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觀論頌講記

中觀論頌講記[A1]

懸論

一 中論作者釋者與譯者

一 作者

本論的作者是龍樹菩薩他本是南印度的學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參學他正確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於(北方佛教所重的)三世法相有也有透闢的觀察所以從他的證悟而作為論說就善巧的溝通了兩大流——「先分別諸法後說畢竟空」[A2]他是空有無礙的中觀者南北方佛教的綜貫者大小乘佛教的貫通者這樣綜貫的佛法當然是宏偉精深無比龍樹曾弘法於中印但大部分還是在南印南憍薩羅國王——引正王是他的護持者當時的佛教在他的弘揚下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原來龍樹以前的大乘學者雖闡揚法法空寂的深義但還缺少嚴密的論述到龍樹建立精嚴綿密的觀法批評一般聲聞學者的似而非真確立三乘共貫的大乘法幢顯著的與一般聲聞學者分化所以在印度大乘學者都尊他為大乘的鼻祖在中國也被尊為大乘八宗的共祖他的作品很多可分為二大類抉擇深理的如《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迴諍論》等這都是以論理的觀察方式開顯諸法的真實相分別大行的如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釋《[A3]華嚴經十地品》的《十住毘婆沙論》這都是在一切空的深理上說明菩薩利他的廣大行把這兩類論典綜合起來才成為整個的龍樹學現在講的《中論》是屬於抉擇深理的並且是抉擇深理諸論的根本論所以有人稱龍樹系為中觀派後起的大乘學派爭以龍樹為祖這可見他的偉大但也就因此常受人的附會歪曲如有些論典本不是他的作品也說是他作的真諦三藏的《十八空論》內容說十八空也談到唯識有人看見談空就說這是龍樹作的也就因此說龍樹宗唯識其實《十八空論》是真諦的《中邊分別論》(〈相品〉的一分與〈真實品〉的一分)傳說為龍樹造可說毫無根據還有《釋摩訶衍論》是《大乘起信論》的注解無疑的是唐人偽作無知者也偽託為是龍樹造的還有密宗的許多偽作那更顯而易見不值得指責了我們要理解龍樹的法門唯有在他的作品中去探索不是他的作品應當辨別把他踢出龍樹學外這才能正確而純潔的窺見他的本義

二 釋者

本論的釋者舊傳有七十餘家近據西藏的傳說共有八部《無畏論》有說是龍樹自己作的其實不是這可從論中引用提婆的話上看出來依《無畏論》而作的有佛護的《論釋》依佛護論而作的有月稱的《顯句論》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安慧的《釋論》提婆薩摩的《釋論》古拏室利的《釋論》古拏末底的《釋論》前四論是中觀家的正統思想後四論是唯識學者對《中觀論》的別解我國譯出的《中論》釋主要是什公所譯的青目《論釋》這與西藏傳的《無畏論》相近文義簡要可說是最早出的釋論還有唐明知識譯的清辨的《般若燈論》宋惟淨等譯的安慧的《中觀釋論》都可以參考無著的《順中論》略敘《中論》的大意真諦譯過羅睺羅跋陀羅的《釋論》既沒有譯全譯出的部分也早已散失了

三 譯者

現在所用的講本是鳩摩羅什三藏譯的什公七歲的時候跟他的母親從(現在新疆的)龜茲國出發通過葱嶺到北印的罽賓去學佛法住了三年由罽賓返國路經(現在新疆的)疏勒小住幾天遇到了大乘學者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須利耶蘇摩在隔房讀大乘經什公聽到空啊不可得啦很是詫異覺得這與自己所學的(有部阿毘曇)不同於是就過去請教與他辯論結果接受了他的意見從他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等大乘性空經論在姚秦的時候來我國弘化就把性空的典籍傳入我國他的譯述影響中國大乘佛教很深幾乎都直接間接的受了他的影響假使不是什公的傳譯中國佛教決不會是現在這樣我們從世界文化史上看這樣的大法由一個十多歲的童真接受而傳播可說是奇蹟特別是龍樹的《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虧他的傳譯而保存到現在我們對於他的譯績應該時刻不忘本論是從什公在長安逍遙園譯的青目《論釋》中節出青目《論釋》什公門下的哲匠像曇影僧叡他們認為有不圓滿的地方曇影的《中論疏》舉出他的四種過失所以現存的長行是經過什門修飾了的

二 略釋中觀

一 直說

本論簡名《中論》詳名《中觀論》論的內容暢明中觀從所詮得名所以稱為《中觀論》中是正確真實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慧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法實相慧」[A4]名為中觀(《阿含經》)八正道中的正見(正觀)就是這裡的中觀正就是中見就是觀正見即中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觀慧有三聽聞讀誦聖典文義而得的聞所成慧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與定心相應觀察修習而得的修所成慧還有現證空性的實相慧觀是通於先後的那麼不與定相應的聞思抉擇諸法無自性也叫做中觀尤須知道的定心相應的有漏修慧同樣的是尋求抉擇觀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觀的所觀是中就是緣起正法正確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而通達緣起法的真實相所以中觀就是觀中本論所開示的是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這可從本論開端的八不頌看出先說了八不接著就稱讚佛陀的「能說是(八不)因緣(緣起)」[A5]是「諸說中第一」[A6]八不是緣起的真相八不的緣起才是佛說的緣起正法緣起是說一切法皆依因託緣而生起而存在沒有一法是無因而自性有的這在《阿含經》中佛特別的揭示出來有外道問佛說什麼法佛就以「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A7]答覆他這是佛法的特質不與世間學術共有的佛弟子必須特別的把握住他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緣起的這緣起的一切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為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明生死緣起的十二鉤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A8]即緣起的定義「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滅」[A9]這是緣起的內容緣起是一切而眾生對緣起的認識是否正確可以分為三類凡夫身心的活動一切的一切無不是緣起但日坐緣起中受緣起法的支配而不能覺知是緣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脫聲聞佛對他們說緣起他們急求自證從緣起因果的正觀中通達無我我所離卻繫縛生死的煩惱獲得解脫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從緣起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我空性而自覺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性見緣起不起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還不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菩薩知緣起法的本性空於空性中不破壞緣起能見緣起如幻能洞達緣起性空的無礙真正的聲聞學者離欲得解脫雖偏證我空也不會執著諸法實有但未離欲的或者執著緣起法的一一實有或者離緣起法而執著別有空寂執有者起常見執空者起斷見都不能正見中道《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不可盡是為菩薩不共中道妙觀[A10]菩薩以此不共一般聲聞的中道妙觀勘破非性空的實有非緣有的邪空不落斷常通達緣起的實相菩薩的緣起中道妙觀就是本論所明的中觀

