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二
○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第七
(法門深廣。猶如大海。部即品類。藏即含容)。
如是[A1]已說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此大海部藏道路分中。建立幾法為部藏量。所謂建立十種法體。以為大海部藏分故(引經第十八)。摩訶衍地脩多羅中作如是說。俱俱海藏履道分中。唯有十法。無有餘法。乃至廣說故。如偈大海部藏中。總有十種法故。以何義故有十。應知五種非空。五種無常。各差別故。如偈謂五種非空。及五種無常故(五種功德皆名非空者。防世人著空也。五種過患皆名無常者。防世人執常也)。彼十種法。其名字相。當如何耶。偈曰。
論曰。云何名為五種非空決定住法。一者離礙非空決定住法(即空。如來藏。依此建立一切諸法俱非位)。二者有實非空決定住法(即不空如來藏。依此建立一切諸法俱是位)。三者性火非空決定住法(性具功能。觸著即燒。依此建立無餘究竟總持位)。四者今光非空決定住法(現前覺照。念劫圓融。依此建立周徧圓滿廣大位)。五者深里出興決定住法(破障騰空。甘霖普潤。依此建立無超次第漸轉位)。是名為五。如偈離礙及有實。性火并今光。兼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故。如是五名。五種非空決定住法。不共異轉差別名字。如偈如是五種名。非空不共稱故。云何名為五種無常虗假轉法。一者動起無常虗假轉法。二者止持無常虗假轉法。三者易變無常虗假轉法。四者散壞無常虗假轉法。五者大力無常虗假轉法。是名為五。如偈起持變壞品。與大力無明故。如是五名。五種無常虗假轉法。不共異轉差別名字。如偈如是五種名。無常不共稱故。深里大力。如是二法。氣力立門。非取實體。應審觀察(五種非空。分配五位。深里出興。配屬漸轉。大力無明。為障道之本。非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莫能破之。故於十法後。特提此二。以為對治。二者均有氣力。[A2]但虗假轉法。不敵決定住法。故終為所破。而轉染成淨也)。如偈各有第一一。以請氣力故。立門實本攝。如法應觀察故。
如是[A3]已說建立名字不同門。次當說所詮義理差別門。如是五種非空決定住法。各有幾數。所謂各各有二種故。云何名為二種離礙。一者守身離礙。二者變轉離礙。言守身離礙者。無障礙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離礙者。建立萬有令自在故。是名為二(守身者。安住不動也。變轉者。應機無滯也)。云何名為二種有實。一者守身有實。二者變轉有實。言守身有實者。常平等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有實者。建立差別令安住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性火。一者守身性火。二者變轉性火。言守身性火者。明德藏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性火者。塵累俱轉隨順成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今光。一者守身今光。二者變轉今光。言守身今光者。始炎炎身決定常恒不失壞故。言變轉今光者。隨順流轉無所礙故。是名為二。云何名為二種深里。一者守身深里。二者變轉深里。言守身深里者。離絕中身常恒決定不失壞故。言變轉深里者。諸無為中得自在故。是名為二。如前所說五種無常業用差別。各各如何。所謂如次出生一切。無量無邊大過患海皆無餘故。住持一切無量無邊大過患海皆無餘故。變易一切無量無邊大功德海皆無餘故。壞滅一切無量無邊大功德海皆無餘故。覆障非德非患中身自在皆無餘故。如是五法自體及品各各差別。應審觀察。
如是[A4]已說所詮義理差別門。次當說依位決定安立門。如前所說五十一種真金剛位。徧幾處耶。偈曰。
論曰。如前所說五十一位。徧離礙等五種處中。無所不至。無所不通。以此義故。大金剛位有五應知(從離礙等五種非空。建立金剛五位。配釋如前)。如偈如是五十一。徧於五種處故。如是位地。利根能知。非鈍者境。所以者何。極甚深故。極利了故。極祕密故(此三句通讚一部論義。非利根莫能知也)。如偈大聰明行者。能善決擇知故。亦復處二故位亦二應知。是故具集有十而[A5]已(第三分在金剛道路說五位。此分在大海部藏說十位。即是處二位亦二也)。然今所說是變非身(今說十位。是對治門中之變。金剛五位。是龜則方說之身)。別建立位。總幾數有。字身差別。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別建立位總有十種(在對治門中有此十位。與根本五位各不相濫。故名別建立位)。云何為十。一者一向無超漸次位。二者徧究竟盡不盡位。三者一切中際不動位。四者雙立諸法俱滅位。五者若一空當一有位。六者能斷所斷悉智位。七者熏力相對相值位。八者隨除障處立位位。九者真妄得邊有無位。十者諸法一種一會位。是名為十。如偈別建立位數。總有十種焉。漸次及盡餘。不動與俱滅。一空一有位。智智斷智地。相值兼撥立。邊邊轉一會故。隨有一別建立彼總。必當具足一切別位。方得建立大總位耶(問)。必當具別。總得成故(答)。如偈具足此十位。門界量圓滿故。如是十種別相之位。徧於幾處(上問下答)。徧五處故(金剛五位)。所謂轉攝五種處中。各具五十一金剛位。經過諸位。亦有十種別相位故。大總相位。總有幾數。徧幾處耶。偈曰。
