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錍論私記會本卷下
客曰仁善分別實壞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
重疑者重字平聲疑理疑教竝決故云也。
○次生後。
而云正中三因種徧修徧果徧又云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1]猶未決。
○次答二初通所迷之意。
余曰良由自昔不善徧攬因果自他依正觀於[A1]己心心佛眾生亦由不閑諸教大旨不曉佛說果德之意不達佛現互融之由。
良由昔觀不攬十如因果不攬自他十界不攬依報正報入一念心[A2]已心佛及眾生無非法界故云不善等又為暗諸教大意歸會妙理故云亦由等又緣迷於佛說果德之性令生修習故云不曉等又由不曉佛現神變互融無礙由因觀具無非一心故云不達等。
○次引問曉迷四初敘問意。
余欲開導子之情懷更以四十六問而問於子子若能曉余之一問則眾滯自消法界融通釋然大觀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
○次正列問。
△二初攻解八初佛性五問。
問佛性之名從因從果從因非佛果不名性。
答初問者因果不二佛性寧偏。
問佛性之名常無常耶無常非性常不應變。
二者佛性常住變[2]不名性。
問佛性之名共耶別耶別不名性共不可分。
三者非共非別共別不二。
問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無性名大無無情。
四者大小內外其理一如大教所詮性外無法雖[3]云無情情無俱實。
問佛性之名有權實耶對體辨異其相何耶。
五者權體真性遍於六道實教實體必遍三千無非遮那非竝非別。
△次約無情五問。
問無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權實耶。
六者無情之名出偏小教設出大教亦權所詮圓實之義性外無法。
問無情無者無情為色為非色耶為二俱耶。
七者言無情無者非極實說極實說者色心不二絕四離百。
問無情色等佛見爾耶為生見耶為共見耶。
八者佛見無情色唯法界生自見異非共離耳。
問無情敗壞故無性者陰亦敗壞性亦然耶。
九者情陰性常迷謂敗壞我土不毀常在靈山身土一如可以為證。
問無情是色法界處色為亦無耶為復有耶。
十者法界之色徧於情無有無理寂。
△三約唯心五問。
問唯心之言子曾聞耶唯只是心異不名唯。
十一者一切唯心竝唯一切[4]色。
問唯心之言凡聖心耶若凡若聖二俱有過。
十二者凡聖約事唯心從理若凡若聖二理號殊。
問唯心唯心亦唯色耶若不唯色色非心耶。
十三者心色無二唯即俱唯唯水唯氷二無二體一體總心。
問唯心名心造無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過。
十四者能造所造無二無別。
問唯心所造唯依與正依正能所同耶異耶。
十五者依正不二同異[5]何之。
△四約眾生五問。
問眾生量異性隨異耶不爾非內爾不名性。
十六者眾生量異約事為言性非內外無若干也。
問眾生惑心性徧不徧神我四句為同異耶。
十七者惑性咸徧百界三千無非三德神我四句約陰色心是故云[6]徧。
問眾生有性唯應身性亦法性亦報性耶。
十八者眾生性德三因具足如竹中火溫身熟食照[7]用及熱三性必俱不縱不橫此喻可解。
問眾生本迷迷佛悟耶佛既悟[A3]已悟生迷耶。
問眾生一身幾佛性耶一佛身中幾生性耶。
二十者若權若實互通互融非數非量。
△五約佛土五問。
問佛國土身為始本耶始本同耶為復異耶。
二十一者佛國土身初後無二依正理一。
問佛土佛身為一異耶一無能所異則同凡。
二十二者身土唯心誰分能所。
問佛土界分生亦居耶為各所居佛無土耶。
二十三者眾生土界即佛土界分佛土界分即眾生界分眾生界分即佛土界分互居互徧。
問佛土所攝為遠近耶何土與生一異共別。
二十四者身土皆如寂光土體非近非遠餘之三土隨取不同譬如諸天共寶器食於生成異寂理恒同何近何遠。
問佛佛土體為同異耶娑婆之處為共別耶。
二十五者佛佛土體常理無殊娑婆即淨非共非別。
△六約果成五問。
問佛成道時土亦成耶成廣狹耶不成有過。
