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出三藏記集

出三藏記集雜錄卷第十[10]

  • 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目錄序第一
  •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序第二
  • 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第三
  • 釋迦譜記目錄序第四
  • 世界記目錄序第五
  • 薩婆多部師資記目錄序第六
  • 法苑目錄序第七
  • 弘明集目錄序第八
  • 十誦律義記目錄序第九
  • 法集雜記銘目錄序第十

雜錄序

夫靈源啟潤則萬流脈散玄根毓萌則千條雲積何者本大而末盛基遠而緒長也自尊經神運秀出俗典由漢屆梁世歷明哲雖復緇服素飾並異跡同歸講議讚析代代彌精注述陶練人人競密所以記論之富盈閣以[13]仞房書序之繁充車而被軫矣宋明皇帝[14]摽心淨境載飡玄味迺勅中書侍郎陸澄撰錄法集陸博識洽聞苞舉群[15]銓品名例隨義區分凡十有六帙一百有三卷其所[16]閏古今亦已備矣今即其本錄以相綴附雖非正經而毘讚道化可謂聖典之羽儀法門之警衛足以輝顯前緒[17]昭進後學是以寄于三藏集末以廣枝葉之覽焉

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目錄序第一

論或列篇立第兼明眾義者今總其宗致不復擿分合之則體全別之則文亂

置難形神援譬薪火[18]闡發其議謝瞻廣其意然桓譚未及聞經先著此言有足奇者宜其[19]掇附也

牟子不入教門而入緣序以持載漢明之時像法初傳故也

魏祖答孔是知英人開尊道之情習生貽安則見令主弘信法之心所以有取二書指存兩事又支遁敷翰遠國述江南僧業故兼錄

  • 即色遊玄論(支道林王敬和問支答)
  • 辯著論(支道林)
  • 釋即色本無義(支道林王幼恭問支答)
  • 不真空論(釋僧肇)
  • 本無難問(郗嘉賓[1]竺法汰難并郗答往反四首)
  • 郗與法𤀹書
  • 郗與[2]開法師書
  • 郗與支法師書
  • 心無義(桓敬道王稚遠難桓答)
  • 釋心無義(劉遺民)
  • 法性論上下(釋慧遠)
  • 實相義(釋道安)
  • 問實相(王稚遠外國法師答)
  • 問如法性真際(釋慧遠什法師答)
  • 問實法有(釋慧遠鳩[3]摩答)
  • 問分破空(釋慧[4]遠什答)
  • 實相論(釋曇無[5]威)
  • 實相通塞論(釋道[6]含)
  • 會通論(支曇諦)
  • 支書與郗嘉賓
  • 會通論上下(釋慧義)
  • 始元論(釋僧宗)
  • 略論諸經
  • 勝鬘經序(釋慧觀)
  • 百論序(釋僧叡)
  • 百論序(釋僧肇)

    右法論第一帙(法性集十五卷)

  • 涅槃無名論(釋僧肇)
  • 佛性論上下(釋僧宗)
  • 問涅槃有神不(王稚遠什答)
  • 問滅度權實(王稚遠[7]竺法師答)
  • 問清淨國(王稚遠[8]什法師答)
  • 涅槃三十六[9](竺道生)
  • 釋八住初心欲取泥洹義(竺道生)
  • 與諸道人論大般泥洹義(范伯倫)
  • 論經目
  • 大涅槃經序
  • 辯佛性義(竺道生王問并竺答)
  • 佛性集(釋慧靜)
  • 佛性論

    右法論第二帙(覺性集七卷)

  • 道行指歸(支道林何敬問支答)
  • 道行指歸([10]云是安公述相傳[11]云)
  • 般若無名論(釋僧肇劉遺民難肇答)
  • 問佛成道時何用(王稚遠什答)
  • 問般若法(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稱(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知(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是實相智非(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薩婆若同異(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無生法忍般若同異(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禮事般若(王[12]稚遠什法師答)
  • 問佛慧(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權智同異(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菩薩發意成佛(王稚遠什法師答)
  • 般若[13]折疑略序(釋道安)
  • [14]品序(釋道安)
  • 大品經序(釋僧叡)
  • 大智釋論序(釋僧叡)
  • 般若經問論序(釋慧遠)
  • 中論序(釋僧叡)
  • 小品經序(釋僧叡)
  • 合維摩詰經序(支敏度)
  • 道行品注[15]
  • 維摩詰經注序(釋僧肇)
  • 毘摩羅詰經義疏序(釋僧叡)
  • 自在王經後序(釋僧叡)
  • 思益經義疏序(釋僧叡)
  • 與釋慧遠書論真人至極(釋慧遠答)
  • 與諸道人論般若義(范伯倫)

    右法論第三帙(般若集六卷)

  • 問法身(王稚遠什答)
  • 問法身(釋慧遠什答)
  • 重問法身(釋慧遠什答)
  • 問真法身像類(釋慧遠什答)
  • 問真法身壽(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應感(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非色(釋慧遠什答)
  • 問修三十二相(釋慧遠什答)
  • 問釋慧嚴法身二義(竺僧弼)
  • 丈六即真論(釋僧肇)
  • 通佛影迹(顏延年)
  • 通佛頂齒爪(顏延年)
  • 通佛衣鉢(顏延年)
  • 通佛二[16]疊不燃(顏延年)

    右法論第四帙(法身集四卷)

  • 問法身佛盡本習(釋慧遠什答)
  • 問成佛時斷何累(王稚遠什答)

    右法論第五帙(解脫集一卷)

  • 法華經後序(釋僧叡)
  • 妙法蓮華經序(釋慧遠)
  • 妙法蓮華經宗要序(釋[17][18]慧觀)
  • 與竺道生書(劉遺民)
  • 法華經論
  • 辯三乘論(支道林)
  • 無三乘統略(釋慧遠)
  • 問釋道安三乘并書(竺法汰)
  • 問三乘一乘(什答)
  • 問得三乘(王稚遠法師答)
  • 問三歸(王稚遠法師答)
  • 問辟支佛(王稚遠法師答)
  • 四阿含暮抄序
  • 長阿含經序(釋僧肇)
  • 三法度經序(釋慧遠)
  • 正誣論
  • 了本生死經注序
  • 法句經序
  • 明佛論(宗少文)
  • 譬道論(孫興公)
  • 坐右[19](支道林)
  • 道學誡(支道林)
  • 切悟章(支林道)
  • 支道林答謝長遐書
  • 離識觀(顏延年)
  • 張景胤與從弟景玄書(論西方并答)
  • 奉法要(郗嘉賓)
  • 七眾法
  • 通神呪(郗嘉賓)
  • 明感論(郗嘉賓)
  • 問菩薩生五道中(王稚遠法師答)
  • 問七佛(王稚遠[20]什答)
  • 問不見彌勒不見千佛(王稚遠什法師答)

    右法論第六帙(教門集十二卷)

  • 優婆塞五學跡略論上下(三藏法師)
  • 法社節度序(釋慧遠)
  • 外寺僧節度序(釋慧遠)
  • 節度序(釋慧遠)
  • 般若臺眾僧集議節度序(支道林)
  • 比丘尼節度序(釋慧遠)
  • 咸康六年門下議并詔及何次道議二首
  • 晉成帝詔及何次道議四[1](詔是庾季堅作)
  • 桓敬道書與八座論道人敬王者(八座答)
  • 桓敬道與王稚遠書往反九首
  • 桓敬道與釋慧遠書往反三首
  • 桓敬道偽詔沙門不復敬天子并卞嗣之等答往反十首
  • 桓敬道沙汰沙門教
  • 釋慧遠答桓敬道書論料簡沙門事
  • 宋武為相時沙汰道人教
  • 沙門不敬王者論(釋慧遠)
  • 問佛法不老(王稚遠什答)
  • 與釋慧遠書論沙門袒服(鄭道子)
  • 沙門袒服論(釋慧遠[2]答何無忌難遠答)
  • 與禪師書論踞食(鄭道子)
  • 與王司徒諸人書論據食(范伯倫釋慧義答范重答)
  • 與道生慧觀二法師書(范伯倫)
  • 論據食表并詔四首(范伯倫)

    右法論第七帙(戒藏集八卷)

  • 本起四禪序并注(支道林)
  • 安般守意經注序(康會)
  • 十二門經注序(釋道安)
  • 十二門注序
  • 陰持入經注序
  • 人本欲生經注序
  • 禪經序(釋僧叡)
  • 禪經序(釋慧遠)
  • [3]神足(釋慧遠)
  • 問念佛三昧(釋慧遠什答)
  • 忘書禪慧宣諸弘信(顏延年)
  • 聞慧思修禪定義在家習定法

    右法論第八帙(定藏集四卷)

