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78-A 天台四教儀集註序
天台四教儀者。實教門之要道也。自昔至今。註釋者眾。或略而不備。或博而太繁。矧又節去正文。但標初後。苟非精誦者。莫之能閱也。今集諸部之文。註於其下。將無便於披覽者歟。其間一二。與諸家有同異者。蓋述所聞於先德。非任胸臆也。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觀法。文雖簡約。理亦備焉。諸新學人。究心於茲。忘言忘思。筌罤俱擲。奚以是為然能爾也。則無適而不可。亦豈離是云乎哉。
時元統甲戌夏五。南天竺白蓮華沙門蒙潤謹序。
[1]天台四教儀科文
- 科天台四教儀(二)
- 初總題(二)
- 初正立題(天台)
- 二抄錄人(高麗)
- 二別文(三)
- 初敘時教法義散廣(二)
- 初正敘(二)
- 初能立教主(天台)
- 二所用判釋(二)
- 初總標(以五)
- 二別列(二)
- 初五時(言五)
- 二八教(二)
- 初正列(言八)
- 二喻顯(頓等)
- 二廣結(如是)
- 初正敘(二)
- 二依廣本撮錄綱要(二)
- 初標所依(今依)
- 二示綱要(二)
- 初總約五時正釋教相(二)
- 初分章(初辨)
- 二牒釋(二)
- 初化儀四教(二)
- 初正釋(三)
- 初四時次第(二)
- 初列釋四儀(四)
- 初頓教(三)
- 初總標(第一)
- 二別釋(三)
- 初約部教(三)
- 初部(所謂)
- 二教(二)
- 初機教兼權(若約)
- 二雙示(二)
- 初圓(謂初)
- 二別(處處)
- 三雙結(故約)
- 二約時(此約)
- 三約味(涅槃)
- 初約部教(三)
- 三引證(二)
- 初引經徵起(法華)
- 二答釋所領(答諸)
- 二漸教(三)
- 初總標(第二)
- 二別釋(三)
- 初鹿苑(四)
- 初約部教(二)
- 初於頓開漸(二)
- 初對機示處(次為)
- 二約喻顯身(脫舍)
- 二正施藏經(二)
- 初埀世成道(示從)
- 二正明施教(初在)
- 二約時(若約)
- 三約味(若約)
- 四引證(二)
- 初引經徵起(信解)
- 二答釋(答次)
- 初於頓開漸(二)
- 初約部教(二)
- 二方等(四)
- 初約部教(二)
- 初部(次明)
- 二教(四教)
- 二約時(若約)
- 三約味(若約)
- 四引證(二)
- 初引經徵起(信解)
- 二答釋(答三)
- 初約部教(二)
- 三般若(四)
- 初約部教(二)
- 初部(次說)
- 二教(此般)
- 二約時(約時)
- 三約味(約味)
- 四引證(二)
- 初引經徵起(信解)
- 二答釋(答明)
- 初約部教(二)
- 初鹿苑(四)
- 三總結([A1]已上)
- 三秘密教○
- 四不定教○
- 初頓教(三)
- 二結齊四時(化儀)
- 初列釋四儀(四)
- 二第五開顯○
- 三料揀時昧○
- 初四時次第(二)
- 二結前生後(上來)
- 初正釋(三)
- 二化法四教○
- 初化儀四教(二)
- 二別約化法略明行法○
- 初總約五時正釋教相(二)
- 三結抄略指廣示異○
- 初敘時教法義散廣(二)
- 初總題(二)
- ○三秘密教(三)
- 初標(第三)
- 二釋(如前)
- 三結(故言)
- ○四不定教(二)
- 初正明(三)
- 一初標(第四)
- 二釋(亦由)
- 三結(如是)
- 二雙結(然秘)
- 初正明(三)
- ○二第五開顯(二)
- 初法華(四)
- 初開顯(二)
- 初正明(三)
- 初總明部教今昔權實(二)
- 初開權顯實(次說)
- 二權實名通(言權)
- 二別列所開昔日權實(二)
- 初總指頓漸隔異(謂法)
- 二別列昔日麤妙(二)
- 初頓部(二)
- 初隔異非本懷(如華)
- 二麤法須開顯(所以)
- 二三漸(次鹿)
- 初頓部(二)
- 三別示能開今經獨妙(二)
- 初開昔部(二)
- 初開偏麤成妙(來至)
- 二開昔圓成妙(二)
- 初本融故妙(諸味)
- 二隔偏故麤(但是)
- 二顯今部(二)
- 初能開得名(獨得)
- 二引證純一(故文)
- 初開昔部(二)
- 初總明部教今昔權實(二)
- 二斥非(時人)
- 初正明(三)
- 二約時(約時)
- 三約味(約味)
- 四引證(二)
