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會元卷第二(止戒體終)
出家修道理觀為本
(事鈔沙彌篇。業疏受戒篇。約教攝機。觀列三位。意使初入道人。所修諸行。莫不皆以理觀。而為本焉)。
事鈔(下四)云。但出聖道。無始未曾。皆由着世。慣習難捨。今既拔俗。必行聖業。經中乃多。要分三位。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者小菩薩行。觀事生滅(業疏云。觀事是空)。無我人。善惡等相。三者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故攝論云。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餘法(業疏文同。不錄)。
明上三觀境觀及理
資持(下四)云。三觀並云觀事者。事即是境。心依境起。隨境立觀。謂色心陰入界。有情無情。善惡無記等(上明所觀)。若論智解。須達諸法。若約時中。觀心為要。隨心所起。起即是事。若善若惡。三理照之。乃知顛倒。[A1]但有妄計。本無所有。隨心動用。一切皆空。或推相見性。謂之性空。即相知[2]幼。謂之相空。達相是心。謂之唯識。猶如夢事。或推夢想。從何生滅。或知睡夢。當相不實。或知唯心所變。無別夢事。喻上三觀。略知淺深(上明能觀)。見理有二。前二性相雖殊。皆以空為理。 後一以心為理。前二是權。後一是實。然出家超世。通學三乘。今依業疏。準開會意。專指佛乘。為出家本矣(上總示三理也)。又云。以我人善惡。性本自無。緣會故生。緣散即滅。生滅滅處。名為空理。即是二乘所至之極。又云。以一切諸法。本唯一識。一識之外。更無別法。無始妄動。橫計心境有彼有此。內外差別。窮此差別。皆是意思。妄起取著。由取著故。妄構名言。是故智者。欲觀唯識。必以意言為所觀境。皆一識故。是則不離思議。了非思議。即於差別。達無差別([A2]已上別明性空唯識二理)。濟緣(二下)云。初則見相如實。觀性本空。次則見相如幻。空華水月。當相即空。不待觀性。後則觀一切法。唯心所變。心外無法。初觀生滅。滅[A3]已見空。次觀幻化。生處見空。後觀唯心。生滅幻化。無非心變。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生滅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聖。見之為空。然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大菩薩。但了唯心。圓修三觀。不偏性相。故名中道。
小乘三學空慧理行
(問。何以三學例為理行耶。答。此據內凡初果等人得無漏慧。凡所修行皆理行。如下戒學。令遣執違二障。義可見也。此文乃疏鈔決同異之文。三乘所修。無非三學。但志有廣狹。觀有偏圓。故分大小也)。
鈔又云。今通決正。不出三學。一切聖人。無不行此。若據二乘。戒緣身口(通明制也)。犯則問心(據四分也)。執則障礙。是世善法。違則障道。不免三塗。定約名色。緣修生滅為理。二乘同觀。亦無諦緣之別。故佛性論云。二乘之人。約虗妄(即前名色)觀無常(即前生滅)等相。以為真如(即空理也)。慧取觀照。與定義別體同(定是澄寂。慧取照用。故云義別。體空無殊。故云體同)。業疏(二下)云。故語業命是其道戒。念定方便(方便即正精進)。義約禪靜(念與方便。非正禪定。故云義約)。正思及見。此為慧觀。四儀緣籌(隨事觀察)唯在慧解。慧心一動。隨念追覺。初思後見。見是道明。斯據法忍。故非凡地(上據初果。下約內凡)。然分有觸亦稱見也。故成實云。得世上正見。不生惡道者。即相似無漏。分斷三塗。通說得也(上判三學。何位人修。[A4]已下約義。重明戒定)。據其戒定。義約為言(心既緣理則攝[3]〔劍〕。身口自然無惡。澄凝念慮。任運不散。約此二義。名為戒定也)。正斂身心。但緣慧理。無心緣罪。身口不起。故道戒三(語業命也)。從此得名。緣理觀度。凝想無漏。約心不散。義名為禪。故道定三(念定方便)從此有也([A5]已上明戒定義訖。下明以無漏慧修於戒定。發無漏功德。名為道行)。本唯慧觀。滯漏是障。思擇障本。畢竟無依。由斯行起。發生無作(無作即無漏功德也)。即名此業。為道有也。
(前引鈔文。約教約相。以分三學。後引業疏。約義約位判攝有歸。問。上明道行三學。何位人修。答。如文所示。一是初果。二乃內凡。今更私議。修有利鈍。見有頓漸。鈍修頓見。須至初果。方能以理融行。利修漸明。雖在方便。能以慧蕩。是知此文亦被初心。上明利鈍並據小乘)。
記文重明境理及教 同前資持(下四)
名色即所觀五陰。一陰是色。四陰屬心。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總云名。故智論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A6]已上明境)。緣修即能觀心。生滅即所見理。以色心二法。念念生滅。生滅故無常。無常故無性。無性故空寂。空寂即滅諦涅槃真如之理。涅槃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A7]已。寂滅為樂。([A8]已上明理)聲聞緣覺。乘法雖異。見理是同。聲聞四諦。與緣覺十二因緣。止是教門開合之異。以理融教。故無別也。當知苦集。與十二因緣生。並世間因果也。道滅與十二因緣滅。皆出世因果也([A9]已上明教)。佛性論中。大小兩乘。真如差別。文見第四。彼文續云。此虗妄觀。唯因中有。果地即無。是故此如(小乘真如)。因中則成。果中則壞(以住空故)。菩薩如者。離於虗妄。約真性以觀真故如(大乘真如)。此如於因果中。二處無異。故唯成不壞。是故二乘如者。逐其定滅。去而不來。菩薩如者。因果恒有。去來不異。捨因到果。故稱如去。從果出用。故曰如來(上並論文)。
大乘三學唯識道行 先示戒學
(此文亦決同異文。一則約教。大戒三聚律儀。則與小同。餘二則與小異。復於律儀。亦有同異。如下可見。二者約機。若智圓行妙。即於小戒而成大行。不異聲聞。而是菩薩。此與小乘行位無別。位志大觀圓也。若對在家。志觀則同。行位乃異)。
事鈔(下四)云。若據大乘。戒分三品。律儀一戒。不異聲聞。非無二三有異。護心之戒。更過恒式。業疏(二下)云。若據大乘。戒分三品。約義收緣。不異諸律。何以明之。如殺一戒。具兼三位。息諸殺緣。攝律儀也。常行慧命。攝善法也。護前命故。即攝眾生。此一既爾。餘者例然。濟緣(二下)云。標示三品。即是三聚。出瓔珞經。一攝律儀戒。律儀禁惡。即斷惡也。二攝善法戒。即修善也。三攝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即度生也。小乘則隨緣別制。大教則依心總結。故以三戒。通攝一切。故名為聚。是故斷惡則無惡不斷。修善則無善不修。攝生則無生不度。且舉殺戒。餘並例作。如婬則息諸染緣(攝律儀也)。常修梵行(攝善法也)。不污前生(攝眾生也)。如盜則離侵損緣。常行布施。不惱前生。如妄則離虗妄緣。常行實語。不誑前生。下至眾學。條條類說。無非三聚。若準智論。聲聞戒但有斷惡一聚。既不度生。不習方便。無餘二聚。今用大意。決於小宗。約義明同。莫不齊具。遮戒或異。如地持云。若菩薩。有檀越以金銀等寶物奉施。菩薩以嗔恨心。違逆不受。即名為犯。由捨眾生故。小乘則制畜捉。故開制異也。且略舉之。必欲通知。須將善戒梵網。對下六聚。則同異可見也。
(上據教門。下約機器。據教則顯佛制無殊。律儀不異。約機則顯智圓理妙。形行無拘)。
大士智圓形行無局(并對在家顯於同異)
業疏(二下)云。然菩薩有二。謂在家出家。出家菩薩。形位同諸聲聞。智論中。文殊彌勒。在比丘中。依夏坐也(形既同諸聲聞。稟戒持奉皆遵小行。智解既圓。悉成圓行)。故涅槃中。白四所受。息世譏嫌。性重無別。浮囊多少。即譬五篇。度生死海。雖乞不與(上明大士利機。宜從急制。遮性同持。微縱即犯)。又如攝論。菩薩得無分別智。一切塵不顯現。由智勝方便。具行殺生等事。有利益故。自無染過。縱有利益。有過不行。事鈔(下四)云。準此初地[A10]已上。方得用此無分別智。故地前不合。又涅槃云。若未住不動地。有因緣故。得破戒等([A11]已上諸文。須知二意。若出家菩薩。形同聲聞。遮性等持。則凡夫地上頓發圓解者。是所機教。若作婬殺。順行化導。斯乃智圓。理妙深住。性惡法門。初地深位。方可行之)。資持(下四)云。無分別智者。以住唯識。無外塵故。以諸外塵。皆唯識故。故云塵不顯現。彼論云。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定寂靜故(不住二乘空見)。四離色自性故(不住凡夫有見)。五於真實義。離異分別故(不住菩薩中道)。智勝則無分別智。方便謂誘化眾生。前有利益即利他。自無染過即自利。故知十聖。方許行之。地前三賢猶制不合。況餘凡愚。安可[A12]僭濫。濟緣(二下)云。今時愚人。不量地位。不知權行。作惡無耻。妄引為例。自誤誤他。難可救也。業疏又云。在家菩薩。如淨名說。濟緣引云。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戒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乃至入諸婬舍。示欲過等([A13]已上諸文。並明大乘戒學竟)。
次示定慧(此對小菩薩而分同異。定慧是同。空識為異。前戒學亦準此分)
事鈔(下四)云。若論定慧。小觀相空。深觀唯識。鈍見空時。不分別色。利知唯識。不分別空。資持云。由小菩薩涉於小大。小據觀智。大約志求。小大雖異。並菩薩乘。故且一往。通收大中。鈍即小菩薩。在大為鈍。望小則利。不分別色。異上二乘析色故。利即大菩薩。不分別空。超過小菩薩故。由觀唯識。住於中道。了一切法。無非心識。識非色空。非不色空。尚不分別識。何況分別空。若知唯識。則住實相無分別故。
(記文前後。並判小菩薩。屬於大乘。唯釋前三觀末結略文云。前二小乘。後一大乘。人有判錯之斥。今作二意通之。一者即同上引。小據觀智。大約志求。依觀智判。故云前二小乘。二者恐前二後一之字。上下互倒。據諸文所判。宜云前一後二也)。
結略勸依
事鈔(下四)云。且分大小二乘。略知途路。但相似道。相似善。難知難學。多墮邪林。理須通學方堪正觀。不以誦語。而為道業。如十住婆沙。及十地中說。又經云。以因多聞得智慧故。便入佛法。不得頓學。猶如大海。資持云。大小兩乘教門難辨。更以四義明之。一者教別。權實異故。二者理別。性相唯識偏圓異故。三者行別。諦緣度故。四者果別。三聖道故。又復應知。小乘唯論釋迦一佛。大教則談三世十方。又小宗戒定之境。局據大千。大教則通該法界。又云。如入大海。漸漸深故。智論云。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初心學者。不可躁求。良以道不遠人。理非事外。得之不離方寸。失之何啻千山。固當優而柔之。使自得之。然後取之左右逢其源。縱心所欲不踰矩。若斯為學。可謂學矣。自餘記問。何足道乎。濟緣云。眾生心體。本來明靜。妄起昏動。遂致浪浪。若達唯心。無別餘法。當知昏動。體即明靜。定慧寂照。同出異名。此理幽遠。末世機劣。非彼所聞。縱聞不行。言之何益。
無生理懺隨機三別
([A14]已下事鈔業疏。依律列六聚懺法。依經明三種觀。意使理事兼行。化制俱遣也)。
事鈔(中四懺篇)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故攝論云。唯識通四位等。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緣。無罪不遣。故華嚴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當求真實相。如此大懺。眾罪雲消。資持云。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權實往分。前二是權。後一是實。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後二屬大。若約開權會小。終歸一理。若對三宗。性空局小。唯識局大。相空通小大。如是分之(上簡三位)。所觀境。即諸法二字。諸法之言。總包一切。諸經論中。或約依正因果。或世出世間。或有漏無漏。或色心非色心。或善惡無記。或陰界入等。若據通論。總觀諸法。今就懺悔。且指罪業。而為觀境(上總示所觀。下別釋三位)。
性空
資持又云。性空無我。即能觀智。罪從緣有。本無自性。緣即心境。虗妄心境。和合成業。業性自空。非使之空。由存妄計。故受輪轉。但破妄計。覔罪叵得。叵得之處。強名空理。言性空者。小機智劣。不能即法見空。必待推析。窮法體性。然後方空。其中須分利鈍。利者體法即空。鈍者析法見空。或云有宗唯證人空。假宗人法二空(上明能觀)。通收聲聞緣覺。據所乘法。諦緣雖殊。若論斷證。同見空理。
相空
相空者。了法無相。猶如幻化。昧者謂真。亦如空花。眼病謂實。故云唯情妄見(上示能觀)。小菩薩者。雖發大心。未窮心本。故設此觀。空諸塵境。如諸般若。所被初心。言照用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薩涉事。故云照用。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觀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薩。相召佛子。即為明例。
唯識
外塵。謂一切境界也。言本無者。有二義。一者境即心故。[A15]占察經云。一切境界。從本[A16]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體不異。為心所攝故。二者虗妄見故。經云。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又云。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即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唯識論云。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如月等事。實唯有識者。言唯則遮於外境。言識則表於內心。或真妄和合。名阿棃耶識。謂真能隨緣。與妄俱起故。或云真識。即是常住本淨真心。亦是中道一實境界。然修觀有二。一者直爾總觀。謂觀念性。即是真識。其體清淨。平等周徧。含攝諸法。出生無盡。究竟一相。寂然常住。二者歷事別觀。一切時中。隨緣動念。衣食四儀。若善若惡。皆能了知。一識流變。若前總觀。乃彼上智深位所修。末世初心。唯後別觀。是所機教(上明能觀)。大菩薩者。初地[A17]已去也。攝論以五十二位。總為四位。論云。一切法。以識為相。真如為境(境即是體)。依此境界。隨心信樂。入信樂位(此取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十位)。如理通達。得入見位(即初地也)。能對治一切障。得入修位(二地至七地)。出離障垢。得入究竟位(八地至佛地)。初位所修。名影像唯識。後三所修。名真唯識([A18]已上示位)。問。有人云。唯識觀。南山判位大高。又云。深位無罪。豈須懺悔。其意云何。答。論文自云。唯識通四位。那責南山判耶。此蓋特舉深位。以彰理妙。當知悔法。正為下凡。故下勸令任智強弱。隨事觀緣。豈令果佛。而悔罪耶。前修率爾不無小疵。後進狂簡。便生輕謗。寄言有識。詳而慎之。又有人云。題云懺六聚法。那出事理懺乎。答。此又不曉化行二教。罪懺相須。若唯依化懺。則制罪不亡。若專據制科。則業道全在。故當化行齊用。則使業制俱除。下云。五眾犯罪。理事兩緣。又云。篇聚依教自滅。業道任自靜思是也。舉宗無濫。故以六聚標題。以類相從。何妨二讖兼述。儻懷通鑒。無事專隅(上破異說)。
理事相須化制俱遣
事鈔(中四)又云。若是五眾犯罪。則理事兩緣。事則順教。無違唯識。理則達妄。外塵本無。故論云。唯識義不失。亦不無能取所取也(能取即心所取即境)。資持云。事則順教者。謂依律懺。歷事緣境。常照起心。知唯本識。隨緣流動。趣向於理。故云無違唯識也。理則達妄者。即了此心妄緣境起。達境即心。心外無境。唯一真識。清淨本然。故云外塵本無也。乃至云。今時愚者。錯解佛乘。皆謂理觀。寂爾無思。空然無境。取捨不得。能所俱亡。頑然寂住。便是真如。放蕩任情。即為妙用。由是不禮聖像。不讀真經。毀戒破齋。嗜酒噉肉。誇為大道。傳化於人。惡業相投。率多承習。此乃虗妄臆度。顛倒輪迴。豈知達法皆真。何妨泯淨。了真即用。豈礙修行。是故悟理則萬行齊修。涉事則一毫不立。自非通鑒。餘復何言。業疏(四下)云。小乘極處。人法二觀。對我觀析。唯見是塵。對陰求之。但離名色。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為空也。大乘極處。空識為本。初淺滯教。謂境是空。了境本無。性唯識也。略教觀門。行體如別。濟緣云。小乘理中。五陰為法。計法為人。此二本無。妄計為實。遂成二執。故受輪轉。意計有我。我即法塵。又計陰為實。陰即名色。緣生緣滅。推求人法。但有虗計。知計是虗。人法不立。是為二空。凡夫聞解。內凡少見。初果分證。無學盡證。是為涅槃。大乘中空識為本者。空謂了一切法。皆因緣生。生即無生。識謂即此緣生。同一識體。無有外塵。若達緣生。不知唯識是為鈍根。若知唯識。達法源底。是為利器。
不淨治貪
