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
執作第十一
當惜眾僧物(詳見下文)。當隨知事者教令。不得違戾。
【箋】徵。教令出自師長父母之口。無不從命。知事教令。衲子安得克服。
訓。叢林事出浩繁。故請知事以司其柄。教令。乃奉大眾之命令也。得罪知事。即得罪大眾。然知事所司。亦當柔和調順。若逞麤獷之性。權挾衲子。使彼難忍去之。則有負所任。不得無過。
凡洗菜。當三易水。
【箋】本律。三易水者。謂初次。但去麤垢。二次。細垢未盡。三次。乃得清淨。今叢林醃菜不洗。謂菜有味。舉目皆噇糞之人。執事略不為恠。可笑。
燈錄。趙州問菜頭。今日喫熟菜。喫生菜。頭拈起菜呈之。師曰。知恩者少。負恩者多。
凡汲水。先淨手。
【箋】至水邊。另舀水先淨手。即以洗手水。棄之僻地。
見水偈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箋】流水者。源頭活水也。然其性相不二。動靜一源。若無源之水不流。即是死水。流得其源。則澄之不清。擾之不濁。而能旋香海載須彌。恩配三有。澤及羣靈。而不自伐為功。故三賢十聖。贊之不及。凡夫肉眼。孰能窺其大用哉。今此偈。全在發明見字。若見不徹。云何為彼當願。云何為彼滌惑耶。若見者。謂所見之水。情狀不一故。如人見之。清涼可悅。餓鬼見之。流變為血。魚龍見之。謂宮殿。沉溺者見之。謂死窟。究竟水尚強名。何況有如上等見。皆是眾生業惑所感也。若夫大解脫人見之。不曰流水。非流水。直下為彼顛倒眾生。拔其見[A1]刺。出其眼屑也。意欲者。非情欲之欲。若情欲。即是惑垢。當作願字看。正願清滌無始情欲之惑垢也。
徵。上文既有當願。云何欲字。又作願字看。
訓。上文是菩薩當願。下文意欲。是眾生當願。其猶啐啄同時也。若菩薩發願度眾生。眾生不發願出離。菩薩雖有願。亦無如之何也[A2]已。
附 勿令穢水入井。
【箋】天下井水。味有多種。詳水經註。
周易正義。雖汲水以至井上。然綆出。猶未離井口。而鈎羸其缾而覆之也。棄其方成之功。雖有出井之勞。而與未汲不異。喻人行常德。須善令終。若有初無終。則必致凶咎。
筆飡。吳湛為縣吏。所居臨荊溪。溪有清泉。眾皆賴之。湛為築籬遮護。不令穢入。忽於泉側。得一田螺。置甕中。每外歸。則厨中飲食[A3]已辦大異之。一日潛窺。乃一女子。自螺出。手自操刀。湛急趨之。不容歸殻。女大窘。實告湛曰。我泉神也。上帝以君敬護泉源。且知君鰥居。命吾為君操饌。君食吾饌。當得道矣。言訖不見。
◎李鄠為河山令。縣有河山巖。巖半有一脉清泉。次第淋注。逐處各有一岩斛。承之。如䥴出狀。鄠一日𢹂家出遊。無何雪兒就斛浣申。立為震霆所擊。視之其斛[A4]已碎。別安一斛於流下矣。是知井泉不可觸穢。
酉陽雜爼。臨井勿窺。
◎古井不可唾。唾與窺且不可而可越哉。
汲井偈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箋】華嚴疏。汲取也。辯才演法。猶綆汲水。
五燈。趙州。在井上打水次。見南泉過。便抱柱。懸却脚曰。相救相救。泉上胡梯一二三四五。師少頃。却去禮謝曰。適來謝相救。
◎藍田真。因開井。被沙塞却泉眼。師曰。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甚麼礙。僧無答。師代曰。被眼礙。
◎天衣懷。世漁。母夢星隕於屋。懷娠兒時。坐船尾。得魚輒放。父笞之。不為意。參翠峰覺。覺問汝名甚麼。曰義懷。曰。何不名懷義。曰。此當時致得。曰。誰為汝立名。曰。受戒十年矣。曰。汝行脚費許多草鞋。曰。和尚莫謾人好。曰。我也沒量罪過。汝也沒量罪過。你作麼生。師無語。覺打曰。脫空謾語漢。出去。入室次。覺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師擬議。覺又打出。如是數四。尋時翠峰為水頭。因汲水折擔。忽悟。作投機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取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覺聞拊几稱善。
觀水偈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不誦此呪。如食眾生肉。
唵縛悉波囉摩尼莎訶
【箋】水中生靈甚微。人之麤障覆故。不能觀察。唯佛五眼明淨。能見微細。以慈悲故。說此偈呪。大旨為水羅兼說也。
凡用水。須諦視有蟲無蟲。以密羅濾過方用。
【箋】會正記。用白㲲。[1]東上用密絹。恐小蟲直下。取熟絹為之。此護生之法也。
若嚴冬。不得蚤濾水。須待日出。
【箋】嚴冬水寒。蚤濾則傷生。日出水得陽氣。則不傷生。
漉水囊賦。吾有漉囊。製造有方。緻練作底。熟鐵為匡。其用濾兮深須諦視。其還放兮切忌損傷。宜知我佛仁慈。尚不遺於微物。將使吾曹飲用。得幸免於餘殃。一化境中。上下皆制。半由旬內。往返須將。世多輕略。孰究不藏。或聞而不製。則𠷣為外道。或製而不用。但懸於草堂。斯由內無慈愍。外恣疎狂。塞來蒙之津徑。害我教之紀綱。汝當存誠持守。竭力恢張。豈止四生有賴。抑使三寶增光。
凡燒竈。不得燃腐薪。
【箋】本律。炊竈有五事。一。不得蹲炊火。二。不得燃生薪。三。不得倒燃濕薪。四。不得燃腐薪。五。不得以熱湯澆火滅 凡腐薪中有蟲。若燃之。如毀其家。殺其身。故制。昔曾子不逆薪而㸑。知其不為暴也。
禮記。荀勗在帝座。適膳夫進飲。勗云。此必勞薪所炊。帝不信。召膳夫問之。果以一故車脚供薪。
抱樸子。孟夏所以祀竈。竈神每月晦日。上天言人罪狀。大者奪紀。小者奪算。紀三百日。算一百日。
◎井與門戶竈中霤為五祀。又五財之一。利濟廣博。有神主之。名曰觀。狀如美女。井鬼名瓊。
凡作食不得帶爪甲垢。
【箋】寄歸傳。營供。必洗手。敕口。淨器。不者所作祈請。並無效驗。從陳饗祭。神祇不受。況奉三寶。若大小便。不洗手。皆不合作食。
諺。清齋方釋奠。剪爪宣侵肌。
感應篇注。嘉棟曰。作食不潔餧人。人必嗔之。神亦惡之。穢食委棄。均於暴殄。浪費水漿。委諸溝廁。殊為造業。有老秋婆。病死復蘇。言至一處。有兩船遺棄穢食。一鬼笞之曰。汝平生所耗者。豈容不食。婆強呷數口。便覺腹滿驚蘇。言訖隨死。
凡棄惡水。不得當道。不得高手揚潑。當離地四五寸。徐徐棄之 附。不得熱湯潑地上。
【箋】惡水高揚。熱湯潑地。微細昆蟲。何處迴避。水火毒身。如入鼎沸。以此劇刑。橫加無謂。我福無增。彼惡永記。故云徐徐。清涼如意。
凡掃地。不得逆風掃。不得聚灰土安門扇後。
【箋】逆風掃。風塵𡋯面。非但不善愛人。亦非自愛。掃地聚灰門扇後。其人有始無終。後來結果。亦可想見。故須掃除盡淨。置之僻處也。
根本部。給孤長者。每晨朝往逝多林。禮佛[A5]已。掃寺地。一日長者。他緣。不遑入寺。佛經行。見地不淨。即自執篲而掃。時舍利子等。悉皆執篲。共掃園林。佛及弟子。徧掃除[A6]已。地皆嚴淨。入食堂中坐。與諸苾蒭。說掃地得五種功德。一。自心清淨。亦名自除心垢。若人掃於寺地。因地淨故。心得清淨。是名自心清淨。二。令他心淨。亦名除他心垢。若人掃於寺地。因地淨故。他人見無塵垢。心得清淨。是名令他心清淨。三。諸天歡喜。亦名去憍慢。若人掃於寺地。即是去其憍慢塵垢。諸天觀見地淨無塵。生歡喜心。四。植端正業。亦名調伏其心。若人淨掃寺地。即是調伏自心。植端正福業。五。命終之後。當生天上。亦名增長功德。若人淨掃寺地。因淨地故。功德增長。命終當生天上。
優婆塞戒經。善男子。天下之人。誰現窮無其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執役栖掃。亦得福報。
成實論。掃一閻浮僧地。不如掃一掌佛地。
五燈。世尊在日。有一比丘根鈍。無多聞性。佛令誦苕箒二字。日夕誦之。言苕則[A7]已忘箒。言箒則[A8]已忘苕。每日剋責。意念不休。忽能言苕箒。於此大悟。得無礙辨才。
◎曹山寂。問僧作甚麼。曰掃地。山曰。佛前掃。佛後掃。曰。前後一時掃。山曰。與曹山過鞋靸來。
◎雁山羅漢寺。證首座。目瞽。見道明白。每朝以掃地為佛事。有僧問。這片地掃得乾淨也未。證竪起苕箒示之又僧問。真淨界中。本無一塵。掃作麼。證亦竪箒示之。
◎拾得。一日掃地次。寺主問。汝名拾得。因豐干拾得汝歸。汝畢竟姓個甚麼。拾得放下苕箒。叉手而立。寺主再問。拾得拈箒掃地竟去。寺主罔測。寒山捶胸云。蒼天蒼天。拾得却問。汝作甚麼。山曰。不見東家人死。西家助哀。二人作舞。哭笑而去。
◎趙州。掃地次。僧問。善知識為甚麼掃地。師曰。塵從外來。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州曰。又一點也。
◎趙州行脚時。問大慈。般若以何為體。慈曰。般若以何為體。師便呵呵大笑而出。大慈來日見州掃地次。問般若以何為體。州放下掃箒。呵呵大笑而去。大慈便歸方丈。
◎仰山。掃地次。溈山問。塵非掃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塵非掃得。仰掃地一下。溈曰。如何是空不自生。仰指自身。又指溈。溈曰。塵非掃得。空不自生。離此二途。又作麼生。仰又掃地一下。又指自身。并指溈。
◎雲巖曇晟禪師。掃地次。道吾曰。大區區生。曇曰。須知有不區區者。吾曰。恁麼則有第二月也。曇竪起掃箒曰。是第幾月。吾便行。
◎大慧問僧。道不用修。但莫染污。如何是不染的道。曰。某甲不敢道。師曰。你為甚麼不敢道。曰。怕染污。師應聲曰。行者將糞箕苕箒來。僧忙然。師便打出。
◎衲僧家拈起掃箒。不但掃除一室塵垢。當使天上天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塵垢。祇消者把掃箒。一掃而盡目前。脫有不顧危亡底漢。道天上天下者許多塵垢。畢竟掃置何處。我便劈口與他一掃。令他向掃箒下瞥地去。
世說。郭林宗。常行宿逆旅。輒躬自執掃。及明去後。人至則曰必郭有道昨宿處也。
洗內衣。須拾去蟣虱方洗。
【箋】五燈。仰山慧寂。智浣衲次。躭源曰。正恁麼時作麼生。仰曰。正恁時。向甚麼處見。
◎定由神英。見首座洗衣。遂問。作甚麼。座提起衣示之。師曰。洗的是甚衣。座曰。關中使銕錢。師喚維那。移下座掛搭著。
夏月用水盆了。須覆。若仰即蟲生。
【箋】譬如空盆雖仰。虫無從而生。謂虫生於水。若水淨。虫亦不生。謂虫生於垢。若垢非水。虫亦不生。然則虫畢竟從何而生。當知虫之生也。三因和合而生。若一因不到。則虫無緣而生。然則虫之生滅。其在盆之覆仰而[A9]已也。
附 一切米麫蔬果等。不得輕棄狼籍。須加愛惜。
【箋】諺。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謂食物自有司庫出納。器具有藍收司執。然或見散漫無緒。即宜愛惜。置歸屏處。勿至狼籍暴殄也。
寶訓。混源。為紫[竺-二+鐸]庫司壁記。復題其後云。滴水粒米。盡屬眾僧。務悅人情。理難支破。當思披毛帶角。歲月久長。明因果人。幸宜知悉。遺墨歲久。漫滅殆盡。後一山和尚踵其席。粉壁親為書之。
感應篇註。天倉五穀。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人以食為天。故聖人務農重穀。天子親耕勸農。春夏祈穀於上帝。豈五穀可散棄者。世人不知天地育養之恩。棄五穀。厭捨絲麻。使農夫織婦。日勤而不得飽。力竭而不得禦寒。又不䘏其勞。曾無愛惜。所以為天地所厭。神明所責也。
續神仙傳。三川饑。有青衣童子語人曰。世人厭棄五穀。地司[A10]已收。五穀之神。可相率祈穀父蠶母。當致穰也。
◎陳僖敏公鎰父孟玉。登廁見鐺底飯一塊。在廁傍。淨滌食之。夜夢神告曰。翁好善。當福報。吾梓潼神。今將降生汝家。後果生僖敏公。仕至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累贈翁如其官。母一品夫人。
入廁第十二
【箋】優鉢祗王經。伽藍地。漫大小行者。五百世身墮㧞波地獄。經二十小劫。常遺肘手抱此大小便處臭穢之地。
毗尼母經。諸比丘住處房前開處。小便污地臭氣。皆不可行。佛問之曰。從今不聽僧伽藍處小行。當聚屏猥處。若瓦瓶。木桶。埋地中。小行[A11]已。以物蓋之。勿令有臭氣。若登廁不洗淨。不得入大僧類。不得坐禪牀。不得登佛殿。
虗空藏經。若有毀重禁戒者。治圊百日。莫令人知。塗圊[A12]已。澡浴禮三十五佛。稱虗空藏菩薩。向十二部經。五體投地。陳說過惡。如是懺悔。經三七日。苦行力故。罪報永除。不障三種菩提業。
寄歸傳。凡僧坊。先須淨治廁處。若自無力。教化為之。供十方僧。理通凡聖。無多所費。斯其要焉。
錙門警訓。登廁之法。律制委明。蓋欲潔嚴身器。親近聖賢。洗淨洗手。各有軌度。儻未盡諳。則反污其手。禮誦燒香。合掌執捉。動輒得咎。可不慎歟。
五燈。僧問趙州。急切處請師道。州云。尿是小事。須是老僧自去。始得。
◎趙州上東司。召文遠。遠應諾。州云。東司上不可與你說佛法。
◎有老宿垂語云。十市街頭。起一間茅廝。祗是不許人屙。僧舉似南堂靜。靜曰。是你先屙了。更教甚麼人屙。宿聞之。焚香遙望大隨拜謝。
◎莫將尚書謁南堂。咨決心要。堂使其。好處提撕莫適如廁。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急呈偈曰。從來姿韻愛風流。絕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覔處。得來原在鼻尖頭。堂答曰。一法纔通萬法周。縱橫妙用更何求。青蛇出匣魔君伏。碧眼胡僧笑點頭。
◎錢弋郎中。訪真淨文。譚久如廁。師令侍者引從西邊去。錢遽云。既是東司。為甚向西去。真曰。多少人向東邊計。
◎大慧侍湛堂次。堂視師指爪曰。想東司頭籌子。不是汝洗的。師承訓。即代黃龍忠作圊頭。後普說云。某自聞老和尚說。終身不養爪甲。纔長一菽。湛和尚便於手指上出現。
◎湛堂準。自浙回𣼷潭謁深公。省詣方丈。尋命分座。聞有悟侍者見所擲㸑餘有省。呈解。深喝出。因喪志經於延壽堂。廁後出沒無時。眾憚之。師故於半夜登溷。悟即提挈水至。未幾供籌子。湛滌淨[A13]已。召接淨桶去。悟纔接。湛執其手。問曰。汝是悟侍者那。曰。諾。湛曰。汝當時在知客寮。見掉火柴頭。有個悟處的麼。參禪學道。秪要知個本命元辰下落。汝剗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又在知客寮移枕子。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汝每夜在此移木度籌。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因甚麼不知下落。却在這裡惱亂大眾。湛猛推之。索然有聲。由是絕跡。
若大小便。即當行。莫待內逼倉卒 於竹竿上掛直裰。以手巾或腰縧繫之。一作記認。二恐墮地。
