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二

「世尊我於彼時復見彼諸聽法大眾以天人花及眾寶物而散佛上及諸菩薩而聽法已復更出生種種音樂雜色衣服供養世尊以諸衣服覆世尊上還坐本處而共聽法世尊我於彼時復作是念『嗚呼諸佛神通無礙思惟信入隨順而行』世尊我聞此說無礙法聲即入覺知而說偈言

「『我覺寂靜時  無有障礙處
即脫一切苦  而得不動樂

「世尊我於彼時復於空中見如來身聞說是言『汝善男子汝莫捨意汝應更信諸佛神通勤求信入汝善男子汝於長夜無智愚癡恒為欺誑受苦惱故

「世尊我於彼時聞是語已復生恐怖身毛皆竪一心思惟求佛神通我思惟時即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樹林花果皆悉開敷好色香潔甚可愛樂[3]間天人阿修羅等以花散佛而供養已還沒不現復有諸果香潔無比復見世尊左手執鉢以取諸果滿於鉢中又見世尊於[4]臍中出諸化菩薩從於鉢中而取果已遍至十方阿僧祇等諸世界中授與無量諸佛世尊彼世尊鉢皆悉盈滿我見彼佛世尊食時臍中復出諸化菩薩身皆金色眾相莊嚴從身出已我復見彼諸世界中有諸菩薩及諸眾生以彼諸果奉獻供養既奉獻已見彼食時彼等食已皆悉得成如來形相至餘世界無佛之處於彼演說般若波羅蜜法要教化成熟無量眾生住於菩提諸佛法中勤修不斷為說法故彼等還沒如來鉢中果還盈滿復見此果從鉢出已供養一切世間眾生充潤自身皆至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恭敬却住一面從世尊所聞無所有解釋法相一心聽受更無所見更無有[5]

「世尊我亦如是聽入隨順如所說行我如是知我身與佛及此大眾空無可說如是念時有一佛像起語我言『汝善男子此是諸佛大德神通』我於彼時所得諸想我想不行亦無歡喜亦不怯弱[6]唯信入諸佛神通如是思惟『願諸眾生未入者入未度者度』我發是心『願諸眾生於佛神通圓滿無缺』我時亦復無眾生想然我於佛[7]大神通不可破壞為諸眾生及此大眾令成熟故作如是言『嗚呼諸佛大德神通如是希有我今乃見然佛神通亦無增減

「彼時復見空中有佛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更求信入諸佛神通』世尊我於彼時一心信入諸佛神通一心念時即見諸佛神通力故一切眾生即一眾生一眾生即一切眾生然彼一切我亦不見

「世尊我於彼時作如是念『諸佛神通不可思議如我見佛大神通等』我於彼時更求諸佛大德神通亦無厭足我求彼時更轉信入更復專念思惟觸證令增廣故世尊我於彼時見此三千大千世界四方所有毘富羅山佛及四眾天人修羅諸世界等皆成大海清淨無濁更無餘相

「世尊我於彼時復作是念『嗚呼諸佛神通如是』世尊我念佛神通時即見世尊坐彼水中而水不著我復見有[8]菴摩羅果及菩提果無所缺壞繞佛三匝住在佛前佛為說法復說諸佛大神通等為說法時成菩薩形頂禮佛已即沒不現復見世尊在毘富羅山為眾說法如是略說乃至成火又成螢火又復成風大毘羅果是則成地如大母指一切世間即一世間一世間即一切世間彼諸世間復成無智彼則真體我於彼時於佛神通如是觸證思惟是已不生疑惑亦不恐怖心慮不行

「爾時有一如來形像在我前住而謂我言『汝善男子於幾時行六波羅蜜而能信此佛大神通廣思惟證』世尊我於彼時白彼佛言『如所言六波羅蜜者為是何謂』彼告我言『所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汝善男子如是名為六波羅蜜行已當得[9]證入諸佛大神通中汝已成佛大神通已

「我時白言『是故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等聽我今說現今世尊為我證明於諸法中得無礙智世尊現知如我今說我未曾行六波羅蜜而得證於佛大神通我今始聞六波羅蜜我本前際墮黑闇中不可得知今見世尊及無所有菩薩所問世尊解釋我既聞已於諸法中無復黑闇於諸陰聚分別法中得無所著而說偈言