戒疏(二下)云。言不淨觀者。如來立藥。對治心病。多貪不淨。瞋以慈心。癡不覺了。陰界分別。初對貪者。故云不淨。如智論說。具有五種。一種子不淨。攬父母形。以為[A19]己有。故偈云。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二依處不淨。謂在生熟兩藏中間。故偈云。[1]是為臭穢。不從花間生。亦不從薝蔔。又不出寶山。三當體不淨。謂三十六物。成身十二。內外兩相。各十二也(成身十二者。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骨肉體血身心。內十二者。脾腎膽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匹交切)肪(音方)𦙽(音𦙽)腦膓。外十二者。屎尿垢汗淚涕涎唾膿黃白疾癊)。故偈云。地水火風質。能變餘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外相不淨者。九孔常流。俱不可用。故偈云。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終歸死膖不可忍見。故偈云。審諦觀此身。終歸必死處。難御無反覆。背恩如小兒。
陰入及界隨機乃分
戒疏(二下)云。迷於心者為說陰。色相為一。分心為四。令知識想受三。猶未成業。若至行心。三毒三善。隨發成業。則不可治。故當常爾一心。念除諸蓋。斯成藥也。對病之時。並亡去矣。病成方憶。難可言也。迷於色者為說入。六塵五根俱是色。意根不分非迷也。通迷色心為說界。分色為十一。分心為七分。至於藥治。可例上也。此之人法。通凡及聖。觀察識妄。斯唯聖證。謂我能觀。此凡想倒。不可信也。
鈔明比丘四儀作觀
(律論。一心一念之言。乃通理事。理兼權實。隨機取捨。不可泥文)。
律云。佛制攝持威儀。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攝持衣鉢。若飲若食若服藥。大小便利。若眠若睡若覺。若來若去。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爾一心。若違此制。具結其犯。記云。故知真出家人。無時忘念。此制微細。通彼上根。末世下愚。故非力分。準如母論。衣食作觀。利根之人。著著口口。鈍根總作一念。然須勵力。望上增修。未可自屈。甘為下根。便即縱怠。故當勤䇿。準此攝修。是則出家。不徒然矣。
用觀懲過過起形心
歸敬儀云。觀斯以言。則識形心兩途。事理雙軌。形則縛於俗習。苦陰常纏。故當折剉以歸依剖㭊。剖㭊觀其慢惑也。心則封於迷倒。倒在生常。故須鏡生滅以懲之追想。追想知其妄著也。深惟四山恒逼。非念念而莫知。切於身也。八倒纏綿。非新新而不曉。節於心也。所以剖㭊靜於慢惑。非愛斷者所欣。追想厭於妄著。是異生者所背。固當撫攬誠教。以法糺徵。則生身不徒委於下塵。無識不徒於上趣矣。
初修唯識明了真俗(依通真記註之)
又云。又作是念。見雖是色(偏計生也)。了色心生(依他生也)。心外無塵(分遣外塵。翻徧計性。證無相性)名為真觀。言從心起(即是意言)。實唯識有(以似唯識遺俗外塵)。名為俗觀。漸次增明。念念無絕。時功既積。熏習逾增。觀道修明。不迷緣假。名願樂[1]也。修道人焉。道為人修。人能修道。故稱行者。名為道人(靜見云。須約根之利鈍。障之淺深。以論久近。論以五十二位。分為四位。乃至云。文中願樂即初位。修道即第三位。緣假即觀境。通真云。問。此何位人能修此觀。答。約行而論。初心凡夫。便修此觀。即名此人為大菩薩。即說此行為佛果證行。據位而言。約文準論。願樂行人。能證此理。問諸家於此通收四位。今特異之。請言其致。答。不識觀相。故有濫通。此觀唯遣外塵。意言猶在。何得於此妄通高位。故攝論云。若至登地。故似唯識。意言分別亦不得生。今觀意言。豈通高位。文中明判。名願樂位修道人也)。
通理達事利鈍由機
又云。今約兩緣。立儀表行。入道多門。不過理事。理謂道理。通聖心之遠懷。事謂事局。約凡情之延度。聖非自聖。終假導而漸明。凡非定凡。亦因開而達解。是知愚智淺深。賢聖位階。由解行之遠近。致利鈍之乖異。故論云。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無分別智。菩薩約位。具列五十餘階。故知無分別智。念念利鈍。此言有旨。
備明真俗以彰圓行
又云。真俗二諦。由來尚矣。不由功用。任運現前。故論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今時行敬。亦准聖言。不虗[2]誤也。然須達解兩諦所由。故論云。知塵無所有。通達真。知唯有識。通達俗。若不達俗。無以通真。若不通真。無以遣俗。以俗無別體故也。正論成觀。令人受行。良以真俗修復。空有交津。迷想見。則生途日增。悟形心。則高軌潛起。豈不以形纏桎梏。報果不可頓銷。謂隨俗也心可名談。披㭊莫知其趣。謂通真也。在言易淨。真理可用心求。據行難明。無始熏習故爾。
通真記(中卷)真俗云。唯識一觀。真俗圓收。今隨名求體。且約三性。用分真俗。謂分別性(此性妄有。即是俗諦。依彼六識執有我法)。依他性(此性假有。亦是俗諦。依彼八識。似塵顯現。為自體故)。圓成性(此性真有。即第一義諦。體是真如。即真俗通相故)。若約圓修。則三性三諦。一念全收。圓證亦爾。今約進斷。番彼三性。成三無性。則真俗深淺。約位不同。此行布門。莫疑隔別。且約地前。依依他性。遣分別性。即番分別為無相性。分別空故。名為真諦。依他顯故。名為俗諦。其圓成性。體通真俗。名隨有無。若以分別望無相。則俗淺真深。若以無相望依他。則俗深真淺。若約登地。正依圓成。遣依他性。求無性性。番彼依他。為無生性。即說此性。一分無生。名為真諦。一分假有。名為俗諦。由了無生。知識空故。即顯圓成。據理圓成。真空絕待。既非所執。本不須番。然既隨迷。對假顯實。故立此名。今約無生空智現時。隨顯圓成。一分真理。妄既無生。真復何立。即雙遣有空。復本無性。故番圓成。名無性性。若以無生望依他。則真深俗淺。若以圓成通望前二。則真俗皆淺。圓成獨深。由第一義。通為真俗所依體故。從凡至聖。始終通觀。圓修因果。無差別故。復是妙覺所證果故。
觀身唯識妙融謂實
敬儀又云。謂此形儀。本唯識有。迷於本習。妄見我人。故須徵研。令行敬養令見我身。俯仰上下。唯塵生滅。來往屈伸。此隨俗也。重觀此身。但塵非我。妄謂我所。能有行敬。據此一理。名通真也。真本非心。今隨心起。名隨俗也。知真非心。名通真也。如是念念。以後奪前。漸漸增明。久而明利。
發足行敬須觀真俗
又云。然則聖凡之道。自古相傳。凡非定凡。故有逆流返本之迹。聖非自聖。終因漸悟觀達之功。故凡可為聖。以佛性為宗元。聖不為凡。以悟解為歸敬。是知理事行務。且隔形心。至於動用。真俗並觀。所以隨其發足。畢約兩緣。知無顯真。知識是俗。種從緣起。方可有階。若身心兩分。真俗二路。三倒常行。革凡何日(三倒者。涅槃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顯示圓修遮疑立難
又云。有人心路慞惶。情投莫準。聞余此及。勃爾興言。撫掌大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虗誕。嗟乎不學。浪有涉言。吾聞真俗並觀。登住方修。如何下凡。[A20]僭地上聖。理義不可。急須改之。余曰。不可改也。發心畢究。初後心齊。唯識四位。凡聖通學。今則下凡不學。何有尅聖之期。故須發足並修。修明自然位聖。是知修道行人。常觀正理。不可執文。便乖義實。故四依撿失。念念準承當須依智。不依於識。識俗所習。智是道筌。聖立正儀無容輙濫文明上地。止據階緣。覈其雙遊。終歸妙覺故經云。常在三昧。見諸佛土。不以二相。斯文可依。如執未開。更為廣引經論明地。行位殊途。初地施淨。二地戒淨。豈可經一僧祇。方行施戒此亦示地位之淺深。開行相之階漸。令諸修趣之□踐跡可期。若為說萬行齊修。方衢同進。則心路茫然不知蹤緒。故有教迹殊異。如能一以貫之。則大觀於日月矣。
達理觀空禮敬中最
又(威容第八)云。佛法以心為本。其身為之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內。如來嘆為禮見法身。華色初至寶堦。如來毀為拜於化佛。故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想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為障道。故佛約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緣空。觀境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時。緣念斯絕。今居凡地。力極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得單行。謂知無境。是漸向真。謂知唯識。是漸背俗。如此䇿修。長時不[A21]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
引古七禮顯觀有無
(初由無觀慢禮得罪。二三無觀事禮。但福自四以去。觀智深淺。見理明昧)。
又(上同)云。初名我慢禮者。謂依次位。心無恭敬。高尊自德。無師仰意。耻於下問。諮受無所。心無法據。如碓上下。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以禮。內增慢感。猶如木人。情不殷重。首不至地。五輪不具。此是慢業。名我慢禮。二唱和禮者。雖非慢高。心無淨想。粗正威儀。身心處敬。起伏相順。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養。三身心恭敬禮者。聞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耀。心相成就。寶對三身。申手摩頂。除我罪業。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厭足。是名境界禮佛。心眼現前。專注無昧。此人導利人天。為上為最。功德雖大。未是智心。後多退沒。四發智清淨。達佛境界禮佛者。行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虗通無礙。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無礙。故禮一佛。通徧一切。如是種種香華供養。例同於此。法僧加敬。義亦同之。以三寶同性。理無異故。三乘名異。解脫體同。故知一禮。即一切禮。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相轉明。一拜一起。為尊為勝。是名真實果報殊大。由心無限。故使淨業無窮。五明徧入法界禮敬供養者。行者想觀。自[A22]己身心法。從本[A23]已來。不在法界佛法身外。亦知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發解冠達。自身一切身。徧滿法界是名法界。不增不減。清靜法門。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禮於一佛。一佛之身。徧於法界。法界之中。所有三界位地。無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徧於一切。我身隨佛亦徧一切。所以禮敬供養。一切身中。具足莊嚴。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隨緣徧滿。乃至行住坐臥。因緣果報。不離法界。身隨於心。故解無礙。法界緣起。一切事成。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獨見。鏡鏡之中皆有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切法界。悉現身中。故我供養一切凡聖。凡聖之身。皆同供養。有目者見。盲者不覩。如此行學。法界法門。大有利益。終至此解。不學不知。是故行人。常須緣觀。所得功德。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業耶。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緣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解。有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能返照。解脫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教不許。故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A24]己。正法性故。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是故行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常厭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淨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修明。引出佛性也。三祇果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此解微妙。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習也。七明實相三寶。自他平等禮者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他。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禮敬。禮不禮等。供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故文殊十禮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遊。真俗並運。心乃虗蕩。身實累緣。在凡行學。其相齊此。過此不行。下愚妄習。不足問也。
(通真記引圭峯圓覺鈔云。第四空觀禮真諦佛。入法之性。無能所相。故正屬始教空宗中禮。第五假觀禮俗諦佛。從體起用。故屬終教中。從體起用禮。第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不計色空。真見本覺真性。故屬終教中顯實宗禮。第七三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即頓教禮也。乃至云第四禮。深入法性。則窮事見理。第五徧入法界。則心境雙存。第六禮自[A25]己佛。則遮無外境。莫不性起有相。則相俗性真。會俗歸真。則相空性顯。今言實相。則性相不分。真俗一體。即前所明法界三寶。自他凡聖。能所之相。相當寂然。不假會境歸心。亦非取真棄假。事事無礙。法法皆如故。即諸法以明實相。非泯相。而見性也。自他平等。非會境以歸心也)。
安住正觀發菩提心
又(功用第九)云。發菩提心者。菩提云覺。自覺覺他。故名佛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種子。須發覺求。作意觀度。此乃趣佛果之津梁。成萬行之根本。如空之含萬像。若海之納百川。若不先建此心起行則便迷沒。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發心。有理有行。在緣乃二。於義則通。不爾。真俗兩乖。非正法義。言理發者。即是自心。五陰諸法。本性無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故淨名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又如問菩提經云。菩提相者。出三界。過俗法。言語斷滅。諸發無發。是名發菩提心。如是眾經。例遣相心。故名發心。謂此心體本清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即名行也。行者。如上安止心[A26]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度眾生。所修善根。皆悉回向。無上正覺。
三乘所修無越二空(同前第七)
又云。至理真極。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由人法二空。則二執斯斷一切煩惱。無因得生。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得名。此謂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空。又云行者須知。觀察自心從本[A27]已來。自性清淨。非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別。但為妄想。致有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長。今達本性。可謂還源。常作此觀。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念。如上[A28]已明。此是實觀。餘名虗解。
釋法四依(則見祖懷。究竟指歸。唯在了義)
