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菴和尚語錄卷第九
題䟦
羅漢圖
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亦自淨佛土。住世應真五百一十六開士。莫不皆然。若夫深山大澤。實聖賢所都。決非凡夫肉眼能見。獨天台方廣。靈異顯著。𦘕者得以圖之。然又烏得其彷彿哉。以要言之。聚沙為塔。爪畫為佛。不失為入道之漸。況精妙若此者乎。一衲寶之宜矣。苟能返觀自心之體。廣大悉備。四聖六凡。由之建立。三昧六通。由之發現。乾坤日月。江海山川。由之出生。便可掩卷一笑。余尚何言。
佛果禪師書
佛祖傳持大事。所謂三要正印也。自非根性猛利。智願宏遠。曷致機感相應。而能荷負哉。歷觀先世。的的相承。耀古騰今。輝天鑑地。豈苟然耶。法運垂季。人根益劣。假名竊位。以芘無似之身者。比比有之。未免互相欺誑。所學既[A1]已無本。安知有建法立宗。剎生接物。始終一節之要哉。拜讀佛果老祖所答詔公嗣書。不勝感慨。竺芳首座。授受有自。惟勵精力行之。則古道或尚可見也。
大慧和尚墨蹟(三)
才高謗起。法盛魔強。此草堂以為妙喜南遷之兆也。因思五祖謂能大師曰。夫傳法者。命若懸絲。今妙喜帖中後語勿使天魔知之。又設巧便矣。可不慎哉。
參學兄弟。未有正見。而務外學。故先德有雜毒入心之誡。老妙喜榜之於門。罰及隣案。在洋嶼一夏打發一十三人。夫豈偶然。雪峯龍岩翁得此牓。時以示人。不為無補。
妙喜親書別帖。是亦殘編斷簡。却有別峯無準兩代古佛批判。二百年後得之。夜光明月不換於乎道德之能。取重於人如此。而人自不能力致之者。又將奚筭。
五尊宿真跡
天上無雙日。人間只一僧。此慈雲哭四明之語也。吾於慈雲。無間然矣。妙喜隰州。同唱斯道於玉几太白千載一時。不可復見玉山雖後於兩翁。而道德文[A2]采。曾不少讓。石溪能傳聵祖不傳之衣。亦一代宗工也。此五真跡。生氣凜然。在在當有神物護持耳。
妙喜禪師聖徒首座二帖
少時閱大慧禪師廣錄。知參禪之難。觀聖徒顏公釋難文。知為僧之不易。自是兩翁風度。常在心目間。明公從妙喜於衡陽所得亦不少[A3]已。甞以大禪稱之。逮授衣之際。叮嚀戒飭。乃曰。如將梵位直授凡庸。你也須生慚患始得。又知付授之難如此。近世庸妄。視同兒戲。大法之微。有所自也。於此未甞不淚下。聖徒道德才思一狐之腋。所遺敬如菴小帖詞語溫雅。筆意精熟。無在而不妙也。德侍者其寶之。
宋孝廟賜佛照禪師御札
自昔帝王。存誠佛道者。蓋常有之矣。然而日應萬機。兢兢業業。而不敢少忽。至於涵養圓熟。染淨不二。迥離四病者。其惟孝廟歟。伏讀所賜佛照御札。敘所得若此。後世臣子。不學無知。妄肆毀斥者。可憫也夫。
佛照禪師墨跡
栢岩為洞山下得一轉語好。遂開粥相延。則檀林無雜樹也。育王以之故。能慎擇以警遊惰。又謂看經不必多。但研窮法理。以悟為則。至於收拾精神。理會臘月三十日生死公案。直欲攻其兄出淤泥而登彼岸爾。老佛照此書。百世師法也。
別峯塗毒二禪師手澤
別峯塗毒其道德位望。並驅爭先。是皆人龍僧鳳也。此偈此簡。皆肆口而說。肆筆而書曾不經意。深足以發明言外之旨。彼膠於情識者。方以雕蟲篆刻為事。覩之未始不茫然自失也。悲夫。