「『我得寂靜智  無復有所著
今已脫諸苦  現得不動樂
寂靜無比智  寂無有所寂
為何事布施  多百爾所劫
我無布施行  已證無比寂
布施中何作  彼施不為寂
寂靜無比智  寂無有寂處
為何事持戒  多百爾所劫
我今不持戒  已證無比寂
寂中無持戒  戒亦不為寂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事修忍  多百爾所劫
我今不修忍  已證無比寂
寂中何所忍  忍亦不為寂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而精進  多百爾所劫
我不行精進  [1]已證無比寂
寂中用進為  寂滅無精進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而修禪  多百爾所劫
我今不修禪  已證無比寂
於中用禪為  寂中無禪定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修智慧  多百爾所劫
我未修智慧  已知無比寂
於中用智為  寂中無智慧
何用施戒忍  精進及禪定
智慧等諸度  何用多所行
我以無智故  已知寂無比
於中智何作  寂中無用智
願為我解釋  所有諸法中
一切智自在  尊無不知者
彼問此義已  兩足尊為釋
『如實真如等  不散亦不合
不取亦不捨  汝今應當知
於中及自他  當更無有疑
知佛神通已  則離於我想
亦復無言說  自身捨無上
覺佛神通已  一切罪皆滅
滅已無熱惱  故名持戒者
聞佛神通已  彼言大神通
如實無思慮  彼名忍辱者
覺佛神通已  彼心無怯弱
更復生精進  故名精進者
覺佛神通已  彼心不散亂
捨一切諸相  故名禪定者
覺佛神通已  彼不著三界
[A1]超越諸障礙  故名智度者
是行一切處  諸度調伏者
覺知一切佛  是名佛神通』」

