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四
師子吼品第十九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譬如賈客入於寶洲其人所見皆是寶物如是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有所樂說皆是法寶。
【註】前文釋提桓因等天在會散華讚嘆文殊師利說法有信解者是人能破魔軍及餘怨敵而世尊述成當獲功德具如上文所說此中諸天復讚持經行人能聽是經隨力樂說功德如是較彼信解似有優劣耳入於寶洲者入是實相大海所見所聞皆是實相法寶餘乘不逮也。
所樂說者皆示實際。
【註】釋成上句所謂法寶者即是實相恐人不解于此標明是下諸句皆會歸實相義也。
所樂說者於諸法中無所貪著不著彼我。
【註】凡夫不聞此經不悟實相起彼我想故成貪著若悟實相于實相中本無彼我何貪著之有也。
所樂說者皆是真實無有顛倒。
【註】所說既稱實相于實相中無虗何顛倒之有若執實相可說亦成顛倒。
所樂說者過去際空未來際不可得現在際不起見。
【註】釋成不顛倒義也彼顛倒說者說有三世此依實相說三世性空故不成顛倒也。
所樂說者不信解者得信解信解者得解脫。
【註】依餘乘說法有無惑亂不成信解依此實相頓教說法不信令信纔信即得解脫也。
所樂說者破增上慢無增上慢者自說所作[A1]已辦。
【註】小乘依阿含教脩證有餘涅槃得少為足不求大乘實相之道故曰增上慢此經具載實相有所說者無非破增上慢彼上慢者聞是實相之宗則知無得無證自言了辦矣。
所樂說者魔不得便所聽法者超度魔事。
【註】不了實相則彼我歷然故成對敵悟實相[A2]已尚不見我何有害我者無害我故魔事斯遠矣。
【註】三乘人不盡實相之妙干善法成阻于煩惱成障于梵行成退于諸法說斷滅若盡實相之妙則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于善不阻煩惱即是菩提故不是障縱橫逆順無非梵行不成退轉說法不著法相不名斷滅此上諸句讚其說法功勝下文讚其能說人勝也。
世尊以是樂說能降伏一切外道所以者何一切野干不能於師子王前自現其身何況聞其吼世尊一切外道諸論議師不能堪忍無上師子之吼亦復如是。
【註】一切外道諸議論師皆依有無等見而起妄想深違實相故于實相門中非所預也。
爾時不退轉天子謂釋提桓因憍尸迦所言師子吼師子吼者為何謂也答言若行者說法無所貪著是名師子吼若行者貪著所見而有所說是埜干鳴不名師子吼起諸邪見故。
【註】釋提桓因聞文殊所說無發願之願無修行之行無聞之聞無說之說有能信解如是之法隨力所說皆名師子吼而天子恐人不解故重為發明可謂慈悲之至也。
天子汝當復說所以為師子吼者。
【註】釋提桓因自說[A6]已復請天子說會自他同歸一致曾無異路使人畢信矣。
天子言憍尸迦有所說法乃至如來尚不貪著何況餘法是名師子吼。
【註】金屑雖貴入眼成塵佛乃至尊于此實相門中都用不著所以道實際理地絕生佛之假名非強言也。
又憍尸迦如說修行名師子吼決定說法名師子吼說法無畏名師子吼。
【註】如說修行者即解即行本無前後如是而說決定不妄以不妄故所說無畏也。
又憍尸迦若行者為不生不滅不出故說法名師子吼若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故說法名師子吼。
【註】此上文三節初云佛不許著次云法斷疑惑三云僧無和合無淨以僧名和合又名淨若有淨則有垢若有和合則有散離如是而說皆成戲論惟不生不滅不出無垢無淨無合無散是則決定是名師子吼不證涅槃曰不生不滅生死曰不滅不出三界不斷煩惱文略耳。
又憍尸迦師子吼名決定說一切法無我無眾生。
【註】上文依決定三寶功德真實名師子吼此中言凡有所說皆無畏決定無疑名師子吼前文憍尸迦讚能說是實相法者無所貪著以不著彼我此中天子言師子吼名一切法無我無眾生證其說為是也四相缺其二文略耳。
師子吼名決定說諸法空。
【註】前文云決定說法未知說何法也決定說諸法空釋其意矣亦是證前皆是實際之意。
師子吼名守護法故而有所說。
【註】法本無說欲護正法故隨宜而說若有若無一切二乘外道皆不能破。
師子吼名作是願言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惱。
【註】證前自言所作[A7]已辦意也。
師子吼名於清淨所須物中少欲知足師子吼名常能不捨阿蘭若住處。
【註】證前生善斷惑莊嚴梵行之意也清淨故生善少欲故斷惑依處則能莊嚴梵行無異議也。
師子吼名行施唱導。
【註】行施有二曰才曰法唱導者法施也。
師子吼名不捨持戒。
【註】若謂實相無犯是名偏執非決定說也若達實相亦不捨持戒不違中道是則決定。
師子吼名等心冤親師子吼名常行精進不捨本願。
【註】本願謂四弘誓願等雖達實相無願無作而亦不捨故也。
師子吼名能除煩惱。
【註】煩惱起于亂心惟禪定而能除故。
師子吼名智慧善知所行。
【註】以上六度皆決定稱實相故總名師子吼也。
說是師子吼法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註】惟此實相善破無明故世界為之震動以世界為無明所結故。
百千妓樂不鼓自鳴。
【註】妓樂不鼓自鳴者證成無功用行也以實相無功用故。
其大光明普照天地。
【註】以實相之理洞矚諸疑無惑不破故曰大光明。
百千諸天踊躍歡喜言我等聞不退轉天子說師子吼法於閻浮提再見轉法輪。
【註】法輪惟佛能轉其餘皆不能也今聞天子所說與佛無異故言再見。
時佛微笑諸佛[1]嘗法若微笑時若干千百種青黃赤白紅紫等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蔽日月光還遶身三匝從頂相入。
【註】佛現微笑有三緣一者文殊所說帝釋所讚天子所述皆契實相深愜佛意故笑二者諸天讚言見再轉法輪秪知其一不識其二何也徒聞天子所說以謂再轉法輪而不知實相之理塵說剎說山河大地時時熾然說無間歇何有再轉不再轉乎以其不知故佛現微笑三者不退轉天子解達深法當與受記故現微笑思益梵天默知其故于偈讚中備問笑緣而世尊特彰受記之緣餘不說者利根不待說也。
於是思益梵天向佛合掌以偈讚曰度一切慧最勝尊悉知三世眾生行智慧功德及解脫唯願演說笑因緣。
【註】如來究竟實相故言度一切慧位登妙覺故曰最勝以其窮盡實相故則能知眾生心行也般若云如來了知眾生一切諸心皆為非心何以故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既能自解解他則知三德圓明無所不備尊勝大人有所示現必有其故所以梵天請問也。
佛慧無量無障礙聲聞緣覺所不及知眾生心隨應說願最上尊說笑緣。
【註】初二句釋上度一切慧也三句釋上知眾生之意四句結成。
佛光可樂淨無穢普照天人蔽日月須彌鐵圍及眾山願無比尊說笑緣。
【註】此偈釋長行中微笑放光之意也。
大聖寂然離瞋恨天人瞻仰無厭足一切皆蒙得快樂願為分別說笑緣。
【註】此偈梵天出過也以佛離瞋根一切眾生皆相饒益不以我之相問煩擾而不為說也。
通達諸法空無我水沫雲露夢所見水中月影虗空相願以妙音說笑緣。
【註】諸法體空如水沫等何緣可說哉喜怒哀樂亦即空相有何說哉然如水中月虗空相不可見而見如來笑緣不可說而說故曰妙音。
離分別想諸邪見了空無相及無作常樂禪定寂然法願說放此淨光緣。
【註】離諸邪見而入三解脫門故常樂禪定而放此淨光豈謂無緣邪所以問耳。
不著文字言音聲說不依法及眾生彼各自謂為我說願神通智說笑緣。
【註】如來說法不著文字語言內不依法外不著眾以神通力故而彼各謂自得聞法于佛何有耳。
佛為醫王滅眾病那羅延力救世者趣捨光明究竟道天人供養說笑緣。
【註】佛于方便智中善得第一故稱醫王文曰調御師善調眾生身心病故以其善調故于救世者有大力用故如那羅延趣捨有二或趣無為而捨有為或趣有為而捨無為善得自在故曰究竟道。
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
【註】餘經皆有修證之功惟不盡實相故皆依有得有證有說有聞不名梵行牢強惟此頓教大乘一心絕待窮盡實相純是無為故名梵行牢強也真心絕待曰梵行究竟堅固曰牢勇敵異論曰強入無功用行曰精進前文師子吼品所讚功德皆諸實際無成無壞此品有所立矣。
