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四
○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七
(此就生滅門中雜染分說。重言地地者。表雜染無盡也。一繫縛。一切繫縛。即是同品同類。統名不吉祥道路。因位修行。莫不由此而求出離)。
(○或疑二十四分既名離惡品藏。二十五分既名非患道路何故此分復名不吉祥道路耶。答曰。自第七分以。來。詳示五位行相。而未明次第漸轉之功。故從此分以下說修證階差。以收前文對治之效耳)。
如是[A1]已說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次當說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金剛位。依此諸位。建立轉相。有四種法。云何為四。一者能證智法。二者所證理法。三者障礙事法。四者證得果法。是名為四。如是四法。皆有為量。應審思擇。如偈繫縛道路中。亦有金剛位。依位立轉相。則有四種法。謂能所障果。如是四種法。皆悉有為量。如法應觀察故(此從凡位入信位之初。說對治法門。有斷有證。與第七分名異義同。皆是漸轉門中最初方便也)。如是四法各有幾數。其轉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發始因地。唯有上轉。而無下轉橫轉)。
論曰。四種法中。各有二種。云何二智。一者本古性德智。二者始今起德智。是名為二。云何二理。一者體有實理。二者相有實理。是名為二。云何二障。一者本生本生障。二者本滅本滅障。是名為二。云何二果。一者增長功德果。二者損減過患果。是名為二。如偈各有二種法。謂本始體相。生滅及增減故。修行轉相唯上上故。如偈轉相唯上上故。障治證果。對量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論曰。本古性德智。斷除本生本生障。證得體有實理。成就增長功德果。如偈本生體增對故。始今起德智。斷除本滅本滅障。證得相有實理。成就損減過患果。如偈始滅相減對故。如是四法。五十一種真金位中皆悉具足。應審思擇(繫縛地中。具有五十一金剛位。所謂染無自性。全體即真也。故四種法中。以智理二法。斷除生滅二障。證得二果。本古性德者。性淨本覺也。本生障者。生相無明也。體有實理者。不從修得也。增長功德果者。稱性功德。修而後顯也。始起德智者。始覺修德也。本滅障者。滅相。無明也。相有實理者。萬行莊嚴也。損減過患果者。煩惱漸薄。歷位修證也。生住異滅四相。以住相攝入生相。以異相攝入滅相。本生本生者。生生不[A2]已也。本滅本滅者。滅滅無窮也。皆言本者。莫不依真而起也。生相極細。滅相極麤。皆是染法。故名繫縛地也。就繫縛地。智。理。事。果。皆名有為。以從修證而得果也。至三十一分出離繫縛地。則十空十有皆名無為矣)。唯一向轉。俱種轉耶(上問下答)。俱種轉故。如偈從多亦通了。如法應觀察故。生滅二障。業用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論曰。功德善根出興對治。轉勝出興。轉勝對滅。作逆事故。如偈本主生滅時。勝生勝滅故故(本古性德智。稱之為本主。本主原無生滅從對治法上言其生滅。生善滅惡。皆能勝他。對障礙法而作逆事。是不屈撓行也○引經第三十六)。大金剛山寶海會眾脩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汝前所問云何名為諸法無常一道一種第一轉門者。以四無常故。我作如是唱。云何為四。一者智無常。二者理無常。三者無常無常。四者上果無常。是名為四。文殊師利。言智無常者。斷煩惱故。言理無常者。智所證故。言無常無常者。被斷除故。言果無常者。待因力故。乃至廣說故(在無常法中第一轉門。法法皆名無常。言無常無常者。即前文障礙事法也)。
○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第二十八
(繫縛地中。本王自在。故有為無為二法齊轉。所謂染淨同源。縛脫無二也。𦅂。子為切。考字典。𦅂字䌥字之𦅂。縫衣相著為䌥。可以意會)。
如是[A3]已說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分中。則有二轉。云何為二。一者有為轉。二者無為轉。是名為二。如偈自然本王中。有為無為法。具足圓滿轉故。亦有二轉。云何為二。一者上轉。二者下轉。是名為二。如偈此中具上下故(此是第二轉門。應是住位。故有為無為並行。上轉下轉齊運)。有為無為各有幾數。上下轉相當如何耶。偈曰。
論曰。無為有一。有為有二。一謂有實故。二謂本始故。如偈無為唯有一。有為有二種。如次實本始故(依真際說。唯一實理。故言無為唯有一。依世俗說。權分本始。故言有為有二種)。如是三法。五十一種金剛位中。亦上亦下增長功德。轉相云何。謂上時中。一一位位無為法主。皆悉各各出生增長一萬本始清妙覺慧。其下時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二億本始清妙覺慧。具足圓滿出生增長。如是如是。如如上下至小無量。如說本存。眷屬亦爾。如偈上下無為主。出生二有為。轉勝廣大轉故。如其次第增數應知(引經第三十七)。品地經論脩多羅中作如是說。世間藏地本王海中。無常功德眾多無數。常住功德其數微少。是故說言世間藏地。乃至廣說故(世間藏地。是雜染門。本王海中。是清淨門。雜染未盡。淨業未純。故功德多屬無常。而常住功德甚微少也)。
○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决擇分第二十九
如是[A4]已說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决擇分。次當說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决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分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漸漸轉行。無為法主生二有為。若上若下。增中無量數。至中無量變故。如偈本王道路中。依位漸漸轉。一主生二伴。至中無量故。數變皆悉通。如法應觀察故(引經第三十八)。部宗花品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行藏海中。有一常德。其數無量。行藏海中。有二無常功德品類。其數無量。亦昇亦𢩹(胡雅切)。其數無量。乃至廣說故(此是第三轉門。應是行位。行藏海中。與前世間藏地本王海中。大不相同。所以常德與無常德。皆是無量。昇進之功。思之可見)。
○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第三十