- 初引經徵起(信解)
- 二答釋(答即)
- 初開顯(二)
- 二涅槃○
- 初法華(四)
- ○二涅槃(四)
- 初示意(二)
- 初雙標(次說)
- 二雙釋(二)
- 初捃拾殘機(一為)
- 二逗留末代(二為)
- 二同異(三)
- 初時味論同(然若)
- 二部有小異(論其)
- 三引當經證(故文)
- 三時合(前法)
- 四料揀(二)
- 初問(問此)
- 二答(答名)
- 初示意(二)
- ○三料揀時味(二)
- 初問(問將)
- 二答(二)
- 初標(答有)
- 二釋(二)
- 初約相生(三)
- 初標(一者)
- 二釋(所謂)
- 三結(故譬)
- 二約取濃淡(三)
- 初下根(三)
- 初標(二者)
- 二釋(此則)
- 三結(此約)
- 二中根(其次)
- 三上根(其上)
- 初下根(三)
- 初約相生(三)
- ○二化法四教(四)
- 初藏教(三)
- 初標(第一)
- 二釋(二)
- 初教法(二)
- 初示名義(四)
- 初列名(一修)
- 二揀取(此之)
- 二引證(大智)
- 四准判(依此)
- 二教所被機(二)
- 初通標三乘(此有)
- 二且示聲聞(三)
- 初辨四諦(二)
- 初通標(初聲)
- 二別釋(四)
- 初苦諦(三)
- 初牒通(言四)
- 二釋別(二)
- 初開總出別(二)
- 初標名體(一苦)
- 二列名數(言二)
- 二揀別成總(二)
- 初總示(別則)
- 二別釋(二)
- 初六道(六)
- 初地獄道(一地)
- 二畜生道(二畜)
- 三餓鬼道(三餓)
- 四修羅道(四阿)
- 五人道(五人)
- 六天道(六天)
- 二生死(上來)
- 初六道(六)
- 初開總出別(二)
- 三結名(此是)
- 二集諦(三)
- 初總標名體(二)
- 初牒名示體(二集)
- 二名異體同(又云)
- 二別釋見思(二)
- 初見惑(三)
- 初標名列使(二)
- 初通標名數(初釋)
- 二別列十使(所謂)
- 二約界釋成(二)
- 初通示(此十)
- 二別名(二)
- 初欲界(謂)
- 二上界(上)
- 三結成其名(二界)
- 初標名列使(二)
- 二思惑(三)
- 初牒名示數(二明)
- 二約界釋體(二)
- 初通示九地(謂)
- 二約界釋成(二)
- 初欲界(欲界)
- 二上界(上八)
- 三結成其名(故成)
- 初見惑(三)
- 三總結成名(上來)
- 初總標名體(二)
- 三滅諦(三)
- 初牒名(二滅)
- 二示體(滅前)
- 三揀非(因滅)
- 四道諦(三)
- 初牒名(四道)
- 二示體(二)
- 初標廣略(略則)
- 二別釋廣(二)
- 初標科(此三)
- 二列釋(一四)
- 三結歸(已上)
- 初苦諦(三)
- 二四諦通大(如然)
- 三四諦因果○
- 初辨四諦(二)
- 初示名義(四)
- 二行位○
- 初教法(二)
- 三結(略明)
- 二通教○
- 三別教○
- 四圓教○
- 初藏教(三)
- ○三四諦因果(二)
- 初正示然(四)
- 二料揀(二)
- 初問(問何)
- 二答(答聲)
- ○二行位(三)
- 初通標(略明)
- 二別釋(三)
- 初聲聞(三)
- 初標位分料(初明)
- 二釋所稟法(二)
- 初凡(三)
- 初外凡(二)
- 初標(釋外)
- 二釋(三)
- 初五停心(初五)
- 二別相念(二別)
- 三總相念(二總)
- 二內凡(二明)
- 三結名(上來)
- 初外凡(二)
- 二聖(二)
- 初標(次明)
- 二釋(三)
- 初見道(一須)
- 二修道(二)
- 初二果(二斯)
- 二三果(三)
- 三無學(四阿)
- 初凡(三)
- 三結(略明)
- 二支佛(三)
- 初雙標(次明)
- 二別釋(二)
- 初緣覺稟法(四)
- 初正明所稟(值佛)
- 二諦緣開合(三)
- 初標(與前)
- 二徵釋(云何)
- 三重釋(既明)
- 三正示境觀(二)
- 初順推境(緣覺)
- 二順推觀(若滅)
- 四結(因觀)
- 二獨覺自觀(言獨)
- 初緣覺稟法(四)
- 三同異(二)
- 初二種自揀(兩)
- 二對聲聞揀(二)
- 初斷正同(此人)
- 二侵習異(更侵)
- 三菩薩(二)
- 初能稟所稟(次)
- 二釋所稟法(二)
- 初修行(二)
- 初發願(一未)
- 二修行(二)
- 初結前生後(既)
- 二正明修行(二)
