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二
方便品
前之二釋至及別地前二乘密入地前顯入能通方便有斯二類若法用者且語前三教各臻極未合早談二乘地前有顯密入實者也今言前二者通前舉耳。
三語三語出涅槃經云隨他語者如把吒羅長者謂世尊言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非一切智人(云云)佛答云我實知幻知幻因知幻果報隨自他語者如一切世間智者說有我亦說有智者說無我亦說無又世間智人說五欲樂有無常苦無我可斷我亦說有世間智人說五欲樂有常我淨無有是處我亦說無有是處(云云)隨自意語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
文相別故既不捨偏修圓又不即偏修圓如是乃是偏法自立故云也。
二蘇三教略不語華嚴者二蘇別同。
約味比決乳及二蘇破修俱麤相即本妙若開權[A1]已破修俱妙。
正本名即但以權名代方便名今體即者體外方便即體內權體外權法即體內方便也。
不暇破其在方等前大集經云如來成道始十六年仁王經云如來二十九年[A2]已為我說摩訶般若若然豈方等經在般若後。
內照外變且引仁王以類其諸言內照者經云有無本自二照解見無二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言外變者經云世尊為諸大眾現大神變一華入無量華無量華入一華。
三三四一光宅云照三三為權謂三乘各有人教因三而在昔無果故三三俱權況復四一但立因一果一而不立理一。
昔妙覺方常昔應作指。
疏半滿四宗菩提流支立半滿二教謂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後皆是滿字教佛䭾三藏立四宗一因緣宗指毗曇二假名宗指成實三假三誑相宗指大品三論四常宗指涅槃華嚴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半滿四宗玄文具有文理斥之。
向以通辨指疏中云初二慧令生信次二慧令生解次二慧令化他後二慧是果之文。
疏教智亦然隨理轉。
八地通扶習。
三假對塵起念即因成假前念後念次第相續即相續假待餘無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此正報耳況復依報有三。
橫竪間雜四教傳傳修入名竪受接發習不同名橫。
大經指法華為極彼經云是經出世如彼果實多所利益安樂一切能令眾生見如來性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受記別成大果報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尚無前二一者三為方便二者三與一俱為方便。
破亦準前徵人及處汝又言三一為二兩非為不二二不二皆方便今應徵云為是何人若聲聞人聲聞何甞以二不二皆方便耶若菩薩人菩薩自處處得入何必併至今經耶若徵處者為在何處方等耶法華耶。
身之四句一者身方便身真實二者方便真實皆方便三者更對兩非四者方便真實為二非方便非真實為不二二不二皆方便。
大師以三昧為枝條枝條者本他人繆立也故記主斥云鹿苑可爾二蘇如何今云大師者恐脫兩字應云大師為漸其以三味為枝條文義方顯不然則大師自以三為枝條非謂矣。
醍醐為歸本他人攝法華枝末歸華嚴根本故以法華為歸本法輪義例中云近代判教多以華嚴為根本法輪法華為枝末法輪。
根本兩分夫稱本者其根須一華嚴兼別本義不成也。
攝歸方一攝歸法華純一方本。
法華不關華嚴難轉計也他云法華亦可為本猶終不如華嚴以頓為本耳。
三智照三諦境一切智照真諦境被聞真之機乃至一切種智照中諦境被聞中之機今經開權智諦機三一切俱妙。
本行之源依次疏釋亦盡美矣猶疑倒寫今詳一切智地是本行之源如云一切種智而為根本無量功德之所莊嚴是也皆實不虗是化儀之宗壽量品云如來演說經典為度眾生或說[A3]己身或說他身或示[A4]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虗(云云)本迹化物之儀皆悉如是依次釋畢義既盡理更加此釋亦不害文。
機徧法徧界如機圓權實法妙。
理徧事徧本寂變造各具互具。
橫竪顯密教橫時竪諸益不同。
方謂一人一行四一名方以人攝一切人乃至教攝一切教一一無非法界性海故曰非局。
遠教法華超八。
開施出沒若云一切法權三句俱權是名為出無三句之名為沒餘三句亦如是。
盈縮行藏複疎出沒。
不違諸法乃至入諸法違受住入次第以對四句應說出其意。
二名字趣舉經中能詮之名。
二心法趣舉所詮。
況初三總釋皆冠十雙且如圓事理一雙以三冠者法用事理以相破釋之能通事理以相修釋之祕妙事理以相即釋之乃至法用悉檀能通悉檀祕妙悉檀亦如是法用等三更冠八門是則門門皆法用能通祕妙。
是我方便迹門文也本迹雖殊方便義一。
不同光宅判句前經中欲說大法等五句光宅判云初後二句是法說中間三句是譬說欲說大法是略開三顯一略開近顯遠演大法義是廣開三顯一廣開近顯遠等。
以教為因嘉祥釋佛種從緣起謂以教為種他云一乘教菩提心如來藏下記中斥云教但是種緣。
亦不同他三四等光宅三三四一之義。
具如事理不二門凡二說一云用色心分事理色屬事心屬理如云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乃至云二諦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色心不二即事理不二也此談事理彼語色心既俱境妙故得用今事理之名替彼色心之稱一云七科諦境俱是實理實理何在在於妄念故彼文云總在一念別分色心色心理也妄念事也與今文理實何在在心意識其義是同二說少異。
死尸之譬涅槃經云如人乘舡入大海中其舡卒[1]壤無所依倚若依死尸得到彼岸十雙之權皆可尸喻。
修性不二門逆為皆性成迷縛權也順謂了性為行脫實也。
借權例顯二觀之文瓔珞經云一從假入空觀名為二諦觀二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二觀以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疏正觀入住仁王經釋入住義云入理般若名為住。
具如染淨不二門彼云無明之與法性遍應眾緣號之為淨與今文立一切法差降起用是同雖引染淨且用染義耳。
自他俱有漸頓自小傳入者漸創初習圓者頓此自行漸頓也化他例知。
疏種種欲種種性相憶念下疏中釋云頓漸二機樂欲不同世界也根性正為生善為人也憶想者內外凡修智慧第一義也修行著愛宜對治。
體用體用開合通別三雙如何一往體用約佛開合約教通別約益又漸通三教通者從衍門去也故得云前半在初今半在後等。
論文合在阿含義中論云甚深有二一者證甚深二者阿含甚深證甚深有五如疏若阿含甚深者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者謂一切種智義故如經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智慧門謂說阿含今記中以脫對縛乃是縛脫權實以其文是阿含甚深中義故云合在。
論於阿含若小乘經翻名者梵語阿含此云法歸長阿含經序云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若例小乘亦取大乘包括諸法故天親以大為阿含也下疏文云阿含者此須開拓諸教記云開論一句如向諸教各有諸門。
復立如來四種功德論云如來成就四種功德能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往成就如經如來成就種種方便謂從兜率天退乃至示現入滅二者教化成就如經種種知見謂示現染淨諸因三者功德畢竟成就如經種種念觀謂說諸法因緣如法相應四者說成就如經種種言辭謂四無礙辯為何等眾生能受為說記中云因果權實是往成就者蓋兜率降下八相成道是果故也若漸頓權實是教化成就者示現染淨是漸頓中所說法故也。
教化通攝五道變化逆順難思。
通中通十雙本通通復通四。
通中別分對四二四故。
百六十加根本。
有此自他一重謂隨自他一重也向[A5]已箋。
自他猶通若直爾分十為自為他及自他相對猶名為通故於十中更立三義為四二四者則一向別。
第三收一切教化他之法權收三教。
今復通前前四亦云非今所用以秘妙為能開法用能通為所開若復開[A6]已無非秘妙前四者指前四時二種方便也疏中但語取機不得及於物非宜之言記主取意乃云四非所用收義備也有遠取前文斥古中非今所用之言以消此中記文非矣。
圓及所入前疏中云法用方便非能入非所入能通方便能入非所入今經開畢法用是圓能通是所入。
前是教別而法有總別教別者四教也法總別者教教各有自他等法是總而自他中各具十雙權實法別。
今是教總而法別疏中有三總一通別總二通藏總三三教總此為教總也若法別者初通別照隨情智二諦乃至第三三教照隨情二諦等者此為法別也舊以被接為法別義紆。
由他不定三教機。
仍是別相自他含中之真為自二教之俗為他以通別合論別云別相。
門戶別故前文以三方便歷五味尚為通總今以十雙自行等三備收五味見門戶又別。
應更複釋前諸方便並非今意應例前云自餘或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非今意。
多少廣狹本門十妙俱多為廣迹門十妙俱少為狹且如本因妙者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因也若十六王子覆講[A7]已後所有諸因非本時因以本時因為多廣以中間因為少狹乃至第十本利益妙者本時業生願生神通生應生等眷屬八番十番俱妙迹中數數唱生至今日寂場[A8]已來四教等益俱麤亦以本時八番十番利益為多廣迹中五時八教諸番利益為少狹其餘本果妙本壽命妙等八多少準說。
後得智大般若經云當知出世般若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得能證世尊證得二義復有何異天王當知出世般若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彼智通達故名為得。
疏履歷法緣所入妙定之法所被妙機之緣。
廢會開覆約教論廢說法妙也約會論行行妙也正就約理論開境妙也權巧多端論覆位妙也。
破三顯一破三權情而顯一智此用智妙。
住三顯一以異方便助顯實相此用感應妙。
住三用一示住於三而欲顯一是弟子權門眷屬妙也。
住一用三既證中實願說三乘用利益妙也。
住一顯一以實智化如一味雨此用乘妙。
住非三非一顯一是法不可示非三也諸法從緣起非一也此用神變妙。
疏驚忤忤音悟逆也論中作窹謂佛入定無能驚窹。
又以四悉釋自在佛入三昧動不動異世界自在也從實智起為人自在也佛自在力能除惡故對治自在也佛不離定第一義自在也。
論中初有眉間亦然俱舍修不淨觀有三位初習業位中觀於眉間如針縫計漸漸爛壞都是白骨等[A9]已在前文箋釋三位略備。
若緣現量眼觀耳聽鼻齅舌甞非是落謝五塵屬於[A10]已往故今名現。
並名在法身法身下脫一地字應云法身地。
廣分能所識不識前疏中法用方便非能入非所入能通方便是能入非所入祕妙方便是所入非能入祕妙是識法用能通是不識。
疏由懷疑感由應作猶。
以無佛智為門只有方便智入佛智耳或作第四句實門入權者則中道雙照二諦也。
先[A11]已入中在昔入者。