有人說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我們說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談其空呢這太把緣起看簡單了《阿含經》說「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難見難了難可通達」而「緣起之寂滅性更難了知更難通達」要知道生死的流轉涅槃的還滅都是依緣起的世間而開顯的從緣起的生滅方面說明世間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續的因果不外惑業苦的鉤鎖連環生生不已的存在是雜染的流轉從緣起的寂滅方面說明世間滅「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死狂流的寂然不生體現了緣起的寂滅性是清淨的還滅可以說因為緣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為緣起所以能解脫緣起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此無故彼無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啟示了這兩面一般聲聞學者把生滅的有為寂滅的無為看成隔別的所以也就把有為與無為(主要是擇滅無為)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兩截不知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間生死即涅槃所以體悟緣起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從一切法的本性空中體悟世間的空寂涅槃的空寂這世間與涅槃的實際「無毫釐差別」[A11]《般若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這個道理緣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來如是的名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眾生的無始顛倒成生死的戲論戲論息了得證涅槃的寂滅其實是還他個本來如此緣起自性空所以說緣起的實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緣起的如果不談空怎能開顯緣起的真相怎能從生滅與寂滅的無礙中實現涅槃的寂滅本論開顯八不的緣起所以建立世俗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因此龍樹學可以稱為性空唯名論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這不是強調不是偏重只是《阿含經》「空諸行」[A12]的圓滿解說這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貫徹了無常與真常即空的無常顯示了正確的緣起生滅即空的常寂顯示了正確的緣起寂滅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寂的唯有從性空的緣起中才能通達了三法印的融然無礙他貫通了動靜與常變掃除了一切的妄執龍樹論特別的顯示一切法空就是緣起的一實相印從即空的緣起去談三法印才知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毫無矛盾決不是什麼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可以機械地分判的即一實相印的三法印在聲聞法中側重在有情空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大乘法中遍通到一切法側重在法空那就是緣起生滅的假名緣起無實的性空緣起寂滅(空亦復空)的中道本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A13]這三一無礙的實相是緣起正法聲聞簡要的直從緣起的妄相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較單純狹小像毛孔空菩薩深刻的從緣起的本性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比較深刻廣大像太虛空上來所說的雖從緣起緣起的集滅緣起的即空即假即中作三層的說明其實只是佛說的「正見緣起」

二 遮顯

中國學者把融貫看為龍樹學的特色不錯龍樹是綜合的融貫者但他是經過了批判的這不像一般學者不問他是否一貫籠統的把他糅合起來現在為了要明瞭龍樹思想的真義不得不分析一下龍樹學的特色是世俗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這性空唯名論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經》中的根本大義凡是初期的大乘經都異口同音的認為勝義皆空是徹底的了義之談後期的大乘學雖承認大乘經的一切空是佛說但不以一切空為了義的徹底的給他作一個別解大乘佛法這才開始走上妙有不空去這又分為兩派一是偏重在真常寂滅的一是偏重在無常生滅的要理解他們的不同先須知道思想的演變龍樹依《般若經》等說真俗無礙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學者像妄識論者從世俗諦中去探究以為一切唯假名是不徹底的不能說世俗法都是假名他們的理由是「依實立假」要有實在的才能建立假法譬如我是假的而五蘊等是實在的依實在的五蘊等才有這假我所以說若假名所依的實在事都沒有那假名也就無從建立了這世俗諦中的真實法就是因緣所生的離言的十八界性這真實有的離言自性在唯識論中又解說為三界的心心所法意思說離言的因緣生法是虛妄分別識為自性的所以成立唯識這樣世俗可分為二類是假名的就是假名安立的遍計執性是真實的就是自相安立的依他起性假名的遍計執性是外境是無真實的依他起性是內識是有所以唯識學的要義也就是「唯心無境」這把世俗分為假名有的真實有的兩類與龍樹說世俗諦中一切唯假名顯然不同在這點上也就顯出了兩方的根本不同虛妄唯識論者以為世俗皆假是不能建立因果的所以一貫的家風是抨擊一切唯假名為惡取空者他們既執世諦的緣生法(識)不空等到離遍計執性而證入唯識性時這勝義的唯識性自然也因空所顯而不是空隱隱的與真心論者攜手

真心論者從勝義諦中去探究以為勝義一切空是不了義的本來大乘經中也常說聲聞聖者證入法性後沈空滯寂不能從空中出來不能發菩提心度眾生好像說性空是不究竟的其實聲聞的不能從空中出假是悲心薄弱是願力不夠是生死已盡這才不能引發大行不是說法性空的不究竟要知道菩薩大行到成佛也還是同入無餘涅槃但真心論者把性空看成無其所無只是離染的空菩薩從空而入悟入的空性是存其所存是充實的不空諸法的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無邊清淨功德的實在是不空所以《涅槃經》說「不但見空並見不空[A14]這是不以性空論者的勝義一切空為究竟的所以把勝義分成兩類一是空一是不空後期大乘的如來藏佛性等都是從這空中的不空而建立的真心者側重勝義諦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這像《瓔珞經》的「有諦(俗)無諦中道第一義諦」[A15](真中又二)《涅槃經》的「見苦(俗)無苦(真空)而有真諦」[A16](真不空)都是在勝義中建立兩類的他們把真常的不空看為究竟的實體是常住真心等到討論迷真起妄的世俗虛妄法自然是如此心生如此境現公開的與妄識者合流這後期大乘的兩大思想若以龍樹的見地來評判就是不理解緣起性空的無礙中觀這才一個從世俗不空一個從勝義不空中慢慢的轉向

