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會本卷第四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A1]已次觀寶樹。
【鈔】二正明觀行問日觀水觀皆先立境地樹等觀何不云耶答別論水日有曾見相可指為境地樹[A2]已下非曾覩對將何為境若通論者皆得有境何者諸觀皆用教所示相憶持在心為所緣境仍了能觀本具此法託境想成令性具法發明心目是故心觀及所發相一一皆三故知通論皆得有境此文為五。
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鈔】初觀寶下樹體者下之莊嚴及生法等皆是能依今一一樹八千由旬即所依體。
○二一一下莊嚴相。
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緣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玅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金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玅華宮殿如梵王宮。
【鈔】瑠璃具云吠瑠璃耶此云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此寶出彼故以名之頗黎正云窣坡致迦其狀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者。
○三諸天下明生法生即眾生諸天童子也以生對諸莊嚴之事皆稱為法。
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迦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玅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玅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涌生諸果如帝釋缾。
【鈔】釋迦毗楞伽此云能勝摩尼正云末尼此翻離垢言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又翻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舊云翻為如意隨意此皆義譯也色中上者謂摩尼之光間雜眾寶色像殊玅最上無過也閻浮檀金閻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閻浮𭡠陀樹其金出彼河中此則河因樹立稱金由河得名如帝釋缾者帝釋具云釋迦因陀羅此云能主言其能為天主言缾者釋論第十五云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答我求富貴欲令所願皆得天與一器名曰德缾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缾出其人得[A3]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今以玅華涌生諸果如彼天缾出種種物故以喻之。
○四有大下現佛國。
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A4]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
【鈔】非獨現一大千十方佛剎亦於中現樹觀若發轉觀佛土亦應不難。
○五觀見下結觀。
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
【鈔】雖因光蓋見十方土然從樹起故須結末而歸其本。
○三是為下結。
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鈔】此乃結樹當第四觀。
○五池觀二初疏科。
【疏】第五池觀中有五一明池體二明池相三明隨心適意四明利益第五結觀。
【鈔】二釋經五初明池體。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
【鈔】體義同樹。
○二一一下明池相。
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輭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玅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鈔】支派金渠底沙蓮華皆是八池奇玅之相。
○三其摩下明隨心。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
【疏】摩尼者如意珠也。
【鈔】論其寶水稱適人情自然上樹然後流下故上生經明兜率宮有水游梁棟間與此同也。
○四其聲下明利益即水聲說法增人觀慧也。
其聲微玅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玅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鈔】苦空等是說小諸度相好是說大又讚念佛法僧則令人深觀三寶也說法既分大小驗此三寶亦讚別體同體之殊涅槃經中瑠璃光菩薩欲來此土先放光明非青現青文殊言此光明者即是智慧大師引此立有分別色若心若色唯是一色今水聲說法光明化鳥豈不彰於有分別色色能造心色具於心唯是一色耶須知萬法唯心尚兼權教他師皆說一切唯色俱在圓宗獨從吾祖以變義兼別具唯屬圓故。
○五是為下結觀。
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疏】八功德者輕清冷輭美不臭飲時調適飲[A5]已無患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輕冷輭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無患是法入。
【鈔】疏釋八德而對五入并前說法即聲入也雖成六入無非玅境故令行者速證無生。
○六總觀二初疏科。
【疏】第六總觀中有四眾寶國土下明總觀初寶樓二樹三地四池觀樓中初正觀樓次觀上及虗空中諸音樂聲結成觀想名為麤見從是為下二結從若見下第三利益作是觀下第四顯觀邪正。
【鈔】二經文四初明總觀二初觀寶樓二初眾寶下正明觀樓。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鈔】二其樓下二處樂聲即樓中天作及空裏自鳴此樂音中皆詮三寶微玅觀門。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虗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鈔】二此想下結成總觀。
此想成[A6]已名為麤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
【鈔】最初繫念且寄此土落日及冰以為方便次觀彼國地樹池樓應知此四得後後者必得前前故樓觀成四事都現是故至此得總觀名雖云總見若望後觀此猶約略故曰麤見。
○二是為下結。
