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部僧授戒儀式卷下
正授本法尼大戒具十八法
初先陳乞戒法
(尼至寺中。先見知客師。通會眾引禮師。徃方丈請和尚登座。然後令尼和尚至座前向上立。九師後排一班。問訊。展大具。至誠頂禮三拜。問訊長跪。合掌)。
尼和尚白云。
我(某甲)等。奉和尚慈命差委。將諸沙彌尼先授本法。彼(某甲)等。自說清淨。無有難遮。年歲[A1]已滿。衣鉢具足。我等和合授本法竟。今詣座前。乞受大戒。惟願和尚慈悲㧞濟。下情無任。懇禱之至。
(一齊起立。頂禮三拜。起具問訊。左右分立。次尼引禮師亦向上排班。頂禮三拜。起具。問訊。傍立)。
比丘引禮師云。
諸本法尼等。一齊向上排班 問訊展大具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A2]已)問訊 長跪 合掌。
和尚云。
二部授具。律制森嚴。必集清淨僧伽。各滿十眾。緣成方許授受。少有乖違。便名非法。然師長雖具。尤恐汝等身有難遮。又受不得。既然身器清淨。[A3]已受本法。則大戒堪容。俟候登壇。
引禮呼云。
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A4]已)起具 問訊 分班。
(尼引禮仍向上一拜。尼十師亦向上一拜。然後各回。以俟受戒)。
二敷設壇儀法
(引禮師先令人洒掃戒壇。周圍懸掛瓔珞幢幡。壇上正中設和尚座。座傍安一香几。中輔設羯磨座。兩傍設教授尊證座。壇下正中設香案。供列香花。近壇左右。各敷高臺。與壇二級相等。尼和尚。座面南。餘向壇。又於法堂正中設和尚座。左五。右四。設九師座。八字分開。引禮師請問和尚作法時節以便鳴椎集眾)。
三鳴椎集眾法
(時至。引禮師令鳴鐘三下。戒壇燃燭。本法尼各各披搭三衣。聽鉢執具。其尼引禮師領彼魚貫而出。行至法堂。各歸班立。內外大僧盡齊集[A5]已)。
引禮師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作禮大僧三拜 撩衣 護鉢(拜[A6]已)起具 問訊 分班。
(尼引禮師二位出班。居中向上同四新戒一問訊。領彼請尼十師至法堂。十師先向大僧一拜。左右班列)。
比丘引禮師云。
一齊向上排班 作禮本部諸師三拜 撩衣 護鉢(師答云一拜)起具 問訊 分班。
(尼十師分開邊立。二比丘引禮師出班。居中向上。同新戒四人一問訊。轉身去請七師至法堂。新戒歸班。引禮復位。七師分開)。
引禮師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作禮諸師三拜 撩衣 護鉢(師答云。一拜)起具 問訊 分班。
(又二引禮出班。向上問訊。引四新戒徃兩寮分請二師。同至法堂。新戒歸班。引禮復位。九師相會同一拜[A7]已左右序立)。
引禮師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作禮二師三拜 撩衣 護鉢(羯磨師云。一拜)起具 問訊 分班。
(二引禮雙鳴引磬。同新戒六人。徃方丈請和尚。二押班隨後。至方丈[A8]已。引禮師知會侍司。請和尚出)。
引禮師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尚云)一拜 起具 問訊 分班(引禮云)末後先行。
(領班引禮云。隨我走。師轉身領新戒前行。引磬在和尚前。將至法堂九師對面而立。新戒歸班。引禮復位。和尚到[A9]已九師向上展具三拜。尚云不展具。一拜。尚云各序坐。其尼部十師向上排班。問訊展具。一齊頂禮三拜。九師立起。尚云不展具。一拜問訊。歸位)。
四正明請師法
(如律所明。本法尼止請羯磨師。餘無請法。然開道戒體。傳宣聖教。必由和尚指示律儀。務須教授。羯磨成壞。重在七師。今以理推之。故須伸請)。
引禮師云。
諸本法尼等。一齊向上排班 問訊展大具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撩衣護鉢(拜[A10]已)問訊 長跪 合掌。
引禮師合掌白云。
夫明鏡當臺。遇形則鑑。洪鐘在架。有扣則鳴。圓成三聚。須假於三師。舉撿七非。全憑於七證。今。在此大僧之中。為汝等恭請十師。登壇受具。諸本法尼一齊擡頭認師。各各記取得戒和尚。及現前諸師。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禮云。
第二位(某甲)律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
左班引禮云。
第三位(某甲)律師。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
右班引禮云。
第四位(某甲)律師。為汝等作尊證阿闍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禮亦如是宣名示相。令諸求戒者。一一記識分明。如是宣[A11]已。左班引禮呼云)。
一齊起立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 長跪 合掌。
左班引禮師云。
諸本法尼。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12]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本法尼(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具足戒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具足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如是至誠三請三叩首)。
和尚云。
諸本法尼。汝既慇懃伸請。可爾。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汝等受戒之後。人人要清淨守持。不可毀犯。(答)頂戴受持。
引禮呼云。