【箋】直裰。詳註著衣偈下。
若脫換鞋脚。不可淨鞋入廁。
【箋】著鞋。當分淨穢。謂。淨鞋入佛殿。觸鞋入廁。若觸鞋入廁。則污穢佛地。淨鞋入廁。則暴殄天物。
至當三彈指。使內人知 不得迫促內人使出 [A14]已上復當三彈指。
【箋】前後彈指俱三。用處甄別。謂前三彈。使內人知。後三彈。恐傷在穢之鬼。故先警之也。不唾痰。陰德具載藏經。
譬喻經。有沙門不彈指來大小便。漈圊中厲鬼大恚。欲殺沙門。沙門持戒。厲鬼隨逐。伺覔其短。不能得便。故知大小便時。必先彈指。利益有在。
登廁偈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唵狠嚕陀耶莎訶
【箋】夫人飲食滋味。入於腸胃。輕清上升。重濁下墜。可見人之一身。兼淨穢世界也。淨世界。即戒定慧之福業也。穢世界。即貪嗔癡之罪法也。悟此淨穢本源。則可以悟大千世界。不在心外。從此垢淨心盡。不知吾身之為法界。法界之為我身。我身法界。非一非二。
不得低頭視下。
【箋】護清淨眼故。
不得持草畫地。
【箋】愚夫不知。廁上畫地畫壁。遂成大過。譬如一點一𦘕。同於爻象。不忍狼籍穢地。當置淨處。或付水火。尊敬字畫故。若於廁上板壁作字。則為造物所呵。
筆飡。明湖州潘道士。道法高妙。一日於廁上畵符。天將忽至。問。所召何事。士無以應。支曰。門前樹為我移種屋後。將曰。小事何輕意召我。遂以火筆點頭而去。士後頭上膿水不乾。凡有患瘡癤。乞士膿水抹之。無不效。
不得努氣作聲。
【箋】除糞。極粗行。努力則喪氣。殊不雅。下文詳言之。
不得隔壁共人說話。不得唾壁。
【箋】文殊經。大小便時。身口狀如木石。不得有聲。護持清淨身口故。
相經。廁上共人語。最下賤相。
固齒方。大小便時。目上瞬。齒咬定。永無牙痛。兼闢臭氣。正氣內固。若唾壁。共人語。穢氣乘虗而入。胃家受病。醫書。相經。皆暗合文殊經旨。覧者幸留意焉。
[1]例異傳。南陽宋經伯。夜行逢鬼。問云鬼悉何所忌。答言。惟不喜人唾。
逢人不得作禮。宜側身避之。
【箋】廁上褻衣故不作禮。
不得沿路行繫衣帶。
【箋】穢處。固不可久停。然衣褲必須嚴整。然後徐步。若行繫衣帶。倉皇之狀。失威儀故。
便畢。當淨澡手。未澡。不得持物。
【箋】醫書。熱水洗淨。生腸風等病。當用冷水。淨物。宜淨手持。穢手觸物。物即成穢。
雜事。舍利弗。洗淨法。𢹂軍持。可受三升。向便處。次於一邊。置土末七聚。以為一行。各如半挑。復於此邊更行七聚。又於一畔別安一聚。持一籌片。并土三塊。入廁室中。便利畢。先以籌拭穢。次土塊洗大小便處。次洗兩手兩足。次以土洗瓶畢。然後著法服。次至房中取淨瓶水。三潄口。方任情作務。有婆羅門。見舍利子行是事。渴心歸向出家。
西域。釋子。洗淨之法。九十六種外道所不知。事傳東土。行者亦寡。強効者。不能如法。是欲潔而反穢。[A15]但上古用籌。今用草紙。殊為省便。叢林有薰脩大悲華嚴等懺。而此洗淨之法。不可不知也。
淨手偈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賀囊密唎帝莎訶
【箋】此當願者。非同世間之願。及世間之法也。當為眾生發出世之願。說出世之法也。速疾往者。言五濁惡世。所見所聞。無非煩惱惡業。亦如穢廁。不可久停。故當速離濁惡之行。而行清淨之法也。經律。入廁洗淨。若不默持諸呪。縱用七恒河水洗之。不得清淨。何以故。種子不淨。
溪堂雜錄。僧智超誦華嚴經三十年。忽見童子云。從五臺來。告超曰。師誦經固善。[A16]但登廁洗淨。觸污手背。律制洗手用灰泥七度。今但二三。緣此觸存。禮佛誦經。悉皆得罪。言訖不見。超乃悔過。識者曰。此文殊化現。有警於超也。
若小解。亦要收起衣服。又不可著褊衫小解。
【箋】說原。僧伽支。此云覆膊。亦名褊衫。亦名隨衣。竺道祖云。魏時請僧於內自恣。宮人見僧偏袒不雅。故當覆[A17]膊。小解。不言長衣專舉衣袖者。謂衣袖常勤佛法。更宜細行 小解雖穢褻事。有至道焉。其義出自禮記。記云。手容恭君子起居。常自恭敬。不敢散手掉臂。惟至屙尿放屎之時。不得不暫解也。
盥掌偈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囉耶娑訶
【箋】手是總名。若無掌。不可名手。無指亦不可名手。有掌有指。方名曰手。兩手。太陽之精也。字魂陰。
掌圖法天指法五行。大指曰拇指。第二曰食指。中指曰將指。第四曰無名指。第五曰小指。第六曰枝指 水性至柔。離垢去染為用。盥者。兩手拾盆之象。
湯銘。日新又新。澡其德也。當誦偈呪之時。一浣而再浣。再浣至七浣。而佛法現前。究竟我手。佛手。眾生之手。同於清淨。同於受持。是名清淨佛法之手。受佛法也。
華嚴感應。三藏梵僧。至京時。有三藏童子。頂禮三藏。請受菩薩戒。眾謂三藏梵僧曰。此童子。能誦華嚴。兼解其意。三藏梵僧驚歎曰。華嚴一乘。是諸秘藏。尚難遭遇。況通其義。若人誦淨行一品。以得菩薩戒具足。
西域傳記。有人轉華嚴經。以洗手水滴蟻身。命終生天。況能受持通意。此子後必廣大。饒益眾生 大小三藏。互相闡揚淨行之法。力行淨行之行。為世作則。豈非華嚴果會中再來耶。今人能於淨行諸偈潛行密用。即是親證毗盧妙體。亦無[A18]忝於大小三藏哉。
入浴第十三
【箋】溫室洗浴眾僧經。有耆域醫王。願請佛及菩薩僧人溫室澡浴。佛讚善哉。佛云。耆域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一。燃火。二。淨衣。三。澡豆。四。酥。五。淳灰。六。楊枝。七。內衣。何謂除七病。一。四大安穩。二。除風。三。除濕瘴。四除寒。五。除熱。六。除垢。七身輕明目。何謂七福。一。四大不和。而得調和。二。除風。所生清淨。三。除濕。身體常香。四。除寒。體潤威光。五。除熱。清涼自在。六。除垢。宿命皆通。七。身輕。見者欽敬。
福田經。有比丘名阿難。白佛。我念宿命。生羅閱祗國。為庶民時。生惡瘡。治之不瘥。有曰。當浴眾僧。其水洗瘡可愈。我即到寺。設浴供僧。如法洗瘡。乃愈從此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九十一劫。常得淨福。
楞嚴。䟦陀婆羅。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浴。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䟦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譬喻經。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云。佛以法水。洗我心垢。不如沒水死。佛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復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垢。今臘月八日。浴僧准此。
賢愚經。首陀會天。下閻浮提。請佛及僧洗浴。設甘美之食。阿難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相好奇特。佛言。昔毗[1]盧尸佛時。彼為貧家子。恒傭作自給。聞佛洗僧之德乃勤施少錢。設洗具。設食。請佛僧。由此生首陀會天。此光相。七佛以來。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故號淨身。一號具足。
珠林。泥連河裏。非有垢而見除。毗藍園內。實無塵而示蕩。故知洗浴是清昇之本。淨澡為澄潔之原。可謂垂香範於前修。振芳猷於後業。
五燈。有一院主。名無垢淨光。造浴室。有人問。既是無垢淨光。為甚麼却造浴室。僧無語。後請山幽代曰。三秋明月夜。不是騁團圓。
◎石梯和尚。因侍者請浴。師曰。既不洗塵。亦不洗體。汝作麼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將皂角來。師呵呵大笑。
◎福州古靈神贊。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脚。遇百丈開悟。回省授業。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因澡身。師命去垢。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師回首視之。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南嶽西園曇藏。一日自燒浴次。僧問何不使沙彌。師撫掌三下。
◎雪竇顯問僧。甚處來。曰。浴來。師曰。三身中。那一身浴。曰。或皷聲前。或皷聲後。師曰。飽叢林。又一日問僧。你浴也未。曰。某此生不浴。師曰。你不浴。圖個甚麼。曰。今日被和尚勘破。師曰。賊不打貧兒家。
◎空室道人智通。龍圖范珣女。幼聰慧。長歸蘇頌之孫悌。未幾。厭世相還家。求祝髮。父難之。遂清修。看法界觀有省。政五間。居金陵。嘗設浴於保寧。揭榜於門曰。一物也無。洗個甚麼。纖塵若有。起自何來。道取一句子玄。乃可大家入浴。古靈秪解揩背。開士何曾明心。欲證離垢地時。須是通身汗出。盡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却。後為尼。掛錫姑蘇西竺示寂。
筆飡。晉司馬桓溫末年頗奉佛法。飯饌僧尼。有一比丘尼。失其名。來自遠方。投溫為檀越。尼才行不恒。溫甚敬待居之門內。尼每浴。必至移時。溫疑而窺之。見尼裸身。揮刀破腹出臟。斷截身首。支分臠切。溫恠駭而還。及至尼出浴堂。身形如常。溫以實問。尼答云。若遂凌君上刑當如之。時溫方謀問鼎。聞之悵然。故以戒懼。終守臣節。尼後辭去。不知所在。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以木打磈。磈破形銷。大悟。晚住律藏。遊聽大乘。一裙一帔。布衲重縫。爾後稍改。專顯變應。其行多僻。常欲入內。將軍弟性麤武。不識密行。大怒。打之幾死。曰。卿[A19]已打我。身肉都毀。血肉不淨須作洗。待湯沸。脫衣入鍋。身不傷爛。狀如冷池。旁人怖之。猶催加火。合宅驚奉。恣其寢宿。自後見有病苦者。令煑涌沸。先入浴。後使病人入浴。即愈。
周武王盥盤銘。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1]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浴佛偈。
【箋】西域記。浴室制度。用複磚疊成。形積如穀。上尖下寬。中高丈許。下濶七八尺。一半開門。須扇掩灰泥。表裏勿令薄漏。於中置小龕。內供石像。或銅像。彼面宜空庭。開小竇。勿令障佛光明。凡浴時。用一磁盆。或銅缶先置香湯。或藥湯。請佛像浴。後即將此湯。傾於浴池。然後請大僧。及眾僧。次第而浴。今叢林凡造浴室。當效此。庶不忘先佛遺式也。可使將來一隊赤膊漢子。於中親證一回。其去古佛不遠。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箋】瑞應經。摩耶夫人胎月將滿。思遊藍毗尼園。到[A20]已即舉右手攀無憂樹枝。從右脇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柄傘蓋。諸天龍神。散香花。皷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有三十二種瑞事。
普曜經。菩薩生時。九龍在空。降微細雨。不冷不熱。浴菩薩身我今灌沐句者。言今而稽古。所以遵佛佛灌頂之浴式也。功德聚者。所以見像教之法。儼然三世一時。光潔嚴好。世間無比也。
珠林。五濁。謂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也。眾生濁者。謂眾生多諸獘惡。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脩齋法。故名眾生濁。見濁者。謂正法[A21]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脩善道。是名見濁。煩惱濁者。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鬪諍。諂曲虗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命濁者。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是名命濁。劫濁者。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謂減劫中。人壽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也。此下二句。謂眾生之本源。與諸佛本源。無二無別。秪為一念緣起。相應五濁境界。與諸佛境界少異。究竟諸佛眾生。悉是強名。即今設浴。不啻為灌沐諸佛之像。亦復能令眾生。滌除五濁之垢。同證如來清淨法身也。
浴身偈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唵䟦折囉惱迦吒莎訶
【箋】可以水洗者。以其有身垢也。心本無生。垢從何有。究竟覔心了不可得。云何受滌。於無受滌處。方好道個內外光潔。
浴前先洗淨。須細行。不得以洗淨水入浴釜。
【箋】此條。雲悽附後。謂入浴當預知。故置前也。
先以湯洗面。從上至下徐徐洗之。
【箋】面門真人出入處。為一身最尊。浴堂。當別置盆水洗面。洗浴水雜沉下垢故。
不得麤躁。以湯水濺鄰人 不得浴堂小遺。
【箋】入浴。為潔其身。小遺浴堂。則求潔而反污。既污自身。復污大眾。以致登殿禮佛誦經成不淨法。莫大之罪。其將誰歸。
不得共人語笑。人天寶鑑云。一沙彌入浴戲笑。遂感沸湯地獄之報。
【箋】浴堂禁語。不得以水互相澆。不得以水澆火。不得調語。不得用水太費。不得止中浣衣。不得先師入。不得在上座前先浴。入浴戲笑。報感沸湯。今不自嚴。後亦當爾。冷熱繇[A22]己。瘡疥先人。勿謂裸形。神在汝側。
沐浴。非祗去其身垢。當使心垢淨盡。彼沙彌入浴戲笑。非惟身垢未除。而心垢[A23]已如山嶽。所以感報。為千古鑑戒。
萬峰浴室銘。山巍路遠。致其柴薪。瀹斧燃火。効其勞勤。一月六浴。叢林罕聞。沙彌戲笑。沸湯澆淋。洗心滌慮。日新又新。何以報德。忽悟水因。
不得洗僻處。
【箋】僻處。盆中先洗淨故。
凡有瘡癬。宜在後浴。或有可畏瘡。尤宜迴避。免[A24]刺人眼。
