
供養於如來  并及諸菩薩
同以微妙音  歌頌諸功德
「一切智慧者  眾生中最尊
憐愍世間故  佛現神通力
華香珍寶等  皆出如是音
所有毛塵沙  各示那由他
無量數諸佛  於中而說法
於一毛頭中  見無量佛國
須彌鐵圍  世間不迫隘
於一毛頭中  [6]具有三惡道
阿修羅  各各受業報
見諸佛國中  一切佛妙音
轉無上法輪  隨起眾生念
諸佛世界中  眾生身種種
國有眾生身  眾生身有國
一切諸天  悉皆離共住
佛先觀察已  然後為說法
微塵中國土  眾生心想細
以國土麁故  眾生心[7]想麁
佛現如是等  種種神通力
若為眾生說  是事不可盡
如是以妙音  稱歎於世尊
心皆大歡喜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佛子今可說  入於八地相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故心住不滅諸佛神力所護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樂心深心善淨成就福德智力大慈悲心故不捨一切眾生修行無量智道能入諸法本來無生無滅無相不出不失不去不還無所有性初中後平等不異如來無分別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即時得是第八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無能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想[8]一切貪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

「諸佛子譬如比丘得於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心所行事皆悉盡滅菩薩亦如是住是遠行地即時一切怱務都滅得無身意務住大遠離

「諸佛子如人夢中欲渡深水是人爾時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欲渡此水未渡之間[9]廓然便覺所渡方便[10]乃怱遽事即皆放捨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行道至不動地一切遽事[1]皆悉放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如是諸佛子菩薩住是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世間心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

「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如來智[2]慧為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諸佛法善男子我有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當為得是諸功德故加勤精進亦莫捨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凡夫眾生不善非寂滅常發種種煩惱為種種覺觀所害汝當愍此眾生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大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若有佛若無佛常住不異諸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能得此寂滅無分別法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清淨國土起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圓光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有分別無生法明我等所得無量無邊若干億劫算數所不能知汝為得此故應起此法[3]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諸法差別汝應如實通達是事隨順如是智

「是菩薩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因緣門以此無量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智差別業皆悉成就

「諸佛子我今為汝說若諸佛不令此菩薩住如是智慧門者是菩薩爾時畢竟則取涅槃捨利益一切眾生以諸佛與此菩薩如是無量無邊起智慧因緣故於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行道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無量身修菩薩道以無量音聲以無量智慧無量生處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教化眾生供養給侍無量諸佛故隨順無量佛法故無量神通力故無量大會差別故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所行道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得大海多用功力或以手力若至大海不復用力但以風力而去若本功力於大海中一日之行於百千歲不能得及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多集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於須臾間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諸佛智慧本所施功若一劫若百千萬劫不能得及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第八地[4]本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所謂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壞世界成知以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

「是菩薩知地性小相知地性大相知地性無量相知地性差別相知水風性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知微塵細相知微塵差別相於一世界中所有微塵差別皆悉能知此一世界所有地若干微塵皆悉能知[5]干水[6]風微塵皆悉能知

[7]知若干寶物斤兩微塵若干眾生身微塵世界中萬物微塵差別分別眾生麁身細身從若干微塵生地獄身從若干微塵生畜生身以若干微塵生餓鬼身以若干微塵生阿修羅身以若干微塵生天身以若干微塵生人身皆悉了知

「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中知欲界壞知欲界成知色界壞知色界成知無色界壞知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壞知欲界小相知欲界大相知欲界無量相知欲界差別相知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薩教化眾生助智明分善知分別眾生身善觀所應生處隨眾生生處隨眾生身而為受身是菩薩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各各差別如日於一切水皆現其像若二三千大千世界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若萬若百萬若千萬若億若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身遍其中乃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身遍滿其中隨眾生身差別而為受身

「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於一世界身不動搖乃至不可說諸佛世界隨眾生身隨所信樂於諸佛大會而現身像若於沙門會中示沙門形色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色剎利眾中示剎利形色居士眾中示居士形色四天王眾中帝釋眾中魔眾中梵天眾中示梵天形色乃至阿迦[A1]膩吒天眾中示阿迦[A2][1]吒形色以聲聞乘度者示聲聞形色以辟支佛乘度者示辟支佛形色以菩薩乘度者示菩薩形色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