二十六者一成一切成一位一切位何隔依正而[1]不能融剎說塵說良由成證彼彼法界廣狹何之仍從化儀立塵剎稱問成[2]通因果四十二位一具一切用餘位為答如一首詩四十二字誦者要須四十二徧方得入心徧徧雖具後後加前一徧咸具四十二字如一成一切成後後方極如須諸位又如闇室大分此闇為四十二品一炷之燈先破一品餘四十一品一分麤闇[A6]已除故云一破一切破更加一炷破第二品餘四十品明亦隨徧乃至加於四十二炷細闇方盡一破一切破不失因果諸位仍殊約智論成約惑論破智斷不二成破俱時燈生暗滅譬之可解。
問佛成見性與生見處為同異耶離二不可。
二十七者佛究竟成生即約理所見無二能見自殊。
問佛成土成與彼彼成彼彼不成為一異耶。
二十八者一佛土成望他佛成及眾生成實無增減生自計異有成不成淨名云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問佛成三身與彼彼果及彼彼生為一異耶。
二十九者佛成三身與他果三及生性三天然湛一理無同異。
問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見自他境初後如何。
三十者佛成土成成佛眼智自他境一初後理融。
△七約真如五問問。
問真如所造互相攝耶不相攝耶二俱如何。
三十一者真如約理所造從事事理體一若融若攝其理叵分。
問真如之體通於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
三十二者真如之理理體本無生滅修性性常平等。
問真如隨緣變為無情為永無耶何當有耶。
三十三者言真如變從[3]迷從末如言水變濕性恒然。
問真如本有為本無耶與惑共住同異如何。
三十五者真如本有非有非無惑智竝如非同非異。
△八約譬喻五問。
問波水同異前後得失真妄同異法譬如何。
三十六者波水名異濕性無殊前後必俱真妄亦爾。
問病眼見華華處空處同異存沒法譬如何。
三十七者其名雖殊佛性焉別。
問鏡像明體本始同異前後存沒法譬如何。
三十八者鏡像明體一三俱時體同名異三身三德亦復如是法身譬明應身譬像報身譬體言一則三三不離一一尚非一三何住三三一雙亡一三俱寂。
問帝網之譬唯譬果耶亦譬因耶果無因耶。
三十九者華嚴帝網譬圓心性若因若果何隔異耶。
問如意珠身身在土耶唯在果耶通因如何。
四十者如意珠身譬生眾善眾善自性性具三千一多身土非前非後不增不減因果咸然[1]非內非外。
△次攻行六問。
問行者觀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異如何。
四十一者一念具足妙心三千所具為境三千能了名之為觀。
問行者觀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異如何。
四十二者觀境唯心心無能所能所唯性境觀何殊。
問行者觀心為唯觀心亦觀身耶亦觀土耶。
四十三者觀一念心體徧三千三千唯性性體叵得一多之理同異皆空借以別教假立能所色心不二心體徧收依正總心無二差別。
問行者觀心在惑業苦內耶外耶同耶異耶。
四十四者圓觀三道即是三德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內外斯亡意如前說。
問行者觀心心[2]中佛性為本淨耶為始淨耶。
四十五者言心體淨但云性淨如云銅體本淨實未現於面像雖未現像性亘始終。
問行者觀心心佛眾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攝一切同耶。
四十六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因果身土何隔情與無情一切融通互徧互攝(云云)。
○三指廣[3]結要。
如是設問不可窮盡為斷子疑且[4]示爾許。
○四徵列數之意二初問。
客曰何以不多不少唯四十六。
如文。
○次答四初約利根減數答。
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義通自通他一問即足。
攻者破也緣理破惑修行達理顯教通義若自若他解於一問徧通多問故云即足。
○次答文意。
為對鈍根故四十六及對六即分證離為四十一位兼前及後故四十六。
言兼對等者兼前理即名字觀行相位四即竝究竟即成四十六。
○三明互融。
應知一問亦皆能收餘四十五餘一一位仍須皆具餘四十五乃至無量亦復如是。
問問成極猶如帝珠故云皆具等。
○四述客領解二初領二初略二初領今。
客曰仁所立義灼然異僕於昔所聞。
○次說昔。