大乘經說一切法空早在龍樹之前就有了這性空又叫真如實相法性實際等不解性空真義的從實在論的見地去體解這一切法空看為是真是實是如應該是很早就有了但還沒有說唯心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論抬頭大乘也就明白的演進到真心論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達勝義諦的畢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諸法常住的實體智顗說通教的共空當教是緣起的一切空若從空中見到不空這就是通後別圓的見地了智顗以空中見不空為究竟我們雖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類人不同卻是非常正確的有了一切空的經典就有把一切空看為真實常住的所以說真常妙有在龍樹以前自然沒有什麼不可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的本義更不是時代思潮的主流從空轉上不空與真常心合流思想演變到《[A17]涅槃經》[A18]勝鬘經》[A19]楞伽經》等經的真常唯心論卻遠在其後所以經中判三教都是先說有次說性空第三時才說空中不空的真常或者說先有真常後有性空把《[A20]華嚴經》[A21]般若經》等大乘經(在龍樹之前就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為真常的不錯這些大乘經真常者是容易看做真常的不過龍樹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發揚的時代雖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不是性空的本義像真常空與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論都比一切空要遲得多從龍樹的作品去看他所引的《[A22]諸法無行經》[A23]思益梵天所問經》[A24]持世經》[A25]維摩詰經》[A26]法華經》[A27]十住經》《不可思議解脫經》都還不是明顯的真常唯心論的思想所以要論究龍樹學必須理解妄識者的世俗不空真心者的勝義不空才能窺見龍樹學的特色

三 中論之特色

一 有空無礙

像上面所說的是從《中論》(與龍樹其他論典)所含的內容而說現在專就《中論》的文義來說先論空有無礙假名性空在龍樹的思想中是融通無礙的但即空即有的無礙妙義要有中觀的正見才知道如沒有方便一般人是不能領會的即空即有反而變成了似乎深奧的空論玄談所以現在依龍樹論意作一深入淺出的解說

依緣起法說二諦教佛法是依佛陀所證覺的境界而施設的佛所證覺的是緣起正法本不可以言說表示但不說不能令眾生得入於是不得不方便假說用什麼方法呢《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A28]二諦就是巧妙的方法勝義諦指聖者自覺的特殊境界非凡夫所共知的佛陀殊勝智的境界像《法華經》說「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A29]所見的對象同樣的是三界緣起所得的悟解卻不同見到了深刻而特殊的底裡所以名勝義諦世俗諦指凡夫的常識境界如世間各式各樣的虛妄流變的事相凡夫所見的一切也是緣起法但認識不確沒有見到他的真相如帶了有色眼鏡看東西一樣所以說「無明隱覆名世俗」[A30]佛陀說法就是依人類共同認識的常識境指出他的根本錯誤引眾生進入聖者的境地所以這二諦古人稱之為凡聖二諦經上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A31]因為無明不見諸法無自性而執著他確實如此的有自性所以成為世俗諦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就見了法的真相是勝義諦所以說「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A32]這二者是佛陀說法的根本方式只能從這個根本上進一步的去離妄入真體悟諸法的真相不能躐等的擬議圓融

說二諦教顯勝義空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諦通達第一義諦因為「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A33]所以要說世俗諦說二諦而重心在勝義空因為「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A34]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眾生在生死中一切都沒有辦法病根就在妄執真實的自性若是打破自性的妄執體達無自性空那一切就都獲得解決了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為崇高的理想作為前進的目標可以意解他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在自性見毫釐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

世俗諦是凡夫所認識的一切凡夫所認識的顛倒虛妄本不成其為諦因凡夫的心境上有這真實相現起執為實有所以隨順世間也就說為真實雖覺得這一切是真實的其實很不可靠所以佛陀給我們指出認識中的虛妄顯示聖者自覺的真實使凡夫發心進求諸法的真性這需要破除虛妄不實開顯一切法的無自性空一般人覺得是真實自性有的現在說不是真實的從觀察到悟解這不真實的自性無才能窺見一切法的真相這很重要離生死虛妄入解脫真實都從此下手

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體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者們製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前者是俱生的後者是分別而生的

直覺所覺的不由思惟分別得來的自性有使我們不能直覺(現量)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有的這不是眾緣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覺他是獨存的個體的像我們直覺到的人總是個體的不理解他是因緣和合的有四肢百骸的所以自性有的「自成」必然伴有獨存的感覺由獨存的一產生了敵對的二(多)覺得這個與那個是一個個的對立著獨立的一也好敵對的二也好都是同一的錯誤在哲學上一元論呀二元論呀多元論呀都是淵源於獨存的錯覺他們根本的要求是一發現了一的不通又去講二講多等到發現了二與種種有著不可離的關係再掉轉頭去講一任他怎樣的說一說多只要有自性見的根本錯誤在結果都是此路不通

自成的獨存的自性有直覺上不能了解他是生滅變化的總覺得是「常爾」的像一個人從少到老在思惟分別中雖能覺得他長有著很大的變化在自性見的籠罩下就是思惟分別也常會覺得他的長只是外面的變化內在還是那個從前看見的他思惟還不能徹底的見到變化何況是直覺事實上一切法無時不在變化的佛陀說諸行無常就是在一剎那(最短的時間)中也是生滅演變的因我們的直覺上不能發現諸法的變化性所以覺得他是常世間學者多喜歡談常病根就在此另一分學者在意識的聯想中感到無常但因常爾的自性見作怪不能理解無常的真義不是外動而內靜就前後失卻聯繫成為斷滅斷是常的另一姿態不是根本上有什麼不同如二與一一樣

總上面所說的自性有三義自有就是自體真實是這樣的這違反了因緣和合生的正見獨一不見相互的依存性以為是個體的對立的常住不見前後的演變以為是常的否則是斷的自性三義依本論〈觀有無品〉初二頌建立由有即一而三三而即一的根本錯誤使我們生起種種的執著世間的宗教哲學等理論不承認一切空終究是免不了自性見的錯誤佛說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是無自性的就是掃除這個根本錯誤的妙方便無自性的緣起如幻如化才能成立無常而非斷滅的無獨立自體的存在而不是機械式的種種對立的非有不生而能隨緣幻有幻生的本論開端說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A35]就是發明此意所空的也就是空卻這個自性假使我們承認這自性見是正確的不特在理論上不能說明一切事理並且因這根本無明的執著成為流轉生死的根本不能解脫這自性見人類是具有的就是下等動物如豬牠們的直覺上也還是有這錯誤顛倒的不過不能用名相來表示罷了這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就叫法我見在一一有情上轉就叫人我見破除這自性見就是法空與我空佛說二諦使我們通達勝義空這是佛陀說法的本懷

