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經卷第四
喻愛欲品第三十二之二
[29]昔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不好布施,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其食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勿令有人妄入門裏,乞丐求索、沙門梵志不能[1]得與其相見。爾時長者欻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2]飯食,教殺肥雞薑椒[3]和調[4]炙之令熟。飲食[5]飣餖即時[6]已[7]辦,勅外閉門,夫[8]婦二人坐,一小兒著聚中央便共飲食。父母取雞肉著兒口中,如是數過初不[9]肯廢。佛知此長者宿福應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呪願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10]富。」長者舉頭見化沙門,即罵之[11]曰:「汝為道士而無羞恥,室家坐食何為[12]搪揬?」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13]慚羞,今我乞士何為慚羞?」長者問曰:「吾及[14]室家自[15]相娛樂,何故慚羞?」沙門答曰:「卿殺父[16]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17]羞,反謂乞士何[18]不慚羞?」
於是[19]沙門即說偈言: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而說此[24]語也?」[25]道人答曰:「案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26]常生雞中為卿所食。此小兒者,往[27]昔作羅剎,卿作[28]賈客[29]大人乘船入海,[30]每輒流墮羅剎國中,為羅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31]生為卿作子,以卿餘罪未畢,故來欲相害[32]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時母,以恩愛深固,[33]故今還與卿作婦。今卿愚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為妻,五道生死輪轉無際,周[34]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士見此覩彼,愚者不知,豈不慙羞?」於是長者[35]懎然毛竪如畏怖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懺悔謝佛,便受五戒,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36]國,祇洹說法。時有年少比丘入城分衛,見一年少女人端正無比,心[37]存色欲迷結不解,遂便成病食飲不下,顏色[38]憔悴委臥不起。同學道人往問訊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說其意,欲壞道心,從彼愛欲願不如意,愁結為病。同學諫[39]喻不入其耳,便強扶持[40]將至佛所,具以事狀啟白世尊。佛告年少比丘:「汝願易得耳不足愁結也,吾當為汝方便解之。且起食飲。」比丘聞之坦然意喜,氣結便通。於是世尊將此比丘并與大眾,入舍衛城到好女舍,好女已死[41]停屍三日,室家悲[42]號不忍埋藏,身體臭脹不淨流出。佛告比丘:「汝所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萬物無常變在呼吸,愚者觀外不見其惡,纏綿罪網以為快樂。」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於是年少比丘見此[46]女人,死已三日面[47]色[48]膖爛其臭難近,又聞世尊清誨之偈,悵然意悟自知迷謬,為佛作禮叩頭悔過。[49]佛授自歸將還祇洹,沒命精進得羅漢道。所將大眾無央數人,見色欲之穢信無常之證,貪[50]愛望止亦得道迹。
昔佛在舍衛精舍為天人[51]龍鬼說法。時世有[52]大長者,財富無[53]數,有一息男年十二三。父母命終,其兒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54]泮散財物數[55]年便盡,久後行乞[56]由不自供。其父有親友長者大富無數,[57]一日見之問其委曲,長者愍念將歸經[58]紀,以女配之,給與奴婢車馬,資財無數,更作屋宅成立門戶。為人[59]懶惰,無有計校不能生活,坐散財盡日更飢困。長者以其女故更與資財,故復如前遂至貧乏。長者數餉,用之無道,念叵成就,欲奪其婦更嫁與人,宗家共議。女竊聞之還語其[60]夫:「我家群強勢能奪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當云何欲作何計[61]也?」其夫聞婦言慚愧自念:「是吾[62]薄福生失覆蓋,不習家計生活之法,今當失婦乞[63]匃如故。恩愛[64]已行貪[65]欲情著,今當生別情豈可勝?」思惟反覆便[66]興惡念,將婦入房,今欲與汝共死一處,即便剌婦還自[A1]刺害,夫婦俱死。奴婢驚走往告長者,長者大小驚[1]來看視,見其已[2]然,棺[3]殮遣送如國常法。長者大小憂愁念女不去,須臾聞佛在世教化說法,見者歡喜[A2]忘憂除患,將家大小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佛問長者:「為所從來?何以不樂憂愁之色?」長者[4]白言:「居門不德,前嫁一女,值[5]遇愚夫不能生活,欲奪其婦便殺婦及身,共[6]死如此。遣送適[7]還過覲世尊。」佛告長者:「貪[8]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癡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由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欲之毒滅身滅族,害及眾生何況夫婦?」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爾時長者聞佛說偈,欣然歡喜忘憂除患,即於座上[12]一切大小及諸聽者,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精舍中,為天龍鬼神、帝王臣[13]民說法。時有遊蕩子二人共為親友,常相追隨一體無異,二人共議欲作沙門,[14]即便相將[15]來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作沙門,唯見聽許。」佛[16]便受之,即作沙門。佛[17]令二人共止一房。二人共止,但念世間恩愛[18]榮樂,更共咨嗟情欲形體,說其姿媚專著不捨念不止息,不計無常污露不淨,以此欝怫病生於內。佛以慧眼知其想亂,走意於欲放心不住,[19]以是不度。佛令一人行,便自化[20]作一人入房,問之言:「吾等所思意志不離,可共往觀,視其形體知為何如?但空想念,疲勞無益。」二人相隨至婬女村,佛於村內化作一婬女人,共入其舍而告之曰:「吾等道人受佛禁戒不犯身事,意欲觀女[21]人形容,當[22]顧[23]直如法。」於是化女即解[24]瓔珞香薰衣裳,[25]倮形而立臭處難近,二人觀之具見污露,化沙門即謂一人言:「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眾華沐浴塗香,著眾雜色衣裳以覆污露,強薰以香欲以人觀,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貪?」
