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雲林寺續志

[A1]杭州雲林寺志自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厲鶚增修後至道光初年已歷八十餘年其間於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寺燬於火後承仁宗特賜帑金一萬兩諭令興工重建落成於道光八年(一八二八)還靈鷲之壯觀復名山之勝境殿宇重新事宜有記時住持儀謙乃委武英殿纂修官沈鑅彪為編續志以補舊志之未備沈氏自序云「彙天章之巍煥訪金石於巉巖薈萃前聞引證時事班次部居續為一編以補前誌之未備焉」是志亦分八卷十三門宸音重興梵宇檀越禪祖語錄藝文墨跡詩詠題名遺事糾誤補遺宸音一門錄清高宗南巡詩六十三首清聖祖與清高宗之墨寶乾隆之諭旨後附康熙雍正乾隆之禁約免糧碑重興一門錄乾隆時之重修道光時之重建碑記疏文梵宇一門記本寺梵宇名稱後附殿宇興修之啟疏檀越一門僅錄趙夢祥「捨田碑記」一篇禪祖一門起自乾隆時之在瞻元禪師迄於道光時之體純大師共傳三十三人皆厲志而後之禪祖也語錄一門所錄有清聳正嵒戒顯原智慧輅玉山琳等禪師之法語等藝文一門錄賦贊各體之文字墨跡一門錄有宋天聖八年賜寺牒墨跡董文敏密雲和尚三峰法藏和尚永明智覺禪師諦暉和尚巨濤和尚陳滄洲等之墨跡卷及各禪師之像贊詩詠一門錄有清一代詠本寺之詩作題名一門錄唐元各代之作品遺事一門錄八事糾誤一門糾各志之誤凡十六條補遺一門則為禪祖之補遺觀是志功力與厲志悉敵其蒐討之勤則尤有過之兹據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錢塘丁氏重刋本景印

續修雲林寺誌序

杭郡雲林寺誌自乾隆九年厲徵君鶚增修後迄今八十餘年宸翰曡頒照耀震旦實為諸剎之冠嘉慶丙子秋寺燬於火工鉅費繁建復之舉曠懸數載事聞於朝仁宗睿皇帝特賜帑金一萬兩諭令興工由是浙之大吏暨文武僚屬咸捐俸以助而同里汪君大臨倡商綱增捐之議偕四所總商呈請長官指示綱領酌定規模住持儀謙復虔募於遠州㫄郡於是材辦役集擇吉鳩工葉君道傳朱君嘉猷孫君培徐君志震輩并力運籌灰燼之餘以次營造還靈鷲之壯觀復名山之勝境經始於道光三年孟秋落成於八年孟夏當局者及住持因寺誌年遠蹟湮以續修諄諄諈諉余惟程功效材諸君子身任其勞而校讐之役亦載筆者之責也其毋庸辭爰是不揣譾陋彚天章之巍煥訪金石於巉巗薈萃前聞引證時事班次部居續為一編以補前誌之未備焉朱甍碧瓦式炳莊嚴墜跡遺文僉臚記載推其所自實出於聖天子之錫賚龐鴻用能百廢具舉度越前規文物升華隱秀呈露恆沙士女暨遠邇緇流瞻香界而攬珠林咸知慧日慈雲聖佛同體眷顧所及龍象一新實千古希有之因緣受簡之下載仰靈異敬述緣起垂示來兹然則此誌之修豈僅流連山水網羅佚聞美譚於灋苑而已哉是為序

道光九年歲次己丑八月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纂修官仁和沈鑅彪撰

續修雲林寺誌卷一

宸音

高宗純皇帝南巡詩

乾隆十有六年辛未暮春題雲林寺二十韻

靈隱古禪林 佳稱乃自今 佛原泯名象 天與闢幽深
奇絕驚初見 清閒試重尋 嶤巒先陟頂 靜室一開襟
自內尤綜要 居高總照臨 澄懷參月相 對面賞雲岑
稍憩塵中跡 聊清物表心 冷侵泉潄玉 靜聽澗調琴
乍啟玲瓏竅 憑吹金石吟 呼猿時踔洞 招鶴早鳴陰
辨茗傳初火 攀松騐五鍼 洞天窮窈窕 乳竇注渟涔
路盡忽開豁 巖攢復鬱森 綫光常漏日 鳥道欲捫參
丹閟仙人竈 草生王母簪 棲巖鏨龍象 鎮海協祥祲
蘿薜蒙櫹蔚 雲霞護嵂嶔 認峰垂羽翼 續句美球琳
誰識西來意 徒嗤門外音 便當旋翠蹕 無逸以為箴

