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礙解道
[P.92]俱存品第一 俱存論[1]
一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慶喜,在憍賞彌國[2]瞿私羅園。爾時,具壽慶喜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彼諸比丘應答具壽慶喜:「友!」具壽慶喜作如是說:「友!凡比丘或比丘尼而於予之現前記[3]阿羅漢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如何為四?
友!於此處有比丘,先為寂止而修習正觀。彼依先為寂止〔後〕修習正觀而道生。彼習此道多作修習。依習此道多作修習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友!復次有比丘,先為正觀而修習寂止,依先為正觀〔後〕修習寂止而道生。彼習此道多作修習,依習此道以多作修習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友!復次有比丘,修習俱存之止觀,依修習俱存之止觀而道生。彼習此道多作[P.93]修習,依習此道多作修習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友!復次有比丘,意有被諸法掉舉之所捉。友!彼之心內惟定住,於定坐時,彼一趣得定而道生。彼習此道多作修習,依習此道多作修習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友!凡比丘或比丘尼於予之現前記〔說〕阿羅漢性者,必依如是四道或依其一。」
二
先為寂止而修習正觀者如何?
依出離之力心之一境性而無散亂是為定。於其處所生諸法依無常隨觀於義是為正觀,依苦隨觀於義是為正觀,依無我隨觀於義是為正觀。如斯初有寂止,後有正觀,故言先為寂止而修習正觀。
「修習」者,修習有四:於其處依所生諸法不超越之義而修習;依諸根一味之義而修習;依彼促進生精進之義而修習;依習之義而修習。
「道生」者,如何而為道生?依見義而正見之道生,依現前解義而正思惟之道生,依攝受義而正語之道生,依等起義而正業之道生,依清淨義而正命之道生,依精勤義而正精進之道生,依近住義而正念之道生,依無散亂義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習此道而多作修習」。
「習」者,如何而習?傾心而習,知而習,見而習,觀察而習,心攝持而習;依[P.94]信勝解而習,以精勤精進而習,令近住念而習,定心而習,依慧了知而習;證知應證知而習,徧知應徧知而習,斷應斷而習,修習應修習而習,現證應現證而習。如是而為習。
「修習」者,如何而修習?傾心而修習,知而修習,見而修習,觀察而修習,心攝持而修習;依信勝解而修習,以精勤精進而修習,令近住念而修習,定心而修習,依慧了知而修習;證知應證知而修習,徧知應徧知而修習,斷應斷而修習,修習應修習而修習,現證應現證而修習。如是而為修習。
「多作」者,如何而為多作?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見而多作,觀察而多作,心攝持而多作;依信勝解而多作,以精勤精進而多作,令近住念而多作,定心而多作,依慧了知而多作;證知應證知而多作,徧知應徧知而多作,修習應修習而多作,現證應現證而多作。如是而為多作。
「依習此道多作修習而斷諸結、離諸隨眠。」如何斷諸結、離諸隨眠耶?
依預流道者,斷有身見、疑、戒禁取之三結,離見隨眠、疑隨眠之二隨眠。
依一來道者,斷麤之欲貪結、瞋結之二結,離麤之欲貪隨眠、瞋隨眠之二隨眠。
[P.95]依不還道者,斷細之欲貪結、瞋結之二結,離細之欲貪隨眠、瞋隨眠之二隨眠。
依阿羅漢道者,斷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之五結,離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之三隨眠。如是而為斷諸結、離諸隨眠。
三
依無瞋之力心一境性、無散亂是為定。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無散亂是為定。……乃至……依入息之力觀定棄,依出息之力觀定棄而心一境性、無散亂是為定。於其處所生之諸法,依無常而隨觀義是為正觀。依苦而隨觀義是為正觀,依無我而隨觀義是為正觀。如是於初有寂止,於後有正觀,故言先為寂止而修習正觀。
「修習」者,修習有四:於其處依所生之諸法不超越義而修習,依諸根一味之義而修習,依其所生促進精進之義而修習,依習之義而修習。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依見義而正見之道生,依現前解義而正思惟之道生……乃至……依無散亂義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習此道多作修習」。
「習」者,如何而習?傾心習,知而習……乃至……現證應現證而習,如是而為習。
「修習」者,如何而修習?傾心而修習,知而修習……乃至……現證應現證而修習。如是而為修習。
「多作」者,如何而多作?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乃至……現證應現證而多作。如是而為多作。
「依習此道多作修習而斷諸結、離諸隨眠」。如何斷諸結、離諸隨眠?
[P.96]依預流道者,斷有身見、疑、戒禁取之三結,離見隨眠、疑隨眠之二隨眠。
依一來道者,斷麤之欲貪結、瞋結之二結,離麤之欲貪隨眠、瞋隨眠之二隨眠。
依不還道者,斷細之欲貪結、瞋結之二結,離細之欲貪隨眠、瞋隨眠之二隨眠。
依阿羅漢道者,斷色貪、無色貪、慢、悼舉、無明之五結,離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之三隨眠。如是為斷諸結、離諸隨眠。
如是先為寂止而修習正觀。
四
先為正觀而修習寂止者如何?
依無常於隨觀義是為正觀,依苦於隨觀義是為正觀,依無我於隨觀義是為正觀。於其處所生諸法之最捨所緣性為心之一境性、無散亂而為定。如是初有正觀,後有寂止。故言先為正觀而修習寂止。
「修習」者,修習有四……乃至……依習之義而修習。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依色之無常於隨觀義是為正觀,依色之苦於隨觀義是為正觀,依色之無我於隨觀義是為正觀。於其處所生諸法之最捨所緣性是心之一境性、無散亂是為定。如是初有正觀,後有寂止。故言先為正觀而修習寂止。
「修習」者,修習有四……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P.97]依受、想、行、識、眼……乃至……依老死之無常於隨觀義是為正觀。依老死之苦……乃至……依無我於隨觀義是為正觀。於其處所生諸法之最捨所緣性是心之一境性、無散亂是為定。如此初有正觀,後有寂止。故言先為正觀而修習寂止。
「修習」者,修習有四……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如是先正觀而修習寂止。
五
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
依[4]十六行相而修習俱存之止觀。〔謂〕依所緣之義、行境之義、斷之義、永捨之義、出離之義、退轉之義、寂靜之義、妙善之義、解脫之義、無漏之義、度之義、無因相之義、無願之義、空性之義、一味之義、不超越之義、俱存之義。
依所緣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是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所緣。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以滅為所緣。如是依所緣之義而俱存之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所緣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修習」者,修習有四……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如是依所緣之義而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行境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是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以滅為行境。如是依行境之義,止觀是一味、[P.98]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行境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六
依斷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隨伴掉舉之諸煩惱與諸蘊,若斷隨伴無明之諸煩惱與諸蘊,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隨伴之諸煩惱與諸蘊依隨觀之義,正觀以滅為行境。如是依斷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斷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永捨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永捨伴隨掉舉之諸煩惱與諸蘊,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行境。若永捨伴隨無明之諸煩惱與諸蘊,依隨觀之義,正觀以滅為行境。如是依永捨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永捨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出離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出離伴隨掉舉之諸煩惱與諸蘊,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行境。若出離伴隨無明之諸煩惱與諸蘊,依隨觀之義,正觀以滅為行境。如是依出離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出離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退轉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退轉伴隨掉舉之諸煩惱與諸蘊,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行境。若退轉伴隨無明之諸煩惱與諸蘊,依隨觀之義,正觀以滅為行境。如是依退轉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退轉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七
依寂靜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寂靜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寂靜以滅為行境。如是依寂靜之義止[P.99]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寂靜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妙善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妙善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妙善以滅為行境。如是依妙善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妙善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解脫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解脫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解脫以滅為行境。如是心解脫乃離貪,慧解脫乃離無明。如是依解脫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解脫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八
依無漏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欲漏之無漏,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無明漏之無漏,以滅為行境。如是依無漏之義,止觀是一味、是為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無漏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度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度伴隨掉舉之諸煩惱與諸蘊,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以滅為行境。若度隨伴無明之諸煩惱與諸蘊,依隨觀之義,正觀乃以滅為行境。如是依度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度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P.100]依無因相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無一切因相之因相,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無一切因相之因相,以滅為行境。如是依無因相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無因相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無願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無一切願之願,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無一切願之願,以滅為行境。如是依無願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無願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依空性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者如何?若斷掉舉,心一境性、無散亂、定乃空一切現貪,以滅為行境。若斷無明,依隨觀之義,正觀乃空一切現貪,以滅為行境。如是依空性之義,止觀是一味、是俱存,成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空性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修習」者,修習有四:依於其處所生之諸法不超越義而修習;依諸根一味之義而修習;依彼生促進精進之義而修習;依習之義而修習……乃至……「道生」者,如何而為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如是而依空性之義修習俱存之止觀。
如是依[5]十六行相修習俱存之止觀。如是以修習俱存之止觀。
九
意有被諸法掉舉所捉者如何?
[P.101]若由無常之作意而光輝生。「光耀是法」傾心[6]於光耀,彼之散亂是為掉舉。意有被其掉舉所捉者,乃不如實了知無常之近住、不如實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實了知無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諸法掉舉所捉。其心於內只為定住、定坐時,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若依無常而作意者智生、喜生、輕安生、樂生、勝解生、精勤生、近住生、捨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傾心於欣求,彼之散亂是為掉舉。有意被其掉舉所捉者,不如實了知無常之近住,不如實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實了知無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諸法掉舉所捉。其心於內只為定住、定坐時,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若依苦而作意者……乃至……依無我而作意者,光耀生、智生、喜生、輕安生、樂生、勝解生、精勤生、近住生、捨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傾心於欣求,彼之散亂是為掉舉。意有被彼掉舉所捉者,不如實了知無我之近住、無常之近住、苦之近[P.102]住,故言意有被諸法掉舉所捉……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諸隨眠。
一〇
若依色無常而作意……乃至……若依色苦而作意……乃至……若依色無我而作意……乃至……受……乃至……想、行、識、眼……乃至……若依無常作意老死……若依苦作意老死……若依無我作意老死者,即光耀生、智生……乃至……欣求生。「欣求法」傾心而欣求,彼之散亂為掉舉,意有彼彼掉舉所捉者,不如實了知老死之無我近住,老死之無常近住、老死之苦近住。故言意有被諸法掉舉所捉……乃至……如是而斷諸結、離隨眠。如是而意有被諸法掉舉所捉。
[P.104]俱存品第二 〔四〕諦論
圓滿論因緣
一
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虛、不異。何為四?