及教智行理教門者若大品四十二字也智門者如今經其智慧門也行門者如釋論明菩薩修三三昧緣實相理理門者如大品中無生之法無去無來。
阿含言教為門天親解智慧謂阿含教如前疏中阿含開八示現等。
今得入故故若得門第二故字字合作入應云入若得門。
恐未盡理實智豈無名稱耶加勇猛者見自行權。
逼增上慢經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若不信是法無有是處此是逼令發心。
四意趣梁攝論明四意趣一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四眾生意趣今文但闕用別義意趣之一耳。
他佛替此古師以無量壽佛用合長者信解品記云豈令彌陀隱珍玩服乃使釋迦著弊垢衣然當釋迦無珍服可隱彌陀唯勝妙之形乃至云若論平等意趣彼此奚甞自矜人不見之化緣便亂。
別時意趣釋記聲聞他人意云聲聞受記且是權說故攝論釋別時意趣云譬如由一金錢營覔得千金錢非一日得千由別時得千如來之意亦爾以一金錢為千金錢因([A12]已上正文)聲聞雖記意趣終別。
意樂意趣釋本迹古以佛現塵點壽命者是為眾生意樂故爾若佛壽命未必如此長遠。
至雙結中權指因者疏云自行之權道前方便等也若以諸佛二智義兼因果豈可釋迦二智一向從果也果因從尅亦須兼因故至結中再指因者則使釋迦二智前標釋中亦兼因也。
分文前却權智在先。
本迹開合自他不同諸佛二智體同是合釋迦二智功用有異是開諸佛先本是嘆實釋迦先權是嘆迹諸佛先自行釋迦先化他舊解如是本迹等三義非矣豈諸佛與釋迦二智有異。
互辨在無在應作有古人三意互云有無。
各立事譬譬文或闕三藏有門譬云我人眾生如龜毛兔角並不可得(云云)其餘三門無譬但最後總云如城有四門會通不異通教有門中云一切假實從無明生無明如幻所生亦如幻空門中云如幻人與虗空共鬬雙亦門中云見一切法如鏡中像見不可見雙非門中云觀雙非二見如鏡中柱最後亦云四門清涼池別教有門中云弊帛裏黃金土模內像空門中云迦毗羅空雙亦中云如水酒酪瓶不可說空及與不空雙非無譬圓有門中云因滅無明即得熾然三菩提燈空門中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雙亦者如一塵中有大千經卷雙非者觀幻化見思即是法性文在第六從入空文中。
本論略舉漸中初後論云如牛有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明大乘無上諸聲聞等亦大乘無上也。
仍闕云乳譬十二部疏中只舉能譬不合所譬。
玄文亦以乳對小引經云凡夫如乳菩薩亦爾以菩薩自證力弱故同凡夫全生如乳。
預分兩端深寂之法不可輙說而止之者一令當機者生欣慕故二令退席者不起謗法因緣故。
以初文離二止而嘆之是嘆而兼止。
境智行位自他境體在名字智行在五品十信登住[A13]已上所修境智自行若滿必須化他今並揀之局取境等在果佛。
凡聖始終逆順六凡四聖始於名字終至等覺逆背順向並名境界今並揀之唯取果佛所入境界。
對果兼因成就等四皆在於果若不成就等言義兼圓教等覺[A14]已還又兼三教三乘皆名不成就故云及諸權故。
法華之理本本迹二門能開之妙。
諸教之端首四時三教從一乘出。
釋義之關鍵關戶樞也鍵宮鑰也謂要處也如釋事理二造全指心性故云不解今文如何消偈。
發心之机杖机可憑杖可䇿謂有依倚義也以實相無作如依境發菩提心。
權謀之用體隨機利他事乃憑本本謂一性。
迷悟之根源逆謂背性成迷順謂了性為行。
果德之理本果地依正融通並依眾生理本。
一化之周窮大通佛種中間成熟今日方脫事圓理圓能事畢矣。
五時之終卒五十餘年大事因緣佛意方足。
以銷諸異得此甚深境界該括十義以見二十八品及諸圓經亦未常不是談實相處。
五百所集三祇菩薩是五百羅漢婆沙論中之所說。
自歸佛道慈恩謂定性聲聞今佛性[A15]已滅待自歸佛道法華開會非會此人。
亦乃菩薩空談經中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亦應佛性永滅法華不會。
疏略不牒章總標權實章云諸法實相及次牒權章乃云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光宅之意若準牒權更須牒實云所謂實相如是因等。
疏故以體為名欲是縛著體是實理由得實理能赴眾欲故沒欲名體。
約前八力釋處非處善果報為處惡果報為非處乃至究竟涅槃為處變易生死為非處如來悉知諸法因緣果報見一切眾生以業力定力根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知昇沉受報有處非處之別。
疏釋論三十一明一一法言法者而未知是何等法也故檢論以示之而文在第三十二卷中大品云欲知諸法如諸法法性諸法實際者當學般若論釋云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各各相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各有相實相者各於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有過失等乃至云一切諸法皆歸法性名為實入處名為際復次一一法有九種(與今文同)論文結云諸法生時體及餘法凡有九事言有法者譬如地法堅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解識解如是等法名為如是如經中說若知於無明因緣諸行常如本法法性者是為九法中得實際也(云云)論中只釋有法一種耳其餘有體至開通方便等八種法論並不釋若詳論中釋經諸法既有無明因緣等言是指陰入等法因造作得。
疏各有限礙根大等法各各不同各為限礙如十界中凡聖之相相相有異。
疏各有開通方便如論各於相中求實不可得皆歸實際名為開通如經本在末中末在本中皆悉究竟等。
從師為名達磨鬱多羅此翻法救又翻法尚師資同名。
但引合文以佛自行權實為合用此化他故名離。
因果善惡至依正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可作因說一切諸佛本來作因不可作果說具性惡法不可作善說具性善法不可作惡說具俗諦理不可作空說俗諦體融不可作有說圓佛果滿不離二乘不可作大說二乘即佛偏法相常不可作小說六凡四聖上下互具不可作凡聖說從頓開漸漸無漸相收漸歸頓頓無頓相二法體即不可作頓漸說約施論開佛意本妙約廢論合非適今也今昔泯絕不可作開合說能觀之心所觀之法能所名別體本不二不可作心法說一念三千不分內外不可作依正說。
談法界者清涼法師華嚴經疏云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有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事理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
在迷在因九界之佛在因而迷。
通悟通果等覺[A16]已還佛果在悟。
論云成就不可說盡此文寫誤本論云無量種成就說不可盡如經云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故([A17]已上正文)以彼正之見今文語是倒。
三相生異滅。
又撮第四入第五中三乘之人指五陰等是苦集法為斷苦集而修道品。
復指苦集全是定慧苦集即中非二邊亂是定分別苦集三智具足是慧。
論又云復有依說論云復有依說法。
常必具四法性色本具四德故不可敗壞。
四兵謂步馬車象西域記云象則被以堅甲牙施利距一將安乘授以節度車則駕以駟馬兵師居乘列卒周衛扶輪挾轂馬兵散御逐北奔命步兵輕捍敢勇充選負大鏀執長戟持刀劍前鋒行陣。
疏無義饒益不思教旨故無義饒益不觀苦空等故無法饒益不具足持戒故無梵行饒益。
淫祀禮記云鬼不歆非類非祖宗而祭者曰淫。
疏二佛合歎初歎諸佛權實次歎釋迦權實故以權實為合前文不爾初歎次釋後結故名為開。
此別仍合指世雄句也對上為別以無嘆等故。
非指權法乃是指自行實因之外助道法為他耳。
疏頌上行因頌釋迦因果也頌因者前長行云無量無礙疏謂是道前方便頌果者長行云如來疏中謂是從真如中來成佛。
大故知是實光宅經如是大果報經既云大知後四皆實。
大妙相望即相破相修相即六句也玄文云若佛在大乘微妙經典此相即句也大品云色非深非妙此經云一切法寂無大無小此相破句也大阿羅漢滅止妙離此相修句也豈纔云大便是實耶。
疏僉疑僉音籤咸也皆也尚書云僉曰垂哉。
由前略開動其執故執動句絕。
得益之者至須辨待時共有三十七字似誤寫在此以文勢義殊無來處或恐記主草本點抹塗注改易寫者不曉誤著此中況得益待時等言次文自有。
定心散心方便品第六十九云須菩提白佛言云何應知一切法廣略相佛言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不合不散須菩提言何等法不合不散佛言色不合不散受想行識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不合不散有為性無為性不合不散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云何有合有散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法與非法不合不散如是應知一切廣略相須菩提言世尊是名菩薩略攝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是略攝般若中初發意菩薩應學乃至十地菩薩亦應學等是門利根菩薩所入佛言鈍根菩薩亦入是門中根菩薩散心菩薩亦入是門是門無礙一心學者皆入是門懈怠少精進亂心者所不能入精進正念者能入([A18]已上正文)今詳經中若前云散心能入如上根利智不藉修定而為方便殃掘摩羅之類是也後云亂心不入即中下之機非禪不慧。
三種發心般若經云有菩薩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又云有菩薩初發心即能游戲神通淨佛國土又云有菩薩初發心即能轉法輪度眾生今家或對三教三觀等。
中中上下中品之中以中為正上下為傍。
處處有之法師品云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又云若聲聞人聞是經等安樂行品云貪著小乘囑累品云聲聞四眾藥王品云及聲聞眾等。
論云退大且依一途退大兩字寫誤應云論云決定此中五行記文只為他人依唯識三無二有之說謂定性聲聞無佛性不作佛故煩此救釋耳本論云決定人未與記記主謂今既通途被開豈不作佛但與退大者得記而有現未前後不同耳故知決定者未記且依一途。
義當斷伏或上伏無明中伏塵沙下伏見思若在般若密成別人則今經三根聲聞在彼會時斷通惑竟無明分三品上根伏三中伏二下伏一故即有異。
至第十五猶受向名世第一後離同類因作等無間緣引若法忍初心入於見道觀於欲界苦諦境有漏法者名苦法忍次起一剎那名苦法智乃至上界道類忍名第十五心此即初果向也次起一剎那心得道類智方名初果耳。
六十四番信行人散者以四悉檀說止昏者以四悉檀說觀法行人昏散亦爾此成一十六番又信法回轉一十六番共三十二番又以此法化導他人更三十二自他合論六十四。
釋惟忖中至後方得無生三周時尚有在品信位者。
第二中少二乘作佛始自今經菩薩領解梵文或有言少者菩薩少領解故。
況通經論唯識本宗經論也與通不同今言通者或通取方等部意。
