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08
注華嚴法界觀科
- 注華嚴法界觀科(二)
- 初序引(二)
- 初題目(二)
- 初所述序題(注華)
- 二能述人號(緜州)
- 二序文(五)
- 初明真理(三)
- 初標指直釋(法界)
- 二翻顯難思(無有)
- 三示唯智境(非徹)
- 二顯至教(四)
- 初違真趣妄(甚矣)
- 二傷迷說教(故世)
- 三顯教利益(令一)
- 四讚教圓滿(故此)
- 三示觀門(三)
- 初歎教顯意(然此)
- 二正示述作(於是)
- 三結顯功能(使其)
- 四彰注解(三)
- 初歎教顯意(然此)
- 二正示述作(於是)
- 三結顯功能(使人)
- 五顯問答(四)
- 初約旨對詮(二)
- 初問(或問)
- 二答(五)
- 初據法演教(答曰)
- 二正示深廣(二)
- 初通示廣深(故凡)
- 二別顯徧容(故佛)
- 三證法解脫(證此)
- 四傷[A1]已迷倒(由是)
- 五結未為廣(然則)
- 二約經對觀(二)
- 初正明經觀(二)
- 初問(問曰)
- 二答(三)
- 初喻經觀相資(答曰)
- 二辨五法差別(二)
- 初備列五法(故法)
- 二正分力用(故欲)
- 三結廣略有在(夫如)
- 二別示三重(二)
- 初徵起(然則)
- 二申明(三)
- 初真空絕相(二)
- 初約迷(答曰)
- 二示觀(於是)
- 二理事無礙(二)
- 初約迷(菩薩)
- 二示觀(於是)
- 三周徧含容(二)
- 初約迷(菩薩)
- 二示觀(於是)
- 初真空絕相(二)
- 初正明經觀(二)
- 三約昔對注(二)
- 初問(問曰)
- 二答(二)
- 初正答所問(二)
- 初不須廣解(二)
- 初直造觀門(三)
- 初別示觀門(答曰)
- 二明設門意(初心)
- 三宜直鑒法(但塵)
- 二廣解無益(三)
- 初重煩無益(若別)
- 二反翳真趣(又此)
- 三意非傍通(且首)
- 初直造觀門(三)
- 二必藉略注(三)
- 初正明注意(然不)
- 二簡備合宜(故其)
- 三總結大意(夫觀)
- 初不須廣解(二)
- 二躡跡會通(二)
- 初恐心難入(問曰)
- 二遇師佛必注(問曰)
- 初正答所問(二)
- 四疑盡歎仰(感者)
- 初約旨對詮(二)
- 初明真理(三)
- 初題目(二)
- 二觀文○
- 初序引(二)
- ○二觀文(二)
- 初題目(四)
- 初所注名題(注法)
- 二能注人號(圭峯)
- 三所述觀題(六)
- 初通明修義(止觀)
- 二所依經名(三)
- 初通分能所(所依)
- 二別釋文義(大者)
- 三示略所以(略無)
- 三所觀法界(二)
- 初總明一真(清涼)
- 二別分四義(然心)
- 四能觀觀心(情盡)
- 五能詮觀門(此八)
- 六釋有三重(三)
- 初正明除事(除事)
- 二分四所以(若分)
- 三別明重字(此三)
- 四能述人號(三)
- 初正跡示本(姓杜)
- 二約其師承(是華)
- 三別釋集字(此是)
- 二本文(二)
- 初分門(真空)
- 二隨釋(三)
- 初真空絕相(二)
- 初標章列名(第一)
- 二隨門別釋(四)
- 初會色歸空觀(二)
- 初總標注(二)
- 初總分四門(前三)
- 二別示前三(三)
- 初正明所揀(三)
- 初斷空(前三)
- 二實色(四)
- 初正明(二簡)
- 二牒顯(言實)
- 三出因(約情)
- 四會通(然此)
- 三雙揀(三雙)
- 二重明文義(據義)
- 三揀去亂意(寶性)
- 初正明所揀(三)
- 二別示(二)
- 初揀情(三)
- 初斷空(四)
- 初標(一)
- 二徵(何)
- 三釋(二)
- 初釋上句(注二)
- 初明所計執(四)
- 初通明(釋上)
- 二別顯(此有)
- 三結成(今揀)
