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三
疏𦝣枯化切應作髂腰骨也又苦瓦切。
褫脫衣貌褫又耻止切易訟卦云或錫之以[般/車]帶終朝三褫之王肅云褫解也。
命根下並觀心釋如前疏釋受胎之微形中云一念心起即為未來作業業即胎胎業無窮記云此名觀心但隨便耳但云從心即名觀心其實此中仍帶事釋今亦爾耳。
疏不援援音院援也謂骨節不相援接。
經椽梠梠者桷也謂椽端連歸木也。
七慢俱舍分別惑品疏云若不分別但以心高名慢由生起差別故成七種慢二過慢三過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所言慢者於下計自勝或與等計自同如此分別起心自高名慢於等計自勝名過慢上品計自勝名過過慢於五取陰分別計我及我所名我慢未至勝德計自[A1]己得名增上慢於多量勝計自小量劣名下慢實自無德計自有德名邪慢([A2]已上正文)若今記中石崇崔盧等檢新舊兩疏並無此說斯是記主借事以此顯耳然又俱舍七慢與今少別若我慢過慢邪慢增上慢彼此名同餘者彼只云慢今云大慢若憍慢者俱舍無名此因文殊問經憍名而來也或開對二憍聰明憍對俱舍過過慢行善憍對俱舍下慢初文盛壯憍與我慢亦應云名異義同。
尚未謝於崔盧孔氏志怪云漢盧充范陽人住家西四十里有崔少府女墓充因獵逐麞忽見朱門官舍有人迎充見崔云近得公尊府君書為君娶吾小女故相邀耳將書示充乃充亡父手札崔乃命女粧飾於東廂引充相見成禮留三日臨別謂充曰君婦有娠矣生男則當留之仍贈充衣衾令車送充充至家經三年三月臨水戲忽見水上有二犢車乍沉乍浮既達于岸充視車中見崔氏與三歲兒共載其別車即崔少府女也抱男還充及詩一首金椀一枚俄而不見及兒長成後歷任數郡今記主以歷郡為貴。
蝍蛆上音即下子魚切食蛇蟲也爾雅云疾蔾蝍蛆郭璞注云形似蝗大腹長角能食蛇腦。
守宮顏師古注漢書云守宮蟲名與蝘蜒一類耳術家云以器養之食以丹沙滿七斤擣治萬杵以點女人體終身不滅若有房室之事則滅矣言可以防閑淫逸故謂之守宮。
在澤為蝘蜒玉篇云在壁名蝘蜓在草名蜥蜴若爾澤應作它以在它之壁故也。
於樹倒懸尾長五尺以鼻仰故雨則倒懸畏水入鼻故。
毒螫音釋蟲行毒也。
野干野通作[1]躬子虗賦云騰遠射干注云其形似猿能善緣木。
鈍中利見思兩惑若自分利鈍則見利思鈍若見惑十使自分利鈍者如止觀釋五鈍云是[A3]己法者愛非[A4]己法者瞋我解他不解生慢不識苦集為癡猶豫不決為疑輔行第九釋云問八十八使中初果所斷既為見惑何故此中有五十二思答此思依見見為根本但斷於見根壞條枯若迷事思此中不攝故云是[A5]己法愛即指五見為[A6]己法也故今疏中將十使中貪等五見為鈍是此意。
同類因相似俱舍疏云是同類法同類法為同類因如善五陰於善五陰為同類因有染污有無記於無記亦爾色是無記於五陰中四陰非色為同類因。
自部地舊疏釋云自部有五種見苦所斷乃至修道所滅地有九種欲界一四定四無色此中見苦所滅法於見苦所滅法中為同類因非於餘法乃至修道所滅法亦爾若彼欲界法於欲界法為同類因初定地乃至第四定地於餘地亦爾言自部者部亦類義有自部惑有他部惑如斷欲惑不斷色惑但名斷自部惑又云於自地中但緣自部隨眠如見苦所滅惑等不緣餘部([A7]已上舊疏)新疏云見苦見集見滅見道及修所斷惑名為五部三界各五成十五部[2]苦欲界望色無色界欲名自部色無色界名他部([A8]已上新疏)俱舍五部只是見[3]恩兩惑。
前生疏云何者為同類因前[A9]已生善根於後生善根及與彼相應法於自部自界由同類因成因如此若過去於過去現在若過去現在於未來應說如此疏文甚廣在舊疏第四須者撿取。
欲界定麤住細住之後或一兩日或一兩月心在定中覺身如雲如影定法持心而心不動然而有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欲界定相。
未來定從欲界定後泯然虗豁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牀鋪猶如虗空冏冏安隱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是未到定相。
六行觀厭下苦麤障欣上勝妙出言苦麤等者欲界飢濁寒熱刀杖故苦三十六物臭穢故麤山河石壁故障也上界禪定樂故勝身如鏡像無質礙故妙又有神通石壁非障故出此說出次第禪門。
計有義等並因果不亡也。
或俱斷常計斷者長阿含云或計我身從父母生終歸磨滅或計欲界諸天具足斷滅或計色界乃至四空處具足斷滅此名斷見若常見者計一切眾生現在涅槃或計五欲自恣得涅槃或計初二三四禪得涅槃此等並名常見。
上文云今此三界上應作下。
故前後文前指長者譬初後指信解品初也是則優歸長者劣乃屬生。
故不云多若證中[A10]已即能下應且約近成不可而云多番成也若曰數數唱滅非近出義也。
準例可知欲界為界五陰為舍。
欲界中不分利鈍只云四面一時火起。
默然第六初禪二禪有五支林功德謂覺觀喜樂一心則默然當第六也若二禪與三禪各但四支林功德則默然當第五。
性障未除定中不見牀榻臥具是性障除也若見有牀榻等因不得入初禪者名為性障。
惡獸敢時方名為盡色喻惡獸得色界禪性障乃盡。
此中例之不別(句絕)分出無色界中分外再出蜈蚣。
雖無蜈蚣色界但云惡獸毒蟲而非無蜈蚣之瞋也。
理須分別上界無瞋約現行也若瞋通三界者約種子也聲聞所斷通惑瞋重菩薩所斷別惑瞋輕。
生彼細想十種細煩惱一識受二識想三法行四意觸五法思六欲入出定七法解脫八念三昧九心如法住十慧根慧力。
義之如遣信解品中釋即遣傍人云初約教者理即法身智即報身由智故說智為能遣所依者理能遣如臣所依如王所遣者教故理正教傍此中是用下文之意正當智為能遣而以起教為所遣也。
亦具二釋思之可知昔略發大心名為稚小後流浪生死為無知此事也又理性未有莊嚴功德名為稚小唯有即法性之無明此理也。
滅止妙離諸蘊盡故滅三災息故止無八苦故妙無生死故離。
疏初一行超頌第四釋大車應云釋大車之由文略由字。
不許作四濁釋舊云四濁障除如四達更除一濁如露𥃸。
行具一切法如布施一法施者名檀慳名破戒施名持戒割截無瞋名忍施而亡倦名進冤親等施心無散亂名禪施心詣理入如實際名智餘五度亦爾名互嚴也慳者苦集也檀能破慳是斷苦集檀體照明道也檀達彼岸滅也又十二因緣是顛倒法檀能度之即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又慳是六道因施是四聖因既攝千界百界三千性相一切諸法而無所不攝。
亦可互論藏約六度論菩薩行能破六道到於彼岸故寬庫約勝義根取境如狹若約調伏諸根滿足六度具足諸法或庫寬藏狹。
疏上合等賜有五五中但不合釋等心今頌中又不頌等心與釋等心。
無合釋等心以長行偈頌各有開合似難見故為圖。
喻四攝神通以悅物。
以妙冠麤首楞嚴定冠於事禪。
一行如性德境名自行實餘乘名自行權。
一法如心佛生各具十界各佛名實各九名權。
經具足一劫謂五無間也以彼獄壽一增減劫故此與俱舍同若慈恩大師云一劫者一中劫也命極至此展轉者如般若經說謗大乘者此方地獄壞生於東方如是展轉遍至十方獄盡還生此中地獄故今說如是展轉[A11]已上慈恩義。
疏煩惱為如來種此取境界性彼經云煩惱之儔為如來種儔者類義經列有身為種無明愛為種貪恚癡為種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七識處八邪九惱十不善六十二見等為種此並指煩惱境界以為了因種。
信解品 此品畢藥草喻品並第七記
利根正見有信有解見真理者名為正見有信解者准俱舍初果鈍根信行人者若入修道名為信解若初果利根法行人者若入修道名為見得然此信解在小乘耳。
若法執中見等聲聞領時合入七地見等疊向見得與信解也法執及七地之言稍似難見有人云此舉通教況斥三藏也以三藏但空生執未空法執此有門意也若通教者雖生法同時若以斷見破生執得生空在八人見地斷思破法執得法空在[A12]已辦地[A13]已辦第七地也如何猶在三藏初信心此況斥之意銷文雖通義終迃闊今恐文誤七或是初謂領時合入初地初地即初住也以記文自云今經[A14]已入初住故也讀者更詳之。
及述五佛言略意廣述者經云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說有法譬即前通別初周別名法說通則具三謂喻及因緣也中周別名譬說通亦具三謂法及因緣也下周別名因緣通亦具三謂法及譬。
豌豆用涅槃經語彼經云譬如豌豆乾時刺終不入豌豆者即今所種粒圓作倉黃色似梧桐大食者甚美僧祇律中轂數凡一十七種此其一也。
十六心名修道此乃薩婆多師義也諸師但云是見道耳初見理故名為見道更加功者是二果向將涉修道也當知初果一位得見修名。
亦應具對五味四教鹿苑用析空為慧命顯為藏人方等用體空為慧命密為通人。
十六行對三空輔行云空三昧者以諸法從因緣生無作故空此三昧緣若下二行謂空無我也無相三昧者無男女一異等相緣滅下四行無作三昧者知一切法無相都無所作不作三有之業緣於十行謂苦下苦無常二行集道下各四行。
平等意趣攝論四意趣之一也。
門有入義經云門有二義謂入義出義若三界五陰為舍由迷色心即入它之門。
進退等中下疏云止領二乘不道人天是退所不及菩薩名上草小樹大樹而復不領是進所不及乃至橫竪皆領所不及。
疏備輪諸道備輪之言下該三惡經云五十餘年疏釋謂是五道而記云不墮三惡者何今恐退大之後隨福厚薄有墯不墯之異故也以退大人多是名字故下記云為論[1]兔難須淨六根準理退者多在五品前([A15]已上正文)。
七種眾生師子吼品中文也今引本經合喻來此使文旨可了經云如恒河邊有七種人或為洗浴恐怖盜賦或為採華則入河中下合譬云有七種人畏煩惱[2]賦發意欲度生死大河。
第一人者入水則沒喻出家者剃髮身披法服既出家[A16]已親近惡友隨順其教聽受邪法沒生死河名一闡提等。
第二人者出[A17]已復沒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沒不能出所言出者親近善友則得信心修習淨戒受持讀誦以根鈍故復遇惡友不習身戒心慧聽受邪法斷諸善根沒生死河等。
第三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於中沈沒親近善友得名為出信於如來是一切智人常恒不變為眾生故說無上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非滅法僧亦爾以根利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故記云是內凡人也。