  • 阿毘曇心序(釋慧遠)
  • 阿毘曇序
  • 阿毘曇五法行義(謝慶緒)
  • 阿毘曇心略解數
  • 阿毘曇心雜數林
  • 問竺道生諸道人佛義(范伯倫)
  • 眾僧述范問
  • 范重問道生往反三首
  • 傅季友答范伯倫書
  • 辯宗論(謝靈運)
  • 法勗問往反六首
  • 僧維問往反六首
  • 慧驎述僧維問往反六首
  • [4]雜問往反六首
  • 竺法[5]綱釋慧林問往反十一首
  • 王休元問往反十四首
  • 竺道生答王問一首
  • 漸悟論(釋慧觀)
  • 沙門竺道生執頓悟
  • 謝康樂靈運辯宗述頓悟
  • 沙門釋慧觀執漸悟
  • 明漸論(釋曇無成)

    右法論第九帙(慧藏集七卷)

  • 問遍學(外國法師答)
  • 問遍學(釋慧遠什答)
  • 重問遍學(釋慧遠什答)
  • 問羅漢受(釋慧遠什答)
  • 論三行上(郗嘉賓)
  • 敘通三行(郗嘉賓)
  • 郗與謝慶緒書往反五首
  • 論三行下(郗嘉賓)
  • [6]郗與傅叔玉書往反三首
  • 答英郎書一首
  • 王季琰書往反四首
  • 與仰法師書并答二首
  • 道地經注序
  •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什法師)
  • 本業略例(支道林)
  • 本業經注序(支道林)
  • 論十住上下([7]傅叔玉)
  • 書與謝慶緒論十住往反四首(二首分為下卷)
  • 傅敘玉重書并謝[8]
  • 三十二[9]字十住義(釋曇遇)
  • 實相標[10]格論
  • 問住壽(釋慧遠什答)
  • 問釋道安六通(竺汰)

    右法論第十帙(雜行集十卷)

  • 十報法統略
  • 釋三報論(釋慧遠)
  • 述竺道生善不受報義(釋僧璩釋鏡難璩答)
  • 全生論(郗嘉賓)
  • 殺生[11](桓敬道殷伯道答桓難)
  • 明報應論(釋慧遠)
  • 報應論(卞湛范伯倫難[12]卞答)
  • 業報論

    右法論第十一帙(業報集六卷)

  • 神本論(支曇諦)
  • 命源論(釋慧[13]靜)
  • 識三本論(謝慶緒)
  • [14]友道人書與謝論三識并答
  • 戴安道書與謝論三識(并答往反三首)
  • 四執論
  • [15]精神心意識(王稚遠什答)
  • 問十數法(王稚遠什法師答)
  • 辯心意識(釋慧遠)
  • 釋神名(釋慧遠)
  • 驗寄名(釋慧遠)
  • 問論神(釋慧遠)
  • 問釋道安神(竺[16]法汰)
  • 問神識(王稚遠什答)
  • 五陰三達釋(郗嘉賓)
  • 問後識追憶前識(釋慧遠什答)
  • 神不更受形論(庾仲初)
  • 更生論(羅君章孫安國難羅答)
  • 習鑿齒難
  • 神不滅論(鄭道子)
  • 桓君山新論論形神
  • 書與何彥德論感果生滅五往反(顏延年)
  • [1]巨源問
  • [2]元禮諮
  • 顏答山摯二難

    右法論第十二帙(色心集九卷)

  • 問四相(釋慧遠)
  • 物不遷論(釋僧肇)
  • 申無生論(釋曇無成)

    右法論第十三帙(物理集三卷)

  • 牟子(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3]傳)
  • 舊首楞嚴經後序
  • 支法護像讚(支道林)
  • 答孔文舉書(魏武帝)
  • 與釋道安書(習鑿齒)
  • 與釋道安書(伏玄度)
  • 與高句驪國道人書(支道林)

    [4]右論第十四帙([5]緣序集二卷)

  • 難沙門[6]子法龍([7]釋道彥法龍答)
  • 答謝宣明難佛理(范伯倫)
  • 論檢(顏延年)
  • [8]或人問(顏延年)
  • 關中法[9]𣸫道人與涼州同學[10]
  • [11]達性論(何承天)
  • 顏延年釋何五往反(道人問顏答)
  • 均善論(釋慧[12]琳)
  • 何承天與宗少文書五往反(演均善論)
  • 斷家養論(何彥德)
  • 釋慧琳難
  • 廣何(顏延年)
  • 顏重與何書

    右法論第十五帙(雜論集六卷)

  • [13]
  • 辯教論(桓敬道)
  • 婚農無傷論(釋慧琳)
  • 照極明化論(顧長康)
  • 問難(釋慧琳)

    右法論第十六帙(邪論集三卷)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序第二

夫五時九部之契三請四卷之機玄哉邈乎奧不可議已然法海無涯航而[14]罕知大慧藏不極採而得寶是以弘誓之士隨時斟酌馬鳴抽其幽宗龍樹振其絕緒提婆析其名數訶梨總其條理並翼讚妙典俘剪外學迷津見衢長夜逢曉故智慧之日名飛於摧邪功德之月績翔於闡化亦已盛矣但群萌殊葉根力異品運季道澆信淡識淺至於披瞽發聾事資懇[15]藥愚針惑宜務切近是以後代敷訓顯晦不一或颺言以汎解或提耳而指授所以卷舒教義抑揚風軌豈滯恒方[16]期於悟俗而已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淨剎萌因忍土現果慧自天成道為期出孝忠淳和之深仁智博愛之厚率由而極因心則至若乃棲神二諦宅業三寶瞻前卓爾望後不群用能降帝子之尊灼淨土之操屏朱觀之貴下白屋之禮磨踵以拯俗刻髓以侚道望億劫以長駈[17]淩千載而獨上若乃闡經律弘福施𣸫蒼黎[18]敏翾動[19]常不慮積昏明慈洽巨細感靈瑞於顯[20]通覺應於[21]霄夢固已[22][卄/(麩-夫+玉)]民譽[23]昭晢神聽矣至於苞括儒訓[24]洞鏡釋典空有雙該內外咸照常欲廣彼洲渚熾此法燈駐四生之風波燭九居之霾霧指來際以為期總大千以為任故惻隱[25]垂教慇懃敷道於是銳臨雲之思壯談天之文網羅字輪儀形法印是以淨住命氏啟入道之門華嚴瓔珞標出世之術決定要行進趣乎金剛戒果莊嚴克成乎甘露爾其眾經注義法塔讚頌僧制藥記之流導文願疏之屬莫不誠在言前理出辭表大者鉤深測幽小者馳辯感俗森成條章欝為卷帙可謂開士住心道場初跡冠一代之妙化垂千祀之勝範者也祐昔以道緣預屬嘉會律任法使謬荷其寄齋堂梵席時[26]抂其請哲人[27]俎謝而道心不[28]靜尋遺篇[29]曖乎如在遂序茲集錄以貽來世云爾

  • [30]住子十卷 右第一帙(上)
  • [31]淨住子十卷 右第二帙(下)
  • 華嚴瓔珞二卷 右第三帙
  • 諸佛名十卷 右第四帙
  • 諸菩薩名二卷 右第五帙
  • 菩薩決定要行十卷 右第六帙
  • 注優婆塞戒三卷 右第七帙
  • 戒果莊嚴一卷
  • 注遺教經一卷 右第八帙
  • 維摩義略五卷 右第九帙
  • 雜義記十卷 右第十帙[32](上)
  • 雜義記十卷 右第十一帙[33](下)
  • 僧制一卷
  • 清信士女法制三卷 右第十二帙
  • 禮佛文二卷 右第十三帙
  • 西州法雲小莊嚴普弘寺講并述羊常弘廣齋共卷
  • 抄成實論序并上定林講共卷
  • 華嚴齋記一卷
  • 施藥記一卷
  • 捨身記一卷
  • 妃捨身記一卷
  • 發願疏一卷
  • 會稽荊雍江郢講記一卷
  • 內典序并讚一卷
  • 述放生東宮齋述受戒共卷
  • 僧得施三業施[1]施食法共卷

    右第十四帙

  • 宣白僧尼疏與暢疏并與州郡書求內典共[2]一卷
  • 法門讚一卷
  • 講淨住記一卷
  • 受維摩注名一卷
  • 與僚佐書并教誡左右一卷
  • 拜楊州刺史發願一卷
  • 與何祭酒書讚[3]去滋味一卷
  • 讚梵唄偈文一卷
  • 開優婆塞經題一卷

    右第十五帙

  • 大司馬捨身并施天保二眾一卷
  • 佛牙記一卷
  • 答疑惑書并稚珪書一卷
  • 教宣約受戒人一卷
  • 八日禪靈寺齋并頌一卷
  • 龍華會并道林齋一卷
  • 布薩并天保講一卷
  • 淨住子次門一卷
  • 梵唄序一卷
  • 轉讀法并釋滯一卷
  • 示諸朝貴法制啟二卷
  • 示諸朝貴釋滯啟答二卷
  • 寶塔頌并石像記一卷
  • 受戒并弘法式一卷

    右第十六帙(十六帙合一百一十六卷)

