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905-A 大乘止觀序
錢唐胡子浸雲問於華藏單子曰。何謂道。單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廢歟。單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見。在鑛之金匪鍊弗純。在纏之性匪修弗顯。必曰性也而可以廢修也。彼芸芸者孰無性耶。於是以靈峰老人所註南嶽大乘止觀授於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盡於大乘止觀一書。而大乘止觀之要盡於轉無塵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萬法之體也。華嚴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首楞嚴云。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彼凡夫不了惟心之義而為六塵所縛。則六塵塵也。聲聞不了惟心之義而為四諦所縛。則四諦亦塵也。緣覺不了惟心之義而為十二因緣所縛。則十二因緣亦塵也。菩薩不了惟心之義而為六度所縛。則六度亦塵也。不寧惟是。昔有僧問先德曰撥塵見佛時如何。曰佛即是塵。由是觀之。若心外見有纖毫之法。無論若凡若聖皆塵也。而抑知夫即心是塵即塵是心也哉。緣論云。更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悉從自心生。還與心為相。良以世出世間諸法惟是一心。苟於此諦了而不疑。則取捨情忘馳求心歇而無塵之智轉矣。今之時慕道者如牛毛。明道者如麟角。執性而廢修者恪守無為。執修而廢性者罔知本妙。加以游談不根之徒。目不睹三藏之靈文。耳不聞五宗之玄旨。儼為人師如盲導瞽。余雖辭而闢之。其如一傳眾咻。法𦦨智燈危若一綫。誠能流布是書。俾知夫寂照者性之體也。止觀者性之用也。由寂故而起於止。而即以止合乎寂。由照故而起於觀。而即以觀合乎照。是則全性起修全修是性。圓悟圓修之道莫詳於此。然而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則曰轉無塵智而[A1]已矣。是故修道之要盡於大乘止觀一書。而大乘止觀之要盡於轉無塵智之一言也。胡子忻然與其仲弟用和.季弟濟之并吳子寶林.邵子南厓昆季.姚子三摩謀而付諸梓。而乞余言弁其首。爰述胡子相往復之語而為之序。
乾隆五十四年歲次[A2]己酉仲冬之吉富春華藏居士單照謹撰
No. 905-B
夫飲百川之泉者須窮其源。攀萬木之條者須知其本。況佛法心燈普照一切。為人天之眼目。作凡聖之依歸。豈可晦其所由來也。天台智者嗣法於南嶽慧思禪師。習止觀。嘗讀法華藥王品至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其師歎曰。非汝莫見。非我莫知。由是觀之。其師功行豈等閒哉。所著甚富。其大乘止觀一書。會靈峰蕅益旭公分以科註。合四卷。名大乘止觀釋要。歲久淹沒。而智者大師名滿天下。其師著述竟罕人知。此皆飲水不窮其源。攀木不知其本故耳。當知智者大師五分法身由師所生。靈峰云。重子而輕父斯之謂歟。真寂寺苾蒭源洪法師遍覓是論。復購得故板。見其殘缺悉校正無訛。擬重補刻。適有海甯沈維樹先生解囊樂助成此勝因。(圓)見而隨喜。頓忘淺陋。敬為之序。
道光六年月在太簇人日苾蒭尼悟德通圓書於孝圓菴之摩訶衍室
No. 905-C 南嶽大乘止觀序
鶴林示滅而來。賢聖應世者非一。咸以六度萬行通達大智。安住於法界。拔濟於羣迷。金文寶軸具載於諸法之藏。若夫空一切法。證一切性。不於三界現其身意。達正覺之真源。顯毗盧之實相。則見乎南嶽大師之止觀也。大師靈山佛會之聖眾。三世化緣於衡岫。密承佛旨。親聽法音。總馬鳴.龍樹之心要。具菩提涅槃之了義。故著止觀上下二論。遣真妄於一念。明體相之無迹。空拳舒手無物可見。則止觀之理自是而顯。寂照其門由是而入。為出世之宗本。作佛種之導師。不歷僧祗直超聖位。嗟夫斯教雖大顯示啟來者。而人世未之普見。流于海外逮五百年。咸平中日本國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來。復歸聖朝。天禧四年夏四月。靈隱山天竺教主遵式將示生生之佛種。咸成上上之勝緣。乃俾刻其文。又復以序為請。重念如意稱珠[A3]已還合浦。虗室生白坐見法身。顧鑽仰之未至。抑稱讚之無取。但願一切信心見者能修。修者能證。對諸境而不動。於諸法而無染。一受不退。一得永得。盡未來際常與南嶽大師俱生。行如來事焉。
No. 905-D 南嶽禪師大乘止觀原序
止觀用也。本乎明靜。明靜德也。本乎一性。性體本覺謂之明。覺體本寂謂之靜。明靜不二謂之體。體無所分則明靜安寄。體無不備則明靜斯在。語體則非一而常一。語德乃不二而常二。秪分而不分。秪一而不一耳。體德無改彊名為萬法之性。體德無住彊名為萬法之本。萬法者復何謂也。謂舉體明靜之所為也。何其然乎。良由無始本覺之明彊照。照生而自惑謂之昏。無始無住之本隨緣。緣起而自亂謂之動。昏動既作。萬法生焉。捏目空花豈是他物。故云不變隨緣名之為心。隨緣不變名之為性。心。昏動也。性。明靜也。若知無始即明而為昏。故可了今即動而為靜。于是聖人見其昏動可即也。明靜可復也。故因靜以訓止。止其動也。因明以教觀。觀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動而靜。即昏而明。昏動既息。萬法自亡。但存乎明靜之體矣。是為圓頓。是為無作。是如來行。是照性成脩。脩成而用廢。誰論止觀體顯而性泯。亦無明靜。豁然誰寄。無所名焉。為示物旨歸。止成謂之解脫。觀成謂之般若。體顯謂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點。