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歸戒要集

歸戒要集卷下

受八戒齋法

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今是齋日喚優婆塞淨洗浴著淨衣受布薩增一阿含經云佛告優婆塞當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長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次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五戒[A1]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得失意罪故懺法云月無六齋懶墯之業灌頂經云雖持五戒具足不於六日持八戒齋猶華樹無果婦人不產種穀不滋治生無利折耗失本更無衣幘不持齋戒無利如是優婆塞戒經云佛告善生長者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A2]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若能如是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惡悉皆消滅若有難言何緣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作如是說又如人重病要須眾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大方便經云受八齋法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等令言語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也問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時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A3]次第更受如是隨力多少不計日數夫受齋法必從他人邊受於何人受五眾邊受婆沙論問曰近住律儀云何而得答曰從他教得謂隨師教自發誠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隨師語如師語而說方得受若先自發言或與師俱說不得律儀問曰著何服飾受此律儀答曰常所受用衣服嚴具著之皆得受若為暫時莊嚴身者必須棄捨方受此戒受時應齊一晝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問曰若至午後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應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彼有餘緣午前不憶[A4]已方憶深生慚愧即請戒師如法受者亦得薩婆多論云夫受齋戒要從他受必無授者但心念口言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準此必無戒師或師不識戒相方聽自受若近處有師心生慢惰不往從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如俱舍論云若不恭敬不發律儀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妙行不發律儀增一阿含經云若受八關齋先須懺悔前罪然後受戒(應如是懺悔言)

我某甲從無始生死[A5]已來至於今日身業不善口業不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邪見如此眾罪今向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得道賢聖現前師僧求哀懺悔(三懺[A6]教作如是受言)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女人即云優婆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次受三結)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A7]次受戒相)

  •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
  •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牀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牀
  •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阿含經云如上次第授[A8]當教發願智度論云當發願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名為布薩願持是福不墮三惡八難亦不求輪王梵王世界之樂願斷諸煩惱逮得薩雲若成就佛道(若欲兼報四恩求生淨土者當作如是發願言)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A9]真是諸佛子)

