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34-A 二部僧授戒儀式緣起
律云。式叉摩那學戒[A1]已。從比丘僧。乞受大戒。此是如來成道十四年間。度大愛道等出家。金口親宣八敬中第四法也。由是式叉尼學戒[A2]已。必集二十眾清淨僧尼。授具足戒。若少一人。作法不成。授者結罪。謂眾不滿數。不能令尼感發增上戒故。其諸儀法。結在律藏。南山宣祖。刪繁取要。集為行本。名曰隨機羯磨。就其時用。復撰事鈔。以悉其文。自唐迄今。千有餘載。事鈔板失。止存羯磨。而行者殊難 先師見老和尚。中興止作。重復釋之。發隱加儀。則事理明矣。丁未春。崑山蜜照尼和尚。同徐太夫人上山設供。眾學戒女。隨來求具。行持半月。略諳威儀。先老人命蜜照尼為和尚。揚州超塵尼為羯磨。真州圓證尼為教授。遴選德臘尼為七證。統諸受戒尼四十餘位。出界往山南一葉菴。集彼部尼僧。先授本法。次日和尚尼鳴槌集眾。通白如來教敕[A3]已。同壇上九師。領眾尼登山乞受大戒。老人即集二部僧尼。為彼作法圓具。此是先老人二部僧。為尼授戒之儀式也。余雖未列其位。然隨侍先人左右。無法不從目過矣。自後師資不偶。授受惟從大僧。亦由原仰先老人之法乳故。葢謂施法隨機。不可勉也。所以後來受戒者。多未及見。吾法侄松隱律師。倣善導之高風。勸修白業。因緣時至。道契寰中。有尼和尚號巨源者。係潭柘震和尚之嗣也。以金剛身。酧堅固願。行頭陀行。抖擻客塵。三十年來。如同一日。其兄優婆塞翰屏周居士。為須達長者後身。篤信毗尼。金湯佛法。二人同出蒼林和尚之門。見松公行來出入。不失律儀。遂紏諸檀護。迎請到給孤精藍。傳授三壇大戒。壇場殊勝。事事莊嚴。四眾雲從。嘆未曾有。松公授比丘戒[A4]已。復命巨源尼和尚。冀率九位尼師。成二部僧。授尼大戒。然松公為吾同門定和尚入室之子。操持日久。輔弼多年。雖未見其本師所行。而所作之法。竟合我先老和尚成規。寧非繼席寶華之兆也。壬午冬。巨翰二公。南來參覲普門大士。先到昭慶。瞻禮古佛戒壇。致問慇懃。具陳上事。渴慕先老人作法軌則。恨未親見。請述二部僧授戒儀式。以證將來。意欲令受大戒僧尼。共覩如來聖制。律法森嚴也。諄諄再四。理不容辭。故將昔年所見之儀。錄成一冊。以奉觀覧。其間若事。若法。俱出傳戒。作持。如東坡云。花落。花存吾未知也。
旹康熈四十二年歲次癸未上元吉旦
二部僧授戒儀式凡例(十二則)
- [A5]佛制僧居。必先結界。若不結界。一切作法等事。咸無成濟之功。眾僧得罪。又五分云。義准尼僧。自結大界。以護別眾故。
- [A6]二部十師。必須精嚴如法。知律僧尼。非謂頭數滿足而[A7]已。主法者。宜先稱量。
- [A8]二部執事。各有所屬。不宜溷雜。尼授本法。惟用尼司。至大僧中。比丘方為料理。
- [A9]二部授戒。重在大僧。尼授本法。俱遵大僧儀式。不得隨世所行。有違佛制。
- [A10]尼受大戒。必在二部僧中。方為如法。先於本部。審過懺悔。授與十支。或六法戒。所學清淨。生增上心。次授本法。然後從比丘僧。乞受大戒。入三寶數也。今雖從權受者多。然亦須知律法森嚴也。
- [A11]如律所明。不受沙彌尼十戒。而受具足戒者。無有是處。故文中疊出沙彌尼字。以顯階級不亂也。
- [A12]獨授戒法。原無等字。三人一壇。名眾難疊。故加等字。以攝餘二人也。
- [A13]尼授尼戒。屏處問遮。比丘授尼戒。不聽屏處問難。惟到壇上十師前問也。
- [A14]本法羯磨。但作方便。未是示語時節。故戒相不宣。此有二意。一。非正授具故。二。二部僧不滿二十眾故。
- [A15]大僧中授戒。稱本法尼者。令位次不廢故。不稱沙彌尼者。先受本法故。不稱比丘尼者。尚未得大戒故。
- [A16]律法乃如來所制。呼召是攝眾之規。俱書大字頂格。儀式皆低一字。以便披覧。
- [A17]律開邊方授具。二部減半。謂眾僧難得故。其受法禮儀。准此無異。
二部僧授戒儀式卷上
授本法尼戒具十八法
初淨壇敷座法
(式叉摩那。或沙彌尼。學戒年滿。欲受大戒時。先徃大僧中。啟白和尚。和尚允許。先差尼部十師。其尼部十師。先到方丈頂禮和尚[A18]已。次領求戒尼至誠頂禮三拜。然後出界作法。至本部[A19]已。必須如法習儀。次第純熟。其維那師。令人灑掃戒壇。若無戒壇。必須搭就。壇上中設正座。座右安一小桌。中鋪設第二座。餘八座位。左四右四。對面而列。正受具日。懸掛旛幢。寶蓋瓔珞。壇下正中。設一香案。燃燭供花。復於屏處。設一問難小座。次方請戒。懺摩。待回復[A20]已。清淨無染。俟候登壇)。
二鳴椎集眾法