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鈔】三若見下明利益。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鈔】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者華座中云除五萬億劫罪前地觀除八十億劫然其滅罪多少之數皆是佛智如量言之非是初心所能思議但可信奉而[A7]已。
○四作是下顯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鈔】二七觀觀正報二初分科。
【疏】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勅聽許說第二從說是語時下明佛現身相第三從時韋提下為未來請第四佛告下酬請廣明五種觀門。
【鈔】二隨釋四初勅聽許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鈔】二說是下佛現身相。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鈔】三時韋下為未來請。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A8]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鈔】四第一下酬請廣明二初別從酬請列五。
【疏】第一觀華座第二觀像第三觀佛身第四觀觀音第五觀勢至。
【鈔】韋提因覩三聖乃為未來請三聖觀如來酬請須示五門何者既欲觀佛佛必坐座故先觀座又真佛難觀要須想像使心流利是故答三陳茲五觀而獨標佛者以主包徒也。
○二初華下通就所觀釋七具論正報須依前科照於七境文七初第七華座觀二初疏科。
【疏】初華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并辯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隨機利物三是為華想下結觀四阿難如此華下明由願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觀未來有利益。
【鈔】二經文五初成座法用及辯相子科分二初佛告下明法用謂觀法之用也以由理具方有事用能想之心何法不具依聖言境就性而觀華座莊嚴不現而現。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
【鈔】二令其下辯相即法用所成華座眾相也文四初華色數量。
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脉猶如天畫脉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
【鈔】二一一下葉間珠光。
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上。
【鈔】三釋迦下華臺寶網。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玅真珠綱以為校飾。
【鈔】甄叔迦者此云赤色西域有甄叔迦樹其華赤色形大如手此寶色似此華因以名焉。
○四於其下寶幢莊嚴。
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慢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玅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鈔】須彌山者此云玅高亦曰安明夜摩天者具云須夜摩此云善時以彼天光明無晝夜之別故曰善時應知能觀三觀轉深所發勝相漸大如前寶樹止高八千由旬今之華座臺上寶幢自如萬億須彌驗其座體極為高大故知玅境隨觀增明矣。
○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隨機利物。
一一金色徧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鈔】座觀若成十方佛事隨觀皆覩。
○三是為下結觀。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鈔】四佛告下明由願力成。
佛告阿難如此玅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鈔】彼佛因中作菩薩比丘名為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發四十八願取此淨土攝諸眾生今願力成故令所依華座若此。
○五若欲下明未來利益。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鈔】二第八佛菩薩像觀二初分科。
【疏】第八明像想中有三初汎明諸佛法身自在從心想生二是故應當下偏觀彼彌陀并示觀行三作是觀者下明修觀獲利也。
【鈔】二法界下隨釋三初汎明諸佛法身從心想生欲想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依體立宗斯之謂矣須知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如來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故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復彌陀與一切佛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諸佛相明即彌陀體是故汎明生諸佛身以為觀察彌陀觀體。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A9]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
【鈔】疏約三義釋此經文初釋初八句二初約感應道交釋二初明佛入生心。
【疏】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眾生心想中如似白日昇天影現百川。
【鈔】報佛法性身者滿足始覺名為報佛究顯本覺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應用然順能感應方現前今論三觀淨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此二道交是為入義復以白日升天喻始似本影現百川喻應入淨想。
○二即是下相隨物現。
【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前明佛菩薩此顯能隨也。
【鈔】三十等者牒經是故汝等[A10]已下文也明佛下釋義由法報冥故應用自在有淨心感悉能示現前明佛菩薩者即指諸佛是法界身之文也而言菩薩者以法界身通分證故故兼菩薩意明前雖顯示法身入心未明隨觀現身之相今明觀佛相好佛以相好隨心觀現故云此顯能隨也。
○二又法下約解入相應釋。
【疏】又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徧法界為體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者得此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言入心想中也。
