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句譬喻經

No. 211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9]無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10]陶作家受驢胞胎何謂五德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11]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12]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時佛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13]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譬如陶家  [14]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帝釋聞偈知無常之要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中為諸天人龍鬼說法時國王波斯匿大夫人年過九十卒得重病[15]毉藥[16]望差遂便喪亡王及國臣如法葬送遷神墳墓葬送畢訖還過佛所脫服跣[A1]韈前禮佛足佛命令坐而問之曰「王所從來衣麤形異何所施為也」王稽首曰「國大夫人年過九十間得重病奄便喪亡遣送靈柩遷葬墳墓今始來還過覲聖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大畏有四生則老枯病無光澤死則神去親屬別離是謂為四不與人期萬物無常難得久居一日過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晝夜無息人命[17]駛疾亦復如是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無長存者皆當歸死無有脫者往昔國王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過去無能住者空為悲感以[18]殞軀形夫為孝子哀愍亡者為福為德以歸流之福祐往追如餉遠人

佛說是時王及群臣莫不歡喜忘憂除患諸來一切皆得道迹

[19]昔佛在羅閱祇竹園中與諸弟子入城受請說法畢訖晡時出城道逢一人驅大群牛[1]放還入城肥飽跳騰轉相觝觸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譬[2]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3]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4]𢄋䨍水

佛到竹[5]林洗足却坐[6]阿難即前稽首問言「世尊向者道中說此三偈不審其義願蒙開化」佛告阿難「汝見有人驅[7]放群牛不」「唯然見之」佛[8]告阿難「此屠家群牛本有千頭[9]兒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養令肥長擇取肥者日牽殺之殺之[10]死者過半而餘者不覺方相觝[11]𧢻跳騰鳴吼傷其無[12]智故說偈耳」佛語阿難「何但此牛世人亦爾計於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養育其身快心極意更相殘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13]曚曚不覺何異於此也

時坐中有貪養比丘二百人聞法自勵逮六神通得阿羅漢眾坐[14]悲喜為佛作禮

[15]昔佛在舍衛[16]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諸弟子說法時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聰辯父甚憐愛卒得重病即便喪亡田有熟麥為野火所燒梵志得此憂惱愁憒失意[17]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18]傳聞人說佛為大聖天人之師演說經道忘憂除患於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愛以忘憂卒得重病捨我喪亡天性悼愍情不自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19]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常者皆盡  高者[20]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梵志聞[21]偈心即開解願作比丘鬚髮自墮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羅漢道

昔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城內有婬女人名曰蓮華姿容端正國中無雙大臣子弟莫不尋敬爾時蓮華善心自生欲棄世事作比丘尼即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蓮華飲水澡手自見面[22]像容色紅[23]輝頭髮紺青形貌方正挺特無比心自悔曰「人生於世形體如此云何自棄行作沙門[24]且當順時快我私情」念已便還佛知蓮華應當化度化作一婦人端正絕世復勝蓮華數千萬倍尋路逆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從何所來夫主兒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許云何獨行而無[25]將從」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歸家[26]不相識寧可共還到泉水上坐息[27]共語不」蓮華言「善」二人相將還到水上陳意委曲化人睡來枕蓮華膝眠須臾之頃忽然命絕[28]膖脹臭爛腹潰蟲出齒落髮墮[29]肢體解散蓮華見之心大驚怖「云何好人忽便無常此人尚爾我豈久存故當詣佛精進學道」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作禮已訖具以所見向佛說之佛告蓮華「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謂為四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30][31]歡娛[32]樂會[33]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老則色衰  [34]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其然  是身何用  [A2]恒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35]死所迫
無親可怙

蓮華聞法欣然解釋觀身如化命不久[36]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願為比丘尼佛言「善哉」頭髮自墮即成比丘尼思惟[37]止觀即得羅漢諸在坐者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時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後七日皆當命盡自共議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38]捫日月移山[39]住流靡所不能寧當不能避此死對」一人言「吾入大[40]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吾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際現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輕舉隱虛空中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議訖相將辭王「吾等壽算餘有七日今欲逃命冀當得脫還乃[41]覲省[42]唯願進德」於是別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滿[43]以命終猶果熟落市監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44]悟曰「四人避對一人已死其餘三人豈得獨免」王即嚴駕往至佛所作禮却坐[45]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五通自知命盡皆共避之不審今者[46]皆能得脫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四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1]不得不受死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王聞佛言歎曰「善哉誠如尊教四人避對一人已[2]祿命有分餘復然矣」群臣從官莫不信受

[3]法句譬喻經教學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告諸比丘「當勤修道除棄陰蓋心明神定可免眾苦」有一比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意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復晝夜却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愍傷之懼墮惡道[4]即入其室彈指覺曰

「咄起何為寐  螉[5][6]蜯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為身
[7]焉有被斫瘡  心[8]如嬰[9]病痛
遘于眾厄難  而[10]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  為[11]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12]學務增  是為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13]偈即[14]便驚[15]見佛親誨加敬悚息即起稽首為佛作禮佛告比丘「汝寧自識[16]本宿命不」比丘對曰「陰蓋所覆實不自識也」佛告比丘「昔[17]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18]蜯之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為家不[19]憙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於是比丘重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20]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天人四輩說法時有一年少比丘為人頑愚質直踈野未解道要情意興盛思想於欲陽氣[21]隆盛不能自制以此為惱不獲度世坐自思惟「有根[22]斷者然後清淨[23]得道迹」即至檀越家從之借斧還房閉戶脫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陰「正坐此陰令我勤苦經歷生死無央數劫三塗六[24]趣皆由色欲不斷此者無緣得道」佛知其意愚癡乃爾道從制心心是根[25]不知當死自害墮罪長受苦痛於是世尊往入其房即問比丘「欲作何等」放斧著衣禮佛自陳「學道日久未解法門每坐禪定垂當得道為欲[26]所蓋[27]陽氣隆盛意惑[28]目冥不覺天地諦自責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29]斷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癡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斷其癡然後制心心者善惡之根源欲斷根者[30]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後得道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31]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緣以癡為本癡者眾罪之[32]智者眾行之本先當斷癡然後意定」佛說是已比丘慚愧即自責言「我為愚癡迷惑來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說甚為妙哉」內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33]杜閉諸欲即得定意在於佛前逮得應真

昔佛在羅閱祇國靈鷲山中為諸天人國王大臣說甘露法有一比丘剛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後鬼神谷中令樹下坐數息求定知息長短安般守意斷求滅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34]欲坐定意但聞山中鬼神語聲不見其形但有音聲悚息怖懼不能自寧意欲悔還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35]強出家學道獨見安處鬼神深山既無伴侶又無行人但有諸鬼數來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間於是世尊往到其邊坐一樹下而問之曰「汝獨在此將無怖懼[36]」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37]山在此實憂須臾之間有一野象王來[38]在邊[39]一樹臥心獨歡喜遠離諸象[40]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寧知是象所由來不」對曰「不審」佛告比丘「此象眷屬大小五百餘頭[41]厭患小象捨來至此倚樹而臥自念得離恩愛牢獄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猶思閑靜況汝捨家欲求度世方以獨自欲求伴侶[42]冥伴侶多所傷敗獨住無對亦無謀議寧獨修道不用愚伴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無[43]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為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佛說是時比丘意解內思聖教即得應真谷中鬼神亦皆[1]聞解為佛弟子受誓誡勅不復侵民佛與比丘共還精舍