如天三目。非縱橫也。非一異也。是為不思議三德。是為大般涅槃也。嗚呼。此法自鶴林韜光授大迦葉。迦葉授之阿難。阿難而下燈燈相屬至第十一馬鳴。鳴授龍樹。樹以此法寄言于中觀論。論度東夏。獨淮河慧文禪師解之授南嶽大師。南嶽從而照心。即復于性。獲六根清淨。位鄰乎聖。斯止觀之用驗矣。我大師惜其無聞後代。從大悲心出此數萬言。目為大乘止觀。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為[1]三卷。初卷開止觀之解。次卷示止觀之行。解行備矣。猶目足焉。俾我安安不遷而運到清涼池。噫斯文也。歲月遼遠。因韜晦[2]于海外。道將復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國圓通大師寂照。錫背扶桑。杯汎諸夏。既登鄮嶺。解篋出卷。天竺沙門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錢模板廣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傳。猶月之生。令復東返。猶日之昇。素影圓暉終環回于我土也。因序大略以紀顯晦耳。
No. 905-E 大乘止觀釋要自序
大乘者心性之異名也。止觀者寂照之異名也。世顧離心性別覓大乘。離止觀別談寂照。何異騎牛覔牛。丙丁童子求火乎。儒者之道有見而知之。有聞而知之。佛道亦然。北齊大師悟中論四句偈義。直接龍樹心印。一傳南嶽。再傳天台。天台述為摩訶止觀等書。由是止觀法門盛聞於世。頓.漸.不定三法並圓。乃南嶽所示。曲授心要。世皆罔聞。今試細讀。實為圓三止觀總綱。文不繁而義[A4]已備。獨慈雲懺主五百年後序而行之。迄今又將五百餘年。微言將絕。予愧不敏。未能聞道。姑效盲人摸象述為釋要。以助其傳。李石蘭.張孺含二居士集眾緣付梓大乘緣起為弁簡端。古吳蕅益沙門智旭謹識。
(序目皆照流通本所刻。分卷音釋依藏本故不同也)。
目錄
- (一)單子序
- (二)通尼序
- (三)朱序
- (四)原序
- (五)釋要序
- 釋題
- 初略標大綱
- 二廣作分別(分五)
- 一明止觀依止(從第一卷起至第三卷)
- 二明止觀境界(從第三卷起至卷末止)
- 三明止觀體狀(從第四卷初起)
- 四明止觀斷得(第四卷)
- 五明止觀作用
- 三歷事指點
(前序三篇共五頁。卷一三十九頁。卷二四十五頁。卷三四十一頁。卷四六十一頁。後序二篇共四頁。文雖有四卷。修行大要在第四卷止觀體狀三十頁書。其餘前後三卷半文為學者開解决疑而[A5]已。)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夫佛祖授受不過以心印心。此心之體即是大乘。欲證大乘莫若止觀。止則不隨妄想而一相永淨。觀則不滯空寂而妙用恒興。頓了諸法。觸處皆通。可謂成菩提於彈指。功越僧祇。入法界於微塵。理絕分量者也。粵自大師曲授之後。韜晦海東。逮夫咸平復歸之時重暉斯土。不謂延至今時又將置諸高閣。習台宗者尚多逐流而迷源。稟異傳者寧知探本而攝末。自惟闇昧解行俱荒。竊仰靈文饑渴方甚。是以輙忘固陋略辨旨歸。將釋法門大文為二。初題目。二入文。
△初中又二。初正釋題。二出師號。今初。
大乘止觀法門
△二出師號。
南嶽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師諱慧思。姓李氏。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兒童時夢梵僧勉令入。道嘗於空塚及移託古城鑿穴棲身。除乞食緣。晝夜讀法華經。頂禮精勤不事寢息。久雨濕蒸舉身浮腫。忍心向經忽爾消磨。又夢普賢乘白象王摩頂。所摩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受具。夢二十四僧為加羯磨圓滿戒法。因讀妙勝定經見讚美禪定。乃徧親禪學。後謁北齊慧文大師咨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坐禪達旦遂動八觸。因見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將受歲。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此後弘通大乘。初河南兗州。次郢州。次光州開岳寺。次大蘇山。每講大般若經時。為諸惡論師競以毒藥欲斷師命。師一心念般若。毒即為消。繇此發願造金字大品般若經及法華經。造畢製願文一卷。命弟子智顗代講。至一心具萬行。忽有所疑。師曰。如汝疑者。廼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頓證諸法現前。吾既身證不必有疑。顗問所證是十地耶。曰。吾一生望入銅輪。以領徒太早損[A6]己益他。但居鐵輪耳。後避地居南嶽。登祝融峰遇嶽神會[A7]棋。神詣師曰師何來此。師曰求檀越一坐具地。神曰諾。師飛錫以定其處(今福嚴寺是)。神曰。師[A8]已占福地。弟子當何所居。師即轉一石鼓下。逢平地而止(今嶽君塑像猶在石鼓之上)。嶽神乞戒。師即為說法要。師將順世。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寒心。廼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如無此人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展眾[A9]斂念將入寂。弟子靈辨不覺號哭。師訶之曰。惡魔出去。眾聖相迎。方論受生處。何驚吾耶。即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顏色如生異香滿室。陳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壽六十三。夏四十九。師身相挺特。耳有重輪。頂有肉髻。牛行象步。不倚不斜。平昔禦寒惟一艾衲。繒纊之屬一切不受。所居之處靈瑞重沓。供物嚴備瓶水自滿。有諸天童以為侍衛。或現形大小。或寂爾藏身。異香勝迹不可勝記([A10]已上出天台山方外志)。今言思大禪師者。後人尊稱之辭。言曲授心要者。以觀心之要不過止觀體狀。今為徧決眾疑。故說前後諸文。又初文略說止觀義無不了。次文廣作分別皆是曲[1]重開示也。按此法門唐末流散海外。有宋咸平三年日本國寂炤持此本至。四明慈雲師得之為作序流通云。