亦未申難請則三番為通說則三周為別以通難別於事未允須知通說別說由根利鈍故曰未申。
三論師意三師各弘一論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羅什本傳云什在本國時廣求要義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論。
一往斥之若四念處中真諦之常此亦乃無常耳。
彼漫引之經云若不知常所有三歸皆不成就等(云云)若取四念處聞慧為初業此乃聞真諦初業也若往昔曾發菩提心此乃以知中道之常為初業。
大經[2]淨論之文經云如是眾生於佛滅後作如是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或不入涅槃或說有我或說無我或說四果皆得佛道或言不得乃至云或有說言有十方佛或有說言無十方佛如是諸雙皆云不解我意最後結云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文在迦葉品中疏釋云佛赴緣異說眾生不解致成諍論言涅槃者薩婆多據事明畢竟涅槃曇無德據理云不畢竟涅槃古來評云薩[3]娑多短曇無德長皆失佛意河西云畢竟是斷不畢竟是常佛豈是斷常乃是非斷非常能斷能常斷常不二也又或說有我等者數人明無我破外道之邪我曇無德明有假我破外道即離相續之假我又云真諦無我俗諦有我是皆不得佛意也又或說四果等者疏引大論問云聲聞成佛不成佛答此事非論議者所知若皆得佛道即是一乘後明不得即是三乘也又十方佛等者薩婆多明無僧祇明有成實一世界則無多世界則有也。
望今成過昔云不成今日云成。
望後逗小玄文云若留逗後緣復屬於施以權法不可以永廢故如涅槃中追說扶律義。
以大小教開與不開小教者中間取小及今世三時並未論開法華方開若留逗後緣仍屬不開。
徒援權典援者引也古師引唯識定性聲聞無佛性用釋今經非矣彼唯識雖亦天親所造彼宗方等權經故云無耳。
何位何時法華前時藏等偏位密入實者則知顯不入者則不知矣。
緣覺在小本問獨覺今云緣覺或舉同類或寫筆誤。
向無佛處興釋迦譜云人壽增至七萬歲時有七萬億辟支佛出現神通為世福田如是至八萬歲時彌勒下生。
或二十八婆沙應云十四何故云七答中有本有數不出七故但云七又七處生故謂人及六天又修七道故斷七使故言七使者一欲愛二恚三有愛四慢五無明六見七疑又總論生應云七人七天此十四也更加中有合二十八文在輔行第十記。
後之三人有行無行上流。
起欲界化十四變化如前箋。
所化兼二元是退大及創稟小者。
有時一法應無量緣如前箋引華嚴經中四諦有無量名者蓋應緣差別不同之類。
如喜根等有二比丘一名喜根一名勝意勝意持戒頭陀喜根但說實相遂告弟子言淫欲癡相即是實相無所罣礙勝意不信身陷地獄受千歲苦後生人中七十四萬歲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六萬二千歲雖出家為道常捨於戒喜根菩薩今在東方作佛號曰光逾日月如來。
更互主伴主伴有三義或以一佛為主分身佛為伴或以佛為主菩薩為伴或一菩薩自為主分身菩薩為伴釋籤云化主眷屬並以一身無量身互為主伴同而不同一身多身一多自在而覆其分身之說但云主伴相關又云彼華嚴經加四菩薩說菩薩因果能加但是迹佛主伴故不假集佛但云十方互為主伴仍不云伴是分身但云眷屬而[A20]已([A21]已上正文)若菩薩自立主伴者如無量壽經云大勢至菩薩行時無量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又華嚴經法慧菩薩說十住十方世界說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剛藏說十地亦爾既曰分身非主伴何謂。
路現路應作露。
必無以善而濫於惡縱如和須密多女以欲攝入所攝之人豈是下愚多欲等輩耶蓋是圓機可以從欲入正位者也不然可以一執手得詣諸佛剎三昧。
並越二途蓋記主同時有弘教者而未除口腹之欲故此譏之以誡後昆不可以善濫惡以惡濫善。
惑阿難時亦說中道如來涅槃時阿難在娑羅林外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惱諸魔自變為如來像或說諸法從因緣生或說不從因緣生或說從因緣生者皆是無常或說是常乃至聞思修或說不淨觀出入息四念處四善根三空門無學初地乃至十住十二部經三十七道品等法。
而釋四句合云五句謂欲說大法等五也前光宅釋云初後兩句是法說表因果廣略中間三句是譬說欲說大法是略開三顯一略開近顯遠演大法義是廣開三顯一廣開近顯遠。
況釋四一不及光宅今文果一專妙覺。
以明入位初易後難涅槃疏引舊解云四恒從惑取解則難五恒從解取解則易六恒深細又難如仕至太尉則易乃至十六兩為斤並古人語。
五恒判在賢位乃至十地古人者未知記主指誰也若將今家別教為對四依者五恒判賢位則三十心為初依六恒十二分則在初地至五地為二依七恒十四分則在六七地為三依八恒十六分則在八九十地為四依若彼疏引冶城開善釋云九恒皆初依位熙連至二恒是初心習種性三恒至五恒是中心性種性六恒至八恒是後心道種性乃至章安斥云何關佛法。
章安云三十心是初依五恒也彼疏云今明熙連至三恒為初依一分八分為二依十二十四為三依十六為四依此章安正釋依義。
今判四依須約四教玄文云地前為初依初二三四五地為二依六七地為三依八九十地為四依又三藏四善根是初依初二果是二依三果是三依四果是四依通教準說圓五品十信是初依十住二依行向是三依十地等覺是四依。
折小小即三藏或以圓折或三教折圓折者如舍利弗於林中宴坐淨名居士訶云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疏云不趣佛慧但[A22]斂念入定身如槁木心若死灰而[A23]已若不思議定有體有用故能不起滅現十界威儀或以三教折者如經中目乾連為白衣居士說法淨名訶云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等(云云)疏云是用衍門三教別破目連三不當一者外如法相說內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說法不當道理二者外解根緣內善知見佛得無罣礙是用別破三者外慈念眾生內念報佛恩是用圓破。
彈偏以圓折三教之偏如經中彌勒為兜率天子說不退轉行淨名訶云世尊授仁者記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又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乃至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疏云方便菩提無人有教若執不捨障入一實故大經云自此[A24]已前皆名邪見人是故須捨也。
嘆大釋籤云如觀眾生品即嘆大彼品云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譬如智者見水中月鏡中像熱時焰等乃至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疏云今通譬眾生者即通圓二教意也。
褒圓釋籤云稱嘆文殊及淨名即褒圓彼文殊菩薩問疾品云文殊白佛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此褒淨名也及文殊入淨名室[A25]已淨名言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此褒文殊也。
攝大乘如釋籤引彼云攝大乘第七釋因果勝相中亦明歡喜等十地而[A26]已。
以彼因果各有總別一者將智慧二字分對因果論云因中但有理體多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名一切智一切種智二者智慧二字因果各論云若云修習智慧此則在因若云諸佛智慧此則在果今言各有總別者論云直語道慧一切智名總各加種者故名為別今文取四智俱果以斥古非。
若開等四至別對四智一往以開等是竪若開等各具四智名橫古人謂四智一體具足今須用橫對竪以道慧對開道種慧對示一切智悟一切種智入。
縱因果相對乃至開等二慧住前名因二智登住名果又若以在因道慧名總道種慧名別登住一切智名總一切種智名別者此則自是因果相對論四智耳非同開等蓋今四智一向從果。
疏不見開示之一時古人以四智之一時例開等之一時故疏斥云開示悟入似有淺深此應非例記亦云釋四句今無前後不意却成高下不當今詳疏中若云不見開示之一時却順得古人四智對開等是同亦正是高下論位不當也今恐文誤之字應當作不字若云不見開示不一時方斥得古人用橫釋竪繆。
盡智無生智我知苦[A31]已不復更知乃至我修道不復更修。
並判屬通佛無生之名在通教故。
疑通會別入第五記疑通三人會但二乘。
即略中廣四一為略十妙為中無量為廣。
行法三乘之行三教之法。
用前分字解意即此疏中第十紙釋出世意為兩初總次分字。
二障二障名義本出地持謂煩惱障所知障釋籤今家依大品大論開為三惑是故智障兼於事理障事智者是塵沙惑障理智者是無明惑。
通別兩惑同在一念念體即是標理或體同。
是體非理是事非是元操公解云此是雙出不即不離也是體非理者性德之體即是無明顯惑不離性也是無明非性德故云非理乃惑即性也是事非是者通別之惑即是性德顯性不離惑是性德非無明故云非是故知全用勝鬘經意今為引經符此二句彼云不染而染者是體非理也染而不染者是事非是也([A32]已上彼義)今再消釋同在一念者謂妄念之體也念體即是者謂妄念即真也真妄體同如水乳合即真妄同源縛脫無二此乃約即明是也是體非理是事非是者謂妄念之體體是惑累非實相理是生死事非涅槃是圓覺云永斷無明大經稱鵝王唼乳此乃約即明離也今私說與操公之義少殊詳之。
疏入理般若名為住彼經正釋十住名義實相般若是所住境起信云若離於念是名得入。
月愛喻前[A33]已箋竟在文。
未必全爾彼記云若通途者智只是慧俱通權實及以因果如云般若翻為智慧如大論云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及修習智慧等此則俱在於因如云止觀為因眼智為果如來智慧諸佛智慧此則俱在於果如云方便智慧此則俱在於權如云智慧甚深此則俱在於實若專開等應先約教也今疏中釋之而不次者是對下經文教行人三。
觀本無障觀是般若三智性融不比住前位家有障。
親疎互攝理一為親餘三為疎理非三不顯三非理不立。
以借論云論文四釋一無上義二同義三不知義四為令證不退義前記中釋云不退者即約位釋既云開示悟入皆念不退也次明佛所證得為四智釋故論云除一切智更無餘事次同義者若無觀心云何知同次不知義二乘不知今為令知知即是開即四門釋廣如前解。
而帶地前地前以空假為方便得入初地若始終教道則地地皆用二觀為方便。
而判八恒後四恒是五恒在三賢六七八在初地[A34]已上此出古師義耳。
初祇為開初祇在外凡二祗在煖三祇在頂百劫在下忍。
下二準知下文以三世合為一科釋迦章自為一科。
光宅指昔不明光宅云妙者一乘因果也待昔三乘因果各有三麤且菩薩修六度是因體狹未出三界是因位下只伏四住是因用短乃至果三(云云)玄文破云指何為昔若指三藏義等可然若指法華[A35]已前皆稱為昔此不應爾文中廣以方等般若菩薩大乘斥其通漫有二十四難。
菩薩大乘彼經三乘各三者非一佛所化人也乃各一佛國所化人耳菩薩大乘者經中指慧造如來境界彼經云若我成佛與生死別不處憒閙五濁鼎沸使我國土清淨無瑕乃至男女各別無貪欲心等。
