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53-A 刻因明入正理論疏前後二記序
夫因明入正理論者商羯羅主菩薩造玄弉三藏譯基師為之疏淄洲相尋雖撰述纂斷究暢八門要旨未令於疏文分釋繇旃學者虗功難以成業者乎爰樸揚其門人也覃思研精而考決前哲宗統噩而以彰灼前後二記重披二因玄猷妙曉自他兩益嗟乎䛚乎(予)遊聽南都之日稟于詵本於西京之高範相伯珍玩年于茲矣於其書也義理冲邃芒乎而闢昧乎而閎也況歷代[A1]已尚文字殫殘碩疑縵縵未能卒令成虧乎調適者間亦多焉而今使稍采本衡正其一二繼𠗦嬴以流于世亦乞天下之辨者再訂焉謂魚處於陸濡以[A2]沫矣若到大成必為一濡云爾。
享保三年春三月東藩舘林沙門賢敞書于洛東智積上舍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本)(亦號紀衡)
疏空桑者此是山名宣尼生處有此山故故舉於山以彰人也問六位乃是伏羲所演非夫子說如何得言空桑啟聖資六位耶答既訓言資明知不是夫子所談但助彼六名為資故有六伏羲生空桑樹義俱未詳然准此文取夫子好且延造十翼資六位也六位即六爻。
疏歸真寂於兩河者略有二釋一云慶喜出闍王境渡於恒河欲於餘國而入寂滅闍王仰戀遂興於兵欲伐彼國而奪慶喜慶喜知[A3]己進退無依恐傷二王[1]及以神力令河分流而於中間化火取滅所有舍利分為二分令彼二王各收其半二云恒河䟦提名為兩河世尊於此二河涅槃雖有二釋俱難今說佛事前釋兩河屬在慶喜理為不可世尊但在䟦提河所而歸於寂後釋兩河亦為不可今觀文勢後釋為本實但䟦提而取滅度對雙樹故而言兩河法師文中大有此例如言金牒南贊即是此流若以師資兩事合之為文初釋亦得。
疏喬山者喬是高也。
疏𮝧曩哲者轉義可知。
疏第一敘因者就中有二一廣二略廣如天親陳那等傳明破數論吼石鳴山皆是因明論之因起恐繁不錄略即如疏而有五師如文可解問瑜伽本說因明道理何故不說為因起耶答今且舉彼別造因明瑜伽通說故略不舉餘皆准此然佛雖不別造因明本教主故故敘之耳。
疏修在眾經者問為但是經即是因明有非是者答有因明道理處即是因明非約一切皆因明也。
故地持云等者引此意者證其因明是佛所說。
菩薩求法者一切菩薩未成佛[A4]已前皆須於此五明處求也。
五明處者瑜伽三十八云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巧明處諸佛語言名內明處乃至一切世間工巧業處名工巧明處此五各幾相傳謂內明處略有二相傳一者顯示正因果相二顯示[A5]已作不生未作不得相因明論亦二相一顯摧伏他論勝利相二顯免脫他論勝利相聲明亦二相一顯安立義及新成立相二顯語工勝利相醫方明論有四種相一顯病體二顯病因三顯斷[A6]已更病生四顯斷[A7]已不生工業明業明論者顯各別工巧業處所作成辨種種異相問准佛語言名內明者如何外道云有五明答有二釋一云外道准有餘四餘四亦是五明分故得五明名如言燒衣於別上轉又如說言六種振動非要六種一時俱動方名六動六動之中隨一二種亦得名為六種振動也此亦如彼二云外道之中具有五明問如彼自然外道等計元不許有因果之義內二相彼宗既無如何得有因明論耶答但言外道具有五明非要一切皆具五明如勝論等亦說有彼因果之義今助一釋一切外道皆有內明彼外道等各將[A8]己宗所說之教為內明故如至教量各望自宗為其教故此亦應爾瑜伽論云諸佛言教具二相者據自宗中內明而說不可將自以難於他有云成內身故名為內明此釋違教違瑜伽論解內明也約義釋之非無少理無典據也。
足目者相傳兩釋一云足者多也目者慧也以多智慧名為足目二云足者脚也足下有目名為足目如聞俱胝比丘足下而有毛等問初言因明源唯佛說何故今說足目創陳答三世通論乃是久遠諸佛[A9]已說因明源唯佛說約此劫初言即是足目創陳真似故無違也或可如來但說五明不陳真似足目具論二真似也或可內之因明源唯佛說外道教內足目先也審相傳足目者足下有文其如於目因此名焉問足目既標真似故今時更非因明論耶答足目雖標真似於中奄含未能子細分別今所造真似二要於中一一推究理事俱曉所以重作。
幽致幽致者所也理也。
是稱命世者應命也前漢書云司馬遷孔子云五百年為一運合有賢人也千年為一期合有聖人應今當合我今日陳那若是五百年出即是賢若是千年出者則是聖人也。
觀述作之利害等者名非觀前佛本經等之因明也意欲釋佛經思之利害及於廣略問何以得知不觀前之因明耶答即下疏云將釋深經即其文也從此[A10]已前只擬釋經未擬造論由吉祥菩薩指誨[A11]已後始造因明論也問山神亦請何得獨言妙吉祥耶答山神雖請未慇重故不即許之今幸幸者願也。
妙吉祥等者非俱警察陳那論師但有捨大而歸小者皆警之也如世友菩薩欲與羅漢同造婆沙為未證得無學之果遂被羅漢擯而不從世友云我證無學事不為難若不信者我今擲此縷結於空未至於地必證無學文殊恐彼捨於大心於其空中攝令不下。
本真之體義者體一切色體是義者即此上常無常質礙無質等是。
之師鬼谷者有二解一云鬼谷者即人名也二云鬼谷者制州松[1]子縣有鬼谷[2]窟人在窟中讀書從窟為名名鬼谷先生蘇秦張儀二人並從此鬼谷先生學從橫二論世間法術更無過者。
第二釋題目者文有五釋一一釋中各有三節初以因明正理入名而屬於教第二離釋因明等名第三依彼六釋合釋又此五釋從寬至狹文既具有思之取矣。
由明此二因者即生了二因也由教明顯二因道理然復敵智解故云入其正理次下云即正理之入[A12]但望敵智又云敵立俱取。
由言生智達解者所宗者敵之智因立論言而得生故名言生智也即依主釋或可言者立論之言智者即是敵論者智此釋不好立者之言不得名為達解宗也。
因與明異俱是因名者立者言生與敵者智為因敵智與所立宗為因體即是因明也。
咸為果苾者敵智與言生為果取立宗與敵智為果故言入殊。
立論雖假言生等者此下有二段答伏難語疏中有二雖字即為二也伏難意細尋可解。
必藉義言方有智了者此敵者必須了立者義了立者言方有智了即敵者自義言二了也。
陳那所造四十部者所造因明有四十部也。
淨成宗果者淨謂明淨立論者言能明淨立所立宗無諸過失故言明淨也。
瑜伽至即是因明者自性差別名所建立宗等八支名能隨順順所立故言所有事即是因明因明既在彼所有事中明知因體即得名明持業釋也。
為因照明者問今此因體唯取言生了彼中二因即是言所詮境及智所緣能所既別何得為證耶答彼中二因宗唯是境汎爾言因含其生了於彼文二因之中取其一分能詮言教緣智為證不取所詮所緣二因體故無有違又釋瑜伽中八能立為因明持業釋者具三義故一能隨順宗二能為因三能照明具此三義持業得名今此論中言生智了亦具三義得持業稱故引伽為證者三義相似也作因明之階漸者即佛教為因明。
二教者即佛經及陳那所造論也故言二教也。
或此應云因即是明等者此唯取三釋中入及正理解也因即是明解入也正者即理解正理即入正天主正理屬陳那。
第五屬在何教者屬者隨也本佛經及陳那天主俱名因明故言屬在何教也。
正理亦五者問前三何別答義亦有別初取諸法真實自性差別名為正理次即取於能立能破幽致道理後取自所立宗故三差別。
五總通前四者[A13]但言正理更不異呼即是正理故言總通前四。
教是彼具者因明是所詮教是能詮即此教因宗作具故言彼具。
依後四釋教既是所詮者即此論經依因明得名因明論道理即是所詮又更一解說所詮者此意後四解因明入理五釋並據所詮不約能詮解於因明即是入正理之論依主釋也若得初解教為因明因明即論持業釋也論者量音平審。
欲令隨論者欲令敵者智隨言生因下所立宗義皆悉明曉即此敵智是言生因家明故言因生之明。