△入文為三。初略標大綱。二廣作分別。三歷事指點。初中三。初一番問答泛標正法。第二番問答標宗大乘。第三番問答標示止觀。初中又二。初問。二答。今初。
有人問沙門曰。夫稟性斯質託修異焉。[A11]但匠有殊彫故器成不一。吾聞大德洞於究竟之理。鑑於玄廓之宗。故以䇿修冀聞正法爾。
沙門以勤息為義。廼出家之都名不改名性即指自性清淨心。一期果報五陰名質。有其質者必稟其性。所謂性相近也。所緣名託。造進為修。隨於染淨緣。成逆順二修。遂有十界差別之果。所謂習相遠也。匠喻師友。彫喻訓誨。器喻學人。秉教修行所尅之果不一者。三乘七方便等種種差別也。究竟之理指本性言。玄廓之宗指妙修言。玄則不滯於淺近。廓則不局於偏隅。不滯不局乃名正法。蓋[A12]已密請大乘止觀法門矣。
△二答。
沙門曰。余雖幼染緇風少餐道味。但下愚難改。行理無沾。今辱子之問。莫知何說也。
此謙退以觀機也。染緇風餐道味。是明其習於正教。下愚難改是謙言。未臻行理繇行理無沾。所以不能懸鑑他心。莫知問者。欲何所說。然大師示居鐵輪[A13]已屬行位。今言無沾實謙辭耳。
△第二番問答亦二。初問。二答。今初。
外人曰。唯然大德。願無憚勞。為說大乘行法。謹即奉持不敢遺忘。
未達惟心心遊理外名為外人。發大乘心求大乘法斯可與言大乘矣。
△二答。
沙門曰。善哉佛子。廼能發是無上之心。樂聞大乘行法。汝今即時[A14]已超二乘境界。況欲聞而行乎。然雖發是勝心。要藉行成其德。但行法萬差。入道非一。今且依經論為子略說大乘止觀二門。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願也。
能發大心便名佛子。以其堪紹佛位故也。昔有羅漢畜一沙彌。沙彌忽發大心。師即讓令前行。故知一念發心實超二乘境界。然既發勝心。尤須勝行。行雖萬別止觀為要。以止觀二門能攝能生一切行故。
△第三番問答亦二。初問。二答。今初。
外人曰。善哉願說。充滿我意。亦使餘人展轉利益。則是傳燈不絕為報佛恩。
佛以度生為事。惟有傳法能報佛恩。此正大乘自利利他之深心也。
△二答。
沙門曰。諦聽善攝。為汝說之。所言止者。謂知一切諸法從本[A15]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但以虗妄因緣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作是觀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為止。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虗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
先誡諦聽令生聞慧。又誡善攝令生思慧。以階修慧也。梵語奢摩他。此翻為止。而有三別。一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三息二邊分別止。就一一止各有三義。體真止。止息見思。停止真諦。見思真諦如水與冰同一濕性。性則不當止與不止也。方便隨緣止。止息塵沙。停止俗諦。塵沙俗諦亦如冰水。性非止與不止也。息二邊分別止。止息無明。停止中諦。無明中諦亦如冰水。性非止與不止也。謂知一切諸法等者。知之一字即所謂作是觀之觀字。廼繇觀以入止也。一切諸法徧指十界十如權實性相。所謂因緣所生法也。從本[A16]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所謂我說即是空也。十界俱空。不同但空而[A17]已。但以虗妄因緣故非有而有。所謂亦名為假名也。十界互具不同偏假而[A18]已。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所謂亦名中道義也。法法皆中。不同但中而[A19]已。觀即空故。令界內外見思妄念不流。觀即假故。令界內外塵沙妄念不流。觀即中故。令界內外無明妄念不流。為令易解次第分別。得意為語。三止圓在一心之中。故為大乘止門。梵語毗鉢舍那。此翻為觀。亦有三別。一從假入空觀。二從空入假觀。三中道第一義觀。就一一觀亦各三義。從假入空觀。穿見思觀達真諦。見思真諦性元非二。不當觀與不觀。從空入假觀。穿塵沙觀達俗諦。塵沙俗諦性元非二。不當觀與不觀。中道妙觀觀。穿無明觀達中諦。無明中諦性元非二。不當觀與不觀也。此示觀文與止稍別。前約因緣所生。即空假中以明妙止。則三妙觀[A20]已在其中。但是就事顯理攝末歸本。譬如大佛頂經所明。陰入處界皆如來藏也。今言雖知本不生今不滅。即牒上文全事即理言之。所謂隨緣即不變也。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虗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廼即指彼一切諸法隨拈一法無非緣起法界。所謂不變隨緣。即性具相。俱體俱用。譬如大佛頂經所明。如來藏中七大互融。方為大乘觀門也。夫以背塵合覺。所有三止三觀總名為止。全體起用。所有即寂即炤總名為觀。既非歒對之功。永異偏小之旨。得此意[A21]已廣悔下文染淨三性若竪若橫。種種止觀從始至終罔非圓極。方知智者大師遍立十境。備論十乘。要不出於此矣。秪緣根有利鈍。致使說有詳略。何容重子而反輕父哉。初略標綱要竟。