如是[A5]已說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無盡海海藏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無為法主出生增長二有為法。增大無量數。至大無量變故。如偈無盡海海中。依位漸漸轉。一主生二伴。至大無量故。數及變例前。應廣通達焉故(引經第三十九)。彼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種大無量。云何為三。一者常大無量。二者無常大無量。三者轉變大無量。乃至廣說故(此是第四轉門。應是迴向位。迴向妙果。名為行常山王。常與無常并及轉變。皆大無量。[A6]已稱法界性矣)。
○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一
如是[A7]已說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次當說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分中。則有二十無為常法。所謂十空十有無為各差別故(此是第五轉門。位在地上。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名為離繫縛地。故十空十有皆是無為。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此論中所說五十一位具足二十無為差別而轉也)。云何名為十空無為。一者廣大虗空自然常住離造作空無為。二者大虗空影空無為。三者虗空影影空無為。四者破影無所有空無為。五者空空俱非空無為。六者離言絕說空無為。七者絕離未畢空無為。八者絕離心解空無為。九者絕離窮窮空無為。十者無障無礙大空大空空無為。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有無為。一者一切言說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二者一切心識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三者一切大種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四者一切俱非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五者一切有實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六者一切性火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七者一切今光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八者一切有名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九者一切無名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十者廣大圓滿自性本有一切種有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是名為十。如偈解脫道路中。有二十無為。謂十空十有故。如是二十種無為法。五十一種金剛位中。具足圓滿無闕失轉。如偈如是諸無為。五十一位中。皆悉具足有故。依如是等二十無為。五十一位建立轉相。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重重該攝無障礙門。二者次第亂轉超過門。是名為二。如偈依法位立轉。有二重重超故。且重重該攝無障礙門形相如何。偈曰。
論曰。云何名為重重門相。謂該攝故。云何該攝。謂二十種無為常法信心具足。一一各各攝後諸位各二十種無為法故。如說信心。餘位亦爾。如偈二十法一一各攝後二十故。五十一種位。各攝五十一。亦無障礙。如偈五十一種位。一一皆各各。攝五十一位故。亦一一法攝一切位。一一位位攝一切法。亦無障礙。如偈亦此相違攝故。以如是二種該攝門故。立重重名。如偈以因此緣故。建立重重名故。
如是[A8]已說重重該攝無障礙門。次當說次第亂轉超過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種金剛位中。以信為初。經五十位。以發心住而為其初。經五十位。乃至以最極地而為其初。經五十位。若第一轉。增四十一百數法位轉。若第二轉。增八十二百數法位轉。乃至最後地故。如偈五十一位中。隨一經五十。漸漸增法數。周徧廣大轉故(引經第四十)。蘊高山王品類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無破地地門中。有寂靜寶。其數眾多。空寂靜寶。其數眾多。若有行者入此門中。通達諸法無為大道。無所障礙。無所疑畏。其心自在決定常住大安樂。漸漸增長常功德海。乃至廣說故(世人[A9]但知空寂靜寶。而不知有寂靜寶。有若喧動。則違於空。空有相違。即是凡夫外道之法。若知二門皆寂。則真常性德無雜無障矣)。
○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第三十二
如是[A10]已說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十空無為。一一各各出生十有無為常法。十有無為。一一各各出生十空無為常法(空生有。有生空。故名空有互相生)。五十一位。一一各各出生五十。依重重等門。圓滿廣大轉故。如偈根本山王中。空有互相生。諸位相生故。轉勝廣大轉故(引經第四十一)。摩訶衍海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解脫海中。亦有空有。亦有有空。其數眾多。如是空有。唯是常滅(真常寂滅)。非無常量。唯是功德。非過患品(菩薩盡地。求纖毫過患不可得)。是故說言解脫藏海。乃至廣說故。
○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三
如是[A11]已說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次當說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解脫山王大道路分中。則有三轉。云何為三。一者空空轉。十空無為。一一各各生十空故。二者有有轉。十有無為。一一各各生十有故。三者位位轉。五十一位。一一各各生五十故。是名為三。取自相生。非他相故(空生空。有生有。位生位。皆自相生也。前分空有互生。此分空有自生故不同耳)。如偈山王道路中。前所說量中。增空空有有。位位轉勝生故。餘種種門。轉轉增數。應廣通達。