論曰。大性總地根本體位總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趣高上上轉去位。二者自然安住中中位。三者向焉下下轉去位。是名為三。如偈總位有三種。謂上中下故故。如是三總。隨別有有。唯徧轉五。非所餘位。應審觀察。如偈唯徧五種處。非餘位應知故。
如是[A6]已說依位決定安立門。次當說依位法數具闕門。如前所說十種本法。守轉二種金剛位中為盡不盡。謂若守位中。唯具德五。無所餘五。若轉位中。十法具足。無所闕失。以此義故。總別二門有無亦了。
(前文所詮義理差別門中。五種非空。各有守身轉變二相。具德五者。即五種非空也。所餘五者。即五種無常也。守位唯具德有之。轉位德患俱有。故說具闕門)如是[A7]已說依位法數具闕門。次當說德患對量現宗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治障照覆。對量形相。如其次第(五種無常。是障是覆。五種非空。能治能照)。動絕無常(以)。性火住法(治之)。止持無常(以)。今光住法(治之)。易變無常(以)。離礙住法(治之)。散壞無常(以)。有實住法(治之)。大力無常(以)。出興龍王(治之)。以之為量。如偈起性止及今。變空壞并實。力龍如次對故。如是對量。一向轉耶。俱量轉耶(問)。俱量應知(答)。如偈有似而取多故。
如是[A8]已說德患對量現宗門。次當說隨次別釋廣說門。且離礙門。安布形相。現示云何。主伴治障。當如何耶。偈曰。
論曰。就離礙中。有五十一種金剛位。就此位中。有三種根本總相位。就此總中。有十種分離別相位。如偈離礙身體中。有五十一位。五十一位中。有三種總相。三種總相中。有十種別相。故金剛諸位。一一位中。皆具本數。如偈初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具足十本數故。主伴各二。云何二主。一者主主。二者伴主。云何二伴。一者伴伴。二者主伴。言主主者。是離礙故。言伴主者。第二轉故(有實)。言伴伴者。除五本法。餘眷屬故(五本法之眷屬)。言主伴者。除其離礙。餘四法故(有實。性火。今光。深里)。如偈最初主後伴。次初主後伴。如次應觀察故。三種總相。金剛位中。云何安立。謂初信心以為其始。後𮖸陀地(𮖸持遇切。應是佛陀地)以為其終。次第漸轉。是故建立趣高上上轉去位。後𮖸陀地以為其始。第一信心以為其終。次第漸轉。是故建立向焉下下轉去位(下轉門。別本罕見)。上下二門。位位各各離邊中道決定安立。是故建立自然安住中中位。以此義故。十種別相。唯有上下。不有中焉。且依上門建立十位。形相云何。偈曰。
論曰。依趣高上上轉去門。見十別位形相如何。謂以五種非空住法。對治五種虗假轉法。如其次第。無有超過。漸漸轉故。建立一向無超漸次位。如偈信五事[A10]已經。至後後位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其所應一究竟故。建立徧究竟盡不盡位。如偈一事究竟故故。以五事治五事。不增不減不大不小。一味平等中道實相故。建立一切中際不動位。如偈一味中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障滅時。其智慧體則便滅故。建立雙立諸法俱滅位。如偈治障一滅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起無障。障起無治。不能親近。不能俱行。不能及達故。建立若一空當一有位。如偈治障不俱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勝氣力變一切障為治眷屬。亦以勝力斷眷屬故。建立能斷所斷悉智位。如偈以智斷智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其所應上位下位互相照達。隨其所應斷除障故。建立熏力相對相值位。如偈上下相照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隨所斷障虗妄無本。安立位地亦無本故。建立隨除障處立位位。如偈本無今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皆明淨。障皆闇冥。彼治斷事悉[A11]已成辦。此障覆用悉[A12]已具足故。建立真妄得邊有無位。如偈治障自辨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障二法無二無別。一味平等。一體一性一業一用故。建立諸法一種一會位。如偈無別一轉故故(以上十位。皆是對治門中之差別行相。依法修習。過患消除。功德顯現。是為入道之要門也)。如是諸位。如偈釋說。專心觀察。其理分明。本趣具現。如偈如次應觀察故(如偈釋說者。十門詳示。釋偈中之義也。專心觀察等。令人隨文見諦。解行雙圓也)。是名為依離礙門。安立諸位總別現示上上差別(五門之中。專依離礙門。以般若真空為主中主也。上上轉去。非般若不為功。故獨舉一門)。次依下門建立十門。形相云何。偈曰。