(其知事人。先於法堂。敷十師座。第一座正中。餘九座。左五。右四。八字分開。諸求戒尼。各披五七二衣。懸鉢持具。手捧大衣。知事人令鳴鐘三下。諸求戒尼。聞犍椎聲。雁行而出。齊集法堂。左右班立。尼引禮師。先領二人。至板堂禮佛一拜。起立。引禮師云。請引禮師傅。引贊師傅。說[A21]已。作禮一拜。問訊。先回法堂歸位。其引禮師。引贊師。遂至法堂。尼引贊師。先為彼等。收大衣[A22]已。放於桌上。本堂尼引禮師。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右班呼云)作禮大僧三拜(左云)撩衣(右云)護鉢(拜[A23]已。左云)起具(右云)問訊(左云)分班。
(二引禮師。向上同新戒一問訊。引彼四人。請七師來到法堂。新戒歸位。左班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右班呼云)作禮諸師三拜(左云)撩衣(右云)護鉢(七師首位云)一拜(左云)起具(右云)問訊(左云)分班。
(二引禮師復出眾。同四新戒齊向上一問訊。各領二人至兩寮。先應向羯磨師一觸禮。請羯磨師出。作如是言。作禮羯磨師三拜。撩衣。護鉢。師云一拜。引禮云。起具。問訊。分班。教授寮亦如是說。說[A24]已。新戒前行。教授師隨後。引禮相照二師。同至法堂。新戒歸班。引禮復位。九師向上同一拜[A25]已。左右序立。引禮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右云)作禮二師三拜(左班呼云)撩衣(右云)護鉢(羯磨師云)一拜(左云)起具(右云)問訊(左云)分班。
(二引禮鳴擊統六新戒。或四人。齊向上一問訊。徃方丈請和尚。二引禮押班。九師對面班立。引磬領新戒進方丈左右頰門。至公位前班立。押班者在門外。引禮通會侍司請和尚出。引禮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右云)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左云)撩衣(右云)護鉢(尚云)一拜(左云)起具(右云)問訊(左云)分班(右云)末後先行(押班者領新戒出)。
(二引磬在和尚前。侍者在後。至法堂。新戒復位。引禮歸班。和尚詣座。九師向上展具三拜。尚云不展具。一拜。拜[A26]已。尚云)。
各序坐(九師坐[A27]已)。
尼引禮師呼云。
諸沙彌尼(若是學戒女。則云諸式叉尼。後皆同)一齊向上排班(右云)問訊。展大具(如人多尚云)免展具(左云)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右云)撩衣(左云)護鉢(拜[A28]已。右云)問訊(左云)長跪(右云)合掌(此三拜。九師不須合掌)。
左班尼引禮云。
夫明鏡當臺。遇形則鑑。洪鐘在架。有扣則鳴。圓成三聚。須假於三師。舉撿七非。全憑於七證。今在此大僧之中。為汝等恭請十師。登壇受具。諸沙彌尼。一齊擡頭認師。各各記取得戒和尚。及現前諸師。相貌名號。不得妄識。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尼和尚。
右班引禮云。
第二位(某甲)律師。為汝等作尼羯磨阿闍黎。
左班引禮云。
第三位。(某甲)律師。為汝等作尼教授阿闍黎。
右班引禮云。
第四位。(某甲)律師。為汝等作尼尊證阿闍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禮亦如是。舉名示相。令諸求具者。一一記識分明。如是宣[A29]已。左班引禮師呼云)。
一齊起立(右云)聞磬聲頂禮三拜(左云)撩衣(右云)護鉢(拜[A30]已左云)長跪(右云)合掌。
三僧中請師法
(律云。弟子無師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當立和尚。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母想。敬重瞻視。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想。撫育教誡。善見律云。以初不請故。後便違教。佛制令請也)。
左班引禮云。
諸沙彌尼。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尼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31]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大姉一心念。我沙彌尼(某甲)等。今請大姉。為具足戒和尚。願大姉。為我作具足戒和尚。我依大姉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如是至誠三請。三叩首)。
和尚云。