又(引教第六)依法不依人者。人唯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理(性空通大小也)體離非妄。即用此法。為正法依。涅槃極教。盛明斯轍(涅槃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緣覺)。若能反彼俗心。憑準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觀厭。明違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法性真道。
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止是張筌。義為達理。化物之道(化猶變也)證解[A29]已後。絕慮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懷目擊之談(莊子云。目擊而道存)。豈不以言詮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無宜不曉(上明義假語。顯見義捨語也)今謂得義。義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義。還是誦言(上謂得義忘言仍須遣義無有也)。依智不依識者。識謂現行。隨塵分見。眼色耳聲躭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上明六識妄念。人畜共依。故有淪墜。[A30]已下令依佛智。即唯識觀。令損過漸明也)。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知。知倒難清。名為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愛。思擇不[A31]已。解異牛羊。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並聖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壅不通。有疑皆決。但為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我說惟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赴感。還宗了義。
遣障淨心則見佛性
淨心誡觀篇(第一)云。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是故教汝。察病對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其三賢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位。空宗真理。唯可知聞。影像麤相。下地凡夫。力所不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𪾼等。見汝身中小分佛性。汝何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淨心。心若清淨。令眾生界淨。眾生既淨。則佛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復清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A32]已。顯自身源。有此義故。名為淨心。
大小賢聖先修五停
又(三)云。五妄想者。如除刺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息五過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因修此觀現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今五停觀法。又偈曰。自知欲情多。一向觀不淨皆捨得解脫。欲竭即得定。自知瞋恚多。一向修慈悲。毒火得清涼。成就善律儀。自知愚癡多。諦觀十二因始悟輪回苦。了知無我人。自知我慢多。諦觀十八界。方得無人解。吾我病即差。自知亂想多。常數出入息。覺觀漸得成。加我戒定力。
觀身心相知妄求真
又(十五)云。身相者。六道異類。陰大假成。感現前果。酬過去因故名身相。身有八萬四千種形。依正二報。各各差別。一人徧受爾許種身。[A33]已經無量阿僧祇劫。今誡觀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萬九千毛孔。八百種風出入其中。八萬戶虫。徧身充滿。四百四病。更互發動。三百六十骨節。迭相依持。百一十苦。無時不受。三十六種不淨膿血。合成陰身。九孔漏瘡。穢物流出。如上苦業。始成一人。賢聖捨離。如除惡病。故名觀身。心相者一念之間。九十剎那。生住異滅。猶如電光。塵起識生。貪境招報。經云。貪欲心有二萬一千。瞋恚心有二萬一千。愚癡心有二萬一千。等分心有二萬一千。合有八萬四千塵勞。一百八種煩惱。五百四十種受。有九十八種使。故名觀心。若入安般觀法。心所漸息。乃至九次第定。還歸一真清淨心中。此清淨心。名為佛性。名真常法身。無心之心。無相之相。如是觀察。名為淨心。
詳言結使修觀除障
又(十八)云。一切生死。障道苦業。皆因結使。如毗曇說。今略說言。令息覺觀。有十結使。通三界九十八種。今恐文繁。少分喻說。結使者。阿棃耶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受六道果報。名之為使。使業發生。增有漏種。如賊居險。潛伏聚集。名之為結。持仗劫害。掠人財寶。名之為使。貪瞋性習。依真潛伏。還緣起發。能劫戒財。取著諸塵。害於智寶。利那相續。追求如使。無對名結。外觀名使。止慮名結。攀緣名使。繫念名結。役心名使。為有結使。愛恚互生。由愛恚故。成取捨業。妄取捨故。癡醫轉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開。名無明暗。闇心緣事。與顛倒相應。抱真常性。受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見正道。名為迷惑。無常常想。無樂樂想。無我見我。無淨見淨。如是狂錯。皆因結使。如是結使。造顛倒業。欲斷結使。即修五停觀法。以對治之。安般守意。入三脫門。觀空離相。結使斷除。身心寂靜故不起煩惱。煩惱滅處。名真解脫。解脫者。即大涅槃。
示十八界為所觀境
又(十九)云。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中間生六識。三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諸業。長養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塵。坌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云何名識能了前境。妄起分別名為識。然此根塵。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緣生起。無真實性。眾生不達。謂內外入有常樂我淨。貪心熱惱。堅著執取。迷惑昏謬。不信聖道。順情生貪。違意起瞋。以此貪瞋。增長結使。此名凡夫十八界。
達有即空常修有行
又(十九)云。塵境雖如幻。見色起慈悲。發意離諂慢。不失四威儀。六塵行坌污。亦是行者師。除病不除法。七覺分修持。雖觀文字空。要須徧讀經。廣尋聖者義。般若漸得成。雖觀根塵空。和敬護人情。戒儀須具足。修德慎惡名。雖觀諸行空。對塵修五停。貪瞋結使斷。寂滅心安寧。雖觀三界空。擇惡善須歸。命行擇覺分。離垢識是非。雖知三諦空。知諦義窮微。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十八界離妄。出生於珍寶。觀解緣和義。不生亦不老。七地大菩薩。不名無煩惱。金剛心滅後。然證無為道。
菩薩觀成智用無滯
又(二十六)云。菩薩者。不染三界。不猒三界。求無為道。不住無為。常處生死。而無生死。何故不染三界。煩惱盡故。業不繫故。不厭三界。愍眾生故。大慈悲故。求無為道故。欲自他利故。隨順大乘故。何故不住無為。攝眾生故。何故常處生死。利行同事故。本願無盡。故而非生死。業種盡故。得大自在。入解脫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著中流。離於中邊。心不住邊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應爾故。
釋諦緣度示輪迴本
又(二十七)云。四諦者。苦集滅道是名四。如實解了是名諦。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後因。苦有三種。苦苦壞苦。此二麤惡。眾生目驗。能起厭心。行苦一門。智人能解。此三苦者。徧十方界。故先說苦。苦從集生。教斷集因者。根本十惡。及有漏十善。滅者。生死永盡。證解脫樂。知此滅度云何可得。故須修道。道者。戒定慧等。從五停觀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羅蜜。故名知苦諦集證滅修道。十二因緣者。闇心無知。如盲人夜行曠野。失於正道。故曰無明。貪染世法名為行。虗妄知見故名識。識神入胎。向受生處。與不淨合。故曰名色。現陰成根。通識來去。故名六入。根塵相對。故名觸。觸生違順。愛恚事成。故名為受。於順事中。貪染心熱。故名為愛。愛之不捨。故名為取。取[A34]已屬身。成有漏業。故名為有。有業既定。感後果報。故名為生。生命不住。故名為老死。老死復生。終而復始。千萬億劫。捨身受身。故名輪回十二因緣。[A35]已前四諦。十二因緣。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羅蜜。緣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華嚴廣分別說。又泯道諦。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議海。離於形名。是為佛乘。如思益。維摩。信力入印。首楞嚴經等。住真空理。語斷行滅。如江河方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諦說修。方便淨法。亦復如是。
欲見佛性略說十種
又(二十八)云。須知眾生。同有佛性。略說十種。廣在諸經。一者生死煩惱。從真性起。喻如大水。本淨湛然。為因風故。遂生波動。後因大寒。乃結成氷。眾生佛性。本淨如水。由覺觀風。波浪生死。貪愛堅固。成煩惱冰。欲顯佛性者。慧火融冰。禪定息波。冰液波止。水即清淨。佛性影現。二者如金在鑛。麤弊無堪。於後融銷。金始顯現。寶中最上。無能嫌者。眾生佛性。在煩惱鑛。戒定慧火。煉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無比。三者如牛未產。乳血和雜。緣成始停。[A36]𤚲取煎煗。乃生醍醐。明淨隨器變色。不守自性。眾生佛性。為煩惱合。如雜血乳。假緣修治。漸至佛果。發起神通。隨眾生變。同類救苦。不守自性。四者喻如一人。行千萬里。經多屋宿。雖多種屋。人是一人。屋喻五陰。人喻佛性。眾生佛性。經五道陰。陰雖差別。佛性是一。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氷凍未融。水則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無。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無。五者四諦十二因緣。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諦所攝。名為佛性。六者四親近法。名為佛性。一親近善知識。二親近正法。三親近靜思。四親近如說修。離此四法。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七者佛道非邊。中道是也。眾生五陰。託佛性起。故名非斷。生滅如幻。名為非常。人依五陰。乃得修道。陰藉神持。方能存立。八者離真妄者。名為佛性。立真辨妄。對妄表真。若滅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淨。智不能知。識不能識。九者能說之法。顯於無說。無說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十者空乎寂靜。與有亂俱行。體離於形名。常顯名色。是為十性。無礙之智。與癡凡一如。如真解脫。本從凡起。雖有此喻。佛性之義。唯佛能知。
又曰。初發道意走覔道。心邪曲見未正直。江南江北求菩提。菩提共行不相識。身外覔訪既疲勞。一處靜思頓止息。忽然醒悟覺少分。乃知菩提身中匿。解煩惱性空如幻。未死不久自窮極。涅槃生死同一如。道理不二亦不即。若能明了根塵法。長養無礙神通翼。觀察五陰假緣生。自性本來包十力。
示佛果智顯能觀體
又(二十九)云。兼觀佛性。此是因相。次須觀果。果是佛智。經云。滿大千界眾生智。不及一須陀洹智。世界須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羅漢智。世界阿羅漢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滿十方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種性菩薩智。如是節級。不及一十地菩薩智。滿十地菩薩智。不及如來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如來舉足之事。是故汝當一心精進。求佛智慧。
○靈芝觀經疏明淨土觀法
欲知觀妙先顯教圓
疏云。準知一代彌陀教觀。皆是圓頓一佛乘法。更無餘途。又引慈雲曰。佛法有二。一小乘不了義法。二大乘了義法。大乘復有了義不了義。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法也。經曰。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斯之謂矣。言了義者。了彼淨土。即我自心。非他法也。達彼彌陀。即我自性。非他佛也。如此則迴神億剎。實生乎自[A37]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乎剎那之內。故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是開示眾生佛之知見。大乘了義。豈復過此。乃至云。即知淨穢身土。悉是眾生自心。秪由心體虗融。故使往來無礙。秪由心性色徧。遂令取捨無妨。
示觀經宗旨
(問。世謂靈芝以觀佛為宗。動成破兵。其義若何。答道聽途說何足與議。然不知靈芝以實相妙觀。觀彼依正。豈不妙耶。天台雖以心觀為宗。至論所觀。還觀依正。如彼疏云。佛是所觀勝境等。文極顯然。竊詳今疏。前後立義。能所淨穢。只一不思議微妙心性。天台心觀。觀於依正。豈離一念。今疏觀佛。既了唯心。佛豈外境。所立雖異。於義無殊)。
疏云。宗是主義。一之經主。義須辨示。天台云。此經以心觀為宗。此則單就能觀為言也(彼疏續示所觀勝境。則顯心觀。單就能觀明矣)。觀佛依正。得非心觀乎(依正既唯一心。觀彼即是心觀)。遠師善導。並云諸經所辨。宗趣各異。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此則通就能所而立也。乃至云。準知觀佛。功德難思。良由攝虗妄心。冥真實境。假彼福慧。濟我貧窮。藉彼慈悲。拯我沉溺。是却惡之前陣。為入道之初門。故楞嚴經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曰香光莊嚴(準知下乃明觀佛功能殊勝。若正明觀法。當見下引)。
因明理事一如
疏云。理是虗寂之強名。事乃施為之總目。名雖兩立。體實一如。其猶水動為波。墨畫成字。波雖萬狀。水濕何殊。字有千差。墨色無二。若謂冥心住寂。能所泯亡。則為理觀。舉心動慮。取捨歷然。則為事觀。是則理事對敵。未是圓融。今依天台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此乃真無生。愚者為生所縛。聞生作生解。聞無生作無生解。而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幾許誤哉。是知達事即理。理非事外。是真無生。故稱妙觀。
正明用觀
疏云。問。今經理觀。如何修習。答。修法有二。一者能觀心。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下云。當起想念。諦觀於日。是也。二者所觀境。即以彌陀依正莊嚴為體。即下所列。十六種境是也。能所相冥。方成觀行。問。起心取境。那名理觀。答。了此心境。皆因緣生。緣生無性。體非生滅。即無生理。十疑論云。夫不生不滅者。於緣生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了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此滅散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滅也。今明理觀。一準論文。以緣生心。觀緣生境。心境雖殊。緣生不異。能觀是心。所觀即佛。心法佛法。皆不思議。華嚴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其義也。故諸行者。先開智解。通達無礙。然後晨夕。念念繫想彼方依正勝境。熾然求生。不妨心境。體自無生。非謂造作。使之然也。