一齊起立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13]已)問訊 長跪 合掌。
右班引禮云。
諸本法尼。今為汝等恭請現前諸師。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14]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本法尼(某甲)等。今請大德。為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請三叩首)。
羯磨師云。
諸本法尼。汝既慇懃伸請。我現前諸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可爾。汝等受戒之後。人人清淨莫放逸(答)依教奉行。
引禮師云。
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15]已)起具 問訊 分班。
和尚云。
大眾念佛登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號方舉。法鼓大擂。二引禮雙鳴引磬。領站班大僧前行。又二引禮雙鳴引磬。引新戒序前而行。新戒走完。尼十師未後前行。接上而去。然後一執香者在七師前行。一執香者。在教授師前行。二引禮雙鳴引磬。及一執香者。俱在和尚前行。侍者隨後。大僧及新戒至戒壇。左右班立。引禮復位。尼十師在堦前對面而立。三執香者又次之。和尚近香案前。佛號鼓聲。一齊停止)。
五祝延聖壽法
維那舉讚(大眾同和)。
寶鼎熱名香。普徧十方。虔誠奉獻法中王。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和尚拈香三拜一問訊。念第二聲香雲蓋九師在和尚後一班展大具。脫革屣。尼十師又次一班。亦展大具。念第三聲菩薩完。鐘魚隨煞一陣)。
六讚禮三寶法
七陞壇白眾法
(讚禮三寶畢。維那舉大悲呪。大眾齊聲朗誦。第十師從東南轉身向西繞壇。次九師八師乃至第一師走完。尼十師移至近檻。對面班立但合掌持呪。不必隨繞。壇內十師繞三匝半。二遍呪完。脫屣陞中級。繞一匝半。至東南角上壇。第十師在左班尾立。面向第一師來處。第九師至右班尾立。第八師在左班面向和尚來處立。第七師至右班立。第六師至左班立。乃至第一師上壇面南而立。三遍呪完。鐘魚隨煞一陣。其九師向上排班。前五後四。尼和尚近香案前立。餘尼九師後立排班。向尚合掌同念)。
壇上第一師舉云。
(諸師和合舉偈三禮竟。鐘魚長煞一陣。十師各序坐。尼十師上臺亦各序坐)。
和尚撫尺云。
法音罕遇。戒德難思。能超凡鄙穢流。可入聖賢寶位。為師為匠。誠易誠難。爐韛弘開。人根須鍊。受持禁戒。衣鉢應嚴。如無衣鉢。莫容缺借。前言重難。後列輕遮。問若不解不知。勤勞徒設。信其實語實答。陶誘得方。令發上品真誠。要期塵境。圖使十方善法。灌注身心。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謹白臨壇大眾。同心共秉。慎勿異緣(撫尺一下)。
引禮云。
諸本法尼等。人各照位依次排班。
(左右為首本法尼。從上而下餘者雁行相隨。至壇前面。分班順次立定)。
引禮云。
上香。
(執香三人齊眉一舉。轉身向上並立。又一舉。具儀並進。第一位走中門。餘二人走兩頰門。並至香案前。又一舉。右手提衣跪下。二引禮站在案前。為首執香者自插爐中。餘二人作插香勢。二引禮接彼香插爐中云)。
起立 問訊 復位。
引禮云。
一齊向上排班 問訊。展大具。(尚云)免展具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二部師合掌受禮)撩衣 護鉢(拜[A16]已)問訊 長跪 合掌。
七請慈加護法
和尚撫尺云。
諸本法尼。今者集僧登壇。依律傳戒。理當通啟三寶。乞求加被。各稱法名。(稱[A17]已)作觀運心。隨我通請。
引禮云。
一齊起立。
(十師起座。壇主舉香碟齊眉作梵。九師同請。一侍者合掌與羯磨師對面立。一侍者立壇前第二級。二引禮立香案內。俱合掌同請。尼十師亦然)。
香煙迎。香煙請。本法尼(某甲)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虗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
(和尚拈香一瓣。傳於侍者。侍者接香傳至第二級侍者。第二級侍者傳於引禮。引禮接香拈在爐中。求具本法尼。隨其所請。一拜起立。須知能所空寂。感應道交)。
香烟迎。香烟請。本法尼(某甲)等。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
(儀式如前)。
香烟迎。香烟請。本法尼(某甲)等。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弘傳戒法。三昧光公大和尚。中興止作。見月體公老和尚(此下復續八座上師之得戒本師和尚諱)。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如前)。
香煙迎。香煙請。本法尼(某甲)等。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1]上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各乘本誓。監壇護戒。
(如是伸請[A18]已畢十師就座而坐。侍者下壇。引禮復位。新戒拜[A19]已)。
引禮云。
問訊 長跪(雙手牽衣)合掌。
和尚撫尺云。
通啟三寶[A20]已竟。諸引禮大德。將彼等安見不聞處立。
引禮云。
一拜起具 問訊 分班(二引禮對立班前。作如是言)。
諸本法尼。汝等隨我音聲。一齊念佛出壇。
(向上一問訊。雙鳴引磬齊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是次第引本法尼至屏教所。引禮仍回僧中。如律所明。戒壇乃是非師不與之地。惟是十師同秉惟受比丘尼大戒。不遮眾人。但是受具足戒者。俱聽隨喜)。
十僧集問和法
壇主云。