- 初總標(於三)
- 二別釋(三)
- 初三祇行行(二)
- 初總牒(言三)
- 二示相(三)
- 初初祗(從古)
- 二二祗(次從)
- 三三祗(次從)
- 二百劫種相(二)
- 初結前生後(經)
- 二別示福相(福)
- 三六度滿相(二)
- 初總牒(修行)
- 二示相(如尸)
- 初三祇行行(二)
- 二成道(四)
- 初五相(次入)
- 二第六(發直)
- 三第七(受梵)
- 四第八(住世)
- 初修行(二)
- 初聲聞(三)
- 三總結(上來)
- ○二通教(三)
- 初標(次明)
- 二釋(四)
- 初釋名(二)
- 初前後(通前)
- 二當教(又從)
- 二釋位(二)
- 初當教(四)
- 初總標(依大)
- 二細釋(二)
- 初九地(一乾)
- 二佛地(三)
- 初成佛(十佛)
- 二說法(為三)
- 三涅槃(緣盡)
- 三引證(經云)
- 四同異(此經)
- 二前後(二)
- 初標(然於)
- 二釋(二)
- 初鈍根通前(鈍根)
- 二利根通後(二)
- 初正釋(若利)
- 二揀位(二)
- 初問(問何)
- 二答(二)
- 初通定三根(答)
- 二入位真似(所接)
- 初當教(四)
- 三揀藏通(二)
- 初問(問此)
- 二答(二)
- 初許所問(答誡)
- 二正答同異(二)
- 初雖同而異(然)
- 二別釋異義(二)
- 初藏小拙(藏)
- 二通大巧(二)
- 初正釋(通教)
- 二揀位(二)
- 初問(問教)
- 二答(答未)
- 四所屬文(般若)
- 初釋名(二)
- 三結(界明)
- ○三別教(三)
- 初標(次明)
- 二釋(三)
- 初略辨名義(二)
- 初正釋(此教)
- 二引證(涅槃)
- 二正列位行(二)
- 初總指(諸天)
- 二別列(二)
- 初總列諸經(二)
- 初正列(華嚴)
- 二辨意(如是)
- 二別依瓔珞(二)
- 初分科(二)
- 初准經(然位)
- 二分科(以五)
- 二細釋(二)
- 初凡(二)
- 初外凡(初言)
- 二內凡(三)
- 初十住(次明)
- 二十行(次明)
- 三十迴向(次明)
- 二聖(二)
- 初因(二)
- 初十地(次明)
- 二等覺(更斷)
- 二果(二)
- 初成佛(更破)
- 二說法(為鈍)
- 初因(二)
- 初凡(二)
- 初分科(二)
- 初總列諸經(二)
- 三別示隨機(三)
- 初正明隨機(三)
- 初點示教道(有經)
- 二借別名通(有處)
- 三借別名圓(有云)
- 三勸審斷證(如此)
- 初正明隨機(三)
- 初略辨名義(二)
- 三結(略明)
- ○四圓教(三)
- 初標(次明)
- 二釋(二)
- 初明用(二)
- 初名義(圓明)
- 二功用(所謂)
- 二位次(二)
- 初總指(諸大)
- 二別釋(二)
- 初位次(二)
- 初通列諸經(二)
- 初列(法華)
- 二結(如是)
- 二別依二經(二)
- 初標(今且)
- 二釋(二)
- 初凡(二)
- 初外凡(三)
- 初牒(初五)
- 二釋(五)
- 初隨喜品(二)
- 初標(一隨)
- 二釋(二)
- 初正行(二)
- 初引經(經云)
- 二徵釋(二)
- 初徵(問隨)
- 二釋(三)
- 初總答(答妙)
- 二別釋(二)
- 初約所隨立妙解(二)
- 初心法(三)
- 初示心體(妙法者)
- 二示體德(妙心)
- 三喻顯(如如)
- 二生佛(心佛)
- 初心法(三)
- 二約能隨立妙行(三)
- 初標境觀(此心)
- 二境智俱亡(常境)
- 三境智俱立(無緣)
- 初約所隨立妙解(二)
- 三結示(初心)
- 二助行(三)
- 初結前生後(內以)
- 二正釋(二)
- 初總標(言五)
- 二雙釋(二)
- 初理懺(理懺)
- 二事懺(二)
- 初正明(五)
- 初懺悔(二)
- 初正釋(三)
- 初法(二)
- 初首罪(言事)
- 二能助(若如)
- 二喻(如順)
- 三合(修圓)
- 初法(二)
- 二斥非(二)
- 初總斥(莫見)
- 二別斥(二)
- 初無因有果斥(何處)
- 二舉謬執法斥(二)
- 初舉執計(二)
- 初舉所執法(若才)
- 二舉能計情(十方)
- 二約教斥(二)
- 初判屬理即(今雖)
- 二重斥所計(我等)
- 初舉執計(二)
- 初正釋(三)
- 二勸請(二勸)
- 三隨喜(三隨)
- 四迴向(四回)
