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卷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初標境。此句結前。次句起後。佛身。即佛地論說。生身非法身。為物生成故。形有高廣量故。亦光明經謂。應身非化身。應正等覺故。壽有始終數故。此乃應生淨化土也。法身清淨如虗空。居法性土。無始無終。自報相好無邊量。居自受用土中。他報隨地見勝劣。居他受用土中。皆有始無終。化身隨類變大小。居通淨穢二變化土。有始有終。法界身普融無盡。居無障礙法界土。亦無始終。故此徧觀三聖應真具足身相。餘法報等並不談也。其實祇此一應身上。亦化亦報。亦法亦法界。但隨五教機宜所見成異。經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須如理思之。
阿難下。二明觀。二初直令中上根總以身心觀。二。先觀佛身三初別明身相七初身色。夜摩天金。超過日月而倍萬億。輝艶叵思矣。
佛身下。二形量。那由他。垓數。此云萬億。由旬。此云限量。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較二大士。少二十萬億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
眉間下。三眉毫。須彌山廣八萬四千由旬。三百三十六萬里遠。其高亦爾。白毫旋轉。五倍於此。
佛眼下。四紺目。須彌東面一海。濶八萬四千由旬。合南西北。共三十三萬六千由旬。須彌山外。七海環列。一海如此。餘六例然。共二百三十五萬二千由旬。會玄引百法鈔云。娑竭羅海。濶三億二萬二千由旬量。彼一醎海尚爾。況此四面七香海耶。青白者。山南海水。同瑠璃色。青也。山北海水。同頗梨色。白也。
身諸下。五毛孔。光如須彌者。具眾寶色故。
彼佛下。六圓光中。先形量。大千世界。復有百億。圓遍量大可知。於圓下。次化佛。一下。三化眾。
無量下七相好四。一相。一下。二好。一下。三光。皆八萬者。轉塵勞成智德故。一下。四益。佛念眾生。如母憶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攝念佛人也。
其光下。次總判難思。化佛相好光明。離言說相。真空觀也。從於一心想中。觀佛無量相好。理事觀也。由旬身眼。廣狹自在。八萬相好。隱顯俱成。周遍觀也。此唯根熟大乘智眼知見。非是初機凡小心力能及。
見此下。三結顯觀益。先顯益。昔普廣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見佛往生。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即是念一佛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作是下。次結觀。
以觀下。次觀佛心。先舉觀。身全悲心應現。故云觀身見心。親愛歡念曰慈。與樂德也。憐愍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有三相。一生緣慈。緣一切眾生。如父母六親。二法緣慈。緣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三無緣慈。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悲三例知。佛心無形。依性德顯。故云大慈悲是。運同體慈。度諸眾生。而亦不取眾生相。亦不限劫數。故云無緣慈攝眾生。三昧經言。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諸佛以眾生為身心。則如來外身內心。眾生皆可隨順而觀矣。觀心亦三。謂如來藏心。性本空寂。離心緣相。真空觀也。具恒沙性德。攝諸眾生。無礙觀也。一一德性。徧滿法界。無壞無雜。含容觀也。
作此下。二明益。諸。助語辭。佛慈悲心。即與真如。平等無二。徧一切處。一切眾生。不念彼此。究竟寂滅。眾生依於三昧觀之。現前尚能見佛得忍。況他世耶。如勢至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是故下。二轉為下鈍根從一相好入二。初即一明多。從一入者。多則境繁心散。難成三昧故。眉間白毫者。指前白毫宛轉五須彌相。自然現者。一光中現八萬。相好。二一毫相現。一切相好皆現。
見無下。二即此見彼。益有二。一見佛。楞伽明。諸佛有四平等。謂字。語身。法故見一佛身。即見諸佛身也。二得記。見佛聞法。自得心開而受莂矣。身上明現益心中明後益者。交互言耳。
是為下。三結成。
作是下。四揀顯。
△十觀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先標境也。見句結前。次句生後。觀聽十方圓妙明音。自行號。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利他號。
此下。次明觀二。初別顯十。一身形。初量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東方淨光莊嚴界中。淨華宿王智佛。身長六百八十萬由旬。妙音菩薩。四萬二千由旬。此土釋尊丈六。人身八尺。
身紫下。二色。
頂下。二頂髻。
項下。三光明中二。先項光又三。初形量。十方面各十萬由旬量也。其下。二化佛。皆如釋尊丈六金身。具三十二相。
一下。三侍者。
舉下。次身光。合修羅在人天中名五道。開之名六道。色相通二。一五道身色。二青等五色。又正法念經云。心如𦘕師。𦘕出五彩。黑即地獄。痴情純厚。黑黑業報故。青即餓鬼。多慳貪故。赤即畜生。多瞋害故。人天白者。多造白業。報感善故。修羅黃者。居人畜間。雖行施善。好勝妬他故。今於光中現者。令知五道非他。唯自一身心造。弗以大悲光照。不能離苦得樂也。
頂下。四天冠三。初明寶體。
其下。二顯化佛。觀音三昧經云。昔[A1]已成佛。號正法明。今作菩薩。為行淨業。冠有佛者。表帶果行因也。
高句。三出形量。觀下。五面色。
眉下。六眉毫二。初根本光色。
流下。二眷屬光相四。先種數也。
一下。次化佛。一下。三侍者。
變下。四神變。
臂下。七臂色。
有下。八瓔珞。初道數。
其下。二現境。莊嚴依正妙寶相也。
手下。九掌指三。先掌色。