【註】前文佛現微笑梵天請說笑緣此中正答其所請也真際不動故言須彌照了實相故言燈王此天子由聞文殊無發心之發心頓破無明妙契真際故佛號如此。
世界名妙華劫名梵歎。
【註】蓋由不退轉天子即俗諦而讚實相故感世界名妙華也表即俗即真故曰妙華華者因也由讚實相啟人淨信離戲論故劫名梵歎也。
其佛國土以閻浮檀金琉璃為地。
【註】閻浮檀云上色金金乃堅剛為義琉璃明徹為義蓋由不退轉天子深達實相以堅固明徹用酬不退之德也。
純以菩薩為僧。
【註】實相法中不容聲聞比丘故。
無諸魔冤。
【註】內明實相則外絕待緣待緣既絕何魔過之有。
所須之物應念即至佛壽無量不可計歲於是思益梵天謂不退轉天子言如來今[A10]已授仁者記天子言梵天如與如法性授記與我授記亦復如是。
【註】前網明授記者依根本智而得授記也此中天子授記者依方便智而得授記也方便雖假亦即真智故曰如與如法性授記法性即空義故。
思益言如法性不可授記天子言如法性不可授記者當知一切菩薩授記亦復如是。
【註】如如法性若火之熱水之濕必不在記而使之然水火不在記而熱而濕則菩薩成佛亦不在記也不在記而記之者意在益物不害記也。
思益言若如來不與汝記汝於過去諸佛所則為空住梵行天子言若無所住是住梵行。
【註】所言授記者酬因答果之謂也思益問過者修行梵行若不獲記成佛則因果無可憑信矣天子意云若因果有住是名有為不能得記以因果無住是住梵行所以得記故言授記同于法性也。
思益言云何無住而住梵行答言若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是住梵行又梵天若住者不住我不住眾生不住壽命不住人是住梵行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註】梵天云何無住而住梵行答中文分三節初則外不住三界次則內不住四相三則中不住法非法是謂無所住而住也。
又問梵行有何義答言住不二道是梵行義又問住不二道為住何所答言住不二道是即不住一切諸法所以者何眾賢聖無所住不取於法能度眾流。
【註】若無住是梵行者未審梵行以何義而天子意曰梵行以無住為義無住若有義耶住不二故為義譬如鐘鈴鑼鼓一時俱作若以分別心聽則有住著不成圓聞以心無住故八音交作歷歷了然以不二于聞也。
又問云何為修道答言不墮有不墮無亦不分別是有是無習如是者名為修道又問以何法修道答言不以見聞覺知法不以得不以證於一切法無相無示名為修道。
【註】受無所受記而受記者由住無住之梵行也梵行以無住為義者應無有修而世人例云修道而不知以何修道也梵行以無住為義修道以無修為修何也若有所修則有所不修所謂有無相爭是為心病墮有無者語其[A11]已成之業也不分別有無者語其將萌之念也初言其能行之行次語其所依之法不應依見聞覺知而行蓋指無法可依也法既無依而豈得云得云證何也以一切法無相無相故無示了此無得無證無相無示是名修道。
又問何謂菩薩牢強精進答言若菩薩於諸法不見一相不見異相是名菩薩牢強精進大莊嚴也。
【註】內不住能修之心是不見一外不著所行之法是不見異內外既離中當絕待故無敵對無毀壞無懈怠般若照惑無惑不破是無敵對義故曰強法身無相無有敗壞故曰牢解脫無行無所不行是名精進以此三法圓修故曰大莊嚴。
於諸法不壞法性故。
【註】不見異也。
於諸法無著無斷無增無減不見垢不見淨出過法性是名菩薩第一牢強精進所謂身無所起心無所起。
【註】釋成第一牢強精進之意身不起行住坐臥之見心不起見聞知覺之想故曰第一。
於是世尊讚不退轉天子言善哉善哉讚[A12]已語思益梵天言如天子所說身無所起心無所起是為第一牢強精進。
【註】世尊印天子之言為是者使後人必可信也古人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是知古人語不虗發文現于此。
梵天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強精進持戒頭陀於諸師長供養恭敬在空閑處專精行道讀誦多聞愍念眾生給其所須一切難行苦行殷勤精進而過去諸佛不見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我住身口心起精進相故。
【註】持戒至恭敬乃修戒也空閑行道乃修定也讀誦多聞乃修慧也給其所須乃修施也難行苦行乃修忍也殷勤精進乃修進也如是六度該說一切能成就出世功德故曰一切牢強精進然世尊于諸佛前脩是六度依于有為身心有起故不得受記不能契此無為實相身心本來無起故不及此下文釋成不反之意也。
梵天我後得如天子所說牢強精進故燃燈佛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薩疾欲授記應當修習如是牢強精進謂於諸法不起精進相。
【註】若起心修行六度則不能一念具足不能一念具足則有次第有次第故有涉分別涉分別故則墮有為戲論故不得授記若不起心則于六度一念具足以不起故尚不見一云何有六以不見一是名第一牢強精進世尊引自為證者使萬代之下知宗趣有所歸憑耳。
世尊何等是不起相精進佛言三世等空精進是名不起相精進。
【註】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前後際斷中亦無名故曰三世等空。
世尊云何為三世等空精進佛言過去心[A13]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
【註】此中直示其三世空相下文釋成三世所以空也。
若法滅不復更起若未至即無生相若無住即住實相又實相亦無有生若法無生則無去來今若無去來今者則從本[A14]已來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進能令菩薩疾得授記。
【註】華嚴偈曰一念普觀無量劫非去非來亦非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與此意同如合符節如欲起心契同又覺白雲萬里。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者能了達一切法無所捨是名檀波羅蜜。
【註】前授記品中網明云捨一切煩惱名為檀波羅蜜世尊云能捨諸相名檀波羅蜜此中云了法無所捨名檀波羅蜜何以前後似相違戾耶前對三乘事度菩薩斥彼為非權依一心建立此依一乘實宗故曰捨無捨相若在有所捨則有所不捨安得名為第一牢強精進乎。
了達一切法無漏是名尸羅波羅蜜。
【註】二乘雖持作止持犯之戒常為有無相傾故羅漢亦名破戒大乘了達一心無有漏落是名大乘無漏淨戒也。
了達一切法無傷是名羼提波羅蜜。
【註】所言無傷者于一切法無一切心遠離取捨平等自在也。
了達一切法無所起是名毗棃耶波羅蜜。
【註】所謂牢強精進也。
了達一切法平等是名禪波羅蜜。
【註】了平等故則心不起心不起則散亂斯斷是名禪定也。
了達一切法無分別是名般若波羅蜜。
【註】若依文字詮表似有先後若了心契旨實只一念何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故無可捨無可捨故于有無二邊不生得失無得失故無漏得失既泯取捨亦忘故無傷無取無捨在心不起心不起則了法平等了法平等故無分別是知六度體惟一念耳。
若菩薩如是了達則於諸法無增無減無正無邪。
【註】下文釋成。
是菩薩雖布施不求果報。
【註】內不見能施所施故不滅外不見得果得報故不增。
雖持戒無所貪著。
【註】若有毀犯之邪有持戒之正則成貪著若了法法平等本無邪正故雖持戒而無貪著矣。
雖忍辱知內外空。
【註】內空則不見能忍之心外空則不見所忍之境。
雖精進知無起相雖禪定無所依止。
【註】二乘禪定依止空心故為所揀。
雖行智慧無所取相。
【註】慧有明鑑之能若取明鑑之能則非第一慧矣。
梵天菩薩成就如是法忍雖示現一切所行而無所染汙。
【註】結上起下之意前則明其得體此下明其得用。
是人得世間平等相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所傾動出過一切世間法故不自高不自下不喜不慼不動不逸無二心離諸緣得無二法為墮二見法眾生起大悲心為其受身而教化之梵天是名第一牢強精進。
