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華經句解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七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前品發明五種法師弘經功德不可稱量但聞是經未見其人今舉不輕[A1]已往世時忍辱不倦力行斯道得成正覺應驗之事以印前法令生深信於濁惡世竭力流通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

亦名大勢至義如序品佛所以告大勢至者濁世弘經最為難事自非得大忍辱至有勢力方能行之故語此菩薩也

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

如上四眾持法華者

若有惡口罵詈毀謗

惡口罵詈持經之人

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即譬喻品說謗經者得諸罪報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持經之人所獲功德如前法師功德品說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佛告勢至過去久遠無量劫前

有佛名威音王

佛為法王名聲遠布威震十方故立是號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劫名離衰

時世好故離諸[1]哀惱

國名大成

禮樂刑政無所不備故曰大成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

天人脩羅聽法之機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

聲聞小機厭苦求樂與四諦法是所相應故為說也

度生老病死

度脫世間四種苦相

究竟涅槃

究竟成就偏空寂滅

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緣覺之機觀緣入道與十二緣生滅法相是所相應故為說也

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之機志求佛道因於無上正等正覺

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與六度法是所相應故說菩薩波羅蜜法令得成就佛之智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彼佛應身壽量如是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

以一閻浮抹為微塵喻於正法住世之數

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

以四天下抹為微塵喻於像法住世之數

其佛饒益眾生[A2]已然後滅度

四十萬億恒河沙劫數住世說法度眾生[A3]已後入涅槃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

如上一閻浮提四天微塵劫數法滅之後

於此國土

即大成國

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

與前初佛名號無異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名威音王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A4]已滅度

身入滅[A5]

正法滅後

正法劫數亦[A6]已滅盡

於像法中

味法稍薄機緣漸稀大略相像正法之時名曰像法

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法久人微實行者少增上修行未得謂得傲慢人者此時得勢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像法之中為比丘身行菩薩行名常不輕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

徵起名字欲舉往緣

是比丘凡有所見

凡一切時有所遇見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像法四眾

皆悉禮拜讚歎

見人設禮發言稱歎

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口作是言我於汝等深生恭敬不敢輙生輕慢之心

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

由汝皆行菩薩之道

當得作佛

道是佛因佛即道果行菩薩道必當作佛

而是比丘

常不輕者

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

不專讀經及與禮拜

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

遠有所見四眾之時亦復故意前往禮拜讚歎其人在遠尚爾近則可知

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遇有所見即作是言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

中有嗔恚心染世緣不清淨者

惡口罵詈

彼以習俗反罵正人

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

言是愚人自何而來

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

是述不輕口中之語

我等不用如是虗妄授記

世人意謂果佛方能與他記莂此愚比丘云何記人顯是虗言我等不用

如此經歷多年

見人之時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常被罵詈不生嗔恚

常被眾人之所罵詈未甞生於嗔恚之心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雖遭罵詈不易初心

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眾人惡見常如是說故以杖木而打擲也

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

遭打遠避猶且高聲

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臨危不變真丈夫也

以其常作是語故

以是比丘常作是語

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彼時上慢四眾之人

號之為常不輕

號此比丘名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

比丘世壽臨終之時

於虗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

由其平昔觀法性空能行難事故臨終時聞空中聲佛所說法

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

經文雖多以道力故悉能持之

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

由能忍辱持經之故得如前品六根清淨

得是六根清淨[A7]

淨六根[A8]已遂乃不死

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

重增如上世壽之數

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復廣為人說是妙經

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即是威王像法四眾

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

為常不輕作名字者

見其得大神通力

空中聞法悉能受持神通力也

樂說辯力

廣為人說樂說辯也

大善寂力

聞罵不嗔被打不怒大善寂也

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

見殊勝故聞說生信心中敬伏隨順教化

是菩薩

即常不輕

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化眾多令住佛道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

捨前身[A9]已生報復值二千億數日月燈明

於其法中

於日月燈佛法之中

說是法華經

常為人說是法華經

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

日月燈後復值如上自在燈王

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

內淨其心

為諸四眾

外行化導

說此經典故

因說如是法華經故

得是常眼清淨

父母所生清淨

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

六根一時悉得清淨

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見處不明心多怖畏六根既淨達法淵微遇緣即說何畏之有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

即二萬億威音王二千億日月燈明二千億雲自在燈王

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

於諸佛所深心奉事植眾善根

於後復值千萬億佛

雲自在燈王之後值千萬億數無量諸佛

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

始終業此妙法華經

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六根功德莊嚴成就後當作佛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彼威音王時常不輕菩薩即今我身釋迦佛是

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

宿若不持此法華經

為他人說者

為眾說者

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則不能得阿耨菩提

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讀誦說所以疾成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威音王時像法四眾

以嗔恚意輕賤我故

惡口罵詈及以打擲是輕賤相

二百億劫

經如許時

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

以輕僧故而不信法以慢法故而不敬佛以是業緣二百億劫不遇三寶

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毀打之報

畢是罪[A10]

地獄罪畢

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宿曾聞罪畢復遇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

彼時侮慢不輕菩薩增上慢者

今此會中

今此靈山法華會中

䟦陀婆羅等五百菩薩

䟦陀婆羅此云善守五百菩薩略舉一名

師子月等五百比丘

師子月者義約威如師子智若月光等五百人

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

尼思佛者是梵語未詳何義等餘五百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如上菩薩比丘及優婆塞千五百人皆於菩提得不退轉即是彼時增上慢者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輕弘經今登妙覺餘從化者皆得菩提至於上慢亦預聖流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

是故此會諸大菩薩

於如來滅後

於佛世尊滅度之後

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如前品中五種法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

過去世尊威音王佛神通智慧皆悉無量將帶引導一切眾生

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八部之眾咸共敬仰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