手十下。次指相四。一畫。一下。二色。一下。三光。其下。四益。敬愛不捨。謂之柔輭。
以下。三手用。
舉下。十足相。初舉足。二先輪相。自下。次臺光。
下足下。二下足。
其下。二總例二。初餘相同。指八萬相好。
唯下。二頂髻異。肉髻。相也。無見項。好也。寶積經明。應持菩薩用神力。上觀三十二恒沙世界。不能見佛頂。故云無見頂。此大小相。極果所得。示居因位。故劣於佛。
以上總別相觀。根境圓融。無對所對。真空觀也。從真起應。空不異色。無礙觀也。一一相好。微妙含容。周遍法界。遍容觀也。
是為下。三結成。亦是應真身色。非化相也。
佛下。四揀顯。三一。顯利益。禍。現在災橫。一也。業障。過去惡因。二也。罪。未來苦報。三也。獲福。遍周三際。四也。楞嚴云。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悲華云。眾生受苦。稱我名。聞我號。為我天耳天眼所聞見。不得免苦者。不取正覺。聞名福爾。觀身可知。
若有下。次明觀法。八萬相好中。為一耶。為多耶。眾內。為總耶。為別耶。故此釋云十。門中。先肉髻不及佛。表現行因。當成佛果。令知是心作佛義也。次天冠立一佛。表本成佛。迹居補處。令知是心是佛義也。其餘如經次第。作法界觀觀之。
作是下。三揀邪正▽十一勢至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至)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次句境也。梵語摩訶那鉢。此云大勢至。思益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
此下。觀也於中二。初舉所觀相三。先別列五種五。一身形。長大。八十萬億。短小。缺恒河沙。例前觀音。
圓下。二項光。初形量。十方共有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大也。二照量。十方共之亦有二千五百由旬遠也。
舉下。三身光。初光色。
有下。二見益。有緣見者。揀無緣眾生。雖近而不見也。滅三障曰淨。證三德曰妙。
是下。三成名。真實智光照理。令一切證真。方便慧光照事。令一切斷惑。故號無邊光也。求上勢。令他得佛十力。化下勢。令他永離三塗。故號大勢至也。
此下。四天冠。初華。蓮華也。一下。二臺。一下。三相佛。正報。土。依報。
頂下。五頂髻。二先髻色。鉢頭摩。此云紅蓮花。於下。次瓶光佛事。謂諸佛化度眾生事。如八相等。
餘下。次總例觀音。指面臂眉毫掌指瓔珞也。前則是心是觀音。今則是心作勢至。知佛菩薩。皆唯心造矣。
此下。後重明行坐二。先行相中。初地動也。當下。二華嚴也。他方動處蓮花莊高如樂土者。大本云。風吹散花。遍滿樂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輭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A2]已。還復如故。華用[A3]已訖。地輙開裂。以次花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花。如是六反。
此下。次坐相三。初地動。從下。二佛集。金光佛者。表金剛般若智。能斷眾生諸煩惱故。光明王者。表二無礙智。遍照法界。拔苦與樂。得自在故。畟塞。徧滿也。此則釋迦三變淨土。安置分身。彼則畟塞其空。多也可知。坐下。三法演。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名為妙法。三輩九品。未盡變易。名為度苦。統上本末身相。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真空觀也。以智性即色故。現色無齊。說名法身。理事觀也。以色心不二故。隨心能示菩薩身色。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非心識分別能知。名法界身徧一切時處。含容觀也。
作下二揀能觀心。若得觀見。始信是心作勢至矣。我與菩薩。寧有間耶。
是為下。結也。三聖皆云色身相者。顯非法身。以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報化色相。皆從法身之所現。故起信云。諸佛法身。唯是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
除下。益也。初滅罪。阿僧祇。此云無央數。作下。二遊土。菩薩具神足力。觀則自然蓮花化生。遊諸佛土。楞嚴勢至云。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行者為觀。不亦宜乎。
△十二普想觀。
此觀成[A4]已名為具足(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此下。先明觀。二初結前。謂上二觀成時。則於二大士身。名為具足觀色相也。
見下。二正示。二先約入觀位以明觀想初後五。一生方想。謂於自心中。當起觀想三聖來迎。或持金剛臺。或執紫金臺。自身趺坐蓮花臺上。生於樂界也。
作下。二開合想。合如托胎。開如出胎。上品蓮花為父母。身化生矣。問此與上中上下二品何別。答。此就心行因言。彼約輩品果判。又合如彈指頃。到彼即開。不待經宿。誰謂其非上品上生耶。
蓮下。三光照想。照身。法身頓爾成就也。目開慧眼應時清明也。見下四。見佛想。滿空中者。即前所觀三聖具足色身相也。
水下。五聞法想。法界真如藏心。真空第一義諦。聞[A5]已即悟無生忍者。名曰妙法。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葢詮此也。故云與合。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豈非演妙法乎。與經合乎。
若下。次就出定境以判功德淺深。憶持。謂聖相法音。然此了了得見非前觀想可比。故名此為真實知見。是為下。二成結三聖正報。樂國依報。與自身往見。同時具想。故名為普觀。真如界內。無佛無生。絕相觀也。緣起法中。有凡有聖。無礙觀也。依正遍含。自他攝入。含容觀也。
無下。三顯益佛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時。三聖化身。常來至此所也。