(四明云。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乃至云。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政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等。據斯所示。正以妙觀。觀彼依正。則與今立是同也)。
示諸文總觀諸法
疏云。是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出處語默。莫非妙理。非唯此觀。一代大乘。所立觀法。莫不皆爾。法華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等。又云。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普賢觀云。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淨名云。一切諸法。即菩提相。華嚴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金剛般若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如是等文。徧在大藏。不復盡舉。若離諸法。而談妙理。即墮偏邪。去道全遠。淨名云。譬如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虗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聖量若此。正理坦然。必欲進修。深須研覈。
通辯一代觀法
疏云。一代時教。所明觀法。略為五例。一總觀諸法。如經觀一切法空等。二別觀自心。如止觀。還源觀。法界觀。淨心觀等。三或但觀色。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及不淨白骨等。四兼觀色心。經云。照見五蘊空。十二入。十八界。數息等。五對觀勝境。即如諸經。觀佛菩薩等。就觀勝境。復有五別。一觀佛相海。即觀諸佛三十二相也。二觀普賢行法。即觀六牙白象菩薩身也。三觀藥王藥上。即觀二菩薩行願色相也。四觀彌勒上生。即觀兜率天宮。求生內院也。五即今經。觀彌陀依正。求生淨土也。
詳辯觀心觀佛
問。今十六觀經。可名觀心否。
答。若乃達境唯心。即彼彌陀身土。孰非心乎。但恐反求本陰。局認點靈。則盡屬他經。非今正觀矣。
問。或謂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唯觀心為要。今經觀佛。豈不相違。
答。觀法被機。各有所生。若此方入道。斷惑證真。則觀心至要。若往生淨土。修因感報。則觀佛至優。彼明斷證。正取觀心。故有此語。非謂生佛佛法。永不通觀。觀佛三昧。皆被未來。義非徒設。
問。心佛無差。上乘了義。今明觀法。何必強分。
答。理本雖融。行相宜別。將使造修有託。必須境智相應。古德有言。觀佛有二。一者自心三昧所見佛。二者西方從因感果佛。諸經觀心。即觀自心。所見佛也。今十六觀。正觀西方。感果佛也。據此兩分。永無疑濫。故天台十疑論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緣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又觀彼土七寶莊嚴。備如無量壽十六觀等。今經觀佛。斯為明據。
問曰。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今觀佛境。豈非色見聲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猶皎月落於百川。四辯八音。若清響發於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尋聲。不了性空。故不見佛。達士不爾。了色非色。何妨端想於聖容。達聲非聲。豈礙側聞於妙法。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覿茲妙論。寧復疑乎。
諸文觀法門第二
諸文心境門第三(先錄二宗。乃據教限。後騰祖義。是今所[1]〔豕〕)
先示二宗 依成宗示能緣心
業疏(三下)云。初緣戒心但約現在。念念雖謝。下無續起。即以此心。為戒因本。記云。能緣局現在。念念相續。即為業本。鈔云。三明發戒緣。境寬狹。上卷受緣。[A38]已略明發戒方法。[A39]但心隨境起。故今廣論。令知戒德之高廣。□使持者有勇勵。一能緣心。現在相續心中緣。
又示戒境
又云(鈔同不錄)。二約戒境。通緣三世。但有惡緣。皆作斷意。不爾非戒。何以明耶。如冤家境。雖終過去。得害死屍。非非過也。彼冤之子。是現在也。當生之非。為未來也。今欲成戒。要須普緣。記云。父亡為過。子在為現。將後有孫為當(有以腹中子為當者。非即屬現故)。涅槃云。如人斬截死屍。以是業緣。應墮地獄。亦如伍員鞭屍之類。疏引論云。皆於三世眾生境所。得戒律儀。如人供養過去所尊。亦有福德。律儀亦爾(例過去也)。又云。慈悲布施。是亦有福。戒亦爾者。以慈悲心。緣於三世拔苦與樂。戒法緣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慈施同三世。戒亦可例同)。又云。慈悲備物。局現境起。過未[A40]已謝。慈功無益。戒則不爾。必作普周。方名戒業(慈施及戒之益。有普不普。不可例同)。問。既同善行。何以異耶。答。慈等世善。隨心寬狹。如經說慈。七品是也。戒是通行受者方有。要作普周。無論善惡。皆須息念。片涉怨嫌。則非緣具。故論說云。以惡心隨戒增減等。由眾善本。定慧因基。可同別善。得為道分。記云。如經說慈。即涅槃也。經謂親中三品。一上親(師僧父母)。二中親(兄弟姉妹同學等)。三下親(惠我財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一上怨(奪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奪我兄弟性命財物)。三下怨(奪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親為一品。於此七種。等行慈心。止屬現境。明非普徧。戒要周者。三世十方。無不該故。則知本體。微惡不容。纖塵莫立。比於明鏡。喻若瑠璃。眾聖所稱。良由於此。無論善惡。好者惡者。無所擇故。若不盡斷。則有二過。一惡心不死。二隨戒增減。後自引之。
決戒防過未非。緣境通三世
疏又云。問。戒緣三世境。現境是所緣。斯則是現非。何言不防者(躡前緣境以難防非)。答。緣在懸對。未即非起。願欲斷除。不妨緣義。若論其防。正在敵對。現在之境。不定說非。六塵為妙行。可唯無學。一境有異見。乃通人畜。興治有功。非不能陵。防未非也。治弱非壯。不說能防。依教懺蕩。名防過非。故無現非。記云。現境無非。六塵為妙行者。謂觀境空寂。可唯無學。謂不專極聖。一境異見。如人見水。天見瑠璃。鬼見膿河。魚見窟宅。此明現境。或見為空。或隨心異。不定為非。故無可防也。疏云。更為重舉。現在未起。不名為罪。纔起落謝。即名過非。故文云。現在念念不住故。可分明見。記云。文即涅槃。彼云。色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過現不可害。何以故。過去過去故。現在念念滅故。遮未來故。名之為殺。前念過去。後念未來。於此理益明。故云可見。
依多宗示心境
疏又云。能緣心者。局在一念。所緣境者。唯現在一念。(異前成宗。通於三世)以過未是法數(彼以過未二境。但有名句。法入所收。故為法數)。非眾生數(現在有情為眾生數。由別脫戒。依有情發。過未無情。即非戒境)。故論云(雜心論也)。別脫依生起。發戒亦現在。一念心中得。防非亦過未。現在無非故。語其戒境。有緣斯是。略舉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等相。乃至如來。涅槃諦理。並是戒緣。但有損壞毀謗之義。問。六趣生外。更有發否。答。如來非趣攝。中陰亦復爾。故心論云。四生收諸趣。中陰非趣攝。以趣是到義。中陰但傳識(言傳識者。捨此趣彼。中間未至。故名中陰)。
戒須徧境
疎又引俱舍云。若不從一切眾生。則無戒也。以戒善隨徧。異此則惡意不死故。又於眾生。離五分別(五種分別悉能障戒。故須離之。方發戒品)。一於某生我離殺等(如云我不殺猪羊等)。二於某分我能持之(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殺支等)。三處四時。乃至月日。(三處如云於此國能持。四時如云今年此月此日能持)五離某緣。謂除鬪戰事。(謂平時能持。或值此緣即不持)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我。又云。於非所能境。云何得戒(力分可持。名所能境。力所不堪。名非所能境。意謂所能得戒。於義可知。非得能境。云何發戒)。以屠者持野獸戒。獵者持家畜故。(上舉事以徵下為義以釋)由不害一切眾生命。故得戒。若從所能境則有增減。能非能。互轉生故。謂獵持猪羊戒。死生麞鹿中。戒則減也。或鹿生羊中。戒則增也。屠者例爾。由戒得捨。必假因緣。今此增減。深乖戒義。縱離此緣。有何過耶(此二句難破前義。縱不假緣。自然增減。理亦無過也)。惡心不死故(謂前義但持所能。非能不持者。則惡心不死也)。謂持家畜。行獵不獲。路逢猪羊。心還起殺。夫論戒者。普徧生境。俱無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豈隨分學。望成大善。義不可也。
約境明戒量
疏又引多論云。一一眾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皆因起惡。由受戒約。同翻為善。三種善根。歷於七支。成二十一。餘則例知。若以互起。則例七門(即七毒也)。淫境士(男也)女。隨分二三(男大口二道。女加小道。則有三也)。女人身九。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自餘非情。地水火風。虗空草木。凡聖教理。隨有一境。起過塵沙。今反從善。成塵沙戒。則無量矣。如善生云。眾生無量。大海無邊。虗空無際。草木無數。戒善同爾。亦無分齊。故多論云。於非眾生。亦得無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金輪。傷如微塵。皆得其罪。一一塵處。今翻戒善。復無量也。如壞一草。萠芽葉花。一一得罪。反罪成福。又無量也。鈔(中一)引多論云。於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上至非想。於一切眾生上。可殺不可殺。乃至可欺不可欺。此一一眾生。乃至如來有命之類。以三因緣。一一得戒。又以此推出家僧尼。及下三眾。奉戒德瓶。行遵聖迹。位高人天。良由於此。端拱自守。福德恒流。了論云。四萬二千。福河恒流。解云。謂四萬二千學處。一切恒流。其猶河水。洗除破戒煩惱。言四萬二千者。謂根本戒。有四百二十。所以爾者。如婆藪斗律。戒有二百。多明輕戒。優婆提舍。戒有一百二十一。多明重戒。比丘尼別。戒九十九。合成四百二十。是一一戒。有攝僧等十功德。一一功德。能生十種正行。謂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護。一戒即百。合成有四百二十。豈非四萬二千。又解云。無願毗尼者。謂第三羯磨竟時。四萬二千學處。一時並起。無一戒不生。故稱無願。據斯以求。戒德恒流。
示受前䇿導意
羯磨經(上卷)引薩婆多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悲心。便得增上戒。業疏(三下)云。凡愚智淺。何能生知。自非久學。卒誨猶暗。此之戒法。出家本務。素非懷大。定難容納。深有由矣。文令境上起慈悲者。以行慈救攝眾生故。如善戒經。菩薩戒本。即七眾所受者是也。問不緣慈。如何容大。意在後也。記引經云。菩薩若欲受持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種戒。如人欲請大王。先當淨治所居屋宅等。準此經意。凡為比丘。必受菩薩大戒。今受小戒。向前緣慈。為受大戒。故云意在後也。準知具足。且就小宗。若望菩薩。猶是方便。問。多論有部。而云起慈。斯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為大。無非分通。故諸部之中。時有斯意。但四分立教。宗旨灼然。五義證成。下文具引。資持問曰。慈愍一切。全非小行。答。善戒經中。七眾所受。為菩薩方便。業疏云。向不緣慈。如何容大。意在後也。
(問。依圓發心。即小受大。今云意在後也。似與圓旨相違。請為明之。答。此則且據善戒四級第登之義。釋通多論慈心之文。意謂聲聞離染為要。則小戒以斷婬在初。菩薩慈濟為先。則大戒以不殺為首。今受小戒。而云行慈。故知意在菩薩戒本也。若爾。今文發心並非圓旨耶。答。此之戒法等四句。豈非圓發受具之明文耶。附文釋義。則如上明。約圓受具。祖意昭然問。下云上品心。是圓意耶。非耶。答。上品之名。在彼律論。猶屬權小。若令在家。全依圓旨。妙發上心。如資持記。以上品心。對唯識觀。及濟緣云。如是心受。即發圓體。疏鈔諸文。請詳究之)。
示緣境大意
資持(上三)云。識境發心。納體正要。不可粗略。故須約義。廣明體量。學者至此。必須深究。多見誦語。以盲導盲。二俱墜陷。寧無畏乎。問。所以須示境者。答。眾生造惡。由迷前境。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從境生。是制法之所依。為發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將何用心。持此廣張。深有遠致。問。戒本防心。何須制境。答。機分大小。教殊漸頓。大機達境唯心。直從心制。即菩薩戒也。小機謂境異心。故從境制。即聲聞戒也。教雖制境。理實制心。權設方便。於茲彰矣。
正示境量顯戒法之廣
事鈔(上三)云。所發戒相。乃有無量。由未受戒前。惡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境無善惡。由心轉故)。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若隨境論。則鈔應有三十餘帋。要而言之。不過情與非情。空有二諦。滅理涅槃。佛說聖教。文字卷軸。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虗空識等。法界為量。並是戒體。記云。空有等者。即化相法也。佛說四諦。即攝世及出世。凡聖因果。苦集道三名有諦。滅即空諦。亦名真俗二諦。滅等一句。即理體法也。異上空諦。是教攝故。佛說等者。即住持二寶。問。此並非情。須何重舉。答。恐謂聖境。非戒緣故。問。化理二法。云何發戒。答。疏云。俱有損壞。毀謗義故。如提婆破法之類。問。化相不明佛。住持不言僧者。答。並情收故。理中佛僧。俱無別體。所以可知。地水等者。別舉六大。上五非情。後一是情。風空及識。境相難見。故復示之。如盜戒說。又復須知。隨戒多別。如婬殺等。單情境也。如掘壞等。唯非情也。如盜妄等。則兼二種。謂盜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對所誑。復規利養。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則局三千大千。今從圓意。須論十方法界。無作之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故云。並是戒體。
引證戒量之廣
又引善生云。眾生無邊故。戒亦無邊。薩婆多云。非眾生上。亦得無量。如十方大地。下至空界。若傷如塵。並得其罪。今翻為戒善。故徧陸地。即善生言。大地無邊。戒亦無邊。草木無量。海水無邊。虗空無際。戒亦同等。記云。善生五種。前後離明。若復細論。飲食衣服。房舍臥具。常住現前。四種僧物。行住坐臥。俯仰威儀。大小便利。一切作務。無非制法。所謂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爾者。豈名具足。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委學。沙彌建位。正存於此。今時昧教。誰復知之。
正示發心