威音滅後像法之時

有一菩薩名常不輕

因多可故被諸四眾呼為不輕

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僧尼士女執著法相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

到彼四眾著法者所

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

然我所以不輕汝者由汝行道皆當作佛

諸人聞[A11]已輕毀罵詈

諸人不信所以罵之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不輕悉能安然忍受

其罪畢[A12]

菩薩本是善心教化為有何罪般若經云若有讀誦此經為人輕賤者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由持經故即以輕賤便除業報

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

臨終之時聞空中說此法華經得六根淨

神通力故增益壽命

以神通力重增壽命

復為諸人廣說是經

復為眾說是法華經

諸著法眾

執著法相諸四眾等

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

皆蒙不輕之所教化成就智慧住於佛道

不輕命終值無數佛

即日月燈雲自在燈王佛等

說是經故得無量福

由說經故感得多福

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漸漸具足菩薩功德疾得成就無上佛道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

今釋迦是

時四部眾著法之者

如䟦陀婆羅等

聞不輕言汝當作佛

彼本無心不輕力勉名為強毒與之結緣下大乘種

以是因緣值無數佛

以是聞法因緣之故得值無數萬億諸佛

此會菩薩五百之眾并及四部清信士女

即師子月尼思佛等

今於我前聽法者是

今釋迦前聽法華者

我於前世勸是諸人

即上諸人

聽受斯經第一之法

於諸經中此經最上故云第一

開示教人令住涅槃

開說顯示教化諸人令得住於大般涅槃

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我當世世持此經典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是法華經

以億億萬而為一劫至於思議所不能得直待眾生緣熟之時乃得聞是微妙之經言難得遇不可輕也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

言佛出世說是法華亦自難得如今釋迦四十年後方始說之

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

疑則成障故勸勿疑

應當一心廣說此經

應當攝念常一其心廣為人說

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則得世世常值諸佛速成無上佛果菩提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1]妙等數地涌菩薩聞釋迦佛開顯壽量本地風光如是久遠又聞分別法師功德不輕弘經今成正覺是以同聲合掌白佛願於滅後弘傳是經世尊所以於大眾中現起神通證明護念諸分身佛亦復如是放光現相為作證明故曰如來神力品也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

即下方空中諸菩薩

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眾皆一心合掌白佛

世尊我等於佛滅後

於此娑婆佛滅度後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

應是釋迦分身之處當於後廣說是經

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所以爾者不獨為他兼亦為[A13]己欲得明此真常妙經清淨大法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為法如是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

菩薩數也

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

此諸菩薩皆是此方娑婆世界釋迦弟子舊住之人

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四眾弟子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

於諸八部大眾之前

現大神力

如下所明大神變力

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舌相長廣橫徧三千竪至梵世妄語之者舌則卷縮出此舌相令眾得見以表真實發信解心

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

毛孔放於無數色光表佛圓證法智慧眼

皆悉徧照十方世界

表佛大慈等照一切

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

十方世界分身釋迦坐寶樹下師子座者亦如此現

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如前世尊咸出舌相俱至梵天身毛孔中放無數光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

諸佛神力百千劫事不離剎那一時普徧

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

是諸世尊現瑞之後收攝舌相還復如初謦欬覺悟彈指讚善一時俱作無差別者以顯其同佛所以出為說是事而十方界分身諸佛亦復讚善

是二音聲

是釋迦佛及諸分身謦欬彈指二種音聲

徧至十方諸佛世界

聲徧十方諸佛國土悉皆震響

地皆六種震動

十方世界所有大地皆震動者表破無明轉障成德六動之相如序品中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八部之名如序品解

以佛神力故

以佛世尊神變之力

皆見此娑婆世界

十方眾生皆見此土

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

因佛光故所以得見

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

分身諸佛列在八方所以先見自外之內次見釋迦及與多寶

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

亦是得見此會之眾

及諸四眾

僧尼士女

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

悉見凡聖恭敬圍繞

既見是[A14]

見光見相見佛菩薩及四眾[A15]

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見希有事故大歡喜

即時諸天於虗空中高聲唱言

空中諸天唱告諸方大眾見者

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從遙見處過爾許剎

有國名娑婆

指此堪忍

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

指釋迦尊

今為諸菩薩摩訶薩

為此大眾

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妙等十二字即是法華廣題目也

汝等當深心隨喜

天勸大眾令發深心隨喜妙法

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又勸加敬釋迦世尊

彼諸眾生聞虗空中聲[A16]

彼十方界其中眾生聞虗空中諸天告[A17]

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

眾皆合掌向此娑婆作如是言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

因聞生信稱持佛名

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

設諸供事

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

謂以珍寶莊嚴身者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因佛光明得遠瞻見故以華等遙散此方

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

物多之故如雲而聚化作寶帳

徧覆此間諸佛之上

徧釋迦佛及諸分身寶座之上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於事易解若表法者十法界心同一實性如理通達故云無礙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

即下方來諸菩薩也

諸佛神力如是

即上所現神變之相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瑞相無邊思議叵及

若我以是神力

以上所現威神之力

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經爾許時

為囑累故

為欲付囑如是妙經累於滅後四眾之故

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功德甚深說不可盡

以要言之

以其要者而試言之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所謂漸頓偏圓三乘一乘十二分教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生滅去來方便示現隨心自在神通力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

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秘密要妙諸法之藏四十年後時乃說之爾前未發名為秘藏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所謂久近本迹二門塵點劫事一切眾生無能知者故曰甚深

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在昔未談名秘密藏今日乃為顯然而說即顯露也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當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令傳法也