【註】皆由心不起故一念具足六波羅蜜由具足六波羅蜜故不為八風所轉不為八風所轉則稱譽不自高譏毀不自下利不為動樂不為逸譽不足喜苦不足慼以其內無二心外離諸緣內外既如則法法平等雖證平等而復不捨眾生起大悲心是之謂雖解心無所起而亦無所不起也。
所謂得無我空法忍而於眾生起大悲心為之受身。
說是牢強精進相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佛為授記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於異土得成佛道皆同一號號堅精進。
【註】成佛異土而號復同者所謂事有千差而理無二致事有千差故彼諸菩薩各依因地發行而證故曰異土理無二致故隨彼所證均是無生故曰號同也。
海喻品第二十一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大龍若欲雨時雨於大海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法雨雨菩薩心佛言迦葉如汝所說諸大龍王所以不雨閻浮提者非有悋也但以其地不堪受故所以者何大龍所雨澍如車軸若其雨者是閻浮提及城邑聚落山林陂池悉皆漂流如漂棗葉是故大龍不雨大雨於閻浮提如是迦葉此諸菩薩所以不雨法雨於餘眾生者亦無悋心以其器不堪受如是等法是故此諸菩薩但於甚深智慧無量大海菩薩心中雨如是等不可思議無上法雨。
【註】此諸菩薩指不退轉天子及思益梵天等無量大海菩薩指八千菩薩等雨于大海者喻與大乘人說大乘不思議法也不雨閻浮者喻此不思議大乘之法不與二乘說也非為有悋以彼不堪承受故不與說權而誘之也抑而進之也蓋為二乘人著于有為有得有證若聞無修無證無得無失本來巨富則慌怖迯逝不復即認家業矣。
迦葉又如大海堪受大雨澍如車軸不增不減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復百劫若聽若說其心湛然不增不減。
【註】前文不雨法雨于餘眾生以不退轉天子等喻如龍王此中堪受大雨以不退轉天子等喻如大海喻如龍王即能說法者喻如大海即能聽法者故云若說以彼菩薩聽即無聽之聽說亦無說之說其心湛然不增不減文中先喻能說後喻能受則先說後受結文若聽若說則聽先說後似相顛倒蓋文意互具也。
迦葉又如大海百川眾流入其中者同一鹹味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聞種種法種種議論者皆能信解為一空味。
【註】了諸差別智同是一味真心無有餘物以真心自相絕待故。
迦葉又如大海澄淨無垢濁水流入即皆清潔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淨諸結恨塵勞之垢。
【註】以根本智本無塵勞結使設有塵勞入根本智自然斷惑猶如大海本是凝淨無有濁流設有濁水流入則自然清潔也。
迦葉又如大海甚深無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能思惟無量法故名為甚深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測故名為無底。
【註】大智淵深故曰甚深大行頗測故曰無底。
迦葉又如大海集無量水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集無量法無量智慧。
【註】以真實智慧會通一切差別法門故曰無量法以法無量故智慧亦曰無量無量者廣大之謂也非多多之無量乃無量之無量譬如海體是一通會百川一亦不守而百川備集。
是故說諸菩薩心如大海迦葉又如大海積聚種種無量珍寶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種種行道出生無量法寶之聚迦葉又如大海有三種寶一者少價二者有價三者無價此諸菩薩所可說法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根之利鈍令得解脫有以小乘而得解脫有以中乘而得解脫有以大乘而得解脫。
【註】所言入種種法門集諸法寶具有五乘世出世相揀惟是三乘譬如寶雖無量惟無價為貴乘雖無量惟大乘是實彼二乘雖則是權逗機是宜亦得名寶合文可知。
迦葉又如大海漸漸轉深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向薩婆若漸漸轉深。
【註】依大乘無量法門漸次熏煉轉展勝進至妙覺位故云轉深。
迦葉又如大海不宿死屍此諸菩薩亦復如是不宿聲聞辟支佛心亦不宿慳貪毀戒瞋恚懈怠亂念愚癡之心亦不宿我人眾生之見。
【註】菩薩依大乘圓修妙道不依小乘生滅偏學常習六度梵行不著慳貪愚癡等心度無量想故亦不宿我人等見若云我修大乘乃至六度梵行則著我人眾生見也。
迦葉又如劫盡燒時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小道正法先盡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
【註】劫盡海枯世間有為之相宜其然矣菩薩正法心滅此恐不然如其果滅則成斷見豈稱大乘圓常之道也此有三意一者世間正法滅時多惡眾生善根尠少無有可化之機菩薩別化餘方故謂之滅非斷滅也譬如醫師探候病人少有一分可救不即別去知彼病人必不能救住之無益乃往他方非謂醫師棄此他去病人自棄之也二者譬如世典人行仁義則法住不行仁義則法滅然則何代無君子何代無小人如此則何時法住何時法滅所以法滅者在人不在法也此上二喻是事相三者如心如二乘破有見辟支體法空事度破塵沙六地滅意根八地滅藏識金剛道空異熱至妙覺地一切圓滅故曰小道正法先滅然後菩薩正法心滅妙覺前位同名小道未證圓極故據事則滅在乎人法未常滅也據理則滅在無明性未甞滅也。
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汝謂菩薩失正法耶勿造斯觀。
【註】因上云菩薩正法心滅恐起斷見故世尊徵起喻明勿作是見也。
迦葉如彼大海有金剛珠名集諸寶乃至七日出時火至梵世而此珠不燒不失轉至他方大海之中若是寶珠在此世界世界燒者無有是處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正法滅時七邪法出爾乃至于他方世界何等為七一者外道論二者惡知識三者邪用道法四者互相惱亂五者入邪見棘林六者不脩福德七者無有得道此七惡出時是諸菩薩知諸眾生不可得度爾乃至於他方佛國不離見佛聞法教化眾生增長善根。
【註】此中喻明菩薩雖滅不入斷滅機盡應忘往化餘國菩薩本不忍去奈何惡法出世不順化緣如醫師不忍捨去奈何病人無可救理故去之也如此七種惡佛世豈無何得劫盡乃去蓋由佛在世亦因惡法故說度緣[1]止法得行若無惡法縱有正法欲將何用所以云菩薩通達非道行于佛道若逢劫末世界不成安立菩薩欲住何為即如醫師因彼病人顯其妙用若無病人縱有[虎-儿+(口/田)]扁之能欲將何用是知良醫必藉沉疴若病人天年必盡彼醫師不去即癡也此依眾同分世界作如是喻若依分別別業則善人常依正法惡人時見劫盡故曰世間見燒盡我淨土不毀此之謂也。
迦葉又如大海為無量眾生之所依止此諸菩薩亦復如是眾生依止得三種樂人樂天樂涅槃之樂。
【註】三種樂通世出世間人天乃世間之樂涅槃乃出世間之樂。
迦葉又如大海鹹不可飲此諸菩薩亦復如是諸魔外道不能吞滅於是大迦葉白佛言世尊大海雖深尚可測量此諸菩薩不可測也佛告迦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猶可知數此諸菩薩功德無量不可數也。
【註】迦葉述成菩薩智慧深廣不可測量大海不足喻也如來復喻世界微塵尚可知數而菩薩功德不可得知所謂有大智故然後有大德然大海微塵寧可知乎以其不可知者尚可知而菩薩智慧功德終不可知蓋謂實相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無記非惟二乘不測如來亦不自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事而說偈言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眾水無滿時此諸菩薩亦如是常求法利無厭足。