僕初聞之乃謂一草一木一礫一塵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緣了若其然者僕實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滅塵礫隨劫有無豈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滅有生世皆謂此以為無情故曰無情不應有性僕乃悞以世所傳習難仁至理失之甚矣過莫大矣。
昔謂一一修因別別得果說法度人不曉唯心心外無法法體融妙名為佛故云悞以等。
○次廣領四初略責。
余曰子何因猶存無情名。
○二答出今意。
客曰僕乃重述初迷之見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徧性徧心具性具猶如虗空彼彼無礙彼彼各徧身土因果無所增減故法華云世間相常住世間之言凡聖因果依正攝盡。
○三印可答前向之所問。
余曰觀子所見似知大旨何不試答向之一問。
○四正答前問二初略申答意。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問眾滯自消僕若答者則以一答徧答眾問何一問之有。
○次正命其答二初正命。
余曰請述其旨。
○次答二初略答。
客曰僕還攬向諸問意答若消眾滯即名為答何假曲申一一問耶何者眾問豈不由僕不受無情有性之說僕今受之此即是答。
○次廣答二初抑之令答。
余曰大略雖爾未曉子情。
○次廣答二初略述進否。
客曰仁所立義關諸大教難可具陳僕略論之冀垂聽覽。
○次正領三初領名體因果互融互即遮照自在。
豈非曉最後問三無差別即知我心彼彼眾生一一剎那無不與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齊等我及眾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徧造徧變徧攝世人不了大教之體唯云無情不云有性是故須云無情有性了性徧[A9]已則識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觀之則唯佛無生因中若實慧實眼冥符亦[1]全生是佛無別果佛故生外無佛眾生以我執取之即無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無生唯佛亡之則無生無佛照之則因果昭然。
○二領生佛所得[2]同異。
應知眾生但理諸佛得事眾生[A10]但事諸佛證理是則眾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雖殊事理體一。
○三領諸佛體同生自計異。
故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爾諸佛咸然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苦樂昇沉一一皆計為[A11]己身土淨穢宛然成壞斯在仁所問意豈不略爾。
○次述成二初略述二初述。
余曰善哉善哉快領斯旨實可總知諸問綱格此即[A12]已答百千萬問何獨四十六耶。
○次受旨。
客曰幾不遇仁此生空喪必依此見獲勝果耶。
○次示廣教法二初示。
余曰必欲修習教法未周若不善解一家宗途未可委究行門始末安能徧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用為凡夫初心觀首然子所領似虗其情計子觀道猶為罔象。
初言教行等者教謂權實諸教行即偏圓之觀事謂諸教俗諦理謂偏圓真理惑即見思塵沙無明智謂大小諸智因即十界如是相性體力作及因緣果謂十界如是果報依即一千國土正謂眾生五陰二千世間心即十界識陰心王法謂王外[3]成法雖多差別剎那體含含即實相實相即佛性名異體同凡[4]心依之名學大乘學大乘者雖是肉眼名為佛眼眼必具智知見所依妙心佛性即實相境了境即智智境唯心凡心佛心及眾生心性體無二無二即中中體所具即假中體無相即空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亦雙亡一三如是圓觀凡聖理同未修名理三觀圓解無謬名字三觀剎那無間觀行三觀六根清淨相似三觀初住[A13]已上訖至等覺分證三觀妙覺一位智斷俱圓究竟三觀初心觀此即五品[5]初之氣分也自非博解[6]措心難當故云安能等。
○次徵二初正徵。