如說修行

令起行也

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謂若有人讀說修行

若經卷所住之處

隨有是經所在之處

若於園中

園苑之中

若於林中

叢林之下

若於樹下

獨樹之下

若於僧坊

僧所住處名修道坊

若白衣舍

俗士之家

若在殿堂

僧坊殿宇

若山谷曠野

若在山谷及曠野中

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是諸處中皆應建塔

所以者何

何故勸令起塔供養

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當知世間有是經處即為有佛

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是如來成道處也

諸佛於此轉于法輪

此之一字即指當經佛依此法轉于法輪

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諸佛亦以此經典故證大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

諸佛慈悲乃救世者住於神通大福德藏

為悅眾生故現無量神力

為令眾生見之歡悅故現如是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身放無數光

現此等相即神通也

為求佛道者現此希有事

為諸求學佛道之者現此神通希有之事

諸佛謦欬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

謦欬彈指是二音聲十方國土周徧咸聞

地皆六種動

因現通故所以大地六種震動

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

因諸菩薩於佛滅後發誓弘經

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一時謦欬同發善音俱共彈指明讚其德

囑累是經故讚美受持者

為欲囑累是法華故發言讚美能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

縱經塵劫讚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

是持經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亦無窮盡

如十方虗空不可得邊際

虗空無邊持經功德亦復如是

能持是經者則為[A18]已見我

此經所明是佛法性見佛性者則見佛身

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

見本性時即見多寶見差別性即分身佛

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

得見佛性念念進修期成佛道即眾菩薩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

釋迦出世為說是經多寶出現為說是經分身諸佛為是經故十方雲集見有能持則持佛身故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十方現住世之佛

并過去未來

[A19]已過去入涅槃者及以未來當成佛者

亦見亦供養

時是經者亦見十方三世諸佛以此心持亦是供養諸佛世尊

亦令得歡喜

亦令諸佛皆大歡喜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

一切諸佛坐於道場所得秘密要妙之法

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能持是經則行佛道行佛道者不久亦當成得佛道

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

於一切法所有義理

名字及言辭

名字位號及以言辭

樂說無窮盡

於一名字具無量法於一法中有無量義言辭辨說豈能窮盡

如風於空中一切無障礙

由見理故善解法義一切通達絕無狐疑譬如清風遊於太虗風無形質虗空無相能所俱空故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

於佛滅後知佛所說妙法華經

因緣及次第隨義如實說

一切經典因緣為宗大小偏圓各有次第今經因緣為一大事今經次第三周開顯融漸即頓點偏即圓先近後遠本迹第論大外無小窮佛性性能善因緣及以次第隨宜解釋不紊宗網一一稱理名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

譬如日月有大光明能除世間一切暗昧

斯人行世間能滅眾生暗

此明經人行於世間能除眾生一切暗障

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

以此妙經教無量眾究竟住於一乘佛道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

以是之故諸有智者聞此持經功德大利

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

於佛滅後當持此經

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

如是智人於佛聖道決定無有疑惑之心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下方舊住無數菩薩誓於滅後竭力弘經如是大事付托得所佛及分身皆大喜悅現相放光謦欬彈指讚美斯人以堅其志爾時如來於寶塔中從座而起復現神通舒右手摩諸菩薩頂再三囑付以廣流傳囑是付托之為累即勞煩之義佛以是法囑付將來勞諸菩薩力為行之故名囑累品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

爾神力品說竟之時

從法座起

從多寶塔法座中起

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

菩薩無量非現神力孰能徧摩一切之頂以右手者右表權智摩其頂者頂表實智

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從初發心至成正覺經歷爾許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修行習學如是難得菩提之心

今以付囑汝等

今以此法付於汝等

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心若不一豈能成事故勸菩薩應當一心流布如此難得之心廣令法種日漸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

凡三撫摩欲令堅固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意義同前

令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

囑令持誦廣宣流布

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欲令眾生聞生信解

所以者何

云何欲廣

如來有大慈悲

能為眾生拔苦與樂

無諸慳吝

無有一切慳吝之心

亦無所畏

亦復無有所怖畏心

能與眾生佛之智慧

三惑俱亡究竟極果妙覺智慧也

如來智慧

一三相即修性不二如如智慧也

自然智慧

匪由修作本有真淨平等大慧也

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

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不二自住其中亦以此法教化一切名大施主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教諸菩薩亦當隨順學如是法施與眾生勿懷慳吝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

有於如來真實智慧能信受者

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

當與演說此之妙經使其得聞知解義味

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欲令聞者得入妙覺佛之智慧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

或有眾生以緣淺故於此妙經不能信心如教領受

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當於如來餘方便教深法之中開示教導令得利益生大歡喜

汝等若能如是

若能隨機如是授道

則為[A20]已報諸佛之恩

諸佛本願誓度眾生能順佛意是報佛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

蒙佛摩頂諸大菩薩

聞佛作是說[A21]

聞世尊說報恩之語

皆大歡喜徧滿其身

眾皆歡喜充徧其身

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

增加敬慕曲身低頭俱同發聲

如世尊勅當具奉行

如佛世尊之所教勅當備奉行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以身任責歡勿慮也

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如是至三請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

為諸菩薩欲見多寶故集分身證經事畢故令各還本化之國

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分身諸佛各隨本土之所安住多寶佛塔[A22]已酬素志請還下方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

即寶塔品八方所變四百萬億那由他國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分身佛

及多寶佛

即寶塔品下方涌出住於虗空寶塔中佛

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

即十五品下方涌出舊住娑婆上行菩薩等無邊僧祇誓持經者

舍利弗等聲聞四眾

即現住娑婆法華得記諸大聲聞并四眾等

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

八部之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眾聞如來語諸佛言各還本土聽法既辨心各悟明故皆歡喜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他經之中聞囑累[A23]已大眾即散今法華會於囑累後遇宿王華請問藥王何緣遊此願聞苦行唯分身佛即沒不現多寶尚留眾亦不散前囑累品佛起塔中多寶之座立空中說今藥王品復在靈山法座上說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