△二廣作分別二。初重問。二詳答。今初。
外人曰。余解昧識微。聞斯未能即悟。願以方便更為開示。
△二詳答三。初許說。二立科。三解釋。今初。
沙門曰。然。更當為汝廣作分別。亦令未聞尋之取悟也。
△二立科。
就廣分別止觀門中作五番建立。一明止觀依止。二明止觀境界。三明止觀體狀。四明止觀斷得。五明止觀作用。
一明止觀依止。有兩卷半文。即慈雲所謂初卷開止觀之解者也。二明止觀境界至五明止觀作用。有卷半文。即慈雲所謂次卷示止觀之行者也。次第者。依止即迷悟之源。繇迷故有三性境界差別。繇有所觀境故。得辨止觀體狀。繇修止觀。便有斷得。繇得體故。便有作用也。
△三解釋。即為五。初明止觀依止(至)五明止觀作用。初中二。初分科。二各釋。今初。
就第一依止中復作三門分別。一明何所依止。二明何故依止。三明以何依止。
△二各釋。即為三。初明何所依止(至)三明以何依止。初中二。初標列。二釋成。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謂依止一心以修止觀也。就中復有三種差別。一出眾名。二釋名義。三辨體狀。
先標一心。次列三別也。一心即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其性元與諸佛及眾生等。所謂三無差別。蓋既全真成妄。即復全妄是真。故名一心。非於妄心之外別立一真心也。譬如指即波之水性即漚之海性耳。
△二釋成。即為三。初出眾名。二釋名義。三辨體狀。今初。
初出眾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如是等名無量無邊。故言眾名。
此略列七種名以為釋義之本也。
△二釋名義三。初標章。二廣釋。三結成。今初。
次辨釋名義。
△二廣釋為七。初釋自性清淨心(至)七釋法性。今初。
問曰。云何名為自性清淨心耶。答曰。此心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故名為淨。何以故。無明染法本來與心相離故。云何為離。謂以無明體是無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無可與心相應。故言離也。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故名性淨。中實本覺。故名為心。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言此現前一念心之自性。自從無始以來雖被無明染法所覆。而清淨如故。性不可改。譬如虗空雖被狂華於中起滅。而空性無改。以彼狂華體非有故。不得言其與空相應。是名離也。非如兩物異處而名離也。言中實本覺者。性非有無。名之為中。不同空之對有得名。理非虗謬。名之為實。不同空之因色顯發。元無不覺。名為本覺。不同空之晦昧無知。故[A22]但可以空為喻。不可認空為心。
△二釋真如。
問曰。云何名為真如。答曰。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望於諸法。法悉虗妄。有即非有。對此虗偽法故目之為真。又復諸法雖實非有。但以虗妄因緣而[1]為生滅之相。然彼虗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淨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亦不如是。即為偽異相也。是故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從本[A23]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義故。自性清淨心復名真如也。
初兩番釋真。次一番釋如。次一番合釋真如也。真者不妄。如者不異。初釋真者。一切諸法種種差別悉是虗妄偽相。心則即差別而非差別。如金即器。器有差別。金性無差。器相是偽。金體是真也。又釋真者。諸法虗妄因緣生滅。心則即生滅而不生滅。如金即器。器有成壞。金無成壞。成壞即是生滅增減之妄。無成壞者名為真也。次一番釋如者。舉凡聖之萬殊。同真心之一體。體非有二。故言無異。相惟實相。故言無相。次合釋真如者。心外無法。法惟是心。真實如是故名真如。引論證成在文易見。
△三釋佛性二。初略釋。二廣辨。今初。
問曰。云何復名此心以為佛性。答曰。佛名為覺。性名為心。以此淨心之體非是不覺。故說為覺心也。
△二廣辨三。初約不覺辨。二約覺辨。三釋餘疑。初中二。初直明心非不覺。二雙顯。二佛性義。今初。
問曰。云何知此真心非是不覺。答曰。不覺即是無明住地。若此淨心是無明者。眾生成佛無明滅時應無真心。何以故。以心是無明故。既是無明自滅。淨心自在。故知淨心非是不覺。又復不覺滅故方證淨心。將知心非不覺也。
無明自滅淨心自在。乃約在纏真如以明非是不覺。不覺滅故方證淨心。乃約出纏真如以明非是不覺。此心雖有在纏出纏之異。而元非不覺則同也。
△二雙顯。二佛性義。
問曰。何不以自體是覺名之為覺。而以非不覺故說為覺耶。答曰。心體平等非覺非不覺。但為明如如佛故擬對說為覺也。是故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此即偏就心體平等說也。若就心體法界用義以明覺者。此心體具三種大智。所謂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是覺心體本具此三智性。故以此心為覺性也。是故須知同異之義。云何同。謂心體平等即是智覺。智覺即是心體平等。故言同也。復云何異。謂本覺之義是用。在凡名佛性。亦名三種智性。出障名智慧佛也。心體平等之義是體。故凡聖無二唯名如如佛也。是故言異。應如是知。
