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七塔寺位於浙江鄞縣寧波市東五里,南海之北,與延慶、阿育王、天童並峙,稱四明四大叢林。寺始創於唐大中十二年(八五八),時有分寧令任景求者,捨宅為寺,號「東津禪院」,敦請心鏡奐禪師居之,卽本寺開山第一代也心鏡奐禪師原主天童寺,咸通元年(八六〇),浙東剡寇裘甫,掠奪四明,縱兵晝入,心鏡晏坐禪定,神色不動,賊衆驚愕,作禮而退明年(八六一),郡紳奏請改名「棲心寺」,以旌其德焉宋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賜額「崇壽寺」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因南海梅岺山寶陀寺懸於海邊,乃徙建於本寺空地,奏請改棲心為「補陀寺」,故寧俗尚有本寺卽南海普陀之說永樂年間,僧寺俱廢,旋復建棲心寺明永樂、宣德、天順三朝,各有增建;淸初順治、康熙兩朝,亦各有營修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寺殿悉遭兵燬迨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慈運慧禪師為主席,辛苦經營,大力復建殿宇,閱三十餘載始竣事,漸復淸初之舊觀,是為本寺中興第一代復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進京請領龍藏,并勒賜寺額「報恩寺」以康熙時建七浮圖於寺前,俗人乃呼為「七塔寺」,本寺全稱為「七塔報恩禪寺」者以此民國以還,傳戒講經,設藏經樓,立佛學院,大振臨濟宗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溥常長老倩陳寥士居士纂修寺志,博引旁徵,成志八卷,分門為八:圖記、金石、沿革、建置、僧譜、法要、產業、藝文,書前有題辭五篇、序九家、圖像七幅,後附以補正。寺之建置沿革分記於圖記、沿革與建置三門;佛教文獻則分編於金石、僧譜與法要三門,收羅弘富,可與天童寺志並列矣!茲據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排印本景印。
七塔寺志題辭
粵東許聖妙
次水月上人〈感懷〉原韵,題七塔寺志
丙子初夏,雪竇山人太虛
七塔寺志讚
丙子夏,觀宗弘法沙門寶靜
題七塔報恩寺志並贈溥常上人
夢麟金鼎
寥士先生纂《七墖寺志》原題
梁寒操
七塔報恩寺志序
七塔報恩寺,初名東津禪院,建於唐大中十二年,迄今已歷千有七十餘年矣。住持溥常上人以佛事不可不傳,故囑陳寥士居士作志以傳之。舉凡寺之如何創立,如何中興,以及歷代古德之言行,莫不詳載靡遺,俾後之讀者,能有所則效。余讀此志,於其歷代古德中,得可師可法者兩人焉:曰心鏡禪師、曰慈運禪師。心鏡禪師,唐代人。咸通元年有寇入寺,欲加以焚掠。師方宴坐入定,不驚不怖。寇異之,作禮而退,寺賴以全。夫眾生之所以輪廻六道,不得止息者,心動故也。欲息輪廻,必須先息動心;欲息動心,則非禪定不為功。師能精修禪定,獲證三昧,宜其為刀兵水火之所不能驚,危急存亡之所不能動也。慈運禪師,清朝人,光緒庚寅入主是寺。知佛法非多聞薰習,不能悟入,乃赴都請得大藏經,藏之於寺,寺遂改稱報恩寺。自是而後,學人乃得從聞而思,從思而修,不至空腹高心,盲修瞎練。寺之得以中興者,慈運禪師之力也。此二禪師非特於寺為難能可貴,抑亦佛法東漸以來,所不可多遘者也。余之得知有此二師,使余能有所則效者,寥士居士作志之功德也。噫!寥士居士之功德不朽矣。寥士居士之功德不朽,亦溥常上人之功德不朽也。是為序。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冬,豫章梅光羲