諸比丘!「此是苦」者,是如、不虛、不異。「此是苦集」者,是如、不虛、不異。「此是苦滅」者,是如、不虛、不異。「此是順苦滅道」者,是如、不虛、不異。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虛、不異也。
二
如何苦是依如之義而為諦?苦者有四之苦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即〕於苦是有害之義、有為之義、煩熱之義、變壞之義。於苦是有如是四之苦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如是苦者,依如之義而為諦。
如何集是依如之義而為諦?於集有四之集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即〕於集有存續之義、因緣之義、合之義、障礙之義。於集有如是四之集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如是於集依如之義而為諦。
[P.105]如何滅是依如之義而為諦?於滅有四之滅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即〕於滅有出離之義、離之義、無為之義、不死之義。於滅有如是四之滅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如是滅依如之義而為諦。
如何道是依如之義而為諦?於道有四之道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即〕於道有出離之義、因之義、見之義、增上之義。於道有如是四之道義而為如、不虛、不異。如是道依如之義而為諦。
三
以幾何之行相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四行相四諦是同一通達:〔即〕是如之義、無我之義、諦之義、通達之義。如是以四行相四諦是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如何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四行相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苦義是如之義,集之集義是如之義,滅之滅義是如之義,道之道義是如之義。如是以四行相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而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如何依無我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四行相依無我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苦義是無我之義,集之集義是無我之義,滅之滅義是無我之義,道之道義是無我之義。如是以四行相依無我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如何依諦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四行相依諦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苦義[P.106]是諦之義,集之集義是諦之義,滅之滅義是諦之義,道之道義是諦之義。如是以四行相依諦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如何依通達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四行相依通達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苦義是通達之義,集之集義是通達之義,滅之滅義是通達之義,道之道義是通達之義。如是以四行相依通達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四
如何而四諦為同一通達?無常者是苦,無常、苦者是無我,無常、苦、無我者是如。無常、苦、無我、如者是諦,無常、苦、無我、如、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而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以幾何之行相四諦為同一通達?以九行相四諦為同一通達:為如之義、無我之義、諦之義、通達之義、通智之義、徧智之義、斷之義、修習之義、現證之義。如是以九行相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五
如何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九行相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苦義是如之義、集之集義是如之義、滅之滅義是如之義、道之道義是如之義、通智之通智義是如之義、徧智之遍智義是如之義、斷之斷義是如之義、修習之修習義是如之義、現證之現證義是如之義。如是以九行相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是一性,以一智通達、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P.107]如何而為依無我之義……乃至……依諦之義……依通達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九行相依通達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苦義是通達之義,集之集義是通達之義,滅之滅義是通達之義,道之道義是通達之義,通智之通智義是通達之義,徧智之徧智義是通達之義,斷之斷義是通達之義,修習之修習義是通達之義,現證之現證義是通達之義。如是以九行相依通達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六
以幾何之行相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十二行相四諦為同一通達:〔即〕如之義、無我之義、諦之義、通達之義、通知之義、徧知之義、法之義、如之義、所知之義、現證之義、觸接之義、現歡之義。如是以十二行相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如何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十六行相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害義、有為之義、煩熱之義、變壞之義是如之義、集之存續義、因緣之義、合之義、障礙之義是是如之義、滅之出離義、離之義、無為之義、不死之義是如之義、道之出離義、因之義、見之義、增上之義是如之義。如是以十六行相依如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P.108]如何而依無我之義……乃至……依諦之義、通達之義、通知之義、徧知之義、法之義、如之義、所知之義、現證之義、觸接之義、現觀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以十六行相依現觀之義四諦為同一通達:苦之害義、有為之義、煩熱之義、變壞之義是現觀之義、集之存續義、因緣之義、合之義、障礙之義是現觀之義、滅之出離義、離之義、無為之義、不死之義是現觀之義、道之出離義、因之義、見之義、增上之義是現觀之義。如是以十六行相依現觀之義四諦為同一所攝。同一所攝者是一性,以通達一智、一性,故四諦為同一通達。
七
於諦有幾何之相?於諦有二相:有為相、無為相。於諦有如是之二相。
於諦有幾何之相?於諦有六相:於有為之諦知生、知衰壞、知住之異;於無為之諦不知生、不知衰壞、不知住之異。於諦有如是之六相。
於諦有幾何之相?於諦有十二相:於苦諦知生、知衰壞、知住之異,於集諦知生、知衰壞知住之異,於道諦知生、知衰壞、知住之異,於滅諦不知生、不知衰壞、不知住之異。於諦有如是之十二相。
八
四諦之中幾何是善、幾何是不善、幾何是無記?集諦是不善,道諦是善,滅諦[P.109]是無記,苦諦是或善或不善,或無記。三諦為一諦所攝,一諦為三諦所攝,於依事之力次弟之故。
「或」者,如何而為然?若苦諦不善、集諦為不善者,依不善之義二諦被攝為一諦,一諦被攝為二諦。若苦諦善、道諦是善者,依善之義二諦被攝為一諦,一諦被攝為二諦。若苦諦是無記、滅諦是無記者,依無記之義二諦被攝為一諦、一諦被攝為二諦。如此「或」者〔可如此言〕。三諦被攝為一諦,一諦被攝為三諦,於依事之力次第之故。
九
諸比丘!昔我未現等正覺於菩薩時,生如是念:「色之味者何?過患者何?出離者何?受之味者何?過患者何?出離者何?想之味者何?過患者何?出離者何?行之味者何?過患者何?出離者何?識之味者何?過患者何?出離者何耶?」諸比丘!此時,我生如是念:「以色為緣而生喜、樂者,此乃色之味,色是無常、苦、變壞法,此乃色之過患,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者,此乃色之出離。以受為緣……乃至……以想為緣〔……〕以行為緣〔……〕以識為緣而生喜、樂者此乃識之味,識是無常、苦、變壞法者,此乃識之過患,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者此乃識之出離。」
[P.110]一〇
諸比丘!如是以此未如實知通五取蘊之味為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之間,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天、人之諸生,未確認現證無上正等覺。諸比丘!如是以此如實知通五取蘊之味為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天、人之諸生確認已現證無上正等覺。又復智、見生,〔謂〕「於我心解脫不動,此為最後之生而無後有。」
一一
言「色為緣而生喜、樂者,此是色之味」,斷之通達是集諦。言「色之無常、苦、變壞法者,此是色之過患」,徧智之通達是苦諦。言「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者,此是色之出離」,現證之通達是滅諦。於此之三處,見、思、語、業、命、精進、念、定修習之通達道諦。言「以受為緣……乃至……以想為緣〔……〕以行為緣〔……〕以識為緣而生喜、樂,此是識之味」,斷之通達集諦。言「識之無常、苦、變壞之法,此是識之過患」,徧智之通達苦諦。言「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此是識之出離」,現證之通達滅諦。於此之三處,見、思、語、業、命、精進、念、定修習之通達道諦。
一二
「諦」者,是依幾何之行相為諦?依三行相為諦:尋求之義、攝持之義、通達[P.111]之義。
如何是依尋求之義為諦?「老死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而為諦。「老死以生為因緣、以集為生、依生而生、依生而出生」,如是依攝持義為諦。了知老死,了知老死之集,了知老死之滅,了知順老死滅之道,如是依通達義為諦。
「生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生是以有為因緣、以有為集、依有而生、依有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生,了知生之集,了知生之滅,了知順生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有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有是以取為因緣、以取為集、依取而生、依取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有,了知有之集,了知有之滅,了知順有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取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取以渴愛為因緣、以渴愛為集、依渴愛而生、依渴愛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取,了知取之集,了知取之滅,了知順取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渴愛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渴愛以受為因緣、以受為集、依受而生、依受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渴愛,了知渴愛之集,了知渴愛之滅,了知順渴愛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P.112]「受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受以觸為因緣、以觸為集、依觸而生、依觸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受,了知受之集,了知受之滅,了知順受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觸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觸以六處為因緣、以六處為集、依六處而生、依六處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觸,了知觸之集,了知觸之滅,了知順觸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六處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六處以名色為因緣、以名色為集、依名色而生、依名色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六處,了知六處之集,了知六處之滅,了知順六處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名色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名色以識為因緣、以識為集、依識而生、依識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名色,了知名色之集,了知名色之滅,了知順名色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識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識以行為因緣、以行為集、依行而生、依行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識,了知識之集,了知識之滅,了知順識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P.113]「行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尋求之義為諦。「行以無明為因緣、以無明為集、依無明而生、依無明而出生」,如是依攝持之義為諦。了知行,了知行之集,了知行之滅,了知順行滅之道,如是依通達之義為諦。
一三
老死是苦諦,生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生是苦諦,有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有是苦諦,取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取是苦諦,渴愛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渴愛是苦諦,受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受是苦諦,觸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觸是苦諦,六處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六處是苦諦,名色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名色是苦諦,識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識是苦諦,行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行是苦諦,無明是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
[P.114]老死是苦諦,生或苦諦或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生是苦諦,有或苦諦或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乃至……行是苦諦,無明或苦諦或集諦,二之出離是滅諦,滅之了知是道諦。
[P.115]俱存品第三 〔七〕覺支論
舍衛國因緣
一
諸比丘!如是有七覺支。如何為七?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諸比丘!如是是七覺支。
「覺支」者,依何義是覺支?