第四人者從河而出觀瞻四方出入河中大略同上二三(云云)此第四人以根利故堅信慧心不退轉四方者四沙門果。
第五人者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心無退轉即便前進前進者辟支佛也雖能自度不及眾生是名為去。
第六人者從河出[A18]已即便前進遂到淺處即住不去不去者所謂菩薩欲為度脫諸眾生故住觀煩惱。
第七人者出河前進既前進[A19]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離諸怖畏多受安樂善男子彼岸者喻於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登高山者喻大涅槃。
他方準此他方亦指方便為餘如今娑婆之所指也。
下舍下舍對子故喻慈悲今家舍依涅槃為佛實慧所托。
勝兼兩處方便同居名兩也下疏文云昔華嚴大品未曾說此聲聞本是大乘之子記云昔教顯露未說是則前立勝應之義義兼兩處是也。
習方便者斥古謂生方便者無性。
從本立名若論出界必須四果若至四果只名羅漢豈又更存須陀等名言從本者蓋超人也以從須陀洹頓斷九地思惑不歷二三果從此出界故云須陀洹人八萬劫若至斯陀含頓斷上八地思不歷三果從此出界故云斯陀含六萬劫那含準此義亦可了是則前三果出界者超人也至四果出界者次人也問若爾超者利根次者鈍根何故超者劫長次者劫短答劫長短者乃敦逼權說耳豈有五人至彼土[A20]已一例四果而更分長短劫耶此難非矣。
不云別者不云通菩薩與二乘別者以斷惑是同只言二乘自該菩薩也或恐寫誤應云不別云者更詳。
禪生百八法界次第云若十八空自然明了以此空慧照諸禪定種種法門無染無著諸禪定者有漏無漏觀練熏修等百八者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師子遊步三昧等是諸三昧皆從達禪生。
智定各有自佗因名止觀果名智定取自行照真名自化他照俗名他前文中云行藏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又寶智滿名充權智用名溢。
如布衣所使如漢高祖起於布衣布衣者賤服也今以布衣喻前三教佛所使者三教之權法也若開權[A21]已三佛即圓佛是亦三教體外即體內是故得云共至貴位。
出入之名亦更互得不二而二即寂而照照體本寂是人也二而不二即照而寂寂體本照是出。
二三開合釋籤云幻有即俗空即是真不空是中但觀名中空合在何諦若合在俗即如別教名含真入俗若合入真如別圓入通名含中入真又說者有事理論開合真中屬理中受真名有中邊論開合真俗屬邊真受俗稱也。
以二對二不二是自行之實二是化他之權。
並現所居並皆顯現在方便土。
以為臣佐圓四十心同佛覆實助引僮僕俱入圓中。
何關法身菩薩乃是指二乘耳。
以現說當以父子相失之譬說當於法華相值事。
舉生領熟舉相失之機生領相值之根熟。
前一行實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等。
後一行權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等。
況開六義安隱處不安隱處安隱法不安隱法種種對不種種。
自佗破[A22]已夫發心者若因佛故發他生計也非因佛故發自生計也心佛道交發者共也無因可知。
見生奪鈍見執起時修惑且伏乃是鈍修為見所奪。
從定名諦從慧名境又云以止緣於諦則一諦而三諦以觀觀於境則一境而三境記釋云止為能緣諦為所繫諦境名異本是一法又止觀云一心三止見不思議諦一心三觀知不思議境。
依正具如分別功德經云於虗空中天鼓自鳴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徧九方等此依報也有諸菩薩乃至一生當得阿耨菩提等此正報也。
寶塔依報則三變土由正報則分身佛集及接諸大眾皆在虗空。
神力依報者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正報者諸佛彈指及謦咳聲徧十方界。
十方之言五佛章中多云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十妙引諸證境妙者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智妙者文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乃至利益妙者須臾聞之即得菩提何得謂法華不明常。
空無所有等言諸法實相之說空照所有安樂行文諸法實相方便品文疏釋[1]寶相互融似用華嚴涉入之意空無所有疏文不消。
見佛常在等人此土不毀等事堂閣種種莊嚴眾生種種遊樂常在等者分別功德并壽量品文也人者則四信弟子五品人也此土不毀者唯玄文銷云即本時三土也若大火所燒之時此土安隱荊溪云華嚴盡未來際即是此經常在靈山堂閣等者經云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迹門多用華嚴文中意。
孔目孔者眾也謂眾數之名目也如三周七喻並敘一代施權之意蓋但算數耳。
行頭行音衛如大商將財令他人四方作估者名為行頭。
疏稟方便者乃至為民指藏通並是圓所用法耳。
指前四重出入息利四番釋。
前唯在果等前方便土佛之自他而在果也今吏民執拂拂去惑塵以文勢相連故云今通因。
東西馳走東西走戲。
進退二種於諸欲染貪著深故謂息化則退也若云無機則進也今依彼第二釋故云不頌息化。
從親以說法身為中為正。
夜摩天自在品昇夜摩天品第十九又夜摩中偈讚品第二十而新經無自在天品或恐誤宮中二字作自在或出舊經。
化菩薩答彼經乃是香積佛答今乃云化菩薩耳。
勞謙疏不應兜率若約齊教始在道樹知無大機云不應者鑑小照大其亦久矣。
半滿不同古釋菩提流支以鹿苑為半般若至涅槃為滿。
隨於形色以釋十力等隨三教佛釋。
橫十七句一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二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三大乘心四布施五戒六忍乃至第十七十善言橫者疏釋云直心等四教菩薩皆悉修之故名為橫又一一菩薩備修十七句故名為橫。
竪十三句一隨其直心則能發行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三隨其深心則意調伏乃至第十三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言竪者疏云直心是圓教中八直道得此直心能具萬行故名發行直心是解發行是行解行相資到清涼池故名為竪等。
並開中間開恐是闕字耳以法喻二文各闕二味法說寢大施小之後不云二蘇文意便至法華正直捨方便譬說捨机用車之後亦不云二蘇即至法華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以此校之是闕非開。
大小四意大四者一免難二索車三等賜大車四得車歡喜小四者一以三車擬宜二知子先心三歡三車四適子所願。
法身地有遠有近釋籤云法身地者自本地真因初地[A24]已來遠鑑今日乃至未來大小眾機故云我本行菩薩道等此指遠也此前記云法身本意者若望十方無時不應今準此方未設化前乃至久遠未結緣來並名法身地此指近也。
及化佗等三化佗權實自行權實自行化佗權實。
判命所屬命應作今。
自行之語似於自他自他者即第三雙也乃是自行權實合為實化他權實合為權若今疏中自行權實之智皆名為[A25]己者似同第三自行權實合為實若爾何名開合因釋云俱有權實故雙言之若或疏中只云自行權實之智皆名為[A26]己此名第二句則其義[A27]已顯只由更有一句相連云如來化他權實之照皆名為權故煩釋云似同第三。
準理合雙應云照自行若權若實為[A28]己照化他若權若實為他以常途第三一雙如是也今疏中雖是第三語似第二自行蓋由文云照實為[A29]己也又何意語同第二自行故釋云為對化他乃成第三自行化他也。
自行亦指化佗為佗疏中化他權實之照皆名為他此則自行相對中之權實也次云亦指為他者疏中照權為他之文也此探領之兩他也。
雖稟小化雖稟者蓋由經中他日[A30]已下洎乎一代五味之化並是探領法身之地久遠照機當施大小之化。
應重云自方顯第三應云探領自自他之權方乃義足則成化他第一自行第二自他第三。
並是對法身為他探領中聖人自等並非二乘所有。
他即二乘所用疏中化他之照名他又照權為他並是二乘所用向非二乘事者疏中自行權實之智名[A31]己及照實為[A32]己並是法身地事故向文云非耳。
三佗齊教領中一他及探領中云化佗權實之照名他又照權之他共有三他。
如釋籤引成論成論云如經云善來比丘隨順我法我則[1]觀喜此似有貪如語調達汝是癡人食人涕唾此似有瞋自言我是人中師子此似有慢等。
但有七緣嘗檢興起行經而有孫陀利謗唯無乞食一緣耳具有十惱而與大論文相出沒少異或恐所引經本各別今依經略箋不復如經中前後次第但依此次耳。
六年苦行昔有太史子名火鬘與護喜共相友善護喜勸令親近迦葉如來火鬘曰此禿道人有何道哉因罵佛作禿道人故今生將欲成道故六年苦行受諸辛勤償其報耳。
孫陀利謗昔有淫女名曰鹿相時有博戲人名曰淨眼因於樹下與相娛樂是時淨眼見鹿相衣服珍妙乃殺之取衣而去是故今生受謗。
金鏘佛一日乞食至里中見有破剅木長一尺二寸出在佛邊佛知是宿緣踊身虗空乃至梵天鏘亦隨至佛從天下鏘亦隨下於是世尊展足鏘從足入等(云云)宿緣者無數劫前有二賈客各帶五百[A33]商人入海[A34]采寶後水災忽至其第二賈客曾治舡訖所將商侶即便上舡其第一賈客索未有舡便與第二賈客爭舡而以鐵矛䂎第一賈客足便即命終第二客佛是也。
馬麥往劫有國王名曰槃頭請毗婆葉如來入宮供養時有比丘名曰彌勒以病不行即為請食因過梵至山其梵至山王見食香美便即妬害曰此禿沙門只應食馬麥耳王諸僮侍皆云此等師[2]王應食馬麥以是殘報佛及五百此丘食馬麥九十日。
瑠璃殺釋昔過去世[3]轂貴飢饉時羅閱城外村中有池是時人民捕魚食之是此池中而有兩魚一名為䴸二名多舌自相語曰我不相犯橫被見殺願我後世當應報此爾時羅閱林中[A35]采魚人者今釋種是其䴸魚者毗樓勒王是多舌魚者今毗樓勒王相師惡舌者是。