七塔寺志序
今何時乎?天地晦冥,賢人否塞,百無可述,倫紀盪然。惟有一事差强人意者,則邦國志乘、地方文獻,遠紹旁搜,規撫百緒;鉤沈彙逸,盪鬱千芳。如各處縣志、寺志之修輯,皆其例也。吾友陳子寥士,蓄其精銳,若朝氣之奔騰;遭厥蹇屯,類夜郎之流放。夙好丹鉛,雅耽禪悅,久更憂患,彌多述作。邇徇溥常上人之請,有《七塔寺志》之作。吉光片羽,莫非異珍;暮磬晨鐘,皆成逸響。識梵宮之掌故,貝葉頻翻;聽滄海之潮音,天花初散。摩挲唐塔,枯劫未湮;供養湘珉,傳燈無恙。稱小補陀,記華鬘之色界;宣大乘教,著衣鉢之聲聞。三千大千,佛光永被;一塵一剎,慧業純昌。誦般若之經,迹符南海;續伽藍之記,紙貴洛陽。七塔之影頡䀪,俯臨佛地;四明之山崒嵂,遙接禪天。斯寺也,在唐曰棲心,在宋曰崇壽,在明曰補陀,在清曰報恩。一脉綿延,香火未絕;十方稱讚,聖善頻生。名德高僧,發揚光大;棒喝拈花,各參體要。而鉤稽沿革,夷考源流;不有志書,無以傳信。可謂壽世之作,抗手古人;按圖而遊,盟心息壤者矣。是為序。
民國二十五年三月,蕭山朱鼎煦
七塔報恩寺志序
寺之有志,猶家之有乘,國之有史也。甬江之東,七塔報恩寺,為唐大中戊寅、分寧宰任公景求、捨宅所建。初名東津禪院,嗣改棲心寺。迄今已歷千有十九年矣,余顧未嘗一履其地。然余之親教師圓瑛法師,為余言之綦詳。寺之開山祖師,號心鏡禪師。其推為中興第一代者,則為慈運大師;圓瑛法師,其弟子也。清光緒庚寅,大師徇江東紳耆之請,入主是寺。適值凋敝之餘,佛殿、僧寮悉燬於紅羊劫火。大師具大願力,慘淡經營,重建大雄殿、三聖殿、天王殿、玉佛閣、華嚴閣、藏經樓、雲水堂及寮舍等三十餘所,規模莊嚴,燦然大備。乙未,入都請領龍藏,始蒙勅賜今名,曰七塔報恩寺。先是,大師受事伊始,即開海單以安眾。常住三百餘僧,念佛坐香,雙修禪淨。大眾中,得領導而悟入第一義諦者,頗不乏人。宣統庚戌,大師[1]示寂,法門弟子次第相承,繼往開來,綿宗風於不墜。是亦[A2]煅凡煉聖,得曹溪一脈之真傳者。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冬,溥常長老慮及歷代祖師之言行、堪為緇素模範者,向無紀錄,人多忘之,因以纂述寺志為急務。倩陳寥士居士董其役,又得圓瑛、智圓、諦聞三法師,暨胡蒙子、趙百辛、王宇高、黃夢度、王玄冰諸居士襄助,博引旁徵,爬羅剔抉,殫精竭慮,而後成志。凡八卷,以圖記、金石、沿革、建置、僧譜、法要、產業、藝文分類。洪纖畢舉,朗若列眉。以史乘之體例,闡佛法之高深,俾後之讀者,不啻聞廣長舌之說法矣。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仲冬月,皈依三寶弟子王淮琛謹撰
七塔寺志序
粵稽吾國之有志乘,肇源於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由來舊矣。降及近代,凡屬名山大剎,亦皆風起雲湧,燦然大備。誠以志乘之關係於史地人文者至鉅,而未可或缺也。鄞縣七塔禪寺,開山於唐,迄今千有餘載。文物彬彬,古蹟歷歷,殿廡禪室,既宏既麗,佛制清規,亦嚴亦整,堪為一方之名勝。然則往事舊聞,水源木本,詎可略而不著,使後之人無所考哉?溥常長老初膺七塔主席,即建纂志之議。周折幾經,竟觀厥成。所有古蹟、法物、文藝、建置等,可以藏之名山、垂之不朽者,均在搜編之列。科分類別,細大不捐;藉紹前猷,用規來軫。洵七塔之宏圖,佛教之壯觀也。謹序。