資益菩提故是覺支,覺故是覺支,隨覺故是覺支,別覺故是覺支,等覺故是覺支。依覺義是覺支,依隨覺義是覺支,依別覺義是覺支,依等覺義是覺支。令覺故是覺支,令隨覺故是覺支,令別覺故是覺支,令等覺故是覺支。依令覺之義是覺支,依令隨覺之義是覺支,依令別覺之義是覺支,依令等覺之義是覺支。依覺分之義是覺支,依隨覺分之義是覺支,依別覺分之義是覺支,依等覺分之義是覺支。依獲覺之義是覺支,依獲得覺之義是覺支,依增長覺之義是覺支,依現增長覺之義是覺支,依得覺之義是覺支,依正得覺之義是覺支。
二
依根本之義是覺支,依根本所行之義是覺支,依根本攝持之義是覺支,依根本[P.116]伴屬之義是覺支,依根本圓滿之義是覺支,依根本圓熟之義是覺支,依根本無礙解之義是為覺支,依於根本得無礙解是覺支,於根本無礙解修習自在義是覺支,於根本無礙解得自在者亦有覺支。依因之義是覺支,依因所行之義是覺支,依因攝持之義是覺支,依因伴屬之義是覺支,依因圓滿之義是覺支,依因圓熟之義是覺支,依因無礙解之義是覺支,依得因無礙解義是覺支,依於因無礙解修習自在義是覺支,於因無礙解得自在者亦有覺支。依緣之義……〔乃至〕……亦有覺支。依清淨之義[P.117]……〔乃至〕……亦有覺支。依無呵責之義……〔乃至〕……亦有覺支。依出離之義……〔乃至〕……亦有覺支。依解脫之義……〔乃至〕……亦有覺支。依無漏之義……〔乃至〕……亦有覺支。依離之義……〔乃至〕……亦有覺支。依最捨之義是覺支,依最捨所行之義是覺支,依最捨攝持之義是覺支,依最捨伴屬之義是覺支,依最捨圓滿之義是覺支,依最捨圓熟之義是覺支,依最捨無礙解之義是覺支,依最捨得無礙解義是覺支,於最捨無礙解修習自在義是覺支,於最捨無礙解得自在者亦有覺支。
三
覺根本之義故是覺支,覺因之義故是覺支,覺緣之義故是覺支,覺清淨之義故是覺支,覺無呵責之義故是覺支,覺出離之義故是覺支,覺解脫之義故是覺支,覺[P.118]無漏之義故是覺支,覺離之義故是覺支,覺最捨之義故是覺支。覺根本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因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緣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清淨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無呵責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出離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解脫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無漏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離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最捨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根本攝持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最捨攝持之義故是覺支。覺根本伴屬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最捨伴屬之義故是覺支。覺根本圓滿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最捨圓滿之義故是覺支。覺根本圓熟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最捨圓熟之義故是覺支。覺根本無礙解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最捨無礙解之義故是覺支。覺得根本無礙解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得最捨無礙解之義是覺支。於根本無礙解修習覺自在義故是覺支……乃至……於最捨無礙解修習覺自在義故是覺支。……乃至……。
四
覺攝持之義故是覺支,覺伴屬之義故是覺支,覺圓滿之義故是覺支,覺一境之義故是覺支,覺無散亂之義故是覺支,覺精勤之義故是覺支,覺無散逸之義故是覺支,覺無濁之義故是覺支,覺不動之義故是覺支,依一性近住之力覺心之住義故是覺支,覺所緣之義故是覺支,覺行境之義故是覺支,覺斷之義故是覺支,覺永捨之[P.119]義故是覺支,覺出離之義故是覺支,覺退轉之義故是覺支,覺寂靜之義故是覺支,覺妙善之義故是覺支,覺解脫之義故是覺支,覺無漏之義故是覺支,覺度之義故是覺支,覺無因相之義故是覺支,覺無願[1]之義故是覺支,覺空性之義故是覺支,覺一味之義故是覺支,覺不超越之義故是覺支,覺俱存之義故是覺支,覺出之義故是覺支,覺因之義故是覺支,覺見之義故是覺支,覺增上之義故是覺支。
五
覺寂止無散亂之義故是覺支,覺正觀之隨觀義故是覺支,覺止觀一味之義故是覺支,覺俱存不超越之義故是覺支,覺學受持之義故是覺支,覺所緣之行境義故是覺支,覺退縮心之精勤義故是覺支,覺掉舉心之制御義故是覺支,覺俱清淨之觀察義故是覺支,覺殊勝證得之義故是覺支,覺上通達之義故是覺支,覺〔四〕諦現觀之義故是覺支,覺滅安住之義故是覺支。
六
覺信根勝解之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慧根之見義故是覺支。信力之於不信覺不動之義故是覺支……乃至……慧力之於無明覺不動義故是覺支。覺念覺支之近住義故是覺支……乃至……覺捨覺支之簡擇義故是覺支。覺正見之見義故是覺支[P.120]……乃至……覺正定之無散亂義故是覺支。
覺〔五〕根之增上義故是覺支,覺(五)力之不動義故是覺支,覺〔七〕覺支之出義故是覺支,覺〔八聖〕道之因義故是覺支,覺〔四〕念住之近住義故是覺支,覺〔四〕正勤之勤義故是覺支,覺〔四〕神足之神通義故是覺支,覺〔四〕諦之如義故是覺支,覺〔四〕加行之止滅義故是覺支,覺〔四〕果之現證義故是覺支,覺慧之了知義故是覺支,覺尋之[2]現前解義故是覺知,覺伺之伺案義故是覺支,覺喜之徧滿義故是覺支,覺樂之成果義故是覺支,覺心之一境性義故是覺支。
七
覺傾心之義故是覺支,覺識之義故是覺支,覺了知之義故是覺支,覺想義之故是覺支,覺一趣之義故是覺支,覺通智所知之義故是覺支,覺徧智之度義故是覺支,覺斷之永捨義故是覺支,覺修習一味之義故是覺支,覺現證之接觸義故是覺支,覺蘊之蘊義故是覺支,覺界之界義故是覺支,覺處之處義故是覺支,覺有為之有為義[P.121]故是覺支,覺無為之無為義故是覺支。
八
覺心之義故是覺支,覺心之無間義故是覺支,覺心之出離義故是覺支,覺心之[3]退轉義故是覺支,覺心之因義故是覺支,覺心之緣義故是覺支,覺心之事義故是覺支,覺心之[4]地義故是覺支,覺心所緣之義故是覺支,覺心之行境義故是覺支,覺心所行義故是覺支,覺心趣之義故是覺支,覺心之引發義故是覺支,覺心之出義故是覺支,覺心之離義故是覺支。
九
覺一性之傾心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識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了知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想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一趣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躍進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明寂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停止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解脫義故是覺支,覺[P.122]於一性見「此寂靜」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乘所作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實所作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隨成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徧攝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善造作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攝持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伴屬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圓滿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總攝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住持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習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修習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多作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善成就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5]善解脫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6]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隨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別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等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令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令隨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令別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令等覺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覺分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隨覺分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別覺分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等覺分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明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開明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隨明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別別明義故是覺支,覺一性之等明義故是覺支。
一〇
覺斷之義故是覺支,覺滅之義故是覺支,覺極熱之義故是覺支,覺徧照之義故是覺支,覺煩惱寂靜義故是覺支,覺不垢之義故是覺支,覺離垢之義故是覺支,[P.123]覺無垢之義故是覺支,覺等之義故是覺支,覺會之義故是覺支,覺離之義故是覺支,覺離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離貪之義故是覺支,覺離貪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滅之義故是覺支,覺滅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最捨之義故是覺支,覺最捨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解脫之義故是覺支,覺解脫所行之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根本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7]足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勤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神通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勝解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精勤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近住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無散亂義故是覺支,覺志欲之見義故是覺支,覺精進之義故是覺支,覺心之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根本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足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勤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神通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勝解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精勤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近住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無散亂義故是覺支,覺思惟之見義故是覺支。
一一
覺苦之害義故是覺支,覺苦之有為義故是覺支,覺苦之煩熱義故是覺支,覺苦之變壞義故是覺支,覺集之存續義、因緣之義、合之義、障礙之義故是覺支,覺滅之出義、離之義、無為之義、不死之義故是覺支,覺道之出義、因之義、見之義、[P.124]增上之義故是覺支。
覺如之義故是覺支,覺不異之義故是覺支,覺無我之義故是覺支,覺諦之義故是覺支,覺通達之義故是覺支,覺通智之義故是覺支,覺徧智之義故是覺支,覺法之義故是覺支,覺界之義故是覺支,覺所知之義故是覺支,覺現證之義故是覺支,覺觸接之義故是覺支,覺現觀之義故是覺支,覺出離之義故是覺支,覺無瞋故是覺支,覺光明想故是覺支,覺無散亂故是覺支,覺法決定故是覺支,覺智故是覺支,覺勝喜故是覺支,覺初靜慮故是覺支……覺阿羅漢道故是覺支。
一二
依勝解義覺信根故是覺支……乃至……依見之義覺慧根故是覺支。於不信依不動義覺信力故是覺支……乃至……於無明依不動義覺慧力故是覺支。依近住之義覺念覺支故是覺支……乃至……依簡擇之義覺捨覺支故是覺支,依見之義覺正見故是覺支……乃至……依無散亂之義覺正定故是覺支。依增上之義覺根故是覺支……乃至……依不動之義覺力故是覺支。覺出離之義故是覺支……乃至……依因之義覺[P.125]道故是覺支,依近住之義覺念住故是覺支……乃至……依勤之義覺正勤故是覺支,依神通之義覺神足故是覺支,依如之義覺諦故是覺支。依無散亂之義覺寂止故是覺支,依隨觀之義覺正觀故是覺支,依一味之義覺正觀故是覺支,依不超越之義覺俱存故是覺支。依律儀之義覺戒清淨故是覺支,依無散亂之義覺心清淨故是覺支,依見之義覺見清淨故是覺支。依解脫之義覺解脫故是覺支,依通達之義覺明故是覺支,依永捨之義覺解脫故是覺支,依斷之義覺盡智故是覺支,依止滅之義覺無生智故是覺支,依覺志欲根本之義故是覺支,依覺作意等起之義故是覺支,依覺觸總攝之義故是覺支,依覺受等趣之義故是覺支,依覺定現前之義故是覺支,依覺念增上之義故是覺支,依覺彼慧之上義故是覺支,依覺解脫堅固之義故是覺支,依覺盡際不死入涅槃義故是覺支。
舍衛國因緣
一三
爾時,具壽舍利弗告諸比丘曰:「友!」彼諸比丘應答具壽舍利弗:「友!」具壽舍利弗如是曰:
友!如是有七覺支。如何為七耶?是念覺支、擇法覺支……乃至……捨覺支。友!如是有七覺支。友!我於此七覺支之中,於住晨朝將欲用覺支以住於晨朝,住於日中時將欲用覺支以住於日中,住於夕時將欲用覺支以住於夕時。
[P.126]友!若我有念覺支之念者,我則有無量之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為[8]住。若依我滅者,由此之緣而了知依我滅〔……〕擇法覺支……乃至……友!若我有捨覺支之念者,我則有無量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為住。若依我滅者,由此之緣了知依我滅。友!譬如有國王或大臣將有種種雜飾之衣服滿於衣篋,晨朝將著所欲衣服之一雙則於日中時……乃至……友!於夕時將著所欲衣服之一雙則於夕時著之。友!如是我於此之七覺支之中,住於晨朝將欲用覺支則於晨朝住之,於日中時……乃至……夕時將欲用覺支則於夕時住之。友!若我有念覺支之念者,我則有無量之念,於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為住。若依我滅,由此之緣了知依我滅〔……〕擇法覺支……乃至……友!若我有捨覺支之念者,我則有無量之念,於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為住。若依我滅,由此之緣了知依我滅。
一四
「若我有念覺支之念」,有覺支者如何?近住於滅之時,「若我有念覺支之念者」,則是有覺支。譬如於油燈之燃故於有焰時有光,於有光時有焰。如是近住於滅時,「若我有念覺支之念者」,則是有覺支。
[P.127]「我有無量之念」,有覺支者如何?一切諸煩惱[9]有量、遍纏而生後有是為諸行,滅是無量,依不動之義、無為之義故。近住於滅時,「我有無量之念者」,則是有覺支。
「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覺支者如何?一切諸煩惱不等、遍纏而生後有是為諸行,滅是平等法,依寂靜之義、妙善之義故。近住於滅時,「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則是有覺支。
一五
了知住之為住,若又滅者,由此之緣,了知滅者如何?
以幾何之行相念覺支住,以幾何之行相念覺支滅?
以八行相念覺支住,以八行相念覺支滅。
如何以八行相念覺支住?依傾心於不生念覺支住,依不傾心於生念覺支住,依傾心於不轉念覺支住,依不傾心於轉念覺支住,依傾心於無因相念覺支住,依不傾心於因相念覺支住,依傾心於滅念覺支住,依不傾心於諸行念覺支住。如是以八行相念覺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念覺支滅?依傾心於生念覺支滅,依不傾心於不生念覺支滅,依傾心於轉念覺支滅,依不傾心於不轉念覺支滅,依傾心於因相念覺支滅,依不傾心於無因相念覺支滅,依傾心於諸行念覺支滅,依不傾心於滅念覺支滅。如是依八行相念覺支滅。
[P.128]如是了知住為住,若又滅者,由此之緣,了知滅……。
一六
「若我有捨覺支之念」,有覺者如何?近住於滅時,「若我有捨覺支之念者」,則有覺支。譬如油燈之燃故於有焰時有光,於有光時有焰。如是近住於滅時,「若我有捨覺支之念者」,則有覺支。
「於我有無量之念」,有覺支者如何?一切諸煩惱是有量、徧纏而生後有是為諸行,滅是無量,依不動之義、無為之義故。近住於滅時,「我有無量之念者」,則有覺支。
「於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覺支者如何?一切諸煩惱是不等、徧纏而生後有是為諸行,滅是平等法,依寂靜之義、妙善之義故。於近住滅時,「於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則有覺支。
了知住為住,若又滅者,由此之緣,了知滅者如何?
以幾何之行相捨覺支住,以幾何之行相捨覺[A1]支滅耶?