僧集否。(第十師答)僧[A21]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無有未受具戒者 (謂本法尼[A22]已受具故)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受比丘尼大戒羯磨。
(集僧[A23]已竟。其引禮師至屏教所。引三人近戒壇。令本法尼止立。瞻觀壇上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引禮居中向上一問訊。合掌。如是白云)。
十一白召乞戒法
大德僧聽。彼本法尼(某甲)等。今從大僧。乞受大戒(一問訊)。
壇主云。
喚將來(引禮轉身招手召云)。
諸本法尼。汝等來。(諸尼聞召。具儀前行入壇。師移步至香案側立。語云)汝等一齊近香案前。(到[A24]已)問訊 長跪 居中者拈香一瓣。供養壇上諸師。(拈香[A25]已)一拜而起。再問訊 隨我送汝登壇乞戒。
(引禮先行。三人次第隨去至壇後脫履。尼教授師引彼登壇。三人上壇齊立。尼教授師。側立於傍。呼云)。
問訊展大具。(展[A26]已云)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27]已)問訊 長跪(雙手牽衣跪下)合掌。
(尼教授師合掌。作如是言)。
善女人等。懇切至誠。仰憑清眾。求哀乞戒。乞戒之語。汝當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28]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僧聽。我本法尼(某甲)。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我本法尼(某甲)。今從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願僧㧞濟我。慈愍故(三說[A29]已云)頂禮一拜 擡起頭來。
(作持云。尼教授師教乞戒[A30]已。當下壇復座)。
十二單白問難法
(羯磨師於本座合掌白云)。
大德僧聽。此本法尼(某甲)等。從和尚尼(某甲)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問云)作白成否。(七師合掌答云)成。
(五分律云。當安慰彼言。族姓女諦聽。汝莫恐怖。須臾之間。令汝三人。行清淨戒。成大比丘尼。入僧寶數也)。
羯磨師合掌問云。
汝三人諦聽。今是真誠時。我今問汝。有。當言有。無。當言無。汝三人不犯邊罪耶(答)無 汝不犯比丘耶(答)無 汝非賊心為道耶(答)非 汝非壞二道耶(答)非 汝非黃門耶(答)非 汝非弑父耶(答)無 汝非弑母耶(答)無 汝非弑阿羅漢耶(答)無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無 汝非惡心出佛身血耶(答)無 汝非非人耶(答)非 汝非畜生耶(答)非 汝非二根耶(答)非 (並令識相分明顯答。以不解故。無由得戒也)汝字何等(答某甲)和尚字誰(答上某下某)大和尚。年歲滿不(答)滿 衣鉢具足不(答)具 父母夫主聽汝不(答)聽 汝不負人債不(答)無 汝非婢不(答)非 汝是女人不(答)是 女人有如是諸病。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汝無如是諸病不(答)無(准僧祗律。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涕唾常出。不必問。謂難中[A31]已有故)汝學戒未(答)[A32]已學戒 清淨不(答)清淨(復應問餘尼言某甲)[A33]已學戒未(餘尼答言)[A34]已學戒 清淨未(餘尼答言)清淨。
十三開道發心法
和尚云。
善女人。前無重難。後無輕遮。甚是淨器。眾僧同慶。當授汝戒。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量等虗空。今欲進受。要須緣境發心。心境相容。方發無作。薩婆多論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汝三人。從無始以來。於一切境上。造諸惡業。惡徧法界。今欲受戒。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法所因。還徧法界。故我釋迦如來隨眾生心。造無邊之業。制無邊之戒。戒隨所制。故須緣境。境量雖多。舉要而言。不出乎二種。一者情境。二者非情境。言情境者。上至諸佛。下至眾生。十界正報。中陰有情。凡有心者。皆名情境。非情境者。十界依報。一切世間。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舟車屋宅。珍寶田園。地水火風。乃至虗空。佛說聖教。儒流文字。形像墖廟等。皆名非情境。善女人。既知境量如此寬廣。當須依境發心。心有三品。中下二心。劣弱非勝。[A35]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我今教汝發上品心。求上品戒。何為上品心。今於我諸師座前。立三種誓願。一者。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二者。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發此三種大誓願[A36]已。於白四羯磨言下。進受大比丘尼戒。不為但求聲聞小果故。直欲成就三聚淨戒故。趣向三解脫門故。正求佛果。求大涅槃。令法久住故。發如是上品心。受上品戒。次當開廣汝懷者。良由戒法。體周法界。量等塵沙。終不以汝三人現前父母所生報得狹劣身心。而能容受。當作虗空器量之身。方能領納塵沙戒法。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不知。當起警懷之意。發上品殷重之心。領納如來清淨妙戒(鳴尺一下)。今正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比丘尼戒。汝等當眼觀壇儀。耳聽羯磨。一心諦受。莫餘思餘覺。羯磨師。先作一白。疊事告知。次秉三羯磨。量其可否。