民國丙子,滇南夢夢道人諦聞,書於報恩佛學院教務室
鄞縣七塔寺志序
寧波舊稱佛地,鄞縣附郭一隅,寺庵以千計,今存者猶七百餘焉。四鄉之寺,以天童、育王為稱首。縣治之寺,以七塔、觀宗為稱首。二寺皆盛於民國以來,而觀宗尤後起。七塔之為寺,唐時號東津禪院,厥後其名屢更。曰七塔報恩者,自慈運慧祖得名也。光緒初,祖至七塔,年已六十有三。中興之功,志載略備。法派之盛,共得四十有八人,而岐昌法師為之巨擘焉。慧祖示寂,歧昌法師紹隆其業,以大以充,遂有今日之崇奐。今四十八支之法派,雖各有屈伸增減,而乳流益蕃。住持三歲一易人,皆以法派充之,大抵以維持常住為己責。七塔之興,蓋未有艾也。前住持溥常老和尚,以龍象力作人天師,於全寺規模,既整既飭,乃喟然歎曰:「寺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也。二典以前,茫昧無稽。司馬遷不作《史記》,則伏羲以至漢武事將不存,而後人亦無從效法。自大法東來,古剎名藍,輒歷千年而不廢,視有國者孰與長短?而卓絕瓌異之行,往往傑出其間;不有紀述,將如浮雲之過眼。雖千奇萬變,有不能道其髣髴者矣。」吾滋懼焉,乃屬其事於陳君。閱數月而畢事。書成,徵序。無住以為溥公之言足以示後,遂次其語,以告夫千百世之居是寺者,使知夫古剎之宜保,中興之烈不可忘。其必有繼起而光大之、倍蓰於今日者乎!此序。
民國丙子冬,不緇頭陀無住,謹序於報恩佛學院教授室
七塔報恩禪寺志序
甬江之東,有古剎焉。始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為民國紀元前一千零五十四年,分寧宰任景求,捨宅為東津禪院,敦請心鏡禪師居之。師住天童,曾有徙神龍、鎮毒蟒之神異。至是,咸通元年庚辰,民國前一千零五十二年,會剡寇裘甫擄劫四明,縱兵晝入。師宴坐禪定,神色不動。寇眾驚悸,作禮而退。明年辛[A3]巳,郡紳奏旌師德,請以「棲心」名寺,是為本寺創建之始。宋大中祥苻元年戊申,民元前九百零四年,賜額崇壽。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民元前五百二十五年,昌國寶陀寺內徙,奏請改棲心為補陀寺。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民元前十七年,住持慈運老和尚請藏經,改寺額名報恩。以門外向有七浮圖,俗呼七塔,而七塔報恩禪寺之名由此始。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之夏,寧波防守區成立,暫假該寺辦公。余住居是寺,一年乃遷。寺有溥常長老,一頭陀行之德行僧也。講經遠及日本,闡化行於緬滇,束包行脚,遊遍國中。余固留心訪道,乃咫尺竟等天涯。意者機緣未熟,無感故不應耳。蓋其時余於簿書之暇,正從事編集《佛學借鏡》一書,未遑參問。迨二十三年甲戌春,全書告成,欲求有道而就正之。適長老於是年任該寺主席,大樹法幢。合十座下,相見恨晚。荷蒙幾經審查,并為之序。四月八日,釋迦聖誕,余與內子禪心,即於是日䖍誠皈依。因緣時會,蓋非偶然也。長老乘大願船,泛般若海,以濟度為心,開堂傳戒,復興禪那。雖年逾古稀,而宏法之志願彌篤,尤拳拳於首創寺志,彙編佛史,以完其未竟之志。惟時以精力不逮、主持乏人為憾。余不自度量,慨允佛史彙編;寺志又有邑人陳寥士居士担任。有志者事竟成,非長老之大願力,曷克臻此?茲幸寺志付印,而余之《佛史編年統紀》亦近殺青,因略述其因緣而為之序。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佛生二千九百六十三年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六年