塗毒禪師墨跡
湛堂昔因決渠水濺衣。豁然大悟以白真淨。淨詬曰。此中乃可容藞苴耶。今觀䇿禪師與勤道者小簡。纔有肯重。便成滲漏之語。自得之妙暗合孫吳然元酒大羮固非常流所能知味。大圓智公。不可謂不知人也。
佛燈珣和尚墨跡
昔妙喜謂。佛燈為臨濟頂中髓。楊歧眼裡睛。棒頭明殺活。喝下辯踈親。以此而罵佛罵祖。卒滅吾宗。於罵天乎何有。贈規之偈。䑛犢之情。於此見佛燈。何異水中撈月。識者辯之。
長靈卓和尚手帖
靈源出晦堂之門。其粹密巖正。真萬世師範長靈克家子也。是以荷負正宗之心。咄咄不輟口。猶自謂筋疲力苶。止可暖熱些些門庭而[A4]已。若覔委托大緣。誠未易得也。讀至此俯仰今古。為之慨然。至於應涉事事與世相反。警救不逮。惟恐混而為流俗之旨。真藥石之言也。
慈受深禪師偈
老慈受散慧林之席。為台山之遊。靈岩專使。於天封寺訪尋得之圓照故隱。遂為中吳禪學都會。居三年。而有蔣山之命不赴。四明太守以阿育王山招之。亦不赴。未幾。蔣山專使再至。不得[A5]已從其請。復還三佛舊觀。吁。何其盛哉。及謝事歸洞庭包山。若將終焉。猶於靈岩。似未能忘情。因其僧堂之落成。故有我亦老來思舊隱異時去借板頭眠之句。余晚生無狀。備員洒掃者三年。覩境懷人。實深仰止之歎。覺維那出視手澤。謹拜手以識。
應菴和尚送中峯偈
堆雲鉢袋子。[A6]已是當面拈出。因甚却道未曾分付。所謂。吾有末後著。待歸要汝遵。元來老子。得與麼絮。拜觀此卷。不覺凜然。
張魏公所書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梵語也。此翻大智慧到彼岸。所謂。達佛心宗之徑也。觀自在即能行之之人也。照見五蘊皆空。即此智慧之力也。度一切苦厄。即到彼岸之時也。至於空色互明。理事俱遣。即佛與眾生同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受用自在三昧也。紫岩公印心於佛果。擴充於妙喜。以之致君唐虞。中興王業。觀其腕頭。盛有回天之力者。其觀自在之流亞與。故其筆是經。以壽後世。即自覺覺他之道。無有窮也。然未易與儒墨自卦者議。
陸放翁所製無用禪師語錄序
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兼而有者。是為德山臨濟。觀其棒喝交馳。主賓互換。莫非揭示此个宗旨。豈下劣種草。所得而與哉。老妙喜於圓悟室中。得此機用。應菴謂其黑漆竹篦。掀翻海岳。從頭打過。雖是死馬醫。就中要妙。固是抓著渠痒處。劄著渠痛處撿點將來。大似普州人送賊。天童全禪師。出妙喜之後。啟迪學者。用而無用。語錄行世。未始有言也。今覽陸務觀所作序文。提水放火。大段可畏。至於識破韓潮州。正是說得宜其與無用同參者矣。雪間寶此遺墨。慕賢尊祖之意。歷歷可佳。夫豈徒為耳目之玩哉。
密菴和尚墨跡
密菴老祖。任少室正宗之寄。鼓一破沙盆。震驚天地。若塗毒鼓然。宜其燕坐高堂。四事供養。以應來學。而猶不免於持鉢奔走。艱難萬狀。吾不知造物之待人。固如何哉。豈必欲其顯發吾先佛軌儀。以為後世竊服踞位。妄自尊大者之戒乎。燈侍者當視其跡明其心。則破沙盆遺音可繼也。