以八行相捨覺支住,以八行相捨覺支滅。
一七
如何以八行相捨覺支住?依傾心於不生捨覺支住,依不傾心於生捨覺支住,依傾心於不轉捨覺支住,依不傾心於轉捨覺支住。依傾心於無因相捨覺支住,依不傾心於因相捨覺支住,依傾心於滅捨覺支住,依不傾心於諸行捨覺支住。如是以八行相捨覺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捨覺支滅?依傾心於生捨覺支滅,依不傾心於不生捨覺支滅,依[P.129]傾心於轉捨覺支滅,依不傾心於不轉捨覺支滅,依傾心於因相捨覺支滅,依不傾心於無因相捨覺支滅,依傾心於諸行捨覺支滅,依不傾心於滅捨覺支滅。
如是了知住之為住,若又滅者,由此之緣,了知滅。
[P.130]俱存品第四 慈論
舍衛國因緣
一
諸比丘!若習慈心解脫、修習、多作、乘作、實作、隨成、徧熟、善造作者應可希求有十一功德。如何為十一?樂眠、樂覺、不見惡夢、受人愛、受非人愛、諸天守護、彼無受火、毒或劍、速得定心、顏色清淨、死無迷妄、無上通達而生梵世。諸比丘!如習慈心解脫、修習、多作、乘作、實作、隨成、徧熟、善造作者,應可希求有如是十一功德。
二
於慈心解脫有無別徧滿,於慈心解脫有有別徧滿,於慈心解脫有方徧滿。
以幾何之行相有無別徧滿之慈心解脫?以幾何之行相有有別徧滿之慈心解脫?以幾何之行相有方徧滿之慈心解脫?
以五行相有無別徧滿之慈心解脫。以七行相有有別徧滿之慈心解脫。以十行相有方徧滿之慈心解脫。
如何以五行相有無別徧滿之慈心解脫?「於一切之有情乃無怨、無瞋、無害、有[P.131]樂而攝護我!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屬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如是以五行相有無別徧滿之慈心解脫。
如何以七行相有有別徧滿之慈心解脫?「於一切之女人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一切之男人……乃至……一切[1]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2]墮者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如是以七行相有有別徧滿之慈心解脫。
三
如何以十行相有方徧滿之慈心解脫?「於東方一切之有情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於西方一切之有情……乃至……於北方一切之有情〔……〕於南方一切之有情〔……〕於東南方一切之有情〔……〕於西北方一切之有情〔……〕於東北方一切之有情〔……〕於西南方一切之有情〔……〕於下方一切之有情〔……〕於上方一切之有情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於東方一切之有命……乃至……活物〔……〕人〔……〕我性所屬〔……〕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墮者,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於西方一切之墮者〔……〕於北方一切之墮者〔……〕於南方一切之墮者〔……〕於東南方一切之墮者〔……〕於西北方一切之墮者〔……〕於東北方一切之墮者〔……〕於西南方一切之墮者〔……〕於下方一切之墮者〔……〕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無瞋、無害、有樂而攝護我!」如是以十行相有方徧滿之慈心解脫。
「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無苦害,除損害以無損害,除煩熱以無煩熱,除永盡以無永盡,除害心以無害心,一切之有情乃無怨而勿有怨,有樂而勿有苦,依樂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有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之法故是「心」,由一切瞋所屬解[P.132]脫故是解脫,而慈而心解脫故是慈心解脫。
四
「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信而勝解,有信[3]根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精勤精進,有精進根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令近住念,有念根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定心,有定根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慧了知、有慧根徧習之慈心解脫。
此五根是習慈心解脫,依此五根習慈心解脫。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修習,依此之五根修習慈心解脫。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多作,依此之五根多作慈心解脫。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莊嚴,依此之五根善莊嚴慈心解脫。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資具,依此之五根善資飾慈心解脫。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伴屬,依此之五根善圍繞慈心解脫。
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習、修習、多作、莊嚴、資具、伴屬、圓滿、俱行、俱生、相合、相應、躍進、明寂、停止、解脫、「此是寂靜」之觀、乘作、實作、隨成、徧[P.133]熟、善造作、善修習、善攝受、善成就、善解脫、令成、明而為照。
五
「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於不信而不動,有信力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於懈怠而不動,有精進力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於放逸而不動,有念力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於掉舉而不動,有定力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於無明而不動,有慧力徧習之慈心解脫。
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習,依此之五力習慈心解脫。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修習,依此之五力修習慈心解脫。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多作,依此之五力多作慈心解脫。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莊嚴,依此之五力善莊嚴慈心解脫。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資具,依此之五力善資飾於慈心解脫。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伴屬,依此之五力善圍繞慈心解脫。
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習、修習、多作、莊嚴、資具、伴屬、圓滿、俱行、俱生、相合、相應、躍進、明寂、停止、解脫,「此是寂靜」之觀、乘作、實作、隨成、徧[P.134]熟、善造作、善修習、善攝受、善成就、善解脫、令成、明而為照。
六
「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令近住於念,有念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以慧思擇,有擇法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以精勤精進,有精進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令止滅熟煩,有喜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令止滅麤重,有輕安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以定心,有定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以智簡擇諸煩惱,有捨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
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習,依此之七覺支習慈心解脫。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修習,依此之七覺支修習慈心解脫。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多作,依此之七覺支多作慈心解脫。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莊嚴,依此之七覺支善莊嚴慈心解脫。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資具,依此之七覺支善資飾慈心解脫。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伴屬,依此之七覺支善圍繞慈心解脫。
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習、修習、多作、莊嚴、資具、伴屬、圓滿、俱行、俱[P.135]生、相合、相應、躍進、明寂、停止、解脫,「此是寂靜」之觀、乘作、實作、隨成、徧熟、善造作、善修習、善攝受、善成就、善解脫、令成、明而為照。
七
「一切有情乃無怨、安穩、有樂!」正見,有正見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正現前解,有正思惟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正攝受,有正語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令正等起,有正業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令正清淨,有正命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正精勤,有正精進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令正近住,有正念徧習之慈心解脫。「一切有情……〔乃至〕……有樂!」正定,有正定徧習之慈心解脫。
此八〔聖〕道是心解脫之習,依此之八〔聖〕道習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修習,依此八〔聖〕道修習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多作,依此之八〔聖〕道多作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莊嚴,依此之八〔聖〕道善莊嚴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資具,依此之八〔聖〕道善資飾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伴屬,依此之八〔聖〕道善圍繞慈心解脫。
[P.136]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習、修習、多作、莊嚴、資具、伴屬、圓滿、俱行、俱生、相合、相應、躍進、明寂、停止、解脫,「此是寂靜」之觀、實作、隨成、徧熟、善造作、善修習、善攝受、善成就、善解脫、令成、明而為照。
八
「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屬〔……〕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除一切墮者之苦害以無苦害,除損害以無損害,除煩熱以無煩熱,除永盡以無永盡,除害心以無害心,一切之墮者乃無怨而勿有怨,有樂而勿有苦,依樂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之墮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法故是「心」,由一切瞋所屬解脫故是「解脫」,而慈而心解脫故是慈心解脫。「一切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信勝解,有信根徧習之慈心解脫[4]……乃至……令成、明而為照。
九
於東方一切有情之……乃至……於西方一切有情之〔……〕於北方〔……〕於南方〔……〕於東南方〔……〕於西北方〔……〕於東北方〔……〕於西南方〔……〕於下方〔……〕於上方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無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為解脫故是慈心解脫。「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信勝解,有信根徧習[P.137]之慈心解脫……乃至……令成、明而為照。
一〇
於東方一切有命之……乃至……墮者之〔……〕於西方一切墮者之〔……〕於北方〔……〕於南方〔……〕於東南方〔……〕於西北方〔……〕於東北方〔……〕於西南方〔……〕於下方〔……〕於上方以除一切之墮者之苦害以無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為解脫故是慈心解脫。
一一
「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信勝解,有信根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以精勤精進,有精進根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令近住念,有念根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根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慧了知,有慧根徧習之慈心解脫。此五根是慈心解脫之習,依此之五根習慈心解脫……乃至……令成、明而為照。
一二
「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於不信而不動,有信力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於懈怠而不動,有精進力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於放逸而不動,有念力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於悼舉而不動,有定力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於無明而不動,有慧力徧習之慈心解脫。此五力是慈心解脫之習,依此之五力習慈心解脫……乃至……令成、明而為照。
[P.138]一三
「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令近住念,有念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慧思擇,有擇法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精勤精進,有精進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令止滅熱煩,有喜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令止滅麤重,有輕安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智簡擇諸煩惱,有捨覺支徧習之慈心解脫。此七覺支是慈心解脫之習,以此之七覺支習慈心解脫……乃至……令成、明而為照。
一四
「於上方一切之墮者乃無怨、安穩、有樂!」正見,有正見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正現前解,有正思惟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正攝受,有正語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令正等起,有正業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令正清淨,有正命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正精勤,有正精進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令正近習,有正念徧習之慈心解脫。「〔於上方〕……乃至……」以正定,有正定徧習之慈心解脫。
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習,依此八〔聖〕道習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之伴屬,依此八〔聖〕道善圍繞慈心解脫。此八〔聖〕道是慈心解脫[P.139]之習、修習、多作、莊嚴、資具、伴屬、圓滿、俱行、俱生、相合、相應、躍進、明寂、停止、解脫,「此是寂靜」之觀、乘作、實作、隨成、徧熟、善造作、善修習、善攝受、善成就、善解脫,令成、明而為照。
[P.140]俱存品第五 離欲論
一
離欲是道,解脫是果,離欲是道者如何?