十四正受戒體法
(羯磨師合掌云)。
[1]性願和尚大眾。不悋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異緣。令此三人。感發圓宗戒體。將秉羯磨。聽宣作白。
大德僧聽。此本法尼(某甲)等。從和尚尼(某甲)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某甲)等所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37]已滿。衣鉢具足。[A38]已學戒清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白如是。(問)作白成否。(七師合掌齊答云)成。
大德僧聽。此本法尼(某甲)等。從和尚尼(某甲)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某甲)等。所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39]已滿。衣鉢具足。[A40]已學戒清淨。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聽。此本法尼(某甲)等。從和尚尼(某甲)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某甲)等。所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41]已滿。衣鉢具足。[A42]已學戒清淨。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二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聽。此本法尼(某甲)等。從尚和尼(某甲)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大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某甲)等。所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43]已滿。衣鉢具足。[A44]已學戒清淨。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某甲)律師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是三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僧[A45]已忍。為(某甲)等受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律師。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五示記時節法
(作持云。所以本法羯磨。但作方便。未是示。語時節者。非正受具故。又二部僧不滿二十眾故)。
和尚語言。
白四羯磨[A46]已竟。汝三人[A47]已得比丘尼戒體了。記汝受戒年。月。日。時。以便本部中。好分上中下座。汝三人得戒。在干。
康熈(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受具足戒。第(几)壇。
十六傳授戒相法
族姓女諦聽。此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八波羅夷法。若比丘尼犯一一法。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
- 第一。不得作不淨。行。行婬欲法。若比丘尼。意樂作不淨行。行婬欲法。乃至共畜生。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不得盜。乃至草葉。若比丘尼。偷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斷。教人斷。若自破。教人破。若燒。若埋。若壞色。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能持。
- 第三。不得故斷眾生命。乃至蟻子。若比丘尼。故自手斷人命。若持刀與人。教死。讚死。若與非藥。若復墮人胎。厭禱呪咀殺。若自作。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 第四。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比丘尼。非真實。非[A48]己有自稱言。我得上人法。我得禪。得解脫。三昧正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天來。龍來。鬼神來。供養我。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五。不得身相觸。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污心。與染污心男子。身相觸。從腋以下。膝以上。若捺。若摩。若牽。若推。若逆摩。順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急捺。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 第六。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近。共期。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犯八事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 第七。不得覆藏他罪。乃至突吉羅。惡說。