諸沙彌尼。汝既慇懃伸請。可爾。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受戒之後。人人要清淨守持。不可毀犯。(答)頂戴受持。
引禮師云。
一齊起立(右云)聞磬聲頂禮三拜(左云)撩衣(右云)護鉢(拜[A32]已左云)問訊(右云)長跪(左云)合掌。
右班引禮師云。
諸沙彌尼。今為汝等。恭請現前諸師。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33]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姉一心念。我沙彌尼(某甲)等。今請大姉。為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願大姉。為我作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我依大姉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請三叩首。第三遍當云大慈愍故。前亦如是)。
羯磨師云。
諸沙彌尼。汝既慇懃伸請。我現前諸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可爾。汝等受戒之後。人人清淨莫放逸。(答)依教奉行。
引禮師云。
一齊起立(右云)聞磬聲作禮三拜(左云)撩衣(右云)護鉢(拜[A34]已左云)起具(右云)問訊(左云)分班。
(諸引贊尼。仍將各人大衣。次第散還。令彼自捧。十師起座。第一位師舉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號方舉。法鼓大擂。普眾同音。一齊朗誦。二引禮雙鳴引磬導前。諸比丘尼走完。又二引禮雙鳴引磬。領新戒次第走[A35]已。一人執香在第十師前行。又一人執香在第三師前行。又二引禮雙鳴引磬。又一人執香在和尚前行。侍者隨後。大眾及新戒至壇。左右班列。三位執香者。側立丹墀左防。引禮歸位。九師至香案前兩分序列。第一師至。居中向上。法皷佛聲即止)。
四祝延聖壽法
(准古壇儀。登壇之始。有祝延一科。蓋僧弘佛法。必藉外護。故靈山會上。世尊曾有付囑。若違佛語。而負國恩者。恐教化難昌。今則仍遵古壇儀範。維那作梵。舉祝延香讚。大眾同和)。
寶鼎爇名香。普徧十方。虔誠奉獻法中王。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第一師恭謹拈香三拜默祝聖[A36]已)。
五讚禮三寶法
(作法之始。必先禮敬三寶者。所以求其加被也。念第二聲菩薩。九師轉下在第一師後。並排一班。展大具。讚禮三寶。第一師先聲。九師同讚)。
六陞壇白眾法
(十師讚禮三拜畢。維那舉大悲呪。大眾齊聲朗誦。第十師先轉身。從東南向西繞壇。次九師。次八師。乃至第一師末行。繞三匝半。二遍呪完。脫履陞中級繞一匝半。至東南角上壇。第十師在左班尾立。面向第一師來處。第九師至右班列。第八師至左班。面向和尚來處。第七師至右班列。第六師至左班。亦如是列。乃至第一師上壇面向南而立。三遍呪完。鐘魚隨煞一陣。九師向上排班。前五。後四。第一師先聲。九師同和)。
(十師和合三拜[A37]已。舉偈方完。鐘魚隨煞一陣 十師各序坐)。
和尚撫尺云。
出家不易。受戒良難。若非懇切勤求。安能得趣亞位。塵緣既割。志願須堅。慎始慎終。方堪拔濟。故我憍曇彌最初請度。聖制無容。勤求確志不移。佛慈乃聽。遵行八敬。正法常存。嚴整四儀。僧倫衍慶。登壇秉具。衣鉢為先。審問難遮。要當實答。今則先傳本法。以為入道之基。次方恭詣大僧。而得解脫之本。謹白臨壇大眾。同心共秉。慎勿異緣(撫尺一下)。
引禮云。
諸沙彌尼等。人各照位。依次排班。
(左右為首沙彌尼。從上而下。餘者雁行相隨。至壇前面。分班順次立定)。
引禮師云。
上香。
(執香三人。齊眉一舉。轉身朝上並立。又一舉。具儀並進。第一位走中門。餘二人走兩頰門。並至香案前。又一舉。右手提衣跪下。二引禮站在香案內。為首執香者。自插爐中。餘二人作插香勢。二引禮接彼香插爐中。云)。
起立(右云)問訊(左云)復位。
壇上教授師云。
眾引贊大德。為彼諸沙彌尼。暫持袈裟。以便頂禮(引贊出眾。收衣[A38]已)。
引禮師云。
一齊向上排班(右云)問訊。展大具(尚云)免展具(左云)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右云)撩衣(左云)護鉢(拜[A39]已。右云)問訊(左云)長跪(右云)合掌。
七請慈加護法
和尚撫尺云。
諸沙彌尼。今者集僧登壇。如律受具。理當先祈三寶。慈光攝照。次屈萬靈威神鎮衛。各稱法名(稱[A40]已)作觀運心。隨我通請。