【鈔】前明感應道交恐謂佛體異眾生體感召方入今祛此見故云佛身無所不徧既法界無外豈少異眾生若爾佛體本徧全是眾生色心依正何故經云入眾生心然雖全是而眾生迷背是故佛體成出離義今得觀解契合佛體是故佛體入觀解心故得名曰解入相應斯乃始觀解於本覺是故本覺入於始覺問解入相應釋之方的此義即足何須前約感應釋耶答今之心觀非直於陰觀本性佛乃託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性明託外義成唯心觀立二釋相假是今觀門故感應釋闕之不可。
○二是心下釋中二句二初作是別明二初約能感能成釋作。
【疏】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終成作佛也。
【鈔】作有二義一淨心能感他方應佛故名是心作佛言佛本是無者法身玅絕無有色相迭相見故心淨故有者眾生淨心依於業識熏佛法身故見勝應玅色相也二三昧能成[A11]己之果佛故云亦因等也復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A12]己佛。
○二是心是下約即應即果釋是。
【疏】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亦無佛之因也。
【鈔】是亦二義一心即應佛故名是心是佛向聞等者佛體無相心感故有是則心佛及以有無條然永異經泯此見故言心是應佛心外無佛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無佛之因一句也既心是果佛故無能成三昧之因也眾生心中[A13]已有如來結加趺坐豈待當來方成果佛初是應佛二是果佛此乃消釋經疏之文若論作是之義者即不思議三觀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顯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顯非修德因緣成佛應知外道諸句三教四門所有思議不出因緣及自然性故佛頂經明乎七大皆如來藏循業發現一一結云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彼云世間該於九界今於一念玅觀作是能泯性過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則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則泯一切因緣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絕何議不忘既以作是絕乎思議復以作是顯於三觀以若破若立皆名為作空假二觀也不破不立名之為是中道觀也全是而作則三諦俱破三諦俱立名一空一切空名一假一切假也全作而是則於三諦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名作既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議三觀十六觀之總體一經之玅宗文出此中義徧初後是故行者當用此意修淨土因不可不知故今略釋。
○二始學下作是共釋二初約始終釋。
【疏】始學名作終成即是佛。
【鈔】若論六即皆作皆是今辯修證作是須分始則名字觀行相似三位修而未證故且名作終則分證究竟任運真覺得名為是意存揀濫故有此釋。
○二若當下約當現釋。
【疏】若當現分別諸佛法身與[A14]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名心是佛望[A15]己當果由觀生彼名心作佛也。
【鈔】以現釋是以當釋作為令即心見佛法體以此現因而證當果故以心佛同體名心是佛觀生彼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故有此釋。
○三正徧下後二句。
【疏】正徧知海從心想生者以心淨故諸佛即現故云生也亦因此觀佛三昧出生作佛。
【鈔】三智融玅名正徧知無量甚深故喻如海斯乃究竟圓明大覺與我心體無二無別今依頓教即三惑染修圓淨心能生諸佛正徧知海此約他佛釋心生也若依此心能成當果此約[A16]己佛釋心生也。
○二多陀下偏觀彌陀并示觀法二初令偏觀。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疏】多陀阿伽度或明十號無量名號等此中略舉三號即如來應供正徧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
【鈔】經是故應當者上[A17]已明示心感諸佛心即諸佛以是義故知可即心而觀彌陀心尚能作諸佛豈不感於彌陀心尚即是諸佛豈不即是彌陀應知彌陀與一切佛不多不少諸佛乃即一之多彌陀乃即多之一一心繫念諦觀彼佛者即一心三觀也但云諦觀那云三觀以所觀境列三號故顯於能觀知是三觀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徧知此之三號即召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徧知即般若真諦也應供即解脫俗諦也如來即法身中諦也以三德為三諦三一圓融不一不異此諦與觀名別體同絕思絕議此乃復見彌陀觀體當以此觀觀僧觀真疏釋三號其文可見問像觀文中示心作佛示心是佛復以三號顯於三諦玅觀既立可用此法觀下諸境其落日觀至華座觀佛既未示三觀之式何得行人預用茲觀答佛對當機示觀前後全由聖意非凡所知滅後之人欲修觀行所用法則須憑四依大師釋題能觀之觀既論三觀題目是總經文是別豈不以總而貫於別況云觀佛十六俱包今依天台修習教觀不憑智者更託何人如般舟三觀玅門普賢六根悔法皆於定內見聖方宣而大師教人預習精熟方入道場何不疑之那獨責此且稟斯宗者若聞若思不離三觀須於動靜用空假中立一切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空假中心想乎日氷及地樹等種種相耶如心想日以何力故日想現前般舟經云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則癡心無想則泥洹彼經初心以佛相為境故言心作佛等今之初心既先觀日豈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見心等耶止觀以彼經此文示於中觀中觀若立三觀自成如此觀日方依此疏修日觀也況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得依報非佛法耶。
○二想彼下示觀法子科分經為四初觀佛像二初正明像觀。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鈔】既是具足三號之像理合於像照空假中如見此方泥木之像尚須體達性若虗空三身宛然四德無減觀中寶像豈可不然若於像觀不達三諦次觀真佛寧見三身。
○二見像下因像見土。
見像坐[A18]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虗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鈔】像觀既成心眼開發廣見依報地樹諸相應知樹等出過前樹無數倍也何者以今寶像必稱華座座像高勝樹合覆之皆由玅觀轉深故使所觀愈勝。
○二見此下觀二菩薩。