於預流道之時,依見之義,正見是離邪見,於此隨轉諸煩惱與離諸蘊,則離外之一切因相。
離欲是離欲為所緣,離欲為行境,於離欲生,於離欲住,於離欲安住。
離欲者,於離欲有二,涅槃是離欲,涅槃之所緣生一切之法是離欲故是離欲。俱生之七支是至離欲,故離欲是道。依此之道諸佛與聲聞到達未到之涅槃故是八〔聖〕道支。於眾多外道之沙門婆羅門雖有諸道,然此八聖道支是最尊、最勝、極勝、最上、最妙,故八〔聖道〕支是於諸道中最勝。
於依現前解之義而正思惟是離邪思惟,依攝受之義而正語是離邪語,依於等起之義而正業是離邪業,依於清淨之義而正命是離邪命,依於精勤之義而正精進是離邪精進,依於近住之義而正念是離邪念,依於無散亂之義而正定是離邪定,於此離[P.141]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離外之一切因相。
離欲是離欲為所緣,離欲為行境,於離欲生,於離欲住,於離欲安住。
離欲者,離欲有二,涅槃是離欲,涅槃之所緣生一切之法,是離欲故是為離欲。俱生之七支是至離欲,故離欲是道。依此之道諸佛與聲聞到達未到之涅槃故是八〔聖〕道支。於眾多外道之沙門婆羅門雖有諸道,然此八聖道支是最尊、最勝、極勝、最上、最妙,故八〔聖〕道支是於諸道中最勝。
二
於一來道之時,依見之義而正見……乃至……依無散亂之義而正定,是由離麤之欲貪結、瞋結、麤之欲貪隨眠、瞋隨眠,於此離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離外之一切因相。
離欲者,以離欲為所緣……〔乃至〕……八〔聖道〕支是為諸道中最勝。
三
於不還道之時,依見之義而正見……乃至……依無散亂之義正定是由離細之欲貪結、瞋結、細之欲貪隨眠、瞋隨眠離,於此離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離外之一切因相。
[P.142]離欲者,以離欲為所緣……乃至……八〔聖道〕支是為諸道中最勝。
四
於阿羅漢道之時,依見之義而正見……乃至……依無散亂之義正定是由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於此離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離外之一切因相。
離欲者,以離欲為所緣,以離欲為行境,於離欲生,於離欲住,於離欲安住。
離欲者,離欲有二,涅槃是離欲,涅槃所緣生一切之法,是離欲故是為離欲。俱生之七支是至離欲,故離欲是道。依此之道諸佛與聲聞到達未到之涅槃故是八〔聖〕道支。於眾多外道之沙門婆羅門雖有諸道,然此之八聖道支是最尊、最勝、極勝、最上、最妙,故八〔聖道〕支是諸道中最勝。
五
見離欲是正見,現前解離欲是正思惟,攝受離欲是正語,等起離欲是正業,清淨離欲是正命,精勤離欲是正精進,近住離欲是正念,無散亂離欲是正定。近住離欲是念覺支,思擇離欲是擇法覺支,精勤離欲是精進覺支,徧滿離欲是喜覺支,寂靜離欲是輕安覺支,無散亂離欲是定覺支,簡擇離欲是捨覺支。
[P.143]於不信而不動之離欲是信力,於懈怠而不動之離欲是精進力,於放逸而不動之離欲是念力,於掉舉而不動之離欲是定力,於無明而不動之離欲是慧力。勝解離欲是信根,精勤離欲是精進根,近住離欲是念根,無散亂離欲是定根,見離欲是慧根。
依增上之義〔五〕根是離欲,依不動之義〔五〕力是離欲,依出離之義〔七〕覺支是離欲,依因之義〔八聖〕道〔支〕是離欲,依近住之義〔四〕念住是離欲,依勤之義〔四〕正勤是離欲,依神通之義〔四〕神足是離欲,依如之義〔四〕諦是離欲,依無散亂之義寂止是離欲,依隨觀之義正觀是離欲,依一味之義止觀是離欲,依不超越之義俱存是離欲,依律儀之義戒清淨是離欲,依無散亂之義心清淨是離欲,依見之義見清淨是離欲,依解脫之義解脫是離欲,依通達之義明是離欲,依永捨之義解脫是離欲,依斷之義盡智是離欲。
志欲是依根本之義而離欲,作意是依等起之義而離欲,觸是依總攝之義而離欲,受是依等趣之義而離欲,定是依現前之義而離欲,念是依增上之義而離欲,慧是依此上義而離欲,解脫是依堅固之義而離欲。見之道是正見,現前解之道是正思惟……乃至……入於不死之涅槃是依盡際之義而為道。
如是離欲是道。
六
解脫是果者如何?
於預流果之時,依見之義,正見是解脫邪見,於此解脫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解脫外之一切因相。
解脫是以解脫為所緣,以解脫為行境,於解脫生,於解脫住,於解脫安住。
解脫者,解脫有二,涅槃是解脫,涅槃所緣生一切之法是解脫,故解脫是果。
[P.144]依現前解之義,正思惟是解脫邪思惟,於此解脫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解脫外之一切因相。
解脫是以解脫為所緣,以解脫為行境,於解脫生,於解脫住,於解脫安住。
解脫者,解脫有二,涅槃是解脫,涅槃所緣生一切之法是解脫,故解脫是果。
依攝受之義正語是解脫邪語……乃至……依等起之義正業是解脫邪業〔……〕,依清淨之義正命是解脫邪命〔……〕,依精勤之義正精進是解脫邪精進〔……〕,依近住之義正念是解脫邪念〔……〕,依無散亂之義正定是解脫邪定,於此解脫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解脫外之一切因相。
解脫是以解脫為所緣,以解脫為行境,於解脫生,於解脫住,於解脫安住。
解脫者,解脫有二,涅槃是解脫,涅槃所緣生一切法是解脫,故解脫是果。
七
於一來果之時,依見之義正見是……乃至……依無散亂之義正定是解脫麤之欲貪結、瞋結、麤之欲貪隨眠、瞋隨眠,於解脫此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解脫外之一切因相。
解脫是以解脫為所緣,以解脫為行境,於解脫生,於解脫住,於解脫安住。
解脫者,解脫有二,涅槃是解脫,涅槃所緣生一切法是解脫,故解脫是果。
八
於不還果之時,依見之義正見是……乃至……依無散亂之義正定是解脫細之欲貪結、瞋結、細之欲貪隨眠、瞋隨眠,於此解脫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解脫外之一切因相。
[P.145]解脫者,以解脫為所緣,以解脫為行境,於解脫生,於解脫住,於解脫安住。
解脫者,解脫有二,涅槃是解脫,涅槃所緣生一切法是解脫,故解脫是果。
九
於阿羅漢果之時,依見之義正見是……乃至……依無散亂之義正定是解脫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於此解脫隨轉諸煩惱與諸蘊,則解脫外之一切因相。
解脫是以解脫為所緣,以解脫為行境,於解脫生,於解脫住,於解脫安住。
解脫者,解脫有二,涅槃是解脫,涅槃所緣生一切法是解脫,故解脫是果。
一〇
見解脫是正見,現前解脫是正思惟,攝受解脫是正語,等起解脫是正業,清淨解脫是正命,精勤解脫是正精進,近住解脫是正念,無散亂解脫是正定。近住解脫是念覺支,思擇解脫是擇法覺支,精勤解脫是精進覺支,徧滿解脫是喜覺支,寂靜解脫是輕安覺支,無散亂解脫是定覺支,簡擇解脫是捨覺支。
於不信而不動之解脫是信力,於懈怠而不動之解脫是精進力,於放逸而不動之解脫是念力,於掉舉而不動之解脫是定力,於無明而不動之解脫是慧力。勝解解脫是信根,精勤解脫是精進根,近住解脫是念根,無散亂解脫是定根,見解脫是慧根。
依增上之義〔五〕根是解脫,依不動之義〔五〕力是解脫,依出離之義〔七〕覺支是解脫,依因之義〔八聖〕道〔支〕是解脫,依近住之義〔四〕念住是解脫,依勤之義〔四〕正勤是解脫,依神通之義〔四〕神足是解脫,依如之義〔四〕諦是[P.146]解脫,依無散亂之義寂止是解脫,依隨觀之義正觀是解脫,依一味之義止觀是解脫,依不超越之義俱存是解脫,依律儀之義戒清淨是解脫,依無散亂之義心清淨是解脫,依見之義見清淨是解脫,依解脫之義解脫是解脫,依通達之義明是解脫,依永捨之義解脫是解脫,依斷之義盡智是解脫。
志欲乃依根本之義而解脫,作意是依等起之義而解脫,觸是依總攝之義而解脫,受是依等趣之義而解脫,定是依現前之義而解脫,念是依增上之義而解脫,慧是依此上之義而解脫,解脫是依堅固之義而解脫。見之道是正見,現前解之道是正思惟……入於不死涅槃是依盡際之義而為道。
如是離欲是道,解脫是果。
[P.147]俱存品第六 無礙解論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林中。爾時,世尊言五比丘曰:諸比丘!出家〔者〕是不可習此二邊。何者為二?〔一〕於諸欲專心欲耽著,為下劣、卑賤、異生類、非尊聖、無義,〔二〕專心於自己之疲勞,為苦、非尊聖、無義。諸比丘!如來去此兩邊現等覺中道,資於眼生、智生、寂靜、通智、等覺、涅槃。諸比丘!如來現等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通智、等覺、涅槃此之中道者如何?此是八聖道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如來現等覺此中道資於眼生、智生、寂靜、通智、等覺、涅槃也。
二
復次,諸比丘!此是苦之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希求不得是苦,略說之五取蘊是苦。
復次,諸比丘!此是苦集之聖諦:此渴愛生後有,俱行喜貪於隨處歡喜,謂欲愛、有愛、無有愛。
[P.148]復次,諸比丘!此是苦滅之聖諦:此三愛悉皆離滅、捨離、定棄、解脫、無執。
復次,諸比丘!此順苦滅道之聖諦:此八聖道支,謂正見……乃至……正定。
三
諸比丘!「此苦之聖諦」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徧知此苦之聖諦……乃至……已令徧知」,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此是苦集之聖諦」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斷此苦集之聖諦……乃至……已斷」,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此苦滅之聖諦」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此應現證之苦滅聖諦……乃至……已現證」,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此順苦滅道之聖諦」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順苦滅道之聖諦……乃至……已修習」,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諸比丘!於此四聖諦,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於我未善清淨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界、沙門、婆羅門、諸生未確認現證無上正等覺。諸比丘!於[P.149]此四聖諦,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於我已善清淨時,諸比丘!我則於天、魔、梵界、沙門、婆羅門、諸生已確認現證無上正等覺。復次,於我生見、智,「我心解脫不動,此是最後生,勿復更有後有。」
世尊如是說示,五比丘歡喜而讚嘆世尊之所說。
復次,說此之時,具壽憍陳如遠[A2]塵離垢之法眼生,「此一切集法是滅法。」
復次,世尊轉法輪時,地居之諸神發出音聲,「此處世尊於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林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人亦不能迴避遮蔽。」四大王眾諸天聞地居之諸神之音聲。三十三天聞四大王眾諸天之音聲……乃至……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發出音聲,「此處世尊於波羅奈仙人墮處鹿野林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人亦不能蓋覆。」
如是剎那、瞬時、須臾而音聲乃至達於梵世。此十千世界乃大震動,於世間出現無量廣大之光輝,超越諸天之天威。
此時,世尊說優陀那曰:憍陳如乃了解,憍陳如乃了解。因此,名憍陳如而稱為「阿若憍陳如。」[1]
[P.150]五
「此是苦之聖諦」,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乃依何之義?「智生」者乃依何之義?「慧生」者乃依何之義?「明生」者乃依何之義?「光明生」者乃依何之義耶?
「眼生」者乃依見之義。「智生」者乃依知之義。「慧生」者乃依了知之義。「明生」者乃依通達之義。「光明生」者乃依光耀之義。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五法是法無礙解之所緣而且是行境。此之所緣是行境,此行境是此之所緣。是故,諸法之智乃稱為法無礙解。
見之義是義,知之義是義,了知之義是義,通達之義是義,光耀之義是義。此之五義乃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是此之行境,此之行境是此之所緣。是故,言諸法之智是義無礙解。
為顯示五法有文詞言,為顯示五義有文詞言。此之十詞是詞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緣。是故,言諸詞之智是詞無礙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義之智,有十詞之智。此之二十智是辯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緣。是故,言諸辯之智是辯無礙解。
六
「應徧知此苦之聖諦……乃至……已徧知」,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P.151]「眼生」者是依何之義?「智生」者是依何之義?「慧生」者是依何之義?「明生」者是依何之義?「光明生」者是依何之義?
「眼生」者,是依見之義。「智生」者是依知之義。「慧生」者是依了知之義。「明生」者是依通達之義。「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義。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之五法乃法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緣。是故,言諸法之智是法無礙解。
見之義是義,知之義是義,了知之義是義,通達之義是義,光耀之義是義。此之五義是義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緣。是故,言諸義之智是義無礙解。
為顯示五法有文詞言,為顯示五義有文詞言。此之十詞是詞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緣。是故,言諸詞之智是詞無礙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義之智,有十詞之智。此二十智是辯無礙解之所緣而且為行境。此之所緣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緣。是故,言諸辯之智是辯無礙解。
於苦聖諦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七
「此是苦集之聖諦」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應斷[P.152]此苦集之聖諦……乃至……已斷」,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於集聖諦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此是苦滅之聖諦」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應現證此苦滅之聖諦……乃至……已現證」,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於苦滅聖諦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此是順苦滅道之聖諦」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應修習此順苦滅道之聖諦……乃至……已修習」,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於順苦滅道諦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此之四聖諦有六十法、六十義、百二十詞、二百四十智。
八
諸比丘!「此身之身觀也」,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身之身觀也」,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觀也」,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法之法觀……乃至……已修習」,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2]。
[P.153]「此身之身觀也」,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應修習此身之身觀……乃至……已修習」,於未曾聞法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義?「智生」者是依何之義?「慧生」者是依何之義?「明生」者是依何之義?「光明生」者是依何之義?