引禮云。
諸沙彌尼。一齊起立。
(十師起座。壇主舉香碟齊眉作梵。九師同和。一侍者合掌與羯磨師對面立。一侍者立壇前第二級。二引禮立香案內。合掌同請)。
香煙迎。香煙請。沙彌尼(某甲)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虗空。徧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
(和尚拈香一瓣。傳於侍者。侍者接香傳至第二級侍者。侍者又傳至引禮。引禮接香拈在爐中。求具沙彌尼。隨其所請。一拜起立。須知能所空寂。感應道交)。
香煙迎。香煙請。沙彌尼(某甲)等。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儀式如前)。
香煙迎。香煙請。沙彌尼(某甲)等。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弘傳戒法。三昧光公大和尚。中興止作。見月體公大和尚(此下復續入座上師之得戒本師和尚諱)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如前)。
香煙迎。香煙請。沙彌尼(某甲)等。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各乘本誓。監壇護戒。
(如是伸請[A41]已舉。十師仍就座跏趺而坐。侍者下壇。引禮復位。新戒拜[A42]已)。
引禮云。
問訊(右云)長跪(雙手撩衣莫跪具上)合掌。
和尚撫尺云。
通啟三寶[A43]已竟眾引禮大德。將沙彌尼等。安置眼見耳不聞處立。
引禮云。
一拜起具(右云)問訊(左云)分班。
(諸引贊仍將大衣散還。令各自捧之。二引禮師對立沙彌尼班前)。
引禮云。
諸沙彌尼。汝等隨我音聲。一齊念佛出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二引禮雙鳴引磬在前。口稱佛號。出壇至屏處。佛號方歇。引禮復回壇中和合集僧。若是戒場作法。集僧惟是壇上十師。餘者盡出)。
九僧集約界法
壇主云。
僧集否(第十師答)僧[A44]已集(問)和合否(答)和合(問)未受具戒者出否(答)[A45]已出(問)不來諸比丘尼說欲有否(說欲者答)有(出眾向上一拜。問訊。長跪。合掌。作如是說)。
大姉僧聽。比丘尼(某甲)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與欲羯磨(壇主云)善(答)爾。
(一叩而起。問訊歸班。若在戒場。或結小界說戒不必問欲)。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受具足戒羯磨。
和尚云。
差教授出(羯磨師出位。向上一拜。歸位。合掌如是白云)。
十差教授師法
大姉僧聽。彼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問云)作白成否(七證合掌齊答云)成。
十一教授師出眾問難法
(教授師出眾向上一拜。從右頰下。左轉至香案前一問訊。出右頰門。至屏處。引贊尼先領受戒人至屏處香案前立。第三人在左。第二人在右。第一人在第三位肩下。二引贊將彼三人大衣放於桌上。取彼壇籤安在師前。教授師至位。引贊師作如是言)。
一齊向上排班(為首者居中。餘二人即轉身一齊向上。引贊云)。
作禮教授師三拜 撩衣 護鉢(師云)一拜(暫云)問訊 長跪 合掌。
教授師撫尺云。
諸沙彌尼。壇上諸師作法。差我下來問汝三人遮難。汝莫恐怖。須臾之間。令汝三人。陞於寶壇。受具足戒。成大比丘尼。入三寶數。此非小緣。當生慶幸。
此是安陀會。此鬱多羅僧。此僧伽黎。
(西土僧尼。謂無內服。故比丘畜持三衣。比丘尼畜持五衣。以幃身覆肩掩腋故。東震則有內衣所著。不露形體。若無僧祇支。覆肩衣。不問亦可)。
此鉢多羅。今此衣鉢。是汝三人有否(答)有 教授師云。既有。受持披著。(引贊將大衣散彼十中。領彼受云)大姉。一心念我沙彌尼(某甲)此僧伽黎。二十五條衣受。四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師云)如法受持(答)爾(三人即起。如前班立。引贊為彼三人搭起大衣[A46]已。如前跪下)。
師撫尺云。