乞食空鉢經中無文智論云佛於舍衛受歲竟到婆羅門城持鉢乞食時國王乃出制限令國人不得與佛食是時民眾並皆閉門於是如來空鉢出城時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潘澱汁出門棄之語佛曰今此弊食須者可取。
旃遮女謗昔世有二比丘一名無勝一名常歡喜國有長者妻名善端是二比丘往來其家其無勝比丘斷諸漏盡具六神通其長者妻以四事供養生殷重心若供養常歡喜者心即微薄於是常歡喜便生嫉妬謗無勝者與善端通而以恩愛受供養耳(云云)常歡喜者佛是也善端者旃遮女是帶盂起腹來至我前曰汝前與我通使我有身今當臨月事須蘇油帝釋扇佛化為一鼠嚙於盂帶盂忽墯地。
調達推山昔有長者名須檀子名須摩提其父命終有異母弟名修耶舍須提念言若異母弟在者所有財產當須共分即便設計往耆闍山有所論議共至山[A36]已即推置崖底以石槌之即便命終時須檀者淨飯王是須摩提者佛是修耶舍者提婆達多是。
寒風索衣興起行不出他經未檢。
雙樹背痛昔羅閱祇國大節聚會有二力士一剎帝利二婆羅門時共相撲婆羅門謂剎帝利曰卿莫撲我我與卿財其剎帝利摩為屈伏二人俱受王賞其婆羅門無報恩意如是至三都不報功後又相僕剎帝利以右手捺頭左手捉腰兩足蹴之挫折腰骨如折甘蔗剎帝利者佛是婆羅門者調達是也然經中雖無乞食不得及寒風索衣兩惱而更有五百羅漢被謗并骨節煩痛具則是十除羅漢是亦具九。
七覺在八正前止觀第七云云何八正在七覺前此應三句分別一三十七品皆是有漏二皆無漏三亦有漏亦無漏如大論云正得初善有漏五陰善有漏五陰即是煖法之前尚於八正云何修耶初從師受法繫心憶念名念處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心中修名如意足(云云)當知道品皆是有漏(云云)婆沙云若修八正在七覺後亦得是有漏亦得是無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見道即是亦無漏又亦漏亦無漏即是對位意輔行釋云世第一前亦是有漏見道[A37]已去亦是無漏。
是老死誰老死阿含云十二因緣從無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誰老死皆生邪見乃至無明亦復如是若說無誰老死當知虗妄是名生空若說無是老死當知虗妄是名法空。
大經中大乘治門乃至用常大經云有優婆塞受持五戒威儀具足名曰威德無垢稱王深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樂常無常淨不淨我無我實不實等常樂觀察如是等法對治之門(云云)下記文云既是無垢稱王所用亦不近也。
是五力位對位道品也煖位正勤頂位神足忍位五根世第一位五力故云耳。
疏入修慧煖位煖本思慧修入頂忍今云入修者多是入修位方便。
大論斥權論云首楞嚴經中有未發心與記有適發心與記他人盡知之云何二阿僧祇不知作佛(云云)言不知者乃權說之故論斥之。
非謂全無若迦旃延及諸佛所計云三藏菩薩不斷結為大論所斥者灼然是權也若據阿含三藏菩薩不妨自有實行者。
豈以會二古人謂法華只會二乘。
進退二釋彼引大論大鵬之喻如大鵬鶵從一須彌至一順彌若身墜地名死苦若未至地名死等若至地者謂四果更不發心名為死若未至地者謂初二三果有發心不發心之故曰進退。
無復前後若論前後須云苦法忍苦法智乃至道比忍道比智。
餘三徧攝一切見惑消三百由旬用五下分為一百者但取貪瞋二分耳若身見等三本是見惑也以俱舍五下分是見思舍說故前疏中銷二十年中以五下分五上分惑合譬是斷思者是。
廣如俱舍頌曰由二不超欲由三復還下攝門根故三或不欲發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脫故唯說斷三疏釋云一身見二戒禁三疑四貪欲五瞋此五在欲界故名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復還下者由貪瞋二不超欲界設有能超上生有頂由身見等三還生欲界故說貪瞋如守獄卒身見等三如防邏人有說言下分者謂下有情即異生也及取下界謂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後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順下分名問如諸預流斷六煩惱云何經說但斷三結答此有二師第一釋者頌曰攝根門故三言攝門者謂身見在一門即苦門也戒禁取在二門謂苦道門也疑通四門謂四諦門也說斷三種攝彼三門故說斷三[A38]已說斷六言攝根者謂邊見依身見轉見取依禁戒取轉邪見依疑轉故說斷三種攝彼三根故說斷三[A39]已說斷六(云云)五上分者頌曰順上分亦五色無色二貪掉舉慢無明釋曰一色貪二無色貪三色無色掉舉四色無色慢五色無色無明由此五種能令有情不起上界故名上分以貪過最重故兩界別論([A40]已上正文)若五名義新疏不釋今記云染彼頌云貪染即貪也無明是色無色癡慢是得禪者高舉掉是者出禪者尋伺。
斷少思惑此乃外道得禪者能斷是名伏為斷非約斷論斷也以必無先斷思後斷見者。
第四五合為一段前開科為五一捨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見譬三傍追二誘譬四從心相體信下委知家業譬此非領上近遠乃追取方等大品意耳五付家業譬即法華也又第四第五共為一付財譬(云云)今此中意者以二誘是鹿苑中意若合第四入在第五者則大科中無方等般若文也。
索車文促鹿苑免難之後即便索車而經中不別云方等般若機情之異故云文促。
受行悟入前記云機會即受隨聞轉觀即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悟初果名入以小例大亦應可知。
疏隔凡成聖隔應作革謂改革也。
現瑞表彰各別今經六瑞俱表開權彼經瑞者世尊二月十五日告滅疏云是表法也二月仲春仲者中也即表中道又十五日月滿之時此表圓常也又佛集眾一以聲二以光洎至十方大眾集[A41]已世尊收聲與光皆從口入則表息照三障是故人天哭云聖慧日光從今永滅此又表無常也。
領解近遠迹乖今經探領法身地垂化之意彼經只領五時一代之事如云從牛出乳乃至從熟蘇出醍醐。
述成被根不等今經三根各有領解而如來各有述成彼經無此。
付囑有下有此今經付囑下方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各帶六萬恒沙眷屬等於下方空中住彼經只此土流通耳。
佛定[A42]已起不得說者說應作證若如來從三昧起而多寶不得來此證者集經者何不先安品於未起定前況復疏云多寶來證。
民有多少民則機也如華嚴教二民多鹿苑教一民少餘部準說。
資產所出或諦理為資產行位為所出或修行為資產聖位為所出。
具有二義玄文云若作寂場之華嚴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論[1]純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般若二法華三涅槃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海空又華嚴時節長昔小機不入如聾今聞般若即能得入。
補處豈多無前三教之補處也。
鹿苑之後說戒善耶除見思糞正在鹿苑自此之後若都為出世者何十二年中為無事戒只說六句戒經十二年後廣制戒法持戒者生天如何都判出世。
未改小途執羅漢果而無希取一飡之意是不遊大逕也。
從二使來是密都將法華判為密教非矣。
教作即是探領文此文即是適願也雖不合探領中適願取上文齊教中除糞適願兼之以由兩適願是同故。
故便言之前見相中云此或是王今此中有長者號以長者如王次便言之。
旁論授記入法界品未見彰灼有授記語但諸知識勸發菩薩心故得云旁。
[A43]券約[A44]券音勸釋名云券綣也相約束繾[糸*(券-刀+力)]為恨中央破別之刻數此用鐵作刻記物數也今國家賜功臣用此為誓名為鐵[A45]券者是。
隨修隨賞住前加功名修八相作佛名賞。
[A46]已辨異竟前文云若住二乘位中轉教名二十年二十語同各有所以。
疏上合有二長行合中有二初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無知合兩門無機次知樂小法合放捨。
疏無不捨及通泰長行中有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并漸有通泰。
經諸法空寂陰界入法悉滅無餘。
無生無滅真理清淨了無去來。
無大無小理性元同無三乘異。
名為習果以無牽生不名報果玄文云類如二乘之人無漏法起酬於習因得是習果也無漏損生非牽生義故不論報。
經得其果報此即報果也玄文云朗然大覺無上菩提名為習果報果者即大般涅槃涅槃即報果也。
別被是填願中終中應作之。
疏五戒十善冷水洒面至遮貪欲熱恩章安今文以貪欲入三惡為[1]皆向人天為面至次文得一日價除見思寒熱方是涅槃若前長行中疏云知有小善宜以灰斷理水除見思熱今得醒悟至四真諦方名為面問章安以入三惡為[*]皆人天為面大師以人天為背涅槃為面兩背有殊二面甚異所以者何答此乃迭論背面耳不可以兩背名同而謂二面義一或約大乘釋之以證真為背入中為面有何不可但經文次第當小化之首未合言之況復前記文云有向涅槃機故名為面非謂洒彼涅槃名面若然向涅槃機尚在人天。
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謝生於父母此二句本出魏志劉引用之魏有臣僚受曹操祿重欲收吳蜀以報國恩遂拜出師表云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謝於父母可以力報難用筆陳。
藥草喻品
顛倒功德論云[2]對治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以[3]求世間中諸煩惱染熾然而求人天有漏果報為說火宅喻今消顛倒功德者只是五戒十善及禪定等不出三毒四倒。
謂與如來乘等如云我等同入法性。