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罪。若不自舉。不白僧。若眾多人。後於異時。此比丘尼。若罷道。若滅擯。若遮不共僧事。若入外道。後便作是說。我先知有如是。如是事。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覆藏重罪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 第八。不得隨舉比丘。乃至守園人。及沙彌。若比丘尼。知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隨順。是比丘尼。諫是比丘尼言。汝妹知不。今僧舉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是比丘尼諫是比丘尼時。堅持不捨。是比丘尼當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由隨舉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分律云。說八重[A49]已。總說四喻。應如是告言。
族姓女聽。如來無所著。[A50]已說八波羅夷。又說四種譬喻。若犯八重。如斷人頭[A51]已。不可復起。又如截多羅樹心。不更生長。又如針鼻缺。不堪復用。又如析大石分為二分。不可還合。若比丘尼。犯八重[A52]已。不得還成比丘尼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能持。
十七後說四依法
(又應告言)。
族姓女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
第一。比丘尼依糞掃衣。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長利。檀越施衣。割壞衣。得受。
第二。比丘尼依托鉢乞食。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長利。若僧差食。檀越送身。月八日食。十四日食。十五日食。若月初日食。若眾僧常食。若檀越請食。應受。
第三。比丘尼依樹下坐。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長利。別房。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得受。
第四。比丘尼依腐爛藥。得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能持。
若得長利。酥。油。生酥。蜜。石蜜。應受。
律中因比丘尼。獨住阿蘭若。有難事起。佛[A53]已遮不聽樹下坐。今仍以舊文說者。令彼知四依法故。
汝三人受大戒[A54]已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闍黎如法。二部僧具足滿。汝當善受教法。應勸化作福。治墖。供養眾僧。若和尚阿闍黎一切如法教授。不得違逆。應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闍黎。一拜起具。上殿禮佛。
(新戒執具。從西南角至壇後而下。第二壇。乃至末壇。亦如是次第受[A55]已)。
和尚云。
受戒[A56]已竟。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新戒執具下壇。尼十師先下座分立)。
十八回向出壇法
引禮云。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A57]已)起具 問訊 分班。
(壇上九師。分排兩班。前五。後四。尼十師亦向上排班。前一後九。向上頂禮三拜。或一拜。問訊[A58]已。尼十師退出簷下。壇上十師末後先行。從右級下壇。向東北繞至壇前。第一師前一班。九師次之。尼十師又次之)。
維那舉偈云。
(和尚轉面南立。二引禮師。先引新戒末後先行。新戒走完。尼十師末後先行接上。大僧九師亦末後先行接上。引禮雙鳴引磬在和尚前行。新戒至方丈前。兩行合掌面面對跪。候諸師行過。仍起雙行至方丈班列。和尚面南。十九師向上排班三拜。或一拜。八字分開)。
引禮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禮謝三拜(師具合掌)撩衣(拜[A59]已)起具 問訊 分班。
(和尚入室。諸師各散。新戒再禮謝引禮師[A60]已。然後次序歸堂)。
二部僧授戒儀式卷下(終)
No. 1134-B 䟦
是儀式也。目之極易。而行之實難。若非具大根器。得大忍力者。不能信是法也。佛謂女人惑亂。多諸煩惱。或因瞋起。而障精進修持。或因慢生。而障如法授受。因此煩惱。惑亂心田。便障聖道。所以佛姨母大愛道。與五百釋種女詣祇桓門外。求度出家。佛不聽許。大愛道等。步涉脚裂。塵土坌身。悲泣不去。阿難見愍。三請如來。佛慈為彼。制八敬法。語言。若能盡壽行持。聽汝出家。阿難依教傳宣。愛道等三答頂戴奉行。而尼部自斯建立。後制二十僧尼。白四受具。故論云。由尼等奉行八敬。能令如來正法不減也。於戲。末法受戒尼。如蔴似粟。若欲覓箇知八敬者。尚不可得。何況行持。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大涅槃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又云。女人得佛性者。即為女中丈夫。今巨源和尚是其人也。能行八敬。依律師人。復同其兄翰屏周居士。請緒此儀。以壽梨棗。吾知二公。不自為也。欲令人人如法授受。久住毗尼者矣。其為法之心。當共垂不朽。
二月二日。閣筆故䟦。
校注
[0740001] 上疑土 [0742001] 性疑惟【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0 冊 No. 1134 二部僧授戒儀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