[2]法句譬喻經護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衛國祇[3]桓精舍為諸天人宣演經法時羅閱祇國有二新學比丘欲往見佛二國中間曠無人民[4]于時旱熱泉水枯竭二人飢渴熱[5][6]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餘水而有細蟲不可得飲二人相對曰「故從遠來欲望見佛不圖今日沒命於此也」一人言[7]「且當飲水以濟吾命進前見佛焉知其餘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為首[8]生自活見佛無益寧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極意快飲於是進路一人不飲遂[9]致殞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10]即識宿命持戒不犯今來生此信哉福報其不遠矣即持[11]華香下到佛所為佛作禮却住一面其飲水者道路疲頓[12]經日乃達見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禮畢涕泣自陳「我伴一人於彼命終感其不達願佛知之」佛言「吾已明[13]」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則[14]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於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觀我形不奉我戒雖云見我我不見汝[15]去我萬里奉行經戒此人則為在我目前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16]

於是比丘聞偈慚怖稽首悔過嘿思所行天人聞偈心意欣悅逮得法眼天人眾會莫不奉行

法句譬喻經多聞品第三

昔舍衛國有一貧家夫婦慳惡不信道德佛愍其愚現為[17]貧凡沙門詣門分衛時夫不在其婦罵詈無有道理沙門語曰「吾為道士乞匃自居[18]得罵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婦曰「若汝立死食尚叵得況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19]留時節不如早去」於是沙門住立其前戴眼抒氣便現[20]死相身體[21]膖脹鼻口蟲出[22]潰腸爛不淨流漫其婦見此恐怖失聲[23]而捨走於是道人忽然捨去去舍數里坐樹下息其夫來歸道中見婦怪其驚怖其婦語夫「有[24]一沙門見怖如此」夫[25]大瞋[26]問為所在婦曰「已去想亦[27]未遠」夫即執弓帶刀尋迹往逐張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28]小城以自圍遶其人繞城數匝不能得入即問道人「何不開門」道人曰「欲使[29]開門棄汝弓刀」其人自念「當隨其語若當得入手[30]拳加之」尋棄弓刀門故不開[31]復語道人[32]已棄弓刀門何不開」道人曰「吾使汝棄心中惡意弓刀耳非謂手中弓刀也」於是其人心驚體悸「道人神聖乃知我心」即便叩頭悔過[33]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識真人使我興[34]願小垂慈莫便見捨今欲將來勸令修道」即起還歸其妻問曰「沙門所在」其夫具說神變之德「今者在彼[35]自宜往改悔滅罪」於是夫妻至道人所五體悔過願為弟子[36]長跪問[37]「道人神變聖達乃爾有琉璃城堅固難踰志明意定永無憂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38]答曰「吾博學無厭奉法不懈精進持戒[39]慧不放逸緣是得道自[40]致泥洹

於是道人因說偈言

「多聞能持[41]  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踰毀  從是戒慧成
多聞令志明  [42]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聞為知[43]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44]到不死處

道人說偈已現佛光相洪暉赫奕照曜天地夫妻驚愕精神戰懼改惡洗心頭腦打地壞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昔佛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與諸四輩廣說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45]通達眾經備舉無事不貫貢高自譽天下無比求敵而行無敢應者晝日執炬[46]行城市中人問之曰「何以晝日執炬[47]而行」梵志答[48]「世皆愚冥目無所見是以執炬[49]以照之耳觀察世間無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應度而行貢高求勝名譽不計無常自恃憍恣如是當墮太山地獄無央[50]數劫求出甚難佛即化作一賢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為作[51]」梵志答曰「以眾人冥晝夜不見明故執炬火而照之耳」賢者重問梵志「經中有四明法為知之不」對曰「不[1]何謂四[2]明法」「一者明於天文地理和調四時二者明於星宿分別五行三者明於治國綏化有方四者明於將兵固而無失卿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慚愧棄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還[3]復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聲為梵志說偈[4]

「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5]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佛說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無過於汝[6]而晝執炬行入大國如卿所知何如一塵」梵志聞之有慚愧色即便叩頭願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門意解妄止即得應真

昔舍衛國有大長者名曰須達得須陀[7]有親友長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諸醫術時得重病[8]痿頓著床宗親知友皆就省問勸令治病[9]至死不肯答眾人言「吾事日月忠孝君父畢命於此終不改[10]」須達語曰「吾所事師號曰為佛神德廣被見者得福可試請來說經呪願聽其所說言行進趣何如餘道事之與不隨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時除差勸卿請佛冀蒙[11]其福」好施[A3][12]卿便為吾請佛及眾弟子」須達即便請佛及僧往詣其門佛放光明內外通徹長者見光欣然身輕佛前就坐慰問長者「所[13]病何如[14]昔事何神作何療治」長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長先人[15]恭敬齋戒祈請萬端得病經時未蒙恩祐醫藥針[A4]灸居門所忌經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以來守死於此」佛告長者「人生世間橫死有三有病不治為一橫死治而不慎為二橫死[16]恣自用不達逆順為三橫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當以明道隨時安濟一者四大寒熱當須醫藥二者眾邪惡鬼當須經戒三者奉事賢聖矜濟窮厄[17]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陰蓋奉行如此現世安吉終無[18]抂橫戒慧清淨世世常安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事日為明故  事父為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人為命事[19]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20]
察友在為[21]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為能師[22]見道  解疑令學明
[23]與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24]
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能攝為解義  解則戒不[25]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
[26]
是能散憂[27]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隱吉  當事多聞者

於是長者聞佛說法心意疑結[28]㸌然雲除良毉進療委心道德四大安靜眾患消除[29]飲甘露中外怡懌身安[30]心定得須陀洹道宗室國人莫不敬奉

[31]昔羅閱祇國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諸國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賊依[32]嶮劫人[33]後遂縱橫所害狼藉眾賈被毒王路不通國王追[34]討不能[35]擒獲時佛在國哀愍群生念彼賊輩不知罪福世有如來而目不覩法鼓日[36]震而耳不聞「吾不往度如石沈淵[37]化作一人著好衣服乘馬帶[38]劍手執弓矢鞍勒嚴飾金銀莊校以明月珠埀[39]絡馬體跨馬鳴[40]絃往入山中群賊見之以為成事作賊積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與此何異群賊齊頭[41]住前圍繞挽弓拔刀諍欲剝脫於是化人舉弓一發使五百賊各被一箭以刀指擬各被一瘡瘡重箭深即皆顛倒五百群賊宛轉臥地叩頭歸降「為是何神威力乃爾乞蒙原赦以活微命願時拔箭使瘡除愈今者瘡痛不可堪忍」化人答曰「是瘡不痛箭不為深天下瘡重莫過於憂殘害之甚莫過於愚汝懷貪得之憂[42]殺之[43]刀瘡毒箭終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壯士所不能拔唯有經戒多聞慧義以此明道療治心病拔除憂愛愚癡貢高制伏剛強豪富貪欲積德學慧乃可得除長獲安隱