冷泉亭

不礙靜中喧 看取動時定 小坐忘萬緣 湱然滿清聽

雲林寺

水盡山幽趣轉奇 中宏恰當闢檀維 明珠仙露垂乎聖(寺內存皇祖御筆) 布襪青鞋始者誰(用杜甫句意)
僧足高閒宜遠俗 佛無揀擇曷居斯
尋巖步屧吾原慣 更覺雲深意與遲

雲林寺方丈小憩示僧

雲居十笏暫徘徊 悅可蒼松及古梅 何事山僧門外立 招呼且向箇中來

飛來峰歌

武林山高九十丈 迴巒複壑含萬象 舊時靈隱今雲林(靈隱康熙間賜今名) 月地雲居虛且朗
天龍八部共諮議 宜有奇嵐作屏障
調御丈夫破顏笑 何須爾力勞鞅掌
惟而天竺靈鷲峰 彈指飛來大方廣 飛來閻浮人不識 碧眼胡僧識非誑
恒河沙數無量佛 佛坐峰頭白毫放
但看相好及手印 一一不異梵銅像 厯劫萬億不飛去 鎮以佛力信無爽
我來徒躒未前逢 玉堂雲鏤相偃仰
怪石斜墜挂天紳 異木倒生謝土壤 猿吟鶴唳演摩訶 不襍人間絲竹響
奇境至此無更奇 大士如如不動想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春日冷泉亭恭依皇祖靈隱寺詩韻

嶺是西方鷲 飛來住岌峩 名山觀不少 此地比寧多
法苑開龍象 清襟洽薜蘿 諸天應供護 御輦昔曾過

飛來峰歌

我欲靈隱陟高峰 經兹且𢢔窮窈䆗 三十六曲既盤降 韜光庵已散幽抱
奇境當面竟失之 山靈感我麤疎笑
辭騎屧步聊爾為 乘輿何必拘葩瑵 千億化身棲碧巖 法華國土奚能考
一佛一樹經所之 非色非空誰則曉
是時雨後幻陰晴 洞中鍾乳垂津寶 便當擺脫六根塵 如是法味餐以飽
而我先憂後樂人 與佛有緣無就道
作歌亦如慧理歎 傳名而已堪絕倒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暮春冷泉亭用宋之問韻

飛來矗翠嶤 屏障已清寥 月地開如鏡 雲璈沸似潮
柏烟林外寫 花雨座中飄 泉冷石為瘦 峰高樹與遙
考功昔遊厯 此處感榮彫 五字殊難屬 一聯渾解囂
江南曾有贈 當面眯津橋

冷泉亭再依皇祖靈隱寺韻

飛來峰畔路 法相坐嵯峨 宛識祗園近 已聞梵唄多
法雲開月宇 仙籟下烟蘿 到處瞻光被 羹牆豈是過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用李紳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韻

西湖一帶西峰護 入谷偏欣諸寺連 遮曲徑常逢野竹 落斜澗便有鳴泉
春輝萬卉噴芳霧 日照千峰生紫烟
可惜鬧中真靜地 闍黎若箇解參禪
公垂已日重雕飾 厯代斯風益以深 但識莊嚴僧取相 豈知清淨佛無心
偶然尋勝聊登筏 那為修齋事布金
此日杭州尚天竺 當年靈隱易雲林

冷泉亭三依皇祖詩韻

冷泉繞曲曲 鷲嶺矗峩峩 襟帶有如此 清涼那見多
雲居懸月地 塵跡埽風蘿 分付庭前柏 記予四度過

乙酉閏春仍曡宋之問韻

五字轉嶤嶤 千秋屬和寥 兩章笑多事 一滴欲增潮
緬想驀然遇 重尋去若飄 都成佳話許 漫惜勝期遙
過雨花如笑 經冬松不凋 原來符道趣 那得惹塵囂
識取冷泉畔 橋為信度橋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暮春駐驆軒詩

靈隱易雲林 奎章歲月深 名從工部借 詩意考功吟
詎必頻賡韻 那無一寫心 偷閒成五字 佳境向前尋

曡李紳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韻

聖湖西畔多佛宇 靈隱原來天竺連 兩北南峰竿峙剎 八功德水鏡呈泉
筠篁萬个仍護徑 香火諸方不斷烟
僧海於斯信然矣 就中誰透上乘禪
一富一貧分兩寺 李紳尚未悉之深 因教僧籙周急體 不異法王平等心
自昔已稱雕與飾 即今仍燦碧還金
促成七字歸鞍控 靜聽鐘聲送出林