「眼生」者是依見之義……乃至……是故,言諸辯之智是辯無礙解。身之身觀念住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P.154]「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應修習此法之法觀……乃至……已修習」,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於法之法觀念住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於四念住有六十法、六十義、百二十詞、二百四十智。
九
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習」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習」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3]。
一〇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生眼……乃至……光明生。「應修習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習」,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P.155]「眼生」者是依何之義?……〔乃至〕……是故,言諸辯之智是辯無礙解。
於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此勤行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應修習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習」,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是故,言諸辯之智是辯無礙解。
於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義、三十詞、六十智。
於四神足有六十法、六十義、百二十詞、二百四十智。
[P.156]一一
諸比丘!「集也集也」,於未曾聞之法毘婆尸菩薩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滅也滅也」,於未曾聞之法毘婆尸菩薩眼生……乃至……光明生。於毘婆尸菩薩之說有十法、十義、二十詞、四十智。
諸比丘!「集也集也」,於未曾聞之法尸棄菩薩……乃至……毘舍浮菩薩……乃至……俱留孫菩薩……乃至……拘那含牟尼菩薩……乃至……迦葉菩薩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滅也滅也」,於未曾聞之法迦葉菩薩眼生……乃至光明生。於迦葉菩薩之說有十法、十義、二十詞、四十智。
諸比丘!「集也集也」,於未曾聞之法喬答摩菩薩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滅也滅也」,於未曾聞之法喬達摩菩薩眼生……乃至光明生。於喬達摩菩薩之說有十法、十義、二十詞、四十智。
於七菩薩之七說有七十法、七十義、百四十詞、二百八十智。
一二
「已知、見、解、現證凡通智之通智義,以慧接觸而無不以慧接觸之通智義」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於通智之通智義有二十五法、二十五義、五十詞、百智。
「已知、見、解……乃至……凡遍智之遍智義……乃至……斷之斷義……乃至[P.157]……修習之修習義……乃至……現證之現證義」……光明生。於現證之現證義有二十五法、二十五義、五十詞、百智。
於通智之通智義,遍智之遍智義,斷之斷義,修習之修習義,現證之現證義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義、二百五十詞、五百智。
一三
「凡已知、見、解蘊之蘊義……乃至……」……光明生。於蘊之蘊義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已知、見、解……乃至……凡界之界義……乃至……處之處義……乃至……有為之有為義……乃至……無為之無為義」……光明生。於無為之無為義有二十五法、二十五義、五十詞、百智。
於蘊之蘊義,界之界義,處之處義,有為之有為義,無為之無為義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義、二百五十詞、五百智。
一四
「凡已知、見、解苦之苦義……乃至……」光明生。於苦之苦義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見、解集之集義……乃至……滅之滅義……乃至……道之道義……乃至……」……光明生。於道之道義有二十五法、二十五義、五十詞、百智。
於四聖諦有百法、百義、二百詞、四百智。
一五
「凡已知、見、解……乃至……義無礙解之義無礙解義……乃至……」……光明生。義無礙解之義無礙解義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見、解……乃至……法無礙解之法無礙解義……乃至……詞無礙解之詞無礙解義……乃至……辯[P.158]無礙解之辯無礙解義」……光明生。於辯無礙解之辯無礙解義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於四無礙解有百法、百義、二百詞、四百智。
一六
「凡已知、見解……乃至……根上下智」……光明生。於根上下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見、解……乃至……有情意樂意趣智……乃至……對偶示導智……乃至……成大悲智……乃至……無障智」……光明生。於無障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於六[4]佛法有百五十法、百五十義、三百詞、六百智。
於無礙解論有八百五十法、八百五十義、千七百詞、三千四百智。
[P.159]俱存品第七 法輪論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於波羅奈……因此,名憍陳如,稱為「阿若憍陳如」。
「此是苦之聖諦」,於未曾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義?「智生」者,是依何之義?「慧生」者,是依何之義?「明生」者,是依何之義?「光明生」者,是依何之義?
「眼生」是依見之義。「智生」是依知之義。「慧生」是依了知之義。「明生」是依通達之義。「光明生」是依光耀之義。
眼是法,見之義是義。智是法,知之義是義。慧是法,了知之義是義。明是法,通達之義是義。光明是法,光耀之義是義。此五法、五義以苦為事,以諦為事,以諦為所緣,以諦為行境,諦所攝,諦所屬,且於諦而生,於諦而住,於諦而安住。
二
「法輪」者,依何之義而為法輪?
轉法與輪,故為法輪,轉輪與法,故為法輪,以為法轉,故為法輪,以轉法所行,故為法輪,轉住於法,故為法輪,轉安住於法,故為法輪,轉令安住於法,故為法輪,於法得轉自在,故為法輪,於法令得轉自在,故為法輪,於法得轉究竟,[P.160]故為法輪,於法令得轉究竟,故為法輪,於法得轉無畏,故為法輪,於法令得轉無畏,故為法輪,轉恭敬法,故為法輪,轉尊重法,故為法輪,轉尊敬法,故為法輪,轉供養法,故為法輪,轉畏敬法,故為法輪,轉法幢,故為法輪,轉法幟,故為法輪,轉法增上,故為法輪,此法輪於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人亦不能迴避遮蔽,故為法輪。
信根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精進根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念根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定根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慧根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信力……〔乃至〕……精進力……〔乃至〕……念力……〔乃至〕……定力……乃至……慧力……〔乃至〕……念覺支……〔乃至〕……擇法覺支……〔乃至〕……精進覺支……〔乃至〕……喜覺支……〔乃至〕……輕安覺支……〔乃至〕……定覺支……〔乃至〕……捨覺支……〔乃至〕……正見……〔乃至〕……正思惟……[P.161]〔乃至〕……正語……〔乃至〕……正業……〔乃至〕……正命……〔乃至〕……正精進……〔乃至〕正念……〔乃至〕……正定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
依增上之義〔五〕根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依不動之義〔五〕力……〔乃至〕……依出離之義〔七〕覺支……〔乃至〕……依因之義〔八聖〕道支……〔乃至〕……依近住之義〔四〕念住……〔乃至〕……依勤之義〔四〕正勤……〔乃至〕……依神通之義〔四〕神足……〔乃至〕……依如之義〔四〕諦……〔乃至〕……依無散亂之義而寂止……〔乃至〕……依隨觀之義而正觀……〔乃至〕……依一味之義而止觀……〔乃至〕……依不超越之義而俱存……〔乃至〕……依律儀之義而戒清淨……〔乃至〕……依無散亂之義而心清淨……〔乃至〕……依見之義而見清淨……〔乃至〕……依解脫之義而解脫……〔乃至〕……依通達之義而明……〔乃[P.162]至〕……依永捨之義而解脫……〔乃至〕……依斷之義而盡智……〔乃至〕……依止滅之義而無生智是法,轉此法,故為法輪。
志欲是依根本之義而為法,轉此法,故為法輪。作意是依等起之義……〔乃至〕……觸是依總攝之義……〔乃至〕……受是依等趣之義……〔乃至〕……定是依現前之義……〔乃至〕……念是依增上之義……〔乃至〕……慧是依此上義……〔乃至〕……解脫是依堅固之義……〔乃至〕……入於不死涅槃是依盡際之義而為法,轉此法,故為法輪。
三
「應為徧知此苦之聖諦……乃至……已徧知」,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義?……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義?
「眼生」是依見之義……〔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義。
眼是法,見之義是義……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義是義。此五法、五義以苦為事,以諦為事……乃至……安住於諦。
法輪者依何義為法輪?轉法與輪,故為法輪……乃至……入於不死涅槃是依盡際之義而為法,轉此之法,故為法輪。
四
「此是苦集之聖諦」,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應斷此苦集之聖諦……乃至……已斷」,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P.163]何義?……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義?「眼生」是依見之義……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義。眼是法,見之義是義……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義是義。此五法、五義以集為事,以諦為事……乃至……以滅為事,以諦為事……乃至……以道為事,以諦為事,以諦為所緣……乃至……安住於諦。
法輪者,是依何之義而為法輪?轉法與輪,故為法輪……乃至……入於不死涅槃是依盡際之義為法,轉此法,故為法輪。
五
諸比丘!「此身之身觀」,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身之身觀……乃至……已令修習」,我於未曾聞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觀」,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法之法觀……乃至……已令修習」,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此身之身觀」……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義?……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義?「眼生」是依見之義……乃至……「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義。眼是法,見之義是義……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義是義。此五法、五義以身為事,以念住為事……乃至……以受為事,以念住為事……乃至……以心為事,以念住為事……乃至……以法為事,以念住為事……乃至……安住於念住。「法輪」者,是依何義而為法輪?轉法與輪,故為法輪……乃至……入於不死涅槃是依盡際[P.164]之義為法,轉此法,故為法輪。
六
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於未曾聞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義?……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義?「眼生」是依見之義……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義。眼是法、見之義是義……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義是義。此五法、五義以欲為事,以神足為事,以神足為所緣……乃至……安住於神足。法輪者,依何義是法輪?轉法與輪,故是法輪。……乃至……不死涅槃是依盡際之義而為法,轉此法與輪,故是為法輪。
「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義?……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義?「眼生」是依見之義……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義。眼是法,見之義是義……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義是義。此五[P.165]法、五義以勤為事,以神足為事……乃至……以心為事,以神足為事……乃至……以觀為事,以神足為所緣……乃至……安住於神足。法輪者,依何義為法輪?轉法與輪,故法輪……乃至……入於不死涅槃而依盡際之義是法,轉此法故是法輪。
[P.166]俱存品第八 出世間論
一
何等之法是出世間?
乃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四聖道、四沙門果及涅槃。此等之法是出世間。
出世間者,依何義是出世間?