於是化人即現佛身相好挺特金顏[44]英妙即說偈言

「斫瘡無過憂  射箭無過愚
是壯莫能拔  唯從多聞除
[45]者從得眼  闇者從得[46]
示導世間人  如目將無目
是故可捨癡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聞者  是名積聚德

於是五百人見佛光相重聞此偈叩頭歸命剋心悔過刀瘡毒箭自然除愈歡喜心開即受五戒國界安寧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篤信品第四

昔者舍衛[1]國東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廣有五百餘家居在岸邊未聞道德度世之行習於剛強欺詐為務貪利自恣快心極意世尊常念其應度者當往度之知此諸家福應當度於是世尊往至水邊坐一樹下村人見佛光相奇異莫不驚肅皆往禮敬或拜或揖問訊起居佛命令坐為說經法眾人聞之而心不信習於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從江南來足行水上正沒其踝來至佛前稽首禮佛眾人見之莫不驚怪問化人曰「吾等先人以來居此江邊未曾聞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術履水不沒願聞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2]直之人聞佛在此貪樂道德至南岸邊不時得[3]問彼岸人水為深淺彼人見語『水可齊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爾來過無他異[4]」佛[5]時讚言「善哉善哉夫執信[6]誠諦可度生死之淵數里之江何足為奇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信能[7]渡淵  攝為[8]船師  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信乃得道
法致滅[9]  從聞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與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10]
從是脫淵

於是村人聞佛所說見信之證心開信堅皆受五戒為清信士明信[11]日修法教普[12]

昔佛在世[13]時有大長者名修[14]陀羅財富無數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臘月八日請佛及僧終身子孫奉行不廢長者亡時囑兒勿廢兒名比羅陀後日漸貧居無所有臘月已至無[15]有供辦[16]慼不樂佛遣目連往問比羅陀「汝父直月欲至當設何計」比羅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違之唯願世尊勿見忽棄也八日中時廻光臨眄」目連[17]還白如是比羅陀即將妻[18]子至外家質[19]取百兩金還舍供辦一切具足佛與千二百五十眾僧往詣其舍坐畢行水下食澡竟還於精舍比羅陀歡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諸故藏中自然寶物悉滿如故比羅陀夫婦明旦見之喜而且懼懼官見問所從得此[20]妻共議當往問佛尋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羅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難汝之履信不違父教持戒慚愧沒命不二聞施慧道七財滿具福德所致非為災變智者能行不問男女所生之處福應自然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信財戒財  慚[21]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為七財  從信守戒  常淨[22]觀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已不貧  賢者識真

比羅陀聞佛所說益加篤信稽首佛足歡喜還家具宣佛教誨其妻子遂相承繼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經戒慎品第五

昔波羅奈國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門處山學道晨旦出山人間乞食食訖還山晚暮乃到往還疲極不堪坐禪思惟正定歷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勞而無獲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23]問諸道人「隱居修道得無勞惓」諸沙門言「吾等[24]在此去城既遠四大之身當須[25]飲食日日供給往還疲勞[26]年歷歲勤苦竟已晝日往返暮輒疲頓不暇復得修道為當正爾畢命而已」道人語曰「夫為道者以戒為本攝心為行賤形貴真[27]捐棄軀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內學[28]止觀滅意得道養身順情安得免苦願諸道人明日莫行吾當供養[29]使諸道人休息一日」時五沙門意大歡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復憂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來食訖安和心意[30]惔怕於是化人為說偈言

「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31]自節
寤意令應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止觀  無忘正智  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32]淨除苦

化道人說此偈已顯現佛身光相之容於是五沙門精神[33][34]咸思惟戒即得阿羅漢[35]

法句譬喻經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時弗加沙王與瓶沙王親[36]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寶華以遺瓶沙瓶沙[37]王得之轉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與我[38]為友遺我此華[39]已上佛願令彼王心開意解見佛聞法奉敬聖眾當以何物以報所[40]」佛告瓶[41]「寫十二因緣經送持與之彼王得經心必信解」即寫經卷別書文曰「卿以寶華見遺今以法華相上詳思其[42]義果報深美到便誦習以同道味」弗加沙[43]王得經讀之尋省反覆[44]亘然信解喟然嘆曰「道化真妙精義安神國榮五欲憂惱之[45][46]劫習迷始今乃寤顧視流俗無可貪樂」即召群臣國付太子便自剃頭行作沙門法服持鉢詣羅閱祇城外[1]在陶家窰中寄宿明日[2]當入城分衛[3]食訖當至佛所奉受經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時其命將終故從遠來不得見佛又不聞經甚可憐愍於是世尊化作沙門往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語曰「向有一沙門在彼窰中[4]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窰坐[5]於一面問弗加沙「從何所來師為是誰以何因緣行作沙門為見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見佛聞十二因緣便作沙門明日入城乃分衛已當往見佛耳」化沙門言「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6]但當觀身四大所由合成散滅各還其本思惟覺意空[7]淨無想專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無常見佛無異方念明日種無益想

時化沙門即說偈言

「夫人得善利  乃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眾
己知自覺意  是為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  佛與法及眾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願無[8]  晝夜當念是

時化沙門在於窰中為弗加沙說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9]已解為現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驚喜踊躍稽首作禮佛重告之曰「罪對無常畢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別去明日食時弗加沙王入城分衛於城門中逢新產牸牛護犢觝殺弗加沙王[10]潰腹命終即生阿那含天佛遣諸弟子[11]耶旬起塔佛語諸弟子「罪對之根不可不[12]

法句譬喻經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羅閱祇去國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長山藪殺獵為[13]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識三尊佛以聖[14]智明其應度往詣其家坐一樹下男子行獵[15]有婦女在見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變金色大小驚喜知佛神人皆往禮拜供施坐席佛為諸母人說殺生之罪[16]慈之福恩愛一時會有離別諸母人聞經歡喜前白佛言「山民貪害以肉為食欲設微供願當納受」佛告諸母人「諸佛之法不以肉食[17]已食來不須復[18]」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無數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殘害群生以自濟活死墮惡道損而無益人食五穀當愍眾生蠕動之類莫不貪生殺彼活[A5]己殃罪不朽慈仁不殺世世無患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  慎言守[19]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天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說偈已男子獵還諸婦聽經不復行迎其夫驚疑怪不如常棄肉來歸謂有變故至見諸婦皆坐佛前叉手聽經瞋恚[20]聲張欲圖毀佛諸婦諫曰「此是神人勿興惡意也」即各悔過為佛作禮佛重為說不殺之福殘害之罪夫主意解長跪白佛「吾等生長深山以殺[21]獵自居罪過累積當行何法得免重殃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22]仁愛  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
[23]所在得利  死昇梵天  是為十一

佛說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24]欣信受皆[25]奉持五戒佛語瓶沙王「給其田地賜與穀食」仁化廣普國界安寧