    自書經目錄

  • 大字維摩經一部 十四卷
  • 細字維摩經一部 六卷
  • 妙法蓮花經一部 十四卷
  • 般舟三昧經一部 二卷
  • 無量壽經一部 四卷
  • 十地經一部 十卷
  • 華嚴[4]經 六卷
  • 大泥洹經 五卷
  • 虛空藏經 二卷
  • 泥洹受持品 一卷
  • 護身經 一卷
  • 觀世音經 一卷
  • 普賢經 一卷
  • 金剛[5]波若經 一卷
  • 八吉祥神呪經 一卷
  • 出生無量門持經 一卷
  • 呵色慾經 一卷

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法集序

蓋聞世諦善論法海所總嚴錺文辭初位是攝自大化東漸㳂世詠歌魏來雜製間出群集至於才中含章思入精理固法門之羽纛梵聲之金石也齊竟陵文宣王世子故撫軍巴陵王華於[6]崐峯敏明璣於珠海慧發𧤪[7]辰識表[8]綺歲孝友[9]停至機頴朗徹故幼無弱弄夙有老成甫在志學固已總括墳典矣雅好辭賦允登高之才[10]藉意隷書均臨池之敏業盈竹素慮滿風月是時齊方有德文宣翼讚康衢既熙慧教傍遠世子以枝葉之慶[11]蕃守[12]淅河[13]車風舉升席治立含靜臺以御己[14][15]蕙以振俗郡富名山巖多靈寺故勝業愈高清心彌往每遊踐必訓思若淵泉信足以[16]揄揚至道炳發玄極觀其[17]擒賦經聲[18]述頌繡像千佛願文捨身弘誓四城九相之詩釋迦十聖之讚並英華自凝新聲間出故僕射范雲篤賞文會雅相嗟重以為後進之佳才也至隆昌之時始兆無妄永元之末運屬道消葛藟失庇磐石傾翦虎兕出[19]柙宗室致猜而樂天如命夷憂味道在艱不虧其貞處約無改其節鏡因果而靡晦洞真俗[20]而如曉專精於大覺之門懍烈於經典之奧於是下[21]帷墐戶注解百論拔出幽旨妙盡纖典乃躬算縑素手寫方等所書大經凡有十部[22]刃勁削風趣妍靡論其思理所徹業藝所貫有踰[23]萁裘之能克副青藍之敏矣夫深宮寡識著自格言[24]梁肉多驕聞之前記而能拔類獨立超然高舉豈非內鑄堅芳之性外瑩過庭之風哉以法而說譬金龍之嗣信相由俗而議邁允恭之紹陳思可謂開士宿因[25]旃檀眷屬無忝堂構克勝負荷者也余昔緣法事亟覿清[26]及律集稽川屢延供禮惜乎早世文製未廣今撰錄法詠以繼文宣內集使千祀之外知蘭菊之無絕焉

巴陵雜集目錄

  • 造千佛願
  • 繡佛頌
  • 捨身序并願

    右上卷

  • 釋迦讚
  • 十弟子讚十首
  • 為會稽西方寺作禪圖九相詠十首
  • 四城門詩四首
  • 法詠歎德二首
  • 佛牙讚
  • 經聲賦
  • 會稽寶林寺禪房閑居頌

    右下卷

自寫經目錄[1]并注

  • 法華經一部 七卷
  • 維摩經一部 三卷
  • 無量壽二部 四卷
  • 金剛[2]波若三部 三卷
  • 請觀世[3]音一部 一卷
  • 八吉[4]祥一部 一卷
  • [5]波若神呪一部 一卷

    右十部

  • 注百論一部

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第三

常聞瀝泣助河之談捧土[6]裨岱之論雖誚發於古而愧集於今矣僧祐漂隨前因報生閻浮幼齡染服早備僧數而慧解弗融禪味無紀剎那之息徒積錙毫之勤未基是以懼結香朝慚動鍾夕茫茫塵劫空閱斬籌然竊有堅誓志是大乘頂受方等遊心四含加以山房寂遠泉松清密以講席間時僧事餘日[7]訊眾典披覽為業或專日遺飡或通夜繼燭短力共尺波爭馳淺識與寸陰競晷雖復管窺迷天䗍測惑海然遊目積心頗有微悟遂綴其聞誡言法寶仰稟群經傍採記傳事以類合義以例分顯明覺應故序釋迦之譜區辯六趣故述世界之記訂正經譯故編三藏之錄尊崇律本故銓師資之傳彌綸福源故撰法苑之篇護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論且少受律學刻意毘尼旦夕諷持四十許載春秋講說七十餘遍既稟義先師弗敢墜失標括章條為律記十卷并雜碑記撰為一帙總其所集凡有八部冀微啟於今業庶有藉於來津豈曰善述庶非妄作但理遠識近多有未周明哲儻覽取諸其心使道場之果異跡同臻焉

  • 釋迦譜五卷 右一部第一帙
  • 世界記五卷 右一部第二帙
  • 出三藏記集十卷 右一部第三帙
  • 薩婆多部相承傳五卷 右一部第四帙
  • 法苑集十卷 右一部第五帙
  • [8]弘明集十卷 右一部第六帙
  • 十誦義記十卷 右一部第七帙
  • 法集雜記傳銘[9]十卷 右一部第八帙[10]

[11]釋迦譜目錄序第四

蓋聞菩提之為極也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於形識之封理畢於生滅之境形識久絕豈實誕於王宮生滅已畢寧真謝於堅固哉但群萌長寢同歸大覺緣來斯化感至必應若應而不生[12]興悟俗化而無名何以導世是以標號釋迦檀種剎利體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後脫屣儲宮[13]直觀道樹捨金輪而馭大千明玉[14]豪而制法界此其所以垂跡也爰自降胎至于分塔[15]偉化千條靈瑞萬變並義炳經典事盈記傳而群言參差首尾散出事緒舛駁同異莫齊散出首尾宜有貫一之區莫齊同異必資會通之契故傳訊難該而[16]揌集易覽也祐以不敏業謝多聞時因疾隙頗存尋翫遂乃披經按記原始要終敬述釋迦譜記列為五卷若夫胤裔[17]託生之源得道度人之要泥洹塔像之徵遺法將滅之[18][19]總眾經以正本綴世記以附末使聖言與俗說分條古聞共今跡相證萬里雖邈有若躬踐千載誠隱無隔面對今抄集眾經述而不作庶脫尋訪力半功倍敬率丹心略敷誓願

  •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譜第一(出長阿[20]含經)
  • 釋迦始祖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出十二遊經)
  • 釋迦六世祖始姓釋氏緣譜第三(出長阿含經)
  •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出普耀經)
  • 釋迦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出長阿含經)
  • 釋迦同三千佛緣譜第六(出藥王藥上觀經)
  • 釋迦內外族姓名譜第七(出長阿含經)
  • 釋迦弟子姓釋緣譜第八(出增一阿[21]含)
  • 釋迦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出增一阿含)

    右第一卷

  • 釋迦從兄調達出家緣記第十(出中本起經)
  • 釋迦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記第十一(出曇無德律)
  • 釋迦從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第十二(出出耀經)
  • 釋迦子羅云出家緣記第十三(出未曾有經)
  • 釋迦姨母大愛道出家緣記第十四(出中本起經)
  • 釋迦父淨飯王泥洹記第十五(出淨飯王泥洹經)
  • 釋迦母摩耶夫人記第十六(出佛昇忉利天經)
  • 釋迦姨母大愛道泥洹記第十七(出佛母泥洹經)
  • 釋種滅宿業緣記第十[22]

    右第二卷

  • 釋迦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出曇無德律)
  • 釋迦祇洹精舍緣記第二十(出賢愚經)
  • 釋迦髮[1]爪塔緣記第二十一(出十誦律)
  • 釋迦天上四塔記第二十二(出集經抄)
  • 優填王造釋迦金像記第二十三(出增一阿含經)
  • 波斯匿王女造金像記第二十四(出增一阿含經)
  •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第二十五(出求離牢獄經)
  • 釋迦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出觀佛三昧經)

    右第三卷

  • 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出大涅槃經)
  • 釋迦八國分舍利記第二十八(出雙卷泥洹經)
  • 釋迦天上舍利寶塔記第二十九(出菩薩處胎經)
  • 釋迦龍宮佛髭塔記第三十(出阿育王經)

    右第四卷

  • 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第三十一(出雜阿含經)
  • 釋迦獲八萬四千塔宿緣記第三十二(出賢愚經)
  • [2]迦滅盡緣記第三十三(出雜阿含經)
  • 釋迦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出法滅盡經)