【箋】十誦律。佛在舍衛國。有比丘癩病。求治藥師耆域。域告比丘。汝可洗浴得瘥。比丘言。佛未聽入浴堂。諸比丘白佛。佛許僧後浴故說此五利。一。除垢身清淨。二。除寒泠。三。除煩熱。四。除身中風。五。得安穩。
不得恣意久洗妨礙後人 脫衣著衣。安祥自在。
【箋】衣之於身。能知寒暑。要著便著。要脫便脫。直見大用現前。故得安祥自在。
湯泠熱。依例擊梆。不得大喚。
【箋】浴堂設板。若湯冷。鳴二下。湯熱鳴三下。行者。即會添減調和。若大喚失威儀故。
禮。履席。謂浴後。履前席也。衣布飾身及履進飲以盈氣。今知浴。設菓窳茶湯於浴室。皆本溫室福田二經。與禮大同。
洗足偈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神力具足。所行無礙。
【箋】前偈內外光潔。支體百骸。無不淨極。今此偈為尋常洗足說也。或臨浴洗足。默念是偈。亦可。也三十二相。足為第一相。當知如來之道。不出行解二門。若[A25]但解無行。猶弗解也。若但行無解。猶弗行也。行解雙兼。滿足六度。則神力無不具足。所行無有障礙。是故行一波羅蜜。具足無量波羅蜜。無量波羅蜜。不出此一波羅蜜。故曰所行無礙。
五燈。臨濟問趙州。如何是西來意。州云。適遇老僧洗脚。濟作聽勢。州云。會即會。噉啄作麼。
睡臥第十四
【箋】法句譬喻經。一比丘飽食。入室閉房靜眠。佛告比丘。汝宿命維衛佛時。曾得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却眠。不惟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虫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蚌之虫樹中蠧虫。各五百歲。此四品虫。生將五百歲。乃覺連綿羅網。不取出要。今始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
離睡經。時佛在鹿野苑。為大目連曰。云何而欲睡。莫行想。莫分別想。如欲睡當離。若睡不離者。如所聞法所誦法。當廣為他說。乃至當行。當以泠水洗眼。及洗身。當以兩手挑兩耳。當起出講堂。四方視星宿。當護諸根。
善[1]是律。臨睡時。應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無常。於六念眾。隨一一念。
珠林。摩偷羅國。有一男子。從優婆笈多出家。睡眠。笈多化一鬼。有七頸。手捉樹枝。身懸空中。比丘見[A26]已。即便驚覺。生大怖畏。歸白笈多云。見彼林有一鬼。七頭。當我前。手捉樹枝。身懸空中。甚可怖畏。笈多言。此鬼不足畏。睡眠最可畏。若汝為此鬼所殺。必不入生死。若為睡眠所殺。則生死無窮。比丘即還坐禪。畏此鬼故。不敢睡眠。精進思惟。得羅漢果。
攝論。處夢謂經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困來一覺睡。睡足又爬起。爬起如睡時。睡時非小死。老僧若不睡。何以到如此。老僧若不睡。阿誰相舉似。起中睡。睡中起。你是我。我是你。黃梅晴處家家雨。良久云。向曉愜孤坐。高凭繡石苔。雲隨雲共起。暗與日俱迴。果熟驕黃墜。香分小白開。目前看不足。𢹂杖復歸來。
五燈。溈山睡次。仰山來問。師便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師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看。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少頃。香嚴亦來問訊。師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與我原看。嚴。點一碗茶來。師曰。二子見解。過於鶖子。
◎仰山臥次。僧問。法身還解說法也無。仰曰。我說不得。有一人說得。曰。說得的人在甚麼處。仰推出枕子。溈山聞曰。寂子用劍刃上事。
◎忠國師。因丹霞來訪。值睡次。乃問侍者躭源云。國師在否。者曰。在即在。秪是不見客。霞云。太深遠生。者云。莫道上座佛眼也覰不見。霞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師睡起。侍者舉似師。師打二十棒趁出。丹霞聞云。不謬為南陽國師。徑山杲云。國師幸自高眠。侍者播揚家醜。不因多口丹霞。爭見國師哮吼。敢問大眾。國師既在。為甚麼不見客。若者裏見得破。非惟知躭源落節。亦見自[A27]己有出身之路。雖然如是。莫將閒學解理沒祖師心。
◎台州師彥。居睡巖坐磐石。終日如愚。每日喚主人公。復應。乃曰。惺惺著。他後莫受瞞。
◎洪覺範。為隆慶閑傳贊曰。潛菴為予言。閑為人氣。剛而語急。甞聞宿。見其坐而假寐。夢語滾滾。領略識之。皆古老機緣。初以適然。[A28]已而每每連榻。於般若薰聞不一。而沉佇自起現行閑之去留。踐履之驗。非聞薰不一者也。
◎圓悟和靈源。瞌睡歌。懵懵懂懂無巴鼻。兀兀陶陶絕忌諱。任信流光動地遷。不論冬夏惟瞌睡。個中滋味佛不知。空咄蚌蛤與螺螄。放身不管臥水底。興發長挨布袋兒。鼻息如雷誰顧得。尋常少見有醒時。沒醒時。良有以。要明瞌睡中宗旨。從來一覺到天明。佛來不解擡身起。縱使舒光徧大千。終難換我無憂底。校疎親兮渾打失。瞌睡根靈真窮詰。有人契會便同參。睡著須知更綿密。
◎圓照本。謁天衣。衣舉天親從彌勒內宮而下。無著問。人間四百年。彼天為一晝夜。彌勒於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證無生法忍。未審說甚麼法。天親曰。秪說這箇法。如何是這個法。師久而開悟。而喜寢。鼻息鼾𪖙。聞者厭之。白於衣。衣曰。此子。我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一日室中問師。即心即佛時如何。師曰。殺人放火。有甚麼難。名遂[1]藉。
寢息偈。
【箋】此偈。當與睡眠始臥偈合看。詳見第五篇。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念。
【箋】當觀自心如月輪圓滿清淨。於月輪中。觀梵書卍字。光明朗耀。
經律。通制出家弟子。初夜精勤佛道。勿貪睡眠。懶惰放逸。故醒覺時。當誦此偈 時寢息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故曰以時。若宰予當晝而寢。非時也。釋子大事未明。所作未辦。馳求心未歇。非時也。亦有身安。而心未安。亦曰非時。若大事[A29]已明。所作[A30]已辦。馳求[A31]已歇。身心俱安。故曰安穩。乃相應以時也。今世人但知晝以日為恩。而不知夜以月為德也。月為德者。如華嚴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為一切眾生。臨於昏夜。若無主夜神衛護。則為野干魑魅擾亂。不得安隱眠息。以得夜神衛護之恩。能令眾生。安隱不動之地。安息無夢之鄉。
華嚴。以得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故。善男子。我於夜暗人靜時。鬼神盜賊。諸惡眾生。所遊行時。密雲重霧。惡風暴雨。日月星辰。並皆昏散。不見色時。即以種種方便。而救濟之。一切眾生。於夜暗中。遭恐怖者。現作日月。夜諸星宿。種種光明。而度脫之。
華嚴要解。初位以婆珊表者。婆珊演底。此云主當春生。即經云。趣入菩薩諸地。行一切佛法。所從主也。二。普德淨光。乃婆珊塵刼之師。以表覺體。示登地之行。與覺體一也 睡魔。為障道之鋒先。昏沉。乃無記之殿後。驀然覆葢將來。風吹石擊。喚之不醒。電閃雷轟。驅之不去幻哉。無情而生情。無畏而生畏。皆由背覺合塵。迷真逐妄故也。若乃至人無夢。大聖絕情。洞見晝夜之理如一。明暗之色不二。如隆慶閒熟睡寐語。潛菴聽之。皆古老機緣。圓照本。鼻息鼾齁。天衣讚之為精進道助。乃至睡晤醒寂。無出無入。無去無來。是名那伽大定。
臥須右脇。名吉祥睡。不得仰臥覆臥。及左脇臥。
【箋】右脇臥者。釋迦佛之遺式也。故曰吉祥。吉祥臥者。右手曲肱而枕也。不仰臥者。不尸寢也。覆臥者。偃臥也。
寶梁經。仰臥。是修羅臥。覆臥。是餓鬼臥。左脇臥。是貪慾人臥。右脇臥。是出家人臥也。
黃庭經。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闕。後有命門。若仰臥覆臥。則命門與丹田之氣不伸。故有亂夢顛倒之境。
靈樞經。天不滿西北。故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聰明。地不滿東南。故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徤。故曲肱而枕者。虗左以實右也。
不得脫裏衣臥。
【箋】志於道者。睡眠時少。經行時多。或勞倦至極。暫臥少時。古人圓木為枕。所以自警。常令醒寂。若脫衣臥。則放意恣睡。志氣昏墮。差如小死。與道遠矣。唐張志和。學仙。一生臥不脫衣。其嫂為製衣。通身密縫。遂其志也。余參天童密老人。時行後架。歷堂舍十餘進方到。適當寒時。夜起怕冷。遂不脫衣臥。至今三十餘年。習以為常。而舟居著衣夜臥。殊覺快便。
不得臥牀上笑語高聲。
【箋】日作夜息。所以體察天地陰陽之理。乾動而坤靜也。若陰陽失位。理必乖違。是以臨臥。當寂然無聲。若靜夜笑語高聲。則為鬼神所呵。論語寢不言。葢有自也。
不得聖像及法堂前。𢹂溺器過。
【箋】周禮。天官曰。太尉掌王燕服。凡褻器。鄭司農云。褻。溺器也。名虎子。亦名伏虎 此言便利穢褻不淨之器。不可在尊長前𢹂過。況巍巍聖像前。敢褻慢哉。
圍爐第十五
【箋】古尊宿開堂說法。煅煉衲子。謂之開爐。或以禪堂作地爐。為禪眾禦寒也。
五燈。趙州示眾云。老僧三十年在方丈。火爐頭有個無賓主話。直至如今無人舉著。
◎臨濟。與河陽木塔長老。同在僧堂地燼邊坐。因說普化。每日在街市。掣風掣顛。知他是凡是聖。言未了。普化入來。師便問。汝是凡是聖。化云。汝且道我是凡是聖。濟便喝。化云。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廝兒。却具一隻眼。師曰。賊。化云。賊賊便出去。
◎明招謙。與僧擁爐。僧問。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那句是主。那句是賓。謙指火曰。與我向此中拈出一莖眉毛得麼。僧曰。非但學人。盡大地人。喪身失命。謙曰。汝因甚把髻投衙。徑山杲曰。這僧有頭無尾。明招有尾無頭。若人道得頭尾圓全句。雲門與你柱杖。
◎法昌在分寧之北千峯萬壑。古屋數間。師力耕火種。殊安樂之。衲子至。不堪其枯淡。多棄去。開爐日。以一力撾皷。陞座云。法昌今日開爐。行脚僧無一個。惟有十八高賢。緘口圍爐打坐。不是規矩嚴難。免見諸人話墮。直饒口似枰錘。未免燈籠看破。不知道絕功勳。安用修因證果。喝一喝云。但能一念回心。即脫二乘覊鎻。
◎[1]右霜楚圓慈明。與永首座同到汾陽。永未盡其妙。從師二十年。終不脫灑。一夕圍爐。深夜師以火筯敲炭曰。永首座。永首座。永咄曰。野狐精。師指永曰。訝郎當漢。又甚麼去也。永乃豁然。
◎丹霞天然。過慧林寺。遇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呵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我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眉鬚墮落。
◎龍門清遠佛眼。寒夜孤坐。撥爐見火一豆許。恍然自喜曰。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遽起閱几上傳燈錄。至破竈墮因緣。忽大悟。偈曰。刀刀林鳥啼。披衣終夜坐。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念之永不忘。開門少人過。圓悟因詣其寮。舉青林搬三轉柴話驗之。
雪岩上堂。火炙胸前煖。風吹背後寒。西來端的意。親切不相干。既是親切。為甚不相干。德山見龍潭石屋上堂。十月初一開爐諸方說寒道冷。福源一味尋常。不會安排施設。深深埋兩個炭團。滿滿堆一爐黃葉。莫嫌火種無多。只要煖氣相接。放下重簾。密糊窻紙。又誰管屋上濃霜。庭前深雪。但得自家一團和氣。外邊冷言冷語不須聽。由他歇好。諸禪德。本色住山人。且無刀斧痕。
不得交頭接話耳說話。
【箋】冷便向火。是衲僧本分。柴頭橫三豎四。火聚通紅。為衲子發大機用。慶快平生。若是無意致阿師。這邊那邊。喧喧雜話。過了一冬。於[A32]己何益。
不得彈垢膩火中 不得烘焙鞋襪。
【箋】開爐。原為大眾禦寒。不為一人烘焙。正當潔火通紅。正好薦取個事。若投之以垢膩。烘之以鞋襪。薰蒸穢氣。觸忤火神。兼之得罪大眾。亦非所以自愛。故制。
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後人。稍煖。便宜歸位。
【箋】天寒滴水滴凍。阿誰化炭供眾。地爐生發通紅。一星爆出火鳳。大家照顧褲裩。莫教燒個大洞。得煖須讓後人。坐久自然放縱。工夫妙在經行。話頭得力照用。一任屋角寒風吼似雷。鐵壁銀山吹不動。
在房中住第十六
【箋】寮舍全備。乃成叢林。惟道德功行者居焉。古人一機相契。或著槽廠。或明窓下安排。或眾公舉司執其事。或住禪堂。或東廊下閒住。其間抽爻換象。悉聽方丈裁之。
五燈。仰山偉。律身甚嚴。燕坐忘夜旦。占一室。謝絕交道。有過者。虗[A33]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聞之。以為太絕物。非和光同塵義。面誡之。偉曰。道業未辦。歲月如流。大根器。如雲門。趙州。猶曰。我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又曰。豈有工夫閒處用。矧行偉。根器日刼相倍者。寧暇囿世情。事清談。諛悅人。增我相乎。南賢之。
石屋結制小參。佛祖門風將委地。說著令人心膽碎。扶持全在我兒孫。不料兒孫先作弊。紛紛走北向奔南。昧却正因營雜事。滿目風埃滿目塵。業識茫茫本無據。縱饒掛搭在僧堂。直待板鳴歸本位。聚頭寮舍鼓是非。收足蒲團便瞌睡。癡雲靉靆性天昏。石火交煎心鼎沸。暫時寂寂滯輕安。一向冥冥墮無記。百丈清規不肯行。外道經書勤講議。因果分明當等閒。罪福昭然渾不懼。或遷一榻一間房。放逸縱由身口意。頭上瓦。脚下磚。身上衣。口中味。一一皆從信心檀越人家施。未成道業若為消。捫心幾箇知慚愧。今日三。明日四。閒處光陰盡虗棄。一朝老病來相尋。閻羅催請死符至。從前所作業不忘。三途七趣從茲墮。袈裟失却復再難。鱗甲羽毛披則易。看他古之學道流。直忘人世輕名利。煑黃精。煨紫芋。飯一團。水一器。為療形枯聊接氣。石爛松枯竟不知。洗心更作累生計。物外清間一未高。世上黃金何足貴。刼空田地佛花開。香風觸破娘生鼻。選佛[1]傷中及第歸。圓覺伽藍恣遊戲。茲因結制夜小參。不覺所言成此偈。