如中觀論等者中道正智名為中觀欲令眾生得此正智證所觀理論從所為以標名為因明亦爾經說證入十地方軌教從所說以立其名今此亦爾花依水起即名水花陸亦如是花從所依以彰其號此教亦然依彼善解因明者起故名因明。
雖有千名者云劫初之時一切有形類者皆有千名非但梵王。
明妨難者總有七難即為七對今立名云一三支不齊難二真似相違難三量非量差別難四言智有無難五智非智異難六能不能立難七因果相從難然答之詞於一一難兩解不同今者各取初釋以立名焉一寬狹不同答二舉真攝似答三齊能生智答四見因比證答五以因從果答六不定定差答七去濫留真答餘釋如文。
名義寬故者問若言因有三相寬故名因明者宗體名義亦寬亦通三處何非因明耶答敵者不詳所立之法法於有法有狹於因故故非因明喻亦狹故無三義故非因明次後釋中喻亦因明唯有宗非是因明又一解云因他明故亦名因明果從因立名故亦無失。
又諸能立至非唯一相者此意取喻亦名為因是能立故非獨唯因名為能立故云非一相。
舉真攝似者真似相形論者既舉真因真明故則攝似。
或[A14]已攝故者因明名通故言因明[A15]己目似有云[A16]己字應合為正舉真因明則正攝似似立亦是因明今謂不爾既言舉真而攝於似如何得言正攝似也故為不可應如本釋無勞故字若是此文疏無餘記有因明收者[A17]但能為因令他明解亦名因明非獨量立審云量此又疏有餘記無。
量立者立量成自義量破者立量破他宗云過破者出過破他似破者則過類等。
答是因明類故此疏有餘記無故者答出過破謂真能破自無其過能生立證二正智故是因明。
或似真俱因明者答似能破因明名通真似俱攝或前言是因明類故雙答二破由能為因生他智明得因明名名真破能生立證二智似破能生證敵之智所以二破總是因明或似真俱因明者同前可知。
現比無智言者體非是言名為無言不能親生敵證智故名無智也。
見因亦明等者此有二釋一約三分解見者見分由能為境牽生自證故名為因見體體能了別名之為明因則是明是持業釋也文中言亦意顯持業。
見因證明者見者見分牽引生自證名之為因證明者則自證分自證明顯故名為因明因之明故依主釋也。
自證亦因者則自證分能生見相故名之為因則自顯現名之為明則持業釋也文中言亦亦顯持業今助一釋亦有依主因屬自證明屬見分見分了別名之為明明之因故依主釋也此意總答見通比現通比現故總得名因明自證唯現亦為因明言云見因亦明比量智由見其因比智得起解所以義名之為明因[1]也明故依主釋也如無常所作具三相因比知聲是無常等也此據悟見因證明者明現量智由見其因現量智起證解其因名之為明因之明故依主釋也如似見烟知是火因現量見此證知是烟故名見因而證明也亦據自悟餘如初釋至二量中當更敘也。
又自證亦因者由自證得現量比量此二為因疎能悟他不但為明亦能為因疏悟他故故量亦言因。
明之因者則此言及義生並是敵家因也則言了義了敵智能了立者言義故得了名又更一解或皆順照成宗義者則此言及義生等皆能相順如何者是由立者有宗能發其言言所詮同理則名宗故言順照成宗也答是明之因者二生二了俱知智了而為其因審。
由不決定故所立非者宗非共許名不決定因共許法故可名定審。
從定為名者因喻二種定唯能立宗則不定因喻成邊則名所立若宗成彼自性差別宗則能立問下會相違則初釋中引瑜伽論云猶如於因喻所成故既言喻成何非所立若是所立亦應同宗猶不定故不名因明答雖是喻成非自愛樂不名所立故不相例又解云陳那天主以宗所立能立不定望此二師故宗不得名為因明[A18]已前諸因明師將宗唯是能立支收若從古師宗為能立亦無有失前解為本。
果有果之明等者果有三種一果則明二果之明三果非明敵證智了是言生果體則是明持業釋也立論言義是果之明能淨成宗名之為明不從他起不名為果故就依主名果之明此言生等雖依義智依義智非他故言生因不得名為果即明所立宗者是果非明文中之言意顯依主有云果有二種一生果二顯果言生者敵證智了因智生因名為生果言顯果者則所立宗敵證照顯名為顯果生果是因亦得名明依主持業二釋顯果唯不得名因亦不名明若作此解何者是果之明前解為本。
因有因之明等者有因之明及因即明因之明者敵證者智是彼言生因家之明依主釋也因即明者即言生因能淨成宗故亦名之為明餘因准此。
果明不定者宗是果而非是明故名不定有本無言字也言果明時濫此宗果名為有濫。
因明兩定者[A19]但是其因皆則是明故有本無明字也明名為兩定或其顯二皆名因明名為兩定。
因喻具正等此辨能立古今通論故言宗義圓成餘七准此
(下二段疏網註)。能依所依皆圓滿者法為能依有法為所依敗彼由言者敗彼敗彼他所立必假於言故說由言(以上二段無餘記)。
似立悟證及立論主者問此敵者為先解今出過為先未解今能出過耶若言先不解立及敵相對若言不解何能出過及生他解答立敵相對敵先有其義立者立量破他自量既是帶過敵者却非故得自悟理亦無咎如勝論對聲論立聲無常聲論雖先不解聲無常之義而以所聞聲性作決定過由其聲論顯[A20]己勝論亦自解生故立似亦自語也。
此頌中據其多分等者此意說云初半果顯內真能立破全悟於他二似之中亦悟證者故言多分問唯識有唯言唯心不通境因則立唯苾唯他不自悟答得多分等如疏自釋雖作此答難猶不盡唯者決定若言小分何名決定唯識言唯不據少分而稱唯故今助釋云立破本意但擬悟他二似亦能分悟他故置唯言自語非本設雖自悟故亦不名悟。
共相智決故名比量者有云無常等名共相解聲無常名共相智此解不然豈所立法唯此四經解非共相故應云敵先不許此未許義今令破許分別解同名共相審
(下三段細註)。所立設成等者則決定相違三相雖有所立亦成立敵二家自執異解名乖角也。
若現量境理幽事顯者色等之上在空等理名之為幽色等則事名為顯也。
於境幽顯俱明者問因位五識現量緣境境上之理五識不緣如何名明答今據因果二位合說若言果位諸識及因中定位五識及五俱第六識理中俱明若散位五識事明理昧或散五識親證事故雖不緣理然事無倒理事自得明更思。
以因總別既無離合等者但言因者則是總因因之三相名是別也。
又有說四以為能立者此師意云現等三量非親能立合結二支因喻外無故並除之喻合離分故開二種所以但四。
現量等三者似量現量聖教量。
二並極成者或以自性差別為二或以立敵為二審。
今此能立婆達聲說者今將能立在婆達聲然恐錯也理門云又以一言說能立彼論意說一言聲中說此能立如何今說在婆達聲又解此能立之中疏主亦引理門一言證能立義故知今錯又則詳疏意或不可錯彼說能立在一言聲說因喻三共能成一能立義故今者據實能立有多合在婆達婆達若其不攝能立婆達乃攝多言不盡若作此釋應亦無違更思。
既並多言者婆達聲呼者皆是多言也故云現並多言也。
所立非定所立能成義故者能成義言釋彼非定所立以宗能成彼自性差別名曰能成。
宗所詮義定唯所立者應兩四句有准所立為宗義有唯能立為喻宗言及因則是俱句第四可知審自性差別如水上半合成宗也後猶如前說審。
二云證法總集等者問若以別法成於總聚隨是何宗皆有二過且如佛法以聲一分成立總聚令決無常及有違教相符二過自宗無為體是常住雖非蘊攝仍色界處攝若十八界總自許無為是常住故立為無常此乃是違教如瓶盆等隨何宗亦許無常今若成彼則相符失答文說隨應簡前二過隨其所諍而成立聲故則是識蘊及想受蘊隨計常者則是所立無諸過若爾則是以別成別非別成總答且如五蘊名為總聚總為所立取此總中一分之與聲自性差別名為能立先且對敵成立此聲是無常[A21]已則舉此聲成總聚中隨所諍者亦決無常總別俱有所作性故得有正因故得名為以別成總。
雖此對宗亦是所立者此彼一分對敵申中自性差別望其所宗自性等亦是所立餘如文顯。
合所依義者合者則是不相離宗自性差別是此合宗不所依之義或可自性及以義差別俱名所依名為合也。
能依合宗者不相離性合為合宗則此合宗名能依也問初後二釋而有何別答初依能證所證對明後據能依所依對辨第二釋名總別對也。