問意單取覺義。答則雙非二邊。然心體實非覺與不覺。亦得說為覺者。以具如如佛及智慧佛二義故也。約如如佛則非覺非不覺。然既稱佛亦可強名為覺矣。約智慧佛既具三智之用。便可直稱為覺也。無師智即一切智。了達十界一相不繇他悟故。自然智即道種智。了達三千性相無量差別不繇作意故。無礙智即一切種智。了達一相無相無相無不相。一一相中具見一切諸法真實之相。究盡邊底無障蔽故。又無師智者謂一切智等三智一心中得不從他授故。自然智者謂一心法爾具足三智故。無礙智者謂一切智三諦俱空。道種智三諦皆假。一切種智三諦並中。無隔礙故。夫如如佛與智慧佛。全體即用全用即體。安得非同。但智慧佛凡夫但有其性未彰其用。而如如佛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安得非異。又復應知智慧佛性。凡夫用雖不彰而性元無減。如如佛性。凡夫體雖無減而迷不自覺。則異仍非異。直是非同非異。說有同異之義耳。
△二約覺辨四。初辨智慧佛性。二辨報應佛性。三辨出障佛性。四辨平等佛性。智慧佛即自受用報身。報佛即他受用報身。應佛即勝劣二應及隨類應身。出障即果頭法身。平等即在纏法身。如此單複三身。諸佛咸以淨心為性。故皆得名為覺也。初中三。初雙許二義。二約修廣釋。三舉喻結成。今初。
問曰。智慧佛者。為能覺淨心故名為佛。為淨心自覺故名為佛。答曰。具有二義。一者覺於淨心。二者淨心自覺。雖言二義體無別也。
△二約修廣釋二。初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次約返妄歸真具二覺義。初中四。初明二熏。二出名相。三明互依。四結流轉。今初。
此義云何。謂一切諸佛本在凡時。心依熏變不覺自動顯現虗狀。虗狀者即是凡夫五陰及以六塵。亦名似識.似色.似塵也。似識者即六七識也。由此似識念念起時即不了知似色等法。但是心作虗相無實。以不了故妄執虗相以為實事。妄執之時即還熏淨心也。
初言心依熏變等者。謂一真如心雖復體嘗不變。然法爾有隨緣之能。繇其從未悟故。不免依熏而變。繇其但有性德未有修德。不覺念起妄為明覺。此明覺者即是無明。無明一動三細六粗遂具。名為顯現虗狀。所謂五陰六塵是也。受想行識名似識。色陰名似色。六塵名似塵。皆言似者。一心所現虗妄影狀無實體故。塵即是色不言可知。識即前六識及第七識。此七皆無別體。依心而起如水起波故也。此明根本無明熏變力也。次言由此似識念念等者。妄執秖是見思。亦名枝末無明。繇此無明增上熏力。令本淨心錮蔽五濁變作住地無明。此明枝末無明熏變力也。
△二出名相。
然似識不了之義。即是果時無明。亦名迷境無明。是故經言。於緣中癡故。似識妄執之義即是妄想。所執之境即成妄境界也。以果時無明熏心故令心不覺。即是子時無明。亦名住地無明也。妄想熏心故令心變動。即是業識。妄境熏心故令心成似塵種子。似識熏心故令心成似識種子。此似塵.似識二種種子。總名為虗狀種子也。
先明似識不了之義。名為果時迷境。無明即界內十二因緣中無明支也。亦名為癡。以不了境虗故。於三漏中即無明漏。其餘見惑及三界思惑名為欲漏.有漏。次明似識妄執之義即是妄想。所謂三界見思惑也。次明所執之境成妄境界。心若不執。境界本虗也。次明迷境無明還熏淨心。令彼淨心成不覺義。此以枝末無明轉熏根本無明成現行也。次明見思妄想還熏淨心。令彼淨心舉體變動。名為業識。此以六七識現行轉熏阿梨耶識成現行也。又以妄境熏心即成似塵種子。謂阿梨耶中具有十一色法之種子故。以似識熏心即成似識種子。謂阿梨耶中具有前七識及諸心所之種子故。雖有二種種子。同一虗狀別無實體。不過全攬一心以為體耳。
△三明互依。
然此果時無明等。雖云各別。熏起一法要俱時和合。故能熏也。何以故。以不相離相藉有故。若無似識即無果時無明。若無無明即無妄想。若無妄想即不成妄境。是故四種俱時和合方能現於虗狀之果。何以故。以不相離故。又復虗狀種子依彼子時無明住故。又復虗狀種子不能獨現果故。若無子時無明即無業識。若無業識即虗狀種子不能顯現成果。亦即自體不立。是故和合方現虗狀果也。是故虗狀果中還具似識似塵虗妄無明妄執。
此明枝末根本二種無明及前七第八。若現若種皆必互依而互熏也。前云果時無明熏心以為子時無明。妄想熏心以為業識。似乎各別熏起。實必俱時和合方成熏義。以似識等四相藉而有。不相離故。當知現行熏起非各別矣。又色心虗狀種子必依根本無明而住。必依業識而成現行之果。既成果[A24]已還具六七之似識。可以熏心再成似識種子。還具十一色法之似塵。可以熏心冥成似塵種子。還具虗妄果時無明。可以轉熏子時無明。還具妄執之妄想可以轉熏業識。當知現種更互相熏。亦必俱時和合。非各別矣。
△四結流轉。
由此義故略而說之。云不覺故動。顯現虗狀也。如是果子相生無始流轉名為眾生。
本來無非不覺。無非妄動。無非虗狀。果既生子子復生果。無始流轉。豈於心外有少許實法哉。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竟。
△次約返妄歸真具二覺義二。初明能覺淨心義。二明淨心自覺義。初中五。初名字覺。二觀行覺。三相似覺。四分真覺。五究竟覺。今初。
後遇善友為說諸法皆一心作。似有無實。聞此法[A25]已。
△二觀行覺。
隨順修行。漸知諸法皆從心作。唯虗無實。
△三相似覺又二。初正明覺於通惑。二兼明漸除別惑。今初。
若此解成時。是果時無明滅也。無明滅故不執虗狀為實。即是妄想及妄境滅也。爾時意識轉名無塵智。以知無實塵故。
果時無明滅。即圓初信。妄想妄境滅。通至十信。蓋界內妄想妄境有正有習故也。無塵智即妙觀察智。
△二兼明漸除別惑又二。初出別惑之相。二明漸除之繇。今初。
雖然知境虗故說果時無明滅。猶見虗相之有。有即非有。本性不生今即不滅。唯是一心。以不知此理故亦名子時無明。亦名迷理無明。但細於前迷事無明也。以彼麤滅故說果時無明滅也。又不執虗狀為實故說妄想滅。猶見有虗相謂有異心。此執亦是妄想。亦名虗相。但細於前。以彼麤滅故言妄想滅也。又此虗境以有細無明妄想所執故。似與心異。相相不一。即是妄境。但細於前。以其細故名為虗境。又彼粗相實執滅故。說妄境滅也。