增一阿含經云若男子女人欲得八關齋離諸苦者得盡諸漏入涅槃城當求方便成此八齋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此齋欲生六欲天無色界天者當持此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轉輪聖王位者亦獲其願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無願不獲大論問云五戒一日戒何者為勝答曰有因緣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而戒多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輭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葢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成實論云八戒優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諸經論中或名清信士或言近佛男或云近住男優婆夷則云清信女近佛女報恩經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後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受大戒及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此中戒相持犯如前五戒中說唯五戒制離邪婬此中全斷婬欲為異後之三戒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者謂不以諸華貫之為鬘名香為末塗飾薰佩及莊嚴衣具等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者謂不自習歌曲戲舞作諸妓樂樗蒲圍棋等及他人作時亦不往觀聽不坐高廣大牀者謂不坐臥過限嚴麗莊校牀座等如阿含經云牀梐下足高尺六非高濶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明高廣大牀(此是周尺)復有八種牀初四約物辯貴體不合坐下四約人辯大縱令地鋪擬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牀二銀牀三牙牀四角牀五佛牀六辟支佛牀七羅漢牀八師僧牀不非時食者謂不過日中噉嚼五穀瓜果等若日過西一線即名非時經云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斷六道因學佛中食以表中道離二邊過故食訖須嚼楊枝淨水潄口去中餘津若不嚼楊枝口中餘津尚存即犯非時如無楊枝除毒樹一切桃槐苦澀等樹皆可用之今此八戒諸經論中或名八關齋戒或名八齋戒或名八支戒以第六第七戒合為一支謂同於莊嚴處轉故名八支或名八種長養功德法名雖不一而戒則同謂以前八法名為關戒後一不非時食名之為齋關謂關閉八惡不起諸過齋以齊中為義即是禁止八惡令修中道也復有釋云齋者齊也謂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斷諸惡具修眾善故名齋也大方便經云優波離白佛言夫八齋法通過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齋法過中不食為體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齋不云九也成實論云何故正離八事耶謂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惡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眾惡門餘三是放逸因緣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餘三種是道因緣婆沙論問曰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答曰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餘二是遠離支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此之八戒名近住律儀謂近阿羅漢住以受此律儀隨學彼故或名長養長養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此近住律儀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如自在者受此戒者有厨人欲殺生命擬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殺生留待明朝殺充所食如刑戮等亦爾如是名為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亦淨而惡尋思之所損害謂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近分俱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而不攝受正念謂六隨念(佛天)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俱淨非惡尋思攝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脫為求生天欲樂等故受持戒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若有根本業道淨乃至回向解脫世尊說彼所受戒是殊勝業能獲大果由此應知隨心優劣所獲報殊當發大心以求勝果故八長養功德經受戒[A10]發願言我持戒行莊嚴自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復說偈曰我發無二最上心為諸眾生不請友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說法饒益於世間解脫眾生三有苦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以四大寶藏滿中七寶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無量果報至涅槃樂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今日五濁世中一日一夜持齋無量壽經佛言汝等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極樂世界為善百歲齋法經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滿中眾寶不可稱說不如一日受佛齋法比其福者十六大國為一豆耳雜譬喻經云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非時不食復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婬四少睡五生天識宿命墮舍迦經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齋一日一夜福不可計若賢善人急欲得阿羅漢道若佛道者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日或二十日受齋大善大智度論云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來現大神通日也問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以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知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諸佛受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樂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不布施持戒孝順父母者便上忉利天以啟帝釋帝釋諸天心皆不悅說言修羅種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多者諸天歡喜說言天眾增益修羅減損涅槃經云佛告大王波羅柰國有屠兒名曰廣頞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如來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況復佛也賢愚經云阿槃提國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處小有違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詣河取水思惟是苦舉聲大哭時迦旃延尊者來至其所問言何以悲泣懊惱乃爾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執苦役加復貧窮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尊者言汝若貧者何不賣貧婢言貧那得賣誰當買貧尊者言貧實可賣如是至三婢言苟貧可賣我宜問方大德貧云何賣尊者言審欲賣者一隨我語答言諾尊者告言汝先洗浴[A11]告言汝當布施白言尊者我極貧困身無手許完納唯有此瓶是大家許當以何施尊者即持鉢與之汝持此鉢取少淨水如教取來奉上尊者尊者受[A12]尋為呪願次教受八戒齋後教念佛種種功德問言汝有住止處不答言無也若磨時即磨下臥舂炊作使即臥其中或時無作止宿糞堆尊者言汝好持心恭謹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臥竟密開其門於門曲內敷淨草坐思惟觀佛莫生惡念時老婢奉教歸家依敕施行於後夜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大家蚤起見婢命終瞋曰此婢恒常不聽入舍今暮何故乃於此死即使人草索繫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與五百天子娛樂時舍利弗在忉利天問言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借其道眼觀見故身生天因緣由迦旃延即將五百天子來至林中散華燒香供養死屍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見變怪其所由與眾詣林觀看見諸天子供養此屍即問天曰此婢醜穢生存之時人猶惡見況今[A13]已死何故諸天而加供養時天子具說本末生天因緣即皆迴詣迦旃延所尊者為諸天人廣說妙法所謂施戒生天之論欲不淨法出離為樂時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須陀洹果飛還天宮時在會眾聞法[A14]各獲道迹乃至四果莫不歡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觀見此婢餘有一夜命在死即墮落地獄受無量苦故徃度之)法句喻經云東方有國名多羅波提有婆羅門五百人相率欲詣恒水邊三祠神池沐浴垢穢裸形求仙路由大澤迷不得過中路乏糧遙見一大樹如有神氣想有人居馳趣樹下了無所見舉聲大哭云饑渴委厄窮死斯澤樹神現身問曰道士那來今欲何行同聲答曰欲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饑渴幸哀矜濟樹神舉手百味飲食從手流溢給眾飲食皆得飽滿其餘飲食足供路糧臨別詣神請問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衛國時國大臣名曰須達飯佛眾僧於市買酪無提酪者倩我提之住到精舍使我斟酌訖行澡水儼然聽法一切歡喜稱善無量時我奉齋暮還不飡婦怪問我不審何恨我曰不恨也見長者須達飯佛請我奉齋齋名八關時婦瞋忿言曰瞿曇亂俗奚足採納君毀遺則禍從此興踧迫不[A15]便共俱食時我壽盡神來生此為此愚婦破我齋法不卒其業來生斯澤作此樹神提酪之福手出飲食若全齋法應生天上封受自然即為五百人而說頌曰祠祀種禍根日夜長枝條唐苦敗身本法齋度世仙按賢愚經及百緣經云昔迦葉佛滅度之後遺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邊俱受八戒一願生天一願作國王願生天者歸家婦呼共食夫言向受佛齋過中不食婦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緣乃受異道之齋今若相違不共我飯當以斯事語諸梵志擯汝不與會同夫聞恐怖便與婦非時而食由破齋故後生龍中其願作王者持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國王時王園中多有甘果守園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後時於園泉中得一異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為門監所遮當以此柰與之門監得[A16]奉貢黃門黃門納竟轉上夫人夫人得柰復用獻王王食此柰甚覺甘美便問夫人展轉相推到守園人王即喚來而責之曰如此美柰何為不送乃與他人園人於是具陳本末王瞋語言自今以後常送斯柰園監啟王此柰無種何由可辦王曰若不能得當斬汝身其人還園舉聲大哭其龍先身與王共受齋故生於王園泉中時龍變身為人從泉而出問其哭由園監具說龍聞入水以金盤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說吾意云吾及王本是親友昔在世時俱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龍中今欲奉八關齋法求捨此身當為吾覓八關齋文持來與我若其相違吾覆汝國用作大海園監以柰奉王具說龍意王聞甚憂良由時世無佛法又滅盡齋文難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龍索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當殺卿大臣歸家甚懷憂惱臣父見子面色不悅問知委由其父語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試破看之必有異事尋即破之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二是八關齋文[A17]已奉王王得歡喜自送與龍龍得此經便用好寶贈王王及於龍重修八戒壽盡生天同共一處至釋迦如來出世從天來下至於佛所佛為說法時二天子俱得須陀洹果還歸天上從是[A18]已往畢得涅槃(按此八戒無論[A19]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齋日自𧩙日或父[A20]母生日諱日等皆可受持以資福慧為出世之基菩薩處胎經云八關齋戒者是諸佛之父母謂由出生諸佛故也若受戒[A21]或遇破戒難緣相逼寧可捨戒[A22]然後作之不得犯戒罪後還得受戒欲捨戒時無問出家在家人邊但向一人言我今捨八戒不持一說即成捨)