宿王華者未詳其義

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

藥王者楞嚴云無始時來為世良醫世尊印我名為藥王宿王華問意欲世尊發明往事激勵時心

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言藥王有人所難行眾多苦行

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不敢具聞願為略說

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八部之眾

又他國土諸來菩薩

他方遠來諸大菩薩

及此聲聞眾

及以此土小乘之眾

聞皆歡喜

言如上眾皆喜願聞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往古無量恒沙劫前

有佛號日月淨明德

義約佛智慧明如日月德淨無垢故得是名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

大乘弟子

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

二乘弟子

佛壽四萬二千劫

住世之壽

菩薩壽命亦等

壽與佛等

彼國無有女人

離婬欲也

地獄餓鬼畜生阿脩羅等

無四惡也

及以諸難

無八難也

地平如掌

由平心地世地亦平

琉璃所成

心明淨故地亦明淨

寶樹莊嚴

菩提行願以為道樹

寶帳覆上

以佛頂智修佛福德徧覆其上

垂寶華幡

幡像色身取鼓動義

寶瓶香爐

寶瓶惑華守口如瓶不令傾側養眾寶華寶爐然香爐以表心香以表信

周徧國界七寶為臺

臺即寶座

一樹一臺

一一樹下有一寶臺

其樹去臺盡一箭道

寶樹相去各一箭地一百二十步也

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

大願名樹住法名座

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

一切善念名為諸天

作天伎樂歌歎於佛

和樂之音名天伎樂歌揚讚歎佛之功德

以為供養

隨順佛心名供養佛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即是藥王往世之名以慈悲故為眾生之所喜見

及眾菩薩

大乘之眾

諸聲聞眾

小乘之眾

說法華經

彼佛為眾亦說妙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

樂欲習學精苦之行

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

依彼佛法安於其中

精進經行

精一修進晝夜行道直來直去如絲經直名曰經行即常行三昧也

一心求佛

心無異念志求佛道

滿萬二千歲[A24]

至勤苦卓經歷許時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以勤苦故即時證得普現色身

得此三昧[A25]已心大歡喜

以見法故得三昧樂

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我得此定

皆是得聞法華經力

云何聞經即得三昧經令運心普化一切則於一一眾生之前皆有我身以是之故得普現身由經力也

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從佛聞法從法入道故得道[A26]已思供佛經

即時入是三昧

即普現身

於虗空中

於虗空者表於空寂起方便用

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

大小二種白色之華表淨行也

細末堅黑旃檀

香質堅黑細末而下

滿虗空中如雲而下

表細行也

又雨海此岸旃檀之香

閻浮洲[1]比海之此岸出最妙香名牛頭旃檀

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

二二四銖名為一兩六銖即是四分之一六銖之價直娑婆國言至貴也

以供養佛

雨華献香即是自供性德佛也

作是供養[A27]已從三昧起

現大神變作廣供[A28]已還從定出

而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

前所現供皆身外物

不如以身供養

身是內財方為大施

即服諸香旃檀薰陸

狀如桃膠葉似棠梨

兜樓婆

白茆香

畢力迦

丁香

沉水

沉香

膠香

栢膠香

又飲瞻蔔

黃色華

諸華香油

以諸華香浸油令香

滿千二百歲[A29]

如是淨身千二百歲

香油塗身

如木犀油等可以塗身者

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

先以衣纏次灌以油如燭之狀

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

以神通力大願之力而自燒然百福之身

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以神通力故能光照恒沙世界八十億者即是照破八識塵勞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

光所照處諸佛同讚

善男子是真精進

若以事供未足為難以然身供真精進也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捨身命財如法行施若不了知五陰本空四大非有云何能捨見法空故名為法施施合真空是故名為真法供養

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盖

色塵供養

及海此岸旃檀之香

香塵供養

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

此皆外物不及身施

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

國城之施即是外報妻子等施即是內報亦皆不及捨身布施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

悉過諸施

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以此之人見法空故能捨身命供如來故

作是語[A30]已而各默然

諸佛讚[A31]已然後默然今謂身是穢物舉體不淨縱灌香油然之亦臭何為諸佛喜此供養咸稱善哉名真法供當知此義若能空身則一切物無有不空其見空者則能無礙心無礙故諸障即空即空亦空空極覺滿是真解脫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

言如此久也

過是[A32]已後其身乃盡

然身事畢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A33]

捨身之後

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

重復應世

於淨德王家

托國王家

結加趺坐

以神通力加坐化生

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既曰化生云何有父以托王家稱王為父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

即上文云精進經行

即時得一切現諸身三昧

從精進定發得神通故能普現一切色身

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

總述前身能捨所愛得道之身

說是偈[A34]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

菩薩苦行先取涅槃如來壽高猶現在世

我先供養佛[A35]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十方國土所有眾生種種言音悉能解了名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

八百千萬者謂八百箇一千萬也西土大數有五十二種甄迦羅是第十六頻婆羅是十八阿閦婆是第二十後面更有三十二種故云等也

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即復供養淨明德佛

[A36]已即坐七寶之臺

即寶座也

上升虗空

騰身空中

高七多羅樹

一多羅約以七尺總五丈許

往到佛所頭面禮足

往彼佛所頭面敬禮佛之雙足

合十指爪以偈讚佛容顏甚奇妙

歎佛福相容顏甚妙

光明照十方

歎佛慧光照十方界

我適曾供養

謂前身時[A37]已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謂再出世復遇世尊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A38]已而白佛言

此經家語阿難所置

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菩薩再生又得見佛故作是說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因喜見問佛尚在出所以告之