「諸佛子所有不可說諸佛[2]國中隨眾生身信樂差別現為受身而實遠離身相差別常住諸身平等

「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

[3]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所樂若於眾生身作己身若於眾生身作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若於國土身作己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業報身作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己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是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諸佛國土小相大相垢相淨相無量相廣相倒相平相曲相方相方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聲聞身假名差別辟支佛身假名差別菩薩身假名差別如來身差別菩提身願身化身受神力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善分別如實[4]說諸身相知諸法身平等不壞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

「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心自在財物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即時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

「菩薩隨如是智慧畢竟常淨起無罪身業口業意業身業隨智行口業隨智行意業隨智行般若波羅蜜為增上大悲為首善修方便善起諸願善為諸佛神通所護常不捨行利益眾生智悉知無邊世界中差別事諸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無動地意業所作皆能集一切佛法

「是菩薩到此地中離一切煩惱故善住淨心力中心常不離道故善住深心力中不捨眾生故善住大悲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善住大慈力中不忘所聞法故善住陀羅尼力中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善住一切樂說力中行無邊差別世界故善住神通力中不捨一切菩薩所行故善住願力中修集一切佛法故安住波羅蜜力中善起一切種智故安住如來力中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無有過咎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此地不可壞故名為不動地智慧不轉故名為不轉地一切世間難測知故名威德地無家過故名王子地隨意自在故名菩薩生地更不作故名為成地善擇[5]知故名為究竟地善發大願故名為變化地[6]懷諸法故名為勝處地善修起先道故名為無功力地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境界名為佛功德所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趣向佛法常為諸佛神力善護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所奉迎常為密迹金剛神之所侍衛善能生諸[7]深禪定常能作無量諸身差別於諸身中皆有勢力得大果報神通力於無邊三昧中得自在能受無量記隨眾生成就處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入如是大智慧善通達諸法常放大慧光明度無障礙法性道善知世間[8]法道差別能示一切諸功德隨意自在善解先際後際能入迴轉魔道智中入如來所行境界中能於無邊世界行菩薩道以不轉相故是故此地名為不動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在不動地善生禪定力故常不離[9]見無邊諸佛而不捨麁[10]供養供給諸佛是菩薩於一一[11][12]切世界中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阿僧祇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具一切供養事而用供養親近諸佛從諸佛受世間別異等諸法明是人轉深入如來法藏問世間性差別事中無能盡者乃至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諸善根轉勝明淨

「譬如成鍊真金巧匠雜寶作瓔珞已繫四天下主[13]閻浮提人無能奪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是無動地諸善根轉勝明淨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住是地以善分別智門故智慧光明滅眾生惱熱

[14]譬如佛子若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於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無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世界眾生次能滅諸惱熱令得清涼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不動地若廣說者無量劫數所不能盡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諸根猛利與諸眾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道因緣無有窮盡說世間性差別中無能壞者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何時於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1]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三昧乃至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稱計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住七地  慧方便已[2]
善集助道法  大願之所繫
諸佛神力護  善根悉成就
求於勝智故  能入第八地
善集於福[3]  而有深慈悲
離諸有量心  心同如虛空
如所說法中  心得決定力
如是得寂滅  微妙無生忍
諸法從本來  無生亦無滅
無相亦無出  不失亦不行
諸法初中後  與如無分別
無有心意行  同若如虛空
成就如是忍  無有諸戲論
得是不動地  甚深寂滅行
一切諸世間  不能得測量
一切諸心相  皆悉已壞盡
菩薩住是地  心識無分別
如入滅盡定  無念想分別
猶如人夢中  [4]遽欲行渡水
覺則[5]心廓然  自知無所作
得是深忍已  一切想念滅
亦如諸梵[6]  無欲界煩惱
先以願力護  諸佛[7]今勸言
『如是第一忍  是諸佛職位
我等深智力  無畏不共法
汝既無有此  當加勤精進
汝今雖得滅  一切煩惱火
當觀諸世間  煩惱常熾然
當念本所願  欲利諸眾生
悉遍知諸法  廣度於一切
諸法實性相  常住無變異
二乘亦得此  不以得名佛
但以得無礙  甚深微妙智
通達三世故  乃得名為佛
是諸無等等  天人所恭敬
開是眾智門  令入諸佛法
成就無邊底  無量妙智慧
先所行諸法  不及今一念
如是諸菩薩  得妙智慧地
能在一念中  身遍於十方
入是智慧門  行道疾無[8]
如行於大海  風力令去疾
離諸功用心  但在於智業
觀十方世界  成壞及與住
能知四大一  亦知種種異
無量相  種種諸差別
能數知三千  大千界微塵
亦知眾生身  四大微塵數
諸天身眾寶  微塵數差別
皆悉遍照了  餘亦如是知
智慧因緣故  心轉得調柔
為利諸眾生  遍諸世界身
能於眾生身  而自作己身
及諸佛世界  諸餘種種身
如日月隨風  影現一切水
菩薩亦如是  隨順智慧風
常住於法性  湛然不移動
於淨心眾生  各現其身像
隨諸心所樂  而現為受生
於諸人天會  悉皆示其身
菩薩於因緣  和合中自在
乃至能隨意  而為現佛身
眾生國土身  業報賢聖身
智身與法身  知皆同平等
以是因緣故  得如意神通
為令世歡喜  而現種種身
能得於十種  妙大自在智
所作隨智行  順於慈悲心
諸佛所有法  皆能善修習
住三淨業中  不動如須彌
能得大菩薩  所有十種力
一切諸魔眾  皆所不能轉
常為諸佛護  釋梵所敬禮
密迹金剛神  常隨而侍衛
菩薩得是地  功德無有量
百千萬億劫  說之不可盡
得近無數佛  增益諸善根
如真金雜寶  莊嚴在王頸
菩薩在是地  多作大梵王
典領千國土  功德富無量
能以三乘教  而無有窮盡
慈心光普照  破諸煩惱熱
若欲於須臾  能得百三千
大千世界數  微塵諸三昧
能見十方佛  其數亦如是
若以其願力  過是無有量
今已略解說  第八地妙相
若廣演說者  千億劫不盡