飛來峰得四絕句

西天竺與東震旦 大地三千一掌平 宇宙以來便有此 甯資慧理始傳名
玲瓏峰裏崎嶇棧 熟路之中展步尋 以世悟形容弗得 虛空體現妙明心
嵌巖梵像無央數 聞說鐫成自大元 福業禍因齊置卻 景增萬古護祗園
𡵿㠙奇峰烘翠烟 緩尋詭徑意祺然 閱兹常住威光裏 彈指頃過十六年

冷泉亭四和皇祖靈隱寺詩韻

峰入飛來路 玲瓏復崎峨 即看佛宇富 應識祖恩多
春物鬯階卉 山雲潤壁蘿 豈期十五載 仍此一相過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季春驆軒詩

今日雲林昔靈隱 雲林越邃隱滋靈 相資殷故聖額 本合相知佛有經
苦行僧常修業白 清吟客祗悅山青
卻憐文物斯邦久 何少劉家陋室銘

再遊雲林寺

靈隱山陰雲林寺 臨安會稽會尺咫 仙家尚有縮地術 佛法寧無轉面理
浙中諸寺此最古 磵壑幽深尋迤邐
冷泉亭可換洗心 較量雲棲斯麗矣 其貧富又殊天竺 為之酌劑亦偶耳

再曡李紳杭州天竺靈隱二寺詩韻

天竺居南靈隱北 一岡為隔路原連 湖西自古兩巨寺 徑側恒通幾道泉
之間五言窘觀日 公垂合相詠侵烟
至今僧海依然夥 幾箇能參指月禪
二寺唐時各殷富 頓殊此日歲年深 旬宣雖是示公道 鎮撫未嘗無別心
仍看撐船收盞飯 幾曾解橐贈檀金
祗宜聽耳無關政 詠罷歸輿度谷林

雨中由風篁嶺下至靈隱寺路作

明當旋蹕歸 勝境欲重顧 風篁越迥嶺 即入靈隱路
雖云石徑仄 舍近求遠誤 溼霑旁拂雨 暗衝低羃霧
黃山縱未觀 木蘭實屢遇 昔策馬直行 今乘輿緩步
老矣不覺慚 婆娑興猶故

冷泉亭

飛來峰之側 呼猿洞之口 曲澗宛轉間 中有玉龍吼
功德任彼稱 清冷恒自守 曰空尚弗可 曰色更何有
林洪惜流出 未免失享帚

五和皇祖靈隱寺詩韻

皇祖題靈隱 奎文山並峨
雲林實後易 歲月亦云多 映砌長禪草 拂窗密慧蘿
觀韶如季札 不擬重相過

乾隆十六年辛未春遊韜光寺

雲林境已幽 韜光幽更極 蜿蜒盤雲逕 仰視天一隙
琅玕輪尺圍 過雨翠欲滴 蔥蒨交風枝 似埽行人跡
野禽送春聲 可見不可識 猶嫌山寂厯 間以泉淙石
攀陟造其巔 長烟一空白 稍待烟旋消 千里來几席
近湖遠者江 由江達海直 足力不能窮 結攬須臾得
譬如虛室光 其通乃在塞 兹片晌興 酬彼萬古客

再至韜光

前日坐韜光 觀海窮境遠 今日登高峰 韜光又平坦
以此識萬里 進界無止滿 徒愛境致幽 輒復紆畫罕
嵐翠度重重 逕險遵踠踠 山鳥及山花 夾道紛不斷
松翻綠雲濤 竹帶碧琅粉 不厯百磴囏 安知十里近
山僧縱慣經 和南笑而莞