於是化比丘即說偈言:
佛說偈已現其光相,比丘見之慚愧悔過,五體投地為佛作禮,重[29]為說法,欣然得解便得羅漢。一人行還,見伴顏姿欣悅於常,即問其伴獨何如斯?即如事說佛之大慈愍度如此,蒙世尊恩得免眾苦。於是比丘重為說偈[30]言:
其伴比丘聞此偈已便自思惟,斷欲滅想,即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利養品第三十三
昔佛將諸弟子至俱曇彌國美音精舍,為[31]諸天人[32]神龍說法。時[33]彼國王名曰[34]優填,有大夫[35]人執行仁愛顯[36]譽清[37]潔,王珍其操每私恭敬。聞佛來化嚴駕共出,往[38]至佛所為佛作禮却坐常位。佛為國王及夫人婇女說無常苦空,人所由生[39]合會別離怨憎會苦,由福生天、由惡入淵。國王夫人歡[40]欣[41]信解,各受五戒為清[42]信士女,禮佛辭退還入宮中。[43]時[44]有婆羅門,名曰吉星,生一好女世間[45]少比,至年十六無能訶者,懸金千兩積九十日,募索智者:「有能訶此女為不端正者,以金與之。」無敢應者。女以長大應當嫁處,念:「當與誰?[46]若有端正如我女者,以女與之。聽聞沙門瞿曇釋[47]迦之種,姿容金色世所希有,當以此女往配與之。」[48]即便將至佛所[49]為佛作禮,白佛言:「我女好潔世間無雙,年大應嫁世無匹偶,瞿曇端正可以為[50]雙,故遠將來以配世尊。」佛告吉星:「卿女端正是卿[51]家好,如我之好是諸佛好,我[52]之所好其道不同,卿自譽女端正姝好。譬如畫瓶中盛屎尿有何奇特?好為[53]所在?著眼耳鼻口,身之大賊,面[54]首端正,身之大患,破家滅族殺[55]親[56]害子,皆由女色。吾為沙門,一身獨立[57]由尚恐危,況受禍[58]災殘賊之[59]貨也?卿自將去,吾不受之。」於是梵志瞋恚便去,到優填王[1]所讚女姿媚具白王言:「此女應相當為王[2]妃,今以年[3]大故[4]送與王。」王見歡喜即[5]納受之,拜為第二左夫人,即以印綬金銀珍寶賜與吉星拜為輔臣。此女得[6]敘,每協[7]嫉妬妖蠱迷王,數譖大夫人如是非一。王返辱曰:「卿等妖媚言[8]返不遜,彼人操行可貴而返譖之。」此女心忌猶欲害之,數譖不已,王頗惑之,前後心謀伺其齋時,因[9]勸白王:「今日之樂宜請右夫人。」王便普召勅令皆會,[10]大夫人持齋獨不應命,反覆三呼執齋不移,王怒隆盛遣人[11]拽出,縛著殿前欲射殺之。夫人不怖一心歸佛,[12]王自射[13]之箭還向王後,射輒[14]還,數箭亦爾。[15]時王大怖,自解而問之曰:「汝有何術乃[16]致如此?」夫人對曰:「唯事如來歸命三尊,朝奉[17]佛齋過中不[18]飡,加行八事飾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顧若茲。」王曰:「善哉!豈可言不?」即出吉星女還其父母,以大夫人正理宮內。王與大夫人後宮太子,嚴[19]駕群臣往到佛所,作禮却坐叉手聽法。王即白佛,具以如事向佛陳之。佛告大王:「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何謂為八?一者嫉妬,二者妄瞋,三者罵詈,四者呪詛,五者鎮厭,六者慳貪,七者好飾,八者含毒,是為八大態。」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佛告大王:「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報萬倍不同,若行六德持齋福多,諸佛所譽,終生梵天福樂自然。」
佛說是時,王及夫人[23]婇女大臣,一切心解,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沙門品第三十四
昔佛在舍衛[24]國精舍之中,為天龍鬼神、國王人民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晨旦著[25]衣服[A3]拄杖持鉢至大村中分衛。時大道邊有官菜園,外面種黍[26]穄,其田外草中施張發箭,若有蟲[27]獸盜賊來者,觸網箭發中箭則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獨守此園,人欲往者遙喚示道乃得入園,不知道者必為發箭所殺。而此女子獨守悲歌,其聲妖亮,聽者莫不頓車止馬,迴[28]旋[29]蹀躡而欲趣之,[30]盤桓不去皆坐聲響。時此比丘分衛行還,道聞歌聲,側耳聽音五情逸豫,心迷意亂貪著不捨,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31]見坐起言語,便旋往趣,未到[32]中間意志[33]怳[34]惚,手失錫杖肩失衣鉢殊不自覺。佛以三達見此比丘,小復前行為箭所殺,福應得道,為愚所迷欲蓋所覆,憐愍其愚欲度脫之,自化作白衣往到其邊,以偈呵[35]之曰:
說此偈已即自復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若有見者迷解亂止各得其所。比丘見佛心[49]意㸌開如冥[50]𨶳明,即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叩頭悔過懺悔謝佛,內解止觀即得羅漢,隨佛還精舍。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梵志品第三十五
昔私訶[51]牒國中有大山,名私休遮[52]他,山中有梵志五百餘人,各達神通,自相謂曰:「吾等所得正是[53]涅槃。」佛始出世初建法鼓開甘露門,此等梵志聞而不就,宿福應度,佛往就之獨行無侶。到其路口坐一樹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54]一山中,[55]狀如失火山中盡燃。梵志怖懼呪水滅之,盡其神力不能使滅,怪而捨走從路出山,遙見世尊樹下坐禪,譬如日出金山之側,相好炳然如月星[56]中。怪是何神就而觀之。佛命令坐,問所從來?梵志對曰:「止此山中修道來久,旦欻火[57]起燒山樹木怖而走出。」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傷損人,欲滅卿等癡結之垢。」梵志師徒顧相謂曰:「是何道士也?九十六種未[58]曾有此。」師曰:「曾聞白淨王子名曰悉達,不樂聖位出家求佛。將無是也?」徒等啟師:「可共問佛,梵志所行事為如法不也?」師徒之等共起白佛:「梵志[1]經法名四無礙,天文地理,王者治國領民之法,并九十六種道術所應行法,此經為是[2]涅槃法不?願佛解說開化未聞。」佛告梵志:「善聽思之。吾從宿命無數劫來常行此經,亦得五[3]通移山住流,[4]更歷生死不可計數,既不[5]得涅槃,亦復不聞有得[6]道者。如汝等行,非名梵志。」
於是世尊以偈[7]報曰:
佛說偈已告諸梵志:「汝等所修自[14]謂已達涅槃,如少水魚豈有長樂?[15]合本無者也。」梵志聞經五情內發喜悅,長跪白[16]佛:「願為弟子。」頭髮自[17]墮即作沙門,本行清淨因而得道為阿羅漢,天龍[18]鬼神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泥洹品第三十六
昔佛在王舍城靈[19]鷲山中,時與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摩竭國王號名阿闍世,所領[20]五百國各有姓名,近有一國,名曰越祇,不順王命欲往伐之,即召群臣講[21]宣議曰:「越祇國人,富樂熾盛,多出珍寶,不首伏於我。寧可[22]起兵往伐之[23]不?」國有賢公[24]承相名曰雨[25]舍,對曰:「唯然。」王告雨舍:「佛去是不遠,聖[26]哲三達[27]靡事不貫,汝持吾聲往至佛所,如卿意[28]智委悉問之,欲往伐彼寧得勝不?」承相受教,即嚴車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頭面著地為佛作禮。佛命令坐,公即就坐,佛問國承相:「從何所來?」公言:「王使臣來。稽首佛足,問訊起居飡食[29]如常?」佛即問公:「王及國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公言:「國[30]主及民皆蒙佛恩。」公白佛言:「王與越祇國有嫌,欲往伐之,於佛[31]聖意為可得勝不?」佛告承相:「是越祇國人民奉行七法不可勝之。王[32]可諦思,勿妄舉動。」公即問佛:「何等七法?」[33]佛言:「越祇[34]國人數相聚會,講[35]議正法修[36]福自守,以此為常,是謂為一。越祇國人[37]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諫承用不相違戾,是謂為二。越祇國人奉法相[38]率無[39]取無捨,不敢犯過上下[40]循常,是謂為三。越祇國人禮[41]化謹敬,男女有別長幼相承不失儀法,是謂為四。越祇國人孝養父母遜[42]悌師長,受誡教誨以為國則,是謂為五。越祇國人承天則地,敬畏社稷奉順四時民農不廢,是謂為六。越祇國人尊道敬德,國有沙門得道應真方遠來者,供養衣被床臥[43]醫藥,是[44]謂為七。夫為國主行此七法難可得危,極天下[45]兵共往攻之不能得勝。」佛告承相:「若使越祇國人持一法[46]者尚不可攻,何況盡持如是七法?」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雨舍承相聞佛說偈[48]即得道迹,時會大小皆得須陀洹道。公即從坐起,白佛言:「國事煩多欲還請辭。」佛言:「可,宜知是時。」即從坐起禮佛而去,還至具事白王,即止不攻,持佛嚴教以化國內。越祇國人即來順命,上下相奉國遂興隆。
法句譬喻經生死品第三十七
昔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49]梵志長者居在路側,財富無數,[50]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51]為[52]娶婦未滿七日,夫婦相敬言語相順,婦語其夫:「欲至後園中看戲,為[53]得爾不?」上春三月夫婦相將至後園中,有一[54]㮈樹高大華好,婦欲得華無人[55]與取,夫知婦意欲得㮈華,即便上樹正取一華,復欲得一展轉上樹乃至細枝,枝折墮地傷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兒所,呼天[1]傷哭斷絕復[2]甦,中外宗族來者無數,皆[3]甚悲痛,聞[4]者莫不傷心,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5]咎天地謂為不護,棺殮衣被如法遣送,還家啼泣不能自止。於是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大小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難勝。竟為誰[6]兒?何者為[7]親?」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長者聞偈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舋,盛美之壽而便中夭?唯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昔時有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有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若能中雀者世[12]稱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墮地,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13]無數劫中,所在相遭共會受罪,[14]其三人[15]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此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16]命終來下為長者作子,墮樹命[17]絕即生海中,為[18]化生龍王作子,即以生日化生金翅鳥王[19]取而食之。」
「今日三處懊惱涕[20]哭,寧可言[21]也?以其前世助[22]其喜故,此三人[23]者報以涕哭。」
於是世尊[24]即說偈言:
佛說偈已,欲使長者意解,即以道力[29]視其宿命,皆見天[30]上、龍中之事。長者意解欣然即起,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及大小為佛弟子,奉受五戒為優婆塞。」佛即[31]授戒,重為說法無常之義,大小歡[32]欣皆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33]道利品第三十八
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為[34]愁憂。佛來入國便出覲尊,聽經歡欣即受五戒,[35]一心奉敬唯願有子,晝夜精進三時不懈。有一給使其年十一常為王使,忠信奉法不失威儀,謙卑忍辱精進一心學誦經偈,[36]知時先起已辦香火,數年之中精進如[37]是不以為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其神來還為王作子,乳[38]餔長大至年十五立為太子。父王命終[39]襲代為王,憍慢自恣婬泆欲樂,晝夜躭荒不理國事,臣[40]僚廢朝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41]會本[42]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王聞佛來,如先王法,大眾奉迎稽首于地[43]却坐王位,佛[44]告王曰:「[45]國土人民群[46]僚百官,悉自如常不?」王曰:「為人年[47]幼未能綏化,皆蒙[48]聖恩國土無他。」佛告王曰:「[49]王今自知本所從來,作何功德得此王位?」王曰:「不審。[50]頑愚不達,不知先世所從來也。」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奉獻宮觀殿堂資財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㯓[51]幃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52]禮。四者忍辱身三口四[53]及意無[54]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欣。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用。行此五事世世為王。」