更相問訊。須知大小。
【箋】行護。若有得失言語。即須乞歡喜。不經宿。結其罪業。應互相讚美。不得背相毀說。互相譏諷。
欲持燈火入。預告房內知云。火入。欲滅火。預問同房人。更用燈否。
【箋】燈入預告者。恭敬供養心也。燈息預問者。取同房人之便。不敢自便也。
滅燈火。不得口吹。念誦不得高聲。
【箋】息燈不口吹有二義。一。燈上有微細虫。飛聚𦦨上。吾人不見。若口吹。則墮𦦨中而死。失慈悲故。二。燈乃火神所司。人之生也。莫不仗此破暗開明。成熟活命。若口吹。穢氣。不恭敬故。
有人睡。不得打物作響。及高聲語笑。
【箋】彼方睡時。當存愛敬。凡有舉動。心必沉靜。笑語高聲。擊物作橫。令彼不眠動彼嗔病。疊障無明。遮却真性。
不得無故入他房院。
【箋】先天山老人。嘗於寮舍門上。大書莫來合三字。深有意焉。四威儀中。是衲僧巴鼻。正好向自家一片閒田地上著力。切莫東觸西觸驀然被他繫在枯棒。暮暮朝朝。受他鞭逼。
看病第十七
【箋】梵網。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心。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僧祇。有比丘。久病。佛因見之。躬與阿難為其洗身。及衣。又為說法。問云。汝曾看病否。答云。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後。令諸弟子。應看。比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故說瞻病。有五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謂供給病人飲食所須。當看其可食者與之。不可食者則不與也。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謂若看病人所。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穢。但盡心親近。為其洗滌。無起惡賤之心也。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如是。故看病人。但當以慈愍為心。不可為衣食也。四。能經理湯藥物等。謂病人若喜服藥。及別所需。當如實語之。應服與服。不應服。則不應與也。五。能為病人說法。謂看病之人。當為說法。能令病者歡喜。亦令自[A34]己善法有所增益也。
高菴勸安老病僧文。貧道常聞藏教。諦審佛意。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生懶惰心。起我我見。每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鉢乞食。不擇貴賤。心無高下。使得福者。一切均普。後所稱常住者。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非少壯之徒。可得而食。逮佛滅後。正法世中。亦復如是。像季以來。中國禪林不廢乞食。但推能者為之。所得利養。聚為招提。以安廣眾。遂輒逐日行乞之規。今聞數剎住持。不識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法門。苟不住院。老將安歸。更不思常住財物。本為誰置。當推何心。以合佛心。推何行。以合佛行。昔佛在日。或不赴請。留身精舍。徧巡僧房。看視老病一一致問。一一辨置。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敬。隨順方便。去其嗔嫌。此調御統理大眾之楷模也。今之當代。資用常住。資給口體。結托權貴。仍隔絕老病眾僧之物。掩為[A35]己有。佛心佛行。渾無一也。悲夫。古德云。老僧。乃山門之標榜。今禪林百僧之中。無一老者。老而不納。益知壽者之無補。反不如夭死。願今當代。各遵佛語。紹[1]龍祖位。安撫老病。住持有無。隨宜供給。無使愚昧。專權。滅裂。致招來世短促之報。切宜加察。
寶訓。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咨嗟歎息。如出諸[A36]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煑。不嘗不與食。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單乎。或值時暑。察其色曰。莫太熱乎。不幸不救。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知事或他辭。師吒之曰。昔百丈。為老病者立常住。爾不病死也。四方識者高其為人。及退雲居。過天台。衲子相從者。僅五十輩。間有不能往者。涕泣而別。葢其德感人如此。
冥禪記。晉康法朗。學於中山。永嘉中與四比丘。回入天竺。過流沙。千餘里。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沒人。朗等下拜。見二僧各居。一人讀經。一人患痢。穢垢盈房。其讀經。日不營視。朗等。惻然為之浣濯。至六日。病者注痢如泉。料理不倦。其夜並謂。病者必不移旦。明晨往視。容色光恍。屋中穢物。皆是花香。並悟得道冥士試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禮覲。朗等先厭讀經者。無慈心。聞[A37]已。敬禮悔過。讀經者曰。諸君并至。同當入道。朗宿學業淺。此世未得願也。謂伴云。慧此居植根深。當現世得願。因留之。朗後還中山。為大法師。道俗宗之。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超然居士趙令矜撰。常謂諸苦之中。病苦為深。作福之中。省病為最。是故古人。以有病為善知識。曉人。以看病為福田。所以叢林為老病者設。今叢林聚眾。凡有病。使歸省行堂。不惟修省改行。以退病。亦欲人散夜靜孤燈獨照之際。究索大事。豈徒然哉。既命知堂。以司藥餌。又戒常住以足供須。此先佛之規制。近世不然。堂名延壽。鄙俚不經。病者不自省咎補躬。乖方湯藥妄投。反成沈痼。至有酷疾不參堂。以務疎逸者。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知堂名存實廢。或同路人。常住急以日用。殊不存撫。又復失優波待老病之意也。由是病人呻吟痛楚。日益增極。過在彼此。非如來咎。縱有親故問病。率皆鄉曲故舊。心既不普。事恐有差。今法輪病所。煥然一新。葢有本分人。事事色色成辦。無可論者。惟有病人。宜如何哉。省躬念罪。世之有識者。皆能遠此。衲僧分上直截機緣。當於頭痛額熱之時。薦取掉動底。於聲冤呌苦之際。領略徹困心。密密究思。是誰受病。人既不見。病從何來。人病雙亡。復是何物。直饒見得分明。正好為他將息。
五燈。[A38]茗溪道行。嘗曰。我有大病。非世所醫。僧問曹山。古人云。我有大病。非世所醫。是甚麼病。山曰。攢簇不得底病。曰。一切眾生。還有此病也無。山曰。人人盡有。曰。和尚還有此病也無。山曰。正覓起處不得。曰。一切眾生為甚麼不病。山曰。一切眾生若病。即非一切眾生。曰。未審諸佛還病也無。山曰。有。曰。既有。為甚麼不病。山曰。謂伊惺惺。
上封佛心才上堂。一法有形該動植。百川湍激競朝宗。昭琴不鼓雲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維摩病則上封病。上封病則柱杖子病。拄杖子病則森羅萬像病。森羅萬像病。則凡之與聖病。諸人還知病本起處麼。若也覺去。情與無情同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其或未然。甜爪徹蒂甜。苦[A39]瓜連根苦。
◎道悟真。臥病。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粥飯頭不得氣力。良久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老鼠尾上帶研推。
◎雲巖不安。道吾謂曰。離此殻漏子。向甚處相見。巖曰。不生不滅處相見。曰。何不道。非不生不滅處。亦不求相見。
◎慧日禪師。生削[A40]䰂於譚空禪師。不納戒。所衣以雜綵挂身。常㨦小青竹謁西院陞其堂。院見笑曰。入涅槃堂裏去。師應諾輪竹杖而入。時有僧五百染時疾。師以杖次第點之。隨點而起。
警訓。省病。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窓無紙。爐有寒灰蓆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徤時都為別人忙。老僧自有安閒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看病偈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箋】疏。乖違成病。知空則永無乖 菩薩見一切病人。作自[A41]己想。不啻以草根樹皮之藥而治。兼以柔軟語。安慰其心。勝一服清涼散。當此願者。謂眾生各執情見。以成痼疾。故其病不一。而藥亦不一。菩薩見病人來。隨其病源。破其情執。因病發藥。斷其病苦。復其本元。故當願下兩句。便是對病之藥案也。夫人之於病者。患有此身。殊不知此身本無。緣以地水火風四大而成。若一大不到。不能成其身。若一大增減些子。則諸根違和。故曰乖諍。然當云何。是離乖諍之法藥也。你纔起一離念。便是乖諍起處。當知此身。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生既無生。病從何起。起處不得。是真空寂矣。
若有病人。當慈心始終看之。
【箋】徑山具德禮禪師。能料諸方禪病。晨起。凡事必以看病為先。而病人所需藥物。毋論貴重。必給之。以待病愈為快。如是三十餘年。未嘗少倦。故四方衲子。感恩。從者如雲 昔文殊菩薩。命善財童子採藥。善財云採甚麼藥。文殊曰。是藥採將來。時善財拾一莖草。度與文殊。殊曰。這一莖草。亦能生人。亦能殺人。法昌曰。善財拾得一莖草來。[A42]已被文殊瞞過。如文殊道是藥採將來。善財道何處不是藥。豈文殊又揀道。何處是藥耶。法昌且代善財問。有一種藥。生長無陰陽山谷之地。形之不可求。味之不可得。雖使神農再世。亦不能形而味之。且道這一種藥。是甚麼藥。作麼生採。有能代文殊轉一語否。若能轉。其人當於形味之外。一言之下。可以除眾之病。茲藥谷善醫從予問道。有年。於癸巳冬薙髮。意將棄醫參禪。噫。禪豈別有耶。祗消明盡醫理。佛法自然現前。所以迦文名三界醫王。何不依而行之。余故於子未薙髮前。命名上藥。既薙髮後。示號藥谷。此名。此號。即善財拾一莖草處。即我所謂無陰陽山谷之地也。於斯見得。可以見文殊命善財採藥之意。可以見善財拾藥之意。可以見法昌代善財之一問。可以見將來代文殊之一答。乃至不妨以向上。更向上。秖向未開口處。未拈藥時。直見第一義諦也。向上事。未能頓悟。且以向下事。為子道破。向下事者。六度齊修。亦可以漸及向上事。梵網云。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病且貧者。或以藥施。或以方施。病且富者。或不受其謝。而勸之齋僧。或一。以至百千萬計。或受其謝。不為[A43]己用。為飯僧功德。即檀波羅蜜也。病之苦者。穢不堪近。而弗懼却。秪以好心看之。即忍辱波羅蜜也。夫病之起。莫不由於貪嗔痴而成痼疾。當以尊重口戒之。勿貪。勿嗔。勿癡。凡藥石之忌者。戒之勿食。即戒波羅蜜也。看人之病。作自[A44]己想。忙也看。閑也看。看之不倦。直待人病愈。而我心方安。即精進波羅蜜也。人之患病不一。非多讀書。不能盡人之性。然讀書多。而議論不一。苟非確見。則以書而廢人。故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望聞問切之外。當深體察。如向病人身中走過一徧。洞見臟腑。始知其受病之源。從何經絡。楞嚴云。知賊所在。然後發兵討除。知賊所在。則伐兵不亂。而除賊不難。知病所在。則用藥不謬而除病亦易。知病之源。而不謬看者。即智波羅蜜也。既知病之受處。而收功在用藥。夫病。賊也。藥。兵也。用藥如用兵。不得[A45]已而用之。勿使兵亂而為賊。藥亂為病。如砒鴆之毒。不可用也。而猶有可用。參芩之補。可用也。而猶有不可用。當辨其病之損益何如。所以拈一味藥。照用隨時。臨機變化。生之以殺。殺之以生。惟在掌握中運之。所謂醍醐毒藥。一道而行。即禪波羅蜜也。此看病之六度齊修。則身等醫王。[A46]阿難代文殊之一答。而何有於善財之一莖。
到尼寺第十八
【箋】沙彌尼。亦云沙彌離。亦云勤女○佛告諸弟子。汝慎莫妄度沙彌離。女人[A47]姿態難保。悅在須臾。更生惡意。譬如水泡一起。一滅。無有常定。能見人根。觀其大行。見其宿罪。今以盡度便得道者。急當度之。自非菩薩羅漢。不可度尼 比丘到尼寺。除僧差羯磨。說戒。外數數入者。非梵行也。澄觀大師十事自勵云。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鉢之側。今人不顧佛祖明訓。不避世人嫌疑。數數入尼寺之門。為佛法王法之所呵棄者。廉耻殆盡。
有異坐。方坐。無異坐。不得坐。
【箋】異坐者。別坐也。
四分。露現坐。屏覆坐。俱制。此雖別坐。亦不可久坐。遠嫌疑也。
◎若說法。至日暮者。波逸提。
不得為非時之說。
【箋】非時者。謂非尼寺所說之言。猶服藥知藥忌也。故曰。說法不及時。是法亦非法。
四分。入尼寺說法。不過五六語。過者。犯。
法華。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況非時說乎。
若還不得說其好醜。
【箋】大圓鏡裏。本無好醜。如芍藥花開菩薩面。椶櫚樹長夜叉頭。影入鏡中。而鏡終不道我是夜叉。我是菩薩。若道。則此鏡非妖即怪。當下撲破。你看菩薩夜叉。好醜之相。在甚麼處。
不得書疏往來。及假借裁割洗浣等。
【箋】內則。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故少年僧尼。書疏往來等事。雖戒律氷清。心境兩寂。旁觀者。能無異論。以至日久月深。或心志失守。而有玉通晚年之憾。故痛絕之。
不得手為淨髮。
【箋】男女觸體而心不亂者。自古惟柳下惠一人。即阿難猶遜一籌。當此薄世。縱使柳下惠生於今日。亦當效魯男子無疑。今與尼淨髮。縱不亂心。形跡不雅。使彼同類淨髮。則嫌疑永息。