松源老祖家書
澄照天寧。迫而後進。緣法不順。飄然去之。方事歸寧。遽聞師訃。哀慕追修。克盡孝道。觀此幾著。則其平生事事可法也。宜其位冠諸方。德尊百代中峯臨行。囑以編集語錄。付以法衣一頂。此衣昔楊岐以付白雲。三傳而至妙喜。喜不付諸子。而付其姪應菴。應菴再傳而及師。所云此个擔子。實難承當。而明告其親者。亦欲其知責任不輕也。所謂。在家出家。各有所務。不能兩全者。乃謙之至耳。豈有承父之命。出家弘法。光明盛大若是。而於其親。猶有遺恨哉。特不能區區盡懽於菽水之奉。然而立身揚名。以顯父母。雖曾閔之孝。無以易也。烏在而不全乎。若夫用黑豆法換盡天下衲僧眼睛。使東山正宗。與天地相終始。固非不肖孫所得言其彷彿矣。此書流落叢林。百有餘載。卒為永嘉昱首座寶而有之。遂為傳家之[A7]券。雖萬金不售也。以法義出以相視。頓首九拜。謹誌乎下方云。
中峯老祖廣錄
五年前溫之能仁昱首座。携所蓄鷲峯聵祖所寄父親之書。來靈岩求䟦。其中正言密菴和尚書至。俾其編次語錄。又付以楊歧之衣。遂有此箇檐子。實難檐荷之說。今此錄。乃是未經刪定者。較之刊本。十無二三焉。枯禪以付寂窻。窻付梅屋屋。授之道場晉翁。翁死不得其傳。保寧祺藏主。偶於南屏亡僧故紙堆中獲之。珍祕有年。茲以相示。且命志之。因謂之曰。爾為直下子孫。蓋物有所屬耳。豈偶然哉。然鴆毛落水魚鼈俱死。於此換却髑髏。不消一滴。尚其勉旃。
無準和尚筆蹟
五祖下出三佛。佛眼最為謹密。日用唯恐有失。故切切自省如此。老無準書之。豈無意乎。不幸脫去前二段。環溪能補之。知父莫若子。在首座寶其迹而究其心。則不虗矣。苟徒尚其迹而遺其心亦何益於事哉。余因是跡觀是心。而作是說者。且以自儆而復儆在也。
正續老師居五峯。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眾多粮少。而重罹回祿。故奔走四方。不能自[A8]已。伏讀此帖。可以想見其曲折。苟非以荷負正宗為心。則安能籧篨若此耶。近世羨癡福。踞大方坐圍千眾。口無所說。心無所思。傲然自足。以謂師道之尊。莫過受用隨意而[A9]已。安知有荷負正宗之說哉。吁。
西丘和尚朴翁禪師吟藁
佛照禪師居鄮峯時。道福相勝。學者景從。天目老祖。上方朴翁。尤嶄嶄出頭角者。老祖因僧自薦福來。聞松源舉風幡話。豁然有省。徑有鄱陽之行。朴翁晚年亦為葛天氏之民。今觀兩翁中見鄮峯途中唱和之什。因記得黃龍出泐潭遇慈明時事。惜無懷翁不得而與焉。紛紛末流。尚以詩之江拙。而議其跡之不齊。是何足以語至道哉。
此菴師祖手帖
育王師祖。老腕有回天之力。一洗澆漓。頓還淳古。所與妙勝長老小帖。雖尋常數語。無一點俗氣。而況筆意精妙不可及。啟侍者既入保福一菴之室。寶之宜矣。
山寮雜言
岳林栯堂禪師曰。靈源大士居昭默。橫川老師居山寮。高風相去三百載。人世南朝自北朝。烏虖堂翁[A10]已為古人。此偈殆將無聞。敬書於固侍者所藏山寮雜言之後。使觀者知先哲所存也。
溫日觀手書大慧禪師過移忠小詞