歸戒要集卷下(終)

三歸音釋

如來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覺功成妙智道登圓覺故名為佛葢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覺具三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肇法師曰生死長夜莫能自覺自覺覺他者其為佛也福慧具足金身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巍巍堂堂眾聖之師四生之慈父也

世尊

佛有無量德亦有無量名今以十號德具為物欽重天上人間所共尊故故曰世尊

音炒熬米麥磨為粉屑也

三昧

此云正定

梵音具云僧伽此云眾謂清淨和合眾乃四比丘[A23]已上之稱受持如來二百五十大戒所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故名僧也

呵梨勒

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俗名訶子

五比丘

一憍陳如二馬勝三䟦提四婆敷五拘利

四諦法輪

苦集滅道也

阿羅漢

此云無著亦云不生又名應真謂一切煩惱斷盡於後世中不受生死果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故

耶舍伽

此云寶稱

舍利弗

此云身子

目犍連

此云[A24]采菽氏二人共領五百門徒從佛出家俱成阿羅漢

三迦葉

一優樓頻螺迦葉二伽耶迦葉三那提迦葉此三兄弟領一千徒弟俱從佛出家成阿羅漢

須䟦陀羅

此云善賢年一百二十歲聞佛涅槃來至佛所聞法悟道出家成阿羅漢

梵志

梵語婆羅門此云淨行亦云梵志梵者淨也謂是梵天之苗裔唯天竺國有餘國所無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如此方儒宗或出家或在家多恃[A25]己道術我慢人也