    右第五卷

世界記目錄序第五

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麁妙異容苦樂殊跡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檢其會歸莫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謂苦本故涅槃喻之於大河法華方之於火宅聖人超悟息駕返源拔出三有然後為道也尋世界立體四大所成業和緣合與時而興數盈災起復歸乎滅所謂壽短者謂其長壽長者見其短矣夫虛空不有故厥量無邊世界無窮故其狀不一然則大千為法王所統小千為梵主所領須彌為帝釋[3]之居鐵圍為[4]蕃牆之域大海為八維之浸日月為四方之燭[5]揌揌群生於茲是宅[6]瑣含識莫思塗炭沈俗而觀則迂誕之奢言大道而察乃掌握之近事耳但世宗周孔雅[7]仗經書然辯括宇宙臆度不了易稱天玄蓋取幽深之名莊說蒼蒼近在遠望之色於是野人信明謂旻青如碧儒士據典謂乾黑如漆青黑誠異乖體是同儒野雖殊不知一也是則俗尊天名而莫識天實豈知六欲之嚴麗十梵之光明哉至於准步地勢則虛信章亥[8]圖度日月則深委算術未值一[9]偶差以千里雖復夏革說地不過戶牖之間鄒子談天甫在[10]隩突之內[11]鍊石既誣[12]鼇足亦詭俗書徒繁竟無顯說世士蒙昧莫詳厥體是以憑惠獨慮閟六合之相持桓譚[13]距問率五藏以為喻通人碩學思欝理窮況乃牆見其能辯乎嗟夫區界現事猶莫之知不思妙義固其已矣竊惟方等大典多說深空唯長鋡樓炭辯章世界而文博偈廣難卒檢究且名師法匠職競玄義事源委積未必曲盡祐以庸固志在拾遺故抄集兩經以立根本兼附雜典互出同異撰為五卷名曰世界集記將令三天階序煥若披圖六趣群分照如臨鏡庶溺俗者發蒙服道者瑩解共建慧眼之因俱成覺[14]知之業焉

  • 三千大千世界名數記第一(出長阿鋡)
  • 諸世界海形體記第二(出華嚴經)
  • 大小劫名譬喻記第三(出樓炭經)
  • 劫初世界始成記第四(出長阿[15]鋡)
  • 大海須彌日月記第五(出長阿鋡)
  • 四天下地形人物記第六(出長阿鋡)
  • 劫初四姓種緣記第七(出長阿鋡)

    右第一卷

  • 轉輪聖王記第八(出長阿鋡)
  • 欲界六天記第九(出長阿鋡)
  • 色界[16]二十二天記第十(出長阿鋡)
  • 無色界四天記第十一(出長阿鋡)
  • 乾闥婆甄那羅記第十二(出[17]長阿鋡)

    右第二卷

  • 阿須輪鬪戰記第十三(出長阿鋡)
  • 世界諸神及餓鬼記第十四(出長阿鋡)
  • 龍金[18]趐象師子十二獸記第十五(出大集經)

    右第三卷

  • 大小地獄閻羅官屬記第十六(出長阿鋡)

    右第四卷

  • 世界雲雨雷電記第十七(出長阿鋡)
  • 世界樹王華藥記第十八(出長阿鋡)
  • 小劫飢兵[19]疫三災記第十九(出長阿鋡)
  • 大劫[20]火水風三災記第二十(出長阿鋡)

    右第五卷

薩婆多部記目錄序第六

大聖遷輝歲紀綿邈法僧不墜其唯律乎初集律藏一軌共學中代異執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則隨師[1]得傳習唯薩婆多部[2]偏行齊土蓋源起天竺流化罽賓前聖後賢重明疊耀或德昇住地或道證四果或顯相標瑞或晦跡同凡皆秉持律儀闡揚法化舊記所載五十三人自茲[3]已後叡哲繼出並嗣徽於在昔垂軌於當今季世五眾依斯立教遺風餘烈炳然可尋夫蔭樹者護其本飲泉者敬其源寧可服膺玄訓而不記列其人哉祐幼齡憑法季踰知命仰前覺之弘慈奉先師之遺德猥以[4]傭淺承業十誦諷味講說三紀于茲每披聖文以凝[5]望遐[6]路以翹心遂搜訪古今撰薩婆多記其先傳同異則並錄以廣聞後賢未絕則製傳以補闕揌其新舊九十餘人使英聲與至教永被懋實共日月惟新此撰述之大旨也條序餘部則委之明勝疾恙惛漠[7]則辭之銓藻儻有覽者略文取心

  • 大迦葉羅漢傳第一
  • 阿難羅漢第二
  • 末田地羅漢第三(譯曰中也)
  • 舍那婆斯羅漢第四
  • 優波掘羅漢第五
  • 慈世子菩薩第六
  • 迦旃延羅漢第七
  • 婆須[8]蜜菩薩第八
  • 吉栗瑟那羅漢第九
  • 長老脇羅漢第十
  • 馬鳴菩薩第十一
  • 鳩摩羅馱羅漢第十二
  • 韋羅羅漢第十三
  • 瞿沙菩薩第十四
  • 富樓那羅漢第十五
  • 後馬鳴菩薩第十六
  • 達磨多羅菩薩第十七
  • 蜜遮伽羅漢第十八
  • 難提婆秀羅漢第十九
  • 瞿沙羅漢第二十
  • 般遮尸棄羅漢第二十一
  • 羅睺羅羅漢第二十二
  • 彌帝麗尸利羅漢第二十三
  • 達磨達羅漢第二十四
  • 師子羅漢第二十五
  • 因陀羅摩那羅漢第二十六
  • 瞿羅忌梨婆羅漢第二十七
  • 婆秀羅羅漢第二十八
  • 僧伽羅叉菩薩第二十九
  • 優波羶馱羅漢第三十
  • 婆難提羅漢第三十一
  • 那伽難羅漢第三十二
  • 達磨尸梨帝羅漢第三十三(譯曰法勝)
  • 龍樹菩薩第三十四
  • 提婆菩薩第三十五
  • 婆羅提婆菩薩第三十六
  • 破樓提婆第三十七
  • 婆修跋摩第三十八
  • [9]栗慧多羅第三十九
  • 毘樓第四十
  • 毘闍延多羅菩薩[10]第四十一
  • 摩帝麗菩薩第四十二
  • 訶梨跋暮菩薩第四十三
  • 婆秀槃頭菩薩第四十四(譯曰青目)
  • 達磨達帝菩薩第四十五
  • [11]栴陀羅羅漢第四十六
  • 勒那多羅菩薩第四十七
  • [12]槃頭達多第四十八
  • 弗若蜜多羅漢第四十九
  • 婆羅多羅第五十
  • 不若多羅第五十一
  • 佛馱先第五十二
  • 達磨多羅菩薩第五十三

右五十三人第一卷

長安城內齊公寺薩婆多部佛大跋陀羅師宗相承略傳

  • 阿難羅漢第一
  • 末田地羅漢第二
  • 舍那婆斯羅漢第三
  • 優波[13]披羅漢第四
  • 迦旃延菩薩第五
  • 婆須蜜菩薩第六
  • 吉栗瑟那羅漢第七
  • 勒比丘羅漢第八
  • 馬鳴菩薩第九
  • 瞿沙菩薩第十
  • 富樓那羅漢第十一
  • [14]摩多羅菩薩第十二
  • [15]寐遮迦羅漢第十三
  • 難提婆秀羅漢第十四
  • 巨沙第十五
  • 般遮尸棄第十六
  • 達摩浮帝羅漢第十七
  • 羅睺羅第十八
  • 沙帝貝尸利第十九
  • [16]磨巨沙第二十
  • 師子羅漢第二十一
  • 達磨多羅第二十二
  • [17]地羅摩那羅漢第二十三
  • 瞿羅忌利羅漢第二十四
  • 鳩摩羅大菩薩第二十五
  • 眾護第二十六
  • [18]憂波羶大第二十七
  • 婆婆難提第二十八
  • 那迦難提第二十九
  • 法勝菩薩第三十
  • 婆難提菩薩第三十一
  • 破樓求提第三十二
  • 婆修跋慕第三十三
  • [19]栗瑟嵬彌多羅第三十四
  • 比樓第三十五
  • 比闍延多羅菩薩第三十六
  • [20]帝戾[21]披羅菩薩第三十七
  • [22]呵梨跋慕菩薩第三十八
  • [23]披秀槃頭菩薩第三十九
  • 達磨呵帝菩薩第四十
  • 旃陀羅羅漢第四十一
  • 勒那多羅菩薩第四十二
  • 槃頭達多第四十三
  • 不若多羅第四十四
  • 佛大尸致利羅漢第四十五
  • [1]駁馱悉達羅漢第四十六
  • 又師以鬘為證不出名羅漢第四十七
  • 婆羅多羅菩薩第四十八
  • 佛大先第四十九
  • 曇摩多羅第五十
  • 達摩悉大第五十一
  • 羅睺羅第五十二
  • 耶舍第五十三
  • 僧伽佛澄第五十四