△十三雜想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先觀二。初佛身二。先丈六像。又二。初教觀丈六。若有志心求生樂土者。當於一處。繩床西向。跏趺端坐。項脊相對。不昂不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直想彌陀丈六金軀。坐于花臺。在水池上。專繫眉間白毫一相。猶如珂雪。長一丈五尺。外有八楞。周圍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如瑠璃筒。從此發光。瑩靜明徹。顯映金顏。堅久其觀。白毫一見彌陀相好。自然當現。斯是釋尊別示初心。從易觀佛入門之要術也。
如下。二揀前具相。指前第九觀也。非是凡夫心力及者。起信云。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至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諸佛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離於施作。釋曰。論應身。即化身。亦名劣應身。是今經丈六像也。論報身。即他受用身。亦名勝應身。是今經由旬身也。唯識云。隨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故勝應佛。非凡小心所能及也。
但想下。三總顯觀福。佛像。丈六也。具足由旬也。
阿彌下。次大小化二。一能化本。
或下。二所化迹四。一大化。
或下。二小化約教判之。八尺。凡小見也。丈六。始教三乘見也。恒沙由旬。終教見也。滿虗空中。頓教見也。是法界身。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圓教見也。
所下。三形色。
圓下。四蓮花。佛花大小不定。隨本身現起故。
觀下。二二聖。此亦明池水上及樹下者。故云身相同生。觀首相者。頂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者。觀音也。頂上天冠中有一座寶瓶者。勢至也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隨眾生心。菩薩亦應所知量故。
是為下。後結。雜想者。有二意。根鈍觀佛菩薩勝相不成者。令捨前大觀今丈六等像。一也。根利觀前勝相[A6]已就。令其更觀大小化用。使德位增進。勝劣無殊。二也。九。十。十一。偏觀三大像。第八。總觀三大像。此則襍觀三聖大小像。十二中。加行人往生。故前後觀境。各不相濫。若以法界觀之。性空即是佛菩薩。真空觀也。隨心現起不定形。理事觀也。主伴同時遍無盡。含容觀也。
△十四上生觀(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一者。令勝根上求下化。中修萬行。求生淨土。下鈍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二者。令知上輩善品內。復有上中下三類不同故告之也。
△二釋(三)。初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初句標境。
若下。明觀二。先因三。初發心。三心標。何句徵。一下。釋專心上求於佛道。名為至誠。起信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堅久中修於萬行。名為深心。論云。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迴向者。迴因向果也。發願者。願度自他也。迴願下利於我人。名迴向發願心。論云。三者。大悲心。欲㧞一切眾生苦故。具下結。論云。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隨其願力。能現八相。利益眾生。故云必生。
復下。二根行。三種標。何句徵。一下釋。一中。不殺。是大小乘戒之根本。求生樂土之首業。深心開出。二中。博究大經。解無量義。誠心開出。三中。佛法僧天施戒。名六念。前四念他。三寶諸天恩也。後二念自。行止二善德也。此通誠深二心。向願同前悲心。生彼者。願自他同生彼樂國也。
具下。三日期。功德指上心行二種。再加專心念佛一七。當命終時即得生也。
生彼下。次果三。初臨終報。一聖境詳現。楞嚴云。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樂土業成。故終時現聖境也。
觀世下。二執臺迎接。三心六念。勇猛精進。故金剛臺以表之。
觀世下。三讚歎勸進。謂讚其[A7]已修因。進其當證果也。
行者下。二得生報。
生彼下。三生後報三。初聞法悟忍。起信云。若觀彌陀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經下。二徧界受記。
還下。三得大總持。陀羅尼。此云總持。總一切善。持無量行。亦云遮持。遮一切惡持無量戒。亦可總持一切淨善法義。遮持無量染惡法義也。是名句結成。
△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先境也。不下。次觀二。初因。持誦。方等。上生修者。善解一義。當中生行。起信云。或有眾生廣聞經論而得解者。或有眾生。文多為煩。少聞而取解者。前則文義雙持。次則唯義持矣。第一義心者。本如來藏法界心也。唯識頌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信得是心是佛。故不驚動。了知十界因果。皆唯心造。名為深信。絕不猶豫是心作佛之理。故不誹謗。兼顯上生中且能讚念三寶諸天也。深信。是信。功德。是行。願生。是願。淨土三貲糧備矣。
行此下。二果三。一臨終報。紫金臺者。起居註云。金剛寶。生於金中。百鍊不銷。尼乾經云。帝釋金剛寶能滅阿修羅。則金剛。天上所寶重。紫金。人間為尊貴。由解世間道中第一義性。較前雖劣。望後則勝。故以此表之。傳持淨業。故讚法子。直指人心是佛。念必成佛。名行大乘。
行者下。二得生報。十指齊對。名為义手。一合掌不义手。二义手不合掌。三掌亦合。手亦义。四不义手。不合掌。今是第三雙亦也。佛以眾生為心。令九界歸佛界。故歎諸佛。