大乘上慢人論云大乘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無別聲聞辟支佛如是顛倒為說雲雨譬今消大乘人者是三教菩薩也於小起慢耳。
取非大乘論云有功德人增上慢心聞佛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說輪王治今消有功德人者入位二乘。
無功德人論云無[4]寶功德增上慢人於第一乘不曾修習諸善根本聞第一乘心中不取說毉師治今消無功德者未入位人。
理似不成七喻只是喻施權開權天親論主所用法喻似如參差故記主次文示其大旨也。
不指大車邊大車者中周顯實之本意也若火宅但是三界聖人取機處耳。
正用領付之意窮子更有父子相失追誘等譬今論主且指般若法華領付意也。
今品云出生者他見一地所生便謂是從一出多之權也。
一不知同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二不知異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生無生慧生謂三藏生滅之慧。
藥草在今藥之草或欠一字應云名藥之草或多於三字應云藥草在今故名藥草。
言通意別語草木是言通潤中草是意別。
言別意通別言二乘通開一切。
述其不及經云如來有無量功德乃至云汝等說不盡。
及以復宗經云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
扶蔬蔬應作疎或作疏。
暐曄上羽鬼切下域輙切。
亦合證合應作引謂指我等今者真是聲聞引證文也。
利益妙後彼云因緣所生法即空是中上草小樹[5]樹等益即假是大樹益即中是一實事益。
四藥治見彼文四藥者即四念處也前三教念處是權法治見圓教念處是實法治見若治思惑者四藥亦三權一實準說可知。
權法少分前疏科經為四一又以他日是取意領先以權智久欲凝宜二見子憔悴是領久知方便是其玩好三脫妙著麤領久知歡三車四親教子作是領久知適願受行悟入當知權法有四若教作者但四中之少分耳又經中語諸作人是道品七科法也語諸作人是四念處亦七科之一耳非少是何。
具如前釋他日前文云化他權實之照名他又照權為他引此以證法也。
引論破小慈恩引唯識論證二乘以無佛性。
前釋尚總兩處領權兩處領實。
大意同前本迹同前本為智地迹為草木觀心亦同前引即空是中上草等。
示迦葉之徧領迦葉如餘八法界亦如也次云徧領一攝一切者是也下記中又云迦葉領[A47]已即攝一切以圓對徧即領教初阿後荼徧領無別。
驗領有窮語未及他。
十界各各自有因果各具因果性雖名為橫今辨七方便具了因種聞圓辨起故名為橫下記中云一人身中尚具於十況不具七一人既爾多人亦然。
七人各七七者所具法也如聲聞具緣覺菩薩法如下有上機之類若菩薩具緣覺聲聞法者如上有下機之類也先後相望者聲聞本法為先具菩薩法為後菩薩亦本法為先具聲聞法為後餘五各具及先後亦爾此亦名竪也若七人各一謂聲聞小菩薩大亦名為竪此七單論。
七人傳入七人入實傳入則自淺之深入實則捨凡入中或捨偏入中下文云人有橫竪者深淺則竪入實則橫是也。
具對諸法一總名諸法二五乘七善三五時及佛能被之法故名諸也以諸法中各對一實一實即一地也一地總貫下文之一實故云耳。
疏攘彼受此攘汝陽切以手禦物曰攘又揎袂出臂曰攘今謂推去彼而受此。
初有人初字似誤寫在此。
其理不成經意本以一地譬一實理古人繆以賴耶中含藏種子用譬一地故云其理不成。
對五陰世間初有人之初字合安於此句之上云初對五陰等。
而謝俗子謝者不可及義。
如玄文釋法中彼引經云淨名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華嚴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謂心佛生三是差也心佛生一是無差也。
橫竪例知即空故竪即假故橫雙照空假而橫而竪雙非空假非橫非竪。
關中唯遠生公見經中聚砂成佛道便謂聚砂不受人天之近報即遠達佛道非矣。
中越三人藏教緣覺及通教二乘。
一者善體七方便善體是性故。
體性具存權即體內三千實性。
各對諸乘四倒三道障人天六蔽障菩薩四住障二乘五住障別圓人。
一藥一病具對十界阿伽陀藥有空假中所病理惑亦三惑異藥病竪對十界可識。
習因報果二義各別山川本喻報果古用譬習因非矣。
疏約心論法法謂法塵也故記中約所緣以辨心本是一因緣六塵遂成六識若約法論心者若無六塵遂無六識。
洿字本是哀都切今記主為合用窊字遂作烏華切下[1]注字並烏華切。
涇渭㶚滻澧澇並如字。
與彼陰入不即不離涅槃經中五陰神我謂之六法以六法與正緣了不即不離輔行云不即故非不離故是理具故是本迷故非。
間糅下女救切如今家第六義他移在第一又將山川溪谷中之土地合在三千中明此是雜糅。
經一切智地釋論問曰一切智一切種智何異答有人言無差別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
陰廣質大圓佛中道之質大妙應十方而陰廣。
陰狹質微權佛證真而質微但應六凡而陰狹。
無電無雷之雨藏通二佛所說之法。
無雨之雲下疏中云應身不說法如須扇多及多寶佛以此雲不含潤故。
不須用華嚴中六天四域彼經[2]婆竭羅龍王降雨六天四域形色不同他化如天香華化樂如詹蔔兜率如摩尼寶夜摩如幢蓋忉利如如意珠四天王如甘膳北俱盧如瓔珞東勝身及西牛貨並如薝蔔南洲清淨水彼喻菩薩中道無作妙用。
只借阿含為譬但用經律異相電師鬪及五事無雨為譬則[A48]已。
從所顯能草木是所雲雨是能草木既異雲雨亦別。
以心所當之十心數中有定慧二。
習報因等諸論謂毗曇與成論等也論云今生煩惱起名習因成業即報因後生煩惱名習果若痛名報果若出世因果者如二乘人無漏法起酬於習因得是習果但無漏非牽生法故無報果。
彼六蔽度止觀云檀發相者若於坐禪中忽見福田勝境三寶形像等皆是報果發相次都不見諸相但心中鬱然欲行惠施供養三寶皆是習因發相乃是戒忍等(云云)次六蔽者若見三寶師僧父母形像憔悴或裸袒或寺宇空荒並是慳蔽果報相等。
三達宿命達過去天眼達未來漏盡達現在。
疏或時但合為五譬將第三合在世界土地密雲譬中。
疏差別配如上說如山譬菩薩五陰谷譬人之五陰等。
放光照地獄大品云如來放光照地獄眾生苦惱生齊六天又玄文中云苦除是果益生天是因益。
說方等經即婆藪仙事。
以此為例有漏無漏苦與樂例。
- 合無差別譬
- 一相一味雙合一地一雨
- 所謂下雙釋一地一雨
- 其有眾生下合草木差別二
- 初合眾生不知
- 二所以者何者舉能知人
- 一相一味下無差別意合一地一雨
- 其有眾生下差別意合上草木
- 所以者何下釋成兩意
今此中境三因三果三乃是約位竪辨若約竪論橫者境是法身中三因是般若中三果是解脫中三開為修六性三則多合為修二性一則少。
本有三道籤云清濁雖即由緣而濁成本有指要云從來未悟故濁成本有。
並由迷中實相果地依正融通並由眾生理本。
疏但不次第理應合地畢便釋地今却雙合雙釋。
釋籤第七彼云無明之與法性遍應眾緣。
起住二門有人謂住是真如門起是生滅又有云住性起修是修性門今恐起門指前佛種從緣起疏釋云無明為緣則有眾生起正教為緣則有正覺起此起通染淨也住門指前是法性法位疏釋云緣有染淨同以濕性為波故皆以如為位同以波為顯性故皆以如為相此住亦通染淨今此銷釋亦曲辨也或後來見起住二門別有所出則當去此。
疏句句例作差無差且如解脫者有差無差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無差即差也七種方便皆是一性此差即無差也乃至一離對七離一滅對七滅說差無差等。
通論理教具有三法一相則理性三法一味則教談三法若以吾亦不久自住其中合云至於三德而云至種智者從智取境故。
此三從別類種中低頭舉手緣因種三乘解心了因種有心作佛正因種望彼性種三因體同顯今類種三因從別。
若爾般若解脫等此唯問性類二法身也疑云若般若解脫有性有類二義不同斯亦可見未審性種法身與類種法身為同為異。
諸教諸界四教十界各辨性類難為具陳若四教辨略如記。
達分即為二解脫種達分者前五記云涅槃名解脫所修善根不住生死名之為達聲聞三生支佛百劫解脫之分名為達分即有餘無餘二脫也。
隱顯並別三德在纏名隱出纏名顯三皆在性則並二從修有則別前[A49]已具箋。
相體性三既通始末種通性類既徧十界則相等三法合具事理且如四惡趣相者則遠表不如意處體者摧折麤惡色心性者黑分自性難可改變乃至佛相即菩提相緣因為相也體者自性清淨心正因為體性者智願不失了因為性也此取玄文約十界事以辨若約理者相體性三只是三德始自地獄末至妙覺互融互攝如來能知。
亦應例知亦可以性類寄相等以說謂性相類相性體類體性性類性。
不必一念約事且辨果隔一念且辨因通。
或約三諦俗諦則差真諦無差中諦非差非無差也若約十界者九法界差佛果無差十界性同非差非無差。
對界為境多少不同四教明界如止觀中藏通七八別圓九十又藏通菩薩或六或七或八九十未斷惑故六入空故七八弘誓故九果滿故十果頭無人一切俱九以實形權一切七八開權顯實一切俱十今以三慧寄界以說大略七八為少九十為多應說出之。
觀體巧拙巧拙從喻大論云譬如用針藥名為拙度用呪術者名為巧度亦如二度若用草筏名為拙度用方舟者名為巧度。
念等即能聞等以何法念即能聞何法思即能思何法修即能修當知以所聞為因念等及能聞以為所緣。
三境所聞所思所修。
境必從體得名因智故境。
體必從境立稱因境故智。
防自陀計不因體故境不因境故體自生也因體故境因境故體他生也體境相資共生也非相資者無因生也。
及成所為分證體名。
有無量名涅槃經云猶如涅槃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作亦名無為歸依窟宅光明等。
如云多諸名字大經云解脫亦爾多諸名字遂說百句解脫。
光宅諸文皆破三祇如玄義引光宅謂狹下短是也云菩薩伏惑未出三界是位下只伏四住是短等。
事理徧收事謂草[1]水理謂地雨。
疏不如長行開譬如合次第長行開合參差偈文開合齊整。
新經乃至尚非自報斥唐譯華嚴不善梵音謂若以遮那便同為一音則遮那是報也而不知遮那翻為徧一切處是法耳況他受用尚非自受豈可報是法身。
地上清涼[A50]清涼本是果報益耳如地獄八熱得涼風之類是也若疏中除九十八種熱惱合是中草益故記主指六根除見思熱與清涼同故云亦且。
百穀楊泉云黍稷麻豆麥是為五穀每穀各二十種是為百穀。
進退兩解三藏菩薩上草名進若木義可例於草分上中下是則小木者三藏菩薩也。