客曰觀道者何仁師誰耶法依何耶。
○次答二初答。
余曰豈不聞天台大師靈山親承大蘇妙悟是余師也摩訶止觀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為前方便十法成乘觀於十境十境互發觀時進否此觀道之大略也諸問且令識十乘初妙境而[A14]已餘乘諸境不暇論之。
初言天台等者天有六星名三台星此山對之故日天台天台大師俗姓陳氏荊州人也承光託[7]陰神僧告云寄生弘道及乎誕夜夜現神光兼輝隣室七歲口授普門一徧[8]便熟雖父母遏絕不聽數往伽藍而於宅內抄寫經像禮懺精誠舉身投地怳焉如夢見極高山臨於大海山上有一僧招手喚上須臾申臂至乎山足接引令登見所造像在彼殿內而復示之汝當居此汝當終此逮受具足律藏精通意好禪慧怏怏江東無足可問獨往光州詣大蘇山慧思禪師諮受北面初獲頂拜思乃歎云昔與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令入法華三昧誦經行道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到此一句寂然入定身心豁開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大虗辯類懸河智方日月將以問師師云此證法華中道總持陀羅尼耳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故云妙悟餘如別傳二十五法十法十境等略如佛性觀中(云云)初妙[1]境者即前所含一念實境即佛性理是也。
○次明客諮受二初諮受設疑。
客曰善哉僕當慕之以為永劫之仗託也客曰屢聞講說大乘諸師猶以無情佛性為一別見何耶。
○次答二初答三初法。
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覩小乘無情之名又見大乘佛性之語亡其所弘融通之談而棄涅槃虗空之喻不達修性三因離合不思生佛無差之旨謬斆傳習無情之言反難[A15]己宗唯心之教專引涅槃瓦石之說不測時部出沒之意。
○次譬。
如[2]福德子而無壽命弱喪徒歸猶迷本族如受貴位不識祖宗亦如死人而著瓔珞用福德為用瓔珞為。
福位瓔珞譬講大乘無壽迷祖及死人等竝譬迷性弱喪者嬰兒失故鄉也既少失鄉里而迷性族歸亦空歸譬向寶山而無所得。
○三合結。
法相徒施全迷其本忽遇斯等應以如上諸意問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小乘[A16]已如前說。
尚失小乘者小乘知心造於三界六道因果滅證法性不言無情。
○次更請為騰權實教旨二初請。
客曰斯失者眾聞仁所宗四教釋義可得聞耶。
○次答二初文愽難[3]談。
余曰此四教關涉五時牢籠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攝其中豈可卒爾談其始末。
初言五時等者通歷諸味故云關涉五時義該名廣故云牢籠八教應知五時約會八教隨機[4]機會不同故分五八八徧於五多少分途大而言之不出權實法華開會殊途同歸唯一圓乘五八咸妙妙體愽遠故云咸攝其中言五時者佛初應代託[5]陰摩耶主伴互為純被大機說圓別法約五味譬名之為乳故涅槃云從佛出十二部經譬從牛出乳以初對初不約濃淡二乘機器於此非宜雖復在座初會口眼竝無見無說故譬盲啞便不動寂場[6]冠日託生應乎丈六之質示初成於鹿苑轉生滅四諦法輪唯被三藏小乘約味而譬於酪故涅槃云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譬從乳出酪次說方等諸部四教竝明歎大褒圓折小彈偏約譬乃名生蘇故涅槃云從修多羅出方等典譬從酪出生蘇次說諸部般若衍門淘汰不明三藏約譬名為熟蘇故涅槃云從方等出般若譬從生蘇出熟蘇既心漸通泰機情[A17]已動次會姓與記捨諸方便唯說圓乘涅槃最後明常仍以權教蘇息此之二說咸譬醍醐故涅槃云從般若出涅槃法華譬從熟蘇出醍醐即五時也言八教者初說華嚴未遊諸會唯被大機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名頓應物現形說次三味名漸法華圓會非頓漸攝餘之六教徧在頓漸之中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名為秘密若互相知但名不定不定秘密亦不出於藏通別圓對顯及定且名為二此