此紫下。三生後報四。一華開光照。經宿開者。揀上生中隨到隨開也。紫金色者。彌陀佛身。夜摩天閻浮檀金色。觀音面雖閻浮檀金。而身是紫金色。則行者同菩薩身矣。光照目開者。行人與佛。氣分交接。即凡夫身眼。成佛身眼也。
因前下。二聞法讚佛。眾聲。指水光林鳥。非佛願行。寧充法喜。故讚歎。
經下。三進覺修定。不退。進覺也。起信云。若人專念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小本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法藏願云。我作佛時。聞我名號。歸依精進。於諸佛法。永不退轉。阿耨至菩提。此翻無上正等正覺。菩提覺。揀三途不覺。攝人天乘果。三正。揀凡外不正。攝聲聞辟支乘果。三藐正等。揀二乘定性不等。攝始終頓圓菩薩乘果。阿耨多羅無上。揀大乘等覺[A8]已還菩薩有上。攝妙覺一佛乘果。此於二佛果中。屬智果。轉煩惱而成者。應時下。修定也。楞嚴等百千三昧。無不歷具。故云修諸。
經下。四得忍受記。諸佛現前。與受果記。名現前記也。
是名句。後結也。
△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至)是名上品下生者。
初標境。
亦下。二明觀二。先因即心即佛。故信而不謗。即佛即心。故發無上心。願與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成等正覺。名之曰道。對前上中。缺於持經解義二種。功德。發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行者下。次果三。初終報[A9]但發真正菩提道心。故以金蓮為表然不能持經解義。安了達實相果理。豈如前之花中有臺也。眼等五根。不緣五塵。破滅五百煩惱。信等五根。出生五力。成證五百佛法。故五百佛為表。然不能得六根中千二百功德。如來藏中恒沙性德。豈如前之千佛無數佛耶。化佛讚發心者。由依四諦境。發四弘誓願。此菩提願。即佛心故。
見此下。二生報。一日下。三後報二。初花開見佛。上則到時即見。中則經宿乃見。此則七日中見。至三七後見之究竟者。葢心願雖發。未能稱真修八萬行。轉塵勞成。相好故。
聞眾下。二聞法得果。供佛聞法者。生前不能廣修福慧。故於極樂遊後。歷事諸佛。滿足三嚴也。百法明門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數如百法論。總顯三界所有。唯識所現歡喜。初地名。初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如來種中。決定當得。成多欣慶。故名歡喜。華嚴明初地菩薩於一念頃。得百三昧。見百如來。百神力。動百界。照教百剎眾生。住壽百劫。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入百法門。現百身。示百菩薩。住此地位。安有不喜者耶。
是句三結成。
△三結。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發大道心具二利行。故名上輩。復開三者。勝劣殊故。相對揀顯之。上上品則七日七夜。讚想於佛。三心六念。讀經解義。深信因果。持戒利生發大心願。回向求生(因勝也)。真佛與無數化佛來迎。乘金剛臺。到即花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受諸佛記。得陀羅尼(果勝也)。上中品則五日五夜。一心想佛。不謗三寶。解第一義。深信因果。持戒弘法。發菩提願。回向求生(因中也)。真佛與一千化佛來迎。乘紫金臺。經宿花開。見佛聞法。七日後菩提不退。一小劫得忍受記。(果中也)上下品則七日或但五夜。專意想佛。不謗法。信因果。持戒益物。發心發願。回向求生(因劣也)。真佛與五百化佛來迎。坐金蓮花。一日一夜花開。七日見佛。三七聞法。三小劫住初地(果劣也)。因果品位。雖有勝劣。望後中下。皆名上輩。大本上輩往生文云。若發無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謗三寶。捨家棄欲。行沙門法。大修利益眾生功德。專念彌陀。願生彼國。真佛與諸聖眾來迎。坐七寶蓮。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故此與彼義相同也。亦即前三福中第三淨業。
想者。無相寂滅心中。本無上輩三品。真空觀也。不妨依無相心。造出上生行相。雖成諸有為相。一一入無生性。無礙觀也有為無為。相即自在。上品下品。主伴圓明。周遍觀也。深思之令現前。心佛眾生。盡歸法界性矣。
△十五中生觀(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先境。
若下。次觀中。初因。五戒者。不殺盜婬妄言飲酒也。八戒如前。諸戒。即十戒。二百五十戒。三學之首。四諦中道也。無眾過者。一切惡不作故。四諦中集諦斷也。善根指修道滅集言。
臨命下。二果三。初終報。與比丘者。持聲聞戒故。金色光者。堅修不犯故。說苦空者。常觀苦諦故謂觀身不淨。受苦空。心無常。法無我也。出家離苦者。出見煩惱家。離分別惑苦。初果也。出思煩惱家。離俱生惑苦。四果也。又出三界火宅家。離分段生死苦。二乘果也。
行者下。二生報。蓮花臺者。梵語毗尼。此翻為滅。得滅果故。或名尸羅。此云清涼。離熱惱因。得清涼果故。亦名波羅提木义。翻為隨順解脫。隨順有為(即有餘涅槃)無為(即無餘涅槃)二種解脫果故。今則終身持具足戒。成五分法身。得涅槃解脫經云。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華中有臺也。