總立別故者則此不相離性名總立別故者則是自性差別名別由不相離性成立故名總立別故也。
闕二有二十八等者此仍總談作法而[A22]已若論其體瑜伽八中則不得有二合闕成二十八等何以故引瑜是總闕引之時同異亦闕故不得也若准此理闕一亦復不成八句闕引則亦闕同異故對法同此亦不得有闕八等句合結無體闕因喻時彼亦則闕。
如聲論師至三相並闕者問德所依因聲論佛法俱不許有宗與同喻二處皆無可闕二相四大異喻因亦不轉如何得闕第三相耶答此文錯也合聲勝二論相對因望勝論三相皆闕彼宗許德依實句德不依聲聲德句故德所依因於聲不轉闕初相也彼無擇滅德因亦無闕第二相也四大實句攝故德依因亦轉闕成第三相也。
理門等者等餘三十九部故言等也即此陳那四十部論。
能別不成至不定等過者問能別喻無名為不共可如所說宗犯能別則成不共因二喻無名為不共何闕能別言能別過則因不共答能別不成非則是彼因中不共然有因彼因成不共如對數論云立聲滅壞能別不成所聞性因不共不定若所作因分有滅壞所作為因數論不許同異喻中有此因故亦名不共據少分說又復不是疏主釋也敘古人解不共等言等法自相是能別過則亦是彼法自相過如言眼等必為我用望大乘師是能別過積聚性因於異亦轉成法自相相違之過如四相違中解。
因中[A23]已有異品遍轉等不定過者此是舉例難也。
餘難同前者此中亦有闕異喻然與前別破能立中闕喻相似故指如前。
以相符至依何立過者此段他意則舉例難兩俱不成則是立敵兩宗因不成故名俱及俱不成則是同喻不成俱不遣者則是異喻也。
釋所因云由合喻顯非一切故者由合喻言是顯是陳那師釋彼外道惡立異法為因所以外道意云言一切者意顯其聲不是一切言無常者顯聲是常異是廢詮故舉為因翻顯宗也如何能顯既言一切皆是無常返令喻言諸非一切皆是常住聲非一切故知常住此外道意也釋所因者疏主語也。
此因非有至有法有故者觀疏文意此者此彼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此無常因有法上無名為非有此中意言一切之因不攝於宗因可宗有一切言中既攝宗[A24]已因更依何立敵兩家宗[1]其許因中攝宗有法故兩不許因更依宗名兩俱不成問有法既是攝入因中因無所依何不名所依不成答有法無體則是因中所依不成今聲有法不是無體非所依過但為因寬攝宗有法亦必為因不可以因而依因故名兩俱不成有云此因非有等者非一切因有法無也立敵共許聲是一切因於聲不轉名兩俱不成。
或是所立一分義故者疏之意說因於所立一有一無名為一分雖不相離名為所立有法是彼所立一分亦名所立有云外道救云我宗許聲不是一切因非兩俱不成之失今重礙破彼云是所立一分義也正破云汝宗說聲非是一切以慶名說豈得遂以所立宗之一分有法以為其因既是所立一分不至同品故所立因有不其不定過也問彼難意說聲非一切然彼有法但言其聲法言是常不以非一切為法有法如何得言一分所立以為因若一切有法上有分以為因即言法一分為因所立性因聲上亦有取彼為因應是有法一分為因此既不然彼云何爾故後解難應更審思。
故此二徒皆非宗過者古師所引一切皆是無常故因陳那所立非一切因名二徒說也。
惡立異法者以例說故名之惡立云由此宗違非是宗過等者此總結初句牒彼外人所引後句非也。
若以因過宗中不立者此是舉例救令立宗違因過陳那不許但因違宗非是宗違因也。
此不成因至所不成故者此外又釋不立猶預所依二不成所以此者則此猶預所依言立敵者兩俱也或偏者隨一也所不成言該上立敵或偏二處彼總意云猶預所依以自不成不能成他名為不成於中遂有兩俱隨一與本兩俱隨一不異故別開云或決者所依不成是或疑者猶預是。
云鹿母堂者梵云毗舍佉母此云鹿子今母從子以立其名名鹿子母此鹿子母於給園中為僧造堂堂依人立稱名鹿母堂。
有是能立至破謂就他宗者問此之三句更互相違初句之中有釋不許[A25]但是能立而非能破何故第三俱句之中有釋又復不許能立亦能破耶答言破謂就他宗第二句中何故有釋不許能破而非能立答能立之中有唯申自而不破他有亦立自亦破於他能破亦爾若言能立皆非能破則違能立是能破者若說能立則是能破[2]後違能立非能破者今顯能立立自破他能破破他及以自立皆不定故故置有釋簡定執也初句有釋據其自立兼破於他第三有釋約唯自立不破於他說彼破他不立自義互舉一義總不相違如佛法中破外道神我無常等但破我是常住等不欲成立無常我等此則唯遮而非表也如破聲論聲是其常兼則成自聲是無常具遮表也但自立不毀他宗則唯立自而非破他有云佛初鹿野中為憍陳如等轉四諦等唯立自義不破他也餘上諸句相對准此各取少差以為句數。
有比非量至諸非量等者此將比量及非量為次對彼現量而為其句非是比量體則非量名比非量問何故能立等不對現量等以為句數耶答能立破等與現比等言智有殊自他悟別體既全殊故不相對雖就他宗至別顯似破者此釋伏難外有難云若真能立則真能破則應但立一真能立何須更立能破支也問似能立亦准此知由有此問故斯答。
真現至二智了故者現量比量名為二智則此二智名為智了云二智了二智了中通含真似故了因中攝此四也似現似比俱是非量由斯八義體唯七也問似現比真現比外別有體性如何二量攝量得盡耶答現比二量攝諸量盡似現似比體非是量名為非量故二量不攝於理何妨有云二似皆非量收若作此釋真似門別理不可也。
一者論體者大論十五云論體有六與對法別者依文附之一者言論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二者尚論謂諸世間隨其所應聞所有言論三者[1]淨論彼論意云若自所有五塵境等被他侵奪他人所有自侵於他或是無主五塵等勿更相奪乃至或為斷常等五見因如此等起諸諍論名為諍論四者毀謗論彼唯言毀論謂壞憤發以染汙心更相擯毀所起言論名為毀論五者順正論彼唯云順論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研究決擇教誡教授為斷有情所有疑惑為達甚深諸句義故為令知見畢竟淨故隨順正行隨順解脫是故此論名順正論六者教導論彼云教論謂教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補特伽羅心未定者令心得定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令彼學解真實智故令彼開解真實智故此論名教誡論此六之中塵等境起論所因非是論體所起言論正論體也故總言生因者是論體也。
論所處者彼論有六今但舉二等餘四也如下自列彼云論處者王家執理淳資善伴善解法義[2]汝門婆羅門等前疏論據者彼論有十八謂八能立及二所立疏言能立者彼引喻及因異類言真似現比等者等至教量似言應錯彼論二不取似現量等為所依故有本言以以字應正彼云論依而有二種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有二謂自性差別能成有八謂宗因喻合結三量。
論莊嚴者彼論有五一者善自他宗二者言具圓滿言具圓滿者凡所言說皆以其聲不以非聲何等為聲謂具五德一者不鄙謂離[3]遍國鄙俚言詞二者輕易謂所有所說皆以世間共用言詞三者雄朗所謂依義建立言詞能成彼義巧妙雄[4]狀四者相應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五者義善謂能引勝生定生無有顛倒三者無畏謂處大眾等中其心無有下劣憂懼身無戰汗面無怖色音無塞吃[5]悟無怯弱等四者敦肅待時方說而不緩速五者應供為性調善不惱於他終不違越諸調善之地隨順他心而起言說以時如實能引義利言[6]調柔耎如對善友若有依此五論莊嚴興言論者當知復有二十七種稱讚功德廣如彼釋彼釋廣徵云如受欲者以末尼真珠瑠璃等[7]嚴廁環釧等寶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如是論者以二十七稱讚功德廁此五種論莊嚴具以自莊嚴威德熾盛光明普照是故名此為論莊嚴對法有六四為辯才五者敵六者應供餘皆同此然彼論釋言應供者謂立性聖和發言[8]謂善方便隨順敵論者心。