附 無二人。不得單進。
不得彼此送禮 不得囑托尼僧入豪貴家化緣。及求念經懺等。
【箋】叢林興工拮据。非不望檀越之施。必待緣熟。果然道德高邁。行業真實。則不求施而施來。不募緣而緣至。何必用如許心。旁人觀之。如鼠竊狗偷之狀。所緣未遂。疑謗漫生。縱使梵宇高出須彌。不足羨也。何如修[A48]己待緣而成者也。經云。若以少物贈遺。縱使七寶塔成。種種莊嚴。不如清淨持戒。即是供養如來真寶法身。
不得與尼僧結拜父母姉妹道友。
【箋】八敬法。百歲老比丘尼。見七歲小沙彌。應禮拜。今有沙彌反拜尼僧。大違佛制。不知辭親割愛。所為何事。若不學道。即不孝論。今禿人少年。不知羞耻。為求惡利。結拜乾娘。非惟佛法之所不容。而王法亦當痛治。嗚呼。父母非親誰更親。昧却真心拜婦人。安得吹毛橫宇宙。鄭風掃盡見天倫。
張梅村擬寒山詩。離親為出家。出家反結拜。世上雖有緣。僧中却無賴。一頂如來衣。竟被他販賣。出此敗家兒。佛也無可奈。
至人家第十九
【箋】正法念經。彼惡比丘。現持戒相。令彼檀越。心信敬[A49]已。共諸朋侶。數數往彼檀越家。如是比丘。隨[A50]己所聞。少知佛法。共其同侶。為彼檀越說所知法。如是方便。欲令檀越為彼比丘所得利養。而施與之。如是比丘。形相沙門。第一大賊。
冥祥記。宋僧規。為京兆張瑜。請在家供養。無疴忽暴死。二日乃蘇。曰。被五人縛去。俄至一城。監官執筆觀簿。又一人朱衣玄冠來。曰。簿上無此人名。監官曰。殺鬼何以濫將人來。乃鞭之。頃有使者稱天帝。喚道人即至。帝曰。汝是沙門。何不勤業而為小鬼橫捕耶。但命未盡。今當還生。宜勤精進。勿屢遊白衣家。殺鬼取人亦多枉濫。如汝比也。語畢。還遣使送歸。還至瑜家。
五燈。雲門到江州。陳尚書家齋。纔到便問。儒書中即不問。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麼生是衲僧行脚事。師曰。曾問幾人來。曰。即今問上座。師曰。即今且置。作麼生是教意。曰。黃卷赤軸。師曰。這個是文字語言。作麼生是教意。曰。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師曰。口欲言而辭喪。為對有言。心欲緣而慮忘。為對妄想。作麼生是教意。書無語。師曰。見說尚書看法華經。是否。曰。是。師曰。經中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書無語。師曰。尚書且莫草草。三經五論。師僧拋却。特入叢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書又爭得會。書禮拜曰。某甲罪過。
◎大同濟。訪龐居士。士曰。憶在母胎。有一則語。舉似阿師。切不得作道理主持。師曰。猶是隔生也。士曰。向道不得作道理。師曰。驚人之句。爭得不怕。士曰。如斯見解。可謂驚人。師曰。不作道理。却成作道理。士曰。不但隔一生兩生。師曰。粥飯底僧一任檢責。士鳴指三下。
◎丹霞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洗菜次。師曰。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藍。叉手而立。師又問。居士在否。女子提藍便行。師遂回。須臾士歸。女子舉前話。士曰。丹霞在麼。女曰。去也。士曰。赤土塗牛奶。又一日訪龐居士。至門首相見。師乃問。居士在否。士曰。饑不擇食。師曰。龐老在否。士曰。蒼天蒼天。便入宅去。師曰。蒼天蒼天。便回。
◎巖頭豁。因沙汰。甘贄家過夏。補衣次。贄行過。師以鍼作劄勢。贄遂整衣。欲謝。妻問。作甚麼。贄云。說不得。妻云。也要大家知。贄舉前話。妻云。此去三十年後。須知一回飲水一回咽。女子聞云。誰知盡大地性命。被奯上座劄將去。
到人家偈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箋】大解脫道人。普見千門萬戶。無非一華藏玄門。一華藏玄門。容納千門萬戶。所以識得涅槃心。悟入差別智。了却差別智。討甚涅槃心。君不見。屠門酒肆。處處道場。柳巷華街。頭頭般若。雖然。須是全體作用。方得自在無礙。若有一絲頭不斷。便拘絆殺人。
入其家舍。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箋】疏。未入。則諸家差別。入[A51]已。惟一無多。如入佛乘。無二三也 家舍。非無謂入也。謂化度之緣[A52]已熟。故曰當願。佛乘者。法華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佛乘是也。其餘諸乘。各執異見高下不齊。惟佛一乘。無高無下。無今無古。無去無來。無齊不齊。故曰。三世平等。
華嚴。知諸世間悉平等。莫非心語一切業。眾生幻化無有實。所有果報從茲起。
有異坐。當坐。不宜雜坐。
【箋】世尊預知末世澆漓。輕毀佛法。故制此篇。以警後學。不得與俗人雜坐。講說世諦。
人問經。當知時。慎勿為非時之說。
【箋】如來觀機投教。五時說法。不出個知時。歷代祖師。鉗錘煅煉。亦不出個知時。故知知時默者。其聲如雷。不知時說者。即波旬說。今諸方以諷[A53]刺。怒罵為說法。是則固是。未免旁觀者哂。
不得多笑。
【箋】內則。男子入內。不笑不指。
主人設食。雖非法會。亦勿失儀軌。
【箋】道人到處。即法會。主人信心。即道場。所施既信。受供宜誠。葢有不知慚愧。略無威儀。且不能增長其信心。而反生其疑謗。故制。
無犯夜行。
【箋】道人青天白日。正大光明而行。猶遭人簡點。況犯夜乎。即今王令稍嚴。不許夜行。投明須到。且道既不許夜行。如何得投明即到。聞者寧不驚惕。
不得空室內或屏處。與女人共坐共語。
【箋】增一經。莫與女人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毗尼事義集要。迦留跎夷。與親友婦齋優婆夷。互相繫意。於乞食時至其家。共牀坐。說非法語。毗舍佉母。聞聲闚見。白佛結戒。
四分。若比丘。共女人獨在屏覆障處。可作淫處坐。說非法語。有住信優婆夷。於三法中。一一說法。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一一治。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燈錄。道林。隱居太白山。路絕登涉。木石濟形。絕無營慮。奉勅住興國。未幾。逃梁山。鑿窟而住。師不以女人染緣。不面為說法。不受食。不令至室。臨終所親。有問疾者。隔障潛知。遽止之。不令面。
不得書疏往來等(同前尼寺)。
附 不得左右邪視。
【箋】古云。欲知其人。視其眸子。凡眸子不正。其心不端。
不得雜話。
【箋】雜話。剽竊流俗之言。如亂絲之絆荊棘。絕無頭緒。若鴞鳥之呌荒丘。且多怪响。未有不怨聽者也。
若與女人語。不得低聲密語 不得多語。
【箋】長阿含經。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不得詐現。威儀。假粧禪相。求彼恭敬。
【箋】威儀貴本分。詐現非真實。禪相本無相。無相豈粧得。縱使粧得成。難逃真鑑識。如猿學打坐。外像內心忒。微微境風生。嬉戲偷果食。瞻彼高尚人。澄定久深默。又如在紅爐。精金無變色。
不得誑說佛法。亂答他問。求彼恭敬。
【箋】五燈。百丈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惟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師曰。汝問。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A54]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例津送。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聚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此。食後師領眾至山後。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抵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個甚麼。師曰。近前來。向汝道。檗近前打師一掌。師笑曰。將謂胡鬚赤。更有赤鬚胡。時溈山。在會下作典座。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麼生。座撼門扇三下。司馬曰。太麤生。座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玉磵林。頌北斗裏藏身。五祖戒罷參席。訪遊晤林。林詢頌意。舉目視之。戒曰。果如是。雲門一值一錢。公當失兩[1]日。遂去。林竟如所言。戒晚年亦損一目。今妄意先德之言。疑誤後生。林可為戒。
不得送盒禮效白衣往還。
【箋】四分律。送物與白衣家。謂之污他家。謂與者喜。不與者怨。遂生誹謗。故制。
不得管人家務。
【箋】天性至親。忍心割愛。為求道故。當屏除一切世緣。猛力參學。庶幾報恩有地。有輩無知。身雖出家。與俗無異。乃至脇肩諂笑。今日到某老爺家說事。明日到某相公家攀緣。自[A55]己本分事。全不提起。一朝老病相催。老爺相公。多替你不得。
不得雜坐酒席。
【箋】梵網。不得止酒舍。雜坐尤其不宜。謂酒人之中。多猖狂。雖不與之共飲。萬一為彼輕薄。污辱法門。故制不得結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尼僧結拜義同)。
不得說僧中過失。
【箋】與俗士談論。當以誠諦之語發其信心。若說僧過如以利刀斷其信根故。今諸方公道久廢。佛法不行凡有小事動輒刻揭。告訴官長借勢威嚇欺凌法屬削弱法門。痛哉。世上若存公道在。白衣說法比丘聽。
省親第二十
【箋】五燈。睦州陳尊宿。至孝。嘗織蒲鞋以養母。故諸方有陳蒲鞋之稱。因巢宼入境。師標大草屨於城門巢欲去之。盡力不能舉。歎曰。此中有大聖人遂含去 睦州織蒲鞋養母。不用施物而供者。不敢置母於不義之地也。當時標草屨於城上。以禦巢宼。而草屨。曷足以當萬夫之勇乎。誰謂萬夫之勇。竟不能動一艸屨誠孝之所感也。今之為僧者誰不受父母養育之恩。而有其身。一旦登枝。自謂出世。乃不顧高堂。絕菽水之歡。室中受饑寒之苦。於心安乎。較之睦州之孝。以為何如。
高僧傳。周洛京福先寺道丕。唐之宗室。父從軍至霍山。後丕雖童時戲。終鮮笑容。七歲絕葷羶。白母禮保壽繼能法師。十九通經義。又駕遷洛京。長安焚蕩。時劉開道作亂。荷母入華山。安止巖穴。時穀勇貴。每斗萬錢。丕乞食供母。母問。食未。對曰。向外齋耳。恐傷母意。年二十。母曰。汝父霍山亡後。戰場骨曝霜露。汝能收歸葬。不亦孝乎。遂辭母往霍山。立草菴聚白骨。晝夜誦經。曰。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我今至孝。豈無靈驗。倘羣骨中。有動轉者。即我父遺骸也。一心注想。目未輕捨。數日間。果有枯髏。從骨聚中躍出。搖曳良久。丕即躃踴抱持。貴歸華陰。是夜其母。夢夫歸舍。明晨骨至。其孝感聲譽日高。道行益廣。後唐莊宗明宗。凡內建香壇應制談論。都居元席。
筆飡。道興。為沙彌時。天下大亂。母為賊掠去。離城六十里。尋逐至。[A56]已被傷未絕。賊見曰。此僧誠為至孝。逐母至此。便不盡命。乃背母還城。
◎釋大同。至孝恨蚤喪父母至忌日必流涕不[A57]已。養母純至。非惟順色溫良。而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特戒甚嚴一鉢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餘卷。
◎下定林。至孝。輕財好施。家貧母亡。太守賜米五千石。不受。乃身自負土。種植松栢。廬於墓所泣血三年。遂斷髮。
寶訓。晦堂曰。先師進止嚴重。見者敬。畏衲子因事請假。多峻拒弗從。惟聞省視親老。氣色穆然。見於顏面。盡禮津遺。其愛人恭孝如此。
◎元允恭。憶母詩。霜殞萱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賣袈裟貰米歸。
雜錄。恭行[A58]已。上虞人。平生苦學。內外典靡不研究尤工詩。母老無託。乞食以養。嘗與母渡錢塘詩云母在藍輿子在途。子行不上母先呼。斷橋流水斜陽外。羞見寒林返哺烏。觀此。知其為人矣。
石屋送慶侍者回里詩。汝師年老中山寺。朝暮無人可瞻視。不歸洒掃執巾瓶。師資禮法合也未。汝母兼又年紀高。除汝一人更無二。望斷秋風未見歸。倚門日日長垂淚。離師棄母入山來。所圖畢竟成何事。古言孝為百行先。在俗在僧誰不然。侍師奉母名敬田。何須入眾并參禪。忽然思靜又嫌喧。短䇿不妨間往還。
省親偈 孝順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箋】鈔。以是至德者。孝經註夫子語曾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註。至德表孝悌也。要道者。禮樂也。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當孝行無始終也。
大集經。世間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父母捨我。為先覺故。今翻令事者。生長法身故。護養一切者。一切眾生皆我子。故護之。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養之。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平等敬之。法身佛故 此頌。乃世尊孝順父母之法式也。此願者。當願學世尊所行之孝道也。然則孝道之法。當云何。下兩句。正顯孝順之旨。當知世尊之事父母。同於事佛也。何謂同於事佛謂佛佛出世。莫不以孝順至道之法相傳。故曰孝順父母。同於佛也。護養一切者。言父母慈愛。生我育我護我念我等恩。昊天罔極。為人子者。亦當念護養之恩。報以孝順之道。而無違於一切也。
若詣俗省親。先入中堂禮佛。或家堂聖像端莊問訊。次。父母眷屬等一一問訊。不得向父母說師法嚴。出家難。寂寥淡薄。艱辛苦屈等事。宜為說佛法。令生信增福。
【箋】省親之旨。當以進道之言勸誘父母。娛於道。而忘於憂也。若說寂寥等事。徒增父母憂慮。非所以娛親也禮曰。為人子能引親至於道。孝之至也。