昔有大國王名和默處在邊境未覩三尊聖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蠱舉國奉邪殺生祭祀以此為常時王母病[26]痿頓著床使諸醫師不蒙湯藥遣諸[27]毉女所在[28]請求經年歷歲[29]未得除[30]更召國內諸婆羅門得二百人請入令坐供設飲食而告之曰「吾[31]大夫人病困經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32]明識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見告示」諸婆羅門言「星宿倒錯陰陽不調故使爾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羅門言「當於城外平治淨處郊祠四山日月星宿當得百頭畜生種種各異類及一[A6]小兒殺以祠天王自躬身將母至彼跪拜請命然後乃差」王即供辦如其所言驅人象馬牛羊百[33]隨道悲鳴[34]震動天地從東門出當就祭壇殺以祠天世尊大慈普濟眾生愍是國王頑愚之甚云何興惡殺眾生命欲救一人於是世尊將從大眾往到其國在城東門道路逢王及婆羅門輩所驅畜生悲鳴而來王遙見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滿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見者莫不愛敬所驅畜生祭餟之具皆願求脫王即前進下車却蓋為佛作禮叉手長跪問訊世尊佛命令[1]坐問欲所至拱手答言「國大夫人得病經久良醫神祇無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謝星宿四山五嶽為母請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聽一言欲得穀食當行耕種欲得大富當行布施欲得長[2]命當行大慈欲得智慧當行學問行此四事隨其所種還得其果夫富貴之家不貪貧賤之食諸天以七寶為宮殿衣食自然豈當捨甘露之飡來食麤穢也祠祀婬亂以邪為正殺生求生去生道遠殺害眾命[3]欲救一人安得如此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壽百歲  勤事天下神
象馬用[4]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說[5]偈時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塗八難莫不歡喜各得其所國王和默聞說妙法又覩光明甚大歡喜即得道迹病母聞法五情悅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6]覩佛光相重聞其言慚愧悔過願為弟子佛盡受之[7]作沙門各得如願王及大臣請[8]佛供養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國遂興隆

法句譬喻經言語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羅閱祇城分衛於城門中為新產牸牛所觝殺牛主怖懅賣牛轉與他人其人牽牛欲飲之牛從後復觝殺其主其主[9]有子瞋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擔持歸去舍里餘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10]須臾繩斷牛頭來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行詣佛所到作禮畢却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頭牸牛而殺三人將有變故願聞其意」佛告瓶沙王「罪對有[11]非適今也」王曰「願聞其由」佛言「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治生寄住孤獨老母舍[12]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默聲捨去竟不與直老母來歸不見賈客即問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尋後追逐疲頓乃及責索舍直三賈客逆罵詈言『我前已相與云何復索』同聲共觝不肯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呪誓語三賈客『我今窮厄何忍欺觝於我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13][14]殺汝乃休不爾不止』」佛語瓶沙[15]「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16]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17]
疾怨[18]茲生  遜言[19]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佛說是時瓶沙王官屬一切莫不恭肅願崇善行作禮而去[20]

[21]法句譬喻經雙要品第[22]

昔舍衛國王名波斯匿[23]來至佛所下車却蓋解劍脫履拱手直進五體投地稽首足下長跪白佛「願以來日於四街道施設微食欲使國人知佛至尊願令眾生遠鬼妖蠱悉奉五戒以消國患」佛言「善哉夫為國主宜有明導率民以道求來世福」王曰「至真請退嚴辦」手自為[24]身往奉迎佛與眾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25]飯食畢於四道頭為王說法觀者無數時有兩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26]猶忠臣佛陳明法弟子誦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27]爾為國王將復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猶車彼牛牽車東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28]」二人俱去行三十里[29]亭宿沽酒共飲[30]平論[31]屬事其善念者四王護之其惡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燒身出亭路臥宛轉轍中晨商人車[32]五百乘轢殺之[33]伴明日求[34]之已[35]「還國見疑[36]殺人取物去」不義輕身委財[37]逝至[38]他國國王崩亡[39]有大子讖書云[40]中土有微人當王斯土」故王有神馬任王必屈膝即具嚴駕神馬印綬[41]求國[42]觀者數千商人亦出國太史曰「彼有黃雲之蓋斯王者氣[43]」神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湯澡浴拜為國王於是遂處位聽省國事深自思曰「余無微善何緣獲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與群臣向舍衛國遙稽首曰「賤人無德蒙世尊慈[44]恩得王此國明日願與應真眾[45]俱埀意顧斯一時三月」佛告阿難「勅諸比丘明日彼王請皆當作變化令彼國王人民歡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國皆次就座如法儼然下食畢訖澡手為王說法王曰「吾本微人素無快德何緣獲斯」佛告王曰「昔彼[46]大王飯佛於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國王弟子猶臣下』王種斯[1]今自獲果[2]後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3]猶車』彼人自種車轢之[4]今在太山地獄為火車所轢自獲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為善福隨為惡禍追此為自作非天龍鬼神所[5]不能[6][7]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8]於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9]  如影隨形

佛說經偈已王及臣民聽者無數皆大歡喜逮得法眼

[10]昔長者須達買太子園田[11]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請佛及僧供養一月佛為二人廣陳明法皆得道[12]太子祇[13]陀歡喜還東宮歎佛之德作樂自娛[14]祇弟[15]瑠璃常在王邊時王素服與諸近臣及後宮夫人往詣佛所稽首禮畢一心聽經瑠璃在後典衛御座時諸[16]倿臣阿薩陀等姦謀啟曰「試著大王印綬坐御座上[17]如似王不」於是瑠璃即隨其言被服昇座諸倿臣等皆共拜賀「正似大王」「千載遭遇黎庶之願豈使東宮[18]𨶳𨵦於此此之御座豈可昇而復下也」即率所[19]從貫[20]甲拔劍自就到祇[21][22]精舍斥徙大王不得還宮與王[23]官屬戰祇[24]洹間殺王近臣五百餘人王與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國中道飢餓王噉蘆[25]菔腹脹而薨於是瑠璃遂即專制[26]便拔劍入東宮斫殺兄祇祇知無常心不恐懼顏色不變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27]絕間聞虛空中自然音樂聲迎其魂神佛於祇洹即說偈言

「造喜後喜  行善兩喜  彼喜惟歡
見福心安  今歡後歡  為善兩歡
厥為自祐  受福悅豫

是時瑠璃王尋興[28]兵眾伐舍夷國殺害釋種道[29]跡之人殘暴無道五逆兼備佛記瑠璃不孝不忠眾罪深重却後七日當為地獄火所燒殺又太史記記與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入[30]「吾今處水[31]焉得來」七日日中有自然火從水中出燒船覆沒王亦被燒恐怖毒熱忽然沈終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  彼憂[32][33]
[34]罪心懅  今悔後悔  為惡兩悔
厥為自殃  受罪熱惱

佛說是已告諸比丘「太子祇者不貪榮位守死懷道上生天上安樂自然瑠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墮地獄受苦無數一切世間豪貴貧賤皆歸無常無長存者是以高士殞命全行為精神寶」佛說是時莫不信受[35]