爾時惡心難調害人者白佛言「世尊一一諸佛法教難覺微少智者更深思惟」而說偈言

「若有聞觸證  云何覺神通
彼當能滿足  是等諸六度
及助菩提法  何謂佛神通
有何實體相  彼有何色住
云何而得證

爾時世尊以偈報彼惡心難調害人者言

「若有自覺知  自已無眾生
一切法中智  彼是佛神通
眾生有著心  教於空法中
如是教眾生  當得佛神通
眾生有著心  當一心普覺
亦不當發心  此是佛神通
所有諸佛剎  即知一佛剎
彼此不相入  此是佛神通
知諸法不生  能發菩提心
諸眾生一生  故言佛神通
[2]言為神通  忍法體亦盡
入於一切法  亦無有所住
彼住佛神通  一切法無疑
無疑無生法  故彼得授記
成熟眾生故  當清淨佛剎
於多劫修行  當得佛智故
覺知諸佛空  一切最為上
度佛法彼岸  成熟眾生故
佛聲及神通  文義皆能證
於祕[3]密教中  即得度彼岸
無邊不可取  亦無遍知者
如是佛神通  無復有邊際
若自此證已  即是勝布施
一切施中上  更不生惡處
能行一切施  彼常行施時
無有分別知  亦無有所住
覺知是教已  彼無物不捨
於一切生中  是故捨一切
若聞此法已  能捨於我想
取已無所著  是為最上檀
聞已無熱惱  身心得寂靜
是為最上戒  更無有勝者
於一空法中  無忍無諍競
是為最勝忍  於中無上者
知諸法空已  無有怯弱心
是為勝精進  於中無過者
於空常不亂  一切心發覺
此是快禪定  [1]唯聲中示現
若於空不怖  一切智無想
離睡眠無知  是智為最上
是等諸度行  入於是教中
若知無言說  彼即度諸度
不壞於諸法  亦無有逼惱
彼即知正法  無功用智定
不壞於諸法  亦無有逼迫
無知寂靜故  度[2]於施彼岸
若不壞諸法  亦不逼諸法
此是最勝戒  一切戒中上
若不破壞物  於非法亦然
如是無疑已  更不墮惡道
若忍無盡故  覺一切有為
此是最勝忍  斷一切鬪諍
常習近是忍  晝夜不休息
如是身觸證  當得可喜色
[3]若修習空時  不生勞倦意
是即上精進  捨一切懈怠
如是彼精進  若能身觸已
即名上精進  一切無過者
不著於空法  及與禪寂滅
此是最勝空  遠離諸覺觀
是中禪喜者  彼捨諸煩惱
如是身觸已  即無有輕躁
若於內外法  無所有依著
此是最勝智  無有智能散
當觀一切法  若無有智處
如是觸知已  不染著諸世
如是如實知  常能一切施
亦無一切施  彼無有所取
諸法無所有  即是諸法體
彼無所觸已  名為財富者
若思能清涼  善修於平等
無有諸怯弱  斷疑遍普照
[4]淨住戒中  彼無有熱惱
若無有所證  彼戒無所[5]
解脫如虛空  更無有所見
如虛空清淨  故彼無[6]惡作
無所見諸法  而求無上道
為諸眾生故  所起煩惱處
不見彼彼身  不見彼身時
煩惱無縛處  解脫皆如夢
更無所復見  彼無亦不見
是故名如夢  如是諸言說
有無等差別  聲覺觀分別
如空不可取  持戒與破戒
善趣及惡趣  癡虛妄分別
是處無真實  猶如鏡中像
分別故見彼  於彼無所有
色體實如是  如是內計我
士夫不可得  內既無所有
外亦不可得  此是如如教
是故言為空  若能知空者
彼當證寂滅  色從因緣生
彼色無實體  若緣彼無有
彼無無有因  無因故不生
本性空寂靜  無取亦無捨
無棄亦無似  若證是無二
一切根能忍  若得如是忍
彼當速成佛  我如是知已
得見然燈佛  於後授我記
汝往當成佛  若有善男子
及以善女人  彼覺如是等
則亦當不難  若有善女人
欲轉於女身  應如是知身
即得具足願  好色甚端正
見者生歡喜  丈夫富伽羅
覺知如是教  正行正念者
聞持已能思  名智慧丈夫
為眾決疑網  若有多眾生
疑惑無定意  欲求於智慧
彼能為斷疑  若住不正道
令彼住正路  幽冥諸眾生
能為彼照明  所有受生處
一切處得明  為眾生愛樂
覺知此教故  壽命得長遠
諸根悉具足  常生勝族姓
眷屬皆隨順  隨何等生處
為一切利益  并餘眾生等
悉令住菩提  若聞是等法
能速自證見  諸眾生應當
常恭敬奉事  應[1]當作福田
堪受一切施  常為善丈夫
為世間支提  住於諸佛前
於一切勝施  無上世尊邊
彼等堪施主  降伏諸世間
當為作福田  若聞如是法
能勤修速證  一切諸佛教
此修多羅說  如是覺菩提
如如無分別  為此益法教
當行菩提行  阿僧祇劫數
聞是教法故  若於人天中
欲受諸果報  而能聞是法
應勤修速證  彼無能降伏
調御諸眾生  能於諸餘眾
彼恒有威德  彼智善得利
善得於壽命  得值佛出世
能聞此教故  所有諸佛法
彼知不思議  彼為作聲聞
復得僧功德  捨於一切法
復捨內自身  應聽修多羅
聞已應覺知  此法無不說
是處無所說  如是等諸法
此中如是說  不取亦不捨
亦無有得失  無處可持來
是法無住處  所有過去佛
彼如是說法  若有當來佛
彼當如是說  於十方世界
現在兩足尊  彼所說法教
亦如是無二  若有眾生[2]
能說是法者  當如我所說
如是當覺知  若不覺此法
而當得涅槃  終不能觸證
及當住菩提  此彼皆具足
此是諸佛見  所有如是法
[3]及如是見處  眾生界求時
難得於出現  若覺此諸法
真實體空寂  諸法無有實
諸法亦無有  若無有法想
一切有寂靜  此彼如實知
諸法無得處  無所有所問
無所有所說  時彼摩訶薩
名曰無所有  以念於如來
復問人中上  所說如是法
不可見而說  誰能覺如是
不可覺知者  是等多億天
及諸四部眾  合十指爪掌
寂意而聽聞  彼聞已欣慶
而無有所得  無智及得處
多眾住是意  若有未知者
彼等起欲樂  發勤精進意
當得聞已知  如是聞真義
真智無分別  如己無不如
真復如是說  聞諸佛妙法
所見大神通  皆發歡喜意
當得上菩提  多有俱[4]致天
及百那由他  已覺自證知
如我之所說  今我此眾[5]
所有聞法者  倍有百千數
已觸證真法  皆已共和合
昔恒沙佛所  已聞覺是法
彼聞今觸證  彼此當作佛
如我今所在  當如是說法
無有於增減  是殺害人者
於往昔生處  曾聞如是法
昔所未曾有  彼於今得聞
無所有解釋  已入佛神通
今知於聞義  見是等大眾
即厭於自身  自見最下類
知佛神通故  復更信深入
不可思議等  彼入已即得
非法非非法  此是佛神通
諸世間無上  覺無分別已
無所無不得  此害人利根
如所聞聞已  利根向我說
諸佛之法體  眾生心頑鈍
為癡網所覆  雖復多時聞
不知佛神通  我昔曾見佛
證作人中上  覺是大神通
於後得授記  過去八十四
阿僧祇劫中  我值然燈佛
以知有為法  以有所得故
為得之所覆  而著於我想
為諸煩惱惑  不覺佛神通
以有於執著  流轉生死中
數不得邊際  自餘若不覺
如是佛神通  菩薩摩訶薩
彼著亦多時  是諸菩薩等
欲速證菩提  寂靜佛神通
應速願覺入  如是難調伏
名為害人者  還得利智根
故彼得不難