蓮華下。三後報。四諦者。苦以業果逼迫為義。二種生死等。集以增長無明為事。五住煩惱等。道以除患為功。正助道品等。滅以累盡為名。二種涅槃等。阿羅漢。有三義。一應供。應受人天供養。乞士果也。二殺賊殺盡諸煩惱賊。破惡果也。三無生。永無三界生緣。怖魔果也。三明者。過去宿命明。現在漏盡明。未來天眼明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盡。悉皆無壅故也。問。通明何別。答。智論云。直知過去等名通。委悉過去等因緣行業名明。婆沙云。天耳但是聞聲。他心緣他別想。神境即神足通。亦即身如意通。此但工巧而[A13]已。故但名通。宿命。知過去苦生厭。天眼。知未來苦令離。漏盡。現觀惑智斷證。由此三兼稱為明也。八解脫者。一內有色外觀色解脫。位在初禪。能脫自地及下欲界。二內無色外觀色解脫。位在二禪。二禪內淨故。三淨勝解身作證解脫。位在三禪。定中鍊八色光(地水火風青黃赤白)。極令明淨。與樂俱生故。此三於微妙五欲。無染著也。四空處解脫。滅根本四禪及前三解脫等色。入空處定。具足而住。五識處解脫。捨空緣識入定。六無所有處解脫。捨識緣無所有定。七非非想處解脫。捨無有入非想定。從空處來。並修八聖種觀。如癰瘡無常等。一一定中。背捨不著。此四位在四空。於下地法。得捨離也。八滅盡解脫。滅受想諸心數法。以寂滅涅槃。安著身中。此一位過三界。能脫一切有緣心慮也。亦名為八背捨。背彼淨潔五欲。捨離此著心也。背捨據因。解脫約果說。問。往生論二乘不生。此文明小種得生。成羅漢果。如何分別。答。有四意。一小乘不信有他方佛色者。不生。信者生矣。隨其善根。證三四果。經云修行諸戒。回向願求。二定性趣寂者。不生。不定性。或臨終回心大者。得生。是故到彼。先成小果。後成佛果。則彼土聲聞。皆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者也。三實行聲聞。不生。退菩提心二乘。則生。無漏道熟。一聞苦空四諦法音。便成羅漢。不須經久得大菩提。四經顯始終教中大心聲聞。引攝實行。入於佛種也。論揀小教中愚法二乘。欲令定性。背小向大也。
是名下。後結。
△次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句標境。若下。明觀。先因。沙彌。此翻息慈。息惡行慈也。戒有十。即前八戒後。更加九不過中食。十不捉金銀生像也。具足戒。即比丘戒。及比丘尼戒也。威儀。三千威儀也。一日一夜。揀前終身持也。戒香。五分法身香之首也。
如此下。二果。初。終報。七寶蓮者。月擇幾日。寶持齋戒。非盡生故。見佛。彌陀色身也。聞聲。彌陀智身也。迦葉佛云。一切惡不作。能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故讚言善人。諸佛教者。戒經云。過現諸世尊。能勝一切憂。皆共尊敬戒。此是諸佛法。今能受持無犯。豈不隨順。
行者下。二生報。在下。三後報。聞法。指四諦。須陀洹。此云預流。預入聖人流也。或云逆流。逆彼六塵流也。初果名。斷八十八使。離凡夫無量生死之苦。羅漢。四果名。斷八十一品。離聖人七返生死之苦。
是名句結成。
△後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至)是名中品下生者。
先標。若下。次釋二。初因。先生時修世間善。孝養。三綱中一。仁慈。五常之首。三綱立。人倫之道盡矣。五常即五戒。仁則不殺。義則不盜。禮則不淫。信則不妄言。智則不飲酒五常行。佛教之戒傳矣。此二。三種淨業內。第一福德也。
此下。次臨終值出世法。佛土。增其外緣。令顯緣因佛性也。說願。發其內因。令顯正因佛性也。起信云。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佛菩薩等慈悲願護。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乃能進趣。問。云何不說回向。願求。答。既聞稱性四十八願。唯心佛土樂事。信向願往可知。
聞下。二果二。初生報。聞者。聞慧。了因佛性開顯也。此事。指正緣二性三因性顯。一佛乘彰。近則生方證小。遠則成佛利生。
經下。二後報。法謂苦空無常等。問。孝養仁慈。為世出世之善基。大小乘之法本。況聞佛願。何但成小。答。厭苦心切故。速求無漏故。願先度自故。佛順本習故。法隨機解故。從小漸大故。
是名句。後結。
△三結。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回向願生。成自利行。故名中輩。亦分三者。高卑亦別故。若對顯之。中上品則三日三夜。想念於佛。長持諸戒。無惡逆過。發信願心。回向求生者(因高也)。真佛與比丘眷屬來迎。乘蓮花臺。即生彼土。蓮花尋開。聞四諦法。得羅漢道(果高也)。中中品則一日一夜。觀想彌陀。及持八戒十戒或具足戒。發回向心。願生西方者(因中也)。真佛來迎。坐七寶蓮。經七日開。得須陀洹。至半劫後。成羅漢果(果中也)。中下品則一日或一夜。孝養仁慈。臨終得遇知識。指示佛土願者。(因𢍉也)命終即乘蓮花往生。經七日[A14]已。遇觀音勢至聞法得初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果𢍉也)。因果品位雖有高卑。望彼上下。皆名中輩。大本中輩往生文云。若不作沙門行。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謗正法。為自業苦。專念於佛。多少修善。造像持戒飯僧然燈。回向願生。化佛與大眾來迎。坐蓮花中。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故此與彼。義旨無殊。亦即前三福內。第二淨業也。
想者。中輩三品行相。當體寂滅真空。絕相觀也。理實三類中生。並唯自心顯現。事理觀也。人法交涉。依正相在。含容觀也。若常觀此中生法界。時時往彼樂土見佛。
△十六下生觀(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說中生竟。又標告語者。一令上智善根。當堅心念佛。見不賢而內自省。決定往生。又令愚鈍惡逆。亦回心念佛。聞彌陀十念之願。帶業可往。二審下輩。惡品內。更有上中下不同。又此對後二之別。亦是總告也。
問。小本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五逆十惡。云何得生。答。彼約果言。故唯善人。此約因論。故通惡逆。葢由佛性是同故不壞信種故。稱名滅業故。願生樂土故。彌陀願力故。圓實教中。並許無性闡提。悉當成佛。亦此意也。
△二釋(三)。初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句標境。