- 四引證(故中)
- 二會能計人(二)
- 初正明(然外)
- 二引證(故肇)
- 初明所計執(四)
- 二釋下句(注四)
- 初推法本起(釋下)
- 二定歸真空(故今)
- 三揀非斷滅(不合)
- 四指文所據(所言)
- 初釋上句(注二)
- 四結(二)
- 初結釋(良)
- 二結標(是)
- 二實色(四)
- 初標(二)
- 二徵(何)
- 三釋(二)
- 初釋上句(注二)
- 初所揀因由(釋上)
- 二揀定所為(此揀)
- 二釋下句(注四)
- 初示要釋文(空無)
- 二影略通難(然前)
- 三破色顯空(二)
- 初總標(空有)
- 二別示(三)
- 初無邊義(二)
- 初縱(一無)
- 二奪(空既)
- 二無壞義(四)
- 初躡前起後(二無)
- 二縱奪正破(謂若)
- 三託喻反救(救曰)
- 四就理奪破(破曰)
- 三無雜義(二)
- 初躡前起計(三無)
- 二以理推破(三)
- 初以空容色雜亂破(破曰)
- 二不雜俱存非理破(若言)
- 三色空周徧相違破(二)
- 初通標相違(若言)
- 二別示行相(何者)
- 初無邊義(二)
- 四結會觀旨(故上)
- 初釋上句(注二)
- 四結(良以)
- 三雙揀(二)
- 初釋當句(四)
- 初標(三)
- 二徵(何)
- 三釋(二)
- 初釋上句(以空)
- 二釋下句(會色)
- 四結(二)
- 初結釋(良由)
- 二結標(是故)
- 二結前三(上三)
- 初釋當句(四)
- 初斷空(四)
- 二顯理(二)
- 初正顯色空(四)
- 初標(四)
- 二徵(何)
- 三釋(凡)
- 四結(是)
- 二結例諸法(三)
- 初約色因由(色是)
- 二舉要例法(舉要)
- 三正例觀旨(應云)
- 初正顯色空(四)
- 初揀情(三)
- 初總標注(二)
- 二明空即色觀(二)
- 初總標(注四)
- 初會前科節(揀情)
- 二正示今文(但文)
- 三引經證成(當般)
- 四別議第三(唯第)
- 二別示(二)
- 初揀情(三)
- 初斷空(四)
- 初標(一)
- 二徵(何)
- 三釋(二)
- 初釋上句(斷空)
- 二釋下句(真空)
- 四結(要)
- 二實色(四)
- 初標(二)
- 二徵(何)
- 三釋(二)
- 初釋上句(以空)
- 二釋下句(然不)
- 四結(要)
- 三雙揀(二)
- 初釋此句(四)
- 初標(三)
- 二徵(何)
- 三釋(二)
- 初釋上句(空)
- 二釋下句(二)
- 初正釋此文(釋下)
- 二對前示意(二)
- 初正明因由(此不)
- 二別示文理(有理)
- 四結(良)
- 二結上三句(上三)
- 初釋此句(四)
- 初斷空(四)
- 二顯解(二)
- 初正顯(四)
- 初標(四空)
- 二徵(何故)
- 三釋(凡是)
- 四結(是故)
- 二結例(如空)
- 初正顯(四)
- 初揀情(三)
- 初總標(注四)
- 三空色無礙觀(三)
- 初總標觀名(第三)
- 二別示無礙(注三)
- 初科節(色空)
- 二示意(謂若)
- 三議文(有本)
- 三約人結顯(是故)
- 四泯絕無寄觀(二)
- 初標
- 二釋(二)
- 初分科示意(二)
- 初科節本文(文二)
- 二總示注意(初中)
- 二隨釋本文(二)
- 初正釋此觀(二)
- 初釋相(五)
- 初拂第二門(謂此)
- 二拂第一門(亦不)
- 三通拂結例(一切)
- 四拂今能拂(不可)
- 五總遮結示(此語)
- 二徵釋(何以)
- 初釋相(五)
- 二總辨四句(二)
- 初正分解行(注五)
- 初節釋觀文(各前)
- 二離謗絕非(又初)
- 三示教分齊([A2]已當)
- 四配合心經(又初)
- 五揀會三觀(三)
- 初一往配合(又乍)
- 二細詳不應(細詳)
- 三據後對揀(若此)
- 二反顯相資(若不)