二十二年丁丑仲春再至韜光坐金蓮池上用白樂天寄韜光禪師韻

最愛翠鬟處 因之白足家 鳥啣飛葉竹 魚上落溪花
倡和成陳迹 林泉自道芽 上人者箇在 不領一杯茶

暮春月再至韜光

雲林別室小徜徉 深秀真稱委宛藏 兩寺由來分一寺 湖光無際接江光
奇松詭石天然靜 澗草山花自在芳
不辨北高峰下路 碧琅玕表矗蒼蒼

金蓮池用韜光禪師答白樂天詩韻

苾蒭林下剙開泉 結得茅庵自然眠 官舍何妨辭玉粒 山池好在自金蓮
想他謝往招來日 仍此行雲流水天
何藉海寧稱好古 苔華重見碧峰前

二十七年壬午暮春月再至韜光

韜光寺裏一泓水 奇蹟應同卓錫泉 此日偶然臨碧鏡 當年見說現金蓮
常涵古往今來月 不異雲容山色天
七字促成旋命駕 清新卻愧白家篇

言遊淨室別雲林 曲曲山蹊步步深 輪尺筠竿紫粉墜 垂尋泉脈玉絲斟
不因初狹厯層磴 那得中宏暢遠襟
耽靜未宜歸敕政 安能箇裏學安心

三十年乙酉春閏月再至韜光擬白居易寄韜光禪師仍用其韻

試言太守第 何似法王家 入逕多松竹 盈庭有藥花
其來對蒲席 相與剝蕉芽 奚必金蓮畔 恒耽泉煮茶

閏月中澣再至韜光雜用三首

幽絕雲巢棲碧嶒 綠琅玕裏厯階磴 笑予詩句非杭守 又此無端訪蜀僧
襲芳曲徑滿蘭蓀 出竹纔看柰苑垣 自是佛無人我見 玉虛上相坐當門
金蓮池上小逡巡 名蹟千秋幾不堙 斷碣何從覓蘇趙 書詩惟見近時人