棄舊經論三藏菩薩四階成道出婆沙通教十地三乘共行出大品五十二位出瓔珞四十一位出華嚴舊譯菩薩四種不同近人混為一。
不可二木唯在三祇本喻通別菩薩耳用斥迷教者。
通別二解三草二木則別木開為三則通。
邊際定力俱舍云徧順至究竟謂從欲界入初禪次第至有頂復從有頂入無所有處得邊際名具如前[A51]已箋。
論釋義不正耳唯識論天親造若言令分段身延至變易或弘論師及譯論師釋義不當非天親𠧨。
住四位身若云三位則合人天若開人天并通別菩薩則四位。
餘三[A52]已有彰灼明文人天云漸次修行通教云求無上乘別教云度諸眾生皆不云最後身。
通別增長在昔調熟通增長今經開權別增長。
亦隨諸教二種雲雨三教果佛及因菩薩。
五百羅漢有七菩薩見解以不婆沙論乃五百羅漢所造七菩薩者本業瓔珞經佛告文殊普賢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善財童子汝見是眾中敬首菩薩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一菩薩所修三觀法門不。
瑜伽尚別亦不可小乘位行而判釋之。
開譬頌初[A53]已云汝等迦葉汝等迦葉本是長行復宗文也記云偈初耳。
先以日月譬用[2]歡佛智經云譬如日月光明照於世間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處若下處若香若臭諸處平等光照無偏如是迦葉如來應正徧知一切智智心之光明於諸五道趣眾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中為說正法平等而轉如來智慧亦無增減。
佛以瓦器譬之譬如瓦器等和土泥而用作器或有盛沙糖器或盛酥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惡糞器泥亦無異而物著其中隨所受量器則種種別異施設如是迦葉此唯一乘所謂大乘無有二乘及以三乘慧命。
若覺體等若覺諸法體等涅槃彼亦唯一乘無有二三。
說生盲喻譬如生盲作如是言無有好惡等色可見亦無有日月星辰可見時有良醫見彼生盲發於悲愍詣雪山頂觀察採藥或令盲者咀嚼或為針[A54]刺或與火灸或以藥物相和飲食和而與之時彼生盲以方便相應故即時得眼見日月等。
譬諸凡夫生盲者即是六趣流轉中住所有眾生等(云云)經中又喻彼生盲人雖得眼開未斷渴愛無五神通若得神通具諸功德五通淨眼者即是菩薩如盲得眼即是聲聞緣覺乘上所箋注並是略取笈多添品法華中文及至重頌文旨大同然經中先大乘次二乘與記少異。
授記品(此品畢持品並第八記)
業似先違昔得無漏業而不稟大化。
事似先違四攝同事故外現是聲聞。
須除通釋先違後順三乘皆然內秘菩薩方是別意。
由不退位至不退行淨名疏云見理方是不退位也住理不動能生眾善喻之如地因中得理有向果之義故云行也若三藏菩薩不退者三祇行行入暖頂忍即不退轉地若約數論而以忍法三品分三不退若旁成論約四念處為位不退煖頂為行不退忍法為念不退若通教者從性地至六地皆位不退七地為行不退八地至九地念不退別圓可見以彌勒沒實用權被訶。
有見須破能所未忘名菩提見思益云若有人計有得菩提而發願者如是之人諸有所作皆為邪行金剛般若云若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發阿耨菩提之心意云若有我人相者亦是菩提見。
所得記近藏通二教但斷通惑盡而得成佛。
生染著心三教菩薩纔得記[A55]已不知教權各生染著。
為顯衍門以圓為衍。
衍門破小義兼三教法華妙席豈有方便及三教四門可破耶然既曰開權須開一代故對昔以說。
應言現未但是文略經云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菩提乃至云爾時所化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此文兼現未。
疏首楞嚴有四種記密記者淨名疏云有菩薩心行未熟若聞受記心則放逸也然又彼經通四教若發心等三者彼經云通等三教外凡為發心內凡為現前八人并見地為無生也。
[A56]己知他不知發心自誓等經云未獲如來四無所畏發心自誓未廣及人亦復未獲善權方便(云云)自誓者如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類也既[A57]已自誓佛則記之但[A58]己自知之耳今恐於是凡位人也。
眾人盡知[A59]己不知經云發心弘普廣及眾生得四無所畏發心曠大有善權方便教化眾生此乃入聖位人也。
皆知者位在七地經云第七住地分別空觀不計眾生有染著想初發道心不生此念我後成佛度爾所眾生不度爾所眾生(云云)此一位人者如記中所示。
皆不知者未入七地經云未入七住不退轉地雖有善權方便信樂三尊供養承事諸佛世尊然未得如來無著之行未能淨佛國土教眾生(云云)亦在凡位中也。
遠者不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如來決遠者得決近者不得如此人等彌勒身是何以故此善男女等諸根具足不捨如來無著之行是故受決遠者自覺近者不覺(云云)經中云遠者自覺疏云遠者不覺或恐文誤或經本異。
近者不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如來決近者覺知遠者不見亦非眾會所能測度如此等人在菩薩位未能演說諸賢聖行今師子膺菩薩是也眾相具足不捨本法於無相法中不壞法性是故受決近者覺知遠者不覺(云云)經疏近遠語異準知。
近遠俱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眾行具足行不思議無量佛事超生死海至無為岸乃至云徧於十方無量世界作不思議顯佛功德今柔順忍菩薩是也。
近遠俱不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如來決近者不知遠者不見如此等人眾行未具未得善權方便雖復去離五欲之中未能備悉如來法藏今等行菩薩是也。
化道同故隱實示權。
此亦不然他人據論決定不與有人救之謂法華亦與記此亦繆救故云不然。
言根敗者迦葉即其人也淨名經迦葉聞不思議品[A60]已謂舍利弗言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乃至云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A61]已如敗種一切聲聞皆應號泣聲震大千。
引之不足現於身土誘引眾生猶尚以為法門未足。
如歡喜也如應作故。
破菩薩退為小惡對治中意似如方等中圓此亦不然如向文衍門破小意也。
疏此中授記亦用譬喻經云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饍。
經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魔名殺者今經何故護法此須權行以釋也薩遮尼犍經第二云南天竺國有大薩遮尼犍子與八十八千萬尼犍子俱遊行諸國教化眾生(云云)又云佛告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有諸外道尼揵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為欲示現不可思議方便境界何以故此諸外道等皆是住不思議解脫門故乃至不捨三寶教化眾生今經魔等頗類於此。
化城喻品
非化作故至具眾德大般涅槃體是三德故非化也無惑可破非禦敵也權實體冥理性即也一諦三諦具眾德也然疏從昔合記出今意。
通方義立機應合辨也若從名說先從機論後從能引。
在昔斥奪但云不堪淨名斥云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等文是也。
是極是化實即權。
是極非化權即實。
幼稚等文前疏中云二萬佛所教無上道大善微弱名為幼稚。
信解譬喻題通意別通權通實信解領四時則權領家業則實譬喻語三車則權與大車則實是知通說昔權別顯今實。
藥草化城題別意別說草為藥語城是化意在於實。
陳如記後方領陳如領解云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A62]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乃至以無價寶珠繫衣喻喻。
疏攢䏶攢在丸切恐非義應作鑽。
疏兩山是二諦立世阿毗曇云世尊說有大地獄名曰黑闇此中眾生自舉手眼不能見雖復日月具大威神光明不照彼邑諸佛出世大光徧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見住在鐵圍外邊名曰界外是寒地獄中間狹處八萬由旬以彼此世界名一鐵圍名曰兩山用表真俗修托事觀。
疏請轉滿教經云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與華嚴談佛慧同。
[1]諸轉半教東方偈云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東南方偈云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以三藏教初厭苦故餘兩偈意並半教語。
請轉對半明滿經云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即是方等改號四教勝進也。
請帶半明滿經云繫甘露法皷度苦惱眾生諸句大意同般若。
請廢半明滿經云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與方便品云佛之知見是同。
色無色般色無色般雖各有多種略但三根且如色般則生般為上有行為中無行為下又若上流則全超為上半超為中徧沒為下此色般也若無色般準俱舍云行無色有四謂生有行無行上流若生般乃至無行義分三根者準色般以說若無色天更分全超半超徧沒者準三根義。
具如玄文七種二諦中說說開合意也玄云但點法性為真諦無明為俗諦於義即足但人心麤淺不覺其深更開拓則論七種二諦二二諦更開三種合二十一種二諦玄文廣釋謂但二諦則合七二諦則開七二諦則合二十一諦則開。