丙子春,夢度居士.江寧黃煃元謹撰
七塔寺志序
道本無言,以文言而通載;事興易謝,必紀籍以流傳。故凡先賢往行、當世規範,以及地址形勝有可紀錄者,皆當銘諸簡牘而昭垂久遠,有所遵循。夫道也者,體空而用繁。體空則慮絕思亡,不可擬議;用繁則穿衣吃飯,資生事業,罔有一法而能例外。故曰:二諦雙融,真俗一如。所以上堂秉拂、說法譚禪,理也,真諦也;遊興紀載、清規法則,事也,俗諦也。合之同一體也,俱為要端,故不可以不紀。四明山輝川媚,人物薈萃之地,剎竿相望,稱為東南佛國。大江之東,有七塔報恩寺。開建以來,隆替遺蹟,載諸史乘,故不多述。今溥常老和尚,以寺正誌尚付缺如,思有以創之,乃聘本城陳寥士居士主其事。閱二載,誌成,請序於余。余曰:「寺有誌書,猶國家之有鑑史。敍遞代之興亡,詳古德之實事,觸目警心,有所徵勸。且其中非唯文章之斐嬗,又可與道術相感發者也。扶宗翼教,豈曰小補之哉?」是為序。
民國丙子歲孟夏月,觀宗寺式昌謹撰
七塔報恩禪寺志序
曠觀宇宙間萬事萬物,形形色色,悉皆唯心本具,亦屬唯識所現,莫不由於文言之形容傳寫,昭垂千古而不磨滅者。至矣哉!文字般若,有不可思議也。近時歐西物質發達,東方文化演進,博學志士攷古精密,圖志史學最為重要。本寺唐代心鏡奐祖開山以來,鄞縣、天童兩志,歷歷可稽;而本寺志乘,竟付缺如。大抵時代湮遠,興替重疊。縣志所云,咸豐十一年兵燬淨盡;古蹟等等,何處搜羅?溥常住此多年,蓄意已久。於民國二十四年冬,發起禪堂坐香時,已輯宗譜付梓。復以寺志商確法門諸公,幸遇陳寥士居士,乃蒙欣然贊許,總其大成。圓瑛、智圓、諦聞、趙百辛、王宇高、黃夢度、王玄冰、胡蒙子諸君,共襄斯舉。猗歟休哉!太上以立德,其次以立功,其次以立言。此三者,是仁人君子所樂為贊襄而唱導之。竊自思念,繼往開來,世出世法,同本此心。惟前人有未了之事,而後人有繼起之責。後人當以前人之心為心,前後人心均得安慰。在同志者,固知積漸搜考,苦心集成,誘進後來;不知者,未免眼中着屑。若論法門,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如訶斥文字語言諸相落第二義,余亦只唯唯而退。是為序。
民國二十六年仲春之月,報恩退居溥常宏鉌謹識
大雄寶殿觀音菩薩像
大雄寶殿觀音菩薩像贊(並序)
《鄞縣志》云:「明洪武二十年,本昌國梅岑山寶陀寺懸海,信國公湯和起遣海島居民遷入江東,奏改寺名棲心為補陀。」嗣後就地人民,每逢觀音聖誕,熙來攘往,擁擠進香,至今相續不斷,即是華嚴所說南方補怛洛迦也。謹稽首對像作贊曰:
民國二十六年春,退隱宏鉌溥常敬題
五百羅漢石刻之一
七塔寺志序
佛之為教,廣大悉備,遍十方界,其視大地之一隅,若一漚之於大海也。其為觀也,剎那之間,萬劫過焉;其視數十百年興廢遞嬗之迹,若目之一瞬也。然則就一寺一塔而紀其始末,以吾屬視之,誠偉矣、勞矣!自佛觀之,其無過一漚之微、一瞬之頃而已。雖然,十方界之大,一漚之所積也;億萬劫之久,一瞬之所累也。則其廣也、其久也,又安得薄此一漚一瞬之微哉?且佛之滅度久矣,其教之所能廣庇眾生、以至今日者,豈非藉傳衍之力?而古剎名山,則結集之場、說法傳戒之所也。其繫佛說,推布遞嬗之大如此,則其考其廢興成壞之迹以行世,亦皈佛者所有事也。甬上,故道場勝地,僧俗薰修,梵宇相望。而七塔寺創自有唐,千百年以還,雖名數易,而宏法之旨,則無少異也。獨寺迄無志,緇白欲考其事跡,乃無所據,識者憾焉。四明陳君寥士,念末劫之方來,而宗風之不可不振也,綴輯是編,以廣宏教之旨。書成,請序於余。余雖學佛,而所得於教義者至淺。姑推論廣微久暫之義,序以歸之。