論曰。依向焉下下轉去門。見十別位形相如何。謂如前所說十種義中。隨其所應。順順如如。壞其得體。歸空本存故(此亦依離礙門。無智無得。即是歸空本存也。金剛經云。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偈如前說十義。隨應當如如。壞得體歸空故。如是諸位。為一時轉。前後轉耶(問)。以前後轉。非一時故(答)。如偈漸次第轉故故。於餘諸法。如是如是。隨隨如如。說示造作。應審觀察。其別轉相。是本存故(歸空本存)。是本主故(主中主)。皆悉各各如是二轉。一時前後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建立轉。前後定故。二者本性轉。無前後故。是名為二。如前所說種種諸門。同名異物。住思應觀。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第八
(前分偈中有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之句。故此文來)。
如是[A13]已說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體中。則有二義。云何為二。一者功德本藏義。二者過患本藏義。言功德本藏義者。此大龍王為四非空根本藏故言過患本藏義者。此大龍王為四無常根本藏故。如偈地藏龍王中。總有二種義。所謂德藏義。并及患藏義故(前分說五種德藏。五種患藏。此分單提地藏大龍王。為德患二藏之根本。屬漸轉位。令知入道要門。方有下手之處。向下二分層層推廣。皆演此法。始知為超次第漸轉位。如大王路。人所共由也○此論初列金剛五位。以無超次第漸轉位居首。後文詳演五位行相。先說漸轉位中對治法門。中間俱是俱非總持圓滿四位。共有十六分。復以漸轉位中次第證道之相終焉。學者可以知所從事矣。華嚴四十二位。行布分明。梵網四十心地。舍那自說我[A14]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起信諦觀。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無有超過之法。非菩薩行滿。不能成佛。近世宗教二家。每斥三祇歷位為劣。高談一念頓超為勝。請洗心滌慮。觀於此論)。具二藏義。地藏龍王居住何處。其里幾量長短大小等諸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舉事現理。開演本法大海故。此大龍王居於何處。謂居唵婆尸尼中故。如偈處唵婆尸尼故。出水入地去隔幾量。謂從水底向地下入五十一由旬之量故。如偈里五十一量故。彼大龍王身長幾量。一千由旬無增減故。如偈長一千由旬故。彼大龍王。於其頭上有清白毫。名曰婆多提。從此毫端出四種水。云何為四。一者中空水。其出水塵。空以為內。有以為外。而出生故(離礙)。二者方等水。其出水塵。四角量等。無差違故(有實)。三者常熱水。其出水塵。於一切處。於一切時。常恒煗故(性火)。四者耀明水。其出水塵。光明清白。常恒今故(今光)。是名為四。如偈頭有婆多提。則出四種水故。亦彼龍王。於其尾末有一毛𮑃(吹歲切)。名曰舍伽必。從此毛末出四種風。云何為四。一者發塵風。此風起時。經多中間。發起無量無邊塵故(動起)。二者持塵風。此風出時。止住諸塵令安住故(止持)。三者變珍風。此風出時。經多中間。變諸金玉作砂石故(易變)。四者壞珍風。此風出時。經多中間。壞滅金玉作無有故(散壞)。是名為四。如偈尾有舍伽必。則出四種風故。彼龍身色。譬如璃瓈。無有定色。如偈色如玻瓈珠故(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地藏大龍王者。喻眾生心也。心之淨分。即在纏。真如。能出四種功德水。為出世間法。心之染分。即大力無明。能出四種過患風。為世間法)。處唵婆尸尼者。喻本性王無住本處。里五十一量者。喻真金位定數量品。長一千由旬者。喻本性王具千種德。頭有婆多提者。喻本性王於諸淨品有作方便。則出四種水者。喻四非空。尾有舍伽必者。喻本性王於諸染品有作業用。則出四種風者。喻四無常。色如玻瓈珠者。喻本性王染淨不攝。如其次第應審思擇。
