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四

○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七

(此就生滅門中雜染分說重言地地者表雜染無盡也一繫縛一切繫縛即是同品同類統名不吉祥道路因位修行莫不由此而求出離)

(○或疑二十四分既名離惡品藏二十五分既名非患道路何故此分復名不吉祥道路耶答曰自第七分以詳示五位行相而未明次第漸轉之功故從此分以下說修證階差以收前文對治之效耳)

如是[A1]已說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次當說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繫縛道路中  亦有金剛位  依位立轉相
則有四種法  謂能所障果  如是四種法
皆悉有為量  如法應觀察

論曰就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金剛位依此諸位建立轉相有四種法云何為四一者能證智法二者所證理法三者障礙事法四者證得果法是名為四如是四法皆有為量應審思擇如偈繫縛道路中亦有金剛位依位立轉相則有四種法謂能所障果如是四種法皆悉有為量如法應觀察故(此從凡位入信位之初說對治法門有斷有證與第七分名異義同皆是漸轉門中最初方便也)如是四法各有幾數其轉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各有二種法  謂本始體相  生滅及增減
轉相唯上上

(發始因地唯有上轉而無下轉橫轉)

論曰四種法中各有二種云何二智一者本古性德智二者始今起德智是名為二云何二理一者體有實理二者相有實理是名為二云何二障一者本生本生障二者本滅本滅障是名為二云何二果一者增長功德果二者損減過患果是名為二如偈各有二種法謂本始體相生滅及增減故修行轉相唯上上故如偈轉相唯上上故障治證果對量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本生體增對  始滅相減對  從多亦通了
如法應觀察

論曰本古性德智斷除本生本生障證得體有實理成就增長功德果如偈本生體增對故始今起德智斷除本滅本滅障證得相有實理成就損減過患果如偈始滅相減對故如是四法五十一種真金位中皆悉具足應審思擇(繫縛地中具有五十一金剛位所謂染無自性全體即真也故四種法中以智理二法斷除生滅二障證得二果本古性德者性淨本覺也本生障者生相無明也體有實理者不從修得也增長功德果者稱性功德修而後顯也始起德智者始覺修德也本滅障者滅相無明也相有實理者萬行莊嚴也損減過患果者煩惱漸薄歷位修證也生住異滅四相以住相攝入生相以異相攝入滅相本生本生者生生不[A2]已也本滅本滅者滅滅無窮也皆言本者莫不依真而起也生相極細滅相極麤皆是染法故名繫縛地也就繫縛地皆名有為以從修證而得果也至三十一分出離繫縛地則十空十有皆名無為矣)唯一向轉俱種轉耶(上問下答)俱種轉故如偈從多亦通了如法應觀察故生滅二障業用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本主生滅時  勝生勝滅故

論曰功德善根出興對治轉勝出興轉勝對滅作逆事故如偈本主生滅時勝生勝滅故故(本古性德智稱之為本主本主原無生滅從對治法上言其生滅生善滅惡皆能勝他對障礙法而作逆事是不屈撓行也○引經第三十六)大金剛山寶海會眾脩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汝前所問云何名為諸法無常一道一種第一轉門者以四無常故我作如是唱云何為四一者智無常二者理無常三者無常無常四者上果無常是名為四文殊師利言智無常者斷煩惱故言理無常者智所證故言無常無常者被斷除故言果無常者待因力故乃至廣說故(在無常法中第一轉門法法皆名無常言無常無常者即前文障礙事法也)

○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第二十八

(繫縛地中本王自在故有為無為二法齊轉所謂染淨同源縛脫無二也𦅂子為切考字典𦅂字䌥字之𦅂縫衣相著為䌥可以意會)

如是[A3]已說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然本王中  有為無為法  具足圓滿轉
此中具上下

論曰就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分中則有二轉云何為二一者有為轉二者無為轉是名為二如偈自然本王中有為無為法具足圓滿轉故亦有二轉云何為二一者上轉二者下轉是名為二如偈此中具上下故(此是第二轉門應是住位故有為無為並行上轉下轉齊運)有為無為各有幾數上下轉相當如何耶偈曰