○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四
如是[A12]已說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空生自空。無有窮盡。空生異空。無有窮盡。空生諸有。無有窮盡。有亦如是。無有窮盡。位亦如是。無有窮盡。重重無窮。亂轉無窮。無其邊際。無其始終。甚深甚深。周徧周徧。廣大轉行。則是解脫海海山王無礙自在體相用故(空有二門。統攝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重重亂轉二門。統攝次第非次第一切諸位。以無邊際無始終。總括體相用三大。至於究竟圓極果海。無餘蘊矣)。如偈前所說諸轉。無有窮盡故故。
○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五
如是[A13]已說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海王藏中。無有別法。唯有自在故。有幾自在。謂百種故。云何為百。一者時自在。三十二法。亦一時轉。亦異時轉。亦轉時中不轉。亦不轉時中轉。亦遠時轉。亦近時轉。乃至無量故。二者處自在。一異等處轉。乃至無量故。三者物自在。為同異等用。乃至無量故。四者周徧自在。無所不通等。乃至無量故。五者大小自在。極重極微等。乃至無量故。六者有無自在。亦現亦隱等。乃至無量故。七者寂動自在。亦定亦散等。乃至無量故。八者甚深自在。不可思議等事。乃至無量故。九者不自在自在。以逆等事。乃至無量故。十者無礙自在。以逆順事等。乃至無量故。乃至第百自在自在。無盡自在等皆悉自在。乃至無量故。如前所說三十二法。如是自在。具足圓滿。無闕失轉。以此義故。立海王名。應審思擇(自第三分至此。[A14]已說三十二法。今說百種自在。以顯無量法門莫不自在也。第九不自在自在。即一切世間極惡趣中。無非自在。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如處三禪天樂。是真能證此道者矣)。如偈海王道路中。具足百自在。以此因緣故。建立海王名故(引經第四十二)。覺華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第一廣分大海門中。若廣說有一十方世界之塵量自在。若略說有一百自在。乃至廣說故。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
如是[A15]已說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阿說海中。具足圓滿十方世界之塵數十方世界之塵數三十三法海。十方世界之塵數十方虗空之塵數三十三法海故。如偈阿說本王中。有十方塵量。十方空塵量。三十三法海故(引經第四十三)。本王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我以三達智。通達一切法。無所障礙。無所闕失。而有一海。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能窮了。謂空塵本王性德圓滿自在自在無盡藏海。乃至廣說故(上文三十三法。統攝無量法門。不可窮盡。如來以無量智。照無量法。智無量。法亦無量。若能窮了。即是有量。故說此分。為三十四法之終。猶周易之終於未濟也)
(或問自二十七分以來。文中無信住行向地之名。何故以五位釋之。答曰。二十七分在繫縛地。有第一轉門之語。智理事果皆屬有為。非信位而何。二十八分繫縛地中本王出現。有為無為二法齊轉。無常眾多。常住微少。非住位而何。二十九分常無常德。皆無量數。且有行薩海中之語。非行位而何。三十分內常與無常并轉變法皆大無量。以迴向三處稱法界性。非迴向而何三十一分出離繫縛清白解脫。十空十有皆是無為常法。非地上而何。以次四分盡三十四。皆是地上菩薩行相。至三十五分及三十六分。明因圓果滿無法可說。祇引經中性德圓滿自在自在之語結之。賢首所謂因位可說果位不可說者此也。自二十七以下八分。詳示無超次第漸轉位。末後二分融歸果海。如是。則三十四法無欠無餘矣)
○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
如是[A18]已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以上五十一行偈。有十二喻。讚歎論之德用○[絹/立]尺良切)。
○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
如是[A20]已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以上十五偈。說三種喻。訶斥愚迷)。
(以上十偈說誹謗得罪)。
(末後一偈。丁寧誥誡)。
○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
如是[A21]已說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次當說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釋迦因地為王家奴。菩薩道中行權方便。不擇貴賤也。化作萬馬。教化羣馬造福脫苦。度生妙用。無分人畜也。第一大馬名雜色見者即論主馬鳴是。後以瞋因。受蛇身魚身。一念懺悔。得生人中。隨佛發願。乃造論之緣起也。百部論中。此為宗本。三十四法。該攝無餘。學者其可不盡心乎○𬽔職雉切。𭡒職救切)。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
如是[A26]已說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次當說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主大願。畢現於茲)
(仁山氏略註既成。歎曰。佛法之妙。有如是耶。夫佛法何以妙。心法之妙也。心法何以妙。自性本具也。自性雖具。非修莫顯。經中每云。佛神力故。法如是故。佛神力者修德也。法如是者性德也。諸佛正徧知海。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眾生修因契果。皆佛加持之力也。此論為佛法宗本。窮徹極奧。故稱玄文。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欲知玄妙法門。請觀此論)。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四(終)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6 冊 No. 776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