見此事[A19]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鈔】三聖設化動靜必俱一主二臣非並非別表乎三法三一玅融真身既然像合相似觀二足佛令玅觀成三。
○三此想下像放光二初明光照諸樹。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
【鈔】二一一下明樹皆三像。
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徧滿彼國。
【鈔】四此想下行者聞法二初明因定聞。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鷹鴛鴦皆說玅法入定出定恒聞玅法。
【鈔】二行者下明與經合。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疏】令與修多羅合者觀行之時令與教法相應故言合也又解與十二部經教合入定是修多羅出定之時心與定合故云與修多羅合也。
【鈔】此文疏有二釋初須定與教合二須散與定合初義者謂出定憶持定中聞法須與經中所說符契故云令與教法相應次意者謂心雖出定對彼五塵須息愛憎淨乎身口三業若爾雖不住定亦聞法音故云出定入定常聞玅法言與十二部經教合者以十二部總稱修多羅同名為經三藏分之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故名經為定與修多羅合是與定合經若不合名妄想者若定不合經若散不合定皆是發於魔事全非像觀禪定故名妄想若[A20]已合名麤想見極樂界者謂以經驗定無差出定與在定相似得名麤想見彼國界問見此玅事那名麤想答以像望真須分麤玅此想乃是佛觀方便豈可全同真佛觀耶。
○三作是下明修觀利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鈔】像想若成真觀可獲故於現身得念佛三昧。
○[1]三第九佛身觀二初分科。
【疏】第九觀佛真法身中有五一明結上第二次當更觀下正觀佛身第三從作是觀下正明觀於佛心第四從作此觀者捨身他世下舉利勸修第五從作是觀者下顯觀邪正。
【鈔】真法身者前觀寶像則似佛身今對彼似故名為真然此色相是實報身應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勝應而特名法身者為成行人圓玅觀也良以報應屬修法身是性若漸教說別起報應二修莊嚴法身一性若頓教詮報應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舉體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玅指一即三問既言指一即三但名為應自攝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稱答若言報應恐濫別修歸於別教今以報應名為法身即顯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應身報身法身對藏通別圓行者應知圓宗大體非唯報應稱為法身亦乃業惑名為理毒三觀十乘名性德行慈悲與拔性德苦樂今之勝應稱為法身顯示玅宗其旨非淺須祛滯想方見旨歸。
○二隨釋五初明結上。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A21]已。
【鈔】二正觀佛身既指報應名為法身即顯彌陀三身具足既為玅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觀即空假中空假是二修中觀是一性修性冥玅三觀圓融既為能觀但是般若境觀相契見尊特身雖具三身但名解脫此則以三照三故發現三合此三三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無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玅觀此觀能令四土皆淨若不爾者非是頓教所詮玅觀當以此觀觀彌陀身子科分經為三初總標略列。
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鈔】二正觀佛身相四初阿難下觀身色。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鈔】二佛身下觀身量。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鈔】疏釋分二初略消經文。
【疏】觀身大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須彌山須彌山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彼佛毫相過此五倍。
【鈔】二眼如下商較分量二初以眼度身。
【疏】眼如四大海水準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長世人身長七尺者眼長一寸[1]餘四大海水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假令極多無出萬倍何緣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鈔】二定經斥譯。
【疏】準眼定身[2]正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譯人謬耳。
【鈔】三觀身光然觀色量及相好光明皆須用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為觀法以心作佛故能觀所觀破立宛爾破則三惑三智皆蕩立則三諦三觀皆成非此破立則非淨心作佛義也以心是佛故忘能忘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時此則即觀無觀用無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觀佛要術今若不用宣示奚為此術不施勝相不發觀光分四初身諸下毛孔光。
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鈔】二彼佛下觀圓光。
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鈔】三於圓下光中化佛。
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鈔】四一一下化佛侍者。
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鈔】四觀相好二初無量下正示相好身。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鈔】總相別相總好別好總光別光此三總別皆云八萬四千者即障顯德故成此數佛居凡地具於八萬四千塵勞於此塵勞皆見實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節節云八萬四千行人今觀知心即是能於塵勞皆即佛相。
○二一一下光明攝生。
一一光明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鈔】生佛體同雖土廣生多攝無一失觀佛心處還釋此文須攝之意。
○三明觀成能見二初其光下見一佛。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鈔】二見此下見諸佛。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鈔】中觀見佛佛體圓融一即一切同尊特身故觀一佛能見諸佛。