十住經卷第[1]


校注

[0514001] 前頁[09]不分卷【宋】【元】【明】 [0514002] 雲【大】雪【宋】【元】【明】【宮】 [0514003] 性【大】相【宋】【元】【明】【宮】 [0514004] 第【大】入【明】【宮】 [0514005] 觀【大】〔-〕【宋】【元】【明】【宮】 [0514006] 牙【大】芽【宋】【元】【明】 [0514007] 熟【大】〔-〕【宋】【元】【明】 [0515001] 為【大】〔-〕【宋】【元】【明】【宮】 [0515002] 知【大】智【宋】【元】【明】【宮】 [0515003] 者【大】〔-〕【宋】【元】【明】【宮】 [0515004] 續【大】續以【宋】【元】【明】【宮】 [0515005] 則果滅【大】〔-〕【宋】【元】【明】【宮】 [0515006] 世【大】世名【宋】【元】【明】【宮】 [0515007] 生【大】生老【宋】【元】【明】【宮】 [0515008] 死【大】死滅【宋】【元】【明】【宮】 [0515009] 觀【大】*〔-〕【宋】【元】【明】【宮】* [0515010] 唯【大】惟【宋】【元】【明】【宮】 [0515011] 快【大】決定【宋】【元】【明】【宮】 [0515012] 淨【大】涼【宋】【元】【明】【宮】 [0516001] 若欲【大】〔-〕【宋】【元】【明】【宮】 [0516002] 行【大】〔-〕【宋】【元】【明】【宮】 [0516003] 相【大】性【宋】【元】【明】【宮】 [0516004] 集【大】*習【宋】【元】【明】【宮】* [0516005] 與及於受【大】乃至於愛【宋】【元】【明】乃至於受【宮】 [0516006] 以【大】如【宋】【元】【明】【宮】 [0517001] 善【大】上【明】 [0517002] 則淨【大】淨好【宋】【元】【明】【宮】 [0517003] 卷第三終【宋】【元】【明】 [0517004] 遠【大】十住經遠【宋】【宮】卷第四首【宋】【元】【明】 [0517005] 善【大】喜【宋】【元】【明】【宮】 [0517006] 而示【大】知是【宋】【元】【明】【宮】 [0517007] 此【大】此十【宋】【元】【明】 [0517008] 入【大】入第【宋】【元】【明】 [0517009] 七【大】八【宋】 [0517010] 法【大】佛【宋】【元】【明】【宮】 [0517011] 別【大】別法【宋】【元】【明】 [0517012] 根【大】諸根【宋】【元】【明】 [0517013] 諸【大】無【宋】 [0517014] 住【大】住入【宋】【元】【明】 [0517015] 住【大】位【宮】 [0518001] 菩【大】助菩【宋】【元】【明】【宮】 [0518002] 金剛藏菩薩言【大】〔-〕【宮】 [0518003] 於【大】但於【宋】【元】【明】 [0518004] 行【大】德【宋】【元】【明】【宮】 [0518005] 得【大】行【宋】【元】【明】【宮】 [0518006] 乃【大】〔-〕【宮】 [0518007] 過【大】過耳【宋】【元】【明】 [0518008] 千【大】大千【宋】【元】【明】 [0518009] 乃【大】乃至【宋】【元】【明】【宮】 [0518010] 捨【大】捨於【宋】【元】【明】 [0518011] 從【大】從第【宋】【元】【明】 [0518012] 入【大】入於【宋】【元】【明】 [0518013] 眾【大】眾生【宋】【元】【明】【宮】 [0518014] 深【大】清【明】 [0518015] 諸佛【大】場佛【明】 [0518016] 生【大】生處【宋】【元】【明】【宮】 [0518017] 義【大】議【宋】【元】【明】 [0518018] 知【大】*智【宋】【元】【明】【宮】* [0518019] 