度世間故是出世間,由世間渡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渡故是出世間,由渡出世間故是出世間,超世間故是出世間,超越世間故是出世間,已超越世間故是出世間,於世間是過大故是出世間,度世間邊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離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出離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出離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已出離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已出離故出世間,不住於世間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住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被染故是出世間,依世間而不被染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被雜染故是出世間,依世間不被雜染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被隨染故是出世間,依世間不被隨染故是出世[P.167]間,於世間離脫故是出世間,與世間離脫故是出世間,由世間離脫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離脫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離脫故是出世間,於世間離繫故是出世間,與世間離繫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離繫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離繫故是出世間。世間為淨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淨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淨故是出世間,由世間清淨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清淨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出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出故是出世間,由世間退轉故是出世間,由世間而退轉故是出世間,由世間出而退轉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被著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被執故是出世間,於世間不被轉故是出世間,斷世間故是出世間,已斷世間故是出世間,止滅世間故是出世間,已止滅世間故是出世間,世間之過去故是出世間,世間之不到故是出世間,世間之非境故是出世間,世間之不共故是出世間,吐世間故是出世間,不吞[1]世間故是出世間,斷世間故是出世間,不取世間故是出世間,遠離世間故是出世間,不近依世間故是出世間,離薰世間故是出世間,不徧薰世間故是出世間,勝超世間而住故是出世間。
[P.168]俱存品第九 力論
舍衛國因緣
一
諸比丘!如是有五力。以何為五?乃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諸比丘!有如是五力。
復次,有六十八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慚力、愧力、擇力、修習力、無呵責力、攝力、忍力、施設力、審慮力[1]、自在力、攝持力、寂止力、正觀力、十有學力、十無學力、十漏盡力、十神通力、十如來力。
二
如何是信力?於不信不動故是信力,依持俱生之法義是信力,依永斷煩惱義是信力,依通達初淨之義是信力,依心之攝持義是信力,依心之清淨義是信力,依殊勝證得之義是信力,依上通達之義是信力,依〔四〕諦現觀之義是信力,依令住於滅之義是信力。如是是信力。
如何是精進力?於掉舉不動故是精進力,依持俱生之法義是精進力,依永斷煩惱義是精進力,依通達初淨之義是精進力,依心之攝持之義是精進力,依心之清淨義是精進力,依殊勝證得義是精進力,依上通達之義是精進力,依〔四〕諦現觀之義是精進力,依令住於滅之義是精進力。如是是精進力。
[P.169]如何是念力?於放逸不動故是念力,依持俱生法之義是念力……乃至……依令住於滅之義是念力。如是是念力。
如何是定力?於掉舉不動故是定力,依持俱生法之義是念力……乃至……依令住於滅之義是定力。如是是定力。
如何是慧力?於無明不動故是慧力,依持俱生法之義是慧力……乃至……依令住於滅之義是慧力。如是是慧力。
三
如何是慚力?依出離而慚欲欲故是慚力,依無瞋而慚瞋故是慚力,依光明想而慚惛眠故是慚力,依無散亂而慚掉舉故是慚力,依法決定而慚疑故是慚力,依智而慚無明故是慚力,依勝喜而慚不欣喜故是慚力,依初靜慮慚〔五〕蓋故是慚力……乃至……依阿羅漢道而慚一切煩惱故是慚力。如是是慚力。
如何是愧力?依出離而愧欲欲故是愧力,依無瞋而愧瞋故是愧力,依光明想而愧惛眠故是愧力,依無散亂而愧掉舉故是愧力,依法決定而愧疑故是愧力,依智而愧無明故是愧力,依勝喜而愧不欣喜故是愧力,依靜慮而愧〔五〕蓋故是愧力……乃至……依阿羅漢道而愧一切煩惱故是愧力。如是是愧力。
如何是擇力?依出離而簡擇欲欲故是擇力,依無瞋而簡擇瞋故是擇力,依光明想而簡擇惛眠故是擇力,依無散亂而簡擇掉舉故是擇力,依法決定而簡擇疑故是擇力,依智而簡擇無明故是擇力,依勝喜而簡擇不欣喜故是擇力,依初靜慮而簡擇〔五〕[P.170]蓋故是擇力……乃至……依阿羅漢道而簡擇一切煩惱故是擇力。如是是擇力。
四
如何是修習力?斷欲欲修習出離故是修習力,斷瞋修習無瞋故是修習力,斷惛眠修習光明想故是修習力,斷掉舉修習無散亂故是修習力,斷疑修習法決定故是修習力,斷無明修習智故是修習力,斷不欣喜修習勝喜故是修習力,斷〔五〕蓋修習初靜慮故是修習力……乃至……斷一切煩惱修習阿羅漢道故是修習力。如是是修習力[2]。
如何是無呵責力?若已斷欲欲於出離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瞋於無瞋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惛眠於光明想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掉舉於無散亂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疑於法決定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無明於智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不欣喜於勝喜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若已斷〔五〕蓋於初靜慮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乃至……若已斷一切煩惱於阿羅漢道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如是是無呵責力。
如何是攝力?依出離之力斷欲欲以攝心故是攝力,依無瞋之力以斷瞋而攝心故是攝力……乃至……依阿羅漢道之力以斷一切煩惱而攝心故是攝力。如是是攝力。
[P.171]五
如何是忍力?若已斷欲欲出離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斷瞋無瞋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斷惛眠光明想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斷掉舉無散亂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斷疑法決定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斷不欣喜勝喜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斷〔五〕蓋初靜慮是忍故是忍力。……乃至……若已斷一切煩惱阿羅漢道是忍故是忍力。如是是忍力。
如何是施設力?依出離之力斷欲欲施設心故是施設力,依無瞋之力斷瞋施設心故是施設力,依光明想之力斷惛眠施設心故是施設力……乃至……依阿羅漢道之力斷一切煩惱施設心故是施設力。如是是施設力。
如何是審慮力?依出離之力斷欲欲令心審慮故是審慮力,依無瞋之力斷瞋令心審慮故是審慮力。依光明想之力斷惛眠令心審慮故是審慮力……乃至……依阿羅漢道之力斷一切煩惱令心審慮故是審慮力。如是是審慮力。
如何是自在力?依出離之力斷欲欲制心故是自在力,依無瞋之力斷瞋制心故是自在力,依光明想之力斷惛眠制心故是自在力……乃至……依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制心故是自在力。如是是自在力。
[P.172]如何是攝持力?依出離之力斷欲欲攝持心故是攝持力,依無瞋之力斷瞋攝持心故是攝持力,依光明想之力斷惛眠攝持心故是攝持力……乃至……依阿羅漢道之力斷一切煩惱攝持心故是攝持力。如是是攝持力。
六
如何是寂止力?依出離之力心一境性無散亂是寂止力,依無瞋之力心一境性無散亂是寂止力,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無散亂是寂止力……乃至……依入息之力觀定棄心一境性無散亂是寂止力,依出息之力觀定棄心一境性無散亂是寂止力。
寂止力者,是依何義是寂止力?
依初靜慮於〔五〕蓋不動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靜慮於尋伺不動故是寂止力,依第三靜慮於喜不動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靜慮於樂苦不動故是寂止力,依虛空無邊處定於色想、瞋想、種種想不動故是寂止力,依識無邊處定於虛空無邊處想不動故是寂止力,依無所有處定於識無邊處想不動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處定於無所有處定不動故是寂止力,於掉舉與掉舉俱行之諸煩惱與諸蘊不動、不震、不涌故是寂止力。如是是寂止力。
七
如何是正觀力?無常觀是正觀力,苦觀是正觀力……乃至……定棄觀是正觀力。色之無常觀是正觀力,色之苦觀是正觀力……乃至……色之定棄觀是正觀力。受之……乃至……想之〔……〕行之〔……〕識之〔……〕眼之……乃至……老死之無常觀是正觀力,老死之苦觀是正觀力……乃至……老死之定棄觀是正觀力。
正觀力者,是依何義而為正觀力。
依無常觀於常想不動故是正觀力,依苦觀於樂想不動故是正觀力,依無我觀於[P.173]我想不動故是正觀力,依厭惡觀於歡喜不動故是正觀力,依離貪觀於貪不動故是正觀力,依滅盡觀於集不動故是正觀力,依定棄觀於執取不動故是正觀力,於無明與無明俱行之諸煩惱與諸蘊不動、不震、不涌故是正觀力。如是是正觀力。
八
如何是十有學力、十無學力?
學正見是有學力,於此學已是無學力,學正思惟是有學力,於此學已是無學力,正語……乃至……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乃至……學正解脫是有學力,於此已學是無學力。如是為十有學力、十無學力。
九
如何是十漏盡力?
於此處漏盡比丘由無常而為如實正知善見一切諸行。漏盡比丘之由無常而如實正知善見一切諸行者,此是漏盡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盡比丘認諸漏之盡,「我之諸漏已盡。」
復次,漏盡比丘如實正知善見諸欲如火炕。漏盡比丘之如實正知善見諸欲如火炕者,此是漏盡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盡比丘認諸漏之盡,「我之諸漏已盡。」
復次,漏盡比丘之心隨順[3]於離、趣向[4]於離、臨入[5]於離、住於離、欣求出離,由一切漏住之諸法而離。漏盡比丘之心隨順於離、趣向於離、臨入於離、住於離、欣求出離,由一切漏住之諸法而離者,此是漏盡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盡比丘[P.174]認諸漏之盡,「我之諸漏已盡。」
復次,漏盡比丘修習善修習四念住。漏盡比丘令修習善修習四念住者,此是漏盡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盡比丘認諸漏之盡,「我之諸漏已盡。」
復次,漏盡比丘修習善修習四正勤……乃至……修習善修習四神足〔……〕修習善修習五根〔……〕修習善修習五力〔……〕修習善修習七覺支……乃至……修習善修習八聖道支,漏盡比丘修習善修習八聖道支此是漏盡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盡比丘認諸漏之盡,「我之諸漏已盡。」
如是是十漏盡力。
一〇
如何是十神通力?
依神通之義攝持神通、神變神通、意所成神通、智徧滿神通、定徧滿神通、聖神通、業異熟生神通、有福神通、明所成[6]神通,〔及〕隨處之正加行緣神通之義是神通。如是是十神通力。
一一
如何是十如來力?
於此處如來如實了知處依處,以非處依非處。如來如實了知以處依處,以非處依非處者,此是如來之如來力,由此之力如來實認勝羣處[7],於眾會作獅子吼轉梵輪。
[P.175]復次,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受、處、因、異熟。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受、處、因、異熟者,此是如來之如來力,因此之力如來實認勝羣處,於眾會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了知徧行趣。如來如實了知徧行趣者,此為如來之如來力,因此之力如來實認勝羣處,於眾會作獅子吼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了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如來如實了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者,此是如來之如來力……乃至……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了知有情之種種勝解。如來如實了知有情之種種勝解者,此是如來之……乃至……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如來如實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是如來之……乃至……轉梵輪。
復次,如來如實了知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之雜染、清淨、出離。如來如實了知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之雜染、清淨、出離者,此是如來之……乃至……轉梵輪。
復次,如來隨念非一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具狀貌、處所而隨念非一[8]之宿住。如來隨念非一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乃至……此是如來之……乃至……轉梵輪。
[P.176]復次,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諸有情之死生。如來以清淨超人之天眼……乃至……此是如來之……乃至……轉梵輪。
復次,如來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住。如來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而住者,此是如來之如來力,因此之力如來實認勝羣處,於眾會作獅子吼轉梵輪。
如是是十如來力。
一二
依何義為信力?依何義為精進力?依何義為念力?依何義為定力?依何義為慧力?依何義為慚力?依何義為愧力?依何義為擇力?〔……〕依何義為如來力?