- 五發願(五願)
- 初懺悔(二)
- 二結(是為)
- 初正明(五)
- 三例後(下去)
- 初正行(二)
- 二讀誦品(二)
- 初標(二讀)
- 二釋(三)
- 初引經(經云)
- 二釋意(謂內)
- 三喻顯(如膏)
- 三說法品(二)
- 初標(三說)
- 二釋(二)
- 初引經(經云)
- 二釋意(內解)
- 四兼行六度品(二)
- 初標(四兼)
- 二釋(二)
- 初引經(經云)
- 二釋意(福德)
- 五正行六度品(二)
- 初標(五正)
- 二釋(二)
- 初引經(經云)
- 二釋意(謂自)
- 初隨喜品(二)
- 三結位對別(此五)
- 二內凡○
- 初外凡(三)
- 二聖○
- 初凡(二)
- 初通列諸經(二)
- 二六即○
- 初位次(二)
- 初明用(二)
- 三結○
- ○二內凡(二)
- 初總標(次進)
- 二別釋(二)
- 初七信(二)
- 初正釋(二)
- 初初信(初信)
- 二後六(次從)
- 二引證(二)
- 初仁王(二)
- 初引(故仁)
- 二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正解十善(解曰)
- 二正釋信(若別)
- 二本期(三)
- 初正明(然圓)
- 二喻顯(然譬)
- 三合(圓教)
- 初正釋(二)
- 二永嘉(二)
- 初引(永嘉)
- 二釋(二)
- 初同齊(解曰)
- 二伏劣(言若)
- 初仁王(二)
- 初正釋(二)
- 二三信(次從)
- 初七信(二)
- ○二聖(二)
- 初因位(三)
- 初十住(二)
- 初初住(三)
- 初正釋(二)
- 初內證(次入)
- 二外化(現身)
- 二引證(二)
- 初引經(華嚴)
- 二解釋(二)
- 初始成(二)
- 初正釋(二)
- 初正釋(解曰)
- 二斥謬(三)
- 初以因為果(謂成)
- 二引救重詰(若言)
- 三引文勸審(雖有)
- 二引同(龍女)
- 初正釋(二)
- 二三身(慧身)
- 初始成(二)
- 三結成(中觀)
- 初正釋(二)
- 二九住(次從)
- 初初住(三)
- 二行向地○
- 三等覺○
- 初十住(二)
- 二果位○
- 初因位(三)
- ○二行向地(二)
- 初二行(三)
- 初明二行與別同(次入)
- 二明後位與別異(從三)
- 三釋同所以(二)
- 初以因為果(故以)
- 二因果所以(三)
- 初所以(只緣)
- 二喻顯(譬如)
- 三結同(故權)
- 二三行至十地(次從)
- 初二行(三)
- ○三等覺(更破)
- ○二果位(二)
- 初位成智斷(進破)
- 二座身土圓(以虛)
- ○二六即(四)
- 初略明所以(然圓)
- 二正判位斥(謂一)
- 三重釋二字(約修)
- 四誡勸(是故)
- ○三結(略明)
- ○二別約化法略明行法(二)
- 初總明法被四機(然依)
- 二從略述一種(二)
- 初方便(三)
- 初科文(言二)
- 二牒釋(五)
- 初具五緣(五)
- 初持戒清淨(初明)
- 二衣食具足(二衣)
- 三閑居靜處(三閑)
- 四息諸緣務(四息)
- 五近善知識(五近)
- 二訶五欲(五)
- 初訶色(第二)
- 二訶聲(二訶)
- 三訶香(三訶)
- 四訶味(四訶)
- 五訶觸(五訶)
- 三棄五蓋(第三)
- 四調五事(第四)
- 五行五法(五)
- 初欲(第五)
- 二精進(二精)
- 三念(三念)
- 四巧慧(四巧)
- 五一心(五一)
- 初具五緣(五)
- 三結意○
- 二正修(二)
- 初總標法被四機(次明)
- 二別明圓教(十)
- 初勸不思議境(一觀)
- 二發菩提心(二真)
- 三善巧安止(三善)
- 四破法徧(四破)
- 五識通塞(五識)
- 六調道品(六道)
- 七對治助開(七對)
- 八知位次(八知)
- 九能安忍(九能)
- 十離法愛(十離)
- 初方便(三)
- ○三結意(此二)
- ○三結抄略指廣示異(三)
- 初結抄略(謹按)
- 二指廣(若要)
- 三示諸家(自從)
天台四教儀科文(終)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7 冊 No. 978 四教儀集註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