無為唯有一  有為有二種  如次實本始
上下無為主  出生二有為  轉勝廣大轉

論曰無為有一有為有二一謂有實故二謂本始故如偈無為唯有一有為有二種如次實本始故(依真際說唯一實理故言無為唯有一依世俗說權分本始故言有為有二種)如是三法五十一種金剛位中亦上亦下增長功德轉相云何謂上時中一一位位無為法主皆悉各各出生增長一萬本始清妙覺慧其下時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二億本始清妙覺慧具足圓滿出生增長如是如是如如上下至小無量如說本存眷屬亦爾如偈上下無為主出生二有為轉勝廣大轉故如其次第增數應知(引經第三十七)品地經論脩多羅中作如是說世間藏地本王海中無常功德眾多無數常住功德其數微少是故說言世間藏地乃至廣說故(世間藏地是雜染門本王海中是清淨門雜染未盡淨業未純故功德多屬無常而常住功德甚微少也)

○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决擇分第二十九

如是[A4]已說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决擇分次當說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决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依位漸漸轉  一主生二伴
至中無量故  數變皆悉通  如法應觀察

論曰就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分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漸漸轉行無為法主生二有為若上若下增中無量數至中無量變故如偈本王道路中依位漸漸轉一主生二伴至中無量故數變皆悉通如法應觀察故(引經第三十八)部宗花品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行藏海中有一常德其數無量行藏海中有二無常功德品類其數無量亦昇亦𢩹(胡雅切)其數無量乃至廣說故(此是第三轉門應是行位行藏海中與前世間藏地本王海中大不相同所以常德與無常德皆是無量昇進之功思之可見)

○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第三十

如是[A5]已說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無盡海海中  依位漸漸轉  一主生二伴
至大無量故  數及變例前  應廣通達焉

論曰就無盡海海藏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無為法主出生增長二有為法增大無量數至大無量變故如偈無盡海海中依位漸漸轉一主生二伴至大無量故數及變例前應廣通達焉故(引經第三十九)彼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種大無量云何為三一者常大無量二者無常大無量三者轉變大無量乃至廣說故(此是第四轉門應是迴向位迴向妙果名為行常山王常與無常并及轉變皆大無量[A6]已稱法界性矣)

○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一

如是[A7]已說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次當說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解脫道路中  有二十無為  謂十空十有
如是諸無為  五十一位中  皆悉具足有
依法位立轉  有二重重超

論曰就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分中則有二十無為常法所謂十空十有無為各差別故(此是第五轉門位在地上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名為離繫縛地故十空十有皆是無為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此論中所說五十一位具足二十無為差別而轉也)云何名為十空無為一者廣大虗空自然常住離造作空無為二者大虗空影空無為三者虗空影影空無為四者破影無所有空無為五者空空俱非空無為六者離言絕說空無為七者絕離未畢空無為八者絕離心解空無為九者絕離窮窮空無為十者無障無礙大空大空空無為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有無為一者一切言說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二者一切心識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三者一切大種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四者一切俱非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五者一切有實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六者一切性火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七者一切今光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八者一切有名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九者一切無名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十者廣大圓滿自性本有一切種有決定常住無破非空無為是名為十如偈解脫道路中有二十無為謂十空十有故如是二十種無為法五十一種金剛位中具足圓滿無闕失轉如偈如是諸無為五十一位中皆悉具足有故依如是等二十無為五十一位建立轉相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重重該攝無障礙門二者次第亂轉超過門是名為二如偈依法位立轉有二重重超故且重重該攝無障礙門形相如何偈曰