復次住處大海水底。相去中間。喻五十一種金剛位[A15]已具。出現至大海時。喻雜類趣。息海浪時。喻起善心時。常起浪時。喻惡心興時。亦復住心應審觀察(引經第十九)。本行上地一味平等妙法無邊業用具足大海寶輪妙嚴王子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生四道法(道品法)。不四道攝。離絕中心。生四輪法(輪回法)。不四輪攝。離絕中心。而立名字說大力無明者。隨所生法建立名故。乃至廣說故。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九
(有十種功德。十種過患。以為道路)。
如是[A16]已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中。總有二十中自在法。所以者何。功德過患二種藏中各有十故。如偈龍王道路中。總有二十法。謂二本藏中。各有十法故故。彼二十法。名字形相。當如何耶。偈曰。
論曰。就功德本藏之體中。則有十法。能攝一切無量功德。云何為十。一者本體自性決定常住。不生不滅。遠離流轉功德品。二者本體自性常恒移轉。是生是滅。流轉俱行功德品(第一門是不變義。第二門是隨緣義。二門合觀。即是如來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三者決定常住。常恒無常。一時俱轉。無前後違功德品。四者出常無常二事不攝。自體本性離脫亡行功德品。五者十種自自攝一切法無有所餘。獨一無二一種一行功德品。六者無體無性。從因緣起。亦有亦無。隨應變轉巧德品(以上四門。顯示性德玄妙。非深入法海者不能領會)。七者無餘究竟。俱轉俱行。不相捨離功德品(總持位)。八者非自非他。絕離有名。住於非非。自性決定功德品(俱非位)。九者於一切法隨應無礙。自體自性法爾道理。性造如是功德品(圓滿位)。十者五根一一根。五塵一一塵。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功德品(俱是位)。是名為十(上來十種功德。在對治門中開演。以漸轉位統攝一切也)。如偈功德本藏十。常壞俱及非。自他俱并非。無礙兼一全故。
就過患本藏之體中。亦有十法。能攝一切無量過患。云何為十。一者於一切法隨順如如。如作逆事過患品。二者造作諸法同一業用。一作逆事過患品。三者治道起時無有定體。違作逆事過患品。四者染淨諸法皆無所有。無作逆事過患品。五者一切諸法皆總有有。有作逆事過患品。六者隨治同量如如現前。對作逆事過患品。七者由治道力自類增益。利作逆事過患品。八者由治道息發起自用。融作逆事過患品。九者待上轉者方得起用。上作逆事過患品。十者以隱藏時方得起用。下作逆事過患品。是名為十。如其次第。住思止心。專心觀察。其理攸明(過患專與功德作障礙。故名逆事。論中舉十種名相。一曰如。二曰一。三曰違。四曰無。五曰有。六曰對。七曰利。八曰融。九曰上。十曰下。觀此十逆。則知障礙法無所不至。非精修止觀之力。豈能顯發性具功德。而令過患轉逆為順。輔弼心王作無涯大用耶)。如偈過患本藏十。如一違無有。對利融上下。如次應觀察故。
如是二十法。與彼本方等無差別。是故有二十種本藏無相違過。所以者何。其本藏中。如是道理自然常有。不從本藏長建立故。何故處處皆存品字。如前所說二十種法。各各有百眷屬類故。是故言品。例前應了。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圓滿廣大故。與本存等量故。
如是[A17]已說建立名字門。次當說所詮義理門。且治及障。對量差別。當如何耶。偈曰。
論曰。如前所說二十種法。一一各各。一德治一切障。一切障障一德。無別對量。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一德治諸過。諸過障一德。無有定次第故。若如是說。今此門中對量軌則混成雜亂(上問下答)。雖無別對量。而有總對量。是故無失。如偈而數品類等。無失對量過。如理應觀察故。
如本品爾。例前應了。如偈如說本存法。說品類亦爾故。
如是[A18]已說治障對量差別門。次當說安立金剛位地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此本法門中。亦有五十一金剛位。如上所說二十種法。依位安立。云何安立。謂諸位中皆具二十。無有前後。一時轉故。然則此中有三種門。云何為三。一者一向上轉門。二者下向下轉門。三者一向中轉門。是名為三。如是三門。各各一一位中。具足俱轉。不待初後際故。如說本法。品類亦爾。以此小門。廣大迴持。應廣通達。如偈此本法門中。亦有金剛位。依位有三門。謂上中下門故。
○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第十