民國廿六年六月,番禺葉恭綽
開山祖塔
開山祖塔碑文[1]
棲心寺 故禪 德 和尚焚身五 色舍利三十粒 時咸通 年十一月四日進 七粒入內 廷次年九月唐勅賜 號心鏡大師 壽相 勅奉為 至仁大聖廣孝 皇帝延慶節建造此塔伏資 景福時咸通十四年歲次癸巳六月甲午朔 廿八日立 右塔僧志中 知造舍利殿僧 失 他唵毗輸 耶娑 娑 囉拏褐底訶 蘇 跋析羅 瑜散陀羅 輸 瑟 毗逝耶 怛他揭多阿 析囉迦耶 拏毗 鉢羅底 地瑟恥帝 末禰末 毗 普吒勃地 薩末 薩婆勃 析囉揭鞞跋 迦耶毗秣提 怛他褐多三摩魂婆娑 蒲馱耶三澷 吒那類地瑟 帝
(右百八十有六字,為「唐勅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文字中之尚可辨者。句文斷蝕,不可卒讀。原文尚無旁本發見,可資校證。爰付影寫,以存其真。何日得窺全豹,俟諸來者。寥士記。)
(原刻字樣,大小不等。共剝蝕若干字,亦不敢臆斷。右所謄錄者,略存原形而已。寥士又記。)
慈運慧祖遺像
慈運老和尚像
如如不動
王震題
七塔寺志凡例
《七塔寺志》草創伊始,溥常長老敦促至殷。不揣剪陋,幾加考量,爰訂凡例,以挈綱目。取材非宏,挂漏難免,後有述者,此其[A4]蒿矢。乙亥初霜,陳寥士識。
了了方位,可稽丘索。萬象在圖,尺楮已足。志圖記第一。
云何壽世,唯金與石。現茲三寶,有像有塔。志金石第二。
唐宋明清,寺名屢易。薪盡火傳,法眷則一。志沿革第三。
梵宮禪宇,光大發揚。甬東佛地,方興未央。志建置第四。
閒雲卓錫,法雨傳燈。聲聞廣被,人仰高僧。志僧譜第五。
莊嚴佛門,崇茲戒律。井井有條,比丘矜式。志法要第六。
資生事業,不違實相。安此鉢盂,千秋供養。志產業第七。
高文疥壁,雲璈嗣響。偶留雪鴻,且證微尚。志藝文第八。
七塔寺志卷之一
志圖記
七塔報恩禪寺記
浙江寧波市東五里許,有七塔報恩禪寺者,鄞縣志乘,歷歷可考。溯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分寧令任景求君,捨住宅為寺,號東津禪院;敦請心鏡奐禪師居之,即本寺開山第一代也。初,禪師主持天童寺時,徙神龍,鎮毒蟒,種種神通妙用,詳載《天童寺志》,茲不贅述。咸通庚辰元年,浙東剡寇裘甫掠奪四明,縱兵晝入。禪師晏坐禪定,神色不動。賊眾驚愕,作禮而退。辛巳二年,郡紳奏請改名棲心寺,以旌其德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賜額崇壽寺。山門前河岸石橋尚存斯名,至民國廿三年,河填而橋始毀。明洪武二年己酉,延燬內法堂。所燒隙地,并開山祖塔後餘地,改創養濟院,現仍舊。二十年丁卯,因梅岺山寶陀寺(即普陀山前寺)懸於海邊;徙建寺內餘地,改名補陀寺。殿前香爐鐫名,尚存古蹟,故寧俗尚有「本寺即南海普陀」之說。大殿觀音為主,每逢聖誕日,進香覲禮不絕。直至永樂年間,僧寺俱廢。後并原留東首空地三分之一,復建棲心寺。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建圓通寶殿。宣德壬子七年,建毘盧閣。天順戊寅二年,建藏經閣、大悲殿、彌勒殿及兩廊等屋。滿清順治年間,建方丈。康熙間,重修佛殿及鐘樓。二十二年癸亥,建大悲殿。寺前有七浮圖,俗人皆呼七塔寺者,始於此。其最不幸者,咸豐辛酉十一年,悉遭兵燬。至同治辛未十年,里人周文學君母子,募貲重建大殿與山門;寺中功德堂奉祀牌位,以留紀念。