二十法一一  各攝後二十  五十一種位
一一皆各各  攝五十一位  亦此相違攝
以此因緣故  建立重重名

論曰云何名為重重門相謂該攝故云何該攝謂二十種無為常法信心具足一一各各攝後諸位各二十種無為法故如說信心餘位亦爾如偈二十法一一各攝後二十故五十一種位各攝五十一亦無障礙如偈五十一種位一一皆各各攝五十一位故亦一一法攝一切位一一位位攝一切法亦無障礙如偈亦此相違攝故以如是二種該攝門故立重重名如偈以因此緣故建立重重名故

如是[A8]已說重重該攝無障礙門次當說次第亂轉超過門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隨一經五十  漸漸增法數
周徧廣大轉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種金剛位中以信為初經五十位以發心住而為其初經五十位乃至以最極地而為其初經五十位若第一轉增四十一百數法位轉若第二轉增八十二百數法位轉乃至最後地故如偈五十一位中隨一經五十漸漸增法數周徧廣大轉故(引經第四十)蘊高山王品類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無破地地門中有寂靜寶其數眾多空寂靜寶其數眾多若有行者入此門中通達諸法無為大道無所障礙無所疑畏其心自在決定常住大安樂漸漸增長常功德海乃至廣說故(世人[A9]但知空寂靜寶而不知有寂靜寶有若喧動則違於空空有相違即是凡夫外道之法若知二門皆寂則真常性德無雜無障矣)

○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第三十二

如是[A10]已說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根本山王中  空有互相生  諸位相生故
轉勝廣大轉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十空無為一一各各出生十有無為常法十有無為一一各各出生十空無為常法(空生有有生空故名空有互相生)五十一位一一各各出生五十依重重等門圓滿廣大轉故如偈根本山王中空有互相生諸位相生故轉勝廣大轉故(引經第四十一)摩訶衍海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解脫海中亦有空有亦有有空其數眾多如是空有唯是常滅(真常寂滅)非無常量唯是功德非過患品(菩薩盡地求纖毫過患不可得)是故說言解脫藏海乃至廣說故

○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三

如是[A11]已說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次當說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前所說量中  增空空有有
位位轉勝生

論曰就解脫山王大道路分中則有三轉云何為三一者空空轉十空無為一一各各生十空故二者有有轉十有無為一一各各生十有故三者位位轉五十一位一一各各生五十故是名為三取自相生非他相故(空生空有生有位生位皆自相生也前分空有互生此分空有自生故不同耳)如偈山王道路中前所說量中增空空有有位位轉勝生故餘種種門轉轉增數應廣通達

○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四

如是[A12]已說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說諸轉  無有窮盡故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空生自空無有窮盡空生異空無有窮盡空生諸有無有窮盡有亦如是無有窮盡位亦如是無有窮盡重重無窮亂轉無窮無其邊際無其始終甚深甚深周徧周徧廣大轉行則是解脫海海山王無礙自在體相用故(空有二門統攝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重重亂轉二門統攝次第非次第一切諸位以無邊際無始終總括體相用三大至於究竟圓極果海無餘蘊矣)如偈前所說諸轉無有窮盡故故

○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五

如是[A13]已說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海王道路中  具足百自在  以此因緣故
建立海王名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海王藏中無有別法唯有自在故有幾自在謂百種故云何為百一者時自在三十二法亦一時轉亦異時轉亦轉時中不轉亦不轉時中轉亦遠時轉亦近時轉乃至無量故二者處自在一異等處轉乃至無量故三者物自在為同異等用乃至無量故四者周徧自在無所不通等乃至無量故五者大小自在極重極微等乃至無量故六者有無自在亦現亦隱等乃至無量故七者寂動自在亦定亦散等乃至無量故八者甚深自在不可思議等事乃至無量故九者不自在自在以逆等事乃至無量故十者無礙自在以逆順事等乃至無量故乃至第百自在自在無盡自在等皆悉自在乃至無量故如前所說三十二法如是自在具足圓滿無闕失轉以此義故立海王名應審思擇(自第三分至此[A14]已說三十二法今說百種自在以顯無量法門莫不自在也第九不自在自在即一切世間極惡趣中無非自在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如處三禪天樂是真能證此道者矣)如偈海王道路中具足百自在以此因緣故建立海王名故(引經第四十二)覺華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第一廣分大海門中若廣說有一十方世界之塵量自在若略說有一百自在乃至廣說故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