妙喜過東坡影堂。作偈云。力將正說排邪說。夢到黃州與惠州竹屋數椽容老貌。大江千古只東流。今觀過秦檜之墓則云。路傍一對新華表。見說昔年官不小。爭知道冷煙寒雨埋荒草。其發忠正誅奸邪。乃天性之常。或謂。妙喜游乎方之外。而未能絕世俗之好惡。是豈知師哉。日觀書之。以傳於世。其知師者乎。
幻住禪師贈高麗瀋王十偈
懶殘方出芋魁。無暇為天使收涕。趙州危坐一室。莫知二王在前。千載之下。稗沙門失其所守。汲汲於公卿長者之門。烏知兩翁不動聲色。卒能致宗門于九鼎之重哉。今觀幻住之於瀋王。庶無愧古人耳。十偈之作。各有深旨。語溪壽上人。求余著語。時當初夏。槐陰晝清。一展玩間。不覺師子岩壁立萬仞。矍然起立。卷而還之。
古林和尚小參
休居老人。平生說法如雲如雨。而實無元字脚可得。澤維那。何從得此紙。踊躍珍祕。不翅夜光明月之珠。持以示余。所謂向上更有事在。露出師子爪牙。其間別有商量。未免當門按劍。於乎只者靈鋒。阿誰敢擬。後三十年。當有於此喪盡伎倆者。庶幾可以同唱下水船曲子也。
江山萬里圖
未達境唯心。毛端萬里。達境唯心[A11]已。萬里毛端。作是盡者。政如世人追憶夢事。於諸夢境。作真實想。以夢意識運夢筆。寫夢所見。高為山岳。深為江河。險為劍閣連雲。惡為瞿塘灔澦。城邑聚落。舟車往來。煙雲蔽虧。千態萬狀。能作所作。均一夢中。復有夢人。覩相生愛。而珍玩之。噫。三界擾擾。孰非夢耶。本淨明妙。誰為覺者。我作是說。當有拊卷而作者矣。
孤雲翁書雲峯禪師小參
昔黃太史謂。雲峯悅禪師之語。青山白雲開遮自在。碧潭明月。撈漉方知。今觀孤雲所書小參。不啻青天怒雷。霜弓劈箭。讀未終卷。幾何不膽飛心碎也。倘或皮下無血。眼裡無筋。究竟總成虗設耳。何山壽藏主得之。出以相示。政須猛省力行。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劄斷此老舌頭。則不妨與天下衲僧。出一口氣矣。
佛果老祖示冲老法語
佛果老祖。圓悟如來無上知見。如麗天杲日。故其所說。了無疑滯。使夫聞者見者。身意及心。皆同灰燼。然而咳唾掉臂。盡是祖師西來意。豈虗語哉。觀此七段法語。何止特為嵩少冲公發耶。政如閙市裡颺碌塼。著者當自知耳。
題䟦(終)。
癡絕和尚書應菴師祖法語
此吾應菴老祖。示作禪者之語也。癡翁因偉上人之請而書之。偉亦佳衲子與。流落叢林。僅二百年。雖紙墨微蠧。精彩猶新。四明臨藏主能寶之。而求余題。二宗師三學者。出處有後先。而所存一也。以古視今益重余之感慨。
靈源癡絕二禪師二帖
黃龍昭默禪師。德尊一代。雖士大夫登其門者。未甞假以辭色。觀此慰帖。謂既了大事。必閑居味道內遣。則亦入室之人也。若夫。言簡而意足。善於文字者皆能之。必欲見此老人。當在此帖之外著眼可也。癡翁所示道書記法語。病多諳藥性。經驗始傳方。習藏主其深味之。
陸放翁小簡
放翁先生。南渡師儒也。雅從育王佛照。徑山別峯塗毒。靈隱松源老祖遊。其深得吾宗之蘊。故發而為翰墨。猶虎而角者也。此帖特其土苴緒餘。而覽者方且贊詠之不暇。苟知其大全之體。豈又當如何哉。
陸放翁所作海淨大師塔銘
東坡先生。平時不肯與人作塔銘。其與俗儒之索米。作佳傳者。蓋有間矣。若使如放翁為此海淨大師之文。略無愧詞。雖作何傷大體耶。
了菴和尚語錄卷第九(終)
嘉興路萬壽山南堂四禪菴師姪比丘祖灊。募緣入梓。日東比丘海壽書。天台周東山刊。時至正[A12]己亥春起手。明年庚子春畢工。