【註】此頌菩薩器宇洪大堪受大法求而無厭也。
又如大海納眾流一切悉歸無損益此諸菩薩亦如是聽受深法無增減。
【註】此上二頌即長行中受車軸雨之意長行惟一偈中開二初頌受法無滿次頌展釋受法無滿之意菩薩雖則受法無滿足之時其實受無受想于受于無受無有增減以其不同二乘有得心故莊子云禹之時大潦七年而海不為溢湯之時大旱九年而海不為涸此中受車軸雨而不增不減與彼意同但不言其所以不增不減秪言受無滿時似文缺耳。
又如大海不受濁濁水流入悉清淨此諸菩薩亦如是不受一切煩惱垢。
【註】即長行第三文也。
又如大海無涯底此諸菩薩亦如是功德智慧無有量一切眾生不能測。
【註】長行謂聲聞辟支不能測此中眾生不能測文互具也。
又如大海無別異百川流入皆一味此諸菩薩亦如是所聽受法同一相。
【註】即長行第二文前後不相次也。
又如大海所以成非但為一眾生故此諸菩薩亦如是普為一切發道心。
【註】世間之相皆眾生同分妄想所感故曰非為一眾生也。
如海寶名集諸寶因是寶故有眾寶菩薩寶聚亦如是從菩薩寶出三寶。
【註】梵語菩提薩埵此云覺眾生能覺世間故三寶從是流出。
如大海出三種寶而此大海無分別菩薩說法亦如是三乘度人無彼此。
【註】前云三寶即少價有價無價三寶長行詳偈略也。
又如大海漸漸深此諸菩薩亦如是為眾生故脩功德迴向甚深薩婆若。
【註】此頌菩薩利人之行也。
又如大海不宿屍此諸菩薩亦如是發清淨心菩提願不宿聲聞煩惱心。
【註】此頌菩薩純修大乘不念小道也。
如大海有堅牢寶其寶名曰集諸寶劫燒盡時終不燒轉至他方諸佛國正法滅時亦如是堅精進者能持法知諸眾生不可度轉至他方諸佛國三千世界欲壞時火劫將起燒天地百川眾流在前涸爾乃水王於後竭行小道者亦如是法欲盡時在前滅菩薩勇猛不惜身護持正法後乃滅。
【註】百川眾流至海為極故曰水王偈有二種一曰孤起二曰重頌頌長行中意故曰重頌此中之偈即重頌也或文詳偈略或文略偈詳此中文具一十二喻偈惟十一即文詳偈略之謂也又先後不次當前後合看自明也。
若佛在世滅度後是心中法寶不滅深心清淨住是法以此善法脩行道。
【註】上來以大海喻菩薩此即以菩薩結自心蓋謂佛及菩薩皆自心之別號若不會歸自心則一向推與賢聖我無分也故一切眾生甘心絕分自生退屈所以絕分則難捨下劣之心會歸則堪趣至真之道意在茲矣。
百千眾生依止海海成非為一眾生菩薩發心亦如是為度一切眾生故。
【註】此偈前喻中以具何以復說寧非重疊乎前文以菩薩道心喻如大海此偈由前文會歸自心以深脩行善法當普會眾生而發其心矣前文一味在喻此中一味在法故非重疊也。
十方世界諸大海猶尚可得測其量是諸菩薩所行道聲聞緣覺不能測。
【註】前喻以一大海喻菩薩智慧功德不可測量此中以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大海尚有可測而菩薩行道不[1]有測量益顯其勝也。
迦葉當知諸菩薩勇猛精進迴向心願欲作佛度眾生尚無與等何況勝。
【註】如來後告迦葉菩薩所以勝者以其有大勇猛精進善敵魔軍直取佛乘不[2]謀小道普度眾生不求自安所以一切二乘尚無與竝豈有勝出者哉此下一一消歸自心。
是得寶聚如大海是可供養良福田是為最上大醫王能療一切眾生病。
【註】眾生病有二曰身曰心世醫但能治身不能冶心菩薩善解方便身心通治故曰最上醫王也。
是世皈依作救護洲渚燈明究竟道。
【註】眾生漂泊有海菩薩現作洲渚使無險怖使無險怖為護者使有停住為救者使眾生必至彼岸不致沈迷故曰究竟道。
能與世間無明眼得眼則能服甘露。
【註】眾生為無明所蔽喻之生盲故曰無明眼菩薩與說大法使法眼清明能服甘露以大法喻甘露故。
是為世間諸法王是為帝釋決斷智。
【註】世間一切諸法皆依實相為主菩薩了悟實相善說法要一切無比故曰法王昔時帝釋自知命盡當墮猪類求諸外道救護皆不能得轉添疑惑有一智臣勸皈三寶于是帝釋一聞發心皈依即捨猪報倍添壽命佛為說法得證無生。
是為梵王行四禪是為能轉梵法輪是為大智導世師示諸邪經正真道是為勇猛能破魔是為清淨除惱穢是修白法如滿月光明高顯猶如日智慧超出如須彌猶如密雲雨甘露是無所畏如師子是心調柔如象王是則譬如金剛山一切外道不能壞是則清淨猶如水是有威猛如大火是則如風無障礙是則如地無能動是拔憍慢我根等是如藥樹無分別是持淨戒如蓮華是於世法無所染是如優曇鉢羅華千萬億劫時一出是為知報佛之恩是為不斷諸佛種是為精進行大悲是用慈喜而超出是能捨離五欲心是常求佛法寶財是行布施為最勝是持淨戒無等侶是忍辱健無儔匹是勤精進無厭倦是行禪定具神通能至無量諸佛土常見諸佛聽受法如其所聞為人說是知眾生所行道隨其性欲根利鈍是名善知方便力是然慧燈得濟處是能善知一切法皆從和合因緣生是能決了因緣相離於我見樂平等是能正觀於諸法為從何來至何所善知諸法無去來常住法性而不動是見有為法皆空增益大悲濟眾生。
【註】以上諸句義皆以是心中法寶不滅而來若知自心法寶自然具足如上如是功德逐句消歸了然可解故不煩註也正觀清淨則知無有來去而常不動所以不動者由一切法皆是空相以知空故憫彼眾生著顛倒故發大悲此中三節者所謂結前顯後之意也下文釋成眾生著顛倒之意也。
眾生妄想起眾生為欲度故修行道。
【註】菩薩達本知原何道可修但欲度脫眾生示現修道用垂良範非謂自[A18]己修如是行也。
凡夫分別我我所行於種種諸邪徑。
【註】釋成眾生妄想著倒起諸眾苦皆由分別則行諸邪徑若離妄想則分別斯無分別斯無則眾苦何有。
是能曉了法實相為斷諸見講說法。
【註】此所以為斷眾生倒見故為說法也。
無常為常不淨淨無我為我苦為樂凡夫顛倒貪著故生死前際不可知是能知此從顛倒無我無人無眾生我當如是修正道無常樂我及不淨。
【註】所以為眾生講法者由眾生于四念處計成四倒也四倒者心是無常計為常身是不淨計為淨法是無我計有我受是苦計為樂因此顛倒故于生死前際後際不可知菩薩與說正法令知顛倒修證常樂我淨四涅槃德也。
迦葉當知此菩薩我所稱讚諸功德於其所行不可盡猶如大地舉一塵若發菩提心不退三千大千供養具若復有供過於是悉應供養如是人若人發心願作佛是則恭敬供養我於去來今十方佛亦皆恭敬供養[A19]已。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
【註】八千菩薩因聞梵行牢強精進得證無生法忍[A25]已其功德不可思議喻如大海不可測量也連舉一十二喻用況菩薩大根大行惟具大根大行者堪持大法流通是道使佛種不斷故此品名建立法品意在流通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當請如來護念斯經於後末世五百歲時令廣流布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佛於是經有說有示可護念耶思益言不也梵天是故當知一切法無說無示無有護念是法終不可滅不可護念若欲護此法者為欲護念虗空。
【註】諸大乘經皆于流通分中必曰佛所護念阿彌陀經引六方諸佛為證出廣長舌所護念經云何此中文殊答無護念豈如來一代時教自相反耶然由諸經所說護念皆不出無護念之護念恐人不解著於名字文殊于頓教之中直彰一真法界掃拂名字妙達自心故前四聖諦品中佛告梵天真聖諦者無有虗妄虗妄者所謂著我著眾生著人著壽命著養育著有著無著生著滅著生死著涅槃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苦是虗妄我斷集是虗妄我證滅是虗妄我修道是虗妄所以者何是人遺失佛所護念是故說為虗妄何等是佛所護念謂不憶念一切諸法是名佛所護念前著我著人等是常見次云我斷集等是斷見著此二見佛不護念不憶一切則斷常齊遣故佛所護念明白顯著無復疑也此中文殊質梵天之辭而告者又覺親切直如寶劒一揮疑根斷盡也。
梵天菩薩若欲有所受法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過一切言語是名菩薩樂無諍訟。
【註】如來大法為三乘不了文字性空多起諍論故凡說經之後必說神呪擁護持經文殊云若有所受即非法言者斥彼不達文字性空者也若達文字性空則說是無說聽是無聽無說無聽則出過諸論何諍論之有。