爾時眾中無煩天子即以諸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是惡心難調殺害人者如是利根智慧微妙乃能如是速疾決了」說是語已

爾時佛告無煩天[1]子言「天子諦聽是惡心難調殺害人者於過去世曾五百生受毒蛇身見即害物受彼身已於日夜中多有眾生為彼所害以飢惱故皆食彼盡猶不能足食已消滅皆成灰燼彼以求食不得眠睡身不安隱惡心更增[2]經日夜半月一月或經年歲因惡心故而取命終即便墮於阿鼻地獄生彼處已受大苦惱百千俱致那由他歲若捨彼身還復生於見毒蛇中如是次第經五百世常當受於見毒蛇身

「若捨彼身還復生於阿鼻地獄以彼惡集如是起故於最後生彼毒蛇母愛所縛故殺若[3]干虫與彼令食食已飽滿身得安樂便得睡眠晝夜不覺彼睡眠時其母即為多殺諸虫或至千數斷其命已置其左右周匝圍繞復置口邊皆成大聚彼睡覺已食彼諸虫潤身飽滿還得安隱尋復睡眠經七日夜彼母復於七日夜中殺百千虫置其口邊而為大聚

「彼睡覺已食彼虫聚而猶未盡即見其母更殺諸虫持來聚集更為一聚彼即生念『奇哉我母能為難事為愛我故求爾許虫與我令食然我於今不知厭足然不食盡不知邊際我今不應如是求食而令我母為愛我故為我求食我今於母能作何報