諸沙彌尼諦聽。今是真誠時。實語時。我今問汝。實富言實。不實當言不實。汝三人不犯邊罪不(答)無(問)汝犯淨行比丘不(答)無(問)汝非賊心受戒不(答)非(問)汝不破內外道不(答)無 汝非黃門不(答)非 汝非弑父不(答)無 汝非弑母不(答)無 汝非弑阿羅漢不(答)無 汝非破和合僧不(答)無 汝非惡心出佛身血不(答)無 汝非非人不(答)非 汝非畜生不(答)非 汝非二根不(答)非 汝字何等(答某甲) 和尚字誰(答上某下某) 大和尚 年歲滿不(答)滿 衣鉢具不(答)具 父母夫主聽不(答)聽 汝不負債不(答)無 汝非婢不(答)非 汝是女人不(答)是 女人有如是諸病 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二形。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涕吐常流出。汝有如此病不(答)無既無重難輕遮。戒可得受。如我向問汝事。僧中亦當如是問。如汝向者答我。眾僧中亦當如是答。一拜起具。隨我登壇(次第隨師而行)。
十二白召人眾法
(佛言。彼教授師問[A47]已。來至眾中。將近戒壇令沙彌尼止立。瞻觀壇上。教授師居中向壇上。合掌問訊[A48]已。作白召言)。
大姉僧聽。彼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A49]已教授竟。聽使來。白如是。
和尚云。喚將來(師一問訊轉身面向沙彌尼。招手召之云)。
諸沙彌尼。汝等來(沙彌尼聞召。具儀前行入壇。師移步詣香案右邊而立。語云)汝等一齊近香案前(到[A50]已)。問訊 長跪 居中者拈香一瓣。供養壇上諸師。(拈香云)一拜而起。再問訊隨我登壇乞戒。
十三從僧乞戒法
(教授師前行。沙彌尼隨後。向西繞至壇後。脫履。陞第二級。向東北至東南。陞第三級。師歸本座前。合掌而立。沙彌尼次第上壇。面向和尚。三位並立。師教云)。
問訊。展大具 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51]已)問訊。長跪(雙手提衣跪下)合掌。
善女人等。懇切至誠。仰憑清眾。求哀乞戒。乞戒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52]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姉僧聽。我沙彌尼(某甲)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我沙彌尼(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願僧濟度我。慈愍故(三說。師云)頂禮一拜(教授師就本座而坐)。
十四戒師單白法
(羯磨師於本座合掌先作單白羯磨[A53]已然後問難如是白云)。
大姉僧聽此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問云)作白成否(七證答云)成。
十五正問難遮法
(羯磨師云)。
汝三人諦聽。今是真誠時。我今問汝。有當言有。無當言無。汝不犯邊罪耶(答)無 汝不犯比丘耶(答)無汝非賊心受戒耶(答)無 汝非破內外道耶無 汝非黃門耶(答)非 汝不弑父耶(答)無 汝不弑母耶(答)無 汝不弑阿羅漢耶(答)無 汝不破和合僧耶(答)無 汝不惡心出佛身血耶(答)無 汝非非人耶(答)非 汝非畜生耶(答)非 汝非二形耶(答)非 汝字何等(答某甲) 和尚字誰(答上)(某下某)大和尚 年歲滿否(答)滿 衣鉢具不(答)具 父母夫主聽汝否(答)聽 汝不負人債不(答)無 汝非婢不(答)非 汝是女人不(答)是 女人有如是諸病。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二形。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㖒唾常流出。汝有如是病不(答)無。
十六開道發心法
(作持云。彼和尚當隨機示導。令發增上心。便得增上戒)。
和尚云。
善女人當知。此戒尊重。六道眾生。多是戒障。惟人得受。而人中又有重難輕遮。汝三人幸無遮難。可為完全淨器。當授汝戒。但深上善戒。廣周法界。量等虗空。要須發心緣境。心境相應。方得無作戒體。境有兩種。一者情境。二者非情境。有知覺者。名為情境。無知覺者。名非情境。汝等從無始以來。于此境上。造一切惡。所以輪迴生死。今我佛如來。于此境上。制一切戒。解脫涅槃。境無邊故。惡亦無邊。戒無盡故。福亦無盡。心有三品。若發下品心。只得下品戒。若發中品心。只得中品戒。要發上品心。方得上品戒。何為中下品。或者為名利故發心。或為勝他故發心。或為人天之樂故。而乃發心。此名中下品。此心劣弱。不得堅固。何名上品心。或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果。乃至三明六通。禪定解脫。無量功德。而發心者。乃名上品心。此心究竟。得大涅槃。永離生死。不受後有。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不知。如此妙善戒法。豈汝狹劣身心。所能容受(撫尺云)汝善女人。應當普緣一切情非情境。發起上品殷重之心。領受如來清淨妙戒。正為汝秉白羯磨之時。汝當眼觀壇儀。耳聽羯磨音聲。心中默默如是運想。口裏不要答應。自然得戒。羯磨者。先作單白。疊事告僧。次秉羯磨。量其可否。