應安戊申重刊京臨川禪寺。
No. 1414-B 慈雲普濟禪師了菴欲公行道記
至正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辛酉。了菴禪師示寂於嘉禾千佛慈雲塔院。九月朔日丁卯。闍維菩提園中。當火之方熾。有紅白二圓光。盤旋龕頂。浮空而滅。及火餘頂骨舌根齒牙俱不壞。設利滿地。不可以數計。七日癸酉。其從子比丘祖灊。遂奉函櫝。啟塔而藏焉。生平行業。既見國史危公所撰銘文。其得法大弟子文康。復謂師之道德。正而明。慈而能威。坦坦乎八達之通衢也。皦皦乎行天之素月也。鞫鞫乎啟蟄之震霆也。初何厭乎言之詳。千里致書。徵濂為行道記。會濂總脩元史。久未暇為。文康將住福之開元。必欲得濂文以行。乃申前請為尤力。濂不敢辭。禪師諱清欲字了菴。族朱氏。台之臨海人。世居大雄山下。大父元善父松孫。皆為善士。其母黃氏。夢沙門飛錫而至。既寤生師。九歲而孤。隨仲父茂上人。入雙徑山為童子。年十六。依虎岩伏公。試經得度。希白明藏主。自育王來。一見以法器期之。提誘辯詰。無所不至。且謂之曰。子氣銳甚。非佛性茂公。不足為子師。今在蘇之開元。曷往見之。師即謁佛性。佛性問云。近離何處。師云。徑山。佛性云。船來陸來。師云。二俱不涉。佛性云。汝安得到此。師便喝。佛性云。雖是後生。却堪雕琢。他日佛性又問。汝豈不是徑山來。師云。是。佛性云。山上有鯉魚。井底有蓬塵。作如何會。師云。和尚何處得此消息。佛性云。欽師因何猶被馬師所惑。師云。不可少和尚一分。佛性云。參禪須是此子方可。師乃掩耳而出。師自是前後際斷。疑情盡釋。動靜之間。無非妙用。繼往從東嶼海公於楓橋。東州永公於虎丘。二公皆一時宿德。名重東南。與師相扣擊。見師吐言。如青天白日。氣象鮮朗。了無染著。或謂擔荷正法。將於師是賴。師之聞譽。翕然聞於諸方矣。皇慶初。佛性被上旨。復居開元。四眾推師。為入院侍者。繼司藏鑰。居亡何。還栖徑山。虗谷陵公。從大仰來主其席。選師為後堂首座。江南行御史臺。具書幣延佛性。住建業之保寧。師與佛性。分座說法。臺之大臣。聞師提引。頂禮贊歎。謂得未曾有。天曆[A13]己巳。出世溧水之開福。元統癸酉。遷嘉興之本覺。一坐十春秋。帝師大寶法王。尤企師之道。賜以金襴法衣。及慈雲普濟禪師之號。湖之巨剎。有訟於行宣政院者。鑒察御史檄師讞之。師曰。吾林下人耳。豈能效法家之深刻哉。即日升堂檛鼓。退居寺之南堂。御史大夫高公特枉駕過師。謂之曰榮名。人之所尚。師何弃之如土芥耶。嘉嘆久之而去。至正乙酉。起應吳中靈岩之請。閱三年復歸隱南堂。未幾寺燬於兵。南堂亦不存。師處之怡然。祖灊念師無所栖止。謀於𭬥李亭之北三里。築室以居師。師不得[A14]已從之。即所謂慈雲塔院是[A15]已。師凡三坐道場。緇素瞻依。如逢古佛出世。香華供養。所至雲擁。師日以最上一乘。相與激揚。霆馳飈行。絕無留礙。其高者則纏縛頓解。一超直入。其下者則有所持循。而不涉末伽外道之見。利益所及。可謂鴻且愽矣。然於世相事為之際。亦未甞不經意。所蒞之處。棟宇壓者新之。器物闕者補之。侵疆之久者歸之。早夜孜孜。唯恐有不及。