菩薩支佛西北去此二十四恒沙有佛名無動彼國清淨無婬怒癡上下恭順貴修清虗彼土眾生盡修一行普求出家學無上正真修平等覺等。
菩薩聲聞西北去此四十八恒沙有佛名法觀彼國清淨一切眾生具四空定神足變化具足六度空無相願所度眾生不可數。
支佛大乘西北去此四十四恒沙佛佛名如意緣覺菩薩由昔發願得相好光明等。
支佛支佛下去皆指西北方各有佛(云云)支佛緣覺者解空無有空志趣不退轉行過神通表。
支佛聲聞支佛聲聞乘功德不可盡執意不分散。
聲聞大乘聲聞菩薩乘功勳不可議光明所照不復興名相。
聲聞支佛念念無餘想唯修無上道捨本際暗冥現佛光明慧。
聲聞聲聞眾德自瓔珞演說無比教開化一切人皆同至其味。
亦寄三乘別菩薩位前第三卷[A36]已箋。
二別二含若三世章中教一行一皆是各說若人一理一只以教行之文兼含而談或恐含只是合謂二是合。
皆為能說所被者誰此斥古人但知十身之應而迷十身之機今引經述之華嚴經明第八地入無功用能現十身三十八云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等又云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等(云云)經中既云知生心樂則隨生起應亦可云應以國土身得度者即現國土身而為說法舉要言之具十身之機感十身之應窮未來際欣赴不差方名感應無功用耳惑者只謂能說失經旨甚矣有人消此謂互為主伴此說又非。
眾生剎性唯一三千是生剎性依報為剎性正報為生性此不分而分則生剎異分而不分則生剎同若華嚴經中剎身者乃國土身即正之依耳當知三千理性為剎為生不可改易故云性矣言若得此意者蓋今經中三千妙性即是華嚴依正妙生剎性今明出濁彼明現身此應等也今經言為令眾生彼經云現眾生身此機等也互明之意事同理同在此而[A37]已或有釋云他人但知事理無礙而不知眾生全性起修若知理具是同彼則明矣若知無礙相攝此則明矣此說彼此道理稍通而生剎之性似昧。
諸釋甚廣俱舍論以二十八十增減為中大二劫金光明云梵天三銖衣三年下拂畟石四十里八十里一百二十里盡為小中大劫。
極微微金水俱舍疏釋云七極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言金塵者有二解一云塵向金上住一云塵逶金過乃至水塵各有二解與金塵同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兔毛塵亦二解一云兔毛上住一云如兔毛端乃至牛羊毛亦各二解與兔毛同乃至七麥為一指節疏云取橫並指也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疏解云一肘當一尺八寸一弓當七尺二寸一俱盧舍計二里一踰善計一十六里俱盧舍或云阿練若此翻為村踰善那或云由旬或云由延並梵語奢切。
[1]恒剎那量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恒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六十[*]恒剎那為一臘縛。
此三十須臾三十臘縛為一須臾。
疏頑嚚傳云心不測德義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三世五陰各計四句大論六十八云色如去等四句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過去世也又計色常等四句餘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現在也又計色有邊等四句餘四陰亦然此計未來也三世六十并有無二共六十二見輔行第三文釋甚委今略出之色如去四句者謂色如去色不如去色亦如去亦不如去色非如去非不如去乃至識如去不如去雙亦雙非準說又現在色常色無常雙亦雙非四句準說又未來色有邊色無邊雙亦雙非四句亦準說。
本劫本見阿含佛告善念梵志(云云)有六十二見本劫本見有一十八末劫末見有四十四合六十二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見二十劫成敗二見四十劫成敗三見八十劫成敗四以捷疾智說一一皆云神及世間常第二四句者一計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二計由戲笑三計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說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三上下方有邊四方無邊四捷疾智說第四四句者一我不見善惡有報無報二我不知不見有他世無他世三我不知不見何者善何者惡四愚癡闇鈍隨他問答根本二句者一者定意知眾生未來無因緣而有二者以捷疾智說次末劫末見四十四句者初四句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此終後生有色有想二生無色有想三生有色無色有想四生非有色非無色有想等(云云)委示向數具如輔行第九末文須者往檢。
一一我所各各有三此婆娑中出六十五見即於五陰各計四陰以為我所謂色是我受是僮僕瓔珞窟宅并想行識亦然我及我所各十三句五陰合六十五句故一一陰初一是我餘四是我所如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所乃至識是我色受想行是我所故云五陰互論等。
殃掘增一說殃掘次第殺一千人取指為鬘遙見佛來乃云我之指鬘猶尚未足我聞師言害母生天便捉母頭以手拔劍欲害於母佛放光照之乃放母逐佛向佛說偈住住大沙門今當稅一指如是總有三十九偈佛以二百六十七偈答之住住殃掘摩汝當住淨戒於是得法眼淨。
對一一門說其所以雙非則有無俱遣門既融通宜利根障輕者入雙亦則有無從容門既兩存宜利根障重者入空門三假浮虗有門念念生滅準說可見。
四教三品下品戒急報得人身中品戒急得欲界天身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得色無色天身如是三品並以聞三藏為小乘聞通別為中乘聞圓為上乘聞教既然聞五時顯密例說亦應可見。
兩醫待至壽量品中引經箋釋。
依正二報莫不皆從三假而成約心論三假略如前第二卷中[A38]已箋若約色與依者成論云先世行業托父母胎得有此身即因成假從於受胎迄於皓首即相續假以身待不身即相待假此約色也如四微成柱即因成假相續不斷即相續假又此柱待不柱及長短大小不同即相待假。
名通兩處名通於受法二假也命等既是所計之法所計法上有假名此之假名輔行中謂是相續假以由諸法相續名方立故又如五寸之物待一尺為短待三寸為長。
初禪劫命等初禪為火災所壞初禪三天唯梵眾天壽二十中劫故劫與此天命等若梵輔天壽四十中劫大梵天壽六十中劫不論等。
劫短命長二禪三禪同水風所壞共一壞劫故云短也二禪三天次第壽二四八大劫三禪三天亦次第壽十六大劫三十二大劫六十四大劫故云二禪[A39]已上劫短命長。
人[A40]已上生俱舍云壞劫之初地獄眾生但死無復受生又云若眾生有定業必應於地獄受報有未盡業引此眾生於餘界地獄受報畜生鬼神劫壞亦應作如是說住大海畜生先壞若人行畜生後壞若人上生者論疏云有如此時於人道中隨有一人自然無師法爾所得修入初定此人從定初出說如此言善人從離生[1]善樂最美妙等餘人聞言各修此定如此等人捨命皆生梵處乃至四洲皆如此說又於梵處隨有眾生法爾修得第二定出定告眾等亦同前說準例可知隨修第三禪定則次第上生三禪天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具愛味禪若三災起時禪定自發。
五道壽別俱舍云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乃至云極熱半中劫無間中劫全旁生極一中鬼月日五百等若鬼之長者以人間一月為一日凡壽五百歲。
上慢亦然斥實得者以起上慢。
有計變易在界內者唯識宗中云羅漢發心[A41]已後邊際定力令分段身延至變易不復改報成無上果下第七記中云此多屬通義以通菩薩過二乘地惑潤生身或不經生而成正覺乃至云諸論皆云捨分段身而入變易天親論主意未必然但恐釋論義不正耳([A42]已上正文)古人見論中有不復改報之言便謂變易土是分段身因斥之。
密而斥之但斥為上慢而不彰灼談於界外更有生死是知佛旨密在斥中。
邊際定力邊際定前第一卷[A43]已箋。
諸阿羅漢隱顯不同準釋迦譜云十六阿羅漢在四洲天上住壽護法乃至人壽減至十歲時刀兵起諸聖人悉皆暫隱至人壽一百歲時聖人總出如前化導還復興顯又諸羅漢至釋迦末法盡時多皆入滅亦有羅漢待彌勒出方入滅者如迦葉持衣之類是也此並隱顯之義具如南山靈感傳說。
博地之言古人謂變麤身為細質指大地凡夫之身非矣。
餘國之義亦古人謂有餘土只在同居。
非茲不了古人謂變麤身為細質又計有餘只在同居非茲法華與釋論謂有餘在界外則使古人變麤及有餘之說是不可了。
而生五道淨名經云關閇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却入生死淨名經云以眾生病是故我病若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
非涅槃一百之文大論云譬如欲過一百二百三百四百由旬曠野險道此舉喻也險道即世間四百即欲界三百即色界二百即無色界一百即二乘人止觀釋云二乘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薩從空出假非涅槃為一百入三界為三百。
值佛羅漢尚疑是魔身子初聞略說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便起疑謂之魔說故後領解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須作白字書之疏中九字不合作小字箋注故云須作白字書之若注者則文華生非白矣今儒流念書不念注謂念白。
律儀有三至不雜二百五十戒名律儀不缺即四夷不破即僧殘不穿即波逸提不雜即吉羅。
各有其意具如釋籤大經不缺與論不缺名同意別論取缺壞不任故對根本經取微有缺損故對不雜此釋籤文也若南山律主取不破對四波羅夷。
即六戒缺破穿雜定道。
尚名為漏四果得無漏定及無漏道故名定共道共有處定共判在內凡得定位中。
尚無煖法前記中云小乘四果[A44]已是方便更於煖頂[1]熱為真極據前文說則五千起去者似有煖法也今此中云小中小者但是有漏四禪四禪更小據此一說又似無煖法前疏中云方便之方便今疏云小中之小而記中兩說不同一云執煖頂一云執四禪義難會同今作二意消通一者五千人中有得煖頂四禪之異故兩說也二者或誤執四禪謂煖頂。
若依世禪修六行觀有得無漏如諸羅漢多退者是。
不假對念辨別念欲是同只但以性欲二法對辨。
欲名雖不從過亦可以現望當現當既其名欲過欲其名亦通故云過欲成現性現性生未欲等。
仍從現說若三世各說根性欲三則使欲念皆成現在謂過去現在欲乃至未來現在欲。
疏七方便傳傳為善惡記云通途善惡如隨自意者彼止觀云夫善惡無定如諸蔽為惡事度為善人天報盡還墯三途[A45]已復是惡二乘出苦名之為善但能自度非善人相當知生死涅槃俱復是惡六度菩薩此乃稱善雖能兼濟如毒器貯食食則殺人[A46]已復是惡乃至別教為善猶帶方便不能稱理名邪見人。