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所以者何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註】前文超過言論者釋如來無所說也此中不聽為聽者釋如來無所示也無說無示則知法如虗空何護念之有所謂不護念而真成護念者護自心也于此發明成其意耳。
梵天言何故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文殊師利言不漏眼耳鼻舌身意是聽法也所以者何若於內六入不漏色聲香味觸法中乃為聽法。
【註】眾生為無明所覆內依根身外著緣塵中執識心于是輪迴三有往來六道如來為破是故宣揚奧旨故曰法輪令諸眾生內捨根身外離緣塵內外既虗識將安寄識無所寄是名菩提能如是解者則知佛無可說我無可聽無可聽者字字消歸自[A26]己也無可說者法法在于利人也故六祖曰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是也。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五百比丘三百比丘尼八百優婆塞聞文殊師利所說皆得無生法忍得是忍[A27]已作是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仁者所說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註】此所說法必有能證之人若無能證之人取信良難故三萬二千天子等是能證之人一證之後答難無窮用顯此經不思議之宗成此樂說之辯也。
爾時思益梵天問得忍諸菩薩言汝等豈不聽是經耶諸菩薩言如我等聽以不聽為聽。
【註】未獲悟心秪云天子比丘等一得忍後即名菩薩可謂不歷僧祇護法身者也然云不聽為聽豈不因聽此經得解不聽之聽邪若因聽而悟無聽此亦聽邪那云不聽得非詐乎非為詐也然悟自心者悟佛無所說也因聽無所說故則于吾無所聽悟無聽者入于法性故曰不聽是聽也。
又問汝等云何知是法耶答言以不知為知。
【註】若云無聽為聽應無有知既無有知云何知是法耶答中以不知為知者出過一切言論故曰不知自性了然故為知也知自性故。
又問汝等得何等故名為得忍答言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我等名為得忍。
【註】無聽則外無所得無知則內無所證無得無證而云得忍復何謂耶得忍者得是萬法性空惟性空故得無所得無得為得也。
思益言云何隨是法行答言以不隨行故隨行。
【註】無得無證名為得忍亦應行無所行行無所行云何隨是無所行而行耶若有所隨則不名隨無所行而行也惟無所行常隨實相而行也。
又問汝等於此法中明了通達耶答言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無彼我故。
【註】此法者自心也以無聽無知無得得于法忍可謂通達矣梵天恐其墮隨一之執故特問過答中以為不但于此一法一切諸法皆明了通達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有彼此故若但通此一法不了諸法平等有無相傾成敵兩立是非竝立不名得忍直了自心不得一法亦不得一切法是名通達也。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淨相謂思益梵天言若有但聞此經佛不與授記者我當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此經不破因果能生一切善法。
【註】天子名淨相者外無所聽之法內無能證之心中無所得之忍真心絕朕一道虗玄故名淨相古人云靈光獨耀逈脫根塵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所謂淨相者離妄緣也離妄緣故名如如佛惟如如佛自性本然故佛不與記我即與者即自心自許之謂也故曰惟人自肯乃方親又釋云不破因果者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必然之理故云不破楞嚴經云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言其因果不相應也此經以無聽無受無說無示無知無得一往離于生滅以此為因趣果必然故云不破因果。
能壞魔怨離諸憎愛。
【註】愛能招魔憎能致怨此經憎愛雙遣魔怨斯破矣。
能令眾生心得清淨能令信者皆得歡喜除諸瞋恨。
【註】由無聽無知故心得清淨由無得為得故除瞋恨也。
斯經一切善人之所脩行。
【註】一切善人即菩薩也揀彼二乘以二乘于此經不生信向故。
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斯經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共守護。
【註】諸經皆舉八部此經何以特舉天人阿修羅而不舉餘眾謂何為也天人根利機堪受法阿修羅瞋重極難發心顯此真法等有所以難易竝舉耳。
斯經決定至不退轉故。
【註】一切萬法至心為極既至自心何退轉之有此經所指指自心故。
斯經不誑至道場故斯經真實能令眾生得諸佛法。
【註】正直捨方便故言真實但說無上道故言得諸佛法不同三乘法也。
斯經能轉法輪。
【註】若了自心所謂一切諸佛菩提皆從自心之所流出也。
斯經能除疑悔。
【註】未達法惟心故妄生疑悔了一切法原是自心則疑悔斯除矣。
斯經能開聖道。
【註】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外無佛佛即自心如是開示故曰能開。
斯經求解脫者所應善聽。
【註】諸經雖詮解脫而權實竝譚此經直指自心不由方便故須善聽。
斯經欲得陀羅尼者所應善持。
【註】此經以絕待一心為宗若悟此心則一切差別無不痛解故應善持。
斯經求福之人所應善說。
【註】欲求福者行二種施曰財曰法二施之中法施為上故法華經云譬如六百萬億阿僧祇世界所有六道眾生悉皆施與娛樂之具年滿八十復與說法令得須陀洹斯陀含乃至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是第五十人轉展隨喜此經一四句偈其福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彼云隨喜自無智分福尚如是何況力能持經不獲勝福者哉。
斯經樂法之人所應善念。
【註】夫樂法者若樂三乘之法不了自心徒有樂法之名不得其實此經純載一心若能悟旨則法法皆心摘虗存實故應善念。
斯經能與快樂至於涅槃。
【註】涅槃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A28]已寂滅為樂蓋諸經所載方便導引是名生滅非為快樂此經惟指寂滅自性不同生滅故曰能與快樂也。
斯經若魔外道有所得人所不能斷斯經應受供養人能隨其義。
【註】此中二句譯文訛拙應云斯經人有所得天魔外道所不能斷能隨其義應受人之供養不知[1]熟是矦諸達者初句有缺意此經真實堅固人有所得則天魔不能斷其善根外道不能破其義論以外道不能破其義論故能隨其義天魔不能斷其善根則應受人之供養也蓋知其義真實矣。
斯經能令利根者忻悅斯經能令智慧者歡喜。
【註】利根揀于二乘智慧揀于外道外道于此經不信故曰外道聰明無智慧二乘于此經不了故曰二乘精進不道心非彼不信不了力所不逮信所不及也故知此經惟利根智慧者忻悅耳。
斯經能與人慧離諸見故斯經能與人智破愚癡故。
【註】慧有果斷之能故離諸見智有鑿徹之德故破愚癡。
斯經文辭次第善說。
【註】說法不根自心則茫然不知分齊若依心建立則文辭次第可稱善說以此經為心地法故也。
斯經究竟善隨義說。
【註】前文能隨其義者自利之功此中善隨義說利他之德也。
斯經多所利益說第一義。