韜光庵曡舊作韻一首

竺庵猶隔幾重林 靈隱西廂路入深 借石為關誰許敂 引泉接竹遞相斟
上方殿塔寂鐘磬 下界湖山自帶襟
比喻漫同虛空白 箇中祗合證無心

巢溝塢裏有清泉 足供枕流潄石眠 那籍多人聯白社 願同枯木守青蓮
一泓清泚甯非水 萬古空明亦耽天
莫怪山僧不出戶 伊蒲領在未招前

韜光詩一首

靈隱暢清遊 曲徑西北向 翠雲入叢篁 赤城盤曡嶂
尋幽極蓊翳 造端乃宏曠 近山遠者湖 縱橫歸一望
竺庵名韜光 其義藴無量 衣錦復尚絅 儒佛豈殊狀

重尋幽谷入筠林 步步非塵得得深 佛宇不期行以到 詩情相與酌而斟
松聲泉韻近宜聽 山色湖光遠豁襟
此是天龍一指處 去來今那覓從心

四十九年甲辰季春月下澣至韜光

竺庵幽隱號韜光 尚絅惡文義足方 誰謂墨儒不同道 從之亦可用其長
辛未初遊斯甲辰 怱怱不覺卅餘春 每來必有詩詠 光弗能韜卻費神

韜光庵三曡舊作韻

平生志不厭山林 況此山林處最深 螺髻龕參檀篆結 金蓮池汲茗漿斟
片時靜可消塵慮 七字成聊託素襟
行漏泠泠促歸轡 日歸曰住兩無心

擬韜光禪師答白樂天三曡其韻

蜀人性本樂林泉 偶爾結庵供食眠 覆釡漫招積廚飯 巢溝難捨耨池蓮
禪宗頗慙曾參月 師囑聊安此遇天
偶撫遺蹤三曡韻 底論成佛後和前

擬白居易寄韜光禪師三曡韻

莫說毘尼守 弗遊居士家 甯忘彼摩詰 曾見散天花
筇竹何妨筞 禪杖不復芽 有來應有往 擬去領杯茶

墨寶

聖祖仁皇帝賜

  • 飛來峰三字

高宗純皇帝賜

  • 鷲嶺龍宮匾一方
  • 佛殿對一副
  • 涌翠披雲匾一方
  • 雲林五言排律詩一軸
  • 石刻金剛經寶塔圖一軸
  • 石刻心經寶塔一軸

以上俱乾隆十六年賜

  • 三希堂法帖一部計兩套三十二本
  • 石刻水月觀音像一軸

以上廿二年賜

  • 石刻蓮經一部
  • 和宋之問冷泉亭詩匾一軸

以上廿七年賜

  • 鷲嶺龍宮匾一方
  • 石刻黃龍洞祖師像一軸

三十年賜

  • 湻化閣帖一部

三十八年賜

  • 墨碑貫休羅漢十六軸

四十年賜

  • 無量壽佛經二卷
  • 五百羅漢名號二卷
  • 石刻娑羅樹畫一軸
  • 玉如意一柄

以上四十九年賜

  • 欽頒白傘葢經一匣
  • 蓬萊仙島硯一方
  • 石刻蘭亭手卷一個

以上五十年賜

諭旨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布政使(臣)徐 題奏竊照西湖雲林禪寺為杭州一大叢林恭逢皇上翠華臨幸宸翰曡頒東南勝地名藍光增佛日前因殿宇年久漸[A2]圮曾于乾隆四十一年據寺僧之請(臣)稟商撫(臣)三 與司道各府捐廉修葺業已竣工惟是雲林寺僧五百餘眾食指浩繁向無齋糧香燈之產止藉募化居民齋飯以資餬口因與天竺相近前因撫(臣)周人驥飭令雲林寺僧就近帶管以天竺香火之有餘補雲林齋糧之不足嗣於乾隆三十八年雲林住持年老不能經理另選戒僧接管天竺因非一派於是天竺香燈遂與雲林無涉(臣)查寺僧五百餘眾僅藉日募齋飯已虞不足設遇風雨之期更恐未能接濟昨蒙皇上詢及雲林天竺情形仰見惠養仁恩無微不浹如蒙聖恩仍令雲林寺僧帶管天竺俾得齋糧充裕靜志修持五百餘眾頂頌鴻慈益深歡祝於無量矣謹奏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奏奉旨交軍機處寄信浙江巡撫查辦欽此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初七日准兵部火票遞到承准大學士公阿 大學士子 字寄浙江巡撫王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奉上諭昨召見山東布政使徐 因其在浙厯任司道最久詢其該處水利情形據稱湖州一郡地近太湖上承安吉孝豐天目諸山之水為杭州之下游全藉宣洩得宜以衞田廬而安民業向有漊港七十二道不特湖州一郡水利攸關即毗連杭屬各縣亦藉疏洩之利並據口稱將來若蒙親臨指示寔為民生攸賴且由杭州白雲橋而進至江南平望歸於官塘路程亦不甚紆折等語湖州既有應修水利關係杭湖兩郡農桑自應取便前往閱視但湖郡向未經臨該處河道是否寛廣水營縴路有無妨碍民田不甚費事着傳諭王 悉心籌酌是否可行據實具奏又徐 另片奏稱雲林寺僧食指浩繁向無齋糧香燈之產止籍募化以資餬口從前曾令兼管天竺以香火之有餘補齋糧之不足嗣因雲林住持年老另選戒僧管理天竺遂與雲林無涉若仍令雲林寺僧住持帶管天竺齋糧庶得充裕等語雲林為浙中古剎僧眾甚多自當為之調劑前此令該寺住持兼管天竺以有餘補不足較為兩便若天竺剎小而僧少原不值令其獨擁厚貲更為量為妥辦並着交與王 即行查明令雲林兼管天竺仍具摺覆奏俾禪流無虞缺食將此諭令知之徐 摺着鈔寄閱欽此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撫(臣)王 夾片奏覆奉上諭雲林兼管天竺較為兩便着(臣)查明覆奏(臣)查雲林天竺住持向來更換不一(臣)前於藩司任內因念雲林清苦令天竺於餘剩香資內每歲幫貼銀五百兩曾經詳明立案至今遵行今蒙鴻慈普被無隱不周自應遵旨即令雲林兼管天竺(臣)現在酌定章程飭令永遠遵守外合先奏覆 四月二十五日奉硃批覽欽此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日為恭摺奏明事竊照雲林一寺僧多糧少上年欽奉諭旨令其兼管天竺飭(臣)查明妥辦當經(臣)將遵旨辦理并現在酌定章程緣由先行恭摺奏覆在案旋據司道具稟天竺出息全在香市彼時香市已過所入銀數難以細查應如何調劑之處亦無憑酌辦應俟今春香市之後再為覈實妥議兹接據布政使國 會同按察使孔 糧道楊鹽道陳 詳稱天竺雲林均係杭城古剎兩寺各有荒瘠山地三千六七百畝花息無多惟三春香火較盛今細加查核雲林寺歲入地租香火佈施約有二千餘兩天竺法喜寺歲入地租香火佈施約有五六千兩先因雲林寺僧齋糧不敷曾令天竺於餘剩香資內每年撥給銀五百兩以資幫補而雲林之僧徒較眾天竺之出息較贏挹彼注兹庶可永遠遵守第雲林天竺兩寺厯來各有住持雖更換無定而責成宜專且天竺祈晴禱雨為 大士靈感道場更須設有專僧常川經管從前雲林兼管天竺兩寺一僧顧此失彼以致日就廢墜自另選圓照寺僧人明水經理以來百廢具舉甚為出力詳加斟酌天竺雲林二寺住持似應均仍其舊惟是天竺出息既兩倍於雲林而雲林僧徒又兩倍於天竺必當裒多益寡以示均平今仰體 皇仁應令天竺於每年幫貼雲林銀五百兩外再增幫銀一千五百兩連前共二千兩則雲林齋糧更得寛裕天竺方丈仍有專僧兩寺緇流均鴻恩於無既矣等情具詳到(臣臣)覆加查核似屬周妥所有辦理緣由理合恭摺