疏九部經修多羅此云法本伽陀此云不重頌本事即弟子事本生即佛事未曾有說希奇事因緣者欲明戒法必因犯過譬喻者假近喻遠祇夜此云重頌優波提舍此云論議此並九部也十二部者加方廣受記及無問自說即名大乘。
有值佛緣覺如大迦葉本是緣覺因值佛墮聲聞。
而不肯信猶謂聲聞永不作佛。
故得相入稟通真者昔聞中理此真入中因中道理在真不滅此中入真。
謂天鬼畜修羅多類如楞嚴經云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從卵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從胎生人趣所攝若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與梵釋爭權此因化生天趣所攝有生大海心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因濕生畜生趣攝。
疏若為與佛相遇若為者如何也。
羯[A47]剌藍此云雜穢狀似凝酥剌力八切。
頞部曇此云疱狀如瘡疱。
閇尸此云疑結如熟血。
羯男此云堅厚謂漸堅硬。
鉢羅奢此云形位四支差別。
疏邪戾邪應作斜戾曲也說文犬入戶則身曲今疏云斜戾者謂跛傴之類。
對高禮下對佛塔之高禮師塔之下。
死者冥冥無量壽經冥冥獨逝誰訪是非。
即著之觀如奉一香一花以三觀導之普徧法界大作佛事悉趣佛果故梁肅云語毫善則重玄之門可窺。
疏殆不攝殆音待。
殆幾幾音祈文云人生幾亡。
尚不攝六地若依古人以住名地應云尚不攝七地以童真是八住故。
理數減滅理數者自然之義也漢書云理數斯然。
關中秦地也以地而名生肇融慧。
善不受報以關中多談諸法體空不受人天果報。
若未開頃頓應作顯。
疏為山始簣簣求位切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注云簣者土籠也。
合抱初毫老子德經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具列四句經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復有佛性二人俱有復有佛性俱有者俱有性德闡提無修善而善根人有也闡提有修惡而善根人無也俱無者俱無不退性以未入似位故也。
興皇三解至餘二不要雖餘二不要亦欲知之今具節出諸師所解疏云闡提人有有於邪惡境界性善根人有有萬善了因亦名緣因二人俱有併有正性或眾生性俱無者無果果性河西云闡提人有有惡五陰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陰性俱有者俱有無記五陰性俱無者俱無妙絕涅槃果性此與舊解語異意同興星作三種釋之一就諸義二就理內外三單就理內就諸義者理非善惡而有善惡二用善根人有有善用也闡提人有有惡用也俱有者各有一邊俱無者各無一邊次理內外者佛性本非得無得約緣故有得無得理外闡提是有得理內是無得善根人有無得之性闡提人有有得之性俱有俱無如上說次單約理內者闡提即是善星善根人即是羅云此是逆順二化闡提人有逆化不善之性善根人有順化善法之性俱有俱無如上說([A48]已上並古人義也興皇三解記主不取者即理內外并單約理二解也故云不要所取者彼云就諸義今文中云約理語與彼不同耳)章安自釋云今明欲依此文作四句者闡提人有但有於沒善根人有但有於出二人俱有俱在恒河二人俱無俱不到岸又約三諦者闡提人有者世諦惡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有世諦果報之身俱無者俱無中道因果在迦葉品疏釋在十七卷中。
七種眾生經中云如恒河中有七種眾生或為洗浴或為採華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沒第二人者出[A49]已復沒乃至第七人者以根利故堅住信慧心無退轉得到彼岸(云云)至下第七記當更引注使法喻整足。
赤珠佛地論言赤珠者或珠體赤因名焉漢書云珠蚌中陰精隨月虗盈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或竹中或蛇腦中。
琉璃梵云吠琉璃此翻青色寶。
頗棃此翻水玉又水精。
車渠貝之類尚書大傳云大貝如大車之渠渠謂車之輞今從其狀類車之輪輞渠也。
碼碯其色如馬之[1]碯因以為名作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縛絲按智論寶有三種謂隨人天菩薩也人寶力少唯有清淨光色能辟毒鬼闇飢渴寒熱等苦耳天寶常隨逐天身可使令共語輕而不重如[2]論王[*]論珠等皆可語之菩薩兼人天事能令一切眾生知生死因緣如大明鏡等。
疏失意罪律中呼為不應吉謂不應作之事也若作之得吉罪報畢果上多招不意。
不淨錢以心不淨故名不淨錢不淨有八謂貯積鹽糓繫養禽獸等以此販賣得利造像如佛制云持戒比丘不得禮拜若作飲食嚥嚥墯罪若作房舍入入墯罪若作衣服著著墯罪等。
不得雜乳膠乳者本精血不淨物如律制無病比丘不應食美食謂乳酪魚肉也五百問云不病索好食犯重若世尊受難陀乳者此乃七聖共化一慳[3]婆門之一緣耳出乳光經抑又西土牛乳與此土者香臭天隔如彼土牛糞可塗地熏鉢。
疹疾上之忍切皮上隆起謂之癮疹之疾。
麥𪍿古猛切大麥也應云𪍿麥。
露盤[4]乘露之盤漢武帝作之如前箋以漢都長安故云長安人呼也長安今之壅州水興軍。
賢愚經鈴聲比丘波斯匿王至祇桓寺聞唄聲美好遂見一比丘形容黑陋矬小王問何故形聲不相當比丘答言我過去世見人起塔嫌塔高廣故矬陋後見塔成[A50]已遂捨[5]舍鈴懸塔供養由是聲美。
小因大果亦如一華供養得不退轉不例者亦彼是實因今是開麤。
境麤心妙如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俱麤如開聚砂畫佛盡成佛道之類。
智論中論準理義此文說者或異有人云兩論雖異只是談道理義趣破二執顯二空耳有人云智論者通經論也多談無生之理如云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此名準理中論者宗經論也多談中道之義如云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名準義有人云古人執黎耶生法止觀中有準理破有準義破蓋由地攝兩即所計不出自他性計今家取中智二論以四句道理實義破之近更有人檢中智二論說之言準理者大論七十四云因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此智論文也又龍樹造中論釋摩訶衍經正意以不生等八而開論端謂諸法不自生等此中論文也中論申畢竟空智論明一心三智此皆名準理言準義者四句觀法廣破眾惑右四家消釋彼彼蘭菊今更皎鏡消之智論中論莫不皆以實相般若而為所詮所詮者實理也此之實理本自二空非推撿後空此名準理也然理雖本空眾生妄計謂自謂他故大聖方便令順性推撿以顯二空此名準義也義者只是談實理之所以耳。
本自二空至即是修得性德修德止觀不思議境之大略也性雖本空以眾生在妄於妄起執故須順性而論推檢故輔行指性德云前雖結成性德境竟若不推撿何殊鳥空經云譬如琴瑟雖有妙音若無妙指必不能發大師云實心注實境荊溪云由修照性此並約修觀者言若佛世利根亦即聞即修。
尚須更約續待推檢今疏記中所示二空即因成假也故但云續待耳若因成假者取根塵和合當觀一念為從心自生心為對根生心為根塵合生心為離根塵生心(云云)相續假者但約內根前因成假四句推破雖不得心而今現見念念生滅相續不斷為當前念滅後念生前念不滅後念生亦滅亦不滅後念生非滅非不滅後念生(云云)相待假竪約滅無之無前相續假推若不入猶計有心待於無心今檢此心為待無生心生為待有生心生為待亦有生亦無生心生為待非有生非無生心生(云云)廣如破法遍中。
今文何故不立斯觀斯觀者謂續假也以利根人但於因成假上而了性德本自二空則[A51]己非謂不修觀也如前記云此中聞法似是信行非不兼法此一席中應無六十四番。
不云空與不空勝鬘經云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樂等遂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及行理故謂行藏與理藏也如下疏中云一切法趣檀是趣不過是約行明如來藏一切法趣陰界入是趣不過是約理明如來藏。
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慈恩法師疏問云為佛說法稱我聞為不說法稱我聞答有二解一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所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及自意變故名我聞故無性菩薩云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彼自難言若爾云何佛菩薩能說彼增上力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能於夢中得呪論等故佛亦言始從成道夜終至涅槃夜於其中間不說一字汝亦不聞如母嚙指子生喚解二親光等言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本願力故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我聞([A52]已上正文)經中以教一而為佛種而慈恩引龍軍與親光釋我聞者謂是眾生識上文義相生若然是不須待佛說法而自有所聞也故前文甞破云若其全不許見經初盡合改聞問龍軍云眾生識親光云如來識二識更有憑[1]平抑又如來復有何識答眾生識者者佛地論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若如來識者佛地亦云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是知二識感應相成故唯識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是也然則如來諸識[A53]已盡今言識者乃智之別名只是如來心中妙觀察智耳。
釋聞中破釋我聞中破云盡合改聞。
境中具兼修性性種陰入三道體即三德以為性種今此文中且指正因為性種耳。
正行為了發菩提心止調道品以為正道對治助開乃名助道也以正助判緣了也向文亦云須修萬行正助合行同此。
教行正助教者前六章依教開解後四章依教立行。
故知修性俱有自佗銷文或異霅上法師引輔行云理性本無性過約修門說須明離計若妙樂中修性俱有自佗先推性中無明為佗等者只是止觀中約心推檢耳以此起心對於智行順修之相所有惑業逆修之事皆名為佗此師意謂立本無性順性推檢本無自佗逆順二修於修推檢亦無自佗文在發軫鈔中更有人云修性俱有自佗者如云一念三千非自佗等豈非性中自佗若執四句是名相著更須四句破於相著此名修中自佗蓋以二空分修性也傳聞更有法師云十乘之中初乘是性發心[A54]已去九乘為修初乘是性既推自佗九乘屬修推檢亦爾此以十乘分修性然三人之說雖各有義味而未委示兩佗之由今試陳之言無明為佗者以法性本有無明後起先真而後妄如先主而後客故以無明為他性中破者若謂法性生法此計自也若謂無明生法此計他也共無因義亦可了故云先推法性為自等推而不成更於九乘加修萬行言推行他者以九乘之行全性而起先本覺而後始覺如先水而後波故云方推行他行中破者若因境起行此計自也不因境起行此計他也共及無因准義亦破作此說者豈唯俱有修性義明而兩他義亦明矣。