「彼於母所起慈愛心知有益處知有恩義即生愛心生饒益心彼資潤身復以於母生慈念心稍有柔潤於即睡眠身心安樂彼時遇有取薪草人皆共見之即以利斧斷其命根

「彼命終已有旃陀羅名曰氣噓生彼子家還有惡心彼時祖父氣噓死後氣噓之子復當刑殺復於後時彼氣噓子身復命終既命終已遂絕此業有合死者無人刑殺

「爾時大臣啟白王言『大王當知其主刑者名曰氣噓其命已終其彼有子身亦命終大王當知今無有人殺合死者

「爾時彼王告大臣言『彼氣噓門頗有種族受彼世業資生[4]已不』臣白王言『彼氣噓門現有孤子受其世業』王勅臣言『汝等可往將彼孤子而來見我』大臣受勅將來見王王勅之言『童子汝今既受氣噓世業資生云何而不習於刑殺合死之人』彼答王言『敬如王教我有親屬不聽我殺王今若遣伏從來命我蹔還家須臾復來』王言『童子汝可知時宜應速來』彼至家已所有妻子及諸眷屬皆斷命已還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之親屬皆已殺盡更無有人遮我殺者唯願大王勅我所作』於是即付刀杖殺具彼仍不受王復勅言『汝今何故不受刀杖』彼報王言『大王我今既名知刑殺害之人自有牙齒不假刀杖大王當知若無齒力彼須刀杖我有牙齒有合死者我用齒齧而[5]斷彼命飲彼血已資潤我身增益氣力』於是即取合死之人以齒齧項而斷其命即飲其血飲其血已倍增氣力嚴熾威勢倍更增惡

「善男子彼難調伏殺害人者於彼時間多殺眾生皆飲其血惡心嚴熾心智猛利如是利智得聞菩薩名無所有請問世尊空義斷漏不起煩惱顛倒分別斷瞋恚意慳貪妬嫉無恩義處悉能破除得無言說從佛所聞解說之時聞已更復增益利智復入諸佛大神通事故得如是勝利功德

爾時復有教示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欲有所問彼合掌時佛神力故水陸所生種種妙花有開敷者色香微妙滿其手中即生歡喜踊躍無量以歡喜意用彼諸花而散佛上再三散已而白佛言「世尊今此難調殺害人者已曾發於菩提心耶

時佛告言「汝善男子宜應還問此難調伏殺害人者是善男子當為汝說

爾時教示菩薩還復合掌而問之言「汝善男子已曾發於菩提心耶

彼即答言「善男子知我今即是發菩提心清淨無濁如我聞佛大神通已即斷諸惡而復得聞此無所有菩薩所問世尊解釋聞已信受念持觀察無有疑網於世尊說一切諸法空無有我無生無滅無有境界無境界處無虛空處汝善男子於如此處欲起何心而有所聞

教示菩薩復問彼言「汝善男子汝於眾生幾所成熟於菩提耶

彼即答言「善男子我於無量不思議等不可瞋恚諸眾生者成熟安置菩提種子於無邊劫當更成熟所有眾生善男子譬如虛空多所容受佛法亦爾容受無量若有信受彼能成熟亦可成熟一切眾生不著[1]邪徑當作惡業

「善男子我已為一切眾生利益安樂而為攀緣今向汝說無有虛妄佛自證知若佛世尊不授記者我於菩提我即自記所以者何我已信入菩薩種子已住信忍無疑無惑於此諸佛大神通中此是一切諸菩薩等無有所著發菩提心而為根本若增長已次第能證菩提之果及一切智一切佛法當覺當知次第成熟無量眾生於菩提道亦當成[2]住於菩薩不動法中

「善男子如是[3]無異無別能如是者願生諸相然諸眾生有厭離想得無疑惑願當入佛大神通處自見於我少分所以者何其佛神通有無量故善男子諸佛世尊於大神通能決了見諸菩薩等若未得忍唯以信行若諸菩薩有得忍者於佛神通少分已入

爾時以佛神通力故於此大地六種震動安樂潤澤無一眾生有驚怖者一切音樂不鼓自鳴上虛空雨優波羅花鉢頭摩花拘勿頭花[4]分陀利花於虛空中自然而有種種天衣懸垂而現燒眾天人所有諸香彼一切眾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彼菩薩等不知邊際彼等皆悉掬於此花以散佛上如是再三及散此眾於時復有十六俱致百千那由他等蓮花猶如車輪從地踊出彼花臺中有菩薩坐皆悉具足三十二相彼諸菩薩各從花下還以此花而散佛上花供養已合掌禮敬向佛而住

爾時教示菩薩承佛威神而問彼等諸菩薩言「善男子等汝從何來

彼菩薩言「我從十方阿僧祇等諸世界中奉侍禮敬阿僧祇佛聽聞法已而來至此

教示菩薩復問之言「善男子等汝聞何法

彼答之言「我等亦聞有菩薩名無所有問佛為解釋亦如此間釋迦如來所解說法亦復如是無有增減彼菩薩亦名無所有[5]於問彼佛[6]佛世尊亦如是說不起煩惱令斷疑惑令作光明令近諸佛及一切智無等等法