鈔又引薩婆多云。若淳重心。則發無教(即無作也)。輕則不發。豈可虗濫。理當殷重。應語言。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羅漢。戒是下品。毗䟦律曰。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眾生。眾生皆惜壽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耎心。雖得佛戒。猶非上勝。餘二就義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眾生疑。我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復利他人。受持正戒。云何上品。若言。我今發心受戒。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脫門。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導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記云。勸發中。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為顯上品。令知優劣。下品等者。毗曇所明。有一羅漢。戒是下品。年少比丘。却謂上品。皆由最初發心有異。乃至者。始從凡夫。終至無學。歷諸階位。更不增長。或云受體是定。隨行有增。或約作戒永定。無作通增。並具如後。然雖救生。行有深淺。一不害彼命。二以法開導。三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後。後必兼前。約義推之。初但護命。不令得脫。即二乘心。前云求道。正據小果。中品所修。以法開解。自他兩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薩。雖期佛果。行處中間。望前雖勝。比後猶劣。上品引導。令至涅槃。同歸佛道。即大菩薩行。準沙彌篇。三位配之。恰然符合。學者至此。宜須明辯。三心所期。行果分齊。上品云三聚戒者。出纓絡經。聚即總攝為義。小乘七聚。從教以論。菩薩三聚。攝行斯盡。一攝律儀戒(律儀禁惡。結業煩惱究竟斷故。即止行也)。二攝善法戒(世出世間。大小修證究竟修故。名作行也)。三攝眾生戒(一切含識究竟度故。即四攝行。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亦名饒益有情戒。此三須配。三脫四弘三身三德。如別所明)。三解脫者。雖是觀慧。非定不發。即是慧二學。絕縛證真。由此得人。故號三解脫門。然名通小教。今對三聚。須屬大乘。一空解脫門(即性空他)。二無相解脫門(即相空也)。三無作解脫門(即唯識也。亦名無願)懺篇三觀。別配三位。此明大行。須約圓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問。今此所受。為即三聚。為非三聚。若云即者。後須更受菩薩戒否。又復大小混亂。如何分別。若云非者。戒從心發。既發此心。那非此戒。大見錯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
舉況結勸令識心分齊
鈔又云。如此發心。尚是邪想。況不發者。定無尊尚。智論云。凡夫始學。邪心中語。那含果人。慢心中語。羅漢果者。名字語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齊。得佛淨戒。亦有分齊。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記云。言邪想者。凡夫結惑全在。未見正理。隨所動作。皆是邪倒。亂心事善。容有退沒。所以然者。如多論中。凡夫感戒。具有四過。一忻下有羸。二容退道法。三容變二形。四邪見斷善。內凡[A41]已去。分見真理。方無此婁。初心薄地。非邪而何。智論明世界語言有三。一邪二慢三名字。是中二種不淨。一種淨。凡夫具三(鈔舉前一。必兼後一。下亦同之)。見道學人。有二無邪語(鈔舉三果。以收初二。愛求[1]〔盍〕故。猶有慢語)。聖人唯一。無邪慢(見愛永斷。隨世假名)。良以無作。假作而生。既非色心。無由表示。必約能領。顯戒優劣。前明上品。所期遠大。所納之體。定知始上。故云有分齊也。
決發大心違教限之疑
鈔又云。問。此教宗是何乘。而發大乘志耶。答。此四分宗。義當大乘。戒本文云。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當尊重正戒。及回施眾生。皆共成佛道。律中多有誠例。光師亦判入大乘律限。記云。言義當者。則顯淨宗。本非是大。有義相當。業疏分通。意亦同此。光師之判大。然彼所判。大成通漫。文雖引據。意不全取。四分是大。將何為小。即應梵網體行全同。菩薩聲聞二戒無別。定知不爾。是以祖師所立。語意從容。義當分通。深符教旨。待至中卷。更為詳明(今亦有人。直判為大。不識教相。妄自云云)。問。上品心者。為全是大。為分通耶。答。扶成本宗。分通義耳。(私釋曰。言扶成者。能扶即圓義。所扶即分通。分通雖是佛乘。猶是小中密意。未敢直示。故須以圓而扶成之。問。既是扶成。何以鈔中直引為證。既直引分通而證發心。驗之發心即分通義。何云扶成。又問。前引業疏。發心依於善戒。今鈔發心乃據分通。發心是一同。文據有異。未審若何。要知的義。不可籠通)問。分通之義。出自何人。答。如來立教。被此機緣。部主深知。還符佛意。別立成宗。是以前後律序。法正所安。多伸此意。豈不明乎(世有口傳。南山不合立分通義。然不知分通。乃是佛意。部主承用南山。但伸明耳)。
囑受者。須明心境及法
鈔又云。如是發戒緣境。及心有增上。此之二途。必受前時。智者提授。使心心相續。見境明淨。不得臨時。方言發心。若約臨時師授法相。尚自虗浮。豈能令受者得上品耶。或全不發。豈非大事。記云。心須念念無間。境必法法無昧。毫差即失。可不慎手。今時昧教。事同兒戲。乍登壇上。心志驚惶。況師授昏冥但知學語。自無所曉。將何示人。豈非宿業所追。致使此生虗喪。深須責[A42]己。期遂將來。
嘆戒法。囑受者用心
鈔又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樹立此法。祕故勝故。不令俗人聞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猶含遮難。不得具受。汝今既無。甚是淨器。當深心乞戒。須臾之間。[2]人三寶數。若輕浮心。戒不可得。
羯磨前總示戒法。令發上心
鈔又云。[A43]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當發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為趣泥洹果。向三解脫門。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記云。顯前發戒。且令預習。未是正用。今將納法。縱令[A44]已解。更須委示。選擇要語。激動蒙心。我師當此。不可率易。䇿導開解。納法之本。
教開廣身心容納戒法
(前既以圓開導。而受者[A45]已悟心境一如。今正納法。故此略示)。
又云。由塵沙戒法。注汝身中。終不以報得身心。而得容受。應發心作虗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當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汝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今為汝作羯磨聖法。此是如來所制。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記云。初教運想。五蘊色心。宿因所感。故云報得。法既周廣。劣報難容。必須運動方堪領納。虗空無邊。身量亦等。心法相稱。攬法歸心。還依報得。但法非心色。非異非同。猶如結界。無作依地。不與地連。非不相及故也。
三羯磨前切要提示之語
又云(次番前云)我[A46]已作白。僧皆隨喜。今作羯磨。動彼戒法。莫令心沉舉。當用心承仰(次番前云)。[A47]已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令十方法界善法。並皆動轉。當起欣心。忽縱怠意。(三番前云)[A48]已作二羯磨法。僧並和合。今十方法界善法。並舉集空中。至第三羯磨竟時。當法界功德。入汝身心。餘一羯磨在汝當發身。總虗空界。心緣救攝三有眾生。并欲護持。三世佛法。記云。以前白告情。令眾知委。此正量處。舉發前法。初則皷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為。無非成遂。三番羯磨。並先䇿進受者。白告眾僧。然後秉唱。尋文可見。
(問。文云注入者。前既開導。圓發妙解。色心諸法。即性本具。究竟一相。清淨湛然。若有一法。從外入者。不為圓妙。今之云入。甚乖圓旨。答。無始迷背。認為外物。今日開解。頓悟唯心。法本自如。悟故言入。故祖師曰。開示不由外來悟入。誠因內起者。是也。問。初則動轉。次則舉集。其相如何。答。既了諸法。唯我一念。一念動而萬法動。一念集而萬法集。但初猶運心作念。故云動轉。次漸明照凝寂。故云舉集。三則能所泯亡。微妙融會。故云注入。動集即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議故也)。
諸文心境門第三
諸文戒法門第四
四科之前敘意總列
事鈔(中一)云。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良由未曉本詮。故得隨塵生染。此既聖賢同有欽序。何得抑忍不論。直筆舒之。略分四別。一者戒法。此即體通出離之道。二者戒體。即謂出生眾行之本。三者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篇聚。
資相(中一)云。何以不但釋相。而總論四戒者。答。戒是一也。軌凡從聖名法。總攝歸心名體。三業造修名行。賢而可別名相。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據相。當知相者。即是法相。復是體相。又是行相。無別相也。若昧餘三。直示釋相。既無由序。不知所來。徒自尋條。終難究本。故戒體中云。人並受戒。少有明識。故於隨相之首。諸門示現。準知[A49]己身。得戒成否。然後持犯。方可修離。聖意昭顯。學者宜知。
又(上一上)云。欲達四科。先須略示。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有云。未受名法。受[A50]己名體。今謂不然。法之為義。貫攝始終。安有受[A51]己不得名法。須知下三。從初得號。是故一一皆得稱戒。或可並以法字貫之。方顯體及行相。非餘泛善。問。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攝修始終。無缺剩故。隨成一行。四義整足。言有次第。行不前後。問。法之與體同異如何。答。業疏云。體者戒法。所依之本。是則法為能依。體是所依。不可云同。又云戒體者。所謂納聖法於心𦚾。即法是所納之戒體。據此不可云異。問。行相何異。答。三業分之。
齊緣(三下)云。問。即法是體。法體何分。答。若望未受。但名為法。體是無情。若加期誓。要緣領納。依心成業。此法有功。乃名為體。是故言法未必是體。言體其必是法。如藥丸喻。藥味各別。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丸體也。九非他物。即藥成丸。雖異而同。雖同而別。如是知之。依體起用。即隨行也。
戒法體相
資持(中四上持犯篇)云。問。事法是何。答。欲識事法。且對釋相。即是戒本。一切諸戒。若通今鈔。即是三卷三行。一切制法。若通祖教。即是一宗。大小部文。所詮行相。若通所宗。即是本律。始終止作之法。若通諸部。即五百十八。五部二部。大毗尼藏。若通佛制。則二千八萬。乃至無量。若通諸境。則三世十方。數等塵沙。量同法界。若望佛佛道同。三乘齊奉。前聖後賢。相承不絕。即是戒法。
示戒法功力
(記云。然此但示法之功力。文不明指。何者是法。意令學者思之)。
事鈔(上一)云。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言戒法通被也。凡即人天內外兩凡。聖即三乘聖位)。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雖通凡修。終是權攝。據本制意。出離為要)。要令受者。信知有此。雖復凡聖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A52]已成而言。名為聖法(言[A53]已成者。謂此戒法。即三乘聖人。[A54]已修成之法。我雖在凡。法是聖法。因中果號也。既是聖法。豈容易而得。故云但令等。屬令建志高遠也)。但令反彼生死。仰廁僧徒。建志要期。高捿累外者。必豫長養此心。使隨人成就(戒法無礙任機優劣)。乃可秉聖法在懷。習聖行居體。故得名為隨法之行也(此顯法體行相不可相離故也)。
又列示諸義
(中一鈔云。就初法者。受緣[A55]已明。今略標舉。顯知由徑。且分七門。一聖道本基。二戒有大用。三略知名趣。四具緣不同。五優劣有異。六重受通塞。七震嶺受緣。時代不同。第一與前原教中敘教宗同。第三亦與原教翻名略同。第四亦與原教出家意同。同者不錄。異者略引。又上七科並明戒法功力軌成之義也)。
又鈔(中一)云。戒有大用。諸佛立教。並有勝能(立教者。通語三藏。經論[1]〔即〕斷證功高。毗尼則住持最勝者。兼通者。經論亦列流通住持。毗尼亦彰絕縛元始。故云並有也)。明義各別(通示三藏)。理須略舉(獨標律也)。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除佛道外三聖六凡。並師於戒。若據戒本。三世尊敬。則佛亦師奉也)。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宗於戒。故律云。如是諸佛子。修行禁戒本。終不回邪流。沒溺生死海。又戒經云。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當尊重正法。此是諸佛教。故結集三藏。此教最先。善見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有情色心。存亡依命。佛法興廢[2]宍在毗尼)。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結之。所以爾者。餘經[A56]但泛明化迹(化迹即往昔因緣也)。通顯因果(因果即三世報應也)。事隨理通(融事歸理)。言無所寄(忘言遺滯)。意寔深遠。昏迷未達。雖欲進修。尠得其要。多滯答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強。凡所施造。並皆麤現。以人則形服異世。法則軌用有儀。住既與俗不同。雜行條然自別。由世隨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綱維。不墜於地。又以法能資人。親成眾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眾和合故。佛法得久住。記云。世隨相有者。此明世諦依相成立。由諸眾生。不知空寂。但隨虗妄。有為之相。乃有世間。故云爾也。法逐相成者。如來順世立法也。如來說法。常依二諦。一依真諦。泯絕諸法。二依俗諦。建立諸法。今此律藏。建立持犯。滅惡生善。隨情附相。引接初心。是以凡所制戒。並托緣生。隨有開遮。皆防譏毀。故云法逐相也。
約總相嘆戒法
又(序文)云。夫戒德難思。冠超眾像。為五乘之軌導。寔三寶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於茲息唱。自大師在世。偏弘斯典。爰及四依。遺風無替。
撮略諸文以歎戒法
資持引標宗云。是汝大師。以能軌物也。或云人足。能有所至也。或云大地。生成住持也。道品樓柱。聖道所依也。禪定城郭。定慧所憑也。乃至如池如鏡如纓絡。如頭如器。又智論中。如重寶。如命如肛。如鳥翅等。尋之可知。又篇聚中。先明戒護。具列八喻。如王小子。如月光。如如意珠。如王一子。如人一目。如貧資粮。如王好國。如病良藥。又戒本序。如海無涯。如寶無厭。僧祇戒本。如猿猴鎻。如馬轡勒。廣在經律。不復繁引。良以戒德高廣。故非一物可喻。徧舉諸像。各得一端。不能全似。
五乘之本並由戒法
又云。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諦緣六度。所乘法也。乘此法者。必由奉戒。故以戒法。通為軌導也。然戒有四位。五八十具。若約鈍根。通為世善。若論上智。俱作道基。故善生云。五戒甚難。能為大比丘菩薩戒。而為根本。故知四戒。皆導五乘。
三寶住持全由戒法
又云。三寶四種。一體理體。就理而論。化相一種。局據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時。功由戒力。運載不絕。故如舟焉。何以然耶。由佛法二寶並假僧弘。僧寶所存。非戒不立。如標宗中。順則三寶住持。違則覆滅正法。又如華嚴云。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等。
詳示戒法住持之相
又云。謂剃染稟戒。入道次第。以至僧中。受懺安恣結說治諫。師資上下。行住坐臥。飲食衣服。眾法別行。此諸事相。佛法紀綱。住持萬代功由於此。唯斯律藏。委示規模。餘藏非宗。故所不辨。故善見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曲論來致。備如中卷。
佛在世時偏弘戒法
又云。雖談眾典。然於毗尼。最所留意。故篇聚云。世尊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為。必以威儀為主是也。又經通餘人所說。律唯金口親宣。大權影響。但知祇奉。況餘小聖。安敢措詞。又復諸經。說有時限。律則通於始終。義鈔云。始於鹿苑。終至鶴林。隨根制戒。乃有萬差等。具斯三意。永異餘經。徧弘之言。想無昧矣。
喻顯戒法
鈔(上一)云。律(即法)海(此下並喻)冲深(竪深)。津通萬像(橫廣)。雖包含無外。而不宿死屍(容而不雜)。騰嶽波雲。而潮不過限(逸而不濫)。