如是[A15]已說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阿說本王中  有十方塵量  十方空塵量
三十三法海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阿說海中具足圓滿十方世界之塵數十方世界之塵數三十三法海十方世界之塵數十方虗空之塵數三十三法海故如偈阿說本王中有十方塵量十方空塵量三十三法海故(引經第四十三)本王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我以三達智通達一切法無所障礙無所闕失而有一海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能窮了謂空塵本王性德圓滿自在自在無盡藏海乃至廣說故(上文三十三法統攝無量法門不可窮盡如來以無量智照無量法智無量法亦無量若能窮了即是有量故說此分為三十四法之終猶周易之終於未濟也)

(或問自二十七分以來文中無信住行向地之名何故以五位釋之答曰二十七分在繫縛地有第一轉門之語智理事果皆屬有為非信位而何二十八分繫縛地中本王出現有為無為二法齊轉無常眾多常住微少非住位而何二十九分常無常德皆無量數且有行薩海中之語非行位而何三十分內常與無常并轉變法皆大無量以迴向三處稱法界性非迴向而何三十一分出離繫縛清白解脫十空十有皆是無為常法非地上而何以次四分盡三十四皆是地上菩薩行相至三十五分及三十六分明因圓果滿無法可說祇引經中性德圓滿自在自在之語結之賢首所謂因位可說果位不可說者此也自二十七以下八分詳示無超次第漸轉位末後二分融歸果海如是則三十四法無欠無餘矣)

([A16]已上正宗分竟[A17]已下流通分)

○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

如是[A18]已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雖在極遠處  以光明勢力
能破遠方闇(一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世界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能破遠眾生  心相不覺闇
令得覺知明  隨分伏其染(法合)  譬如盛火聚
轉勝近其處  光明漸漸了  能破闇更增(二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國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眾生無知  轉轉令分明(法合)  譬如盛火聚
轉轉近其處  光明耀更增(三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城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眾生無知
轉轉更分明(法合)  譬如盛火聚  更轉近其處
光明重重增  煗氣溫其身(四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家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心惑護身
轉轉增長故(法合)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則便得  六種大利益  謂能塞寒氣
能成熟資具  不入毒蟲等  破闇常明了
隨請人普施  焚燒穢糞等(五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得此玄文論
此人即便得  六種大利益  謂禁煩惱軍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眾  破無明品類
般若慧現前  貧窮佛法財  來乞求眾生
隨順普施與  燒滅煩惱糞(法合)  比如有妙華
[絹/立]水深池中  名曰青蓮華  有人剎那中
見此蓮華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終日無晦濁(六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雖不知此論  文義之大海
而目見此論  其眼根清淨  見三世諸佛
有作方便目(法合)  比如有天鼓  懸圓生樹頂
名曰妙聲覺  無量天女子  聞此鼓音[A19]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無塞隔之事(七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雖不知文義  而耳聞此論  其耳根清淨
聞諸佛梵響  有作方便耳(法合)  比如有妙藥
生雪山之頂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藥
著其舌之原  身香極芬芬  不承用飲食
其命極長遠  亦飛騰虗空(八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此論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決擇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經讀誦  雖不知義理  而獲得一切
諸脩多羅海  經讀誦功德(法合)  比如有菩薩
名曰不思議  大力解脫者  此菩薩大士
神通自在故  於一切所作  皆無所障礙
隨應悉現前(九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諸眾生  觀達其義理  覺悟文下詮
通達一切法  皆無所障礙  一一覺分明(法合)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樂  有人須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興七寶藏  令得大安樂(十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論  勒受持讀誦  有人須小具
專心供此人  即得無窮盡  福德智慧寶
無所疑畏心(法合)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滿布
有人持此香  遊行於遠方  其經過處處
七七日中間  有香氣不盡(十一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擔此論部
遊行於遠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諸眾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諸眾生
亦得大利益(法合)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寶
隨此珠住處  無量眷屬玉  徧周帀圍繞(十二喻)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隨其住止處
有十方世界  塵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塵數眷屬神  守護此論珠
若滅正法時  作微塵散壞  所有諸神王
發大聲哭涕  隨塵所住處  往詣常守護
受持此論者  如是數量神  若生若死後
常不離守護(法合)  功德雖無量  而略說如是