○三正觀佛心。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鈔】疏三初眼見下因身見心。
【疏】眼見佛身即見佛心身由心起故見身即見心由見身心想轉明故得見佛心。
【鈔】疏有二釋初約如來由大悲心起勝應身故令行者觀身見心由見身下二約行者觀想明故得見佛心所以明者由觀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而見於心以心無形由色表故以圓人所觀色心不二既見微玅色豈隔大悲心故勝鬘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既三種慈體是三諦今三觀明故三慈顯以用果法為觀行故故於位位見佛色心。
○二佛心下正示心體。
【疏】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鈔】若匪無緣慈悲不大。
○三以無緣下引文廣釋三初牒經引論以明文意問經文但云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無心答起三慈者由三觀智照三諦也照真即起法緣之慈照俗即起眾生緣慈照中即起無緣之慈此三諦慈淺不具深深必具淺故照真俗未必照中若能照中必具真俗故次第生法不即無緣今無緣慈合具生法豈但具二亦乃俱深故今生法皆云無心故涅槃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當知三慈其體本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初眾生緣慈。
【疏】以無緣慈普攝眾生釋論云慈有三種一眾生緣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如涅槃經我實不往慈善根力能令眾生見如斯事。
【鈔】三無差別今盡現前心與眾生能所既絕無我心想緣他眾生而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十界因果不離一心而此一心是慈體故十界苦集四種道滅能於一時任運與拔故云無心攀緣自然現益如涅槃下梵行品文也然彼經如來凡說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盧至四度女人五塗割瘡六摩調達七救羣賊八醫釋女一一皆結云慈善根力見如是事今文云我實不往者即引第五塗割瘡文文現一處意通諸緣言割瘡者經云波羅奈城有優婆夷名摩訶斯那達多夏九十日屈請眾僧奉施醫藥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不得者命將不全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為羮施病比丘服[A22]已病差女人患瘡苦惱發聲稱佛我在舍衛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大悲心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復如本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彼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今云我實不往者正引此緣不言女人而言眾生者通收十界眾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諦慈也涅槃云慈之所緣一切眾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以是義故名眾生緣以緣十界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緣慈也。
○二法緣慈。
【疏】二法緣者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
【鈔】十界緣起是三諦法不離一心唯佛究盡境相既寂能觀亦忘是故得云無心觀法而畢竟空智照此三諦不受一塵此智自然照破眾生三諦惑著或為眾生說斯空慧皆令得離有相之苦證真實樂此即不思議真諦慈悲名為法緣故涅槃云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不見之言須忘十界是佛法緣也。
○三無緣慈。
【疏】三者無緣無心觀理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辯佛心相也。
【鈔】以佛性中成究竟智有何別理為心所緣故云無心觀理境智既泯空有又忘無住無依絕思絕議此名安住第一義中心既無緣慈乃周徧入眾生性稱為內熏或為現身說第一義稱為外熏以此攝生名無緣慈。
○二念佛下却牒前經以對初慈即前正觀佛身光明攝生之文也。
【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者若為佛慈悲所護終得離苦永得安樂釋論云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眾生亦爾佛若不念善根則壞。
【鈔】雖與無緣慈體不別若約義辯為門不同是故此慈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終令離苦永得安樂此從感應生佛相關順於俗諦名生緣慈故舉魚母念子不失喻此慈相也。
○三今明下正以無緣會釋經意。
【疏】今明無緣慈者諸佛所被謂心不住有無不依三世知緣不實以眾生不知故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為無緣也。
【鈔】既與生緣為門有異須辯慈相不同前二故生法慈約次第論則兩二乘及偏菩薩有修證分若此無緣唯圓唯極今約極顯故云諸佛所被不住有無者正與生法辯不同相生緣玅有法緣玅空今是玅中故云無緣中必無緣故也不依三世者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緣不實者了苦樂事即性德故以眾生等者此慈所被令眾生發即境之智方乃名得實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終離苦得於永樂故與前慈門異益等若對法緣亦以實慧故一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異疏不云者略也。
○四舉利勸修子科分三初正舉益勸。
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
【鈔】得生極樂則見十方一切諸佛故云生諸佛前法身觀成[A23]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證無生別圓地住也。
○疏釋分四初捨身下牒釋。
【疏】捨身他世生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發見佛願生生常值。
【鈔】二如人下喻顯。
【疏】如人習巧從少至長所作遂玅。
【鈔】習巧如修觀從少至長喻觀有微著所作遂玅喻生彼土親見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應以是佛與作佛義一念圓照方合今經由觀見佛。