緣起是佛法的特色照樣的空也是佛法的特色但因為學者認識的淺深就有三種不同分破空天台家叫做析法空就是在事事物物的觀察上利用分析的方法理解他假合的無體空如一本書一張張的分析起來就顯出它的沒有真實自體這分破空能通達真相解脫生死嗎不能這不是龍樹學所要發揮的世間與小乘學者都會談到這樣的空這空是不徹底的觀察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質點他們就必然要執著為實有的以為一切是依這實有而合成的所以雖然說空結果還是不空這不空的實際上就是非緣起的像有部說一切法有色法是一微一微的心法是一剎那一剎那的這都是分析空所得到的結果觀空這可以名為唯識空就是在感情的苦樂好惡上一切法常是隨觀念而轉的如果是修習瑜伽的像十一切處不淨觀等都能達到境隨心變的體驗火是紅的熱的在瑜伽行者可以不是紅的熱的境隨心轉所以境空小乘經部的境不成實大乘唯識的有心無境都是從這觀空的證驗而演化成的這雖比分破空深刻些但還是不徹底因為最後還是不空境隨心轉境固然是空的心卻不空龍樹學為了適應一般根淺的眾生有時也用上面二種空不過這是不能悟到空理不能得解脫的本性空就是觀察這一切法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既不是境空也不是境不空而觀想為空一切法從因緣生緣生的只是和合的幻相從真實的自性去觀察是沒有絲毫實體的沒有自成常住獨立的自性叫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壞因果是說一切都是假名從緣生無自性下手可直接擊破根本自性見存在的是緣起的緣起是性空的到達了徹底的一切空不會拖泥帶水的轉出一個不空來自性出於無始來熏習的妄現而由不正確的認識加以執著緣起法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根本是一種顛倒所以把他破除了只是顯出他的本相並沒有毀壞因果學教者從種種方法了解此自性不可得修觀者直觀此自性不可得消除了錯誤的根本自性見即可悟到諸法的無自性空進入聖者的境地這是性空觀是佛陀說空的真意

解勝義空見中道義佛陀談空目的在引我們窺見緣起的真相我們因有自性見的存在不能徹見緣起永遠在生死戲論中打轉要認識緣起必先知道空空卻自性才見到無自性的緣起緣起是本來空寂的唯有在畢竟空中才能徹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不過通達性空有兩種人鈍根就是學大乘的在他證空的境地上與二乘的唯入但空一樣他知道因緣生法是畢竟空無自性的在聽聞思惟修習觀察性空時是不離緣起而觀性空的他雖知緣起法是因緣有假名有但因側重性空到悟證時見到緣起法的寂滅性緣起相暫不現前但空者所證的性空是徹底的究竟的利根他的智慧深利在聞思抉擇時觀緣起無性空到現證時既通達無自性空的寂滅也不偏在空上所以說「不可得空」雖不觀緣起但也同時能在空中現見一切法的幻相宛然這就是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的中道妙悟但證空性者他起初不能空有並觀般若證空緣起相就不現等到方便智能了達緣起的如幻又不能正見空寂依這一般的根性所以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A36]「慧眼於一切都無所見」也是依此而說的這初證性空無生的菩薩有諸佛勸請才從大悲本願的善根中從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嚴土熟生那智慧明利的菩薩證得不可得空能空有並觀現空無礙依這特殊的聖者所以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要方便成就才證入空性經中說二乘聖者沈空滯寂或菩薩但證性空這不能作為性空不了或者真性不空的根據因為就是到了菩薩的空有無礙見到即空的假名即假的空寂仍然是空不是不空這與真常論者的思想不同中國的三論宗天台宗都把現空交融的無礙與真常論者空而實不空妙有的思想合流根本的差異點在性空者以為空是徹底究竟的有是緣起假名的真常者以為空是不徹底的有是非緣起而真實的雖有這兩種根性結果還是一致的在行證上雖然或見一切法空或見即空即假的中道但下手的方法也是一致的深觀自我的緣生無自性悟入我我所一切法空從這性空一門進去或者見空或者達到空有無礙龍樹說「以無所得故得無所礙」所以無論鈍利一空到底從空入中道達性空唯名的緣起究竟相這樣先以一切法空的方法擊破凡夫的根本自性見通達緣起性空轉入無礙妙境不能立即從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起修本論名為中觀而重心在開示一切法空的觀門明一切法「不生不滅」等自性不可得這不是不談圓中不深妙卻是扼要是深刻正確那直從空有無礙出發的迷悟的抉擇既難以顯明根本自性見也就難以擊破中國學佛者有兩句話——「只怕不成佛不怕不會說法」我現在可以這樣說「只怕不破自性不怕不圓融」初心學佛者請打破凡聖一關再說

二 大小並暢

佛世所教化的是聲聞弟子而佛自己卻是修菩薩行而成佛的有佛與聲聞兩類這是大小乘各派所共認的本論的思想佛與聲聞所解脫的生死是同一的繫縛生死的根本也是同一的流轉生死是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的十二緣起現在說緣起性空就是突破緣起的鉤鎖而獲得解脫這不但聲聞如此佛也還是從這緣起中解脫過來所以說生死與解脫三乘是共的生死根本三乘也是共的誰不擊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見誰就不能得到解脫破自性見需要般若空所以《般若經》說「欲得聲聞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欲得緣覺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A37]這可見不特生死根本與所解脫的生死是共的就是所修的觀慧也同是般若實相慧這三乘共的思想與根本佛教的思想契合如說「三乘共坐解脫床」[A38]即是一例不過其中也有小小的差別就是聲聞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雖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義畢竟是一龍樹曾舉一個譬喻說稻草所燒的火與樹木所燒的火從他的所燒說雖是兩個而火的熱性卻是一樣不能說他有何差別所以解脫生死必須通達空性上面說過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而認為有獨存的自我這是法我見若在一一有情上轉而認為有獨存的自我這是人我見我見雖然有二實際只是自性作怪我們若欲通達我空法空唯一的是從擊破自性見一門深入所以說三乘同一解脫門本論的〈觀法品〉明白的指示得無我我所智慧洞達性空即得解脫大小乘的學者都以性空為解脫門不同其他的大乘學派說