之四教名為化方譬如藥方藏通別圓喻如藥味名為化法約顯雖乃有多有少約密不定味味具八三藏滅色歸真三乘無復異轍四果乃是聲聞之位緣覺共受支佛之名菩薩三祇百劫所修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名佛通謂通學般若共行十地體陰即真發心自行兼人不同故有三乘差別乾慧性地名內外凡八人見地共斷見惑竝對初果薄地斷欲六品思惟對斯陀含離欲地斷欲思九品名第三果第七地名[A18]已辦俱斷三界思惟即阿羅漢八支佛地九菩薩地第十佛地後無等覺妙覺初無內外七賢類上非別非圓比下法位天隔約於當分三人行學大同故立通號別教者證諸因果次第修成四十二位三賢十聖初緣界外地上中理別於若藏若通空假非即中道佛性又別圓教故名為別圓人六即即理何殊約事分六不別而別初心畢竟具性俱融境圓智圓修圓性圓故名為圓略示旨歸具如別說也。
○二請對權實明性通塞略示綱要二初請。
客曰若爾可能以此四教略判佛性無情有無心造心變具不具耶。
○三答三初答無情有無。
余曰略示方隅斯亦可矣何者自法華前藏通三乘俱未稟性二乘憚教菩薩不行別人初心教權理實以教權故所稟未周故此七人可云無情不云有性圓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無境誰情無情法華會中一切不隔草木與地四微何殊舉足脩塗皆趣實渚彈指合掌咸成佛因與一許三無乖先志豈至今日云無情無。
初言與一許三者口許三車意與一大遂本願故故曰無乖。
○二答心造心變。
言心造心變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無其理然諸[1]大乘中其名雖同義亦少別有共造依報各造正報有共造正報各造依報眾生迷故或謂自然梵天等造造[A19]已或謂情與無情故造名猶通應云心變心變復通應云體具以無始來心體本徧故佛體徧由生性徧徧[2]又二種一寬廣徧二即狹徧所以造通於四變義唯二即[3]具唯圓及別後位故藏通造六別圓造十。
言心造等者國土砂礫同業所感故云共造一一色身妍醜聰鈍差別等異名為各造共造正報者約他正報也如共僕使等各造依報者所感田宅[4]眷屬隨人也寬廣徧者理體本然始終無二即狹徧者一念實相法界量同也。
○三答具不具二初正答。
此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盡由觀解異故十與六各別二別藏見六實通見無生別[5]見前後生滅圓見事理一念具足論生兩教似等明具別教不詮種具等義非此可述故別佛性滅九方見圓人即達九界三道即見圓伊三德體徧。
初言十與六者六即六道十加四聖言似等者次與不次[6]約數同十故云似也明具等者教道之中不即觀具而為一心故云不詮。
○次問具所以二初問。
客曰如何能攝依正因果。
○次答二初正答具意。
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議境於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7]一念中具有因果凡聖大小依正自他故所變處無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何以故俱實相故實相法爾具足諸法諸法法爾性本無生故雖三千有而不有共而不雜離亦不分雖一一徧亦無所在。
初言理具者體理含攝如一袋麵體具多食巧拙見殊觀有明昧亦復如是如一剎那體能毀戒即地獄心體能慳貪即餓鬼心體能無慚愧即畜生心體能謟誑即修羅心體能義讓即人道心體能十善即天道心體能自度即二乘心體具慈悲四德即菩薩佛心此十交互即有百界百界十如即有千如千如各有五陰眾生國土三種世間千如即有三千世間剎那體具故云具有等因果只是十如凡聖即是十界菩薩佛界為大二乘為小依正即攝三千具[A20]已三千名自具餘九界三千名他雖徧若空無在不在。
○次問所依部教二初問。
客曰其理必然僕深仰之此為[8]憑教為通依諸部為專在一經。
○次答二初答二初通許初問。
余曰斯問甚善能使其理永永不朽。
○次卷權歸實專示妙經二初引經絕歎之境釋出性體。
雖則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自法華故方便品初佛歎十方三世諸佛所得微妙難解之法所謂諸法實相如是相等。
○次釋經意。
當知如是相等即是轉釋諸法實相以諸法故故有相等以實相故相等皆是實相無相相等皆如。