或下。明觀中。一因。又二。先生時作惡。惡業。殺盜婬妄等。惡法。刀劍穿窬等。楞嚴明二類。一約輕重。文云。純情。即沉阿鼻地獄。若沉心中。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虗貪信施。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釋曰。純情。十惡習也。今下品上生。毀戒誑說。今下品中生。逆重。今下品下生二。約根境。文云。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釋曰。同造。六根十習。同時具造也。今下品下生。各造。根習雖具而不同時也。兼者。雖同時兼作。[A15]但缺而不具也。今下品中生。後則三根三境。今下品上生。摭華鈔明善不善三品。各通三法。一約境。惡則於勝殺為上。謂父母等。於劣殺為下。謂蚊蚋等。餘者為中。善則於劣不殺為上。謂蚊蚋等。於勝不殺為下。謂父母等。餘為中。二約心。無問善不善。[A16]但猛利心作為上。泛爾心作為下。餘者為中。三約時。若善不善。但三時無悔者為上。作[A17]已方悔為中。正作能悔為下。三時。欲作正作。作[A18]已也。今下品上生不善。於心境時內。皆屬下品。
命下。二臨終修善二。先聞法除罪。知識。僧寶也。大乘。華嚴梵網法華涅槃等。十二部經題者。一修多羅。此云契經。長行直說法相者。二祇夜。此云應頌。重頌長行所說者。三和伽那。此云授記。聖言說與名授。果為心期名記。四伽陀。此云諷頌。孤起別諷。不重頌者。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不待請而說者。六尼陀那。此云因緣。有人問故。為說是事者。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如舉扇喻月。動樹訓風等。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說佛本昔曾為利生淨土事也。九闍陀伽。此云本生。是說菩薩本昔受生諸因緣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體相正直為方。德用周遍為廣。十一阿浮達摩。此云未曾有。如來現諸神力。眾生怪未曾有。十二優婆提舍。此云論義。逐釋所以。答其問者。除千劫者。法寶名德。不思議故。
智者下。次稱名除罪。如來萬德洪名。威力廣大。利益無窮故。此於善三法中。境屬上品。心時亦屬上也。
爾下。二果。先終報。但聞佛法之名。不觀佛法之身。故遣化三聖來迎。
作下。次生報。
經下。三後報。甚深經者。是大乘法。非小乘也。發心。行也。初地。證也。
是名下。結成。
△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初境。毀佛禁戒。盜三寶物。較前更重。猶許生方。恐人難信。故又重別以告之。
或下。二觀。先因二。初生時作惡。有二。一毀諸戒。
如此下。二造十惡。僧祇物。此云十方眾僧物。謂厨庫華果等物。係招提常住。供養過未十方眾僧者也。現前僧物者。謂衣食藥具。唯施現前十方僧也。偷盜身三中一。不為弘法利生。但求名聞利養。名不淨說。攝口四也。慚愧。羞恥也。屏處造罪。不慚於天。自亦不羞。不重賢善。皆名為無慚。顯露為非。不愧於人。他亦不懼。不拒暴惡。皆名為無愧。攝意三也。日積月累。名為莊嚴。因也。此於不善心境時內。皆屬中品。地獄。果也。
命下。二。臨終修善。先罪報現前。楞嚴云。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純情即沉墮阿鼻獄。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中陰。今則八熱獄相現前。下墜無間必矣。遇下。次佛力消滅。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知一切因緣果報是生處非生處。二業智力。知眾生過現未來諸業受也。三定力。知諸禪三昧。四根力。知眾生諸根上下。五欲力。知種種欲樂。六性力。知世間無數種性。七至處道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宿命力。知百千世中。身命苦樂。壽年長短等。九天眼力。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端正相醜陋相等。十漏盡力。能知自他諸漏盡者。即[A19]已盡我生。不受後有也。此十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威即四無所畏。德即四無量心。四無礙辨等。神力者。十神通也。無作戒為戒身。無漏淨禪為定身。無漏智為慧身。有為無為二種解脫為解脫身。盡智無生智。知諸解脫相為解脫知見身。前三約因。道諦修成。後二約果。滅諦證得。於前三善法中。心時屬上。境則居中也。
除八十億劫罪者。問。上生稱名聞法而滅罪少。此中但聞佛德而滅罪多者。何也答。上則業報猶輕。除少可生。此則業報稍重。須多除得往。理實佛法。隨心應量。非情可計度故。猛火化凉風者。業障煩惱。如火炎熱。佛法清凉。如甘露故。地獄吹天華者。變無間苦報為天華樂境故。
華下。二果。先終報。
如下。次生報。
經下三後報。大乘甚深典者。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之義也。
是下。三結。
△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是名下品下生者。
先標境。不揀逆重。十念可往。此又甚為希有難信。故復告以勸曉也。
或下。次明觀。初因二。先生時作惡。初惡因。不善業者。身口意三諸惡業也五逆者。一殺父。二殺母。三出佛身血。四殺阿羅漢。十地聖人。五破羯磨轉法輪僧。外加六殺和尚。七殺阿闍黎。即名七遮。十惡者。謂十重惡。殺盜。婬妄。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不受悔。誹謗三寶也。諸不善者。謂四十八輕。及餘具足戒。十戒。八戒也。此於不善心境時內。皆屬上品。