【註】釋所以隨義之意也所言隨義而說者隨第一義而說也第一義者前文所謂諸法正性乃至真聖諦等然此第一義法猶如虗空無所不𣹢逃之不能索之不可縱經塵劫一無可迯亦無可索畢竟不出畢竟不得不出則常住虗空不得則常具虗空常住常具故言多所利益也。
斯經愛樂法人之所貪惜斯經有智之人所不能離。
【註】無智則耽著無明不生愛樂能愛樂者是謂有智有智故貪惜不捨無智反此可知。
斯經施者之大藏。
【註】法施為大故曰大藏。
斯經熱惱之涼池。
【註】一切毀犯以熱惱為性逼迫為業以戒為救若聞此經則持自性之戒一切毀犯熱惱之業頓獲解脫如入清涼之池而頓除熱惱故也。
斯經能令慈者心等。
【註】由聞此經得入忍度也慈能與樂既欲與人之樂必不以瞋心相向也然三乘中以愛見自持親疎相別不成無緣之大慈不名忍辱入此心空之門則冤親平等等與其樂也。
斯經能令懈怠者精進。
【註】三乘人以有得心起精進想故精進懈怠二者成敵不名精進斯經以無行為行無得為得故即彼懈怠本是精進別無精進為精進也。
斯經能令妄念者得定。
【註】三乘經中攝伏妄念乃得禪定此經定亂皆心即定即亂即妄即真無別有定可定也。
斯經能與愚者慧明。
【註】若捨愚求慧是則取捨是名戲論即愚即慧無別有慧同是一心詮指似有前後圓會秪是一念當妙求其旨不在循文矣。
梵天斯經一切諸佛之所貴重。
【註】此結讚經之功德如是實非常人之事乃諸佛貴重耳夫佛者覺也能覺自心始解護念故曰知有者始解奉重即此意也。
淨相天子說是法時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佛即讚言善哉善哉天子如汝所說。
【註】世界震動者表破無明也如來印可者由前天子云但聞此經佛不授記而我即受與菩提之記故佛可其說。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天子曾於過去諸佛所聞是經耶佛言是天子[A29]已於六十四億佛所得聞是經過四萬二千劫當得作佛號寶莊嚴國名多寶於其中間有諸佛出皆得供養亦聞是經。
【註】梵天意曰若曰聞經即得授記者此天子于過去曾聞是經不若聞是經幾時得授記耶而如來知其意而告曰是天子曾聞是經即與記也聞經獲記似有可信何以歷六十四億佛聞乎未審諸佛道同耶異耶若異者彼六十四億佛那得同名此經若同者則一聞一切聞何必遍聞諸佛耶非謂道有同異亦非佛有前後蓋其所說皆象也六十即六根四億即四大若能洞徹六根四大全體無生即契實相是名聞經若能聞此實相真經即能頓超四十二位故曰四萬二千當得作佛依實相智寶莊嚴梵行佛號寶莊嚴前文以無行為行者是也一切法寶皆從實智之所流出故國名多寶非惟六根四大乃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悉契實相故曰于中諸佛皆得供養聞經所言供養者前云誰能供養佛答曰能通達無生際者所言聞經者前云誰能聽法答曰不漏六塵者予以是而知此中一往皆表法也不爾則何名頓教哉。
梵天是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鬼神在此會中得法忍者皆當得生多寶國土。
【註】因同果同德同位同理之必然矣。
爾時淨相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貪菩提不樂菩提不念不分別菩提云何如來見授記耶佛告天子如以艸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以是語而不然者無有是處天子菩薩亦如是雖不喜樂貪著菩提當知是人[A30]已為一切諸佛所記所以者何若菩薩不喜不樂不貪不著不得菩提則於諸佛必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前文淨相天子云若人但聞是經佛不授記我與受菩提記何以佛受天子之記而天子云我不貪菩提我不求菩提云何如來見受記耶自與人受記而復拒人之受記何其相反若此耶蓋菩提者非是貪愛相若起貪愛而求菩提終不得菩提矣天子恐人不曉此意特意問明而世尊發明不貪不求自然得記者無說無示無行無聞能覺此者是名菩提天子但聞此經我即與記者記其不聽為聽不知為知之記也。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不求菩提不願菩提不喜不樂菩提不貪著菩提不思念菩提不分別菩提作是語[A31]已以佛神力即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受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前文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當請如來護念斯經而文殊師利發明無護念之意而三萬二千天子及五百比丘等得無生忍證法無謬淨相天子發明云不求不願菩薩而五百菩薩證成其事也所言佛神力而見上方八萬四千佛者佛者覺也上方者實際也八萬四千佛者即八萬四千塵勞也由自覺之力了悟實際證彼八萬四千塵勞皆同一實際了塵勞一實際者皆由無求無願也惟無求無願故尚不見佛事何塵勞之有哉。
爾時五百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來所說甚善快哉所謂菩薩不求不願不貪不喜不得菩提而諸佛受記世尊我等今見上方八萬四千諸佛皆與我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註】此品所以謂建立法品觀其意則為無建立之建立也法席將終復立此品之名以此中所載以無說為說無聽為聽無行為行無得為得無發心為發心無證果為證果無護念為護念乃至不求不著不願不貪是此經特暢與諸經迥異是謂難信之法梵天如是問文殊如是答淨相以是而證成如來以是而許可五百菩薩以是而得記是皆建立之義也。
如來神呪品第二十三
【註】如來說教必以行解雙運顯密齊修語顯則通收信解行證語密則總攝坐臥行持是知二者如車二輪如鳥二翼缺一不可矣蓋由心識內擾非顯宗開示曷能治惑魔冤外侵非密教默祐難以助修故凡說經之後必以神呪護持者使無障礙疾證菩提也其如船得順風入海何難鳩附鵬翼登天可至故神呪也者據事則三密嚴身論理即言思道斷所以呪之為文口之呪也以長出為呪吾謂未開口以前呪之義矣復謂之真言古曰作麼作麼皆以無言之言謂真言也前文以言遣言立此無言之教故說顯而不若無言顯無言為便故說密是二者皆相須也吾復以謂呪者業成就也凡聖賢證果德業成就發言成令一切不違譬如宰官華押信手書出豈有義理位當然耳若常人效而書之非惟不能取信于人亦乃負罪于[A32]己所書豈異而人實異也所言成就邪正皆有故天人修羅以及八部皆能說呪然所說之端各有其用或護壇場或護國土或治病患或伏魔冤如是種種皆依本經而取意焉此經神呪乃如來自說非餘可比實無上不思議心呪也故心呪一宣則天龍畢集德位成就之謂也曷嘗容思議于其間哉蓋真言者非問答之可及非文義之可求出自妙心不期然而然求其所以然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矣。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唯願世尊護念是經於當來世後五百歲廣宣流布此閻浮提令得久住又令大莊嚴善男子善女人咸得聞之說魔事種種起而能不隨魔事魔及魔民不得其便以受持是經故終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前文思益梵天勸文殊師利請佛護念斯經而文殊以謂無說無示欲何護念欲護念者即護虗空也何以此中文殊復請佛護念斯經一席之中前後相反如是耶蓋前文談理此中扶事談理則一塵不立故無說無示無護念無得記直顯真心也扶事即萬法齊歸故有修有得有發心有證道建立教門也故或廢或立各有其緣苟非大菩薩其他熟能預焉。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汝今善聽欲令此經久住故當為汝說召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鳩槃茶等呪術若法師誦持此呪則能致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常隨護之是法師若行道路若失道時若在聚落若在空閒若在僧坊若在宴室若經行處若在眾會是諸神等常當隨侍衛護益其樂說辯才又復為作堅固憶念慧力因緣無有冤賊得其便者使是法師行住坐臥一心安詳文殊師利何等為呪術章句。