應約四教五味以明開顯四種四諦以對四教如常所明五味者亦部中教有多少以判麤妙則三種四諦為麤醍醐開權一切俱妙。
疏寶雲經三乘毗尼諦緣度各通三乘如寶雲毗尼律法制身口亦通三乘。
具明所以六度一法二乘自行菩薩化他。
三脫對三念處止觀云性念處是直緣諦理共念處是事理合修緣念處是徧緣一切境法後證果時成三種解脫羅漢謂慧俱無疑也如次以對三念處。
具足事定觀練熏修。
經第四說法時如涅槃經云我初為五比丘[1]輔法輪次為耶奢富那五比丘次為郁伽長者五十人次為頻婆娑羅王無量人次為優樓頻羅迦葉五百人次為那提迦葉等五百人次為舍利弗等二百五十人轉輪彼佛二三四時與今佛小同。
十種六根六根各十加五眼之上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一切智眼成十眼也餘五例眼前[A63]已箋。
今遇王子從昔受稱。
六十聲聞修行凡六十劫初二十劫在資糧位第二二十劫在加行位第三二十劫方入見道位。
百劫支佛修行凡一百劫初二十劫聲聞資糧第二二十劫聲聞加行第三二十劫緣覺資糧第四二十劫緣覺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聖位。
今光明經一生十地最勝王經生身菩薩有一生超登十地既有虎狼等難故彼經佛說神呪一十篇每一篇護一地等。
若指他佛為平等者如前古師謂彌陀來此土著弊垢衣呼為平等意趣。
橫論土體與教相當以四教次第對四土則二二成橫。
竪論約土用教多少淨名疏云四教所化未斷有為即是凡夫或斷不盡即是聖人為此所化取於同居淨穢諸土若四教所化斷有為盡為此所化取有餘土若別圓二教所化斷有為盡見真中道無為未盡為此所化取果報土若圓教所化無為將盡為此所化取[2]最光土政此乃以四三二一教下多上少用對四土成竪。
見三得法戒俱舍疏云且見道位見前三諦於一一諦各得法戒二種證淨證三諦法緣彼起信有法證淨道起之時無漏戒俱有戒證淨。
見道兼佛僧疏云道是道諦也見道諦位兼得佛僧兼言謂顯亦得於法及戒證淨佛無學法是道諦攝緣彼起信名佛證淨成聲聞僧學無學法亦道諦攝緣彼起信名僧證淨故唯道諦在佛僧也見道諦時若約現行唯有法戒二種證淨言有佛僧者約得修說以於此時修得未來緣佛僧信故見道諦具四證淨。
法謂三諦全菩薩獨覺道疏云此所信法也謂若集滅全名法也於道諦中菩薩道及獨覺道名法以菩薩與獨覺唯有一人不成僧義名為法聖所受戒與現觀俱故一切時無不亦得又解云此明法戒通見四諦也。
信戒二為體疏云出體也以所信別故名有四實體唯二三寶證淨以信為體聖戒證淨以戒為體故體但二耳。
四皆唯無漏疏云四種證淨唯無漏法以有漏法非證淨故問為依何義立證淨名答證四諦理故名為證正信三寶及妙尸羅故名為淨離不信垢信名為淨離破戒垢戒名為淨由證得淨立證淨名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毉信法如良藥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淨故發聖戒是故尸羅說為第四要具前信此戒現前如遇三緣病方除故。
得法界二界應作戒。
前釋應方便譬喻品意以此二品並略二蘇故方便品云以方便力故為比丘說此阿含也便即云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此法華也譬喻品云諸子聞說三車爭出火宅乃至云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此鹿苑也即云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此法華也。
次釋應信解品五味具足。
雖有略頌等文此釋疑也既云三周等文各有長行偈頌何故法說於略開中更一長行偈頌故釋云非正開顯但屬釋迦章中即推世雄不可量乃至引之令得出文是。
雖云先智次教疏云於一切法下約教明開權顯實如來觀下約智明開權顯實雖有此二但合在述成中共為一意。
豈有大乘回向而齊小乘上忍因次以斥慈恩不明位次之非纔聞初地見道二地修道便謂地前十住以齊小乘煖位十行齊頂十回向齊忍而不知論中初地見道二地修道妙覺無學道乃是借三藏淺深名位以名別教菩薩位耳。
頂法仍退何能徧遊十行身通備知藥病周遊法界徧歷五道具菩薩行豈齊小乘頂墯位耶。
忍無出觀之文安能法界回向小乘忍位觀上下八諦念念相續無出觀時豈比回向十方化往回事向理普使群生登十地耶。
論中破外破小本論云悟者令外道眾生生覺悟故入者令聲聞小果入大菩提故是皆為一乘故。
七種生死至割二死於荒外七生死者一分段謂三界果報二流來謂迷真之初三反出謂背妄之始四方便謂入滅二乘五因緣謂初地[A64]已上六有後謂第十地七無後謂金剛心今破意者汝既自立七種生死釋五百義何故捨二而但用方便及以因緣足於三界為五百耶如汝所釋是寶渚之外更有有後及以無後捨而不用故名為割荒謂八荒亦四海之外亦荒服外[A65]已上並輔行文。
疏但取三種開為五百是開分段為三百足變易中間以為五百。
合反出流來向[1]皆雖異真妄同源故且合論。
疏六地與二乘齊功記云共行又云非別知是通菩薩也且不可以玄文借別名通用別第六地齊二乘也然七[A66]已辦地方通惑盡可齊其功今言六者八人見地同斷見故合。
又以二乘功齊以應作與。
大經三文下疏云一至菩提心二至菩提心三至大涅槃門下釋云菩提心是至因菩提涅槃是至果上智斷二德。
界內外教若剉若引五人者三藏界內教也得記者圓妙界外教也涅槃權說五人剉在席者法華實談得記引當機者。
牟尼說法蘊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若一槩同是俱舍應攝華嚴九會。
五百阿羅漢俱舍婆沙並是五百羅漢所造亦應是華嚴經中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四菩薩說住行向地同耶。
世品俱舍世品說成住壞空器世間等亦應是華嚴藏世界寶莊嚴同耶。
賢聖品明小乘七賢四聖及小菩薩。
定品明小四禪乃至邊際定。
智品明十智等[A67]已上並俱舍品目用小大不類以斥一槩。
論入不入開三教權名入圓道本妙不入。
有依無依俱行曠路煩惱中有菩提通也名有依煩惱無菩提藏也名無依是知兩教二乘名行曠路。
疏初業不愚於法初業謂四念處也在此位時知諸法空欲求作佛。
亦借二乘以判別位第九云眾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別聲聞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
皆云初發即是被接彼經云有菩薩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又云復有菩薩初發心即坐道場為如佛釋籤云初人元在通教乃至乾慧亦得義云與薩婆若相應若成別圓縱入初地初住亦得通為初發心也乃至別教為遊戲神通者以存教道讓證屬圓故也若入圓教借使住前亦得通名坐道場即是相似觀行為如佛以此出被接意。
淨名亦爾彈訶之時正當別接。
取小果者皆知真實彼經十仙一名闍提那乃至第十須䟦陀羅各執邪見佛皆開示俱為沙門故經中結益皆云得阿羅漢果等。
以文狹故不云二蘇。
若不釋此釋應作識。
但非故惱但惱亂之非下種義。
疏執三教取理三乘教耳。
知見得不菩薩得二乘不。
能詮因果詮因教詮果教有為無為準此。
意亦如向唯為果作譬。
經又復無水草水澄渟以表定草差別以表慧二乘無定慧則三百難過菩薩無定慧則五百難過涅槃經云無水草者喻不修習菩提之道是也。
疏九次第定無渠流初禪次第定乃至滅受想次第定從一禪至一禪心心無間如水在渠流續不斷故以為喻。
八解為浴池因修八背捨果證八解脫大論云背是淨潔五欲捨是著心若發無漏慧能斷三界結業即名解脫今昔欲捨故以浴池為喻。
五百弟子品
先標五百陳如記後即受五百記經云五百阿羅漢得受記[A68]已從此以標題也後一行半偈受七百記以五百在七百前故曰先標。
五百是數古人更立非數等句。
或助單半單滿如瓔珞經中西北方單半者經云演說此教開化一切人單滿者經云使我國土清淨無瑕此但單半單滿無復施開。
六度互嚴彼云若無互嚴尚不成密況復理耶何者如檀無戒不結善道無忍辱感報卑陋無精進形質尪微無禪便成散善無智不生無常猶如富人餘事並闕餘五度準說。
乘戒各三品互相交絡持上品戒則國無女人持中戒國集女人而無欲事持下品戒於人身中而有欲事若持上品戒好聞上品乘後以人天身於淨土中唯聞圓實持上品戒好聞中乘後以人天身於淨土中或聞通別持上品戒好聞下品乘後以人天身於淨土中聞說[1]若空中下二品乘戒各三準說。
十類眾生十善各四謂自行十善教他行十善洎見作隨喜成四十類。
大小緣別兩初不同身子於大通佛所最初稟大故今初周先開佛慧若阿若憍陳如最初稟小今因緣周方受記別故記主云大通佛所初結大緣[A69]已前歷諸味中並聞三教故知陳如稟小為初。
墯落二義前疏云一幼稚憶本戲處故墯落二都無識執物不牢故墯落初譬著五欲墯三塗二譬善弱謗大墯三塗文。
亦名智寶有二義脫一寶字應云亦名智寶寶有二義。
十種瑩治二十一云如摩尼珠具足十事能出生一切一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檀清沙四除垢乃至第十[2]墮意雨寶。
亦唯在穢有作穢土消文且三周結緣之機又何甞在穢土耶今恐穢字誤只是佛字迹中指大通為首上中二周結此。
經七佛進說云如儒禮七廟祖宗有願故但七耳又說云長壽天壽長八萬大劫若毗婆尸佛至釋迦纔九十一中劫耳以長壽天皆見故取言為易。
學無學人記品
如通序中疏云三藏中十八學人九種無學人通教至六地名學七地名無學別教中或就功用無功用記釋云功用無功用即約地住前後今此品三教學無學圓機俱發故得記時正當圓教功用無功用學無學之位也。
若約觀心者若通序疏中觀心者文云正觀中道不緣二邊中間即是無學能如是觀者是名無學。
法師品
單云憶持信受念持開可為二憶持乃單。
此別論下此應作次。
大經分九品前第四[A70]已箋。
如安樂行初釋四行別分自他者三業修止觀名自行誓願安樂名化他又俱通自他自行修四法勸他修四法須四行中修止觀者疏云若初心欲修圓行入濁弘經為濁所惱自行不立亦無化功。
中例可知前五後三既論通別後結品名當知四行亦應[1]知是。