如是[A19]已說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之自家中。總有三重。能攝諸位。云何為三。一者初。第一有重。二者中。安住居重。三者後。建立轉重。是名為三。就第一重中。則有二十二億十方世界之量種種勝妙法門大海。此義云何。謂二十種本藏法中。一一各各出生一萬法門大海。各各別別百眷屬中。一一各各出生一千法門海故。以此義故。名字圓滿。義理具足。如其次第。安住其心。定止其思。聰明觀察其數量理。及所詮意。現了分明(對治法門。非止觀不為功。故兩分重言之)。如偈廣海大藏中。總有三種重。謂初中後重。初重有二十二億十方界量法門大海。二十種本藏。各生一萬量。各別百眷屬。各生一千故。是故數圓滿。住心應觀察故。次二種重。如其次第。倍前普布。應廣通達。如偈中後重倍此。應廣通達故故(自第七分說德患對治。至此治道功深。故說廣大數量。以見重重法海無有窮盡也。○引經第二十)。大摩尼寶藏陀羅尼修集脩多羅中作如是說。龍龍地地大無盡海藏中。有多十方之量法門軌則品類。最初名為轉大法輪。具足一海無極無盡引導光明現照地地。本業本用出生增長軌則大海法門。最後名為有性無性無我空理。大利益。廣光明。亦離脫。亦合轉。具足具足無邊摩訶行種地本藏法雨騰門。出興上味品類法門。唯取一界以為譬喻。非取塵等。乃至廣說故(舉最初法門最後法門。以該中間十方之量法門。唯取一界以為譬喻非取塵等者。[A20]但以十方世界之數為法門數量。非以微塵之數為法門數量也)
(以上四分。說對治法。為入道之要門。學者既從前四分得其綱領。即須斷惑證真。以免說食數寶之誚。故第七分說五種非空為能治。五種無常為所治。建立十種別相。令知對治之方。第八分專提地藏大龍王。為四德四患之本。蓋大龍王藏於地內。名阿賴耶。剋其本體。即如來藏。故為德患之本。大力無明。依此而起。出生四患。龍王本具四德之用。出地後。方能顯發。此為聖凡之關鍵也。第九分暢演十德十患。令人修習止觀。轉凡成聖。第十分說無盡海藏。以開廓心鏡。破初學狹隘之見耳○深觀論義。此四分應屬無超次第漸轉位。蓋對治門中所說五種非空決定住法。為金剛五位之本。而五法中。以深里一法出生四法。深里者。漸轉。位也)。
○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一
如是[A21]已說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次當說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就此門中有幾數位。五十一種真金剛位。具足圓滿無闕失故。如偈塵塵道路中。如前所說量。亦有五十一。決定金剛位故。就此位中。則有十種變對法門。能攝門量。云何為十。一者二因一果門。二者一因一果門。三者少因多果門。四者因果一味門。五者無因無果門。六者自然安住門。七者因果門。八者果因門。九者言說門。十者言人門。是名為十。如是十門以為門量。如偈依此位立相。則有十種重。以為道路量。二因一果等故。
(自七分至十分。皆說對治法門。障空理顯。因果全彰。故此分中說十種因果差別之相。雖末後二門。一名言說。一名言人。亦從前文因果而來也)彼第一門形相如何。偈曰。
(此偈四十二句。最難分配。以下文長行觀之。方能明了)。
(前五句以信心為初。如次率自類。即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名為率自類也。信心與發心住合修。念心與歡喜行合修。精進心與救護一切眾生迴向合修。慧心與逆流歡喜地合修。即是取所餘位初也。定心與大極地合修。即是至於定心位。則取如來地也)。
(二亦如其次第。不退心為初六句。不退心與治地住合修。迴向心與饒益行合修。護法心與不壞迴向合修。戒心與道流離垢地。合修。即是率同品自類。取餘位第二也。願心與大極地合修。即是至於願心位。亦取如來地也)。
(三修行位為初五句。修行住與無瞋恨行合修。生貴住與等一切佛迴向合修。方便具足住與流照明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類。取餘位第三也。正心住與大極地合修。即是至於正心位。亦取如來地也)。
(四不退位為初五句。不退住與無盡行合修。童真住與至一切處迴向合修。法王子住與觀明燄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類。取餘位第四也。灌頂地與大極地合修。即是至灌頂住位。亦取如來地也)。
(五離癡行為初五句。離癡亂行與無邊功德藏迴向合修。善現行與度障難勝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類。取餘位第五也。無著行與大極地合修。即是至於無著行。亦取如來地也)。
(六尊重行為初五句。尊重行與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合修。善法行與薄流現前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類。取餘位第六也。真實行與大極地合修。即是至於真實行。亦取如來地也)。
(七隨順觀眾生迴向以為初五句。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與過三有遠行地合修。真如相迴向與變化生不動地合修。無縛解脫迴向與慧光妙善地合修。法界無量迴向與明行足法雲地合修。即是如次率自類。取所餘四位。各數量契當也)。