[36]昔耆闍崛山後有婆羅門七十餘家宿福應度佛到其村現道神[37]眾人見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樹下問諸梵志「居此山中為幾何世有何方業以自供給[38]答曰「居此[39]以來三十餘世田作畜牧以此為業」又問「奉脩何行求離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隨時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會唱生梵天以離生死」佛語諸婆羅門「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長存離生死法極福無過二十八天無有道慧還墮三塗唯有出家修清淨志履行寂義可得泥洹

[A7]是世尊即說偈言

「以真為偽  以偽為真  是為邪計
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  見偽[40]為偽
是為正計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七十婆羅門聞佛所說欣然意解願作沙門佛言「善[41]來比丘」鬚髮自墮皆成沙門佛與[42]比丘共還精舍至於中路顧戀妻息各有退意時遇天雨益懷[43]憂慘佛知其意便於道邊化作數十間舍入中避雨[44]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說偈言

「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婬泆為穿  蓋屋善[45]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婬匿不生

七十沙門聞說此偈雖強自進猶懷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紙[46]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問比丘[47]以為何紙」諸比丘白佛「此裹[48]香紙今雖捐棄處香如故」佛復前行地有斷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復問曰「此何等索」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繫魚之索」佛語[49]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闇則殃[50][51]譬彼紙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腥漸染翫習各不自覺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附香[52]
進智習善  行成[53]芳潔

七十沙門重聞此偈知家欲為穢藪妻子為桎梏執信堅固往至精舍攝意惟行[1]羅漢道

[2]法句譬喻經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3]大持七寶還歸本國經歷深山為惡鬼所迷不能得出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4]餓死所齎寶貨散在山間時有沙門在山中[5]見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復貧窮無以自濟此寶物無主取之持歸用立門戶」於是下山[6]拾取寶物藏著一處[7]訖便出山求呼兄弟負[8]馳持歸方到道半佛念[9]比丘應當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頭法服[10]㽵面畫眉金銀[11]瓔珞隨谷入山道逢沙門頭面作禮問訊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為道之法應得爾不剃頭著法衣云何復㽵面畫眉瓔珞身體也」比丘尼答曰「沙門之法為應爾不辭親學道山居靜志云何復取非其財物貪欲忘道快[12]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於是比丘尼為說偈言

「比丘謹慎戒  放逸多憂[13]𠎝
變諍小致大  積惡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涅槃

是時比丘尼說此偈已為現佛身相好光明沙門見之悚然毛竪稽首佛足悔過自陳「愚癡迷謬違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將奈何」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照世間
念定其宜  過失為惡  追覆以善
是照世間  念善其宜  少壯捨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人前為惡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於是比丘重聞此偈結解貪止稽首佛足還到樹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獲道果證成阿羅漢

[14]法句譬喻經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15]走心散意但念六欲[16]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17]一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18]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19]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20]「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21]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22]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為  可勉向正  為福勿[A8]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於是比丘聞說此偈貪斷[23]望止即得羅漢道知化沙門是佛世尊敬肅整服稽首佛足天龍鬼神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華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衛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香樹樹木清淨有婆羅門[24]女五百人奉事異道意甚精進不知有佛[25]於時諸女自相謂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26]少至老為三事所[27]鑑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當復死亡不如共至華香臺上採取香華精進持齋降屈梵天當從求願願生梵天長壽不死又得自在無有[28]鑑忌離諸罪對無復憂患」即齎供具往至臺上採取華香奉事梵天一心持齋願屈尊神於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為俗齋其心精進應可化度即與大眾弟子菩薩天龍鬼神飛昇虛空往至臺上坐於樹下諸女歡喜謂是梵天自相慶慰得我所願矣時一[29]天人語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號名為佛度人無量」於是諸女前至佛所為佛作禮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為女人求離鑑撿願生梵天」佛言「諸女快得善利乃發此願世有二事其報明審為善受福為惡受殃世間之苦天上之樂有為之煩無為之寂誰能選擇取其真者善哉諸女乃有明志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孰能擇地  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30]學者擇地  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  能[31]採德華  知世[32]坏喻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1][2]死生
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於是諸女聞佛此偈願學真道為比丘尼頭髮自墮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阿難白佛言「今此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3]就而度之一聞說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難「昔迦葉佛時有大長者財富無數夫人[4]婇女有五百人其性妬惡門不妄開夫人婇女欲往見佛終不肯聽後日國王[5]請諸大臣上殿宴會會輒竟日時夫人婇女見長者入會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禮小坐聽經各發願言『令我世世莫與惡人[6]共相遭遇所生之處恒與道德聖人相值聞來世有佛名釋迦文願與相值出家學道奉[7]持訓誨』」佛語阿難「爾時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願懇惻今應得度是以世尊就[8]度之耳