○三以隨下結示。
【疏】以隨念佛三昧故得生無量壽佛國。
【鈔】四故般下引證。
【疏】故般舟經云眾生問佛何因緣得生此國彌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國也。
【鈔】二的示觀法。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鈔】相有八萬都想難成故令但觀眉間毫相如五須彌此觀若成八萬皆現此為要門也。
○疏釋二初從一下牒經。
【疏】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者。
【鈔】二正示四初如觀下引他文示二種毫量。
【疏】如觀佛三昧經云釋迦如來眉間白毫者(云云)寶性論明佛毫相在兩真間闊三百六十萬里方圓亦然。
【鈔】此明釋迦勝劣兩相以例彌陀經明劣相論明勝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長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圍五寸。
○二故文下據此經明凡心難及。
【疏】故文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鈔】即第七雜觀中經文也。
○三正可下正示初心從易現觀。
【疏】正可取如釋迦毫相大小現觀。
【鈔】斯是大師別示初心即觀佛相入門要術也若從落日水冰方便次入地樹座像等觀心得流利觀[A24]已宏深此之行人自可稱彼毫量而觀使八萬相自然而現故知令觀劣應毫相乃為未修前諸觀者及以雖修觀不成者故於佛身別指初心可觀之相為三昧門也行者須知所託之境有勝有劣若能觀觀皆須頓照即空假中以勝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
○四尅示觀成稱彼而見二初若得下正示。
【疏】若得三昧觀心成就方可稱彼佛相而觀也。
【鈔】因用作是觀劣應毫觀漸深著得成真似念佛三昧乃能稱彼勝相而見。
○二智度下引證。
【疏】智度論云為增長諸菩薩念佛三昧故說般若波羅蜜經今說般若現奇特身相光明色像徧至十方以此為觀也。
【鈔】引此釋迦勝身說法增真似位念佛三昧類彼彌陀八萬相好須真似人方能觀見。
○三見無下就觀結成。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徧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鈔】五作是下顯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鈔】然此佛觀義具釋題疏文既略學者多疑若不釋之造修無路故更寄問答明乎境觀問此經觀佛止論八萬四千相好若華嚴說相好之數有十華藏世界微塵二經所說優降天殊彼經正當尊特之相此經乃是安養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鈔中何故言是尊特答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約相多少分之剋就真中感應而辯如通教明合身之義見但空者唯覩丈六見不空者乃覩尊特生身本被藏通之機尊特身應別圓之眾今經教相唯在圓頓釋能觀觀是玅三觀釋所觀境是妙三身疏解今文云觀佛法身約位乃當圓教七信正託法性無邊色像尊特觀心使其增長念佛三昧據何等義云是生身用圓頓觀顯藏通身未之可也問以坐華王具藏塵相而為尊特三十二相老比丘形而為生身其文炳著那云不以相好分耶答約相解釋四教佛身此乃從於增勝而說未是的分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權實二理空中二觀事業二識就此分之則生身尊特如指諸掌故金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丈六尊特合身佛雙住真中尊特身佛雙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眾生二識有二觀因故感二佛言二識者起信論云佛用有二種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復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文畢)此乃佛用依二識彰也應是生身報是尊特論意要在見從外來取色分齊與知轉識現離分齊相而分二身然須了知權理但空不具心色故使佛身齊業齊緣生[A25]已永滅故曰生身名應名化體是無常實理不空性具五陰隨機生滅性陰常然名法名報亦名尊特體是常住須知依事識者但見應身不能覩報以其麤淺不窮深故依業識者不但覩報亦能見應以知全體起二用故隨現大小彼彼無邊無非尊特皆酬實因悉可稱報故玅經文句云同居方便自體三土皆是玅色玅心果報之處故知菩薩業識見佛一切分齊皆無分齊豈比藏通佛耶方知智者師與馬鳴師精切甄分生身尊特其義罄矣問約相多少分於二身其義[A26]已顯何須理觀及就識分答華藏塵相及八萬相雖是尊特三十二相不局生身何者以由圓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萬藏塵相好故三品相皆可稱海既一一相皆無邊底是故悉可名為尊特故止觀并輔行以法華三十二相觀無量壽八萬相華嚴十華藏塵相同是別圓道品修發法身現相對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驗三經所談相海皆是尊特然有通局三十二則通大見無邊小見分齊若藏塵八萬唯大非小若也不就理觀等分此義全失故金光明龍尊歎佛經文但列三十二相圓光一尋疏乃判云正歎尊特故知不定以相數多方為尊特秪就不空玅觀見耳問行人覩於劣應談圓佛相秪可即是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以尊特身現起方有不現則無豈見不空不待佛現便自能見尊特相耶答既以尊特對於生身分身非身常無常等今云劣應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則成壽量屬於尊特身相自屬生身如此分張進退皆失須知行者無有一見非如來力如來鑑機未始差惑有須現者即為現之如梵網華嚴及此經等相多身大也不須現者即以力加令於劣身不取分齊見三十二相即無有邊以知丈六是法界故應持不見其頂目連莫究其聲丈六身聲既因二聖窮不得際後之圓人豈不即劣見於無邊不必一一待現方見若不爾者用圓解為用業識為若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此說全乖頓足之義何者如釋籤解色無邊故般若無邊云五陰是理故即陰是實相般若故皆無邊以由理故令法無邊自受用身既證理極豈不即劣而無邊耶行者應知今之玅觀觀佛法身見八萬相不同金光但於劣身見無今齊分是彼佛全法界身應圓似觀現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若彼常身即般舟中三十二相也今及特現八萬四千相好光明經文自云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類淨名如須彌山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藥師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論中色相無邊尊特之身此等經論所明尊特與今所現無少差殊彼色像無邊既稱尊特此云身量無邊那謂生身問所言龍尊歎尊特相非現起者是義不然以