【註】所謂召請天龍夜叉之呪術者以如來心呪密宣則八部畢集惟命是從東吳主問大臣瞰澤曰三教孰為尊澤曰佛教為尊主曰何為佛教為尊澤曰儒道二教奉天而行不敢違天佛教天命奉行不敢違佛臣以是而知佛教為尊也觀澤之言與此中如來說呪召諸天龍而下文諸天神等各各說偈護經如合符節矣舊謂呪者諸佛菩薩及諸鬼神名字呼名即至此恐不盡然耳何也呪云不可解若皆名字則胡云不可解乎應是祕密心印非他能解耳。
鬱頭隷 頭頭隷 摩隷 遮隷 麑隷 梯隷 緹隷彌隷睺樓 睺樓睺樓堙婆隷 韋多隷 麴丘隷 阿那禰 伽帝 摩醯履摩那徙摩禰 婆睺乾地薩波樓帝羅婆波 伽帝 辛頭隷 南無佛䭾遮梨帝隷 南無達磨涅伽陀禰 南無僧伽和醯陀毗波扇陀禰 薩婆波禰麑帝隷彌浮提底薩遮涅提舍 梵嵐摩波舍 多兮利師鞞波舍多 阿哆羅提詫提薩婆浮多伽娑呵(呼奈切)南無佛䭾悉纏鬪曼哆邏
文殊師利是為呪術章句。
【註】惜乎文殊不問世尊此是章句如何是呪術管教如來目瞪口開信知四十九年不譚一字。
若菩薩摩訶薩欲行此經者當誦持是呪術章句應一心行不調戲不散亂舉動進止悉令淨潔不畜餘食。
【註】餘食者雜學也持呪者為治二障故不調戲等治煩惱障故不畜餘食治所知障故所以于此二障鈍根惟一利根具二以雜學入心意不能定專持神呪諸散自除二障圓泯一心清淨是謂入道之妙門破障之勇敵也。
少欲知足獨處遠離不樂憒閙身心遠離。
【註】上句獨處遠離者揀外境也下句身心遠離者揀內識也古云絕凡聖路學離心意識參是此義也。
常樂慈悲以法喜樂安住實語不欺誑人貴於坐禪樂欲說法行於正念常離邪念常樂頭陀細行之法於得不得無有憂喜趣向涅槃畏厭生死等心憎愛離別異相不恡身命及一切物無有貪惜威儀成就常樂持戒忍辱調柔惡言能忍顏色和悅無惡姿容先意問訊除去憍慢同止歡樂。
【註】前自應一心行至身心遠離勸依真諦修出塵之上行也自常樂慈悲至同止歡樂勸依俗諦集無邊妙利也依真為潔[A33]己之要節即俗為利他之妙門是二者皆不可偏廢也。
文殊師利此法師住如是法誦是呪術即於現世得十種力何等為十得念力不忘失故得慧力善擇法故。
【註】念力者如世尊證宿命通能記曠劫來事也慧力者獲得法眼洞了一切差別法門也。
得行力隨經意故。
【註】隨所聞而修得相應力故謂之行力。
得堅固力行生死故。
【註】信解堅固隨流得妙悲智雙運六道常棲。
得慚愧力護彼我故得多聞力具足慧故得陀羅尼力一切聞能持故得樂說辯力諸佛護念故得深法力具五通故得無生忍力速得具足薩婆若故。
【註】前文云若佛不加威神力者則一切眾生不能見佛亦不能問此中十種功德皆因持呪獲得是此謂如來威神加被也顯教則名言如來加被密宗但云持呪獲得如是功德真言者皆自心之別號若能了悟自心則河沙功德無盡法門何所不該而云十種蓋亦是如來之權數耳。
文殊師利若法師能住是行誦持呪術現世得是十力。
【註】此結顯頓宗逈與漸乘不同三祇修證直下一念現前若肯自信元同本有。
佛說是呪術力時四天王驚怖毛竪與無量鬼神眷屬圍遶前詣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是四天王得須陀洹道順佛教者我等各當率諸親屬營從人民衛護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護念法者能持如是等經讀誦解說我等四天王常往衛護是人所在之處若城邑聚落若空閑靜處若在家若出家我等及眷屬常當隨侍供給令心安隱無有厭倦亦使一切無能嬈者。
【註】梵語須陀洹此云預流果預聖道流故經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以六塵不入則六根絕偶六根絕偶則六識湛然根塵圓泯乃名護經經者即是自心魔者即是外塵內心若護則外塵絕嬈故四天王先敘我得須陀洹道能順佛教者率諸親屬護念持經而云我得聖果是知護心之象也以未得聖道則六塵多漏魔得其便苟悟自心魔塵不能入則外境何狀心王若正則心數皆護故曰率諸親屬也城邑等動處也空閑等靜處也在家即涉俗者也出家即出塵者也凡肯護心不論動靜涉欲出塵皆不所妨也。
世尊又是經所在之處面五十里若天天子若龍龍子若夜叉夜叉子若鳩槃茶鳩槃茶子等不能得便爾時毗留勒迦護世天王即說偈言我所有眷屬親戚及人民皆當共衛護供養是法師。
爾時毗留婆叉天王即說偈言我是法王子從法而化生求菩提佛子我皆當供給。
【註】天王自稱法王子者以其得證初果順佛教者也然須陀洹有二種若順真諦脩證偏空是小乘須陀洹若依俗諦修證妙有是大乘須陀洹今天王應是大乘初果故名法王子天子證果即俗明真妙有之象也。
爾時犍陀羅[1]吒天王即說偈言若有諸法師能持如是經我常當衛護周遍於十方。
【註】如是經者無說無示無聞無得故曰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如是而[A34]已古人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空界常轉如是經典百千萬卷何止一卷兩卷。
爾時毗賖婆那天王即說偈言是人發道心所應受供養一切諸眾生無能辦之者。
【註】上云持如是經此中云發道心二者言異意同也以眾生無能辦供者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眾生所辦供養不過世間四事行人持經是法供養供養諸佛故眾生不預也法華云是真精進是真供養乃至國城妻子有所不及也。
爾時毗舍婆那天王子名曰善寶持七寶蓋奉上如來即說偈言世尊我今當受持如是經亦為他人說我有如是心。
【註】如是心者自持經而亦為他說之心也前來天王說偈之意但曰護他不曰自持其善未廣此天子自持經而亦為人說利[A35]己利他善莫可加故世尊受記作佛廣其意也。
世尊知我心及先世所行從初所發意至誠求佛道世尊無見頂今奉此妙蓋願我得如是無見之頂相。
【註】不特現前持經與人說法并我過去從初發心所有功德至誠迴向願求佛道不向餘乘也所謂佛道者即無見頂相也如來頂上髻相自不能見離自見故肉髻所覆他所不見離他見故自他不及之地是佛道之歸趣也佛道之歸歸于自心以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不見心故離自他見取喻佛頂也。
我以愛敬心瞻仰於世尊願成清淨眼得見彌勒佛。
【註】上以蓋獻佛而願成佛道此以愛敬瞻仰因緣願得淨眼見彌勒佛也淨眼者即法眼清淨也。
度智慧世尊即時以偈答汝於此命終即生兜率天從兜率下生得見彌勒佛。
【註】既生彼天何不即見而下生乃見何也有二義故一者彼天有內外院故內院如宮城皇諸眷屬所居外院如鄉邑皇百姓所居若生外院不能面佛也如百姓不能見皇耳二者彌勒在天上秪名大士未坐道場不名佛故。
二萬歲供養爾乃行出家既得出家[A36]已淨修於梵行賢劫中諸佛一切悉得見亦皆供養之於彼修梵行過六十億劫汝當得成佛號名為寶蓋國土甚嚴淨唯有菩薩僧為講說妙法壽命盡一劫若滅度[A37]已後正法住半劫利益諸眾生。
【註】彌勒佛出世時人壽八萬歲故二萬歲在家修行供養後乃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無明家今二萬歲後出家者出世俗家也淨修梵行供養諸佛者出三界家也受記作佛者出無明家也佛號寶蓋者出生法寶覆育眾生故也以天子持蓋獻佛故酬因答果始終不差矣持是實相之經離諸戲論垢濁故國土嚴淨直紹大乘不謀小道故惟菩薩僧而無二乘也。
爾時釋提桓因與無數百千諸天圍遶白佛言世尊我今亦當衛護能持如是之經諸法師等供養供給是經所在之處若讀誦解說我為聽受法故往詣其所又當增益法師氣力法句次第令不漏失爾時釋提桓因子名曰劬婆伽持真珠蓋七寶莊嚴奉上如來即說偈言我常現了知世尊之所行亦當如是行求佛一切智。
【註】如是行者行無所行也行無所行是佛之行了知求佛智者當行其無所行也。
世尊於前世無佛不施與我當隨此行亦捨諸所有。
【註】此釋如是行者捨諸所有外極財寶內盡身命乃至有為無為世出世法一切捨却是謂無所行之施故曰無物不施。