四不壞信

歸依三寶并正法也

釋迦文

梵語釋迦此云能文是此方之言義名能儒亦名能仁是姓也號牟尼此云寂默

三世佛

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

五分所成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佛以此五法成身即五分法身

學無學

即初果二果三果聖人有餘煩惱尚須學斷故名為學四果阿羅漢煩惱斷盡故名無學

貝葉

梵語貝多此云岸形其葉長廣其色光潤凡所書寫[A26]采用之

三藏聖教

十二部經

一契經二重頌三授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義

三智

一一切智謂於一切內外諸法能知能解是聲聞緣覺之智二道種智謂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根是菩薩之智三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知一切眾生之因種此是佛智也

三諦

三者中也諦者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即假是俗諦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即中是中諦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

三乘

一菩薩二緣覺三聲聞

七眾

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彌五沙彌尼六優婆塞七優婆夷

四向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四得

四果聖人

六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盡通

世間八法

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

五德離身

亦名五衰相一寶衣垢穢二寶冠華萎三腋下汗流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

天帝釋

梵語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天主也姓憍尸迦

忉利天

梵語忉利此云三十三是欲界第二天居須彌山頂四面各有八天帝釋居中共為三十三也

阿惟越致

此云不退轉證無生法忍菩薩乃得不退轉地

毗婆尸

此云勝觀

音欲賣也

南無

此云歸依歸是反還之義謂反邪歸正也依是依憑謂憑三寶得出三塗及三界故亦云歸命謂心馳散六塵令舉自命根還歸本源故曰歸命又舉自身命歸投三寶即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如大方便經云譬如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求無畏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三寶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摩尼

此云離垢即如意珠寶也

涅槃

此云圓寂德無不備謂之圓障無不盡謂之寂舊云不生不滅乃三乘聖人所證者

阿修羅

此云非天亦云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故宮殿園林七寶所成居大海底常與天鬬

摩竭魚

此云鯨魚眼如日月齒如白山口如赤谷所謂吞舟魚也

毗尼

此云善治謂自治貪瞋癡亦能治眾生之惡即律藏也

阿毗曇

此云無比法即論藏也

阿含

此云教亦云法歸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乃大小乘教之通號而小乘中別出四部一增一阿含二長阿含三中阿含四雜阿含

阿鼻地獄

亦云阿毗此云無救亦云無間罪人在中一劫受苦不可救而無彈指頃息苦故在贍部洲下第八重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滿其中

阿難

此云慶喜是佛從弟出家侍佛為傳燈二世祖

南贍部洲

此云勝金洲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居須彌山南

舍利

三乘聖人身骨皆名舍利

西牛貨洲

彼土多牛以牛為貨故其土縱廣八千由旬形如滿月居須彌山西

東勝身洲

勝南贍部洲故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居須彌山東

北俱盧洲

此云勝處其土方正縱廣一萬由旬居須彌山北

辟支佛

此云緣覺悟十二因緣得道中乘聖人

十善

身不殺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邪見

沙彌

此云求寂男出家稟受十戒

沙彌尼

此云求寂女受持十戒

式叉摩那

此云學法女於二年中修學六法然後受比丘尼戒

比丘尼

此云乞士女稟受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

此云乞士外以乞食資身福利檀越內以乞法資心而長慧命稟受二百五十大戒五戒音釋

至真等正覺

如來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無著無虗妄故名至真以一切[1]平法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名等正覺

三惡道

亦名三塗謂地獄餓鬼畜生

自在天

梵語婆舍䟦提此言他化自在謂奪他所化而自娛樂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天假他所作以成[A27]己樂即魔王也若大自在天則居色界頂字威靈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等正覺乃諸佛所證之道