辛丑之夏。江浙行省左丞相康里公。遣使者起師。將使領大伽藍。師堅臥不動。作三偈酬之。有軒蓋林中不得來之句。丞相知其道高。不敢強。師日坐松雲間。如出水蓮華倚風獨笑。而不知老之將至。其參學祖杲請續雪竇拈古之作。師初峻拒。[A16]已而曰。道本無言。然非言不足以顯道。為著一百則授之。一旦感微疾。默而不言。方索筆書偈云。七十六年。無後無先。聖凡情盡。明月中天。適通守陳公時來候疾。謂師曰。和尚東南大法幢也。時既至矣。能無一言啟迪我輩乎。師瞪目大笑。聲振百步外。遂泊然而逝。闍維之夕。送者幾萬餘人。無不摧慕。嗚呼。若師者可謂一代之偉人者矣。師慈和粹冲。不立城府。接人渾在春風中。遇事有不可為。輒萬夫不能奪。然惓惓於大法。唯恐其失墜。方佛性續修宗門統要之書。師力勸同袍良猷相成之。至今盛行于世。師世壽七十有六。僧臘六十。度弟子若干人。其參學門人。分燈海內者若干人。夫自教外有別傳之旨。竺乾聖人心法。授之東土諸師。歷年既多。不能無弊。至於宋季。纖巧卑陋。厭厭如欲絕之人。生氣殆盡。橫川珙公特起於衰微之際。如大獅王哮吼一聲。百獸為之震掉。君子謂之佛道中興。橫川示寂。佛性以偉特之量。紹而承之。佛性入滅。而師以慧辯之學。演而昌之。三世之間。重徽疊照。揭日月於中天。作舟航於東海。猗歟休哉。向使橫川無賢子孫若師者。出一再傳間。或失其真。未必光明俊偉若斯之盛也。濂雖不敏。竊獲師三會語觀之。益知叢林所評。辯才無礙類妙喜。機鋒峻拔類德山雲門者。當可信不誣也。於是備書師之群行。勒諸堅珉。而復述伽陀一章以贊之。其辭曰。
No. 1414-C
[1]蘇州靈岩了庵清欲禪師。別號南堂遺老。台之臨海大雄山朱氏。母黃。九歲而孤。仲父茂上人引登徑山為童子。依虎岩試經得度。受具。希白明藏主亦師之。叔父自育王橫川會中來。一見以法器期之。提誘辨詰。無所不至。謂曰子氣銳甚。非佛性不足為師。今在蘇之開原。往見不可後。師即謁佛性。性問曰。近離何處。師曰。徑山。性云。船來陸來。師云。二俱不涉。性云。汝安得到此。師便喝。性云。雖是後生。却堪雕琢。他日性又問。汝豈不是徑山來。師云。是。性云。山上有鯉魚。井底有蓬塵。作麼生。師云。和尚甚處得這消息來。性云。欽師因甚猶被馬師惑。師云。也少和尚一分不得。性云。參禪須是些子始得。師乃掩耳而出。皇慶初。佛性被旨復住開原。師為入院侍者。繼掌藏教。還徑山虗谷陵選為後堂首座。佛性遷建業保寧。分第一座。說法。天曆乙巳。出世漂水開福。元統癸酉迁嘉禾本覺。帝師大寶法王有旨賜金襴衣。并慈雲普濟禪師號。居十年退居南堂。至正乙酉應中吳靈岩請。衲子聞風而萃。室中垂語云。文殊普賢起佛見法見。貶向二鐵圍山。則固。是且道釋迦老子還有過也無。良久云休。上堂。一大藏教束之高閣。長期短期。無繩自縛。莫更紛紛紜紜。直須洒洒落落。楊岐一頭驢。只有三隻脚。潘閬倒騎歸。攧殺黃幡綽五味拈來饡秤鎚別有香風滿寥廓。喝一喝。上堂。前無釋迦。後無彌勒。中無自[A17]己。鐘樓上念讚。床脚下種菜。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閱五載復歸南堂。時江浙行省丞相。遣使延請師。堅臥不起。作三偈答之。有綠蘿窓下垂垂老。軒蓋林中不得來之句。癸卯秋八月十三日。感微疾默而不言。至廿五日索筆書偈云。七十六年。無後無先。聖凡情盡。明月中天。適通守陳公元禮來候疾。謂師曰。和尚東南大法幢也。時既至矣。可無一言啟迪我輩乎。師瞪目大笑。遂泊然而逝。闍維火未盛。有紅白二圓光。盤旋龕頂。良久浮空而滅。頂骨舌齒俱不壞。舍利無筭。姪僧祖灊等。収而藏之南堂即千佛塔院。