前判通別次從通四前別者三業自行誓願化他化也從通者修四行者通名法師品。
故知自他亦有通別指前五四三中之自他而為今二法中之自他。
別論各別四人自行一人化他。
通論互通自軌化他俱稱法師。
釋出其意魔本著有若諸行人心有所著則為魔攝若能了達諸法性空則魔不得便謂魔界如佛界如等。
五行攝一切行且如戒聖行則攝大小乘戒定聖行則攝大小乘定慧聖行則攝四四諦之慧又天行攝一切理梵行攝一切慈悲病行攝一切滅惡嬰兒行攝一切生善又攝七科諦境及七諦智等。
十乘十境橫竪徧收十乘橫竪者輔行云如不思議境窮實相底名竪包十法界名橫發心上求名竪下化名橫又上求下化名竪依境發誓名橫安心徹理名竪六十四番名橫破徧惑窮名竪諸門相望名橫通至寶所名竪檢校塞著名橫道品至後名竪品品相望為橫正助至後名竪法法相望為橫次位至極名竪位位徧攝為橫安忍進後為竪違順相望為橫無著入住為竪離似三法為橫又總論者在一一位十自相望為橫一一至極漸深為竪等十境橫竪者橫具橫不具竪具竪不具例如發四禪至非想是竪具至不用處是竪不具發通明等是橫具發七背是橫不具又發初禪至四禪是竪具三禪來是竪不具又初禪九品是竪具八品來是竪不具又一品五支足是橫具四支來是橫不具例此可知輔行釋云通明背捨名橫法者以禪望禪名橫又初禪中有根本味淨等法名橫言七背捨名橫不具者滅受想中闕此一故(云云)欲略說者初陰入境不論橫竪次煩惱中利鈍使足名橫具利鈍中單複訖至無言名竪具病中四大五藏及鬼魔等名之為橫相生相刻名之為竪業中蔽度相對名竪蔽度彼彼各自相望為橫魔中三種名橫先惡後善及墯二乘名竪見中具起外及佛法名竪四句四門名橫慢中謂得諸禪名橫謂得初果乃至四果名竪二乘中四諦相望名橫因緣相望名竪又四諦中二二相望及因緣中以智望境亦名為橫菩薩境中當位自行名之為橫三教相望名之為竪。
及破徧中橫竪法門竪破徧者無生一門徧破一切若解阿字門則解一切義竪破見假思假及塵沙無明等假橫破者如中論八不謂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若深觀不常不斷即入無生無滅義若無生門觀陰界入次第不次第乃至三障四魔者餘不滅等七門亦復如是等破。
即向第三疏中第三約諦理起惑是今文三諦上起惑。
疏見聲聞畏禪聞菩薩擯辱畏禪者法師品云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擯辱者持品云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乃至云濁世惡比丘數數見擯出念佛告勅故皆當忍是事。
此中容用別時意趣攝論解別時意趣云譬如一錢為本收萬錢之利在他日也今此中聞一句一偈與菩提記成佛者亦在他日耳。
大師誦經觀法誦經法大略云夫欲誦經先觀所坐之座高廣皆有天龍四眾然後出聲誦經觀此四眾為是[2]寶有為先從想生四眾不有無我能誦是名空觀雖無所誦經而有經卷紙墨之字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從始至終名不可思議能作此解名為三觀一心乃至於誦經中滿足六度三因等。
經塗香般若經音義云塗香即濕香也。
音樂如前料簡中釋若使人作樂中云有出家內眾音樂自隨云供養者自思[A71]己行與何心俱只恐供養心微增其放逸長他貪慢敬想難成。
願兼於業玄文有願生眷屬業生眷屬。
四法師偈大論云多聞辯慧巧言語美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無雨乃至多聞有智訥口拙譬如無雷而小雨無學無智如小雲無雷復無雨多門廣智能轉人心行法心正如大雲雷廣注甘雨等。
疏不論福田濃瘠瘠應作塉謂薄塉也若作瘠乃羸瘦病耳。
八福田戒疏云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四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
一念十戒因緣所生法即不缺不破不穿不雜也我說即是空即是定共道共也亦名為假名即智所讚自在也亦名中義即隨定具足也。
從勝立名從圓釋信。
向以人為魚兔等注家以魚兔喻二乘人也昔二乘人與生身佛斷惑證真是同故曰齊功筌[1][A72]罤喻大乘教也今持詞句即是法身舍利精瑩不朽故曰等妙記主斥云雖詞為筌罤若不曰開顯還同阿含當知持今經者是同法佛共宿如其不然還與丈六生身齊耳。
十七名中約真之緣了等約真是修性乍分即真是修性體一分時常一一時常分故云全性成修。
與前小異對文別故釋方便品其智慧門疏云即是歎權智也蓋是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門從門入到道中稱寶道前謂權也記云此須以十地為道前妙覺為道中(云云)前以十地為道前今以博地為道前則使前文十地是今文道中故曰小異。
若止觀中復約四教第三云三藏不詮中道如乾土通教如濕土別教如泥圓教詮中道如水。
亦應具問遠近二意疏但問遠而不問近亦應問云今經何故去佛近。
臧否下毗鄙切臧善也亦通也否塞也由一除字便見其智毛詩云未知臧否。
未改時文慧皎法師後改所學歸天台師。
及將破義意謂兩真實顯兩方便除。
算砂入法界品南方有國名曰多聞有童子名自在主有十千童所共圍遶謂善財言我昔於文[A74]殊童子所修學書數等法即得工巧神通我因此法門故亦能療治風𤺛消瘦鬼魅所著又善別知眾生生善惡起三乘得道乃至十方一切世界廣狹大小及以名字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眾生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諦名悉皆了知。
說一切海法門經云說大海法開示佛功德海乃至云亦能別知波濤遠近水色好惡亦知其舡鐵木堅脆機關澁滑水之大小風之逆順等若有眾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必得入於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諸愛欲海能以智光明三世海能盡一切眾生苦海能淨一切眾生心海等。
赦體徧原原免也原人之情與免罪。
第三準例如以二不二為非二非不二之門由達二不二通至非二非不二由非二非不二起於二不二故二不二為非二非不二門。
更立二句三一皆方便為門及二不二皆權為門此之二門通至實否況一與二不二[A75]已是真實何得為門。
舉實以引之引應作例。
以性顯緣先修性合辨次修性各辨各辨中以緣顯性文旨可了若或以性顯緣者即是以自性即三之一能顯因緣即三之一名以一顯一又以自性即一之三能顯因緣即一之三名以三顯三。
以互顯不互以三顯一以一顯三名為互也以三顯三以一顯一名為不互。
車在門外豈可但云從限域出須乘因車而出。
與前兩釋四六兩釋同云門外。
疏皆屬此經即圓聞慧通達四種聞義結成三諦權實融通方是圓聞。
見寶塔品
疏四支徵注知荷反類隔切當取端荷切。
四度云見寶塔同結文有四耳。
翻名有無華梵不同有骨身無骨身之異並世界義。
更莚接影經中云更於八方變土以莚分身佛。
舍利時等時謂十二那衍劫供養舍利亦經爾許時故等。
證地師非地師若非是第一義亦非耶今但非地師不非第一義。
化道別故報應二身居土各別又多寶不說法華與今佛別。
四皆屬圓第一記云因緣一釋若正宗中咸隨本文葢以開權故也凡四悉釋於別題以總一品經意今文世界言翻名有無者何蓋佛意被物現未兼益故爾。
若十若多如一百二十番權實者多。
八不歎佛論中歸敬序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法中第一。
入法方軌男子女人入室著衣坐座。
現未師弟因果現謂八部四眾未謂滅後聞經師謂處眾說法弟謂隨喜聽受說聽為因得記為果。
未關涌出古師謂安樂行去預為涌出菩薩說故下記中斥云豈得下方未出預云涌出所行。
前[A76]已具釋如云般若顯實與今開權左右義耳。
疏此品下十一品或謂十六是指壽量今恐是十八耳古人指在勸發品盡是身輪本迹。
前從彌勒問來前從者是從序品彌勒問文殊來至此一十品盡名口輪蓋三周開權悉是說法。
光宅惟忖之例釋惟忖中吹螺等作本迹二門序。
七聖財聞信乃慚愧今依淨名疏箋之聞者十地聽法如雲持雨十方佛法皆能受持信者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戒者十地所得真行經言唯佛一人具淨戒定者首楞嚴等定進者念念深入薩婆若海捨者常行捨行慚愧者慚第一義天愧佛無上行人。
疏是二萬里由旬有十六里四十里之別今依四十里計之。
攝法中說理惑智行位教。
復非所治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是小定耳。
疏皆不云是釋迦分身謂是分身於理何𠧨一往應身被於小機報身談於大法今經[A77]已前若謂分身則報應體即身若相即小法合融小法若融應預開權耶是故但曰千佛而[A78]已。
不必全同僧中法事若僧中法事者先須索欲若有如法僧事者憑僧傳欲至於僧中意謂送心達僧以表和合而免背叛之罪也故律云彼須我和今佛不同此。
塔開表權開應作閇謂閇表權開表實。
八萬之名不必全大彼引薩婆多云佛為眾生始終說法以為一藏如是至八萬又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此並小乘門也。
提婆達多品
疏身子厭之厭於琰切以神通使勞困。
以石山𡸠之𡸠作𢈹都回切謂撲物也亦作埠。
五並業障攝約處唯除北約人除扇𢮎此之三句是記主取論中語意結為句論中本云三州有無間非餘扇𢮎等𢮎丑皆切今引俱舍疏釋云於北州及餘道殺父母者皆無無間之[1]葉扇𢮎者梵語也新俱舍疏翻為生是黃門中一若舊譯俱舍但云黃門當知扇𢮎則黃門也疏又云除北州於餘三州唯女及男造無間業非扇𢮎等謂北州人雖殺父母無無間業以父母於子少愛念故子於父母亦慚愧心微無重恩故故無無間。
四身一語業殺父等四是身業破僧是口業也。
三殺一虗誑以五事舍羅破和合僧是虗誑。
一殺生加行以如來身不可害但得殺戒加行罪無根本罪。
無間一劫熟隨罪增苦增疏云初一句明時處次一句明苦增一劫熟者此無間中一劫受苦隨罪等者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陪重苦。