鈔以喻明記約法合
記云。初合竪深。遠古諸佛。三乘聖賢。由戒資成。至于現未。展轉無窮。故戒疏云。前聖果圓。後賢因滿。引生來業。展轉住持。眾生無盡。戒亦無竭。即戒本云。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世尊。皆共尊敬戒是也。二合橫廣。三義釋之。初明徧境者。十方法界。依正二報。情非情類。無非戒故。二約禁業者。三業四儀。施為舉動。三千八萬。皆聖制故。三約資行者。萬行由生。眾善所住。三聖道成。率由戒撿故。合第三中。戒法弘通。九道師訓。人收七眾。趣該非畜(本宗通受五八)。攝濟不遺。故云無外。然則或違重禁。教所不容。五眾則坌汙清流。必加擯罰。其餘則入道無益。永障出家。若論治擯。實通諸篇。然對死屍。須約四重。即律序云。譬如有死屍。大海不容受。為疾風所漂。棄之於岸上。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眾所不容受。以是當持戒。合第四者。謂止作持犯。隨緣興制。詮相浩博。喻若波濤。然篇聚重輕。犯緣具缺。定犯不犯。纖毫不差。眾別行相。施造有儀。如非成敗。無容濫託。如潮有信。法喻彌彰。律云。海有八奇特法。一一切眾流。皆往投之。二常不失潮限。三五大河皆投於海。而失本名。四五大河。及天雨。盡歸於海。無有增減。五海水盡醎。同為一味。六不受死屍。七多出珍寶。八大形者所居。此中略舉。未必全同。
示戒法優劣
又鈔(中一)云。由立此門。知戒是勝緣。入道之要。便能護持。無[1]矢於相也。記云。前後六門。並單論別脫。此兼道定。還欲對顯別脫功勝。欲釋此門。先須略知。道定名相。初別脫對境彰名。定道從心為目。與定慧二心同時。故並言共。亦名為俱。其定戒者。成論離禪定為二戒。色無色別故。多宗合為一。俱不動業故。道戒或名道俱。道共無漏等異。此辨名也。二別定並有漏。道共唯無漏。別脫欲界業。定共上二界業。道共非三界業。此論體也。三別定通凡聖。道共唯局聖。此位分也。四別脫假緣受。定道隨心發。此明因也。五別脫但隨身。要期盡形故。定道名隨心。生死不絕故。此示功也。略知如此。餘如後解。
鈔引婆論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現故勝。禪無漏戒。一切時有。二有漏木叉。通情非情。寬故言勝。餘二局情。狹故不如。三有漏木叉。從慈心發故勝。能為佛道作因。四木叉戒者。被及七眾。紹續三乘。三寶三道。住持功彊。餘二無能故劣。五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餘禪戒者。外道亦有。記云。多論五種。初時。二境。三心。四功。五人。如次釋之。初時希常者。以木叉。須佛出世。制方有故。餘二縱非佛出。亦有得定證道之者。故常有也。猶如世物。希少則貴。常者不如故。二境中。木叉遮性通禁。餘二但止性惡。故境通局也。三約□者。慈即大心。故是佛因。論云。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謂從智得。此專自利。即二乘心劣可知也。四明功有二。一攝生廣。被七眾故。二住持勝。紹續等故。五約人中。外道無無漏戒。故但舉禪戒耳。以彼亦得色無色定故。
鈔又引善見云。具足木叉者。諸光諸山諸學(即三學也)之中。日光須彌學中。木叉最以為勝。若非佛出。則無有人。竪此法。
○論重受(記云此章所明。意令行者審[A57]己所受。更求增勝故也)
有宗不立重受
又云。六重受者。依薩婆多宗。戒不重發。亦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羅漢心中下品戒。記云。文列三種。並異四分。言不重發者。三戒永定。如下心受五。中心受十。本俗仍下(本俗即前五條乃俗人所受戒)。餘五方勝。中心受十。上心受大亦爾。彼云。木叉戒者。無有重得。若微品心。受得五戒。後以中上品心受十戒。先得五戒。更無增勝。於後五戒。乃得增耳。不重受者。彼計一受即定。既不重發。更受不增。故不立也(五八十例亦不立。八戒當日不可重)。不重犯者。此據初篇同種為言。依本定者。本謂壇場初受也。婆沙論中。年少苾蒭。得上品戒。以能起上品心受故。羅漢苾蒭。得下品戒。以先發下品心受。後不增勝故。問。羅漢既發定共道俱。豈得不增戒。必不增者。那得聖道。如是思之。鈔又云。若爾。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對隨行。不論受體。亦可作戒在一念。隨心一品定。無作無非盡形故。隨行有增微。
(體既肥羸。理有增減。與上常定。義實相違。故以為難)。
空宗許重受
故成論云。有人言。波羅提木叉有重發否。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儀。隨得道處。更得律儀。而本得不失。勝者受名。其七善者。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禪戒。定戒。道共戒也。記云。重發出彼第九七善律儀品。具云。有人受一日戒。是初律儀。即日受優婆塞戒。是第二律儀。即日出家作沙彌。是第三律儀。即日受具足。是第四律儀。即日得禪定。是第五律儀。即日得無色定。是第六律儀。即日得無漏。是第七律儀(上云無漏。且據初果。下復統收二三四果。故云隨得道處)。本得不失者。從前體增。為後體故。勝者受名。從後彰名。前名沒故。問。重發重受。如何分別。答。重發據多戒。重受約一戒。若爾。論明重發。那見重受。答。由體重發。即得重受。以彼重受。一體發故。
又薩婆多師資傳云。重受增為上品。本夏不失(記云。此即多宗。餘師之義。雖違[A58]己宗。乃順今部。故特引之)。又引僧傳(即梁高僧傳。乃惠皈撰。今引求那跋摩傳。鈔中文略。令依壇經引之)云。元嘉十一年。有僧伽䟦摩(此云眾鎧)。時號三藏法師。與前三藏(即求那也)同至楊都。為諸僧尼等。於南林寺壇。重受具戒。于時祇桓寺(祇桓即此土楊都寺名也)僧慧照等五十人。影福寺尼慧果等。三百二十三人。同從重受。有慧義法師。稟性剛烈。不耐誼黷。謂三藏曰。大法東流。傳道非一。先賢勝哲。共有常規。豈獨改異。何穆眾望(資持引傳云。有惠義法師。擅步京邑。見跋摩行重受事。謂為矯異。執志不同。與跋摩拒論等。大意是同。但壇經作之以文也)。答。五部之異。自此常理。相與棄俗。本為弘法。法必可傳。何忤眾情。又問曰。夫戒非可見之色也。頃見重受戒者。或依舊臘次。或從後受為始。進退之間。足致深疑。答曰。人有二種。故不一類。若年歲不滿。胎月未充。則依今受為初。若先年[A59]已滿。便入得戒之位。但疑先受。有中下心。理須更求增勝而重受戒。即依本臘。而永定也。又問。自誓不殺。身口[A60]已滿。有何不盡。更重受耶。答曰。戒有九品。下為上因。至於求者。心有優劣。所託緣起。亦自不同。別受重發。有何障礙。五戒十戒。生亦各異。乃至道定律儀。並防身口。不同心業。有一無二也。如是云云([A61]已上乃跋摩行重受事跡)。壇經又云。余以乾封二年。二月八日。及以夏初。既立戒壇。仍依法載。受具足戒。于時前後預受者。二十七人。並多是諸方。謂雍州洛州。號州蒲州。晉州貝州。丹州坊州。隴州澧州。荊州台州并州。如是等州。依壇受具。故引大略。非謬緣等([A62]已上是南山行重受事跡。既有依承。今欲重受者。無足致疑也)。
此土受戒元始 大僧受緣
鈔又云。七震嶺受緣(記云。意明此土得戒元緣。令知所從。不妄承奉故也)。余聞有人言。此土受戒。先無從始。至今受者。少乖緣具。理得何礙。但作奉戒之心。莫非得戒之限。忽聞斯語。不覺喟然。豈以雷霆震地。聾者不聞。七曜麗天。盲者不見。既同管識。豈妄措言。故引用聖教(聖教指前第四門。今在原教門中引)。明白灼然。具緣成受。不具不得。此土受具。僧傳顯彰。縱緣境有濫。依法亦有明訣。如前卷中(前卷見受戒篇)。所言漢境受緣者。自漢明夜夢之始。迦竺傳法[A63]已來(迦竺即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也)。迄至曹魏之初(自漢明至曹魏一百九十餘年)。僧徒極盛。未稟歸戒。止以翦落殊俗。設復齋懺。事同祠祀。後有中天竺僧。曇摩迦羅。此云法時。誦諸部毗尼。以魏嘉平年至雒陽。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準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習。出僧祇戒心。又有安息國沙門曇諦。亦善律學。出曇無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記引云。後漢明帝永平三年。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旦集群臣占之。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云。西域有神。其名曰佛。昭王時生。穆王時滅。滅時此方午時天陰。大地震動。白虹一十二道貫於太微。竟夕至曉。穆王問於群臣。時扈多秦曰。西國聖人入滅之兆。千年之後。教法合流此土。王敕刊石。埋南郊天祠之前。臣筭至今。正千年矣。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遣蔡愔等十八人。往西國求佛教。至月氏國。見騰蘭。迎至洛陽。此土三寶之始也)。
尼眾受緣
又云。比丘尼受具初緣。至宋元嘉七年。有罽賓沙門。求那跋摩。至楊州譯善戒等經文。後有師子國尼八人。來至云。宋地未經有尼。何得二眾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記云。此準五分十一眾受。十僧之外。須一尼為和尚。方可行之)。尋佛制意。法出大僧。[A64]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為受戒方便耳。至於得戒。在大僧羯磨時生也。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從微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隨喜。且令西尼學器。更往中國。請尼令足十數。至元嘉十年。有僧迦跋摩者。此云眾鎧。解律雜心。自涉流沙至揚州。初求那許尼重受。未備而終。俄而師子國尼。鐵索羅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數。便請眾鎧為師。於壇上為尼重受。出高僧名僧。僧史僧錄。及晉宋雜錄。故略出緣起。永為龜鏡。
諸文戒法門第四
諸文戒體門第五
約能領心明體(顯心妙體妙。乃南山圓旨)
事鈔(上一)云。明戒體者。若依通論(論有二種。別解文相為釋論。通明行相為宗論。今云通論即宗論也)。明其所發之業體。今就正顯。直陳能領之心相(心相之言。有事有理。以[A65]己等語。即事心相。則思等語。乃理心相。以理融事。初後一如。微妙甚深。唯一不思議心相也)。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斯乃戒法體量是。今所受之法)。以[A66]己要期(盡一形壽)施造才便(決志立誓禮敬陳詞)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息絕妄念)測思明慧(測即深廣玄微之㒵。思即行心也。發觀緣境。皆。由此心明慧。即唯識妙觀)冥會前法(心與戒法。由明慧故。微妙玄合。故云冥會。塵沙戒法。以心對望。故云前法)以此要期之心(重舉前語。是納體正要故)與彼妙法相應(要期之心。緣生無性。念念真如。無邊戒法。無非實相。真如實相。究[A67]竟無差。故云相應。非二物相合。乃心法一如。故即經云。心純是法與法相應。是也。問。測等四句語義似同。如何分異。答。初二句用觀照。法文二句。智圓觀妙。心法一如。此為異也)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法即妙法。緣即方便。妙法融通。隨緣轉變。故云起也。心明理顯羯磨要緣正起納究[A68]竟之處也)領納在心。名為戒體(領納乃六識。在心即八識。領乃能受。體即所受。心乃所依。體乃能依。濟緣云。造雖在六。起必因八。造以成種。還依於八等是也)。
通辨作無作
業疏(三下)云。一作者是色心。無作非色心。二作者初緣。無作後業。三作是運動。無作非故。如是長短強弱。性不均通。如涅槃云。戒有二種。謂作無作。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是則名為戒不具足。又善生云。是十種法。或有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如人手執極香臭木。記云。極香臭物喻善惡業。手執喻作色。放物有餘香臭。即喻無作色。木喻無記業。[A69]但有執持。而無餘氣。對合可見。疏又云。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營為。名之為作。如陶家輪。轉動之初。故心論云。作者身動身方便也。言無作者。身動滅[A70]已。與餘識俱。是法隨生。故名無作。如成論云。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故曰也。用斯兩法。並有懸防禁非之義。齊名為戒。
的示法體警於行者
疏問云。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記云。舉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鈔云。就[A71]已成為言名為聖法。復令受者。不自輕故。又云。知自身心。懷佩聖法等。羯磨經云。羯磨威勢。眾僧力大。能舉法界聖法。置汝身心。疏云。聖法假緣。緣成法滿。充正報也。記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先示空有所計深淺
疏又問云。經論明體。其相不同。四分一宗。當須定指。答。首題所出。可不知耶。此方盛弘。假實二解。成論所辨。正通四分。曇無德宗。雜心俱舍。乃解十誦薩婆多宗。記云。小教入道。不出四宗。一空二有。三雙亦。四雙非。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言假宗者。彼明諸法。緣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又深取大乘空義。故名經部師。實法宗者。彼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陰界入等。並是實有。亦名一切有宗。亦即毗曇部。疏又云。故律名色。眼識能見。異於毗曇。根能見也。諸有結正。並門何心。故云造善具三業。當審觀其意。不同彼宗。身口七業。皆是色中有損益故。記云。既推心識有所分別。則顯通深。但不談七八。與大異耳。毗曇不爾。既不推心故唯根見。眼耳鼻等。為浮塵根。見聞覺知。即勝義根。二皆是色。唯意是心。又云。有損益者示彼所計。如善戒。持則體肥。犯則戒羸。罪業造則更增。懺則除滅。由有此義故立為色。因四大者。亦彼所計。能造是色。所造亦然。彼宗立色。不出斯二。
通依諸論辨定名體
疏又云。體謂業體。正是戒法所依本也(思願要緣。攬法成業。故塵沙戒法為能依。業體無作為所依)。經論所談。善惡業者名也。今述作無作者。業之體也。混名從體一也。離實談名異也。多論陳體。教無教也。成實雜心作無作也。皆略名銓體。義說動靜(動即是作。靜即無作)。而難顯其相。如諸塵也。今且依俙。如論兩傳寄之取狀(下依兩宗之論出體。故云如論兩傳)。
先依本宗假名出體 作戒體(初示名義。并總舉諸師。次或言下列示二師。各計出體)
疏云。言作戒者。謂始壇場。終白四法。緣搆成者。諸師約文有多解釋(諸師即弘成論之師。並遵論文。所見有異。如下二師可見)。或言色心為體。故論說云。口業者。非直音聲。要以心力助成身業亦爾。論其身口。乃造業具。非善惡體如無心殺人。不得殺罪。故論云。是三種業。皆但是心。離心無思無身口業。記釋云。色心即總三業。拜跪登降是身。陳乞對答是口。此二並色。色不自發。要由心助。故兩兼之。又云。皆但是心謂心王也。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若離心王。三業無託。故三並無也(上並初師約論。正立色心為體。下文遮妨)。若解色為業體。十四種色。悉是無記。非罪福性何得名業。記釋云。多宗所明。身口二業。悉判為色。故此攻之。五根五塵四大。為十四色。業取有記。無記非業(若據小教。不談心業。如上初師。約成論義。善惡等業皆是心造。即本宗通大之義也)。