不得與親族小兒等。久坐久立。雜話戲笑。亦不得問族中是非好惡。
【箋】此來專為省親。雖宗黨至親。母論老少。皆為檀越。當自恭謹。若久坐等。便生好惡故制。
若天晚作宿。當獨處一榻多坐少臥。一心念佛。事訖即還。不得留連。
【箋】沙彌。戒律未深。道力未固。不應俗舍住宿。然專為省親。不能一語而別。當寄宿近寺。小留存慰。若無寺。設榻獨處。善護諸根。安慰事畢。別時勿作兒女之態。
五燈。趙州。自受南泉印可。歸曹州。省授業師。親屬咸欲來會。師曰。俗塵愛網無有了期。[A59]已辭出家。不願再見。遂𢹂瓶錫。徧歷諸方。
乞食第二十一
【箋】遺教三昧經。佛在世時。眾僧被服。惟著純真死人雜衣。獘帛自後起比丘羅旬瑜。每行分衛。輒饑空還。佛知其宿行。使眾僧分律五部。服色亦五種。令其日隨一部中行。遂制儀則。各舉所長。名其服色曇無屈多迦部。通達理味。開。道利益。表發殊勝著赤袈裟。薩和多部。博。通敏達導。以法化。應著皂袈裟。葉維部。精勤勇快。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禪思人微。究暢幽。玄。應著。青袈裟。摩訶僧伽部。勤學眾經。敷說義理。應著黃袈裟。自爾以後。便大得食。何以故。是羅旬踰前世。無德之所致。也。阿難問佛言。羅旬踰。前世無德。云何得作沙門。佛言。此羅旬踰。宿世為賢者子。作人嫉妬。見沙門來分衛。輒逆門戶。言大人不在。沙門後。過餘家。沒牽餘家。門戶閉之。亦言大人不在。故今分衛。不能得通。適見他人布施。飲食歡喜。行會。便復念言。我亦欲作沙門。故今窮困。如此。
維摩經。須菩提。持鉢。入維摩舍乞食。維摩詰。取鉢盛飯。謂言。汝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乃至彼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疏記。城中次第乞食五法。一。由內證平等理。外不見有貧富相。二。心離貪慢。慈無偏利。三。表威德。不懼惡象。沽酒淫女等家。佛制小乘律。不許入如是等家。恐彼損害生染心。佛不懼者。威德勝故。四。息凡夫猜疑。謂恐憎此愛彼故。五。破二乘分別。謂訶迦葉捨富從貧。空生捨貧從富。非大悲平等故。
寶雲經。乞食之法。一日止限七家。無多貪故。所乞之食。分作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謂乞食時。必有守舍行人。及老病不便行履等。得食歸時分奉。令其飽滿。安心修道。一分與窮乞人。謂乞食時。遇有窮苦乞食之人。當起憫心。作自饑想。亦與一分施之。令其飽滿。勸他修善。一分施諸鬼神。謂乞得食時。即以淨器盛貯。待食哺時。燃香諷呪。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飽滿。出離苦趣。悉得解脫。一分自食謂乞得食時。除前三分。外留一分。或多或少。則自食之。食[A60]已。安心行道。庶不虗受信施也。
◎成就十法名乞食。一。為攝受諸有情。二。為次第。三。為不疲厭。四。為知足。五。為分布。六。為不躭嗜。七。為知量。八為善品現前。九。為善根圓滿。十。為離我執。
肇法師乞食四意。一。為福利羣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
禮節。應器。常在左脇。出時。當外向。以食來還。當以內向。
珠林。隋富上依。益州淨德寺止宿。繫大笠道傍。坐。其下讀經。人往來不喚令施。有施者。亦不呪願。以路靜故。多載無所獲。人謂曰。城西北。人稠施多。奚為在此。答曰。一錢兩錢。足支身命。復用多為。陵州刺史趙仲舒。酷吏也。甚無信敬。聞故往試。騎馬過之。佯墮貫錢富讀經去遠。仲舒乃令。人取錢富亦不顧。舒乃問曰。爾終日所得一錢。貫錢在也見人持去。何不止之。曰。非貧道物。何為妄認。舒下馬禮謝。歎服而去。
乞食偈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箋】入里者。分衛化道。不擇貧富貴賤。隨分而乞也。當願者。言乞食以度生為本。眾生無盡。我願亦無盡。故曰深入。言道人以乞食為正命。離此皆邪食。所食既邪。安得無礙。欲得無礙。當知乞食如法。自他俱利。若但得自利。不利他人。謂之障礙。若但利他。不利自[A61]己。亦謂之障礙。自他俱利是名心無𦊱礙。如何難分衛乞食。遇摩登伽女。謂之障礙。但向貧賤家乞食。謂之障礙。但向富貴家乞食亦謂之障礙。貧賤富貴都無分別。是名心無𦊱礙。
當與老成人俱。若無人俱。當知所可行處。
【箋】老成。即五種闍黎。高年戒德者是。謂初學戒力未深。必依師友為器仗。故。
顯揚聖教論。比丘乞食。五處當避。不可往也。一。唱令家。謂歌唱曲令。[A62]但取歡娛。能亂禪定。故不可往。二。婬女家。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欲因緣。障道根本。故不可往。三。沽酒家。酒是起罪因緣。能生故失。故不可往。四。王宮貴戚嚴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五。旃荼羅。華言屠家。謂殺心甚大。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故不可往。
到人門戶。宜審舉措。不得失威儀。
【箋】上古乞食。以初日分。斯則時勝。此時則求乞不難。若太早太遲。非時乞食。欲施即無不施又愧。便成惱他。乞之不得無䬸又饑。是惱自也舉措者。廣說無盡。故略言。下文八則以警之。三千威儀亦在其中矣。學者毋誇遠而忽近。慕廣而疎略也。
家無男子不可入門。
【箋】意林。鄒子曰。寡門不入宿。臨甑不取坐。避嫌也。故君子見其家無男子。不入其戶。世外高人。尤宜珍重。
鼻奈耶律。舍衛國。一婆羅門子。奉父母教。供養迦留陀夷。後於異時出行。囑婦供養。是時便有五百郡賊。中有一賊面首端正。婦遙見之。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數往其家。婦恐泄漏此事。共賊殺之。
若欲坐。先當瞻視坐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寶物不宜坐。有婦人衣被莊嚴等。不宜坐。
【箋】上言無男子。不可入門。此言雖有男子。亦當審其坐處。謂視履考祥也。刀兵。㐫器也。梵網不畜殺具。以慈心故。今見殺具而不忍坐者。行慈心也。下二種。一。恐起貪著之想。二避嫌疑故。
欲說經。當知所應說時。不應說時。
【箋】此與至人家。第二則同義如來五時說法。重在時字。孔子學而時習之。亦重在時字。若非時說者。雖聖經賢傳。如金屑之貴。落眼成[A63]翳。故制。
不得說與我食。令爾得福。
【箋】維摩經。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五燈。丹霞問僧甚處來。僧云。山下來。霞云。喫飯了也未。僧云。喫飯了。霞云。將飯與汝喫的人。還具眼麼。僧無語。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喫。報恩有分。為甚麼不具眼。福云。施者受者。二俱瞎漢。長慶云。盡其機來。還成瞎否。福云。道我瞎得麼。
附 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
【箋】乞食。佛祖行道之法式也。自古相傳。至尊至貴。若乃哀求。則與丐者何殊。所以化導不行者。為有此輩耳。
不得廣談因果。望彼多施。
【箋】行護。不得邪命教化。擊發俗人。令其惠施佛制乞食肅恭儀表。日限七家。次第行道。離檐三尺。空諸懷抱。隨分納些。[A64]毋論多少。端默容靜。說即顛倒。而況廣談。起諸貪惱。如彼江湖。說書取討。辱我法門。得罪非小。乞士黽勉。[A65]毋視輕渺。
多得勿生貪著。少得勿生憂惱。
【箋】一粥一飯。文錢粒米。雖現世福田。實由昔緣種植。故多得勿貪。少得勿惱。隨緣乞食即為正命去此二途即是邪命。
不得專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菴院處索食。
【箋】饑逢香飯固佳哉。珍重應知內自裁。縱使相邀疎禮節。丈夫斷不食嗟來。
入聚落第二十二
【箋】最妙勝定經。千年之後。三百年中。浩浩亂哉。迯奴走婢。亡家失國。多不存活。入吾法中。猶如羣賊。劫奪良善。當爾之時。十二部經。沉沒於地。不復讀誦。經典。設有頭陀者。多不如法。常遊聚落。不在山林。
十二頭陀經。比丘為無上道。捨身命財。修三堅法。不生顧戀。若至病苦。須入之時。當念吾今為法出家。若勤行法者。即是救護。行者本以居家多惱。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還生結著。復多嬈亂。是故遠離闠閙。最近三里。若得身遠離[A66]已。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葢。
行護。事伴俱不如法。不應往。事伴俱如法乃應往。
根本毗奈耶。有一長者。請佛及僧。來家設供。比丘皆去。惟佛獨留在寺。令人取食。不赴其請故說此五種因緣。一。為宴坐而居。二。為請天說法。三。為觀察病。四。為看臥具。五。為制其學處。
無切緣不得入。
【箋】切緣者。省親。覲師。及為法門極大事等。此外皆非切緣。況聚落聲色雜糅。苟非道力堅固。能不為之艶惑。正當是時。略無主宰。便為漸染。煩惱障緣。利於刀刃。故制。
不得馳行。不得搖臂行。
【箋】馳行。放馬馳驟也。搖臂掉臂。放縱之態也。
法苑。五葢覆心。禪門[A67]已閉。六塵在念。亂想常馳。類狂象之無鈎。似戲猿之在樹。未見快行有好步也。故舉足。當不緩不急。不輕不重。安詳徐步。如雲入深林。逐幽鳥而不驚。舟行順水。皆遊魚而無礙。有志之士。幸深思之。
不得數數傍視人物行。
【箋】道人行處。直往直來。略無留連。惟端謹攝心正道而行。若左顧古眄。使旁人驚訝。故制。
燈錄。黃龍南。坐必跏趺。行必直視。至今令我懷想。威儀儼在。
不得共沙彌小兒談笑行。
【箋】沙彌小兒。不可褻狎。若於途次再行再笑。大失威儀。故制。
不得與女人前後互隨行不得與尼僧前後互隨行。
【箋】女尼出行。易動市囂口業。若僧影並雜。不免譏疑。當前後趨避。
不得與醉人狂人前後互隨行 不得故視女人。不得眼肉傍看女人。
【箋】盡十方世界是隻清淨光明眼。秪為色塵一點遮却。妄分好醜。殊不知五色浮雲生於太虗空中。而太虗未甞分青黃等見。人之有身亦如太虗空中之一點。識得一點。不為一點遮却。若這一點看不破。請看禪病經對治。經云。多貪眾生不淨觀。若再看不破。只好在不淨堆裏過日。纔見女人。便起貪心視之。及眼角偷看。皆是俗人習氣。故不必論。若釋子說到威儀自重。於心地戒。尚不相應。況故視乎。筆食杭城土橋蓮居院。紹覺法師。台宗之著聲者。一生絕見女人。凡女眾求見聞法。堅拒却之。執事方便或使女眾在座後聽。覺聞女聲。便罷講。
或逢尊宿親識。俱立下傍。先意問訊 或逢戲幻奇怪等。俱不宜看 惟端身正道而行。
【箋】上篇故往觀聽詳制。茲偶。值戲幻。違避不及。當知戲幻非實。如行雲流水。過而不留。若一停足。即犯。若再停。再犯。
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越有路當遶行。無路眾皆跳越則得。
【箋】無著跳水。見上卷第七論。
非病緣。及急事。不得乘馬。乃至戲心鞭䇿馳驟。
【箋】乘馬馳驟。是豪華公子。及勇士武弁者所為。法門無是如事。故制。
凡遇官府。不論大小。俱宜迴避。
【箋】官長往來。品位高者。固不可攀仰品位卑者。亦不可褻狎。褻狎。則為禍。不若避之為福。或迴避不及。相見必當盡禮。
附 遇鬬諍者。亦遠避之不得往看。
【箋】鬬諍者。無非揮拳攘臂往往帶累旁觀。故不可往看。脫有衲子。工夫正得力時。於鬬諍迴避不。及處忽悟臨濟賓主句。不妨慶快平生。雖然。好肉不必椀瘡。
五燈。寶壽第二世。在先寶壽為供養主。壽問。父母未生前。還我本來面目。師立至夜深。下語不契。翌日辭去。壽曰。汝何往。師曰。昨日蒙和尚設問。某甲不契。往南方參知識去。壽曰。南方禁夏不禁冬。我此間禁冬不禁夏。汝且作街坊過夏。若是佛法。闤闠之中。浩浩紅塵。常說正法。師不敢違。一日街頭見兩人交爭。揮一拳曰。你得恁麼無面目。師當下大悟。走見寶壽。未及語。壽便曰。汝會也。不用說。師便禮拜 寶壽見揮拳。頓悟。悟個什麼。試拈出看。乃揮拳一下云。切莫錯會。
不得回寺誇張所見城中華美之事。
【箋】有輩不以道自重終日聚落閒散。有日在城隍廟前聽說因果。有日在十字街頭看弄傀儡。也道博古通今。一朝老病相催。將何抵敵生死。
市物第二十三
【箋】起世經閻浮提人。所有市物。或以錢寶。或以穀帛或以眾寶。瞿陀尼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弗婆提越人。所有市易。或有財帛。或以五穀。或摩尼寶。鬱單越人。無復市易。所欲自然。
◎欲界諸天。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皆有市易。遊觀悅神其實不同世人。如前所述。
像法決疑經。未來世中。一切俗人。輕賤三寶。正以比丘。比丘尼。不如法故。身披法服。經理俗緣。或復市肆。販賣自活。或復涉路。商賈求利。或作畵師。經生像匠。工巧之業。或占相男女。舍屋田園。種種吉㐫。或飲酒醉。歌舞作樂。圍碁陸博。或貪財求利。延時歲月。廢忘經業。或呪術治病。假託經書。脩禪占事。以邪活命。或行醫鍼灸命和湯藥。診脉處方男女交雜。因私致染。敗善增惡。招俗譏謗。良由於此。
易。神農氏。日中作市。使天下之民聚天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為市。
禮。地官司市。以次序。分地而經市。以陳肆辦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賈阜資而行市。
老子。美言可以市。五燈。幽州寶積。行市肆。見一人買猪肉。語屠家曰。精的割一觔來。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長史。那個不是精的。師於此有省。
◎樓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一日偶經街市。於酒樓下整襪帶次。忽聽樓上唱云。你若無心我便休。忽大悟。人號樓子和尚。
◎白雲子祥禪師上堂。諸人會麼。但向街頭市尾。屠兒魁劊。地獄钁湯處會取。若恁麼會得。堪與人天為師。若向衲僧門下。天地懸殊。更有一般。秪向長連牀上作好人去。汝道此兩般人。那個有長處。無事珍重。
無爭貴賤。
【箋】諺。好漢勿列行市。
◎物希者貴。故物之貴賤。市上自有定價若抑揚其價。必爭之。往往因小失大。故釋子不自列市。但憑市價而營[A68]辦之。