於不信依不動之義是信力。於懈怠依不動之義是精進力。於放逸依不動之義是念力。於掉舉依不動之義是定力。於無明依不動之義是慧力。慚惡不善法故是慚力。愧惡不善法故是愧力,依智而簡擇煩惱故是擇力。於此處所生諸法為一味故是修習力。於此處必無呵責故是無呵責力。依此而攝心故是攝力。此彼之忍故是忍力。依此而施設心故是施設力。依此心而令審慮故是審慮力。依此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此攝持心故是攝持力。依此心一境故是寂止力。於此處隨觀生諸法故是正觀力。於此而學習故是有學力。於此已學故是無學力。依此而斷諸漏故是漏盡力。於此有神通故是神通力。依無可量之義是如來力。
[P.177]俱存品第十 空論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祗樹林給孤獨園。爾時,具壽慶喜詣世尊之前,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時,慶喜白世尊曰:「世尊!有言『世間是空,世間是空』。世尊!如何言『世間是空』耶?」
慶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間是空」。慶喜!我、我所是空者何耶?慶喜!於眼我、我所亦是空,於色我、我所亦是空,於眼識我、我所亦是空,於眼觸我、我所亦是空,眼觸所緣而生所受之樂、苦、不苦不樂,我、我所亦是空。耳……〔乃至〕……聲……〔乃至〕……鼻……〔乃至〕……香……〔乃至〕……舌……〔乃至〕……味……〔乃至〕……身……〔乃至〕……所觸……〔乃至〕……於諸法,我、我所亦空,於意我、我所亦空,於意識我、我所亦是空。於意觸我、我所亦空,意觸所緣而生所受之樂、苦、不苦不樂,我、我所亦是空。慶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間是空。」
[P.178]二
空空、行空、壞空、最上空、相空、消除空、定空、斷空、止滅空、出離空、內空、外空、俱空、同分空、異分空、尋求空、攝受空、獲得空、通達空、一性空、異性空、忍空、攝持空、深解空及正知者之流轉永盡一切空性中之勝義空。
三
如何是空空?
於眼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是空,於耳……〔乃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亦是空。如是是為空空。
四
如何是行空?
於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於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是空,於非福行福行、不動行是空,於不動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於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語行、心行。於身行語行、心行是空,於語行身行、心行是空,於心行身行、語行是空。此是三行。
於其他有三行,是過去行、未來行、現在行。於過去行未來行、現在行是空,於未來行過去行、現在行是空,於現在行過去行、未來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行空。
五
如何是壞空?
於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滅之色是已壞而空。於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滅之受是已壞而空,所生之想[1]〔……〕所生之行〔……〕所生之識〔……〕所生之眼……[P.179]〔乃至〕……於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滅之有是已壞而空。此是壞空。
六
如何最上空?
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勝,此句是殊勝,謂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定棄,渴愛之滅盡、離欲、滅、涅槃。此是最上空。
七
如何是相空?
於相有二,是愚相與賢相。於愚相賢相是空,於賢相愚相是空。於相有三,生相、滅相、住異相。於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於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於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於色之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於色之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於色之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於受之〔……〕想之〔……〕行之〔……〕識之〔……〕眼之〔……〕乃至……於老死之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於老死之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於老死之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此是相空。
八
如何是消除空?
依出離而欲欲被消除是空,依無瞋而瞋被消除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無散亂而掉舉被消除是空,依法決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無明被消除是空,依勝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靜慮而〔五〕蓋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
[P.180]九
如何是定空?
依出離而欲欲是定空,依無瞋而瞋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無散亂而掉舉空定,依法決定而疑是空定,依智而無明定空,依勝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靜慮而〔五〕蓋是定空,……乃至……依退轉觀而合現貪是定空。此是定空。
一〇
如何是斷空?
依出離而欲欲令斷是空,依無瞋而瞋令斷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令斷是空,依無散亂而掉舉令斷是空,依法決定而疑令斷是空,依智而無明令斷是空,依勝喜而不欣喜令斷是空,依初靜慮而五蓋令斷是空……乃至……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令斷是空。此是斷空。
一一
如何是止滅空?
依出離而欲欲止滅是空,依無瞋而瞋止滅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止滅是空,依無散亂而掉舉止滅是空,依法決定而疑止滅是空,依智而無明止滅是空,依勝喜而不欣喜止滅是空,依初靜慮而〔五〕蓋止滅是空,……乃至……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止滅是空。此是止滅空。
一二
如何出離空?
依出離而欲欲出離是空,依無瞋而瞋出離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出離是空,依無散亂而掉舉出離是空,依法決定而疑出離是空,依智而無明出離是空,依勝喜而不欣喜出離是空,依初靜慮而〔五〕蓋出離是空……乃至……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P.181]惱出離是空。此是出離空。
一三
如何是內空?
於內之眼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是空,於內之耳……乃至……內之鼻〔……〕內之舌〔……〕內之身〔……〕內之意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是內空。
一四
如何是外空?
於外之色……乃至……於外之法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是外空。
一五
如何是俱空?
於內之眼、外之色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是俱空。於內之耳、外之聲……乃至……內之鼻、外之香、〔……〕內之舌、外之味〔……〕內之身、外之所觸〔……〕內之意、外之法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亦是俱空。此是俱空。
一六
如何是同分空?
六內處是同分空,六外處是同分空,六識身是同分空,六觸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
一七
如何是異分空?
於六內處而六外處是異分空,於六外處而六識身是異分空,於六識身而六觸身是異分空。於六觸身而六受身是異分空,於六受身而六想身是異分空,於六想身而[P.182]六心身是異分空。此是異分空。
一八
如何是尋求空?
於尋求出離而欲欲是空,於尋求無瞋而瞋是空,於尋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於尋求無散亂而掉舉是空,於尋求法決定而疑是空,於尋求智而無明是空,於尋求勝喜而不欣喜是空,於尋求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於尋求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尋求空。
一九
如何是攝受空?
於攝受出離而欲欲是空,於攝受無瞋而瞋是空,於攝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於攝受無散亂而掉舉是空,於攝受法決定而疑是空,於攝受智而無明是空。於攝受勝解而不欣喜是空,於攝受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於攝受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攝受空。
二〇
如何是獲得空?
於獲得出離而欲欲是空,於獲得無瞋而瞋是空,於獲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於獲得無散亂而掉舉是空,於獲得法決定而疑是空,於獲得智而無明是空,於獲得勝喜而不欣喜是空,於獲得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於獲得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獲得空。
二一
如何是通達空?
於通達出離而欲欲是空,於通達無瞋而瞋是空,於通達光明想而惛眠是空,於通達無散亂而掉舉是空,於通達法決定而疑是空,於通達智而無明是空,於通達勝喜而不欣喜是空,於通達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於通達阿羅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通達空。
[P.183]二二
如何是一性空、異性空?
欲欲是異性,出離是一性,若思出離一性者,欲欲是空。瞋是異性,無瞋是一性,若思無瞋一性者,瞋是空。惛眠異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則惛眠空。掉舉異性〔……乃至……〕疑是異性〔……乃至……〕無明是異性〔……乃至……〕不欣喜是異性〔……乃至……〕〔五〕蓋是異性,初靜慮是一性,若思初靜慮一性者,〔五〕蓋是空……乃至……一切煩惱是異性,阿羅漢道是一性,若思阿羅漢道一性者,一切煩惱是空。此是一性空、異性空。
二三
如何是忍空?
於出離忍而欲欲是空,於無瞋忍而瞋是空,於光明想忍而惛眠是空,於無散亂忍而掉舉是空,於法決定忍而疑是空,於智忍而無明是空,於勝喜忍而不欣喜是空,於初靜慮忍而〔五〕蓋是空……乃至……於阿羅漢道忍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忍空。
二四
如何是攝持空?
於攝持出離而欲欲是空,於攝持無瞋而瞋是空,於攝持光明想而惛眠是空,於攝持無散亂而掉舉是空,於攝持法決定而疑是空,於攝持智而無明是空,於攝勝喜而不欣喜是空,於攝持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於攝持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如是是攝持空。
二五
如何是深解空?
於深解出離而欲欲是空,於深解無瞋而瞋是空,於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於深解無散亂而掉舉是空,於深解法決定而疑是空,於深解智而無明是空,於深解勝喜而不欣喜是空,於深解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於深解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如是是深解空。
[P.184]二六
正知者之流轉永盡一切空中之勝義空者為如何耶?
於此處正知者依出離而永盡欲欲之流轉,依無瞋永盡瞋之流轉,依光明想而永盡惛眠之流轉,依無散亂而永盡掉舉之流轉,依法決定而永盡疑之流轉,依智而永盡無明之流轉,依勝喜而永盡不欣喜之流轉,依初靜慮而永盡〔五〕蓋之流轉……乃至……依阿羅漢道而永盡一切煩惱之流轉。
又正知者於無餘涅槃般涅槃而永盡此之眼流轉於他眼不生流轉,永盡此之耳流轉……乃至……鼻流轉〔……〕舌流轉〔……〕身流轉〔……〕意流轉,於他不生意流轉。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轉永盡是一切空中之勝義空。
此品之[2]嗢柁南:
此妙之第二部,是建立無等最妙之妙品。
校注
[0001001] 俱存論(yuganandha-kathā)「俱存」者,名為寂止、正觀。此以下稱為「俱存品」,只採用部分之名以為品名。 [0001002] 瞿私多園(Ghosītārāma)於 PTS. Dic 亦有 Ghositā。在暹羅本及底本皆有 sī。 [0001003] 在底本有「阿羅漢得」(arahattapattiṁ)。 [0007004] 雖言十六行相實則列舉十七。但見下文最後之三未詳說。 [0011005] 雖言十六行相以上列舉之處成為十四。 [0011006] 傾心底本雖作 āpajjati 在隨暹羅本為 āvajjati。 [0029001] 無願之義云云 底本脫落此一句,依暹羅本補之。 [0030002] 現前解底本暹羅本雖均作為 abhiropana- 如其他之用例應改為 abhiniropana-。 [0031003] 退轉在底本雖有「識之義」依於暹羅本及其他用例改正之。 [0031004] 地之義底本雖作「等之義」依其他之用例及暹羅本改正為 bhummaṭṭha。 [0031005] 善解脫在底本雖有「善清淨」依暹羅本及其他之用例改正之。 [0031006] 覺底本雖有 bhuñjana,依暹羅本及其他之用例應改正為 bujjhana。以下倣此。 [0032007] 足底本雖作 padaha 依暹羅本及其他之用例改正為 pāda- 其次思惟之足亦同。 [0035008] 住之次,底本有 vacanaṁ 異本有 cavanaṁ, caraṁ 等語以在文脈上應為不須要故不譯。 [0036009] 有量、徧纏底本雖作 pamāṇabandhā,依暹羅本改為 pamāṇavantā。 [0041001] 尊者 ariya 或被思考指為阿利安族。非尊者準此可知。 [0041002] 墮者(vinipātika)vinipāta 即謂在地獄等之墮者。 [0042003] 信根徧習在底本雖有 saddhindriyaṁ paribhāvitā,但隨暹羅本應讀為 saddhindriyaparibhāvitā。以下倣此。 [0047004] 此之省略文準第四項乃至第七項可知。 [0061001] 以上已於「轉法輪經」。 [0064002] 以上,已於別經。 [0065003] 已於第二之別經。 [0069004] 以上已列舉五。應「脫一切智智」。 [0077001] 「吞」底本、暹羅本皆作 Paccāgamanti,改正為 Paccācamanti。 [0078001] 審慮力底本作 nijjhanti,應採用暹羅本之 nijjhatti。 [0081002] 此之一句底本脫落。 [0085003] 隨順(ninna)Mvyut, 30, 3 及參照註記。 [0085004] 趣向(poṇa)Mvyut, 30, 4 參照。 [0085005] 臨入(pabbhāra)Mvyut, 30, 4 參照。 [0085006] 明所成底本雖為 vijāmayā,乃為 vijjāmayā 之誤植。 [0086007] 勝羣處(āsabhaṁ ṭhanaṁ),Mvyut, 245, 716 參照。 [0087008] 非一底本之 anekavidita 乃為 anekavihita 之誤植。 [0091001] 底本脫「想」。 [0099002] 底本 udāna 為 uddāna 之誤。【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44 冊 No. 19 無礙解道(第3卷-第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