論負彼論有三一者捨言有十三[9]謂十三謂立論者謝對論者曰我論不善汝論為善餘廣如彼二者言屈亦有十三謂立論者為敵論者之所屈伏等餘廣亦如彼三者言過謂立論者為九種過汙染之言過也一者雜亂謂捨所論事雜說異語餘廣如彼然依彼論但說似立不說似破論舉似立影顯似破理合具有故疏具陳對法亦云捨言者謂自發言稱我論云屈言者謂假託餘事方便而退或說別事或現忿怒言過者有九一雜亂二麤獷三不辨了四無限量五非義六不應時七不決定八不顯了九不相續。
論出離者彼論云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一者觀察得失謂立論者先當觀察我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乃至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人天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論是名[10]收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二者觀察時眾謂立論者應善觀察現前眾合為有僻執為無執耶有賢正無有耶有善巧為無有耶如是若知眾合乃至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若知眾合乃至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是名收二三者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應自觀察等與不善我於論體乃至論出離等為善不善巧耶乃至非有力能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自了知我有善巧乃至非無[1]非力能便自思勉當共立論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2]合准論中不別說彼安心法然三觀察則是安處身心之法若以身無戰懼心無[3]性弱名安處論論莊嚴收不是論出離也。
論多所作者彼論云謂有三種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皆善酬答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此之立論廣如彼說今者略錄疏中所引。
理門等論者陳那所造四十餘部等者等取三十部也。
實亦易葉成切者從上展轉相承葉者葉葉相從成得此功勳也。
體類有同者真現比名同有體然俱是智名為類同似現似比體則非量名為體同。
雖知真似二悟不同者此答伏難他有難云真立得悟他似立俱得自悟如何得自悟則由敵者却出立者過故得自悟如疏答。
免脫他論者勉者通也逼脫他宛聲來成所作無常故言脫既真立[A26]已即是推伏勉脫他論者真立也猶無過故勉則難也推伏他論者真能破也。
二者立具立所依故者則似比現是能立家所依故言立所依故。
難體即言境無有異者此答他伏難也有難云儞真立似立及二量體異寄言可別立能破似體同一言云何開二答雖是一言與境不異境者即能立似立既境許分二故知能破似破亦合分二故言境無有異。
答隨八所成即是至所立者此廣答云能所相對頌中八義既是能成明必有所成所成即是宗也雖文不標故義定有第二釋者約兼正辨問二解既不兼是文陳而有何別答雖俱不陳兼正有別前義正有後義兼有也問長行亦應但舉能立必對所立法故何假標宗言若言不舉不知因喻是誰能立頌亦不標如何即言隨八所成即是宗也若合說長行本欲釋頌頌中不顯前難而生長行隨頌奄含如何能釋前頌故頌說猛長行頌顯明不可相例。
又觀察義至為能立體者此第三釋談其長行舉宗所以。
是言便失能成立性者論文宗等多言說能立今疏中取智為了因亦名能立若不爾者因相違決定多言雖具敵智不解豈不名能立即名似立故故知亦取智了因為能立。
言了即言生故體亦可爾者言生正為能立體言了既即言生言生為能立然二得故言可爾或可言了二體可爾審。
彼論者即瑜伽也。
果宗不決定因此徒施者此意其因既闕初相所立故云果宗不決因比徒施因者初相徒者後二同異二相。
云宗義舊定因喻先成等者唯此問意合在此論文生前智此一唱論文也。
各宗學未了者即敵證等不知立者立何義直為外道法為內道故言各宗學也。
故者所以第五轉聲者而是從聲從者遂是所以義也如世說言從彼來知彼事等由斯故字在從聲中文由者因由第三轉攝者第三因聲作具之義由此作具能成所成是故由言具聲中攝第五第三兩聲之中皆有依主今由故等則其事也問八轉聲者簡諸法差別攝法盡三五七中俱有依主豈非雜亂第七復有攝依主法不盡之失答然未見解今且一釋依主名寬三總得名依主其事義有別三五七中攝別所作從彼能作立名所因從[4]復能因立稱能依從彼所依得號如次三五七中別收亦如聲言通至十處根境有差別各各別處此亦如是無前過也又相傳云准彼西域三五七中無依主釋就一誰是誰非然未詳也。
雙為言開等者總為敵證示與上同也初後別言疏雖不言然其意者為利有情令法久住如次可知。
為廢忘等問廢忘與憶而有何別只為忘[A27]已而方憶故答忘據先解憶前未解凡所憶者皆非先解雖先不解差別皆亦憶差別兩釋亦無妨也。
為欲憶宗而問為示者如先不解聲之無常今由問故立者具說因喻令憶卒未解宗之無常也非先[A28]已解今方言重憶審或可敵者雖先知有所作瓶盆而是無常而不了聲是無常今由問故為說瓶等令解聲無常此解即本解因喻故理門云令彼憶念本極成故本極成者則因喻也審。
論諸有問者者[1]問者有云諸有者唯屬敵者敵者非一故稱諸也亦如俗解云諸犯盜盜有多種而稱諸也。
各自安立[A29]己法性中者如何者是如聲瓶等各當體成就何須建立為敵不信聲上有常無常等不欲成聲瓶體。
依現見事決定道理者宗中有法各現見事能立之因名決定道理道理者立敵極成因於有法有名依現見事決定等總成因也今辨因者若將此決定共許之因依於有法成決定不共許道理。
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者能成道理即是因法現見事者即是瓶盆或因喻等體名能成道理引喻是彼別同異依名所依止或別瓶盆等是無常道理所依止故隨現見瓶是無常故([A30]已上)又見事故者舉彼喻依之所依止者即此喻依是彼喻體所依之處名之所依止。
相違謂異類等者因喻順成名不相違異喻返成故名相違。
即於因喻至真似所攝者此意於此八能立中但是似者但名相違一切真者但名不相違故言隨其所應真似所攝細尋此[A31]已下疏文兩重釋相違不相違思之可悉或可二量似者名相違真者名不相違審此疏主釋彼論中相違者異喻不相違者同喻隨其所應真似所攝者亦不定因據異品有即相違攝據因品有即不相違四不成四相違准而可悉真現等不相違攝似現等即相違攝。
彼又重至同所成者牒彼論第二釋。
似宗二喻亦在此攝者[2]門此似宗等因喻立敵成得為此疏主釋彼論中相違者宗不答亦是違他順[A32]己俱得為宗[A33]已上文無此證也。