- 初正分解行(注五)
- 初正釋此觀(二)
- 初分科示意(二)
- 初會色歸空觀(二)
- 二理事無礙○
- 三周徧含容○
- 初真空絕相(二)
- 初題目(四)
- ○二理事無礙觀(三)
- 初總標(二)
- 初標名(理事)
- 二標意(但理注)(四)
- 初略會下門(對)
- 二約境明觀(具此)
- 三約觀顯行(觀事)
- 四會通教門([A3]已當)
- 二別釋(二)
- 初標科分(次下)
- 二別顯示(五)
- 初相徧(四)
- 初正釋(二)
- 初理徧事門(四)
- 初示理事相(一理)
- 二正明徧相(一一)
- 三徵釋因由(何以)
- 四舉塵結示(是故)
- 二事徧理門(四)
- 初示理事相(二事)
- 二正明徧相(此有)
- 三徵釋因由(何以)
- 四舉塵結例(是故)
- 初理徧事門(四)
- 二歎深(二)
- 初歎超情(注三)
- 初事徧(一塵)
- 二理徧(真理)
- 三議本(有本)
- 二歎難喻(注二)
- 初引經(經曰)
- 二揀喻(此因)
- 初歎超情(注三)
- 三喻指(二)
- 初分科示意(此下)
- 二正明喻指(三)
- 初大小無礙(如全)
- 二一異無礙(同時)
- 三諸法全徧(又大)
- 四問答(二)
- 初科分(此下)
- 二問答(二)
- 初對初二喻(二)
- 初問(三)
- 初約理望事(問理)
- 二約事望理(一塵)
- 三總結相違(既成)
- 二答(二)
- 初總示答意(答曰)
- 二別約四句(二)
- 初理望事(先理)
- 二事望理(次事)
- 初問(三)
- 二對後一喻(二)
- 初問(問無)
- 二答(二)
- 初總示答意(答以)
- 二別約四句(二)
- 初理望事(先就)
- 二事望理(次就)
- 初對初二喻(二)
- 初正釋(二)
- 二相成(二)
- 初依理成事(二)
- 初標名示義(三依)
- 二寄喻合法(如波)
- 二事能顯理(二)
- 初標名示義(四事)
- 二寄喻合法(猶如)
- 初依理成事(二)
- 三相害(二)
- 初以理奪事(二)
- 初約法(五以)
- 二約喻(如水)
- 二事能隱理(三)
- 初約法示意(六事)
- 二寄喻發明(如水)
- 三引經為證(經云)
- 初以理奪事(二)
- 四相即(二)
- 初理即事(二)
- 初約法(七真)
- 二約喻(如水)
- 二事即理(二)
- 初約法(八事)
- 二約喻(如波)
- 初理即事(二)
- 五相非(二)
- 初理非事(二)
- 初約法(九真)
- 二約喻(如即)
- 二事非理(二)
- 初約法(十事)
- 二約喻(如全)
- 初理非事(二)
- 初相徧(四)
- 三結勸(二)
- 初結束(二)
- 初結同緣起(此上)
- 二別會諸緣(約理注)(三)
- 初注釋諸門義相(三也)
- 二別釋成境隱顯(又事)
- 三不會初二所以(不會)
- 二勸修(深思)
- 初結束(二)
- 初總標(二)
- ○三周徧含容觀(三)
- 初標(周徧)
- 二釋(十)
- 初理如事(三)
- 初標舉觀名(注二)
- 初釋所標(由此)
- 二異會本(有本)
- 二顯示觀旨(四)
- 初正釋(不待)
- 二喻顯(亦如)
- 三法合(今理)
- 四揀異(不同)
- 三舉人證成(是故)
- 初標舉觀名(注二)
- 二事如理(二)
- 初標(二事)
- 二釋(四)
- 三事含理事(二)
- 初理如事(三)
- 三結勸(令圓)
- [1]初且釋本文(通論)
- 初約因標宗(三事)
- 二指一為例(如一)
- 三正例諸法(如一)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8 冊 No. 1008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