(以上七段。二位合修。以四十四位。配成二十二位。前六段末皆取如來地。配成六位。共成二十八位。餘有如來地。無他位可配。即以同地為伴。所謂圓融法界。自為主伴。以無量莊嚴。莊嚴一覺海如是二十九位。成就二因一果門。至於各因及果稱。須觀下文長行五位名義。則二十四位名義。可以類推。故偈云。配釋廣觀察。其理當分明。若位位次第配五十位。則成二千五百五十位。因果名稱。各各不同。思之可見)。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位皆為同量。以二種因感得一果。廣三寶海無窮盡故。此義云何。所謂信心及發心地之二種因。同一行相不相捨離。俱行合轉住一所作。起無量具生無邊德。具足莊嚴一大覺海。能生長因。名為最上第一出生增長決定真實本藏原母。遠離繫縛。莊嚴無勝地種子海會。所莊嚴果。名為具足真金剛。圓滿大慈悲。法身虗空等無差別。最初地地無上極海。一盡大覺無二山王。次念心地歡喜行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安樂常明。決定增長。無苦無妄。自然照達一切法性。無所障礙種子海會。果名為常樂總明大虗空界。甚深恒了無二山王。次精進心地救護一切眾生迴向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發起殊勝大悲光水。遠離懈怠。常度常行本地自性。具足通達種子海會。果名為慈悲光明常恒達慧無二山王。次慧心地逆流歡喜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大真金剛日月光明。自性離苦除斷闇品種子海會。果名為極極重地無上一體。自然窮了無二山王。次定心地大極地地之二種法能長養因。具足莊嚴一大覺海。因名為決定安寂。遠離散亂。照曜無窮水水火火種子海會。果名為寂圓滿地。明圓滿地。具足德藏無二山王。如是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云何為三。一者興化。二者說法。三者勝進。言興化者。出興一十方世界之塵量變化身故。言說法者。宣說一十方世界之塵量發心信地法門海故。言勝進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是名為三。就變化中。亦皆各各有此三事。應廣通達。如是如是隨隨如如。後後諸位例前應知。如偈以信心為初。如次率自類。取所餘位初。至於定心位。則取如來地故。
(長行五段因果名稱。即偈中初五句之演義也。以此類推。則二十四位可以意會。能生長因。通名種子海會。所莊嚴果通名無二山王。可知此法。從初信位即證佛果。不待初住也。所說如是諸佛。即此信等所成之佛。唯三大事漸增數量。下文一。十。百。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萬億。以表勝進之階差耳○他經言地前菩薩。一行中修一行。謂以當位行為本。兼修餘一行。即是此文二因一果之義。初地至七地。一行中修一切行八地[A22]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可與此論參觀)如是[A23]已說二因一果門。次當說一因一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因果二法。數量契當莊嚴覺道。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種位。各不待他力。獨住自家中。感得一果故故。因及果稱。於本名字。加種子大覺之稱故。如偈因及果名字。如其次第加種子大覺故。配釋應了知故。次第轉相與前所說。等無差別。唯增數量減敬量別各不同耳。如偈次第同前說。增減不同耳故。如是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同前說。義有不同。言興化者。出興十十方世界之塵量變化身故。言說法者。宣說十十方世界之塵量各各因位法門海故。言勝進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變化身中。亦有此三事。應廣通達。
如是[A24]已說一因一果門。次當說少因多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唯一種因感五十果。無礙自在無所闕失。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感五十果位。名少因多果故。如是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如前說。義有不同。言興化者。出興百十方世界之塵量變化身故。言說法者。宣說百十方世界之塵量各各因位法門海故。言勝進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變化中。有此三事。應廣通達。