    右五十四人第二卷

  • 卑摩羅[2]叉傳第一 鳩摩羅什傳第二
  • 弗若多羅傳第三
  • 曇摩流支傳第四
  • 求那跋摩傳第五
  • 佛大跋[3]陀傳第六

    右第三卷

  • 業律師傳第一
  • 詢律師傳第二
  • 儼律師傳第三
  • 香律師傳第四
  • 力律師傳第五
  • 耀律師傳第六
  • 璩律師傳第七
  • 猷律師傳第八
  • 光律師傳第九
  • 遠律師傳第十
  • 具律師傳第十一
  • [4]類律師傳第十二
  • 道律師傳第十三
  • 嵩律師傳第十四
  • 熙律師傳第十五
  • 度律師傳第十六
  • 暉律師傳第十七
  • 暢律師傳第十八
  • 獻律師傳第十九
  • 稱律師傳第二十

    右第四卷

  • 元嘉初三藏二法師重受戒記第一
  • 元嘉末賦住阮奇弟子受戒記第二
  • [5]承明中三吳始造戒壇受戒記第三
  • 建武中江北尼眾始往僧寺受戒記第四
  •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右第五卷

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第七

夫經藏浩汗記傳紛綸所以[6]道達群方開示後學設教緣跡煥然備悉訓俗事源欝爾咸在然而講匠英德銳精於玄義新進晚習專志於轉讀遂令法門常務月修而莫識其源僧眾恒儀日用而不知其始不亦甚乎余以率情業謝多聞六時之隙頗[7]存尋覽於是檢閱事緣討其根本遂綴翰墨以藉所好庶辯始以驗末明古以證今至於經唄導師之集龍花聖僧之會菩薩稟戒之法止惡興善之教或制起帝皇或功積黎庶並八正基[8]跡十力逵路雖事寄形跡而勳遍空界宋齊之隆實弘斯法大梁受命導冠百王神教傍通慧化冥被自幼屆老備觀三代常願一乘寶訓與天地而彌新四部盛業隨日月而長照是故記錄舊事以[9]彰勝緣條例叢雜故謂之法苑區以類別凡為十卷豈足簡夫淵識蓋布之眷屬而已

  • 優填王栴檀像波斯匿王紫金像記第一(出增一阿[10]含)
  • 迦蘭陀長者初造竹園精舍緣記第二(出過去因果經)
  • 須達長者初造髮[11]爪塔記第三(出十誦律)
  • 佛初留影在石室記第四(出觀佛三[12]昧)
  • 忉利天上初造髮衣鉢牙四塔記第五(出集經抄)
  • 天上龍宮初造舍利寶塔記第六(出菩薩處胎經)
  • 龍宮初造佛髭塔記第七(出阿育王經)
  • 閻浮提初分舍利起十塔記第八(出十誦律)
  • 剎上懸幡散花記第九(出迦葉[13]誥阿難經)
  • 懸幡續明緣記第十(出普廣經)
  • 緣路列燈記第十一(出受決經)
  • 伏敵寶幢緣記第十二(出長阿[14]含)
  • 旋塔圍遶記第十三(出提謂經)
  • 七層燈五色幡放生記第十四(出灌頂經)
  • 燈王供養緣記第十五(出悲花經)
  • 燒身臂指緣記第十六(出法華經)
  • 灌佛散花緣記第十七(出灌[15]佛經)
  • 灌嚫宿緣記第十八(出譬喻經)
  • 將幡緣記第十九(出阿育王經)
  • 佛剃刀淨髮緣記第二十(出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 佛初著袈裟緣[16]記第二十一(出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 佛師子座緣記第二十二(出譬喻經)

    右二十二首佛寶集卷第一

  • 初集大乘法藏緣記第一(出胎經)
  • 初集小乘三藏緣記第二(出大智論)
  • 打揵[17]稚緣記第三(出十誦律)
  • 登高座緣記第四(出十誦律)
  • 法師捉象牙裝扇講緣記第五(出善見毘婆沙)
  • 行般舟三昧念佛緣記第六(出般舟經)
  • 禪法禪杖禪鎮緣記第七(出十誦律)
  • 齋主讚歎緣記第八(出十誦律)
  • 八關齋緣記第九(出八關齋經)
  • 月六齋緣記第十(出大智[1]度論)
  • 八王日齋緣記第十一(出淨度三昧經)
  • 歲三長齋緣記第十二(出正齋經)
  • 菩薩六法行緣記第十三(出菩薩受齋經)
  • 菩薩齋法緣記第十四(出菩薩受齋經)
  • 三七忌日緣記第十五(出普廣經)
  • 法社建功德邑記第十六(出法社經)
  • 盂蘭[2]瓫緣記第十七(出目連問經)
  • 放生緣記第十八(出雜阿含第四卷)
  • 救生命緣記第十九(出金光明經)
  • 施曠野鬼食緣記第二十(出大涅槃經)
  • 鬼子母緣記第二十一(出鬼子母經)

    右二十一首法寶集上卷第二

  • 呪用楊枝淨水緣[3]記第一(出請觀世音經)
  • 百結緣記第二([4]出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呪經)
  • 讀呪受[5]行五事緣記第三(出大涅槃經)
  • 結呪壇緣記第四([6]出百結神王護[7]灌頂經)
  • 神印緣記第五(出大灌頂經)
  • 策卜緣記第六(出梵天策經)
  • 彌勒六時懺悔法緣記第七(出彌勒問本願經)
  • 常行五法緣第八(出五戒論)
  • 普賢六根悔法第九(出普賢觀經)
  • 觀世音菩薩所說救急[8]消滅罪治病要行法第十(出觀世音經)
  • 虛空藏懺悔記第十一(出虛空藏經)
  • 方廣陀羅尼七眾悔法緣記第十二(出彼經)
  • 金光明懺悔法第十三(出金光明[9]經)
  • 常行道讚歎呪願第十四(出福田經)
  • 受食呪願緣記第十五(出普耀經)
  • 受施粥呪願緣記第十六(出僧祇律)
  • 七種施福勝記第十七(出福田經)
  • 嚫施緣記第十八(出增一阿[10]含)
  • 阿育王捨施還贖取緣記第十九(出雜阿含阿育王經)
  • 布施呪願緣第二十(出辯意經)
  • 為亡人設福呪願文第二十一(出僧祇律)
  • 生子設福呪願文第二十二(出僧祇律)
  • 作新舍呪願文第二十三(出僧祇律)
  • 遠行設福呪願文第二十四(出僧祇律)
  • 取婦設福呪願文第二十五(出僧祇律)
  • 菩薩發願第二十六(出菩薩本業經)
  • 無常呪願第二十七(出中本[11]起)
  • 梵書緣記第二十八(出經抄)
  • 六十四書緣記第二十九(出普[12]曜經)

    右二十九首法寶集下卷第三

  • 初度五比丘緣記第一(出中本起)
  • 初度比丘尼記第二(出中本起)
  • 初度優婆塞優婆夷記第三(出彌沙塞[13]律)
  • 國王初見佛緣記第四(出因果經)
  • 比丘上下坐緣記第五(出十誦律)
  • 布薩緣記第六(出五分律)
  • 行舍羅緣記第七(出彌沙塞律)
  • 安居緣記第八(出十[14]誦律)
  • 自恣法緣記第九(出五分律)
  • 新歲緣記第十(出新歲經)
  • 吉祥草緣記第十一(出普曜經)
  • 功德衣開戒利緣記第十二(出五分律)
  • 比丘著割截衣緣記第十三(出十誦律)
  • 比丘受三衣緣記第十四(出大善權經)
  • 比丘不離三衣緣記第十五(出十誦律)
  • 比丘著壞色衣緣記第十六(出十誦律)
  • 比丘點淨衣緣記第十七(出十誦律)
  • 比丘著納衣緣記第十八(出十誦律)
  • 佛受石鉢緣記第十九(出瑞應[15]本經)
  • 錫杖緣記第二十(出十誦律)
  • 比丘斷酒緣記第二十一(出五分律)
  • 斷三種見聞疑緣記第二十二(出十誦律)

    右二十二首僧寶集上卷第四

  • 一切斷食肉緣記第一(出大涅槃經)
  • 制斷食蒜等五辛記第二(出十誦[16]律)
  • 嚼楊枝緣記第三(出十誦律)
  • 斷掘地傷草木緣記第四(出僧祇律)
  • 初造福德舍緣記第五(出雜阿[17]含)
  • 漉水囊緣記第六(出十誦律)
  • 比丘洗手緣記第七(出僧祇律)
  • 比丘受食[A1]緣記第八(出十誦律)
  • 食先普供養緣記第九(出維摩經)
  • 唱等供僧跋緣記第十(出十誦律)
  • 毘舍佉母設粥緣記第十一(出十誦律)
  • 浴僧緣記第十二(出溫室經)
  • 臘月八日浴緣記第十三(出譬喻經)
  • 供養聖僧緣記第十四(出賓頭盧經)
  • 僧次請僧緣記第十五(出十誦律)
  • 經行法式緣記第十六(出十誦律)
  • 施僧淨人緣記第十七(出十誦律)
  • 看病比丘緣記第十八(出十誦律)
  • 比丘[1]亡泥洹輿緣記第十九(出佛泥洹經)
  • 比丘遣人代齋會[2]并淨法緣記第二十(出十誦律)
  • 比丘欲食當先燒香唄讚緣記第二十一(出大遺教經)
  • 優婆塞造作衣服鉢器及受飲食先應供養緣記第二十二(出優婆塞戒經)