於是世尊以偈[55]頌曰:
佛告王曰:「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佛以信、[57]奉法以淨、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惓。是福追身,得為王子補王之[58]榮。今者富貴而反懈怠。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59]事?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A4]廩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1]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2]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無福,鬼神不助;自用失大理,忠臣不敢諫;心逸國不理臣,[3]𦾨民則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後則無福。」
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佛說[5]偈已,是時王大歡喜,起住佛前,五體[6]投地懺悔謝佛,即[7]受五戒,佛重說法,得須陀洹[8]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為諸天人、國王大臣、四輩弟子說無上大法。時舍衛國南有深山,其中常出野象,[9]象有[10]三色,白、青、黑者。國王欲得[11]好名鬪大象,輒遣人往捕取將來,付調象師,三年之中便可乘騎亦可令鬪。[12]時有一神象,龍之所生,身白如雪[13]尾赤如丹,兩牙如金色,獵師見此非常好象,還白國王:「有此大象,其形如是,宜大王乘。」王即募捕象師三十餘人,遣令捕此象。人眾往到[14]象所,張[15]羂欲捕象,而此神象知諸人意,即便來[16]前[17]而墮羂中,眾人[18]皆來而欲[19]捕之,象便瞋恚[20]逆蹸跳之,[21]近者即死遠者得走,象逐不置。[22]時山脇有諸年少道人,多力勇健,山中學道大久未得定意,遙見此象追逐殺人,道人憐愍[23]人故,自恃勇健欲往救之。佛已遙見,恐此比丘為神象所殺,[24]佛即[25]到邊放大光明,象見佛光怒止[26]恚解,不復追逐殺人。比丘見佛,[27]迎為作禮。佛為比丘即說偈言:
比丘聞偈,即便稽首懺悔謝過,內自[29]篤責深惟為非,即於佛前逮得應真。時捕象人即皆還,[30]穌走者[31]尋還,皆得道迹。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國[32]王瓶沙有一大臣,犯事免退徙著南山中,去國千里[33]外。由來無人不熟五穀,大臣到中,泉水流溢五穀大熟,四方諸國有飢寒者,[34]皆來至此山中,數年之[35]中便有三四千家,來者給與田地令得生活。其中三老諸長宿年共議:「國之無君猶身[36]之無[37]首。」相將至大臣所,舉大臣為國王。大臣答長老曰:「若以我為王[38]者,當如諸國王之法,左右大臣文武將士,上下朝直發女[39]闐宮,租稅穀帛當如民法。」諸國老曰:「唯然奉命[40]一隨王法。」即立為王,處置群臣文武上下,發調人民築城作[41]舍,宮殿[42]樓觀,民被苦毒不復堪諧,皆發想念欲謀圖王。諸姦臣輩將王出獵,去城[43]三四十里,於曠野澤中,牽王欲殺。王問左右:「何緣殺我?」[44]答曰:「民慕豐樂奉王以禮,民困思亂破家圖國。」王告之言:「卿等自為非我本造,枉殺我者神祇知之。聽我[45]發一願,死不有恨。」即願曰:「我本開荒出[46]穀養民,來者皆活,富樂無極,自共舉我立為國王,依案諸國自共作此,今反殺我。我實無惡於此人民,若我死者,願作羅剎,還入故身中,當報此怨。」於是絞殺棄[47]屍而去。三日之後,王神即作羅剎還入故身[48]中,自名阿羅[49]婆,即起入[50]宮[51]絞殺新王,并[52]及後宮[53]婇女左右姦臣,即皆殺之。羅剎瞋恚出宮,盡欲殺人。國中三老草索自縛,來向羅剎自首:「此是姦臣所為,非是[54]細民所可能知,乞匃[55]原恕願還治國。」[56]曰:「我是羅剎,[57]何與人[58]等共從事也?食飲[59]當得人肉,羅剎急性忿不思難。」三老曰:「國是王許,故當如前,食[60]飲所須[61]當相差次。」國老共出,宣令人民皆共[62]探籌,以此為次家出一小兒,生用作食[63]食羅剎王。三四千家正有一戶,為佛弟子,居門精進五戒不犯,隨民探籌,得第一[64]籌。有一小兒,當先[65]食[66]鬼[67]王。賢者大小懊惱啼哭,遙向[68]崛山,為佛作禮悔過自責,佛以道眼見其辛苦,便自說言:「因是小兒當度無數人。」便獨飛往至羅剎門,現變光相照其宮內。羅剎見光疑是異人,即出見佛,便起毒心欲前[69]噏佛,光刺其目,擔山吐火皆化為塵,至久疲頓然後降化,請佛入坐頭面作禮。佛為說經,一心聽法,即受五戒為[70]優婆塞。[71]里吏催食奪兒將來,[72]室家[73]嘷哭隨道而來,觀者無數為之悲哀。吏抱兒擏食著羅剎前,[1]羅剎即持此小兒擎食至佛前,長跪白佛[2]言:「國人相差次以小兒[3]為食,我今[4]受佛五戒,不復[5]得食此小兒,請以小兒布施佛,為佛[6]作給使。」[7]佛為受之,[8]即說呪願,羅剎歡喜得須陀洹道。佛以小兒著鉢中,擏出宮門,還其父母而告之曰:「快養小兒勿復愁憂。」眾人見佛莫不驚愕,怪是何神?此兒何福而獨救之?羅剎所食奪還父母。於是世尊在於大眾中[9]央而說偈言:
佛說偈已,無央數人見佛光[14]像,乃知至尊三界無比,便皆歸化為佛弟子,聞偈歡[15]欣皆得道迹。
昔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場上,為天人龍鬼、國王臣民、不可計眾而為說法。時大國王太子將從小國王世子五百餘人,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而聽[16]法。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遠難及,自古以來頗有國王太子大臣長者[17]之子,捨國吏民恩愛榮樂行作沙門者不?」佛告諸太子:「世間國土榮樂恩愛,如幻[18]如化如夢如[19]響,卒來卒去不可常保。[20]又國王太子以三事故不能得道。何謂三事?一者憍恣,不念學問佛經妙義以濟神本。二者貪取,不念布施下貧困厄,群臣將士所有財寶,不與民共以修財本。三者不能遠離[21]色欲愛樂之事、捨棄牢獄憂煩之惱,行作沙門滅眾苦難,以修身本。是以菩薩所生為王,除[22]此三事,自致得佛。又有三事。何謂為三?一者少壯學問,領理國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財施貧窮孤寡,群臣將士與民同歡。三者[23]每計無常命不久[24]留,宜當出家行作沙門,[25]斷苦因[26]緣,勿更生死。三事不施獨[27]無所得。」