如此下。二惡報。惡道。獄。鬼畜也。多劫。約罪時。無窮。約苦果。問。大本明五逆謗法不生。此經逆重得生。何也。答。釋開五義。一大本除五逆兼謗法不生。此經說五逆不謗法。得生。良由謗則不信。不信自不往也。二大本揀謗淨土法門。不生。此經明謗餘佛法。而信有安樂願生彼國肯十念者。得生。所謂疑則花不開。信則決定往也。三大本謂下根造逆。多無重悔。罪不能懺。不生。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墮惡道。智犯罪大。亦能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於水。為鉢鐵大。亦能浮飄。此經謂上根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滅。得生。涅槃云。闡提有二。一利根。於現在得善根。二中根於後世得善根。如闍王作逆。慚愧重悔。佛為說法。得無根信。是也。四大本為生前無苦。不一心念。是散善力微。不能滅逆。不生。此經為臨終苦逼。十念觀佛。是定善力強。能除重逆。得生。五大本去一生逆謗。終亦無悔。毫無一念佛法之善。不生。此經取先修善後惡逆。或先惡逆後修善。臨終遇善友勸。信有西方能十稱者。得生。有此五意。故兩經開遮不同。
如此下。次臨終修善。先苦逼不遑念佛。善知識者。誠中形外曰善。聞名欽德曰知。覩相奉教曰識。又真正為善。面會為知。心交為識。安慰等者。安以求生樂土之妙法。慈也。慰以念佛離苦之教門。悲也。苦逼。地獄惡相現前也。不遑。心中惶怖難觀也。
善友下。二至心稱名滅罪。觀想曰念。持名曰稱。純一無間曰至心。相續成片故不絕。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圓滿善心故具十。南無。翻歸命。或信從。亦云度我。佛德無量。一名攝盡。故稱時即罪除。於前三善法內。心時屬上。境則居下也。問。云何十念。便能滅八十億劫罪耶。答。具三力故。一本有佛性力。如火。如舟船。二至心稱名力。如鑽。如帆楫。此二自力猛利也。三佛願攝取力。如人如順風。此一他力強勝。既因利緣強。境勝心猛。故能燒罪木而到蓮池也。法藏十八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大本云。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大品云。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佛名經云。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此如百輛車薪。星火能燒。萬年室暗。盞燈能破。一錐千紙。一風億土。故調達獄中一稱佛時。變眾苦為三禪樂。張善和臨終未滿十聲。惡相滅而佛來迎。鍾馗設佛像而除羣雞啄面之苦。雄俊信念佛而成地獄漏網之人。一稱三稱尚爾。況十念多念者耶。
命終下。二果。初終報。上生念佛法寶名德。故見寶蓮。中生聞佛威德自在。故見天華。下生十稱。念念不改。故見金蓮。日輪者。因則始終至心稱念報則佛日慧光。注照前後不輟矣。
如下。二生報。
於下。三後報。上生滅痴暗惑障。故放大智慧光明。中生滅黑染業障。故流清白梵行音聲。下生滅罪苦報障。故宣救苦大悲音聲。實相滅罪法者。普賢觀云。一切諸惡業。皆從妄想生。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達妄想非有。罪性本空。業相轉為實相。又何苦報之有。
是句。末。結成。
△三結。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始惡終善。缺二利行。故名下輩。亦有三者。惡固久多而善雖短少。亦有強弱之不等故。若對揀之。下上品則半日或半夜。聞經題。稱佛號。雖造十惡。然不謗法。信西方願往生者(因強也)。化佛來迎。坐寶蓮華。經七七日。花開聞法。發菩提心。過十小劫。登歡喜地(果強也)。下中品則一時一刻。聞佛相好。法身威德。雖破諸佛戒。偷僧祗物。然亦不謗法。願生西方者(因中也)。化佛來引。坐天華中。經六劫。蓮始開。聞法發心(果中也)。下下品則十念一念彌陀名號。雖造五逆十重。然不謗淨土法門。生重悔。求安養者(因弱也)。命終見金蓮花。住在面前。引生樂界。十二劫。蓮方開。聞實相。發道心(果弱也)。因果品位。雖有強弱。望前上中。皆名下輩。大本下。輩往生文云。若不能作諸功德。但發菩提心。信因果。不謗法。不造逆惡。專意十念。乃至一念。念阿彌陀。歡信不疑。願生其國。臨命終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故彼此義相類。亦即前三福內第一淨業也問。此經前六品明善。後三品明惡。大本三輩。純善無惡。云何下輩與下三品齊耶。答。十念行是相同故。輩配品正相合故。能重悔惡改善故。捨下輩無所攝故。
想者。下品法界性中。本無罪性。真空觀也。罪性雖空。善亦不忘□□。理事觀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於塵方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於沙界。周遍觀也。事事作此三法界觀。何患乎法界土佛不見。
△四聽眾獲益。
說是語時韋提希(至)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先見佛生喜。從初至此。四番觀見。始於金臺中。現十於國土。令見極樂世界。嚴顯可觀。次則聲光中令觀彼佛彼國。淨業成就。三於總觀樂土後。別觀聖身前。空中現三聖像。證明令起想念。四則於此十六觀末。重見彼土淨妙。聖相端嚴。前三佛力加被見。今一自力觀想見。欲見即見。名曰應時。廣長。即縱廣。直長曰縱。內之入深量也。橫寬曰廣。外之開闊量也。見始如意。故喜。向不能得。故歎。
豁下。次悟忍發心三。初夫人悟忍。解知是佛是心。是心是佛。故稱豁然大悟。證見是心作佛。作佛是心。故得逮無生忍。又一悟一切悟。名大豁悟。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一切忍一忍。名無生忍。經云。初地為八。有何階次。前佛示云。觀見彼土。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今徵夫人。信不誣矣。