○次問前三千二初問。
客曰云何三千。
○二答四初總答。
余曰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
初言諸法者通指界如三千也十如等者未明千如百界但云十如十界身土等故是總答三千如前。
○次引教答釋三千。
又依大經及以大論立三世間故有三千具如止觀及廣記中。
○三結歎。
故知因果凡聖恒具三千是故歎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滿十方界稻麻二乘如恒河沙不退菩薩竝不能知此義少分即指前七種人也。
如文。
○四示妙性為本迹三周所顯之境二初明為妙經本迹等所[1]託。
是故身子三請慇懃十方三世諸佛開顯釋迦仰同無復異趣大車譬此宿世示此壽量久本唯證於此根敗適復獲記由此菩薩疑除損生增道始初發心終訖補處豈有餘途竝託於此由前四時兼但對帶部非究竟故推功法華涅槃兼權意如前說。
○次示性即體辨體功能三初明功能。
當知一乘十觀即法華三昧之正體普賢色身之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緣了行性由之能顯性德緣了所開發也涅槃真伊之所喻也法華大車之所至也。
諸大乘意准例可知。
故知般若無住行檀華嚴法界帝網淨名入門不二立佛性一乘之異名耳。
○三結勸。
子得聞之可謂久種勤而習之無使焦敗願未來世諸佛會中與子相遇。
○三流通分四初以轉說名法供養用申咨受之恩。
於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報粉骨寧酬唯以此義隨方轉說以報所聞如何。
初文者悲昔未聞喜今方悟故云交集。
○次示弘傳方軌二初示聖化多端四初令以權助實。
余曰佛有誠誡自可為規經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4]尋念方便先小後大此乃以偏助圓方可為說。
○二示令簡人。
又云當來世惡人破法墮惡道志求佛道者廣讚一乘道此則簡人方可為說。
○三令答以大。
然末代施化復未知根亦可如安樂行中但以大答亦可如不輕喜根而強毒之故首楞嚴中聞生謗者後終獲益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應運大悲無惱他說。
子應從容觀時進否將護彼意順佛本懷。
○次正明化法五初示未稟權教之機逗之以大六初示種性而有三因。
若有眾生未稟權教者來至汝所先當語云汝無始來唯有煩惱業苦而[A21]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發心未曾加行故性緣了同名正因故云眾生皆有正性。
○次示此三因體量俱徧。
○三示一剎那徧於自他百界三千一多相即體具三德。
既信徧[A24]已次示徧具既同諸佛等於法界故此徧性具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說土說大小一多亦復如是有彼性故故名有性。
○四釋世三疑三初疑生無緣了。
若世人云眾生唯有清淨之性加修萬行為功用體故至果時方有大用此乃佛有眾生之性不名眾生有佛性也三無差別斯言有徵寄言說者勿負斯教。
不曉初義。
○二疑性三因不徧三身。
若言眾生有正因性與法身等不與報化等者還成眾生與眾生等何者若除報化猶是眾生。
不曉次義。
○三疑性三因體性不具三身三德。
又若言等於有報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報化外以是言之故須悉等。
但云等於有報應之法身也。
○五結示三意。
今此示有是示種性示徧是示體量示具是示體德。
略如佛性觀中。
○六示令緣理三性為一體三寶發菩提心。
既示三[A25]已次令緣於一體三寶發四弘誓進受菩薩清淨律儀一一緣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聞種必相續世世生處以人天身佛會再聞而得解脫。