於是世尊而[28]自陳曰:「昔我前世作轉輪聖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寶導從,宮觀浴池,行宮戲園,及群臣太子夫人婇女象馬厨宰,各八萬四千。有子千人,勇猛精銳,一人當千,飛行虛空,周[29]遊四[30]方,自在所為無當前者。其壽八萬四千歲,以法治[31]政,不枉人民。爾時聖王欻自念言:『人命短促無常難保,但當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間人民,所有財物與民共之,已種福德,唯當出家行作沙門,斷絕貪欲乃得滅苦。』王即勅梳頭人:『若見頭髮白,便當啟我。』至久數萬歲,梳頭人啟言:『白髮已生。』勅令拔之舉著案上。王見白髮,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復至,今頭已白,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求自然道。』擎髮掌中自說偈言:
「即召群臣立太子為王,行作沙門入[32]山修道,畢人之壽,即生第二天上為天帝釋。太子於後領理天下亦如大王,復勅梳頭人:『若見白髮,便當啟我。』至久復啟:『白髮已生。』敕令拔之,擎著[33]掌中而說偈言:
「復召群臣立太子為王,即行作沙門入山修道,畢人之壽,復生天上為天帝釋。前天帝釋,畢天之壽,下生世間,為聖王作太子,此三聖[34]主更為父子,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中為太子,各[35]各三十六反,數千萬歲,終而復始,行此三事,自致得佛。爾時父者,[36]今我身是也;太子[37]者,舍利弗是也;王孫者,阿難是也。更相從生展轉為王以化天下,是以[38]特尊三界無比。」佛說是時,國王太子并諸太子,皆大歡喜受佛五戒,為優婆塞得須陀洹道。
法句譬喻經吉祥品第三十九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為天人龍鬼轉三乘法輪。時[39]山南恒水岸邊有尼[40]揵梵志,先出耆舊博達多[41]知,德向五通明識古今,所養門徒有五百人,教化指授,[42]皆悉通達天文地理星宿人情,無不瞻察,觀略內外,吉凶[43]禍福豐儉[44]出沒,皆[45]包知之。梵志弟子先佛所行應當得道,欻自相將至水岸邊,屏坐論語自共相問:「世間諸國人民所行,以何等事為世吉祥?」[46]徒等不了,往到師所為師作禮,叉手白言:「弟子等學久所學[47]已達,不聞諸國以何為吉祥?」尼揵告曰:「善哉問也!閻浮利地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小國,諸國各有吉祥,或金或銀,水精[48]琉璃、明月神珠、象馬[49]車輿、玉女珊瑚、珂貝[50]妓樂、鳳[51]凰孔雀,或以日月星辰、寶瓶四[52]華、梵志道士,此是諸國之所好[53]喜吉祥瑞應,若當見是稱善無量,此是瑞應國之吉祥。」諸弟子曰:「寧可更有殊特吉祥,於身有益、終生天上?」尼揵答曰:「先師以來未有過此,書籍不載。」諸弟子曰:「近聞釋種出家為道,端坐六年降魔得佛,三達無礙,試共往問,所知博採何如大師?」師徒弟子五百餘人,經涉山路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坐梵志位,叉手長跪,白[1]佛世尊曰:「諸國吉祥所好如此,不審更有勝是者[2]不?」佛告梵志:「如卿所論世間之事,順則吉祥反則凶禍,不能令人濟神[3]度苦。如我所聞吉祥之法,行者得福永離三界,自致泥洹。」
於是世尊而作頌曰:
梵志師徒聞佛說偈,欣然意解,甚大歡喜,前白佛言:「甚妙世尊!世所希有,由來迷惑未及[22]𨶳明。唯願世尊!矜愍濟[23]度,願身自歸佛法三尊,得作沙門冀在下行。」佛言:「大[24]善!善來比丘!」即成沙門,內思安般逮得應真。聽者無數,皆得法眼。
法句譬喻經卷第四[25]
校注
[0601029] 【宋】【元】【明】【聖】不分卷及品 [0602001] 得【大】,得入【宋】【元】【明】 [0602002] 飯【大】,飲【宋】【元】【明】 [0602003] 和調炙【大】,調和炙【宋】,調和煮【元】【明】 [0602004] 炙【大】,煮【聖】 [0602005] 飣【大】,釘【宋】【元】 [0602006] 已【大】,以【宋】 [0602007] 辦【大】,辯【聖】 [0602008] 婦【大】,妻【聖】 [0602009] 肯【大】,有【聖】 [0602010] 富【大】,福【聖】 [0602011] 曰【大】,言【聖】 [0602012] 搪揬【大】,唐突【宋】【元】【明】【聖】 [0602013] 慚羞【大】,羞恥【聖】 [0602014] 室家【大】,家室【宋】【元】【明】 [0602015] 相【大】,共【聖】 [0602016] 妻【大】,〔-〕【聖】 [0602017] 羞【大】*,恥【聖】* [0602018] 不【大】,為【宋】【元】【明】 [0602019] 沙門【大】,世尊【聖】 [0602020] 汲汲【大】,級級【聖】 [0602021] 染【大】,深【聖】 [0602022] 愛【大】,意【宋】【元】【明】 [0602023] 親【大】,視【宋】【元】【明】 [0602024] 語【大】,〔-〕【聖】 [0602025] 道人【大】,〔-〕【聖】 [0602026] 常【大】,當【宋】 [0602027] 昔【大】,〔-〕【聖】 [0602028] 賈【大】,估【宋】【元】【明】【聖】 [0602029] 大【大】,汝父大【宋】【元】【明】 [0602030] 每【大】,〔-〕【宋】【元】【明】 [0602031] 生【大】,〔-〕【宋】【元】【明】 [0602032] 耳【大】,〔-〕【宋】【元】【明】 [0602033] 故【大】,〔-〕【聖】 [0602034] 旋【大】,遊【宋】【元】【明】 [0602035] 懎【大】,欻【宋】【元】【明】 [0602036] 國【大】,〔-〕【宋】【元】【明】 [0602037] 存【大】,在【宋】【元】【明】 [0602038] 憔悴【大】,顦顇【聖】 [0602039] 喻【大】,諭【宋】【元】【明】 [0602040] 將【大】,令【聖】 [0602041] 停【大】,亭【聖】 [0602042] 號【大】,㘁【聖】 [0602043] 苦【大】,患【聖】 [0602044] 牢獄【大】,獄牢【聖】 [0602045] 意【大】,欲【聖】 [0602046] 女人死【大】,死女【宋】【元】【明】 [0602047] 色【大】,目【元】【明】【聖】 [0602048] 膖【大】,肨【宋】【元】,胖【明】 [0602049] 佛授【大】,受佛【宋】【元】【明】 [0602050] 愛【大】,意【宋】【元】【明】【聖】 [0602051] 龍鬼【大】,鬼龍【宋】【元】【明】 [0602052] 大【大】*,〔-〕【聖】* [0602053] 數【大】,量【聖】 [0602054] 泮散【大】,費【聖】,費散【宋】【元】【明】 [0602055] 年【大】,年之中【聖】 [0602056] 由【大】*,猶【宋】*【元】*【明】* [0602057] 一【大】,日【聖】 [0602058] 紀【大】,給【聖】 [0602059] 懶【大】,嬾【聖】 [0602060] 夫【大】,夭【宋】 [0602061] 也【大】*,〔-〕【聖】* [0602062] 