善男子我涅槃時到

謂化緣畢將事歸真

滅盡時至

謂當入於滅盡涅槃

汝可安施床座

令治床座入滅之處

我於今夜當般涅槃

諸佛降生並在日中表陽明也諸佛入滅悉於中夜表陰暗也佛出於世間為眾生作眼世尊入寂滅十方皆暗瞑

又勅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

謂以佛之功德法藏付囑住持流通後世

及諸菩薩大弟子

付以弟子囑令教導

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前云佛法通囑三藏今菩提法是圓頓教

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

實報土也

諸寶樹寶臺

樹即願王臺即法空

及給侍諸天

佛在世時諸天侍衛今佛入滅付傳法人

悉付於汝

悉囑喜見

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

舍利乃是佛之骨身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故囑喜見善為護持

當令流布廣設供養

當令眾生流布供養

應起若干千塔

又令起塔奉安舍利

如是日月淨明德佛勅一切眾生喜見菩薩[A39]

淨明德佛如上囑[A40]

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中夜之後即入滅也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

目見如來入於滅度

悲感懊惱戀慕於佛

悲切感動追思佛德懊惱戀慕

即以海此岸旃檀為𧂐

海此岸栴檀即牛頭栴檀積聚為𧂐

供養佛身而以燒之

以香為薪焚化於佛

火滅[A41]已後收取舍利

收拾遺身

作八萬四千寶瓶

以寶為瓶盛貯舍利

以起八萬四千塔

每一寶瓶建立一塔

高三世界

表極三際

表剎莊嚴

立剎竿者表佛示剎令諸迷者知其所趣

垂諸幡盖懸眾寶鈴

各有所表如前委釋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

建塔之後又復作念

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

未滿所願

我今當更供養舍利

意欲如是

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

告大眾知

汝等當一心念

勸令攝靜一心正念

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

我今當供佛之舍利

作是語[A42]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

菩薩之臂因修百福之所莊嚴然以供佛

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七萬即表七善功德二千即表真俗二諦

令無數求聲聞眾

求小乘者教令入大

無量阿僧祇人

初入道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大道心

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使眾皆住現色身定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

人天八部

見其無臂憂惱悲哀

見其菩薩無百福眾臂皆愍之

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

所依止者

教化我者

唱導之師

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因然臂故身相不具

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

菩薩見眾不了色空故立誓言以彰如幻

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菩薩自謂其理當然

若實不虗

此事若是真實不虗

令我兩臂還復如故

對於大眾作如是言

作是誓[A43]已自然還復

兩臂如故

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云何燒[A44]已臂復如初由此菩薩福德務實智慧解空淳淨深厚之所招致

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神通願力所感如此

天雨寶華

諸天見喜散華供養

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A45]已還復世所未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

於汝之意以為云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彼時喜見即今藥王

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非止一度如斯苦行其所從來捨身供養不可勝數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若人發心求菩提者

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

此意無他佛只要人稍知痛痒

勝以國城妻子

國城是所住妻子是所愛雖如是施不及捨身

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

所依之土

諸珍寶物

所可玩好此亦外物寧及捨身

而供養者

財寶供養不及捨身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

若人以滿三千世界七寶供佛

及大菩薩辟支佛

即緣覺也

阿羅漢

此云無生謂供四果

是人所得功德

是布施人所獲功德

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布施乃是有為之福持經則能獲無漏慧尚且不及持經四句況復欲比具持經者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

眾流歸海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

亦如大海

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極談佛智名之為深無機不被無法不收名之為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

褁四天下

大鐵圍山

褁大千界

及十寶山

即須彌山外十大山王

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

須彌山者生大海中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

亦如須彌

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諸經之王

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

星宿中王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

如月天子

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餘方便教光照三乘此經慧光照究竟覺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

日光出時破諸幽暗

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

究盡三惑成一實道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

餘諸少王各守一國轉輪聖王統四天下

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

經王中王統御一切

又如帝釋三十三天中王

須彌四岸各有八天帝釋居中共三十三餘三十二皆尊帝釋

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眾經之尊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

大梵尊天三界之主一切眾生視之如父

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

一切賢聖即指三乘三果[A46]已還名為有學四果羅漢名為無學

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菩薩屬因經談佛果則是父也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

此云預流初得聖果預聖人流

斯陀含

此云一來證二果[A47]已更來欲界一反受生

阿那含

此云不來證三果[A48]已居四禪天不來欲界

阿羅漢

此云無生見思惑盡證無學果不生三界

辟支佛為第一

此云緣覺觀十二緣覺空理故又云獨覺獨宿孤峯自能覺了果位聲聞但斷正使緣覺之人更侵習氣居四果上故云第一

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

方便權教

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圓教上乘攝諸權小故云第一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持餘經者位在三乘若持此經則成佛道於諸人中是最第一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

三乘之中菩薩居上

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於諸經中此經最上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先比凡夫次比二乘三比菩薩四比如來次第比勝顯經第一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

此法華經能為眾生作救護者

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

能離一切生死苦惱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持此經者則成佛果所願皆足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

渴乏之者得水則濟眾生得法理水入心離諸枯槁

如寒者得火

寒者得火則免凍苦眾生得法暖氣漸隣

如躶者得衣

躶者得衣免露形醜眾生入法得忍辱衣

如商人得主

商販之人投奔主者遊學之人見性為本

如子得母

子得其母則免孤露眾生得經成就聖體

如渡得船

渡者得船江河無礙學者得經障礙悉遣

如病得醫

病者得醫身則安愈學者得經心無憂畏

如暗得燈

暗處得燈凡事可見眾生得解暗障潛消

如貧得寶

貧人得寶免於貧乏學者發明智慧具足

如民得王

民得其王方能存活學者見性方得心安

如賈客得海

客人得海泛舶津通學人悟性見理精明

如炬除暗

炬能破暗經能除惑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

即指上文種種譬喻

能令眾生離一切苦

所謂三苦五苦八苦二死等苦

一切病痛

世間病痛從業報生以慈修身則無病惱

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不見理者被生死縛若悟理時則得自在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