(以上五十一行偈有十二喻讚歎論之德用○[絹/立]尺良切)

○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

如是[A20]已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寶輪上  此山具七寶
更無有窮盡  貧窮求寶類  無量無邊數
有珠能禁寶  名曰頂玻瓈  若人有此珠
則能取七寶  遠離貧窮苦  獲得大安樂
若人無此珠  不能寶禁故  終日不能得
問所以者何  若無珠人詣  唯見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種種雜毒蟲  終不見珍寶
以見毒類故  其心極疑怖  狂亂而馳走
乃至於死滅  珍寶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終不能見得  眾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堅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寶  出生死苦輪  善根微薄人
得見甚深論  無實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輪無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莊嚴具
無有歡樂事  癡人亦如是  雖得甚深論
其愚破極故  不覺出世寶  無有學習心
譬如居井龍  從流水至海  大迷大亂故
謗海而命終  癡人亦如是  自所習堅執
定一不移轉  聞未曾有法  大迷大亂故
誹謗其廣大  墮落惡道中  無有出離期

(以上十五偈說三種喻訶斥愚迷)

若有眾生類  見聞斯論教  不信心誹謗
此人則誹謗  三世一切佛  三世諸法藏
三世諸僧海  此人所得罪  無量無量數
不能知邊際  十方界塵量  諸佛大菩薩
一時悉出現  宣說如是量  法門之大海
專教化此人  經過無量劫  終不能教化
問所以者何  唯宣說此法  無餘別道故
如是眾生類  十方界塵量  諸佛大菩薩
以大神通力  向未來遠劫  觀察其限界
無覺道之期  問所以者何  不學三十四
大金剛軌則  到大涅槃岸  無有是處故
是故諸行者  以勤修方便  應觀其法海
不能達其原  妄生誹謗心  墮落惡道中
無有出離期

(以上十偈說誹謗得罪)

決定不應作  決定不應作  罪業雖無量
而略說如是

(末後一偈丁寧誥誡)