彼疏釋尊特身云巍巍堂堂若不現者何謂堂堂答華藏塵相華嚴經列九十七名與龍尊歎全不相應又無身相高大之說以驗非是特現之相秪由龍尊言中玅示即劣含勝難思之文大師見彼得意之處是故疏云巍巍堂堂得意處者即總歎云諸佛清淨微玅寂滅也清淨乃是四德中淨必不闕於常樂我也寂滅豈非涅槃之義既稱微玅是大滅度秘密藏也以總冠別故三十二相徧嚴三身生身則百福所成見無厭足尊特身則色無分齊劣即堂堂法性身則色性即智法門為相疏云此三不縱不橫若縱橫一異則不清淨非微玅寂滅豈非圓人了乎三身是秘密藏密藏乃是法界總體一攝一切事事相收應用無邊不離毫末相好至劣量等虗空故法華中龍女讚佛微玅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顯是劣應以法身具故相相尊特是故荊谿類同華嚴一一相好與虗空等又文句云一一相皆法界海又玅玄云垢衣內身實是長者釋籤云即是瓔珞長者瓔珞長者豈非尊特何待現耶又玅樂云若隱前三相從勝而說非謂太虗名為圓佛法華[A27]已前三佛離明隔偏小故來至此經從劣辯勝即三而一若也法華但即法身不具尊特正以太虗而為圓佛又不具尊特如何得名從劣辯勝即三而一問法華文句云地師說多寶是法身舉南嶽破云法身無來無出報身巍巍堂堂應身普現一切若即此謂是三佛者未盡其體秪是表示而[A28]已多寶表法佛釋尊表報佛分身表應佛記釋云無來者不合東來無出者不應踊出巍巍不應塔內應身不應唯此尚非應身豈具三身既云巍巍不應塔內信知報佛須現大身若其即劣便得名報塔內何妨何得破他答此破地師不知表示[1]真將舍利便為法身故記破云尚非應身豈具三身又以世人不知法華開權之玅即劣顯勝秪執身大相多為報故就其見斥云巍巍不應塔內此用世人通解之義而破於彼不可據此便令法華相非尊特秪如記云尚非應身豈具三身亦非今家盡理之說如荊谿據論若知像性徧虗空三身宛然四德無減泥木之像尚具三身豈全身舍利皆不具耶雖曲引文欲令非報然終不能令法華機非業識見佛也問請觀音疏云無量有二義若生身無量是有量之無量法身無量是無量之無量大論云法性身色像無邊尊特之身猶如虗空既云法性身此乃不滅方名尊特今第九觀觀於佛身第十即觀觀世音身觀音既是補處菩薩驗佛有滅豈非生身有量無量安以此身便為尊特答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補處顯佛無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更無彼此迭相見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薩機忘如來應息名補佛處實異藏通前佛定滅後佛定生為補處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乃釋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見四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子眾多故故知秪就同與不同常與無常分於二身藏通三乘故弟子多別圓純菩薩故弟子一豈論相好多少等耶既同一身復云常身豈竪分當現橫論彼此是知觀音補法身處愈彰尊特無量之無量矣且華嚴佛身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論補處與彼何異云是生身是知今佛全法界身故滅即非滅觀音補處生即非生不滅不生常身義成尊特相顯問今所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雖云高大秪是淨土常所見佛何以知然如法華中淨光莊嚴國玅音菩薩欲來娑婆彼佛誡云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往彼土於佛菩薩勿生劣想故知淨土常身高大安以常身便為尊特答於同居中淨光莊嚴土唯演頓如淨名中眾香之土以其所被純菩薩故所以但現高大之身佛知玅音所將之眾不知娑婆開權之玅於佛輙起定小之譏故寄玅音規未達者意令得悟即劣之勝秘玅之權既誡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若謂不然安得皆獲普現三昧若安養土漸頓俱談聲聞菩薩共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種之相三十二相通於生法大小共見若八萬相局在法身大乘賢聖方得見也是故眾經多說彌陀生身常相今當略出小彌陀經云彼土蓮華大如車輪大彌陀經說彌陀浴池廣四萬八千里以依驗正身未極大般舟經說阿彌陀佛三十二相此經中說慣習小者生彼即得見佛聞法便證小果更有丈六八尺之身此等豈非常身常相耶若今所觀八萬相好別圓真似方得見之故上品下生疏判[A29]已登習種性位生彼七日見佛眾相心不明了三七日後乃了了見及聞眾聲皆說玅法唯上品上生道種性位生彼即見眾相具足光明寶林皆說玅法即悟無生三賢菩薩依業識故知心現佛乃就尊特論乎明昧若慣習小者及諸凡夫依事識故不於尊特而論明昧良以此等雖因臨終迴向得生佛順本習故且用小令其證果既說無常苦空之法須以生身相好應之浴池之身三十二相正對此機故般舟經云在菩薩眾中說經又云在比丘僧中說經信三十二相通大小人當所覩見是故彼經觀法之初不託日冰便觀此相斯蓋凡心可想之境故也若八萬相是彼如來現奇特身增進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故此經初令觀日疏釋齊於下品下生以驗想冰至假想地屬下三品當名字人次得三昧見彼實地合入觀行初二兩品次觀寶樹及以池樓至總觀成當三四品寶座觀成當第五品以座上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大比知座體其量難思非第五品三觀功成凡小事禪見莫能及此觀雖就經文未便許觀佛身乃令先想一大寶像稱座而坐及二菩薩皆想坐座況復悉用作是不二玅觀觀之使心流利方令觀佛學者應知日觀[A30]已來所修三觀共於事禪良以皆須想成相起故也事禪既勝三界思惑悉[A31]已被伏玅觀觀像見破即登第七信位得此位[A32]已方令觀佛真法之身八萬相顯乃得名為念佛三昧即感諸佛現前授記生彼便證無生法忍經文如此明圓深觀所顯之相誠謂奇特實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問釋題序云無量壽佛是所觀勝境豈非託彼依正色心修乎三觀顯三諦理今八萬相既是正報義當生身託此修觀觀成理顯乃見藏海塵數之相方名尊特豈分段生身便為尊特耶答前正釋題以玅三身解所觀境今至經文以八萬相為所觀境信八萬相與玅三身無二無別二處皆用不思議境而為所觀故八萬相觀之令顯顯名觀成無別所顯且行人念佛誰不託佛正報修觀但境隨解名生名法小機不解所觀佛身是法界用謂正習生故曰生身大機能解所觀之佛是法界用應既有本生即同法是故受於法身之稱故見佛相若多若小皆稱法身今經明示佛法界身入心想中故疏標云觀佛法身斯乃即三而一之法身也況今不是初心觀境乃圓七信所觀境耳豈於座像圓觀[A33]已成却託藏通生身修觀又觀生身顯藏塵相此乃通人被別圓接全非頓教始終圓觀秪如般舟三十二相即知心現故相相皆中據所觀勝境言是生身深不可也學者應知八萬相顯即三諦顯良以此相法身所具與彼三惑本不相應故一一相即真俗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名真善玅色今之三昧顯本玅相故觀音觀云真實色身也問尊特既是他受用報須入別圓地住方見今八萬相似位能見驗非尊特合是色身答據何文義別圓似位唯見生身須知尊特地住[A34]已上分證論見地住之前相似論見斯乃如來以實報身應下二土故荊谿云勝兼兩處劣唯鹿園若其似位全不見者法華四信何故見於實報土耶有餘那見圓滿相海通教按位受接