如是[A25]已說少因多果門。次當說因果一味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因果二法。數量契當無有增減。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果海。五百果海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因海。如是平等故。名因果一味故(五十一位。各各有五百果海。則成二萬五千五百果海。一一果海。各各有五百因海。則成一百二十七億五萬因海。即是一為無量之義也)。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所謂千故。變化身相。亦復如是。
如是[A26]已說因果一味門。次當說無因無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位。因而不有果因。出生千因之大海。果而不有因果。出生千果之大海。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法。非因亦非果。生千因果法。名無因無果故(因必有果。果必有因。盡人而知也。忽說無果之因。出生千因。無因之果出生千果。則出人意外矣。因從無果生。果從無因生。故名無因無果。豈通途教義所能攝哉)。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所謂萬故。
如是[A27]已說無因無果門。次當說自然安住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位位皆各經無量劫。以修行成道等事轉。無其分際。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經無量劫轉。不出自家故故(判教雖有頓漸。莫不捨劣而趣勝。今此文中。五十一位。皆經多劫而無分際。不但果位無盡。即因位亦無盡矣。又云不出自家者。一一白白。不雜不亂。故名自然安住門也)。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所謂億故。
如是[A28]已說自然安住門。次當說因果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能生能生無有窮盡。所生所生無有窮盡。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生五十一位。生五十一位。所生無盡故。名為因果門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十億故。
如是[A29]已說因果門。次當說果因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五十一位亦因亦果。各生無盡無盡因果大海法門。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唯有數量增故。如是諸佛。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百億故。
如是[A30]已說果因門。次當說言說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門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一切三寶。皆悉各各宣說無盡僧海。無盡法海。無盡覺海。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一切三寶海。皆悉起言說。無有窮盡故。名為言說門故(僧海。因也。法海。修因證果之路也。覺海。所得之果也。宣說因果之法。名為言說門)。如是諸三寶。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千億故。
如是[A31]已說言說門。次當說言人門其相云何。偈曰。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如前所說諸三寶說。如所說量造作行者無有窮盡。三寶之海轉廣大故。如偈一切三寶說。如說量作人。無有窮盡故。名為言人門故(以言說門覺悟有情。令得道果。輾轉相傳。無有窮盡)。如是諸人成道[A32]已訖。所作三事。亦復同前。唯義異耳。謂萬億故(引經第二十一)。大明總持具足心地脩多羅中作如是說。譬喻十方無際無本無始無終道行足履地地法藏中。有十種殊勝。轉轉增長。倍倍具足。圓滿廣大法門海會。乃至廣說故。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二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6 冊 No. 776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