或耳得聞有此法華或因講說而得聽聞

若自書

親手自寫

若使人書

倩人為書

所得功德

是書經人所獲功德

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以佛慧測尚不能知況餘聖賢

若書是經卷

為欲供養而書是經

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

以此香華而為供養

幡盖衣服

以此為供

種種之燈

此句總標

蘇燈油燈

蘇及清油

諸香油燈

諸香浸油

薝蔔油燈

此云黃華華本無油以華浸耳

須曼那油燈

此云稱意華

波羅羅油燈

此云重生華

婆利師迦油燈

此云[1]憂生華

那婆摩利油燈

那婆此云雜華摩利亦云末利此方有之

供養

以諸香油燃燈供養

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幡盖衣服香華油燈供養經卷是人亦獲無量功德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

即前燒身臂指本時所作苦行之事

亦得無量無邊功德

聞一善言心隨向善故能亦獲無邊功德

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

女人得聞是藥王品

能受持者

因聞敬信堅意受持

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盡此女報後報男身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

即今末世屬後五百

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

女人聞經如經中說依而行之

於此命終

於此娑婆報命終後

即往安樂世界

西方彌陀安樂國土

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佛

大菩薩眾圍繞住處

菩薩大眾圍繞佛處

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即指九品土寶蓮臺

不復為貪欲所惱

何故聞是藥王品經即捨女身生安樂土中貪愛故受女人身今聞藥王捨身之事悟色性空不生貪著故能脫也

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

妬色生瞋今知色空息瞋心也貪瞋不捨不擇尊卑及以種類即癡心也今因經故瞋癡亦滅

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

有憍慢心則輕下小有嫉妬心則忌婢妾垢汙自心今因經故回心向善諸病自除則不被惱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此明悟心生淨土[A49]已得通證忍因不著故住於空寂定中發得自在神通由能安忍了生法空得無生忍

得是忍[A50]已眼根清淨

色壞眼故為恩愛奴眼不著色根則清淨

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七百萬者即是表對七支功德二千億者即是表顯真俗二諦眼根淨故一切七支空有之境以蘊空智悉見諸相無非是佛

是時諸佛遙共讚言

體本因人望於果位相去尚遠故云遙讚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

今藥王品是佛所說故云能於釋迦法中

受持讀誦思惟是經

即自行也

為他人說

即利他人自利利他名菩薩也

所得福德無量無邊

利益深也

火不能焚

以忍力故一切嗔火所不能燒

水不能漂

以絕愛故一切貪水所不能漂

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

縱使千佛一時共說所得功德亦不能盡

汝今[A51]已能破諸魔賊

魔有四種所謂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前三內魔四是外魔賊有六種六根為男六塵為女六識為媒自劫家寶了性空寂根塵清淨外魔不作內障潛消名破魔賊

壞生死軍

有貪瞋癡造身口業則受生死塵既不緣根無所偶生死軍壞

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大陣既破餘惑自消譬如日出霜露咸晞

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

一切妄念悉轉為善是諸善念常護一心名百千佛神通之力所共守護

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

得忍菩薩住自在通云何人天而能比擬

唯除如來

得是除得如來一人

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

三乘之中菩薩最勝權教菩薩比今圓人斷不可及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功德力故成就福報智慧力故滅諸生死

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

有聞是經隨順歡喜讚言善哉者

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

口談善事香從口出

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旃檀之香

其身淨故香從內發毛孔出香

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即指上文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

以苦行事囑宿王華勸人行也

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

即末法萬年初五百歲今日是也

廣宣流布

囑令廣說流布世上

於閻浮提無令斷絕

閻浮從樹為名提即南洲常令相續勿斷法種

惡魔魔民

魔王即殺害主魔民即隨從者

諸天龍夜叉鳩槃茶等

此皆魔外非是護法諸天龍也鳩槃茶者即厭魅鬼

得其便也

不令魔外同求其便

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

[A52]己所證大神通力常加守護於是經典

所以者何

何故囑付如是之嚴

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

色心二病皆可得治

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

知經所行自然病瘥

不老不死

云何持經得不老死如常不輕更增壽命即其證也

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

遇持經者

應以青蓮華盛滿末香供散其上

青是東方之色表於仁慈末香即是表於細行由持經人慈心發行故以是散

[A53]已作是念言

散華供[A54]已當作是念

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

應身之佛以草為座釋迦如來觀三世佛皆悉在於樹下成道見刈草者遂立其前彼人問云莫欲是否世尊默然其人束草以施世尊取之為座樹下安坐成無上覺故云不久必當取草坐於樹下菩提道場

破諸魔軍

示現成道震動魔宮魔故來戰須用破也

當吹法螺

螺聲發時即是改號諸佛說法轉凡成聖即改號義名吹螺也

擊大法皷

擊皷之時即是集眾佛演法音眾集諦聽名擊法皷

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

度諸眾生出生死海

是故求佛道者

以是之故凡求道者

見有受持是經典人

見有持此法華經者

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應當如上生心致敬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

佛說是時

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了一切句即是一句一句者何妙法華是得此解者名陀羅尼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

因宿王華多寶未去

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

美其善問難行苦行足勸時心所以讚善

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汝發此問功德難思

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

即是如上苦行之事

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眾生聞者見賢思齊利益何窮無有限量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以前諸品次第相由各有起盡自囑累後因宿王華問於藥王說本事品讚揚苦行化他流通此妙音品因佛放光妙音遠至宿以音樂供雲雷音今得此號如下廣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