光緒十六年庚寅,江東紳董耆老等公,請本師慈運慧祖為主席,時年六十有四。自接住後,開海單以安眾,常住三百餘僧。具大願力,辛苦經營。寺門前七塔古蹟,中央改造天王殿、大雄殿、三聖殿、中興祖堂,新建法堂、藏經樓及方丈。後有開山祖塔,樓上莊嚴寮。東邊慈蔭堂,樓上玉佛閣。又有穀倉、工作寮、小厠所、小廚房、新庫房、新新庫房、老庫房、老虎灶、上官廳、大客廳、地藏殿、大鐘樓、念佛堂。西邊雲水堂,樓上華嚴閣。又有浴堂、行堂寮、化身窰、坭水工作房、大廚房、監齋殿、五觀堂、如意寮、大厠所、祖堂、客堂、禪堂。禪堂西有餘地,為僧塔、僧墳等。近今添設佛學院於藏經樓,施醫藥所於三聖右廂。其工程浩大,閱三十餘年始竣事。復於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進京請頒龍藏,并勅賜寺額,名「七塔報恩禪寺」。於丙申及丙午二年,兩次傳授大戒;民國二十三年,又傳戒一次。每年夏季,請法師講經。平日禪堂坐香,隨時誦經、禮懺、念佛。宣統二年庚戌,本師慈老人西逝,世壽八十有四。住持事付囑法門,克紹家業;皈信輩擁護大法,廣種福田。叢林規模粗具,堪壯仁人觀瞻,而與育王、天童並峙。回憶我本師慈運慧祖,俗姓朱氏,適與始祖同宗。自同治十三年甲戌住持天童,又與開山始祖同出一轍。及由鎮海李衙橋萬善寺住持,而來主持斯寺,推為中興第一代。遞傳臨濟正宗,心心相印。四十八員法嗣,悉皆分化諸方。子孫綿綿,大振宗風。惟願後來賢哲報恩,當記念天童法脈而弗忘也。追溯本寺歷史,由唐代大中十二年戊寅歲起,經五代,洎宋元明清四朝,至民國廿五年歲次丙子止,約計一千零七十九年矣。時值國民政府通令調查僧寺古蹟,為述其崖略如此。
佛歷二千九百六十三年,國歷民國二十五年仲春,住持溥常述於丈室
七塔報恩禪寺平靣全圖
備註
坐落鄞縣甬東(三四)圖江東忠介街地方
1.民國九年,史悠德來計,面積六分。
2.光緒二十四年,張有慶來計,面積七厘三。
3.民國九年,史致容來計,面積五分二厘六。
4.光緒二十五年,張有慶來計,面積二畝四分五厘八。
5.舊有基地,計面積十六畝四分。
6.民國七年,陳賢房張氏來計,面積五厘六。
7.民國七年,徐友根來計,面積二畝二分八厘八。
總共計面積二十四畝三分九厘八
8.民國七年,徐友根來計,面積公行地一分二厘二。
9.百丈小學借用操場,計面積六分八厘九。
10.僧墳地,計面積六分七厘七。
11.焚紙地,面積二厘七。
12.民國七年,王閏生來計,面積四厘八。
13.民國七年,王沈氏來計,面積一分二厘一。
14.民國七年,王沈氏與王閏生來計,面積公行路一厘八。
又公有地共計面積一分四厘
15.東首四塔基地,計面積一分九厘四。
16.東首餘地,計面積四厘六。
17.西首餘地,計面積一厘八。
18.西首三塔基地,計面積一分一厘七。
19.民國二年,收回街樓屋三間,計面積六厘。
比例尺六百分之一,係英尺計算。
七浮圖
山門及天王殿
大雄寶殿正面
鐘樓
三聖殿
藏經樓及法堂
校注
[a012001] 慈運。 [a023001] 第一阿若憍陳如尊者。劉璠敬修。 [a025001] 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 [a026001] 碑文參見本志卷末補正。【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15 冊 No. GA015n0013 七塔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