猶見虗相之有。即界內見惑習氣及界外見惑。故亦名子時無明。亦名迷理無明也。猶見虗相謂有異心。不知心無異相。及執虗境似與心異。不知心外無境。此皆界內思惑習氣及界外思惑。故亦是妄想妄境也。
△二明漸除之繇又三。初因末驗本。二正明滅繇。三例後結前。今初。
以此論之。非直果時迷事無明滅息。無明住地亦少分除也。若不分分漸除者。果時無明不得分分漸滅。但相微難彰。是故不說住地分滅也。今且約迷事無明滅後以說住地漸滅因由。即知一念發修[A26]已來亦能漸滅也。
此明十信位中界外見思雖未永斷亦既圓伏。故云無明住地亦少分除。倘無明不分分除。則見思何繇得滅。譬如樹根不搖則枝葉必不零落。但相微難彰故不說耳。實則一念發修圓觀之始。便[A27]已圓伏無明。何況十信位耶。
△二正明滅繇。
此義云何。謂以二義因緣故。住地無明業識等漸[A28]已微薄。二義者何。一者知境虗智熏心故。令舊無明住地習氣及業識等漸除也。何以故。智是明法。性能治無明故。二者細無明虗執及虗境熏心故。雖更起無明住地等。即復輕弱。不同前迷境等所熏起者。何以故。以能熏微細故。所起不覺亦即薄也。以此義故。住地無明業識等漸[A29]已損滅也。
知境虗智即無塵智也。智治無明。令無明薄。是漸滅之緣。細無明熏所起輕弱。是漸滅之因。餘可知。
△三例後結前。
如迷事無明滅後既有此義。應知一念創始發修之時。無明住地即分滅也。以其分分滅故。所起智慧分分增明故。得果時迷事無別滅也。
一念創始發修之時。謂從名字初入觀行也。觀行位中亦即能知境虗即有知境虗智對治無明。又既知境虗則不執虗狀為實。爾時麤想麤境被制伏故。不復熏心。但有細無明虗執及虗境熏心而[A30]已。無明住地安得不分滅哉。又無明住地若不分滅。何繇果時無明任運先滅而登圓信也。
△四分真覺。
自迷事無明滅後。業識及住地無明漸薄故。所起虗狀果報亦轉輕妙。不同前也。以是義故。似識轉轉明利。似色等法復不令意識生迷。以內識生外色塵等俱細利故。無塵之智倍明。無明妄想極薄。還復熏心復令住地無明業識習氣漸欲向盡。所現無塵之智為倍明了。如是念念轉轉熏習故。無明住地埀盡所起。無塵之智即能知彼虗狀果報體性非有。本自不生今即無滅。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以唯心外無法故。此智即是金剛無礙智也。
迷事無明滅。正指十信位中三界見思正習俱盡也。從此業識及住地無明漸薄。即圓十住廼至十地分分斷惑之相。所起虗狀果報亦轉輕妙。即實報國土所有變易生死之相。不同前三界中分段故也。漸欲向盡。即第十地相。垂盡即等覺相。金剛無礙智即金剛後心妙覺之無間道也。
△五究竟覺。
此智成[A31]已即復熏心。心為明智熏故。即一念無明習氣於此即滅。無明盡故業識染法種子習氣即亦隨壞。是故經言其地壞者彼亦隨壞。即其義也。
其地指無明習氣。彼指業識染法種子。習氣金剛道後異熟空。此之謂也。[A32]已上皆明能覺淨心之義。
△次明淨心自覺義。
種子習氣壞故虗狀永泯。虗狀泯故心體寂炤名為體證真如。何以故。以無[1]異法為能證故即是寂炤。無能證所證之別名為無分別智。何以故。以此智外無別有真如可分別故。此即是心顯成智。智是心用心是智體。體用一法自性無二。故名自性體證也。
無分別智即大圓鏡智也。餘皆可知。[A33]已上約修廣釋竟。
△三舉喻結成。
如似水靜。內炤炤潤義殊而常湛一。何以故。炤潤潤炤故心亦如是。寂炤義分而體融無二。何以故。炤寂寂炤故。炤寂順體寂炤順用。炤自體名為覺於淨心。體自炤即名為淨心自覺。故言二義一體。此即以無分別智為覺也。淨心從本[A34]已來具此智性不增不減。故以淨心為佛性也。此就智慧佛以明淨心為佛性。
如似水靜下先舉喻心。亦如是下次法合。淨心從本下結成淨心名為佛性。從問曰智慧佛者至此是第二約覺辨中初辨智慧佛性竟。
△二辨報應佛性。
又此淨心自體。具足福德之性及巧用之性。復為淨業所熏。出生報應二佛。故以此心為佛性也。
福德性出生報佛。通於自他受用。巧用性出生應佛。具足勝劣形儀。皆繇淨業所熏。此報應佛性不外於淨心也。
△三辨出障佛性。
又復不覺滅故以心為覺。動義息故說心不動。虗相泯故言心無相。然此心體非覺非不覺。非動非不動。非相非無相。雖然以不覺滅故說心為覺。亦無所妨也。此就對治出障心體以論於覺。不據智用為覺。
雖復非覺非不覺等。而以不覺滅故不妨說覺。此果頭法身佛性不外於淨心也。
△四辨平等佛性。
又復淨心本無不覺說心為本覺。本無動變說心為本寂。本無虗相說心本平等。然其心體非覺非不覺。非動非不動。非相非無相。雖然以本無不覺故說為本覺。亦無所失也。此就凡聖不二以明心體為如如佛。不論心體本具性覺之用也。
雖復非覺非不覺等。而以本無不覺故亦不妨說為本覺。此在纏法身佛性凡聖不二亦惟一淨心也。[A35]已上廣辨佛性中二約覺辨竟。
△三釋餘疑四。初釋執性癈修疑。二釋本有不覺疑。三釋自然因緣疑。四釋無明心性疑。今初。
問曰。若就本無不覺名為佛者。凡夫即是佛。何用修道為。答曰。若就心體平等。無即修與不修。成與不成。亦無覺與不覺。但為明如如佛故。擬對說為覺也。又復若據心體平等。亦無眾生諸佛與此心體有異。故經偈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然復心性緣起法界法門法爾不壞故常平等常差別。常平等故。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常差別故。流轉五道說名眾生。反流盡源說名為佛。以有此平等義故。無佛無眾生。為此緣起差別義故。眾生須修道。
此躡上平等法身義而起疑也。答中先明擬對說覺。則如如佛但是修之所顯。非是修之所成。次明平等不礙差別。繇有平等差別二義。方成心性緣起法界法門。平等則六而常即。差別則即而常六。知平等故不生退屈。知差別故不生上慢也。
△二釋本有不覺疑。