十七正授戒體法
(羯磨師合掌云)。
惟願和尚大眾。不悋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異緣。令此三人。感發圓宗戒體。將秉羯磨。聽宣作白。
大姉僧聽。此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54]已滿。衣鉢具足。若僧時到僧忍聽。今與(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白如是(問云)作白成否(七師答云)成。
大姉僧聽。此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55]已滿。衣鉢具足。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誰諸大姉忍。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者默然。誰不忽者說。(問)此是初羯磨成否(七證答云)成。
大姉僧聽。此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56]已滿衣鉢具足。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誰諸大姉忍。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問)此是二羯磨成否(七證答云)成。
大姉僧聽。此沙彌尼(某甲)等。從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求受大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歲[A57]已滿。衣鉢具足。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誰諸大姉。忍僧今為(某甲)等。受大戒。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問)此是三羯磨成否(七證答云)成。
僧[A58]已忍。與(某甲)等受大成竟。和尚尼(上某下某)律師。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和尚尼復示云。
白四羯磨[A59]已竟。汝三人得了本法戒體。更當起增上心。發堅固念。往大僧中。乞受大戒。成大比丘尼。廣度眾生。化化不絕。一拜起具。上殿禮佛。
(新戒摺具。問訊。徃右級下壇。第二壇亦如上受。一一受竟。新戒起具問訊)。
和尚云。
受戒[A60]已竟。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引禮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右云)聞磬聲頂禮三拜(左云)撩衣(拜[A61]已。右云)起具(左云)問訊(右云)分班。
(壇上九師如前排班。向上頂禮三拜。或云一拜。問訊[A62]已。十師未後前行。從[A63]右級下壇。左繞至壇前。並立一班。和尚如前立)。
維那舉回向偈(大眾同和)。
(十師禮畢。回向偈完。和尚轉身南面而立九師兩分。二引禮先領新戒未後先行。新戒走完。第十師接上。次第九。第八。乃至第二。二引禮雙鳴引磬。在和尚前。新戒至方丈前。站兩行。合掌。面面對跪。候十師行過。仍起雙行。至方丈站班。和尚至座前面南而立。九師向尚三禮。或一拜。八字分開)。
引禮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禮謝三拜(十師俱合掌)撩衣(拜[A64]已)起具 問訊 分班(和尚入室。九師各回)。
引禮呼云。
一齊向上排班 禮謝眾位引禮師傅三拜(首者云)一拜 起具 問訊 分班(引禮散[A65]已。新戒回堂)。
二部僧授戒儀式卷上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0 冊 No. 1134 二部僧授戒儀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