共推一自法性本有。
四法生佛各有相及位。
別對者至正因種色是了因者色性即智性故此中六法對三因與輔行稍異彼十一云正因不即不離於色了因不即不離於識緣因不即不離受想行及神我當知六法只是三因([A55]已上正文)色是正因者苦道即法身故以彼校此或傳誤或是趣對。
修六性六性六合為正因修六合為緣了。
彼對大經三德四德各有其意止觀第二引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法身皆常樂我淨二德亦然若依一種轉色成法身法身常樂轉識想成般若般若即淨轉受行成解脫解脫則我又依念處轉識成常轉受成樂轉想行成我轉色成淨輔行第十一卷末又釋云。
理合文別上文科云總明人一理一以三世文旨合在其中但為文相只云人一理一乃文別也與長行同。
乃以開權為第一瑤師開昔四三合對譬中第二等賜而却以第一五濁譬第二不得說一乘太顛倒也。
仍先分為四今家見火譬他分為二一者宅中眾災二者佛起一乘念今家寢大施小譬他分為二三者眾生不受四者說三乘樂。
合歎法希有時不述其意下疏中云歎法一章非六譬捨而不取。
疏於諸菩薩前前應作中。
加光宅一句別譬中第四只是今家一大車譬光宅離為二謂更添一免難也則成十九句準下疏云若大機先動後障除如方便品若先障除後機動如譬喻品機動障除互現耳光宅未曉此意記中斥云光宅直將大機以對免難所以破之經文前後不同非謂障除有前後也。
第五離為五六今家下文細開中云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二行明大機動為後索車譬作本而光宅將此二行離為五六云五我見佛子等一行明大機動為下見子免難譬本六咸以恭敬心一行明三乘索車為下諸子索車譬本因成不當。
不云歡喜譬本只是免難譬本耳若歡喜譬本非矣。
去除不遠今此譬本去下疑網皆除不遠。
闕此有無長行有敦信無歎法頌中有歎法無敦信。
仍有四也至合在第二下疏中云從長者見大火從四面起是第二別譬也更為四別初長者見火二捨几用車三等賜大車四無虗妄就初見火又四其意但三一能見人二明所見三驚怖四廣前所見則但成三意耳至下文雖廣明見火只合在今第二所見中。
疏於四人信解乖離乖張也下記云離破光宅乖斥餘師。
失於圓宗豈圓佛成須淹三七。
縱奢促不同地論謂二七及今經三七小化之首。
如論云一者報佛菩提法華論云一者應佛菩提如經出釋氏宮於道場得菩提等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得菩提證如經我成佛來無量無邊劫等三者法佛菩提如來藏性不變等如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云云)今記中一字應作二字。
伽耶既非(句絕)即法佛說伽耶既非是法佛彼長壽報身豈獨是法佛乎謬謂今經是法佛說。
經行具如律文十誦云若經行時應當直行不遲不疾又四分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銷食五得定又三千威儀經云經行有五處一閑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輔行云為解睡故佛開經行當避有蟲地慈恩云西域地濕壘甎為道於中往來如布之經故曰經行。
無明為根婆沙云過去二支為根現在五支為質現在三支為華未來二支為果。
無漏實相俱得為林無漏為林者以聞教信心為根外凡為質內凡為華見諦等為果實相為林者名字發解為根五品為質十信為華初住為分果。
唯無香味二識此俱舍文意也彼偈云色界繫十四除香味二識疏釋云色界中除此二者是段食類故離欲段食於彼受生故無此塵鼻舌二識因不得生蓋以無生緣故也。
餘悉見行十八界中但除香味與鼻舌耳。
處亦應然瑞應經云佛初成道見弊衣欲取浣之天帝知佛意即取四方之石置於邊白佛言可以浣衣。
大乘二門各有擬宜無機息化下疏文云勸門是令眾善奉行誡門令諸惡莫作且勸門而有三者一從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譬上念用大乘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二從復更思惟明子不受譬上無機云何而可度三從或當墮落為火所燒即是放捨譬下無機息化我寧不說法等若誡門有三及信解中三並如疏。
前文[A56]已約四句對根今盧違記再引前文一根利障重此土華嚴初聞大乘者是二根利障輕三根鈍障輕並他方淨土聞大乘者是四根鈍障重此土身子除濁方聞大乘者是若小乘四句者根利遮輕身子是也根利遮重殃掘是也根鈍遮輕槃特是也根鈍遮重小中不得度者是也若教教作四門分別者根利遮輕聞雙非門入根利遮重聞雙亦門入根鈍遮輕聞空門入根鈍遮重聞有門入皆可解。
六四二萬此乃賢劫中前佛出世之歲數也檢律文校之此文或[1]設律云人壽八萬歲時毗婆尸佛出現七萬歲時式棄佛出六萬歲時毗舍浮佛出四萬歲時俱留孫佛出三萬歲時俱那含牟尼佛出二萬歲時迦葉佛出又五濁經中歲數亦同今文云二者恐寫誤應作三。
望下梵天化城品中梵天說誡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譬喻品
大九無譬十二部經若大小互論大亦九部謂無譬喻及四緣并論議三。
應有成小者應有譬喻乃成小部。
密遣之日尚無傭作之心經中即之與密所對不同華嚴即遣傍人鹿苑密遣二人若作常途密字銷文況鹿苑[A57]已有傭作之心不得云無也當知今云密遣即是華嚴之即遣故前疏云密遣二人追捉將還當知遣即是即遣。
純用一音古來[2]比地禪師純用一音判教故妙玄斥云若純用一音判教只有實智不見權智若但大乘者何故云若但讚佛乘等亦應純是長者更無垢衣。
二十二番文雖在下今欲知之謂五佛長行偈頌各五譬喻中開譬合譬各有長行偈頌是四又信解中開合亦各有長行偈頌是四藥草中四亦如是共二十二番。
疏身扞刀箭扞音汗以手護扞又衛也。
不善佗宗世人自弘本宗乃指天台為佗宗謂天台抑華嚴經蓋不善也。
餘義不成若謂抑華嚴者斯義不成。
十義同異一始見今見二開合不開合三竪廣橫略四本一迹多五加說不加說六變土不變土七多處不多處乃至第十利根先熟鈍根後熟。
三譬為蓮故華等三。
進寄進取本中最初成道。
今從世尊下領領字誤應云標從所以者何下方是領。
疏籠樊樊音礬謂藩籬也詩云營營青蠅止于樊。
足之蹈之蹈者以足按地喜而舞也子夏毛詩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六即之喜得法喜在何位。
如釋方便品先簡法用能通後簡三教九十番權實。
佛印迦葉前序中命共座佛云我得智慧迦葉亦爾。
聞舅論義拘絺羅立宗云一切法不忍佛云汝見是忍不前文[A58]已箋。
疏桷其事相桷音角此桷乃屋椽耳應作榷謂商榷也亦通作較。
事八十神第六記大經云十二日十二大天王大星北斗馬天行道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風天水天乃至四天王天造書天婆數天。
有次有超前疏中云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歡喜。
疏知三聚名佛人或云是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又有謂是未入正定聚入正定聚邪定聚此兩三聚皆非也而未知地[1]持經中自有說釋彼文云義饒益聚非義饒益聚非非義饒益聚具足一切種平等開覺是名為佛經中自法云此三聚是善不善及無記。
方等般若具如玄文皆以鹿苑為所待麤方等般若為能待妙彼引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此即明滿也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於滿也般若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亦是待鹿苑為第一般若為第二。
十事名華嚴十事名轉法輪五十九云一者具足四無所畏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四真諦相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乃至第十隨所說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等。
示疾及愈淨名疏云四教三觀斷三土眾生癡愛實疾滅則淨名權疾亦滅若同居土因果疾則為說四教令修三觀若有餘土眾生因果疾則為說別圓令修假中若果報土有因果疾則為說圓教令修中觀。
準此釋前如法說周中為四眾請者亦是行菩薩行。
疏四番皆約譬授記譬者經云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饍等。
準大經喻大經有八喻謂順逆現非先後偏及先後廣釋在二十九。
開譬不同前疏云法說中既略廣開三顯一譬說中亦應略廣許三賜一因緣中亦應引三入一初從今我亦如是下兩行為下總譬作本從我以佛眼觀見下有四十一行半為下別譬作本又總頌中有六意得為總譬六義作本(云云)廣頌上六義中分文為四(云云)大槩如此細派更開(云云)又一時大開為三譬今我亦如是兩行合而不離為下總譬作本二我以佛眼觀見下離而不合為下別譬作本三不虗譬不離不合為不虗譬作本乃至云故作三節開章。
疏鄰閭最近閭里門也周禮五家為此五比為閭閭侶也是二十五家相隣比為侶也。
若譬略合廣如喻中見大火從四面起合中廣以八苦合之又如適子所願喻中有心各勇銳乃至爭出火宅是略喻三乘也合中乃廣以三乘各開勇銳出宅此等並是譬略合廣之類。
若譬廣合略如喻中誡門勸門各有擬宜無機息化至合中只合誡門三義而勸門三義略而不合又如論中七寶大車及具度白牛儐從等合中只云皆是一相一種乃至淨妙之樂此並譬廣合略之類。
悠言悠悠之言調無有歸也悠字若準周易應作游繫辭云誣善之人其辭游謂無詣也。
左貂右蟬貂音凋鼠名也其鼠大如犬出東北夷地其皮暖漢書云侍中以金蟬貂為冠金取其堅蟬取其潔貂取其溫。
鹽梅尚書殷高宗聘傅說也說命云若作和羮用汝為鹽梅。
阿衡阿倚也衡平也謂伊尹也尚書云實惟阿衡左右商王注云謂伊尹為湯所依倚取平也。
坐計帷幄惟幄者張也漢書高祖曰鎮國家不絕粮道吾不如蕭何坐籌帷幄之間折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武庫晉書杜預字云凱文學縱橫离如武庫。
無點點應作玷論語曰白珪之玷猶可磨。
具佛威儀不動法性而得諸威儀故十力四無所畏等名佛威儀由觀心而得。
三教十法展轉釋出今依廣四教略出三藏十法一知無明因緣生法破無因緣生一切二真正發心知一切生死苦覺悟心生願斷無明正求涅槃三止觀進行能發無漏定慧四破法遍用生滅無常破身邊二見單四複四六十二見皆知從無明因緣生悉能徧破五善知通塞知無量諸見皆有道滅故名為通悉有苦集故名為塞六善修道品以三十七調適開三解脫門七對治助開五停心觀發諸禪定八知次位七賢七聖之位心不叨濫九安忍能忍八風內外三障四魔心不退轉十離順道法愛四善根人發得善有漏五陰若不生愛則不順墯進入初果等通別十乘準知。