○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

如是[A21]已說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次當說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我於往昔無量劫  隨世尊修菩薩行
一時世尊王家奴  國名金水其王名
寶金輪藏此大王  有三十億奴婢類
有六十億大白馬  金銀等寶亦無盡
有最下奴名常信  於中大王告常信
汝受此六十億馬  不離守護令無傷
爾時彼奴受諸馬  常恒不離無傷護
如是六十億白馬  經一日食百兩金
時常信作如是念  我身唯一馬眾多
難哉難哉無傷畜  此諸馬惡馳難禁
今何方便能護持  常信作是念[A22]已訖
則便依師學術方  術力變作萬白馬
六十億白馬中中  𬽔𬽔𭡒𭡒立化馬
發大聲作如是唱  馬皆馬悉作禮拜
爾時有中中化馬  皆悉先前作禮拜
餘諸馬皆隨禮拜  作如是事[A23]已訖後
化馬責小咎皆殺  諸馬更皆伏從化
常信所願悉成就  都無所憂怪之心
常信更復作是念  此諸馬皆後我化
除其為資具黃金  造作善業易穢報
告諸馬作如是唱  諦聽諦聽諸畜生
我身并及汝等身  於過去世心負悔
具作一切惡業障  亦奴亦馬生此處
恒一切時不自在  病苦所逼飢寒亂
一時不得其安樂  若此生中不作善
後世亦受如是報  去去無有出離期
如宜汝等諸畜生  除自資具供德處
須臾飢渴感長樂  我人有思心欲修
無其閑閑空過時  况汝等畜生之身
形穢心濁修何時  如宜從我化無逆
其國中有殊勝鳥  名曰雅音聲覺悟
此鳥聲不可思議  人聞其音大悲慨
爾時彼六十億馬  聞常信所語[A24]已訖
一時發大聲悲哭  至十日量無休息
如是諸馬其聲響  與雅音聲覺悟鳥
平等平等無差別  爾時常信馬皆喜
百兩金分為二分  一分以為生長具
一分以為福田分  福田分五十兩金
造作一金剛佛像  總有六十億佛像
最上第一大白馬  名曰長嚴雜色見
常信及諸馬皆死  第二生中皆悉人
同一眷屬不相離  出家學道勤修行
彼六十億出家人  皆名馬鳴無別名
從過去立名字故  過去常信今釋迦
彼時六十億白馬  今時六十億馬鳴
最第一馬雜色見  今時中我身而[A25]
第三生中亦人身  隨世尊行菩薩行
第四生中亦得人  隨世尊習忍辱行
轉轉經過五百生  次生中瞋因緣故
得重蛇身受大苦  次生中受大魚身
次生中亦得蛇身  以蛇身詣世尊所
投體懺悔發慚愧  以偈表意發大心
次生中得人同分  隨世尊發願繫屬
則世尊作如是願  我若成覺道圓滿
宣說百億脩多羅  普利益廣略眾生
我則作如是誓願  造作一百釋明論
分利益廣略眾生  如次後後經多生
世尊滿足行因海  安住法界山王位
我亦漸漸修因行  證入第八不動地
我則往詣世尊所  稽首頂禮立一面
爾時世尊告我言  我念往昔無量劫
汝我同住一處中  發願作繫屬因緣
如宜汝造作論教  我滅度後興正法
我則更頂禮和南  向世尊作如是白
我今不知作論法  雅闇都無所覺達
唯願世尊為迷子  開曉造作論教法
爾時世尊告我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諦聽諦聽善思念  我當為汝分別說
善男子諸佛法藏  無量無邊不說劫
無窮盡亦無分界  如是無量法藏海
若廣說論若略說  皆通該攝無餘持
是名造作論教法  我亦重疑更作請
法門海無量無邊  我今未滿福智海
居學位中未究竟  皆攝無餘持何得
爾時世尊告我言  法門大海雖無量
有攝無量宗本法  若具攝此宗本法
是名說攝諸法藏  我亦更作如是白
云何名為宗本法  其數幾有可知不
爾時世尊告我言  所言宗本法體者
謂三十四法大海  若有論者具此法
名言圓滿大海論  若有論者不具者
名言一分小智論  以如是大要因緣
我今依三十四法  該攝安立無餘說
因緣品類雖無量  而總言略說如是

(釋迦因地為王家奴菩薩道中行權方便不擇貴賤也化作萬馬教化羣馬造福脫苦度生妙用無分人畜也第一大馬名雜色見者即論主馬鳴是後以瞋因受蛇身魚身一念懺悔得生人中隨佛發願乃造論之緣起也百部論中此為宗本三十四法該攝無餘學者其可不盡心乎○𬽔職雉切𭡒職救切)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

如是[A26]已說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次當說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願此圓滿大海論  徧不思議塵剎中
出生無量般若日  消除無邊無明闇
轉作三寶之大海  無非法雨功德藏
非請感周徧相應  非勸䇿自然成就

(論主大願畢現於茲)

(仁山氏略註既成歎曰佛法之妙有如是耶夫佛法何以妙心法之妙也心法何以妙自性本具也自性雖具非修莫顯經中每云佛神力故法如是故佛神力者修德也法如是者性德也諸佛正徧知海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眾生修因契果皆佛加持之力也此論為佛法宗本窮徹極奧故稱玄文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欲知玄妙法門請觀此論)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四(終)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但【CB】伹【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