性【大】性本【宋】【元】【明】【宮】 [0518020] 是【大】是七【宋】【元】【明】 [0518021] 若菩薩【大】菩薩若【宋】【元】【明】【宮】 [0518022] 然【大】熾【元】【明】 [0519001] 人【大】人等【宋】【元】【明】 [0519002] 億萬【大】萬億【宋】【元】【明】【宮】 [0519003] 飾【大】嚴【宋】【元】【明】【宮】 [0519004] 善【大】因【宋】【元】【明】【宮】 [0519005] 生【大】生中【宋】【元】【明】 [0519006] 千【大】千萬【宋】【元】【明】 [0519007] 菩薩若【大】若菩薩【宋】【元】【明】【宮】 [0519008] 劫【大】劫數【宋】【元】【明】 [0519009] 佛【大】法【宋】【元】【明】【宮】 [0519010] 數【大】處【宋】【元】【明】【宮】 [0519011] 惡垢【大】垢惡【宋】【元】【明】【宮】 [0519012] 能【大】行【宋】【元】【明】【宮】 [0520001] 性【大】姓【宋】【元】【明】【宮】 [0520002] 德【大】行【宋】【元】【明】【宮】 [0520003] 七【大】十【宋】【元】【明】【宮】 [0520004] 不動【大】十住經不動【宋】【宮】 [0520005] 佛【大】弟【宋】【元】【明】【宮】 [0520006] 具【大】見【宋】【元】【明】【宮】 [0520007] 想【大】相【宋】【元】【明】【宮】 [0520008] 一【大】離一【宋】【元】【明】 [0520009] 廓然【大】〔-〕【宮】 [0520010] 乃怱【大】〔-〕【宮】 [0521001] 皆悉【大】悉皆【宋】【元】【明】【宮】 [0521002] 慧【大】慧力【宋】【元】【明】 [0521003] 善【大】又善【宋】【元】【明】 [0521004] 本【大】大【宋】【元】【明】【宮】 [0521005] 干【CB】【麗-CB】【磧-CB】于【大】于大【宋】【元】【明】【宮】 [0521006] 火【大】〔-〕【宮】 [0521007] 知【大】〔-〕【宋】【元】【明】 [0522001] 吒【大】吒天【宋】【元】【明】 [0522002] 國中【大】國土中【宋】【元】【明】國土【宮】 [0522003] 菩【大】是菩【宋】【元】【明】【宮】 [0522004] 說【大】成【宋】【元】【明】【宮】 [0522005] 知【大】智【宋】【元】【明】 [0522006] 懷【大】壞【宋】【元】【明】【宮】 [0522007] 深【大】甚深【宋】【元】【明】【宮】 [0522008] 法【大】性【宋】【元】【明】【宮】 [0522009] 見【大】見無量【宋】【元】【明】 [0522010] 供養【大】現供具【宋】【元】【明】【宮】 [0522011] 劫【大】劫中【宋】【元】【明】 [0522012] 切【大】一【宋】【元】【明】【宮】 [0522013] 頸【大】頸所佩【宋】【元】【明】 [0522014] 譬如佛子若【大】佛子譬如若【宋】【元】【宮】佛子譬如【明】 [0523001] 生【大】生中【宋】【元】【明】 [0523002] 得【大】淨【宋】【元】【明】【宮】 [0523003] 德【大】慧【宋】【元】【明】【宮】 [0523004] 遽【大】懅【宋】【宮】 [0523005] 心【大】意【宋】【元】【明】【宮】 [0523006] 王【大】天【宋】【元】【明】【宮】 [0523007] 今【大】念【宮】 [0523008] 礙【大】障【明】【宮】 [0524001] 三【大】四【宋】【元】【明】
[A1] 膩【CB】貳【大】
[A2] 膩【CB】貳【大】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