    右二十二首僧寶集下卷第五

  • 帝釋樂人般遮[3]琴歌唄第一(出中本[4]起)
  • 佛讚比丘唄利益記第二(出十誦律)
  • 億耳比丘善唄易了解記第三(出十誦律)
  • 婆提比丘響徹梵天記第四(出增一阿含)
  • 上金鈴比丘妙聲記第五(出賢愚經)
  • 音聲比[5]丘記第六(出僧祇律)
  • 法橋比丘現感妙聲記第七(出志節傳)
  • 陳思王感[6]魚山梵聲[7]制唄記第八
  • 支謙製連句梵唄記第九
  • 康僧會傳泥洹唄記第[8]
  • 覓歷高聲梵記第十一(唄出須賴經)
  • 藥練夢感梵音六言唄記第十二(唄出超日明經)
  • 齊文皇帝製法樂梵舞記第十三
  • 齊文皇帝製法樂讚第十四
  • 齊文皇帝令舍人王融製法樂歌辭第十五
  • 竟陵文宣撰梵禮讚第十六
  • 竟陵文宣製唱薩願讚第十七
  • 舊品序元嘉以來讀經道人名并銘第十八
  • 竟陵文宣王第集轉經記第十九(新安寺釋道興)
  • [9]導師[10]緣記第二十
  • 安法師法集舊[11]製三科第二十一

    右二十一首經唄導師集卷第六

  • 宋明皇帝初造龍華誓願文第一(周顒作)
  • 京師諸邑造彌勒像三會記第二
  • 齊竟陵文宣王龍華會記第三

    右三首龍華像會[12]集卷第七

  • 長干寺阿育王金像記第一
  • 吳郡臺寺釋慧護造丈六金像記第二
  • 瓦官寺釋僧[13]供造丈六金像記第三
  • 荊州沙門釋僧亮造無量壽丈六金像記第四
  • 宋孝武皇帝造無量壽金像記第五
  • 宋明皇帝造丈四金像記第六
  • 定林獻正於龜茲造金[14]搥鍱像記第七
  • 林邑國獻無量壽鍮石像記第八
  • 譙國二戴造[15]挾紵像記第九
  • 宋明帝齊[16]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記第十
  • 晉孝武世師子國獻白[17]玉像記第十一
  • 宋明帝陳太妃造白玉像記第十二
  • 河西國造織珠結珠二像記第十三
  • 齊武皇帝造釋迦瑞像記第十四

    右十四首雜圖像上卷第八

  • 齊文皇帝造白山丈八石像并禪崗像記第一
  • 太尉臨川王成就攝山龕大石像記第二
  • 齊文皇帝造[18]旃檀木畫像記第三
  • 河西釋慧豪造靈鷲寺山龕像記第四
  • 宋明帝陳太妃造法輪寺大泥像并宣福臥像記第五
  • 齊文皇帝造繡丈八像并仇池繡像記第六
  • 禪林寺淨秀尼造織成千佛記第七
  • 宋略昭太后造普賢菩薩記第八
  • 光宅寺丈九無量壽金像記第九
  • 婆利國獻真金像記第十
  • 皇帝造純銀像記第十一
  • 佛牙并齊文宣王造七寶臺金藏記第十二

    右十二首雜圖像下卷第九

  • 定林上寺建般若臺大雲邑造經藏記第一
  • 定林上寺太尉臨川王造鎮經藏記第二
  • 建初寺立[19]波若臺經藏記第三
  • 天安大寺造千佛[20]石經記第四
  • 齊武皇帝供聖僧靈瑞記第五
  • 宋明皇帝四城門請僧次記第六
  • 京師諸寺無遮齋講并勝集記第七

    右七首經藏正齋集卷第十

  • 菩薩戒初至次第受法記第一
  • 宋明帝受菩薩戒自誓文第二
  • 竟陵文宣王受菩薩戒記第三
  • 天保寺集優婆塞講記第四
  • 文宣王集優婆塞布薩記第五
  • 宋齊勝士受菩薩戒名錄第六

    右六首受菩薩戒集第十一

  • 齊高武二皇帝勅六齋斷殺記第一
  • 齊武皇帝勅斷鍾山玄武湖漁獵記第二
  • 齊武皇帝勅罷射雉斷賣鳥雀記第三
  • 齊文皇帝文宣王焚毀罟網記第四
  • 齊文皇帝給孤獨園記第五
  • 竟陵文宣王福德舍記第六
  • 竟陵文宣王造鐵磬布施記第七
  • 中天竺國竺博叉於京邑造[1]并布施記第八
  • 靈根寺類律師始造藥藏記第九
  • 竟陵文宣王[2]弗內施藥記第十
  • 竟陵文宣王僧得施[3]文第十一
  • 竟陵文宣王三業施文第十二
  • 竟陵文宣王施食供養書第十三

    右十三首止惡興善集卷第十二

  • 皇帝後堂建講記第一
  • 皇帝後堂八關齋造十種燈記第二
  • 皇帝六條制護法記第三
  • 皇帝修慈去滋味記第四
  • 皇帝宮內建講記第五
  • 皇帝勅撰經義疏記第六
  • 皇帝勅淨名誌上出入記第七
  • 皇帝天監五年四月八日樂遊大會記第八
  • 皇帝後堂誌上啟建講記并序第九
  • 皇帝與誌上往[4]復并序[5]致第十
  • 皇帝後堂講法華誌上論難第十一

    右十一首大梁功德上卷第十三

  • 皇帝造光宅寺竪剎大會記并臨川王啟事[6]并勅答第一
  • 皇帝勅諸僧抄經撰義翻[7]胡音造錄立藏等記第二
  • 皇帝注大品經記第三
  • 皇帝造十無盡藏記第四
  • 皇帝遣諸僧詣外國尋禪經記第五

    右五首大梁功德下卷第十四[8](依序十卷據歷撿本十四卷)

弘明集目錄序第八

夫覺海無涯慧[9]境圓照化妙域中實陶鑄於堯舜[10]擅繫表乃埏埴乎周孔矣然道大信難聲高和寡須彌峻而藍風起寶藏積而怨賊生昔如來在世化震大千猶有天魔[11]愎忿六師懷毒況乎像季其可勝哉自大法東漸歲幾五百緣各信否運亦崇替正見者敷讚邪惑者謗訕至於守文[12]曲儒則[13]距為異教巧言左道則引為同法[14]距有拔本之迷引有朱紫之亂遂令詭論稍繁訛辭孔熾夫鶡[15]旦鳴夜不翻白日之光精衛銜石無損[16]蒼海之勢然以闇亂明以小罔大雖莫動毫髮而有塵[17]眩聽將令弱植之徒隨偽辯而長迷倒置之倫逐邪說而永溺此幽塗所以易墜淨境所以難陟者也祐以末學[18]志深弘護靜言浮俗憤慨于心遂以藥疾微間山棲餘暇撰古今之明篇揌道俗之雅論其有刻意剪邪建言衛法製無大小莫不畢[19]又前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三寶[20]亦皆編錄類聚區分列為十卷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謂之弘明集兼率淺懷附論于末庶以涓埃微裨[21]𤅀岱但學孤識寡愧在褊[22]博練君子惠增廣焉

  • 牟子理惑

    右第一卷

  • 孫綽喻道論
  • 宋炳明佛論

    右第二卷

  • 宋居士炳答何中丞承天書難白黑論
  • 顏光祿延之難何中丞承天達性論

    右第三卷

  • 明徵士僧紹正二教論
  • [23]同剡顒難張長史融門律

    右第四卷

  • 道恒法師釋駁論
  • 慧通法師折夷夏論
  • 僧愍法師戎華論
  • 玄光法師辯惑論
  • 劉勰滅惑論

    右第五卷

  • 羅君章更生[24]論孫盛難羅重答
  • 鄭道子神不滅論
  • 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 遠法師沙門袒服論 何鎮南難并答
  • 遠法師答桓玄明報應論
  • 遠法師因俗疑善惡無現驗三報論

    右第六卷

  • 何司空尚之答宋文皇帝讚揚佛法事
  • 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并李書)
  • 司徒文宣王書與孔中丞[25]稚珪疑惑書并牋答

    右第七卷

  • 晉尚書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并[1]詔二首)
  •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書一首(并桓玄書二首)
  • 廬山慧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并桓玄教一首)
  • 支道林法師與桓[2]公論州符求沙門名[3]籍書一首
  • 道恒道標二法師答偽秦主姚略勸罷道書三首(并姚主書三首)
  • 僧䂮僧遷耆婆三法師答姚主書停恒標奏一首(并姚主書[4]二首)
  •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一首(并[5]桓書一首)
  • 僧巖法師辭青州刺史劉善明舉其秀才書三首(并劉書三首)