問曰。云何得知心體本無不覺。答曰。若心體本有不覺者。聖人證淨心時應更不覺。凡夫未證得應為覺。既見證者無有不覺。未證者不名為覺。故定知心體本無不覺。問曰。聖人滅不覺故得自證淨心。若無不覺云何言滅。又若無不覺即無眾生。答曰。前[A36]已具釋心體平等無凡無聖。故說本無不覺。不無心性緣起。故有滅有證有凡有聖。又復緣起之有。有即非有。故言本無不覺。今亦無不覺。然非不有。故言有滅有證有凡有聖。[A37]但證以順用入體即無不覺。故得驗知心體本無不覺。但凡是違用一體謂異。是故不得證知平等之體也。
前問云何知此真心非是不覺。將謂真心全體不覺。故以無明滅時應無真心答之。此問云何得知心體本無不覺。將謂真心具有不覺。覺與不覺二體並存。故以聖應不覺凡夫應覺答之。次復躡起一問。意謂聖[A38]已滅不覺故應無更起不覺之理。然因中若無不覺。何須言滅。又既無不覺。何名眾生。答中共有三番釋疑。初一番約心體說平等。約緣起說差別。次一番單約緣起中即具平等差別二義。第三番明平等中差別之繇。繇於違順二用而體實平等也。
△三釋自然因緣疑。
問曰。心顯成智者。為無明盡故自然是智。為更別有因緣。答曰。此心在染之時本具福智二種之性。不少一法。與佛無異。但為無明染法所覆故。不得顯用。後得福智二種淨業所熏故。染法都盡。然此淨業除染之時。即能顯彼二性。令成事用。所謂相好依報一切智等。智體自是真心性照之能。智用由熏成也。
問中具有雙計。自然是智即計自然。別有因緣即計因緣。答中二番雙破。初云本具福智二性。即非因緣。染覆不顯即非自然。次云二種淨業所熏。即非自然。顯彼二性令成事用。即非因緣也。體是性炤之能。用由熏成。可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超諸戲論者矣。
△四釋無明心性疑。
問曰。心顯成智。即以心為佛性。心起不覺。亦應以心為無明性。答曰。若就法性之義論之。亦得為無明性也。是故經言。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也。
智如水。無明如冰。水以濕為性。冰亦以濕為性。若知濕性無二。則水與氷徒有名字。惟濕為實性耳。然就取用義強。[A39]但云水濕可耳。何必言氷濕哉。又既知氷性元濕。則決不離冰覔水。亦決不執氷為水矣。[A40]已上釋佛性竟。
△四釋法身。
問曰。云何名此心以為法身。答曰。法以功能為義。身以依止為義。以此心體有隨染之用。故為一切染法之所熏習。即以此心隨染。故能攝持熏習之氣。復能依熏顯現染法。即此心性能持能現二種功能。及所持所現二種染法皆依此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故名此心以為法身。此能持之功能。與所持之氣和合。故名為子時阿梨耶識也。依熏現法之能。與所現之相和合。故名為果報阿梨耶識。此二識體一用異也。然此阿梨耶中即有二分。一者染分。即是業與果報之相。二者淨分。即是心性及能熏淨法名為淨分。以其染性即是淨性更無別法故。由此心性為彼業果染事所依故。說言生死依如來藏。即是法身藏也。又此心體雖為無量染法所覆。即復具足過恒河沙數無漏性功德法。為無量淨業所熏故。此等淨性即能攝持熏習之氣。復能依熏顯現諸佛功德之用。即此恒沙性淨功德。及能持能現二種功能。并所持所現二種淨用。皆依此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故名此心為法身也。
答中先明隨染法身。後明隨淨法身中乃具明染淨二分性元非二。以結前起後也。染法淨法俱名為法。以俱有功能故俱名為身。以俱為依止故。以此心性能持能現二種功能。及所持所現染淨二法。與心不一不異故。能持即業識種子。能現即業識現行。所持即染法種子。所現即染法現行。種不是現。現不是種。能不是所。所不是能。故言不一。離心無種。離心無現。離心無能。離心無所。故言不異。既法法皆心。故心是法身也。能持持於所持之氣即是種子。故名子時阿梨耶識。氣者氣類也。能現現於所現之相即是現行。故名果報阿梨耶識。相者相狀也。現行亦熏種子。種子亦熏現行。約熏現義名為種子。約熏種義名為現行。故曰體一用異。[A41]已上但約隨染明法身也。然阿梨耶中不惟具足染分。亦復具足淨分。以染淨二性更無別法。染性即淨性故。但迷時則為業果染事所依。妄成二死。悟時顯發無漏性功德法。具足淨用耳。淨法種現互熏。例前可知。
△五釋如來藏。
問曰。云何復名此心為如來藏。答曰。有三義。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所言能藏者復有二種。一者如來果德法身。二者眾生性德。淨心並能包含染淨二性及染淨二事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藏體平等名之為如。平等緣起目之為來。此即是能藏名如來藏也。第二所藏名藏者。即此真心而為無明㲉藏所覆藏故。名為所藏也。藏體無異無相名之為如。體備染淨二用目之為來。故言所藏名藏也。第三能生名藏者。如女胎藏能生於子。此心亦爾。體具染淨二性之用故。依染淨二種熏力能生世間出世間法也。是故經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又復經言。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種種果報。又復經言。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而生也。故染淨平等名之為如。能生染淨目之為來。故言能生名如來藏也。
能藏所藏能生並是藏義。能藏雙約在纏出纏言之。所藏單約在纏言之。能生直約現前一念言之。文並易知。
△六釋法界。
問曰。云何復名淨心以為法界。答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言法界。