今此至亦準彼釋者雖不同於彼論中自性差別等十法次第相生而起當此論中所有之者亦得同彼相違生起也不同彼者即瑜伽論也二至理有故等者此意說云雖兩共許若非至實道理有者亦不名極如似勝論對五頂立雖是兩許然據至理不得名極。
成異義過者立敵共許因喻本極成違他順[A34]己所言名宗宗既無依則須更成既成宗依則名異義非是本宗故名異義。
更有餘過者即能別過也第二過也。
因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性過者如對數論立聲滅壞無常德所依故因瓶為因品滅壞無常能別不成因於瓶有名是因同品後陳能別於喻上無名非定有此則亦是法自相過准此道理但能別過多是因同品非定有及法自相過如數論師立眼等為我受用積聚性因臥具喻亦具前過思之可知。
異喻一分轉者如大乘對薩婆多立真異熟識是有法定是第八業果故因門無同喻宗中既言第八識八外餘七識則是異喻其業果因於六識有第七識上無即是異品一分轉也。
或遍轉過者如大乘對薩婆多[3]云異熟識是有法定是第八識識性因無同喻餘識為異喻識性因異喻遍轉薩婆多不許有第八則是能別不成。
異喻一分或遍轉者且一分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能別不成門無同喻二十四諦並是異品所作性因於異品一分二十三諦中瓶等上轉故是異品一分攝大乘對小乘立趣生體定是第八識因云根至故亦是此過云不同大乘者問豈因明者唯小乘耶答因明之名通內外道及大小乘佛地唯大故亦無違問二若無常等佛地等共相亦貫於他因明何別言不同耶答佛地共相不由安立理自通餘名之為共因明要由非意安立故故成別也又因明共相貫於異類如所立宗及能立因俱名共相貫宗喻故佛地共相但通自類如言其色名為共相色唯通在色自類故今謂此釋恐理不盡如無常等貫於色等五蘊豈得唯是遍自類耶今助一釋因明共相唯據遍異佛地共相貫自及異如言無常貫遍異類如言色等即是自類此據可說自共相說廣如斷釋彼文便以義為自性者據我無我等分別思今立我將思分別我此則將我為自性彼文者即此論文數論立我是思等也。
如縷貫華者且如瓶聲體各別言無常二處俱有無常即是縷瓶聲是華。
後所說者至義對眾多者先陳但為自體狹如何者如言瓶及聲俱為自體狹後陳無常可是一切無常法對言瓶及聲俱為自體狹陳故言義對眾多。
後所說者義貫於他者問前難據何道理云不遍於他後釋據何義言貫於異類答理實因明先為後通前難隱後通名舉先差別而以為同後釋依正道理云復皆通如說思通我無我數論執思為其我佛法非我。
第四有是者自他俱正及俱全過皆得名為俱非一分一分中通過非過故言有是。
依其增勝者前陳但具一義後說具二義故言增勝非如勝論德及有德者德者二十四德有德者即實此之二法隨先後陳名字不改一向定故不同因明有法及法。
皆應得名能別者此意差別性故前後二陳皆應得名能別所別然緣先陳未有所諍後說敵諍故知先名所別後名能別。
必與彼宗後陳義異者如何者是佛法立聲無常生論許聲是常故言彼宗義異立者敵者異。
諸法之上共假通名者共假者即是色等一切有顯形皆是自性通名者即此自性上無常等也。
其前七句皆是此過者俱不成中前之七句是俱句過故言如此。
雖總有四體唯有二者能別中各兩四句名之為四體實不異能別所別名為二也如上文中自當應作更不預述。
所以但名二四句者雖有四種四但只是能別所別第二四句其第八句是前偏句者即前所別定成為首中第三句是。
答此中但至故但簡三者問文中但言極成有法及以能別何以得知而簡三[1]地答言二極成則簡俱訖以下有失名俱過故。
亦如喻言至不簡合結等者此舉例釋喻雖五過能立所立正成喻體故喻過中言是因等但簡初二若無初二設有合結亦不成喻今宗亦爾故[A35]但簡三。
若言共成非顯真極者釋據實句而論自他兩宗共許即合得為共成今言極者顯此二法是至極之理故言極也。
答有四義者一能依所依二能立所立三能成所成四寬狹差別據此不同故分四釋。
自比言許他比言執者[2]比釋伏難難云宗中有不極言極簡不極因喻有不極言極簡之答因喻之中安許執言則無不極所以不言極也若爾宗中亦著汝執言簡何故言極答因喻言許執簡過盡故不須極宗中言簡之有法所立必違故言極審。
三因喻成中至獨言極者能成因喻必兩家共許故云無不成所成宗中不相離性有許不許故言有不成。
三因喻成中至獨言極者能成因喻必兩宗許故因喻無不成所成宗中不相離性有許不許云有不成今助一釋因喻成者無過因喻成就之成此成因喻兩共許言成宗者亦是無過成就也但是此成之中不相離性有許不許若其不作成就之但是因喻對所立宗皆名能成隨一等因豈得名無不成也。
宗不成中有別攝者問宗唯後四過無前五過可得說言宗無別攝既有前五何故不以五攝不作別言極簡耶返難因喻思可知也答雖有前五俱名相違不得名為不成後之三過立敵兩許則名極成不許即名不成故前五不攝後四也又解雖有前五由狹不能攝於不成名無別攝故置極言前五過中雖有自他全分一分及俱分過無俱有體而成過者因喻得有。
兩俱等寬者因中有四不成及共不定四相違於中一一皆有兩俱隨一及一分過故言寬設許四不成翻為成因於二喻有名不定同無異有名相違故言從寬攝者即是相違不定攝也。
彼別非宗至所成故者此意是疏家牒彼瑜伽意非所成故者即自性差別是二種相合名宗即是所成也。
立敵相形法為能別者由彼敵者但許有法不許有所立法故以其法差別有法他方許故不以彼差別於法過如前說也。
或雙以二而為共宗者取自性差別二共成宗故言共宗也。
二釋所依等者釋能別所別置極成言之所以由取能依以為宗故二所依亦必須極成也。
五失者一迴倒梵語二改質從文三[1]慰慇重委細而說遂乃那之四凡有所說正似究詞細尋不爾今而不存五事[A36]已合成將欲傍說重勝前意生起後說。
三不易者逕三達之心覆面者說淺智加減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必依時佛出世時眾根利末代根鈍遂易古雅之言而應今時之性此則改千代之上[2]徵言同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五百羅漢結集三藏迭相監察猶恐謹失凡立獨稱更為第品三不易也。
庸受之輩者庸試彰受之輩有本作容字非也。
不欲成取此至所依便非者則因三相是差別義與所依因而立有不相離義然能依所依總為因體不唯取能所即不取是故言便非。
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今助一釋亦得有過立聲無常傍顯苦無我等即有一分[3]造宗之失彼聲論許其聲上而有我耶又復[A37]但言無常之時亦傍顯苦無常等亦有一分違宗之過以無漏聲雖是無常而非苦故更思之。
前三皆是自不樂者為無果故不知是過知便不樂。
能成立法至亦應名宗者此意說云若不言所成立[A38]但言成立則名宗者成立之名該於能所因名成立因應名宗喻准此知言自義者即自宗也。
因喻時申故須簡者因喻與宗同一時申名為時申由同一時互有濫故故置所成有記無簡云。
依理門唯簡於真者即理門論中樂為之言唯簡真成也前三義唯等宗所成立者則猶因由是能成立也故言簡真云。
樂者貫通上下者上者通下隨宗及上(為言)。
設今及後至說樂為者以因喻二由有過故現非因喻若以有過更將因喻而成立之既被成[A39]已即名為宗非因喻故此即後時但名為宗不名因喻。
因喻略之者因喻不善樂為言簡者略也。
因前[A40]已彰者但云所立即顯因為能立訖彰顯也顯得即能立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本)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末)