無坐女肆。
【箋】家無男子。女人貿易之所。不可久坐。若久坐。縱使玉潔無瑕。不能使市囂之口嘵嘵。故曰。防人之口。甚於防川。
若為人所犯。宜方便避之。勿從求直。
[A71]已許甲物。雖復更賤。無捨彼取。此此令主有恨。
【箋】誨山註。以天干甲乙等字。編為次第。言甲物者。乃第一家物也。既許其價。縱有賤者。不宜移改。
慎無保任致𠎝負。
【箋】晦山註。見有與人借物者。不得從中作保言任者。乃自任代還也。𠎝者。違背所期。負者。孤負沈沒。凡易保任。必多𠎝負。故須預戒始得。寒山詩。世上一種人。出性常多事。終日傍街衢。不離諸酒肆。為他作保見。替他說道理。一朝有乖張。過咎全歸你。
五燈。京兆米。和尚僧問。自古上賢還達真正理也無。師曰。達。曰。秪如真正理作麼生達。師曰。當如霍光賣假銀城與單于。契書是甚麼人做。曰。某甲直得杜口無言。師曰。平地教人作保。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二十四
【箋】不自用者。謂此身既歸命於師。[A72]已不為[A73]己有。凡事皆聽師指揮。不敢專主。故尋常舉動。皆當白師。以盡孝行。如日用下十二則。略言之耳。然其間有可白。不可白。其在臨事斟酌。
南山鈔。佛法增益廣大實由師資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益月深。行久德固。皆賴矣。比真教陵遲。慧風掩扇。俗懷侮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闕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家範。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家長。
出入行來。當先白師。
【箋】出入白師。有二義。一。安慰師意。知所出入。二請決師命。可行不可行。不至差悞。若逞性自行。萬一有悞。而後白師。則悔之不及。以是義故。當先白師。
作新法衣。當先白師。著新法。衣當先白師。
【箋】釋名。衣。依也。所以庇寒暑也。
墨子。古之未有衣聖人作之。冬則絹帛輕且暖。夏則絺綌清且凉。所以適身體。和肌膚也。若言法衣。則關係法門。非徒然作。佛在世時。惟三衣相傳其修相廣狹長短。及顏色。深淺皆有次第甄別。故當白師。
剃頭當先白師。
【箋】最初剃髮。詳載上篇。此言尋常剃髮。亦當白師。以取師便。
剃髮偈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唵悉殿都曼陀囉。䟦陀耶莎訶
【箋】成範。為師剃頭。先備水巾髮盤。如法調磨剃刀。敷座。先授等髮托。次禮師一拜將剃刀於手腕上拭之。當緘口平息。先當頭頂。不得遺髮。當如法收髮。不得以爪甲彈髮。剃髮竟。逆取師髮盤。授師新水。復調磨剃刀。拭乾。如法收藏。侯師坐次。當著衣。為師作禮。
佛制剃除𩯭髮。所以別僧俗之相也。然僧俗既別。而所行不同流俗。故當願與一切薙鬚髮者。同願同行。遠離煩惱。至究竟寂滅也。言不啻剃除一鬚一髮之煩惱。當願。無始以來。六根六塵。如山如嶽之煩惱。直向智慧力下。盡情斷除。故曰寂滅。
徵。淨行品入法界品。皆華嚴之文。淨行用剃鬚髮。斷煩惱。謂鬚髮。乃煩惱之根本也。入法界品。長者居士。皆不除鬚髮。不以鬚髮為累。煩惱起滅。不在鬚髮除與不除也。
訓。淨行品。說菩薩德相。說處不同。入法界品。廣說菩薩行。不獨剃髮一事。迴向法界眾生。即四威儀中。動靜之間。無事不願眾生得成正覺。是故每一進止。皆云當願。眾生等。入法界品長者居士。皆是正覺。明染淨。同源。聖凡不異。是故淫怒痴。全體是戒定慧。矧鬚髮耶。故說處不同耳。但看經中當願眾生。即知其意。非當願菩薩也。
五燈。丹霞天然禪師。入長安應舉。宿於逆旅。夢白光滿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適禪者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禪曰。選官何如選佛。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可往。遂造江西見祖。師以手拓幞頭額。祖顧視。良久。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遽抵石頭還。以前意投之。頭曰。著槽廠去。師禮謝。入行者房。隨次執㸑役。凡三年。忽一日石頭告眾曰。來日剗佛殿前草。至來日。大眾童行各備鍬钁剗草。師獨以盆盛水沐頭。於石頭前跪。頭見笑之。便剃髮。
◎有一僧。山下卓菴。多年不剃頭。畜一長柄杓。溪邊舀水。時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主曰。溪深杓柄長。師聞得乃曰。也甚奇怪。一日將剃刀同侍者去訪。纔相見。便舉前話問。是菴主語否。主曰。是。師曰。若道得。即不剃你頭。主便洗頭胡跪師前。師。即與剃却。
疾病服藥。當先白師。
【箋】視師疾病。[A74]已見上篇。此言自[A75]己有病。亦當稟白師命。不服藥。得中醫。至言也。謂藥不可亂投。須知病之發起虗實之根。及藥之冷暖之性。然後發藥。非博究醫書見識廣大者不能。故必先白於師以醫家之善不善[A76]商之。若不白師亂投藥石。反增藥病故。
作眾僧事。當先白師。
【箋】眾僧事即常住事也。
欲有私具紙筆之輩。當先白師。
【箋】禮記。不私財。孝之至也。本律不捉金。亦孝之至也。所謂。儒釋門庭雖異。立法乃同。
【箋】令行決斷。惟師指揮縱有條陳。聽固欣然。不聽無。憾。而事師之道至矣。
乃至大事。或遊方。或聽講或入眾。或守山。或興緣事。皆當白師。不得自用。
【箋】古人遊方參請。訪道住山不可枚舉。略言如。石頭之依青原。臨濟之參大愚。法常寄跡梅尉之鄉。大梅印可即心之旨。莫不取法古人遵依師命。豈謂今之後生者纔經薙染。便輕毀前哲。恣意妄行。不依師教。不擇師學。去古遠矣。悲夫。
參方第二十五
【箋】阿含經。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
林間錄。黃龍南曰。予昔同文悅遊湖南。見衲子擔籠行脚者。悅驚異蹙額。[A83]已而呵曰。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反累及他人擔[A84]夯。無乃太勞乎。
五燈。僧新到睦州。方禮拜。州喝曰。[A85]闍黎因甚偷常住菓子喫。曰。學人纔到。為甚麼道偷菓子。州云。賍物現在。
◎高庵曰。先師常言。行脚出關。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因思法眼參地藏。明教見神鼎。便不覺有煩惱也。
◎金陵清凉院。文益。常與悟空修山主行脚。至□州湖外。值天雨忽作。溪流瀑漲。兼雪阻地藏院。附爐次。深曰。上座何往。師曰。迤邐行脚。曰。行脚事作麼生。師曰。不知。曰。不知最親切。師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後創法眼宗。石樹拈曰。既道不知。又豁然個甚麼。頌曰。不知最親切。親切却不知。不知親切處。無知無不知。
◎長慶上堂。撞著道伴交肩過。一生參學事畢。
遠行要假良朋。
【箋】溈山警䇿。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普書衛玠傳。與玠同遊。烱若明珠之在側。朗然照人 良朋者。人品端方。言行事事可法。故日夕相對。儼然如石師畏友之導我前矣。
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里求師。
【箋】古人心地未通。誠哉帶得求字。便脚頭具眼。若求之不誠。雖千里奚為。
附 年少戒淺。未許遠行。如行。不得與不良之輩同行。
【箋】少年血氣方剛。戒淺全無定力。所以未許遠行。然有不得不行之勢。必擇良友為伴。不良者。不修戒行之輩也。惟恐漸染其氣。故當謝絕。
大正句王經。譬如有豬。名大腹。引羣豬入深山大野。忽逢獅子。獅子見豬。乃曰。我是獸王。汝速避路。大腹言。令我避路。事當不可。要鬬者。且待披甲。必不相違。獅子言。汝何上族。敢索我相鬬。時大腹往穢坑中。徧塗其身。還來獅前請鬬。獅曰。我是眾獸中王。常噉麞鹿等獸而為食。劣弱者。尚棄不食。況汝不淨污穢之身。若與汝鬬。則染污我身。獅子復為大腹說偈曰。汝本不淨身。今復加臭穢。汝意求鬬者。我即墮於汝。王之所見。猶如豬與獅子鬬。我如獅子。先墮於汝。
珠林。華氏國王。有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踏殺。時象廐火焚。移象近寺。聞僧誦法句經。偈云。為善生天。為惡入淵。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齅。舌䑛而去。王見斯[A86]已。召諸大臣。臣白。此象近寺聞法。故爾。移近屠肆。則其殘害更增。當知一切眾生。志性無定。畜生尚爾。是故智者。宜應覺知。見惡須棄。
春秋正義。譬如薰是香草。蕕是臭草。薰蕕等分。使之相和。雖積十年。尚猶有臭氣。香氣盡而臭氣存。言善不能止惡。而惡能消善也。
須為尋師訪道。決擇生死。不宜觀山玩水。惟圖遊歷廣遠誇示於人。
【箋】大事未明。十二時中。如欠人重債相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忽然打破關頭。瞠開隻眼。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究竟前頭看的不是。未必不是。後頭看的是。未必是。有輩遊州縣。翫山水。一生被境所轉。向外馳求。誇張行脚。及至問他行脚事。何曾夢見。
五燈。長沙。一日遊山。歸至門首。首座問。和尚甚麼處來。沙云。始從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勝秋露滴芙蕖。
◎保福。長慶。遊山次。福以手指云。只這裡。便是妙高峰頂。慶云。是則是。可惜許。雪竇著語。今日共這漢遊山。圖個甚麼。復云。百千年後不道無。則是少。後舉似鏡清。清云。若不是孫公。便見髑髏遍野。
◎仰山問僧。近離什麼處。僧云。廬山。山云。曾遊五老峰麼。僧云。不曾到。山云。闍黎不曾遊山。雲門云。此語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
◎汾陽昭。所止少留。不喜觀覧。或譏其不韻。嘆曰。言何陋哉。先德行脚。正以聖心未通。驅馳決擇。非緣山水也。
所到之處。歇放行李。不得徑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進問訊。取常住進止。方可安頓行李入內。
【箋】投宿口訣。未晚先投宿。入林聽暮鐘。到門須辨主。問訊必從容。隨地可敷草。何天非轉蓬。屋梁今夜月。聊以慰疎慵。
衣鉢名相第二十六
【箋】僧秪。佛在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曰。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制作衣相。
增輝記。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之慧命也。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箋】華嚴。著僧伽者。捨離三毒○袈裟貴不正色者。謂不住於色。住色即非正色。亦云染色。表色染於法。要無所染。方曰染。然二乘之染。非真染。必心染大乘。名真染。真染。即大仙道也。為於正法。除其結使。方為究竟寂滅。披此衣者。名出家。即解脫之服。
五條衣。
【箋】名義。無田相者。三衣俱通縵。佛法至此一百八十年。出家未識割截。秪著縵衣。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戒。佛制不聽許披割截福田衣。令著禮懺衣。禮懺誦經。即縵衣也。在家二眾。佛令自[A87]己隨力供養三寶。不聽受他人四事。既非眾生福田。故不許著割截福田衣。縱是受出家菩薩戒。令住畜三衣。鉢。錫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缼其衣具者。及年滿欲受具者。乏其衣鉢。隨乞施彼。更造奉供。自身聽著縵衣一頂。禮拜持誦。不聽城邑聚落披著往來。若入寺。方著。所以在家離衣。若恒披。則犯制。出家不聽離衣。若離衣。則犯制。
百一羯磨。求寂之徒。縵條是服。而又輙披五條者。深為罪濫。律沙彌披五條衣。律所未許。今受沙彌戒。必令具三衣。若力不能具。即不與受戒。是妄作制法。障人受戒。罪惡之大。孰過於此 律中三衣。有名有體。有色有量。乃至造法等微細事。惟願擔荷。禪律者。詳閱。開導後學。不至斯法斷滅也。
梵語安陀會。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雜作衣。凡寺中執勞服役。路途出入往還。當著此衣。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
唵。悉陀耶娑婆訶
【箋】善哉。贊美之辭。去粘曰解。去縛曰脫。言此衣為解粘去縛。無垢之服也。世間美服。多屬蠶口。惟吾釋衣。雖麤疎麻布。乃佛佛祖祖相傳。出世證道之衣。天上人間。無有勝於此衣也。福田者。大意借田說法。如世間之田。生長苗稼。以養世人形命。而此福田之衣。能與沙門。生長智慧。滋培五分法身也。頂之於首曰頂。戴之於身曰戴。奉重之義也。西域五條衣。不離於體。若置則捨。若間則離。不置不間。故曰不捨。
七條衣 梵語鬱多羅僧。此云上著衣。亦云入眾衣。凡禮佛。修懺。誦經。坐禪。赴齋。聽講。布薩。自恣。當著此衣。
搭衣偈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訶
【箋】三句。義同上。第四句。但易常相二字者。以明披搭有時。不相混雜也。時者。謂禮佛等時也。既披置有時。當恒近左右。不使遠離。故曰常得。
二十五條衣 梵語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雜碎衣。凡入王宮。升座說法。聚落乞食。當著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中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上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