無法有法準說可見十八空中最後之二空也第十七有法空者因緣和合生故云有以因緣二法無故名有法空第十八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不可得故名無法有法空。
一宅一門其門尚多小乘真諦之宅開一但空之門其門多者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之類。
廣略多少法界次第云經論明空開合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為十四空或十一空或七乃至三二一空或以廣故開十八空為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無量空。
田不可狹大乘首楞嚴定與實慧同體故云田不可狹。
入宅門路不可一故首楞嚴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四觀同觀車門大乘也宅門小乘也如五陰一法四教用觀淺深不同小乘觀之即宅門也大乘觀之即車門也。
散官散上聲呼有文散官武散官今但取有官而無祿不執事位外之冗員亦謂之散。
何不總八火宅正喻同居只可言第六耳若云六七八識則可兼界外於道理猶通若單語第八是棄火宅。
不二之門有八千經中但有三十二門耳今云八千者或恐指結益文云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若然則誤五作八或恐却指問疾品八千菩薩同文殊入毗耶城或問疾未得益有八千天子發菩提心是同。
若大車門非宅門者非字恐誤合作是字文中以相待難於絕待謂若大車門即是宅門者況二乘稟小元從小教宅門中出何故從父又索大車當知門異。
定果修禪等流。
若約諸宗無色等毗婆闍[1]娑提說無色有色具如釋籤。
明差無差純陀心疑若見佛性而為常者本未見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有差別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本有今無(如是四句)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無差別者如諸牛乳同一器中但一白色三乘雖異同一佛性有差別者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生熟酥佛如醍醐以是義故大涅槃中說四種性而有差別。
得即無得經中說四無礙[A59]已乃云聲聞緣覺不知眾生悉有佛性故無四無礙迦葉白佛若聲聞緣覺無四無礙者云何佛說舍利弗智慧第一摩訶俱絺羅四無礙第一佛言譬如恒河有無量水及於四河雖云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迦葉復言如佛先說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菩薩知見則無所得亦無有心言無所得世尊是諸菩薩實無所得若使菩薩心有所得則非菩薩名為凡夫佛又答言菩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若有所得則名為礙有障礙者名四顛倒善男子菩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迦葉又白佛言如來曾為純陀說偈本無今有(如是四句)是義云何佛言本者我昔本有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言本無者本無般若以無般若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
有不定有善男子若見修善者名見天人見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菩提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是經而說是偈本有今無(四句)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得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故我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等人亦有佛性。
破定性明無性經云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名眾生悉有佛性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乳有酪諸佛佛性如淨醍醐云何如來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佛言我亦不說乳中有酪酪從乳生故言有酪乃至譬如有人有筆紙墨和合成字如是紙中本無有字以本無故假緣而成若本有者何須眾緣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性以是義故我說是偈(四句)善男子一切諸法因緣故生因緣故滅若眾生內有佛性者一切眾生應有佛身如我今也。
記並在於昔指金剛前心也。
故在金剛前(句絕)後三世有法無有是處疏云據金剛[A60]已後常住佛果非三世攝故言無有是處。
地論師云常法體用等疏云地人云常法非是始得本來體用具足但為妄惑所覆後時方顯若爾先隱後亦應顯[A61]已還沒既顯[A62]已不隱亦應隱而不顯。
章安五解一約三諦涅槃經疏云只約一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一諦即三諦故言本有三諦即一諦故言今無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如是展轉不得相離乃是差即無差無差即差非差非無差是則遣迦葉之難豁無遺餘。
次約常無常疏云亦是無常即常常即無常非常非無常純陀之疑雲消氷治。
三約三智疏云智悟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即一名今無三一非三一名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此則何難何疑不除。
四約四悉疏云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世界今無者一無一切無即對治合此有無一切亦有亦無即為人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第一義今此一悉即具四悉乃遣難釋疑荊溪云若二人疑難皆遣皆釋是則物機咸融悉會。
五約四門本有即有句有門今無即無句無門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即亦有亦無句亦有亦無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非有非無句非有非無門一四相即乃遣難釋疑矣。
十智俱舍中六門解釋檢俱舍論疏凡有三十本科解釋今記主刪取要義以示梗槩六亦但五耳然此五門與彼生起前後稍別。
一有漏無漏頌云十智總有二有漏無漏別有漏稱世俗無漏名法類世俗遍為境法智及類智如次欲上界苦等諦為境疏釋云一世俗智二法智三類智苦集滅道他心盡無生是十智有有漏無漏若有漏稱世俗智多緣俗境無漏名法類者緣法智類智也世俗徧為境者謂世俗智徧緣一切有為無為之法為所緣境後三句明法類智法智緣欲界苦等四諦類智緣色無色界四諦等法。
二展轉相攝疏云如是十智相攝云何謂世俗智攝一全一少分彼注云攝他心智并法智名一少分若法智類智各攝一全七少分彼又注云苦等四智盡及無生并他心智攝此七少分若苦集滅智各攝一全四少分又注云四謂法類盡無生若道智攝一全五少分注云五謂法類盡無生他心也若盡無生智各攝一全六小分注云謂四諦智及法類二智。
三與三三昧相應俱舍本科名十智行相今此名三昧者寄行相中名三三昧耳彼云若法智類智行相具十六謂苦等十六行也乃至云修道等八行相與無願解脫相應修無我行與空解脫相應若修滅下四行與無作解脫相應。
四與根相應頌云無學初剎那修九或修十鈍利根別故釋云無學初剎那者斷有頂第九解脫道也此無學位未來修習智慧或九或十鈍根但九除無生智利根具修十智也。
五緣境多少頌曰諸智互相緣法類道各九苦集智各二四皆十滅非釋云法類道九者法智能緣九智除類智也類智緣九智又除法智道智緣九智除世俗智苦集各二者一一能緣二智為境謂世俗智及有漏他心智也四皆十滅非者謂世俗他心盡無生智此四皆十智以為境滅智不緣十為境故言滅非而滅智唯緣擇滅境故(云云)然此注釋五門之義但欲知之使心自明了耳若講授時逐門以此而說釋之恐難為晚學者領悟也。
始末俱修四善根始阿羅漢末。
貪尋增上者增上謂多貪多散也尋即尋伺乃覺觀多散人也貪增上者觀骨鎻尋伺增上者修數息。
謂通治四貪一顯色貪謂貪青黃赤白色二形色貪謂貪長短方圓三妙觸貪身分柔軟細滑四供奉貪謂貪析旋府仰若對治者有別治通治別治者顯色貪令作青瘀想治之形色貪令作爛壞想治之妙觸貪令作蟲蛀唼食想治之供奉貪令作死屍朽木想治之今文引俱舍通治之法單修骨想四貪皆滅。
廣至海復略初發觀時觀於額上有一點破處似針縫許漸漸爛壞徹至於骨漸漸又壞半頭至一頭肩膊乃至一身皆是白骨次觀同房同院一村一縣一州一國乃至以海為量皆是骨也作此觀者是從略至廣也如是更從海至國乃至一身[A63]已來名初習業位。
從足至頭半繫心在眉間次從半頭漸漸肉生還至眉間初起觀處名超作意位也。
如以一睫毛俱舍云如以睫毛乃至行苦睫智者如眼精緣極生厭怖彼注云緣是行苦疏釋云故諸愚夫於無間獄生厭怖心不如眾聖於有頂蘊而生厭怖以有頂是行苦故。
八苦此中八苦文出大經今更引之使此文易解彼云一生苦有五一初出記云受胎二至終三增長四出胎五種類謂貴賤男女端醜等類老有二一念念老二終身老又二種一增長老二滅增老病有二種一身病二心病身病有五一因水二因風三因熱四雜病五客病客病又四一非分強作二忘誤墯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二心病又四一踊躍二恐怖三憂愁四愚癡又身心病凡有三種一業報二不得遠離惡對三時節代謝今記云死苦者蓋寫誤也死若有二一命盡自有三種一命盡非福盡二福盡非命盡三福命俱盡二外緣亦有三種一非分自害二橫為他死三俱死五愛別離苦有二一人中五陰二天中五陰六怨憎會苦有三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七求不得苦有二一希望處求不得二多役功求不得八五盛陰苦有七一生乃至第七求不得迦葉白佛言如佛說五盛陰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佛昔告摩訶男若色苦者一切眾生不應求色若有求者則不名苦佛告曰有三種苦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法華經下云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等而疏文中謂是五盛陰苦。