薄福【大】,罪積【聖】 [0602063] 匃【大】,行【聖】 [0602064] 已【大】*,以【聖】* [0602065] 欲情【大】,情以【聖】 [0602066] 興【大】,生【聖】 [0603001] 來看【大】,懼來【宋】【元】【明】 [0603002] 然【大】,殺【宋】【元】【明】 [0603003] 殮【大】*,𣫍【聖】* [0603004] 白【大】,白佛【聖】 [0603005] 遇【大】,此【宋】 [0603006] 死【大】,死一處【宋】【元】【明】 [0603007] 還【大】,還追愍痛毒情不能已【元】【明】 [0603008] 欲【大】,媱【宋】【元】【明】 [0603009] 故【大】,欲【宋】【元】【明】【聖】 [0603010] 得福【大】,福德【聖】 [0603011] 怵【大】,休【聖】 [0603012] 一切【大】,〔-〕【聖】 [0603013] 民【大】,人【聖】 [0603014] 即便【大】,〔-〕【宋】【元】【明】 [0603015] 來【大】,〔-〕【宋】【元】【明】 [0603016] 便【大】,〔-〕【宋】【元】【明】 [0603017] 令二人【大】,命【宋】【元】【明】 [0603018] 榮【大】,之【聖】 [0603019] 以是【大】,是以【宋】【元】【明】 [0603020] 作【大】,〔-〕【宋】【元】【明】 [0603021] 人【大】,〔-〕【聖】 [0603022] 顧【大】,雇【宋】【元】【明】 [0603023] 直【大】,宜【聖】 [0603024] 瓔珞【大】,纓絡【聖】 [0603025] 倮【大】,裸【聖】 [0603026] 我不【大】,不我【宋】【元】【明】【聖】 [0603027] 力【大】,士【宋】【元】【明】【聖】 [0603028] 惔【大】,怕【聖】 [0603029] 為【大】,聞【聖】 [0603030] 言【大】,〔-〕【聖】 [0603031] 諸【大】,〔-〕【宋】【元】【明】 [0603032] 神龍【大】,龍鬼【聖】 [0603033] 彼【大】,〔-〕【宋】【元】【明】 [0603034] 優【大】*,憂【聖】* [0603035] 人【大】,人為人【宋】【元】【明】 [0603036] 譽【大】,舉【宋】 [0603037] 潔【大】,素【聖】 [0603038] 至【大】,詣【聖】 [0603039] 合會【大】,會合【宋】【元】【明】 [0603040] 欣【大】,喜【元】【明】【聖】 [0603041] 信解【大】,〔-〕【宋】 [0603042] 信【大】,淨【宋】【元】【明】 [0603043] 時【大】,〔-〕【宋】【元】【明】 [0603044] 有【大】,有一【聖】 [0603045] 少【大】,無【聖】 [0603046] 若【大】,若能【聖】 [0603047] 迦【大】,家【聖】 [0603048] 即【大】,〔-〕【宋】【元】【明】 [0603049] 為佛【大】,〔-〕【聖】 [0603050] 雙【大】,䨥【宋】【元】 [0603051] 家【大】,家之【聖】 [0603052] 之所【大】,好色【宋】【元】【明】 [0603053] 所在【大】,好所【聖】 [0603054] 首【大】,目【宋】【元】【明】【聖】 [0603055] 親害子【大】,子害身【聖】 [0603056] 害【大】,殺【宋】【元】【明】 [0603057] 由尚【大】,猶常【聖】,猶尚【宋】【元】【明】 [0603058] 災【大】,禁【聖】 [0603059] 貨【大】,胤【宋】【元】【明】 [0604001] 所【大】,前【聖】 [0604002] 妃【大】,婦【聖】 [0604003] 大【大】,美【聖】 [0604004] 送【大】,送汝【宋】【元】【明】 [0604005] 納受【大】,受納【宋】【元】【明】 [0604006] 敘【大】,釵【聖】 [0604007] 嫉妬【大】*,妬嫉【宋】*【元】*【明】* [0604008] 返【大】,及【聖】 [0604009] 勸【大】,觀【聖】 [0604010] 大【大】,〔-〕【宋】【元】【明】 [0604011] 拽【大】,曳【宋】【元】【明】【聖】 [0604012] 王【大】,王身【聖】 [0604013] 之【大】*,〔-〕【聖】* [0604014] 還【大】,返【聖】 [0604015] 時王【大】,王時【宋】【元】【明】 [0604016] 致如此【大】,至如是【聖】 [0604017] 佛【大】,法【宋】【元】【明】 [0604018] 飡【大】,食【聖】 [0604019] 駕【大】,駕并與【聖】 [0604020] 猶【大】,田【聖】 [0604021] 覺之【大】,學者【聖】 [0604022] 之【大】,者【宋】【元】【明】 [0604023] 婇【大】,綵【聖】 [0604024] 國【大】,〔-〕【宋】【元】【明】【聖】 [0604025] 衣【大】,〔-〕【聖】 [0604026] 穄【大】,種【聖】 [0604027] 獸【大】,狩【宋】 [0604028] 旋蹀【大】,迴踝【宋】 [0604029] 蹀【大】,繫【聖】 [0604030] 盤【大】,槃【元】【明】【聖】 [0604031] 見坐起【大】,起見坐【宋】,見起坐【元】【明】 [0604032] 中【大】,之【聖】 [0604033] 怳【大】,慌【宋】【元】【明】 [0604034] 惚【大】,忽【聖】 [0604035] 之【大】*,〔-〕【聖】* [0604036] 何【大】,若【聖】 [0604037] 行【大】,惡【聖】 [0604038] 行者【大】,者死【宋】【元】【明】 [0604039] 墮【大】,隨【聖】 [0604040] 持【大】,忖【宋】【元】【明】【聖】 [0604041] 猶【大】,由【聖】 [0604042] 懈【大】,解【聖】 [0604043] 誘【大】,勞【宋】【元】【明】【聖】 [0604044] 不【大】,弗【聖】 [0604045] 淨【大】,清【聖】 [0604046] 誡【大】*,戒【聖】* [0604047] 自作【大】,作自【聖】 [0604048] 曷【大】,何【聖】 [0604049] 意㸌開【大】,歡意悟【聖】 [0604050] 𨶳【大】,闚【宋】【元】【明】 [0604051] 牒【大】,僕【宋】 [0604052] 他【大】,陀【宋】【元】【明】【聖】 [0604053] 涅槃【大】,泥洹【聖】 [0604054] 一【大】,其【聖】 [0604055] 狀【大】,〔-〕【聖】 [0604056] 中【大】,中明【元】【明】【聖】 [0604057] 起【大】,出【聖】 [0604058] 曾【大】,〔-〕【宋】【元】【明】 [0605001] 經法【大】,法經【聖】 [0605002] 涅槃【大】*,泥洹【宋】【元】【明】【聖】* [0605003] 通【大】,此【宋】 [0605004] 更【大】,〔-〕【聖】 [0605005] 得【大】,〔-〕【宋】【元】【明】 [0605006] 道【大】,之【宋】 [0605007] 報【大】,歎【宋】【元】【明】 [0605008] 如渡【大】*,而度【宋】【元】【明】,如度【聖】* [0605009] 蔟【大】,族【明】【聖】 [0605010] 飾【大】,剔【明】 [0605011] 婬【大】,淫【聖】 [0605012] 為【大】,謂【宋】【元】【明】【聖】 [0605013] 識【大】,知【聖】 [0605014] 謂已達【大】,以【聖】 [0605015] 合【大】,命【宋】【元】【明】【聖】 [0605016] 佛【大】,佛言【聖】 [0605017] 墮【大】,落【聖】 [0605018] 鬼【大】,山【宋】【元】【明】 [0605019] 鷲【大】,鳥【聖】 [0605020] 五【大】,〔-〕【宋】【元】【明】 [0605021] 宣【大】,室【聖】 [0605022] 起兵【大】,〔-〕【聖】 [0605023] 不【大】,不也【宋】【元】【明】 [0605024] 承【大】*,丞【宋】*【元】*【明】*【聖】* [0605025] 舍【大】*,捨【聖】* [0605026] 哲【大】,喆【聖】 [0605027] 靡【大】,無【宋】【元】【明】 [0605028] 智【大】,知【聖】 [0605029] 如【大】,勝【元】【明】【聖】 [0605030] 主【大】,王【明】 [0605031] 聖【大】,〔-〕【聖】 [0605032] 可【大】,〔-〕【聖】 [0605033] 佛言【大】,〔-〕【聖】 [0605034] 國【大】,〔-〕【宋】【元】【明】 [0605035] 議【大】,宣【宋】【元】【明】【聖】 [0605036] 福【大】,備【宋】【元】【明】 [0605037] 君【大】,群【聖】 [0605038] 率【CB】【麗-CB】【聖】,牽【大】 [0605039] 取無捨【大】,所不調【宋】【元】【明】【聖】 [0605040] 循【大】,脩【聖】 [0605041] 化【大】,讓【宋】【元】【明】 [0605042] 悌【大】,弟【聖】 [0605043] 醫【大】,毉【聖】 [0605044] 謂【大】,〔-〕【宋】【元】【明】 [0605045] 兵【大】,人【宋】【元】【明】 [0605046] 者【大】,〔-〕【宋】【元】【明】 [0605047] 所生【大】,生所【聖】 [0605048] 即【大】,已即【聖】 [0605049] 梵志【大】,〔-〕【聖】 [0605050] 正【大】,止【元】【明】 [0605051] 為【大】,〔-〕【宋】【元】【明】 [0605052] 娶婦【大】,妻聚【聖】 [0605053] 得【大】,則【聖】 [0605054] 㮈【大】*,柰【聖】* [0605055] 與取【大】,取與【聖】 [0606001] 傷【大】,號【宋】【元】【明】,㘁【聖】 [0606002] 甦【大】,蘓【聖】 [0606003] 甚【大】,其【宋】【元】【明】,共【聖】 [0606004] 者【大】*,之者【宋】*【元】*【明】* [0606005] 咎天【大】,天咎【聖】 [0606006] 兒【大】,子【聖】 [0606007] 親【大】,親也【宋】【元】【明】 [0606008] 可【大】,因【宋】【元】【明】 [0606009] 影【大】,胎【聖】 [0606010] 假【大】,住【宋】【元】,作【明】【聖】 [0606011] 愛癡久長【大】,癡愛長久【聖】 [0606012] 稱【大】,間【聖】 [0606013] 無【大】,〔-〕【聖】 [0606014] 其【大】,〔-〕【聖】 [0606015] 者【大】,中【宋】【元】【明】【聖】 [0606016] (命終…子)九字【大】,〔-〕【聖】 [0606017] 絕【大】,終【聖】 [0606018] 化生【大】*,〔-〕【聖】* [0606019] 取【大】,〔-〕【聖】 [0606020] 哭【大】,泣【聖】 [0606021] 也【大】,也昔射雀但今死兒是昔雀者化生金翅鳥王者其三人助喜者今長者天龍喪子者是【宋】,也昔射雀但今死兒是昔雀者化生金翅鳥王者其三人助喜者今長者天龍喪子者是以其金翅鳥王而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涕泣寧可言也【元】,也昔射雀但今死兒是昔雀者化生金翅鳥王是其三人助喜者今長者天龍喪子者是以其金翅鳥王而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涕泣寧可言也 [0606022] 其【大】,之【宋】【元】【明】 [0606023] 者報以涕哭【大】,受報如此【聖】 [0606024] 即【大】,復【宋】【元】【明】 [0606025] 往【大】,生【宋】【元】【明】 [0606026] 響【大】,嚮【聖】 [0606027] 色欲【大】,欲色【明】 [0606028] 像【大】,象【聖】 [0606029] 視【大】,示【宋】【元】【明】【聖】 [0606030] 上【大】,止【宋】 [0606031] 授【大】,受【宋】 [0606032] 欣【大】*,喜【聖】* [0606033] 道【大】,導【聖】 [0606034] 愁憂【大】,憂愁【聖】 [0606035] 一【大】,王【聖】 [0606036] 知【大】,如【宋】【元】【明】【聖】 [0606037] 是【大】,時【聖】 [0606038] 餔【大】,哺【聖】 [0606039] 襲【大】,習【聖】 [0606040] 僚廢朝【大】,寮廢調【聖】 [0606041] 會【大】,合【宋】【元】【明】 [0606042] 識【大】,職【宋】【元】【明】 [0606043] 却【大】,即【聖】 [0606044] 告王曰【大】,言【聖】 [0606045] 國土【大】,士庶【宋】【元】【明】 [0606046] 僚【大】,寮【聖】 [0606047] 幼【大】,少【聖】 [0606048] 聖【大】,佛【宋】【元】【明】 [0606049] 王今【大】,今王【聖】 [0606050] 頑愚【大】,愚闇【聖】 [0606051] 幃帳【大】,愇悵【聖】 [0606052] 禮【大】,禮者【宋】【元】【明】 [0606053] 及【大】,反【宋】 [0606054] 惡【大】,三惡【宋】【元】【明】 [0606055] 頌【大】,讚【宋】【元】【明】 [0606056] 休【大】,法【聖】 [0606057] 奉法以淨【大】,〔-〕【聖】 [0606058] 榮【大】,弟【聖】 [0606059] 事【大】,〔-〕【聖】 [0607001] 欲貪【大】,貪欲【宋】【元】【明】 [0607002] 困【大】,窮【聖】 [0607003] 𦾨【大】,孽【宋】【元】【明】【聖】 [0607004] 調心【大】,心調【聖】 [0607005] 偈已【大】,〔-〕【宋】【元】【明】【聖】 [0607006] 投【大】,布【聖】 [0607007] 受【大】,授【聖】 [0607008] 道【大】,〔-〕【聖】 [0607009] 象【大】,〔-〕【宋】【元】【明】【聖】 [0607010] 三色白青【大】,白者有青者有【聖】 [0607011] 好【大】,〔-〕【聖】 [0607012] 時【大】,〔-〕【宋】【元】【明】 [0607013] 尾【大】,髦尾【宋】【元】【明】 [0607014] 象所【大】,〔-〕【聖】 [0607015] 羂【大】*,胃【宋】,𦊰【元】【明】*,衒【聖】* [0607016] 前【大】,〔-〕【聖】 [0607017] 而【大】,如【宋】【元】【明】 [0607018] 皆來而【大】,來【聖】 [0607019] 捕【大】,捉【聖】 [0607020] 逆蹸【大】,逸蹴【宋】【元】【明】,逆𨄨【聖】 [0607021] 近【大】,人近【宋】【元】【明】 [0607022] 時【大】,〔-〕【聖】 [0607023] 人故【大】,〔-〕【聖】 [0607024] 佛【大】,〔-〕【宋】【元】【明】 [0607025] 到【大】,到象【宋】【元】【明】 [0607026] 恚【大】,瞋【聖】 [0607027] 迎【大】,逆【宋】【元】【明】 [0607028] 嬈【大】,遶【宋】,繞【聖】 [0607029] 篤【大】,罵【聖】 [0607030] 穌【大】,甦【宋】【元】【明】,蘇【聖】 [0607031] 尋【大】,得【聖】 [0607032] 王瓶沙【大】,瓶沙王【宋】【元】【明】,王洴沙【聖】 [0607033] 外【大】,又【宋】【元】【明】 [0607034] 皆【大】,俱【宋】【元】【明】,亡【聖】 [0607035] 中【大】,間【宋】【元】【明】 [0607036] 之【大】,〔-〕【聖】 [0607037] 首【大】,〔-〕【聖】 [0607038] 者【大】,〔-〕【聖】 [0607039] 闐【大】,填【元】【明】【聖】 [0607040] 一【大】,當【宋】【元】【明】 [0607041] 舍【大】,〔-〕【聖】 [0607042] 樓觀【大】,觀樓【宋】【元】【明】 [0607043] 三四【大】,二【聖】 [0607044] 答曰【大】,昔日【宋】【元】【明】【聖】 [0607045] 發【大】,〔-〕【聖】 [0607046] 穀【大】,士【聖】 [0607047] 屍【大】,尸【聖】 [0607048] 中【大】,〔-〕【聖】 [0607049] 婆【大】,披【聖】 [0607050] 宮【大】,殿【聖】 [0607051] 絞【大】,嗡【宋】【元】【明】 [0607052] 及【大】,〔-〕【宋】【元】【明】 [0607053] 婇【大】*,綵【聖】* [0607054] 細民【大】,凡細【聖】 [0607055] 原【大】,元【聖】 [0607056] 曰【大】,王曰【宋】【元】【明】【聖】 [0607057] 何【大】,那與【宋】【元】【明】,非【聖】 [0607058] 等【大】,〔-〕【宋】【元】【明】 [0607059] 當【大】,欲【聖】 [0607060] 飲【大】,〔-〕【聖】 [0607061] 當【大】,者當【聖】 [0607062] 探籌【大】*,掬策【聖】* [0607063] 食【大】,飼【聖】 [0607064] 籌【大】,策【聖】 [0607065] 食【大】,飼【元】【明】 [0607066] 鬼【大】,兒【元】 [0607067] 王【大】,〔-〕【聖】 [0607068] 崛【大】,崛闇【宋】【元】【明】 [0607069] 噏【大】,吸【聖】 [0607070] 優【大】,憂【聖】 [0607071] 里【大】,使【宋】【元】【明】【聖】 [0607072] 室【大】,舉【宋】【元】【明】 [0607073] 嘷【大】,㘁【宋】,啼【元】【明】【聖】 [0608001] (羅剎…前)十二字【大】,以手擎兒【聖】 [0608002] 言國人【大】,國【聖】 [0608003] 為【大】,〔-〕【聖】 [0608004] 受佛五【大】,以持【聖】 [0608005] 得食此小兒【大】,食人【聖】 [0608006] 作【大】,〔-〕【聖】 [0608007] 佛【大】,〔-〕【聖】 [0608008] 即說【大】,說法【宋】【元】【明】 [0608009] 央【大】,〔-〕【聖】 [0608010] 苦【大】,恐【聖】 [0608011] 德【大】,報【宋】【元】【明】 [0608012] 邪【大】,蛇【宋】【元】【明】 [0608013] 有【大】,持【元】【明】【聖】 [0608014] 像【大】,象【聖】 [0608015] 欣【大】,喜【聖】 [0608016] 法【大】,說法【聖】 [0608017] 之【大】,〔-〕【宋】【元】【明】 [0608018] 如化【大】,〔-〕【聖】 [0608019] 響【大】,嚮【聖】 [0608020] 又【大】,又曰【宋】【元】【明】 [0608021] 色【大】,婬【宋】【元】【明】 [0608022] 此【大】,棄【聖】 [0608023] 每【大】,當【宋】【元】【明】【聖】 [0608024] 留【大】,存【聖】 [0608025] 斷【大】,〔-〕【聖】 [0608026] 緣【大】,緣滅【聖】 [0608027] 無【大】,不【宋】 [0608028] 自【大】,具【聖】 [0608029] 遊【大】,旋【聖】 [0608030] 方【大】,海【宋】【元】【明】【聖】 [0608031] 政【大】,正【宋】【元】【明】【聖】 [0608032] 山【大】,山中【聖】 [0608033] 掌【大】,手【宋】【元】【明】【聖】 [0608034] 主【大】,王【宋】【元】【明】【聖】 [0608035] 各【大】,〔-〕【宋】【元】【明】【聖】 [0608036] 今【大】,〔-〕【聖】 [0608037] 者【大】*,者賢者【宋】*【元】*【明】* [0608038] 特【大】,世【聖】 [0608039] 山南【大】,南山【聖】 [0608040] 揵【大】*,乾【宋】*【元】*【明】*【聖】* [0608041] 知【大】,智【宋】【元】【明】 [0608042] 皆悉【大】,悉皆【聖】 [0608043] 禍福【大】,福禍【宋】【元】【明】 [0608044] 出【大】,傾【宋】【元】【明】【聖】 [0608045] 包【大】,苞【宋】【元】【明】【聖】 [0608046] 徒等【大】,門徒【宋】【元】【明】 [0608047] 已【大】,以【宋】 [0608048] 琉【大】,瑠【聖】 [0608049] 車【大】,乘【宋】【元】【明】【聖】 [0608050] 妓【大】,技【聖】 [0608051] 凰【大】,皇【聖】 [0608052] 華【大】,輩【宋】【元】【明】【聖】 [0608053] 喜【大】,〔-〕【宋】【元】【明】 [0609001] 佛【大】,〔-〕【宋】【元】【明】【聖】 [0609002] 不【大】,不也【宋】【元】【明】 [0609003] 度【大】,離【聖】 [0609004] 已【大】*,以【聖】* [0609005] 神祠【大】,祠神【宋】【元】【明】 [0609006] 勅【大】,整【宋】【元】【明】 [0609007] 貞【大】,真【宋】【元】【明】【聖】 [0609008] 於【大】,于【聖】 [0609009] 戒行【大】,行戒【宋】【元】【明】【聖】 [0609010] 爭【大】,諍【聖】 [0609011] 乏【大】,之【宋】【元】【明】 [0609012] 念【大】,令【宋】【元】 [0609013] 覆【大】,復【宋】【元】【明】【聖】 [0609014] 常欲【大】,多以【宋】【元】【明】 [0609015] 明【大】,聖【元】【明】【聖】 [0609016] 智【大】,知【聖】 [0609017] 有【大】,脩【聖】 [0609018] 婬【大】,淫【聖】 [0609019] 勤【大】,信【聖】 [0609020] 人【大】,仁【宋】【元】【明】【聖】 [0609021] 祥【大】,祥字下有(梵士聞佛教心中大歡喜即時禮佛足歸命佛法眾)四句二十字【宋】【元】【明】 [0609022] 𨶳【大】,闚【宋】【元】【明】 [0609023] 度【大】,渡【聖】 [0609024] 善【大】,哉【宋】【元】【明】 [0609025]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 冊 No. 211 法句譬喻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1-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