顯揚至自宗所許者引此證彼瑜伽亦自宗也只兩論之中各別攝受等文皆同唯宗品別今時明其品即是宗也。
此中三釋者釋彼各別隨自等也即與前會古今三釋而無異也前第一釋中但取自性差別為宗今此但取詮自性差別上言為宗不取二宗依故言自宗所許第二以別對總總者總五蘊中且取聲為宗若言若義皆名宗即是自宗所許第三釋中同前取不相離性。
正與此同者瑜伽說宗名為各別攝受此名隨自樂為隨自與各別義一種故同也又彼取合不相離性名之為宗同此論也又前古今同異中第三與此同此文總也者此瑜伽言立宗者乃至是宗義故則此一段文是自宗所許於中三釋在中一數中容得故言總也。
如種生芽能別起用者如一切種子但為持自體乃至芽即名起用。
故理門云非如生因由能起用者此是引證理門中釋了因云非如生因能起用故知此因有能起用即名生因即此種子有別起芽莖等用也名為生因。
言生因因故名生因者同薩婆多小生是彼大生因故而得生名小得亦爾了因因者亦准此知望生本法得生因名大生觀能生於本法持業為稱。
境界義者即是詮宗言及道理義能立敵論者智為境故名生因。
非但由知了至名為了因者此意言了因具依主持業二釋了因之故為了因即依主釋以言當體能照顯宗名為了因言即是了持業為名由此立者言明淨成宗故言亦名了因。
是言使失能成立義者本立者言為能立因[1]上今取敵者智為了因能立言應不名能立此亦不然[A41]已上如疏具解。
義了因者至亦由能立義成自所立宗者即是義中亦顯依主持業兩釋亦由[A42]已上是持業也。
如前二因於義所立者言義二因也即此二因而能照顯所立宗義名於義等論意可知即所依因名能立義。
次釋名者總有四解也如文自彰問前二如常後二因義何以得知答即如疏引瑜伽辨亦因是後二釋證思之可知。
說所因時者因是所以義故名所因云至後當知者至說證時方知宗也。
雖依建立順益等義者雖者不定義建立順益義者並是因異名也既總名因何故分為主了即有果不同陳成生了者敵者智是言生果所立宗是敵智果故言有果不同分為二果即言因果及智了因果也。
類有別者智生智了為一類言生言了為一類義生義了為一類。
體異便成立敵二智者此意立敵二智雖俱是智而各異故不可合為一體言義等四約義分四據體唯二故上文云約體成四。
由此應言至望義有六者即此數文意結差別中次前兩行文也得果分兩者即前有果不同是餘者可解此與前標次第不同標類此先出體餘者皆同從此與前標次第不同前先標類此先說體餘者皆同也。
言義二了因至亦為智了果者問為智了因理即無違如何亦得是智了果答智了起[A43]已却緣言義能緣為因所緣即智果如炷生炎是炷為炎為因炎得生[A44]已返照於炷炷即果炎為因也。
以言望於義至所生果者此中明言義二生亦能所由義為因能生言言即是果故言所生果此中明言生義生互為因果非是宗。
為果亦成因餘五果者顯此六因五望智得其果稱自相望差別通因果也但是此文餘記無能立因能立言顯能立義得為因果不取宗義今者辨因彼非因故。
智境踈寬者則能立言及宗因三相言生因等三言義二了並是敵者智境故言踈寬即由敵者智但能照顯故名踈相。
言果親狹者即敵智是言生家果親能生得故言親唯得生敵智故言狹或釋外難外難云言義非了因了因是智故名言義了立智亦遠生敵智何故立智名不云智了別約敵智作智了名為有斯難此文生答文言踈於言義者是。
智境踈寬者智者敵境即宗果及餘五因智之境故境非一故名之為寬即敵等智不能生於所立宗果但照顯故名之為踈唯敵者智是言生果故名為踈也能立之言能生敵智故得親名或智境中餘智因。
生果照果者起果即生因也照果即了因審。
立智隔於言義等者此釋了因不立有四敵智不生立解等者此釋生因無四所因准此釋中結文合言但三不增不減之言相從故來文中無有不滅義故或釋外難難云言義非了因了因故名義了立智亦遠生於敵智何故立智不名智了為有斯難故此文生。
順果義別者三生了名相順故言順果義別。
立者義言望果二用者能立即是因敵者即是果故言二用也。
立者言義了望果二用者由五能立即是因敵者即是果故言二用也又是言論言能生敵智是言家一用敵解立言名為言用故言二用義二可知今義合言開智成四重或言義名二用審。
各有三相者即能立言上有三相敵證者智亦緣此三相道理故言各有三相。
不共不定至闕一相者此證意云不共不定闕第二相彼論既言一向離故明知相者得是向義此因通向宗因異處故得向名云面也邊也者面者方面邊者邊畔三義有別名為三面三處皆有名為三邊三邊有故異遍無是第三相故異品有因之相也。
其相義多能詮言一者此答意云所詮義相而是多故能詮從彼得名多。
初相同此者古師亦許因遍宗法性即與此同。
今此唯依證了因者即敵智能證其因此共下難同也。
故此二法者即能別及因是有法下別義也。
此無有失者但言宗前後二陳皆容得故上疏文於別亦轉。
或有宗聲唯詮於法者此舉例釋總聲既於別法得轉故知有法亦得名宗宗一分故。
餘二亦然者即是同異喻也。
以宗之法者則因是成即宗法成後陳也此意將因遍有法然我能別不將因遍後陳也。
又不欲成宗有法故者因在有法可持此因成宗中法因既在法不可以因成所作法若成有法有法非諍何假成立故不可也。
理門難云至或立其法者此即理門牒外人難陳那意言以法成法外難有法合成有法有法成法。
如以烟至成於法耶者此並一外人指事為難也。
彼論者即理門也。
應成宗義一分為因者疏釋可知有云無同品喻便成不定之過此師意說將有法烟而以為因總含一切烟盡更無有法而有其因可為同品異品異品之上亦無其因故成不共或外量云此烟之下必有火體是此烟故餘雖有烟非此烟故。
又於此中觀所成故等者有云此文汎明立法有法不定今助一釋此釋外難外難意云火之與烟俱是有法陳那量云山處有火以現相故此則還是以有法烟成有法火為有此難故此文生。
二俱極成者則有法及因也。
成不共今以理難他家未必作如是立他若說言遠見烟下有火以有烟故亦是有法成於有法豈得亦是不共不定由此道理有法為因因定無依容有不共如言聲無常如聲為因可有不共他若別指還無不共更思。
皆有他隨一所依不成過等者正辨不成因望有法今於能別出所依不成故言他也。
又如立宗至本無生故者問此唯大乘經部等立可俱不成薩婆多正量等立如何得有兩俱不成彼宗皆許滅待因生正量滅待因生兩因有宗滅待因生故答有宗滅相雖待因生滅至現在滅若滅時小滅滅大滅大滅滅小滅不由生滅方滅也故亦無違問正量如何答今且釋正量滅相於因生方滅今言一切皆兩俱過分一切應撿。
即不能顯因是有法宗之法性者問但言遍宗法性如何得知是有法宗之法性答[A45]但言遍宗法性法即知是有法之宗是依主此有法總宗之主故言宗之法後陳但名法宗。
能成於法者即因名能成法者即宗中能別也云即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遍第二亦遍亦宗法非遍第四句結。
如薩婆多至即非正因者然有人云因離有法而無別體可名為因若離有法而別有體設遍宗法亦非是因為此得有是遍非宗法句故舉此量以證前義命根有法不相應収業者是思思與命根別然命業滅故滅以有業因遍有法命以別體故故但是遍非宗法也今疏言意[A46]但義相開即名為法亦如山處與烟體別理門所成正量攝故為此前解宗法性者義性之性非體性性何以故有別體者因不即是宗。
非無無體是非有體非者此意但義相關帶即名因不論無體即是有體即非是故言非有體非非無體是者外道立論所依因佛法不許即無體也。
餘無體兩俱一分一種者即與前有體而一種也此兩俱過但分有體無體所以但為二句以是兩俱不分自他及其隨一所以但二。
四種一分隨一分不成者謂即有體自隨一有體他隨一無體自隨一無體他隨一即為四也餘准思之如是更有十一者即此一分句中准前兩俱有體一分句作法餘十一約准而已即將此句與後十一句故成十二。