    右第八卷

  • 奉法要(𠜗嘉賓) 日燭(王該作)

    右第九卷

  • 弘明論

    右第十卷

十誦義記目錄序第九

夫戒律者蓋四雙之雲[6]五眾之鎔範也性以止制為本體以無作為相[7]祛十惡終圓萬善在昔覺世因事制戒心跡俱防輕重備設持戒堅淨則羅睺惟最曉律精明則波離為首至于泥曰遺囑慇懃金色迦葉結集斯藏洲渚所依莫踰茲典逮至中葉學同說異五部之路森然競分仰惟十誦源流聖賢繼踵師資相承業盛東夏但至道難凝微言易爽果向之人猶跡有兩說況在凡識孰能壹論是以近代談講多有同異大律師頴上積道河西振德江東綜學月朗砥行氷潔行以尸羅為基學以十誦為本且幼[8]選明師歷事名勝挍理精密無幽不貫常以此律廣授二部教流於京寓之中聲高於宋齊之世可謂七眾之宗師兩代之元匠者矣是以講肆之座環春接冬稟業之徒雲聚波沓僧祐藉法乘緣少預鑽仰扈錫待[9]莚二十餘載雖深言遠旨未敢庶幾而章條科目竊所早習每服佩思尋懼有墜失遂集其舊聞為義記十卷夫心識難均意見多緒竊同蒭蕘時綴毫[10]輒布其別解錄之言[11]率其木訥指序條貫而已昔少述私記辭句未整而好事傳寫數本兼行[12]刪繁補略以後撰為定敬述先師之旨匪由[13]膚淺之說明哲[14]儻覽採其正意焉

  • 初事第二事兩戒 右第一卷
  • 第三事訖二不定法 右第二卷
  • 三十尼薩耆事 右第三卷
  • 九十事初盡第二誦 右第四卷
  • 三誦 右第五卷
  • 七法 右第六卷
  • 八法 右第七卷
  • 雜誦尼律 右第八卷
  • 增一誦 右第九卷
  • [15]婆離善誦 右第十卷

法集雜記銘目錄序第十

祐少長山居遊息淨眾雖業[16]懃罔立而誓心無墜常願覺道流於忍土正化隆於像運是以三寶勝跡必也詳錄四眾福緣每事述記所撰法集已為七部至於雜記碎文條例無附輒別為一帙以存時事其山寺碑銘僧眾行記文自彼製而造自鄙[17]竊依前古揌入于集雖俗觀為煩而道緣成業矣

  • 佛牙記一卷
  • 胡音漢解傳譯記一卷
  • 鍾山定林上寺碑銘一卷 劉勰
  • 鍾山定林上寺絕跡京邑五僧傳一卷
  • 建初寺初創碑銘一卷 劉勰
  • 獻統上碑銘一卷 沈約
  • 僧柔法師碑銘一卷 劉勰

    右七卷共帙

出三藏記集雜錄卷第十[18]