No. 1414-D
敬觀了菴禪師禪錄。如獅子王哮吼。獅子兒聞之。悉皆勇徤。三世諸佛窺覷無門。六代祖師[谷*斤]額有分。擲大千於方外。納須彌於芥中。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盡在是矣。
至正丙戌[1]莫春前育王老師弟 正印 拜題
No. 1414-E 南堂和尚語錄續集序
古林禪師出東南。以無礙辯才。開大法施。使臨濟之道。震耀天下。若雷霆。若日月。真所謂命世宗師也。嗣興者南堂禪師。尤能大其聲。以鳴其道。三坐道場。學者雲奔海馳。學士大夫。莫不聞風起敬。雖退。而聞處猶蟻慕而不釋也。師咸酌其機器。飫以禪悅法喜。俾各怡然自得。釋然心悟而去。故禪師 言滿天下。甞有集而刊之者矣。今日本壽上人。又以其遺餘。續鋟諸梓而傳之。乃徵予言。以弁其首。因得詳而觀焉。其辯悉類妙喜。其峻峭類德山雲門。其雄偉如怒猊擇石。金翅擘海。其神變超忽。如泰山之雲。始於膚寸。不崇朝而雨天下。其浩愽汪洋。如江如海。茫乎其莫涯涘也。嗚呼盛哉。其源盖有自矣。宋季有大禪師。曰橫川珙公。倡松源西丘之道于育王。當是時。天下之言禪者。惟浮靡纖巧是尚。其弊有不可勝言者。禪師奮起。一變時習。俾宗綱復正。卓然还禪道於高古。至今學者遵之。以為楷模也。一傳而古林。再傳而南堂。信乎世濟其美者矣。嗚呼盛哉。不有岷嶓於其前。孰能江漢於其後歟。茲因上人之請。特著其授受源委。以昭示末葉。使知有所宗仰焉。禪師天台人。名清欲。号了庵。脫築南堂於醉李之本覺。以佚其老。學者不敢名。遂以南堂稱之。壽其猶子也。愿而好道。乃吾友竺仙仙公弟子。仙嗣古林。道化盛行日本云。
無言住能仁江
某 學冠九流。
德尊一代。
一宗主護國同門
茲審 前席台之天封一宗和尚。高臨西菴。下視塵世。本路諸山。虗護國名剎用選法共聞。
院堂以起之。檄文既至。而公不少屈。如法道何。吾黨敬用聰公排闥故事。緝詞以激其勇。庶幾幡然而作。幸莫大焉。
某 眾香薝蔔之英。
列宿景星之瑞。
則方岩住圓覺三宗
某 真碧落碑。
是古罍洗。
石室住育王
某 具透關眼。
用劈箭機。
南堂住靈岩嘉興諸
某 衣得其傳。
辯如所證。
開南堂和尚語錄板
了菴和尚續集之終
校注
[0396001] 此傳依他本插入 [0397001] 莫與暮通【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1 冊 No. 1414 了菴清欲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蔡寧君大德輸入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