五下。二侍女得記。信解佛法界身。不離眾生心想。故發心。華座蓮邦。並是法藏願力。故願生。菩提心發。當得菩提。往生願立。決定往生。故悉與記也。諸佛現前者。見無量壽佛時。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現前授記。亦名此為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徧觀一切佛身觀。此即發心所感之果也。
無量下。三諸天發心。發心有三。一智心。離五濁惡世。證入法性天故。二願心。度惑業苦海。超登淨義天故。三悲心。救娑婆眾生。往生極樂天故。又依自本覺佛性。發起信行願。為淨土貲糧。亦名為無上道心也。問。論謂女人根缺不生。此明夫人侍女。皆悉往生何意也。答。一經據此土是女流。論據彼國。是丈夫。二經約因。帶業。許不男。論約果。離欲。無有女。三經就現身。根缺得生。論就後身。根悉具足。四經依初往。是垢穢女身。論依轉報。是清淨六根。法藏三十五願云。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又涅槃經說。女人信有佛性。即是丈夫。男子不信有佛性。即為女輩。況今夫人侍女。親見佛法身耶。故大本彌陀願中。上至天人。下及地獄餓鬼畜生。蜎飛蠢動。皆得往生。經又云。眾生生者。皆住正定。以彼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故。宜善思之。
△四總結二種經名。令得果證分。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至)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先問。法空為座。有所諮詢。不應坐故。敘禮也。
白下。陳問也。當句。問經名。三淨業。十六觀。以何為總目也。此下。問持法。法有三。謂心。佛生此是佛法。而兼心法眾生法也。要。謂總綱宗歸。執受在懷曰受。思慧。亦即願義。守持於身曰持。修慧。亦即行義。顯前攝耳諦聽。屬聞慧。信義也。云何者福業。固為三世諸佛正因之法。云何於三者中。持其宗歸。為滅罪生方見佛祕要之術。妙觀。固為如來奇異方便之法。云何於十六中。受其總綱。為悟忍得記成佛要妙之道也。
佛下。次答二。先答二問令修證。二初答問名。名有二。初名依理行立。觀行也。表法界智。及無礙權實三種智。樂土三聖。理也。表無盡法界。及中道俗真三諦理。如次配知。亦下。次名依教果立。淨業障。教也。初福。教修人天善。事也。除報障。次福。教持二乘戒。理也。淨業障。後福。教發大乘心。事理雙通也。淨除煩惱障。今舉中以攝前後耳生佛前。果也。前云。欲生彼者當修三福。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此則初名依十六觀。次名依三淨業。亦可二名。並準觀立。初名別準六九十十一四觀。次名總準十六觀也。
汝下。二答問持。亦有二。初名。十六觀中。則六九十十一四觀門。為觀想之要道。當受之無令忘。次名。三福業中。第三第二福業。為淨業之要術。當持之無令失。亦可第六觀。除億劫極重惡業第九觀。生諸佛前。得忍授記第十觀淨除業障。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祗生死之罪。當專持此法要。可也。
行下。次顯二益勸成果二。初觀觀佛益。勸念得成佛三。先直明。三昧者。觀佛想像。皆名念佛三昧也。現見者。由觀三聖真實色相身故。
若下。二況顯。大本明聞名有五益。一悟法忍。二具梵行。三人天敬。四得往生。五成佛道。則此滅罪。猶略顯耳。
若下。三結勸。數數記持謂之憶。正屬持名事也。常常繫緣謂之念。正屬觀想觀像。兼事理也。亦通實相。理也。念佛開四益。一成芳名。分陀利有二釋。一叡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中盛名分陀利當知吾人身中。各具覺悟之蓮華。念佛心開。了明佛性。悟佛知見。如蓮花正泛也。二祥邁註云。分陀利。此云白蓮花。白色為眾色之本。佛乘為餘乘之宗。涅槃云。水生花中。分陀利最為第一。今念實相佛。是一乘真宗。中道了義。猶如白蓮花也。人中以此立其名者。為其處染常淨。方因即果。住佛真理。為物軌範故也。二得勝友。佛菩薩身。從心想生。常觀三聖自有不退補處為伴侶矣。三坐道場。信得是心作佛。緣想諸佛相好正徧知海。當來畢竟坐於菩提樹下。金剛臺上。而得如來道果也。四生佛家。覺知是心是佛。圓發三心。徧修六念。紹隆諸佛家業。安有不入佛種。親為佛子耶。
約教釋之。一緣想境界念佛。人中下下品蓮花。信不退菩薩友。坐發心菩提道場生變化非受用佛家。小乘教相也。二攝境唯心念佛。為人中下品蓮花。住不退菩薩友坐伏心菩提道場。生亦變化亦受用佛家。大乘始教相也。三心境無礙念佛。人中中品蓮花。證不退菩薩友。坐明心菩提道場。生受用非變化佛家。終教相也。四心境俱泯念佛。為人中上品蓮花行不退菩薩友。坐出到菩提道場。生非變化非受用佛家。頓教相也。五重重無盡念佛。人中上上品蓮花。煩惱無動位不退菩薩友。坐無上菩提道場。生圓通無障礙佛家。圓教相也。應如理思知。念既多益。何待勸為。
佛告下。次顯淨業益。勸持得見佛。巧妙謂之好。淨念相繼。事上好也。圓觀無間。理上好也。教修三福曰語。法也。佛名。佛也。名因德建。持則滅罪見佛。語能詮義。持則淨業生方。故得佛法相即。況法是佛母。佛從法生。法為佛師。佛依法住。故持法即持佛。利益等無別也。
總前四分。此經所宗。故名為正宗分。
△三流通分(二)。先王宮流通。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佛能說人。釋迦尊也。語所說法。自分經也。目連等所得果。目連阿難。增道損生。夫人侍女。得忍受記。梵釋四王。發心願往。聞。聞慧。信也。信而始聞故。歡。思慧。願也。意思歡悅其所願故。喜。修慧。行也。身口慶喜此修行故。並超權小。稱之為大。此三寧非尊者夫人所得果乎。三種清淨(人。法。果)。三慧圓發(聞。思。修)。三貲糧具(信。願。行)。經之弘通也。可知。
△次靈山流通。
爾時世尊足步虗空(至)聞佛所說皆大歡[1]喜。
校注
[0448001] 喜下佚失【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2 冊 No. 413 觀無量壽經直指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九佛身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