【箋】石窟福田衣式。在無易之前。而預合有易之理。易曰。天數五。地數五。天數者。一三五七九也。地數者。二四六八十也。二十五者。天數之至也。謂出世之人。當會心於無極之先。故用奇。不用偶。有志之士。幸再辨之。
搭衣偈 善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我今頂戴受。廣度諸羣迷。
唵。摩訶迦波波吒悉帝娑婆訶
【箋】無相福田者。實相無相也。謂如來之意。假世間之田而作衣式。實非田也。而能滋培道種。長養靈苗也。前二偈頂戴者。秪為自利。而此頂戴。專為利他。故曰廣度。直下擔荷佛祖之慧命也。言羣迷者。自四聖[A88]已下。皆是執情蔽障。起諸煩亂。於是菩薩。隨其顛倒。破其迷雲。揭其障霧。使其直見如來慧日大光明也。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箋】疏。前[A89]已辨袈裟。故此直云。僧伽黎者。義云和合。新者二重。故者四重。要以重成。故云和合。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 此衣表傳法之信也。故妄與不得。妄受不得。會佛法者不得。不會佛法者不得。昔世尊以實相無相之宗。傳於迦葉。即此衣也。以修多羅藏。傳於阿難。亦此衣也。以摩訶律藏。傳於優婆離。亦此衣也。雖三宗所付是一。而法脉條貫。傳至今日。未常溷亂。信使然也。
五燈。五祖付法能大師曰。昔達磨初至。人未至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A90]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祖辭南行。至大[A91]庾嶺。僧慧明本將軍。同數百人。欲奪衣鉢。明先趁及。祖置衣鉢於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明舉衣鉢不能動。乃曰。我為法來。不為衣來。祖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我為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言下大悟 頌。大庾嶺頭提不起。秪為偷心未肯死。直饒善惡不思量。渾身臥在青田裏。
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俱應法故。體用鐵瓦二物。色以藥烟熏治。量則分上中下。
【箋】名佛本行集經。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利富婆。二名䟦利迦。奉世尊麨酪蜜。揣世尊。思惟[A92]往昔諸佛。悉皆受持鉢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共持四金鉢奉上。世尊不受。以世家人不合蓄。四天王。復以銀鉢。琉璃鉢。赤珠鉢。瑪瑙鉢。玻璃鉢𤥭璖鉢。奉上悉不受。時北方毗沙門天王。告三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諸天。將四石器來奉。我等可受用之。時別有一天子。名毗盧遮那。曰言仁等。慎勿以此石器受用。但供養如塔。當有如來。號釋迦佛出世。宜將此四石鉢。奉彼如來。時四天王共將四石鉢奉佛。佛念四天王。以信淨心奉我四鉢。若我受於一人。餘各有恨。我今總受四鉢。持作一鉢。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右手安下。合成一鉢。外有四唇。而說偈曰。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憫清淨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鉢。
僧祗律。佛在孫婆白土村。時孫婆天神白佛言。過去諸佛。皆受用此處瓦鉢。佛聽諸比丘受瓦鉢。因往法豫瓦師所。命作瓦鉢。以藥烟燻作三色。一。如孔雀咽。二。如迦陵伽鳥色。三。如鴿色。因比丘𤴨手隨破。有云。比丘枕手鉢墮破。故聽用銕鉢。有云。佛自作鉢坏。以為法式。
善見。瓦鉢二薰堪用。銕鉢五薰堪用。
筆飡。明州育王山。懷璉大覺。持律嚴甚。仁廟甞賜之龍腦鉢。師對使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鉢食。此鉢非法。仁廟益嘉歎。
梵語鍵𨩲。母論譯為淺鉢。
【箋】十誦。鉢半大鍵。小鍵。
四分。鍵𨩲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據鍵。四鉢中之最小者也。今稱鐼子。比丘多有不畜。葢此方瓷器既廣。不畜無害。然古佛遺制。不可不知。往見老比丘乞食時。常佩用之。儼然如見古佛。
梵[1]尼尼師壇。此云坐具。亦云隨足衣。
【箋】律云。尼師但娜即敷具。或云隨坐衣。佛言。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畜之。
十誦。新者重。故者四重。不應受單者。離宿突吉羅。
四分。佛在僧伽藍。徧行諸房。見故坐具狼籍。因教諸比丘。當取故者縱廣一搩手。貼新者上。用壞色故。不則犯捨墮。
開具偈呪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行如來命。
唵。檀波檀波娑婆訶
【箋】第一句。華梵雙彰。顯密互用。即此一句。可見全體之用。下三句乃見全用之體。究竟體不離用。用不離體也。心苗者。菩提種子發生之苗也。展開者。如布種之法也。展開之時。如種子之得地。聖地者。千聖共遊之地。即尼師壇之別名也。言一切凡夫不登此地。何由得證聖位。一切種子不布此地。何由長養心苗。如者。法身之理也。來者。應身之用也。法化冥一。故曰如來。奉行者。遵佛之制。而行無持無犯之法也。無持無犯之法。即是培植心苗之法也。培植心苗之法。即是奉行如來慧命也。
六祖檀經。祖謂陳亞仙曰。貧道乞檀越一坐具地亞仙許之。祖開具一展不知其幾許里。亞仙欣然惠施。便成曹溪法席。後人凡稱佛地。為一坐具地。
五燈。大覺。參臨濟。濟舉起拂子。覺敷坐具。濟擲下拂子。覺收坐具。參堂去。僧眾曰。此僧莫是和尚親。不禮拜。又不喫棒。濟聞。令喚覺至。濟曰。大眾道汝不禮拜。又不喫棒。莫是長老親故。覺乃珍重下去。
錫杖偈呪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唵那喍𠾱那栗吒鉢底那㗚帝娜鉢儜吽癹吒
【箋】梵語隙棄羅。此云錫杖。由振時錫錫作聲故。十誦。名聲杖。錫杖經。名智杖。亦名德杖。彰智行功德故。乃聖人之標幟。賢士之明記也。律中論持錫有多事。謂能作聲驚惡獸毒蟲等。二鈷六鐶。是迦葉佛制。四鈷十二鐶。是釋迦佛制。若名若義。廣如錫杖經。并持錫杖法中。與雜事異 執字。當作舉字看。亦作運義。若執之終日。略不展舒。反為窒礙。若放之經年。竟勿顧拭。塵𡋯積滯。不堪拈出。故錫之為用。出與入對。震與靜對。行與住對。苟能於十二時中。以此四句疊作一句。看得執字透徹。便是活祖師禪。行願無不具足。當體即是道場。隨處示真實道也。
五燈。麻谷。持錫杖到章敬。遶禪牀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亦遶禪牀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谷云。章敬道是。和尚為甚麼道不是。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此是風力所轉。終成敗壞。
雪竇頌。此錯彼錯。切忌拈却。四海浪平。百川潮落。古䇿風高十二時。門門有路空蕭索。非蕭索。作者好求無病點。據法昌公斷章敬道是。是個甚麼。恰恰有頭無尾。南泉道不是。不是個甚麼。恰恰有尾無頭。殊不知頭尾。總在麻谷手裏。秪為他用處不換機。猶遭雪竇簡藥。下者兩錯。善則盡善。猶未盡美。法昌忍俊不禁。乃於雪竇兩錯下。更添一錯。要使來者。與這一隊祖師相見。
頌。標幟巍巍振古今。飛聲錫錫影沉沉。風高十二瓊樓現。一一瓊樓觀世音。
五燈。華林善覺。常持錫杖。夜出林麓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聖號。夾山問。遠聞和尚念觀音是否。師曰。然。山曰。騎却頭時如何。師曰。出頭。即從汝騎。不出頭。騎甚麼。山無對。
淨瓶偈呪 手執淨瓶。當願眾生。內外無垢。悉令光潔。
唵勢伽嚕。迦叱𦎌叱莎訶 唵嚩則囉施伽盧叱漫叱莎訶
【箋】西域記。裙稚迦。即澡瓶也。寄歸傳。軍持有二。甆者。淨用。銅鐵者。觸用。佛制比丘。不淨洗漱。不得禮拜誦經。故淨瓶漱口。觸瓶洗穢。令則洗漱不行。二瓶失制。雖復禮誦。惡得無罪。
五燈。司馬頭陀。見百丈。談溈山之勝。宜結集法侶。為大道場。丈因語眾。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時華林覺。為首座。師為典座。林曰。不可喚作木揬也。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1]輪却山子也。
疎山示眾。老僧咸通年[A93]已前。會得法身邊事。咸通年[A94]已後。會得法身向上事。雲門問。承聞和尚。咸通年[A95]已前。會得法身邊事。咸通年[A96]已後。會得法身向上事。是否。山云是。門云。如何是法身邊事。山云。枯樁。門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山云。非枯樁。門云。還許學人說道理也無。山云。許你說。門云。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2]二事。山云。是。門云。法身還該一切否。山云。作麼生不該。門指淨瓶云。法身還該遮固麼。山云。闍黎莫向淨瓶邊會。門便禮拜 盡十方世界是個淨瓶。此淨瓶不異十方世界。若是作家禪者。纔見拈出。便見法身非法身之作用。雖然。不得道此淨瓶。即是法身也。殊不知法身之量。同於虗空。秪這淨瓶。能容得多少虗空。多少法身。直饒容盡百億須彌。百億香水海。究竟容不盡。虗空法身。設有人道香海等。[A97]已能容盡。何難容盡虗空法身。我也賞他膽大。且道容盡虗空。法身外底是甚麼。
頌。法身非法身。總是法中塵。枯樁非枯樁。繫殺多少人。直須趯倒淨瓶子。湧出曹源意句新。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終)
No. 1120-C 補刊沙彌律儀合參跋
華嚴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良以萬法唯心。盡山河大地。形形色色。無非顯吾心也。皆心之註脚也。七千餘卷之大藏。千七百則之公案。無非明吾心也。亦心之註脚也。然則能悟心者。梵網諸經尚為贅語。何論乎沙彌律。傳鐙諸錄。尚屬陳言。更何待以合參。為沙彌律之註脚也哉。然而六祖悟後。猶受戒於智光。況在未悟。況非六祖。迨至華開五葉。鐙續千光。而於三業六根。無明積習。要皆鍊磨又鍊磨。逼拶又逼拶。經數年或數十年。身如槁木。心似死灰。方為真參。方能實悟。此則不戒而戒。不持而持。其光明嚴淨。有較勝於專持戒律。百千萬倍者也。假令空論唯心。而不知戒律。漫言悟心。而不淨毗尼。上者墮豁達空。狂禪招禍。下者墮大妄語。借法售奸。變醍醐為毒藥。失敬信於人天。流弊無窮。佛法之壞。悉由於此。謗法之多。亦悉由於此。非所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者耶。故我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後遺教。猶諄諄切囑曰。識自心源。解無為法。憶念吾戒。必得道果。不順吾戒。終不得道。蓋心地戒品。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而沙彌律儀。尤為一切比邱戒菩薩戒之根本。且為一切參話頭。破無明之根本。雲棲輯為要略。至簡至精。石樹復為彚箋。條分縷析。博[A98]采旁搜。發明律儀日用之妙義。即以發明。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之一心。誠為法門中至寶也。天培開士擬刊此書。以惠同學。而難其費。走數百里。謁鄧尉貫徹通公。出舊板重修之。用力少而成功多。非小緣也。刻既竣。屬余一言。余讀原序及凡例。[A99]已詳且盡。安用贅詞。第恐讀是書者。或羨註中奇特元妙之談。而反忽於正文。買櫝遺珠。所失非細。爰以數十年來。學禪學戒。親歷之甘苦。深知之利弊。述其大略云。
光緒六年歲次庚辰普門示現日傳天台教四十世法嗣敏曦和南謹跋
校注
[0409001] 東疑束 [0412001] 例疑列 [0413001] 盧疑婆 [0414001] 遊通游歟 [0415001] 是疑見 [0416001] 藉下疑脫甚字 [0417001] 右疑石 [0418001] 傷疑塲 [0419001] 龍疑隆 [0423001] 日疑目 [0432001] 尼疑語 [0433001] 輪疑輸 [0433002] 二疑土【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0 冊 No. 1120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箋】雲峰悅禪師小參。今時後生。纔入眾來。便乃端然拱手。受人供養。到處菜不擇一莖。柴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懷。雖則一期快樂。爭奈三途累身。
梵網寧以熱鐵纏身。不受信心人衣。寧以洋銅灌口。不受信心人食。若恁麼者。直饒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供養上座。不為分外。若不恁麼去。滴水寸絲。便須披毛帶角。牽犂拽鈀。償他始得 無作之法。當於作處見無作。非徒然無作。若徒然無作。便是落空亡底外道。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故天地運行於四時。風以動之。雷以成之。乃至兩露恩澤。莫不各有所司。而生物焉。例而推之。即三賢十聖。亦皆為而無為。作而無作。我何人斯。敢無作。而坐食於天地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