校注

[0082010] 二【大】三【明】 [0082011] 梁【大】〔-〕【宋】【元】 [0082012] 建初寺沙門【大】〔-〕【宋】【元】【明】 [0082013] 仞【大】牣【元】【明】 [0082014] 摽【大】投【宋】【元】【明】 [0082015] 籍【大】藉【宋】【元】【明】 [0082016] 閏【大】閱【宋】【元】【明】 [0082017] 昭【大】照【宋】【元】【明】 [0082018] 闡【大】關【宋】【元】【明】 [0082019] 掇【大】綴【宋】【元】【明】 [0083001] 竺【大】竹【宋】【元】【明】 [0083002] 開【大】關【宋】【元】【明】 [0083003] 摩【大】摩羅什【宋】【元】【明】 [0083004] 遠【大】遠鳩摩羅【宋】【元】【明】 [0083005] 威【大】成【宋】【元】【明】 [0083006] 含【大】合【宋】【元】【明】 [0083007] 竺【大】〔-〕【宋】【元】【明】 [0083008] 什【大】*〔-〕【宋】*【元】*【明】* [0083009] 問【大】門【宋】【元】【明】 [0083010] 云【大】亡【宋】【明】 [0083011] 云【大】〔-〕【宋】【元】【明】 [0083012] 稚遠【大】遠稚【明】 [0083013] 折【大】析【元】【明】 [0083014] 品【大】品經【宋】【元】【明】 [0083015] 序【大】序(釋道安)【宋】【元】【明】 [0083016] 疊【大】㲲【宋】【元】【明】 [0083017] 僧【大】〔-〕【宋】【元】 [0083018] 慧【大】〔-〕【明】 [0083019] 銘【大】錄【明】 [0083020] 什【大】法師【宋】【元】【明】 [0084001] 首【大】道【宋】【元】【明】 [0084002] 答【大】〔-〕【宋】【元】【明】 [0084003] 神【大】禪【明】 [0084004] 雜【大】新【宋】【元】 [0084005] 綱【大】經【明】 [0084006] 郗【大】法勗問往反六首僧雜問往反六首慧驎述僧雜往反六首郗【宋】【元】【明】 [0084007] 傅【大】傳【明】 [0084008] 此下三本空間無之 [0084009] 此下三本空間 [0084010] 格【大】挌【宋】 [0084011] 門【大】問【宋】【元】【明】 [0084012] 卞【大】下【明】 [0084013] 靜【大】諦【明】 [0084014] 友【大】支【宋】【元】【明】 [0084015] 精【大】釋【宋】【元】【明】 [0084016] 法【大】〔-〕【宋】【元】【明】 [0085001] 巨【大】伯【宋】【元】【明】 [0085002] 元【大】無【宋】【元】【明】 [0085003] 傳【CB】【北藏-CB】【宋】【元】傅【大】 [0085004] 右【大】右法【宋】【元】【明】 [0085005] 緣【大】綠【宋】【元】【明】 [0085006] 子【大】于【宋】【元】【明】 [0085007] 釋【大】〔-〕【宋】【元】【明】 [0085008] 或【大】惑【宋】【元】【明】 [0085009] 𣸫【大】*濟【宋】*【元】*【明】* [0085010] 此下三本空間無之 [0085011] 達【大】遠【明】 [0085012] 琳【大】林【元】 [0085013] (辯教論三卷)三十九字【大】〔-〕【明】 [0085014] 罕【大】〔-〕【宋】【元】【明】 [0085015] 勵【大】厲【宋】【元】【明】 [0085016] 期【大】斯【明】 [0085017] 淩【大】凌【宋】【元】【明】 [0085018] 敏【大】𭯉【元】【明】 [0085019] 常【大】*嘗【宋】*【元】*【明】* [0085020] 微【大】徵【宋】【元】【明】 [0085021] 霄【大】宵【宋】【元】【明】 [0085022][卄/(麩-夫+玉)]【大】[卄/(麩-夫+壬)]【宋】威蕤【元】【明】 [0085023] 昭晢【大】照哲【宋】 [0085024] 洞【大】藻【宋】【元】【明】 [0085025] 垂【大】*乘【宋】*【元】*【明】* [0085026] 抂【大】枉【宋】【元】【明】 [0085027] 俎【大】徂【宋】【元】【明】 [0085028] 亡【大】忘【宋】 [0085029] 曖【大】僾【元】【明】 [0085030] 住【大】*徃【明】* [0085031] 淨【大】浮【明】 [0085032] 上【大】〔-〕【宋】【元】【明】 [0085033] 下【大】〔-〕【宋】【元】【明】 [0086001] 施【大】〔-〕【宋】【元】【明】 [0086002] 一【大】*〔-〕【宋】*【元】*【明】* [0086003] 去【大】云【宋】 [0086004] 經【大】經一部【宋】【元】【明】 [0086005] 波【大】般【宋】【元】【明】 [0086006] 崐【大】琨【宋】 [0086007] 辰【大】振【宋】 [0086008] 綺【大】觭【元】【明】 [0086009] 停【大】淳【宋】【元】【明】 [0086010] 藉【大】*籍【宋】* [0086011] 蕃【大】藩【元】【明】 [0086012] 淅【大】浙【宋】【元】【明】 [0086013] 車【大】專【元】【明】 [0086014] 蘭【大】蕳【宋】簡【元】【明】 [0086015] 蕙【大】惠【明】 [0086016] 揄揚【大】榆楊【宋】榆揚【元】【明】 [0086017] 擒【大】摛【元】【明】 [0086018] 述【大】迷【宋】【元】【明】 [0086019] 柙【大】匣【宋】 [0086020] 而【大】其【宋】【元】【明】 [0086021] 帷【大】惟【宋】 [0086022] 刃勁【大】刀刊【宋】【元】【明】 [0086023] 萁【大】箕【宋】【元】【明】 [0086024] 梁【大】粱【明】 [0086025] 旃【大】栴【宋】【元】【明】 [0086026] 徽【大】暉【宋】【元】【明】 [0087001] 并注【大】〔-〕【宋】【元】【明】 [0087002] 波若【大】般若【元】般若經【明】 [0087003] 音【大】音經【明】 [0087004] 祥【大】祥經【明】 [0087005] 波【大】般【明】 [0087006] 裨【大】埤【宋】【元】【明】 [0087007] 訊【大】評【元】【明】 [0087008] 弘明【大】明弘【明】 [0087009] 十【大】七【宋】【元】【明】 [0087010] 卷第十三終【明】 [0087011] 卷第十四首【明】 [0087012] 興【大】與【宋】【元】【明】 [0087013] 直【大】貞【元】【明】 [0087014] 豪【大】毫【宋】【元】【明】 [0087015] 偉【大】瑋【宋】 [0087016] 揌【大】*總【宋】【元】*㧾【明】* [0087017] 託【大】記【明】 [0087018] 想【大】相【宋】【元】【明】 [0087019] 總【大】㧾【明】 [0087020] 含【大】*鋡【宋】*【元】*【明】* [0087021] 含【大】*鋡經【宋】*【元】*【明】* [0087022] 八【大】八出長阿含經【宋】【元】【明】 [0088001] 爪【大】抓【宋】 [0088002] 迦【大】迦法【宋】【元】【明】 [0088003] 之【大】所【宋】【元】【明】 [0088004] 蕃【大】藩【元】【明】 [0088005] 揌揌【大】揌【宋】總總【元】㧾㧾【明】 [0088006] 瑣【大】〔-〕【宋】 [0088007] 仗【大】伏【宋】【元】【明】 [0088008] 圖【大】團【宋】 [0088009] 偶【大】隅【宋】【元】【明】 [0088010] 隩【大】奧【宋】【元】【明】 [0088011] 鍊【大】練【宋】【元】【明】 [0088012] 鼇【大】獒【宋】 [0088013] 距【大】拒【元】【明】 [0088014] 知【大】智【宋】【元】【明】 [0088015] 鋡【大】*鋡經【明】* [0088016] 二十二【大】十八【宋】【元】【明】 [0088017] 長阿【大】阿長【明】 [0088018] 趐【大】翅【宋】【元】【明】 [0088019] 疫【大】病【宋】【元】【明】 [0088020] 火水【大】水火【元】【明】 [0089001] 得【大】〔-〕【宋】【元】【明】 [0089002] 偏【大】遍【宋】 [0089003] 已【大】以【宋】【元】【明】 [0089004] 傭【大】庸【宋】【元】【明】 [0089005] 感【大】〔-〕【宋】 [0089006] 路【大】蹤【元】【明】 [0089007] 則【大】〔-〕【宋】【元】【明】 [0089008] 蜜【大】密【明】 [0089009] 栗慧【大】票惠【宋】【元】【明】 [0089010] 第【大】〔-〕【元】【明】 [0089011] 栴【大】*旃【宋】*【元】*【明】* [0089012] 槃【大】盤【宋】【元】【明】 [0089013] 披【大】掘【宋】【元】【明】 [0089014] 摩【大】磨【宋】【元】【明】 [0089015] 寐【大】寤【宋】【元】【明】 [0089016] 磨【大】*摩【明】* [0089017] 地【大】陀【宋】【元】【明】 [0089018] 憂【大】優【宋】【元】【明】 [0089019] 栗【大】票【宋】【元】【明】 [0089020] 帝【大】〔-〕【宋】 [0089021] 披【大】拔【宋】【元】【明】 [0089022] 呵【大】阿【宋】【元】【明】 [0089023] 披【大】波【宋】【元】【明】 [0090001] 駁【大】〔-〕【宋】【元】【明】 [0090002] 叉【大】又【明】 [0090003] 陀【大】陀羅【宋】【元】【明】 [0090004] 類【大】*頴【宋】*【元】*【明】* [0090005] 承【大】永【宋】【元】【明】 [0090006] 道【大】導【宋】【元】【明】 [0090007] 存【大】好【宋】【元】【明】 [0090008] 跡【大】趾【宋】【元】【明】 [0090009] 彰【大】章【宋】【元】【明】 [0090010] 含【大】鋡【宋】【元】【明】 [0090011] 爪【大】抓【宋】 [0090012] 昧【大】昧經【宋】【元】【明】 [0090013] 誥【大】詰【宋】【元】【明】 [0090014] 含【大】鋡【明】 [0090015] 佛【大】頂【宋】【元】【明】 [0090016] 記【大】〔-〕【宋】【元】【明】 [0090017] 稚【大】槌【宋】【元】【明】 [0091001] 度【大】〔-〕【宋】【元】【明】 [0091002] 瓫【大】盆【宋】【元】【明】 [0091003] 記【大】*〔-〕【宋】*【元】*【明】* [0091004] 出灌頂百結【大】〔-〕【明】 [0091005] 行【大】持【宋】【元】【明】 [0091006] 出百結神王【大】〔-〕【明】 [0091007] 灌【大】身灌【宋】【元】【明】 [0091008] 消【大】消災【宋】【元】【明】 [0091009] 經【大】〔-〕【明】 [0091010] 含【大】含經【宋】【元】【明】 [0091011] 起【大】*起經【宋】*【元】*【明】* [0091012] 曜【大】*耀【宋】*【元】*【明】* [0091013] 律【大】律因果經【宋】 [0091014] 誦【大】頌【宋】【元】【明】 [0091015] 本【大】本起【宋】【元】【明】 [0091016] 律【大】經【明】 [0091017] 含【大】含經【明】 [0092001] 亡【大】〔-〕【宋】【元】【明】 [0092002] 并【大】并作【宋】【元】【明】 [0092003] 琴【大】瑟【宋】【元】【明】 [0092004] 起【大】起經【元】【明】 [0092005] 丘【大】丘尼【宋】【元】【明】 [0092006] 魚【大】漁【宋】【元】【明】 [0092007] 制【大】製【宋】【元】【明】 [0092008] 十【大】十(康僧會傳)【宋】【元】 [0092009] 導【大】道【宋】 [0092010] 緣【大】〔-〕【宋】【元】【明】 [0092011] 製【大】制【宋】【元】【明】 [0092012] 集【大】〔-〕【宋】【元】【明】 [0092013] 供【大】洪【宋】【元】【明】 [0092014] 搥【大】槌【宋】【元】【明】 [0092015] 挾【大】夾【宋】【元】【明】 [0092016] 文皇【大】〔-〕【宋】【元】【明】 [0092017] 玉【大】王【宋】 [0092018] 旃【大】栴【宋】【元】【明】 [0092019] 波【大】般【宋】【元】【明】 [0092020] 石【大】名【宋】【元】【明】 [0093001] 并【大】井【宋】【元】【明】 [0093002] 弗【大】第【宋】【元】【明】 [0093003] 文【大】文記【宋】【元】【明】 [0093004] 復【大】復注【宋】【元】【明】 [0093005] 致【大】〔-〕【宋】【元】【明】 [0093006] 并【大】〔-〕【宋】【元】【明】 [0093007] 胡【大】梵【元】【明】 [0093008] (依序卷)十一字【大】〔-〕【宋】【元】【明】 [0093009] 境【大】鏡【宋】【元】【明】 [0093010] 擅【大】檀【宋】 [0093011] 愎【大】稸【宋】【元】【明】 [0093012] 曲【大】典【宋】【元】【明】 [0093013] 距【大】拒【元】【明】 [0093014] 距【大】拒【明】 [0093015] 旦【大】鴠【元】【明】 [0093016] 蒼【大】滄【宋】【元】【明】 [0093017] 眩【大】胘【宋】眎【元】【明】 [0093018] 志【大】誌【明】 [0093019] 探【大】採【宋】【元】【明】 [0093020] 者【大】〔-〕【宋】【元】【明】 [0093021] 𤅀【大】瀛【元】【明】 [0093022] 局【大】𢩁【宋】【元】 [0093023] 同剡【大】周剡【宋】周剡令【元】【明】 [0093024] 此下三本空間 [0093025] 稚【大】雅【宋】【元】 [0094001] 詔【大】語【明】 [0094002] 公【大】玄【宋】【元】【明】 [0094003] 籍【大】藉【宋】 [0094004] 二【大】三【明】 [0094005] 桓【大】桓玄【宋】【元】【明】 [0094006] 梯【CB】【磧乙-CB】【元】【明】挮【大】 [0094007] 祛【大】袪【明】 [0094008] 選【大】算【宋】 [0094009] 莚【大】筵【宋】【元】【明】 [0094010] 露【大】路【宋】 [0094011] 末【大】未【宋】【元】 [0094012] 刪【大】削【宋】【元】【明】 [0094013] 膚【大】庸【宋】【元】【明】 [0094014] 儻【大】倘【明】 [0094015] 婆【大】波【宋】【元】【明】 [0094016] 懃【大】勤【宋】【元】【明】 [0094017] 哀【大】衷【宋】【元】【明】 [0094018] 二【大】四【明】
[A1] 緣【CB】綠【大】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