奏覆伏祈皇上睿鑒謹奏 四月十一日奉到硃批好知道了欽此

禁約免糧碑附

禁約碑

浙江杭州府正堂加十級蘇 為禁約事照得飛來峰形勢巉聳巖壑玲瓏收聚黃山天目來龍之氣其鍾靈毓秀有關省城文脈之興替東晉咸和年自西域聖僧慧理於峰前峰後開建靈隱靈山兩剎其名益著隋仁壽二年[A3]敕建浮圖七級以鎮壓之名曰神尼塔其以神尼命名者葢因尼智仙神通夙具文帝沐其點化故於塔中既埋世尊舍利且供神尼之像焉事詳龍藏法苑珠林班班可攷自是之後此峰遂稱為國家禁地宋相韓侂[A4]胄欲於其上妄卜牛眠民謠曰靈山一片地上有王者氣丞相營首邱不知主何意其覬覦之心遂不敢逞及明天啟元年有陳宦者復萌侂[A5]胄之心事聞巡撫蘇公除一面審斷外另於懸崖峭壁鑿擘窠四大字曰天子萬壽款曰天啟元年都御史臣蘇茂相恭立至今炳炳煌煌萬目畢覩其稱臣者示名器所在即天威咫尺之所在禮曰齒路馬有誅蹴路馬芻有誅夫以君王之馬與馬所食之芻齒之蹴之罪且不宥何況山有天子之號而敢於其頂上尚可謀葬之人哉此猶往事也康熙二十八年聖駕南巡駐蹕靈隱賜以雲林之額尤鍾愛此峰題詩紀勝有曰靈山含秀色鷲嶺起嵯峨又曰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則是前日之禁惟閑勢豪謀佔之邪今日之防更為天子神明所注是一草一木尤當愛護使無損也近聞不法僧徒利欲熏心不畏國典公然將峰頭地畝盜賣於豪家葬墳兼有不逞之輩竊盜塔磚朋奸作孽盜賣者固不懼王法盜買者豈不愛身家乎夫以韓相不能得之於宋陳宦不能得之於明今何物勢豪而敢謀此龍穴也哉若謂價買非謀天下名山莫非王上延僧奉守香火以祝聖壽名為千年常住不同俗家父祖所遺之私產也若使一朝僧可賣千年常住凡屬天下匪人無所投奔相率逃入空門今日削髮明日賣山是恒岱嵩華皆偷兒乞丐起家之本也天下名山僧佔多葢常聞之天下名山僧賣多有是理乎本府有守土之責聞此奸宄切齒恨之是以細攷圖籍詢之耆老不惜至再至三知前人守護之艱難如彼今人廢敗之容易如此天竺靈隱同一慧理開山為之後者何度量之相越若是乎合行給示勒石永禁為此示仰軍民僧俗地方保甲人等知悉嗣後飛來峰上亟宜栽樹修塔培養名勝永不許營葬墳墓敢有蠢不受化仍蹈前轍其盜賣盜買之輩以及堪輿看墳之人一體依律治罪決不姑貸更有諭者從來名勝之地疆畔遷變雖不無各有管業若其風水關乎萬姓古蹟建於前朝仍是天下公器此峰此塔晉隋故物也且闔省文風所係國家王氣所鍾嗣後若靈隱盜賣此山寸土許下竺協同地方報官若下竺盜賣此山寸土許靈隱協同地方報官立刻鎖拿究明仍通詳各憲重處此出於本府親訪事關地方故不辭叮嚀告誡爾等當悔過自新毋以身試法可也須至示者右仰知悉