在通達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的不同小乘聖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在這點上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一是專求己利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至於在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A39]而質的方面可說毫無差別本論重在抉擇諸法真理少說行果所以本論是三乘共同的不過側重聲聞的《阿含經》不大多說空多說緣起的無常無我涅槃本論依《般若經》等側重法空也就是以《阿含經》的真義評判一般有所得聲聞學者的見解使緣起性空的為三乘共同所由的真義為一般聲聞所接受也就引導他們進入菩薩道了這點我們不能不知聲聞學者初發心時以無常為入道的方便門見世間的無常生滅痛苦逼迫急切的厭離生死欣求涅槃所以放下一切少事少業集中全力去修習正行菩薩就不能如此假使厭離心太深容易落在二乘中因此悲心迫切的菩薩從性空的見地觀察世間的一切雖明晰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但也能了知他如幻這才能不為五欲所轉於如幻中利益眾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證入涅槃阿含重心在聲聞法般若重心在菩薩道本論是三乘共法特明空義也就隱然以大乘為中心的見理斷惑二乘是共的要說不同只是一是圓滿了的一是沒有圓滿的一是可以二諦並觀一是不能二諦並觀一是煩惱習氣都盡一是習氣尚未清除

三 立破善巧

凡是一種學說對他宗都要加以批判對自己的體系都要加以建立佛教中不論是大乘小乘都要說明世間的生死流轉出世的涅槃還滅而且是貫徹了的怎樣說流轉反其道而行之就是還滅決不能另起爐灶不過破立每每帶有主觀性誰都說自己可以破他可以立自在別人卻未必就承認你所以你用什麼理由破他你必須不受同樣理由的反駁才算能破他立自龍樹學遍破了一切目的實在是建立自己流轉還滅這是佛學者必須建立的現在從緣起無自性的見地觀察一切對不能正確的地方就用他自己所承認的理論顯示他本身的矛盾困難像印度學者具有權威的勝論數論派他們都從實在的見地各側重一面主張因果一與因果異因中有果與因中無果在理論的觀察上每每自己撞住而不通他們的基本困難就在執有實在所以佛說緣起是空無我的緣起才能建立一切龍樹說如有毫釐許而不空的自體在理論的說明上必定要發生常無的種種執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A40]這是說一切法必須在空中纔能建立起來纔能立論正確不執一邊不受外人的評破處處暢達無滯這是本論立義特色之一難破不是一難就算了事的你難別人別人也可以反問你你自己怎樣說的他人也可以照樣的問你這情形在大小乘各派中都非常明白比如唯識學者破外色沒有實在極微就說你所執的實在極微有六方分呢還是沒有若有六方分那就是可分怎麼可以說是極微呢若沒有六方分方分既沒有怎麼還說是極微色他破了外色的極微就建立只有剎那剎那的內心變現但我們也可用同樣的方法問問他的內心你的一念心有沒有前後的分呢若說有分那就不是剎那若說沒有分那麼這無分的剎那心生滅同時呢還是異時若是同時這是矛盾不通若是異時先生而後滅豈不是有分非剎那嗎這樣的反復徵詰照樣的可以破他的內心有又如犢子部在五蘊上建立不可說我難問他的時候就說這是假有的呢還是實有若是實有應離五蘊而有別體如果是假有那怎可說五蘊上有不即五蘊的不可說我呢又如唯識宗破經部的種類也是利用這假有實有的雙關法但他自己卻說種子是非假非實的又可說世俗有又可說勝義(真實)有這雖破了對方但仍不能建立自己所以這種破立是不善巧的龍樹立足在一切法空一切法是假名緣起的這才能善巧的破立一切若一切法是實在的常爾的獨存的那甲乙兩者發生關係時你說他是一還是異異呢彼此獨立沒有關係可談一呢就不應分為甲乙若說亦一亦異或者非一非異那又是自語相違所以唯有承認一切法無自相是緣起的假名彼此沒有獨立不變的固定性因緣和合生彼此有相互依存性也有統一性但彼此各有他的不同形態不妨有他的特性差別性這樣從無自性的非一非異中建立起假名相對的一異難他立自都要在一切法空中完成所以說離空說法一切都是過失依空說法一切都是善巧這實在是本論的特色

有人說龍樹學為了破外小的實有計執所以偏說一切皆空這是不盡然的龍樹學特闡法空這是開發緣起的深奧像《般若經》說「深奧處者空是其義[A41]這也是抉發緣起法的最普遍正確的法則完成有與空的無礙相成這需要批判掃蕩一切錯誤才能開顯當小乘隆盛外道跋扈的時期多拿他們作為觀察的對象這是當然的眾生有自性見的存在本來主要的是破那個根本自性見但一分世智凡夫卻要把那個自性見看為萬有的本體作他思想的辯護者這些世間妄智在佛法外就是外道(宗教哲學等)在佛法內就是一分小乘學者(不合佛意者)還有大乘的方廣道人這自然要破斥了的所以我們要審思自己的見地是否正確是否在自性見中過生活不要把《中論》看為專破外道小乘的古人說三論遍破外小就是「遍呵自心」[A42]這是何等的正確《中論》的觀門是觀破自性的方法知道了這破斥的方法凡是執著實有的也什麼都可破不要死守章句只曉得這頌是破這派那頌是破那派不曉得檢點自心不知道隨機活用