有人言。以色聲為身口業體。故論云。身口業依正四大。意業依心。若身業非四大為性者。意業依心。亦不應以心為體(若下反質。彼分三業。所依各異。身口既依四大。不應以心為體。下文正出體相)。故知身業以四大動。故名動為業。業即四大。更無別體。若論口業。四大相擊。於中出聲。聲成音曲。有所表彰。以為名字句。還即此名句。為口作業。業無別體。用聲作體(次師立色聲為體。下問答。遮妨)。問。此宗(此宗即指成論)五塵。非罪福性。何得以色聲為體。答。非外五塵及報色。不妨內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聲。眼耳所得。非罪福性。相續色聲。法入所攝。意識所得。是罪福性。故論云。名字句者。是法名聲性。法入所攝([A72]已上約五塵難)。記釋云。瞥爾一念。見聞非業。即屬色聲二入。緣慮相續。則有成業。即落法塵。故云法入所攝。謂拜跪俯仰。為目所緣。陳詞乞戒。為耳所屬。故云意識所得(有云。三師匕證意識得者。謬矣。即受者相應緣慮也)。既為意得。關乎內心。即成記業。故云是罪福性。下仍引論。且證口業。是法名聲性。謂是法之名句。聲為體性。判歸法入。明非心業(私難云。既為目緣耳。屬則屬二根明矣。何云意得。既關內心。成有記業。何非心業。請細詳文為答明之)。問。若色為業體者。何故論云。口業者。非直音聲。要以心力助成。答。聲為業體。以心助成。名字句也。用此名句。即為口業。心是助業之因。非正業體([A73]已上明違前心助難答中意。謂心可助成。而非正業也)。問。前言離心無思。無身口業。而心即思體。身口業起。亦不離心。應同用心為體。答。破外人義。思心同時而體別。故言心即是思。然心未必是思。思必是心故。又破外道。身口二業。不假心助。故說離心無身口業([A74]已上違前心體難答中。約破外釋通論文。謂論中離心無思等文。乃是破外。非正明體也)。問。第三羯磨竟時。身業相續。為眼意緣。可說身作戒體。依聲名句業。不可相續現。非耳意所緣。應無口作體。答。身業依色現。青等眼所得。亦為意緣知。是身作戒體。語業依聲發。無記是方便。非常為耳得。故至羯磨竟。遠從要期生。說有二業體。又云。世相義斷續。皆為成一受。前乞[A75]己告情。後加是眾故。不容相續現。又解。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
無作體(初正示體相。後引諸文證)
疏云。無作者。謂白四所發。形期業體。一成續現(三羯磨竟。一剎那頃。即成業體。故云一成。從此[A76]已後。相續發現。故云續現也)經流四心(識受想行)。不藉緣辦。任運起故。記云。謂此業性。任運增長。牽生感果。不由於作。自然而作。故名無作。疏云。三聚之中。非色心攝。記云。彼論立四聚。攝一切法。一色聚(攝一切色法)。二心聚(攝一切心法)。三非色非心聚(攝十七種法。名不相應行。無作當十七也)。四無為聚(攝三無為。虗空擇滅非擇滅也)。疏云。言非色者。既為心起。豈塵大成(五塵四大)。故言非色。五義來證。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種異。三色可惱壞。四色是質礙。五色為五識心所得。無作俱無此義。故不名色(謂此業體既假緣成。實有體狀。但離上五義。故云非色也)。言非心者。體非緣知。記云。謂無作業。體非覺知。不能緣慮與心體異。故號非心(古云。不可緣慮而知者。非也)。疏云。五義來證一心是慮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廣略。五心是報法。記云。心具五義。無作反之。初非慮知。即是上義。二謂頑善。無有愚智。迷悟之異。故無明暗。三唯是善非惡無記。四唯一定。故無廣略。謂意根為略。四心六識。乃至心數。則為廣也。五是三業造起。故非報法(謂此業體。既從心起。實是心業。但無上五義。故云非心也)。
引證非心
疏成實論。如經中說。精進(是作)感壽長(現報)福多(無作增長)受天樂(生報)。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記云。人心不定。豈能常善。此顯無作。一發[A77]已後。任運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義。疏云。又復意無戒律儀。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時。亦名持戒。故知爾時。無有作也。記云。意無戒律者。謂意思中。無有戒體。顯是非心。三性心者。謂餘善心。及惡無記。彼論云。若人在不善無記無心。亦名持戒。爾時無有作者。謂意入餘性。無有造作。却名持戒。即知無作。任運常存。故名持戒。疏云。以無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發無作也(上釋爾時。無有作義)。由此業體。是非色心。故雖作惡。本所作業。無有漏失(上釋三性。名持戒義。無漏失即常存義也)。
引證非色
又云。故彼問曰。若無作是色。相有何咎。答。色等五塵。非罪福性。不以色性為無作也。又如佛說。色是惱壞相。無作非惱壞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問。無作為身口業。身口業性。即是色也。答。言無作者。但名身口業實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業生。故說為身口業性。又無作亦從意生。如何說為色性。如無色界。亦有無作。可名色耶(生無色界天者。必因戒定無作之業。即顯無作非色明矣)。
通證非二
又引涅槃云。戒者雖無形色而可護持。故知非色也。雖非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故非心也(此明無作。決然是有。恐謂體非形對。而不修奉。故兩勉之)。十住婆沙云。律儀善根有二種。作者是色。無作非色。
以作戒立色難
又問云。色等是無記。無作善惡性。不用色為體。作戒善惡性。應非色為體。答。無作在後生。作戒依色滅。若是同時者。則是色無記。故滅[A78]已方續生。不用色為體。作戒與依色。同時體用生。不即不離故。還用色為體。記云。無作不與色俱。故不兼色。作戒與色同時。故須兼色。色為作戒所依。故云依色。色即是體。作戒為用。記無記別故不即。即體成用故不離。問。如上二師。論作戒體。並云心力助成。如何分異。答。前立色心。心能成業。身口是具。故心為正。後取色聲。即色為體。假心兼助。故心為旁。問。二師並云。依宗立體。何以不同。答。二並據論。所見有殊。前談心造。正取分通。後明色造。欲存小教。問。鈔疏前後。並取初師。今出次解為取不取。答。初師深窮業本。於理為長。次解曲順宗途。在教為當。今家從理。多用初師。欲辨教宗。仍通後解。問。一念相續。如何分異。答。瞥爾眼見。名一念色。重緣籌慮名相續色。一念屬前眼根。相續屬後意根。故云意識所得(聲香味觸亦然)。即知意根。通緣五塵。通歸法入也。問。有犯則體羸。四捨則戒失。那云無惱壞耶。答。缺行故羸。本得無損。教權故失。業性不亡。此即成宗通深之意。問。無色天為有(色否。)答。小教但說大種麤色。彼天既無。故云無色。大教既談識種細色。不妨彼有定果之色。餘如別說。
次依實法假宗出作無作體
(初標章敘起下分六位。正辨作無作之體)。
疏云。二依實法宗中分別二戒者。計非四分所通。然律中明五陰五相遠近內外。亦有兼故。又重出也。俱是佛教。機執不同。五百身因無非正說。今為六位。亦有兼者。記云。以淺不通深。深得兼淺。所以假宗亦談實法。受戒犍度。佛為五比丘。廣說五陰。乃至一切色。過去未來現在色等。俱是佛教者。記云。方便之教。理非一定。機執雖異。佛意常融。故此明之。不妨兩是五百身因者。如涅槃說。五百比丘。問。舍利弗。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各正解脫。自應識之何緣問耶。有比丘言。我未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復有言無明行識。乃至五欲即是身因。如是各各自說[A79]己所解[A80]已。共往佛所。舍利弗白佛。如是諸比丘。誰為正說。誰不正說。佛言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
疏云。初有為無為分別者(色心等法皆名有為)。二戒俱有為。非三無為也(三無為如前說)。由假緣成。得彼業體。四相所為。有失壞也(四相即生住異滅。或可。即指能造四大)。
二就有為三聚分別(彼宗亦立三聚。但無作收色聚。與成實異)二戒俱是色聚所收。以身口七業。皆色損益。若以心為業者。心念殺盜。亦應犯故。其實不爾。但以小機力劣。不約心論。且就身口。發無作體。還防身口。麤見業非。故涅槃云。從於身口。獲無作色。以是無作色因緣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本所受戒不名漏失。又心論云。無作假色。牟尼所說等。記云。問。前引涅槃。雖無形色。以證非色。何以相違。答。經收眾計。前後不定。但執則俱非。了則皆是。不足疑也。問。心論假色。從何得名。答。即如下云。如法入中。無作假色。此謂對前五塵實礙之色。故名假耳。問。天台菩薩戒疏。出戒體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與此何殊。答。彼明直性隨緣變起全性成色。對真名假。名濫體別。不可混同。問。假色與下細色何別。答。若比心論。則名體俱別。若對戒疏。則名別體同。由心所造。善惡業種。微細難知故名細色。
三就色聚三色分別。此十一色。義束為三。如身色等。為眼所屬。名可見有對。如五根四塵。名不可見有對。如法入中。無作假色。是不可見無對(六塵五根名十一色。色塵一種見對兩具。五根四塵九色無形。故不可見。根塵相偶。故云有對。法塵中色見對俱無)今此二戒三色所收(身作戒初。色收口作戒。次色收身口無作。後色所收)身口色聲。二法業性。俱作戒體。非餘八色(謂作戒體。乃屬色聲。非五根及香味觸之八也)。二無作者(身口無作)。同用第三。無對為體。故心伽二論云。身作可見有對。口作不可見有對。身口無作。俱不可見無對。所以名無對者。有對有三。如五塵五根。障礙有對。二五根七心。境界有對。三能緣心。所緣有對。出過此三故曰無對也(障礙約十色體質各局。境界約根識取境不濫。緣對取心識。緣慮籌度。欲顯無作假色之體。一非障礙實質。二無取境功能。三非緣慮籌度。但為戒體假色。微隱難知。所以此三表而出之。廣義如別。茲略引示)。
四就色聲本報方便分別。身口作戒。以方便色聲為體。就前身作是方便。而非報者。故心論云。身動身方便故。由報色鼓動方便。方便感二戒也(本報即四大。方便即四大動用。此但簡二作。若無作色。如下自見也)。問。如何分別。答。亦一異也。鼓動報身成方便色如屈伸跪拜。何有異也。又解。不一有三別。任運酬因是報義。長矩高下是方便。報色唯無記。方便通三性。報由往業生。方便由現起。如水波喻濕動之相。可以明也。問。方便以報為體。現色是無記。何得說記業。答。色無善惡。從方便緣。故說善惡。若爾。經云何言。善惡二心起時。則善惡二色相現者。心論又云。以清淨心。動身口色。答。從緣兩現。不妨彼報。體是無記。由心善惡。方便轉現。如刀照面。長廣不同。像轉縱緣。而本面不改。體雖無記。不無相善。順上文也。言口作戒。唯是方便。以聲非報法故也。二種無作。非報非方便者。以從作戒起故。作戒既非報是方便。明知無作非二色。故涅槃云。非異色因。謂非報也。以報是方便色因。方便非報。故說為異。言不作異色因果者。謂非方便色也。以方便是報色之果報非方便。故說為異。是以解者。云非二□。又人解云。如涅槃說。菩提王子。意疑比丘。餘□□□。何不失戒。佛答非異色因等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本受不失。唯就方便色中辨之。非異色因者。非受中作也。以作但一念故。不作異色因果者。又非隨行作無作也。以俱短故。既非此二。明是受體。無作形俱。縱入餘心。不名失戒。即心論解無作云。如善受戒。穢汙無記。心現在前。故法隨生。不名漏失。
五就方便色聲。三性分別身口色聲。局善非餘。如論文。以善淨心。動身口故。名善作等。然初色中。有二十種。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此十二色。俱無記故。高下長短。方圓□□□之八色。通三性也。身作戒者。唯取後八。來往跪□□収善性。就三聲中。簡不受聲。如風鈴等。體唯無□□□業性。取餘二聲。謂因受聲。如言令等。及因俱□□擊鼓等俱通三性。今取善聲。為口作體。言無作者。通於二性。無記非業。局論禁警。唯局善性。
六始終分別。此善作中。義通始終。覈論成業。據終非始。以從請師。至二羯磨。□□未暢。善而非戒。第三唱[A81]已剎那思滿。即善是□□□切善作。盡是戒不。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但單稱善。不名為戒。又解云。始終通収。並作戒□□一念。前緣不如。亦應感戒。然既不爾。故知通□□□口色體。為發戒緣。身作色者。始終相續。為眼所□□止之業。非耳所聞。若唯第三。當時無聲。應無口作。故知通緣。至三說滿。論家剋取。成就為言。有人云。唯第三法。一念而得。不妨身相。表口業故。今解戒是有為緣成之法。不請不乞。後戒無從。理須如前。通始終也。故光律師。因立三喻。如麝如輪。如獨樂也。桑榆報色也。匠治方便也。與繩俱轉作戒也。廢繩獨轉無作戒也。善生經中。亦同斯喻。上通為言。作無作戒。俱□□體。故涅槃云。戒有七種。從於身口。有無作色□□□云。是十種法。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謂有莊嚴。□□□者。或有作色。無無作色。謂無方便。及成[A82]已者。□□□多云。初念戒色。第二念知色等。故知俱也。問。無□□對復非可見。云何名色。答。不以見對。用解於色□□名為色。無作雖非見對。然為四大造。更相障礙□□可分。故名色也。記云由能造是礙。故所造業。身□□聲。善惡無記。體性各異故云更相障礙。歷然不□□云據所可分。問云。無作是色。色即是礙。復對□□□是障對如何上言。出三有對。答。障對有二義。□□□所俱對色故。二者能所兩緣俱障礙故。如眼□□□不聞聲。故名障礙有對。無作不爾。雖對意根□□□礙。色非色別。故非障對([A83]已上依二宗出體欲顯空有不濫故也)。
次列當世異執
疏云。三列異執。自金河[A84]已後。名教互張。五部十八。隨機而舉。各謂指南皆通經論。年代綿遠。餘執漸離。唯婆多正量。上座大眾。斯之四宗。今盛西域。此方所傳。四部乃翻。今時弘者。曇無德部。薩婆多部。最為[1]段矣。(殷乃盛也)然諸講士。偏𥪰不□各尚學宗尠懷通量。自晉南遷。迄于陳世。釋門義□□師成實。彼土傳律(祖師居京兆。故指江南為彼也)偏弘十誦□□□□。出有部體。中原擾攘。聲教奔飛。元魏高齊。□□□論。便依多雜。出四分體。後有碩學。通觀兩宗。□□□體。各用開律。略敘其說。須得本致。故法正部□□□作是色。何故雜心界品云。無作雖非礙。以作是□□彼亦說為礙。如影隨樹動。又業品云。形質名為□□作亦非色。彼部通曰。言無作非礙非色者。不同□□□見有對色礙。故言非色非礙。非不是無對色礙□□□無作。雖非色礙。謂是非色礙者。即界品云。過□□□非礙。曾礙故。未來色當礙故。現在微塵雖非礙□□□則礙。豈以微塵不可觸。而得名非色。然則微□□微色。即是微礙。故知非者。謂非麤現之色礙□□□法執。次明迷執。如戒一受。願行須同。焉有受依□□隨行實教。故神洲一統。約受並誦四分之文。及論隨行。皆依有部行學非唯體相乖各。亦乃緩急隨情。至於戒體。理事不同。如昔光師依理明體。謂此聖法。能為道務。如鈔所顯齊末立體。即受五緣。由此體具。便感前法。此則說緣為體。河北魏部。雖依法數。正解四分。偏廣多宗。江南晉師。崇尚成實。依論出體。用□□誦。斯並宗骨顛倒。理味差僻。摘揣過濫。何可勝□(□法執者。乃以空為有以□為空。不曉空有宗旨。淺深乃殊故也。言迷執□□□[A85]己見強生搆立。非但出體或理或緣。亦且行□□□受體故也。問。江南晉師依成實出體。通於十□。□□前云。以假名宗出有部體是同。則二執何異□□□於教法執空為有。後於受隨迷昧不達。前後□□□殊則二執立義乃別請□□□)。
記云。唐朝懷素還依□□色為體。近世霅川岳師。融會假實以為一見。乃□□論。非色非心。還即是色。鈔文既云。非塵大之色□□。是細色耳。且空有兩宗。竪義立體。迭互斥奪。□□□反。如何和會。以為一見。若體不异。何用分宗。又□□云細色。不知細色是何等物。問。彼據天台妙□□□論人云。色是無教法。不至無色界。豈非成宗。□□□色。答。此乃成論諸師。牒難有宗之語。謂若以□□□教。則應不至無色界。無教既至彼天。則顯非□□□不究本文。妄引為據聾瞽來學。為害甚極。
立正義
(問下列三宗。何為正義。答。三宗皆正義也。所列空有。為在決顯。但能決之義。在昔未知。並出今家。豈非皆正義耶)。
疏云。四立正義。夫戒體者何耶。所謂納聖法於心𦚾。即法是所納之戒體。然後依體起用。防遏緣非。今論此法。三宗分別(此法即□□戒體克實論體本唯一法前二□□昔計意任就計決顯後立圓宗故統會之則顯□□本無分別但敘昔立今對古考體故云三宗分□□利即圓義蓋出祖懷也)。
記云。納是能受之心。聖□□所受戒。能所相冥心法和合而成於業。攬法為□□□基本故名戒體。體充正報。心為總主。故云心□□□則心為能納。法為所納。受[A86]已則法為能依。心□□依。
有宗 先□□示體
疏云。如薩婆多二戒同□□彼宗明法。各有繫用。戒本所起。依身口成。隨□□□。通判為色。業即戒體。能持能損。既是善法。分□□□。感生集業。其行在隨。論斯戒體。願訖形俱。相□□□。善性記業以能起隨生後行故。記云。各有繫□□。□三界繫。欲界麤段四大。色界清淨四大。所造□□。□感之果。此是色法。無色界天。非四大造。則無□□□。無四大造色。不妨彼天。亦有果色。故雜心問□□□界何故無戒耶。答。戒者是色。彼中無色。無四大□故。若彼有四大者。亦應有戒。彼宗計戒為色。故說彼大無戒。成宗計為非色。故說有戒。
疏引律顯正
(前謄彼計。□止決顯。彼云。假色但非塵。對今指細□。□是心種。顯彼雖得色。名未知色義也)。
如律四分明業天眼所□□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所造行。如實知之。以斯□□□明業體。是色法也。記云引律即本律受戒犍□□□如來成道。始得三明(宿命天眼漏盡)。天眼中云。菩薩□□□定意清淨。結使[A87]已盡。以清淨天眼。見眾生生□□□(果報)善色惡色(業相)善趣惡趣(因中果相)。若貴若賤(善□□□貴賤此因□□□差別)。隨眾生所造行。皆悉知之。即自察知。此□□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邪見誹謗賢聖。造邪見□□身壞命終。墮地獄畜生餓鬼中(此釋上惡色惡趣等)。復觀□□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見不誹謗賢聖造□□□報。身壞命終。生天上人中(此釋善色善趣)。是謂見眾□□□□等。即如律中佛訶目連。不應以天眼觀人□□□誦多論。亦同制之。又十誦云。天眼觀犯罪比丘□□兩等。並謂徹見善惡色故。至於鬼報五通。世俗。□□尚有見者。況聖人修得天眼耶。若此明色。乃佛□□諸論牟分未窮斯意。況弘論者。罔測可知。