我今法王前受持如是經當數為人說以報如來恩。
【註】華嚴偈曰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牀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蓋為如來出世傳法度人是其本懷故自能持經亦復與說勸人令持是則報恩其餘非所預也。
若愛念是經是即與我同我當供養之為得菩提故。
【註】他人持經于我何有而起供養守護耶蓋為持經之人當得菩提是一切眾生之救護故以一切菩提皆從此實相心流出故能持此心必得菩提故。
世尊聲聞人不能守護法於後恐怖世我當護是經。
【註】聲聞不能護者怖苦心切取證心重不能隨逐生死護持是經也菩薩視生死如園苑于後堪能耳。
世尊安慰我又斷諸天疑我今當久如得佛如世尊佛通達智慧即時與授記汝後當作佛如我今無異過後千萬劫又復過百劫爾乃得成佛號曰為智王。
【註】佛常說法令人速出生死而天子不厭生死常處末世護經是諸天所疑故請為決我今如是護經久如成佛耶即與受記者是安慰天子亦是斷諸天之疑亦是破二乘迷定之執也前善寶天子依俗諦向道故獻七寶蓋此中從真入俗故曰真珠蓋而嚴以七寶真不礙俗逈超三乘為智中王故佛號智王也。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白佛言世尊我捨禪定樂往詣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說是法者所以者何從如是等經出帝釋梵王諸豪尊等世尊我當供養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之所供養。
【註】前云持經為得菩提此云持經出生尊貴是知世出世法莫不皆從此心之所流出也。
爾時妙梵天子即說偈言比丘比丘尼諸清信士女其能受此經是世供養處乃至有一人能行是經者我要當為人演說如是經敷眾妙華座高至於梵天於此座上坐演說如是經。
【註】凡世間所供養處有受行是經我當敷座勸請說法令慧命不斷也。
若於惡世中所從聞此經應發希有心踊躍稱善哉。
【註】此經有佛世時尚多疑謗況後惡世得聞者乎。
若無量世界大火悉充滿要當從中過往聽如是經。
【註】既發希有之心當生難聞之想則刀兵在前虎狼在後大火滿中略無畏忌直往聽經昔者汾陽沼公出世慈明圓法華舉[征-止+艮]耶覺大愚寬等六人結友因直五戈間阻假裝兵五混夥隊中艸宿露行乃往參即俱獲法利流芳千古為後學之良鑑也。
能開佛道經若欲得聞者積寶如須彌應盡供是人。
【註】此揀勝也欲得聞經未及歷坐預聽應受供養如是其能聞能持能行能說功德轉勝又可知也此三天子前二依真俗二諦之間護念持經惟真與俗皆方便建立故有受記作佛等後一是依中道第一義諦聞經護念故不聞受記作佛等事也以第一義中無成佛無不成佛無受記無不受記故曰妙梵。
囑累品第二十四
【註】囑曰囑付又曰囑托累曰累煩佛念末世無聞眾生故以此無上大法囑托煩累諸大菩薩諸大弟子于未來世不拒生死不厭輪迴弘宣是經使得發心不斷慧命若有受持讀誦必以神力護持使得成就遠離魔障也。
爾時世尊現神通力令魔波旬及其軍眾來詣佛所作是言世尊我與眷屬今於佛前立此誓願是經所流布處若說法者及聽法者并彼國土不起魔事亦當擁護是經。
【註】梵語魔羅此云障礙以惡心障礙佛法故如來于囑累之首先現神力令魔降伏立願護經其餘不足為礙也然魔有多種要而言之不出五種曰煩惱魔五陰魔天魔欲魔睡魔等欲魔睡魔等皆五陰煩惱所收屬于內心鬼魔境魔等是天魔所收屬于外境據事則魔及魔軍見佛神力發心護法應是天魔據理則魔及魔軍應是五陰如來者自心也神力者妙用也心展妙用則五陰煩惱皆是菩提故曰心邪則種種法邪心正則種種法正此經直顯自心不同餘經滯事是知即是自心也。
爾時世尊放金色光照此世界告文殊師利言如來今護念是經利益諸法師故是經在閻浮提隨其歲數佛法不滅。
【註】金色光者真智光也照此世界者即此穢土以成法性土也告文殊師利者惟此根本行人能證此法性光土也顯此身土即穢而淨無別有淨無別有淨故不必厭此忻彼留身此土護念持經此所以成其囑累之意也。
爾時會中眾生以一切華一切香一切末香而散佛上作是言世尊願使是經久住閻浮提廣宣流布。
【註】華表因行香表信心末香即微細信心也以無行為行則廣收一切諸行故言一切華以無信心為信心妙盡一切信心故言一切香以此真實信心及稱彼無相梵行堪趣佛果故言而散佛上以因趣果之象也。
於是佛告阿難汝受持是經不阿難言唯然受持阿難我今以是經囑累於汝受持讀誦為人廣說。
【註】如來于菩薩中告文殊師利者方等會中以文殊為長男堪紹家業故李長者以文殊配艮艮為足有導引之能故囑末世護經提擕後學故也于聲聞中囑累阿難者以阿難為總持弟子結集法藏使其流通故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人受持是經讀誦解說得幾所功德佛告阿難隨是經所有文字章句之數盡壽以一切樂具供養爾所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養是經恭敬尊重讚嘆其福為勝。
【註】常經所敘持經功德出過河沙七寶塵剎二乘乃至供養諸佛皆可數知豈此不及餘經耶不爾何以功德優劣如此哉蓋此所有文字章句皆即如相如無有盡福德亦無有盡較彼河沙七寶萬分不足為喻蓋此經頓教不立數量但隨文字而[A38]已。
是人現世得十德之藏何等為十見佛藏得天眼故聽法藏得天耳故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
【註】僧名和合了一切法本性元無和合故得不退轉若不達法性執有和合是則凡夫非菩薩見也。
無盡財藏得寶手故。
【註】寶手者菩薩登初地[A39]已百萬阿僧祇香華樓閣幢幡寶蓋乃至金銀七寶諸供養具皆從掌出故乃至地地增長故曰寶手。
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屬藏得不可壞眷屬故。
【註】世間眷屬有會有別出世眷屬常相聚會淨名云一切塵勞皆吾眷屬也。
所未聞法藏得陀羅尼故憶念藏得樂說辨故無所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福德藏利益眾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佛說是經時七十二那由他眾生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攝一切法亦名莊嚴諸佛法又名思益梵天所問又名文殊師利論議當奉持之。
【註】此中連舉四名前二屬法後二屬人法中二者初則收無量為一真空之道也次則彰一為無量妙有之道也是二者皆吾一心本具不可偏廢故兼舉為名也人中二者初則依方便智立其名次則依根本智立其名是二者始終相成遞互為緣缺一不可故兼舉也。
佛說是經[A40]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及思益梵天等行菩薩長老摩訶迦葉慧命阿難及諸天眾一切世人受持佛語皆大歡喜。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卷之四(終)
校注
[0837001] 嘗常音通 [0840001] 瑟疑琵 [0841001] 止疑正 [0842001] 有疑可 [0842002] 謀【CB】,楳【卍續】,楳疑謀 [0845001] 熟疑孰 [0849001] 吒【CB】,叱【卍續】,叱經作吒【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0 冊 No. 364 思益梵天所問經簡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註】由前志慕大乘應發菩提心然則發菩提心者當達其無所發心之發心是真發心也若有所願而發心者是則邪願是名邪求非發菩提心也若了其無發心之心則解無所行之行乃至如是而說如是而聽皆名師子吼決定可信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