正因即法寶了因即佛寶緣因即僧寶佛性無二故云一體性體覺知即佛性體離染即法性體無諍即僧此之三寶即具百界三千百界三千惟圓佛性性體恒具非物造之名無作境境謂四諦百界三千生死即苦達此生死即涅槃名眾生無邊誓願度百界三千具足三惑達此煩惱即是菩提名煩惱無數誓願斷生死即涅槃證圓佛性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惑即菩提無非般若即法門無盡誓願知惑智無二生佛體同苦集唯心四弘融攝一即一切斯言有徵緣性發心與㧞該括離偏小外名為真正四弘屬願願須行填進受律儀律儀當報人天所緣佛性大乘因茲值佛聞法人天見佛聞法功由乘戒兩兼萬行乘戒為先故標此二居首餘之六度伏惑利生見性證真竝酬前願故云填願餘三如文。
○次示[A26]已稟權教之機順行開顯。
○三用四隨逗以文學。
散心講授者隨宜設化。
○四隨禪者示其本觀三千唯性。
一種觀心者從心示之。
○五[1]憚教三初示不輕法。
若有憚教生諍競者應當語云聞[A29]已成種不敢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
○二[2]引文和諍。
故大師判教末云佛法不思議唯教相難解二乘及菩薩尚所不能測何況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盲人分別日輪相欲判虗空界一切諸色像而言了達者畢竟無此事是故有智者各生慚愧心自責無明暗捨戲論諍競。
○三結勸流通。
大師親證判[A30]已尚自謙喻後輩余今准此一家宗途獎導於子非師亡見子亦順教如是流行。
○三明夢客辭[3]退。
野客於是歡喜頂受自今永劫唯奉持之所在弘演不違尊命歛容再拜安庠而出。
再拜表五陰圓伏安庠表自行柔和而出表轉為他說。
○四體夢歸性自他咸一。
忽然夢覺問者答者所問所答都無所得。
夢覺表化功歸[A31]已能說所聽無得故云問者答者等餘有料簡略如佛性含融中。
金剛錍論私記會本卷下
No. 932-B 金剛錍論私記會本䟦
荊谿大師撰金剛錍其文不滿萬言而佛性徧滿之旨發揮無餘其徒剡川法師為作私記簡易明暢可謂善於紹述者矣學台教者不可不究也但憾舊刻脫悞頗多讀者病之今茲吾師玅空和尚應眾請講此論於西山光明會上因分會論記合為一本且訂正脫悞以便講演頃者書賈永田某欲壽諸梓因請之和尚以與之云。
旹文化二年乙丑春正月 弟子(及粹明鳳)謹誌
校注
[0498001] *獨一作由(*印ノ字ハ本文ト異ナル。[○@編]) [0498002] 不一作非或作處不反 [0498003] 云一作無 [0498004] 一無色字 [0498005] 何之一作云何有 [0498006] 徧一作隔 [0498007] 用下一有外字 [0499001] 不能一作能容不 [0499002] 通一作道 [0499003] 迷一作理 [0499004] 隨一作緣 [0499005] 耶上有緣字 [0499006] 隨下一有真字 [0500001] 非等四字恐應有因字上 [0500002] 中一作內 [0500003] 結一作納 [0500004] 示一作至 [0501001] 古無亦等九字 [0501002] 同異一作因果 [0501003] 一無成字 [0501004] 心一作夫 [0501005] 一無初字 [0501006] 措作指 [0501007] 陰一作降 [0501008] 熟一作契 [0502001] 境一作悟 [0502002] 福德一作是福 [0502003] 談一作論 [0502004] 機會一作二義 [0502005] 陰一作降 [0502006] 冠字更勘 [0503001] 一無大字 [0503002] 又一作有 [0503003] 具一作是 [0503004] 眷等五字疑剩 [0503005] 見一作人 [0503006] 約一作後 [0503007] 一無一字 [0503008] 憑上一有所字 [0504001] 託一作說 [0504002] 能上一有功字 [0504003] 一無性字 [0504004] 尋一作思 [0504005] 一無本字 [0504006] 謗一作破 [0505001] 憚教一作帶空毀教者逗以下不輕之法三初示不輕法 [0505002] 引一作弘 [0505003] 退一作還【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6 冊 No. 932 金剛錍論私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次解一疑三二初問二初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