爾時大眾生希有心皆作是念「彼諸人等善得人身善得壽命值佛出世隨順諸佛聞無所有菩薩所問如是等法信入奉行無相無得不起煩惱世尊我今善得大利善得人身善得壽命我等今者聞無所有菩薩所問佛解釋時聞於耳根如聞信解無有疑惑有所觸證我今得知一切智已亦當如是為[7]諸眾生而作利益得善普覆我等今者假使能以一切珍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以如是等猶不能報是無所有菩薩之德而不現身能問如來寂靜之法能斷無量眾生疑惑顛倒之意我等於今當以何事而供養此不現身者

爾時無所有菩薩作如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若聞如是等法能信解者即為已作上妙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我今所問佛為解釋汝等若得無疑惑處無熱惱處成菩提時為諸眾生作利益故眾生執著令解脫故亦為化彼惡心怨讐害人者故唯若干事以是故問勸請如來我今已顯諸佛法教已照一切無明黑闇

爾時惡心難調怨讐殺害人者見於如是大神通已「如彼所知不取上下心得調順無有喜怒」說此語時難調怨讐即於彼處踊身虛空而作是言「諸善男子一切諸法猶如幻化無有真實分別所作諸法實體如如不動無有顛倒是故汝等所有諸想住持建立如是等想無有實想是顛倒想非有實想是故汝今已得至於無疑惑處亦當得於無礙辯才汝等已脫諸疑惑故求菩提時不由於他[8]常當自體一切開悟

世尊言「汝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爾時難調惡心怨讐而白佛言「世尊我今即是授記以蒙世尊稱歎善哉雖然世尊但與我記為此大眾令得踊躍心意歡喜更發勝心不怯弱故世尊我今不見彼法歡喜踊躍世尊一切諸法無有思念無有真實分別所起以分別故而有莊嚴猶如幻化如夢所見如旋火輪我於彼等如實覺知如佛世尊為無所有菩薩解釋我亦隨順無隨順故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二[9]


校注

[0680001] (天竺等)九字【大】開皇年崛多笈多等於興善寺【久】 [0680002] 等【大】〔-〕【宋】【元】【明】【宮】 [0680003] 間【大】聞【久】 [0680004] 臍【大】*齊【久】* [0680005] 智【大】知【宋】【元】【明】【宮】 [0680006] 唯【大】惟【宋】【宮】 [0680007] 大【大】大德【宋】【元】【明】【宮】 [0680008] 菴【大】奄【久】 [0680009] 證【大】訊【久】 [0681001] 已【大】無【久】 [0681002] 言【大】心【宋】【元】【明】 [0681003] 密【大】蜜【久】 [0682001] 唯【大】*惟【宋】【元】【明】【宮】* [0682002] 於【大】諸【宮】 [0682003] 若【大】常【宋】【元】【明】【宮】 [0682004] 淨【大】涼【宋】【元】【明】【宮】【久】 [0682005] 轉【大】縛【宋】【元】【明】【宮】【久】 [0682006] 惡【大】思【宋】 [0683001] 當【大】常【宋】【元】【明】【宮】【久】 [0683002] 欲【大】故【宋】【元】【明】法【宮】 [0683003] 及【大】反【宮】 [0683004] 致【大】*胝【久】* [0683005] 中【CB】【麗-CB】【久】生【大】 [0684001] 子【大】〔-〕【宋】【元】【明】【宮】【久】 [0684002] 經【大】*逕【久】* [0684003] 干【大】已【明】 [0684004] 已【大】以【元】【明】 [0684005] 斷彼【大】彼斷【明】 [0685001] 邪【大】耶【久】 [0685002] 就【大】熟【久】 [0685003] 是【大】如【久】 [0685004] 分【大】芬【明】 [0685005] 於問【大】問於【宋】【元】【明】 [0685006] 佛【大】彿【明】 [0685007] 諸【大】〔-〕【久】 [0685008] 常當【大】當能【宋】【元】【明】【宮】當當【久】 [0685009] 光明皇后願文【久】
[A1] 超越【CB】【麗-CB】越超【大】(cf. K13n0409_p0441b15)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