斥前諸說
疏云。如上引色。或約諸塵。此從緣說。或約無對。此從對說。雖多引明。用顯業□□此色體與中陰同。微細難知。唯天眼見。見有相□□惡歷然。豈約塵對。用通色性。諸師橫判。分別所□□□業量。意言如此記云仍舉中陰。例顯業色。無□□□□類亦同之。中陰亦名中有。謂六趣之外。幽陰□□□□至前趣。在死生之間。故名中陰。有云極善□□□□趣生。非善非惡。四十九日。墮在中陰。形如□□□並小論。一途之說。若準中陰經。歲數久近不定□□大小各殊。應知中有。亦是報處。但由小教。不談□□故非趣攝耳。如來由此說業為色。諸師不曉□□□□□□□□□□假宗業依心起。故云□□□□□□□□□□□□辨業答。若就宗限。實□□□□□□□□□□□□深決淺。故不局名教□□□□□□□□□□□□所見。那得談體。却云□□□□□□□□□□□□談非色。正符宗意問。□□□□□□□□□□□□約何立色。答。如上[A88]已辨□□□□□□□□□□□宗假色何异。答。彼對諸□□□□□。
假宗
疏云。二依成實當宗分作□□□□□□□□□□中。分通大乘(小中說大。乃□□□□□□□□□□機獲益之者□□□□□□□□□□無德智與教合。攬為宗□□□□□小中以教局故不敢直□□□□□)□□□□□□故勝前計。分心成色。色□□□□□□□□□□□色心為體。是則兼緣顯□□□□□□□□□□□色心。無作後發。异於□□□□□□□□□□□□言分通者。四分部中。□□□□□□□□□□□□況明心造。超過有部。□□□□□□□□□□□□則內外色報。率由心□□□□□□□□□□□□是心。色是依報等者。若□□□□□□□□□□□為正。若因果相望。則色□□□□□□□□□□□報之色。顯正即正因之□□□□□□□□□□□相從。次辨無作。反作為□□□□□□□□□□□法體雖有而非色心。□□□□□□□□□□□□故云強也。□□□□□□□□□□□□□□□□□□□□□約義考□□□□□□□□□□□□(□□□□□□□能□□□□□□□□□□□□□□□□□□□離□□□□□□□□□□□□□□□□□□□回則□□□□□□□□□□□□□□□□□知且□□□□□□□□□□□□□□□□□□非二□□□□□□□□□□□□□□□□□義為□□□□□□□□□)。
疏云。考其業體。本由心□□□□□□□□□□□冥昧止可名通。故約色□□□□□□□□□□□不得。不知何目。強號非□□□□□□□□□□□是種子能為後習。何得□□□□□□□□□□□要期是願。願約盡形。形□□□□□□□□□□□功由心生。隨心無絕故□□□□□□□□□□□來招樂果。記云。此問□□□□□□□□□□□□識種。識既常存。種則□□□□□□□□□□□□思即緣境之心。願謂□□□□□□□□□□□□謝。思無限齊。故種子□□□□□□□□□□□□超前。問。兩云。強目是何□□□□□□□□□□□今取通意識達體貌。即□□□□□□□□□□□問。此中後習。與前實法□□何异。答。彼明業為集因此示種能重習。委如下□□□傳律。皆以戒體為難。雖祖訓坦然。奈後賢□□□□則和會二非還同細色如前[A89]已破。增輝謂□□□□乃是聚名畢竟其體是何法耶。答。種子。義□□□□祖師談種。乃漸入大乘。後又有人立為思□□□□錄。謂非色非心名下即體。仍破增輝。名外別□□為騎牛討牛。今詳諸說。俱違祖教霅溪則全迷□□餘師則不辨大小。且識藏種子非小教所談故□□圓教。始可言之。諸師乃以四分二非。即是種子。□□大小相亂耶。若可直示。四分宗師。皆是四依。豈□□知心種之義何用別立二非號耶。又若此宗便□□子。後立圓教何為。又使假宗[A90]但有空名。而無實□□慧雖不能究出體相。而斥諸家騎牛討牛。深有□□□謂若在假宗。定以二非為體。約後圓教。可□□□□資持云。二明本宗成論過分小乘。教雖是□□□□道雖通大乘。非全大乘。比前為勝望後還□□□□體。兩楹之間。初明作戒。色心能造。色是本教□□過分。及論所發。非色非心。非色過分。非心本教□□所謂。曇無德師。覆隱法藏戒疏亦云。包括權實□□在茲。若論作戒。猶可循文。獨茲無作。歷代沉喪□□□□□□□□□□□別。一對作釋。如上成宗□□□□□□□□□□□假色心。無作後發。异□□□□□□□□□□□□簡教釋。非色簡小。非□□□□□□□□□□□□是具。無作名非色。即對□□□□□□□□□□□本宗作戒。五遣疑釋。□□□□□□□□□□□□非色。及解無作。乃云心□□□□□□□□□□□其體。既是心成。體豈他□□□□□□□□□□□是權。體寧從實。且如成□□□□□□□□□□□六識妄心。是以非色。則□□□□□□□□□□□緣慮。良由善性記業比□□□□□□□□□□□究論體貌。實唯心業。但□□□□□□□□□□□耶故言非心。(問自入正□□□□□□□□□□□皆[A91]已知實□□□□□□□□□□□顯雖皆克實但且順計□□□□□□□□□□□□但決體教行末融故□□□□□□□□□□□□□教決空有之律乘即□□□□□□□□□諸行即是妙行使機□□□□□□□□□)□□□□圓教□□以大決□□□□□。
疏云。後約圓教。明戒體□□□□□□□□□□□始隨妄興業動與妄□□□□□□□□□□□□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者。便命召之入聖戒數□□□□□□□□□□□本。乃就傍緣。廣開衢路□□□□□□□□□□□明一切諸戒。皆我心業□□□□□□□□□□□別有戒眾生業無量故□□□□□□□□□□□盡。當知二百五十。三千□□□□□□□□□□□始等者。敘教本也心為□□□□□□□□□□□業習妄既久。動便隨□□□□□□□□□□□□本。若非佛教。何由思反□□□□□□□□□□□業[A92]已息。苦果亦傾不淪□□□□□□□□□□□至云。初唯三語。後加白□□□□□□□□□□□境制。受從境發雖云緣□□□□□□□□□□□(故律等者。並敘小機。小□□□□□□□□□□□□須假傍緣制乃唯心受□□□□□□□□□□□□□□□□)□□□以智決愚□□□□□□□□□□□□□□(□□塵沙萬境□□□□□□□□□□段開教文□□□□□□□)。
疏云。愚人謂異。就之起□□□□□□□□□□□境緣。本是心作。不妄緣□□□□□□□□□□□有此。記云。言愚人者謂□□□□□□□□□□□亦隨之。假名字說。通論□□□□□□□□□□□二僧祇計為心。三成宗□□□□□□□□□□□(據第六能造以明所造□□□□□□□所明心種此依章安涅□□□□□□□)□□□□致使滅後分宗各計。故□□□□□□□□□□□諸比丘便說為色。或說□□□□□□□□□□□不解我意。(謂不知佛方便說故)智□□□□□□□□□□□情與非情。二諦等境□□□□□□□□□□□□心作。則一切唯心。既達□□□□□□□□□□□攝心反照。但見一識。識□□□□□□□□□□□造黑白業成善惡報。故□□□□□□□□□□□有彼此也。無始不了徧□□□□□□□□□□□是故如來如法界境。制無□□□□□□□□□□如婬盜等。豈別有戒。縱妄□□□□□□□□□□未受[A93]已前。惡徧法界。今欲□□□□□□□□□□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又□□□□□□□□□□水虗空五並無邊。戒亦同□□□□□□□□□□□□□□□解既圓明納□□□□□□□□□□(□□□□□□機教俱□□□□□□□□□□□□全修即□□□□□□)。
疏云。欲了妄情。須知妄□□□□□□□□□□□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A94]已發大解。此明修證。先□□□□□□□□□□□積惡時深。雖達唯心。卒□□□□□□□□□□□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並由斯跡。捨此修道。枉□□□□□□□□□□□矣作法之言。通収始終□□□□□□□□□□□境。發動勝心。此心反妄□□□□□□□□□□□起。即如鈔云。以[A95]己要期□□□□□□□□□□□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熏。猶如燒香。熏業穢氣□□□□□□□□□□□成業。業圓成種。種有□□□□□□□□□□□□冥伏。妄念不起。此無作重□□□□□□□□□□識是所依處。亦是所熏□□□□□□□□□□□也。善即簡惡。種子是喻。如□□□□□□□□□□義。一從眾緣生三體性各□□□□□□□□□□長。五含畜根條。華葉等物□□□□□□□□□□遇時開綻。八子果不差。□□□□□□□□□□□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種□□□□□□□□□□□四趣為惡。餘六是善。次□□□□□□□□□□□三就聖中。三乘是偏是□□□□□□□□□□□文唯簡惡。若望人天。是□□□□□□□□□□□行者當知。本所受體。即□□□□□□□□□□□揵云。如來功德莊嚴之□□□□□□□□□□□法華云。佛種從緣起。即□□□□□□□□□□□否。答。名通體別。由彼不□□□□□□□□□□□非色。故雜心云。調達造□□□□□□□□□□□種名。不專大教。問。大□□□□□□□□□□□□變造。則大小皆同。但□□□□□□□□□□□□不示所依之處。是故□□□□□□□□□□□□今明唯識。則發起有□□□□□□□□□□□□俞。浪從海起。還沒海□□□□□□□□□□□□者。不起而[A96]已。起則性無□□□□□□□□□□□經生不滅。良由於此。問□□□□□□□□□□□必有同异。當自尋之。問□□□□□□□□□□□若不須受。即應納大判□□□□□□□□□□□為重發否。問。性無作假□□□□□□□□□□□可相濫。
資持云。三圓教者。即□□□□□□□□□□□□以祖師。深取大乘圓□□□□□□□□□□□□場受體。意使修持。投□□□□□□□□□□□□明梨耶。隨緣變造。含□□□□□□□□□□□□依八起。即異小乘。縱□□□□□□□□□□□□色體別。二明所發。即心□□□□□□□□□□□心無絕。如楞伽中。識海□□□□□□□□□□□無別浪還即海水。能造□□□□□□□□□□□(戒體。即是心識。何則圓□□□法法唯心。豈有戒體。而□□□)□□□□□□□□故說為色(上召戒體。即□□□□□□□□□□□□色真如。到色□□□□□□□□□□□□得色實釋論受所引□□□□無作假色與今種色□□□□)□□□□□□□□故說非二(今云非二。與□□種。故云非色□□)□□□□□□□□□便。悟入為先。(前列諸□□□□二各局□□□□)□□□□□□□(□□非二。究竟一實。隨召無在。不妨悟入)大小□□□□□□□□(□□□□□□圓意見下二門)。
二戒先後
鈔云。初解云。如牛二角□□□□□□□□□□□戒。俱有二教。第二念中□□□□□□□□□□□故善生云。世間之法。有□□□□□□□□□□□像等。
業疏云。今解一時。非先□□□□□□□□□□□本登壇。願心形限。即□□□□□□□□□□□□云作時具無作是也。□□□□□□□□□□□□作。此與作俱。非乖俱□□□□□□□□□□□(□□潛發。二並為因)二果時無作□□□□□□□□□□□□是形俱。方為本體。以三□□□□□□□□(□□□□□□竟故)三果後無作以通形□□□□□□□□(□□□□□□二念[A97]已去分二。即初念□□□□□□□□□□□□通三。即前二念异因時□□□□□□□□□□□□)。
八種無作(□□□□□□□□□□□□□□□□□□□□)
業疏云。通敘諸業。依□□□□□□□□□□□□作。隨作善惡。起身口。□□□□□□□□□□□□止。能牽於後。不由心□□□□□□□□□□□□作。餘七例爾(雖與作□□□緣搆。故云□□)□□□□□□□□□作。如今所受。善惡律儀。□□□□□□□□□□□量。隨心任運。三者要期□□□□□□□□□□□心所期。如誓而起。亦名□□□□□□□□□□□從願生。如人發願。設會□□□□□□□□□□□者異緣無作。如身造口□□□□□□□□□□□作。如無作品云。教人殺□□□□□□□□□□□事也。六者事在無作。論□□□□□□□□□□□若作僧坊。及以塔像□□□□□□□□□□□□一前事毀壞。二造者□□□□□□□□□□□□善例惡。可以相明。如□□□□□□□□□□□□業恒續。七從用無作。□□□□□□□□□□□□施主。得無量福。如是隨□□□□□□□□□□□業。與前作俱。有可等異□□□□□□□□□□□同時。隨義而別。且如持□□□□□□□□□□□律儀為形俱業要誓常□□□□□□□□□□□異緣前受行之。又是□□□□□□□□□□□□不亡。即名事在。隨作。
心俱。故舉一緣便通□□□□□□□□□□□□隨心無作。入定慧心無□□□□□□□□□□□定入道。有禪無漏律儀□□□□□□□□□□□入常有。常不為惡。善心轉□□□□□□□□□□入本(戒禁身口為支定□□□□□□□□□□□□為本入禪時不住□□□□□□□□□□□□乃至四禪四空迭論麤細)得發無作。□□□□□□□□□□□然。出入常有。雖在事亂。□□□□□□□□□□□定慧。隨生死心。恒有無□□□□□□□□□□□不爾隨形非心。故經云。□□□□□□□□□□□矣。
僧體
(僧兒□□□□□□諸□□□□□□□)。
業疏(一上)云。有人言。依諸□□□□□□□□□□□成人。人為別用。四人□□□□□□□□□□□□合以不隱沒無記為性。□□□□□□□□(□□□□□□報法。是僧之體。上論實法為體)疏(同上)又□□□□□□□□□□□攬指成[1]舉攬陰成人。人□□□□□□□□□□□為僧之體。而用無別體□□□□□□□□□□□業。無別有體。還以色聲□□□□□□□□□□□律本文。不就義理明□□□□□□□□□□□□由彼成實。正宗四分。□□□□□□□□□□□□未全宗途。攬指成拳□□□□□□□□□□□□體。陰聚為人。望陰是實□□□□□□□□□□□人。實法自體。無記非用□□□□□□□□□□□指成拳。拳能揮舉。五行□□□□□□□□□□□為同為异。答。實法成人□□□□□□□□□□□既別。何名是體。答文云。□□□□□□□□□□□乎。上云。人假為體。且偏□□□□□□□□□□□依律本。約數明體。謂一人□□□□□□□□□□清淨無非法相。便成僧體□□□□□□□□□□足數。雖舉不成。故僧祇□□□□□□□□□□□誦云。清淨同見。是名為□□□□□□□□□□□辨體。則五人十人等。□□□□□□□□□□□□列。如心念口言。即以□□□□□□□□□□□□以前證者為體。或能所□□□□□□□□□□□羯磨。能所不定。若前有□□□□□□□□□□□法。同界成僧。便無所為□□□□□□□□□□□四人為體。以三人[A98]已下□□□□□□□□□□□人若過。雜心云。四人名□□□□□□□□□□□三人[A99]已下。辨法未盡。四□□□□□□□□□□□故獨名僧(上局約四人□□體。下明今□□□)□□□□□□□□□通塞。俱非盡辦。應不名□□□□□□□□□□□法者。何得不名。秉法之□□□□□□□□□□□為眾。止是數収。四人[A100]已□□□□□□□□□□□僧體。覈論附法。弘在三緣□□□□□□□□□□界盡集。心念眾法。辨與□□□□□□□□□□□用為體。(心念說恣籌花□□□□□僧一同大眾。故□□□□)□□□□□□上雖約義從用。就相隨□□□□□□□□□□□假法成。乖法則百千非用□□□□□□□□□□耶。修六和敬。令僧不斷。故□□□□□□□□□□法為眾德之基。同受故□□□□□□□□□□□雖復同戒。必同見慧。□□□□□□□□□□□□法。兩各得成。故見异法□□□□□□□□□□□須同。邪命利乖。財法□□□□□□□□□□□□至於時務成濟。要以三□□□□□□□□□□□和也。應與欲者。謂心和□□□□□□□□□□□三體能順。三和。隨務成□□□□□□□□□□□德用。以辨僧體。(上約德用明體)□□□□□□□□□□□云。僧和以非色心為體。□□□□□□□□□□□故。如律云。僧者四人□□□□□□□□□□□□事辨破體。論云非色□□□□□□□□□□□□攬四以成僧。四外無□□□□□□(□□□□□□□□□□□□者。即目人假。是非二□□□□□□□□□□□□□如何。答。彼乃對前實□□□□□□□□□□□□□體。又復用即德用人□□□□□□□□□□□□□談假必兼能方濟前事□□□□□□□□□□□□者。如濟緣云。且偏舉耳)。
羯磨體
(□□□□□□□□□□□□□□□□□□)。
業疏云。然此教法。正據□□□□□□□□□□□繁。今但剋相以論。實唯□□□□□□□□□□□以聲相相續。善色為體。□□□□□□□□□□□(聲是不可見有對色故)又見。今依□□□□□□□□□□□相明體。謂心念法。對□□□□□□。
界體(昔□□□□□□□但□□□□□□□)
疏(同前)云。有人言。定有□□□□□□□□□□□□無作。若作善事。發善□□□□□□□□□□□□記者。不發無作。地是無□□□□□□□□□□□不起。地是依報。何得不□□□□□□□□□□□標內。皆有業力。事鈔□□□□□□□□□□□□不相及。資持云。不與地□□□□□□□□□□□不合故。非不及者。界□□□□□□□□□□□□見云。依相結[A101]已。後失□□□□□□□□□□□□失界。乃至云。若人結□□□□□□□□□□□□所。於中豎閣作法者□□□□□□□□□□□□云。結界之地。隨其限□□□□□□□□□□□□毀。
諸文戒體門(終)
律宗會元卷中
校注
[0019002] 幼疑幻 [0019003] 劍疑斂 [0022001] 是下疑脫身字 [0023001] 也疑位 [0023002] 誤疑設 [0029001] 豕字更勘 [0032001] 盍疑葢 [0032002] 人疑入 [0034001] 即疑則 [0034002] 宍疑實 [0035001] 矢字更勘 [0041001] 段疑殷 [0045001] 舉疑拳【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0 冊 No. 1110 律宗會元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