佛頂之上有一肉團如髻之狀即三十二相中之一從肉髻上放光明者表最上乘第一之法

及放眉間白毫相光

兩眉中間印堂之處有一白毫長一丈五尺色如珂雪宛轉眉間外有八稜中空如筒凡放光明從中間出兩眉表於空有二諦中間白毫即表中道第一義諦

徧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東方震位為動之[1]土百八萬億表十八界

過是數[A55]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

楞嚴云十方諸佛於十八界一一修習皆得圓通超過十八則是諸佛淨光莊嚴

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

經云如蓮華在水清淨而質直故曰淨華如月天子星宿中王智慧成就如月之明故曰宿王智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眾敬圍繞佛為說法

釋迦牟尼佛

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

白毫光明徧照其國

釋迦毫光照淨嚴國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A56]已植眾德本

[A57]已修行種佛善根

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A58]已曾近事眾多諸佛

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甚深智慧即佛慧也

得妙幢相三昧

三昧此云正定得深妙定安住不動名妙幢相

法華三昧

心法圓明清淨離染如蓮華王映水開敷

淨德三昧

離一切相修習諸善名為淨德

宿王戲三昧

心明無礙遊畢竟空如星宿王之所遊戲

無緣三昧

如來大慈凡有三種一眾生緣慈緣眾生境起於慈心二法緣慈觀一切法悉皆空寂不見有礙起大慈心三無緣慈無心緣念一切眾生有感即應無往不通如淨月輪影含萬水

智印三昧

以真實智印一切法即妄而真

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眾生之類所說不同菩薩定智悉能解了

集一切功德三昧

能於正定聚集一切無邊功德

清淨三昧

了性本空遠塵離垢

神通遊戲三昧

以神通力現種種相徧遊法界化諸有情

慧炬三昧

得大慧明如炬除暗

莊嚴王三昧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淨光明三昧

以淨妙光照明一切

淨藏三昧

淨心住於如來密藏

不共三昧

不共三乘佛之三昧

日旋三昧

淨智明了如日旋轉

得如是等

三昧名多故且略指

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言此菩薩所證甚深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佛光遠照彼菩薩身

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

因見光照遂往白佛

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

欲從彼土來至此方

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

所來之意為欲親近禮事釋迦

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如序品解

藥王菩薩

如前品解

勇施菩薩

菩薩善能勇猛行施

宿王華菩薩

宿王即月華喻淨心

上行意菩薩

發大道心修無上行

莊嚴王菩薩

以佛功德諸王三昧而自莊嚴

藥上菩薩

以上妙藥施一切人如來印為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

妙音將行彼佛囑付

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

汝今欲往莫於娑婆作下劣想

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

人心不等地亦如然楞嚴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自然平正

土石諸山

以執妄故我人岳立

穢惡充滿

內則四大色身雜穢充徧外則地獄餓鬼畜生盈滿

佛身卑小

佛隨人量劣應丈六

諸菩薩眾其形亦小

菩薩助化隨佛大小

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

四萬二千者表四萬二千福河常澍如律所明

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

六百者表六波羅蜜八十萬者表於八正

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

戒定功德

光明殊妙

智慧功德

是故汝往莫輕彼國

結上誡意

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彼佛現淨攝受上流釋迦現穢折伏下愚依正之相悉不如彼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

因佛告誡菩薩答之

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

我今所往彼堪忍土

皆是如來之力

皆承如來慈善根力

如來神通遊戲

皆以如來神通遊化

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皆以如來所行之處檀等五度功德莊嚴甚深般若智慧莊嚴我心如是願勿有慮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

不起彼中淨光國座

身不動搖而入三昧

欲現神通故先入定

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

此云靈鷲

去法座不遠

去釋迦佛說法之座而不甚遠

化作八萬四千

表破此數塵勞煩惱

眾寶蓮華

轉惑為智成菩提道

閻浮檀金為莖

金為莖梗表中道智

白銀為葉

銀為蓮葉表諸梵行

金剛為鬚

細密中智如蓮華鬚

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甄叔迦此云赤色華蓮臺赤色如甄迦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

見蓮華現問佛所以

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

為何因緣先現瑞相

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具述眾眼所見之相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

佛告文殊是妙音現

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

言所來處

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

言同行眾

而來至此娑婆世界

欲來此處

供養親近禮拜於我

意為供佛

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兼為供眾及以聽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

復欲問佛知其所修

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

問宿善根

修何功德

問所修德

而能有是大神通力

指所現事

行何三昧

行何正定通因定發故問三昧

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

求問定名

我等亦欲勤修行之

見賢思齊

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

得彼三昧則知其身

惟願世尊以神通力

願承佛力

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得見妙音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

語文殊知

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委在多寶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

因釋迦委故語妙音

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因為文殊欲見相故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

先是現通今動身至

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

一念動時眾念俱轉如一人動眾悉從之

所經諸國六種震動

菩薩行處地皆震動表破無明轉十八界

皆悉雨於七寶蓮華

雨七寶華表七善業

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無心之說名為天樂由不作意所以謂之不鼓自鳴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