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為空即一切空無所有知道了空無所有便以為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麼都圓融貫攝了這樣學空真是糟極了譬如這裡一把刀觀察他的真實自性說沒有刀俗諦所知的假名刀還是有的若這裡根本沒有一把刀當然說無刀如反過來也說有刀豈不是錯誤之極可說毫不知立破一切法空是破真實的自性是不壞世俗假名的緣起假名與第二頭第三手不同所以世俗諦中雖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無也還是有分別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無分的極微色剎那心等都是妄執如以為有緣起假名必會弄成邪正不分善惡不分大略的說我們明淨六根所認識的一切在一般世間常識中(科學的真實也屬於此)確有此體質相用的須承認他的存在如果否認他這就與世間相違了這裡面自然也有錯誤而我們習見以為正確的或隱微而還沒有被我們發現的這需要世間智的推究發明菩薩如果證悟一切法空正見緣起的存在那更有許多不是一般常識所知的呢

龍樹學的立破善巧歸納起來有兩點世出世法在一個根本定義上建立就是世間的生死是性空緣起出世的生死解脫也是性空緣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墮入世間法所以世間的一花一草出世間的菩薩行果都是性空緣起這就達到世出世法的一貫聲聞法與菩薩法同在解脫生死的根本自性見上建立就是聲聞人在性空緣起上獲得解脫菩薩人同樣在性空緣起中得解脫所不同的菩薩的大悲願行勝過了聲聞這就達到了聲聞法與菩薩法的一貫龍樹深入佛法的緣起在立破上可說善巧到了頂點

四 中論在中國

龍樹中觀學在佛教中無論是從印度西藏中國講都曾引起很大的影響現在單就中國來說中國自羅什三藏在長安逍遙園翻譯出來中國佛學者才真正的見到大乘佛法過去雖也有人談空但都不理解空的真義什公門下有幾個傑出人才僧肇法師是最有成就的羅什三藏曾稱讚他「秦人解空第一」[A43]他與什公的關係也比較密切在什公未入關以前他就到姑臧去親近什公又隨侍什公來長安親近了十有餘年他著有《肇論》《維摩經註》思想很切近龍樹學的正義有一部《寶藏論》也傳說是僧肇作的其實是唐代禪和子的胡謅託古其次曇影僧叡二法師思想也都相當正確所以什公說「傳我業者寄在道融曇影僧叡乎[A44]那親近什公不久號稱什門四哲之一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道生法師他是南京竺法汰的弟子非常聰明但他到長安不久就走了對什公的性空學沒有什麼深入也並不滿意他回到南京並未弘揚什公的大乘學卻融貫儒釋糅合真常他著名的《七珍論》像《佛性論》《頓悟論》與什公學都不吻合什公西逝兩三年關中大亂護持佛教的姚興也死了什公的龍樹學沒有得到健全的發揚特別是肇師青年早死(素患勞疾)是什公所傳大乘學的大損失把什公所譯的經論傳到南方來的像慧觀慧嚴他們積極從事經論的翻譯所弘的教法也傾向覺賢的華嚴曇無讖的涅槃真常的經論緊接著大量的譯出來如《[A45]涅槃經》[A46]金光明經》[A47]菩薩善戒經》[A48]楞伽經》等經所以中國的性空學起初是沒有大發展的這主要的中國人的思想與印度有一重隔礙認為一切菩薩的論典一切大小的經典都是一貫的所以雖讚揚什公的譯典和性空但喜歡把各種思想融於一爐這樣性空大乘與真常大乘早就種下了合流的趨勢

稍後什公門下的思想從北方傳來江南的有三大系第一系是成實大乘師他們以為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偏空關於事相太缺乏了而什譯的《成實論》不特明人法二空與性空相同還大談事相他們把《成實論》看為三乘共同而且是與大乘空理平等的所以用《成實論》空有的見解去講《[A49]法華經》[A50]涅槃經》等大乘經成為綜合的學派——成論大乘當南朝齊梁時代成實大乘盛到了頂點這一系像彭城僧嵩壽春僧導們都是什公的及門弟子從長安東下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壽春(今安徽壽縣)再向南到揚都(現在的首都)再沿長江上下第二系是三論大乘這與成實大乘師有相當的關係這一系的前驅者像宋北多寶寺的道亮(廣州大亮)他是從關河來的他弘揚「二諦是教」的思想是三論學初弘的要義之一他的弟子[A51]智林是高昌人他自己說年輕的時候曾在關中學過肇公假名空的思想師資二人在三論的勃興上有著很大功績的齊末遼東(東北人)僧朗法師來南方在棲霞山大破成實大乘師特別弘揚三論華嚴確立復興了什門的三論宗但僧朗的傳承不明到了陳隋時代達到全盛他們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抉擇空有的基本論在這個根本思想上去溝通一切經論隋唐之間的嘉祥大師集三論之大成他的思想雖也採取成實大乘的許多精確的思想但加以極力的破斥他受北方地論宗南方攝論宗的影響不小他不但融合了真常的經典還以為龍樹無著是一貫的所以三論宗依舊是綜合學派研究三論的學者先要認識清楚學三論還是學三論宗如果學三論那三論宗的思想只可作參考因為他的思想是融合了真常的若學三論宗這就不單是三部論其他如《[A52]淨名經》[A53]法華經》[A54]勝鬘經》[A55]涅槃經》等大乘經都是三論宗的要典判教修行斷惑位次佛性這些問題也都要理會明白如以為三論就是三論宗這是非常錯誤的第三系是陳代來南方的天台大乘南嶽慧思天台智者他們是從現在的平漢路南下的先到南嶽後到揚都再後到浙江天台天台宗也還是龍樹學之一思大師對《[A56]般若經》[A57]法華經》二經並重智者大師比較上特重《[A58]法華經》[A59]涅槃經》所以他判二經為最高最究竟這樣天台學者比較三論宗受真常的思想要格外濃厚北方的禪宗地論的思想而外又吸收了南方的成論三論攝論各派才組織他宏偉的體系因此天台宗是更綜合的學派智者大師對龍樹的《大智度論》有特深的研究對於南北的學派批判又貫攝能直接依據大小乘經把當時的學派思想作有系統而嚴密的組織他的精髓在止觀天台比三論確要充實些不過三論宗有許多思想卻比天台要接近龍樹學成實大乘與龍樹學相差太遠但與中國的佛教卻關涉很深三論天台都應該研究參考