八比丘分二以為所破僧疏云破僧有二謂破轉法輪僧及破羯磨僧若轉輪僧唯在佛世也若羯磨僧通佛滅後若破轉法輪者以有佛故要須九人以八比丘分二四為正眾四為邪眾若眾極少猶須九人若破羯磨僧者故須八人多亦無限謂一界中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限又破轉法輪唯瞻部洲若破羯磨通餘三洲。
殺住定菩薩百劫修相好人。
奪僧和合緣僧資具等[A79]已上俱舍頌並取疏文箋之。
疏不妄語是檀與人實語。
不捨於離謂離攀緣心相續不斷故。
六之與十開合不同六加方便及[1]顯力智成十禪開為二禪有願智開願度有神通開力度般若開為二般若有道種智開方便度有一切種智開智度。
若校量過恒沙身金剛般若云若以恒沙身命布施若人於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其福甚多。
序中橫見經云或有行施又云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又見智慧深固又見未甞睡眠又見具戒又見住忍辱力。
文殊引古經云或有諸比丘精進持淨戒行施忍辱等深入諸禪定知法寂滅相。
過去佛章六度甚略經云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
三菩薩行位不語行相經云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此三藏菩薩也又云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此通菩薩也又云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此別菩薩也此中三教菩薩不說六度行相。
舉五度為校量本經云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比前功德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前功德者謂聞壽量。
經果蓏木生曰果草生曰蓏。
踝戶寡切足骨也。
膞膓上布兖切應作臑若作膊乃是切肉耳。
萬字本作卍或作𭮄今以萬音卍也以佛胷前作此字梵語室殊靺瑳此翻吉祥海雲或只云吉祥乃萬德之所集也故曰萬。
髂枯駕切謂腰骨也。
髖尻上苦毗切下徒昆切尻應作𡱂正作臀說文云髀也。
兩肞肞應作𩑐釵音頥之傍也。
亦可釋妨非今文意諸經論多云蓮華化生若同今經應例開權耶。
經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既有三乘之名是說藏通無生忍不退轉是說別圓仍以四教配入五時同居明矣。
但是變見非謂改體此與釋論說似相違論云幻術之事是虗誑法法於草木誑惑人眼物實不變神通不爾實得變法使物實變如地有成水之理水有成地之義(云云)學者和融兩說使其理順。
足指按地等經云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嚴飾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乃至佛攝神足世界如故等。
疏南方緣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人天即時遙見成道轉法輪兩相也[2]苦餘六相彼土自當別見矣。
持品
二萬似為人二萬菩薩云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奉命弘經令物生善故。
八十似對治經中云罵詈毀辱皆當忍之以破煩惱。
摩耶賢劫經中翻為極妙瑞應經翻大智母。
豈得下方出未預云踊出所行疏歷五分法身餘一切道雖說定慧而得四事以自養活而於定慧亦不樂行乃至三十七道雖說亦不行等。
羅云之行密行。
空生之德無諍。
審如賓頭盧知七年失國西域優陀延王與賓頭盧少相友善王每至而賓頭盧不為之迎左右請王用治法王曰事訖[A80]已須吾復往異日王復至賓頭盧念欲不迎恐王害[A81]己墯於地獄念欲為迎慮損王福失於國位俄復裁之失國之重不甚惡道起愈不起宜初愈也乃送王七步王駭其無恒賓頭盧曰吾前慮王失位也今將為我害不獲其慮也王曰吾失國幾何對曰後七日當亡國七年。
稠禪師進否為王齊文宣王請稠入鄴為帝說四念處帝汗流毛竪後受菩薩戒斷酒禁肉放鷹鸇斷屠宰後帝至寺參覲稠處一小房不為送迎有讒稠於帝曰僧倨傲無敬帝因怒自來加害稠冥知之至夜先備牛車往谷口孤立道側須臾帝至怪問其故稠曰恐血汙伽藍帝下馬拜伏乃躬身往寺稠乃不受。
具五十法論中兩節初一節具三十四法初云一念不散亂二得諸陀羅尼三行慈心四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度七不捨一切智心八修習方便智九攝取眾生十成就眾生乃至三十四依法不依人如是等名為出家菩薩比丘利益事應生隨順阿練若法第二節具十六法論云定王經中佛為阿難說蘭若比丘住四法一遠離在家出家二讀誦深經三引導眾生使得阿蘭若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復有四法一乃至彈指頃於眾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應一時使睡恨覆心三於一念頃不應生眾生想四於一念頃不應捨菩提心復有四法一常應閑坐不應聚眾二常樂經行三常觀諸法無新故想四不應離空無想願法復有四法一不行世間禪而修四無量心雖修悲心而不取眾生想二雖行慈心而不緣眾生雖行喜心而不貪樂雖行捨心而不捨眾生三自見身有四聖種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聞如所聞行[A82]已上共五十法既是祖師垂訓之言因略錄之以為修蘭若者龜鑑。
十二頭陀各具十法論中頭陀品所出名目與前第二籤中引輔少異論云一蘭若二乞食三糞掃衣四一坐食五常坐六食後不非時食七但三衣八毳衣九隨敷坐十樹下十一空地十二死人間但三衣有十法者一三衣外無求二無守護苦三所畜少四所著為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輕便八順蘭若行九所住無顧惜十隨順道行餘各十廣如論文。
人有五去文疏中云人有五謂身善等是與忍辱相應。
三雙善者準單思之左捉右舒取於淨者喻口意善涼身止渴喻身意善膝跪手憑喻身口善此準喻也。
經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罵法有二謂善惡也罵人為佛輕之甚矣十[1]謂律云惡罵法有三初面罵者言汝是除糞人家生等二喻罵者言汝似除糞種等三比罵者言我非除糞種乃至我非販賣殺牛羊跛躄人等善法罵亦有三種初面罵者言汝是阿練若人乃至云汝是汝坐禪人喻罵者言汝似坐禪人等罵例知今經中言汝是佛為輕慢者即善罵中面罵也故安樂行記中云似善法罵亦此類也。
疏一入少分法入中有二種法一心法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法二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并三無為法今之罵聲是不相應行所攝蓋是名句故也記中行蘊是五蘊中行蘊處是十二處法處界是十八界中法界皆罵聲少分。
聲界有八有執受無執受有執受者論云心心所共所執持名為執受如苦樂等因執痛癢當知苦樂是心之所執受因生三受故名執受眼等五根乃是大種所造因茲發聲此名有情也如爪髮等並非心及心所等之所執受名無執受此非有情也言聲有八者謂有執受中有情名非有情名各有可意不可意無執受中有情名非有情名亦各有可意不可意是故成八也有詮表者謂名句等無詮表者謂風河等今以記文難曉又畫為圖云。
- 有執受四
- 有情名記云眾生語聲有二
- 可意謂讚詠等有詮表
- 不可意謂訶罵等有詮表
- 非有情名有二
- 可意謂柔軟彈指等非詮表
- 不可意謂驚眾拍手等非詮表
- 有情名記云眾生語聲有二
- 無執受四
- 有情名有二
- 可意謂化人讚詠有詮表
- 不可意謂化人訶罵有詮表
- 非有情名記云風林河等
- 可意謂琴瑟等非詮表
- 不可意謂爆擊等非詮表
- 有情名有二
有詮中讚則可意罵則不可意若拍手等雖無讚罵亦有可意不可意例思可識。
形顯受等罵形不罵顯罵顯不罵形。
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三
校注
[0535001] 躬疑射 [0535002] *若疑若(若ハ本文ニ苦トツクル。[○@編]) [0535003] 恩疑思 [0537001] 兔應作免 [0537002] 賦應作賊 [0539001] 寶疑實 [0539002] 畢疑卑 [0540001] 觀當作歡 [0540002] 王疑主 [0540003] 轂當作穀 [0542001] 純疑鈍 [0543001] 皆疑背次同 [0543002] 異無對字 [0543003] 異無求字 [0543004] 寶疑實 [0543005] 剩一樹字歟 [0544001] 注疑洼 [0544002] 婆疑娑 [0546001] 水疑木 [0546002] 歡疑歎 [0548001] 諸疑請 [0549001] 輔疑轉 [0549002] 最疑寂 [0550001] 皆疑背 [0551001] 若疑苦 [0551002] 墮應作隨 [0552001] 知疑如 [0552002] 寶疑實 [0553001] 第疑罤 [0553002] 竪應作堅 [0554001] 葉應作業 [0555001] 顯疑願 [0555002] 苦疑若下同 [0556001] 謂疑誦【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9 冊 No. 597 法華經文句記箋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1-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