之人為見何相若非尊特合身不成今經明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與大論云色像無邊有何異耶彼云無邊既稱尊特此何獨非況疏專引彼論此文以證身量無邊之義驗今佛身的是尊特不須疑也問若是尊特合是常身何故法華疏中判觀無量壽佛經云實有量而言無量答此乃刊正鈔中錯引彼疏彼疏並云實有量而言無量如阿彌陀與金光疏及此疏同蓋以小大二彌陀經不專尊特被於頓機故彼佛現三十二相通被眾機大機雖見尊特常身其慣習小人洎諸凡夫雖因迴向得生彼土未宜尊特說常住理故以應化說無常法成其小果是故佛壽雖不可數終歸有量娑婆生彼多是此機以別圓似位人難及故三疏約此故判彌陀在有量中若觀無量壽佛經純被圓人明說佛身全法界起應既有本生即同法的類釋論法性尊特正當無量之無量也故釋籤云教分二身為機劣故暫現生身今機不劣豈對生身問大本中云生我國者身皆具足三十二相彼國人民既具此相佛身理合超勝於人故知常身有八萬相般舟經說三十二相蓋借釋迦為初心觀境耳答般舟經云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經指彌陀有三十二相何文言借釋迦為境況止觀無文輔行不說豈得自言成於[A35]己見又彼人民三十二相故佛常相須八萬者其義不然以同居土佛應同人秪由淨土人皆有於三十二相故佛常身須現此相但於同中相相皆勝穢土佛身雖異凡鄙亦同上人故應此方所有相法故三十二同輪王相亦於同中而分明昧三十二相既同彼人驗是彼土常身常相是知八萬別為大機現尊特相更何所疑問一等尊特以何因緣相分三品答悉檀因緣故蓋一類機應以藏塵尊特之相得四益者故佛稱機而為現之應以八萬尊特之相應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皆稱機而為現之仍須了知此之相海別教則用別修緣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故名報身圓教能了二修即性修德無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A36]已在此觀開章中說須知華嚴華藏塵數之相雖多此以兼別故猶帶修成此論八萬既唯圓頓無非性具故三聖觀疏皆示云觀於法身行者當須以教定理就理明觀於觀顯相無得但以多數斥少使勝成劣實在精學然後勤修欲罷不能故茲辨拆。
○四第十觀音觀二初疏科略釋。
【疏】第十觀觀音中有三初結上次復應觀觀世音菩薩下正明觀菩薩身也第三作此觀者觀之邪正也觀菩薩法身中有三初觀身相冠中立化佛者帶果而行因也第二明與佛同異第三佛告阿難下還舉利勸修也。
【鈔】帶果行因者觀音三昧經云觀音昔[A37]已成佛號正法明今為菩薩修淨土行斯乃帶昔果德行今因行頂有化佛表帶果也。
○二依科列經三初結上。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A38]已。
【鈔】二正觀菩薩身三初正觀身相子科十一初次復下身量。
次復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鈔】應云十八萬億今云八十者翻過佛身二十萬億故知誤也問如釋迦丈六人身八尺今佛身六十萬億菩薩十八菩薩之身何太卑耶答淨土勝應不可以穢土劣應例也亦如玅音身量但四萬二千由旬佛身六百八十萬由旬佛身之量去菩薩更多。
○二身紫下身色。
身紫金色。
【鈔】三頂有下肉髻。
頂有肉髻。
【鈔】四項有下項光。
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
【鈔】五舉身下身光。
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
【鈔】六頂有下天冠。
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疏】釋迦毗楞伽翻能聖。
【鈔】七觀世下面色。
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
【鈔】八眉間下毫相。
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
【鈔】九臂如下臂相。
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玅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
【鈔】十手掌下手相。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輭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
【鈔】十一舉足下足相。
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
【鈔】二其餘下與佛同異。
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鈔】肉髻是相無見頂是好此之相好表於極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
○三舉利勸修子科二初佛告下舉觀利勸二初約修觀明滅罪。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鈔】二如此下約稱名況獲福。
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鈔】二若有下示觀次第。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
【鈔】身相既多先觀何相故今示云先觀肉髻次觀天冠以此二種能別表示觀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現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別相若顯其餘通相則易可明行者觀於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須用心作心是而為能觀說在像前用在此處既云作佛是佛豈不能作觀音是觀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為例不獨以佛例觀菩薩亦須例於普雜三輩豈唯以前例後亦令以後例前以今行人覽經始末方修觀故大師得意乃於釋題總示三觀若也不於十六處用則令大師虗說亦見行者謾修當遵佛言勿背祖法專用玅觀顯乎勝相以此玅觀為見佛本逈出餘因至彼土時速證無生。
○三作是下結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會本卷第四
校注
[0312001] 三第九已下妙宗鈔卷下 [0313001] 餘一作如 [0313002] 正下一有長字 [0317001] 真一作直【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2 冊 No. 407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鈔】四樹觀二初分科。
【疏】第四樹觀文三初明結前生後次觀寶樹下正明觀行是為下結正觀中有五一明樹體二明莊嚴相三明生法四有大光明下現佛國土五見樹莖葉下結觀也。
【鈔】二隨釋三初結前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