康熙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給

杭州府錢塘縣加一級黃為禁約事照得靈隱寺前有靈鷲一峰奇石叢崱青蒼玉削且巖扃窈窕嵌空玲瓏雖為古剎之屏障實係杭郡之文峰自古賢哲挺生莫不鍾秀於此其飛來之名始自晉僧口讚然而峰巒一帶奇秀無窮故形家之說以為有王者氣宋相明宦曾經圖維祗不過徒然遺笑百代耳又何濟於事哉兹有欲蹈前轍者寧不以往鑒作誡意欲何為耶前聖駕南巡曾經駐蹕寺賜雲林峰加題咏附近僧俗尤當加倍守護以成勝地即一草一木勿許擅動今本縣訪聞有不法僧徒貪其貨利敢將峰頭地畝擅行議賣致使本地奸棍溺於風水百計營求罔顧從前刊碑藐視各憲禁約一有損傷所關非細合行嚴禁為此示仰闔郡軍民以及僧眾諸色人等知悉嗣後恪遵禁示勿效昔日痴人務於飛來峰上廣為培植勿損靈塔豈特增輝乎佛境抑且裨益於文巔倘有不遵仍想窀穸有傷來龍者或經訪出或被告發本縣即據實通詳定將賣山買山之人立拿究解斷不稍為寛貰也慎之特示

康熙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給

免糧碑

特受浙江杭州清軍驛傳總捕分府帶管錢塘縣事加二級秦  為籲恩奏免徵輸以廣皇恩以庇靈山香火事雍正四年十月三十日奉署本府寧紹分府加二級徐憲牌奉布政司憲牌奉巡撫都察院李憲批據具呈雲林寺僧智廣呈稱竊雲林寺永為浙江祝釐道場省會禪門但荷聖祖施法外之仁凡翠華臨幸處所如省城淨慈甯波普陀等寺應輸錢糧均沐恩免惟雲林已邀聖祖仁皇帝巡幸七次未奉恩免且雲林實無出息田畝所有寺基與寺外至九里松大路計共二百六畝并石[榻-木+石]荒山共三千四百畝些利全無輸納維艱仰懇轉達恩免等情奉批仰 布政司查例詳覆等因批示行府下縣遵即查明淨慈免糧之例詳覆蒙署府徐核議請將該寺戶下山地三千六百畝照依淨慈之例概行攤免具詳前藩憲許批仰再確議覆蒙前府憲孫議將該寺戶下丈明寺內 行宮殿宇基址徵地一百一十四畝七分三釐二毫五絲土山四十一畝九分五釐一毫并該寺戶下攤加鄉市丁銀具詳請照淨慈寺免糧之例均攤各里其餘一切山地條糧仍令僧完詳奉  轉詳總督浙江部院管巡撫事李憲批錢邑糧額因勻丁加增較各邑稍重現在酌量於許村丈出沙地案內議補仰候彼案丈明之日另詳核奪兹於雍正六年正月十三日蒙本府憲牌為曉諭丈出隱佔地畝抵補仁錢二縣市丁錢糧等事雍正六年正月初九日奉布政司憲牌雍正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奉總督浙江部院管巡撫事李憲牌前事行司到府飭行清出許村沙地銀內于雍正六年為始抵補仁錢二縣市丁銀兩并抵補雲林寺原詳批免銀米等因知照下縣于雍正六年五月初三日遵將該寺戶下批免山地條銀六兩八錢七分三釐漕米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三勺漕截一兩四錢六分九釐二毫該寺戶下攤加鄉市丁銀一十二兩九分三釐四毫造冊具詳前藩憲彭轉呈總督浙江部院管巡撫事李憲批知照題明咨部俟海防廳徵追前項沙地租銀內照數發縣抵補在案于雍正六年九月十五日奉前府憲郭憲牌奉總督浙江部院管巡撫事李憲牌前事行司到府仰縣即將先後詳批雲林寺基應免數目分晰備敘原委頒給帖文令其勒石遵照以垂久遠仍將碑摹詳送附案等因奉此為查免山地畝分字號細數先經給示曉諭并詳覆註冊于雍正六年為始扣免外合行勒石永遵為此示仰雲林寺僧即便遵照憲批永各遵守須至碑者