佛說是時莫不[9]歡喜

[10]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校注

[0575006] 晉世【大】*西晉【宋】*【元】*【明】* [0575007] 沙門【大】〔-〕【聖】 [0575008] 立【大】立等【聖】 [0575009] 無【大】譬無【宋】 [0575010] 陶【大】*窯【聖】* [0575011] 不樂本坐【大】欻離本座【宋】【元】【明】 [0575012] 愁憂【大】憂愁【宋】【元】【明】 [0575013] 出【大】盡【宋】【元】【明】 [0575014] 埏【大】挻【聖】 [0575015] 毉【大】醫【宋】【元】【明】【聖】 [0575016] 望【大】不【宋】【元】【明】【聖】 [0575017] 駛【大】馳【宋】【元】【明】【聖】 [0575018] 殞【大】損【宋】【元】【明】【聖】 [0575019] 昔【大】〔-〕【宋】【元】昔者【明】【聖】 [0576001] 放【大】牧【宋】【元】【明】 [0576002] 人【大】如【聖】 [0576003] 者【大】則【聖】 [0576004] 𢄋䨍【大】滎穽【宋】【明】榮穽【元】【聖】 [0576005] 林【大】園【宋】【元】【明】【聖】 [0576006] 阿【大】*尊者阿【宋】*【元】*【明】* [0576007] 放【大】牧【宋】【元】【明】〔-〕【聖】 [0576008] 告【大】語【宋】【元】【明】【聖】 [0576009] 兒【大】家【宋】【元】【明】 [0576010] 死者【大】〔-〕【宋】【元】【明】【聖】 [0576011] 𧢻【大】觸【宋】【元】【明】【聖】 [0576012] 智【大】知【宋】【元】【明】 [0576013] 曚曚【大】朦然【宋】【元】【明】 [0576014] 悲【大】歡【聖】 [0576015] 昔佛【大】佛昔【宋】【元】【明】昔者佛【聖】 [0576016] 國【大】〔-〕【宋】 [0576017] 恍惚【大】怳忽【聖】 [0576018] 傳【大】轉【聖】 [0576019] 別離【大】離別【聖】 [0576020] 必【大】亦【宋】【元】【明】 [0576021] 偈【大】經【宋】【元】【明】【聖】 [0576022] 像【大】象【聖】 [0576023] 輝【大】暉【宋】【元】【明】 [0576024] 且【大】宜【宋】【元】【明】 [0576025] 將【大】侍【宋】【元】【明】 [0576026] 不【大】人【宋】 [0576027] 共【大】〔-〕【宋】【元】【明】【聖】 [0576028] 膖【大】肨【宋】【元】【明】 [0576029] 肢【大】支【聖】 [0576030] 聚【大】〔-〕【宋】【元】【明】 [0576031] 歡娛樂【大】〔-〕【聖】 [0576032] 樂【大】〔-〕【宋】【元】【明】 [0576033] 當【大】當有【聖】 [0576034] 所【大】壯【宋】【元】【明】 [0576035] 死【大】病【聖】 [0576036] 停【大】亭【聖】 [0576037] 止【大】正【宋】【元】【明】【聖】 [0576038] 捫【大】𢪛【聖】 [0576039] 住【大】駐【宋】【元】【明】 [0576040] 海【大】海中【宋】【元】【明】【聖】 [0576041] 覲【大】親【宋】【元】【明】 [0576042] 唯【大】惟【宋】【元】【明】 [0576043] 以【大】各【宋】【元】【明】【聖】 [0576044] 悟【大】寤【宋】 [0576045] 王【大】〔-〕【宋】【元】【明】【聖】 [0576046] 皆【大】〔-〕【宋】【元】【明】 [0577001] 病【大】受病【聖】 [0577002] 死【大】亡【宋】【元】【明】 [0577003] 法句譬喻經【大】*〔-〕【明】* [0577004] 即【大】佛即【聖】 [0577005] 螺【大】*贏【聖】* [0577006] 蜯【大】蚌【明】 [0577007] 焉【大】為【宋】【元】【明】 [0577008] 如【大】而【宋】【元】【明】 [0577009] 病【大】疾【宋】【元】【明】【聖】 [0577010] 反【大】返【聖】 [0577011] 仁【大】人【宋】【元】【明】 [0577012] 學【大】覺【聖】 [0577013] 偈【大】為說偈【聖】 [0577014] 便【大】時【宋】【元】【明】 [0577015] 寤【大】悟【宋】【元】【明】 [0577016] 本【大】〔-〕【聖】 [0577017] 維【大】惟【聖】 [0577018] 蜯【大】蚌【宋】【元】【明】 [0577019] 憙【大】見【宋】【元】【明】喜【聖】 [0577020] 漢【大】漢道【宋】【元】【明】 [0577021] 隆盛【大】盛隆【宋】【元】【明】【聖】 [0577022] 斷者【大】本斷【聖】 [0577023] 得【大】侍【宋】 [0577024] 趣【大】畜【宋】【元】【明】【聖】 [0577025] 源【大】*原【聖】* [0577026] 所蓋【大】蓋所【宋】【聖】 [0577027] 陽【大】驚陽【宋】【元】【明】【聖】 [0577028] 目【大】自【宋】【元】【明】 [0577029] 斷制【大】制斷【宋】【元】【明】 [0577030] 先【大】當先【宋】【元】【明】 [0577031] 廢【大】發【聖】 [0577032] 源【大】原【宋】【元】【聖】 [0577033] 杜閉【大】覺悟【宋】梏閉【聖】 [0577034] 欲【大】端【宋】【元】【明】 [0577035] 強【大】強復【宋】【元】【明】 [0577036] 耶【大】〔-〕【宋】也【聖】 [0577037] 山【大】山中【聖】 [0577038] 在邊【大】〔-〕【聖】 [0577039] 一樹【大】樹而【宋】【元】【明】 [0577040] 一何快哉【大】何一快也【聖】 [0577041] 厭患【大】患厭【宋】【元】【明】 [0577042] 冥【大】闇【聖】 [0577043] 朋【大】多【聖】 [0578001] 聞【大】開【宋】【元】【明】 [0578002] 法句第二【大】〔-〕【宋】【元】【明】【聖】 [0578003] 桓【大】洹【宋】【元】【明】 [0578004] 于【大】於【明】 [0578005] 暍【大】𤸎【宋】【元】【明】 [0578006] 呼吸【大】吁哈【聖】 [0578007] 曰【大】〔-〕【宋】【元】【明】 [0578008] 生【大】殺【聖】 [0578009] 致【大】至【聖】 [0578010] 即【大】而【宋】【元】【明】 [0578011] 華香【大】香華【宋】【元】【明】 [0578012] 經【大】*逕【聖】* [0578013] 矣【大】之【聖】 [0578014] 汝【大】是【宋】【元】【明】 [0578015] 也【大】〔-〕【聖】 [0578016] 耶【大】邪【宋】【元】【明】 [0578017] 貧【大】〔-〕【聖】 [0578018] 得【大】惡【聖】 [0578019] 留【大】〔-〕【宋】【元】【明】 [0578020] 死相【大】立死【聖】 [0578021] 膖【大】肨【宋】【元】【明】 [0578022] 潰【大】殨【宋】【元】【明】 [0578023] 而捨【大】捨而【宋】【元】【明】 [0578024] 一【大】其【宋】【元】【明】 [0578025] 大【大】主【宋】【元】【明】 [0578026] 怒【大】恚【聖】 [0578027] 未【大】不【宋】 [0578028] 小【大】〔-〕【聖】 [0578029] 開門【大】門開【聖】 [0578030] 拳【大】捲【聖】 [0578031] 復【大】〔-〕【聖】 [0578032] 已【大】曰已【聖】 [0578033] 稽首【大】啟【宋】【元】【明】【聖】 [0578034] 惡【大】怨【聖】 [0578035] 自宜【大】宜自【聖】 [0578036] 長【大】〔-〕【宋】【元】【明】 [0578037] 曰【大】〔-〕【宋】【元】【明】 [0578038] 答【大】〔-〕【宋】【元】【明】 [0578039] 慧【大】忍【宋】【元】【明】 [0578040] 致【大】到【聖】 [0578041] 故【大】固【宋】【元】【明】【聖】 [0578042] 已【大】以【宋】【元】【明】 [0578043] 法律【大】律法【宋】【元】【明】 [0578044] 到【大】致【聖】 [0578045] 通【大】廣【聖】 [0578046] 行【大】火行於【聖】 [0578047] 而行【大】火入國也【聖】 [0578048] 曰【大】*言【聖】* [0578049] 以【大】〔-〕【宋】【元】【明】 [0578050] 數劫【大】劫數【聖】 [0578051] 此【大】此也【聖】 [0579001] 審【大】審也【聖】 [0579002] 明【大】〔-〕【宋】【元】【明】 [0579003] 復【大】伏【聖】 [0579004] 言【大】曰【宋】【元】【明】 [0579005] 如【大】以【宋】【元】【明】 [0579006] 而晝【大】晝而【聖】 [0579007] 洹【大】洹道【聖】 [0579008] 痿【大】*委【宋】*【元】*【明】*【聖】 [0579009] 至【大】死【宋】【元】【明】【聖】 [0579010] 志【大】志也【聖】 [0579011] 其【大】得【聖】 [0579012] 佳【大】往【聖】 [0579013] 病【大】疾【聖】 [0579014] 昔【大】皆【聖】 [0579015] 恭敬【大】敬恭【聖】 [0579016] 恣【大】愚【宋】 [0579017] 威【大】感【宋】【元】【明】【聖】 [0579018] 抂【大】枉【聖】 [0579019] 毉【大】*醫【宋】【元】【明】【聖】* [0579020] (察友說)二十字【大】〔-〕【聖】 [0579021] 務【大】謀【宋】【元】【明】 [0579022] 見【大】現【聖】 [0579023] 與【大】興【宋】【元】【明】 [0579024] (聞能智)二十字【大】〔-〕【聖】 [0579025] 穿【大】窮【聖】 [0579026] (是能者)二十字【大】〔-〕【聖】 [0579027] 恚【大】患【宋】【元】【明】 [0579028] 㸌【大】霍【聖】 [0579029] 飲【大】食【聖】 [0579030] 心【大】意【宋】【元】【明】【聖】 [0579031] 昔【大】昔者【聖】 [0579032] 嶮【大】險【宋】【元】【明】 [0579033] 後遂【大】前後【聖】 [0579034] 討【大】計【元】【明】 [0579035] 擒【大】禽【聖】 [0579036] 震【大】*振【宋】*【元】*【明】* [0579037] 化【大】便化【聖】 [0579038] 劍【大】刀【宋】【元】【明】 [0579039] 絡【大】珞【宋】【元】【明】 [0579040] 絃【大】弦【聖】 [0579041] 住【大】徑【宋】【元】【明】【聖】 [0579042] 殺【大】害【宋】【元】【明】 [0579043] 愚【大】心【宋】【元】【明】 [0579044] 英【大】殊【宋】【元】【明】 [0579045] 者從【大】從是【宋】【元】【明】 [0579046] 燭【大】明【明】 [0580001] 國【大】城【宋】【元】【明】 [0580002] 直【大】冥【宋】【元】【明】 [0580003] 度【大】渡【宋】【元】【明】 [0580004] 術【大】術也【聖】 [0580005] 時【大】〔-〕【宋】【元】【明】 [0580006] 誠【大】成【聖】 [0580007] 渡【大】*度【宋】*【元】*【明】* [0580008] 船【大】舡【宋】 [0580009] 度【大】渡【聖】 [0580010] 慧【大】恚【宋】【元】【明】【聖】 [0580011] 日【大】自【宋】【元】【明】 [0580012] 聞【大】聞天下【宋】【元】【明】 [0580013] 時【大】〔-〕【宋】【元】【明】【聖】 [0580014] 陀羅【大】羅陀【宋】【元】【明】 [0580015] 有【大】用【宋】【元】【明】 [0580016] 慼【大】戚【聖】 [0580017] 還【大】即還具【宋】【元】【明】【聖】 [0580018] 子【大】〔-〕【宋】【元】【明】 [0580019] 取【大】〔-〕【宋】【元】【明】 [0580020] 妻【大】婦【聖】 [0580021] 愧亦財【大】財愧財【聖】 [0580022] 觀法【大】法觀【聖】 [0580023] 問【大】前問【聖】 [0580024] 在【大】住【明】 [0580025] 飲【大】飯【聖】 [0580026] 年歷【大】歷年【聖】 [0580027] 捐【大】抒【宋】【聖】杇【元】【明】 [0580028] 止【大】*正【聖】* [0580029] 使【大】〔-〕【聖】 [0580030] 惔怕【大】恬淡【聖】 [0580031] 自節【大】節度【聖】 [0580032] 淨【大】清【宋】【元】【明】 [0580033] 震【大】振【聖】 [0580034] 疊咸思惟【大】動感恩唯【宋】【元】【明】 [0580035] 道【大】〔-〕【宋】【元】【明】 [0580036] 友【大】厚【聖】 [0580037] 王【大】*〔-〕【聖】* [0580038] 為【大】親【宋】【元】【明】 [0580039] 已【大】以【宋】【元】【明】【聖】 [0580040] 遺【大】遺也【聖】 [0580041] 沙【大】*沙王【聖】* [0580042] 義【大】議【聖】 [0580043] 王【大】〔-〕【宋】【元】【明】 [0580044] 亘【大】㸌【宋】【元】【明】 [0580045] 元【大】原【宋】【元】【明】 [0580046] 劫【大】世【聖】 [0581001] 在【大】〔-〕【宋】【元】【明】【聖】 [0581002] 當【大】〔-〕【宋】【元】【明】 [0581003] 食訖【大】乞食【聖】 [0581004] 往【大】〔-〕【宋】【元】【明】 [0581005] 於【大】于【聖】 [0581006] 但【大】旦【聖】 [0581007] 淨【大】靜【聖】 [0581008] 想【大】相【宋】【元】【明】【聖】 [0581009] 已【大】以【宋】 [0581010] 潰腹【大】腹潰【宋】【元】【明】 [0581011] 耶旬【大】闍維【宋】【元】【明】 [0581012] 慎【大】慎也【宋】【元】【明】【聖】 [0581013] 業【大】務【聖】 [0581014] 智明【大】明智【宋】【元】【明】明知【聖】 [0581015] 有【大】〔-〕【聖】 [0581016] 慈【大】慈仁【元】【明】 [0581017] 已【大】以【宋】【元】【明】 [0581018] 辦【大】煩【聖】 [0581019] 心【大】身【聖】 [0581020] 聲張【大】彎𢐙【宋】【元】【明】彀張【聖】 [0581021] 獵【大】〔-〕【宋】 [0581022] 仁【大】人【宋】【元】【明】【聖】 [0581023] 所在【大】在所【宋】【元】【明】 [0581024] 欣【大】喜【聖】 [0581025] 奉【大】〔-〕【宋】【元】【明】 [0581026] 痿【大】委【宋】【元】【明】【聖】 [0581027] 毉【大】聖【宋】【元】【明】【聖】 [0581028] 請求【大】求請【宋】【元】【明】 [0581029] 未【大】不【聖】 [0581030] 差【大】*瘥【宋】*【元】*【明】* [0581031] 大【大】*太【宋】*【元】*【明】* [0581032] 智【大】知【聖】 [0581033] 頭【大】蟲【聖】 [0581034] 震【大】振【宋】【元】【明】【聖】 [0582001] 坐【大】起【宋】【元】【明】【聖】 [0582002] 命【大】壽【聖】 [0582003] 欲【大】以【聖】 [0582004] 祭祀【大】祠天【聖】 [0582005] 偈【大】是法【聖】 [0582006] 覩【大】觀【聖】 [0582007] 作【大】為【聖】 [0582008] 佛【大】佛說法【宋】【元】【明】【聖】 [0582009] 有子【大】〔-〕【聖】 [0582010] 上【大】〔-〕【宋】【元】【明】許【聖】 [0582011] 原非【大】無不【聖】 [0582012] 雇【大】顧【明】 [0582013] 也殺不止【大】〔-〕【宋】不止【元】【明】 [0582014] (殺止)八字【大】〔-〕【聖】 [0582015] 王【大】〔-〕【宋】【元】【明】【聖】 [0582016] 也【大】〔-〕【宋】【元】【明】 [0582017] 行【大】意【宋】 [0582018] 茲【大】滋【宋】【元】【明】【聖】 [0582019] 順【大】慎【聖】 [0582020]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卷第一終 [0582021] 卷第二首【聖】 [0582022] 九【大】九卷二【聖】 [0582023] 來至【大】王到【宋】【元】【明】 [0582024] 饌【大】飯【宋】【元】【明】 [0582025] 飯食【大】食飯【宋】【元】【明】 [0582026] 猶【大】*由【宋】* [0582027] 哉【大】惑【宋】【元】【明】 [0582028] 之【大】〔-〕【聖】 [0582029] 亭【大】停【宋】【元】【明】 [0582030] 平【大】評【宋】【元】【明】 [0582031] 屬【大】矚【宋】【元】【明】 [0582032] 五【大】四五【聖】 [0582033] 焉【大】馬【宋】【元】【明】 [0582034] 之【大】之見死【聖】 [0582035] 然【大】殺【明】 [0582036] 殺人【大】〔-〕【宋】【元】【明】 [0582037] 逝【大】往【聖】 [0582038] 他【大】它【宋】【元】 [0582039] 有【大】〔-〕【宋】【元】【明】 [0582040] 中【大】何【宋】【元】【明】 [0582041] 求【大】來【宋】【元】【明】 [0582042] 主【大】土【明】 [0582043] 也【大】〔-〕【宋】【元】【明】 [0582044] 恩【大】〔-〕【宋】【元】【明】 [0582045] 俱【大】〔-〕【宋】【元】【明】 [0582046] 大【大】天【宋】【元】【明】 [0583001] 核【大】我【宋】【元】裁【明】 [0583002] 後【大】彼【宋】【元】【明】 [0583003] 猶【大】由【宋】 [0583004] 核【大】災【宋】【元】【明】 [0583005] 不【大】〔-〕【宋】【元】【明】【聖】 [0583006] 與【大】得【聖】 [0583007] 此【大】〔-〕【宋】【元】【明】 [0583008] 於【大】于【聖】 [0583009] 追【大】進【聖】 [0583010] (昔長者不信受)在(昔耆闍羅漢道)後【宋】【元】【明】【聖】 [0583011] 造【大】立【聖】 [0583012] 跡【大】跡時【宋】【元】【明】迹時【聖】 [0583013] 陀【大】〔-〕【聖】 [0583014] 祇【大】祇陀【宋】【元】【明】 [0583015] 瑠璃【大】旈離【聖】 [0583016] 倿【大】*侫【宋】*【元】*【明】*【聖】* [0583017] 如【大】知【聖】 [0583018] 𨶳【大】闚【明】 [0583019] 從【大】領【宋】【元】【明】【聖】 [0583020] 甲【大】鉀【宋】【元】【明】【聖】 [0583021] 洹【大】桓【聖】 [0583022] 精舍【大】〔-〕【宋】【元】【明】【聖】 [0583023] 官【大】宮【宋】 [0583024] 洹【大】樹【聖】 [0583025] 菔【大】菔根【聖】 [0583026] 便【大】〔-〕【宋】【元】【明】 [0583027] 絕【大】斷【聖】 [0583028] 兵【大】軍【聖】 [0583029] 跡【大】迹【聖】 [0583030] 江【大】海【宋】【元】【明】 [0583031] 焉【大】不【元】【明】 [0583032] 唯【大】惟【宋】【元】【明】【聖】 [0583033] 懼【大】惟【宋】 [0583034] 罪【大】惡【聖】 [0583035] 卷第一終【宋】【元】【明】 [0583036] 卷第二首【宋】【元】【明】 [0583037] 化【大】足【宋】【元】【明】 [0583038] 答【大】〔-〕【宋】【元】【明】 [0583039] 以【大】已【聖】 [0583040] 為【大】知【宋】【元】【明】【聖】 [0583041] 來【大】哉【聖】 [0583042] 比丘【大】〔-〕【宋】【元】【明】 [0583043] 憂慘【大】慘忰【聖】 [0583044] 舍【大】屋【聖】 [0583045] 密【大】蜜【聖】 [0583046] 告【大】*語【聖】* [0583047] 以【大】此【聖】 [0583048] 香【大】香之【宋】【元】【明】【聖】 [0583049] 比【大】諸比【聖】 [0583050] 罪【大】禍【聖】 [0583051] 臻【大】集【宋】【元】【明】 [0583052] 熏【大】勳【聖】 [0583053] 芳潔【大】潔芳【宋】【元】【明】【聖】 [0584001] 羅【大】阿羅【聖】 [0584002] 法句譬喻經【大】〔-〕【宋】【元】【明】 [0584003] 出【大】〔-〕【宋】【元】【明】 [0584004] 餓【大】飢【宋】【元】【明】 [0584005] 學【大】學道【宋】【元】【明】 [0584006] 拾取【大】撿聚【聖】 [0584007] 訖【大】已【宋】【元】【明】 [0584008] 馳【大】駄【宋】【元】【明】【聖】 [0584009] 比【大】此比【聖】 [0584010] 㽵【大】*粧【宋】*【元】*【明】* [0584011] 瓔珞【大】*纓終【聖】* [0584012] 心放意【大】意放心【聖】 [0584013] 𠎝【大】患【宋】【元】【明】 [0584014] 法句譬喻經【大】*〔-〕【明】* [0584015] 走【大】肆【聖】 [0584016] 目【大】眼【聖】 [0584017] 一【大】〔-〕【宋】【元】【明】 [0584018] 脚【大】足【聖】 [0584019] 頭【大】其頭【聖】 [0584020] 曰【大】言【聖】 [0584021] 求【大】永【宋】【元】【明】 [0584022] 豫【大】務【宋】【元】【明】 [0584023] 望【大】婬【宋】【元】【明】 [0584024] 女【大】女有【聖】 [0584025] 於【大】〔-〕【宋】【元】【明】 [0584026] 少【大】小【聖】 [0584027] 鑑【大】監【明】 [0584028] 鑑【大】*監【元】【明】* [0584029] 天【大】夫【聖】 [0584030] 學【大】覺【宋】【元】【聖】 [0584031] 採【大】取【聖】 [0584032] 坏【大】鈈【聖】 [0585001] 現【大】*覩【宋】*【元】*【明】* [0585002] 死生【大】*生死【聖】* [0585003] 就而【大】而就【宋】【元】【明】 [0585004] 婇【大】*綵【聖】* [0585005] 請【大】召【宋】【元】【明】 [0585006] 共【大】〔-〕【宋】【元】【明】 [0585007] 持【大】其【聖】 [0585008] 度之耳【大】而度之【聖】 [0585009] 歡【大】敬【宋】【元】【明】 [0585010] 法句品之二【大】〔-〕【宋】【元】【明】【聖】【宋】【元】【明】【聖】不分卷及品
[A1] 韈【CB】𮧬【大】
[A2] 恒【CB】【麗-CB】洹【大】(cf. K30n1020_p0516b04)
[A3] 曰【CB】日【大】
[A4] 灸【CB】【麗-CB】炙【大】(cf. K30n1020_p0519c20)
[A5] 己【CB】已【嘉興】
[A6] 小【CB】【麗-CB】少【大】(cf. K30n1020_p0523b18)
[A7] 是【CB】得【大】
[A8] 廻【CB】【麗-CB】回【大】(cf. K30n1020_p0527b07)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