雖求(句絕)不得不苦如求色得樂樂謝苦生。
如前指前七苦之甚者曰盛或有人作雖求不得消文非矣。
自相共相修四念處觀有三種一自相別觀二共相別觀三總相觀俱舍中各有標釋今文但標自相與共相耳至次文還具釋三種觀。
自相別修四法主對各別謂身是色相領納是受相等若對治者身作不淨相乃至法作無我相。
一切有為皆無常相此下是釋共相觀也如觀自身無常餘有為悉是無常相故曰皆。
一切有漏皆是苦相觀自身是苦餘有漏皆苦。
及一切法空相觀自身是空與餘法皆空。
除此三外自餘一切法除無常苦空之外即觀身無我與餘法皆無我也共相者謂與餘法共觀故。
一一各有三緣謂自他俱一觀自身不淨乃至觀自身無我二觀他身不淨乃至觀他身無我三能自他兼觀故名為俱也以每一觀有三故成十二觀。
從麤至細身最麤次三迭論麤細法念最細以通有為無為法故。
或總二三四此釋總相觀也以由行者初修別相次修共相觀既通利而能二二三三四四總而觀之二二總者或身受總或身心總等三三總者或身受心總或身心法總四四總者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等如常所說。
唯法念總若二二三三及四四中身受心觀仍名為別法念最細所攝既多偏得總名。
具如玄文分別四句境總觀別等四。
疏大經云因無常故而果果是常經云有婆羅門名闍提首那謂世尊言汝說涅槃是常法耶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從子生果相續不斷(云云)若說修無常想獲得涅槃因是無常果云何常佛問婆羅門言汝性常耶答言我性是常是性能作一切內外法之因耶所謂從性生大從大生慢從慢生十六法謂地水火風五知根眼耳鼻舌觸等(云云)是大等法常無常耶婆羅門言我法性常大等諸法悉是無常佛言婆羅門如汝法中因常果無常然我法中因雖無常果是常者有何等過。
經以十仙一闍提首那二婆和吒三先尼四迦葉氏五富那六淨梵志七犢子八納衣梵志九弘廣十須䟦陀羅彼十仙談因果今說教理故曰亦可借用。
非初剎那識初對境名未分別。
體是異熟或異趣熟或異類熟。
疏思大擬宜下記云前諸起濁救火擬宜等文皆探取大通後文準此中意三周皆爾。
方便品(句絕)初以法身初字在下句也經云我所得智慧[A66]已下經文是息化意。
各二各四勸誡四悉也不語藏通者用大擬故。
離二為四離知見二為苦等四四教俱爾故曰徧。
名略義玄知攝三智見攝五眼。
一一徧攝故名為橫四無畏對四諦四諦攝一切法。
十力依理力者是佛所得實智之用。
十處名諦皆實不虗。
今皆約用十力據內名體無畏對他名用。
尚不自知上中下性上菩薩中二乘下人天總七方便人也下疏中云三草二木蒙佛法雨隨分增長而不知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歸佛慧。
觀不淨等能所俱忘大品云欲以一切種修四念處者念處是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念處是處不過(云云)止觀云若法性空故一切色一色則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色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雙照空假則一切非空非假。
法通二種前疏云若云智慧力此五分出若云見諦此真理出。
要令同出要平聲謂招要也古詩云並坐相招要。
第六心退為法才王子在第六住退也文在本業瓔珞經聞婆沙中斷通惑者有俱斷有次第斷若次第斷者不退俱斷者退故云恐是俱斷藏師云是權人退權不須言矣。
疏云思慧方便方便之言不見對位準下文疏中合內有智性中記云今依前文聞慧為一思修為一若爾則思慧亦合在暖頂。
部別不同成論之外皆名異部成論明十六心是初果異部明十六心是修道。
四教賢聖馳走不同以類求之則通教中適願勇銳乾慧地為聞思也推排竟共等性地修慧也八人見地馳走也乃至[A67]已辦地出宅也別教中適願十住聞慧也勇銳出假十行思慧也推排無明十向修慧也登地馳走也斷十二品盡出宅也圓教中適願五品聞慧也十信中斷通惑盡思慧也斷塵沙伏無明推排修慧也十住名見道十行名斯陀含十向名阿那含十地名無學出宅也然三慧對位有橫有竪若分別功德品中疏云前三品是聞慧兼行六度思慧正行六度修慧此乃五品橫發三慧耳。
欲令成互喻木喻法文雖互出必先障除後機動也如華嚴障未除機動或機動後障除等者此乃成互彼經障除機動名雖同今義異於此。
佛因佛果皆是方便六度等佛之因也力無畏佛之果也而般若經中皆悉融通[A68]已是真實若謂是方便大乘融通又是方便耶若是真實菩薩那索。
六羅漢有二種也若俱舍中羅漢有六謂退分思分護分安住分堪達法不動法似非今意今言六者是取五俱輪加佛一人為六耳。
進退有妨退同羅漢是故合索進是權佛佛豈索車。
破第九者[A69]已如前破只是十中第一引四句明三藏菩薩自有障未除機動等義。
疏若大若小下釋大小者謂壽命長短也或壽二萬如迦葉或八萬如彌勒或報應以為大小。
博附藏通博應作薄。
墯在一句障未除機未發。
縱被斥時菩薩品中三藏實行者彼斥。
初離不索離應作雖。
列諸教上以根本四句鋪列四教之上仍於一一句上各開四句仍四四句各攝歸本則徧見四教有索不索。
故當教論發還對當教除不除如疏第二四句若在通教障除機動初果也未除機動乾性地也亦除亦未除二三果也非除別惑非不除通惑四果也藏別二教機障相對例此可解。
離合初後藏佛與菩薩因同則合此初也若佛本是圓垂為藏耳則離此後也。
誰是誰非正本名馬羊今本名羊鹿若以下文釋鹿云鹿不依人故喻緣覺不假聞教若據此釋什公是也。
果尚須索若用二智為車體則佛同二乘尚須索車。
過準前說因乘無體能所不分。
謬引昔大大應作文。
過失云云若引福慧車則無體運義不成況引昔文而證福慧反令今經則全成小教。
運動如前方便是具度且非運義。
疏有為無為輔行云有為者謂與無漏智慧相應無為者謂煩惱都盡。
以法類道道字恐是通字耳以法智類智緣他無漏無所不知故曰通今試陳漏無漏相何者若他心智緣他無漏即以法智類智知之其相如何如他斷欲界繫煩惱盡證無漏者即我以法智知之如他斷色界無色界繫煩惱盡證無漏者即我以類智知之此名他心智通無漏也若世俗他心智緣他有漏者即世間有漏智也有漏智者或四韋陀智分地息諍等智他世俗智以我他心世俗智知此名為他心智通有漏也若通因果者如記主示之也或有不須作通字消文執作道字者謂是道諦智者下六智中自有道智請詳之。
若果地佗心智至因人佗心智若他無學人他心世俗智即我以無學他心世俗智知此名果地他心智也若他學人他心世俗智我以學人他心世俗智知此名因地他心智也。
自餘六智苦集滅道法類。
消似難見經中先標等心次標等車及至解釋却先廣等車次釋廣等車後廣等心復釋廣等心而疏乃云兩章兩廣兩釋故曰似難。
色心逆順至福慧一蘊色四蘊心十惡逆善禪順三界依陰入正諦緣度行真俗之理內外凡因四聖等果自行實化他權依教開解以行破惑兩二乘小三菩薩大般若之慧五度之福一一之法皆具界如指此等賜然色等九雙既是六道與三乘亦任意解釋。
多少廣狹法界次第中謂一語二語略語廣語男女等語彼文廣略恐只是今文多少耳若廣狹者或是約土如楞嚴中或一洲中三百兩百國土或一洲中三兩國土之類其中殊方之音隨其所應。
一字說一切字如四十二字字字相攝。
一語說一切語如百句解脫開為萬句之類。
七覺並以無緣而為所依無緣謂法性也意謂觀法性時若心浮動者以除覺除其麤浮以捨覺捨於觀智以定心入禪若心沉昏以精進喜擇扶䇿照了若念覺一法通緣兩處謂定慧也今皆順性故云無緣。
疏淨名云皆吾侍也經云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疏云三土有愛見眾生即魔外淨名轉用即為佛事利益眾生即是侍義也若同居土有波旬眷屬及屬愛眾生是右面侍九十六種及屬見眾生是左面侍淨名現種種身於愛不捨或作魔王調其眷屬以為佛事於見不動或作外道回邪入正調其眷屬以為佛事此即用愛見眾生為侍也若有餘土見愛者禪定是愛性智慧是見性淨名應生同其愛見調伏教化使為佛事即是侍者也別圓菩薩未斷無明即是無為愛見猶是魔外皆調伏之以為侍也。
一句即是或斥謬用十二部經觀心一句謂頓觀。
大檢謂大旨也楊子云蠢迪檢押注云檢押猶法度也。
一切法趣文相開合大品一切法趣之言大論兩釋之經云云何菩薩為世間趣故發菩提心菩薩為眾生說色趣空乃至種智為眾生說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種智次文又云為眾生故說一切法趣空無相願是趣不過何以故是空無相願中趣不趣不可得初文中以能趣為假具歷色心乃至種智故知一切法即是假也所趣為空非趣非不趣為中次文以能從所為空是趣不過為假趣不趣不可得為中(云云)又止觀棄五蓋中具釋。
並闕可知記中教主化機二義並闕疏中二義互闕記中似不釋互義據此只合云並闕非等互闕可知互義者富而非子是圓佛對偏機是子而貧是圓機對偏應圓機偏應遠取化意應說之。
下釋子等例之分破無明故曰分等下文云無緣尚度況有緣耶以例於分況豈非是子。
況而拔濟之意應云而況。
五分法身具如俱舍論釋甚廣欲略知者謂道共戒滅盡定無生慧有餘解脫無餘解脫智眼名知見謂自知是初果乃至四果也是則戒等並在於果方名法身若入無餘則五分滅灰身故則戒定有餘解脫滅滅智故則慧及知見滅。
有為緣集淨名疏云即是界內染淨國土迷真滯有而起結業稟分段生死皆其類也若約教者藏通生滅無生之類也記云緣集者諸緣積集也。
無為緣集疏云即是界外有餘果報及開中下寂光此三土眾生迷中道佛性滯無為緣集起諸結業受變易土生死皆此類也若約教者即是別圓無量無作之類也。
自體緣集疏云無為與自體如何答名別體同二乘迷自體起無為著故受無為名菩薩亦迷自體起無為集而菩薩觀破無為但無為但無為未盡此惑附體別受自體名也又云二乘著於無為菩薩不著唯觀自體及以法界故得別名名為法界從所障說故云自體法界緣集。
初後二智初者我生[A70]已盡後者不受後有二者所作[A71]已辦三者梵行[A72]已立今記中四智前後也若析玄中謂四智從四諦得彼云我生[A73]已盡若不受後有集梵行[A74]已立道所作[A75]已辦滅更用今記四智對諦者自有所以。
外凡亦但聞慧為一思修為一前記中云賢合為四見修為二賢四者四念法同故為一煖頂同退故為一忍不出觀故為一世第一無上故為一若準此義亦應更云內凡思修不念即是略耳。
從一色心從地獄生鬼乃至從人生天。
次第之初三觀初空斷通惑故。
仍可名通前三教俱可名通。
法華文句記箋難卷第二
校注
[0513001] 壤當作壞 [0517001] 繫疑擊 [0517002] 淨疑諍 [0517003] 娑當作婆 [0521001] 恒疑怛次同 [0522001] 善疑喜 [0523001] *熱疑執(熱ハ本文ニ熱トツクル。[○@編]) [0524001] 碯疑腦 [0524002] 論疑輪次同 [0524003] 婆下應有羅字 [0524004] 乘疑承 [0524005] 舍疑金 [0525001] 平疑乎 [0527001] 設疑誤 [0527002] 比疑北 [0528001] 持【CB】,特【卍續】,特疑持 [0529001] 娑疑婆【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9 冊 No. 597 法華經文句記箋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1-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