△七釋法性。
問曰。云何名此淨心以為法性。答曰。法者一切法。性者體別義。以此淨心有差別之性故。能與諸法作體也。又性者體實不改義。以一切法皆以此心為體。諸法之相自有生滅。故名虗妄。此心真實不改不滅。故名法性也。
初一釋約不變隨緣差別性。次一釋約隨緣不變真實性也。
△三結成。
其餘實際實相等無量名字不可具釋。上來釋名義竟。
實者真實。際者邊際。心外無法。法唯是心。無邊際故名為實際。無妄想故名為實相。等者等餘法住法位及中實理心一實境界等諸名字也。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校注
[0589001] 三一作二 [0589002] 于一作於 [0591001] 通一作還 [0592001] 重一作垂 [0594001] 為一作有 [0597001] 異一作分【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5 冊 No. 9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CBETA 提供基本句讀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總題六字。具有能起所起.能依所依.能通所通.能繇所繇.能簡所簡.能成所成.能詮所詮.能解所解八雙十六雙義。初能起者。所謂大乘梵語名摩訶衍。即是眾生自性清淨心。依此能起止觀法門。蓋眾生心性本來寂炤。繇寂義故能起妙止。繇炤義故能起妙觀也。二所起者。即止觀法門。廼三世諸佛背塵合覺之要術。良以眾生心性本來寂炤。然但有性德未有修德。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念起便成動相。違於本寂。無明便成昧相。違於本炤。遂舉心性之全體而為阿梨耶識。名為業相。此則全真成妄。妄分能所。能名轉相。所名現相。三細既呈。六麤隨具。惑業苦三連環不息。苦極思本。返察苦源知苦無性。繇於惑業。惑業無性。有而非有惟是一心。諸妄永寂名之為止。知無性苦及與惑業。非有而有差別萬殊。洞明緣起亦惟一心。大用繁興名之為觀。此二皆依大乘自性清淨心而得起也。三能依者。即是止觀。謂繇意識能知名義故。聞說諸法自性寂靜本來無相。但以虗妄因緣非有似有。然復有即非有惟是一心。亦無心相可取。如是意識能解了故。攀緣永息說名為止。如理觀察說名為觀。當知修止觀者則是意識之功能也。四所依者。謂以大乘自性清淨心為依止故。依本寂義而修於止。依本炤義而修於觀。當知修止觀者必以心性為所依也。五能通者。謂止觀法門。此復有三。以教為門能成聞慧。以行為門能成思慧。以理為門能成修慧。是中約分別性以修止觀。一往是教為門。約依他性以修止觀。一往是行為門。約真實性以修止觀。一往是理為門也。六所通者。謂大乘自性清淨心。此亦有三。所謂理乘隨乘得乘。一往為語。隨乘是觀門所通。得乘是止門所通。理乘是止觀不二門所通也。復次大乘亦可名能通。止觀亦可名所通。以教為乘通至相似止觀。以行為乘通至分真止觀。以理為乘通至究竟止觀也。七能繇者。謂大乘止觀。此復三義。大三義者謂大多勝。乘三義者謂理隨得。止三義者謂止息義.停止義.不止止義。觀三義者謂觀穿義.觀達義.不觀觀義。眾生現前一念自性清淨心。體絕對待故大。具足諸法故多。無法可比故勝。性具三義名理乘。悟達三義名隨乘。契合三義名得乘。體此三義一心徧能。息滅見思塵沙無明幻惑名止息義。安住三諦不思議境名停止義。實無能息所息能停所停之殊名不止止義。了此一心三義徧能穿徹三惑蔽障名觀穿義。具知一境三諦平等差別因緣名觀達義。實無能穿所穿能達所達之殊名不觀觀義。惟此大乘止觀能繇圓教圓行圓理之門也。八所繇者。謂大乘法門三千性相俱名為法。即法能通復名為門。諸法之性非有.非無.非亦有無.非非有無。四句圓離。亡泯清淨。悉檀說之。得具四門四非定四。一一圓融。通為止觀之所繇也。若欲粗點示者。約染分分別性修止觀是繇空門。約染分依他性修止觀是繇有門。約染分真實性修止觀是繇亦有亦空門。約淨分三性修止觀是繇非有非空門。亦可約分別性是有門。約依他性是雙亦門。約真實性是空門。亦可一一性各論四門。以三性咸離四句咸得四句說之故也。又修止是繇空門。修雙是繇有門。止觀雙行是繇雙亦門及雙非門。為令易解作此分別。得意為言。一門一切門。一切門一門。方是所繇大乘門也。九能簡者。謂大乘二字簡非諸餘止觀法門。十所簡者。謂止觀法門有於多種。若體真止入空觀。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名大乘。若方便隨緣止出假觀。雖能度人不到究竟。若二止為方便得入息二邊分別止。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觀。一往說是大乘。然次第歷別則前二不高後一不廣。亦不名大。在因能運至果休息復不名乘。今依自性清淨心而為依止。即動而靜即昏而明。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盡未來際無二際想。方是大乘之止觀也。十一能成者。謂繇妙止觀力。克證大乘自性清淨平等一實之心。十二所成者。謂本源自性清淨心。大乘無上極果為妙止觀之所證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十三能詮者。總此六字皆是能詮。大能詮於體相用三絕待之義。乘能詮於從因至果自度度他之義。止能詮於會妄歸真之義。觀能詮於即體起用之義。法能詮於軌物任持之義。門能詮於就路[1]通家之義。十四所詮者。謂即此字下所顯之義。能起吾人聞思修慧。十五能解者。謂識心明利故因文得義。不同牛羊眼視莫辨旨歸。十六所解者。謂名句文身是聞慧所行之境。廼至慧力殊勝故則能廣歷一切六塵諸境。悉於其中得見大乘止觀法門也。若欲五重說者。即是以法為名。自性清淨心為體。止觀為宗。除障得益為用。無上醍醐為相。