三論學者談二諦皆空有三種方言主要的意思世俗中空自性執勝義中空假有執有人執假有是有體假有的執無體假但他們都以為假法不能沒有所以又執有實在的假體或假用為破假執故說勝義空假這是二諦盡破一切的情執世俗空空自性的生滅不可得勝義中空不是空卻如幻的假有因果假有怎麼可破上面說空假其實是假執所以勝義中空的真義是即幻有而空寂顯示假名諸法的寂滅性此二諦是在世俗的緣起幻有上離去自性的妄計(世俗中空)顯示勝義的寂滅性(勝義中空)世俗所說的空與勝義所說的空雖好像世俗中破自性執勝義中即假有而空寂其實是一個意義不是對立的從性空上說在緣起上離去情執(世俗)性空的真相就顯現出來(勝義)如暗去與明來並非二事所以說「以破為顯」從幻有說空卻自性才是緣起假名(世俗)緣起空寂其實空中不礙一切(勝義)這三種說明不過是一種方式而已懂得的人只一句「緣有性空」就是一句「緣起」也就夠了三論宗的空有是無礙的目的在說明緣起即空即假即中但說明上是側重於離一切執著顯示畢竟清淨的天台學者談緣起性空重視空假無礙的中道他說中諦「統一切法」[A60]立足在空有無礙寂然宛然的全體性離一切執是空宛然而有是假統合這空假二者是中這三者是舉一即三三而常一的中國人歡喜圓融總覺得天台的思想圓融理論圓融三論有所不及其實三論學者重《中論》只談二諦比較上要接近龍樹學天台的離妄顯真近三論統合一切之空有無礙是更與真常雜糅的

五 中論之組織

我們若知一論的組織於全論的內容也就得到一個要略的概念但是科判《中論》是很難的古德每一品品的獨立不能前後連貫起來本論的中心在說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不像凡夫外道有所得小乘學者的所見在一一法上顯示他的無自性空空性遍一切一味相通達此空即通達一切所以論文幾乎是每品都涉及一切的但不能說完全沒有次第不從破的方式看看他所破的對象是什麼就可看出本論是全體佛法而以性空掃除一切執著

本論以《阿含經》為對象阿含是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說緣起」緣起是「空諸行」正見性空的緣起才能正見佛陀的聖教本論從性空緣起的見地建立佛教的一切有人以為龍樹專說一切法空這是錯誤極了龍樹的意見佛法——世出世法不要說凡夫外道就是大部分的小乘學者也不知道像他們那樣說是錯的要理解一切法空才能正確的理解佛法的一切這可以說開發阿含的深義就是用性空無所得的智光顯示了真的佛教真佛教自然是真的聲聞乘也就是真的菩薩乘所以古人說三論是無所得小無所得大概略的說《阿含經》廣說緣起有從緣起有而略示本性空寂小乘阿毘曇不免離去本性空而說一切有大乘經從一一緣起有上開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論從法法性空的正見中廣觀緣起法是大乘論而所觀所破是《[A61]阿含經》所開示的緣起有與小乘論師們的妄執也是大乘學者的開顯《[A62]阿含經》深義

二十七品最初的兩頌是作者敬禮釋尊顯示佛說甚深緣起的大法能離一切戲論顛倒而得諸法的寂滅性最後有一頌是作者結讚世尊讚佛慈悲說此微妙深法令有情離一切見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大科分判三論宗依青目《釋論》前二十五品「破大乘迷失明大乘觀行」[A63]後二品「破小乘迷執辨小乘觀行」[A64]天台學者說本論以緣起為宗第二十六品正是說的緣起為什麼一定判為小乘所以通而言之全論二十七品同明佛法別而論之這可說前二十五品是明菩薩法第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明緣覺法後一品明聲聞法現在判《中論》不分大乘小乘因為性空義是三乘所共的初二品總觀八不的緣起法後面的諸品別觀八不的緣起總觀中第一〈觀因緣品〉重在觀集無生生死流轉因果相生是生生不已的緣起現在總觀一切法無生第二〈觀去來品〉重在觀滅不去涅槃還滅好像是從生死去入涅槃的現在總觀法法自性空沒有一法從三界去向涅槃後二十五品別觀四諦觀苦是性空觀集是性空等觀世間(苦)有三品(一)〈觀六情品〉(二)〈觀五陰品〉(三)〈觀六種品〉這是世間苦果有情生起苦果就是得此三者本論所說的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次第不完全相同卻是《[A65]雜阿含經》的本義六處五蘊六界和合名為有情這像《[A66]舍利弗阿毘曇論》《法蘊足論》都是處在蘊前的這是有情的苦體觀世間苦的自性空所以有此三品觀世間集有十二品(從〈觀染染者品〉到〈觀業品〉)這又可分三類初五品明惑業所生說三毒三相(有為相)作業受報的人法皆空次兩品明生死流轉從因果的相續生起中觀察他的無三際非四作次有五品明行事空寂說了世間集就要進而談世間滅但世間集是否能滅呢顯示世間集的無自性空諸行無常無實在性這才可以解脫解脫也自然是假名非實的觀世間滅有八品初〈觀法品〉明現觀觀一切法相無我我所離欲而悟入法性次觀時等三品明三乘的向得要經過幾多「時」間從「因」而「果」「成不成」就其實時劫因果成壞都是無自性的後四品講斷證斷證者是如來所破的顛倒所悟的諦理所證的涅槃是所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觀世間滅道有兩品就是觀諸法的緣起離一切的邪見這是本論的大科分判茲列表如下

       ┌標宗(最初二頌)┐       │  ┌總觀┬觀集無生┴觀因緣品       │  │  └觀滅不去觀去來品       │  │      ┌觀六情品       │  │  ┌觀世間┼觀五陰品       │  │  │   └觀六種品       │  │  │         ┌染則生┬觀染染者品       │  │  │    ┌惑業所生┤   └觀三相品       │顯義┤  │    │    │   ┌觀作作者品       │  │  │    │    └作則受┼觀本住品       │  │  │    │        └觀燃可燃品       │  │  │觀世間集┤生死流轉┬無三際觀本際品       │  │  │    │    └非四作觀苦品       │  │  │    │    ┌諸行觀行品   全論組織┤  │  │    │    │觸合觀合品       │  │  │    └行事空寂┤有無觀有無品       │  └別觀┤         │縛脫觀縛解品       │     │         └行業觀業品       │     │    ┌現觀觀法品       │     │    │  ┌觀時品       │     │觀世間滅┤向得┼觀因果品       │     │    │  └觀成壞品       │     │    │    ┌人觀如來品       │     │    └斷證──┤ ┌觀顛倒品       │     │         └法┼觀四諦品       │     │           └觀涅槃品       │     └觀世間滅道┬正觀緣起觀十二因緣品       │           └遠離邪見┬觀邪見品       └結讚(最後一頌)