廣大慈眼如紺青蓮

正使和合百千萬月

正使聚集百千萬億清淨月輪

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

亦不足喻面貌端正

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

紫金身相皆是積劫功德莊嚴

威德熾盛

威勢德善三俱熾盛

光明照耀

身之光明照耀無量

諸相具足

百千相好皆悉具足

如那羅延堅固之身

那羅延即金剛力士喻菩薩身如是堅固

入七寶臺

入蓮華座

上升虗空

乘空而來

去地七多羅樹

與地相去高五丈許

諸菩薩眾恭敬圍繞

眷屬擁從

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詣靈鷲山

[A59]已下七寶臺

從蓮華下

以價直百千瓔珞

執此瓔珞以為贄見

持至釋迦牟尼佛所

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

進見之禮

奉上瓔珞

瓔珞之具寶珠結成猷瓔珞者表以智珠而相見也

而白佛言

具禮[A60]已畢然後傳信

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

是問應身少有病惱

起居輕利

動靜輕快

安樂行不

身心安樂所行易不

四大調和不

四大色身皆調順不

世事可忍不

處世行事可忍耐不

眾生易度不

眾生之類易度脫不

無多貪欲嗔恚愚癡嫉妬慳慢不

貪嗔癡即三毒嫉妬於他慳悋傲慢則難可教化眾生未免但得無多足可授道

無不孝父母

父母至親不孝其親如何入道

不敬沙門邪見不

不敬沙門則有邪見此非道器無是等不

善心不

有念善心為道之本

攝五情不

常途說有六情今別問心次問五情皆能攝不

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

內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外則天魔為能降伏令不作不

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

多寶宿願在處聽經故有此問妙音之來因多寶喚善男子來云何今者更問來不此是妙音傳彼本師淨華智佛因妙音至問訊釋迦

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

多寶[A61]已滅問寂定身

堪忍久住不

堪耐世情在寶塔中能久住不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

囑累品前釋迦起身多寶塔閇今妙音來故欲見之

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願以佛力顯示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為引進也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

歎美之辭

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妙音此行凡有三意一為供佛二為聽經三為見諸菩薩所以多寶歎言善哉

爾時華德菩薩

義約如華之妙明德馨香故名華德

白佛言

前文殊問多寶如來得見其相猶未得聞善根功德故此再問

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

問彼菩薩修種兩端

有是神力

神力廣大變現如是所證必深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

應身如雲覆三千界慈音如雷普震一切為法中王

多陀阿伽度

此云如來

阿羅訶

此云應供

三藐三佛陀

此云正等正覺

國名現一切世間

一切世間所有之事悉於中現

劫名喜見

時世昇平人所喜見

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

經是許時以眾伎樂

供養雲雷音王佛

為於佛故修此供養

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

八萬四千表法門也七寶為鉢寶喻七善鉢可盛貯喻眾善願

以是因緣果報

善心是因猷樂奉鉢是其善緣今得勝報即是善果

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

是答華德修種之問

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

指今妙音即是昔者

華德是妙音菩薩[A62]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

久曾種植德善根本

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積德之深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

謂但見此莫知其他

而是菩薩現種種身

即無邊身

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隨所應度現形說法

或現梵王身

為離欲者現梵天身

或現帝釋身

為十善者現欲天身

或現自在天身

為以福業受自在者即為示現化樂天身

或現大自在天身

為有福德現成受用得大自在者現他化自在天身

或現天大將軍身

即諸天王勇猛大將如散脂天及毗紐等

或現毗沙門天王身

即是北方多聞天王欲護世者為現此身

或現轉輪聖王身

欲作輪王統國土者為現此身

或現諸小王身

諸小國土人王之身

或現長者身

其人長者九事厚重為現此身

或現居士身

無心[1]汗祿清淨自居為現此身

或現宰官身

欲為宰官剖斷曲直為現此身

或現婆羅門身

於俗流中行淨之者為現此身

或現比丘比丘尼

男欲為僧女欲為尼為現此身

優婆塞優婆夷身

男女欲持五八戒者為現此身

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

欲作長者居士之妻為現此身

或現宰官婦女身

為宰官婦現婦女身

或現婆羅門婦女身

為化此類又見其身

或現童男童女身

或為男子不壞男根為現童男或為女子不壞女根為現童女

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

即八部眾如序品解

而說是經

如上所現蓋欲為彼說經之故

諸有地獄餓鬼畜生

諸有即是通指三界遊戲地獄大悲代苦現作餓鬼出乳濟飢化作畜生教與智慧

及眾難處

應是一切患難之處

皆能救濟

三塗八難皆能救之

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應以后妃婦女之身而得度者即為現之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

妙音所以能救此土諸眾生者

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

以能如是隨緣應現

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如是現相皆為說經

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神通變化即是定力智慧即是般若之力以智化化如燈分燈始自一燈傳至無量本燈不失故無損減

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

為世明燈破眾生暗

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

各隨根性令得開解

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

非特化此十方亦然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

如富樓那本是大權內秘大行外現聲聞

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

即現緣覺獨覺之身

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

為大根者現菩薩相

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

登住[A63]已去有神通力能現佛形隨機應化

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

但應現者即皆現之

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唱言入滅令生敬慕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結括答意以告華德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

[A64]已聞化事未知所住神通三昧名為何等

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

如上所說

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

安住何等正定之中

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善解如是變現度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

一切色身悉能應現

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

住此正定

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在處現形為說妙法令得開悟即名饒益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

同行之眾

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亦同妙音證此三昧

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

此界菩薩聞說妙音所住三昧亦同證入

及陀羅尼

即是善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A65]

供佛聽經其事[A66]已畢

還歸本土

復還淨華宿王智佛所

所經諸國六種震動

表對六番破無明惑

雨寶蓮華

表行善因

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表得無量禪悅法喜

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

至佛座下告以歸意

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

到娑婆者為益眾生

見釋迦牟尼佛

得見釋迦

及見多寶佛塔

次見寶塔

禮拜供養

禮事奉供二大世尊

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

及以得見諸大菩薩

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述往還處利益之事以告世尊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

釋迦佛說妙音來往饒益事時

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諸天聞法得入聖位住無生忍

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華德聞[A67]已即時證得法華三昧了性本空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七


校注

[0597001] 哀應作衰 [0600001] 妙疑塵 [0605001] 比恐北 [0609001] 憂疑夏 [0611001] 土疑主 [0615001] 汗疑千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己【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