六種所依不成者有體兩俱全分為一無體兩俱全分為一有體自全分有體他全分為二無體自全分無體他全分為二總合六也且如疏文法如上作。
彼言意說者其因所成法我雖說一切法為因品但取因正成者即是一切因不成者不取彼者即理門也。
意之所許者亦許為宗但違順[A47]己若不許違順[A48]己因正成者是宗何故因中有法差別因故知因中有此過正宗亦得互相顯。
若全同有法至便無同品者瓶與聲體別聲上所作擊發瓶下所作杖綸放不得何為同品喻故言便無同品。
亦無異喻者設許有瓶體瓶體上亦有苦無我道理與有法聲上同故言無也。
宗有一分相符者如何者是且立聲無常無常雖他不許我無我道理立敵俱許故言一分相符。
唯舉所陳者即是言中所陳也。
以餘意所許至略而不說者即論略也。
然論多說至宗之法故者只是類是宗品類名為同品因是宗法與法相似名為同法。
亦非因相遍宗法中者此舉例釋諸相言遍於法第二言同豈得同法但因相故此意難初相言遍但遍有法第二云同乃同於法。
不別取二至名宗同品者此釋有餘廣如篡敘。
不欲以宗成因義故等者此意說云欲顯以因成其宗義故因正名同宗不成因宗非正同名言宗同便顯以宗成因故。
依上二相理門論云等者即是同品定有性遍是宗法性是第三相中上二相也難意云如何別所作因遍別宗法後同於喻與瓶等上所作性別者即此別宗他宗難意聲瓶二處所作別或所作因至別處轉者即此別宗兼簡聲與瓶各別故言別也。
若不說異云何此因說名宗法者此意儞難若不說所作因異何故此因說名宗法不說同喻上法。
故一總言者所作性故宗喻二處俱轉。
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者所作因中名為其中其中總攝聲瓶所作別聲所作遍是宗法。
若別異說者至舉喻成宗者今觀此文以釋外難外難意云別說聲上所作為因斯有何過而言相似不說異名此依初釋而以為難故此文生初之三句牒彼難意下之兩句正釋彼疑。
又別異說唯至何所成立者亦釋外難難意可知初之二句正牒外難上之三句釋彼外疑或下句何所成立通釋二難此總意云因若不許貫於二處瓶聲二處但各別說者舉難何答此是疏意非理門文。
彼復難言者是理門牒外難也。
故能立通者同喻無常及所成立敵其許故名通也豈由喻遍至方成宗義者即是因喻但成即名同喻不要遍有如何者是即同品有非有是云但欲以因成宗至因不定有者此釋同喻因雖不遍而亦得成於異品有至不遍為失者此釋外難難意云若其同品有即正因者第七句亦同品有何非正因今答意者此間所簡簡當相過言同定有當相無過第七九句由第三相過故無有失也云理門論云至於異品各三者何者是一有二非有三有非有同既有三異亦然。
下之一句至而成九類者此之一句釋宗有九之所以以因有九故宗九也頌上句亦准此知即此理門九宗及九因相配即將第一因配總宗乃至收九次第配之有本云結由九因者非也。
[1]勝論立內聲無常勤勇者此即無過若立一切聲外聲即非勤勇。
於同有及二者於同有者即是九句中第二句及二者即是第八句二者是有非有餘如疏顯。
是法自相相違至攝餘不盡者此意九句之中相違因但名法自相相違餘法差別及有法差別等九句中無故言不盡。
此有決定相違等者今助一釋亦違自教理門論中說為正故若外道位九句既是陳那所立豈可外道亦同許耶若不同許因何須言九句中具三相耶若云他前依九句難故今故簡者即彼量中亦復不唯相違決定宗中亦有自所別不成等過故知前量隨內外道立皆宗有過。
不具三相他智不決故者問三相之中闕何相耶答雖立論言具顯三相敵於三相皆起猶預三相闕也又敵者智於三相上起皆不決亦得名為三相俱不決又相二種一義二智初闕義相後闕智相。
此因成相違法等者取不定等也。
第三句少分正因者即此作四句料簡唯第三句中攝簡第二第八故言第三小分又更一解即此第三句中對有過句亦名小分問此第四句中亦小分正因何故獨言第三耶答其第四句雖有小分正因今言正因者唯約第二相句論是以不取第四中正因者即第三相攝也。
不同同品體類解者此意同品必須與所立相似隨體有無一一相似然所立有體異喻無問有體無體但與所立別即名異喻。
此中容品至豈非第三者然是不善不是異品非是善法不名同品不同兩品故名第三問設有第三品復有何過答即有一法非同異過即第三法成為不定。
便無彼過者若[A49]但所立無即名異品無即中容品過也。
若別異者至無有決定正因者此意難古師汝若異於宗即名異品因亦異於宗應是異品難意如是宗法異故知宗法即因宗之法故審。
若異有法同法所依有法必別者此意異喻若但異於有法聲名異品者同喻法所依者即瓶盆等是此瓶與所立聲是無實應名異品同法者即是瓶上無常也此即是雖同含異也。
若異於法主皆應名同者此意說云所立相似名之為同者敵者不許所立無常之法有於有法亦異法虗空亦不許於有法有二俱不許故應名同此即難異全同。
此但異者由此明異喻唯舉常以不明同喻故云略知立無常。
准理同前者同品有因之處宗必定隨異喻無宗之處因不定有故云准理同前者先明同喻同。
自句他句皆無過者同喻同是所作故名為自異喻非同故名為他。
當句之中雖無其過他句有過者今此正明異喻同喻即名他也。
故應如前一一分別者自句他句無過即名正因餘隨過立名。
喻寬能立至非成二品者此意瓶盆樂等寬故言品舉因本欲成宗此因即是宗家之法云宗法性不欲成喻故言品定有性。
同法本成宗義等者釋伏難也外難云異喻無體得成同且應爾答如疏可知審。
上來三句者即是宗一喻二三。
謂不陳言[A50]但在三支者此意言中不陳唯闕三支闕三支者謂即一因二喻名三支也。
三相既義故非體者因義二喻上能立因二喻名三支也。
[1]不別取二者若別取異對宗有法因應是等准今但隨應於正異品上說宗異也。
三立皆闕三皆不闕者問此一種兩句與四句中第四句而有何別答第三第四即是四句倚互上有有體異故第三句即是四句倚互相望一種兩句不望四句故不同又作句數可知。
不闕不定者三支雖具他智不生還同似立故云不定問少義闕中不闕無過何故今此不闕不定答有體闕中體唯是有義又不闕故俱不闕而非是過今者此問體不無故得不闕名不廢體上義有過失故俱名不定。
有體闕者復有二種者一者因三相為能立二者因一喻二為能立問少相少義二闕何別答少相但是闕因三相少義闕三相即是因同異二喻雖陳其言無因等義同喻即是俱不成過餘如次可知也。
有闕初相非後二者如數論師對聲論師立聲是無常眼所見因色為同喻空為異喻此闕初相有後二相俱不成過。
有闕後二非初相者如聲生論立聲為常對薩婆多所作性因空為同喻瓶等為異法自相相違過。
有闕初相亦後二者如聲論師立聲為常眼所見因空為因喻色為異喻亦是不成過三俱不闕義可知也一種兩句者三闕三不闕是也。
如是二合至三合者何者是有闕因及同喻此是二合三合可解如是二合闕乃至三合闕者此明三相或二合闕或三皆闕隨應有前不成等過。
若因一至亦有三種四句者且初四句云有闕因非後一即四不成有闕後二非初一者如立聲常無質礙因瓶為同喻空為異喻同俱不成異俱不遣三俱闕者如勝論立聲為無常眼所見因空為因品色為異品三俱不闕文相可知餘二四句准而可知。
若因一至異喻俱不遣等者問何故少相闕中初名不成後二名不定及以相違今此義少闕中後二名俱不成不名不定過答因同以之上闕其因相下廢得有所立之宗異喻准知為此但名不定相違若闕喻者二俱無二俱不立方名闕喻故但言不成及俱不遣。
不言有能立以成過等者此釋立有第七所以若言能立要有一二對彼有者方名闕能立可無第七俱言能立過能立三總闕何非是闕過故立第七也。