校注

[A1] 民國三一年講
[A2] 《大智度論》卷2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55, a26)
[A3] 華嚴經【CB】華嚴【印順】
[A4]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90, a17-18)
[A5] 《中論》卷1〈1 觀因緣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b16)
[A6] 《中論》卷1〈1 觀因緣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b17)
[A7] 《雜阿含經》卷2(CBETA, T02, no. 99, p. 12, c21-22)
[A8] 《雜阿含經》卷1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1]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2]滅則行滅乃至生苦滅」(CBETA, T02, no. 99, p. 67, a5-8)[1]惱苦=苦惱【宋】*【元】*【明】*[2]滅+(滅)【宋】【元】【明】
[A9] 《雜阿含經》卷13「『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CBETA, T02, no. 99, p. 92, c21-24)
[A10]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9〈25 見阿閦佛品〉「菩薩坐道場時如是觀十二因緣離於二邊是為菩薩不共之法」(CBETA, T08, no. 227, p. 578, c24-25)(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0〈67 無盡品〉「[11]是十二因緣是獨菩薩法能除諸邊顛倒坐道場時應如是觀當得一切種智須菩提若有菩薩摩訶薩以虛空不可盡法行般若波羅蜜觀十二因緣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8, no. 223, p. 364, b23-27)[11](如)+是【宋】【元】【明】【宮】
[A11] 《中論》卷4〈25 觀涅槃品〉(CBETA, T30, no. 1564, p. 36, a11)
[A12] 《雜阿含經》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4)
[A13]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2)
[A14] 《大般涅槃經》卷27〈11 師子吼菩薩品〉「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CBETA, T12, no. 374, p. 523, b16-20)
[A15]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5 佛母品〉(CBETA, T24, no. 1485, p. 1018, b21)
[A16] 《大般涅槃經》卷12〈19 聖行品〉「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CBETA, T12, no. 375, p. 682, c7-10)
[A17] 涅槃經【CB】涅槃【印順】
[A18] 勝鬘經【CB】勝鬘【印順】
[A19] 楞伽經【CB】楞伽【印順】
[A20] 華嚴經【CB】華嚴【印順】
[A21] 般若經【CB】般若【印順】
[A22] 諸法無行經【CB】無行【印順】
[A23] 思益梵天所問經【CB】思益【印順】
[A24] 持世經【CB】持世【印順】
[A25] 維摩詰經【CB】維摩【印順】
[A26] 法華經【CB】法華【印順】
[A27] 十住經【CB】十住【印順】
[A28]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16-17)
[A29] 《妙法蓮華經》卷5〈16 如來壽量品〉「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CBETA, T09, no. 262, p. 42, c13-15)
[A3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6「『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為諦能仁說名世俗諦所有假法唯世俗』由此無明愚癡令諸眾生不見諸法實性於無自性之諸法增益為有自性遂於見真實性障蔽為體是名世俗」(CBETA, B09, no. 44, p. 654, b16-19)
[A3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3〈10 相行品〉(CBETA, T08, no. 223, p. 238, c24-25)
[A32]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20-23)
[A33]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
[A34]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3)
[A35] 《中論》卷1〈1 觀因緣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5)
[A36] (1)《大智度論》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2)《大智度論》卷75〈58 夢中入三昧品〉「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CBETA, T25, no. 1509, p. 590, c13)[*7-16]世界=國土【聖】【石】*
[A3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1 初品〉「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當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欲學辟支佛地當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欲學菩薩地亦當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說修行」(CBETA, T08, no. 227, p. 537, b21-25)
[A38]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1「三乘同坐解脫床」(CBETA, T33, no. 1700, p. 126, b11-12)
[A39] 《大智度論》卷79〈66 囑累品〉「復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CBETA, T25, no. 1509, p. 618, c14-18)
[A40]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
[A4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7〈57 深奧品〉(CBETA, T08, no. 223, p. 344, a3-4)
[A42] 《中觀論疏》卷2〈1 因緣品〉(CBETA, T42, no. 1824, p. 31, c19)
[A43] 《淨名玄論》卷6(CBETA, T38, no. 1780, p. 892, a19-20)
[A44] 《淨名玄論》卷5「傳吾業者寄在道融曇影僧叡乎」(CBETA, T38, no. 1780, p. 883, a27)
[A45] 涅槃經【CB】涅槃【印順】
[A46] 金光明經【CB】金光明【印順】
[A47] 菩薩善戒經【CB】善戒【印順】
[A48] 楞伽經【CB】楞伽【印順】
[A49] 法華經【CB】法華【印順】
[A50] 涅槃經【CB】涅槃【印順】
[A51] 智林【CB】智琳【印順】
[A52] 淨名經【CB】淨名【印順】
[A53] 法華經【CB】法華【印順】
[A54] 勝鬘經【CB】勝鬘【印順】
[A55] 涅槃經【CB】涅槃【印順】
[A56] 般若經【CB】般若【印順】
[A57] 法華經【CB】法華【印順】
[A58] 法華經【CB】法華【印順】
[A59] 涅槃經【CB】涅槃【印順】
[A60]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1(CBETA, T46, no. 1915, p. 473, b14-15)
[A61] 阿含經【CB】阿含【印順】
[A62] 阿含經【CB】阿含【印順】
[A63] 《中觀論疏》卷1〈1 因緣品〉(CBETA, T42, no. 1824, p. 7, c25)
[A64] 《中觀論疏》卷1〈1 因緣品〉(CBETA, T42, no. 1824, p. 7, c26)
[A65] 雜阿含經【CB】雜阿含【印順】
[A66] 舍利弗阿毘曇論【CB】舍利弗毘曇【印順】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