三十六失

善惡所起經云飲酒三十六過一資財散失二現多疾病三因[2]與鬬諍四增長殺害五增長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漸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轉減十顯露秘密十一事業不成十二多增憂苦十三諸根闇昧十四毀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信婆羅門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親近惡友二十捨離善友二十一棄捨飲食二十二形不隱密二十三婬欲熾盛二十四眾人不悅二十五多增語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屬嫌棄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遠離正法三十不敬賢善三十一違犯過非三十二遠離圓寂三十三顛狂轉增三十四身心散亂三十五作惡放逸三十六身謝命終墮大地獄受苦無窮

五陰

五欲

觸也又財色名食睡亦名五欲

五葢

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葢也

五神通

如上六神通除漏盡通

五道

一天二人三地獄四餓鬼五畜生

黠慧

上音轄堅慧也

閻羅王

此云雙王地獄主也贍部洲下過五十那由他是其住處

伊羅鉢龍王

伊羅鉢此云臭氣樹名也此龍迦葉佛時作比丘因折此臭樹葉遂墮龍中頭上生此臭樹受大苦惱因以為名

四等果人

一須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四阿羅漢果

四禪

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梵語禪那此云靜慮

四空定

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非想處定

阿那般那

此云出息入息即數息觀也

酒澱

音電

橫罹

音離遭也

一天下

即南贍部洲也

果蓏

音裸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蔓生者

旃陀羅

此云屠者即屠殺手

摴蒱

上音樞下音蒲老子入胡作今人擲之為戲

泥犁

此云無有謂無有喜樂或言無赦處即地獄也

煖法

如人以木鑽火火雖未出先得煖相譬行者修四諦觀以定資慧加功用行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A28]已得智火前相故名煖法若觀行轉明善根無退見道即證須陀洹果

檀波羅蜜

梵音檀此云施波羅蜜此云到彼岸

音團

四天下

即四大部洲

頌願

即經中佛所說偈呪願於彼令得善利如有頌云世間五欲樂或復諸天樂若比愛盡樂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復生集八聖道能超至妙涅槃處所謂布施者必獲其義利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八戒音釋

布薩

此云淨住又云天語淨住人語或云精進亦云長養通僧及俗俱稟修行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言之下半月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此名六齋日

尸羅

此云清涼即戒之別名謂能持戒則貪瞋癡諸煩惱得清涼故

明相出時

謂日未出前二刻也又云觀見手掌文時

五眾

即出家五輩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彌五沙彌尼

三惡八難

三惡即三惡道八難者前三即三惡道四長壽天壽五百劫外道得無想定故生其處五北俱盧洲六盲聾瘖瘂七世智辯聰謂世人邪智聰利躭習外書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後此八者皆不得見佛聞法故稱為難也

輪王

輪王有四金輪王化被四洲銀輪王則政隔北俱盧洲銅輪王則除北俱盧及西牛貨洲鐵輪王則唯贍部洲此四輪王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則感有金銀銅鐵之異故為四焉

梵王

居色界初禪二禪中間統小千界

薩雲若

此云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薩雲若

四恩

一父母恩二眾生恩謂無始劫來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於多生中互為父母故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三寶是良福田能令眾生出生死苦至涅槃樂

三有

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無色界天

色界即四禪天無色界即四空天

聲聞

修四諦法證得小乘四果

緣覺

梵名辟支佛如前釋

音曼貫花以嚴身首也

五濁惡世

一眾生濁謂諸眾生不畏惡業果報不修善法二見濁謂邪見增盛不修善道三煩惱濁謂諸眾生多諸愛欲貪瞋癡盛惱亂心神四命濁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三十二十十歲壽數長短不定五劫濁謂刀兵饑饉疾疫三災起時眾生更相殺害也

迦旃延

此云文飾亦云不定

四果

即上四果等人

菩薩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今人尚略故云菩薩菩提佛道也薩埵此云大心眾生謂有大心入佛道也又薩埵名成眾生謂用佛道成就眾生也


校注

[0695001] 平下疑脫等字 [0695002] 與疑興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母【CB】毋【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采【CB】釆【卍續】(cf. T37n1760_p0353c05)
[A25] 己【CB】巳【卍續】
[A26] 采【CB】釆【卍續】
[A27] 己【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