計開

  • 率字八百三十八號徵地四釐一毫二絲
  • 率字九百六十七號徵地一分四釐八毫八絲
  • 率字一千七百五十九號徵地一畝四分六釐八毫八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一號徵地三畝八分一釐二毫二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四號徵地八分二釐六毫九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六號徵地一畝三分一釐三毫九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九號徵地五畝五分三釐四絲
  •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二號徵地一畝四分四釐五毫一絲
  •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八號徵地五畝九分八釐六毫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一號徵地四畝八分一釐七毫四絲
  • 率字九百二十五號徵地一畝八分三釐九毫五絲
  • 率字一千七百五十八號徵地五畝六分五釐一毫七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號徵地四分七釐九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二號徵地一畝二分七釐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五號徵地六分四釐九毫九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八號徵地三畝二分一釐一毫八絲
  •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一號徵地三畝九分六釐九毫八絲
  •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四號徵地九分五釐八毫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號徵地六畝四分七釐八毫二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二號徵地一十九畝二分三釐四毫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三號徵地四分四釐三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七號徵地六畝一分五釐三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九號徵地六畝五分一釐四毫八絲
  •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三號徵地一畝三分四釐三毫
  •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六號徵地七分一釐七毫五絲
  •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八號徵地一畝九分三釐九毫一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四號徵地二畝六分八釐八毫一絲
  •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八號徵地三畝二分三釐
  •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號徵地二十畝二分四釐
  •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三號徵地一畝九分一釐二毫二絲
  •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七號徵地四分二釐九毫六絲
  • 以上共徵地一百一十四畝七分三釐二毫五絲
  • 率字二千八百六十八號內土山五畝
  • 率字二千八百七十號土山十五畝三分二釐二毫
  • 率字二千八百六十四號土山四畝二分二釐六毫
  • 率字二千八百六十七號土山二畝六釐九毫
  • 率字二千百六十九號土山五畝三分三釐四毫
  • 率字二千八百七十一號土山一十畝

以上共土山四十一畝九分五釐一毫

雍正七年歲次己酉夏五月   日立石

敕賜雲林禪寺免糧碑記

雲林禪寺為浙省祝釐叢林聖祖仁皇帝七巡浙江屢蒙賜額匾對皇恩曡沛有加無已寺無寸田粒租惟不毛山三十六頃有奇糧無所出雍正六年前住持(智廣)將寺內殿基園場地一頃一十四畝零土山四十一畝零歲該條漕六兩八錢零許寺戶攤加鄉丁銀一十二兩零漕米五石五斗零漕截銀一兩四錢零呈奉前宮保督憲李批准豁免於乾隆元年前閣憲嵇題明奉免在案乾隆二年又據前住持(明覺)復將寺外官路并飛來峰亭基共徵地四十四畝零土山六十二畝零石山八十六畝零歲該條漕銀三兩七錢漕米二石四斗條漕截銀六錢復呈前閣憲嵇題准豁免二次奉免之外尚存徵地三十八畝零土山七頃二十四畝零中山二十四頃零石山一十四畝零水蕩二畝零歲該條漕截銀并徵銀三十六兩八錢漕米一十七石零今住持(義果)監院(德球)又於乾隆四年呈巡撫都察院盧批送藩憲張府憲姚轉行仁邑縣主葉錢邑縣主王勘明詳奉會同閩浙督憲德漕運督憲託合詞具題奉 旨准於乾隆四年為始通數全免欽遵在案除三次豁免字號銀產數目已蒙錢邑縣主開造印冊給發常住收執并蒙出示飭禁毋許地棍侵佔外為此遵奉 旨憲立碑寺內鐫記前案如左

乾隆五年三月日雲林監院(德球德語)公同兩序等敬摹立石

免糧碑

戊申年十月七日謁佛雲林住持僧(重照)指呈免糧碑並殘缺不全之狀按係乾隆二年九年兩次 題奏奉免外尚存徵地土山石山水蕩三千一百七十八畝零於乾隆四年先中丞漢亭公巡撫浙江 題奏豁免僧眾感激聖恩立碑鐫記三次全案歲久斷缺剝落難徵敬維 皇仁所被先澤所爰泐新碑依文照刻附跋於後

乾隆五十三年歲次戊申十月兩浙江南等處鹽法道加四級紀錄十次襄平盧崧書

續修雲林寺誌卷一終


校注

[A1] 此「版本說明」一文原為書本開頭無頁碼之插頁今為標記架構上之需要移到此處且以 p0001a 為虛擬頁欄碼
[A2] 圮【CB】𡉏【志彙】
[A3] 敕【CB】敇【志彙】
[A4] 胄【CB】冑【志彙】
[A5] 胄【CB】冑【志彙】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