答至不攝之盡者此答意云因親成宗若有初相即能順成無即不爾理門論意說親成宗者即不定中但說於五有初相故四種不成即闕初相所以不說決定相違三相皆闕故亦不說問此五不定不能成宗與四不成而有何異即說之也答由餘相過不相順成宗非初相失故不為例同異喻因後二相望成宗疎故標違順不俱而彰順即正因違即四相違四相違者後二相過故。
同異成宗踈遠故但標其順違者踈遠者為隔因故順者雖多正因略說二八違者雖有四相違略說有一法自相相違也。
各自為句者即是上三相之中當相為四句故言各自為句。
及三對闕者三相互作句也。
且以初相三句者以初相必無是遍非宗法故但有三也。
有是宗法至非定有性等者如立一切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因以瓶等為因喻此動勇因內聲上有外聲上無是宗法非遍瓶等喻上俱有二立不是同品非定有也此即兩俱一分不成問所立無常瓶上得有如何得言非是同品答今此意言是初相初句過非第二相初句雖後喻上有彼所立體非第二相之初句餘皆准知不作此釋第二句等即得成思准可知。
有是同品非定有至而非遍者即九句中中三句是此三句因即有法遍有不是初相之初句過也又如立聲常所見因空為同喻亦是此句常宗上有名同品眼所見因既無名非定有此是第九過因有法無不是初相之初句可知也前初句亦准此知。
有是宗法至非定有性者如立一切聲皆是常勤勇發因空為因喻喻有所立無能立因過可知。
有非宗法而非遍等者此或正因因有法有不是初相之初句喻有二立非第二相之初句也。
對餘二相各四句者即後二相合因有四句以初相對之或各四句者即初相三句對後二相各作四句也審又如立聲無常眼所見因空為同喻亦是此句過亦可知餘句相對准可解故不作也。
一者各對三相者即是三相中當相為句也即是宗法而非遍等也。
互隨無至綺互為句者即因三相相對作四句古今合有多釋者古或取因一喻二對作今者但取因三相也。
三支雖具至名相違決定者此有二解一二喻過隨其所應名相違決定二敵知不起立敵互不相許亦名相違。
合有四十五種四句者四十可知餘五種者即同異喻初標釋中各自相對成兩四句又次上疏云有體闕等三相對明有三種四句辨前成四十五種乃至一種兩句等者此相都在此四釋中細尋可見也審一種三句者即前初相自對為句但有三也[A51]已初一句是正故不入四數但有三。
一種兩句者體闕等中三句俱闕三俱不闕兩句是也法師云若以有體無體雙作合有九十四種四句今者略助釋若具而言合有一百三十五種四句以有餘中有二種故三句兩句亦准此增。
何故三相不問釋初者此意說云何不問初相何不釋初相合為言也。
答因於有無說宗司異者此意有因之處必是宗同品無則異品。
故於宗因同異不定者此意前不問初相意因宗各一無濫不問後二何故問不定故問由一即異同異不定故須別問因於有無說宗同異者此明宗同異因於宗有名宗同因於宗無名異也宗成順違說因同異者此明因同異謂宗因俱有同異濫故須簡不同初相由因但是有法宗法者此宗法言即是有法也非是於因名之為宗法此因又不是總宗及法之法此但是有法之因法成於法也無濫故不簡之審此問二體相成顯故者此意說云問中問同異體答中舉同異之相顯成二喻亦有本云相互成顯故答以二相互成顯喻故雖作此釋理即恐不然觀下答文初正出喻體後別指法故不可說以相成體及以相互顯也或可字錯應是未字此二體相以未顯故故須問也思之。
二者至故須徵釋者此意說云因依有法此有法亦名為宗即前論云極成有法是簡別說。
若與所立總宗相似者即正所諍總宗者宗有法上一切義也。
若聚有於賓主至即名同品者意云若有一聚法與歒所諍之法少相似即得名同品也。
由法能別之所別宗者後陳別他宗故言之所別宗云同品亦爾至即是同品者同品同宗取彼喻上無常及瓶不相離性以為體性不別取瓶及無常也。
彼若不許聲有法有者彼者即是能立論人宗因無者釋得成異之所以也此意總云彼既不許聲有無我許聲以外有無我處皆為異品以無所立能立二故也。
若彼許有等者立者自許敵者不許對彼為因之所成故亦是所立許聲以外餘有無我處皆為同品雖非言顯意之許故得名所立為此得有四相違也。
有有法差別相違者為如立聲無常無我聲即是差別義前陳別諍故名有法差別也。
過如前說者有法與瓶既不相似應一切皆無同品[1]別難異令同者是。
[2]龜毛無彼至亦名無常者此背真如凝然常住之體性應是無常云若常若常宗有亦入異品等此意若立有體常宗龜毛無體故入異品若立無體常宗龜毛亦無體故入同品。
緣嚮若息等者且二師本計生師元無顯師本有生師從緣生[A52]已後恒常不滅故顯師從有緣顯聲性本有故名為常緣息不聞二師同許此之二師聲復不聞者但為嚮息故不聞非聲體無名為不聞問何者是緣嚮聲耶答如人在瓶邊打瓶中響以聲為緣響聲為人繫故瓶有響內聲亦爾生顯二師俱顯因唯繫發音響此音響能發於聲此音嚮息聲則不聞音響若不息聲可聞也。
此二師皆有一分一切內外異性等者且聲生中有其二類一執內外聲皆常二執內聲常外聲無常此復有二類一者執內聲常其體是一如大乘真如二者執內聲是常其體是多一一法上有一聲體如薩婆多無為體有多故此二類俱不執外一分無常聲是一是多俱執內聲為一多故聲顯師中亦有四類一准聲生無別二師總有八類執故此二皆有一分等此中有八且生四者一計內外聲常其體是一二計內外聲是常其體有多三計內聲是常外聲無常其體是一四計內聲是常外聲無常其體是多生既有四類顯應然故合成八也問所作對生其義無諍勤對聲顯理乃有違且外聲如何得有勤勇答由此先成一切內聲為無常[A53]已即將此為喻而成外也審宗法非遍兩俱不成者敵者立者皆不許勤勇因得成外聲是無常故云兩俱也此合是兩俱一分不成疏家略無立敵其許一分外聲非勤勇故云勤勇因成同定餘遍者以勤勇因成聲無常但同定有不同遍有瓶電為同喻瓶有電無故無遍也言餘遍者初後相遍也。
無記謂欲勝解等者如人樂欲種植等事雖加精進但名無記餘類思審。
為如自宗道諦者即此道諦是無漏道諦所攝等應是四智等審。
寬因狹因等者所作勤勇二因得成無常狹宗亦得成無我寬宗若舉所量性寬因唯成得無我寬宗不成得無常狹宗若也將所作狹因成得無我寬宗即取瓶空雙為同喻[A54]但定有性即得雖無異喻因無濫故云。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卷上(末)
校注
[0798001] 及疑乃 [0799001] 子大明一統志作滋 [0799002] 窟作洞 [0801001] 也疑之 [0803001] 其疑共下同 [0803002] 後疑復 [0804001] 淨疑諍 [0804002] 汝疑沙 [0804003] 遍疑偏 [0804004] 狀疑壯 [0804005] 悟疑語 [0804006] 調疑詞 [0804007] 嚴瑜伽作寶 [0804008] 謂疑調 [0804009] 謂等三字疑剩 [0804010] 收疑第次同 [0805001] 非字疑剩 [0805002] 合疑今 [0805003] 性疑怯 [0805004] 復疑彼 [0806001] 問者二字疑剩 [0806002] 門疑問 [0806003] 云疑立 [0807001] 地疑也 [0807002] 比疑此 [0808001] 慰字疑剩 [0808002] 徵疑微 [0808003] 造疑違 [0809001] 上字疑剩 [0811001] 勝論立內聲無常勤勇者新注疏乎 [0812001] 現流疏無不別取等牒文 [0814001] 別一作例 [0814002] 龜毛無彼等者新注疏乎非今疏全文【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3 冊 No. 853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